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思想史讲义

合集下载

中国思想史 上课

中国思想史 上课

宋明儒学
明清儒学的新发展 (1)李贽及其思想:他自称“异端”,力图冲破传统 儒学的束缚,有强烈的追求个性和发展经济的要 求。基本主张: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认为人 皆有私,主张个性自由。 (2) 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 ( 黄宗羲、顾炎武、王 夫之)的主张 ①政治上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独裁,提出限制君权、 倡导言论自由的设想。 ②经济上重视发展工商业,提出“工商皆本”的思 想。 ③思想上批判程朱理学脱离实际,提出“经世致用” 的思想,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关乎国计民生。
专题十一 │ 专题知识重构
B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层次。林则徐 、魏源等人只学习西方器物,没有形成“新学派”,排除 A项;孙中山等主要宣传西方的资产阶级革命学说,故与 题干“所汲西学极为有限”不符,排除C项;陈独秀等人 对中学全盘否定,排除D项;康、梁等人把西方的进化论 与中国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在中国进行变法,故答案选B项 。
B [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董仲舒认为, “善”出自人性,但人性不一定是“善” 的,因此需要君主来完善人性,这是天意, 说明董仲舒在孟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 “君权神授”思想。
1儒学为什么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取得主导地位?
其一: 其思想内核是一切剥削阶级取得统治地位后共同需要的理想武器,在根本上 都是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需要的。 宣扬天命的天人观念; 政治上的“大一统”。 其二: 儒家的人世说,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够随时代需要的变化而不断的改 变面目。 汉代儒学; 宋明理学(“三教合流“;又保持自身的根本特质和立场)。
[构建体系]
[核心梳理] 1.对道、儒、墨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中的必然反映
3.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意义
①“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 要阶段,奠定了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②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 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③“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 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中国古代思想史》全套课件 PPT

《中国古代思想史》全套课件 PPT


建国前主要体现在唯心史观占主导地位。 建国后主要体现~要为政治运动服务等。 (“十七年”及“文革”一切都要为政治服 务; 改变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

第一讲
7、学研中国古代思想史的作用
①、启迪思想智慧、开阔解放思想、提高精神 境界。 ②、通过具体地分析历史上相关思想意识,总 结和汲取其中的历史经验教训,培养锻炼 逻辑思维,逐步提高观察、认识、分析、 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④、思想史→中国思想史→中国古代思想史 可以依据不同标准进行分门别类的再划分: 如按范围区域分(中外);按社会性质分(五种 形态);按时代分(古中近现当);按对象内容分 (宗教、哲学、政治、经济、伦理、法律、教育、军 事、科学、艺术、史学……。 ⑤、学习以综合为主,侧重哲学、伦理、政治,适宜 兼顾其他。
第一讲
第一讲:序言、原始思想观念的形成及变化
中国古代思想史研究的对象、方法 原始思想观念的形成与变化 思考题 参考书目 网络资源链接
一.
二.
三. 四. 五.
第一讲
一 、中国古代思想史研究的对象、方法
1. 2. 3. 4. 5. 6. 7. 8. 9.
中国古代思想史的研究对象。 思想和思想史。 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学科范畴及其内部的再划分。 中国古代思想史与中国古代哲学史的区别。 学研中国古代思想史的指导思想、目的、方法。 以往在学研中国古代思想史中形成的主要失误。 学研中国古代思想史的作用。 中国古代思想史的主要特点。 中国古代思想的主要精华。
第一讲
3、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学科范畴及内部的再划分 ①、中国思想史的概念。 ②、中国古代思想史的概念及时限。 ③、所属学科范畴:历史学 (中国古代思想史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个 重 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如从广义文化的角度看, 它是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神文化)

中国社会思想史讲义

中国社会思想史讲义

中国社会思想史讲义一、社会思想的基本内涵1、含义社会思想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社会模式的观念、构想或理论。

2、解析(1)社会思想来源于社会生产与生活实践。

(2)“社会”是具体的我们生活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中,我们不断作出自我选择,但无时无刻不受各种社会力量的影响。

(3)社会生活主要是群体生活,群体生活则面临如何构建、运行与管理的问题。

在运行过程中会出现障碍性问题,则需要相应解决方案乃至理想的社会模式。

二、社会思想史的定义与范围定义:中国社会思想史就是研究历代中国人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社会模式的观念、构想或理论的内在历史过程及其特点与规律的社会学基础理论学科。

研究范围:官方、士林、民间;大传统、小传统。

三、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意义中国社会思想史是社会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中国古代社会思想构成为中国社会学的重要源头之一;中国社会思想史构成为中国社会学的一个基本特色;研究中国社会思想史是社会学中国化的必要渠道;学习中国社会思想史是提升学习者素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先秦社会思想.中国历史上首次大的民族混合与文化融合;王官之学逐步下移,私学由此产生.九家十派产生;“道术将为天下裂”。

第一节老子三、“无为而治”的治国策略背景:大道的自然秩序对人类社会具有绝对的支配权,人类只能顺应而不能违背,在上者“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1、“以百姓心为心”;“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统治者“去甚、去奢、去泰。

