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导学案(人教版,含答案)
(完整word版)《社戏》导学案及答案
16、《社戏》导学案设计:龙的故乡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叙事有详有略的写法。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3.揣摩文中的美词佳句,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独特感受。
学习重点:分析双喜,六一公公的人物形象。
分析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自主预习:1.查字典,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归省行家惮絮叨怠慢凫水潺撺掇歌吹家眷皎洁蕴藻漂渺纠葛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倘:怠慢:朦胧:屹立:纠葛:3.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课文写了几件事,哪些事详写?哪些事略写?.为什么有的情节详写,有的情节略写?.“我”看社戏的时间在什么季节?你怎么知道的?.“我”看社戏的地点是平桥村。
平桥村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我为什么称它为乐土?4.这段文字选自课文_______ 作者__5.“双喜,你们这般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吧?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
”这句话表现六一公公的_______ 的性格。
“请客?——这是应该的。
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豆可中吃呢?”这句话表现六一公公的____________ 性格。
“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乡下人不识好歹,还说我的豆比不上别人的呢。
我今天也要送些给我们的姑奶奶尝尝会…”这句话表现六一公公的____________ 性格。
6.“是的,我们请客。
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
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这句话表现双喜的__________ 的性格。
7.课文结尾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对这个结尾应该怎样理解?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会吗?课内探究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导入:童年对许多人来说,都是美好快乐的。
在成人后回忆往事,对当时的人和事,更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是一段永生难忘的体验。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1、“我”是在什么时令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的?讨论明确:“本来是凡有出嫁的女儿,倘自己还未当家,夏间便大抵回到母家去消夏”,这是还未当家的已嫁女儿的一般情况;“那时我的祖母虽然还康健,但母亲也已分担了些家务”,母亲的情况不同于上述的已嫁女儿,“所以夏期便不能多日的归省了,只得在扫墓完毕之后,抽空去住几天”。
社戏导学案含答案
社戏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生平及其重要作品,掌握课文生字、生词。
2.熟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感知文章大意。
3.理解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
●重点:熟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感知文章大意。
●重点: 感知文中人物形象,概括性格特点。
预习导学1.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着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二心集》等。
2.给加点字注音。
归省.(xǐnɡ)行.辈(hánɡ)惮.(dàn)絮叨..(xù)(dāo)怠.慢(dài) 凫.水(fú) 潺.潺(chán) 撺掇..(cuān)(duo)宛.转(wǎn) 家眷.(juàn) 纠葛..(yùn)(zǎo)..(jiū)(gé) 蕴藻3.整体感知。
童年对许多人来说,是快乐美好的,是一段难忘的体验。
在成人后回忆往事时,对当时的人和事,更是怀着一种浪漫的情感。
《社戏》描写作者幼时一段看社戏的往事,通过对戏前波折、夏夜行船、船头看戏、归航偷豆的详细描写,塑造了一群淳朴、聪明活泼、胆大心细、热情友爱的农村孩子的形象。
本文的景物描写极具特色。
作者从视觉、嗅觉和听觉等方面,描绘了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午夜归航这几个画面,情景交融,充满水乡特色。
作者还运用各种比喻、拟人等手法,化静为动,增强了景物描写的效果,充分表现了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
4.全文分为三部分,请概括内容。
第一部分(第1~4段):写了平桥村是“我”的乐土。
点明看社戏的缘由和“我”对这个地方的喜爱。
第二部分(第5~30段):写了看社戏的经过。
具体描绘了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午夜归航这几个画面。
第三部分(第31~40段):写了“我”对社戏的怀念。
