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神龛文化研究
湘西神秘文化——土家族的宗教信仰
![湘西神秘文化——土家族的宗教信仰](https://img.taocdn.com/s3/m/f5fc9175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bd.png)
湘西神秘文化——土家族的宗教信仰土家族的宗教信仰主要属于原始宗教信仰,这种原始宗教信仰是随着氏族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的。
而形成其原始宗教信仰的思想根源是原始的“万物有灵”观念。
虽因汉族文化的影响,少数土家族地区有佛教、道教、天主教的崇拜事象,但大多数地区仍属于原始宗教信仰。
土家族的原始宗教信仰有自然崇拜、神灵崇拜和祖先崇拜等三种形式。
自然崇拜自然崇拜是指人们对自然物和自然现象的崇拜,其特点是崇拜对自己社会生活有影响的自然物和自然力。
原始社会时期,湘西土家族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无法预防和抗拒自然灾害,也无法有战胜毒蛇猛兽的绝对把握,因而在有意或无意中对自然物和自然现象产生某种恐惧心理,由此而认为自然物及自然现象是神秘的、不可捉摸的,从而逐渐形成了对自然物和自然现象的崇拜。
湘西土家族人们所崇拜自然对象很多,如天神、太阳神、月神、雷神、雨神、土地神、山神、石神、火神、灶神、河神、井神等。
除此之外,湘西土家族还崇拜一些动植物神灵,如五谷神、树神、竹灵、青草鬼、牛王神、鱼神、蛇神、蛙神、猪神(豕官神)等。
在这些自然崇拜中,湘西土家族最突出的是对雨神、土地神和豕官神的崇拜。
土地神祭祀土地神祭祀在湘西土家族地区十分普遍,几乎每个土家族村寨都有土地神庙,而且湘西土家族地区的土地神有四种:山神土地、当坊土地、家先土地、梅山土地等。
各自分管山上的五谷生长、驱邪除害、家中牲畜的兴旺、狩猎的收获与安全等各类事项。
每至年节或春种秋收时节,土地神庙香火不绝,人们带上猪肉、香纸、鸡、果品等物前往祭祀,祈求土地神保佑自己一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家人平安,狩猎丰收等。
雨神祭祀雨神的祭祀在湘西土家族地区十分隆重,且形式多样。
湘西土家族的雨神有灵石、龙神、树神等,其祭祀的功利性十分突出,就是为了求雨。
龙山里耶的土家族人认为,河中有一棵“婆婆树”,负责雨水之事,天旱时,只要拖动“婆婆树”,天就会下雨的。
而靛房的土家族人则认为其桥下的那棵柳树是龙王的化身,只要挖出柳树的树兜,也会下雨。
贵州蜂岩神龛文化变迁研究
![贵州蜂岩神龛文化变迁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d6b35cbc1c708a1284a442c.png)
文学之光ENXUNZHIGUANGWFeb. 2016 MAGAZINE 15我国西南地区民间神龛信仰文化较为普及,基本上成为了许多民族民间以户为单位的信仰标识。
而这样的文化,也是一直在发生着变化。
本文选取贵州蜂岩镇为观测点,来展示和分析神龛文化的变迁及其原因。
在贵州省凤冈县蜂岩一带民间家家设有神龛,神龛又叫“香火”,也叫“天地君亲师牌位”。
传统的神龛系一张大红纸,上面写着“天地君亲师位”等内容,贴在堂屋后墙正中。
一个神龛代表一个家庭的主要神灵系统。
每逢年节、婚礼以及做寿等都需要祭祀,祭祀沿袭着古老的仪式传统。
随着社会的发展,神龛在形式、内容、祭祀仪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
本文在田野调查和资料查阅的基础上,对当地神龛文化的变迁做一个扼要的梳理。
文化变迁是指由于族群社会内部的发展,或由于不同族群之间的接触,而引起一个族群文化的改变。
促使变迁的原因:一是内部的,由社会内部的变化而引起;二是外部的,由自然环境的变化及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如迁徙、与其他民族的接触、政治制度的改变等而引起。
进化、发明、发现、传播或借用,是文化变迁的过程或途径。
蜂岩民间神龛的变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神龛材质形式的变迁随着社会的发展,神龛的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最初的神龛形式仅仅是用红纸黑字写的,由一张大红纸中书“天地君亲师”贴于堂屋正中后墙之上,正对大门,为竖长方形。
紧靠“天地君亲师”左侧书“某某堂上历代高曾祖考妣位”或者“某某郡中历代曾远祖位”;右侧书“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或者“上奏善事下降吉祥灶王位”等内容。
神龛牌位两侧写有对联诸如“祖德振千秋大业,宗功啓万代文明;千年不断金烟火,万代长明玉烛灯”等。
横批“祖德流芳”。
而今由于科技的发展和相关观念的变化,神龛的材质形式有了很多种变化:第一种变化是用红纸黑字写好内容,再用普通透明的玻璃框好,四周再镶嵌好彩灯。
这种神龛不仅看起来大方美观,而且价格也较实惠,在当地销路很好。
第二种是木质雕刻的,木料的种类也很多,并且价格高低不等,有杉木、香檀木以及金丝楠木等。
神龛
![神龛](https://img.taocdn.com/s3/m/50b1ab23ee06eff9aef8078e.png)
阅读神 龛内容, 谈谈自 己的理 解和发 现
神龛对联常见的是: 金炉不断千年火,玉盏常明万岁灯 金炉不断千年火,玉盏常明万载灯 祀祖礼神祈福禄,维纲绍纪统经纶 天高地厚君恩重,祖德宗功师范长
神龛的 规格:
高: 2.28尺 宽: 4.08尺
格 式 及 书 写
书写秘诀
你任何看待土家人的神龛 文化?
