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排斥后的认知反应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dvances in Psychology心理学进展, 2014, 4, 96-103

/10.12677/ap.2014.41017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2014 (/journal/ap.html) Cognitive Reactions after Social Exclusion

Jing Jin, Jinsheng Hu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Dalian

Email: hu_jinsheng@

Received: Dec. 13th, 2013; revised: Dec. 16th, 2013; accepted: Dec. 20th, 2013

Copyright © 2014 Jing Jin, Jinsheng Hu. This is an open access article distribut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License, which permits unrestricted use, distribution, and reproduction in any medium, provided the original work is properly cited. In accordance of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License all Copyrights © 2014 are reserved for Hans and the owner of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Jing Jin, Jinsheng Hu. All Copyright © 2014 are guarded by law and by Hans as a guardian.

Abstract:Social exclusion thwarts the basic human need to belong, triggering a variety of cognitive coping reactions. The cognitive reactions after social exclusion include: First, the cognition that helps to meet the belonging need is approached, such as concerning social information, tuning to positivity, preferring warm stuff as well as fortifying traditional family roles, increasing religious affiliation and enhancing money con-sciousness. Second, excluded people may avoid the cognition that threatens the need to belong, in the form of pain-numbing, hostile cognitive bias and the cognitive deconstruction state. Last, other competitive cognition processes will be suppressed which can be explained by the hypothesis of emotion suppression or bargain break. More ecological paradigms need to be develope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should be emphasized in fu-ture studies. Research on cognitive regulation strategy and multilevel studies is also the possible direction.

Keywords: Social Exclusion; Cognition; The Need to Belong

社会排斥后的认知反应

金静,胡金生

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大连

Email: hu_jinsheng@

收稿日期:2013年12月13日;修回日期:2013年12月16日;录用日期:2013年12月20日

摘要:社会排斥会阻碍归属需要,使被排斥者通过改变认知进行应对。社会排斥后的认知反应主要包括:为了满足归属需要而产生的趋近性认知反应,例如,社会信息关注、积极情绪信息偏好、温暖事物偏爱,以及传统家庭角色观念增强、宗教依附性增加、金钱意识激发等社会认知偏移;为了避免归属需要受到更多损害而产生的逃避性认知反应,表现为痛觉麻木、敌意激活与认知解体;对其他竞争性认知过程的抑制,其解释涉及情绪抑制和契约打破两种观点。未来,该领域的研究应该提高实验范式的生态效度、重视个体差异的研究、加强认知调节策略的探索,推进多水平研究。

关键词:社会排斥;认知;归属需要

1. 引言

社会排斥是一种长期存在的普遍现象,由其导致的攻击、自杀、精神疾病等社会问题促使心理学家对该领域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在心理学中,社会排斥是指由于某些团体或个人的排斥或拒绝,使人的归属需要受到阻碍的现象和过程,包括排斥、拒绝、孤立、无视等多种形式。人们具有寻求归属需要的驱动力,社会排斥后会通过行为、情绪和认知的改变来主动进

行应对。社会排斥后的行为反应主要包括亲社会、反社会与逃避行为。例如,被排斥者愿意分给潜在朋友更多的钱(Maner, DeWall, Baumeister & Schaller, 2007);对排斥者甚至陌生人产生攻击行为(Warburton, Wil-liams, & Cairns, 2006);逃避与排斥自己的人进行接触(Richman & Leary, 2009)。

社会排斥后的情绪反应研究颇令人困惑,与预期会出现的痛苦体验不同,绝大多数研究并没有发现社会排斥后的情绪变化(Twenge, Catanese & Baumeister, 2003; DeWall, Twenge, Gitter & Baumeister, 2009),尽管少量研究检测到了情绪变化,但这种变化也与被试的行为、认知反应无关(Burson, Crocker & Misch-kowski, 2012; Stillman et al., 2009)。Blackhart, Nelson, Knowles和Baumeister(2009)对192个社会排斥实验结果进行元分析后发现,社会排斥会导致情绪状态从积极向消极转移,但是这种转移会终止于中性状态或轻微积极的状态。他们对此的解释是大多数实验样本数量较少,导致了情绪未能显示出明显变化。但也有研究者认为这种情绪麻木是人们为了避免痛苦而进行自我防御的结果;或由于多数研究采用自我报告法测量情绪,被试有可能试图通过否认消极情绪来逃避自己被排斥的事实(MacDonald & Leary, 2005)。

