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国演义》中刘备与诸葛亮的用人策略资料
三国演义中刘备与诸葛亮的合作与发展探讨
三国演义中刘备与诸葛亮的合作与发展探讨在中国历史上,三国演义是一本广受欢迎的古代小说,描绘了三国时期刘备、关羽、张飞等人的壮丽征战。
在这个故事中,刘备与诸葛亮的合作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刘备与诸葛亮之间的合作与发展进行深入探讨。
一、合作初期的艰难刘备与诸葛亮的合作最初并不顺利。
刘备在刘表的庇护下成为荆州牧,在寻求治理荆州的过程中,他第一次听到了诸葛亮的名字。
听闻其才华横溢,刘备立即前往拜访,希望能与他合作。
然而,诸葛亮却十分谨慎,他拒绝了刘备的请求。
这段时间里,刘备感到十分困惑。
他对诸葛亮的才能印象深刻,但也对他的拒绝感到失望。
不过,刘备没有放弃,他重新向诸葛亮提出了请求,并郑重地向他表示自己的诚意。
最终,诸葛亮被刘备的坚定和真诚所打动,决定与刘备合作。
二、合作的奠基刘备与诸葛亮合作的第一步是确立了对彼此的信任。
刘备了解到诸葛亮的智慧和忠诚,对他充满了信心。
而诸葛亮则欣赏刘备的气量和胆识,他认为刘备是值得合作的对象。
在这个基础上,刘备开始引入诸葛亮的智慧来治理荆州。
诸葛亮以其卓越的才智,为刘备提供了很多宝贵的建议和战略,帮助刘备稳固了荆州的地位。
在刘备依靠诸葛亮的帮助下,他的势力逐渐扩大,吸引了更多的人才加入到他的阵营中。
三、合作的巅峰时期随着刘备势力的不断壮大,刘备与诸葛亮的合作也进入了巅峰时期。
诸葛亮智谋出众,以其才智为刘备的事业指引方向,成为了刘备真正的谋士和智囊。
他给刘备提供了许多出色的策略,使刘备在三国乱世中屡建奇功。
例如,合肥之战就是刘备与诸葛亮合作的一大成功范例。
诸葛亮制定了战略,并将其告知刘备。
刘备在诸葛亮的指导下采取了明智的策略,最终成功击败敌人,取得了关键的胜利。
这一战略合作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刘备与诸葛亮之间的合作关系。
四、合作的持续发展刘备与诸葛亮的合作并没有止步于此,他们相互信任,不断推进事业发展。
在刘备的领导下,诸葛亮积极参与国家的决策,为刘备提供了准确的分析和创造性的建议。
刘备善用人才的例子
刘备善用人才的例子一、徐庶的举荐在刘备的人才库中,徐庶是一个非常杰出的战略家和谋略家。
通过他的才智,刘备成功地抵御了曹操的进攻,并在赤壁之战中取得了胜利。
徐庶的举荐也是刘备善用人才的一个重要体现。
他不仅发现了徐庶的才能,而且知道如何让徐庶发挥最大的作用。
他把徐庶任命为自己的首席谋士,让徐庶为他的事业出谋划策,帮助他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二、诸葛亮与庞统刘备能够把诸葛亮和庞统这两位杰出的人才结合在一起,也是他善用人才的一个例子。
诸葛亮是一个卓越的战略家和谋略家,而庞统则是一个精明的行政官员。
刘备知道如何让这两位人才发挥最大的作用,他让诸葛亮担任首席谋士,让庞统担任他的行政官员,让这两位人才在自己的职位上发挥了最大的作用。
三、张飞的信任与委任张飞是刘备的亲信之一,他是一个勇猛的武将。
刘备对张飞充满了信任,他知道张飞是一个忠诚和勇敢的人。
他把张飞委任为自己的首席武将,让张飞负责保护自己的安全和指挥军队。
张飞在刘备的委任下表现出了出色的能力,为刘备的事业立下了赫赫战功。
四、赵云的忠诚与勇猛赵云是刘备的另一位忠诚的武将,他是一个非常勇猛和忠诚的人。
刘备知道赵云的品质和能力,他知道赵云是一个值得信任和委任的人。
他把赵云委任为自己的贴身护卫,让赵云保护自己的安全。
赵云在刘备的委任下表现出了出色的能力,为刘备的事业立下了赫赫战功。
五、黄忠的老当益壮黄忠是刘备手下的一位老将,虽然年龄已经很大,但是他的战斗力和经验都非常丰富。
刘备知道黄忠的能力和价值,他知道如何让黄忠发挥最大的作用。
他把黄忠委任为自己的副将,让黄忠协助张飞指挥军队。
黄忠在刘备的委任下表现出了出色的能力,为刘备的事业立下了赫赫战功。
六、马超的威猛与影响马超是刘备手下的一位威猛的武将,他有着非常强大的战斗力和影响力。
刘备知道马超的能力和价值,他知道如何让马超发挥最大的作用。
他把马超委任为自己的副将,让马超协助张飞指挥军队。
马超在刘备的委任下表现出了出色的能力,为刘备的事业立下了赫赫战功。
曹操、刘备、诸葛亮的用人之道
曹操、刘备、诸葛亮的用人之道曹操的五个用人之道曹操的用人政策一:名至实归更重实际;曹操的用人政策二:德才兼备唯才是举;曹操的用人政策三:重用清官不避小贪;曹操的用人政策四:招降纳叛尽释前嫌;曹操的用人政策五:抓大放小不拘小节。
刘备用人(转帖)三国之主,曹操孙权刘备三人,都可以算得上是一代雄豪,他们为了谋求祖国的统一,都极其重视用人,并且,事实上他们也很善于用人。
但人才来源和用人条件,刘备最差。
论出身,刘备虽为皇族后裔,但世数悠远,“少时曾与母贩履织席为业”,不甚乐读书。
曹操孙权都出身宦族世家。
孙权自少博览群书,精习经史,“才秀明达,始有知名”(《三国志·吴主传》);曹操二十岁便举孝廉,从文学至兵书,无所不窥,年青时编了一本《兵法提要》,又注《孙武十三篇》。
论基业,刘备起兵下层,白手创业,举兵涿郡时,毫无政治势力和军事地盘可资凭藉;孙权凭借父兄二世余荫,“割据江东,国险民附”,贤能为之用;曹操雄才大略,拥军百万,“挟天子以令诸侯”,师出有名。
因而曹营和江东人才济济;而刘备则正如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所说:“先主之初微矣,因无袁曹之权籍,屡挫屡奔;而客处荆州,望不隆而士之归者也寡,及分荆据益、蜀所得收罗为己用者,江湘巴蜀之士耳!”(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但是,尽管刘备得人条件远不如孙曹,最后还是建立了蜀汉政权,拉开了天下三分的历史序幕,刘备自己也成了与孙曹并争天下的一方政治领袖。
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就是他善于物色人才,使用人才,并有一套别具特色的用人思想和政策。
归纳起来,反映在下列几个方面:一、从政治上看,刘备旗帜鲜明,政治针对性强。
刘备出自汉室后裔,打出“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旗号,这是孙曹政治上致命的弱点。
