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西江月①》赏析

合集下载

苏轼《西江月》赏析

苏轼《西江月》赏析

苏轼《西江月》赏析《西江月》是苏轼的一首著名诗歌,清新自然,咏叹离情,作者刻画了秋夜江楼,西江月盈月之壮丽景象,以及魂牵梦绕的别离之情,表现出高雅而温柔的情思,推动读者自由思考、穿越时空。

此诗歌采用感叹句开头,形象地表述了诗人的心情:“西江月何时复西江月”,使整首诗的气氛凝结而且深沉。

诗人先描写了秋夜江楼,描绘出秋风里江楼的景象:“江楼月落江楼寒,空楼阑干人初稀。

萧疏烟暗渡若耶,关山流水月照中”,几句诗就把景描写出来,把少女对着月亮的凝望表现出来。

诗人先写了破军,再写了渡口的愁绪,让人感受到不舍,情绪深沉。

接着,诗人又表述了他对分离的情绪:“归雁洛阳辞家乡,一片孤城万仞山”,让诗的主题得到淋漓尽致的抒发。

“人在江楼客在船,两处情愁各自至”,表现了苏轼分离的情绪,而他不担心自己的离别,而是放心地把思念说出来,以期能帮助另一半度过难关。

最后,他表达了人生最强烈的愿望:“只有相思知何日,且作西江月为君看”,它将西江月当作见证永恒感情的容器,也将它当作离别的送别品,也将它当作换来的安慰和期盼。

用最熟悉的情怀表达最深刻的情感,就是苏轼《西江月》的精妙之处。

苏轼用《西江月》抒发了离别的柔情,彰显了幽思的情深。

他用殷实的情感和诗一般的美感,谱写出宏大的离别:月是把分离的见证,表达了情思无穷;它是一种属于彼此的深情,以深沉的合唱祝福彼此;它安慰分离,融入永恒,盛载着时光之舟,让爱恒久不变。

《西江月》的内涵极为深刻,处处充满情思。

诗中的每一句都把人思绪推向高潮,每一个字都给人触动瞬间的感慨,让人感受到月亮的不再,离别时苏轼所抒发的情绪洋溢其中。

今天,苏轼给我们留下了这首经典的诗歌,让我们把此诗歌作为一面旗帜,驱走痛苦,面对离别,永葆一份情思。

此诗歌不仅具有高雅的情思,而且有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巧妙地道出真挚的情怀,让苏轼,在每一个时代都得以延续流传,被世人所崇拜。

它的经典越加盛大,也愈加洗礼着人们的心灵,让读者对离别和情思有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

苏轼《西江月》原文翻译及赏析

苏轼《西江月》原文翻译及赏析

苏轼《西江月》原文翻译及赏析苏轼《西江月》原文翻译及赏析《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此词反映了作者谪居后的苦闷心情,词调较为低沉、哀惋,充满了人生空幻的深沉喟叹。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苏轼《西江月》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

看取眉头鬓上。

(秋凉一作:新凉)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

把盏凄然北望。

【注释】1、西江月: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作词调。

《乐章集》《张子野词》并入“中吕宫”。

五十字,上下片各两平韵,结句各叶一仄韵。

2、世事一场大梦:《庄子·齐物论》:“且有大觉,而后知其大梦也。

”李白《春日醉起言志》:“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

”3、新凉:一作“秋凉”。

4、风叶:风吹树叶所发出的声音。

鸣廊:在回廊上发出声响。

《淮南子·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

”徐寅《人生几何赋》:“落叶辞柯,人生几何”。

此由风叶鸣廊联想到人生之短暂。

5、眉头鬓上: 指眉头上的愁思鬓上的白发。

6、贱:质量低劣。

7、妨:遮蔽。

8、孤光:指独在中天的月亮。

9、琖:同“盏”,酒杯。

【翻译】世上万事恍如一场大梦,人生经历了几度新凉的秋天?到了晚上,风吹动树叶发出的声音,响彻回廊里,看看自己,眉头鬓上又多了几根银丝。

酒并非好酒,却为客少发愁,月亮虽明,却总被云遮住。

在这中秋之夜,谁能够和我共同欣赏这美妙的月光?我只能拿起酒杯,凄然望着北方。

【赏析】词一开端,便慨叹世事如梦,虽然苏轼诗词中常常流露出人生如梦的思想,但或是自我排遣之语,或为往古来今之思,读来往往觉其放达,而不觉其悲切。

此处却不然,以一种历尽沧桑的语气写出,加上几度秋凉之问,风叶鸣廊,忽觉人生短暂,已惊繁霜侵鬓,益觉开头浮生若梦的感叹,并非看破红尘的彻悟,而是对自身遭际有不平之意,从而深感人生如梦境般荒谬与无奈。

“世事一场大梦”中的“世事”既可以指具体的历史实事,即指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事情,亦可以理解为苏轼对人生命运的抽象意义的认识。

