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研究_张旭
“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医疗卫生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人民的身体健康状况良好,人均寿命不断延长,加之长期以来我国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得高龄老人和空巢老人数量也迅速增长,老年人的抚养比攀升,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较大负担,所以发展社会化的养老模式正是顺应时势。
人口老龄化与高龄化的发展必定伴随着显著的医疗服务需求。
在此背景下,区别于传统的“住养”模式,“医养结合”的机构养老模式应运而生。
这是一种新型的机构养老服务供给方式,即以养老机构提供基本生活照料服务为基础,为老人提供一定医疗支持服务。
在这一模式下,养老机构除了向老人提供基本的居住安养服务,还通过整合医疗与养老资源,创新老人医疗服务的条件,对老人身体健康状况进行全方位的照护。
服务内容全面多样,既包括传统的生活护理服务、精神心理服务、老年文化服务,还包括医疗康复保健服务,具体有医疗服务、健康咨询服务、健康检查服务、疾病诊治和护理服务、大病康复服务以及临终关怀服务等。
可以说,“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是对传统养老机构服务的拓展与延伸,为老年人提供了更全面和优质的服务,使养老体系更加人性化,实现了“有病治病、无病疗养”的养老保障模式创新,是我国养老服务重要发展方向。
二、推进“医养结合”型机构养老的必要性(一)优化医疗资源分配,解决养老需求多样化。
“医养结合”模式第一次将医疗与养老相结合,打通了医院与养老院之间的壁垒,更打破了传统养老机构大病小病都要将老人送往医院救治的低效模式,使得老人可以在机构内部享受到专业而全面的健康治疗。
传统的养老机构大多只能承担老人较为单一和简单的医疗卫生需求,如测量血压、血糖、血脂以及测量体温等,而对慢性病老人、易复发病老人、大病恢复期老人、半失能老人、失能老人以及绝症期老人的全面照护难以达到相应的需求,使得这部分老人难以找到合适的托养机构。
“医养结合”模式的出现就解决了这部分老年群体的健康医疗需求,既可以提高老人的健康水平和生活水平,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医疗机构的资源紧张问题,使得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在我国农村地区现状和发展问题研究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在我国农村地区现状和发展问题研究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养老问题逐渐成为一个热点话题。
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的养老模式主要以家庭型养老为主,这种模式存在着人口老龄化、家庭结构单一、养老质量不高等问题。
因此,为了满足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医养结合养老模式逐渐成为了农村地区养老的新方向。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即是通过将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相结合,在农村地区实现全面养老的目标。
这种模式不仅能够提供老年人的医疗保健服务,同时也能够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具体来说,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包括康复护理、健康咨询、居家养老服务、疾病预防等方面的服务内容。
一、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内容单一目前,农村地区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服务体系不完善,服务内容十分单一,往往只涉及到常规的医疗护理服务。
缺乏个性化、差异化的养老服务模式,无法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需求。
二、服务水平不高由于农村地区医疗保障服务水平较低,医生资源不足,医疗设施落后,导致医疗服务质量较差,影响了医养结合养老的发展。
三、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缺乏专业人才农村地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缺乏专业人才支持,出现了医生无法技术更新、护理人员技能差、护理设施不足等问题。
这些问题在服务过程中对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在解决上述问题的同时,进一步促进医养结合养老的发展,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一、加强政策支持政府需要加大对农村医养结合养老的投入,加强政策支持,制定更为完善的服务体系和规范,提高服务水平。
二、加强服务队伍的建设政府和社会应该为农村医养结合养老提供更多的人才,建立高效的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和培训体系,提高服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素质。
三、扩大医养结合服务的内容和范围农村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应该扩大服务内容和范围,提供更多的护理和康复服务,增加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服务内容,满足不同老年人的服务需求。
总之,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是未来我国农村地区养老的必经之路,我们需要通过不断努力,完善服务体系,加强人才建设,提高服务水平,为老年人营造更为舒适、便利的养老环境。
推进医养融合养老模式的困境与对策建议

推进医养融合养老模式的困境与对策建议作者:袁坤来源:《学习月刊》 2019年第10期袁坤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已步入老龄社会,且呈现出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的态势,如何健康养老已成为社会关注度最高、需求最迫切的问题之一。
医养融合是通过将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有效结合,实现医疗、养老、康复及养生相融合的新养老模式。
推进医养融合养老模式,不仅能为老年人提供心理、老年文化及临终关怀等精神服务,也能为其提供健康咨询、健康检查、疾病诊治、护理及大病康复等医疗服务,实现“有病治病、无病疗养”的健康养老。
一、发展医养融合养老模式的必要性(一)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截至2018年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多达2.49亿,占总人口的17.3%,且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
现实证明,要有效化解人口老龄化危机,仅依靠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是行不通的,机构养老、社区养老等模式逐步成为老年群体新的选择。
然而,功能单一的机构、社区养老模式,不能适应新时代老年群体的多元需求,尤其是对健康养老的“井喷式”需求。
医养融合模式能有效贯穿机构、社区养老之中,满足老年群体对“健康养老”的多元需求,成为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
(二)解决养老现实问题的有效策略随着老龄化进程加快,养老问题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由于老年人各项身体机能下滑,“老病随年侵”已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
然而当前养老服务体系构建过程中存在着“医养分离”或“有养无医”的困局,老有所养的质量大打折扣。
“养老院看不了病、医院养不了老”的现实问题,成为我国养老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
大力推进医养融合养老模式,是解决当前养老现实问题的有效策略。
(三)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实施落地的重要手段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为老人提供连续的健康管理服务和医疗服务”,实施“健康中国”战略。
