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比一比
第二单元《比一比》教材分析
第二单元《比一比》教材分析一、教材概览《比一比》是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教材,旨在帮助学生通过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理解“大于”、“小于”、“等于”等数学概念,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材共有5个小节:1.认识比较符号:介绍大于、小于等比较符号的含义,并通过实际事例让学生理解,建立概念。
2.认识计数单位:引入计数单位,如米、厘米等,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对计数单位有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3.比一比长度:让学生通过比较物品的长度,练习使用比较符号,并学会简单的长度单位换算。
4.比一比质量:通过比较物品的质量,实践掌握质量单位换算。
5.大家来比一比:让学生通过游戏和实践,巩固掌握已学习的知识,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课程内容。
二、教材特点1. 知识点新颖教材中引入了许多新的知识点,如计数单位、长度单位、质量单位等,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的大小比较之外,还能够学习到实际生活中常见的计量单位,并掌握换算方法。
这为学生后续学习数学打下了基础,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运算能力。
2. 教学方式多样教材采用了多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如简单的数学运算、实践活动、游戏等,通过实际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达到知识点的深入学习。
同时,教材中还配有生动的图表和图片,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知识点。
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同时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方法。
3. 强调实际运用教材中无论是认识计数单位、长度单位还是质量单位,都紧密结合实际生活中的情景,让学生能够通过学习解决实际问题。
并在最后一个小节中,引入了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应用所学知识,强化学生的运用能力。
三、教材评价1. 评价优点教材内容新颖、知识点丰富,覆盖了小学数学的基本知识,并通过实例操作、游戏等方式激发学生对知识点的兴趣,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分析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教材注重实际运用,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直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第2课时比一比青岛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第2课时比一比青岛版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第2课时比一比青岛版我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深知教学的重要性。
在这个教案中,我将详细介绍我在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中的具体方法和策略。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第2课时,主要涉及“比一比”这一主题。
教材中提供了两组物品,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找出每组物品的数量差异。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希望学生能够掌握比较物体数量的方法,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会比较物体数量的方法,难点则是如何引导学生发现数量差异并能够用语言表达出来。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教材、PPT、实物物品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拿出两组物品,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2. 例题讲解:我通过PPT展示两组物品的图片,引导学生比较它们的数量。
我会详细解释比较的方法和步骤。
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4. 小组合作:我会让学生分组进行比较练习,鼓励他们相互交流和合作。
六、板书设计:在黑板上,我会用简洁的文字和图示展示比较物体数量的方法和步骤。
七、作业设计:物品1:3个苹果,2个香蕉物品2:4个橘子,1个橙子2. 答案:物品1:苹果比香蕉多1个物品2:橘子比橙子多3个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结束后,我会进行课后反思,看看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比较物体数量的方法。
同时,我还会给学生提供一些拓展延伸的练习,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应用所学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重要的细节是我需要特别关注的。
实践情景引入环节是我认为非常关键的一步。
这个环节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让他们能够直观地理解比较物体数量的概念。
我计划通过展示两组实际物品,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初步感受到数量比较的乐趣。
成,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第二单元:“比一比”
第二单元:“比一比”单元计划(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操作,初步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感知“长”、“短”、“高”、“矮”的含义,学会比较物体长短、高矮的方法。
3.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精神和用数学的意识。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教材说明1.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和作用。
本单元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
一部分是“比多少”,另一部分是“比长短、比高矮”。
这些内容是学习认数、计算和量的准备性知识。
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初步感知“多”、“少”、“长”、“短”、“高”、“矮”的含义,同时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2.本单元教材的编写特点。
低年级儿童在入学前,通过对各种物体的感知,已经积累了有关“比多少”、“比长短、比高矮”的感性经验。