”2、弃智以制欲,挥斥社会规范;“圣人为腹不为目”;“虚其心,实其腹,弱其智,强其骨”;“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3、“上德无为而无以为”(有本作“无不为”)“治大国,若烹小鲜”;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四、“不敢为先”的处世模式1、柔弱谦下的交往原则与世俗相反的知雄守雌观点;“老聃贵柔”;人生处世的“三宝”;对我们现代生活的意义.2、“功成身退”的保身原则“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金观涛《中国思想史讲义纲要》

金观涛《中国思想史讲义纲要》

中国思想史讲义纲要金观涛第一讲导论:中国思想史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意义1.1为什么要研究思想史A,用科学方法可以理解历史吗?我们都知道,为了研究中国的现在,我们必须知道过去。

通过考据,通过尽量完整的社会资料,就是说通过尽量科学的社会科学方法,我们能够知道历史真相吗?今天我们的考据是十分地盛行的:从古代的文物发掘,到整个清代的考据,很多的细节都是挖出来的。

只要我们对过去的事情的考据越来越细,对图画以及过去的事情知道的越来越详密,我们就真的能够了解过去的历史吗?回答是绝对的,单凭这个我们是不可能了解历史的。

为什么?因为历史是人的行动,而人的社会行为有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它是有价值的行动。

人的任何行为与行动都是观念的产物。

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我们都知道,历史上任何一个社会事件的发生,都是人有价值取向的。

我的观念回达到一个目的,在观念知道它的时候。

但是我们知道,在历史的记载中间,观念是最容易被遗忘的。

思想史正是研究历史上发生过的观念的研究,观念跟历史上发生过的事件的互动研究。

社会行动动机结构最容易被遣忘。

举个大家都熟悉的打球的例子,假如在五百年之后,这一体育项目随着时代的变迁不再盛行。

我们依靠观看DVD来了解它。

问题是,假如我们的DVD出现了一点微小的故障,荧幕上的篮球消失在我们的消失了。

那么,二十五世纪的史学家将会如何看待这群人的行动呢?他们在跳跃?抑或都发了疯?可以说,篮球是贯穿于整个打篮球这一社会行动的核心。

所有的社会行动与人的行为都是围绕着这个求来展开的.由于篮球将每一个人的个人行动均转化为了社会行动,为了这个篮球因而制定了一系列打求的规则。

假设我们看不见球,那么光凭看DVD难道我们就知道他们在干什么吗?我们是不可能知道的。

在整个历史研究的过程当中,我们对于制度与文字的研究,对经济现象的研究,以及各种文物的考据,结合我们所讲的比喻,我们看到的都不是那个篮球。

我们研究的并不是打篮球运动中的哪个球,也不是研究运动员穿的什么衣服,而是围绕着篮球所运行的规则。

中国思想史(下)讲课提纲10年修订

中国思想史(下)讲课提纲10年修订

中国思想史(下)讲课提纲第一讲宋明理学第一节、关于理学一、理学发生之原由恩格斯认为,任何一种社会思潮的产生,必定有三个前提条件:一是已有的思想材料。

任何思想不可能凭空产生它必定依据已有的思想成果,通过吸收前人的思想成果,加以创造性地发挥。

二是特定的时代背景。

如果说传统是新思想产生的源泉,那么社会现实便是土壤。

一种新的社会思潮总是以满足特定的时代需要为前提条件的。

三是思想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

即是说思想的发展有自身的规律。

因此,理学发生之原由也应着眼于三个方面来考虑。

1、理学对佛、道思想的吸收——理学之主干无疑是儒家伦理哲学和政治学说。

他们对儒学的发挥,主要是对儒学的思想形态的创造性的转换,即对“性命之理”的展示以及认识此“理”的修养方法的发挥。

而这两方面却是从佛、道二家那里吸取了养料,附会儒家经典并加以改造的结果。

可以说理学家在“援佛入儒”、“援道入儒”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2、理学兴起于北宋初年,这就必须深入分析当时的社会状况。

理学产生的客观物质条件也是其内在根源。

应以宋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政治制度领域内的巨大变化以及导致这些变化的原由为线索。

这并不是什么“经济决定论”,就思想史的研究而言,一项主要任务要对一种时代思潮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作出合历史事实的阐释,而这种历史的阐释又必须以历史事实的了解为基本前提。

3、汉唐以来,佛、道二教大盛,对儒学构成了严重的挑战,儒学衰微。

儒学在迎接外在的思想挑战的同时,又创造性地予以回应。

宋代以前的中国哲学,道家、玄学和佛教哲学均有本体论的思想。

其中,道家与玄学提出道本论思想,佛家提出心、性本体论和理本论思想,然而居中国思想文化主导地位的儒家在宋代以前却少有提出系统的本体论思想,儒家经学对具有至高无上地位的儒家经典的诠释,还停留在以训诂考释注疏为主的阶段,儒家政治伦理学说缺乏本体论的哲学依据,难以与道、玄、佛思想相抗衡,以至动摇了儒家文化的主导地位,产生理论危机和社会危机。

中国思想史 第一讲

中国思想史 第一讲

院系:英语学院翻译系学号:15010155姓名:蒋晟第一讲先秦诸子及中华文化的超越突破导言:中国文化的精神中国文化历史的核心:第一,中国文化以道德为终极关怀,追求道德完善是人生的终极意义。

