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作品风格初探
贾平凹作品的文学语言探析
贾平凹作品的文学语言探析发布时间:2022-04-26T02:30:31.643Z 来源:《中国教师》2022年1月1期作者:姜希[导读] 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奇才,他十分擅长利用小说的语言承载文化底蕴和审美价值。
姜希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讲师辽宁沈阳 110161摘要: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奇才,他十分擅长利用小说的语言承载文化底蕴和审美价值。
本文贾平凹长篇小说进行全面的探析,目的在于宏观把握贾平凹与其独特文学语言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突出其在音律、方言和古代汉语使用方面的杰出造诣。
关键词:贾平凹;文学语言;造诣一很多人都认为,贾平凹身上有非常浓重的古代文人的气息,就像一个古代的士子,因为他在文学和艺术方面的爱好比较偏重于像是埙和秦腔等的传统文化。
他认为,八百里的秦川文化都凝聚在了秦腔之中,所以秦腔在陕西的诞生是理所当然的,很明显,贾平凹非常敬畏代表着秦地音律和秦人灵魂的秦腔。
因此,他毫不迟疑的采用秦腔为自己的家乡来树碑,也就有了后来广受争议的长篇笔记小说《秦腔》。
当然,这些争议大部分都比较浅显,没有对作品进行深切的谈论,更没有深入的探究其在艺术上的内涵,仅限于我所了解到的就有,他们从未讨论过“《秦腔》是否关联着秦腔”这个主题。
但是,能够仔细品读这部作品的也不乏其人,比如说肖云儒先生,他就指出了《秦腔》的灵魂就是秦腔。
他认为秦腔有着相当丰富的曲牌,能够非常容易的对各种人物性格和思想感情进行表达。
作品中,利用秦腔,赋予了夏天智和白雪独有的旋律,并将音乐融入到了他们的形象塑造当中。
秦腔充斥在夏天智的生活之中,影响着他的为人处世,也给了他精神方面的依靠。
对于白雪,秦腔贯穿了她的一生,从出生到成长,从交友到恋爱,秦腔主宰着她的命运,可以说秦腔就是她的灵魂。
在探究《秦腔》和秦腔有何关联的时候,我们不要从秦腔帮助小说的方面入手,而是要意识到小说在修辞上借鉴和吸收了秦腔这种特色的声音。
浅谈贾平凹小说的语言特色
浅谈贾平凹小说的语言特色贾平凹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其小说作品以其丰富的人物描写和地域气息深厚而闻名。
贾平凹小说的语言特色是其作品中最为突出的部分之一,其语言风格质朴自然,真实生动,不拘一格,自成一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本文将从贾平凹小说的语言特色出发,深入浅出地探讨其对其小说作品的影响,以便更好地理解贾平凹小说的魅力与价值。
贾平凹小说的语言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质朴自然,真实生动。
贾平凹小说的语言风格以其质朴自然著称,他善于用平实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情感真实动人。
例如《废都》中的史念海、《怀素》中的怀素、《秦腔》中的孙丽华等人物形象都栩栩如生,栩栩如生,其言谈举止、心理活动都是真实的、自然的,给人以极为强烈的感受。
二是不拘一格,自成一体。
贾平凹小说的语言风格包罗万象,不拘一格,自成一体,既有自然流畅的散文式语言,也有生动活泼的对话式语言,更有充满地方特色的方言语言,呈现出丰富多样的风貌。
例如《白鹿原》中就有大量运用了传统的白话、俚语、谚语等地方语言,使小说呈现出极为浓郁的地域气息;《秦腔》中更是大量采用了陕西方言,使小说更加贴近生活,更具有真实感。
三是生动形象,生命力十足。
贾平凹小说的语言风格生动形象,充满生命力,使人物、场景、情感等得以更为生动、形象地呈现出来。
他擅长用简练的语言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及环境的细微变化,增加了作品的可读性和吸引力。
例如《秦腔》中许多人物形象的描写就十分生动鲜明,使人物的生动形象更加深入人心,让人印象深刻。
贾平凹小说的语言特色对其作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了作品的真实感。
贾平凹小说的语言质朴自然,真实生动,不拘一格,自成一体,使作品更具真实感、生活感和情感共鸣力。
他以浓烈的乡土气息为背景,以质朴自然的语言表达内心的丰富情感,使作品更贴近生活,更具有真实感,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二是增强了作品的地域特色。
贾平凹小说的语言风格充满地方特色,大量采用了地方语言,使作品呈现出浓厚的地域气息和生活气息,增加了作品的鲜明特色和独特魅力。
浅谈贾平凹小说的语言特色
浅谈贾平凹小说的语言特色贾平凹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而闻名。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贾平凹小说的语言特色进行探讨。
贾平凹的小说语言生动活泼。
贾平凹的语言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使得小说故事生动有趣。
例如在《新世纪》这本小说中,贾平凹用了大量的夸张手法,如将人物描写成“巨型老鼠”、“小孩子般天真无邪的吹拂”的“数目繁多的蝴蝶”等,这样的描写使得小说情节更加引人入胜,读者能够深入地感受到故事的真实性。
贾平凹的语言清新自然。
他熟练运用白话和方言,既使用了官话的规范语法,又融入了方言特色,使得小说中人物的语言更加真实可信。
在《废都》中,贾平凹通过使用四川方言,使得人物的对话更加贴近生活,读者读起来更加有代入感。
贾平凹的语言还具有一种质朴的美感,他运用简洁明了的句式和词语,使得小说更加朴素自然。
贾平凹的小说语言具有鲜明的乡土特色。
他以乡村为背景,通过描写农村人物的生活和思想感情来表现中国社会的巨变。
贾平凹运用了大量的地方词汇和民俗文化的描写,使得小说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
例如在《变脸》中,贾平凹生动地描绘了一个偏僻山村的风土人情和农民的生活状态,展现了乡土文化的生活气息。
贾平凹的小说语言还体现了对生活的关怀和思考。
他通过对人物的心理描写和思想状况的反思,表达了对人性的思考和关注。
例如在《秧歌》中,贾平凹深入地描绘了一个农村妇女的内心世界,展现出她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和思考。
这种人文关怀的语言表达,使得贾平凹的小说具有了更加深刻的内涵和意义。
贾平凹的小说语言特色独特,具有生动活泼、清新自然、鲜明乡土特色和对生活的关怀与思考等方面。
他的小说语言不仅丰富多样,还具有独特的审美感觉,给读者带来了一种美的享受和思想的冲击。
贾平凹的作品开创了一种独特的文学语言风格,在中国当代文学领域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浅谈贾平凹小说的语言特色