(课外知识)西江月苏轼原文及赏析

(课外知识)西江月苏轼原文及赏析
特点
整首词突出了一个凉字,以清寒的中秋之夜的凉风、明月与孤灯等情感意象,营造了一个情景交融的完美意境。苏轼借写节候之凉,抒写人生之悲凉,表达了他对现实人生的深沉思考。与这首词意境与主旨相似的就是那首写于密州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在那首词中,苏轼写道: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与这首《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相比,两词都是借写景抒怀,都渲染了一个寒、凉情绪意境,给词蒙上了一层深厚的情感意韵。所不同的是前者在于指出节候之清寒,后者重在喻示人生之凄凉;前者写天上人间之清寒,后者写现实人间之凄凉;前者想象天上人间之寒以反衬人世间值得留恋,后者借人间之真情以慰藉自己凄凉的心灵。两词相得益彰,情韵悠远,表达了饱受政治打击的苏轼对历史人生的深刻认识,以及对人世真情的深深眷恋。
6、贱:质量低劣。
7、妨:遮蔽。
8、孤光:指独在中天的月亮。
9、琖:同盏,酒杯。
【翻译】
世上万事恍如一场大梦,人生经历了几度新凉的秋天?到了晚上,风吹动树叶发出的声音,响彻回廊里,看看自己,眉头鬓上又多了几根银丝。
酒并非好酒,却为客少发愁,月亮虽明,却总被云遮住。在这中秋之夜,谁能够和我共同欣赏这美妙的月光?我只能拿起酒杯,凄然望着北方。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凉北望点出了作词的时间与主旨。中秋是传统意义上团聚的节日,苏轼选取中秋这一宴乐的节日作为背景,以虚笔中的乐景写哀情,使哀情为之更哀。北望点出了作词的主旨。北望的含义,历代论者有所争议,《古今词话》认为苏轼一日不负朝廷,其怀君之心,末句可见矣,而胡仔认为是兄弟之情见于句意之间矣。据记载这首词下原有注释寄子由,可见苏轼此词是在中秋之夜写给其兄弟苏辙的。其实,苏轼当时政治上受迫害,孤苦寂寥,凄然北望之中,思弟之情,忧国之心,身世之感,或许交织在一起,作为欣赏者,也不妨抛开考证,作宽泛理解。苏轼晚年饱受政治打击,他多以佛、道思想来超然物外,以消解现实的苦闷,但此词笼罩着一层悲凉的气氛,可见苏轼始终没能摆脱尘世的痛苦。在这热闹的中秋月明之时,唯一可以慰藉自己落寞孤寂情怀的是那真挚的手足深情。苏轼渴望着与兄弟一诉衷肠,无奈远贬黄州的他只能在北望中借明月遥寄相思。天涯同一月,相思两地情,遥望却不能与之相聚,明天却又要面临现实中太多的痛苦与无奈,苏轼因而陷入更为深沉的悲凉之中。

苏轼《西江月》的原文翻译及赏析

苏轼《西江月》的原文翻译及赏析

苏轼《西江月》的原文翻译及赏析苏轼《西江月》的原文翻译及赏析在平时学习中,大家都有学过苏轼的古诗吧?下面小编整理了苏轼《西江月》的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苏轼《西江月》的原文翻译及赏析 1西江月·顷在黄州苏轼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

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

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

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

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译文】月光照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上,天空中有几丝淡淡的云彩。

白色的马儿此时尚气宇昂扬,我却不胜酒力,在河边下马,等不及解下马鞍,就想倒在这芳草中睡一觉。

这小河中的清风明月多么可爱,马儿啊可千万不要踏碎那水中的月亮。

我解下马鞍作枕头,斜卧在绿杨桥上进入了梦乡,听见杜鹃叫时,天已明了。

【注释】西江月:词牌名。

蕲水:水名,流经湖北蕲春县境,在黄州附近。

弥弥:水波翻动的样子。

层霄:弥漫的云气。

障泥:马鞯,垂于马两旁以挡泥土。

玉骢:良马。

骄:壮健的样子。

可惜:可爱。

琼瑶:美玉。

这里形容月亮在水中的倒影。

杜宇:杜鹃鸟。

【创作背景】此词作于苏轼贬谪黄州期间。

公元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这是苏轼生活史的转折点,这飞来横灾彻底地粉碎了苏轼希图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然后功成身退的幻想。

从此以后,苏轼看清了官场的黑暗、世态的炎凉。

但苏轼没有被痛苦压倒。

他住在黄州临皋亭。

后来又在不远处开垦一片荒地,种上庄稼树木,名之曰“东坡”。

他有时布衣芒屩,出入于阡陌之上;有时月夜泛舟,放浪于山水之间:表现出一种超人的旷达,一种不以世事萦怀的恬淡精神。

沉重的政治打击使他对社会对人生的态度,以及反映在创作上的思想感情和风格都有明显的变化。

在这期间他创作了很多优秀作品,此词是其中之一。

【作品赏析】这是一首寄情山水的词。

作者在词中描绘出一个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境界,把自然风光和自己的感受融为一体,在诗情画意中表现自己心境的淡泊、快适,抒发了他乐观、豁达、以顺处逆的襟怀。

苏轼《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诗词原文及赏析

苏轼《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诗词原文及赏析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的词意:月光照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上,天空中有几丝淡淡的云彩。

这两句虚实结合:明写月下细浪涟漪层层涌起,空中云朵依稀;暗写月光朗照,月色美好。

通过写景营造出清冷明丽的意境,凸显诗人愉悦之情。

“弥弥〞“隐隐〞使用叠词,两句对仗工整,在形式上构成美感。

出自苏轼《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

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

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

书此数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

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

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译文月光照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上,天空中有几丝淡淡的云彩。