随着我国老龄化的进一步加剧,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到我国人口的近五分之一。
“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离不开老年群体的普遍健康。
新常态下“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探究

新常态下“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探究作者:赵江瑞来源:《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年第25期【摘要】目的探究新常态下“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意义。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省市自2014年6月开始实行新常态下“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前后的效果,与此同时分析此期间养老服务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具体的解决措施。
结果实行新常态下“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后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问题,使老年人群的生活得到了基本的保障;但是在新常态下“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中仍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如医疗负担重、医养结合费用巨大、部分地区养老问题显著、个别地区落实不到位等;根据养老服务模式中的问题探讨出具体的解决方案以促进新常态下“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发展。
结论新常态下“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效果良好,值得继续发展。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新常态;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7.25..02人口老龄化是指人口生育率降低和人均寿命延长导致的老年人口相对增多的社会现象,即形成老龄化社会[1]。
老龄化社会的定义是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的人口占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7%。
日前,全世界60岁人口已达到6亿,因此意味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迅速迅猛。
我国是人口大国,从近几年的人口趋势上看,我国即将进入老龄化社会。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凸显,养老问题有待解决[2]。
我国早在几年前就明确了“医养结合”发展目标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鞭策实施。
2014年5月习近平同志提出新常态概念,要求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服务要与新常态保持与时俱进[3]。
报道如下。
1 新常态与医养结合概念新常态,就是经过一段不正常状态后重新恢复正常状态。
“新常态”是一个新生词汇,是由习近平同志提出。
习近平同志在河南考察时表述,中国发展属于战略机遇期,因此在发展中我们要不断加强信心,结合我国发展特征,从常态到新常态中不断进步和发展 [4]。
智慧“医养结合”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创新研究

智慧“医养结合”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创新研究作者:吴婵君郭佳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24年第12期摘要:如今日益加剧的人口老龄化、失能化,家庭空巢化、少子化已成为我国必须面对的重要社会问题。
老年人对长期居住的社区环境具有较强的生理上和心理上的依赖性,所以在积极应对老龄化的背景下,社区居家养老大有可为。
老年人不仅需要常规基础的生活服务、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在基础医疗、健康管理、治未病、康复、精神慰藉护理等方面的医疗需求也十分迫切。
因此,以浙江省绍兴市为例,研究其现有的“医养结合”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索智慧“医养结合”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创新。
关键词:智慧“医养结合”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创新;绍兴市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4)12-0101-04引言截至2023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占总人口的21.1%,同时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已提高到78.2岁,2022年我国人口出现近61年以来的首次人口负增长。
老龄化、空巢化、失能化、少子化的趋势使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了现实冲击,日益庞大的老年群体也给机构养老带来前所未有的负担,而社区居家养老大有可为。
老年人不仅需要常规基础的生活服务、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在基础医疗、健康管理、治未病、康复、精神慰藉护理等方面的医疗需求也十分迫切。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
”绍兴市作为浙江省地级城市,截至2022年底,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28.66%,居全省第二,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因此,本文以绍兴为例,研究其现有的“医养结合”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索智慧“医养结合”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创新。
一、绍兴“医养结合”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现状近年来,对于积极应对老龄化,构建完善的具有兜底性、普惠性、多样性特征的“医养结合”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不断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医养、康养需求,绍兴市政府高度重视,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支持“医养结合”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相关政策。
浅谈“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

收稿日期:2021-01-20作者简介:卓然(1990-),女,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研究生,从事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研究。
一、关于公共财政作用下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探索现状关于公共财政作用下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探索现状将从两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介绍。
一方面,公共财政作用下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模式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不错的应用效果。
