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意识的内涵和价值
第五章自我意识
社会自我
• 自三岁到青春期,个体生理自 我仍然继续发展,同期社会化 也开始萌芽。
• 在这个时期,个体与他人有越 来越频繁的互动,开始学习性 别角色、学习社会规范,价值 观与信念也开始形成。
社会自我
• 此时期的价值体系是以社会规范为主 的,称为「社会我」,例如小孩子会 以「爸爸说男孩子要勇敢」、「老师 说说谎的是坏小孩」来表达自己的想 法。
提出一个人对自己的价值,“是通过与他人的 能力和条件的比较实现的”,他把这称为社会 比较过程(social comparison processes) 。
• 他认为个人为了适应生活必须十分清楚地了解 自己及其周围的环境的情况,如果对自己周围 环境不了解,就会产生不安全的感觉与焦虑, 甚至会发生紧张,不知道应该怎样表现自己, 尤其是当个体处于新的环境,很想了解自己的 能力与观点在群体中有什么地位,发生什么作 用时,“社会比较就显得更为迫切”。
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
生理自我
• 婴儿刚出生时多处于自我封闭的 状态,尚无法区辨外界与自己, 认为母亲与自己是一体的。
• 一直到七、八个月大才会逐渐衍 生出「我」的概念,也才逐渐分 得清自己和外在世界是分开的、 自己与他人是不同的。
生理自我
• 不过在三岁以前,其对自己的认识 是以躯体为主。例如在晃动双手与 抚触的过程中会察觉到手是自己的 一部分,看着地上的球被脚踢开也 就了解到了自己的身体对外在环境 的影响力,慢慢地对于别人叫自己 的名字会有反应,看到自己镜中的 长相也会知道那就是自己等,都是 生理我逐渐成熟的证明。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影响自我觉知的因素包括环境 因素和个性因素两方面。
5、自我知觉的途径:我是怎样的人?
• 以人为镜 • 角色扮演 • 社会比较 • 自我分析
第五章自我意识
第五章⾃我意识第五章⾃我意识本章学习⽬标:⾃我意识的内涵⾃我意识的内容⾃我意识的产⽣⾃我增强⾃我图式个体社会化的结果之⼀是形成⾃我意识。
⾃我意识是⼈类特有的⾼级⼼理活动形式。
⾃1890年W.詹姆⼠(W.James)在《⼼理学原理》中⾸次提出⾃我意识概念以来,⾃我意识在西⽅⼀直受到⼼理学研究者的关注。
他们对其概念、结构、发展因素等⼀系列问题进⾏了探讨。
进⼊20世纪80年代,学者将更多的注意⼒集中在⼀些具体问题的研究上,⾃我意识的研究范围也开始逐渐得到了拓宽。
第⼀节⾃我意识的⼀般内涵⼀、⾃我意识的定义⾃我意识(self consciousness)是⼈类所特有的⼀种重要的意识形式。
在最⼀般的意义上,⾃我意识指个⼈对⾃⼰存在的意识、对⾃⼰以及⾃⼰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
社会⼼理学意义上的⾃我意识通常指个⼈对⾃⼰⾝⼼状况、⼈—我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产⽣的意向(有关⾃⼰的各种思想倾向和⾏为倾向)。
换⾔之,⾃我意识包含三种成分:⾃我认知,即对⾃⼰各种⾝⼼状况、⼈—我关系的认知;⾃我情感,即伴随⾃我认知⽽产⽣的情感体验;⾃我意向,即伴随⾃我认知、⾃我情感⽽产⽣的各种思想倾向和⾏为倾向,⾃我意向常常表现于对个体思想和⾏为的发动、⽀配、维持和定向,因⽽⼜称⾃我调节或⾃我控制。
⾃我意识的三种成分紧密联系,共同作⽤于个体的思想和⾏为。
例如,对⾃⼰健康状况不佳的认知可以产⽣焦虑、苦恼的情绪体验,进⽽产⽣加强锻炼、提⾼健康⽔平的意向,发动、⽀配、调节⾃⼰的⾏为去实现这种意向。
⼜如,对⾃⼰⼈际关系紧张的认知使⾃⼰产⽣焦虑不安的情绪体验,进⽽产⽣要加强个⼈修养或学习⼈际交往技能,做⼀个受⼈尊重、讨⼈喜欢的⼈的意向。
⼆、⾃我意识的内容⾃我意识的内容可以从不同的⾓度进⾏分析。
(⼀)⽣理(物质)⾃我、社会⾃我和⼼理⾃我詹姆斯将⾃我意识分为⽣理(物质)⾃我、社会⾃我与⼼理⾃我。
(1)⽣理(物质)⾃我(material self)。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二章自我意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二章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于自身存在、身份、角色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的认知。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自我意识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培养和发展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自己,提高自我理解和自我价值,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和面临的挑战。
一、自我意识的内涵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知、自我评价和自我方向三个方面。
自我认知指的是大学生对自己的了解和认识,包括了解自己的兴趣、特长、价值观、优点和缺点等。
通过深入了解自己,大学生能够更加清楚地认识自己的个性和倾向,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自我形象。
自我评价是对自己的价值进行客观评价,包括对自己能力、外貌、品德等方面的评价。