❖ 在土家族地区的农村,有房就有 神龛、香火,有寨就有神坊、神堂, 就是居住在城里的人们,也不忘留一 处供奉祖先、财神、观音的地方,体 现了人们正本清源、追念故祖、崇尚 儒家、从善重德、求财旺家的思想, 成为土家族地区一道独特的家居文化 风景。
天,天为至上人不顶; 地,地为根本不离土; 君,君为至尊一言九
鼎,不乱开口; 國,疆域永固不开口 親,亲人康寿不闭目; 師,师为君子不带刀; 位,太平稳定不离人。
布置神龛应由三人分工完成。 写龛一人,最好是德高望重而又有 学问的人;贴龛一人,最好是机智 灵巧、相貌端正的人;安龛一人, 由法师举行仪式祈祷神灵就位。三 人分别象征文曲星、财帛星、老寿 星,意味三星在户,吉祥。
香火
神 龛
家先
和平镇三完小“土家文化进校园”
执教:杨瑛
“神龛” 是放置神佛 塑像和祖宗 灵牌的小阁, 即供奉神的 处所。
阅读神 龛内容, 谈谈自 己的理 解和发 现
部分姓氏堂号:
田:紫荆堂 何:卢江堂 周:爱莲堂 文:正气堂 石:武威堂
······
Hale Waihona Puke 崔:三相堂 张:清河堂 曾:宗聖堂 杨:关西堂 罗:豫章堂
黔东土家族建房习俗调研
![黔东土家族建房习俗调研](https://img.taocdn.com/s3/m/787191074afe04a1b171de2c.png)
黔东土家族建房习俗调研wu黔东土家族建房习俗调研第一章前言土家族文化在贵州可算是渊源流长,黔东大地更是土家族的宝库,她地接武陵山脉,与湘西的文化两相照应。
在黔东人们把建房看作人生大事,认为“人在一栋房,死后一副木(棺材)”其地位相当的高。
这里的农村把结婚当作成家,把建房当作立业,可见土家人的重视程度。
然而上梁是建房的重要仪式,它由几个部分组成,于是上梁歌便成了土家人建房文化的宝。
本次社会实践活动由于时间短,经费不足又要做得有意义,所以我们考虑到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是“我与家乡同发展,我为家乡献计策,我为家乡发展奉献青春,智慧,力量的动”。
于是我们借助土家族的建房习俗,弘扬民族精神,宣传民族文化。
也借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扶社会主义文化献应有的力量。
第二章土家族建房习俗重点讲上梁土家族的建房习俗丰富多彩,土家族上梁仪式是建房的重要仪式,它渗透着土家人的民俗文化,其建房程序可分为择屋基、造屋场、定法稷、伐青山、架大马、起造、安磉墩、排扇、立屋、上梁、布盖、装屋、安财门、请火等程序,其中上梁是最浓烈的仪式活动,也是最有趣味的活,同时也是最有文化底蕴的活动。
下面我们就将本次社会实践活动所了解的情况讲述一下。
第一节 1:择屋基择屋基是土家人建房的第一道程序,它通常是主人确定建房后请风水先生勘察的一块地,以它作为屋基。
选择这样的地是不容易的。
它讲究有山,水,石,土,树木等等诸事具备的好地,山,水,石,土的生法也内有讲究,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后有来龙,前有去脉等等。
也有山是龙身,水是龙血,土是龙肉,岩是龙骨的说法,只有这些都具备了地脉龙神才能扶持主人。
堂屋的朝向也很讲究,大门不能朝着陡坡,应对准凹地或有书案一般的山台地,山台地中有池两边又有笔直的山峰那再好不过了,说池塘是笔砚,山峰是笔,说那是将来要出贵人的山相。
堪舆学对住宅的坐向非常重视,有许多论述。
堪舆学的“八宅派”将住宅分为“东四宅”和“西四宅”。
土家族民间工艺的研究背景
![土家族民间工艺的研究背景](https://img.taocdn.com/s3/m/ca72b827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1b.png)
土家族民间工艺的研究背景土家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在湖北、湖南、贵州、四川、重庆等地均有分布。
土家族自古以来生活在山区,发展了独特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土家族的民间工艺是他们世代相传的宝贵文化遗产,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对土家族民间工艺进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土家族的历史和文化,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研究土家族民间工艺的背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文化多样性的研究需求:土家族是中国众多少数民族之一,拥有独特的语言、宗教、习俗和习惯等方面的文化特点。
研究土家族的民间工艺,可以在保护和传承土家族文化的同时,丰富我们对中国民族文化多样性的认知。
2.文化遗产保护的需求:土家族的民间工艺代表了土家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是土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土家族的传统文化正面临着日益丧失和消亡的危险。
研究土家族民间工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保护土家族的文化遗产,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3.经济发展的推动:土家族的民间工艺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和经济价值。
通过研究土家族民间工艺,可以推动土家族民间工艺的产业化发展,提高土家族人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4.人文学科的研究需求:研究土家族民间工艺是人文学科研究的一部分,可以拓宽研究领域和视野,促进学术创新和学科交叉。
研究土家族民间工艺可以从艺术、文化、历史、人类学等多个角度进行,有助于深入理解土家族的文化、历史和社会发展。
综上所述,研究土家族民间工艺具有重要的学术和社会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土家族民间工艺,可以更好地了解土家族的历史和文化,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此外,研究土家族民间工艺还可以推动土家族民间工艺的产业化发展,改善土家族人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因此,应该加强对土家族民间工艺的研究,并推动相关研究成果的应用和推广,以实现学术研究与社会发展的有机结合。
土家文化的传承与研究
![土家文化的传承与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76141c4ad51f01dc281f120.png)
一、石柱土家花灯的基本概况要说土家文化的主要代表则非重庆石柱花灯戏无二,据有关资料记载,石柱花灯戏源自于唐代,并于明清时期所盛行,距今已经存在600多年的历史了,花灯《盘歌》中就出现过“灯从唐朝起,戏自明代兴”的唱词,由此可见,唐朝是石柱花灯戏的起源时间,因巴楚文化、吴越文化以及中原文化的融入,石柱花灯红也得到了有效的融合,在兴起之初以花灯歌舞为主(二人转),而经过时代的变化与艺人的发展与传承,逐渐加入了小说、唱书等形式的表演,再逐步发展到多人表演的花灯曲艺、花灯歌舞、花灯戏以及花灯舞为一体的艺术形式,不仅仅是一种民族歌舞,同时,它更是一种涵盖了舞蹈、文学、美术、音乐、服装、表演等艺术的地方传统戏剧,属于一类综合艺术。
