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皮肤学外治法 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医皮肤病案例ppt课件-ppt课件
![中医皮肤病案例ppt课件-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e24181143323968011c92f6.png)
6
2018/10/23
• (4)方解:
– 方中枇杷叶性苦平,善降泄;桑白皮性甘寒,两药 俱入肺经,清肃肺热为君药;黄连、黄柏清解脾胃 伏火,木通、竹叶泻火利尿为臣,与君药相合上疏、 中清、下利共解肺胃热邪;生地养阴清热、丹皮凉 血活血,玉竹润燥生津、当归养血活血为佐药,既 防清利太过损及营阴,又开营阴生化之源;甘草为 使药,和解诸药。
2018/10/23 9
【辨证分析】
• 患者喜食辛辣煎炸之品,饮食失调,加之情志内伤,肝 气郁结,久而化火,湿热火毒,外攻肌肤而发水疱;肝 经火毒循经侵袭肌腠,故水疱呈带状分布未过前后正中 线;火毒郁阻经脉,不通则痛,故感患处灼热疼痛;肝 胆火热炽盛,湿热上泛,故觉口干口苦,热盛灼津,故 小便黄,大便结;舌边尖红,苔黄腻,脉弦滑数皆为肝 胆湿热之象。 • 本病病位在肌肤,病性属实,可与外阴疱疹之湿热下注 证及反复发生暗耗气津之阴虚内热证等进行鉴别。该病 其本在肝胆,病位在肌肤,病性属实。 • 中医辨证为肝胆郁热证,需要和脾虚湿蕴证相鉴别,后 者多为素体脾虚或饮食伤脾,脾不运化,湿邪蕴阻,日 久化热,循经外溢于肌肤而发。
中医皮肤病案例 教学-教学
第一节 热 疮
【病例摘要】 张某,男,26岁。 主诉:口角起水疱,伴灼热疼痛2天。 现病史:患者自诉于两天前因受凉后发热,左口角出现红色丘疹, 自觉灼热绷紧, 继而丘疹转变为水疱,个别水疱破裂有渗出,伴 疼痛。未经治疗,遂来诊。 • 现症见:患处灼热疼痛,发热,精神不佳,口微渴,小便赤,舌红, 苔薄黄,脉浮数。 • 既往体健,喜食辛辣之品,无不洁性生活史。 • 体格检查:T 38.0℃,P 86次/分,BP 120/80mmHg。专科检查见 左侧口角四五个粟米至绿豆大小水疱,呈簇集状,疱壁较薄,疱液 澄清,周围有红晕,边界清楚,个别水疱已破,有少量渗出,结米 黄色痂。颌下淋巴结肿大,触痛(+)。 血常规:WBC 7.2×109/L,N 62%,L 38%。 • • • •
2018/10/23
• (4)方解:
– 方中枇杷叶性苦平,善降泄;桑白皮性甘寒,两药 俱入肺经,清肃肺热为君药;黄连、黄柏清解脾胃 伏火,木通、竹叶泻火利尿为臣,与君药相合上疏、 中清、下利共解肺胃热邪;生地养阴清热、丹皮凉 血活血,玉竹润燥生津、当归养血活血为佐药,既 防清利太过损及营阴,又开营阴生化之源;甘草为 使药,和解诸药。
2018/10/23 9
【辨证分析】
• 患者喜食辛辣煎炸之品,饮食失调,加之情志内伤,肝 气郁结,久而化火,湿热火毒,外攻肌肤而发水疱;肝 经火毒循经侵袭肌腠,故水疱呈带状分布未过前后正中 线;火毒郁阻经脉,不通则痛,故感患处灼热疼痛;肝 胆火热炽盛,湿热上泛,故觉口干口苦,热盛灼津,故 小便黄,大便结;舌边尖红,苔黄腻,脉弦滑数皆为肝 胆湿热之象。 • 本病病位在肌肤,病性属实,可与外阴疱疹之湿热下注 证及反复发生暗耗气津之阴虚内热证等进行鉴别。该病 其本在肝胆,病位在肌肤,病性属实。 • 中医辨证为肝胆郁热证,需要和脾虚湿蕴证相鉴别,后 者多为素体脾虚或饮食伤脾,脾不运化,湿邪蕴阻,日 久化热,循经外溢于肌肤而发。
中医皮肤病案例 教学-教学
第一节 热 疮
【病例摘要】 张某,男,26岁。 主诉:口角起水疱,伴灼热疼痛2天。 现病史:患者自诉于两天前因受凉后发热,左口角出现红色丘疹, 自觉灼热绷紧, 继而丘疹转变为水疱,个别水疱破裂有渗出,伴 疼痛。未经治疗,遂来诊。 • 现症见:患处灼热疼痛,发热,精神不佳,口微渴,小便赤,舌红, 苔薄黄,脉浮数。 • 既往体健,喜食辛辣之品,无不洁性生活史。 • 体格检查:T 38.0℃,P 86次/分,BP 120/80mmHg。专科检查见 左侧口角四五个粟米至绿豆大小水疱,呈簇集状,疱壁较薄,疱液 澄清,周围有红晕,边界清楚,个别水疱已破,有少量渗出,结米 黄色痂。颌下淋巴结肿大,触痛(+)。 血常规:WBC 7.2×109/L,N 62%,L 38%。 • • • •
中药涂擦的治疗ppt课件
![中药涂擦的治疗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3390b21dd3383c4bb4cd2ee.png)
3
中药涂擦
目的:
将各种中药直接涂于患处,达到祛风除湿、
解毒消肿、止痒镇添痛加等治疗效果。其剂型有
添加
标题
标题
水剂、酊剂、油剂、膏剂等
添加
标题
适应症:
适用于各种皮肤病及创疡,水火烫伤,蚊虫 咬伤等。
禁忌症:
婴幼儿颜面部、有药物过敏史者禁用。
PPT学习交流
4
中药涂擦——注意事项
(一)必要时需清洁局部皮肤。涂药次数依病情、药物而定,水剂、
添加 标题
添加 标题
PPT学习交流
13
中药涂擦在临床当中的应用
中药涂擦加射频理疗
添加 标题
中药涂擦加理疗治疗肺炎,可以明显改善肺炎引起
咯痰及胸痛等临床症状,通过l临床观察添,加该疗法能 促进炎症吸收,防止并发症,提高临床标疗题效,减少
添加 苦和住院时间。标题
现代射频的作用是疏通经络、活血化瘀,又能促进
功效。使用后患者临床症状红肿、疼痛、肿胀减轻, 各细菌清除率均增高,伤
于7~13d之内恢复。
PPT学习交流
15
中药涂擦在临床当中的应用
中药涂擦治疗淤积性皮炎
中药涂擦剂
生大黄、刘寄奴、当归、苦参、 黄柏各30 g,全蝎、冰片、白鲜皮35 g,芒
硝45 g。配制适量凡添士加林熬制而成的中药药膏,涂于局部皮肤,每添日加早晚各1
次外涂于患处,涂抹标后题轻揉患处以利吸收,添不加包扎、不湿敷、不配合标使题用其它