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合作探究问题一:小说的中心事件是什么围绕这一中心事件,一共写了哪几个故事情节结合题目可以看出,这篇小说的中心事件是“看社戏”。
《社戏》名师导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社戏》名师导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社戏》名师导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社戏》名师导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社戏》是一部介绍中国戏剧艺术发展历程的小说,该书讲述了在一个社区里组织社戏班的故事。
社区里一群爱好戏剧的居民准备组建社戏班,为了能够演出一出精彩的戏,他们历经了种种困难,终于成功地完成了演出。
该小说除了告诉我们关于戏剧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知识,还向我们传达了很多关于团队协作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内涵。
下面,我们就以这本小说为例,来进行名师导学,请跟随笔者对本小说的分析和思考,一起来领略其中的魅力。
一、小说主旨本小说是以一个社区里成立社戏班为背景,描绘了一群居民共同参与社戏班的过程。
故事的情节曲折,使人们感受到了这些居民在剧组工作中的困难和感情变化。
在这个过程中,居民逐渐形成了一个紧密的团队,齐心协力,终于成功地演出了一部精彩的戏剧。
通过小说,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道理:当一个团队齐心协力,为同一个目标奋斗时,就可以完成一个伟大的使命。
也就是说,当人们集结在一起,相互信任,相互协助,就会创造出惊人的结果。
二、小说思想内涵1、坚持不懈是达成目标的重要因素在小说中,居民们经历了很多困难。
他们开始的时候一无所有,甚至还缺乏基本的演出场地,但他们从不放弃,不断努力,尽其所能,最终取得了成功。
这说明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努力奋斗,我们就可以达成我们的目标。
2、成功的代价是团队的合作和协调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整个剧组的操作过程中,所有居民都作为一个团队来协作,互相支持,互相鼓励。
正是这种协作和支持,才使得他们最终成功。
因此,一个完整、高质量的戏剧往往需要团队精神的支持和合作。
三、小说语言特点本小说语言简洁明了,风格幽默诙谐,表现了作者对家庭、团队、友谊和集体等概念的强调。
同时,在小说中还反映了一种真实的地方特色,让读者更加感受到小说的真实和可信性。
四、小说价值1、启示人们要珍惜团队精神,相互协作。
《社戏》互动课堂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社戏》互动课堂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导学目标:1、阅读课文,概括小说内容,分析人物性格,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理解文章中心。
2、品味文中用词造句准确、鲜明的特点,学习小说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3、认识农民及农民孩子的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的才干,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一、预习导学1、字词(注音、填字、释义)(归)省:xǐng行辈:háng惮:dàn怠(慢):dài撺掇:cuānduō凫(水):fú潺潺:chán船篷(péng)蕴藻:yùnzǎo家眷(juàn)皎洁:(jiǎo)漂渺:piāomiǎo纠葛:jiūgé絮叨:xùdāo踱来踱去大抵(dǐ):大概,大都。
怠(dài)慢:冷淡;客套,招待不周。
潺潺(chánchán):形容溪水、泉水等流动的声音。
踊跃(yǒngyuè):跳跃。
形容情绪热烈、争先恐后;疏(shū)疏朗朗:形容稀疏而分明的样子。
皎洁(jiǎojie):(月亮)明亮而洁白。
纠葛(gé):纠缠不清的事情。
屹立: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立着,常比喻坚定不可动摇。
踱来踱去:慢步行走。
依稀:2、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他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等。
3、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概括一下全文内容。
(围绕课题,从时间角度来看,全文是这样安排的:看戏前--看戏--看戏后。
)第一部分(1-3):写平桥村是“我”的乐土,交代了看社戏的时间、地点、机缘和参与人。
㈠环境:(平桥村)是我的乐土。
㈡伙伴:伴我游戏。
㈢乐事:钓虾、放牛。
第二部分(4-30):写到赵庄看戏的全过程。
人教版七年级下《社戏》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社戏》导学案学习目的:1、经过对本文层次结构的剖析,培育理清复杂结构的才干。
2、学习本文景物描写的作用,了解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3、经过火析人物描写方法的运用,提高剖析人物笼统的方法。
学习重难点:重点:目的1、3、(能自主完成或在学案的引导下完成。
) 难点:目的2(深层次的,需细心开掘讨论学习)学法指点:1、了解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烘托人物心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性情、为文章中心效劳、暗连文中的故事情节走向、突出文章的主题、抒发作者的感情、描写出景物的特点。
方式有:情形融合,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托物言志等等。