在古时,土家花灯通常只在元宵佳节以及春节时期演出,在平常时间,如果遇到了蝗虫、瘟疫等自然灾害或各家有红白喜事时才会组织艺人表演,表演时间在7-15天左右。
至清代末期,有少数灯班则已具备了班组的雏形,最后发展成职业戏班。
就当前来看,石柱土家花灯虽然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也只有极少数爱好者对其加以传承,要想将其发展起来还存在着一些困难,这是因为民众的生活水平在持续提升,民间艺术逐渐不是求生的唯一方式。
而目前存世的老艺人也在不断减少,艺绝的现象也将逐渐显现出来,这也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原因,同时,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当前文化也以多元的形式呈现出来,网络、电视等媒体的普及也冲击了地方传统文化的发展,年轻人由于受到外来文化的吸引而看不到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处,所以,继承无人也是致使花灯戏得不到有效传承的一大主要因素。
二、如何保护与传承石柱土家花灯石柱土家花灯在几百年来经过不断的发展与传承已经具备了独特的文化内涵以及生命力,其浓郁的民族风格与动人婉转的唱腔展现提乌江流域的人文特色。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面临当前市场经济带来的冲击,石柱土家花灯的传承也必须另辟蹊径,与时俱进,使得我国地方传统文化不受当前形式的影响而得到弘扬发展。
土家族的历史文化研究
![土家族的历史文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35e8b7aa26925c52cc5bfec.png)
民族风情 土家族地区,山岗缠绕,物产丰饶。有着雄奇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民族风情, 吸引着中外游人。土家族自称“毕兹卡”,一般认为是“土生土长的人”之意。 2000多年前,他们定居于今天的湘西、鄂西一带,称为“武陵蛮”或“五溪蛮”。 赛龙舟之习,据记载在西周时期就已出现。农历五月初五,有些地方俗 称五月节,民间的风俗是做粽子,挂香包,挂菖蒲艾蒿,烧艾条,到江边 祭 祀鬼神;公众性的活动则是一年一度的龙船竞渡。 文化 土家族爱唱山歌,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摆手歌、劳动歌、盘歌等。在调 式上﹐徵﹑羽调式较多﹐宫调式较少﹐部分民歌有调式交替现象﹔曲式结构上 以二乐句﹑四乐句﹑五乐句的乐段结构较多﹔在一些偏僻山寨﹐有一个乐句不 断反覆的乐句式结构。 “摆手舞”是流行的古老的集体舞,也是土家族最隆重的风俗活动。摆手舞 是土家族最有影响的大型舞蹈,歌随舞而生,舞随歌得名,起源于远古,盛行 于明清。不论什么盛大的聚会,都要跳的。一般在农历正月初九或三月初三, 参加的人数有上万人。节奏鲜明、动作优美、朴素、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史诗、 山歌最为著名。 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方面,刺绣、编织比较有名,土花铺盖尤为著名。 在经济、文化的发展上受汉族影响较多,但也保留有自己的特点。
土家民居 土家族爱群居,爱住吊脚木楼。建房都 是一村村,一寨寨的,很少单家独户。所建 房屋多为木结构,小青瓦,花格窗,司檐悬 空,木栏扶手,走马转角,古香古色。一般 居家都有小庭院,院前有篱笆,院后有竹林, 青石板铺路,刨木板装壁,松明照亮。 现在的土家族大多居于木质吊角楼,一般是“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 武”。 依山的吊角楼,在平地上用木柱撑起分上下两层,上层通风、干燥、防潮, 是居室;下层是猪牛栏圈或用来堆放杂物。房屋规模一般人家为一栋4排扇3间屋或6 排扇5间屋,中等人家5柱2骑、5柱4骑,大户人家则7柱4骑、四合天井大院。4排扇3 间屋结构者,中间为堂屋,供历代祖先神龛,是家族祭祀的核心左右两边称为饶间, 作居住、做饭之用。饶间以中柱为界分为两半,前面作火炕,后面作卧室。吊脚楼上 有绕楼的曲廊,曲廊还配有栏杆。 根据地形,楼分半截吊、半边吊、双手推车两翼吊、吊钥匙头、曲尺吊、临水吊、 跨峡过洞吊,富足人家雕梁画栋,檐角高翘,石级盘绕,大有空中楼阁的诗画之意境。
石柱土家族民俗文化调查报告
![石柱土家族民俗文化调查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c08b02d3aa00b52acfc7ca5c.png)
石柱土家族民俗文化调查报告在我国湘西、鄂西一带富饶美丽的土地上,自古以来居住着一个勤劳勇敢的兄弟民族,这就是土家族。
土家族有着悠久的文化风俗和历史底蕴。
希望大家多了解一下这方面的知识,了解土家族悠远民俗文化。
为了解大家对这些民俗的了解情况,我们做了调查:家乡人对土家族民俗文化的了解情况如下:从这张表可以看出土家人对土家民俗所知甚少,大多土家人近乎汉化,土家族的民俗了解程度在下降。
人们的民俗常识在下降,文化知识还远不够。
对此,我们对人们对土家民俗持有的态度进行调查整理:家乡人对土家民俗的态度从表中可以看出人们虽然对民俗的了解甚少,但是对民俗文化态度还是可观的,作为土家族人,还是希望土家族文化发扬传承!社会实践调查研究促进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作为土家族人和中华民族大家族的一员:我们学生学习土家族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责任心.自豪感.我们搜集课外阅读资料,培养学生民族涵咏能力,提高语文素养.使土家文化与中学生语文教育接轨,作为学生的课文课程的必要补充,传承并弘扬我土家灿烂的民族文化,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责任心.自豪心.土家族文化(2)添加时间:2010-4-7 15:30:32 阅读:2058 [我来说两句] [字号:大中小]1.白虎崇拜白虎在土家人的心目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土家族自称是“白虎之后”。
相传,远古的时候,土家族的祖先巴务相被推为五姓部落的酋领,称为“廪君”。
廪君率领部落成员乘土船沿河而行,行至盐阳,杀死凶残的盐水神女,定居下来。
人民安居乐业,自然廪君也深受人们的爱戴。
后来廪君逝世,他的灵魂化为白虎升天。
从此土家族便以白虎为祖神,时时处处不忘敬奉。
每家的神龛上常年供奉一只木雕的白虎。
结婚时,男方正堂大方桌上要铺虎毯,象征祭祀虎祖。
除了进行宗教式的虔诚敬祭,土家人的生活中也随处可见白虎的影子。
古代土家族先民作战时所持的(钅享)钎、戈、剑上面,都铸镂有虎头形或镂刻有虎形花纹。
土家族的宗教信仰
![土家族的宗教信仰](https://img.taocdn.com/s3/m/d34bb5ed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bd.png)
土家族的宗教信仰土家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主要集中在湖北、湖南、重庆、贵州等省份。
土家族拥有独特的宗教信仰体系,这些信仰贯穿了土家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文化。