通过积极的自我评价,大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和发展自己的优势,同时也能够正视和克服自己的不足之处。
自我方向指的是个体对自己的发展目标和生活规划的认知。
通过明确自己的目标和规划,大学生能够更有条理地进行学业规划和生活规划,从而更好地实现个人的发展和成长。
二、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既需要个体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关注和引导。
1. 学校角色:学校应该在教育教学中注重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意识。
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课程设置,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引导学生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并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让学生不断发现和发展自己的潜能。
2. 家庭角色:家庭是大学生自我意识培养的重要环境。
家长应该关心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发展自我意识。
家庭可以通过开展家庭活动、家庭教育等方式,引导大学生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
3. 个体努力:大学生个体也需要主动努力培养自我意识。
他们可以通过多角度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探索,如阅读相关书籍、参与心理辅导、参加社团活动等,提升自我意识的水平,并逐渐形成独立、积极的自我认知。
三、自我意识在大学生心理健康中的作用自我意识在大学生心理健康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建立自信心:通过培养和发展自我意识,大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自己的优势和潜力,树立自信心,从而更好地应对不同的挑战和压力。
自我意识的内涵
自我意识的内涵(一)什么是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主体对其自身的意识,是主体觉知到自身存在的心理历程。
自我意识是衡量个性成熟水平的标志,是整合、统一个性各个部分的核心力量,也是推动个性发展的内部动因。
自我意识也是个体自身心理、生理和社会功能状态的知觉和主观评价。
具体而言,它包括人在实践中自己对自己、自己对自然、自己对他人、自己对社会等关系的意识活动。
国外有一种关于自我的20句测验,即要求被试对同一个问题“我是谁”给出20个不同的答案,从被试的各种描述中可了解他们的自我(自我意识)状况,如“我是学生”、“我喜欢旅游”、“我诚实、努力”、“我想深入学习心理学”等。
(二)自我意识的心理成分自我意识是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监控构成的。
这三种心理成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统一于个体的自我意识之中。
1.自我认识自我意识的首要成分或基础是自我认识。
自我认识包括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
(1)自我观察。
人是观察的主体,同时又是被观察的客体,将自己的心理活动作为被观察的对象,觉察到自己此时此刻的身心状态等。
古有“吾日三省吾身”,这里的“省”就有自我观察的意思。
(2)自我分析。
个体把从自身的思想与行为所观察到的情况加以分析、综合。
在此基础上概括出自己个性品质的本质特点,找出有别于他人的重要特点。
(3)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建立在自我观察和自我分析基础之上,是对自己的能力、品德及其他方面的价值判断。
自我评价有适当与不适当、正确与不正确之分。
适当的、正确的自我评价使主体对自己采取分析的态度,并能将自己的力量与所面临的任务及周围人的要求加以恰当的比较。
人们对自我的正确的认识和恰如其分的评价是比较困难的,因为认识自己是比认识客观世界更复杂的过程,除了认知因素外,还会受到需要、动机、能力等心理因素的影响。
人们往往容易过高或过低地估计自己。
2.自我体验自我体验是指个体是否满意自己或悦纳自己的情绪,主要包括自爱、自尊、自恃、自信、自卑、自责、优越感等。
自我意识的内涵
自我意识的内涵(一)什么是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主体对其自身的意识,是主体觉知到自身存在的心理历程。
自我意识是衡量个性成熟水平的标志,是整合、统一个性各个部分的核心力量,也是推动个性发展的内部动因。
自我意识也是个体自身心理、生理和社会功能状态的知觉和主观评价。
具体而言,它包括人在实践中自己对自己、自己对自然、自己对他人、自己对社会等关系的意识活动。
国外有一种关于自我的20句测验,即要求被试对同一个问题“我是谁”给出20个不同的答案,从被试的各种描述中可了解他们的自我(自我意识)状况,如“我是学生”、“我喜欢旅游”、“我诚实、努力”、“我想深入学习心理学”等。