在正统观念几成为社会人们普遍政治信仰的封建时代,刘备打出这一旗号,自较孙曹更易取得民心,招揽人才。
刘备常说:“每与曹操反,事乃可成。
”刘备靠这一点起家,也是靠这一点收揽各地区、各阶级的人才。
三国演义中的刘备与诸葛亮的智谋合作
三国演义中的刘备与诸葛亮的智谋合作刘备与诸葛亮的智谋合作在《三国演义》中被广泛称赞,成为故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的智谋合作使得刘备得以在逆境中崛起,最终成为蜀国的创立者。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刘备与诸葛亮智谋合作的关键。
第一,刘备与诸葛亮的智谋合作是建立在互相信任的基础上的。
在刘备初次拜访诸葛亮时,诸葛亮之于其一无所知,而刘备对于诸葛亮亦全然陌生。
然而,通过一系列机缘巧合,双方逐渐建立了深厚的信任。
刘备深知诸葛亮的才能,并将其视为心腹之臣。
而诸葛亮则对刘备忠诚无比,始终将刘备的利益放在首位。
这种互相信任为刘备与诸葛亮的智谋合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使得他们可以更好地交流和合作。
第二,刘备与诸葛亮通过智谋合作创造了多个重大战略决策。
其中最著名的包括火烧赤壁、草船借箭和空城计等。
火烧赤壁战役发生在刘备与孙权联合抗击曹操的关键时刻。
刘备依靠诸葛亮智谋的指引,成功利用火攻战术破坏曹操的水军,为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草船借箭和空城计则是刘备与诸葛亮在攻打南蛮时的两个成功策略。
通过利用敌人的恐惧和错觉,刘备成功获得了兵源和稳定了战局。
这些战略决策展示了刘备与诸葛亮智慧的结合,体现了他们的智谋合作的卓越性。
第三,刘备与诸葛亮的智谋合作体现在治理国家和实施改革的过程中。
刘备登基后,诸葛亮成为其重要谋士,二人共同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改革方案。
刘备倾听诸葛亮的建议,采纳其智慧之言,使得蜀国在刘备的统治下逐渐稳定和繁荣起来。
他们致力于发展农业、改革税制、提倡教育等方面的政策,为国家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这个过程中,刘备作为君主,充分信任和依赖诸葛亮的智慧,使得二人的智谋合作更加紧密和高效。
总的来说,刘备与诸葛亮的智谋合作是《三国演义》中最为经典的篇章之一。
他们之间的信任、智慧和合作精神使得他们能够共同应对各种挑战,为蜀国的兴盛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们的智谋合作为后人留下了重要的历史教训,也让人们深思智谋在领导和决策中的重要性。
刘备的用人之道
刘备的用人之道刘备与曹操及孙权相比,无论是个人能力还是谋略及学识都远在曹孙之下,但在知人善任、尊重人才方面则远超曹孙。
因其精通用人之道,终成一方霸业。
选人刘备在选人上不重多,而在精,要求所用之人在某些方面能独当一面,横扫千军。
孔明及“五虎上将”都是当时不可多得的人才。
在选人才时,他能礼贤下士,“三顾茅庐”礼请诸葛孔明出山,已成为尊重人才之美谈。
他还能不拘一格降人才,不存在种族地域歧视。
当时西凉不属中原,但收服马超后委以重任,封为“五虎上将”。
用人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是刘备用人的策略。
他对属下一群文武众臣充满信任,而不像曹操那样生性多疑。
桃园三结义后,刘备虽得了关张俩虎将,但个人势力仍是非常弱小,在相继被出卖追杀和如丧家之犬东奔西走中,意识到如没有一位能谋略善统筹之高人,是不能取得长足持续发展,所以就设丞相之岗,并四处揽才,最终锁定诸葛亮。
这是他在用人方面因事设岗,适才所用的体现。
充分授权也是刘备用人的一个成功之处。
请得孔明出山后,刘备就把军中大事一概交给他打理,很少干预,这样才使孔明有机会把才能挥洒的淋漓尽致。
刘备还能取人之长,优势互补。
关张赵黄马及诸葛亮都是个性非常鲜明之人,能攻能守。
刘备注重平衡,岗位设置互不重叠,权责明晰,使他的团队形成了核心的竞争力。
敢用比自己强的人,也是刘备的高明之处。
曹操也爱才,但同时也忌才,杨修之所以会死,就是因为才气未能内敛,也是未能遇到一位开明的君主。
刘备忠厚侠义,能善始善终。
从创业之初到建立霸业,从四处奔走逃命到建都成都,都对自己的部属仁爱有加,而不象一些古代帝王可以共患难,而不能同享乐,或者怕功高盖主,来个“杯酒释兵权”或“兔死狗烹”的结局。
刘备一生重用诸葛亮,如鱼得水,成就了大业。
留人感情留人:刘备最善于作感情投资,以笼络人心,使自己的中坚团队牢而不破。
“桃园三结义”,使关张二人死心塌地。
建安五年,曹操攻打袁绍,擒获了关羽,曹操对关羽渴募已久,便以礼相待,关怀备至,封为偏将军,赏赤免宝马,而关羽却“身在曹营,心在汉”,最终还是弃曹奔刘;“三顾茅庐”“白帝托孤”又使孔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当阳长阪坡,刘备被曹操大军追杀,弃妻丢子仓皇逃命,赵云杀入曹军多个来回,最后救出刘阿斗,刘备却顺手将阿斗摔于地,说“为汝孺子惜失吾一员大将”,此情此景,谁不为之感动?事业留人:拜孔明出任丞相兼三军统帅,集大权于一身,给了他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
三国演义之刘备与诸葛亮的智谋
三国演义之刘备与诸葛亮的智谋刘备与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备受赞誉的伟大统治者和智谋家。
他们在三国演义中展现出了卓越的智慧和勇气,成功地征服敌人、巩固领土,并为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刘备与诸葛亮的智谋。
首先,刘备与诸葛亮善于制定战略和谋略。
在面对敌人的时候,他们能够提前预测到对手的动向,并相应地采取有效的措施。
例如,当刘备与曹操争夺荆州时,诸葛亮深谙曹操的为人,通过一系列的计谋,成功地引导曹操轻敌而遭受失败。
与此同时,刘备也展现出了自己的军事才能,在长坂坡与张郃的战斗中,他巧妙地运用地利和人和的优势,最终获得了胜利。
其次,刘备与诸葛亮懂得善用人才,并运用智谋管理国家。
他们明白一个成功的统治者需要团结智勇双全的臣子来辅佐自己。