浅谈贾平凹小说的语言特色贾平凹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小说作品以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语言风格而备受瞩目。
贾平凹的小说语言深受中国传统文学的影响,融合了多种流派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语言特色。
本文将从贾平凹小说的语言风格、表现手法以及创作特色等方面,对其小说的语言特色进行深入探讨。
贾平凹小说的语言风格独具特色,常常体现出刚健、朴实、自然的风貌。
他的语言不做作,不刻意迎合,而是直接、纯粹地表达出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
贾平凹小说所采用的语言风格往往是质朴的,具有一种朴实的美感。
在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现一些质朴的词语和句子,这些语言在不经意间透露出浓厚的乡土气息,给人以清新、朴实之感。
贾平凹小说的语言表现手法多样,善于通过对话、描写和心理独白等手法展现人物内心世界。
贾平凹小说的语言表现手法多变,既有大量的对话,又有生动的描写和深刻的心理独白。
对话是贾平凹小说中最为突出的语言表现手法之一,他善于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来展现人物的性格和内心世界。
贾平凹小说中还常常出现一些生动的描写,通过对自然景物、人物形象的生动描绘,来表现小说所处的环境和人物的情感。
贾平凹小说中还有许多生动的心理独白,通过人物的内心独白来展现出人物的内心世界,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饱满。
贾平凹小说的语言展现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精湛的写作功底。
贾平凹小说的语言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底蕴,他善于运用中国古代经典名著中的典故和谚语,使小说语言更具内涵和深度。
贾平凹小说中还充满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追求,他善于通过小说语言来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使小说更具有文化厚重感。
贾平凹小说的语言还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写作功底,他的语言运用得体,行文流畅,充分展现了作者的文学造诣和审美水平。
贾平凹小说的语言特色还体现在其对生活、人性、命运等主题的独特表达上。
贾平凹小说的语言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描写和叙述,而是能够深刻地表达生活、人性、命运等主题。
他的语言能够真实地展现出人物的喜怒哀乐,塑造出具有鲜明个性和鲜活生命力的人物形象。
浅谈贾平凹小说的语言特色
浅谈贾平凹小说的语言特色
贾平凹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小说语言独特、生动、质朴,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以下将从三个方面对贾平凹小说的语言特色进行浅谈。
贾平凹小说的语言非常质朴自然。
他的小说语言避免了繁复的修辞和华丽的辞藻,而
是采用了一种平实自然的语言风格,使人感觉亲切自然,容易理解。
这种质朴的语言风格,对于描写乡土生活、塑造农民形象非常贴切,让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品中的人物
和环境。
贾平凹小说的语言独具特色。
他运用了大量的俚语、方言和口语,使得作品呈现出浓
厚的地方特色。
这些地方特色的语言元素不仅丰富了作品的民间色彩,还使得作品具有了
独特的声音和节奏。
通过运用这些俚语、方言和口语,贾平凹成功地打造了一个真实而鲜
活的乡土世界,使读者感受到一种亲密而独特的文化氛围。
贾平凹小说的语言富有韵律感。
他善于运用有韵律的语言,使作品具有一种音乐般的
美感。
这种韵律感不仅体现在贾平凹小说的句子结构上,还体现在贾平凹运用的多样化语
言技巧上。
他巧妙地运用了对仗、押韵、排比等修辞手法,使得句子富有节奏感,读起来
非常流畅和悦耳。
通过这种富有韵律感的语言,贾平凹成功地为作品赋予了一种独特而动
人的美感。
贾平凹小说的语言特色主要体现在质朴自然、独具特色和富有韵律感等方面。
这些语
言特色不仅使作品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还使读者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作品中的情感和
情节。
贾平凹的语言风格独特而可爱,使得他的作品深受读者的喜爱,成为中国当代文学
的重要代表之一。
贾平凹先生作品的特点
贾平凹先生作品的特点1、小说的特点历史感强,能够以细微的社会现象体现大的历史变迁;具有浓厚的西北地方风情,能够体现出西北地区(关中地区)语言、风俗、人群性格等特点;具有很强的批判性,对于国民性的披露、讽刺非常深刻,有很强的现实性;在结构布局上,有明显受中国传统章回体小说影响的痕迹,擅长以点带面,不断扩大故事的脉络。
2、散文的特点(1)小说式写法,充满童心,酿造意境童心和意境,都是贾平凹刻意的追求。
《丑石》是贾平凹写得较为成功的一篇儿童文学散文,这篇散文,被选进平凹散文的多种选本和中学教材中,充满童心,语言单纯,用的是口语。
文章用儿童的、世俗的眼光写对一块“丑石”的认识过程,“丑石”已经存在几百年,它极不规则,不能垒墙,不能铺台阶,不能制石磨,大家都咒骂它嫌弃它,它很“丑”。
然而有一天,来了一位天文学家,方知道它是一块曾经补天,发过热和光的极为有用的石头,被天文学家车走。
由“大丑”而变成“大美”。
作家欲扬先抑,写美丽的月亮,反衬丑石之丑。
那种“丑”,是世俗眼光看来的“丑”,不是真“丑”,是人们眼睛中误认的“丑”,而它的美,是脱俗的美,是大“美”,超脱世俗眼光才能看到的美。
作家由形象出发,阐发哲理: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
作家用第一人称视角叙述,意脉贯串着童心,写法是小说式的。
这篇散文,显然受了许地山的《落花生》的影响。
《月迹》写孩子们观赏“月亮”,寻找“月亮”,谈论“月亮”的事情,表现了孩子们爱美、求美的童心。
“月亮”既是具体的物象,又是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
文章展示生活的哲理:“一切美好事物,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
这篇散文,也是儿童散文,小说化的叙事描写,充满童心,单纯中寓丰满,实中求虚,扬溢着雅淡的诗美。
由上可见,贾平凹的散文,往往通过小说化的情节、细节的描写、编织,组成渗透着感情的疏淡的意象群,从而构成有着散淡情味的意境。
(2)留空计白,温淳含蓄。