(二)自我意识的心理成分自我意识是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监控构成的。
这三种心理成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统一于个体的自我意识之中。
1.自我认识自我意识的首要成分或基础是自我认识。
自我认识包括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
(1)自我观察。
人是观察的主体,同时又是被观察的客体,将自己的心理活动作为被观察的对象,觉察到自己此时此刻的身心状态等。
古有“吾日三省吾身”,这里的“省”就有自我观察的意思。
(2)自我分析。
个体把从自身的思想与行为所观察到的情况加以分析、综合。
在此基础上概括出自己个性品质的本质特点,找出有别于他人的重要特点。
(3)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建立在自我观察和自我分析基础之上,是对自己的能力、品德及其他方面的价值判断。
自我评价有适当与不适当、正确与不正确之分。
适当的、正确的自我评价使主体对自己采取分析的态度,并能将自己的力量与所面临的任务及周围人的要求加以恰当的比较。
人们对自我的正确的认识和恰如其分的评价是比较困难的,因为认识自己是比认识客观世界更复杂的过程,除了认知因素外,还会受到需要、动机、能力等心理因素的影响。
人们往往容易过高或过低地估计自己。
2.自我体验自我体验是指个体是否满意自己或悦纳自己的情绪,主要包括自爱、自尊、自恃、自信、自卑、自责、优越感等。
《社会心理学》第五章自我意识知识点
第五章自我意识第一节自我意识的一般内涵个体社会化的结果之一是形成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活动形式。
它是社会的产物,反过来又作用于社会,指导个体适应社会生活,并对周围社会生活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一.自我意识的定义自我意识最初是1890年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提出的概念。
用6、7分钟时间写出15个“我是谁”的陈述句。
自我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重要的意识形式,是社会化的结果,有时也称自我。
(一般角度)自我意识:个人对自己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意向(有关自己的各种思想倾向和行为倾向)(社会心理学角度)自我意识的三种成分:自我认知(自我概念)、自我情感和自我意象(有时也称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主我(I)和客我(Me):詹姆斯认为人具有将自己视为客体看待的能力,自我是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产生的,在这一过程中理解对方的姿态,并根据他人看法认识自己。
由此,库利创用了“镜中我”的概念: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为后来米德提出“概括化他人”提供了雏形。
主我(I)认识的主体,是主动的我,是进行中的意识流,客我(Me)是认识的对象,即被观察者,它包括一个人所持有的关于他自己的所有的知识和信念,主我是自我的动力部分,是活动的过程,客我则制约主我的活动。
二.自我意识的内容(两个角度)(一)詹姆斯的观点:生理(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精神)自我生理(物质)自我:个体对自己躯体、性别、体形、容貌、年龄、健康状况等生理物质的意识。
社会自我:个体对隶属于某一时代、国家、民族、阶级、阶层的意识(宏观);对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名望,受人尊敬、接纳的程度,拥有的家庭、亲友及其经济、政治地位的意识(微观)。
心理(精神)自我:个体对自己智能、兴趣、爱好、气质、性格诸方面心理特点的意识。
(二)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观点: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从实际存在还是观念存在的角度)实际自我:是指个人对自己受环境熏陶炼铸,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的综合的现实状况和实际行为的意识。
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
三、人格的涵义
㈠什么是人格
是指相对稳定、具有独特倾向性的心理 特征的总和,它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 形成、发展起来的。包括气质、性格、能力、 兴趣、爱好、需要、理想、信念等方面内容。
㈡人格的特征
(1)独特性。 (2)稳定性。 (3)统合性。 (4)功能性。
㈢人格形成的影响因素
(1)生物遗传因素 (2)社会文化因素 (3)家庭环境因素 (4)儿童早期经验 (5)学校教育因素 (6)自我调控因素
•
牢记安全之责,善谋安全之策,力务 安全之 实。202 1年1月 20日星 期三12 时30分 31秒W ednesday, January 20, 2021
•
相信相信得力量。21.1.202021年1月20 日星期 三12时 30分31 秒21.1. 20
谢谢大家!