刘备带领其群雄并起,吸纳了许多英才,包括关羽、张飞和赵云等。
而诸葛亮则被誉为“卧龙诸葛亮”,他通过聪明才智悉心辅佐刘备,制定政策法令,开拓经济和军事发展。
他还向刘备推荐了徐庶、黄月英等才俊,为刘备治理国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最后,刘备与诸葛亮注重外交策略,善于与他国建立联盟关系。
在周瑜为首的东吴时,他们与刘备结盟,三者共同合力对抗曹魏,形成了著名的“三足鼎立”局面。
这种外交策略的运用使得刘备的势力得以进一步扩大,为稳固统一国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刘备与诸葛亮的智谋在三国演义中得到了完美的展现。
他们善于制定战略和谋略,懂得善用人才,并注重外交策略。
这些优秀的智谋使得刘备与诸葛亮成功地统一了中国各地,为后世留下了卓越的成就。
他们的智谋不仅仅是战术上的胜利,更是一种智慧与勇气的结合。
正是由于他们的智谋,刘备与诸葛亮才成为历史上熠熠生辉的传奇人物。
论三国中三大老板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论三国中三大老板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论三国中三大老板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摘要:三国是中国历史上最热闹的时代,为什么只有魏、蜀、吴能够三分天下,这里面不仅仅只有政治策略和战争计谋,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谋划出这些策略的人还有三国中三家大老板的用人策略。
本文将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方面阐述刘备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即回答“三国中三大老板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分别是什么”、“这三种迥然不同的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都在当时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现今社会如何正确的将这三大老板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运用到企业管理当中去”这三个问题。
关键词:三国、垄断企业、家族企业、企业文化、传承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一、三个大老板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分别是什么?首先我们来看看三国时期魏、蜀、吴这三个国家分别代表什么企业。
曹魏是典型的垄断性国有企业,挟天子以令诸侯,做的是只此一家绝无分店的垄断生意。
蜀汉是率先实行股份制的民营企业,人们耳熟能详的桃园三结义也可以理解为现代社会的股东成立大会。
孙吴则是典型的家族企业,孙权也曾有言:“内结骨肉之恩,外托群臣之义。
”由于他们所经营的企业类型各不相同,企业的性质和经营策略也自然不一样,其中三个大老板的用人制度可以说是各有各的特色。
曹操个人能力最强,无论是战略规划能力,还是执行力都是一流的,因为凡事亲力亲为,无论是胜利还是失败,都由他一个人承担,人生大起大落。
所以,后人对他的评价也是矛盾的,时而英雄,时而奸雄。
他广纳贤才,甚至将刘备的核心团队成员关羽,也感动得一度投在他的麾下。
他手下的团队中谋士、武将无论是人数,还是质量都不错,但在名声上却少有人能跟诸葛亮、关张、周瑜相提并论。
刘备采用的是同曹操迥然不同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他对职业经理人能够做到充分信任、大胆授权。
如果说刘备是董事长,那么诸葛亮就是CEO,刘备给诸葛亮的是干股,虽然是虚拟的,但是份额很大,甚至在刘备即将不久于人世之时还这样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
【议论文】品读三国 论用人之道_900字
【议论文】品读三国论用人之道_900字用人之道是一个国家或组织能否维持长久繁荣稳定的关键所在。
《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经典之作,不仅展示了历史上著名的英雄人物,而且以其丰富的战略谋略和用人才能,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宝贵的启示。
本文将从《三国演义》中的一些典型角色和事件中探讨用人之道。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是一个最具典型性的用人才能的人物。
他一直以来非常重视人才的选拔和使用,这也是他能够建立强大势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刘备在寻求救援时,他亲自前往荆州招揽众多人才,如诸葛亮、黄承儿等。
而后凭借诸葛亮的智慧和才略,刘备成功立足荆州,并成为一个有实力的领导人。
这说明了刘备对人才的重视以及正确运用人才的能力。
与刘备不同,曹操在用人上则存在着问题。
虽然曹操本身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物,但他在用人方面常常被他人的外貌所迷惑,从而导致他误用了一些人才。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袁尚和袁熙。
曹操因其外貌英俊而以为他们具备较高才能,结果把国家重任托付给了他们。
然而这两个人实际上缺乏能力和决策力,最终导致战败。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不能单凭外貌来判断一个人的能力,而应该更多地考察其实际才能。
在《三国演义》中,周瑜是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用人之道的典型人物。
周瑜在刘备寻求帮助时,能识别出关羽、张飞等人的才华,并主动提出让他们和刘备联合对抗曹操。