第二,中国人对道德内容的理解主要以儒学为基础,儒家思想是以家庭伦理为中心的道德哲学,即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大传统的主流。

第三,两千年来,儒家道德是中国政治、社会制度的正当性根据和社会秩序的基石。

1.1 道德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秩序的正当性基础道德是什么?何为正当性?对事情正当与否的看法,中国文化历史和西方并不一样,区别就在于正当性的基础不同,在中国是道德,在西方是法律。

区别道德和法律的关键是:在判别对与不对时,法律背后的根据是正义,道德背后的根据是善。

正义这个价值,个人仅凭内心感悟是无法把握的,一定要借助外在的判别准则才能了解。

道德背后的价值是善,善是好的普遍化。

道德价值内在判据是普遍化的。

第一,道德具有可欲性;第二,道德可以普遍化,即具有规范性。

孔子最早奠定了中国文化历史的根本性原则,即以道德作为政治制度和社会秩序正当性的最后根据。

孔子推崇周礼并把礼看做道德之源及规范,从此,道德不仅是政治和社会制度的正当性基础,也是判断每个人言行对错的标准,从而塑造了至今为止依然牢不可破的中国文化历史大传统。

以家庭、家族为中心的等级秩序的道德化儒家本质就是家庭伦理,父子关系、兄弟关系极其泛化,最重要的是孔子所说的“直”,强调符合等级秩序的行为规范即“理分”才是道德的。

在中国人看来,道德体现在由血缘关系亲疏所规定的一套伦常等级秩序和制度中,它是所有事情的正当性基础。

这样一套秩序的理念基础,是由孔子奠定的。

孔子把周礼提升到道德之源的高度,从而完成了中国文化的超越突破,影响了此后中华文明的基本面貌和走向。

孔子开创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全新方向,因此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性。

以道德为终极关怀终极关怀是人们企图超越个体有限生命的永恒精神追求。

中国思想史课件(全)

中国思想史课件(全)
首先可获这方面的知识;
其次,可提高思想境界和理论思维水平;
其三,培养民族记忆能力,获取解决个人、 民族生存发展所需的智慧与能力;其四, 有助于我们认同中国的思想文化。
h
9
四、如何学习中国思想史
要从点、线、面入手。从面上观其变, 线见其常,点中见常变结合。
h
10
参考书目
张岂之主编:《中国思想史》,西北大学 出版社1989年版。
西方古代的科学、技术、伦理、政治思想与宗
教神学是矛盾、对立的。矛盾、对立的核心原因
是上帝和人谁为中心。 h
5
中国思想:理想世界和现实世界
交织一起——“天人合一”观点,
而此合一中人又处于中心地位。
中国古代思想自始至终都重人事,
政治是人事的集中表现,故重政
h
6
伦理道德是存之于人心。 孔子曰:“为仁由己”;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知其性者
h
50
董仲舒义利观 : “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
不计其功。”
“劝人安贫乐道,是古今治国平天下的 大经络”(鲁迅语)
h
51
三、阳德阴刑与独尊儒术
五帝三王之治天下,不敢有君民之心。什一而税, 教以爱,使以忠,敬长老,亲亲而尊尊。不夺民 时,使民不过岁三日,民家给人足,无怨望忿怒 之患,强弱之难,无谗贼妒嫉之人。民修德而美 好,被发衔哺而游。不慕富贵,耻恶不犯。父不 哭子,兄不哭弟。……囹圄空虚,画衣裳而民不 犯,四夷传译而朝,民情至朴而不文。郊天祀地, 秩山川以时至,封于泰山,禅于梁父。立明堂, 宗祀先帝,以祖配天。天下诸侯,各以其职来祭, 贡土地,所有先以入宗庙,端冕盛服而后见,先 德思之报,奉元之应也。
h
26
为了发展“善端”,增长善性,孟子 提出了一整套修身养性的方法,构成 其伦理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思想史讲义

中国思想史讲义
影响
选择 汉武帝
影响
汉代家国同构之家
• 家族成为国的基本组织单位;
家国同构之国
• 国是家族的集合。
儒家经典的形成
• 孔子主要论述家内部的伦常次序与等级,而对家 外并没有涉及; • 由于家国同构的形成与政治统治的需要,重新定 义儒家经典,完成由个人修身推及到社会、为王 权服务、王权统治的正当性
– 儒家经典《十三经》的形成 – 修、齐、治、平
• 没有政治制度(政治统治)正当性的王朝注定要 灭亡; • 诸子百家学说中,唯有儒家学说提供了政治制度 (政治统治)的正当性。
汉代社会结构与思想
• 汉代是中国大传统形成的时代
– 政治文化与社会结构的双向塑造 – 家国同构的形成 – 儒家经典的形成
• 汉代宇宙论儒学 • 汉代公羊学(今文经学)
政治文化与社会结构的双向塑造
A
儒学
儒学的全
否定
否定
否定
魏晋玄学是道家思想吗
终极关怀
道德
不变的结构
变化的部 分