2、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方式有如下几种:肖像描写,心思描写,举动描写,言语描写,细节描写。
正面描写(直接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他是一个的人,经过第段的描写和事表现出来的。
学习进程第一课时目的义务:1、熟习作者;2、识记生字词语;3、理清文章结构。
自主学习义务:1、依据拼音写汉字。
不dàn( ) 停zhào( ) 归xǐng( )cuān duó( )( ) duó( )步 yùn zǎo( )( )háng( )辈 fú( )水我要解释的是词,意思是我用这个词说的一句话是:2、查找资料,了解作者鲁迅和本文写作的时代背景。
鲁迅原名,人,是我国伟大的家家家,作品有,我们学过他的,他的名言或诗句(写一句)。
鲁迅生于1881年,看社戏是他十一二岁的时分,想一想事先的社会说一说背景。
3、哪些中央,哪句话最能表达或许读出感情,用什么感情去读,怎样读,为什么这样读。
(在文中标注出来。
) 协作探求1、感知交流、开心闯关放声读文第一遍,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说说你以为最精彩的情节;(想想你以为最精彩的情节)说说你最喜欢的人物 (想想你最喜欢的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读课文第三遍,提出你迫于处置的效果。
《社戏》导学案配答案-word文档资料
《社戏》导学案配答案《社戏》导学案配答案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识记作者及文学常识2、识记生字词(音、形、义)3、了解并掌握关于小说的知识4、找出小说的线索,梳理文章的结构二、学习的重点: 1、2、3三、难点:4四、方法:自主学习,小组交流,教师点拨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导学1、《社戏》作者是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
伟大的无产阶级思想家、革命家和文学家。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二心集》等。
2、《社戏》体裁是小说。
这种体裁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
人物描写包括: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
情节包括:(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3、给下列字注音肆无忌惮()棹()船归省()行()辈撺掇()凫()水舀()水归省()怠慢()潺()家眷()皎洁()踱()蹿()撮()竹篙()二、文本探究1、文章思路是“ 盼看社戏”—“去看社戏”—“ 怀念社戏。
2、(1) 全文40自然段,课文的主要情节开列如下。
请按叙述的先后,重新编排它们的顺序。
A、赵庄看社戏B、夜航去看社戏途中C、看社戏前的波折D、看社戏后归航偷豆E、六一公公送豆F、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G、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1 G2 F 3C 4 B 5 A 6D 7E(2)请用四字短语概括对应段落内容:A 10-13:月夜行船B 14-21:船头看戏C 22-30:月下归航3、平桥村之所以“在我是乐土”,是因为(用概括的语言填写):⑴“我”在这里是公共的客,可以得到优待(2)有热情好客的小朋友们⑶ 可以钓虾、放牛,体验自由快乐的乡间生活(4)可以免读《诗经》之类难懂的书(5)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人人平等。
4、“我”第一盼望的是到赵庄看戏。
但一开始就遇到了波折。
社戏导学案(人教版,含答案)
第16课社戏第一课时文本感知诊断性测试1.xǐng háng fú mí chán yùn zǎo 絮叨怠慢撺掇皎洁漂渺踊跃2.D 点拨:A.脑怒——恼怒 B.委曲——委屈 C.诚肯——诚恳3.B 点拨: A.归省: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 C.自失:(听得出神)忘了自己 D.絮叨:翻来覆去地说4.C 点拨:关联词语的运用要弄清分句之间的关系,如“然而”表转折关系,“因而”表因果关系,正确理解了前后句之间的关系,关联词语方能准确运用。
5.(1)拟人(2)引用(3)夸张(4)比喻6.(1)动作描写(2)心理描写(3)语言描写7.B 点拨:B句不是全写双喜的。
8.鲁迅周树人思想呐喊彷徨呐喊第二课时文本研读课文整体把握1.《社戏》是鲁迅先生写的一篇小说。
小说中的人物都是虚构的,所以文中的“我”并不是鲁迅先生本人。
课文内容虽是虚构的,但反映的却是鲁迅先生少年时代的生活。
2.这部分交代了时间、地点及平桥村的环境和人物关系,既写出了平桥村是我的乐土,又为情节的展开作好了铺垫。
3.作者写起伏的连山如奔兽,以动写静,烘托出“我”急迫的心情。
听到歌声,料想发自戏台,心里更是迫切。
而宛转、悠扬的笛声,使“我”沉静,反衬出此前着急的心情。
4.“我”在这里是公共的客,可以得到优待;可以免念《诗经》之类难念的书;可钓虾、放牛,体验到许多乡间生活的乐趣。
重点语段阅读5.拔点磕架 A C6.(1)细节(动作)描写(2)景物描写。
7.比喻、拟人。
兽脊铁踊跃静动。
8.(甲):夹杂(乙):朦胧。
9.嗅觉视觉听觉我却还以为船慢。
10.“飞”。
写出了船行速度快的情形。
第三课时文本研读课文整体把握1.这样写一是有波澜曲折,烘托了看戏的急切心情,二是初步表现了小伙伴们的热情能干的特点。
2.双喜:聪明、热情、机灵、能干、善于为他人着想。
六一公公:热情、淳朴、好客、珍爱自己的劳动成果。
3.文中夏夜行船和月夜归航两幅画图描写得极为优美,作者从色彩、气味、声响等方面入手,采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文字情景交融,充满水乡特色。
语文 《社戏》导学案 及答案(第一课时)