外用药。
标题
1—2个疗程科明显改善
中药涂擦是一种中医外治疗法,通过皮肤吸收而发挥药物作用, 达到减轻临床
症状的治疗效果,皮肤外用药物无胃肠道反应,增加了安全性,避免了口服或
中药涂擦的治疗PPT课件
![中药涂擦的治疗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207c6ee58f5f61fb6366613.png)
心胸外科 贾婧文 李媛
目 录
01
CONTENTS
中药涂擦
02 03
目的、适应症
注意事项 中药涂擦在临床当中的应用
04
中药涂擦
中药涂擦法
是将各种外用药物直接涂于 患处的一种治疗方法,其剂 型有水剂、酊剂、油剂、膏 剂等。
中药涂擦
目的:
将各种中药直接涂于患处,达到祛风除湿、
解毒消肿、止痒镇痛等治疗效果。其剂型有 添加 水剂、酊剂、油剂、膏剂等
(四)涂药不宜过厚、过多,以防毛孔闭塞。 (五)刺激性较强的药物,不可涂于面部,婴幼儿忌用。
标题
(六)涂药后观察局部皮肤,如有丘疹、发痒或局部肿胀等过敏现象,
如有过敏立即停止用药,并将药物拭净或清洗,遵医嘱内服或外用抗
过敏药物。
中药涂擦——按摩手法
按摩法,推拿法,揉法,滚法,叩击法,点穴法 等。我们根据不同受伤部位可选择不同手法配合
添加 添加 伤科油即可达到行气、活血化瘀,消肿止痛、解 标题 标题 添加 痉,舒筋活络,温经散寒的作用。 标题
中药涂擦在临床药能加速毛细血管再生,改善创面的血液循环。 采用消炎解毒方煎汤烫洗疮面,获得很好的疗效,研究发 现烫洗使创面周围肌肤升温,并推动血行,令药物直达病 所,清热解毒,利湿消肿,改善创面血液循环,从而加速 新生肉芽生长,促进愈合。
临床当中常用的中药——生肌玉红膏
主要成份 甘草、白芷、当归、紫草、虫白蜡、血竭、轻粉。 主要功效 添加 解毒消肿,生肌止痛。 标题 适用病症 添加 标题 用于疮疡肿痛,乳痈发背,溃烂流脓,浸流黄水。 用法用量 疮面洗清后外涂本膏,一日1次。
添加 标题
使用前需用甘草煎汤,温洗患处,用棉布擦洗干净,取无菌棉签沾取药 膏涂抹于溃疡患处。
目 录
01
CONTENTS
中药涂擦
02 03
目的、适应症
注意事项 中药涂擦在临床当中的应用
04
中药涂擦
中药涂擦法
是将各种外用药物直接涂于 患处的一种治疗方法,其剂 型有水剂、酊剂、油剂、膏 剂等。
中药涂擦
目的:
将各种中药直接涂于患处,达到祛风除湿、
解毒消肿、止痒镇痛等治疗效果。其剂型有 添加 水剂、酊剂、油剂、膏剂等
(四)涂药不宜过厚、过多,以防毛孔闭塞。 (五)刺激性较强的药物,不可涂于面部,婴幼儿忌用。
标题
(六)涂药后观察局部皮肤,如有丘疹、发痒或局部肿胀等过敏现象,
如有过敏立即停止用药,并将药物拭净或清洗,遵医嘱内服或外用抗
过敏药物。
中药涂擦——按摩手法
按摩法,推拿法,揉法,滚法,叩击法,点穴法 等。我们根据不同受伤部位可选择不同手法配合
添加 添加 伤科油即可达到行气、活血化瘀,消肿止痛、解 标题 标题 添加 痉,舒筋活络,温经散寒的作用。 标题
中药涂擦在临床药能加速毛细血管再生,改善创面的血液循环。 采用消炎解毒方煎汤烫洗疮面,获得很好的疗效,研究发 现烫洗使创面周围肌肤升温,并推动血行,令药物直达病 所,清热解毒,利湿消肿,改善创面血液循环,从而加速 新生肉芽生长,促进愈合。
临床当中常用的中药——生肌玉红膏
主要成份 甘草、白芷、当归、紫草、虫白蜡、血竭、轻粉。 主要功效 添加 解毒消肿,生肌止痛。 标题 适用病症 添加 标题 用于疮疡肿痛,乳痈发背,溃烂流脓,浸流黄水。 用法用量 疮面洗清后外涂本膏,一日1次。
添加 标题
使用前需用甘草煎汤,温洗患处,用棉布擦洗干净,取无菌棉签沾取药 膏涂抹于溃疡患处。
涂药法课件ppt
![涂药法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38b46f2f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9a.png)
涂药法课件
• 涂药法简介 • 涂药法的基本原则 • 涂药法的操作步骤 • 涂药法的注意事项 • 涂药法的效
涂药法简介
涂药法的定义
01
涂药法是指将药物直接涂抹于皮 肤表面,以达到治疗疾病或缓解 症状的一种外治方法。
02
它具有简单易行、副作用小、适 用范围广等特点,是中医常用的 治疗方法之一。
涂抹药物
总结词
涂抹药物是涂药法的核心步骤,应根据伤口情况选择适当的药物,以达到消炎 、止痛、生肌、收敛等作用。
详细描述
在涂抹药物时,应将药物均匀涂抹在伤口及周围皮肤上,并确保药物完全覆盖 伤口。涂抹时应轻柔、均匀,避免对伤口造成二次损伤。同时,应注意药物的 选择和使用方法,以免产生过敏反应或副作用。
包扎伤口
总结词
包扎伤口可以保护伤口免受外界污染和刺激,并保持伤口湿 润,促进愈合。
详细描述
在包扎伤口时,应选择适当的敷料和绷带,确保既能固定敷 料又能保持透气。包扎时应松紧适度,避免过紧导致血液循 环障碍或过松导致敷料脱落。同时,应注意定期更换敷料和 绷带,以确保伤口清洁和干燥。
Part
03
涂药法的操作步骤
涂药时应避免过度刺激伤口,以 免加重疼痛和感染。
注意清洁卫生
涂药前应先清洗双手,确保手部卫生 。
涂药后应保持伤口的干燥,避免与水 接触。
涂药时应保持伤口周围皮肤的清洁, 避免感染。
注意包扎松紧适度
涂药后应根据伤口的情况进行 适当的包扎,以保护伤口并避 免感染。
包扎时应保持适当的松紧度, 避免过紧导致血液循环不畅或 过松导致药物脱落。
STEP 03
此外,涂药法还可用于缓 解疼痛、减轻炎症等症状 的治疗。
对于一些常见的皮肤疾病 ,如湿疹、荨麻疹、皮炎 等,涂药法具有很好的疗 效。
• 涂药法简介 • 涂药法的基本原则 • 涂药法的操作步骤 • 涂药法的注意事项 • 涂药法的效
涂药法简介
涂药法的定义
01
涂药法是指将药物直接涂抹于皮 肤表面,以达到治疗疾病或缓解 症状的一种外治方法。