宇宙论儒学
转化
魏晋玄学
• • • •
道德为终极关怀没变,道德指向善没变,变化的仅是善的指向; 魏晋玄学仅将道家所推崇的内容作为“善的标准和内容” ; 老庄思想强调“无为、自然、善并不指向任何对象”; 魏晋玄学不是道家思想,仅是借用道家思想。
• 皇权不稳定; • 儒学修身无法与佛学划清界限
– 佛学修身与儒学修身的目标不同,佛学修身是出 世,而儒学是入世; – 导致唐代儒生不修身,道德品质较差。
唐代心性论儒学至北宋思想的转化
程朱理学
• 中国历史上文化第二次大融合;
• 把儒学建立在常识理性至上; • 使儒学与佛学划清界限,不在受佛学干扰;

中国社会思想史讲义

中国社会思想史讲义

中国社会思想史讲义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悠久的社会思想史,涵盖了众多思想家们的智慧与见解。

本文将从古代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法家思想,到近现代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等方面,介绍中国社会思想史的演变和重要思想家的观点。

一、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一种思想体系,核心价值观是孔子的仁、义、礼、智和忠恕。

他们强调家庭道德伦理和君主与臣民之间的关系。

孔子主张“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提出了“中庸之道”。

孟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了天性善良的观点,主张“养浩然之气”,并强调了君主应该为民众谋福利的理念。

二、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家强调“无为而治”,主张顺应自然,追求内在的自我和谐。

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创始人,他提出了“道可道,非常道”和“名可名,非常名”的观点。

庄子是道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他以幽默而深刻的寓言形式,表达了个人的解脱和内心的自由。

三、法家思想法家思想起源于战国时期,以法律与行政管理为核心,强调严格的法制和权威统治,提倡法制社会的建立。

李斯和韩非是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们主张强力的国家中央集权和严酷的法律制度。

四、墨家思想墨家思想注重实践和实用主义,他们关注社会的公平和人民的幸福。

墨子是墨家思想的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尚同等观点,他提出了“以德服人”的理念,反对战争和暴力。

五、佛教思想佛教起源于印度,传入中国后深受人们的喜爱和尊敬。

佛教教导人们超越苦难与欲望,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三论宗、涅槃宗、华严宗等是佛教在中国的主要宗派。

六、近现代马克思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思想是近现代中国社会思想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人民、中国梦等概念,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

中国思想史(全)PPT课件

中国思想史(全)PPT课件
13
第一章 弘扬主体精神的儒家
第一节 先秦儒家人情化的伦理亲情
一、泛爱众而亲仁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 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 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 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
14
4.从人我关系来看,忠恕是为仁之道 。
16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 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7
孔子的仁学思想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强调突出政治。 第二,植根血缘基础。 “亲亲有术”、“爱有差等” 第三,着眼伦理本位。 第四,发挥主体能力。 第五,侧重抑制个体。
6
伦理道德是存之于人心。 孔子曰:“为仁由己”;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知其性
者则知天”; 程朱曰:“性即理”; 陆王曰:“心即理”; 禅宗曰想对人关注重于对神的关注,因此伦 理、政治思想相对发达。
2、中国思想重经学形式
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的理 学、心学,清代朴学,其间的创造发展、变 化是很明显的。
⑴、从形式和静止方面言,思想史指人类 社会思想意识的系统化的历史 。
⑵、从内容和动态方面言,思想史又表现 为社会思潮、观念演变的大流。
3
2、中国思想史研究的范围
以伦理思想、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为主。
二、中国思想史的特点
三个特点:重伦理、政治思想,重辩证思维 和“天人合一”思维模式。
4
1.这三个特点皆牵涉到价值世界和现实世界 的关系。
参考书目
张岂之主编:《中国思想史》,西北大学出 版社1989年版。
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一至五卷), 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中国思想史第二讲

中国思想史第二讲

中國思想史第二講中華民族源流一、中華民族的發展:(一)、民族來源1、歷史從那裡開始,思想也是從那裡開始;即是歷史的開始,就是思想的開始。

2、我國各民族的遠祖出現在中國領域內有三百萬年左右的歷史。

3、北京人於民國十八年十二月發現在北平附近周口店龍骨山上,距今七十萬至二十二萬年,為目前發現最早中國人骨骸較為完整者。

4、山頂洞人亦發現於北平附近周口店龍骨山上,距今二萬五千年左右。

(二)、歷史傳說1、三皇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據東漢應劭《風俗通義》引《春秋緯運斗樞》)2、五帝黃帝(西元前二六七四年,距今四六七五年)、顓頊、帝嚳、堯、舜等。

3、黃帝代表的意義(1)、黃帝本相是生殖之神是女性之神,當是母權社會的產物。

(2)、西周的黃帝是天神是協助天帝主管人間事務的大神。

(3)、春秋中期之前後的黃帝是祖先神春秋中期前後,黃帝為某些古國的祖先神。

(4)、黃帝的定型是中華民族的祖先黃帝是姬姓及華夏各族的共同祖先,首見於晉大夫司空季子之口(《國語‧晉語四》),後世研究者皆引証此說,尤以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引入,成為定論。

