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居城市建设调研报告

合集下载

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

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

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目录1. 研究背景1.1 城市环境问题1.2 宜居城市需求2. 研究方法2.1 数据收集2.2 调查问卷设计3. 城市宜居指标3.1 空气质量3.2 城市绿化率3.3 交通便利性4. 典型宜居城市案例分析4.1 上海4.2 成都4.3 杭州5. 宜居城市建设建议5.1 提高环境管理水平5.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5.3 增加绿地建设6. 结论7. 参考文献1. 研究背景1.1 城市环境问题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城市面临着诸多环境问题,如空气污染、水质污染、噪音污染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1.2 宜居城市需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宜居城市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人们希望在一个环境优美、空气清新、交通便利的城市中居住,享受高品质的生活。

2. 研究方法2.1 数据收集本研究采用了多种途径进行数据收集,包括调查问卷、实地考察、相关文献资料的整理等,以全面了解各个城市的宜居情况。

2.2 调查问卷设计为了更好地了解居民对宜居城市的需求和期望,设计了一份详细的调查问卷,并对多个城市的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以获取客观的数据。

3. 城市宜居指标3.1 空气质量空气质量是衡量城市宜居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本研究通过PM2.5浓度、臭氧含量等指标来评估各城市的空气质量。

3.2 城市绿化率城市绿化率直接关系到城市的生态环境和居民的身心健康,是评价城市宜居程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3.3 交通便利性交通便利性对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影响深远,本研究将交通拥堵指数、公共交通覆盖率等因素纳入考虑。

4. 典型宜居城市案例分析4.1 上海作为中国经济发达城市之一,上海在空气质量改善、城市绿化建设等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和努力,成为典型的宜居城市之一。

4.2 成都成都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享有盛誉,城市绿化率高、交通便利性好,被誉为中国最宜居城市之一。

4.3 杭州杭州以其美丽的风景和宜人的气候吸引着无数游客和居民,城市绿化率高、空气质量好,是一个宜居的城市典范。

打造生态宜居城市的考察报告

打造生态宜居城市的考察报告

打造生态宜居城市的考察报告打造生态宜居城市的考察报告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是区第四次党代表会提出的今后五年的重要工作目标之一。

区政协围绕这一课题,组织人员分赴青岛、威海、大连、丹东、厦门、泉州等地考察学习,并结合学习市党代表会报告提出的打造“三个名城”的要求,认真组织了讨论,形成了考察报告。

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各地打造生态宜居城市的主要做法和经验1.规划先行,注重彰显城市内涵。

考察的这些沿XX市,无一例外地坚持规划先行,充分发挥本土特色,及早制定了生态城市建设规划,并从生态格局、生态人居、生态经济、生态资源、生态环境、生态文化建设等方面,阐述了打造生态宜居城市的具体要求。

青岛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繁荣、生态良性循环、环境洁净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宜居城市。

大连提出要打造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环境优美、文化繁荣的国际知名生态宜居城市。

同时,这些城市注重打造城市品牌,突出彰显城市内涵。

青岛以“世界眼光、国际标准、本土优势”为导向,塑造出了拥有世界一流城市内涵的“品牌之都”和“帆船之都”。

大连自建市之初就注重追求城市文明和环境建设的不断超越,以高标准、高品质来定位发展战略和目标,近年来更是打造了诸如“服装城”、“北方明珠”、“浪漫之都”等城市品牌。

2.生态优先,自然与人文相得益彰。

考察的这些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都坚持生态环境优先的发展理念。

一方面通过搬迁污染企业,开展大规模环境整治,构筑科学的绿化体系等方式,有效地改善了生态环境。

如厦门近年来全面实施“蓝天、碧水、绿色、洁净、宁静”五大环保工程建设,打造宜居城市,仅“碧水工程”的投资就超百亿元。

青岛则明确提出,在XX区中根除污染,在XX区建设中杜绝污染,做到有序开发与合理保护相结合,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以打造世界宜居城市为核心,以“增绿补绿、丰富色彩、提高品质”为手段,坚持“绿色、生态、低碳”的工作理念,积极推进绿色青岛建设。

另一方面,按照“自然融于城市,城市归于自然”的原则,采取沿海岸线、环绕山体等对城区进行组团分区,使城市和自然有机融合,充分体现“山在海中、城在山中、楼在林中、人在绿中”的城市个性和特色。

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

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

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一、引言宜居城市是指居民生活质量高、宜人的城市环境。

近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宜居城市建设成为各级政府关注的热点。

本报告旨在研究中国宜居城市的现状,分析宜居城市的重要因素,并提出提升宜居城市建设的策略。

二、现状分析目前,中国的宜居城市建设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方面,城市环境逐渐改善,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噪音污染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城市绿化覆盖率逐年提高。

另一方面,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交通出行便利,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然而,宜居城市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城市负担过重、户籍限制、城市规划缺乏科学性等。

三、宜居城市的重要因素1.环境质量环境质量是影响城市宜居程度的重要因素。

包括空气质量、水质、土壤质量等。

近年来,中国加大了对环境保护的力度,环境质量逐步改善。

但仍需进一步加大污染治理力度,降低环境污染程度。

2.公共服务水平公共服务水平是衡量城市宜居性的重要指标。

包括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的覆盖率和质量。

目前,我国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但在一线城市与中小城市、城乡差距还是比较大,需要加大对公共服务的投入,提高服务质量。