02
它具有简单易行、副作用小、适 用范围广等特点,是中医常用的 治疗方法之一。
涂抹药物
总结词
涂抹药物是涂药法的核心步骤,应根据伤口情况选择适当的药物,以达到消炎 、止痛、生肌、收敛等作用。
详细描述
在涂抹药物时,应将药物均匀涂抹在伤口及周围皮肤上,并确保药物完全覆盖 伤口。涂抹时应轻柔、均匀,避免对伤口造成二次损伤。同时,应注意药物的 选择和使用方法,以免产生过敏反应或副作用。
包扎伤口
总结词
包扎伤口可以保护伤口免受外界污染和刺激,并保持伤口湿 润,促进愈合。
详细描述
在包扎伤口时,应选择适当的敷料和绷带,确保既能固定敷 料又能保持透气。包扎时应松紧适度,避免过紧导致血液循 环障碍或过松导致敷料脱落。同时,应注意定期更换敷料和 绷带,以确保伤口清洁和干燥。
Part
03
涂药法的操作步骤
涂药时应避免过度刺激伤口,以 免加重疼痛和感染。
注意清洁卫生
涂药前应先清洗双手,确保手部卫生 。
涂药后应保持伤口的干燥,避免与水 接触。
涂药时应保持伤口周围皮肤的清洁, 避免感染。
注意包扎松紧适度
涂药后应根据伤口的情况进行 适当的包扎,以保护伤口并避 免感染。
包扎时应保持适当的松紧度, 避免过紧导致血液循环不畅或 过松导致药物脱落。
STEP 03
此外,涂药法还可用于缓 解疼痛、减轻炎症等症状 的治疗。
对于一些常见的皮肤疾病 ,如湿疹、荨麻疹、皮炎 等,涂药法具有很好的疗 效。
中医特色治疗ppt课件
![中医特色治疗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0f5418477232f60dccca177.png)
禁忌症: · 疮疡脓肿迅速扩散者,大疮性皮肤病,表皮剥脱松 懈症等。 · 忌用于皮肤破损处、身体大血管出、局部无知觉处、 孕妇的腹部和骶部。
完整版课件
5
中药塌渍目的和作用
目的: 中药塌渍治疗是通过中药促进皮肤对药物的吸收。同 时辅以红外线灯局部热疗,扩张毛细血管,一方面可 以提高药物浓度交换和吸收速度,另一方面增强局部 代谢,达到缓解疼痛、促进损伤修复的目的。
到防病保健、治病强身的目的。
完整版课件
4
中药塌渍疗法
概念:
· 塌是将饱含药液的纱布或棉絮湿敷换出。
· 渍是将患处浸泡在药液中。 · 塌渍法是通过湿敷、淋洗、浸泡对患处的物理作用, 以及不同药物对患部的药效作用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
方法。
适应症: · 皮损渗出液较多或脓性分泌物较多的急慢性皮肤炎 症及筋骨关节损伤等。 · 如:丹毒、脱疽、急性湿疹、足癣感染、烧伤、肢 端骨髓炎、扭挫伤、筋骨关节劳损等。
封包疗法的适应症: 皮损呈粗糙、肥厚、浸润、脱屑及苔藓化的慢性皮肤病。特别适宜 于对四肢及掌跖部位皮损的治疗。
封包疗法的禁忌症: 皮损处于急性炎症期,有糜烂、渗出者。皮肤水肿,感觉异常,传 染性皮肤病。
完整版课件
3
中药封包疗法的作用
通过远红外线、磁场共同作用,消除无菌性炎症及水肿,改善无氧代谢功能。把有
1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效的中药活化物质转化为离子状态,通透皮肤,直接渗入病灶,克服血脑屏障,用 药集中。对症用药、辩证施治、针对不同的疾病导入不同的中药活化物质。见效快
、无毒副作用、疗效稳定。
用于患处解除或缓解中风引起的各种肢体麻木乏力、活动不利;颈椎病引起的头晕;腰
2
椎间盘突出引起的腰痛、腰酸等。通过运用温通经络、消肿散结、祛湿散寒等法,以达
中药贴敷治疗 ppt课件
![中药贴敷治疗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e849f38cc7931b764ce1523.png)
按规定选择相应的穴位。 天枢穴*2
内关穴*2
上脘*1
中脘*1
神阙穴*1
中极穴*1
3、体位:
以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治疗体位为宜。 一般采用平卧位 暴露全腹部
4、环境:
应选择清洁卫生的环境
5、消毒:
①部位:用75%乙醇或0.5%~
中药贴敷治疗
一、简介
穴位贴敷是指通过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 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属于中药外 治法。我科采用中医药贴敷预防化疗药物引起 的胃肠道反应尤其是呕吐反应取得良好效果。
二、禁忌症
1、贴敷部位有创伤、溃疡者禁用。 2、对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禁用。
三、用物准备
治疗盘、消毒液、药物、胶贴、胶布;若需临 时配制药物,备治疗碗、药物、调和剂等。
3、贴敷方法: 先将贴敷部位用75%乙醇或碘伏常规消毒, 然后取直径1厘米,高度0.5厘米左右的药膏, 将药物贴于穴位上,用5厘米×5厘米(小儿患 者可适当减小)的脱敏胶布固定。
五、施术后处理
1、换药:贴敷部位无水泡、破溃者,可用消毒 干棉球或棉签蘸温水、植物油或石蜡油清洁皮 肤上的药物,擦干并消毒后再贴敷。 贴敷部 位起水泡或破溃者,应待皮肤愈后再贴敷。 2、水泡处理:小的水泡一般不必特殊处理,让 其自然吸收。大的水泡应以消毒针具挑破其底 部,排尽液体,消毒以防感染。破溃的水泡应 做消毒处理后,外用无菌纱布包扎,以防感染。
(二)施术方法
贴法: 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贴压于穴位上,然后外 覆医用胶布固定;或先将药物置于医用胶布粘 面正中,再对准穴位粘贴。
(三)贴敷时机
一般在进行化疗前半小时
(四)贴敷时间