贾平凹曾经很欣赏唐朝刘禹锡写的《小石潭记》这篇散文,他认为刘禹锡在文中没有提到“水”字,但通过鱼的各种形态的精妙的描写,凸现了水的清、静、多、柔。
贾平凹小说的特点
贾平凹小说的特点
贾平凹是当代著名的作家,以长篇和短篇小说名闻于世。
断断续续地读过他的一些小说,感觉他的语言风格朴实深沉,属于现实主义风格。
他的长篇描述场面宏大,意义丰厚,很难用几句话概括他的思想。
历史感强,能够以细微的社会现象体现大的历史变迁;具有浓厚的西北地方风情,能够体现出西北地区(关中地区)语言、风俗、人群性格等特点;具有很强的批判性,对于国民性的披露、讽刺非常深刻,有很强的现实性;在结构布局上,有明显受中国传统章回体小说影响的痕迹,擅长以点带面,不断扩大故事的脉络。
散文内容浩瀚,五彩缤纷。
在其大散文观的指导下,其作品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特色,贾平凹散文的语言具有一种感觉的直观性和即时性,而且具有表情达意的立体感和穿透力,还有将理性和非理性完美地统一了起来。
贾平凹的散文的艺术持点:风格迥然、情真意切、细致、哲理、自然、美、幻、理性超越。
贾平凹笔下的农耕世界是活泛的充满灵气,人与物,人与人沟通相融,淳朴自然。
贾平凹有着怎样的创作特点?风格是怎样的
贾平凹有着怎样的创作特点?风格是怎样的本文导读:首先,贾平凹长篇小说在叙述态度和审美理想上主要体现为对自然的追求。
这一特点,表现在作品中就是对小说叙述者或叙事人的隐藏,故事情节的淡化以至生活对故事的置换,和具体叙述时力图做到自然呈现、不用人力等。
贾平凹长篇小说叙事的这一特点,缘于贾平凹深受中国道家哲学和美学思想,古代说话艺术和明清时期的世情小说,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的“新写实”小说创作潮流等的影响。
贾平凹在小说叙述上对自然的追求,自有它的文学价值和意义,但同时也带来一定的缺点和问题。
其次,贾平凹的长篇小说可称作意象小说或意象主义小说,但对意象的营造也只是其叙事特色的一个重要侧面。
贾平凹在其长篇小说中创造了大量的自然意象,人、事意象和社会、文化和民俗意象。
其意象创造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一部作品中的意象往往有主次之分,主要意象多含隐喻、象征之义;二是从前到后来看,贾平凹长篇小说的意象营造从局部走向了整体;三是意象营造往往走向了象征,成为象征性意象。
贾平凹在其长篇小说中进行意象营造,有他的创新之处和一定的原因,也给艺术上带来了一些问题。
再次,贾平凹的长篇小说描写了各种各样的神秘现象,具有一种神秘主义倾向。
这一特点的形成,与贾平凹自身的生长环境和生活经历有关,也与贾平凹对中外文学优秀传统如我国志怪小说、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等的学习和借鉴有关。
当然,这也是贾平凹小说创作比较自觉的艺术追求的结果。
贾平凹长篇小说中的神秘色彩或神秘主义倾向,确实给作品带来了比较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但相应地也带来了一定的缺陷和问题。
最后,贾平凹的长篇小说大部分都属于“进入型”小说,由此而体现了它在情节结构上的显著特色。
从空间上说,“进入型”小说情节结构上的进入—离去,总是联系着两块在传统上是对立的空间地域:城和乡。
贾平凹在作品中对城乡二元世界和两种文化进行了强烈的比照,并给予了持久的深刻的思考。
从时间上说,“进入型”小说中所谓的进入者的一进一离,不仅联系了城乡两个空间区域,而且沟通了过去、现在和未来三种时间状态。
浅谈贾平凹散文的艺术特色
浅谈贾平凹散文的艺术特色浅谈贾平凹散文的艺术特色导语:贾平凹的散文取材广泛,语言简朴、幽默,小说化的写法和特色鲜明的区域文化更让他的散文独树一帜。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其散文所表现出的艺术特色,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贾平凹散文的艺术特色1贾平凹的散文被学者和评论家排在了优秀之列,并且有多篇被选进中学课本。
本文就结合其散文,从取材、手法、语言、地域特色等方面入手,来谈谈其散文所表现出的艺术特色。
一、取材自由广泛贾平凹的散文取材自由广泛。
他的散文似乎不拘一格,丑汉、退伍军人、屠夫、石头、树木等统统走进了贾平凹的散文。
从反映的内容和笔调去看,大致可以分四类:一是人物篇。
一般以粗线条勾画人物为主,如《我的老师》塑造了一个纯真、正义、极富爱心的儿童孙涵泊形象,《米脂婆姨记》则描写了一个对爱情充满憧憬的农村少女形象。
二是世相篇。
这类散文常常评说人生,针砭时弊,如《病人》借一个病人的口道出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玩牌》则将麻将桌上的众生相刻画得淋漓尽致。
三是游记篇。
《游寺耳记》给读者展现了一幅“野菊花开花落,云雾忽聚忽散”的山间图画。
《入川小记》描绘了四川的山光水色、物产人情,让读者想身临其境去领略一番。
四是风情篇。
通过描摹地方风俗,记述地方风物,把个人的主观情感融入自然景观之中,与大自然构成一种和谐的关系。
如《五味巷》通过巷中景、巷中事、巷中人、巷中风俗,展现了古风很浓的长安小巷,这里的人们重人情、讲信用,知足乐观。
《静虚村记》则描绘了一幅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画卷,“静虚村”是一个偏离市区的地方,显得既原始又古朴,没有受到现代文明的浸染。
二、小说化写法贾平凹一直倡导散文写作小说化。
他在《散文就是散文——自我告诫之二》中说:“小说家可以以散文的笔调去写小说,为什么你不可以以小说的笔法写散文?”散文与小说的不同点在于重视抒情,而不刻意追求情节的曲折和完整。
情节是小说的基本要素之一,在小说中担负着表现人物性格的重任,是吸引读者的重要因素。
浅谈贾平凹小说的语言特色
浅谈贾平凹小说的语言特色贾平凹,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其小说作品深受读者喜爱,曾荣获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等重要文学奖项。
贾平凹小说的语言特色是其作品的一大魅力所在,本文将从不同方面深入探讨贾平凹小说的语言特色。
贾平凹小说的语言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
贾平凹的作品多以家乡陕北为背景,他的小说语言中充满了陕北方言的独特韵味,用词简练、质朴,充满了朴实的土地气息。
读贾平凹的小说,脑海中往往能够浮现出陕北的广袤山川、独特风土人情,这与其小说语言的地域特色是分不开的。
贾平凹小说的语言具有丰富的民俗特色。
贾平凹深入挖掘了陕北的民俗文化,他的小说语言中融入了大量民歌、童谣和民间故事,使其作品充满了浓厚的民俗风情。
《废都》中描述了陕北农民生活的丰富细节,贾平凹通过小说语言的独特表现手法,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片土地,感受到了陕北人的生活百态。
贾平凹小说的语言具有独特的叙述风格。
贾平凹的小说多以散文体式进行叙述,其语言流畅、凝练,情感真挚,富有诗意。
