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家训》学习是人生的第一选择(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勤奋学习是通向成功的捷径
汉朝时,有个少年叫匡衡,非常勤奋好学。
由于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
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
但是,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
匡衡心痛这些被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
他的邻居家里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几间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
匡衡有一天鼓起勇气对邻居说:“我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否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邻居一向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就恶毒地挖苦说:“既然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非常气愤,不过他更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
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邻居家的烛光就从这洞中透过来了。
他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
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
匡衡读完这些书,深感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想多看一些书的愿望更加迫切了。
附近有个大户人家有很多藏书。
一天,匡衡卷着铺盖出现在大户人家门前。
他对主人说:“请您收留我,我给您家里白干活不要报酬,只要让我阅读您家的全部书籍就可以了。
”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借书的要求。
匡衡就是这样勤奋学习的,后来他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西汉时有名的学者。
勤奋是成功的法宝,不努力去学习,却天天想着要成功的人,只有在幻想中去成就自己的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了。
反之,能够将自己的理想付诸实施,为了崇高的理想去拼搏、去努力的人,成功的航标就掌握在他们手中。
假如匡衡没有坚持勤奋学习,受到邻居挖苦后半途而废,那么就不会有他日后的成功,可见,勤奋学习成就了匡衡的成功之路。
2.求知是迈向成功的阶梯
19世纪中叶,英国资本主义工业发展很快,棉纺业就是其中之一。
当时布拉泽公司的生产蒸蒸日上,纺织品涌向世界各地。
这引起了日本同行的注意。
布拉泽公司位于英国某地一条热闹的大街旁。
每到中午,公司的职员和工人们都到对面的一家馆子吃午饭。
因为这是那条街上唯一的一家餐馆,所以尽管价格高昂,但每天还是顾客盈门,热闹非凡。
不久,在这家餐馆的附近又新开了一家餐馆,那里上至经理,下至堂倌都是清一色的日本人。
这家餐馆一经开业,就十分惹人注意。
它不仅价格比英国馆子便宜,而且味道鲜美,服务态度极佳。
时间一长,那些惯于守旧的英国人也经不起这些特色的引诱,渐渐把就餐重心移向这家日本人开的餐馆。
最后,甚至连一些高级工程师也慕名前来。
有时,某些职员或工人没带钱,在那里可以先赊账,并同样受到热情的招待。
久而久之,搞得人缘极好,生意兴隆。
几年后的一天,这家餐馆突然倒闭,理由是由于出售饭菜价格低廉,成本高而引起亏损。
它使英国这家公司的职员和工人们都为之深感惋惜。
与此同时,这家餐馆的经理和堂倌四处传言“无钱回国”,并且通过各种渠道,尤其是通过那些常来光顾的吃客——一些工程师及高级职员,请他们说情,协助谋求职业,以便筹集路费,返回家园。
由于这些高级职员平时受到日本堂倌的“特殊照顾”,对于他们也格外同情,因此都极力向公司推荐。
起初,公司也相当谨慎,但到底经不住高级职员们的屡次担保,最后,不得不松口了。
但是,公司规定,所有进厂工作的日本人不许进车间,只许在车间外面做做粗装工,如推筒管、运袋皮、装纱等,只要一到车间门口,就由英国人接替。
经过一个时期的紧张观察,公司管理人员发现这些日本人忠实可靠。
干活卖力,并无任何可疑之处,再加上往日的“交情”,警戒慢慢就消除了。
过了一段时间,这些日本人不仅能自由地进入各车间,而且有些日本人还被安排在技术部门工作。
可是,公司里上上下下的人做梦也没有想到,这家日本餐馆的全班人马都是日本第一流的纺织专家。
他们一边默默地工作,一边把英国纺织机的先进设备部件的结构及作用等,都牢牢记在心里。
若干年后,日本人声称已积蓄了一笔款子并准备回家。
他们顺利地办好了出国护照,启程返回日本。
回国后,他们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设计出一套在当时相当先进的纺织机械。
从此,日本的纺织工业有了一个飞跃。