本文将对土家族的宗教信仰进行介绍。
一、土家族的传统信仰土家族信仰主要由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鬼神崇拜组成。
土家族人民深信自然界的神灵拥有巨大的力量,能够支配人们的命运和生活。
他们尊崇山神、水神、雷神等自然神灵,并进行相应的祭祀和祈福活动。
此外,土家族人民还对祖先抱有崇敬之情,认为祖先灵为家族带来好运和保护。
因此,在土家族的民居中,祖先神龛通常被摆放在最醒目的位置。
二、土家族的巫术信仰巫术信仰是土家族宗教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家族人民相信巫师能够与神灵沟通,并通过祭祀和咒语来祈求神灵的庇佑和协助。
土家族巫师通常具备一定的特殊天赋或修炼出类拔萃的能力,能够与灵界建立联系。
他们以咒语和祭祀仪式为土家族人民提供心理慰藉和帮助。
三、土家族的宗教节日土家族拥有丰富多彩的宗教节日,这些节日深受土家族人民的热爱与参与。
其中,最重要的节日是土家族的年节——角头节。
角头节作为传统的祭神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初十举行,土家族人民会举办各种庆祝活动,包括祭祀祖先、燃放爆竹、跳舞唱歌等。
这些活动既是人们表达对神灵的敬意,也是社会团结、交流的载体。
四、土家族祭祀仪式土家族祭祀仪式是宗教信仰的重要体现,也是土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家族人民会定期举行不同类型的祭祀仪式,以祈祷神灵的庇佑和保护。
祭祀仪式通常包括准备祭品、祭拜、祭奠和宴请等环节,人们会穿上传统服装,进行朴素而庄严的仪式。
五、土家族信仰的现代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土家族的宗教信仰也在不断演变和调整。
尽管宗教信仰在现代土家族社会中的地位有所下降,但仍对土家族人民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和文化习俗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土家族的宗教信仰与当代社会的发展相互融合,继续为土家族人民带来力量和依靠。
六、总结土家族的宗教信仰丰富多元,体现了土家族人民对自然、祖先和鬼神的崇拜。
湘西土家族“玩土菩萨”坛堂的设置与装饰
![湘西土家族“玩土菩萨”坛堂的设置与装饰](https://img.taocdn.com/s3/m/54e6b130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0c.png)
湘西土家族“玩土菩萨”坛堂的设置与装饰作者:吴工来源:《美与时代·上》2020年第04期摘要:“玩土菩萨”,即还土王愿,是湘西土家族人的一种祭祖祈福仪式活动。
在仪式举行前,需要行法班坛在还愿户主家中及周边区域进行虚拟意象的坛堂装饰,这些坛堂设置及相关装饰形态都有一定的寓意,承载着土家人的精神意识与哲学思维。
关键词:土家族;还服司;坛堂;装饰“玩土菩萨”,即还土王愿,它是湘西土家族地区祭祖仪式的一种,整个仪式讲究严格的规范和执行程序。
梯玛根据仪式需要在举行还愿的户主家中搭建活动舞台。
具体方法就是围绕户主的房屋进行虚构意象的空间划分或遮挡,然后通过假定的时间,让神灵、祭师、户主、观众同处一堂。
“玩土菩萨”的坛堂设置是三元的,即人间、阴间、天间,整个坛堂的设置和相关装饰以“三元”象征为中心,营造与之对应的三种环境,从而为鬼、神、人的活动提供场所,同时利用动作、道具、唱词等手段渲染相关情境,使得梯玛在仪式中可以自由出入天上、人间和阴府三界,最终实现人与神灵的沟通,达成还愿的目的。
一、“玩土菩萨”坛堂设置与区域划分湘西土家族“玩土菩萨”的地点设在举行还愿户主的住宅内和住宅外的晒坪,还有离住宅较近的田野,所有的科仪法事均在以户主住宅为中心的区域里进行。
湘西土家族民宅多为三进三退的平面布局,中间为堂屋,左右两边为耳屋,耳屋有前后两间,前面为火炕屋,后面为居室。
还愿的表演区域主要分布在堂屋,右边火炕屋以及堂屋大门前的平地,分为四个部分:一部分在户主堂屋内,在神壁下方,即神龛的位置,是户主祖先牌位摆放的位置,法事中的敬祖先、请土王、请祖神归位等环节都在这里进行,同时也是八部大王和彭公爵主的神位。
在堂屋里离大门较近的位置,与神壁神龛在一条中轴线上,这是“祖师坛”的位置,仪式中的请祖师等主要活动都在这个区域进行;一部分在户主大门外的晒坪,在这里设置白老官人神位,同时在进行“赶白虎”这个环节中改成白虎祭坛,所以在这个区域只表演敬白老官人和赶白虎的仪式;一部分在户主右边火炕屋内,火炕屋的窗户下设置“茶婆婆”神位,在碗柜上设“巴沙老母”和“巴沙婆婆”神位,在这一区域,梯玛一般不作任何表演,只是在仪式中供奉以上神灵;最后一部分在离户主家较近的田野,这个地方只在法事“送瘟神”环节中使用,原则上须为十字路口。
土家族历史民俗文化概略
![土家族历史民俗文化概略](https://img.taocdn.com/s3/m/40242c01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1c.png)
土家族历史民俗文化概略(一)悲壮雄浑有遗篇1、悠悠先祖土家族是由巴人、武陵山区的土著先民、僰人、濮人、乌蛮、板楯蛮和賨人、江西迁来的部分望族等大概于唐、宋时代融合而的一个单一民族,但是融合的核心是巴人,巴人有三支,按照其图腾和信仰分为:龙蛇之巴、鱼鳖之巴和白虎之巴,白虎之巴为主体的巴人经过漫长的艰苦岁月,大致到宋代就形成了今天的土家族。
土家族其他民族一样,也是多元一体的。
白虎巴人尚武善斗,勇猛剽悍,为周武王伐纣立下了大功。
公元前316年,秦军灭蜀后南下,灭掉巴国,他们逃到武陵山区,聚族而居,自觉融入当地土著巴人之中,保留了更多的民族特征,为土家族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白虎图腾根据汉文文献记载和潘光旦先生的推断,可能在4200年前的夏代初年,出现了巴人的第一个君王——廪君,标志着巴人已进入父系氏族向奴隶制过渡的时代。
廪君乃巴氏之子务相,一般认为,廪为虎之意,廪君即虎君。
白虎巴人主要有五姓:巴、樊、曋、相、郑。
白虎巴人一直崇拜白虎,视白虎为图腾和神灵,认为廪君就是白虎的化身,其宗教信仰都打上了白虎的烙印,作为勇敢、力量的象征,做为胜利之魂来进行礼赞,体现了君廪勇武奋进的精神,还体现了整个部落坚毅、刚猛、豪爽的特质,构成了巴文化的基本特征。
3、梅山猎神把狩猎叫做“赶仗”,有传承战争的内在含义,土家人特别信仰和崇拜自己的猎神——梅山猎神。
梅山是一个聪明漂亮、勇猛无比的姑娘,既是土家族中出色的猎手,梅山为了保护自己的同伴,在与野兽搏斗中英勇牺牲。
从此,土家人就视梅山为骁勇、刚烈的猎神。
土家人在狩猎的前后,都要祭祀山神。
土家人狩猎的方式有:第一,安竹签。
把尖削的竹签埋在野兽必经之路上,野兽落在竹签上被刺死;第二,挖陷阱。
天水市民俗博物馆馆藏清代神龛赏析
![天水市民俗博物馆馆藏清代神龛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922980d4cf84b9d528ea7ad5.png)
【文物博论】 A Theory of Cultural Relics030Vol.155明清时期,老百姓在厅堂正面设置神龛是非常普遍的现象,神龛祭拜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民间宗教文化现象,在民间文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老百姓日常祭拜形式的一种,也是民俗文化的典型代表。
