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含地球和地图第五讲地球的运动__公转一黄赤交角及正午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讲地球的运动——公转(一) 黄赤交角及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一、公转特征
1.方向:自西向东。
2.周期:一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3.速度
1.含义
地球公转轨道平面(即黄道平面)同赤道平面的交角。目前,其大小是23°26′。
2.影响
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形成四季和五带。
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1)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中c折线所示。
(2)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中a折线所示。
(3)春、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中b折线所示。
2.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
[
同一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相等;同一日期,距直射点所在纬线纬度差相等的两条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相等;距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越近的地点,正午太阳高度越大。
一、知识联系串一串
二、核心问题想一想
1.黄赤交角的存在对地理事象有什么影响?
2.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和季节变化呈现怎样的规律?
3.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在生产、生活中有怎样的应用?
以考纲为纲|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以真题为范| 深挖考题内涵·把握命题精髓[考题精妙] 春、秋分日P =0B .夏至日
P =1 全年P<1 D .冬至日P>1
解析] 由题干可知,塔身正午影长与塔(1)算,而且最简易的解法是借助图示来比较,是理性思维比较强的一道题目。同时,也是“无图考图”,将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和季节变
化规律高度浓缩和转化在一道题目中,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要求较高。(2)[题点全练]
1.(2014·江苏高考)在地球公转过程中,若以地球为参照系,可看到太阳在黄道上运行。图1是天赤道与黄道的示意图,图2是太阳在黄道上的视运行轨迹图。读图回答(1)~(2)题。
(1)6月初,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是( )
A.甲B.乙
C.丙D.丁
(2)太阳处于甲、乙位置时( )
A.地球公转速度相同
B.同一地点昼长变化趋势相同
C.日地距离相同
D.同一地点日出方位相同
解析:(1)D (2)D 第(1)题,6月初太阳位于春分日与夏至日之间,且接近夏至日,即图2中春分点与夏至点之间的丁位置,故选D项。第(2)题,由图2可知,太阳所处的甲、乙两位置关于冬至点对称。乙位置的日期在冬至日之前,甲位置的日期在冬至日之后。甲位置日期的地球公转速度较乙快,排除A项;乙位置日期之后昼长先变短后变长,甲位置日期之后昼长变长,排除B项;甲位置日期时的日地距离较乙位置日期短,排除C项;太阳处于甲、乙位置时,地球上同一地点日出方位相同,D项正确。
2.登封观星台位于河南省登封市(约34°N,113°E),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古天文台建筑。观星台上有两间小屋,小屋之间有一横梁,台下正北方有一“长堤”(见图1),每天正午,横梁的影子会投在“长堤”上,利用它可以了解四季变化。据此完成(1)~(2)题。
(1)当地球由丙处向乙处运动期间,正午时横梁在“长堤”上的投影逐日移动方向为( )
A.东B.西
C.南D.北
(2)若黄赤交角变小,则夏至日该地正午时横梁在“长堤”上投影的位置有何变化( )
A.变远B.变近
C.向东北移动D.向西北移动
解析:(1)D (2)A 第(1)题,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投影越短,投影距离南方近。当地球由丙处向乙处运动期间,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向南回归线移动,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小,投影往北移动。第(2)题,若黄赤交角变小,北回归线的纬度变低,该地最大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小,投影变长,所以向北变长。
[知能全握]
1.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影响
黄赤交角是指黄道平面(地球公转轨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其主要影响是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移动→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季节变化和五带分布。
2.黄赤交角及其变化带来的影响
黄赤交角的存在是导致地球运动产生地理意义的关键要素之一,对其理解应重点关注以下内容:
(1)与黄赤交角相关的角度及其关系:
黄赤交角=回归线的度数;黄赤交角与极圈度数互余;黄赤交角=晨昏线与地轴的最大夹角。
(2)黄赤交角变化带来的影响:
[题点全练]
题点1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1.(2016·上海高考·节选)北京(40°N)某中学高中生开展地理课外活动,在连续三个月内三次测量正午太阳高度角,获得测量的数据(见下表)。三次测量中,其中一次测量的当天,正值( )
A.春分日B.夏至日
C.秋分日D.冬至日
解析:选C 由北京所在纬度和三次测量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可知,第一次测量时,太阳直射北半球,第二次测量时太阳直射赤道,第三次测量时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说明第二次测量时正值秋分日。
2.(2018·大连联考)如图为6月22日与12月22日地球表面四地正午太阳高度。四地自北向南排列,依次是( )
A.甲、乙、丙、丁B.甲、丙、丁、乙
C.丁、乙、丙、甲D.甲、丙、乙、丁
解析:选D 图中丙地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为90°,说明丙地在23°26′N上;乙地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大于夏至日,且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接近90°,推断出乙地在0°~23°26′S之间且接近23°26′S;甲地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大于冬至日,且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很小(低于10°),得出甲地在23°26′N~66°34′N之间;同理推出丁地在23°26′S~66°34′S之间。所以四地自北向南依次为:甲、丙、乙、丁。
题点2 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幅度
3.读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幅度图(极夜期不考虑负值),回答(1)~(2)题。
(1)满足①至②区间变化幅度的最大纬度范围为( )
A.23°26′~66°34′
B.0°~23°26′
C.66°34′~90°
D.0°~90°
(2)①处不可能( )
A.四季分明B.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C.半年极昼,半年极夜D.全年昼夜平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