•
生活中的辛苦阻挠不了我对生活的热 爱。21. 1.2021. 1.20We dnesda y, January 20, 2021
第三,粘液质。属于缄默而安静的类型。基本特 征是:安静,稳重,反应缓慢,沉默寡言,情绪 不易外露,注意稳定但难于转移,善于忍耐等。
第四,抑郁质。属于呆板而羞涩的类型。基本特 征是:孤僻,行动迟缓,体验深刻,善于观察别 人不易觉察到的事物等。
(2)大学生气质特点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3)正确对待气质
进步。
认识自我的三条渠道
1.比较法-从我与人的关系认识自我 他人是反映自我的镜子,与他人交往,是个人获得自 我认识的重要来源。
2.经验法-从我与事的关系认识自我 从我与事的关系认识自我即我从做事的经验中
3.反省法-从我与己的关系认识自我 古人曰:“吾日三省吾身”。从我与己关系中认识自 我,看似容易实则困难。
第三章大学生的自我意识
2.自我意识能促进个体个性的自我完善
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个体的个性也随之相 应地发展和完善。1-3岁儿童出现自我意识的第 一次飞跃,开始把自己当做主体来认识;到了青 春期,个体出现了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能认 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水 平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个性的发展水平,要培养 个体优良的个性品质,就要不失时机地提高个体 的自我意识水平,提高个体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 的能力,以促进个体的自我完善。
自我体验属于自我意识的情感成分,是个体对自己 产生的一种态度和情感体验,是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产 生的,主要包括自尊、自信、自豪感、成功感、自卑感、 愧疚感等方面。自尊是其中最主要的一个方面。自尊指 个体对自己的评价及伴随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对个体 的思维、情绪和行为都会产生强烈的影响。如果要求高 自尊和低自尊的人在思维逻辑性、聪慧性、人际吸引性 等方面对自己进行评价时,低自尊的个体对自己各方面 的评价普遍较低,他们的自我感准确度较差,更容易给 人以对自己了解不多的感觉,缺乏自知之明致使他们难 以预测自己是否能经过努力取得成功。
成长烦恼——两个“我”
请看这个案 例
案例描述:周某,21岁,某理工学院四年级学生。他相貌堂 堂,一表人才。四年来,他一方面努力完成学业,另一方面从事 一些兼职工作,显得很成熟,与周围的人相处得很好。在别人眼 中,他是一个自信、开朗、有幽默感、坚强而有头脑的人。但他 说这不是他,他在心底藏着另一个胆小、懦弱、自卑的自我,他 认为这个自我才是真正的“我”,而那个外在的“我”不过是表 面现象而已,从未真正在他身上存在过。 案例分析:周某始终能体验到两个“我”的斗争,一个要求 他自信坚强,一个要求他自卑懦弱。他觉得自己每天都戴着面具 生活,外在的“我”只不过是个虚假的外罩,所以他总是被真正 的“我”打击着,经常产生危机感和不安全感,担心这种不一致 的状况。他越努力表现自己,就越有压力。总觉得外在的“我” 和内在的“我”不能统一起来。这就是青年时期容易遇到的自我 同一性的问题、个人的内部状态与外部环境协调一致的问题。 建议:加强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的能力的培养,无论是外在 “我”还是内在“我”,都是自我构成的一部分,接纳自我,整 合自我,既要看到自己优秀的一面,也不要贬低内在“我”,通 过实际行动提升内在的“我”,从而解决自我同一性的危机。
大学生心理健康02(自我意识)
❖ 自我肯定:自我意识健全的大学生,应该是能积极自我肯定 、积极进取、有积极内省意识的人;
认识你自己
二、塑造大学生健康自我意识的途径与方法 ❖ (一)全面、正确地认识自我
1.用“比较法”认识自己
合理运用比较策略:综合比较、适当的向 下比较。
❖ 案例研究:你在想什么?
认识你自己
0
研究计划 食物
电视与广播 一般想法 对话 人物 自己 休闲活动
杂事与家庭 时间
没想什么 工作
2
4
6
2.6 4.5 5.1 5.3 5.4
8
10
12
14
16
7.9 8
9.6 11 11.1
14.4 15.1
( Csikszentmihalyi & figuski,1982 )
认识你自己
❖3. 用“评价法”认识自己
认识你自己
你在意别人的评价吗?