该养老服务模式不仅得到了政府的政策以及资金方面的支持,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当前老龄化严重等问题,有效提升了我国医疗行业以及养老服务行业的质量水平。
另一方面,在实际应用中,这种养老服务模式的应用范围还是比较小的。
另外,原先的医疗行业以及养老服务行业之间缺乏联系,因此,将两者进行结合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比较多。
我国在此方面的起步比较晚,导致缺乏相关的完善机制。
就目前的现状而言,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下的医护人员比较少,工作水平参差不齐,工作中很容易出现一些问题。
二、公共财政作用下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探索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一)结合管理体系尚未建立管理制度的完善是支撑一个行业发展的重要前提,但是由于“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是一种新的模式,在社会中应用的范围还比较小,所以相关方面的管理体系还不够完善。
而且,我国医疗行业的起步比较晚,近几十年来发展速度比较快,在实际发展中积累下的问题也比较多。
虽然“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模式取得了一些应用效果,但是两者的结合也就意味着原先医疗行业以及养老服务模式的管理制度很多将不能再应用,需要剔除其中一些不好的制度体系。
为了推动其发展,需要从管理体系出发,进行不断的完善。
另外,管理体系的不完善与政府也有一定的联系,相关的法律法规等不够完善,导致“医养结合”在实际应用中缺乏一个良好的环境。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该模式下的一些单位不仅缺乏创新,而且改革力度也不够。
(二)养老床位总量不足,结构短缺养老床位总量不足、结构短缺是制约养老服务模式应用发展的基本因素。
医养结合养老运营方案论文

医养结合养老运营方案论文一、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概述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服务业正面临严峻的挑战。
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和养老机构服务已经很难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
因此,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逐渐成为了解决老年人养老需求的有效途径。
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将医疗服务和养老服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医疗、护理和生活保障,并通过多元化的形式满足老年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本文将对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运营方案进行探讨。
二、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运营模式1. 医养结合的服务内容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核心是以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为中心,整合医疗、护理、康复、文化娱乐等多种服务,提供全面、个性化的健康养老服务。
具体服务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健康评估、医疗护理、定期体检、健身保健、心理疏导、文体活动、营养膳食等。
2. 定制化的养老服务医养结合养老服务需要根据老年人的不同需求和健康状况,提供个性化的养老服务。
充分了解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喜好和生活习惯,根据其个性化需求为其量身定制专属的健康养老服务。
3. 多元化的运营模式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可以采取自购设备、委托外部医疗机构合作、引入专业管理团队等多元化的运营模式。
在服务内容上可以提供社区日间照料、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区域综合养老服务等多种形式,以满足老年人及其家属的不同需求。
三、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运营要点1. 人才梯队建设医养结合养老服务需要配备具备医疗、护理、管理、服务等多领域专业技能的专业团队。
建立健全的人才梯队,培养和引进相关人才,并进行持续的培训和学习,以提升服务水平,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2. 设施配套建设医养结合养老服务需要具备完善的设施配套,包括但不限于医疗设备、护理设施、文体活动场所、餐饮厨房等。
要根据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和需求,设计合理的设施配套,为老年人提供舒适、便利的养老环境。
3. 资源整合与合作发展医养结合养老服务需要充分整合社会各方资源,包括政府、医疗机构、社会福利机构、专业服务机构等,形成合作共赢的关系。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发展路径研究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发展路径研究作者:张亦弛来源:《祖国》2017年第22期摘要:本文通过对文献的阅读和分析,旨在研究“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在我国的发展路径。
本文主要从“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现状入手分析,以及对相关经验的总结,得出了这种新型养老模式在我国现阶段发展不够成功和完善的原因,并分别对参与“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五大要素”进行了发展路径的总结。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是养老服务和医疗服务的结合,是适合目前国情的新型养老模式,但作为解决养老问题的一大方案,其在我国的全面发展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完善的内容大体上可分为政策和实践两个方面。
关键词:老龄化医养结合发展路径一、绪论(一)研究背景“人口老龄化”属于近几年来的热点议题。
据统计,2014年中国60岁及以上的人口有2.12亿人,占总人口比例的15.5%;65岁及以上的人口有1.37亿,占10.1%。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所规定的“老龄社会是指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的要求,中国早已进入了“老龄社会”。
但“人口老龄化”本身并不属于社会问题,它之所以会变成社会问题是由于针对“人口老龄化”的解决措施不到位。
而我国目前就面临着这样的局面。
1.老龄人口类型复杂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推行计划生育政策,目前,第一批独生子女的父母已进入老龄阶段,而按照统计,我国失独家庭已超过百万,失独老人超过200万。
除此之外,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与失独老人处境相似的“空巢老人”也占老龄人口中很大的比例,据统计,2010年我国65岁及以上的“单身老人、一个老人加未成年人、一对老年夫妇、一对老年夫妇加未成年人”的家庭户是2961.19万户,超过老年人总户数的三分之一。
其次,除了社会原因以外,由于老人本身身体机能的下降,生活能力的减退,大部分老人患有慢性老年病,如心脏病、糖尿病等,需要特殊护理或及时医治。
还有部分老人患严重疾病,甚至处于失能状态或失智状态,据2012年的统计,我国约有3750万失能老人,失智老人约为600万到1000万,这也就意味着,这部分老人除了需要基本的生活照料意外,还需要专业的老人护理和医疗设备的随时辅助。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必要性、困境与对策研究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必要性、困境与对策研究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医疗和养老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而医养结合作为一种综合性养老服务模式,可以有效地满足老年人多种需求,提高养老服务质量,降低养老成本,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同时,医养结合模式的实施也面临着困境和挑战。