天水市民俗博物馆馆藏清代“藏仁显义”神龛(图1),此龛为两扇对开,分三部分。
中部隔心板透雕西汉苏武牧羊和北宋真宗年间狸猫换太子的场景故事。
苏武胡须飘逸,身着长袍,双手执鞭;李凌头戴乌纱帽,双手作供拜状,神情自若,极为虔诚,面前置香蜡供器。
左扇人物为宋人寇准和郭槐,表现“狸猫换太子”故事场景。
寇准两手捧篮,衣领插拂尘;郭槐两手相拱。
两则故事表现了“忠”和“义”。
裙板均为透雕,四周雕连续的古钱艾叶,有连绵不断的吉祥含义。
上绦环板透雕牡丹、石榴、葡萄、菊花,中绦环板透雕琴棋书画;下绦环板透雕卷草纹。
下部底座为挖空的石榴纹牙板。
上部为屋面仿歇山顶式单檐建筑,但以歇山顶屋架构成主体。
屋脊镂空有两卷草回首龙,筒瓦佤顶,两垂脊饰螭吻,三面饰有兽面纹滴水,间框下有四垂花头,两侧也各有异垂花头。
间框之间有透雕缠枝花卉牙板,门额凸刻楷书“藏仁顯義”四字。
该龛两侧面板上部透雕圆形“卍”字纹,下部底座面板素面,边沿饰石榴纹。
龛内正堂有榜题,上款:“天运中华民国十六年桃花月敬赠 吉修。
”下款:“三木手弟子王尚德敬书 木工 信士弟子王仲義□□□□”。
红纸黑书对联:“一入玄都不季口,二意开辟有神仙。
”两侧板内红纸黑书对联:“志在春秋心在汉,忠同日月義同天。
”清透雕福寿纹槅扇式神龛(图2),为四帘扇式,中门对开,边扇可向外开,隔心板镂空如意、长寿字,绦环板较宽,透雕卷草云纹。
翘檐抱框分三格并垂花,中格镂空两蝙蝠及长寿字,两边镂缠枝花卉纹。
底座直牙板三面透雕花草拐子纹,下有罗锅枨托泥。
两侧板上部镂空“卍”字纹。
清透雕四季花卉纹槅扇式神龛(图3),为四帘扇式,中门对开,隔心板透雕四季花卉,寓意春夏秋冬,安泰吉祥。
巴土家族神崇拜的演变与历史文化的变迁
![巴土家族神崇拜的演变与历史文化的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3346b21752d380eb62946d37.png)
巴土家族神崇拜的演变与历史文化的变迁族神崇拜的对象是氏族、部落或民族全体成员曾经共同崇拜的祖先神,它与被崇拜者之间被认为具有血缘关系,①因而,族神是氏族、部落或民族的象征,是特定民族历史文化的标志。
随着氏族、部落或民族的迁徙、发展演化,族神崇拜的对象也会发生变化。
如华夏族先是以伏羲、女娲为族神,后来进入中原,黄帝做了部落首领,其后裔又将黄帝奉为族神。
考察族神崇拜的演变,是研究一个氏族、部落或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变迁轨迹的独特视角。
巴人的一支廪君部落及其后裔土家族的族神崇拜经历了几次大的演变,探究这些演变与其民族迁徙的联系,可以清楚的划分出廪君巴人及其土家族历史的几个不同发展阶段,揭示出代表各发展阶段的地域文化风貌。
巴史研究者,差不多达成了一个共识:廪君巴人发祥于湖北长阳清江畔的武落钟离山,在清江流域繁衍生息,后为强楚所逼,由湖北的恩施等地沿清江进渝,或从清江走巫山大溪入长江逆上进渝,入重庆、合川、阆中,在阆中为秦所灭。
②而后,巴五子流入湘黔五溪,各为一溪之长。
散布在湘、鄂、渝、黔边的廪君巴人后裔即为土家族。
据此,廪君巴人迁徙的历程可以划分为如下几个阶段:清江流域阶段,渝地阶段,湘黔五溪阶段。
在不同的阶段,廪君巴人信奉不同的族神,从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以族神崇拜为中心的地域文化,迄今仍依稀可辨。
一人类的起源总是与河流有着不解之缘。
廪君巴人的起源,与清江密切相关。
因水色清澈秀美而取名的清江,发源于湖北利川境内的齐岳山南麓,流经恩施、建始、巴东、长阳,在枝江市流入长江,全长423公里。
长阳境内清江畔的五落钟离山,峻岭重叠,灵气充沛,廪君巴人就发源于此。
后来廪君巴人沿清江溯流而上,散布到整个清江流域,对清江流域进行了早期的开发。
廪君巴人的这段历史,除了留存于考古文物上之外,主要是通过族神崇拜的传说、遗物和民俗得以传承的。
在这一阶段,巴人的族神崇拜对象是廪君,他是巴人部落联盟的创始人,俗称向王天子。
向王天子既是廪君巴人的始祖神,也是包含白虎崇拜观念的半人半图腾的神灵。
黔东南州苗族、侗族民居中,不论贫富,家庭中都会设置神龛
![黔东南州苗族、侗族民居中,不论贫富,家庭中都会设置神龛](https://img.taocdn.com/s3/m/dd07f231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3699758.png)
黔东南州苗族、侗族民居中,不论贫富,家庭中都会设置神龛展开全文弘扬国学,传承命脉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黔东南民族神龛研究杨峻松王展光贵州凯里学院在黔东南州苗族、侗族民居中神龛普遍存在,不论贫富,家庭中都会设置神龛用来供奉.苗族、侗族等民族相当重视对神佛与历代祖辈的祭祀,广泛设立神龛用来祭拜神佛与历代祖辈.对神龛的祭祀是民众祭祖拜神以及祈求辟邪消灾、乞求福吉等期望的重要表现形式.关于神龛的研究,之前就有学者对神龛的文化内涵、历史变迁、艺术风格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但很少有学者从制作工艺方面分析.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习惯的改变,传统制作的老式神龛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家庭采用新式神龛.本论文通过实地考察及走访,了解了神龛在选材、制作、安装及祭祀等方面的讲究与忌讳.1 神龛上的布置1.1 神龛的组成神龛一般由上方的神佛牌位、祖宗牌位,中间的香案,下方的中宫土府组成,见图1.一个完好无缺的神龛还包括了盒顶的横额书,以及堂屋内全部楹联.1.2 “天地君亲师位”的书写“天地君亲师位”的书写十分讲究,要求如下:天不连二(人不顶天),地不离土,君不开口,亲不闭目,师不当撇(师不带刀),位不离人(位要端固).图1 神龛1.3 神位在“天地君亲师位”的两旁,写的是各种神位,意为请求神灵来保佑家庭.一般左边写三行,右边写三行.其中,最左边一行写的是自己家的祖先,用来表示对天地和神佛的尊敬.神位的字数有要求,必须要“落道”.“落道”有两种方法:五阴六阳,“生老病死苦生”,神位的最末尾的一个字要落在“生”字上;走之旁落道,“道远日通达,路遥何日还乡”,神位最末尾的一个字要落在有走之旁的字上,也是落道.1.4 中宫土府中宫土府也称土地府、镇宅土地、镇宅中宫,如图2.图2 中宫土府土地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农作物的生长需要土地的滋养,人们需要土地出产的粮食才可以存活,所以才会去祭祀土地.对土地的祭祀和崇敬,不单单是在精神上得到一种自我安慰,也是期盼土地可以生产出更多的粮食,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需求.1.5 书写时的讲究与忌讳自己家的神龛不能由自己家的人来写,因为神龛上的历代祖宗要跪着来感谢写神龛的人.如果情况不允许,只能由自己家的人来写,写的人必须要跪着写,以表示对历代祖辈的尊敬.神龛上的字必须用繁体字来写,不能用简体字.写好的字不能用火烤干,必须等自然风干.一般是写好后放在地上,用重物将两头压好,以免被风吹走.其他人需要经过的时候,必须绕道而行,不能直接跨过去.2 神龛的制作2.1 木材的选取一般来说,神龛应选用的是杉木、椿芽木和梓木.因为这3种树砍伐了一部分之后,仍然可以继续生长,被民间称为“肯发”.为了讨“发财发家,发子发孙”的口风,会选取这一类的木材来制作神龛.一旦树木发生了以下情况,比如空心、生虫、树尖折断、被雷劈,就不能用来制作神龛.另外松树砍伐了之后不会继续生长,即“不肯发”,一般来说是不会选用松木来制作神龛的.2.2 尺寸的要求在苗族,神龛中间的香案要与堂屋大门两旁窗户的下边处于同一高度.