他擅长通过细腻的描写、深刻的观察,将平凡的人、事、物变得鲜活有趣,令人回味无穷。
他的小说语言常常透露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的洞察,读者在阅读贾平凹的作品时,常常能感受到内心深处的共鸣与震撼。
贾平凹小说的语言具有沉郁的文学气息。
贾平凹对文学有着独特的感悟和领悟,他的小说语言中蕴含着深沉的文学气息,其用字精准、语言节奏感强,给人以一种沉郁、深邃的感受。
贾平凹的作品不仅是故事的叙述,更是对人生、社会、精神世界的深刻思考,这种深邃的文学气息贯穿于贾平凹的小说语言中,使其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贾平凹小说的语言特色体现了其对陕北地域的深刻理解和热爱,展现了其丰富的民俗情怀和独特的叙述风格,同时也展示了其深沉的文学修养和内在的文学追求。
贾平凹的小说语言在其作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其作品的一大魅力所在。
希望贾平凹在今后的创作中能够继续展现其独特的语言风格,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贡献更多精彩作品。
浅谈贾平凹小说的语言特色
浅谈贾平凹小说的语言特色贾平凹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作品以扎实的写作风格和独特的语言特色而闻名。
以下将从几个方面浅谈贾平凹小说的语言特色。
贾平凹小说的语言特色之一是纯朴质朴。
他的语言不华丽,不矫揉造作,而是简单朴实,如人们日常生活中相互交流的语言一样。
他使用的词汇和句子结构都符合中国北方方言的特点,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读者可以在他的小说中感受到生活的真实和朴实,仿佛在田间地头,听到农民们的呼喊和闲话。
贾平凹小说的语言特色是朴素却有力。
他的文风往往简洁明了,没有多余修饰,但却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他善于运用对比和象征手法,通过几个简单的词语或者句子,就能描绘出生动的画面和深刻的思想。
他的语言既朴素易懂,又充满力量和感染力,给人以清新的感受和深刻的启示。
贾平凹小说的语言特色是背离传统,突破常规。
他对语言的运用非常自由和大胆,善于创造新的词汇和短语,打破传统的规范和框架。
他的语言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间文化元素,使读者能够感受到真正的民间风俗和生活氛围。
他的创新和突破给读者带来了新鲜感和别样的阅读体验。
贾平凹小说的语言特色是充满生活智慧和哲思。
他善于从生活细节中提炼出深刻的人性洞察和哲学思考,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
他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给人以启迪和思考的余地,使读者在阅读中获得了新的认识和体验。
他的语言不仅仅是文字的表达,更是对生活的理解和思考的展示。
贾平凹小说的语言特色体现了一种朴实、生动、创新的风格。
他的语言充满了乡村气息和民间文化神韵,给人以清新的感受和启示。
他的语言也蕴含了深刻的哲思和生活智慧,使读者能够在阅读中获得新的认识和体验。
贾平凹小说的语言特色让他的作品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一颗璀璨明珠。
贾平凹散文的艺术特色
贾平凹散文的艺术特色贾平凹散文的艺术特色贾平凹的散文以率直、坦诚、不故作高论、不拿架子的风格而打动人心。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贾平凹散文的艺术特色,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贾平凹散文的艺术特色作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个贯穿性人物,贾平凹有着无可争议的地位与影响。
贾平凹是一个复杂独特的存在,不同文体经他的灵光照射便能异彩顿生,以一人“兼具数美”,实为当代文学创作界的奇才。
其小说创作成就巨大,散文创作也毫不逊色,以广泛宏富的内容、超凡脱俗的形式在当代散文创作中脱颖而出,卓然独立。
青年评论家谢有顺,在评谈平凹散文作品时曾说:散文“为人类一切无法归类的情感和心灵碎片提供了含混的表达方式”,“好的散文一定是心灵的奇迹和语言的意外收获”,贾平凹的散文,“说书,说话,说人,说事,说生说死,谈奉承,请客,花钱,谈房子,打扮,玩牌,都是从微小的细节入文,趣味生动,精神也自在,没有陈腐之气,整体上还给人开阔的想象。
我想,散文之大,应该指的就是这种从小而大的大;事是小的,但精神是大的。
……我非常喜欢贾平凹散文里那种实在的、生活化的基础部分。
……众多物质性元素(坚实的细节和经验),支撑起了他散文精神流动的河床和气势。
好的散文是悟出来的……”,贾平凹的散文,“有小说家的实(物质性),又有思想家的悟(精神性)”,他就成了一个善于悟的“好的散文家”了。
(一)富有个性的艺术风格《贾平凹散文选集》无论在意境、结构,还是语言艺术上都充分展示了作者富有个性的艺术风格。
1、以真挚的感情拥抱生活在《贾平凹散文选集》里,作者通过笔锋来展现自己所处年代的生活,抒发自己对生活的感受、感悟及讲述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
他追求一种朴实无华、率真自然的生活意境美和意趣美,透过敏锐的观察力来写平常人生的微妙情绪和意趣,他视艺术感受为一种生活的情趣和人生的态度,讲求情操所致,自然为文。
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必须老老实实生活,不是存心去生活中获取素材,也不是弄到将自身艺术化,只能有意无意地,生活的浸润感染,使提笔时自然而然地写出要写的东西。
浅谈贾平凹小说的语言特色
浅谈贾平凹小说的语言特色贾平凹是当代中国著名作家,其小说以深入人心的刻画和独特的语言风格而闻名。
本文将浅谈贾平凹小说的语言特色。
贾平凹小说的语言风格独特、生动活泼。
贾平凹擅长运用白话文表达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使其作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在他的小说中,常常通过生动的对话、形象鲜明的描写和细致入微的刻画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他善于捕捉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将它们娓娓道来,使读者感觉身临其境,仿佛亲眼目睹了故事的发生。
贾平凹小说的语言表达简洁而富有感染力。
他通常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避免了华丽修辞和繁琐的句式。
贾平凹注重运用形象直观的语言来表达故事和人物,使得读者易于理解,能够准确感受到故事情节和人物的真实感受。
他的文字平实朴素,但却能够深入人心,打动读者的内心。