这种能够看到他人的潜力并善于发掘的能力,使得周瑜成为一个重要的军事指挥官,为孙权立下了许多功绩。
这告诉我们,在用人才方面,我们应该学会善于发现他人的长处和潜力,并提供适当的机会让他们发挥才能。
在《三国演义》中还有一些其他角色和事件也值得加以讨论。
通过对于这些典型人物和事件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用人之道的经验和原则。
我们应该注重选择合适的人才,即根据实际需要去寻找合适的人选,并进行全面考量不仅仅是外貌。
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长处和潜力,为他们提供适当的机会和平台发挥才能。
我们应该学会善于运用别人的优势,并将其融入到整体的工作中,以提高整体的绩效。
【议论文】品读三国 论用人之道_900字
【议论文】品读三国论用人之道_900字品读《三国演义》可以从许多角度进行探讨,而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用人之道。
在这部文学经典中,不同的人物通过不同的用人策略来实现各自的目标。
本文将以几位著名的人物为例,探讨他们的用人之道,以及他们的成功或失败。
首先,我们来看看刘备的用人之道。
刘备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统帅,他所用的人能否胜任其工作,直接决定了他的成功或失败。
刘备非常重视人才,他注重培养和使用各类人才,如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人。
他往往能够看到一个人的潜力,并给予其一定的发挥空间,同时他也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升迁,从而造就了一支强大的队伍。
其次,我们来看看曹操的用人之道。
曹操是三国时期的重要人物,他被称为“世之奇士”,但同时也是一个非常善于用人的人。
曹操用人之道不仅在于能够发现人才,更在于将人才合理地分配,运用到适当的位置。
他将贾诩、荀彧等文臣和张辽、郭嘉等武将组成了一支有文化和军事素质的团队。
他还习惯于利用人之长、去其短,以其长补其短,最终使得每个人在自己的领域发挥出最佳表现。
很显然,刘备和曹操的用人之道不同,但是却都非常成功。
但是,也有一些人物的用人之道不够成功,比如袁绍。
袁绍虽然是北方的重要势力之一,但是因为用人不当,最终失败了。
他虽然拥有谋士沮授、逢纪、许攸等人,但他却轻视他们的建议,纠葛于田丰等人的争执中,最终导致他的集团内部无法协调,被曹操等人击败。
综上,我们可以发现,用人之道在《三国演义》中非常重要。
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往往需要善于发现人才,以及根据人才的特点和优势对其进行合理的分配和使用。
只有这样,才能够让每个人发挥出最佳表现,同时实现自己的目标。
反之,如果对人才的使用不当,或者对人才的能力没有充分发扬,就会失去重要的机会,最终导致失败。
因此,我们需要在品读《三国演义》的过程中,加深我们对用人之道的认识,从而可以更好地应用于自己的现实生活中。
【议论文】品读三国 论用人之道_900字
【议论文】品读三国论用人之道_900字三国演义中提倡了以德为先的用人准则。
刘备在用人时,非常重视对人品的考察,他曾对诸葛亮说:“治世以德,安民以礼。
”这种准则在刘备的统治下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刘备待人宽厚仁义,以身作则,赢得了人心。
他在任用张杰时,毫不计较张杰的出身和资历,而是看中了他的正直和才华。
这种引人以德的用人方式,不仅能够凝聚人心,也能够树立起良好的示范作用。
三国演义中突出了精选人才的重要性。
在这个动荡的时代,英才如星,但刘备通过周围的观察和了解,筛选出了一些真正的人才。
诸葛亮的伟大才干是众所周知的,但在《三国演义》中描写他初次登场时,他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布衣。
刘备通过一次偶然的相遇,发现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和卓越智谋,这让刘备决定以诸葛亮为军师,征服天下。
这种突出人才选拔的方式,帮助刘备在困境中逆袭,最终成为了蜀汉的创始人。
三国演义中提倡了重用人才的原则。
在这个世界上,英雄是相对稀缺的,他们的能力和才干极为宝贵。
一个聪明的领袖应该善于发现和重用人才,不论他们的出身和地位如何。
在小说中,曹操是一个重用人才的典型代表。
不论是荀彧、郭嘉还是贾诩,他都能够看中他们的才干,并将他们用在合适的位置上。
这种重用人才的原则,不仅能够充分发挥人才的才华,也为领导者和组织带来了巨大的收益。
通过品读《三国演义》,我们可以看到其中对于用人之道的思考和总结。
这部作品强调了用人才的重要性,提倡了以德为先的用人准则,突出了精选人才的重要性,以及重用人才的原则。
这些思想和原则在历史上得到了许多领导者的验证,并成为了管理和领导的重要参考依据。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从中汲取灵感,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念,以更好地管理和领导团队。
三国用人谋略:刘备宽仁有度得众人鼎力相助
三国用人谋略:刘备宽仁有度得众人鼎力相助在曹操、刘备、孙权三人之中,刘备谋略不及曹操,学识不及孙权,其创业基础更不及曹孙二人,然而最终也能成就大业。
刘备能够白手起家,靠的是仁义的德行和知人善任的才能。
刘备认为,创大业者必须以人为本。
他为人宽厚仗义,善交友。
他以仁待人,以礼待人,与人同甘共苦,用品德影响人,用真情打动人,用恩德笼络人。
他知人善任,用人不疑。
在他身边,聚集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正是有了这些人才的鼎力相助,刘备才开创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局面。
傅干说:“刘备宽仁有度,能得众人死力。
”这一评价非常恰当。