3.城市规划与建设城市规划与建设是宜居城市的基础。

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能够使城市的布局更加合理,交通流畅,人们生活更加便利。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四、提升宜居城市建设的策略1.加强环境保护加大环境治理力度,降低空气、水、土壤的污染程度。

促进绿色发展,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

建立健全环境监测和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理环境问题。

2.加大对公共服务的投入增加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投入,提高服务质量。

缩小城乡差距,推动一线城市和中小城市的协调发展。

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

3.科学规划城市建设加强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合理规划城市布局,提高交通系统的便利性。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信阳宜居城市调研报告范文

信阳宜居城市调研报告范文

信阳宜居城市调研报告范文信阳宜居城市调研报告一、引言宜居城市是人们向往的生活环境,既要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又要有便利的城市服务配套设施。

我所在的团队对信阳市进行了宜居城市调研,并就此撰写此报告,希望能够为信阳市提供一些建议和改进建议。

二、信阳市宜居城市的优势1.自然生态环境优美信阳市位于淮河流域的中下游之间,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优美的自然风景。

市区内的花果山、五洲山等风景名胜区都是游客和市民休闲度假的热门景点。

同时,信阳市的空气质量也较好,市区内的空气质量指数维持在良好水平。

2.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信阳市的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公共交通、道路、供水供电等配套设施都能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

同时,信阳市还积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提升城市管理效率和市民的生活质量。

3.完善的教育医疗体系信阳市拥有一批优质的教育和医疗资源。

市内有多所知名的大学和高中,为本地的教育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同时,市内的医疗资源也较为充足,市民能够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三、信阳市宜居城市的问题1.环境污染尽管信阳市的空气质量相对较好,但是在部分工业区域和居民聚集地仍存在环境污染问题。

市区内的一些河流水质也受到了严重的污染,需要加大治理力度,改善水环境质量。

2.城市交通拥堵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信阳市的交通拥堵问题日益突出。

尤其是市区内的主干道和交叉口,交通流量大、道路狭窄,给市民的出行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因此,需要加强对交通拥堵状况的监测和管理,优化交通流量分配。

3.公共服务设施不足信阳市的公共服务设施相对不足,特别是在一些新建的居住区,缺乏公共图书馆、社区医疗机构等基本配套设施。

这给市民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需加大投入力度,提升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水平。

四、对信阳市宜居城市建设的建议1.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加强对重点工业企业的监管,加大绿化和景观建设力度,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同时,加强水环境治理,减少河流和湖泊的污染物排放,保护好市区内的水资源。

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

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

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摘要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速和民众对生活质量期望值的攀升,打造宜居城市已成为驱动城市发展的关键目标。

本研究透过对中国宜居城市现状的细致剖析及面临的挑战,融合国际国内关于宜居城市建设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经验,旨在提出贴合中国实际的策略与建议。

研究揭示,中国宜居城市建设在生态环境维护、社会经济发展、公共服务供给、及安全水平方面尚存缺陷,具体表现诸如空气质量恶化、水资源紧张、产业结构失衡、以及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不均衡等问题。

基于上述问题,本研究相应地规划了一系列应对策略:强化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工作、促进产业升级与转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以及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等。

在生态环境改善领域,本研究着重提倡大气净化措施、水质保护行动、城市绿化的增强与扩展,以及积极倡导并实施低碳、环保的生活模式。

至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策略,我们主张加速产业结构向更高级形态转变,强化职业能力培训配合高效的就业服务机制,同时,呼吁健全社会保障网络和深化社会福利制度改革。

在优化公共服务的讨论中,本研究重视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备性与高效管理、服务品质的持续提升及运作效率的优化,并鼓励社会各界力量的积极参与及协同治理模式。

对于安全领域的改进,我们集中关注于强化社会治安管控、提升交通安全管理水平,以及建立更加周密的自然灾害防御系统。

通过实施这些策略,可以有效提升中国宜居城市的整体水平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未来,宜居城市建设还需注重创新驱动与智能化发展、绿色发展与生态修复、包容性发展与社会公平、国际化交流与全球合作、以人为本与人文关怀以及文化传承与特色塑造等方面的战略路径。

这些路径将为宜居城市建设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推动中国宜居城市建设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关键词:宜居城市;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公共服务;安全性;建设策略;战略路径第一章引言1.1 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确保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成为了核心议题。

在此趋势下,"宜居城市"的概念愈发彰显其重要性,成为评判城市发展成就与民众福祉状况的一个标杆。

宜居调研报告

宜居调研报告

宜居调研报告宜居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宜居环境是一个城市吸引人才、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为了了解某城市的宜居程度和需要改进的方面,我们对该城市进行了宜居环境的调研与分析。

二、调研目的1.了解城市居民对宜居环境的需求和期望;2.评估城市的宜居程度;3.找出城市的优势和需要改进的方面;4.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三、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

我们制定了相关的问卷,并在城市中的不同社区进行了发放和收集。

同时,我们还走访了城市的主要景点和住宅区,进行了对比和观察。

四、调研结果1.居民对宜居环境的需求和期望通过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居民对宜居环境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基础设施:居民普遍希望城市能够改善交通、供水、供电和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2)教育医疗:居民希望城市能够提供更好的教育和医疗资源,改善学校和医院的设施和服务质量;(3)环境保护:居民关注城市环境的污染状况,希望加强环保工作,减少废气和噪音的排放;(4)安全保障:居民关注社会治安状况,希望加强公共安全管理,提高社会治安水平。