认识你自己
活动:多角度自我描述
❖ 第一步,认真仔细地想一想,用尽量多的形容词描述自己,要忠实于自 己的内心;(20个我是谁)
❖ 第二步,他观自我的描述,描述父母眼中的我、同学眼中的我、老师眼 中的我、恋人眼中的我、兄弟姐妹眼中的我;
认识你自己
一个学生的咨询信件摘录
老师,您好! 我现在很苦恼,刚刚进入大学,我特别希望自 己能够拥有新朋友,但是我身边的同学大部分来自 市区,他们见多识广,而我来自一个小山村,他们 聊的话题我很多都插不上嘴,而且我也发现自己很 孤陋寡闻,为了不让别人看到我真实的水平,我以 沉默来回避,越是这样,我也越来越难融入他们中 间去,现在我感觉自己特别孤单。
简述自我意识的内容
简述自我意识的内容
自我意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涵盖了很多方面的内容。
首先,自我意识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这种觉察不仅包括自己的生理状况,比如身体的外貌、生理机能等,也包括自己的心理特征,比如性格、情感、思维等。
同时,自我意识还包括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比如自己与他人的互动方式、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等。
自我意识不仅是一种认知,更是一种情感和意志的表现。
人们可以通过自我意识来了解自己的需求、愿望和价值观,从而更好地把握自己的行为和决策。
此外,自我意识还能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更好地调整自己的发展目标和规划。
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是影响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因素。
家庭环境对于个人的自我意识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父母的教育方式、家庭氛围等都会对个人的自我意识产生影响。
同时,学校教育也是影响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因素,老师的教育方式、同学之间的互动等都会对个人的自我意识产生影响。
此外,社会环境也是影响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因素,社会的文化、价值观等都会对个人的自我意识产生影响。
总之,自我意识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涵盖了很多方面的内容。
通过了解和培养自我意识,人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自己,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社会心理学》第五章自我意识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第五章自我意识知识点第五章自我意识第一节自我意识的一般内涵个体社会化的结果之一是形成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活动形式。
它是社会的产物,反过来又作用于社会,指导个体适应社会生活,并对周围社会生活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一.自我意识的定义自我意识最初是1890年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提出的概念。
用6、7分钟时间写出15个“我是谁”的陈述句。
自我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重要的意识形式,是社会化的结果,有时也称自我。
(一般角度)自我意识:个人对自己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意向(有关自己的各种思想倾向和行为倾向)(社会心理学角度)自我意识的三种成分:自我认知(自我概念)、自我情感和自我意象(有时也称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主我(I)和客我(Me):詹姆斯认为人具有将自己视为客体看待的能力,自我是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产生的,在这一过程中理解对方的姿态,并根据他人看法认识自己。
由此,库利创用了“镜中我”的概念: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为后来米德提出“概括化他人”提供了雏形。
主我(I)认识的主体,是主动的我,是进行中的意识流,客我(Me)是认识的对象,即被观察者,它包括一个人所持有的关于他自己的所有的知识和信念,主我是自我的动力部分,是活动的过程,客我则制约主我的活动。
二.自我意识的内容(两个角度)(一)詹姆斯的观点:生理(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精神)自我生理(物质)自我:个体对自己躯体、性别、体形、容貌、年龄、健康状况等生理物质的意识。
社会自我:个体对隶属于某一时代、国家、民族、阶级、阶层的意识(宏观);对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名望,受人尊敬、接纳的程度,拥有的家庭、亲友及其经济、政治地位的意识(微观)。
心理(精神)自我:个体对自己智能、兴趣、爱好、气质、性格诸方面心理特点的意识。
(二)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观点: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从实际存在还是观念存在的角度)实际自我:是指个人对自己受环境熏陶炼铸,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的综合的现实状况和实际行为的意识。
[教育学]第2章 大学生自我意识
2021/1/30
32
2.学会爱别人
幼儿的爱:我爱因为我被爱 不成熟的爱:我爱因为我需要你 成熟的爱:我被爱因为我爱,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爱的艺术》