1、成人每次贴药时间为2~6小时,儿科患者贴 药时间为0.5~2小时。 2、具体贴敷时间,根据患者皮肤反应而定。同 时考虑患者的个人体质和耐受能力,一般以患 者能够耐受为度,病人如自觉贴药处有明显不 适感,可自行取下。
内关穴*2
上脘*1
中脘*1
神阙穴*1
中极穴*1
3、体位:
以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治疗体位为宜。 一般采用平卧位 暴露全腹部
4、环境:
应选择清洁卫生的环境
5、消毒:
①部位:用75%乙醇或0.5%~
中药贴敷治疗
一、简介
穴位贴敷是指通过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 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属于中药外 治法。我科采用中医药贴敷预防化疗药物引起 的胃肠道反应尤其是呕吐反应取得良好效果。
二、禁忌症
1、贴敷部位有创伤、溃疡者禁用。 2、对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禁用。
三、用物准备
治疗盘、消毒液、药物、胶贴、胶布;若需临 时配制药物,备治疗碗、药物、调和剂等。
3、贴敷方法: 先将贴敷部位用75%乙醇或碘伏常规消毒, 然后取直径1厘米,高度0.5厘米左右的药膏, 将药物贴于穴位上,用5厘米×5厘米(小儿患 者可适当减小)的脱敏胶布固定。
五、施术后处理
1、换药:贴敷部位无水泡、破溃者,可用消毒 干棉球或棉签蘸温水、植物油或石蜡油清洁皮 肤上的药物,擦干并消毒后再贴敷。 贴敷部 位起水泡或破溃者,应待皮肤愈后再贴敷。 2、水泡处理:小的水泡一般不必特殊处理,让 其自然吸收。大的水泡应以消毒针具挑破其底 部,排尽液体,消毒以防感染。破溃的水泡应 做消毒处理后,外用无菌纱布包扎,以防感染。
(二)施术方法
贴法: 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贴压于穴位上,然后外 覆医用胶布固定;或先将药物置于医用胶布粘 面正中,再对准穴位粘贴。
(三)贴敷时机
一般在进行化疗前半小时
(四)贴敷时间
1、成人每次贴药时间为2~6小时,儿科患者贴 药时间为0.5~2小时。 2、具体贴敷时间,根据患者皮肤反应而定。同 时考虑患者的个人体质和耐受能力,一般以患 者能够耐受为度,病人如自觉贴药处有明显不 适感,可自行取下。
中医外科学多媒体课件-皮肤病
![中医外科学多媒体课件-皮肤病](https://img.taocdn.com/s3/m/de72afcf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9b.png)
添加副标题
中医外科学多媒体课件-皮肤 病
汇报人:
目录
CONTENTS
01 添加目录标题 03 皮肤病的概述
02 中医外科学概述 04 中医对皮肤病的认
识
05 皮肤病的治疗方法
06 常见皮肤病的中医 治疗
07 皮肤病的预防与保 健
添加章节标题
中医外科学概述
中医外科学发展简史
起源:中医外科学起源于古代中国, 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神经精神因素:精神紧张、焦虑等可能导致皮肤病,如神经性皮炎、瘙痒 症等
皮肤屏障功能受损: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可能导致皮肤病,如湿疹、特应性 皮炎等
皮肤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
皮肤病的临床表现: 红斑、丘疹、水疱、 脓疱、鳞屑、瘙痒 等
诊断方法:皮肤镜 检查、皮肤活检、 皮肤病理学检查等
皮肤病的分类:感 染性皮肤病、过敏 性皮肤病、自身免 疫性皮肤病等
定期检查皮肤:定期检查皮肤,及时发 现并治疗皮肤病。
感谢您的耐心观看
汇报人:
六淫、内伤七情等
辨证论治:认为辨证论治是中 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包括
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等
皮肤病的概述
皮肤病的定义和分类
皮肤病:是指发生在皮肤和附属器官的 疾病
分类:根据病因、病理、临床表现等不同,可分为 感染性皮肤病、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物理性皮肤病 等
感染性皮肤病:如细菌、真菌、病毒等 引起的皮肤病
皮肤病的预防与保健
皮肤病的预防措施
保持皮肤清洁,避免细菌和病毒感染 避免过度日晒,防止紫外线对皮肤的伤害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定期进行皮肤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皮肤病
中医外科学多媒体课件-皮肤 病
汇报人:
目录
CONTENTS
01 添加目录标题 03 皮肤病的概述
02 中医外科学概述 04 中医对皮肤病的认
识
05 皮肤病的治疗方法
06 常见皮肤病的中医 治疗
07 皮肤病的预防与保 健
添加章节标题
中医外科学概述
中医外科学发展简史
起源:中医外科学起源于古代中国, 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神经精神因素:精神紧张、焦虑等可能导致皮肤病,如神经性皮炎、瘙痒 症等
皮肤屏障功能受损: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可能导致皮肤病,如湿疹、特应性 皮炎等
皮肤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
皮肤病的临床表现: 红斑、丘疹、水疱、 脓疱、鳞屑、瘙痒 等