神龛上面的牌位与下面的土地府则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只需以中间的香案为准,尺寸合适即可.以香案的宽度为准,宽三尺,比堂屋大门少三分.2.3 制作过程中的讲究与忌讳如果堂屋是木结构房屋,香案后必须有7块木板.以中间的木板最宽,其余6块分在两边,最好同样宽.7块木板的宽度加起来,必须正好是三尺.木料的上下必须与其在自然生长时一致,不能颠倒安装.开工的日子需要挑选一个黄道吉日,还要找一个手艺好、懂规矩的老木匠来做.3 神龛的安装3.1 安装方位的选择神龛一般安装在堂屋正中,因为堂屋乃是一家之主.3.2 安装时间的选择在苗族,在修建房屋时会一同制作并安装神龛.房屋修建完成时,主人家一般会设宴款待木匠师傅以及左邻右舍,需要在当天早上的5~7时去开大门,意为把历代祖宗及神佛请进家里,请上神龛.3.3 安装过程中的讲究安装神龛时需要开光,意为把历代祖宗及神佛请进家里.神龛只能请道士开光,开光时道士需要诵唱开光咒,见图3.图3 开光咒语里的金光咒4 神龛上的图形与对联4.1 神龛上的图形在这种老式的神龛上,木匠一般会在两侧以及香案的边沿上雕出一些图形,并且两侧的图形都是对称的,见图4.图4 老式神龛的图形4.2 神龛上的对联神龛龛顶上横额书“祖德流芳”、“佑启后人”等.神龛的左右两边写有对联,对联一般是赞颂祖德宗功,起训诲、规范子孙后代“忠”、“孝”思想言行的作用.一般来说,神龛上的对联是不允许撕掉的,不像春联一年一换.如果神龛不小心损毁,比如被祭祀的烛火烧毁,需要重新制作新的神龛时,才可以遵循道士先生的说法来更换.5 祭祀时的讲究神龛的祭祀,黔东南也称为“供饭”,都是在神龛前举行的,一般要由家里的年长者来主持祭祀活动.一般在一年中重要的节日举行,比如新年、正月十五、清明节、端午节、七月十五(俗称鬼节).祭祀时需准备好香纸烛以及菜肴.在重要节日时,比如春节,还要准备好公鸡和炮仗.苗族和侗族也会在除夕、元宵、端午、清明、重阳等节日供饭.苗族还在苗年(农历十月)、苗族吃新节(七月十三)、办喜事时(比如结婚、满月酒)也要供饭.侗族在侗年(一般为农历十月底或十一月初)、大端午(五月十五)、侗族吃新节(有七月初二、初四、初七和七月十四,以及八月初一等不同日子)需要供饭.在家祭祀用的纸需要注意,只能烧三排七孔的烧纸,而烧纸上的三排七孔则代表了人的三魂七魄.而有的烧纸上的孔是四排的,这样的则不能用来祭祀家里的神龛,因为那是用来祭祀庙宇里的神佛的.祭祀时一般取9柱香,点燃,对着神龛作3个揖,使香上没有明火,然后在香案下的香炉插3柱香,在堂屋大门的两旁各插3柱香.祭祀时,神龛前的桌子上需摆好碗筷酒杯,数量上可以有8副和4副的选择.同时,桌子的四边还要放上4张长凳,让历代祖宗可以坐着吃饭.在摆好桌椅、碗筷、饭菜后,开始烧香烧纸请历代祖宗来品尝,让他们知晓家里的生活水平如何,是好是坏.在祭祀后,需要把装有饭菜的碗转三下或者掐一点饭菜扔到香炉里,并且把酒杯里的酒倒在地上或是香炉里,表示老祖宗们已经吃饱喝足.在这之前,来祭祀的人不能吃祭祀用的饭菜.待老祖宗们吃饱喝足之后,大家才可以一起享用这些饭菜.作为祭祀人和家庭成员,在仪式中,一方面加强了家庭成员之间的认同,另外一方面宣扬了受儒家文化支配的传统家庭的教育理念,发挥着规范人生和统一教诲的作用.6 结语随着时代的发展,会制作神龛的木匠师傅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人家选择在商店买由机械制作好的成品神龛.老式神龛逐渐消失,关于老式神龛的选材、制作和安装等方面知识也越来越少有人了解.神龛不但具备深厚的文化内在,同时作为民间文化信仰的承载体,具备文化的一般性社会功能.通过本文对神龛制作、安装、祭祀时的讲究与忌讳的记录,希望能让其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扬.版权声明:。
土家族神龛文化研究
![土家族神龛文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d855e1dcc7931b764ce150d.png)
第29卷第1期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Vol.29No.1 2009年1月 Journal of Sou 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 alities(Hum anities an d S ocial S ciences) Jan.2009土家族神龛文化研究¹田清旺(吉首大学酉水流域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湖南吉首41600)摘 要:土家族民居普遍设有神龛,土家人由制作、供奉神龛而产生了具有独特内容的神龛文化现象。
从发生学角度分析,神龛并非土家族古老的文化形式,但土家族接受、内化和传承这一文化形式有其必然性。
关键词:土家族;神龛文化;独特内容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33X(2009)01-0065-05一神龛,土家族又称之为“家先”。
土家民居正屋一般为一排三间,两端是生活起居的场所,中间为中堂,土家族称之为“堂屋”,主要用于接待客人、婚丧娶嫁以及祭祀。
神龛位于堂屋后墙壁正中的上方,面对大门。
神龛为竖立长方形,大多数神龛直接设在墙壁上,与墙壁处于同一平面,但也有少数神龛是专门制作的,如有的神龛镶在墙壁中,呈内凹状,有的神台为外凸的柜状,并一直延续到地面。
神龛上方有诸如“祖德流芳”等内容的横批,神龛的正中,供有“天地国(君)亲师位”的位牌,位牌主体字的左右端用较小的字体竖写“九天司命太乙府君”和“XX堂上历代祖先”。
位牌两边分别书写对联一副,大多为诸如“金炉不灭千年火,玉盏长明万岁灯”之类的内容。
位牌的下方设有木板制作的平台,土家族又称之为“神台”,主要用于摆放香炉、蜡烛、祭祀品,有的家庭也用来安置祖先神及其它神物。
神龛下方的地面上放有方桌一个,也是为祭祀所用。
方桌与神台之间倒着贴一“福”字,下有三小条幅,中书为“安神大吉”,两边分别是“堆金高北斗”和“积玉比南山”。
同时,神龛书写纸皆为大红纸,字的颜色或黑色或金黄色。
黔东南民族神龛研究
![黔东南民族神龛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efc799dbceb19e8b8f6ba40.png)
神 龛一 般安 装在 堂屋 正 中 , 为 屋 乃 是 一家
之 主.
3 . 2 安装 时 间的选择
图 2 中 宫土府
在 苗族 , 在 修 建 房 屋 时 会 一 同 制 作 并 安 装 神 龛. 房 屋修 建完 成 时 , 主 人 家 一般 会 设 宴 款 待 小 匠 师傅 以及左邻 右 舍 , 需 要 在 当 天早 上 的 5~ 7时 去 开大 门 , 意 为把 历代祖 宗及神佛 请进 家里 , 请 上
诵唱 开光 咒 , 见图 3 .
门己家 的神 龛不能 南 自己家的人 来写 , 因为神 龛上 的 历代祖 宗要 跪着 来感谢 写 神 龛的人 . 如 果情
楹 联 J .
1 . 2 “ 天地君 亲师位 ” 的 书写
“ 天地君 亲 师位 ” 的 书写 十 分讲 究 , 要求如下 :
天 不连二 ( 人不顶天 ) , 地不离土 , 君 不 开 口, 亲 不
末 尾 的一个 字 要 落在 “ 生” 字上; 走 之 旁 落道 , “ 道
远 日通 达 , 路 遥 何 日还 乡”, 神 位 最 末 尾 的一 个 字 要 落 在有走 之旁 的字 上 , 也 是落 道.
1 . 4 中 宫 土 府
闭 目, 师 不 当撇 ( 师 不带 刀 ) , 位不离 人 ( 位 要 端
同) E 6 ] .