本文将从必要性、困境和对策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医养结合模式的必要性1、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迫切需要一种全方位的养老服务。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了2.49亿人,占总人口比例的17.9%,人口老龄化问题日渐突显,如何满足老年人多种需求,提高养老服务质量,降低养老成本,是当下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
2、传统的养老服务趋于单一。
目前,传统的养老服务模式主要集中在日间照料、居家照护和养老院等几个方面,虽然这些服务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老年人的需求,但是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这些服务显得单一并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全面需求。
3、医养结合模式可提高养老服务质量。
医养结合模式将医疗和养老融为一体,充分利用医疗资源和专业技术,以更加科学、合理、全面的方式解决老年人的健康问题,从而提高了养老服务质量。
二、医养结合模式面临的困境1、资金问题。
医养结合模式是一项需要巨额投入的养老服务模式,在需要一定资金的情况下,如何解决资金问题成为了一个难题。
2、服务质量问题。
医养结合模式需要医疗和养老服务资源的融合,而当前我国医疗服务和养老服务资源分布不均,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对于医养结合模式的服务质量提出了挑战。
3、信息化建设问题。
医养结合模式是一个涉及到多个部门、多个服务对象的服务模式,如何建立信息化平台,实现信息的共享、交流和提供成为进一步商榷和解决的难点之一。
三、医养结合模式的对策1、政府加大资金投入。
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应当加大对医养结合模式服务的资金投入,提高养老服务水平。
2、完善服务质量管理机制。
尽快形成医疗和养老服务资源的整合管理机制,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和风险评估,确保养老服务质量。
困境与出路: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探析

困境与出路: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探析作者:张旭王露蓉来源:《法制与社会》2018年第34期摘要近年来,我国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养老问题越发突出。
社区居家养老是最适合缓解我国当下养老问题的一种模式,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归纳为供求对称性存在差距;资金来源渠道较窄、短缺;专业性服务人员较少且管理规范性不高等。
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信息化建档,完善供求对称性服务;开拓非政府性资金来源渠道;培训专业化服务人员,规范人员管理等措施解决问题。
关键词社区居家养老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基金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社区居家养老的实践检视与路径建构——基于N市J区的实证分析(项目编号20161063804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张旭、王露蓉,西华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硕士,研究方向:基层民主与基层治理。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ki.1009-0592.2018.12.065一、我国社区居家养老发展的必然性据民政部发布的《2016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6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3086万人,占总人口的16.7%,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5003万人,占总人口的10.8%。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例超过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所占的比例超过7%,该国家或地区就属于人口老龄化国家或地区。
2011年到2015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数量每年以超过400万的速度在增长。
可见,现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
且与西方一些国家进入老龄化时间长度相比,日本24年,德国40年,美国60年,法国115年,我国18年,老龄化速度非常快。
但随之而来的养老负担、养老压力也不断增加。
自古以来,受农业社会发展影响,中国人的传统思想观念,更偏向于家庭养老。
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与上世纪开始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现在家庭模式多是“4+2+1”,一对年轻夫妇面临着赡养四个老人,养老负担较重,同时快节奏的生活,年轻人压力更大。
农村老年医养结合视角下的养老问题研究

农村老年医养结合视角下的养老问题研究长治县·郭平锁、申路廷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如何让老年人老有所养,安享晚年成为全社会持续关注的社会热点,也是今年“两会”代表热议的话题。
我国有百分之七十五以上的老年人生活在广大农村,研究农民养老问题更是社会需求,显得尤为重要。
一、面对养老新常态,加快推进农村医养结合,保持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我国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已经突破2亿,实现医养结合,是一项推动社会进步的公益事业,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可能达到的目标。
实现这一目标,不仅要靠国家和社会的力量,我们每个人也应做出积极的响应。
医养结合,就是要在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的情况下,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使老年人老有所医,老有所养,改善老龄群体的生活和生命质量,让老年人健康幸福地度过晚年。
医养结合,为使老年人寿命质量的提高,我们要把健康的概念引申到社会、经济和文化诸方面,是同各个年龄段的人口,同各行各业都有关系的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党全民不懈的努力才能逐步实现。
“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会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
彰显了以新理念引领新发展的战略思维。
二、农村老人医养现状与思考健康是老年人最为关切的问题。
我国的社会养老体系建设在政府的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努力下,总体格局基本形成。
但部分农村基层卫生所和乡镇卫生院受条件制约,承担不了护理职能,加之家庭养老功能弱化,老年人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不能适应已经到来的健康老龄化社会的趋势。
其现状主要是:1、农村老年人身心疲惫,情绪低落。
老人们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逐渐衰退,或多或少都会患有一些疾病。