2021/1/30
33
案例二:过度的自卑
蒋文兵,男,21岁,大学二年级学生。性格内向,不 善言谈,遇到事情总爱一个人苦苦思索。一年级第二 学期,有一门课不及格,这次参加英语四级又没有通 过,认为自己的学习能力不强,没法适应大学的学习。 觉得自己缺乏社交能力,两年的大学生活,没有知心 朋友,有话无处讲,有事无处求。对自己就读的大学 不满意,认为缺乏学术氛围,周围的同学都在混日子, 自己也只能无所事事,随波逐流。因此,蒋文兵认定 自己的前途一片暗淡,将来是注定没有出息的。
他太老了,所以记不得他的童年。 十四岁:别太在意我爸,他是一个老古板 二十一岁:他!我的天!他的陈腐实在是无可救药。
2021/1/30
21
4、自我意识的分化、矛盾、统一和稳定时期(19 周岁以上)
(1)自我意识的分化(大一) 自我意识一分为二: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
(2)自我意识的矛盾冲突与自我探究 以学习成才为中心的自我探究 以社交活动为中心的自我探究 以个人未来的前途与发展为中心的自我探究 以自我的社会价值为中心的自我探索
2021/1/30
10
第2章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
第2章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
第2章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
自我意识的结构
内涵
自我认识
自我
自我控制
情感
生理 自我
对自己身体、外貌、年龄、 自豪感或 追求身体的外表、健康、
仪表、健康状况、所有物等 自卑感 物质欲望的满足,维持家
自我意识的内涵和价值
⾃我意识的内涵和价值⾃我意识的内涵和价值1什么是⾃我意识(内涵)?⾃我意识:是对⾃⼰⾝⼼活动的觉察,即⾃⼰对⾃⼰的认识,具体包括认识⾃⼰的⽣理状况(如⾝⾼、体重、体态等)、⼼理特征(如兴趣、能⼒、⽓质、性格等)以及⾃⼰与他⼈的关系(如⾃⼰与周围⼈们相处的关系,⾃⼰在集体中的位置与作⽤等)。
⾃我意识主要包括三种⼼理成分:(1)⾃我认识。
⾃我认识是主观⾃我对客观⾃我的认识与评价,⾃我认识是⾃⼰对⾃⼰⾝⼼特征的认识,⾃我评价是在这个基础上对⾃⼰作出的某种判断。
正确的⾃我评价,对个⼈的⼼理⽣活及其⾏为表现有较⼤影响。
如果个体对⾃⾝的估计与社会上其它⼈对⾃⼰客观评价距离过于悬殊,就会使个体与周围⼈们之间的关系失去平衡,产⽣⽭盾,长期以来,将会形成稳定的⼼理特征⾃--满或⾃卑,将不利于个⼈⼼理上的健康成长。
(2)⾃我体验。
⾃我体验是主体对⾃⾝的认识⽽引发的内⼼情感体验,是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所持有的⼀种态度,如⾃信、⾃卑、⾃尊、⾃满、内疚、羞耻等都是⾃我体验。
⾃我体验往往与⾃我认知、⾃我评价有关,也和⾃⼰对社会的规范、价值标准的认识有关,良好的⾃我体验有助于⾃我监控的发展。
(3)⾃我监控。
⾃我监控是⾃⼰对⾃⾝⾏为与思想⾔语的控制,具体表现为两个⽅⾯:⼀是发动作⽤,⼆是制⽌作⽤,也就是⽀配某⼀⾏为,抑制与该⾏为⽆关或有碍于该⾏为进⾏的⾏为。
进⾏⾃我认知、⾃我体验的训练⽬的是进⾏⾃我监控,调节⾃⼰的⾏为,使⾏为符合群体规范,符合社会道德要求,通过⾃我监控调节⾃⼰的认识活动,提⾼学习效率。
2⾃我意识的价值⾸先,健康的⾃我意识是形成良好个性⼼理品质的基础。
⾃我意识作为意识的核⼼内容,是个性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说,⼼理过程和个性⼼理的各个组成部分,都是在⾃我意识的统领之下,通过⾃我意识的监督、调节作⽤相互影响,从⽽整合为有机的统⼀体。
⾃我意识指引着个性发展的⽅向,规划着塑造个性的具体⾏为,调节着个性发展中的⽭盾冲突,把个性发展的全部进程都纳⼊到⾃我意识之中。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第三章 认识你自己
心理学堂
(三)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矛盾
2.现实的我与理想的我之间的矛盾 大学生是富有理想的,这种理想在头脑中的形象化即构成了大学生的理 想自我,而其自身的现实经历又构成了现实的自我。大学生作为同辈人 中的佼佼者,步入大学殿堂后,在脑海里设计出自己的完美未来(包括 学习、爱情、就业),然而现实社会中的种种障碍会阻碍“理想自我” 的实现,现实与心中的理想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尤其是新生刚进入大学 时容易出现“理想真空带”与“动力缓冲带”,一时间找不到自己生活 的方位。对理想自我的渴望与对现实自我的不满构成了这一时期学生自 我意识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对自我缺乏客观认识,往往在对现 实自我不满的情况下否定自己。 值得重视的两个方面是:一是理想我与现实我有一定距离是正常的,它 可以激励学生奋发图强、积极向上;二是当现实我距离理想我太过遥远 时,大学生会产生各种心理不适,甚至自暴自弃,变得无所事事,没有 动力。
心理学堂
(三)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矛盾
3.自尊心与自卑感之间的矛盾 大学生多有浓厚的优越感和很强的自尊心,对自己的能力、才 华和未来充满信心。当发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时,有些 大学生就会怀疑自己、否定自己,产生自卑心理,在他们的内 心深处,自尊心和自卑感常常处于矛盾状态。 大学生体现出较高的自尊与自信,他们渴望成功,不甘落后, 对成功的渴望与预期高,当取得小小的成就时,很容易表现出 骄傲自大、唯我独尊、自我中心,有世界尽在手中的控制感。 当遭遇失败与挫折时,有时甚至是小小的失利,如考试失败、 恋爱失败等,他们便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进而自我否定、自 我怀疑甚至自暴自弃,陷入强烈的自卑之中。这些都与大学生 自我认知不良、自我定位不准确有关。
心理学堂
(二)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特征
社会心理学 第五章 自我意识