巾宫土 府也 称土 地府 、 镇宅 土地 、 镇 宅 中宫 , 如
收 稿 日期 : 2 0 1 7 - 0 6— 1 0 基金项 目: 凯 里 学 院 博士 启 动项 目( B S 2 0 1 4 0 8 ) ; 贵 州 省 大 学 生 创 新 创 业 训 练计 划 项 目 ( 2 0 1 5 1 0 6 6 9 0 0 8 )
中秋节与古代祭祀文化中的神龛与神像
![中秋节与古代祭祀文化中的神龛与神像](https://img.taocdn.com/s3/m/fffc9cd1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22dc47f.png)
中秋节与古代祭祀文化中的神龛与神像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家庭团聚、感恩和祭祀的时刻。
在古代的祭祀文化中,神龛与神像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本文将从中秋节的起源、祭祀文化的背景以及神龛与神像的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
中秋节起源于古代中国的商朝时期,当时人们在秋天的八月十五日举行祭祀活动,以感谢丰收和祈求来年的好运。
这个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并逐渐演变成了现代中秋节。
在古代,祭祀活动非常庄重,人们会在家中设立神龛,供奉神像,以示对神灵的敬意和感恩之情。
祭祀文化在古代中国非常盛行,人们相信神灵能够保佑他们的家庭和社区。
因此,每逢重要节日,人们都会举行祭祀仪式,以表达对神灵的崇敬和感恩之情。
神龛是祭祀活动中重要的一部分,它是一个供奉神灵的特殊空间。
神龛通常位于家庭的重要位置,如客厅或厨房,以便家人和客人都能看到。
神龛的设计和装饰风格各不相同,但都充满了庄严和神圣的气息。
在中秋节期间,人们会在神龛前摆放各种供品,如水果、月饼和鲜花,以示对神灵的敬意和感恩之情。
在神龛中,神像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神像是代表神灵形象的物体,通常是由木材、石头或金属制成。
每个神像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象征意义。
例如,月亮女神嫦娥是中秋节的主要神灵之一,她被描绘为一个美丽的女性,手持玉兔和长寿桃。
人们相信嫦娥能够保佑他们的家庭和社区安康和幸福。
在中秋节期间,人们会在神龛中摆放嫦娥的神像,以示对她的崇敬和感恩之情。
神龛与神像在古代祭祀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不仅是人们表达敬意和感恩之情的方式,也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载体。
通过神龛和神像,人们能够感受到神灵的存在和庇佑,同时也能够传承祖先的智慧和信仰。
在现代社会,虽然祭祀文化的形式和方式有所改变,但人们对神龛和神像的敬意和感恩之情依然存在。
总之,中秋节与古代祭祀文化中的神龛与神像密不可分。
神龛是供奉神灵的特殊空间,神像则是代表神灵形象的物体。
通过神龛和神像,人们能够表达对神灵的敬意和感恩之情,同时也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民族风情:张家界土家族宗教信仰
![民族风情:张家界土家族宗教信仰](https://img.taocdn.com/s3/m/59732cd6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9a.png)
⼟家族宗教信仰 ⼟家族在家教信仰⽅⾯虽然受汉族影响较深,对汉族崇拜的神妖,也接受过来加以信奉,但在整个⼟家族宗教信仰中,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本民族的民间宗教。
⼟家族没有单⼀固定的宗教模式,⽽长期信仰多神,为多神宗教。
突出的是迷信⿁神,崇拜祖先。
在所有信仰的神祗中可分两⼤类。
第⼀类为祖先神,分近期祖先和远期祖先,近期祖先是去世不久的历代祖宗,远期祖先是指宗族始祖和有声望的上层掌权者或民族英雄。
近期祖先主要是家先神,家⾥⽼⼈去世,奉为神灵,各户均为之⽴有神堂,⼜叫神龛,上供历代祖先,每逢年节和红⽩喜事必敬之。
表⽰对祖先尊崇。
远期祖先神保留较多的是⼟王、⼋部⼤神、向王、吴王、⽥王等。
第⼆类为⾃然神。
⼟家族在长期认识和改造⾃然过程中产⽣了⼤量⾃然神,表现了对⾃然神的崇拜。
主要有梅⼭神、阿密⿇妈、⽩虎、婆送嘎(⼀种缠绕⼩孩的⼥邪神)等。
过阴 即不死⽽进⼊阴间的巫教活动。
法师作某种法术时,需使此法,即从⼈群中选出数⼈,以⿊布蒙头盖⾯,背东⾯西,坐于凳上,法师在他们⾯前念咒,边念边舞,还向蒙⾯者喷法⽔,⽤师⼑指着圆符,不久,蒙⾯者便神魂⼊定;似有神附体,慢慢地全⾝抖动起来,⼿舞⾜蹈,这就是已“进⼊阴间”。
据传过阴之⼈,虽蒙头盖⾯,也能辨别⽅向,随法师的指使⾏事,阴间之事能有问必答,⼈们所要了解之事,也都从他们那⾥得到答复,并可以探求禳解之法。
法师⽤法术指使他们去做各样事情。
到⼀定时间,法师⽤咒语报他们招回,他们在法师的指⽰下,陆续返回阳世清醒过来。
若有个别不能返回,法师则加倍对他们施法,⽤⼑指向他,并念咒画符,强令返回。
过阴之⼈苏醒后,法师揭开头盖,这时个个⾯⾊惨⽩,⽬光迟钝,如害⼀场⼤病。
法师再施以复原之术,使之慢慢复原。
他们复原后,完全忘记阴间的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9卷第1期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Vol.29No.1 2009年1月 Journal of Sou 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 alities(Hum anities an d S ocial S ciences) Jan.2009土家族神龛文化研究¹田清旺(吉首大学酉水流域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湖南吉首41600)摘 要:土家族民居普遍设有神龛,土家人由制作、供奉神龛而产生了具有独特内容的神龛文化现象。
从发生学角度分析,神龛并非土家族古老的文化形式,但土家族接受、内化和传承这一文化形式有其必然性。
关键词:土家族;神龛文化;独特内容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33X(2009)01-0065-05一神龛,土家族又称之为“家先”。
土家民居正屋一般为一排三间,两端是生活起居的场所,中间为中堂,土家族称之为“堂屋”,主要用于接待客人、婚丧娶嫁以及祭祀。
神龛位于堂屋后墙壁正中的上方,面对大门。
神龛为竖立长方形,大多数神龛直接设在墙壁上,与墙壁处于同一平面,但也有少数神龛是专门制作的,如有的神龛镶在墙壁中,呈内凹状,有的神台为外凸的柜状,并一直延续到地面。
神龛上方有诸如“祖德流芳”等内容的横批,神龛的正中,供有“天地国(君)亲师位”的位牌,位牌主体字的左右端用较小的字体竖写“九天司命太乙府君”和“XX堂上历代祖先”。
位牌两边分别书写对联一副,大多为诸如“金炉不灭千年火,玉盏长明万岁灯”之类的内容。
位牌的下方设有木板制作的平台,土家族又称之为“神台”,主要用于摆放香炉、蜡烛、祭祀品,有的家庭也用来安置祖先神及其它神物。
神龛下方的地面上放有方桌一个,也是为祭祀所用。
方桌与神台之间倒着贴一“福”字,下有三小条幅,中书为“安神大吉”,两边分别是“堆金高北斗”和“积玉比南山”。
同时,神龛书写纸皆为大红纸,字的颜色或黑色或金黄色。
神龛是神圣、圣洁的地方,在土家族心目中占有重要位置。
具体可以表现为下述四个方面。
第一,神龛供奉着系列神灵以及世俗最高智慧象征的老师。
神龛中的“天”,指天上存在的一切神,“地”指地上的一切神灵,“君”是指过去的“土王崇拜”[1]179,“亲”和“XX堂上历代祖先”指祖先神,包括族神、氏族神和家庭祖先神。
土家族认为祖先是祖业的创造者,也是自己生命得以产生的根本,理应享用子孙的供奉。
土家地区至今流传着一种为去世老人举办招魂并将灵魂安放在神龛的仪式,俗称“接亡”。
仪式一般在老人去世并下葬3天时进行:请土老司作法事,将老人灵魂召唤回家,接着又将老人的姓名写入祖先的名单中,放在神台的香炉下,于是,老人就可以与祖先一起享用子孙后代的祭祀了。