白色的马儿此时尚气宇昂扬,我却不胜酒力,在河边下马,等不及解下马鞍,就想倒在这芳草中睡一觉。

这小河中的清风明月多么可爱,马儿啊可千万不要踏碎那水中的月亮。

我解下马鞍作枕头,斜卧在绿杨桥上进入了梦乡,听见杜鹃叫时,天已明了。

赏析小序叙事简洁,描写生动,短短五十四字,即写出地点、时间、景物以及词人的感受。

它充满了诗情画意,是一篇写得很优美的散文,可与其《记承天寺夜游》媲美。

上片头两句写归途所见:“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

〞弥弥,是水盛的样子;层霄,即层云。

春夜,词人在蕲水边骑马而行,经过酒家饮酒,醉后乘着月色归去,经过一座溪桥。

由于明月当空,所以才能看见清溪在辽阔的旷野流过。

〞先说“照野〞,突出地点明了月色之佳。

用“弥弥〞形容“浅浪〞,就把春水涨满、溪流汩汩的景象表现出来了。

广阔的天空还有淡淡的云层。

“横空〞,写出了天宇之广。

说云层隐隐约约在假设有假设无之间,更映衬了月色的皎洁。

野外是广袤的,天宇是寥廓的,溪水是清澈的。

在明月朗照之下的人间仙境中,诗人忘却了世俗的荣辱得失和纷纷扰扰,把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化到大自然中。

此两句暗写月光。

“障泥未解玉骢骄〞,是说那白色的骏马突然活泼起来,提醒他的主人:要渡水了!障泥,是用锦或布制作的马荐,垫在马鞍之下,一直垂到马腹两边,以遮尘土。

苏轼《西江月》赏析

苏轼《西江月》赏析

西江月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赏析:
词的上片写感伤,寓情于景,咏人生之短促,叹壮志之难酬。

下片写悲愤,借景抒情,感世道之险恶,悲人生之寥落。

苏轼的几首中秋词中,本篇自有其特色。

以景寓情,情景交融,是这首中秋词的艺术特色。

全词通过对新凉风叶、孤光明月等景物的描写,将吟咏节序与感慨身世、抒发悲情紧密结合起来,由秋思及人生,触景生情,感慨悲歌,情真意切,令人回味无穷。

苏轼《西江月》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

苏轼《西江月》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

苏轼《西江月》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原文:西江月 [27]宋苏轼春夜蕲水中,过酒家饮。

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

解鞍,曲肱少休。

及觉,已晓。

乱山葱茏,不谓尘世也。

书此词桥柱。

照野弥弥浅浪 [28] ,横空暧暧微霄 [29] 。

障泥未解玉骢骄 [30] ,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明月,莫教踏破琼瑶 [31] 。

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32] 。

注释:[27]《苏诗编年总案》云:元丰五年壬戌(1082)三月作。

[28]弥弥:水波荡漾貌。

[29]暧暧:云气朦胧貌。

[30]障泥:马鞯两旁下垂之饰物,用以遮挡泥土者。

玉骢:良马。

[31]琼瑶:谓月色如玉。

[32]杜宇:杜鹃。

译文:月光下小溪春水涨满、水波涌动,隐隐约约的看见天空中云气弥漫。

濒临溪流,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鞯,就想倒在这芳草中睡一觉。

这溪中景致如此可爱,千万不能让马儿踏碎那水中的月亮。

我解下马鞍作枕头,斜卧在绿杨桥上进入了梦乡,听见杜鹃叫时,天已明了。

评析:此词作于黄州贬所。

夜行水畔,小憩溪桥,眼目所及,无非清波浅浪,明月云霄。

如此良宵水色,怎忍让马蹄破浪,踏碎这玉样的琼田水景呢?还不如欹枕桥头,谛听杜宇的晓唱吧。

俨然是天仙化人的灵境,哪有一点羁人的怅悒?此为山行醉晓之作,仙气姗姗,有疑非尘世之感。

东坡之高旷真率,无人可及。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

嘉祐二年(1057),与弟辙同中进士。

父洵亦能文,世称三苏。

苏轼虽早享盛名,仕途却十分坎坷。

他反对王安石变法,却也不赞成司马光尽废新法,“不复较量厉害,参用所长”的态度,导致他迭遭贬逐。

晚年更远谪儋州(今属海南)。

徽宗立,遇赦归,卒于常州(今属江苏)。

苏轼是北宋文坛的主将,诗词散文,无不精妙。

其《东坡乐府》更是宋词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他所开创的豪放词派,清旷雄奇,气象万千,丰富了表现手法,扩大了词的领域,有着截断众流、别开风气的作用。

正像胡寅在《酒边词序》中所说:“及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乎尘垢之外。

杜宇一声春晓——苏轼《西江月》原文、译文及赏析

杜宇一声春晓——苏轼《西江月》原文、译文及赏析

杜宇一声春晓一一苏轼《西江月》原文、译文及赏析西江月顷在黄州苏轼顷在黄州,春夜行薪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

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

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

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

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月光照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上,天空中有几丝淡淡的云彩。

白色的马儿此时尚气宇昂扬,我却不胜酒力,在河边下马,等不及解下马鞍,就想倒在这芳草中睡一觉。

这小河中的清风明月多么可爱,马儿啊可千万不要踏碎那水中的月亮。

我解下马鞍作枕头,斜卧在绿杨桥上进入了梦乡,听见杜鹃叫时,天已明了。

西江月:词牌名。

薪水:水名,流经湖北薪春县境,在黄州附近。

弥弥:水波翻动的样子。

层霄:弥漫的云气。

障泥:马鞯,垂于马两旁以挡泥土。

玉骢:良马。

骄:壮健的样子。

可惜:可爱。

琼瑶:美玉。

这里形容月亮在水中的倒影。

杜宇:杜鹃鸟此词作于苏轼贬谪黄州期间。

公元1079 年(元丰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这是苏轼生活史的转折点,这飞来横灾彻底地粉碎了苏轼希图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然后功成身退的幻想。