孤独、寂寞,与子女沟通少,是老年人群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特别是高龄、贫困和空巢老人常常念叨:活一天算一天吧,阎王爷快点我的名了……。
这就提醒我们,在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之际,首先要解决好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
老人如果长期郁郁寡欢,就会出现一些心理疾病,进而引发身体上的很多疾病。
“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完善研究

“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完善研究作者:刘泉圣韩小威来源:《今日财富》2019年第23期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老年人口数量激增,科学合理的养老已成为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
目前,“医养分离”问题给老年人带来了许多不便和困扰。
在此背景下,政府部门和学术界积极寻求对策,在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业的过程中,提出了名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新模式。
本文研究和探讨了“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首先揭示了该服务模式面临的主要问题,并进一步提出了对该服务模式的政策建议。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
我国将进入严重老龄化阶段。
政府在解决医疗和养老问题上发挥着主导作用。
但是,由于养老问题在市场与社会组织的关系中还不够健全,医疗保险与养老保险的结合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如何解决医疗与卫生相结合的问题,有效地结合现代医疗服务技术与养老保障模式,实现“有病治疗无病安养”的养老保障模式,已成为一个政府决策部门和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我国医养结合服务提供模式存在的问题医疗与护理相结合,探索并成为解决老龄人口社会照顾问题的新途径,有效解决了失能和半失能老人面临的困难、昂贵的医疗问题。
但是,这种养老的模式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一)医养结合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目前,我国养老、医疗事业的发展主要是根据部门规章和政策文件进行的。
根据现行政策,医院没有资格设立养老床。
如果医院设置养老床,他们将处于合法性和非法性的边缘。
另一方面,未经政策许可,他们将被限制获得医疗保险报销,同时手术风险性大大增加。
同样,关于养老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的资格和法律和条例也不够完善。
(二)医养结合的长效筹资机制尚未建立经过多年来的发展,传统的老年护理服务和医疗服务已经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模式拥有相对稳定的融资来源。
对于这两种服务的结合,存在资金缺口,严重影响了服务模式的建立和发展。
即使政策中规定了融资模式,当前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制度联动,实际运作和融资风险方面也将遇到挑战,也会对医疗整合的融资模式产生负面影响。
医养结合背景下我国养老模式发展的研究报告

医养结合背景下我国养老模式发展的研究报告摘要: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我国的养老问题日益突出。
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难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因此医养结合成为了一种广受关注的养老模式。
本文通过对医养结合背景下我国养老模式发展的研究,从政府政策、社会资源、医养结合模式等方面进行分析,旨在为我国养老模式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面临着老年人口多、照顾难度大等挑战,因此医养结合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养老模式。
二、医养结合背景下我国养老模式的发展1.政府政策的推动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如养老保险制度、老年护理服务价格补贴、免费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等,为养老模式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2.社会资源的整合“医养结合”模式需要整合医疗资源、养老资源和社会资源,提供更全面的服务。
政府、社区、医院、养老机构等各方应共同合作,整合资源,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
3.医养结合模式的探索医养结合模式的核心是在养老机构内部提供医疗服务,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医疗保障。
一些老年护理机构开始引入医生、护士等医疗人员,开设病房、诊疗室等设施,为老年人提供日常的医疗服务。
三、存在的问题与挑战1.医养结合模式在我国的推广仍存在一定的困难,主要是由于资金不足、法律法规不完善等原因。
2.养老机构的医疗服务水平有限,需要进一步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3.养老机构的管理体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加强政府的监管和引导,确保医养结合模式的顺利推行。
四、发展的建议与展望1.加大政府对医养结合模式的扶持力度,增加财政投入,提供资金支持,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为医养结合模式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2.提高养老机构的医疗服务水平,引进高水平医疗人员,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3.加强对养老机构的管理和监管,建立健全的管理体制,确保医养结合模式的顺利推行。
结论: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我国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医养结合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能够为老年人提供更全面、更优质的养老服务。
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的探讨

【Abstract】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medical institutions and nursing homes is a new mechanism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gration of old-age care and medical care, and it is significant for healthy aging. By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ing the cooperation in this integrative care system between a tertiary hospital in Shanxi Province and a local private nursing home, and based on a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this integrative system,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useful experiences in this integrative system and proposes solutions to specific issues including policy coordination, cost requirements, and medical insurance payment settlement. The future prospect of this integrative mechanism is also briefly analyzed.