(三)、我國信史1、《史記》記載是周定公和召穆公共和元年(西元前八四一年),是我國正史記載第一年。

2、發現甲骨文後,我國的信史上推至殷商(西元前一七五一──一一一二年)。

3、最近在河南省偃師縣二里村發現夏文化,使我國信史再上推四百三十二年(西元前二一八三──一七五二年)。

4、先秦年代(1)、夏朝西元前二一八三──一七五二年,共四三二年。

(2)、商朝西元前一七五一──一一一二年,共六四0年。

(3)、周朝西元前一一一一──二五六年,共八五六年。

A、西周西元前一一一一──七七一年,共三四一年。

B、東周西元前七七0──二五六年,共五一五年。

(A)、春秋時期周平王四九年(魯隱公元年)至周敬王三九年(魯哀公十四年)(西元前七二二──四八一年),共二四二年。

(B)、戰國前期周敬王四0年至周威烈王二三年(西元前四八0──四0一年),共七八年。

中国思想史PPT课件

中国思想史PPT课件
汇报人:XXX 汇报日期:20XX年10月10日
9
2020年10月2日
7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2020年10月2日
8
演讲完毕,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reading! In order to facilitate learning and use, the content of this document can be modified, adjusted and printed at will after downloading. Welcome to download!
2020年10月2日
1
中国思想史
A History of Chinese Thoughts
主讲人:
人类思想繁荣必备条件
社会具有基本的物质生活水平 社会要有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
政府不干预社会的意识形态
2020年10鸣 两汉经学 魏晋隋唐 宋明理学 近代思想
2020年10月2日
3
诸子百家争鸣时期
学派不出两流
• 重政治(儒、法) • 重民生(墨、道)
2020年10月2日
4
两汉经学
汉武帝独尊儒术 (孔孟法家阴阳家)
2020年10月2日
5
魏晋隋唐
儒教失去作用,玄学佛学兴起
• 三玄——老子、庄子、易 • 佛教新宗派——禅宗
2020年10月2日
6
宋明理学
把道、佛引入儒学 产生新儒学——理学

中国政治思想史讲义资料22页PPT

中国政治思想史讲义资料22页PPT
中国政治思想史讲义资料
11、用道德的示范来造就一个人,显然比用法律来约束他更有价值。—— 希腊
12、法律是无私的,对谁都一视同仁。在每件事上,她都不徇私情。—— 托马斯
13、公正的法律限制不了好的自由,因为好人不会去做法律不允许的事 情。——弗劳德
14、法律是为了保护无辜而制定的。——爱略特 15、像房子一样,法律和法律都是相互依存的。——伯克
谢谢!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劳动。——乌申斯基

第1讲中国思想史导论

第1讲中国思想史导论

20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
钱穆《中国思想史》(1952年) 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1956-1963 年)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1958年) 任继愈《中国哲学史》(1963年)
钱穆《中国思想史》 “思想”:相续心便成了思想。 思想家:有些人能对一事实 一问题,穷年累月,不断注意 思索,甚至有毕生殚精竭虑在 某一问题上的,这些便成为 思想家。
四 中国思想史研究历程
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中国思想史 的研究孕育于对中国“哲学”史的研 究之中。 20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中国思想史 研究的独立发展时期。 20世纪80年代至今,中国思想史的繁 荣时期。
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1919年。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版于1931 年,下册出版于1934年。
二 何谓思想
思与想的古义:
《说文·思部》云:“思,睿也。从心 从 。”段玉裁注:“睿者,深通川 也”“引申之,凡深通皆曰睿,思与睿双 声。”“谓之思者,以其能深通也。” (第501页) 《说文·心部》云:“想,覬思也,从心 相声。”段注:“覬思者,覬望之思也。” 思想的产生先于文字和语言。
清儒毛奇龄说:“学有虚字,有实字。如 学礼、学《诗》、学射、学御,此虚字也。 若志于学,可与共学,念终始典于学,则 实字矣。„„乃注作效,则训实作虚,既 失诂字之法,且效是何物,可以时习?善 可效,《左传》‘尤人而效之’,万一效 人尤,而亦习之乎?”(《四书改错》, 《论语集释》卷一引) 《庄子·天下》“百家之学,时或称道之” 为证。
“思想”的含义:
动词、名词两种用法皆有之。 思想史中的思想指思的过程、结果。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

中国政治思想史完整版讲义

中国政治思想史完整版讲义

中国政治思想史讲义导论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基本特点一、政治与伦理相结合。

二、政治与哲学相结合。

三、强调人文主义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发展线索一、思想形成期:先秦时期二、思想发展期:秦汉隋唐时期三、思想完善期:宋明时期四、思想反思期:明末清初时期五、思想转型期:步入近代社会时期六、思想变革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第一章商代、西周时期的政治思想⏹第一节商代西周社会的政治特点●商代西周时期社会政治制度的主体是君主专制制度在早期国家形成以后,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家长的绝对权力演变为君主权力,由于这一原因中国早期国家走上了君主专制的道路。

●商代西周时期,血缘关系依然起着维系国家的纽带的作用,特别是到了西周时期,形成了一套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基本内容的制度,在西周初期,宗法制度对于社会秩序的安定起了一定的作用。

●在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商王朝控制着当时国家的中心地带。

●在土地占有形态上,商代西周实行土地公有制度。

第二节商代的王权至上思想一、祖先崇拜的观念☐商代王权至上的思想,渊源于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祖先崇拜的观念。