教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提供了生动有趣的情境,创造了观察、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已有的感性经验基础上,充分体验“同样多”、“多”、“少”以及“长”、“短”、“高”、“矮”的含义,并通过合作交流,体会互相学习的乐趣。
教学建议1.本单元的学习,主要是通过操作、探索来进行的。
因此教师应给学生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去观察、操作、尝试。
要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做他们想做的,在做中理解知识。
如,在比长短的活动中,可能有比跳远的,比高矮的甚至还会有比厚薄的,虽然“远近”、“高矮”、“厚薄”都不是“长短”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但这些内容本质上都是比长度的,都有助于学生理解“长短”的含义。
因此,教师应给这些同学以鼓励,并让他们说说是怎么比的。
2.应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因为探究学习需要充分全面的观察问题或事物,找出其本质特征,摒弃其非本质特征。
但学生年龄小,观察能力有限,通过小组合作,可以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使问题得到比较清晰全面的认识。
本单元的内容都可让学生自己探索。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他人意见,虚心向他人学习的好习惯。
2022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比一比教材分析苏教版
第二单元比一比(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初步认识长短、高矮、轻重的含义,体会比较长短、高矮、轻重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和轻重。
2.使学生通过经历比较的活动,初步建立长短、高矮、轻重的观念,培养初步的观察、判断和推理能力。
3.使学生初步感受比较的意义和价值,感受日常生活现象与数学的联系,初步培养用数学眼光和数学方式观察和分析日常生活现象的意识。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本单元内容的前后联系如下:本单元主要学习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和轻重。
学习这部分内容的基础是儿童在生活中已经积累的一些直接经验。
比较是常用的思维方式,它可以帮助人们确定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比较也是一种基本的学习方法,它有助于人们把握知识之间的联系,发现事物中隐含的规律。
教学这部分内容,不仅可以让学生初步建立长短、高矮、轻重的观念,而且可以让学生体会比较的基本方法,形成初步的观察和比较的意识,初步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物体长短、高矮和轻重的一般比较方法。
包括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时,要把物体的一端对齐;比较物体的轻重时,可以借助简易天平进行判断。
教学的难点主要是在多个物体之间比较长短、高矮和轻重。
这是因为在进行上述比较时,不仅需要正确运用基本的比较方法,而且还需要进行一些简单的推理以及采用一些灵活的比较策略,这对于刚入学的儿童来说,无疑是有一定难度的。
这部分的教材编写有如下一些特点: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主动进行比较,获得认识。
教材从生活场景中选取学生熟悉的事物,直接要求学生对相应人或物的长短、高矮和轻重做出判断。
这样安排是考虑到学生对长短、高矮和轻重并不陌生,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比较的经验。
因此,让学生通过的观察、思考,再进行比较和判断,进而获得正确的认识是可行的。
2.重视比较方法的引领。
一方面,教材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比较方法,如把两根绳子的一端对齐,使两个人站在同一块地面上,用简易的天平作为比较轻重的工具等。
(教学设计)第二单元 比一比-一年级数学上册 (苏教版)
(教学设计)第二单元比一比-一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比”的概念,通过比较数的大小,认识数的大小关系。
2.掌握基本比较方法,运用比较法比较大小。
3.通过游戏、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及重难点1. 教学内容1.比的概念和比的运用。
2.用比较法比较大小。
### 2. 重点和难点3.掌握“比”的概念和方法,正确比较大小。
4.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步骤1. 检查预习老师在黑板上写出两个数,让学生比较大小,并将答案写在小黑板上。
然后从学生中抽几位同学上黑板讲解思路,纠正错误并表扬正确的学生。
### 2. 引入新知识教师用实物(如水果)让学生拿来比较大小,从具体实物教学,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
引导学生思考在数字中表示“比”。
最后在黑板上画出比的符号“∶” ,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表达方式。
3. 讲解和示范教师利用实物或图片,分别进行多组数的比较演示,让学生理解比较大小的基本方法。
4. 游戏老师根据每位同学的身高,让学生分为两组,比较身高的高低,并让同学用“比”的符号表示,进一步巩固“比”的概念和运用方法。
5. 讨论老师在黑板上写出两个数字,让学生发言比较大小并且给出比的符号表示。
通过讨论,让学生掌握比较方法的灵活运用。
6. 练习让学生在作业本上完成练习题,巩固比的概念和运用方法,并及时纠正错误答案。
7. 课堂小结在本节课结束前,老师再次复述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让学生回归课本,反思课堂上的学习过程,加深对“比”的概念和方法的理解。
四、教学评价1.能否准确掌握“比”的概念和方法。
2.能否使用比较法正确比较大小。
3.课堂表现是否积极参与讨论并共同协作完成任务。
五、教学后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通过游戏和讨论,多角度地认识“比”的概念和比较方法。
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发现学生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比一比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比一比引言本文档是关于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比一比》的详细介绍。
该单元主要教授学生如何进行简单的比较运算。
通过本单元的研究,学生将能够掌握比较数字大小的方法,培养其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目标本单元的研究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理解比较运算的概念和意义;2. 掌握比较数字大小的方法;3.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比较问题;4.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内容概要1. 比较的概念首先,我们将向学生介绍比较的概念。
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学生将理解比较运算的含义,并学会使用比较词语,如“大于”、“小于”、“等于”等。
2. 比较数字大小在掌握比较概念后,我们将教授学生如何比较数字的大小。