2.城市的宜居程度评估通过实地考察和对比,我们对城市的宜居程度进行了评估。

结果显示,该城市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整体宜居程度较高。

然而,在环境保护和公共安全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和改进。

3.城市的优势和需要改进的方面通过调研,我们找出了该城市的一些优势和需要改进的方面:(1)优势:该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交通便利,公共服务设施齐全,居民生活水平较高。

(2)需要改进的方面:该城市的环境保护工作还不够到位,空气和水质污染问题较为严重;公共安全管理亟待加强,社会治安形势不容乐观。

五、改进建议基于调研结果,我们提出了以下改进建议:(1)加强环境保护:加大对工业企业的环保监管,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加强城市绿化和垃圾处理工作,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和环境整洁度。

关于打造和谐宜居城区的调研报告五篇

关于打造和谐宜居城区的调研报告五篇

关于打造和谐宜居城区的调研报告五篇第一篇:关于打造和谐宜居城区的调研报告打造生态宜居城区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关于建设宜居城市的调研报告孙秋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要求,按照适宜人的生活、满足人的发展的基本目标,顺城区政府做出了“建设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态宜居的新顺城”的重要决策。

前甸镇作为顺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做好城区建设和管理方面负有重大责任。

为此,政协前甸镇工委组织力量对这一课题进行了认真的调研和分析,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前甸镇宜居环境的现状与优势前甸镇占地总面积119.38平方公里,辖15个行政村和2个社区,楼房近30万平方米,平房11万平方米,住户共计12,000余户,到目前城镇常住人口达4万余人,建设面积约6平方公里。

多年来,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前甸镇始终把服务百姓作为立足点和着眼点,围绕方便百姓住行,营造宜居环境,在打造和谐宜居城区方面已具备以下良好的基础条件。

一是自然资源丰富。

前甸镇由北向南有4条河流分别是柳林河、台山河、李其河、关岭河。

境内现有林地面积8.7万亩,耕地面积为2.9万亩,土质肥沃,其中棕壤土占52.6%。

另有台山小一型水库一座、方塘7个、渔塘养殖面积近千亩。

可以说是“北有山、南靠河”,环境优美、自然资源丰富、适宜发展农业及二、三产业。

二是地理位臵优越、交通便捷。

前甸镇地处抚顺市区东部,南倚浑河北岸,北靠长白余脉。

辖区内202国道、沈吉铁路穿越全境,境内有前甸火车站、20路汽车、603路汽车及高速立交桥一座。

2008年,前甸镇被纳入全市整体规划,沈抚城际列车终点站和抚顺大型铁路货运站将在前甸设立。

到时交通更为顺畅,人们出行更为便捷,也给前甸镇整体环境和交通设施的改善带来很大的发展机遇。

三是民俗特色明显。

前甸镇人口除汉族外,还有满、朝鲜、回、蒙、锡伯等5个少数民族,其中朝鲜族占20.3%,其它民族占5.5%。

大道村、二汉村是朝鲜族聚居的村,朝鲜族人口达90%,大部分村民在吃、住、行方面仍保持着朝鲜族生活特色,为延续城市文脉,充分发挥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优势。

城市建设调研报告宜居城市建设调研报告精品

城市建设调研报告宜居城市建设调研报告精品

城市建设调研报告宜居城市建设调研报告精品城市建设调研报告宜居城市建设调研报告第一位.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城市宜居性产生了迫切的需要.当前,全市正掀起一股建设中国农谷的热潮,为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找准阻碍未来发展的客观因素,探索适应宜居新城建设的新方法和新思路,实现我区差异性发展,在区委统战部的统一部署下,九三学社掇刀支社组成专题调研组,对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现将情况报告如下:一宜居城市的认知宜居城市建设是后工业化的产物.关于宜居新城,1996年联合国第二次人居大会提出了城市应当是适宜居住的人类居住地的概念.此概念一经提出就在国际社会形成了广泛共识,成为21世纪新的城市观.2019年1月,在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首次出现宜居城市概念.宜居城市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宜居城市指气候条件宜人、生态景观和谐,适宜人们居住的城市.在实践中,有的城市把生态环境建设放在宜居城市建设的首要位置,突出园林绿化的作用.广义的宜居城市是一个全方位的概念,强调城市在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各个方面都能协调发展,人们在此工作、生活和居住都感到满意,并愿意长期继续居住下去.本文采用广义概念.综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宜居城市的基本条件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生态条件,要创造一个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要有新鲜的空气,洁净的水;二是物质条件,要有完善和便利的交通、生活、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配套设施;三是经济条件,要有充分的就业、创业机会,尊重人的全面发展;四是人文条件,要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浓厚的、有特色的文化氛围.这四个方面就是实现城市建设和管理由以物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的转变,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与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本质要求高度一致.二、我区城市发展的主要状况1.区域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目前,区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50家,其中亿元企业14家,市级以上农业产。

建设宜居县城调研报告题目

建设宜居县城调研报告题目

建设宜居县城调研报告题目建设宜居县城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意义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迅猛发展,县城作为城市化的第一梯队,对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在县城建设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如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居住条件差等。

本次调研旨在深入分析宜居县城的建设情况,寻找问题根源并提出解决方案,从而为未来县城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二、调研方法1. 文献资料收集法:通过查阅相关文件、报告等资料,了解宜居县城的发展历史、建设规划和政策文件等。