商代的祖先崇拜有着较为明显的政治特征。

从现有的甲骨文材料来看,还没有被统治的平民祭祀祖先的记载,这说明现实社会的政治等级决定了祖先的等级,在血缘关系的纽结下发展起来的祖先崇拜,已经与社会政治结合起来,成为统治阶级实现其政治统治的重要手段。

二、由祖先崇拜发展起来的王权至上观念☐在君主与国家的关系上,人们已经萌发了君主是国家最高统治者,国家是君主的私有物的观念。

《尚书·盘庚》三篇载盘庚向百姓、贵族训话时自称”予一人”,在实际上,是一种把君主置于民众之上的观念。

在解释君主权力的至上性时,盘庚把君主权力的来源一方面归之于天,另一方面归之先公先王。

由于君主权力是至高无上的,所以臣民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君主的意志。

☐商代王权至上的思想,是君主专制制度发展的必然结果,这种思想对于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第三节周公明德慎罚、敬天保民的政治思想•一、天命不常•即上天授命是不固定的,并不永远地保佑某一个人或某一个王朝•二、天命与人事相统一,从民情中知天命•(一)天命是可知的•(二)天命与民情是一体的,只有通过民情才能洞悉上天的意志•周公说:“天畏棐枕,民情大可见。

中国社会思想史第三版讲义、教案、教学日历、大纲

中国社会思想史第三版讲义、教案、教学日历、大纲

第一章社会思想史得定义与研究方法第一节学习中国社会思想史得意义第二节前人“社会思想”定义简介第三节本书得社会思想定义及其研究范围第四节中国社会思想史得研究方法第二章中国社会思想史得历史、现状及相关问题第一节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得历史与现状第二节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中得相关问题一、关于“社会思想”定义(无确定得):(1)社会思想就是人们在社会生产与社会实践中形成得关于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社会模式得观念、构想或理论,属理论社会学得范畴(王处辉)(2)每一个时代都有它得社会思想,而且就是针对当时得社会问题所提出得(郭真)二、研究中国社会思想史得缘由及意义1、社会学本土化研究得需要:我们在建立中国得社会学学科时应当依据当地社会生活得深入调查与紧密观察,发掘具有中国文化特质得概念与命题,这有赖于我们挖掘中国社会思想史得中国性,反对中国社会思想史得洋装化,不能拿西方得概念来硬套中国得史料,以牺牲中国史实得完整性来附会西方概念得解释性,这对于我们理解曾经得生活与解决当下得问题就是毫无意义得。

在本土化研究中包含:(1)现实得问题——理论前提(2)即有得理论——洋为中用(3)传统得根基——古为今用2、研究中国现实问题得需要虽然社会学关注“转型”与“变迁”,但我们在关注社会变动得同时,还就是要意识到“不变”得一面,将古代文明积淀得智慧提升到社会研究得方法论高度,其价值不仅仅在于延长了分析问题得时间深度,而且还可以补西方实证方法之不足,正如费孝通所言,在运用社会学来研究“我”、“心”这类概念得时候,原来实证性得、假设—检验模式得研究方法还能不能奏效?(田毅鹏,2005)3、“位育”文化得需要“致中与,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国得人与自然,人与人,我与我,心与心等概念,很多都就是我们社会学至今还难以研究得东西,但这些因素常常就是我们真正理解中国社会得关键,也蕴含着建立一个美好得、优质得现代社会得人文价值。

社会学得研究应该达到这个层次,不达到这个层次不就是一个成熟得社会学。

2015《中国思想史》先秦讲义

2015《中国思想史》先秦讲义

导言[教学内容]一、中国思想史的对象、范围及意义1、对象:思想史是理论化的人类社会思想意识的发展史。

历史学中的专门史,研究中国思想产生、发展及其规律的学科。

2、范围: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思想、经济思想、哲学思想、科学思想、法律思想、军事思想等等,都是中国思想史的研究范围。

3、意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社会作用,另一方面是理论思维的作用。

(提高理论思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方面,对认识国情不可或缺;批判、继承中国思想遗产,为现实服务)二、中国思想史的特点及阶段划分1、特点:(P4-5)(1)重伦理思想和政治思想(2)重辨证思维(3)重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2、阶段划分:先秦时期:夏、商、西周(宗教);春秋、战国(诸子)两汉时期(经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隋唐时期(佛学)宋明时期(理学)清代(实学和朴学)近代时期(西学东渐)三、中国思想史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中国思想史与中国哲学史、中国文化史、中国学术史的关系;中国思想史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四、学习要求及方法1、将思想史学习研究与社会史的学习研究相结合,注意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2、注意社会思潮的研究,思潮是一个历史时期思想领域内的主要倾向,中国思想史的思潮是接连不断涌现的,如夏人尊命、殷人尊神、周人尊德、春秋子学、战国百家争鸣、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乾嘉汉学、近代新学。

3、自然科学的发展推动了中国古代理论思想的发展,古代的理论思维是综合各种科学成果的科学抽象,所以要结合科学技术史学习研究中国思想史。

4、各个思想学派的兴衰变化,学派间的相互辩论和承袭融合,前代思想家对于后世的影响,以及后代思想家对于前代的继承和发展,都是思想史中的重要内容。

5、加强对于各种思想学派和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的理解,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