诊断方法:皮肤镜 检查、皮肤活检、 皮肤病理学检查等
皮肤病的分类:感 染性皮肤病、过敏 性皮肤病、自身免 疫性皮肤病等
定期检查皮肤:定期检查皮肤,及时发 现并治疗皮肤病。
感谢您的耐心观看
汇报人:
六淫、内伤七情等
辨证论治:认为辨证论治是中 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包括
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等
皮肤病的概述
皮肤病的定义和分类
皮肤病:是指发生在皮肤和附属器官的 疾病
分类:根据病因、病理、临床表现等不同,可分为 感染性皮肤病、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物理性皮肤病 等
感染性皮肤病:如细菌、真菌、病毒等 引起的皮肤病
皮肤病的预防与保健
皮肤病的预防措施
保持皮肤清洁,避免细菌和病毒感染 避免过度日晒,防止紫外线对皮肤的伤害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定期进行皮肤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皮肤病
湿敷法PPT课件
![湿敷法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9135b9689eb172ded63b78e.png)
中毒反应
头晕、口麻、恶心呕吐等,常出现在大面积使用湿 敷中药的患者,出现时应立即停药动态观察。
8
注意事项
1、注意保暖,防止受凉。 2、注意消毒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3、敷药面积应大于患处且保持一定的湿度。 4、疱、疡脓肿迅速扩散者不宜湿敷。 5、敷药后若出现苍白、红斑、水泡、痒痛
或破溃等症状时,应及时停止使用,并 报告医生。
9
谢谢10Βιβλιοθήκη 4、准备药物。根据不同的病症,将配制好的 外用湿敷方药加入适量的水蒸煮20~30分钟即 可。
5
操作重点步骤
5、治疗频次。待凉后用纱布4~8层置药液中浸 透,挤出多余药汁,以不滴淋为度,敷于患处,
保持湿润及温度(热敷:以38~43°C为宜; 冷敷:18~22°c为宜。)。每1~2小时换药
一次,若皮肤渗液不多,也可3~4小时换药一 次。 6、观察局部皮肤情况,询问患者有无不适。 7、擦干局部药液,取下弯盘、中单、橡胶单, 协助患者(着衣),整理床单位。 8、清理物品。
6
成效标准
患者/家属对所做解释和操作表示理解和 满意
过程安全,无发生意外情况 达到预期目标和效果 局部疼痛。肿胀、瘙痒等症状得以缓解 影响成效的因素:适应症、药物选择、
湿敷部位、湿敷时间等
7
意外情况的处理及预防
皮肤过敏反应
局部瘙痒、红疹、水泡等,应立即停止敷药, 并遵医嘱进行抗过敏处理。
湿敷法
梅州市中医医院—赖梅
1
湿敷法
定义:
湿敷法是将无菌纱块用药液浸透, 敷于局部,以达到疏通、清热解毒、消 肿散结等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2
湿敷法
适应症
皮疹渗出较多或脓性分 泌物较多的急慢性皮肤 炎症及筋骨关节损伤等
头晕、口麻、恶心呕吐等,常出现在大面积使用湿 敷中药的患者,出现时应立即停药动态观察。
8
注意事项
1、注意保暖,防止受凉。 2、注意消毒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3、敷药面积应大于患处且保持一定的湿度。 4、疱、疡脓肿迅速扩散者不宜湿敷。 5、敷药后若出现苍白、红斑、水泡、痒痛
或破溃等症状时,应及时停止使用,并 报告医生。
9
谢谢10Βιβλιοθήκη 4、准备药物。根据不同的病症,将配制好的 外用湿敷方药加入适量的水蒸煮20~30分钟即 可。
5
操作重点步骤
5、治疗频次。待凉后用纱布4~8层置药液中浸 透,挤出多余药汁,以不滴淋为度,敷于患处,
保持湿润及温度(热敷:以38~43°C为宜; 冷敷:18~22°c为宜。)。每1~2小时换药
一次,若皮肤渗液不多,也可3~4小时换药一 次。 6、观察局部皮肤情况,询问患者有无不适。 7、擦干局部药液,取下弯盘、中单、橡胶单, 协助患者(着衣),整理床单位。 8、清理物品。
6
成效标准
患者/家属对所做解释和操作表示理解和 满意
过程安全,无发生意外情况 达到预期目标和效果 局部疼痛。肿胀、瘙痒等症状得以缓解 影响成效的因素:适应症、药物选择、
湿敷部位、湿敷时间等
7
意外情况的处理及预防
皮肤过敏反应
局部瘙痒、红疹、水泡等,应立即停止敷药, 并遵医嘱进行抗过敏处理。
湿敷法
梅州市中医医院—赖梅
1
湿敷法
定义:
湿敷法是将无菌纱块用药液浸透, 敷于局部,以达到疏通、清热解毒、消 肿散结等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2
湿敷法
适应症
皮疹渗出较多或脓性分 泌物较多的急慢性皮肤 炎症及筋骨关节损伤等
中医特色疗法PPT课件
![中医特色疗法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f89d58c4028915f814dc207.png)
-
5
现将目前我院中医外治门诊运用的疗法介绍如下:
❖ 一 、腹针疗法
❖ 腹针疗法是北京薄氏腹针研究院
院长薄智云院长发明的,在继承
祖国传统医学和结合现代医学对
经络的研究成果,经过20年的反
复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整理出来一
种具有代表性的新的针灸方法。
与传统针灸相比,腹针具有创新的理论指导,认为腹部存在一个
全身高级调控系统即神阙经络系