他的语言风格简洁明了,去繁就简,因此贾平凹的作品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贾平凹小说的语言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
他一直以来都通过小说刻画乡村生活,对中国农村的社会现象和人民生活进行观察和探索。
在他的作品中,流露出对农村生活的深情和对人民群众的关怀。
贾平凹善于运用乡土的语言和习语,形象地再现了中国农村的独特风貌。
这种独特的地域特色使得贾平凹的作品更具有亲切感和现实感,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其中的情感和思想。
贾平凹小说具有独特的语言特色。
他的语言生动活泼,表达简洁而富有感染力,使读者能够深入人心;他注重表达地域特色,运用乡土的语言和习语,使作品更具有亲切感和现实感。
贾平凹小说的语言特色不仅丰富了作品的内涵,也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认可。
论贾平凹散文的艺术风格
论贾平凹散文的艺术风格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
’“形散”指的是题材广泛,写法多样,结构是自由的、不拘一格的;“神聚”指的是中心集中,有贯穿全文的线索。
散文看似是在写人写事的表面现象,实质上是在写人的情感体验。
贾平凹先生的散文艺术风格就是基于现实生活把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运用的淋漓尽致。
贾平凹先生创作了无数尽人皆知的著作,有脍炙人口的长篇小说集,也有反映人生情感的散文集。
贾平凹先生的大部分散文都闪烁着富有哲理的火花。
这些哲理都来源于他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而非前人言论的重复,哲理的阐释过程也是文章的重心,极富情致和个性。
下面我阐述一下我对贾平凹先生散文的艺术风格的一些个人理解。
一、细腻悠长,令人寻味。
贾平凹先生的散文写作笔法如一个个电影镜头,推、摇、拉,将美景一一地展现。
《商州又录》是贾平凹先生关于商州的系列散文中的一部。
这是一篇带有传统文化韵味的写景散文。
他总共11个段落,这11个段落之间的结构散漫、随意,但其笔调很细致,就像是由11幅写意的素描画组成的画卷。
如第一部分开头写道:“最耐得寂寞的,是冬天的山,褪了红,褪了绿,清清奇奇的瘦;像是从皇宫里走到民间的女子,沦落或许是沦落了,却还原了本来的面目。
石头裸裸的显露,依稀在草木之间。
”这段中的“红”、“绿”、“瘦”营造了一个画面感极强的意境,不得不让人细细地去品味。
贾平凹先生善于运用拟人、通感的方式来传递感觉,如“路是顽皮的,时断时续,因为没有浮尘,也没有他的脚印”。
他常用轻淡的笔墨,再现现实生活中人们习以为常的又经常忽视的景象,但却能引人入胜的散文,浓的如酒般醇厚绵长,淡的如溪水清纯透明。
在一种古朴而又平淡的氛围中,贾平凹道出他对生命、历史、宇宙的深深思索,使他的散文具有一种深邃的哲思。
《静虚村记》便是他的一篇散文佳作。
回归自然、追求自然与人的和谐是贾平凹这篇散文的一大特色。
为了达到自然与人融合这一境界,贾平凹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的带有古典神韵的画面。
贾平凹散文风格
贾平凹散文风格贾平凹散文风格贾平凹先生是富有创新精神的中国当代作家,他的创作观、世界观和人生观,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升华。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贾平凹散文风格,欢迎大家阅读。
贾平凹散文风格“语言风格”是指作家通过自己的作品表现出来的创作语言特有的表现手法,不同的作家具有不同的语言写作风格。
贾平凹散文的语言风格主要体现为:平实质朴、含蓄隽永和幽默讽刺等三个方面。
分述如下。
1.质朴自然著名作家徐迟曾说:“散文作家不仅要掌握华丽的文采,而且要善于控制它,不仅要掌握朴素的文章,还要善于发扬它。
写得华丽并不容易,写得朴素更难,……越是大作家,越到成熟之时,越是写得朴素。
”[4]贾平凹选用恰当的方法技巧直接陈述, 甚至时常运用白描的手法,质朴自然,却显得情真意切。
例如:(7)院再小也要栽柳,柳必垂。
晓起推窗如见仙人曳裙侍立,月升中天,又是仙人临镜梳发;蓬屋常伴仙人,不以门前未留小车辙而憾。
能明灭萤火,能欢风行。
三月生绒花,数朵过墙头,好静收过路女儿争捉之美。
(《生活一种———答友人书》)例(7)语言朴素自然,“能明灭萤火,能欢风行。
三月生绒花,数朵过墙头,好静收过路女儿争捉之美”,娓娓道来,集中体现了贾平凹要求语言平淡,不追求华丽辞藻的创作个性。
2.幽默讽刺贾平凹的散文作品主要体现了其豁达透彻的人生态度,与此同时,又具有非常丰富的智慧与幽默讽刺艺术。
(8)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社会上有了闲人。
闲人总是笑笑的。
“喂,哥们!”他一跳一跃地迈雀步过来了,还趿着鞋,光身子穿一件褂子,也不扣,或者是正儿八经的西服领带———总之,他们在着装上走极端,但却要表现一种风度。
(《闲人》)例(8)中作者运用幽默的语言讽刺了社会上那些不务正业的闲人,此句突出地表现了“闲人”的特点,向读者揭示了闲人的缺点,具有讽刺意味,笔调辛辣。
三.风格的形成手段散文,是一种自由的文体,不讲究平仄音韵,没有过多条条框框的束缚和限制,因此,散文的表达方式是灵活多样的。
贾平凹小说的写作特点
贾平凹小说的写作特点贾平凹是中国当代作家中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小说风格独特,写作特点鲜明。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来探讨贾平凹小说的写作特点:写作手法、题材选择、人物塑造和社会关注。
首先,贾平凹的写作手法独具一格。
他善于以极其朴素的语言描绘生活中的琐碎细节,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对话,让读者对故事情节有强烈的代入感。
他善于运用夸张和幽默手法,使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同时,他大胆地使用口语化的表达,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活,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
其次,题材选择多样化。
贾平凹的作品涉及各个社会阶层与角落,从平凡人的生活琐事到社会的黑暗面,题材广泛而深入,如《寒夜》揭示了农村贫困与黑暗,《废都》揭示了西北边陲地区的底层生活状态,可见贾平凹对社会问题有很深的洞察力。
他善于通过微型故事来展现宏观问题,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融为一体。
人物塑造也是贾平凹小说的一大特点。
他通过深入细致地描述人物的外貌和内心世界,塑造出了一系列具有鲜明特色的形象。