[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了解《中国思想史》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思想史的研究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出现了《庄子、天下》、《荀子、非十二子》、《韩非子、显学》、《史记·论六家之要指》、《伊洛渊源录》、《宋元学案》、《明儒学案》、《理学宗传》、《近思录》、《性理大全》等论著和资料汇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代社会结构与思想
• 汉代是中国大传统形成的时代
– 政治文化与社会结构的双向塑造 – 家国同构的形成 – 儒家经典的形成
• 汉代宇宙论儒学 • 汉代公羊学(今文经学)
政治文化与社会结构的双向塑造
影响
选择
汉武帝
儒家思想
社会结构
影响
汉代家国同构之家
汉武族兴
• 把儒学建立在常识理性至上; • 使儒学与佛学划清界限,不在受佛学干扰;
• 再次建立皇帝权威,皇权来源于天,此天与宇宙 论儒学天的概念不同。
如何把儒学建立在常识理性至上
• 中国“理”的概念,与西方不同
– 理,指玉剖开之后显现之纹理,用于两个事物之间的理解、 贯通与沟通;
• 通过重新注释《周易》达到目的; • 把宇宙秩序变为常识性可理解的秩序,重新变成道德 秩序与天的概念,而不是之道德本身; • 此过程由北宋五子完成。
秦国迅速灭亡也是必然
• 法家没有为政治制度提供正当性; • 当价值指向君王意时,君权没有制约,无限扩大, 导致君王暴政;
– 贾谊《过秦论》
• 秦国的灭亡是必然
汉武帝为什么选择儒家
• 没有政治制度(政治统治)正当性的王朝注定要 灭亡; • 诸子百家学说中,唯有儒家学说提供了政治制度 (政治统治)的正当性。
• 无法压服诸侯与军阀。
唐代分裂的两个主要原因
• 皇权不稳定; • 儒学修身无法与佛学划清界限
– 佛学修身与儒学修身的目标不同,佛学修身是出 世,而儒学是入世; – 导致唐代儒生不修身,道德品质较差。
唐代心性论儒学至北宋思想的转化
对抗佛学
建立皇权的权威
玄学之常识合理
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
• 中国历史上文化第二次大融合;
汉代宇宙论儒学的不可欲
• 由于宇宙、自然的不可控性,导致汉代宇宙论儒学的不可欲; • 东汉灭亡前100年,约公元107-219年,在112年中,发生特大 天灾150次;(太阳黑子异常期) • 导致整个社会的道德不可持续,价值系统崩溃,给全民带来巨 大心灵创伤。
– 道德的不可欲,即指道德的无法到达。
思想史的研究方法
• 理解方法
– 韦伯提出 – 要求能够“打进去,走出来”,即既能理解又 能反思
• 理念形态,IDEA TYPE
– 文本分析方法
• 关键词与数据库方法
第二讲 儒家思想与诸子百家
儒家思想基本结构
儒家思想
核心人物 核心文本
孔子
《论语》
孟子
《孟子》
荀子
《荀子》
《论语》之关键词分析
• “仁”
家庭伦理
宇宙论儒学正常 情况下 宇宙论儒学不可 欲情况下
国家制度
宇宙秩序
√ √




思想转变的基本形态
• 汉代宇宙论儒学之因然的扩充和不可欲性,导致 汉末到魏晋时期,思想的巨大转变;
终极关怀
道德
不变的结构
变化的部分

宇宙论儒学
转化
魏晋玄学
如何转化
• 在原有道德价值不可欲的情况下,出现道 德价值的逆反。
第四讲
– 现代性与现代社会的结构 – 现代社会在欧洲的建立以及第一次全球化浪潮
现代社会的结构与全球化冲击
第一讲
导论
研究思想史的内容、方法和意义
• 为什么要研究思想史?
思想
• 价值观念
历史事件 • 行为
克里伍德三定律
• 历史是活着的过去;
• 因为历史是我们心中可重演的过程,所以 任何一个历史问题必定有一个与其对应的 思想史问题;
道家思想在魏晋时期的肢解
道家思想
无为
反规范
自由、个性、 欲望满足
自然
观赏自我
型躯保全
大乘佛学
艺术精神
才性
道教
常识理性
佛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 魏晋时期,佛教对中国社会产生巨大冲击,这是 中国社会历史上第一次外来文化的冲击; • 佛教在汉代已经进入中国,但没有产生太大影响; • 佛教与魏晋玄学之“无为”思想结合后,迅速发 展,成为影响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之一。
• 将道德直接与君王统治连接起来
荀子
儒家思想与诸子百家的关系
• 主要的诸子百家学说是围绕 着儒家思想的否定或部分否 定,批判或部分批判; • 没有完成超越突破的思想, 或没有围绕在儒家思想周围 的学说,则在历史长河中逐 步消亡
墨家
儒家 道家 法家
道家
• 儒家的全盘否定者 • 主要观点:
– – – – 否定任何确定的规则与规范,即否定“礼” 否定任何规范后的价值系统,即否定“善” 否定将意志指向任何对象,即否定“道德是向善的意志” 主张无为、不干预、不参与,成为观赏、逍遥、情意之自我
• 历史知识是被浓缩在思想结构之中。
克里伍德第三定律的修订
克里伍德,英国观念史学派
• 历史知识浓缩在思想结构之中。
克塞雷克,德国概念史学派
• 历史沉淀于特定的概念。
金观涛,刘青峰
• 历史沉淀于关键词。
人是观念的载体
• 研究什么是道德,什么是道德规定的社会 行动,这些社会行动与道德规范之间的关 系。
中国思想史讲义
金观涛 2012-2013