八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课题:《社戏》(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感知旧时江南水乡的民风民俗,把握文章脉络,概括小说内容。
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性格,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理解文章主题。
3.揣摩文中的美词佳句,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独特感受。
知本文的人情美,风情美,领悟作者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恋之情。
【重难点】1. 了解小说中的景物描写的特点及作用。
2. 掌握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
【知识链接】关于社戏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同时,又是古代的一个地区单位。
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
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了,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优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
至清代,社戏成为乱弹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
【文体知识】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其中,“人物”是主要要素。
小说的情节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教学新课】一、整体感知1.初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完成以下练习。
⑴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惮. ( ) 絮.叨( ) 怠.慢( ) 撺掇..( )( )凫. ( ) 屹.立( ) 蕴.藻( ) 家眷.( ) 踱.( ) 吁.气( )棹.( ) 归省.( ) 行.辈( )⑵理解词义消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撺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絮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学常识积累本文作者_______,中国现代伟大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名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绍兴人。
著有小说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散文集_______,散文诗集________,杂文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社戏》导学案(含答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社戏》导学案【作品简介】《社戏》是现代文学家鲁迅写于1922年的短篇小说,发表于同年12月《小说月刊》第13卷12号,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这篇小说以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我”20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乡村看社戏。
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朋友诚挚情谊的眷念。
【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2、能根据人物的语言描写和行动描写,分析把握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3、体会、欣赏本文细致逼真、形象生动的景物描写。
【学习过程】一、预习反馈:1、文学常识填空:《社戏》这篇小说选自《鲁迅全集》,“社”原指__________,在绍兴“社”是______,“社戏”就是_________。
根据课文可知,“迅哥儿”看戏的地点在_____镇_____村,作者通过对童年时代一段看社戏的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留恋之情。
2、学生朗读课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棹着()归省()撺掇()凫水()潺潺()蕴藻()惮()撮()二、整体感知:3、读课文,感知文本内容,思考文中写了哪几件事?请试着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件趣事?4、理清文章的结构:(学生讨论,师生归纳)三、合作探究:5、为什么平桥村是“我”的乐土?课文是怎样具体写乐土的“乐”的?四、分析人物:6、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找出来,看看你喜欢谁。
运用“我最想和文中的(人物)交朋友,因为他(评价人物品质)”的句式说一句话。
五、体味美景:7、文中哪些段落展现了优美的江南秀丽风光。
请找出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下。
并用“我(我们组)觉得(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或者一个段落)写的好,好在写出了(或者表现了)”的形式对你选读的美词好句进行品味,讨论,交流。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社戏》 导学案-配答案