日本人采用的这种手段未必正当,但是,为了掌握先进技术千方百计学习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强烈的学习欲望,加上肯于动脑和不怕困难的执著精神,常常是成就大事业的基础。
人生的真正成功,并不在于拥有多少金钱,而在于他拥有多少知识。
因此说,求知是成功的第一步。
有成就的人往往更爱学习。
从古到今,凡是有大成就者都不肯满足于现状,不断求知为更美好的明天做准备。
3.读书学习成就新的人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当日军在马尼拉登陆时,菲律宾海军的一名文职雇员被捕了,他叫哈蒙。
他被关进一家旅馆,两天后又被送往一个集中营。
就在到达集中营的第一天,哈蒙看见一个难友枕头底下有一本书。
他向难友借了这本书,这本书名叫《思考致富》。
哈蒙阅读此书之前,他的情绪很坏。
他恐惧地想着在那个集中营里可能遭
受的折磨,甚至死亡。
但是,当他读了这本书后,他就为希望所鼓舞了。
他渴望拥有这本书,让它同自己一起去迎接前面那些可怕的日子。
哈蒙在同难友讨论《思考致富》中的问题时,意识到这本书将是他自己一生的巨大财富。
“让我抄这本书吧!”他说。
“当然可以。
你开始抄吧!”这是回答。
哈蒙立即开始抄书。
一字又一字,一页又一页,一章又一章,他紧张地写着。
他时常陷在有可能随时失去这本书的苦恼中,担心这本书随时会被拿走,但这种苦恼激励他日夜工作。
真是幸运,在哈蒙抄完这本书的最后一页后不久,他就被转移到臭名昭著的圣多·托马斯城集中营。
哈蒙在三年零一个月的囚犯生活中随时都带着这本书,把它读了又读。
这本书给了哈蒙丰富的精神食粮,鼓舞他的斗志,并制订未来计划。
后来,哈蒙回忆说:“我在离开圣多·托马斯时,比我作见习医生时还要觉得好些。
在那儿我更好地为生活做了准备,心理上也更活跃些。
”
成功者的特征之一,就是能随时随地地学习,因为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使人进步。
学习,应该是人一生的追求,尤其是青少年由于没有太多的社会责任,因此应当全身心地把主要精力用在学习知识上。
有位伟人曾说过:“情况总是在不断地变化,要使自己的思想适应新的情况,就得学习。
”
诗人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
求知、学习就是将自己置身于一个有成功者的环境;就是聆听贤达的教诲和指教;就是与成功者做朋友;就是向成功者学习成功的方法。
学好知识是创新的准备,是拥有竞争力的“内功”,是取得成功的积累。
4.勤奋好学是成功的基石
我国元末明初时的大画家、大学问家王冕,出生于浙江诸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从小就特别喜爱读书,但家里很穷,没钱供他进学堂上学。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小王冕七八岁的时候,就已经能帮家里做事了。
考虑到他的年龄还太小,不能干什么重活,父母就安排他每天牵着牛出门去放牧。
有一天,小王冕跟往日一样出门去放牛。
可是一直等到太阳落山。
妈妈做的饭菜都凉了,也没见王冕回家。
又过了一会儿,牛独自从院门外回来了,自个儿在院子里转了一圈,然后慢悠悠地钻进了牛圈,但放牛的人却没有一起回来。
父母非常担心,想要出去寻找,就在这时,王冕气喘吁吁地从外面跑了回来,他先到牛圈一看,发现牛已经回来了,这才松了一口气。
父亲把他叫到面前,询问他回来晚的原因,王冕低下头,内疚地解释说:“是我听书忘记时间了。
”
原来,王冕放牛路过村里的那个学堂时,听见从里面传出琅琅的读书声,一下子就给吸引住了,特别羡慕,他把牛拴在野地里让它吃草,自己则悄悄地溜进学堂,听学生们读书,听一句,记一句,非常入迷,不知不觉,太阳已经下山了。
他跑到草地去找牛,才发现牛已挣断绳子,不知跑到什么地方去了。
幸亏路走熟了,牛顺着回家的路,自己回到圈里了。
虽然牛安全的回家了,可王冕挨一顿打还是免不了的,因为对那时的农民来说,牛非常珍贵,那头牛可是全家人的命根子啊。
父亲把他狠打了一顿,教训他以后不许在放牛时去听书。
然而这一顿棍子,并没有把他的求知欲打掉。
两天之后,同样的事情再次发生了。
当父亲又要拿棍子打他时,母亲便劝解道:“孩子这样痴心,打也不会有什么用的,干脆这牛别让他放了。
”从那以后,父亲再不让他去放牛了。
正好当时村旁山上的佛庙要雇人做些粗活,于是王冕便到庙里住了下来。
白天做一些杂事,换两顿饭吃,到了晚上他就睡在佛殿内,借助桌案上摆放的长明灯的微弱光线,聚精会神地看书,每晚都看到大半夜才睡觉。
时间长了,他勤奋好学的故事在当地传了出去。
有一个名叫韩性的学者听说了这件事之后,起初还很不相信,便在晚上一个人悄悄地来到庙里进行观察。
果然,他看见有个眉清目秀的少年坐在大佛像的膝盖上,在长明灯的映照下读书,时而高声朗诵,时而低头默看,一副全神贯注的神情。
庙堂内泥塑的佛像面目狰狞,就是成年人见了都觉得可怕,可是这个读书的少年却毫不在意,就仿佛没有看见一样。
这一幕深深地感动了韩性,于是他就把王冕收作弟子,让他跟着自己学习。
有了这样好的条件,王冕倍加珍惜,每天都很努力地学习。
为了让自己掌握更多的技能,他还在劳动、读书之余迷上了写诗作画,经过勤学苦练,他终于在诗画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
王冕的生存环境是很恶劣的,连起码的读书条件都没有,可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能成为元朝末期一位知名的诗人、画家,他成功的捷径是什么?好学!不论环境多么恶劣,他都始终没有忘记学习,好学使他插上了理想的翅膀,能够克服诸多的不利条件,取得杰出的成就。
学习,是进步的阶梯、成功的基石,古往今来,只有好学、勤学、苦学的人,才能真正取得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