DOI: 10.3969/j.issn.2095-7432.2018.06.006 作者单位:030000 太原,山西医科大学管理学院 通信作者:闫凤茹,Email: yanfengru389@
老龄化下对医养结合创新养老模式的探究

老龄化下对医养结合创新养老模式的探究作者:张霖来源:《消费导刊》2019年第12期摘要:随着老龄化的问题越来越严峻,家庭养老较为困难,我们有必要对传统养老机构进行转型规划。
本文通过对当下传统医疗机构存在的问题以及老人身体素质的角度出发,剖析医养结合转型的必要性。
同时,从试点工作、培养人才、保险机制的角度出发,对转型工作提出浅显的建议。
关键词:医养结合老龄化慢性病养老保险一、发展医养结合的必要性1.口老龄化的现状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人们对于健康的追求,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也渐渐增长。
据统计显示,2000年至2015年,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从71.40岁上升到76.34岁。
同时,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2000年至2018年,65岁及以上人口从8821万人扩张到16658万人,占总人数的11.94%,早已超过人口老龄化的标准。
为贯彻落实《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实现“老有所养”,在推进供养型、养护型、医护型等养老设施的同时,应鼓励发展医养结合模式,促进现有养老机构的转型。
2.少子老龄化的存在自计划生育开始实施起,家庭户规模越来越小,由原来的一家五口变为现如今一家三口,据人口普查显示,2010年的人口普查家庭户规模310人,户,即“421”家庭。
这种家庭引发的问题不少,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父母的赡养问题。
随着家庭规模的减小,空巢老人的问题就随之出现。
子女因为繁忙的工作无法给老人提供长期的贴心照料,并且缺乏完备的护理知识,很有可能对老人的健康造成一定影响。
医养结合可以帮助子女走出困境,以较少的成本更好地照顾老人,同时子女将有更多的时间投入社会,为社会创造财富。
3.慢性病需要医养结合随着老人的年龄渐长,自身机体调节能力变弱,各种病状接踵而来,最常见的便是类似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疾病。
顾佳怡等向南京市某社区医院的空巢老人分發调查问卷,其结果表明,南京市城市空巢老人的慢性病发病率为71.00%。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研究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研究作者:张旭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张旭(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安徽合肥 230601)摘要:我国从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银发浪潮”扑面而来,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强,高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老年病患者日益增加。
而我国当前老年人医疗服务水平不高,老年病医疗条件不足的现状为患病老人以及家属的生活带来巨大压力,养老问题也面临新的考验。
迫于当前严峻的养老形势,各地开始了新型养老模式的探索,医养结合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新型养老模式。
本文从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产生的背景、医养结合的概念和类型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对如何健全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对策进行探讨。
关键词:老龄化社会;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模式中图分类号:C9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3-0102-03一、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模式的背景(一)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寿命的延长、出生率的降低,人口老龄化趋势已日益明显。
近30年来,我国实施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取得了显著成效,实现了从“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到“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的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同时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
在我国,人口老龄化正逐步影响着社会以及每个人的生活,它导致的首要问题就是养老问题。
老龄化对社会的经济、文化、人们的心理和精神等多个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世界老龄化和全球经济可能不如衰退的今天,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有着比其他国家更为复杂和困难的一面。
我国于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是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同时我国也是老年人口绝对数量最多的国家。
但是,我国的养老保障体系还很不健全,因而社会将会面临很大的养老压力和养老问题。
(二)老年人医疗服务的现状目前,大部分医疗机构对老年患者仅提供门诊和病重时的短期住院,老年病专科医院和专科门诊规模小、数量少。
基于SWOT-PEST分析的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方式浅探

基于SWOT-PEST分析的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方式浅探
师成;张旭;辛越;闫凤茹
【期刊名称】《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年(卷),期】2018(016)002
【摘要】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方式对实现"健康老龄化"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SWOT-PEST分析法,在详细了解国家宏观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等背景的基础上,从分析我国社区医养结合机制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四个维度入手,为进一步优化社区医养结合提出了社区卫生服务转型、社会资本监管引导、医养人力资源培养和完善医保报销制度、引入中医养生体系等建议.最后为本领域进一步研究提出可供探讨的思考意见和相关趋势展望.