这些人物形象多数是社会下层人士,他们常常生活在困境中,像是孤独、堕落和绝望的化身,通过揭示这些人的内心世界,贾平凹展现了社会的阴暗面和人性的复杂性。
最后,贾平凹的小说关注社会问题,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他通过小说反映出农村的贫困景象,城市的底层生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他以冷峻的写实态度揭示了社会现实中的问题,并借助小说的力量呼唤社会的关注和改变。
正如他所说:“我写小说是因为我怕,我总怕过一天就会变成无法写小说的样子。
写小说之所以是我生活中重要的一环,是因为这是我用力活着的方式。
”综上所述,贾平凹的小说具有独特的写作手法、多样化的题材选择、鲜明的人物塑造和强烈的社会关注。
他以生动活泼的语言描绘生活的细节,通过多种题材展示社会的多样性,通过深入塑造人物形象展现社会的黑暗面,并借小说的力量呼唤社会的关注和改变。
他的作品使我们看到了社会的不公与矛盾,也使我们意识到文学的力量和责任。
贾平凹先生的作品的特点
贾平凹先生的作品的特点贾平凹是中国当代文坛上的重要作家,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作品题材深受读者喜爱。
他的作品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农民题材:贾平凹的作品往往以农民为主要题材,深入描绘了中国农村的生活现状和农民们的困境与打击。
他以独到的视角展现了农民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变革和挑战,揭示了农村社会结构的崩溃和个体命运的迷途。
2.批判现实主义:贾平凹的作品批判现实主义气息浓厚,通过对现实社会的揭露和批判,直击社会问题和缺陷,呈现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不公和不平等。
他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与辛酸,以犀利的笔锋和真实的描述方式表达对社会不公正的不满和愤怒。
3.叙述方式:贾平凹的叙述方式独特而鲜明,以诗化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方式展现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他善于运用象征、意象和隐喻的手法,通过独特的视角和细致入微的描写,给人以强烈的感受和共鸣。
同时,他也运用讽刺和幽默等元素,为作品增添了一份轻松和诙谐的气息。
4.对人性的关怀:贾平凹作品中对人性的关怀与追求可谓贯穿始终。
他通过对人物内心的描写和心理变化的刻画,表达对人性的独特理解和思考。
他用细腻的笔触表达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以及人们在面对困难和诱惑时的选择和抉择。
5.高超的文学技艺:贾平凹的作品充满了诗意,语言优美,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他的文字简练而深刻,能够将复杂的情感和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
他擅长运用寓言和寄托的手法,借助意象和符号来传递深层次的寓意。
同时,他也善于运用对比和节奏感来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总之,贾平凹的作品以其深入的社会批判性、独特的叙述方式和对人性的敏感关怀,成为中国当代文学中的一颗独特的明珠。
他的作品引人入胜,能够让人在感受其中的苦难与辛酸的同时,也体会到人性的光辉与力量。
贾平凹作品风格初探
贾平凹作品风格初探当代作家中,贾平凹作品语言独特,蕴含极大的本土性和民族性特色,北大陈晓明教授称其写作为“中国当代汉语言文学的奇观”。
《秦腔》和《废都》代表了贾平凹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学探索――一个回归农村、农民,一个描写城市、知识分子。
其中《秦腔》以细腻的笔触将零散的细节紧密连接,近乎写意的语言将日常生活的场景一一再现,全篇无处不在的方言土语更是当代文学作品语言的一次成功革新。
《废都》受明清世情小说语言风格影响的痕迹很重,采用大量文言,进行有意识的语言颠覆,这其中蕴含了他惯常使用的商洛方言土语,使得古典和现代汉语语言较好地结合,形成极为个性化的语言风格。
本文将这两部作品结合、对比,以求更全面地凸显贾平凹的语言风格。
一、神秘荒诞主义的渗透神秘荒诞主义对贾平凹的语言风格影响极大,在他的多部作品中我们皆可以看到神秘荒诞主义的影子,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并非作者的个人喜好,或纯粹为了自己的写作服务。
一位作家语言风格的形成是深受其所接受的文化影响和熏陶的,这是一种深入骨髓里的东西,或许连作者本身都是无意识的。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①“乡音”尚且难改,更何况是文化,那是一种深深沉积在骨子里的东西。
贾平凹生在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一直长到十九岁,可以说在农村度过了整个童年和少年时期,算得上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在农村盛行的神秘荒诞主义的一些传统文化与思想便不可避免地渗透到他整个文化背景中。
就连贾平凹也曾经提到:“我一直是病包儿,却从来没进过医院,不是喝姜汤捂汗,就是拔火罐或用磁片割破眉心放血,久久不能治愈的病那都是…撞了鬼‟,就请神作法。
”②这种我们看来有些封建迷信的文化恰恰是农村传统文化中最不可或缺也无法回避的一部分,所谓的“鬼神”也一再在他的作品中出现,成为他写作语言中独特而又极度现实的一道风景线。
曾经试图要把“农民皮剥了”的贾平凹后来承认说:“做起城里人了,我才发现,我的本性依旧是农民,如乌鸡一样,那是乌在了骨头里的。
贾平凹小说特色初探
,
描 绘 了 山 民 布动乱 年代
、
作 者 还 为 我们塑 造 了 禾 禾
,
王才
。
以 及 动 乱 以 后 社会 恢复 时 期的 一个个 优美 的
,
等感 人 至 深 象
具 有 自己特 色 的 农村 改 革 者形
同 时也 抒 发 了 自 己 对故 乡土 地
、
人
为 当代 文坛 新 人 画 廊增 添 了 色 彩
、
目光 放 远
在深 入到 生活 之
。
显 示 了 他 尊重 社 会
读
。
中后
识
,
,
再 坐 上 飞机 来 俯 视 这种 生 活
,
这 首先
,
者 以 及 自己 的 艺 术生 活 的 严 谨 的 创 作 态 度 更 重要 的 是 作
, ,
需 要 我们 从哲 学 入 手
研 究它 的表 现形 式 活 中去
` 。
建 立 我们 对 世 界 的认
,
成 年累 月 徘 徊 在庄 稼
盛 I 也 就是说
贾 平 凹 的 小说创 作
使 牛力 气 拚 命 流 汗 并 以 此 为 满 足 的 才
,
根
,
但 无 不 以 作 用 于 社会 为 己 任
。
无 不 透着
才
型
灰灰 型
、
而 是 见 多 识广
、
、
敢想 敢 干
,
,
有
时 代 的 精神 和 气 息