“认识你自己。” ——希腊戴尔菲神庙的铭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道德经》 “把认识自己作为自己的任务,这是世界上最 困难的课程。” ——塞万提斯
第一节 自我意识的一般内涵
一、自我意识的定义 二、自我意识的内容 三、自我意识与自我觉知 四、自我意识的功能
一、自我意识的定义
40
二、成就动机与自我效能感
班杜拉自我效能理论的中心思想是,个体 的自我效能感决定他的成就动机,两者呈 正相关。
自我效能感
正比
成就动机
41
三、习得性无助感与自我效能
习得性无助感的概念是由美国学者塞利格 曼等人(Seligman, 1955)通过实验提出 , 即当人们产生“某些外部事件无法控制”的经 验后,就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降低 自我效能。 自我控制感是克服习得无助的重要途径。 而自我决定可以使人增加自我控制感,进 而减少习得无助。
①一个人自己生活的情境记忆 ②一个人自己人格特征的表征 ③一个人自己生活中的事实知识 ④时间连续性的体验 ⑤个人主体感和自主权 ⑥自我反思的能力,形成元表征
北京大学心理系教授朱滢提出,自我可以 从三方面进行研究: ①作为知觉的自我(主要涉及自我面孔识 别方面的研究); ②作为记忆的自我(主要涉及自传体记忆 方面的研究); ③作为思考的自我(主要涉及自我参照效 应方面的研究)
自我评价(self-evaluation) 自我增强(self-enhancement) 自我表现(self-presentation)
一、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是指个体对自身状况所作的肯定 与否定的判断。依赖于: 社会比较:通过和他人比较来评价自己 自我估价:通过完成特定任务来评价自己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2章_大学生自我意识
学校因素
个体的心理因素
社会因素
他人的影响
二、 影响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因素
案例导读: 网络中的自我 当人们坐下来准备上网时,大多数人都会问自己一 个迫切的问题:今天我要是谁?互联网生活丰富多彩, 其中之一就是能为自己创造一个新身份。当人们进入 聊天室,她可以决定自己是一个男人,而不是女人; 是一个成功的理人员,而不是一个大学二年级的学生…… 互联网把各种可能的自我,生动地带入日常生活。接下 来讨论的是这些网络自我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好的一面。 现实中,人们被限制在非常狭窄的范围来表现自我, 使他们感到很沉重:在和家庭成员、朋友、老师、同事
悦纳自我
一、 悦纳自我的内涵
大学生自我认同的发展
对时间的认同 性别角色认同与两 性混淆
服从与领导的认同 对自我与对他人 的认同 价值观的形成 他人的影响
悦纳自我
二、 影响大学生悦纳自我的认知偏差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自我否定 自负心理 虚荣心理 逆反心理 从众心理 自我中心
第一节
自我意识概述
自我意识概述
一、自我意识的概念:
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即 自我或自我概念,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 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具体地说,自我意 识就是个体对自身的认识和对自身与周围 世界关系的认识、体验和评价。
弗洛伊德认为:
• 自我三结构说: “本我”遵行快乐原则;“自我”遵循现实原则; “超我”遵循道德原则。
悦纳自我
一、 悦纳自我的内涵
资料导读: 神气的发卡
人的容貌并没有因戴发卡而改变,改变的只是人的心 态。“人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 这句话在她身上得到了验证。无论什么时候,我们 都不要排斥自己,对于那些已经成为无法更改的客观现 实,与其整天抱怨苦恼,还不如坦然地自我悦纳,即以 积极、赞赏的态度来接受自己。
(精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二章 自我意识与发展
自我不肯定
为了讨好别人,掩饰自己 的感情。 同时从事多种活动,但没 有一件完成。 内心不安时外表仍若无其 事或惊惶失措。 常敷衍了事,无法专注。
35
二、自我意识完善的途径
3.积极的自我提升
36
二、自我意识完善的途径
4、有效的自我控制
37
二、自我意识完善的途径
5.塑造健全的人格
38
作业
1. 自学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规律 2. 解释下列概念: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
理想自我
则是指个体想要达到的比较完美的形 象。
10
二、自我意识的层次
4.个人自我和社会自我
11
三、自我意识的结构
自我意识 自我调控 自我体验 自我认知
12
三、自我意识的结构
1.自我认知
认知成分,主要包括自我感觉、 自我概念、自我观察、自我分析、 自我评价、自我批评等。 “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3
7
二、自我意识的层次
1.主体我和客体我
主体我(I)
以“主体我” 的身份 去认识和改造客观事物 ——此时的“我”处于 观察地位。
客体我(me)
以“客体我”的身份被 认识、被改造——此时 的我处于被观察地位。
每个人都是“主体我”和“客体我”的统一体
8
二、自我意识的层次
2.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
保护神,是成功的卫士。
的 人
个体在对自我作出正确认识、合理规划的基础 上,能够对自己的注意力、情感、道德、行为、时 间、精力等加以控制,以实现自己的目标。
17
四、自我意识的作用
内省作用
当面临挫折时,个体自我 意识就会对自己的认识、情感、 意志、能力、行为、社交等方 面进行反思反省,努力寻找受 挫的主客观原因,并重新调整 原来的认识,形成新的理想自 我的内容,使其与现实自我趋 于统一。这种内省和归因是一 种积极的自我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我意识的内涵和价值
1什么是自我意识(内涵)?