社戏童年是人生最纯洁的一方净土,童年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时光。
当我们长大成人后,回忆起童年时,对当时的人和事,更是怀着一种温馨、浪漫的情感,更能体会到那段时光的纯真和美好。
一方净土,可以净化我们的心灵,陶冶我们的情操。
古往今来,总会有一些高尚的灵魂用心向我们浅唱低吟,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亲吻土地。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故事的情节。
2.学习小说围绕看社戏,记叙详略得当的方法。
3.体会小说景物描写对于表现文章中心思想所起的作用。
4.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感受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赞美,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恋之情。
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童年是七彩的梦/伴我在床头玩耍/童年是弯弯的小船/载我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童年是快乐的小鸟张开翅膀/携我在自由的蓝天上飞翔//现在呵/童年却是一枚小小的铃铛/不管春与夏、秋与冬/永在我记忆深处/放声歌唱……是啊,人们回忆往事,总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
即使如鲁迅这样的斗士,回忆起童年往事,笔调也是温馨的。
这从我们今天要学的鲁迅的小说〈社戏〉中可以看出来。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归省.(xǐng)行.辈(háng)惮.(dàn)絮叨..(xù dāo)怠.(dài)慢撺掇..(chán)蕴藻.(zǎo)家眷.(juàn)..(cuān duō)凫.(fú)水潺潺皎.(jiǎo)洁漂渺.(miǎo)纠葛.(gé)2.解释下面词语。
倘:连词。
有如果的意思,表示假设。
大抵:副词。
有大多、多半”的意思,表示对某种情况的基本估计。
相仿:大致相同。
仿:类似。
欺生:欺负新来的生人。
怠慢:冷淡。
怠:轻慢。
慢:态度冷淡。
诚然:副词。
有确实的意思。
舒展:原指伸展得开,不蟋缩。
本课是舒畅的意思。
通通:本课形容船头激水的声音。
朦胧:月光不明。
《社戏》导学案配答案
《社戏》导学案配答案导读:《社戏》导学案配答案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识记作者及文学常识2、识记生字词(音、形、义)3、了解并掌握关于小说的知识4、找出小说的线索,梳理文章的结构二、学习的重点:1、2、3三、难点:4四、方法:自主学习,小组交流,教师点拨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导学1、《社戏》作者是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
伟大的无产阶级思想家、革命家和文学家。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二心集》等。
2、《社戏》体裁是小说。
这种体裁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
人物描写包括: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
情节包括:(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3、给下列字注音肆无忌惮()棹()船归省()行()辈撺掇()凫()水舀()水归省()怠慢()潺()家眷()皎洁()踱()蹿()撮()竹篙()二、文本探究1、文章思路是“盼看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
2、(1)全文40自然段,课文的主要情节开列如下。
请按叙述的先后,重新编排它们的顺序。
A、赵庄看社戏B、夜航去看社戏途中C、看社戏前的波折D、看社戏后归航偷豆E、六一公公送豆F、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G、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1G2F3C4B5A6D7E(2)请用四字短语概括对应段落内容:A10-13:月夜行船B14-21:船头看戏C22-30:月下归航3、平桥村之所以“在我是乐土”,是因为(用概括的语言填写):⑴“我”在这里是公共的客,可以得到优待(2)有热情好客的小朋友们⑶可以钓虾、放牛,体验自由快乐的乡间生活(4)可以免读《诗经》之类难懂的书(5)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人人平等。
4、“我”第一盼望的是到赵庄看戏。
但一开始就遇到了波折。
在(双喜)的帮助下,(1)首先解决了(船)的问题,接着又摆出三条理由:⑴船又大;⑵迅哥儿向来不乱跑;⑶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并说了“写包票”的话,才解除了外祖母和母亲的顾虑,实现了“我”去看戏的愿望5、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社戏》导学案和同步练习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社戏》导学案和同步练习1.《社戏》导学案【学习目标】1.感知旧时江南水乡村民的生存状态,理解当地淳朴、和睦、善良的民风民俗。
2.理解课文的儿童叙述视角,体会作者对早年乡村生活的留恋之情。
3.体会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效果,领悟作品语言的表现力。
【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欣赏“社戏”视频。