近年来,社会排斥后的认知反应颇受关注,这是因为相对于行为反应,社会排斥后的认知变化更具基础性与多样性,而且排斥后情绪反应的麻木状态也推动研究者从认知角度来研究社会排斥后果的中介因素。目前,社会排斥后认知反应的研究范围广、角度多,平行研究居多,追踪研究也越来越受重视,已经开始从态度、记忆等高级认知过程拓展至感知觉、注意等低级认知过程。整理相关文献发现,社会排斥后的认知改变反映出人们对归属需要的寻求,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为了满足归属需要而产生的趋近性认知反应,为了避免归属需要受到更多损害而产生的逃避性认知反应,以及对竞争性认知过程的抑制。

2. 社会排斥后的趋近性认知反应

2.1. 社会排斥后的社会信息关注

为了促进建立新的社会关系,遭受社会排斥的个体会表现出对社会信息的选择性记忆。相对于未被排斥的被试,在网上聊天室被排斥的被试,无论受到个体还是群体排斥后,都回忆出了较多的个体或集体性社会事件,较少的非社会事件(Gardner, Pickett & Brewer, 2000)。Hess和Pickett(2010)的实验进一步指出,这种选择性记忆仅仅指向他人相关的社会信息,在网络投球任务中,被排斥的被试回忆出了更多有关朋友或陌生人的社会事件,而不是自我相关的社会信息。他们推测,这可能是因为将意识聚焦于他人,是一个洞察潜在友好关系的有效策略,可以促进未来良好社会互动的形成。

表情是重要的人际交往信息,社会排斥后人们对他人的微笑表情会变得更敏感,主要表现为对微笑表情的选择性注意,在不同表情中搜索微笑表情的反应时更短、在眼动任务中注视微笑面孔的时间更长以及在视觉线索实验中被试从离开微笑表情到开始注意中性图片的潜伏期更长,而对非微笑表情,并没有产生这种现象(DeWall, Maner & Rouby, 2009)。社会排斥后人们区分真诚与虚假微笑的能力也会提高。真诚微笑是他人具有合作意向的强烈信号,而虚假微笑是人们为了得到某种积极结果而进行的印象管理。实验表明,写出被排斥经历的被试,比写出被接纳经历和中性经历的被试,能更准确的分辨出微笑是否真诚(Bernstein, Young, Brown, Sacco & Claypool, 2008)。在未引导被试关注他人的表情,也没有暗示微笑的真诚性有差异时,被排斥的被试同样更愿意与真诚微笑的对象合作(Bernstein, Sacco, Brown, Young & Claypool, 2010)。这种对微笑的选择性注意与精细区分确保了人们将有限的心理资源尽可能分配给潜在的朋友,避免浪费在不可能与自己建立社会关系的人身上。

2.2. 社会排斥后的积极情绪信息偏好

有研究发现,尽管社会排斥会使人们的外显情绪反应变得迟钝,但它同时会启动强烈的无意识情绪管理,使人们自动倾向于积极情绪信息(DeWall, Twenge, Koole, Baumeister, Marquez & Reid, 2011),以缓解归属需要缺失带来的消极感受。在实验中,相对于被同伴接纳的被试,被同伴拒绝的被试回忆出了更多美好的童年时光;相对于得到未来会有所归属反馈的被试,得到孤独终老反馈的被试在词汇相似性判断上,更倾向于按照积极情绪效价而不是语义关联进行词汇相似性分类,并且在词干补笔任务中填写出更多的积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