从此以后,苏轼看清了官场的黑暗、世态的炎凉。

但苏轼没有被痛苦压倒。

他住在黄州临皋亭。

后来又在不远处开垦一片荒地,种上庄稼树木,名之曰“东坡”。

他有时布衣芒?郑?鋈胗谮淠爸?希挥惺痹乱狗褐郏?爬擞谏剿?? 洌罕硐殖鲆恢殖?说目醮铮?恢植灰允朗螺踊车奶竦??瘛3林氐恼?未蚧魇顾?陨缁岫匀松?奶?龋?约胺从吃诖醋魃系乃枷敫星楹头绺穸加忻飨缘谋浠?T谡馄诩渌?醋髁撕芏嘤判阕髌罚?舜适瞧渲兄?弧?BR>这是一首寄情山水的词。

作者在词中描绘出一个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境界,把自然风光和自己的感受融为一体,在诗情画意中表现自己心境的淡泊、快适,抒发了他乐观、豁达、以顺处逆的襟怀。

上片头两句写归途所见:“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

”弥弥,是水盛的样子;层霄,即层云。

苏轼《西江月-顷在黄州》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苏轼《西江月-顷在黄州》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苏轼《西江月-顷在黄州》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西江月-顷在黄州》顷在黄州,①春夜行蕲水中。

②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③曲肱醉卧少休。

④及觉已晓,⑤乱山攒拥,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

⑦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⑧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

⑨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⑩【注释】①顷:近来。

②蕲(qi其)水:这里指水名(不指蕲水县),流经湖北蕲春,注入长江。

③解鞍:指下马。

④曲肱(gong工):弯曲手臂,以臂为枕。

肱:胳膊从肘到肩的部分。

⑤及:等到。

觉:睡醒。

⑥攒(cuan)拥:密集、簇拥。

⑦弥弥:水波翻动的样子。

⑧障泥:马鞯,用锦或布做成,垫在马鞍下,垂在马腹两旁,以遮尘土。

玉骢:是“玉花骢”的简称。

玉花骢是唐玄宗豢养的名马,这里泛指良种马。

骢:毛色青白相间的马。

骄:活跃。

⑨可惜:可爱。

琼瑶:美玉,这里形容水中之月的美好。

⑩杜宇:杜鹃鸟。

【译文】月光照耀着旷野,蕲水中翻动着细浪,层层云朵依稀地横在天空。

马因临溪以为将渡,爱惜马鞯而显得局促不安,我却想在芳草丛中醉眠逍遥。

一溪的清风朗月,象美玉一样分外可爱,不要让马下水,怕它踏碎水中月影。

下马解鞍作枕,斜躺在绿杨桥畔,一觉睡到天明,才被杜鹃鸟啼声惊醒。

【集评】明·杨慎:“欧阳公词:‘草薰风暖摇征辔’,乃用江淹《别赋》:‘闺中风暖,陌上草薰’之语也。

苏公词:‘照野弥弥浅浪,横空暖暖微霄’,乃用陶渊明‘山涤馀霭,宇暖微霄’之语也。

填词虽于文为末,而非自选诗、乐府来,亦不能入妙。

”(《词品》卷一)明·卓人月、徐士俊:“山谷词‘走马章台,踏碎满街月。

’公偏不忍踏碎,都妙。

”(《古今词统》卷六)【赏析】本篇作于元丰五年(1082)三月。

词中描绘了作者在春夜漫行,沉醉在溶溶月色中,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词中称马为“玉骢”、桥名“绿杨”,溪月似“琼瑶”,旷野有“芳草”,突出已非“尘世”的心理感受,实际上是他对贬谪生活的一种排遣和抗争。

苏轼的诗句《西江月》赏析

苏轼的诗句《西江月》赏析

苏轼的诗句《西江月》赏析苏轼的诗句《西江月》赏析《西江月·梅花》这首词题或作《梅》、《梅花》。

《野客丛书》:“盖悼朝云而作。

”苏轼侍妾朝云,随词人徒岭南,不久即去世,时年三十二岁。

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苏轼的诗句《西江月》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西江月苏轼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赏析:这首词反映了诗人谪居后的苦闷心情,词调较为低沉、哀惋,充满了人生空幻的深沉喟叹。

具体写作年代,大概是元丰三年(1080)。

词的上片写感伤,寓情于景,咏人生之短促,叹壮志之难酬。

下片写悲愤,借景抒情,感世道之险恶,悲人生之寥落。

苏轼的'几首中秋词中,本篇自有其特色。

上片的起句“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感叹人生的虚幻与短促,发端便以悲剧气氛笼罩全词。

以梦喻世事,不仅包含了不堪回首的辛酸往事,还概括了对整个人生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一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

“人生风度新凉”,有对于逝水年华的无限惋惜和悲叹。

“新凉”二字照应中秋,句中数量词兼疑问词“几度”的运用,低回唱叹,更显示出人生的倏忽之感。

三、四句“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紧承起句,进一步唱出了因时令风物而引起的人生惆怅。