至今,在我国的农村仍保留着众多的民俗活动。
如元宵节赏花灯,端午节赛龙舟……这些民俗活动集中体现着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今天我们一起随着鲁迅走进旧时的江南水乡,访一访鲁镇的民俗活动——社戏。
二、目标导学:目标导学一:介绍作家作品及背景1.社戏知识简介。
“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指一种居住区域,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简单地说,凡一村或几村合伙出钱,为祭神而演,大家都可看的戏便是“社戏”。
2.《呐喊》简介。
本文选自《呐喊》。
《呐喊》是短篇小说集,收录了鲁迅于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14篇短篇小说。
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旧时中国的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作者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
这部小说集中收录的小说有《狂人日记》《药》《明天》《阿Q正传》等。
3.背景简介。
《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由此唤起作者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的回忆。
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淳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小伙伴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理观念的自由天地。
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他把这种思想感触完全融于作品之中。
鲁迅在童年时代,曾随母亲到农村居住过,间或和许多农民亲近。
《社戏》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写就。
但已不是作者的自传,而是在生活基础上的艺术概括,所以不能把“我”看成就是鲁迅。
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第1课《社戏》导学案设计(含答案)
社戏班级小组学号:___________ 姓名【学习目标】1.知识技能:学习小说围绕看戏这件事,记叙详略有致、疏密相间的写法。
2.过程方法:通过精读,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掌握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及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学法指导】采用精读精讲方法,在阅读时,要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品味并积累优美的语句。
【知识链接】1.关于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二心集》等。
2. 写作背景短篇小说《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他自然回忆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
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纯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的小伙伴们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礼观念的自由天地。
他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这种思想感情融于作品中。
鲁迅在童年时代,曾随母亲到农村居住过,间或和许多农民亲近。
《社戏》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写就。
但已不是作者的自传,而是在生活基础上的艺术概括,所以不能把“我”看成就是鲁迅。
3.关于社戏社,原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
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在春秋两季迎神赛会时所演的戏,用以酬神祈福,一般在庙台或野外设台演出。
【预习案】一、字词积累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归省.( xǐng )行辈..( xù)( dāo )..( háng )絮叨惮.( dàn )凫.水( fú)撺掇..( cuān )( duo )橹.( lǔ)撮.( cuō)宛转..( wǎn )( zhuǎn )棹.( zhào )踱.( duó)蕴藻..( yùn )( zǎo )船楫.( jí)潺潺..( piāo )( miǎo )..( chán chán )漂渺2.原文词语填空。
《社戏》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社戏》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社戏》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社戏》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社戏》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
在这个家喻户晓的传统文化艺术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历史传承;同时,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也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情感表现能力和古代文化欣赏能力。