不乐读书喜欢结交豪侠与关张寝则同床如兄弟据陈寿《三国志》记载,刘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县)人,是汉景帝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
刘备少年丧父,家道衰落,与母亲贩鞋织席为生。
在刘备家东南角有一棵高五丈多的桑树,远远望去,“童童如小车盖”,很像皇帝坐驾的车盖,经过的人见到此树都啧啧称奇。
涿人李定说:“此家必出贵人。
”刘备儿时与一群小孩在树下游玩,刘备戏说:“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他的叔父刘敬警告他:“汝勿妄语,灭吾门也。
”刘备15岁时,母亲叫他出外游学。
与同宗刘德然以及公孙瓒等拜大儒卢植为师。
因刘备家贫,读书全靠刘德然的父亲刘元起资助。
刘元起的妻子感到不满,她说:“各自一家,何能常尔邪?”刘元起说:“吾宗中有此儿,非常人也。
”虽有名师教导,但刘备不大乐意读书,而喜欢“狗马、音乐、美衣服”。
他身长七尺五寸(1.8米左右),垂下手时手长超过膝盖,眼睛可以看见自己的耳朵。
为人“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好结交豪侠”,郡中年轻人争着追随他。
当时在涿郡做贩马生意的商人张世平、苏双“见而异之”,给了刘备很多钱财,由于有了这笔钱,刘备聚集了不少人。
汉灵帝末年,黄巾起义爆发,刘备率领徒众随校尉邹靖镇压黄巾军,因立功被任命为安喜县(今河北定县)尉,不久又被任命为下密县(今山东昌邑)丞,后为高唐县(今山东禹城)尉、县令。
从人才战略试论三国演义里的用人之道 图
从人才战略试论三国演义里的用人之道图三国演义里的人才战略一部《三国演义》,也是一部人才战略学。
“唯才是举”,是曹操的人才战略,才用其长,不求全责备,故战将千员,谋士如云,一统北方。
“求贤若渴”,是刘备的人才战略,以情动人,以信用人,故诸葛孔明鞠躬尽瘁,辅佐开创蜀汉基业。
“得人者昌”,是孙权的人才战略,举贤成风,人才辈出,故能雄踞江东。
单说东吴,“得人”最出色的有两位,一个是周瑜,一个是鲁肃。
当初,孙策带着三千兵马打天下之始,周瑜就向他推荐江东“二张”,靠着这批人才,孙策得以在江东迅速站稳了脚跟。
后来,孙权接班后,周瑜又向孙权力荐鲁肃。
在曹操大军压境的时候,鲁肃力排众议,主张迎战,并联合刘备,协助周瑜大破曹兵。
周瑜临终前,又推荐鲁肃接自己的班,出任三军统帅。
可以说,周瑜知人善任,对东吴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然而,周瑜千好万好,可就一样要命,气量不够大,对比他能耐大的人,就难相容了。
比如对诸葛亮,当发现此人比自己更有才,第一反应就是除掉。
又比如对庞统,此公在赤壁之战中功劳不小,周瑜却从未推荐过这位奇才。
“既生瑜,何生亮”,容不得比自己高的人才,这是周瑜的致命弱点。
反观鲁肃,当周瑜要杀诸葛亮的时候,鲁肃坚决反对。
刚刚接任大都督,鲁肃就立刻向孙权力荐比自己强的庞统。
哪知孙权以貌取人,没看上。
鲁肃见自己单位不用,马上就推荐给刘备,为的是以联蜀抗曹大局为重,不使大才埋没。
比较鲁肃与周瑜的人才观,高下立判。
鲁肃没有周瑜的雄才,但在用人上,“大略”却高出一筹。
其区别,表面上看是胸怀的大小,胸襟的宽窄,而实质上是战略思维的比拼,大局观念的考量。
鲁肃的高明处,就在于识大体,虑长远,从战略全局的高度识别人才,保护人才,推荐人才。
历史小说的演绎如此,社会现实的道理亦然。
世间人为最贵,人才为国宝。
重视人才,是古往今来创业者、执政者的一等要务。
不过,人才的重要性一般都能知晓,任用人才一般也能做到,难的是将人才资源作为战略资源来谋划,将人才发展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建设,尤其是培养、重用创新型人才等一流人才。
论三国演义刘备的人力资源管理艺术1500
论三国演义刘备的人力资源管理艺术1500 在中国,“三国”是人们茶余饭后谈资的一个永恒话题,尽管只是一部文艺小说,但是其中蕴含的许多人生哲理:经济学,管理学知识,却非常值得我们去挖掘。
本文将从如何看待人才的培养、如何看待人才、制度与自律、组织团队的建设四个方面,对其中包含的人力资源管理学知识,以及它能给我们当代企业管理带来怎样的作用进行论述。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人间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当看熟悉的旋律再一次回荡在我们耳边。
《三国演义》那一个个生动活泼的百容不由自主地浮现在眼前,不言而喻。
其中记忆最深的无疑是被誉为“知识”的化身,智慧的象征,并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发明家等载入史门的诸葛孔明,在《三国演义》第三十五回中:司马微在向刘备举荐诸葛亮和庞统时说:“卧龙凤雏,得一者可得天下。
”可是刘备两者皆得,最终也未能完成一统天下,复兴汉室的伟业。
为何?是他们浪得虚名吗?若如此,诸葛亮帮助刘备从无到有,确立三国鼎立之势又该何解呢?况且庞统从第五十七回到刘备帐下听用,至第六十三回取洛城选伏身亡,不过短短几回的剧情,可以说完全没有展现他作为一代谋士价值。
当我们再说到三国、说到蜀汉,人们耳熟能详的不过就一卧龙而已,又有多少人记得凤雏。
确实,他在霸汉政权的建立当中只不过是一个过客,没能起到建设性的作用。
这又是谁之过?假设庞统不是在刘备帐下而是在曹操帐下,结局又将如何?所以,从一部《三国演义》,我们可以看到许许多多的管理学问题,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问题。
如何看待人才的培养?诸葛亮七出祁山却从未打出去过,反而被魏国一攻就破,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诸葛亮忽视了人才的培养与战略上的生养。
在失去荆州大片土地,损失关张两员大将,失去了“精神支柱”刘备,再平孟获,出兵伐魏,国家资源根本无法支撑。
而在此期间,魏国大力开办学校,发展经济,培养了众多的人才,一个主攻,国力虚耗,人才只损失无补充:一个主守,养精蓄锐,人才辈出,胜败之道一目了然。
议《三国演义》中的用人智慧
议5三国演义6中的用人智慧韩继胡倩茹罗贯中开篇词里说得好:/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0战略本质上就是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和驾驭,人才是战略的实施者,谁选择了人才谁就选择了成功。