2. 实地调研法:走访县城的主要街道、居民区和公共设施,观察环境状况和交通情况,并与县城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的居住满意度和对建设宜居县城的期望。

三、宜居县城的现状分析1. 环境污染:宜居县城的环境质量存在一定问题,主要表现为空气和水质污染。

工业企业的排放物和生活污水对环境造成了污染,需要加强治理和监管手段。

2. 交通拥堵:县城的交通拥堵状况严重影响了居民的出行效率和生活质量。

道路建设不完善、交通规划不合理等原因是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

3. 居住条件差:宜居县城的居住条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居民房屋面积小、居住环境差等方面。

四、问题分析和解决方案1. 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加强工业污染治理,严格限制工业企业和排放物的污染物排放,并加大环保设施和监管力度。

2. 缓解交通拥堵:加快道路建设和交通规划,建设更多的公共交通设施,优化交通系统,提高交通网络的效率和容量。

3. 改善居住条件:通过政府扶持和资金投入,推动住房建设,建设更多的经济适用房和公租房,提高居住环境质量。

五、调研总结通过本次调研,我们了解到宜居县城在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和居住条件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只有实施有效的措施,提高县城的发展质量,才能让居民过上更宜居的生活。

希望我们的调研报告能够为县城的建设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和参考。

《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研究》范文

《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研究》范文

《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及人口密度的持续增长,城市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

在此过程中,我们亦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为了响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既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必要手段,也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本文旨在探讨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理论框架、实践策略及未来展望。

二、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理论框架生态宜居城市的建设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强调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共生。

其理论框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绿色发展理念:以绿色发展为核心,注重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重,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

2. 生态优先原则: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优先考虑生态环境保护,将生态建设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

3. 居民需求导向:以满足居民需求为出发点,提高城市居住环境质量,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三、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实践策略(一)规划先行,科学布局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要注重规划先行,根据自然环境、地理特点、人口分布等因素,科学规划城市布局,构建合理的空间发展结构。

(二)绿色交通,低碳出行推广绿色交通方式,如公共交通、自行车道、步行道等,减少私家车出行,降低碳排放量。

(三)绿色建筑,节能减排推广绿色建筑理念,采用节能环保材料和技术,降低建筑能耗及污染物排放。

(四)环境治理,提升品质加强环境治理力度,提高空气质量、水质及绿化覆盖率等环境指标,为居民提供优质的居住环境。

(五)文化传承,社区营造注重文化传承和社区营造,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建设社区公园等方式,增强居民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四、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挑战与对策在生态宜居城市建设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如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人口压力等。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采取以下对策:1. 加强政策引导和法规保障,制定科学的政策体系,引导和规范城市建设行为。

2. 推广绿色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能耗和排放。

3. 注重跨领域合作和协同治理,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城市治理格局。

建设宜居县城调研报告范文

建设宜居县城调研报告范文

建设宜居县城调研报告范文【标题】建设宜居县城调研报告【摘要】本报告旨在对某县城进行调研,评估其居住环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提出建设宜居县城的建议。

【引言】宜居环境是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各地政府也都纷纷提出了建设宜居城市的目标。

本报告选取某县城进行调研,旨在了解该县城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提出相关建议,帮助政府打造宜居的县城。

【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相结合的方式。

问卷调查主要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针对不同群体的居民进行了调查。

实地观察主要关注的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调研结果】1. 居住环境评估在调查的居住环境评估中,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1) 空气质量: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县城的空气质量普遍较好,但在冬季采暖季节存在一些区域污染。

(2) 噪音污染:噪音污染主要来源于交通和施工,特别是在城市中心和主干道附近的居民受到噪音的干扰较为明显。

2. 基础设施评估基础设施是宜居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对道路交通、供水排水、电力供应和通信网络进行了评估。

(1) 道路交通:县城的交通主要依赖公共交通和私家车辆,但由于交通流量较大,道路拥堵问题较为突出。

(2) 供水排水:供水系统相对完善,但污水处理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特别是在新开发区。

(3) 电力供应:电力供应相对稳定,但在高峰期仍存在一些电力不足的情况。

(4) 通信网络:该县城的通信网络基本覆盖,但在一些偏远地区信号差,需加强网络覆盖。

3. 公共服务评估公共服务是县城宜居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对教育、医疗和文化体育设施进行了评估。

(1) 教育:县城的学校数量较多,学生入学率较高,但一些农村地区的师资力量和教育资源相对不足。

(2) 医疗:县城的医院数量较多,但医疗资源不够集中,存在一些农村地区医疗资源匮乏的问题。

(3) 文化体育设施:县城的文化体育设施相对丰富,但一些设施的使用率较低,需加强对设施的管理和维护。

【建设宜居县城的建议】1. 加强环境保护措施,提高空气质量,并加大对冬季采暖季节的污染治理力度。

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

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

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一、引言宜居城市是指人们适合居住、工作、学习、生活的城市。

在中国,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宜居城市的建设已经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任务。

本报告旨在对中国宜居城市的现状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宜居城市的标准宜居城市的标准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空气质量、交通状况、教育资源、医疗设施、文化环境、社会安全等。

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一个城市是否适合居住。

三、宜居城市的现状根据我们的研究,中国宜居城市的建设有了很大的进展。

一些城市如杭州、苏州等已经成为全国知名的宜居城市。

它们在空气质量、交通状况、教育资源、医疗设施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突破。

然而,仍有一些城市在某些方面存在不足,如空气污染严重、交通拥堵、医疗资源不足等。

四、宜居城市的建设建议为了进一步提升中国宜居城市建设水平,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加大环保力度,减少空气污染。