诗人撷取秋风萧瑟、落叶纷飞这两个典型秋色秋景,借寒暑的易替,叹时光易逝、容颜将老、壮志难酬,以哀惋的笔调道出无法摆脱人生烦忧的怅惘之情。

下片写独自一人于异乡把盏赏月的孤寂处境和伤时感事的思绪。

“酒贱常愁客少”,委婉地点出诗人遭贬斥后势力小人避之如水火的情形:“月明多被云妨”,隐喻奸人当道,排斥善类,忠而被谤,因谗遭贬。

以上两句,流露出词人对世态炎凉的感愤,包含的情感非常丰富:有念怀亲人的无限情思,有对国事的忧虑和对群小当道的愤懑,有渴望朝廷理解、重用的深意,也有难耐的孤寂落寞和不被世人理解的苦痛凄凉。

这一结拍,是一个天涯沦落人带着血泪的人生呐喊与渲泄。

苏轼《西江月》翻译赏析

苏轼《西江月》翻译赏析

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译文] 我爱梅的高尚情操已随着晓云而成空无,此生不再梦见梅花。

[出自] 苏轼《西江月》玉骨那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

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

素面常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

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注释:玉骨:形容梅花品质之美。

瘴雾:南方山林中的湿热之气。

倒挂绿毛:似鹦鹉而小的珍禽。

幺风:鸟名,即桐花凤,绿毛红嘴状似鹦鹉而小,又称“倒挂子〞。

相传自东海来。

涴〔音“沃〞〕:沾污,污染。

“不与〞句:苏轼自注:“诗人王昌龄,梦中作梅花诗。

〞译文:惠州的梅花生长在瘴疬之乡,却不怕瘴气的侵袭,是因为它有冰雪般的肌体、神仙般的风姿。

它的仙姿艳态引起了海仙的羡爱,海仙经常派遣使者来到花丛中探望。

岭南的梅花天然洁白,不屑于用铅粉来妆饰;施了铅粉,反而掩盖了它的自然美容。

岭南的梅花花叶四周皆红,即使梅花谢了,梅叶仍有红色。

我爱梅的高尚情操已随着晓云而成空无,此生不再梦见梅花。

赏析:这首词明为咏梅,暗为悼亡,是苏轼为悼念毅然随自己贬谪岭南惠州的侍妾朝云而作。

词中所描写的惠州梅花,实为朝云美丽的姿容和高洁的人品的化身。

词的上阕写惠州梅花的风姿、神韵。

起首两句,突兀而起,说惠州的梅花生长在瘴疠之乡,却不怕瘴气的侵袭,是因这它有冰雪般的肌体、神仙般的风致。

接下来两句说它的仙姿艳态,引起了海仙的羡爱,海仙经常派遣使者来到花丛中探望;这个使者,原来是倒挂在树上的绿毛小鸟〔状如幺凤〕。

以上数句,传神地勾勒出岭南梅花超尘脱俗的风韵。

下阕追写梅花的形貌。

“素面常嫌粉涴〞,岭南梅天然洁白的容貌,是不屑于用铅粉来妆饰的;施了铅粉,反而掩盖了它的自然美容。

岭南的梅花,花叶四周皆红,即使梅花谢了〔洗妆〕,而梅叶仍有红色〔不褪唇红〕,称得上是绚丽多姿,大可游目骋情。

面对着这种美景的东坡,却另有怀抱:“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东坡慨叹爱梅的高尚情操已随着晓云而成空无,已不再梦见梅花,不象王昌龄梦见梨花云那样做同一类的梦了。

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全文译文及鉴赏

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全文译文及鉴赏

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全文译文及鉴赏本文是关于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全文译文及鉴赏,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是由苏轼所创作的,在这首词中,苏轼以“中秋”这一深具情感意义的节日为背景,抒写了远贬黄州的孤独悲苦的心情,同时又在感叹时间的流逝中,表达出对人生历史的深沉思考,以及对人世真情的深深眷恋。

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宋代:苏轼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

看取眉头鬓上。

(秋凉一作:新凉)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

把盏凄然北望。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译文世上万事恍如一场大梦,人生经历了几度新凉的秋天?到了晚上,风吹动树叶发出的声音,响彻回廊里,看看自己,愁思爬上了眉头,鬓边生出了白发。

酒并非好酒,常因客少发愁,月亮虽明,却多被云层遮住。

在这中秋之夜,谁能够和我共同欣赏这美妙的月光?我只能拿起酒杯,凄然望着北方。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注释西江月: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作词调。

《乐章集》《张子野词》并入“中吕宫”。

五十字,上下片各两平韵,结句各叶一仄韵。

世事一场大梦:《庄子·齐物论》:“且有大觉,而后知其大梦也。

”李白《春日醉起言志》:“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

”新凉:一作“秋凉”。

风叶:风吹树叶所发出的声音。

鸣廊:在回廊上发出声响。

《淮南子·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

”徐寅《人生几何赋》:“落叶辞柯,人生几何”。

此由风叶鸣廊联想到人生之短暂。

眉头鬓上: 指眉头上的愁思鬓上的白发。

贱:质量低劣。

妨:遮蔽。

孤光:指独在中天的月亮。

琖:同“盏”,酒杯。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赏析诗词联想提起苏轼的中秋词,大家都会想起那首著名的《水调歌头》,但同是写于中秋的这首《西江月》,情绪却显得非常落寞,应该是写于被贬黄州之时。