人才是兴邦定国的基础,这点是毋庸置疑的,翻看三国的兴亡史,我们不难找到答案。
5三国演义6有两条主线,一条是基于魏蜀吴三国的兴亡史的历史主线,另一条就是/得人才者得天下,失人才者失天下0的以人为本的观点贯穿每个历史事件的始末。
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才能正确、合理地使用人才。
/三国之主用人各不同0,但都是善于用人的高手。
从5三国演义6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一些人才使用方略和思想:第一,任人唯贤、唯才。
在5三国演义6中极尽手段宣扬了三国之主用人不计较从事的行当的贵贱、不计较他们的出身高低的超凡观念。
如刘蜀集团中的关羽、张飞、诸葛亮其出身并非显赫门第,从事的职业也属下九流。
曹魏集团中的郭嘉其出身也非名门,却受到曹操的信任和重用。
在提拔和行赏时,三国之主同样不论贵贱亲疏,看重的是人物的功劳战绩。
这一做法深得人心,各国因此笼络了一大批人才。
第二,用人不疑。
当时的人才流动较大,文官武将随时都可能另择明主。
对于这些归降者,三国之主都敢于大胆起用,视其才华,各委以职。
曹魏集团中的郭嘉、荀彧起初都在袁氏门下,后因看透袁绍无能便改投曹操门下,曹操不计前嫌,对他们言听计从,受益匪浅。
对品德、才华方面略有欠缺的人物,三国之主也不捐弃,而是尽量用其才,如刘蜀集团的魏延,诸葛亮采取了慎用的方针终于没有酿成大错。
从小说中人物建功立业的情况来看,诸葛亮、周瑜、荀彧、陆逊等人受到重用时都是二十多岁,却都能做到运筹帷幄、深谋远虑,天文地理无所不通,行军布阵无所不晓。
因此,三国之主不因他们的年龄尚轻,资历尚浅而拒之门外,而是大胆起用,终于创立了各自的基业。
第三,人尽其才。
小说中描写的主帅在每次战役部署上都能充分看到每位将士的特长和弱点,从而根据不同的需要来安排人事。
看《三国演义》谈诸葛亮的用人之道
诸葛亮非常信任赵云,一直让赵 云 护 卫 在 刘 备 左 右. 建 兴元年,赵云 为 中 护 军、征 南 将 军,封 永 昌 侯,迁 镇 东 将 军. 五年,随 诸 葛 亮 驻 汉 中. 但 诸 葛 亮 在 第 一 次 北 伐 时,由 于 “云、芝兵弱敌强,失利于箕谷,然敛 众 固 守,不 至 大 败”.“街 亭军退,兵将不复相录,箕谷军退,兵将初 不 相 失”“云 身 自 断 后,军资什物,略 无 所 弃,兵 将 无 缘 相 失.”虽 然 赵 云 败 中 求 胜,但自贬 为 镇 军 将 军. 我 们 今 天 的 成 语 有 三 个 与 赵 云 有 关:一是“偃 旗 息 鼓 ”说 明 赵 云 非 常 善 于 分 析 利 用 对 方 的 弱 点,危中求胜.二是“单 骑 救 主 ”和 “一 身 是 胆 ”,浑 身 是 胆 赵 子龙,他不畏 艰 险、忠 诚、勇 敢. 而 且 赵 云 品 性 忠 良,而 且 敢 于直言劝谏,当刘备 打 算 把 土 地 赏 赐 给 有 功 之 臣 时,赵 云 劝 刘备把土地还给 老 百 姓. 孙 权 袭 杀 关 羽,夺 取 了 荆 州,刘 备 怒不可遏,在刘备伐吴前,又进赵云谏 曰:“国 贼 乃 曹 操,非 孙 权也.今曹丕 篡 汉,神 人 共 怒. 陛 下 可 早 图 关 中,屯 兵 渭 河 上流,以讨凶逆,则 关 东 义 士,必 裹 粮 策 马 以 迎 王 师;若 舍 魏 以伐吴,兵势 一 交,岂 能 骤 解. 愿 陛 下 察 之.”劝 刘 备 以 国 仇 为重、私仇为轻,改为攻魏,他的高风亮 节 至 今 仍 为 人 们 所 称 道.虽然赵云品德 高 尚、武 艺 高 强,但 他 缺 乏 的 是 一 流 的 军 事 指 挥 才 能 ,所 以 诸 葛 亮 并 没 有 重 用 他 . 三 、从 魏 延 身 上 分 析 其 用 人 之 道
三国演义刘备与诸葛亮的英明决策
三国演义刘备与诸葛亮的英明决策刘备与诸葛亮的英明决策三国演义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力的中国古代历史小说,而其中最令人钦佩的角色莫过于刘备和诸葛亮。
刘备作为主要人物之一,展现了他在战争和政治中的智慧和果断。
而他的谋士诸葛亮则以他的聪明才智和卓越决策能力赢得了人们的赞誉。
本文将重点探讨刘备和诸葛亮在三国时期所做出的一些英明决策。
一、建立关系拓展势力刘备作为一个只有初始基础的统治者,最初面临着诸多困难。
然而,他与诸葛亮的结盟可以说是其最英明的决策之一。
诸葛亮作为天资聪颖、深思熟虑的谋士,为刘备提供了全面的军事和政治支持。
他的智慧和才能为刘备的创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与诸葛亮的合作,刘备不仅拥有了出色的智囊团,还赢得了更多的支持者,为其建立关系、拓展势力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二、亲征决策刘备在夺取益州之前曾多次派遣将领进攻,但都以失败告终,随着失去了连年的失败,刘备决定亲自率兵征战。
这一决策显示出刘备的果断和勇气,同时也为他赢得了诸多支持者的信任。
在亲征益州的过程中,刘备充分考虑到抵御敌人的可能手段,制定了相应的战略计划,并且高效地组织军队的行动。
通过这次亲征,刘备最终成功夺取了益州,使他在三国格局中处于更有利的地位。
三、借力打力决策刘备和诸葛亮之间的默契合作是三国演义中的一大亮点。
诸葛亮经常为刘备提供明智的建议,其中一个重要的决策就是“借刀杀人”。
在对付叛变的蜀将马超时,诸葛亮提出借助曹操之手打败马超,成功地利用了两家势力之间的矛盾,为刘备扫清了障碍。
这一决策体现了诸葛亮的高明策略和与刘备之间的密切合作,为刘备在政治和军事上赢得了宝贵的胜利。
四、修文治国决策刘备虽然身处战争年代,但他十分注重国家文化建设。
在其执政期间,他非常重视教育和人才培养。
他聘请了许多杰出的文化人士,如诸葛亮、魏延等,为国家的文化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此外,刘备还注重社会稳定和民生改善,着力推行各项政策以使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这种修文治国的决策不仅展现了刘备的高尚情操和良好治国理念,而且为他的国家赢得了广泛的民心和声誉。
驭人之道,诸葛亮能力强,为何刘备能够成功驾驭?