由于腹针高效快捷,无痛安全,已被列为国 家中医药管理局继续教育项目,国家级中医 药网络继续教育项目,国家适宜技术推广项 目,并曾获全国针灸特技演示暨学术大会优 秀演示一等奖,2005年被列为国家中医药管 理局中医药科技成果推广项目,腹针疗法已
在全国及世界的推广。
-
7
二 平衡针灸疗法
• 平衡针灸疗法是北京军区
古为今用 传承创新—
中医传统外治疗法
淮北市中医医院治未病科
王洪刚
-
1
中医外治法在中医药理论基础上,运用非口服药物 ( 以药、械、技等手段)通过刺激人体的经络、穴位、 皮肤、粘膜、肌肉、筋骨等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外治法是历经数千年疾病防治和养生保健的手段,集 中体现了中医药“人与自然和谐”的人性化、自然化 特色,是祖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劳动人民 长期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其内容丰富,范围广 泛,历史悠久,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取 得了巨大成就。“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 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此乃清代外治专家吴师 机在其著作《理瀹骈文》中对中医外治的概括,自古
,疑难病,常常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
9
-
10
❖ 在穴位中埋线,听起来好吓人。别怕!它和 针灸属于一家,是现代人对针灸的改良。针 灸是中医的传统治疗方法,然而在为病人治 疗的时候,医生们发现,某些穴位刺激后, 能缓解庝痛,而针拔出后,庝痛却又出现, 由此医生发明了穴位埋线。 穴位埋线法是 以线代针,这种线可不是缝衣服的线,而是 一种可被人体吸收的“生物蛋白线”(一般 为羊肠线),利用特殊的针具埋人穴道,透 过穴道调整体内的内分泌,神经系统及新陈 代谢,达到治疗疾病目的。植入人体内的生 物蛋白线体将会在人体内软化,分解,液化 和吸收。
中医外治法ppt课件
![中医外治法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ceffea4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cd.png)
b.寒邪犯胃。脾胃虚寒者疼痛发作,可局部热敷,药敷,如取练须葱头30g,生姜15g,将上两味共捣烂
康 微 人 少 三 的 才 待 二 系 不 和 笑 流 、 炒热烫,装入布袋,热熨胃脘部。每日两次,每次30分钟,或以疼痛缓解为度,以湿中散寒止 痛。亦 ! 笑 心 ; 、 魅 会 人 、 可行拔罐,熏蒸,艾灸等其他温热疗法。 ! 少 善 让 的 在 C.脾胃虚寒者,在三伏天给予穴位贴敷,取神阙,中脘,胃腧等。药物取肉桂,胡椒各15g,干姜,细辛, 有 情 微 笑 力 产 生 乐 延胡索各10g,共研细末,用姜汁调和,每穴蚕豆大小药膏,胶布固定,3~6小时后去除,7日一次,4 良 , 你 时 与 次为疗程, 利 愉 笑 一 ! 生 , 观 好 会 看 候 d.饮食停滞者,胃脘部胀满疼痛欲吐,可用盐汤探吐以涌吐宿食。亦可针刺内关,足三里天枢等穴。 于 悦 会 笑 吸 这 向 他 e.肝气犯胃者,可针刺中脘,内关,足三里阳陵泉等穴以疏肝理气止痛。 的 为 起 , 人 (2)恶心,呕吐 身 , 使 , 引 样 上 a.外邪犯胃或脾胃虚弱呕吐频发者,可用脘腹热敷,按摩,或按压内关,合谷,中脘,或者艾灸中脘, 人 你 来 面 进 足三里,脾腧等穴,以温中散寒止吐。
b.呕吐过后可为可为患者行腹部按摩(掌心自上而下),以缓解胃脘部紧张不适。 c.饮食停滞者,呕吐时不宜止吐,鼓励患者尽量将胃中积食吐出,欲吐不得吐者,可涌吐宿食 (饮适 量淡
盐水,后用压舌板探喉取吐。)
七、中医外治法在脾胃科的应用:
2. 泄泻 (1)泄泻
体 经 一 十 别 的 , 际 带 更 带 行 a.寒湿,虚寒泄泻者,腹部热敷,或葱熨,盐熨,可艾灸中脘,足三里,关元,神阙等穴,或者拔火罐治 健 常 个 年 人 人 善 关 来 加 微 交 一 疗,亦可神阙隔盐灸,隔药灸,或用汉磁热贴敷贴神阙穴,每日一贴,每个疗程5天。
康 微 人 少 三 的 才 待 二 系 不 和 笑 流 、 炒热烫,装入布袋,热熨胃脘部。每日两次,每次30分钟,或以疼痛缓解为度,以湿中散寒止 痛。亦 ! 笑 心 ; 、 魅 会 人 、 可行拔罐,熏蒸,艾灸等其他温热疗法。 ! 少 善 让 的 在 C.脾胃虚寒者,在三伏天给予穴位贴敷,取神阙,中脘,胃腧等。药物取肉桂,胡椒各15g,干姜,细辛, 有 情 微 笑 力 产 生 乐 延胡索各10g,共研细末,用姜汁调和,每穴蚕豆大小药膏,胶布固定,3~6小时后去除,7日一次,4 良 , 你 时 与 次为疗程, 利 愉 笑 一 ! 生 , 观 好 会 看 候 d.饮食停滞者,胃脘部胀满疼痛欲吐,可用盐汤探吐以涌吐宿食。亦可针刺内关,足三里天枢等穴。 于 悦 会 笑 吸 这 向 他 e.肝气犯胃者,可针刺中脘,内关,足三里阳陵泉等穴以疏肝理气止痛。 的 为 起 , 人 (2)恶心,呕吐 身 , 使 , 引 样 上 a.外邪犯胃或脾胃虚弱呕吐频发者,可用脘腹热敷,按摩,或按压内关,合谷,中脘,或者艾灸中脘, 人 你 来 面 进 足三里,脾腧等穴,以温中散寒止吐。
b.呕吐过后可为可为患者行腹部按摩(掌心自上而下),以缓解胃脘部紧张不适。 c.饮食停滞者,呕吐时不宜止吐,鼓励患者尽量将胃中积食吐出,欲吐不得吐者,可涌吐宿食 (饮适 量淡
盐水,后用压舌板探喉取吐。)
七、中医外治法在脾胃科的应用:
2. 泄泻 (1)泄泻