古典诗词鉴赏:杜宇一声春晓——苏轼《西江月》赏析

古典诗词鉴赏:杜宇一声春晓——苏轼《西江月》赏析

古典诗词鉴赏:杜宇一声春晓——苏轼《西江月》赏析西江月·顷在黄州苏轼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

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

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

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

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译文】月光照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上,天空中有几丝淡淡的云彩。

白色的马儿此时尚气宇昂扬,我却不胜酒力,在河边下马,等不及解下马鞍,就想倒在这芳草中睡一觉。

这小河中的清风明月多么可爱,马儿啊可千万不要踏碎那水中的月亮。

我解下马鞍作枕头,斜卧在绿杨桥上进入了梦乡,听见杜鹃叫时,天已明了。

【注释】西江月:词牌名。

蕲水:水名,流经湖北蕲春县境,在黄州附近。

弥弥:水波翻动的样子。

层霄:弥漫的云气。

障泥:马鞯,垂于马两旁以挡泥土。

玉骢:良马。

骄:壮健的样子。

可惜:可爱。

琼瑶:美玉。

这里形容月亮在水中的倒影。

杜宇:杜鹃鸟。

【创作背景】此词作于苏轼贬谪黄州期间。

公元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这是苏轼生活史的折点,这飞来横灾彻底地粉碎了苏轼希图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然后功成身退的幻想。

从此以后,苏轼看清了官场的黑暗、世态的炎凉。

但苏轼没有被痛苦压倒。

他住在黄州临皋亭。

后来又在不远处开垦一片荒地,种上庄稼树木,名之曰东坡。

他有时布衣芒屩,出入于阡陌之上;有时月夜泛舟,放浪于山水之间:表现出一种超人的旷达,一种不以世事萦怀的恬淡精神。

沉重的政治打击使他对社会对人生的态度,以及反映在创作上的思想感情和风格都有明显的变化。

在这期间他创作了很多优秀作品,此词是其中之一。

【作品赏析】这是一首寄情山水的词。

在词中描绘出一个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境界,把自然风光和自己的感受融为一体,在诗情画意中表现自己心境的淡泊、快适,抒发了他乐观、豁达、以顺处逆的襟怀。

小序叙事简洁,描写生动,短短五十四字,即写出地点、时间、景物以及词人的感受。

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苏轼宋代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

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

把盏凄然北望。

译文世上万事恍如一场大梦,人生经历了几度新凉的秋天?到了晚上,风吹动树叶发出的声音,响彻回廊里,看看自己,愁思爬上了眉头,鬓边生出了白发。

酒价便宜,反而常常忧愁客少,月亮虽明,却多被云层遮住。

在这中秋之夜,谁能够和我共同欣赏这美妙的月光?我只能拿起酒杯,凄然望着北方。

注释西江月: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作词调。

《乐章集》《张子野词》并入“中吕宫”。

五十字,上下片各两平韵,结句各叶一仄韵。

世事一场大梦:《庄子·齐物论》:“且有大觉,而后知其大梦也。

”李白《春日醉起言志》:“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

”新凉:一作“秋凉”。

风叶:风吹树叶所发出的声音。

鸣廊:在回廊上发出声响。

《淮南子·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

”徐寅《人生几何赋》:“落叶辞柯,人生几何”。

此由风叶鸣廊联想到人生之短暂。

眉头鬓上:指眉头上的愁思鬓上的白发。

贱:便宜。

妨:遮蔽。

孤光:指独在中天的月亮。

琖:同“盏”,酒杯。

赏析诗词联想提起苏轼的中秋词,大家都会想起那首著名的《水调歌头》,但同是写于中秋的这首《西江月》,情绪却显得非常落寞,应该是写于被贬黄州之时。

在这首词中,苏轼以“中秋”这一深具情感意义的节日为背景,抒写了远贬黄州的孤独悲苦的心情,同时又在感叹时间的流逝中,表达出对人生历史的深沉思考,以及对人世真情的深深眷恋。

在清寒孤寂的意境氛围的营造中,读者可以见到豪放词人苏东坡在旷达超然背后悲情婉约的一面。

诗句赏析词一开端,便慨叹世事如梦,虽然苏轼诗词中常常流露出人生如梦的思想,但或是自我排遣之语,或为往古来今之思,读来往往觉其放达,而不觉其悲切。

此处却不然,以一种历尽沧桑的语气写出,加上几度秋凉之问,风叶鸣廊,忽觉人生短暂,已惊繁霜侵鬓,益觉开头浮生若梦的感叹,并非看破红尘的彻悟,而是对自身遭际有不平之意,从而深感人生如梦境般荒谬与无奈。

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苏轼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苏轼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苏轼|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苏轼|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西江月苏轼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

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

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

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

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1)这首词刻画了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简要概括。

(3分)(2)“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

(4分)(1)①身处逆境;②乐观自适;③随性洒脱;④热爱自然。

(任意三点得3分)(2)①虚实结合:明写月下细浪涟漪层层涌起,空中云朵依稀;暗写月光朗照,月色美好。

(2分)②通过写景营造出清冷明丽的意境,凸显诗人愉悦之情。

(1分,只答“借景抒情”不给分)③“弥弥”“隐隐”使用叠词,两句对仗工整,在形式上构成美感。

(1分)赏析这首寄情山水的词,作于苏轼贬谪黄州期闸。

作者词中描绘出一个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境界,把自然风光和自己的感受融为一体,诗情画意中表现自己心境的淡泊、快适,抒发了他乐观、豁达、以顺处逆的襟怀。