一、导学目标通过学习《社戏》导学案,学生应该达成以下理解目标:1.了解《社戏》的历史渊源和发展演变过程。
2.掌握《社戏》的表演方式、要素和表现手法。
3.理解《社戏》的文化内涵,领略其精神表现。
4.分析《社戏》的创造性、实用性和普遍性特点。
二、学习重点1. 《社戏》的发展历程及其表演形式。
2. 《社戏》的音乐、舞蹈、道具等要素。
3. 《社戏》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现。
4. 《社戏》的传承意义和现实意义。
三、预习问题1.《社戏》是哪个民族的传统文化艺术?2.你知道什么是“三人唱”吗?它在《社戏》中的作用是什么?3.在《社戏》中,哪些舞台道具是必不可少的?4.《社戏》的文化内涵包括哪些方面?5.为什么说《社戏》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传承和现实意义?四、学习内容一、发展历程《社戏》的起源很早,它是以中国北方的“道教社祭”为起点演变而来。
古代的社会生产劳动都是通过祭祀来激发人们的工作热情和生产意识的。
因此,在祭祀仪式上增添些许娱乐和舞蹈,成为了最初的“社戏”。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戏》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成熟的舞台表演艺术。
尤其是到了唐朝,社戏的演出经过了巨大的发展,它成为了一种全国性的古代艺术形式。
现代的《社戏》则融合了传统元素和现代表现手法,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表演形式《社戏》主要采用“三人唱”的形式,即由三个演员分别担任唱、念、做三个不同的角色,共同完成一个角色的表演任务。
这种表演方式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能够给观众带来视听盛宴。
此外,《社戏》的表演中也有不可或缺的音乐、舞蹈、化装和舞台道具。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社戏》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社戏》导学案学习目标1、识记、理解本课的生字词。
2、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内容。
3、初步感受到作者的写作意图。
重点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内容难点初步感受到作者的写作意图,能把最有趣的部分复述出来。
导学方法创设情境法、导读法圈点批注法合作探究法问题导学过程时间预设师生行为及二次设计课前教师寄语: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缺少体验美的心灵,缺少描述美的语言。
一、创设情境——导入:1、把你童年里最有趣的、记忆最深刻的故事讲给师生。
2、凭借个人对童年的理解,写一段话。
二、自读目标——导向:(一)走近作者:本文作者是(),原名(?),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家、()?家、()?家。
本文体裁是( ),文中的“社”原指( ),在绍兴,“社”是( ),“社戏”是指( )。
(二) 积累字词,整体感知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小组分工合作,提出展读要求),克服读音障碍,给下面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归省()行辈()不惮()船楫(桕树()yùn zǎo ()(? )cuān duo ( )(? )jiǎo( )洁hè? cǎi? (? ) xù? dao (? ) 家juàn( )131120千万勿忘积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任务明确提高效率请你记住作者的相关内容问题导学过程时间预设师生行为及二次设计2、理解下面的词语。
惮:絮叨:? 撺掇:? 弄潮:依稀:? 宛转:? 悠扬:自失:? 皎洁:? 归省:3、相关知识链接:这是鲁迅1922年写的一部短篇小说,课文节选的是看社戏的部分。
这部分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小朋友诚挚情谊的眷念。
由课文注释可知,社戏就是。
4、文章写“我”在什么时间同哪些人到什么地方看社戏??5、请按“看戏前(段)──看戏中(段)──看戏后(段))”把课文划分成三部分,并概括每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4、文章用第几人称写的?文中的“迅哥儿”是不是鲁迅?主人公是谁?三、合作探究——导学1、把你预习时不懂的或者感受最深的部分说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6课社戏
第一课时文本感知
诊断性测试
1.xǐng háng fú mí chán yùn zǎo 絮叨怠慢撺掇皎洁漂渺踊跃
2.D 点拨:A.脑怒——恼怒 B.委曲——委屈 C.诚肯——诚恳
3.B 点拨: A.归省: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 C.自失:(听得出神)忘了自己 D.絮叨:翻来覆去地说
4.C 点拨:关联词语的运用要弄清分句之间的关系,如“然而”表转折关系,“因而”表因果关系,正确理解了前后句之间的关系,关联词语方能准确运用。
5.(1)拟人(2)引用(3)夸张(4)比喻
6.(1)动作描写(2)心理描写(3)语言描写
7.B 点拨:B句不是全写双喜的。
8.鲁迅周树人思想呐喊彷徨呐喊
第二课时文本研读
课文整体把握
1.《社戏》是鲁迅先生写的一篇小说。
小说中的人物都是虚构的,所以文中的“我”并不是鲁迅先生本人。
课文内容虽是虚构的,但反映的却是鲁迅先生少年时代的生活。
2.这部分交代了时间、地点及平桥村的环境和人物关系,既写出了平桥村是我的乐土,又为情节的展开作好了铺垫。