【总页数】3页(P137-139)
【作者】师成;张旭;辛越;闫凤茹
【作者单位】山西医科大学管理学院 030001;山西医科大学管理学院 030001;山西医科大学管理学院 030001;山西医科大学管理学院 030001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基于SWOT分析的陕西省"医养结合"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研究 [J], 胡晓舟;王昌露;张娇;平谨华;田亮
2.基于Andersen行为模型的社区老年人医养结合养老需求分析 [J], 刘晓楚;杨良琴;罗玉茹;罗婧;鞠梅
3.安徽省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医疗资源分析——基于马鞍山市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调
查 [J], 李青;丁文荣;郑雷;缪莉
4.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服务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山东省226家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数据分析 [J], 王洪娜
5.基于SWOT分析的呼和浩特市社区居家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研究 [J], 杨文悦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医养结合”开拓养老新模式

“医养结合”开拓养老新模式
张旭;石丹妮
【期刊名称】《人民论坛》
【年(卷),期】2016(0)31
【摘要】现阶段发展养老产业,要对各地区的优势医疗资源进行充分整合,积极推进医院及社区卫生中心部分功能向养老机构的转移,探索符合现阶段实际的"医养结合"模式。
【总页数】2页(P80-81)
【关键词】和谐社会;民生保障;医养结合;养老模式
【作者】张旭;石丹妮
【作者单位】吉林农业科技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69.6
【相关文献】
1.寻找“医”与“养”的结合点——邢台市试点医养结合养老保障新模式 [J], 周聪聪
2.推行“医养结合”新模式,应对社会老龄化——对笫三人民医院“医养结合”新模式运营前有关问题的思考与建议 [J], 陈宏伟;
3.“医养结合”为老年人开辟养老新天地——青州市积极探索建立“医养结合”新模式 [J], 任金亭;韩怀举;郑小双;
4.寻找“医”与“养”的结合点——邢台市试点医养结合养老保障新模式 [J], 周
聪聪;
5.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服务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山东省226家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数据分析 [J], 王洪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老年人的一般医疗服务需求。养老机构同样因资 金、组织管理等原因,大多只能提供一般生活照顾, 一些条件好的机构也只是配备简单的医疗设施,且 大多没有规范的医疗管理,同样不能满足老年人的 医疗服务需求,而且数量很少,和实际需求相比尚 存巨大差距。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二者之间互相独 立、自成系统,往往使老年人在健康状况和生活自 理能力变化时,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不得不 经常往返家庭、医院和养老机构之间,既耽误治疗、 增加费用,也给家属增加了负担。
府、营利组织和非营利组织等多方主体有机结合起 来,整合多方服务主体的资源,共同来满足日益增 长的“医养结合”服务需求。
(三)培养专业人才,提高养老服务的专业化水 平
当前缺乏从事老年人医疗护理的专业人才,成 为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面临的共同问题,因此,教 育部门要加大养老行业医护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 养老服务的专业水平。一方面,通过政府补贴一些 专业培训机构和有经验的养老机构合作共同开展 养老护理员的培训,逐渐提高养老服务队伍的专业 化水平;另一方面,要规范养老服务人员的管理制 度,逐步建立起养老机构服务人员的资格认证、职 称评定体系,确保他们的职业发展,并保障他们的 权益,稳定人才队伍。 —— —— — — — — — — — — — — — —— — — 参考文献: 〔1〕张仙桥,李德滨.中国老年社会学[M].北京:社会
(二)老年人医疗服务的现状 目前,大部分医疗机构对老年患者仅提供门诊 和病重时的短期住院,老年病专科医院和专科门诊 规模小、数量少。社区卫生服务近年来因政府的关 注得到了长足发展,但因时间较短和资金、设备、人 力资源等多方面原因,其发展不平衡,业务能力有 限,辐射面窄,仅能满足其周边生活自理能力尚可
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 〔5〕秦 谱 德 ,谭 克 俭 , 王 进 龙 , 丁 润 萍 . 应 对 人 口 老 龄
化 战 略 研 究 [M]. 北 京 : 社 会 科 学 文 献 出 版 社 , 2012. 〔6〕郭东,等.医养结合服务老年人的可行性探讨[J]. 改革探索,2012(3). 〔7〕王顶贤,等.探索医养结合模 式 ,促 进 老 人 身 心 健康[J].中国民康医学,2011(19). 〔8〕 朱 胜 利 . 医 养 结 合 社 会 化 养 老 新 期 待 [N]. 安 徽 日 报,2013-5-19. 〔9〕屈芳.“医养结合”能否破解养老之惑[N].河南日 报,2013-7-18. 〔10〕 李 媛 . 医 养 结 合 : 聚 焦 青 岛 养 老 新 模 式 [N]. 联 合
摘 要:我国从 1999 年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银发浪潮”扑面而来,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强,高龄化程 度不断加深,老年病患者日益增加。 而我国当前老年人医疗服务水平不高,老年病医疗条件不足的现状为 患病老人以及家属的生活带来巨大压力,养老问题也面临新的考验。 迫于当前严峻的养老形势,各地开始 了新型养老模式的探索,医养结合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新型养老模式。 本文从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产生 的背景、医养结合的概念和类型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对如何健全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对策进行探讨。
关键词:老龄化社会;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模式 中图分类号:C9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3-0102-03