《双调·蟾宫曲雪》赏析化诗用典意趣盎然[原文]双调?蟾宫曲雪①薛昂夫天仙碧玉琼瑶②。
点点扬花③,片片鹅毛④。
访戴归来⑤,寻梅懒去⑥,独钓无聊⑦。
一个饮羊羔⑧红炉暖阁,一个冻骑驴野店溪桥。
你自评跋:那个清高?那个粗豪?[注释]①双调?蟾宫曲雪:双调,宫调名;蟾宫曲,曲调名,即曲牌;雪,曲题。
②琼瑶:美玉。
③点点扬花:由苏轼《少年游》“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侧扬花。
今年春尽,扬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点化而来。
④片片鹅毛:由白居易《雪晚喜李郎中见访》:“可怜今夜鹅毛雪,引得高情鹤氅人。
”点化而来。
⑤访戴归来:用典。
东晋王徽之居会稽时,雪夜泛舟剡溪访戴逵,至其门不入而返。
人问其故,曰:“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安道(戴逵字安道)耶?”⑥寻梅懒去:用典。
唐朝著名诗人孟浩然曾骑驴踏雪寻梅,留下佳话。
⑦独钓无聊:柳宗元被贬官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期间。
精神抑郁。
诗人只好寄情山水,借歌咏山水景物和河上渔翁来抒发自己政治上失意的郁闷和苦恼。
他曾写下脍炙人口的五言绝句《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表现了自己超凡脱俗,孤傲高洁的品格。
⑧羊羔:美酒名。
[赏析]薛昂夫,又名薛超吾。
回鹘(今新疆)维吾尔族人。
生卒年不详。
汉姓马,字九皋。
官至三衢路达鲁花赤。
善篆书。
王德渊为其诗集作序,称他“诗词新严飘逸,如龙驹奋迅,有‘并驱八骄一日千里’之想”。
《南曲九宫正始》序称其诗“词句潇洒,自命千古一人”。
其散曲意境宏阔,风格豪放。
这首《双调?蟾宫曲雪》是一首咏雪词,构思别致奇特。
诗人化诗用典,写得意趣盎然。
开篇用三个妙喻领起,写得美艳奇绝。
你看,那漫天飞舞的大雪,就像是仙女洒下的晶莹洁白的美玉,又似点点扬花,片片鹅毛,飘逸灵动,无限妩媚。
而与雪相关的故事,更是让人感动,使雪境更具魅力。
想当年王徽之风雪之夜泛舟访戴逵,至其门不入而返;诗人孟浩然骑驴踏雪寻梅,留下动人的佳话;柳宗元被贬官永州,寄情山水,雪中独钓。
试论刘备与诸葛亮的用人之道
试论刘备与诸葛亮的用人之道
吴国联
【期刊名称】《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1(017)004
【摘要】中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基本观点,即得人才方能得天下的观点.蜀国之所以能与魏、吴成三足鼎立之势,其根本原因在于刘备和诸葛亮能用人.刘备用人的"仁治"之道和诸葛亮用人的"法治"之道,这两条路线各有不同的特色,在蜀国的建立和发展中,都起了很大的作用,但各自的特点又都为蜀国的灭亡留下了隐患.【总页数】4页(P31-34)
【作者】吴国联
【作者单位】大连教育学院学报编辑部,辽宁,大连,1160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13
【相关文献】
1.赤壁之战前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新论——兼论诸葛亮出山和“隆中对” [J], 贾国栋;周宁
2.试论刘备的用人之道 [J], 具圣姬
3.从刘备的用人之道看现代企业的人才管理 [J], 鲜飞
4.试论《隆中对》方略的矛盾──兼评《诸葛亮不谏刘备伐吴的究竟》一文 [J], 颜勇
5.试论《三国演义》中曹操、刘备、孙权的用人之道 [J], 吴锦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刘备和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蜀国的一、二号重要人物,但是两人在用人策略方面略有所不同。
刘备的特点是以情动人、用人不疑,并且通过一些事就能够确定下来是不是要用一个人而且是完全放权。
诸葛亮用人更为引人注意的是其过人的智慧。
因为诸葛亮拥有着独特的个人魅力,在吸引人才方面也显得比刘备更容易些,但其在用人方面则有所缺失,由于其个人特点,做不到量才而用。
两人在用人、吸引人才方面都有着鲜明的个人特点,分析两人的用人特点并加以对比,对现今社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有着好的指导作用。
关键字:刘备;诸葛亮;策略;指导AbstractLiu Bei and Zhu Geliang is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in the Shu one or two important people, but two people in the strategy of slightly different. Liu Bei is characterized by emotion, employers do not suspect, and by some of the things you can decide to use a person is it right? And is completely right.. Zhu Geliang used the more noteworthy is the wisdom. Because Zhu Geliang has a unique charm, in attracting top talent is easier than Liu Bei, but in the use of people are missing, due to their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not only with. Two people have their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in the aspects of people, attract talent, analysis of two people with characteristics and compare, have a guiding role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on the current social enterprisesKey words: Liu Bei Zhu Geliang guidance strategy;目录引言 (1)一、三国演义中孙曹刘的用人策略 (2)(一)、孙权的用人策略 (2)(二)、曹操的用人策略 (2)(三)、刘备的用人策略 (2)二、三国演义诸葛亮的用人策略 (4)(一)三国演义中对诸葛亮的神话宣传原因 (4)(二)前期与后期中诸葛亮用人策略的比较 (5)三、刘备与诸葛亮用人策略给蜀国带来的利弊 (7)(一)刘备用人策略对蜀国影响分析 (7)(二)诸葛亮用人策略对蜀国影响分析 (7)(三)综合分析 (8)四、结语 (9)参考文献 (10)致谢 (11)论《三国演义》中刘备与诸葛亮的用人策略引言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才在经济发展和进步中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多地得到社会的认可,在日新月异的全球化竞争中,企业在提高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也越来越注重人才所发挥的关键作用。
对于人才的理解,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得到很多不同的诠释,但是对于人才重要性的认可,全世界的人们几乎都有着一致的看法,那就是企业的成长和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倚赖了人才在其中的贡献。
随着中国进一步地融入到当前国际经济竞争中,人才的流动范围也扩大到了全球,对人才的争夺愈加激烈,在防止人才流失的同时,还要进一步拓宽企业的人才资源。
创新型人才的来源主要有两种:引进和培养。
人才的培养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投入较多的精力,并且具有一定的风险,这种风险一方面表现在投入不一定会带来产出,另一方面表现在刚培养出来的人才就另觅他处。