自我意识: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具体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体态等)、心理特征(如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
自我意识主要包括三种心理成分:
(1)自我认识。
自我认识是主观自我对客观自我的认识与评价,自我认识是自己对自己身心特征的认识,自我评价是在这个基础上对自己作出的某种判断。
正确的自我评价,对个人的心理生活及其行为表现有较大影响。
如果个体对自身的估计与社会上其它人对自己客观评价距离过于悬殊,就会使个体与周围人们之间的关系失去平衡,产生矛盾,长期以来,将会形成稳定的心理特征自--满或自卑,将不利于个人心理上的健康成长。
(2)自我体验。
自我体验是主体对自身的认识而引发的内心情感体验,是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所持有的一种态度,如自信、自卑、自尊、自
满、内疚、羞耻等都是自我体验。
自我体验往往与自我认知、自我评价有关,也和自己对社会的规范、价值标准的认识有关,良好的自我体验有助于自我监控的发展。
(3)自我监控。
自我监控是自己对自身行为与思想言语的控制,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发动作用,二是制止作用,也就是支配某一行为,抑制与该行为无关或有碍于该行为进行的行为。
进行自我认知、自我体验的训练目的是进行自我监控,调节自己的行为,使行为符合群体规范,符合社会道德要求,通过自我监控调节自己的认识活动,提高学习效率。
2自我意识的价值
首先,健康的自我意识是形成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基础。
自我意识作为意识的核心内容,是个性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说,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各个组成部分,都是在自我意识的统领之下,通过自我意识的监督、调节作用相互影响,从而整合为有机的统一体。
自我意识指引着个性发展的方向,规划着塑造个性的具体行为,调节着个性发展中的矛盾冲突,把个性发展的全部进程都纳入到自我意识之中。
个性的塑造自始至终都是通过自我导向、自我监督和自我激励实现的,自我意识的水平越高,对个性的影响、调节与统合作用越大。
甚至可以说,自我意识标志着个性形成的水平。
其次,健康的自我意识是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必要条件。
人们总是以“自我”为出发点处理与他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大量的心理学实践表明,许多人际关系不协调是由于自我意识不健全造成的。
如果一个人自我评价过低,在与人交往时就会表现得胆怯害羞、敏感多疑、自我封闭;如果自我评价过高,在人际交往中就难免盛气凌人、孤芳自赏,不懂得理解、尊重别人,这两种倾向都会使个体在群体中陷入孤立境地。
第三,健康的自我意识是做好人生规划的前提。
科学的人生规划首先取决于对“现实自我”的准确把握。
大学生选择职业方向、规划人生道路都必须从自身的实际出发,要对自己的需求动机、能力倾向、气质性格、兴趣爱好有全面客观的认识,才能减少选择的盲目性,在成长的道路上少走弯路;其次,科学人生规划取决于对“理想自我”的合理定位。
“理想自我”是自我意识在个体成长目标方面的一种形象表达,是个体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动力。
第四、健康的自我意识是适应社会、承担社会责任的必要准备。
社会自我是自我意识的重要构成。
它是个体对自身与外界客观事物关系的认识,包括个体在客观环境及各种社会关系中的角色、地位、权利、义务、责任、力量等的意识。
社会自我意识完善与否,直接影响着个人在社会中的角色定位,决定着个体承担社会责任的动机和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