政府应加大对环保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高污染产业的淘汰,并加强对工业废气和汽车尾气的治理。

2. 改善交通状况。

政府应加大对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建设更多的地铁、公交线路,提高交通网络的覆盖率和运行效率。

3. 提升教育资源。

政府应增加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建设更多的学校,提高教师待遇,提升教育质量。

4. 加强医疗体系建设。

政府应加大对医疗设施的建设力度,提高医疗资源的供给能力,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

5. 开展文化交流活动。

政府应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支持力度,开展各类文化交流活动,提升城市的文化氛围。

6. 加强社会安全管理。

政府应加大对社会治安的管理力度,加强对犯罪活动的打击,提升人们的安全感。

五、结语宜居城市的建设是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希望本报告的研究和建议能对中国宜居城市的建设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进一步推动中国城市建设水平的提高。

宜居城市研究报告

宜居城市研究报告

宜居城市研究报告在当今社会,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追求越来越高,“宜居城市”这一概念也日益受到关注。

一个宜居的城市不仅能够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还能满足人们在教育、医疗、就业、文化等多方面的需求。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城市才能被称为宜居城市?影响城市宜居性的因素又有哪些?本文将对此展开深入探讨。

一、宜居城市的定义和标准宜居城市并没有一个绝对统一的定义,但通常来说,它包含了多个方面的考量。

首先,良好的自然环境是基础,包括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宜人的气候等。

其次,完善的基础设施至关重要,如便捷的交通系统、高效的能源供应、可靠的通信网络等。

再者,社会环境的和谐稳定也是关键因素,包括低犯罪率、良好的社区氛围、公平公正的社会制度等。

此外,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优质的教育和医疗资源以及充足的就业机会等,都是构成宜居城市的重要元素。

二、影响城市宜居性的主要因素1、生态环境质量一个城市的生态环境直接影响着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空气质量差、水污染严重、噪音污染等都会降低城市的宜居程度。

例如,一些工业城市由于长期的工业排放,导致空气质量不佳,居民容易患上呼吸道疾病。

而那些拥有大片绿地、公园和自然景观的城市,不仅能够提供美观的视觉享受,还能调节气候、净化空气。

2、城市基础设施交通拥堵是许多大城市面临的难题。

便捷的公共交通系统,如地铁、公交等,能够有效减少私人汽车的使用,缓解交通压力,同时也降低了居民的出行成本。

此外,供水、供电、供气等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以及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设施的完善程度,都直接关系到居民的日常生活。

3、社会公共服务教育资源的优劣对于有子女的家庭来说是选择居住城市的重要考量因素。

优质的学校、丰富的教育资源能够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和发展机会。

医疗服务同样重要,拥有先进的医疗设备、高水平的医疗团队和便捷的医疗服务网络,能够保障居民的健康。

4、经济发展与就业机会一个经济发展良好的城市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环境,吸引人才流入。

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

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

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一、引言宜居城市是指具备良好生活环境、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以及人民满意度较高等特征的城市。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近年来城市化进程加速,全国各地竞相争夺宜居城市的称号。

本报告旨在研究中国的宜居城市现状、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期实现更高水平的宜居城市建设。

二、现状分析当前中国宜居城市建设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一方面,城市环境质量得到了不断提升,空气质量、水质等环境指标大幅改善。

另一方面,公共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包括教育、医疗、交通、文化等方面的服务水平逐步提高。

人民对城市生活质量的满意度也有所提高。

然而,宜居城市建设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城市人口快速增长,给城市环境和公共服务带来了压力。

城市交通拥堵、房价上涨等问题亟待解决。

其次,城市化过程中的土地利用问题亟待解决,城市扩张导致了农田面积的不断减少,对粮食生产和环境保护带来了潜在风险。

此外,一些城市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忽视了社会公平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造成了社会不公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三、特点分析中国宜居城市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城市基础设施完善,包括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的发展达到较高水平。

其次,城市环境质量改善显著,空气质量等环保指标得到大幅提升。

第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初见成效,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有所提升。

第四,城市文化和旅游资源丰富,为居民提供了广阔的文化娱乐空间。

四、存在问题及对策尽管中国宜居城市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问题。

首先是人口聚集导致的城市环境压力问题,包括交通拥堵、水源污染等。

针对这一问题,可以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城市环境管理能力。

其次是土地利用问题,应加强土地规划和保护,确保农田面积稳定。

再次是城市发展不平衡问题,应加大对中小城市的支持力度,减轻大城市的发展压力。

最后,应注重社会公平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强社会保障和环境保护工作。

五、结论中国宜居城市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X县打造宜居宜业生态环境城市的调研报告

X县打造宜居宜业生态环境城市的调研报告

X县打造宜居宜业生态环境城市的调研报告一、城市环境基本情况近年来,我县围绕“国家级园林城”、“国家级卫生城”创建目标,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大力度实施城市建设,先后获得省级园林县城、省级卫生县城、省级文明县城、省级经济开发区等荣誉称号及省人居环境奖进步奖,城市环境建设上取得了一定成绩。