• • 第一讲 导论
– 学习思想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

第二讲 儒家思想与诸子百家
– 儒家思想的基本结构 – 儒家与诸子百家之间的关系

第三讲 汉代到清代的思想史发展
– – – – 汉代宇宙论儒学不可欲 魏晋玄学非老庄 唐代心性论儒学 宋明理学向清学的转化

• 劳思光称之为“文化否定论”者
法家与墨家
• 法家
– – – – 儒家的部分否定 否定儒家价值,否定善,不否定规范 导致君王之意志成为规范背后的价值 劳思光称之为“价值否定论”者
• 墨家
– 没有完成超越突破 – 墨家思想所提倡的价值,只能在社会关系中体现 – 逐步消亡
第三讲 汉到清的思想史发展
秦到汉转变的思想史分析
唐代心性论儒学
• 孟子之“小我”向“大我” 转变;
儒学
心性论儒学
• 仁政皇帝统治正当性基础, 仁政成为政治基础; • 儒学第一次成为政治哲学 出现在历史舞台。
佛学
“仁政”作为唐代政治基础所产生的问题
• 皇权不稳定,统治基础不牢固; • 谁实施“仁政”就可以当王,不实施“仁政”则可被推 翻; • 出现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
外部 力量
犹太教 基督教 伊斯兰教
古希腊&罗马 哲学
救赎 来世
求知 此世
解脱
印度婆罗门教 佛教 印度教
道德
中国儒家
自身 力量
春秋战国儒家思想的三个阶段
• 完成超越突破
孔子
• 确定道德为终极关怀
• 明确人与非人的差别:是否追求道德
孟子
• 由“道德”推出其它价值“仁、义、礼、智、信”
• 提出道德政治“仁政”
儒家道德
政治强调 家庭伦常

• 家族成为国的基本组织单位;
家国同构之国
• 国是家族的集合。
国 家族1 家族2 家族3 …… 家族N
儒家经典的形成
• 孔子主要论述家内部的伦常次序与等级,而对家 外并没有涉及; • 由于家国同构的形成与政治统治的需要,重新定 义儒家经典,完成由个人修身推及到社会、为王 权服务、王权统治的正当性
中国社会的超稳定结构
家国同构体
儒家思想体系
周期性王朝 更替
中国社会
之超稳定 结构
汉代宇宙论儒学与今文经学的形成
• 为了加强皇权的统治力量,需要将道德制度推及 到天
– – – – – 皇权来源于宇宙,来源于天; 宇宙秩序也是道德秩序; 皇帝是天的代表,皇帝的统治是正当的; 儒生应该为皇帝服务; 《周易》是将道德与宇宙变化联系在一起的经典,在 汉之前并不强调
– 即“道德”;
• “知”
– 即“知道德”、“知善恶”
• “君子”
– 即“有道德的人”
儒家思想之三个不变的基本结构
• 道德是政治制度与社会秩序正当性基础 • 以家庭为中心的等级制度道德化
• 道德为终极关怀
道德是政治制度和社会秩序正当性基础
• 中华文明所特有 • 延续至今天仍然如此
中华文明
道德
古希腊、罗马文明
– 儒家经典《十三经》的形成 – 修、齐、治、平
《孝经》
家 • 伦常道 德 孝 • 《孝经》 忠 • 忠于皇 权,为
皇权服

《孝经》产生于汉代,托为孔子所撰。
《大学》

• 个人

• 家族

• 社会

• 国家
汉代文官制度的形成
• 皇权位于家国同构体系的最顶端,家族成为家国同构体系 的基本单元;
• 对于数量庞大家族的管理,形成统治代理阶层;
• 宇宙论儒学为汉代灭亡埋下伏笔
今文经学的形成
• 由于家国同构体、宇宙论儒学等在传统儒家经典中没有, 为了完善理论体系,除了伪造经典之外,还需要对传统经 典进行微言大义的解释,这是汉代今文经学形成的原因。
• 这个传统的经典就是孔子所作的《春秋》 – 《左传》,忠于史实 – 《公羊传》,阐述政治 – 《谷梁传》,阐述家庭伦理
法律

正义
不需要凭借外界每个人凭借内心 即可进行判断
个人无法独立判断,需借助第三 方
以家庭为中心的等级制度道德化
• 以家庭、家族之血缘亲疏关系建立伦常等级制度 和秩序 • 孔子之核心思想
• 孔子时代并没有推及至君权
• 延续至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被打破
道德为终极关怀
• 什么是终极关怀? – 人类超越生死的最根本价值追求 – 由最根本价值推出其它价值 • 人类社会存在四种不同的终极关怀 – 公元前1500-500年,人类历史上出现超越突破 – 独立的个人走出社会追寻生命的意义 – 这四种不同的终极关怀成为人类社会主要文明形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