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摘要】在现阶段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把传统文化的精华传递给下一代人,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对于未来科学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中学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的现象,在中学语文教育中是比较棘手的,因此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向学生渗入传统文化又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关键词】语文教学传统文化国学经典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4-4772(2013)05-030-01
传统文化是每一个中国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是力量和智慧的源泉。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许多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它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是民族精神的精华,一直熠熠生辉,流芳百世。随着国际交往的日趋频繁,中国社会逐渐向现代化转型,各种文化相互交融、碰撞,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则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要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传统文化气氛,在阅读教学中,深入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在品读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秀美,受到祖国优秀文化的熏陶。那么,怎么样在阅读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阅读国学经典
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阅读经典文本
可以改变人的气质,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儒家的厚德载物、刚正不阿、诚信仁爱、尊师重道,道家的顺应自然、淡泊名利、虚怀若谷,佛学的宠辱不惊、进退从容、自然清静,这些都值得学生去学习、体会和进行创造性转化。学生在课外的时间,能够拥有丰富有益的课外书,对他们的成长与发展是极其重要的。阅读国学经典是一个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唤醒心智与灵魂、促进生命成长的过程。近几年有过关于儿童是否应该读经的论争,就我个人的认识来看,复兴国学并不是要让孩子盲目的熟背经书,复辟到以前的私塾蒙学状态,主要的是做好国学的普及工作,保住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让孩子相应的了解阅读一些传统的文化经典,从所谓的“速读”、“精读”的阅读方法中走出来,这对于全民族整体的人文素质的提升也是有利无害的。
二、在课程中渗透传统文化
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课程教学。就学科而言,语文课是最有可能融合传统文化的学科,可以通过其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改革,实施传统文化教育。与之相比,其他课程与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有一定的难度,但是融合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语文课可以设置“传统文化经典研读”之类的选修课,既可以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又能培养他们的语文研究性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传统文化教育与语文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抑或是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与语文课具体的教学内容相结合,比如结合古代文学作品的教学内容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深化对古代文
学作品的认识。
要将传统文化的教育融入语文教学之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可见是否“乐学”是极为重要的。所以,教师要经常向学生推荐经典的、民族的、优秀的视听材料,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多民族、多国家的多元文化,让学生在对经典的了解之中把握传统文化的真谛,在比较、撞击中逐步培养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与贤哲进行精神的对话、心灵的沟通。比如《颐和园》使学生观赏到华夏文化的富丽堂皇;《黄河》、《三峡之秋》使学生领略旅游文化的旖旎风光;《清明上河图》、《拉萨古城》等课文可谓是民族文化的大展台,向学生展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风情。此外,学习诗文,可以让学生了解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的宽厚与仁慈。了解《汉乐府》、《乡愁》等诗词文化及名人轶事,杜甫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那强烈的爱国思想。
三、联系现实教学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一直延续至今,正是因为其有着超越时代的普遍指导意义。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课堂与教材上。传统文化教育只有与现实相结合,走出书本,走近生活,让学生将所受到的熏陶教育转化为现实中的行动,学会正确自己看待自身与正确对待外界事物,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来指导自己的行为,才能够真正将知识转变成能力。传统文化也只有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才有长久不衰的生命力。对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我们力
争做到提升传统文化素养上。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除了让学生在知识与理论上有一定的积淀之外,更要让学生在为人处世上受到影响,才能体现传统文化知识的实用性。
结合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人生态度、为学之道等方面,教师在讲授时要注意与时代和现实生活相结合。比如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方面,所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当代社会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作为社会个体的人不可能与世隔绝,特别是青少年学生,更应该关注社会热点,在关注中思考。现代资讯非常发达,报纸、电视、互联网等都有着丰富的、及时更新的新闻资讯,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关注并积累时事新闻热点。
总之,让传统文化回归语文教学要选得精、学得透、悟得深,才能帮助学生真正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全面提升人文素养。只有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好传统文化之根,使学生精神受到圣哲前贤思想的滋养,让学生既学文化又学做人,语文教学之舟才能在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海洋上又能吮吸着鲜活
的时代气息扬帆远航!
[ 参考文献 ]
[1]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2] 庞学光.完整性教育的探索[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
[3] 时金芳主编.语文教学设计[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