人与自然环境和谐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与自然环境和谐性

摘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运用了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相互联

结的原理。因为社会的发展,使得人与自然从统一走向对立,由此造

成了生态危机。因此,要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必须正视自然

的价值,理解自然,改变我们的发展观,逐步完善有利于人与自然和

谐的生态制度,构建美好的生态文化,从而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环境。

关键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途径オ

马克思曾指出:“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

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在

这里,马克思不仅指出了环境通常是由人来改变的一面,而且强调了

人的革命实践的特征:即人改变环境和环境改变人的方向应该是一致的。那么,应该如何实现这二者的一致呢?

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与作用,包括从自然界索取资源与空间,享受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功能,向环

境排放废弃物;二是自然对人类的影响与反作用,包括资源环境对人

类生存发展的制约,自然灾害、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对人类的负面影响。

与其他自然存有物所不同的是,人是以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活动为中介

实现人是对象性存有物的本质。通过改造自然界的实践,人类将自己

的本质对象化给自然界,使自然界成为人的作品和人的现实,同时也

把自然界的本质内化为自我意识,受到自然界的本质——自然规律——的设定,也就是说人化自然的同时也被自然化。步入现代文明进程中,因为人类自身认识的发展和制造工具能力的持续提升,人类树立

的是单纯肯定人的价值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启蒙运动尤其强调人

的自身价值,将自然世界看作供人任意改造、利用的资源或工具。自

然世界从一个活的有机体变成为死一般的物质世界,人由此也就从自

然宇宙世界中分裂出来,成为与自然世界对立的存有。笛卡尔首开先河,将人与自然区分为两个各自独立且平行存有、互不以来的实体。

斯宾诺莎反对这种对立说,但他主张在自然宇宙中只存有一个实体,

那就是上帝,而心灵和物质仅是上帝这一实体的两个属性。这之后,

康德、黑格尔等人试图努力改变这种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局面,但他

们却把人看作是自然价值的显现根源。

人类的理性之光渐渐揭开了自然的神秘面纱,用马克思·韦伯的话说

就是“世界祛魅”的过程。在工具——目的的理性主义的导向下,步

入现代化的今天,人类面临的是“现代性的危机”。它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正是因为人与自然关系的根本一致性发生了异化,人与自然关

系的对立和异化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和异化,以及社会的不和谐。因为人们为了占有由人与自然关系生化出来的财富,造成了人与人的

分裂和人对人的剥削与压迫。这使人处于一个无情冷漠异己的物质世界,造成社会关系的物化,使人的精神在巨大异己的物质世界中处于

无家可归的渺小无助、无根流放的异化状态,丧失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这就是人类面临的精神意义失落的危机。另一方面是在人类中心

主义的思想支配下,人类奉行的是经济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的

价值观,结果是人类对自然界资源进行了近乎竭泽而渔式的掠夺性、

粗放性的开发和超负荷的索取,大大超过了自然界的再生增殖能力,

人类排入环境的废物大大超过了环境的承受努力,由此导致了全球性

的生态危机。

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和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与生态环境发生着某种

联系,因此我们要从多层次多角度方面来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1)转变传统观念,树立科学的自然观与社会发展观。

首先,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是一种真正的

平等、和谐的统一,即提倡把人类的利益和自然的利益统一起来的自

然观。人类中心主义倡导一切以人为中心,一切以人为尺度,一切从

人的利益出发。在工业文明中,长期居主导地位的传统价值观认为,

自然财富是无限的,人的物质需求也是无止境的,人类只要持续地征

服自然、扩大消费,就能促进经济发展,满足人们持续增长的物质需要。在这种旧的价值观支配下,人们片面追求经济数量上的增长,提

倡无节制的消费和肆意开发自然资源。正是这种扭曲的价值观导致了生态危机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发达工业社会的一个显著表征,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异化状态。自然不是被当作与人亲和、协调的对象,而是被当作征服、统治的对象。其次,在社会发展观方面,我们必须确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把对自然的合理开发和积极保护统一起来。我们不能离开对自然的开发、利用,单纯强调对自然的保护,使保护变成被动的适应,那样就无法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就会使社会进步缓慢乃至倒退。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很多环境问题正是因为科技和经济不发达所造成的,只有积极致力于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才有可能更好地解决环境问题。同时,我们也不能离开对自然的保护来单纯强调对自然的开发,使开发变成对自然的粗暴掠夺和破坏,必须吸取某些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忽视环境保护的历史教训,使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相互协调,把促进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保证未来的持续发展统一起来,实行可持续发展的方针,实现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以便全面长远地为人类创造良好的生存条件和提升生活质量。

(2)构建和谐的生态精神文化。

生态文化就是从人统治自然的文化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这是人的价值观念根本的转变,这种转变解决了人类中心主义价值取向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生态文化重要的特点在于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去观察现实事物,解释现实社会,处理现实问题,运用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生态学的研究途径和基本观点,建立科学的生态思维理论。

①生态意识。生态意识,是指人民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关于环境的自觉而清醒的感悟和认识。是人对所处于环境和自身与环境相互关系的能动反应。人与自然和谐,要求人抛弃人统治自然的思想,走出人类中心主义;要求建设尊重自然的文化,随时从环境的角度,从改善人与环境的关系方面思考问题并采取相对应的行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