城市规划,紧紧围绕xx市“一城五星”发展规划,先后编制完成了《xx县20XX-20XX年城市发展总体规划》、《xx县城东部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xx县城城市总体设计》、《xx 县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规》等4项总体规划和县城综合交通、绿地系统、环境卫生设施等16项专项规划,为城市化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道路建设,旧城7条断头路全部拆通建成,并与环城路衔接;新区投资2.4亿元,新改建道路19条,路网框架拉开;新建成了中兴东大街东延、邢临路拓宽2条xx市东出入口道路,成功融入市十分钟交通圈。

旧城改造,和谐拆违拆迁170万平方米,锦绣园、和谐园等7个小区建成投运,县直小学南扩、县直幼儿园和首个水上公园兴和园新建工程相继建成。

住宅开发,高标准规划建设锦绣和阳、和景新城、星城国际等小区15个,住宅楼180栋、150多万平方米,新建保障性住房2728套、21.3万平方米。

功能完善,总投资1.5亿元的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和新自来水厂建成投运;集中供热总面积达150万平方米,集中供天然气用户达7600户;建成了建材市场、候车厅、垃圾中转站、移动公厕等一批便民设施;开通了县城至xx、任县、鸡泽、沙河的公交线路,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出行;先后建成3个省级三星级公园和8个游园,实施新修道路两侧50米景观绿化,城区新增绿化面积200多万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达38.67%,绿地率达33.4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0.28平方米,拥有省级园林式单位12个、园林式小区5个、园林式街道5条,城市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如今面临从省到市都大力推进“兴园建城”的大好机遇,按照县委、县政府决策部署,制造概念建新城,实施“北扩、东拓”战略,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态环境,我县城市环境建设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县城总体规划及相关控规已跟不上发展的需要,影响城市发展步伐,城市框架还需进一步拉大,还有土地指标问题急需解决。

美丽宜居县城调研报告

美丽宜居县城调研报告

美丽宜居县城调研报告美丽宜居县城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为了解和探索美丽宜居县城的发展现状和特点,以及探索县城宜居性的影响因素和提升途径,我们组织了对该县城的调研。

通过此次调研,我们希望能够对县城的发展进行全面、客观的了解,并为县城未来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和思考。

二、调研方法与数据来源1. 调研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研。

2. 数据来源:问卷调查主要通过线上和线下的方式进行,实地考察则参观了县城的重点区域和公共设施。

三、县城宜居环境调研结果1. 自然环境优美:县城处于山水之间,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周边山川秀丽,空气清新,是一个适合居住和休闲的好地方。

2. 基础设施较完善:县城交通便利,道路宽敞,公共交通系统相对完备。

同时,水、电、气等基础设施也比较健全,为居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活保障。

3. 公共服务设施丰富:县城拥有一系列的公共服务设施,如学校、医院、图书馆、体育场所等。

这些设施为居民生活提供了便利,并且数量较为充足。

4. 社会治安良好:县城社会治安良好,犯罪率相对较低。

居民可以安心生活和工作,不用过多担心个人安全问题。

5. 文化氛围浓厚:县城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活动,如博物馆、艺术剧院、音乐学院等。

这些文化设施和活动丰富了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四、宜居环境影响因素分析1. 自然环境保护:县城环境的美丽宜居,与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密不可分。

综合治理水污染,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对于保持县城宜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2. 社会规划:合理的城市规划和社会建设是宜居县城的重要因素。

而规划要合理、社会建设要完善,才能使县城的发展走上正确的轨道。

3. 公共设施建设:公共设施的完善程度是衡量宜居性的重要指标。

需要加大对学校、医院、休闲娱乐等方面的投入,提高公共设施的质量和数量。

4. 智慧城市建设:推动县城建设成为智慧城市,提高信息化和科技化水平,有助于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和提升县城的宜居性。

宜居城市建设现状调研报告

宜居城市建设现状调研报告

宜居城市建设现状调研报告是与的东大门,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市政基础设施较好,经济进展潜力较大。

为了实现由农业大市向工业强市的转型,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工业强市、宜居城市与长江经济带强劲增长极”的进展思路与战略决策。

围绕突破性建设滨江宜居城市这一课题,我们参照国家《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开展了走访调查与指数测评,感受到对市情的认识更深、规划的思路更明、建设的信心更足、肩负的责任更重。

一、建设滨江宜居城市具有较大优势(一)外部环境为滨江宜居城市建设提供了难得机遇是东拓、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重要构成部分。

东拓与“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要紧内涵是整合地区资源、调整经济结构、转变进展方向,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进展。

我市正处于资源丰富、生态敏感的地区,也是最有利于工业进展的地区与地区唯一的平原市,在当前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融入东拓与“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进展的格局中考虑,既是我们的必定,也是我们借助良好的外部进展机遇、利用良好的政策环境,加快建设滨江宜居城市步伐的有利时机。

(二)自然环境为滨江宜居城市建设奠定了较好基础1、有优越的区位优势。

我市地处长江与的东大门,长江黄金水道、汉宜高速公路、“318”国道、高速铁路、铁路贯穿腹地,是自然生态、民俗风情、传统文化、现代工业等资源富集地。

2、有良好的自然条件。

一是地处温带,林木丰美,植被较好,气候宜人,丘陵区地势比较平缓,加上封山育林、坡改梯田,植物配置形式多样;二是河流、湖泊众多,濒临长江,地表水年平均径流量为8.45亿立方米,过境客水均流量4692.2亿立方米,水资源十分丰富。