但凶杀、自缢、投水、战殇、难产等非正常死亡或在自家房屋外死亡的人,灵魂不能安上神龛,而只能在山洞或家族祠堂中安牌位享祭[2]109。
因此,土家族地区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年岁较高的老人生病不愿住院治疗或住院治疗效果不佳时,一再恳求儿女将自己送回家。
当然,老人一生勤俭持家,担心增加儿女负担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但担心在外死亡,灵魂不能安放于神龛也是不能排除的重要因素。
“师”即老师,将老师作为供奉对象,实属比较奇异。
依笔者的推断,当以老师所从事的职业有关,“师者,解惑授道也。
”土家族处于内陆的腹地,受汉民族文化影响较深,特别是改土归流前后,大量学校的兴办,在土家地区出现了许多从事教育工作的人,他们知识渊博,上通天文,65a收稿日期:2008-08-22基金项目: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开放基金项目“民族差异与少数民族社会和谐发展的问题研究”(07K016)。
作者简介:田清旺(1965-),男(土家族),湖南省古丈县人,吉首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民族文化。
¹本文所涉及的民俗资料除注明出处外,均来自于笔者参与吉首大学酉水流域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组织的2007年酉水流域田野考察活动时的所见所闻。
下通地理,天地间似乎无不晓知,由此往往被视为最高智慧的象征,成为人们崇拜的对象。
“九天司命太乙府君”即指灶神。
土家人相信灶神是惩恶扬善之神,具体负责伦理道德的监督,灶神生性耿直,但凡一家人的言行,善恶美丑,都会一一记录下来,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日,他将所有记录如实禀报玉皇大帝,不徇私情,民间有谚语曰:“灶神菩萨上天,标杆笔直。
”因此,每当此日,土家人还要在灶门口摆放祭品,在最大的锅内点上“灶锅灯”,祭祀灶神。
第二,制作“天地国(君)亲师位”的神龛位牌十分讲究。
首先,书写字体大小、笔画以至于偏旁结构等都有具体的规定:“天不盖地,地不离土,国不破疆(君不开口),师不戴刀,亲不闭目,位不离人。
”具体地说,在书写位牌时,书写者要做到:“天”字应比“地”字小;“土”与“也”要连在一起组成“地”,而不能分开;“国”字的外包围“囗”要封闭,不能留有缝隙(“君”字的下方结构“口”也要封闭起来);“师”,繁体字为“师”,左边偏旁必须去掉一撇;“亲”,繁体字为“亲”,右偏旁“见”不能封闭;“位”之左右偏旁要连在一起,不能分开。
其次,书写位牌主体字有字数的规定。
土家族书写位牌时,要求主体字数必须是5的倍数再加上一个字,可将之表述为:5x+1(x为整数)。
这是因为,在土家族看来,人生面临一系列重大问题,但最大的可分别排序为:生、老、病、死、苦。
“生”是人生幸运,可喜可贺之事,而“老”、“病”、“死”、“苦”是人生之不幸,不吉利之事,尽管不能回避,但却是讳忌之事。
土家人书写位牌时,将人生面临的五大问题联系起来,要求字数与之相对应,否则就会不吉利。
具体地说,既然人生重大问题排序为生、老、病、死、苦,“生”排为第一位,如果无限循环地读下去,则“生”字分别列为第6位、第11位、第16位……以此类推。
书写时,如果字数为5x+1个,则会第一个字对应“生”,最后一个字也会再回应“生”字,意即从吉利到吉利,如果字数不是5x+1个,就会形成第一个字从“生”字开始,最后一个字则会分别对应“老”、“病”、“死”、“苦”字上,这样,就会形成从吉利回归到不吉利。
再次,书写时执笔者的姿势有要求,一般采用跪式姿势,同时,执笔书写者在给某人家写了神龛位牌后就不能再到此家来了,除非他书写的位牌换了他人写的,这是因为人的笔墨写出了主人家的祖先,他接触到主人家祖先的名字,他就是主人家的祖先了。
只要书写者出现在主人家的面前,主人家的祖先要让3天路[1]58。
第三,神龛在民居中具有重要地位。
首先,神龛位于民居的核心位置。
如前所述,土家民居正屋为一排三间,堂屋位于中间部位,神龛就设在堂屋中,且其在堂屋内又设在正对大门的墙壁中间之上方,所处位置十分突出。
其次,将神请入神龛就位标志着新居的落成。
土家族修建新居过程十分复杂,从选定修建场地到竣工约有17道大的程序,其中每道程序又包含若干小的内容,而其最后一道程序俗称“请火”。
具体过程是:主人在择好时间后,在新居内举行升火仪式,火升起来后,主人就分别请家神在火炕的后方就位,请其它众神在神龛上就位,于是修建房屋的工作和程序就算顺利完成,新屋至此竣工[3]199。
再次,神龛是房屋内最重要的“用品”。
土家族乔迁新居时,各种生产、生活用品搬入新居有时间和顺序的规定,按古老的习俗,在顺序上最先搬入新居的应是神龛上的香炉,一般在佳日鸡鸣即将天亮时,根据择的佳时开始搬香炉,一人手持火把走在前面,一人手捧香炉紧跟其后,至新屋内将香炉放置在神台上,于是其他物品就可以搬入了[2]50-51。
第四,供奉神龛是土家人在节日和家庭重大活动时必做的“功课”。
在节日方面,根据学者的研究,从农历正月初一到腊月三十团年节,可以说土家族月月有节,如果再加上二十四节气,更是旬旬有节[3]124。
但凡节日都要举行或简单或复杂的敬奉神龛仪式,一般的节日供奉较为简单,而重要的节日如过小年、过赶年、过团年,正月初一、正月十五、社巴节、清明节、四月八、端午节、月半节(农历七月十五日)、尝新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祭祀活动较为复杂。
供奉神龛,主人先准备好祭品,如香、冥纸、红烛、刀头、团馓、水果、酒、米饭等,再洗手和洗脸,整理衣冠,而后将供品置于神台或方桌上,将点燃的红烛置于神台的两端,手执燃香,面对神龛跪拜三次,起身将燃香插入香炉,退身又面对神龛跪拜三下,走出门外燃放鞭炮,节日祭祀仪式完毕。
在平时有好吃的,或有意外喜事,或在梦中出现了去世亲人(主要是长辈)也会在神龛前敬一敬。
在家庭的重大活动中,敬奉神龛往往成为仪典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儿育女是传宗接代的标志,要供奉神龛。
土家妇女婚后怀孕,俗称“有喜”,由于妊娠反应,出现厌油、不思茶饭的现象,俗称患“喜病”,于是举行“安胎”仪式,请土老司行法事,将一碗清水化为“神水”,放置在神龛上,用此隔掉邪煞,实则是告知祖先:“香火”、祖业有人继承了,并祈求祖先保佑母子平安[2]65-66。
婚姻是人生的大事,要供奉神龛。
土家族婚俗程66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序十分复杂,而从定婚到婚礼完毕,仅敬奉神龛就要进行三次。
定婚是土家族婚俗中至关重要的环节,男女双方家庭分别在各自神龛前举行祭祖活动,女方家的族外至亲和族内长辈包括兄弟姐妹都会在场,土老司行法事,告知列祖列宗,后裔某女,许配某姓,祈求允许、保佑平安。
男方也要在神龛前祭祖,土老司行法事,将女方的姓名和生辰八字写在红纸上包好(俗称“红庚”),置于神龛香炉下,意为收纳某氏为后裔,续行香火[2]76。
婚礼前一天,男女双方都要举行成年仪式,俗称“男冠礼”、“女冠礼”。
此时也要供奉神龛,告知祖先:自己已成年,可以成家立业,生儿育女,续行香火了[2]78-79。
婚礼中又分别在女方家敬奉神龛两次,在男方家敬奉神龛一次。
男方娶亲花娇进入女方家的坪院后,女方便为男方举办敬祖活动,女方家神龛上红烛高照,供桌上摆着各种祭品,女方家执事给男方的执事“送香”,即将点燃的香交给对方,只见男方执事双脚交叉站立,双手交叉接香,面对神龛作三揖,而后将香插在香炉中。
新娘上轿前,要举行“辞香火”仪式,先跪拜神龛上的祖先,而后跪拜父母、至亲长辈及媒人[4]311-312,其中在敬奉神龛时,新娘《哭嫁歌》之“哭辞祖宗”唱到:“嗡……我脚踩堂屋地,磕头作揖敬天地。
我脚踩堂屋中,洗手装香拜祖宗,祖公祖婆呃……”[5]202此仪式意谓着姑娘辞别神龛,告别祖先,从此以后,已是别家的人。
死亡标志着生命个体的终结,作为人生的最后大事,要供奉神龛。
土家族认为,人死后灵魂会离开躯体,因此,当死者的灵魂离开身体即将远走时,要与亲人和祖先道别。
《送亡歌》是丧葬仪式中道士作法事时所唱的仪式歌,词中呈现了死者敬奉神龛,辞别祖先的场面:“……辞了灶房往前闯,新亡(死者)漫步来中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