上片头两句写归途所见:。

照野涨浅浪,I翻翱1;^。

”弥弥,是水盛的样子;层霄,即层云。

舂夜,词人蕲水边骑马而行,经过酒家饮酒,醉后乘着月色归去,纟5过一座溪桥。

由于明月当空,所以才能看见清溪辽阔的旷野流过。

先说。

照野”,突出地点明了月色之佳。

用弥弥”来形容“浅浪':,就把舂水涨满、溪流汩汨的景象表现出来了。

“橫空”,写出了天宇之广。

说云层隐隐约约若有若无之间,更映衬了月色的皎洁。

此两句喑写月光。

“章泥未解玉骢骄”是说那白色的骏马忽然活跃起来,提醒他的主人:要渡水了!障泥,是用锦或布制作的马荐,垫马鞍之下,一直垂到马腹两边,以遮尘土。

词人这里只是写了坐骑的神态,便衬托出濒临溪流的情景。

此时,词人不胜酒力,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鞍鞯,即欲眠于芳草。

苏轼《西江月·顷在黄州》译文及鉴赏

苏轼《西江月·顷在黄州》译文及鉴赏

苏轼《西江月·顷在黄州》译文及鉴赏《西江月·顷在黄州》是由苏轼所创作的,此词所描绘的富有诗情画意的美景中,处处有“我”之色彩,景物成为塑造“我”的典型性格的凭据。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西江月·顷在黄州》的译文及鉴赏,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西江月·顷在黄州》宋代:苏轼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

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

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

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

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西江月·顷在黄州》译文月光下小溪春水涨满、水波涌动,隐隐约约的看见天空中云气弥漫。

濒临溪流,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鞯,就想倒在这芳草中睡一觉。

这溪中景致如此可爱,千万不能让马儿踏碎那水中的月亮。

我解下马鞍作枕头,斜卧在绿杨桥上进入了梦乡,听见杜鹃叫时,天已明了。

《西江月·顷在黄州》注释西江月:词牌名。

蕲水:水名,流经湖北蕲春县境,在黄州附近。

弥弥:水波翻动的样子。

层霄:弥漫的云气。

障泥:马鞯,垂于马两旁以挡泥土。

玉骢:良马。

骄:壮健的样子。

可惜:可爱。

琼瑶:美玉。

这里形容月亮在水中的倒影。

杜宇:杜鹃鸟。

《西江月·顷在黄州》赏析这是一首寄情山水的词。

上片写词人路上的见闻和醉态,下片言词人对美好景物的怜惜之情。

此词以空山明月般澄澈、空灵的心境,描绘了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月夜人间仙境图,表现出一个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境界,抒发了作者乐观、豁达、以顺处逆的襟怀。

全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境界空灵浩渺,读来回味无穷。

作者在词中描绘出一个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境界,把自然风光和自己的感受融为一体,在诗情画意中表现自己心境的淡泊、快适,抒发了他乐观、豁达、以顺处逆的襟怀。

小序叙事简洁,描写生动,短短五十四字,即写出地点、时间、景物以及词人的感受。

《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翻译赏析

《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翻译赏析

《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翻译赏析《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翻译赏析《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作者为宋朝文学家苏轼。

其全文如下: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

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

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前言】《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上片写词人路上的见闻和醉态,下片言词人对美好景物的怜惜之情。

此词以空山明月般澄澈、空灵的心境,描绘了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月夜人间仙境图,表现出一个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境界,抒发了作者乐观、豁达、以顺处逆的襟怀。

全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境界空灵浩渺,读来回味无穷。

【注释】⑴西江月:词牌名。

⑵蕲水:水名,流经湖北蕲春县境,在黄州附近。

⑶弥弥:水波翻动的样子。

⑷层霄:弥漫的云气。

⑸障泥:马鞯,垂于马两旁以挡泥土。

玉骢:良马。

骄:壮健的样子。

⑹可惜:可爱。

⑺琼瑶:美玉。

这里形容月亮在水中的倒影。

⑻杜宇:杜鹃鸟。

【翻译】月光照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上,天空中有几丝淡淡的云彩。

白色的马儿此时尚气宇昂扬,我却不胜酒力,在河边下马,等不及解下马鞍,就想倒在这芳草中睡一觉。

这小河中的清风明月多么可爱,马儿啊可千万不要踏碎那水中的月亮。

我解下马鞍作枕头,斜卧在绿杨桥上进入了梦乡,听见杜鹃叫时,天已明了。

【鉴赏】这是一首寄情山水的词。

作者在词中描绘出一个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境界,把自然风光和自己的感受融为一体,在诗情画意中表现自己心境的淡泊、快适,抒发了他乐观、豁达、以顺处逆的襟怀。

小序叙事简洁,描写生动,短短五十四字,即写出地点、时间、景物以及词人的感受。

它充满了诗情画意,是一篇写得很优美的散文,可与其《记承天寺夜游》媲美。

上片头两句写归途所见:“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

”弥弥,是水盛的样子;层霄,即层云。

春夜,词人在蕲水边骑马而行,经过酒家饮酒,醉后乘着月色归去,经过一座溪桥。

由于明月当空,所以才能看见清溪在辽阔的旷野流过。

苏轼《西江月·平山堂》宋词赏析

苏轼《西江月·平山堂》宋词赏析

苏轼《西江月·平山堂》宋词赏析《西江月·平山堂》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词的上片写瞻仰欧词手迹而生的感慨,下片写听唱欧词而生感慨,道出缅怀之情,有抚今追昔的万千感慨。