3.作者写起伏的连山如奔兽,以动写静,烘托出“我”急迫的心情。
听到歌声,料想发自戏台,心里更是迫切。
而宛转、悠扬的笛声,使“我”沉静,反衬出此前着急的心情。
4.“我”在这里是公共的客,可以得到优待;可以免念《诗经》之类难念的书;可钓虾、放牛,体验到许多乡间生活的乐趣。
重点语段阅读
5.拔点磕架 A C
6.(1)细节(动作)描写(2)景物描写。
7.比喻、拟人。
兽脊铁踊跃静动。
8.(甲):夹杂(乙):朦胧。
9.嗅觉视觉听觉我却还以为船慢。
10.“飞”。
写出了船行速度快的情形。
第三课时文本研读
课文整体把握
1.这样写一是有波澜曲折,烘托了看戏的急切心情,二是初步表现了小伙伴们的热情能干的特点。
2.双喜:聪明、热情、机灵、能干、善于为他人着想。
六一公公:热情、淳朴、好客、珍爱自己的劳动成果。
3.文中夏夜行船和月夜归航两幅画图描写得极为优美,作者从色彩、气味、声响等方面入手,采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文字情景交融,充满水乡特色。
4.其实那夜的戏,看得叫人“打呵欠”“破口喃喃的骂”,那夜的豆,第二天吃起来也实在平常。
所谓“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忆,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现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重点语段阅读
5.cuān fǔ
6.隐隐约约夜间捕鱼
7.“朦胧”原为形容词,在句中作动词用,意为“变得朦胧了”。
“踊跃”原为动词,在句中作形容词,修饰“山”连绵起伏的形状。
8.夜航看戏,戏后归航
9.正面:“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侧面:“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
”
10.嗅觉、视觉、听觉、感觉等,将景物描写得栩栩如生,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11.A 点拨:首先从“料想”“也许”可以看出表推测,排除CD项,再联系语境可体会其急迫心情,排除B项。
12.不可以。
因为“果然”是和上文中“但或者也许是渔火”的猜测想照应。
点拨:揣摩文中的伏笔与照应。
13.D
综合检测
一、积累运用:
1.D点拨:A项的“省”应为“xǐng”;B项的“踱”应为“duó”;C项的“哄”应为“hòng”。
2.⑴跳跃(动词)⑵形容情绪热烈,争先恐后(形容词)⑶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点拨:要注意比较“踊跃”在不同语境的不同含义及词性的变化。
3. D 点拨:ABC三项的加点词均为形容词用作动词。
4.示例1:桑姆,你好!雪后的青松最直,雨后的桃花最艳,灾后的你最坚强,希望你早日战胜困难,重返校园。
示例2:桑姆,你好!阳光总在风雨后,希望像阳光一样灿烂的你能早日战胜困难,和我们一起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
5.乔纳森·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大人国飞岛
二、类文阅读
6.拟人。
“故乡的芦苇就迫不及待地从还未褪尽寒意的泥土里探出尖尖的靛青色的脑袋。
”“迫不及待”“探”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芦苇不畏严寒的品质及生命力的顽强。
7.示例:春风又绿江南岸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8.示例:A处:尽情地呼唤着。
示例:B处:高兴地吟唱着。
9.①摘芦叶做哨子吹。
②用芦叶折成芦叶船。
③在芦苇丛中抓纺织娘。
10.不行。
因芦叶船载着“我们”的纯真幻想,“小心翼翼”体现“我们”对芦叶船的喜爱与珍视。
11.揭示中心,照应开头。
三、中考实战
12.(1)示例:①人民把党比作母亲,对党有着深厚的感情。
②党为民族的解放,人民的幸福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③党正确带领各族人民走向复兴之路。
④党是我们的引路人。
点拨:结论出自材料均可、答出两点即可
(2)九十载岁月峥嵘,九十载风雨历程,九十载成就辉煌。
在即将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让我们缅怀革命先驱,学习英雄事迹,勤奋学习,做一个有用之才。
点拨:语言有文采,言之有理即可)(3)①示例一:甬城英豪示例二:甬城魂示例三:岁月峥嵘点拨:语言简洁,有概括力,符合颂英雄的要求即可②示例:危难显本色事迹感人心精神照甬城英雄展才华点拨:符合颂英雄的
要求即可
13.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铁路运输基本瘫痪,木材和粮食运不进来
四、作文训练
14.童年是五彩缤纷的,就像海边漂亮的贝壳;童年是无忧无虑的,就像整天嘻闹的浪娃娃;童年是纯真甜美的,就像山溪中清亮的泉水。
童年,是一首婉转悠扬的短笛,奏出了我多少纯洁美好的幻想;童年,是一束绚丽的茉莉,儿时的欢笑像茉莉散发出的醉人的芳香,朵朵洁白的花瓣就仿佛是一件件回忆。
请写出来吧。
示例
童年的记忆
记得小时侯,我家院子里种着一棵和我出生时一起种的桔树,我经常拿小刀在树干上刻了个记号,天天去测量自己是否长高。
看着一条条横线,我真盼望快快长高。
有一天,我忽然发现自己比那记号矮了。
天啊!难道我倒着长了?我心里害怕极了,连忙跑去问妈妈:“妈妈,为什么别的小伙伴都长高了,我怎么变矮了?”妈妈忙放下身边的活,把我放在椅子上问:“为什么这么说啊!”我忙跳下椅子,拉住妈妈的手,把她拉到院子里指着说:“我天天用小刀在树上刻我的身高,可是我今天来刻却在以前刻的横线下面了。
”我边说边在树上指出那两条横线。
妈妈听了我的话,又看了看树,沉默了两分钟后就莫名其妙的大笑起来,笑得都直不起腰来,眼泪都出来,拍了拍傻呆呆看着她的我的头说:“傻瓜,不是你矮了,是树高了,以后可别做这种傻事喽。
”我恍然大悟,原来不是我矮了,而是树高了。
之后我又高高兴兴去找小鸡玩耍,真不知道自己又会对小鸡干出什么傻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