DOI:10.13398/ki.issn1673-2596.2014.03.038 一、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模式的背景 (一)老龄化趋势不断低,人口老龄化趋势已日益明显。近 30 年 来,我国实施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取得了显著 成效,实现了从“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到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的人口再生产类 型的转变,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国民经济的可 持续发展,但同时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在我国,人 口老龄化正逐步影响着社会以及每个人的生活,它 导致的首要问题就是养老问题。老龄化对社会的经 济、文化、人们的心理和精神等多个方面产生了重 大影响。在世界老龄化和全球经济可能不如衰退的 今天,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有着比其他国家更为复 杂和困难的一面。我国于 1999 年进入老龄化社会, 是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同时我 国也是老年人口绝对数量最多的国家。但是,我国 的养老保障体系还很不健全,因而社会将会面临很 大的养老压力和养老问题。
二、医养结合的概念 (一)医养结合的定义 医养结合,是养老服务的充实和提高,就是重 新审视养老服务内容之间的关系,将老年人的健康 医疗服务放在重要的位置,以区别传统的单纯为老 年人提供基本生活需求的养老服务。它既包括传统 的生活护理服务、精神心理服务、老年文化服务,更 重要的是包括医疗康复保健服务,具体有医疗服 务、健康咨询服务、健康检查服务、疾病诊治和护理 服务、大病康复服务以及临终关怀服务等。 (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服务的对象 服务的对象区别于普通养老机构服务所有老 年人,主要面向慢性病老人、易复发病老人、大病恢 复期老人、残障老人以及绝症期老人提供养老和医 疗服务。服务的内容以为老年人提供生活护理服 务、精神慰藉服务为基础,医疗诊治服务、大病康复
(一)政府应该积极发挥主导作用 第一,建立和完善医养结合服务法律法规和政 策支持。良好的政策导向,是保证医养结合服务建 设完善的基础。政府应该根据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 目标定位,尽快出台促进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发展的 意见规划,明确医养结合服务机构的服务性质、服 务对象、服务主体、服务范围、机构设置标准、从业 人员上岗标准以及具体的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投资 的方案。各级政府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相应制定配 套的规划,将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建设纳入区域老龄 发展规划、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 第二,在具体执行方面各部门之间应通力合 作,共同致力于为医养结合模式发展创造良好的外 部环境。卫生主管部门依据自身的职责,按照行业 特点,建立制度标准,确保规范运营,加快出台和完 善相关服务标准、设施标准和管理规范,抓紧制定 医养结合机构的建设标准,建立等级评定制度及评 估制度,进而制定医养结合服务机构的准入、退出 机制,规范医养结合服务市场行为。另外,民政部门 应确认其非营利性并纳入医保。这样既解决了老人 的医疗和养老难题,同时也促进了养老行业整体水 平的提高。 (二)积极探索建立社会力量参与机制 在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市场化运作机制中,尽快 促进养老事业产业化。养老问题是社会问题,要积 极探索社会力量参与机制,建立“医养结合”服务模 式市场化运作机制。当下,最迫切的是要拓宽“医养 结合”养老机构的资金渠道,民政部门应建立专项 发展基金或设立养老基金会,募集资金资助培养更 多“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惠及更多老人。健全医养 结合养老模式,必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将政
- 102 -
服务以及临终关怀服务等服务项目,是相比于普通 的养老机构增加的服务项目,也是其最重要的服务 内容。
(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必要性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主要思路和做法是针对 有长期就医需求的老年人群体,从政策层面促成或 者机构之间自愿促成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之间的 合作,有效解决老有所养和老有所医的问题。由于 在老龄化社会,尤其是高龄老年人群体中常有养老 和医疗的特殊需求,有一些“老年病”具有常发性、 易发性和突发性的特点,所以患病、失能、半失能老 人甚至是高龄老年人都有特殊的护理和医疗需求。 但是,当前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互相独立、自成系 统,养老院不方便就医,医院里又不能养老,老年人 一旦患病就不得不经常往返在家庭、养老院和医院 之间,既耽误治疗,也增加了家庭负担。医疗系统和 养老机构的分离也使得许多患病老人把医院当做 养老院,成了医院的“常住户”。这些有长期就业需 求的老年人群体,由于长期住院治疗,“押床”现象 也加剧了医疗资源的紧张,使真正有住院需求的患 者无法入住。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的合二为一,解 决了老有所养和老有所医的问题,成为众多老年人 及其家属的共同期盼。 三、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类型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传统的居家养老 功能的日益削弱,养老模式的变革给各地政府带来 了很大的压力。为了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 所为、老有所医的养老目标,如何建立一种新型的 更适合当前养老需求的养老模式,成为各地政府必 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而各地纷纷采取了不同类型 的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 (一)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结成联盟,合作服务 这种类型的医养结合的方式是养老机构和医 疗机构达成合作协议,医院的医师和护士定期到养 老机构对患病老人进行医治,免去老人的奔波之 苦。当养老机构的老年人突发疾病、大病时可以第 一时间到联盟的医院得到专业的医疗救治。例如, 河南省郑州市以郑州市第九医院为牵头单位,郑州 市 31 家养老机构加盟,定点医院的医生和护士定 时定期去加盟养老机构免费随诊、义诊,并梳理跟 踪治疗档案,按照患者的不同需求提供医疗服务。 打破了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各自为政”的局面,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