3、有悠久的历史人文资源。

境内有百里洲、关洲、沙洲、马洋洲等多座长江江心洲,从关洲乘舟顺江而下,可观沙浪奇观,赏两岸美景。

“大曲”、“雪花啤酒”名扬天下,传统的白酒工艺、现代的啤酒工艺与厚重的酒文化融合一起,造就了新兴的工业旅游线路。

文物古迹历史悠久,现已发现250多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掇刀区建设宜居新城问题研究九三学社掇刀支社掇刀区是荆门市重点发展建设的新城区,近年来,区委、区政府紧扣“打造工业新区建设宜居新城,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区域经济实现翻番式增长,生产总值由61.79亿元增长到130亿元,增长1.1倍,固定资产投资由15.26亿元增长到87.4亿元,增长4.7倍,规模工业增加值由7.23亿元增长到38亿元,年均增长39.4%,农民人均纯收入由4289元增加到8750元,始终位居全市第一位。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城市“宜居性”产生了迫切的需要。

当前,全市正掀起一股建设“中国农谷”的热潮,为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找准阻碍未来发展的客观因素,探索适应宜居新城建设的新方法和新思路,实现我区差异性发展,在区委统战部的统一部署下,九三学社掇刀支社组成专题调研组,对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现将情况报告如下:一、宜居城市的认知宜居城市建设是后工业化的产物。

关于宜居新城, 1996年联合国第二次人居大会提出了城市应当是适宜居住的人类居住地的概念。

此概念一经提出就在国际社会形成了广泛共识,成为21世纪新的城市观。

2005年1月,在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首次出现“宜居城市”概念。

宜居城市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宜居城市指气候条件宜人、生态景观和谐,适宜人们居住的城市。

在实践中,有的城市把生态环境建设放在宜居城市建设的首要位置,突出园林绿化的作用。

广义的宜居城市是一个全方位的概念,强调城市在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各个方面都能协调发展,人们在此工作、生活和居住都感到满意,并愿意长期继续居住下去。

本文采用广义概念。

综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宜居城市的基本条件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生态条件,要创造一个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要有新鲜的空气,洁净的水;二是物质条件,要有完善和便利的交通、生活、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配套设施;三是经济条件,要有充分的就业、创业机会,尊重人的全面发展;四是人文条件,要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浓厚的、有特色的文化氛围。

这四个方面就是实现城市建设和管理由以物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的转变,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与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本质要求高度一致。

二、我区城市发展的主要状况1、区域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目前,区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50家,其中亿元企业14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1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186家。

人民电器、星球商业中心、LNG物流园、东方百货掇刀购物广场等一批商贸市场相继建成营业,预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1.5亿元增长到28.2亿元,年均增长19.48﹪。

渝楚化工、天茂实业、美丰化工等重点项目加快推进,建设了双碑循环农业产业园等一大批农业示范园区。

预计2011年,区属规模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和实缴税金分别达43.5亿元、11.58亿元和6269万元,年均分别增长20.5﹪、17.2﹪、22.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952元,是2006年的1.8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750元,是2006年的2倍。

2、对外开放不断扩大。

五年来共引进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70个,投资过亿元的34个,累计引进资金52.1亿元,年均增长21.3﹪,利用外资6427万美元,年均增长10.6﹪。

对外贸易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区属外贸出口企业达到17家,累计实现外贸出口1.5亿美元,年均增长18.3﹪。

3、城市基础设施框架基本建立。

建成区面积扩大4.8平方公里,达30平方公里,城市化率由61%提高到69%。

以1个中心城区为主中心,以2个中心集镇为次中心,以40个城乡新社区为节点,累计投入1.4亿元,新修通村通组公路1800余公里,在全省率先实现通村通组公路全覆盖,累计投入9026万元,延伸城市供水管网160公里,解决了6.49万人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筹资改造小街小巷80条40公里,绿化亮化城市景观大道20条,打造了双泉、斗立、江山、石堰等一批农村新社区。

4、各项社会事业基础较好。

城乡居民城乡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8﹪和100﹪。

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1.5万人,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4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累计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900万元,帮助1600人成功创业,带动就业8500人。

累计引进运用科技成果168项,申请国家专利268件,争取科技专项资金2000多万元。

城乡教育事业均衡发展,被确定为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试验区,掇刀石中学被评为“湖北省示范学校”。

城乡卫生事业协调发展,人口计生工作取得新成效,被评为“全省生育文明建设先进区”,顺利通过“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区”考核验收。

信访、政法、综治工作进一步加强,社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被确定为全省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区。

三、制约我区宜居新城建设的几个因素1、经济总量偏小。

工业基础仍然薄弱,发展速度缓慢,与经济发达的长珠三角等地区的差距较大。

除建设中的化工循环工业园产业较为集中外,其他各项产业不同程度的存在着结构松散、集聚力弱,基础设施、有效资源的共享程度小等问题,大多是一些不同名目的房地产项目,围而不建,建而不活,市场竞争力不强,缺乏高科技含量的现代光端企业。

加上学校、医院、商业配套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一直无法吸引人流,房产空置现象较为普遍。

2、功能定位不合理。

城市发展偏重于产业发展,忽视了支撑产业发展最重要的人的基本需求。

如各工业集中区、产业园区的环保、绿化设施,标准较低,道路、供水、公共服务、污水处理等配套设施不完善,导致后期维护成本较高,部分产业集中区甚至已然出现环境污染事件,有以牺牲一定环境代价获得经济发展的趋势。