这 是 其 作品 生 命力 不 可
魄
”
③ 贾 平 凹 的 小说 正 是 从
通 俗的 哲学
,
“
平 日的
、
贾平凹作品的特点
贾平凹作品的特点第一篇:贾平凹作品的特点陕西作家,从柳青起,大多寻求一股味道。
可简单概括为:厚实,写实。
这种审美趣味决定了他们难以浪漫,并缺乏想象。
这是一种特征,但同时,也是一种遗憾。
陕西的作家,人数众多,但大多土气,俗语俚语方言,他们不但不避,反而以为是风格一种。
多农村题材,多写实,想象力有限。
他们的创作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经验。
而很少有人能挣脱经验,建立一种“超验”精神。
以实写实,看山是山。
实在不算最高明的做法了。
早期的贾平凹就是如此。
纵观贾平凹的写作道路,我简单将它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八十年代,以《商州》系列为代表的大散文,以《浮躁》为代表的小说。
不得不说,这一时期的贾平凹还是令人激动的。
贾平凹初从乡村走向城市,并在城市中落地生根。
他心里有很大的满足,有对城市的向往,热情。
又有对乡村的怀念,留恋。
这种情绪很微妙,就像小鸡对蛋壳的感情,怀念,但并不想回去。
这一时期,他写故乡的山水人情,传奇鬼怪。
作品是传统的写法,有好人,有坏人,有故事,有冲突。
棱角分明,一目了然。
像《地震》《玉女山的瀑布》《他和她的木耳》《歌恋》等等。
作家隐藏在作品背后,但你仍然能体会到他心里的热情。
坏有坏的憎恶,好有好的赞歌。
不变的是一股子年轻人的冲劲与自信,用他心中的是非观念来衡量世界,整个世界都在作家的笔下有了评判。
这一种气韵,你可以理解为年轻人的抱负,也可以理解为“谁不说家乡美”的深情,总之,是很活泼又稍显青涩的。
到了《浮躁》,个人认为是贾平凹写商州最好的一部。
这本小说中,贾平凹的语言风格更加成熟,更加烙有个人痕迹。
最重要的是,作者脱离早期笔法的稚嫩,已经开始抑制自己的激情,迫使自己冷静客观的对待生活和小说中的人物了。
这是一种巨大的进步,站在故事外面写故事,才能更精彩。
作家要履行了说书人的职责,这个故事才能生动。
只是他那种深切的热爱与满腔的情感,在有的章节,还是压抑不住的散逸出来。
而这一时期的散文,也如商州的山水,轻盈快活,具有很强烈的民俗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贾平凹作品风格初探当代作家中,贾平凹作品语言独特,蕴含极大的本土性和民族性特色,北大陈晓明教授称其写作为“中国当代汉语言文学的奇观”。
《秦腔》和《废都》代表了贾平凹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学探索――一个回归农村、农民,一个描写城市、知识分子。
其中《秦腔》以细腻的笔触将零散的细节紧密连接,近乎写意的语言将日常生活的场景一一再现,全篇无处不在的方言土语更是当代文学作品语言的一次成功革新。
《废都》受明清世情小说语言风格影响的痕迹很重,采用大量文言,进行有意识的语言颠覆,这其中蕴含了他惯常使用的商洛方言土语,使得古典和现代汉语语言较好地结合,形成极为个性化的语言风格。
本文将这两部作品结合、对比,以求更全面地凸显贾平凹的语言风格。
一、神秘荒诞主义的渗透神秘荒诞主义对贾平凹的语言风格影响极大,在他的多部作品中我们皆可以看到神秘荒诞主义的影子,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并非作者的个人喜好,或纯粹为了自己的写作服务。
一位作家语言风格的形成是深受其所接受的文化影响和熏陶的,这是一种深入骨髓里的东西,或许连作者本身都是无意识的。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①“乡音”尚且难改,更何况是文化,那是一种深深沉积在骨子里的东西。
贾平凹生在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一直长到十九岁,可以说在农村度过了整个童年和少年时期,算得上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在农村盛行的神秘荒诞主义的一些传统文化与思想便不可避免地渗透到他整个文化背景中。
就连贾平凹也曾经提到:“我一直是病包儿,却从来没进过医院,不是喝姜汤捂汗,就是拔火罐或用磁片割破眉心放血,久久不能治愈的病那都是…撞了鬼‟,就请神作法。
”②这种我们看来有些封建迷信的文化恰恰是农村传统文化中最不可或缺也无法回避的一部分,所谓的“鬼神”也一再在他的作品中出现,成为他写作语言中独特而又极度现实的一道风景线。
曾经试图要把“农民皮剥了”的贾平凹后来承认说:“做起城里人了,我才发现,我的本性依旧是农民,如乌鸡一样,那是乌在了骨头里的。
”③正因为如此,在贾平凹用语言构架的世界中我们才看到了如此真实的、原生态的农村,如此现实的社会,以及那些似乎有些遥远陌生,却给许多自农村离去的人带去亲切及熟悉的乡土习俗与传统――婚嫁、寿辰、丧葬、算命、通灵……(1)今早卜卦,看看他们怎样?新生死于水。
秦安能活到六十七。
天义埋不到墓里。
三踅死于绳。
夏风不再回清风街了……夏天智住的房子又回到了白家。
君亭将来在地上爬,俊奇他娘也要埋在七里沟,俊奇当村主任。
清风街十二年后有狼。
――《秦腔》一开始从未给人算准过的算命人――中星的爹,在临终前留下的神秘的杂记本,当引生发现这个本子并看到内容时,我们并未给予太多关注,想来又是中星爹的一次“失败”。
然而,当我们看到故事的结局一一被印证时,我们开始相信中星爹的这次预言终于“成功”了。
于是一股神秘而荒诞的感觉如漫天尘土扑面而下,许多人的结局未曾写下,我们却从中窥探到了答案。
某种程度上,这与《红楼梦》“草蛇灰线,伏笔千里”的叙事风格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除此之外,“《秦腔》以引生作为叙述者,显然是想让这个…疯子‟扮演一个复杂的角色――他既知道一切,又什么也不知道;他既可以随意说话,也可以说了白说;他善于记住,也善于遗忘,他无道德、无是非,但也并非全然混沌一片。
”④当我们看到一个“疯子”竟然充当主角,有些错愕、怀疑,可是当我们看到这个“疯子”对整个清风街竟如神一般了如指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些分开看并不合理的东西变得再合理不过。
在他的笔下,一股股神秘气息夹杂其中,就连他笔下的动物也都变得有了思想、通了灵一般。
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它们反而更能遗世独立、清醒透彻地看待这个世界与周遭的人群,这也为小说营造了一种虚实结合的情境。
《废都》里的寓言,那个几乎可以被称为哲学大师的老牛,庄之蝶能够通灵的岳母,每到夜晚便响起的哀戚又蹊跷的埙声,不明身份的吹埙人……(2)牛坚信的是当这个世界在混沌的时候,地球上生存的都是野兽,人也是野兽的一种……人与所有的动物是平等的……可悲的,正是人建造了城市,而城市却将他们的种族退化,心胸自私,度量窄小……它发现了这个城市在下陷,是城市每日大量汲取地下水的缘故,或是人和建筑越来越多,压迫了地壳的运动,但人却一点也不知道……――《废都》这是《废都》中牛的一段自白,语言直白却鞭辟入里,仿佛在我们眼前的并不是一头牛,而是一位真正的哲学家。