如何使用人才,如何吸引并留住人才成为现在企业非常关注的问题点。
本文将对三国中著名人物刘备和诸葛亮的用人策略进行分析对比,发现他们在三国人才竞争中较为激烈的情况下,是如何吸引、留住以及使用人才的。
通过对其优点和不足之处的分析,得出结论。
这对现在各个企业在吸引人才和使用人才方面来说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
一、三国演义中孙曹刘的用人策略(一)、孙权的用人策略孙权雄驻江东,承父兄伟业,基础条件最好,但创业难,守业更难。
孙权在用人方面别具一格、高人一筹。
正是由于他能够知人善任,才使得其麾下人才济济。
孙权用人策略的主要如下:一是勇于打破常规,不搞论资排辈,破格选拔新人。
如他“纳鲁肃于凡品,拔吕蒙于行阵”,任陆逊于“未有远名”时,放手让他们在实战中发挥自己的才干:周瑜三万劲卒破曹军十余万大军,鲁肃一直为江东战略上的主心骨,吕蒙奇袭荆州,取回了孙权一直梦寐以求的南郡,陆逊火烧连营,同时击破曹魏多次进攻[1]。
二是巧妙引导和培养人才。
如他认为鲁肃有“二长一短”,而“一短不足以损其二长”[2],于是便对他提拔重用;吕蒙勇猛果敢但学识不足,孙权就引导他勤奋读书,使得吕蒙长进很快,“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故事千古流传。
三是重视人才培养。
他听取鲁肃的建议,建立了大学社,面向全社会广纳贤才,使吴国后继人才源源不断,出现“周瑜之后有鲁肃,鲁肃之后有吕蒙,吕蒙之后有陆逊[3]”的人才新老接替局面。
(二)、曹操的用人策略曹操起兵时,员工不足四千,后来通过“挟天子以令诸侯”实现“借壳上市”,不断进行兼并、重组,逐渐做大做强起来。
他是三国时期最具领导才华的老板,因此对人才的依靠程度也最低,但这并不影响他对人才的重视。
曹操用人策略的主要如下:一是用才宽宏大度、不计前嫌。
在加入曹氏集团之前,许褚曾是山贼,抢劫过曹操的军马。
张绣第一次投降曹操后又反叛,并将其长子曹昂与爱将典韦杀死,但当其再次投降时,曹操不但不计前嫌,反而给他加官封爵[4]。
二是集众人之智,不搞一言堂。
建安十一年曹操曾发出一道《求言令》,鼓励大家建言献策。
对于下属提出的想法,只要觉得可行就会给予充分的信任让其放开手脚干。
而每当战胜克捷后,对于积极建言献策的员工都会给予重奖。
当这个想法没有结果时,他也不会怪罪他们而是自己承担责任。
三是驭才手法高明,知人善任。
曹操是个非常了解部下的人,远征汉中时,有三位“素皆不睦”的将军张辽、李典、乐进,曹操巧用三人性格的差异,甚至有意利用他们的不和,促成了他们精诚团结(三)、刘备的用人策略刘备的创业条件最差,完全是白手起家,既无金融资本,也无固定资产。
虽有关张赵等猛将的跟随,但缺少专家顾问的指导,业绩一直不理想。
后来在顾问诸葛亮的协助下,才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
刘备的用人策略主要如下:一是最善于作感情投资。
他的驭才之力非凡,使关张二人一生追随,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世间美谈。
二是用人不疑,充分放权,大胆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
诸葛亮刚出山时,年仅二十七岁,而且没有任何工作经验,但刘备却对他委以重任,其后又任命其为军师中郎将、丞相,直至托孤之臣。
三是尊重人才,善待人才,营造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刘备待人比起曹操及孙权等,更加平易近人、和蔼可亲,而且恩泽及后世,皆能举用。
刘备的高明之处还在于他敢用比自己能力强的人。
四是构建完善的绩效管理与晋升体系。
刘备善于与员工分享成功的果实,下属总是能随着老板的高升而水涨船高,而且子孙也能克绍其裘。
刘备除了在薪酬待遇上满足人才的需求外,还十分注意精神激励,从不吝啬官位和封号。
称汉中王时,刘备封了五虎上将,称帝时,他又任命了一系列的将军[2]。
二、三国演义诸葛亮的用人策略诸葛亮,字孔明,生于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卒于蜀汉后主建兴十二年(234年),徐州琅娜郡阳郡(今山东省沂水县)人。
他“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颖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后任蜀国垂相,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3]。
(一)三国演义中对诸葛亮的神话宣传原因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将诸葛亮写成了神的化身,塑造了一个完美的诸葛亮形象,这不但使得他在文学上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在以后几百年中,诸葛亮在人们心目中也成为了一个无所不能的神,一个具有强烈象征性的理想化符号。
在《三国演义》中,作者对诸葛亮进行神话化,有着各方面的因素:1、历史中实际的诸葛亮具有良好的品质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研究,可以发现,诸葛亮身上有着极为良好的品质:穷时即不得志时,能甘守寂寞;达时即能施展抱负时,能忠心耿耿;对己,则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对人,则赏罚分明,公正无私。
这些优点在文中都有所体现。
在诸葛亮出世前,他躬耕山林,但是在这个时间里,他不忘关注时事,读百家书。
这是他以后能够成功的前提条件,毕竟知识才是成功的前提。
在他工作中,他严于利己,公正无私。
尤其是马谡事件。
马谡是诸葛亮极为看重的一个人物,但是由于马谡的失职,痛失街亭。
出事之后,诸葛亮并没有包庇马谡,这才成就了“挥泪斩马谡”的历史佳话。
诸葛亮在用人期间,他善于接纳众人的建议,从不独断专行,他拥有大的度量,能够包容他人的过失。
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他上只天文,下知地理,他无论是军事还是政事,他样样精通,但即使是这样,他还是会考虑下他人的意见,其中马谡的“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理论就被诸葛亮很好的采纳,其的度量在吸引姜维的加入得到了充分的显示。
诸葛亮他始终以德服人,在南下征讨孟获的过程中,他为赢得民心,不行七擒七纵孟获,以个人高尚的品格收服了南蛮各部。
诸葛亮以“德”征服了南方各部,从而为后来的征讨曹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诸葛亮的忠心更不比多言,他对蜀国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承诺。
虽然最终没有实现出世时的愿望,但是,在这过程中,诸葛亮所表现出来的良好品质,正是人们在现实中所希望看到的。
诸葛亮这些品格,是世人所期望的,其实这些品格也是世人所期望拥有的。
当个人不拥有或者欠缺这些品质的时候,人们会不自觉的寻找一个精神寄托。
诸葛亮由于其自身品质的原因,被人们自觉不自觉的完美化。
2、对诸葛亮进行神话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诸葛亮被神化有着较为复杂的社会原因,而其过程则相对要简单些,只是随着历史的进程而逐渐强化罢了,蜀汉刘姓承汉的正统思想,是诸葛亮被神化的一个最根本原因"这不仅表现在先主刘备对其欣赏不已,后主刘禅为其立庙颂德,而且还表现在其对手,司马家族对其的赞誉。
另外,出于维护统治的需要,也直接导致了历代帝王,诸如唐太宗对诸葛亮的认可。
同样,正统思想也在一些历史学家身上发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使他们偏离了直笔书写历史的轨道,自觉不自觉地于行文之中,对诸葛亮的一些过失加以回避,甚至予以开脱,陈寿!习凿齿!裴松之即是代表"诸葛亮作为我国传统社会的知识分子,士人,成功地帮助刘备成就了霸业,这与士人渴望建功立业的人生目标十分契合,于是便有了士大夫对其吹捧,文人对其溢美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