主城区缺乏标志性建筑,大部分居民小区档次不高,条件较差,缺乏地方特色。

汉正街、城南新区、雨田小区等部分老旧街道浅窄,基础设施投入很少,加上人员密集,改造困难,很大程度阻碍了城市建设的后续发展。

3、未来人居建设用地不足。

随着东部化工循环产业园、南部商贸物流和麻城工业集中区的连片发展,为做大做强产业链,让步于工业,部分传统住宅用地通过征地拆迁正在相继转化为工业用地,加上侵蚀既有绿地状况时有出现,人居用地不断压缩。

以后,伴随着城区南移进程的加快,人气聚集,城市不断的扩容必将导致前期规划布局结构不合理(工业区与居住区混杂),旧城改造压力增大,城市扩张成本巨大。

4、社会文明程度不高。

文化产业重视不够,旅游开发力度不大,没有形成规划,相较于屈家岭地区的“中国农谷”商标,没有深层次地把握和集中打造掇刀既有和独有的“三国”文化品牌,人文气息不浓。

群众意识不高,乱摆乱卖,乱搭乱建等依然存在,乱停乱放、乱丢垃圾等现象普遍存在,城市管理、社区管理和公共服务有待完善。

三、建设宜居新城的工作思路(一)加快发展具有掇刀特色的高端产业体系,壮大经济实力。

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就业率是评价一个城市是否宜居的必要条件。

掇刀作为新城,要建设宜居新城,必须要保持必要的经济发展速度,提高全社会就业率,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

1、大力培育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

要充分借助武汉城市圈1+8城市的承载辐射功能和创建“中国农谷”的有利时机,创新招商引资思维,重点引进一些带动力强、关联度高的龙头企业、知名企业,力争在掇刀设立区域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

2、坚持发展高端产业。

要以荆门石化1000万吨技改扩能项目为支点,围绕“石油化工、煤化工、精细化工”三大功能定位,打好“资源牌”、“特色牌”、“优势牌”,聚集一些优质、高端的生产要素和处于价值链高端环节的上下游产业,创造条件也必须走高端产业发展之路。

切不可急功近利,导致无关低端产业盲目上马。

3、借鉴外地成功经验,与漳河新区联手整合农庄餐饮业,按照都市农业定位,统一规划,引导建设一些生态型的休闲农庄和果园,建立集观光体验、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特色餐饮娱乐品牌,让掇刀成为人气聚焦的好去处。

4、促进劳动者充分就业。

要借助企业落地建设,鼓励扩大本地就业容量,同时,大力开发适合就业困难人员特点的社区就业岗位,如以服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网格化管理为载体,增加就业岗位途径。

5、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掇刀人多地少,失地农民较多,外来创业较多,必须统一标准,按照本地经济发展实际,将被征地农民、非公有制企业就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纳入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实现各类就业人员平等享有社会保障。

(二)保持和建设宜人的生态环境。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自然生态环境,宜人的生态环境是宜居城市最直观的特征。

为此,就要着力做好以下几项工作:1、把创建宜居新城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以超前的眼光和务实的理念搞好规划,完善掇刀主城区小街小巷、环卫设施、休闲广场、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加快推进汉正街和封盖工程改造、危房改造和保障性住房建设,建设一批标志性建筑,减少重复建设、盲目建设,提高城市的品位。

2、将掇刀新城区与荆门老城区完全对接,做到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特别是阳光大道、象山大道南段及虎牙关大道一带道路的绿化工程,要规划为景观长廊等公共设施,更要特别注重“千佛寺”森林公园和两镇两办有限绿地的保护。

3、按照区划功能定位,确定工业园区和商住区的环保工作重点和考核评价体系,将环境保护及环保设施建设的指标纳入领导干部考评内容,促进各部门落实环保责任。

4、建立企业环境行为和经济效益挂钩的新型社会评价体系,引导企业自觉形成环保意识,从而促使企业建立内在的环保机制、产生内生的环保动力。

在园区内率先推动清洁生产和“三废”综合利用,建立工业园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和评价考核制度。

5、建立准确、可靠的污染源及环境质量数据库。

通过对辖区垃圾填埋点、化工厂、传染病医院等污染源的调查评估,确定污染等级,并利用GIS等先进技术对污染源进行监控,切实防止引进高污染、高能耗、资源粗加工型等不符合产业政策和国内产能严重过剩的项目运行。

6、提倡并大力弘扬健康、积极的消费理念与生活方式,形成全社会愿意为环保产品支付成本的消费理念与消费行为,以此制约企业的生产行为,迫使企业提高环保水平。

(三)合理利用土地。

1、按照“布局合理、用地集约、产业集聚、功能配套”的原则,调查摸底闲置土地,合理调整土地利用规划,盘活土地存量。

对圈地不建的企业和个人坚决依法收回或收储。

2、在用地布局上要长远考虑好园区扩建、产业发展和住宅、公建等配套设施用地的关系,避免二次拆迁。

3、在各工业园区积极推行多层标准厂房建设,引导中小企业向标准厂房集中。

凡工业用地经过生产性改造,提高了容积率,其增加的建筑面积部分,政府可减免相应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

4、建立低效用地、闲置占地退出机制,对土地利用效率低、经济效益差、达不到土地出让合同约定的项目应退出园区,对侵占和破坏绿地的行为要坚决制止。

(四)塑造浓厚、有特色的城市文化氛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