其中有着对人性和社会现实的鞭挞与独到的见解,然而作者并没有让人说这样一段话,而是把这任务安排给了一头牛,实在显得荒诞,却又睿智之极。
这或许就是贾平凹语言的独特魅力,那些神秘的、荒诞的、不合理的种种充斥于作品中,然而当我们试图走入他的语言世界,走进他用语言为我们构建的原生态氛围中时,一切都变得合理、自然而亲切,这便是他语言风格中卓异且可贵的一面。
二、诙谐幽默诙谐幽默是贾平凹语言风格中的另一可贵之处,在其作品语言中可随处捕捉。
把一些人生道理、社会现实通过作品呈现,却剔除了生硬与晦涩,换之以幽默戏谑,诙谐中夹杂着讽刺。
但是这种讽刺却并非尖锐的、猛烈的、仇视的,而是温和的、深沉的、宽容的。
“必须饶恕一切,乃能承认一切;必须超越一切,乃能洒脱一切。
”⑤贾平凹的语言就是有着如此的魔力,朴拙、憨厚、幽默、淡然。
(3)一只蜂落在我耳朵上,嗡嗡地唱,哑巴看见了就来赶蜂,但那蜂不等他的手拍过来却掉下去死了。
我说:“天义叔,这蜂乐死了!”夏天义说:“鬼话,蜂咋乐死的?”我说:“蜂一看见我光着膀子,心想这下可以叮了,一乐就乐死了!”――《秦腔》(4)工农商学兵,都刮吃喝风,东西南北中,无处不吃公。
口中没有味,开个现场会,要想解解馋,组织检查团。
要想换口味,去开各种会,要想喝好酒,基层走一走。
――《废都》上例中,引生和夏天义的对话十分幽默,让人忍俊不禁,仔细一品,这又带着一丝嘲讽,这蜜蜂恐怕是太过贪心才会乐极生悲吧,这又何尝不是一种人生的哲理呢?《废都》中乞丐老头念了十几首戏谑歌谣,实在让人哭笑不得,初看会心一笑,再看不免陷入沉思,这是在幽默中蕴含莫大的嘲讽。
但在这些幽默戏谑的语言中,我们的确发现了智慧。
“好的幽默不只是让你笑,在嬉笑之余,它还能引发你的思考,让你夜不成寐。
因为那幽默里大有深度,有概括,有典型,有真知灼见。
”⑥三、符号化语言谈到贾平凹的语言风格,还有一点不得不提,那就是他的符号化语言。
这些符号不能用文字和语言描述,但我们却从中看到了千言万语。
例如《废都》里曾引起巨大争议的“口口口”,小说中近30处运用它,也正是它的存在使得许多写不出的文字在沉默中直接描绘在读者的眼前。
还有贯穿整部《秦腔》的秦腔曲谱,如《钻烟洞》、《纺线曲》等,共计25处。
伴着秦腔曲谱的出现,作者心中对于农村、对于故乡的种种难解的情感也随之浮现,那是作者借由小说中的人物、借着这些曲谱在向故乡诉说他难以言喻的衷情。
两部作品里都运用了符号化语言,也得益于此,语言上更加委婉,意境却更加悠远丰富。
从这个层面上看,如果说《废都》是一种看的艺术的话,那么《秦腔》无疑是一种听的艺术,这种“视听结合”的符号化语言的大量运用,恰恰成为贾平凹小说语言风格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四、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谢有顺称赞贾平凹说:“你的独特之处,在于你有一个非常强的中国外壳,比如语言,从古白话小说中获得滋养,建立起了自己的个性,不是欧化的,不是翻译化的,是来自底层的、土气的语言,它有根,是很有表现力的语言。
”⑦贾平凹骨子里是十分传统、有着深深的民族情结的,陈传席在《悔晚斋臆语》说:“语以半文半白者佳。
”⑧在贾平凹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他在试图做一种文学语言上的革新与突破,那就是试图建立一种全新的语言叙述方式――文白相间,在现代文本中巧妙地融入古文语言与风格。
《废都》应该算是他进行语言革新的第一次极端冒险的尝试,这部小说很明显地承袭了明清话本小说的特色。
如:(5)一时消息传开,每日欣赏者不绝,莫不叹为观止。
两个朋友自然得意,尤其一个更是珍惜,供养案头,亲自浇水施肥,殷勤务弄。
不料某日醉酒,夜半醒来忽觉该去浇灌,竟误把厨房炉子上的热水壶提去,结果花被浇死。
――《废都》看到这,我们似乎从中找到些《红楼梦》与《金瓶梅》的影子,这种话本式的语言在整部小说里层出不穷,文白交杂,颇有些明清世情小说的味道。
贾平凹开始文学语言的复古之旅,开始尝试用典雅的文言白话构筑全篇,试图用古人的语言从读者中获取共鸣,然而这一次迎接他的是至今仍未平息的争议。
从《废都》到《秦腔》,这是贾平凹写作史上最重要也最艰难的一段,他再次重拾往日作品里惯用的方言土语,也再次走进了让他充满矛盾情感却再熟悉不过的农村,写活了《秦腔》。
《秦腔》中我们甚至找不出一个主要情节,它似乎是一堆农村闲人杂事的集合,以对话取代了小说的故事性,这些对话则全部是方言土语,这些方言土语中原本就遗留许多古文言。
如“耳视”一词,早在宋代司马光的《迂书》中就有记载:“衣冠所以为容观也,称体斯美矣。
世人舍其所称,闻人所尚而慕之,岂非以耳视者乎!”⑨意为以耳代目,文中“耳视”作为陕西方言,又添加了新义,接近于普通话的“理睬”。
若直接用其代替,则既没了趣味,又不够传神,失了鲜活的生命力。
正如胡适先生的观点一样,方言土语比任何语言都更能表现一个人的神情语气,也只有在方言土语中一个人物才会被赋予鲜活的生命⑩。
整部作品真正将文言、白话、口语融为一体,展现了真实农村“一堆鸡零狗碎的泼烦日子”。
正是这种简单质朴的描写直接促使我们在品味贾平凹的语言风格时,有种近乎欣赏中国写意画的感觉,洒脱而意境深远,无论是在语言还是在文化上,都真正将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
结论贾平凹从古典文学汲取养分,又将方言土语恰到好处地融入,无论是神秘荒诞主义的渗透,戏谑间娓娓道来的人生哲理,符号化语言的运用,还是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处处都彰显贾平凹语言风格的多样化与鲜活性。
注释:①贺知章.回乡偶书.②贾平凹.秦腔・后记.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478.③同上.④谢有顺.废都・代序三・贾平凹小说的叙事伦理.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0:54.⑤牟宗三.生命的学问・水浒世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⑥刘子刚.世界名人幽默博览.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1.⑦王尧,林建法.贾平凹谢有顺对话录.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⑧陈传席.悔晚斋臆语.北京:中华书局,2007.⑨张光祖.言行龟鉴・卷二・德行门.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⑩胡适.《海上花列传》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95.参考文献:[1]陈晓明.废都・代序二・穿过本土,越过“废都”――贾平凹创作的历史语义学[A].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0,(12).[2]贾平凹.关于语言[J].当代作家评论,2002,(6).[3]孟万春.贾平凹文学作品中的商洛方言及其写作意义[J].作家杂志,2011.[4]汪政,晓华.语言是第一的――贾平凹文学语言研究札记[J].当代作家评论,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