体 经 一 十 别 的 , 际 带 更 带 行 a.寒湿,虚寒泄泻者,腹部热敷,或葱熨,盐熨,可艾灸中脘,足三里,关元,神阙等穴,或者拔火罐治 健 常 个 年 人 人 善 关 来 加 微 交 一 疗,亦可神阙隔盐灸,隔药灸,或用汉磁热贴敷贴神阙穴,每日一贴,每个疗程5天。
中药涂擦的治疗PPT课件
![中药涂擦的治疗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207c6ee58f5f61fb6366613.png)
临床当中常用的中药——清凉油
主要成份
薄荷脑、薄荷油、桉叶油、樟脑、丁香油等。现代科学已经确定, 这些成份有抗偏头痛、抗抑郁、止呕吐、抗昏迷、兴奋和止痛作用。 添加 当它们以一定的配方组合在一起时,药效由于协同作用而得到加强, 添加 标题 比单一成份强得多。 标题
作用
涂在人体的一些重要穴位如印堂、人中、太阳穴、肚脐眼、中脘、 足三里、三阴交、涌泉等处,可起到同针灸一样的效果,对于常见 的小伤小病如头晕、偏头痛、腹胀、肚子疼、伤风感冒等也有一定 的辅助疗效。
临床当中常用的中药——生肌玉红膏
主要成份 甘草、白芷、当归、紫草、虫白蜡、血竭、轻粉。 主要功效 添加 解毒消肿,生肌止痛。 标题 适用病症 添加 标题 用于疮疡肿痛,乳痈发背,溃烂流脓,浸流黄水。 用法用量 疮面洗清后外涂本膏,一日1次。
添加 标题
使用前需用甘草煎汤,温洗患处,用棉布擦洗干净,取无菌棉签沾取药 膏涂抹于溃疡患处。
电 磁 波 治 疗 仪
火 疗
中药涂擦的操作流程
1、备齐用物(治疗盘、遵医嘱配制的药物、弯盘、棉签、镊子、盐水棉 球、干棉球、纱布、胶布、绷带、橡胶单、中单等),携至床旁,做好解 释,核对医嘱。 2、根据涂药部位,取合理体位,暴露涂药部位,注意保暖,必要时屏风
用法用量
搽于头部太阳穴或患处,一日2~3次。
中药涂擦在临床当中的应用
外用中药除了直接涂抹于皮 肤患处之外还可以结合使用 其他物理疗法,来提高药效, 更快恢复。 添加 标题
添加 标题
中药涂擦在临床当中的应用
中药涂擦加射频理疗
中药涂擦加理疗治疗肺炎,可以明显改善肺炎引起的咳嗽、 添加 标题 咯痰及胸痛等临床症状,通过l临床观察,该疗法能更好地 添加
《皮肤病的中医治疗》PPT课件
![《皮肤病的中医治疗》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186721ac8d376eeafaa319f.png)
红花10g+水2000ml。主治脂溢性皮炎。
a
10
• 2%采乐洗剂,20%酮康唑。
• 注意事项: 温度适宜,熏时温度可高些,以便借助药力,开通腠理,宣达气血、 洗时、水温宜 45℃-50℃左右,过热易烫伤皮肤,过凉则药力不足。
a
11
(二)粉剂(散剂)
• 制剂:取单味或复方中药、经煅、炼、研、碾、 烧等方法处理后,研成极细的粉末而成。
1.5-2。 • 新三妙粉: 黄柏300、青黛30、寒水石150。 • 注意事项: 粉剂作用表浅,并能与分泌物结
成痂皮,故不宜用在渗出多或深在性皮肤病。
a
13
(三) 洗剂(混悬剂、振荡剂)
• 制剂:用水和不溶性的粉剂混合而成,一般含 粉量为30%左右,用时振荡摇匀,根据不同的需要, 可加少量甘油(5%),可减缓液体的蒸发速度,亦 可增加粉剂的吸附作用。或加少量的酒精,可加 速水分的蒸发速度,而增加皮肤的凉爽程度。
a
19
(七) 霜剂
• 制剂:是油相和水相经乳化剂而形成的半固体 剂型,霜剂根据基质乳化的类型分为油包水 (w/o)型霜剂和水包油( o/ w)型霜剂两种。
• 功用:消炎止痛、清洁、渗透性较强、有助于 药物的经皮吸收。
• 常用方剂:皮炎霜、激素霜、雅霜、珍珠霜等。
a
20
外用药的使用原则
1、急性期皮炎、渗出多、可选湿敷、间歇期可用 油剂。
• 功用:干燥、清凉、止痒、保护皮肤的作用。 • 应用:急性或亚急性、无渗液的皮肤病。 • 常用的药物:炉甘石洗剂、冰炉洗剂。 • 注意:不宜用在毛发部位或湿润、糜烂的皮
损面。
a
14
(四) 浸泡剂(酊剂、醋泡剂)
• 制剂:将生药用白酒或50%酒精或用食醋浸泡5-10 天,滤其渣而成。
a
10
• 2%采乐洗剂,20%酮康唑。
• 注意事项: 温度适宜,熏时温度可高些,以便借助药力,开通腠理,宣达气血、 洗时、水温宜 45℃-50℃左右,过热易烫伤皮肤,过凉则药力不足。
a
11
(二)粉剂(散剂)
• 制剂:取单味或复方中药、经煅、炼、研、碾、 烧等方法处理后,研成极细的粉末而成。
1.5-2。 • 新三妙粉: 黄柏300、青黛30、寒水石150。 • 注意事项: 粉剂作用表浅,并能与分泌物结
成痂皮,故不宜用在渗出多或深在性皮肤病。
a
13
(三) 洗剂(混悬剂、振荡剂)
• 制剂:用水和不溶性的粉剂混合而成,一般含 粉量为30%左右,用时振荡摇匀,根据不同的需要, 可加少量甘油(5%),可减缓液体的蒸发速度,亦 可增加粉剂的吸附作用。或加少量的酒精,可加 速水分的蒸发速度,而增加皮肤的凉爽程度。
a
19
(七) 霜剂
• 制剂:是油相和水相经乳化剂而形成的半固体 剂型,霜剂根据基质乳化的类型分为油包水 (w/o)型霜剂和水包油( o/ w)型霜剂两种。
• 功用:消炎止痛、清洁、渗透性较强、有助于 药物的经皮吸收。
• 常用方剂:皮炎霜、激素霜、雅霜、珍珠霜等。
a
20
外用药的使用原则
1、急性期皮炎、渗出多、可选湿敷、间歇期可用 油剂。
• 功用:干燥、清凉、止痒、保护皮肤的作用。 • 应用:急性或亚急性、无渗液的皮肤病。 • 常用的药物:炉甘石洗剂、冰炉洗剂。 • 注意:不宜用在毛发部位或湿润、糜烂的皮
损面。
a
14
(四) 浸泡剂(酊剂、醋泡剂)
• 制剂:将生药用白酒或50%酒精或用食醋浸泡5-10 天,滤其渣而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辨 痒