下面我们一起来阅读《西江月·平山堂》宋词赏析。

欢迎大家阅读!【原文】西江月⑴·平山堂⑵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⑶声中。

十年不见老仙翁⑷,壁上龙蛇飞动⑸。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⑹。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⑺。

【注释】⑴西江月:词牌名取自李白《苏台览古》“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西江是长江的别称,调咏吴王西施的故事。

原唐教坊曲,后用作词调。

又名《白苹香》、《步虚词》、《晚香时候》、《玉炉三涧雪》、《江月令》。

双调五十字,前后阕各两平韵,一仄韵,同部平仄互押,前后阕起首两句例用对仗。

⑵平山堂:在扬州大明寺侧,欧阳修所建。

《舆地纪胜》:“负堂而望,江南诸山拱列檐下,故名。

”⑶弹指:佛教名词,比喻时间短暂。

《翻译名义集》卷五《时分》:“时极短者谓刹那也”,“壮士一弹指顷六十五刹那”,又云“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

”⑷老仙翁:指欧阳修。

苏轼于熙宁四年于扬州谒见欧阳修,至此为九年,十年盖举成数。

⑸龙蛇飞动:指欧阳修在平山堂壁留题之墨迹。

⑹文章太守、杨柳春风:欧阳修《朝中措》:“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

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

行乐直须年少,樽前看取衰翁。

”是为“文章太守”、“杨柳春风”所本。

⑺未转头时是梦:白居易《自咏》:“百年随手过,万事转头空。

”此翻进一层,谓未转头时,已是梦幻。

【白话译文】我第三次经过平山堂,前半生在弹指声中过去了。

整十年没见老仙翁了,只有墙上他的墨迹,仍是那样气势雄浑,犹如龙飞蛇舞。

我在平山堂前“欧公柳”的下面,写下这首词悼念文坛英杰,故扬州太守欧阳修。

别说人死后万事皆空,即使活在世上,也不过是一场大梦呀!【创作背景】此词写于公元1079年(宋神宗元丰二年),苏轼第三次到扬州平山堂,缅怀恩师欧阳修,同时也蕴含苏轼自身的人生感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西江月①》赏析
西江月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②,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③已鸣廊④,看取眉头鬓上⑤。

酒贱⑥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⑦。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选自《苏轼词赏析集》)
注释:
①西江月:词牌名。

②世事一场大梦:出处为《庄子・齐物论》:“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

”③风叶:风吹树叶所发出的声音。

④鸣廊:在回廊中发出声响。

⑤眉头鬓上:指眉头上的愁思,鬓上的白发。

⑥贱:质量低劣。

⑦妨:遮蔽。

赏析:
在这首词中,苏轼以”中秋”这一深具情感意义的节日为背景,抒写了其被贬黄州的孤独悲苦的心情,同时又在感叹时间的流逝中,表达出对人生历史的深沉思考,以及对人世真情的深深眷恋。

在清寒孤寂的意境氛围中,读者可以从中读到豪放词人苏东坡在旷达超然背后悲情婉约的一面。

词的开端,词人便慨叹世事如梦,虽然苏轼诗词中
常常流露出人生如梦的思想,但或是自我排遣之语,或为古往今来之思,读来往往觉其放达,而不觉其悲切。

此处则不然,以一种历尽沧桑的语气写出,加上几度新凉之问,以及风叶鸣廊、繁霜侵鬓,我们便觉词人开头浮生若梦的感叹,并非看破红尘的彻悟,而是对自身遭际有不平之意,从而深感人生如梦境般荒谬与无奈。

下片开头两句,“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酒贱”是因为“人贱”,暗指身遭贬斥,受人冷遇。

“月明”一句隐喻小人当道,君子遭谗。

苏轼远贬黄州,心中的失落与不满是以这种自我嘲讽的形式来表现的。

因“乌台诗案”受苏轼牵连被贬的人很多,苏轼也因此不愿再连累友人,所以绝少与故人交往,这里的“客少”应是指当时的实际情况。

在这皓月当空之时,清秋的寒气阵阵袭人,此时苏轼心中的孤独凄凉之感是难以排遣的。

中秋月明,而明月总是被乌云遮去光芒,这里隐含了作者深深的政治愤懑情绪,“云妨”比喻小人当道,欺瞒主上,迷惑视听,排斥忠良。

作者为自己忠而被谤,谪居偏地黄州,政治抱负难以实现而深感忧伤苦闷,而此情此景,唯有对月把盏聊以解忧了。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点出了这首词作的时间与主旨。

“中秋”是传统意义上团聚的节日,苏轼选取“中秋”这一欢乐的节日作为背景,以虚笔中的乐景写哀情,使哀情为之更哀。

“北望”点出了词作的主旨。

苏轼
当时政治上受到迫害,孤苦寂寥,凄然北望之中,思弟之情、忧国之心、身世之感交织在一起。

苏轼晚年多以佛、道思想来超然物外,以消解现实中的苦闷,但此词笼罩着一层悲凉的气氛,在这热闹的中秋月明之时,唯一可以慰藉自己落寞孤寂情怀的是那真挚的手足深情。

苏轼渴望着与兄弟一诉衷肠,无奈远贬黄州的他只能在北望中借明月遥寄相思。

天涯同一月,相思两地情,遥望却不能与之相聚,明天却又要面对现实中太多的痛苦与无奈,苏轼因而陷入更为深沉的悲凉之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