1.热 皮色掀红,灼热疼痛,遇冷则痛减。 2.寒 皮色不红,不热,酸痛,得温则痛缓。 3.风 痛无定处,忽彼忽此,走注甚速。 4.气 攻痛无常,时感抽掣,喜缓怒甚。 5.化脓 肿势急胀,痛无止时,如有鸡啄,按之中软应指。 6.瘀血 初起隐痛,微胀,微热,皮色暗褐,继则皮色青紫而胀痛。
——“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 者法耳。医药药理无二,而法则神奇变幻。外治必如内 治者,先求其本,本者何?明阴阳识脏腑也……虽治于外, 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 无殊治在内也”
首辨阴阳
阳证 阴证 发病情况 发病急 发病缓慢 病位 发于皮肉、浅、在表 发于筋骨、脏腑、深、在 里 皮色 红 皮色不变或紫暗、枯槁 温度 灼热 不热或微热 范围 肿势局限 不局限 疼痛 剧烈 不痛、隐痛、痛或抽搐 脓液 稠厚 稀薄 疮面肉芽 红润而坚实 苍白而水肿 舌象 舌质红、舌苔黄燥、焦、黑 舌质淡、舌苔白或白腻 脉象 弦、数、洪、大有力 细、弱、沉缓、无力
中医外治法的优点与特点
外治法的作用机理
非药物外治法以机械刺激、经络传导达到 治病的目的 药物外治法概括为:经络传导、皮肤透入 和粘膜吸收 中药外用实验室研究有以下的作用:抗微 生物作用、抗炎作用、生肌作用、光敏作 用、蛋白凝固作用、镇痛止痒作用、生物 活性作用。
外治法的理论要点一:体表 辨证
外治法分类
皮肤科中医外治法细分有数百种,常用的有四五十种。 主要有药物外治法、器具配合手法外治法和应用现代 化设备的外治法等。 根据皮肤专科特点,常用于皮肤病的中药外治法有溻 渍法(湿敷法)、熏洗法、浸洗法、擦洗法、坐浴法、敷 药法、点药法、涂搽法、薄贴法、腐蚀法、热熨法、扑粉 法、封包法、摩擦法、护创法、烟熏法、面膜法、脐疗法、 耳穴压豆法、穴位注射法等20余种。 外用药物主要包括止痒药、清热药、收湿药、杀虫药、润 肤药等。
辨 痛
1红斑 可由气分之热或风热引起。红斑色淡、稀疏则 为热轻;色深、分布密集为热重。 2丘疹 色红细密伴瘙痒者属风热;疹色红较大 者属血热;疹色暗红而压之不褪色者多见于血 瘀;丘疹色暗淡或皮色为气虚、血虚或血燥。 丘疱疹和丘脓疱疹多属湿热或热毒。 3斑块 因脾失健运,蕴湿不化,客于肌肤所致; 也可由血热、血瘀引起。 4风团 多为风邪或血虚所致;抓后起红色风团 或条状隆起者多属血热。
历 史
皮肤病中医外治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山海经》中就有砭针切开排脓的记载, 这些是中医外治法的萌芽。 长沙马王堆出土的现存最早的中医临床医 学文献《五十二病方》记载外治法17种, 用药50余种,剂型9种; 中医皮肤科外治也是随着中医外治法的发 展而不断发展的。
历 史 晋末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水银治疗 皮肤病和对脓肿进行切开排脓的记载。 隋朝巢元方编写的《诸病源候论》中记载 了丹毒、疔疮、痈疽、兽蛇咬伤等40多种 皮肤病,如“湿疥者,小疮皮薄,常有汁 出,并皆有虫,人往往以针头挑得,状如 水内涡虫”,则指的是疥疮。
外治法分类
器具配合手法外治法是指利用传统的器械 如刮板、三棱针、灯火、手术刀、药棒、 火罐等配合手法,或者单独用手法如指压 作用于肌表治疗疾病的外治法。包括刮拍 法、放血法、灯火曝照法、指压法、割挑 法、药棒叩击法、拔罐法(火罐、药罐、 水罐、走罐、刺血拔罐)。 现代化器具外治法主要是指借助现代科技 中电、声、磁、光的能量以促进药物由外
中医皮肤科外治法
中医外治法定义
分为广义外治法和狭义外治法。 广义外治法泛指除口服、静脉给药以外施 于体表皮肤(粘膜)或从体外进行治疗的方法。 比如药物外洗、敷、熏、针灸、按摩、气 功、音乐疗法、体育疗法等均属于广义外 治法; 狭义外治法则指用药物、手法或器械施与 体表皮肤(粘膜)或从体外进行治疗的方法。
1.皮肤症状的辨证,包括自觉症状、皮损 的辨证 2.部位的辩证 3.病因的辩证,如六淫,情志 4.八纲、脏腑、气血、三焦、经络、卫气 营血等辨证。
皮肤症状的辨证
清吴尚先《理瀹骈文》:用膏之法有五:一审阴阳,分 别表里寒热、邪正虚实;二察四时五行,根据四时所伤, 五脏病复;三求病机,探讨风、气、湿、寒、火的变化; 四度病情,忧愁思虑,所伤之五脏;五辨病形,即五脏 六腑之外症不同,分别有用膏之大法。
中医外治法具有作用迅速、疗效显著、副作用少、运用方便、操作 简单、取材容易、能够直接观察泛。外治最适用于外因引起的外症。 三是外治法安全可靠系数大,由于皮肤、枯膜屏障自我保护功能及 使用的多为天然药物,使得外治疗法毒副作用少; 四是外治疗法在操作上简单易行.从而方便了病人,亦减少了内服 之苦; 五是与当今其它治法相较,外治诸法相对低廉,减轻了患者经济负 担; 六是可以或为主或为辅与其它治法结合协同进行综合治疗,使之能 相得益彰,提高疗效。
“外治之宗”吴尚先《理瀹 yue 骈 pian 文》 的问世,以其丰富的内容——理、法、方、 药俱备,说奠定了中药外治的理论基础。 其总结出了覆、熨、罨、涂、熏、浸、洗、 擦、搭、抹、嚏、吹、滴、吸、捏、咂、 坐、塞、刷、摊、点、烧、照、缚、扎等 近百种外治方法,大致上包含了古代应用 的各种外治方法。 他本人通过长期实践,大力提倡膏药的应
1.风痒 走窜无定,遍体作痒,游走不定;抓破血溢,随破随收, 不致化腐,多为干性;鳞屑多,搔之屑起。 2.湿痒 浸淫四窜,黄水淋漓,易沿表皮蚀烂,越腐越痒,多为湿 性;或有水疱;缠绵难愈;发于下。 3.热痒 皮肤隐疹,掀红灼热作痒,或只发于暴露部位,或遍布全 身,甚则糜烂、滋水淋漓,结痂成片。 4.虫痒 浸淫蔓延,黄水频流,状如虫行皮中,其痒尤甚,最易传 染。如手足癣、疥疮等。 5.血虚 皮肤变厚、干燥、脱屑、作痒,很少糜烂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