通过利用具体的数字和图形,学生将学会使用比较符号(>、<、=)来比较数字的大小。
3. 运用比较解决问题学生理解比较概念和掌握比较数字大小的方法后,我们将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比较问题。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将巩固对比较运算的理解,并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总结在本单元的最后,我们将对学生进行总结。
通过复和讨论,学生将回顾所学内容,并对比较运算进行全面的理解。
教学方法本单元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讲解法、练法和互动讨论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通过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比较运算的基本概念。
同时,教师将设计练活动,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通过互动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总结本文档对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比一比》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通过对比较运算的学习,学生将培养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并掌握比较数字大小的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法、练习法和互动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达到本单元的学习目标。
第二单元《比一比》(优秀教案)
比一比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课本第36页~第37页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能够用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通过“估一估”的活动,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体会估计其中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做学习的主人。
教具、学具准备数学卡片:100以内的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一、复习教师让学生将自制的100以内的数字卡准备好,同桌之间一起做游戏,同桌之间每次每人出不1张卡片,谁先说出两个数之间的大数,谁就获胜,将两张卡片收回。
活动一分钟后,教师请获胜的同学举手,并给予鼓励。
游戏后,教师让学生交流经验。
教师请一名学生来说一说做游戏的时候,你是怎么判断的?学生回答:如果两位数和一位数比,那么两位数就一定比一位数大。
如果是两位数和两位数比,先看十位,哪个数十位大,它就大。
如果十位一样大,就比个位,哪个数个位大,它就大。
(学生回答时,教师可以给予适当提示)。
学生回答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流。
二、新授1、引人。
刚才,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复习了100以内数是如何比大小的。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如何比较生活中的大数。
2、教学“比一比”(1)出示情境图,读读。
(2)教师出示第一组卡片:1873和575,教师让学生读这两个数。
学生读数后,教师让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这两个数谁比谁大?为什么?学生讨论后,教师指名学生来说一说。
学生回答:1873比575大,因为1873是四位数,575是三位数,四位数比三位数大。
教师板书“>”。
第二组的两个数由教师出示卡片。
香山和恒山哪个山高?生:1873<2017,教师让学生读一读这两个数,学生读数后,教师让学生判断两个数是几位数?学生回答:这两个数都是四位数。
教师让同桌之间讨论一下,这两个数都是四位数,该如何比较这两个数的大小呢?学生讨论时,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讨论后,教师指名学生来说一说,学生回答:这两个数都是四位数,我们就从最最位千位比起,千位上2比1大,所以2017比1873大。
第二单元信息窗2《比一比》
在黑板上随意拿两支铅笔比一比,点学生来说一说谁比谁长,谁比谁短。(其实很多学生都能说的,只是不敢说,要鼓励他们说出来)
5、游戏
准备二支粉笔,放手心里,一支多露出来一点,一支少露出来一点
师:猜一猜,哪根粉笔长,哪根粉笔短?(学生一定会猜错,开始会认为多露出来的长,教师把手揭开来,给学生看一看)
师:是不是这样呢?我们要怎样才能知道谁长谁短?(比一比)你打算怎么比?(放齐了比)谁来比一比?请学生到黑板上来比,并说说自己是怎么比的。
师:比得真好,他也是将一端对齐了看另一端。那么你们看一看,比一比,你们发现了什么?(上面的铅笔和下面的铅笔是一样长的)
4、再上来摆?
你打算怎样来比?(对齐,安静。。)
请学生比一比,并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
(四)、课堂评价,课后延伸
自主练习的1、5、6、7题
三、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发现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并能够用“比”字来说一说谁长谁短。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出示四个五角星与四个圆,将其摆在黑摆上)
师:看看,这个是什么?(五角星)我边挂呢,同学们就默默地在心里数一数,有几颗五角星呢?
这个又是什么?(圆)同样的,我边摆你边在心里默默地数。
师:谁长?你们为什么会猜错呢?(老师把其中一支提起来了;没有放平,没有对齐)
师:请同学们用“比”字来说一说
再比一次,拿三根粉笔,猜猜谁最长,谁最短
(强调比的方法及关注学生说)
(三)、拓展应用,提高能力
让学生从文具盒里取出一支笔,藏在身后。
师:每个同学手中都有一支笔,猜一猜,是你的同桌的长还是你自己的长呢?(让学生说一说)
师:真棒,这两把尺子长短差距真大,我们一眼就能看出来!谁能用“比”字说一说吗?谁比谁长?谁比谁短?(。。。。)
小学一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比一比教案
第二单元一、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比多少、比长短、比高矮这几个部分,按知识间具有的内在联系,将第二单元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比多少,另一部分是比长短和比高矮,这样化分是为了突出长短和高矮之间的内在联系,比长短是在水平面上比的,而比高矮是在垂直面上比的,但它们的方法是相通的,是相同数学思想在不同情况下的应用;可以说,比高矮是比长短教学的延续;本单元体现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因为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数学是有用的知识,由此产生亲切感;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刚入学儿童对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还要给学生创造合作与交流的机会,给学生充分的学习自主权,同时还要体现比较方法多样化的特点,鼓励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比较;二、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至13页:比多少、比长短、比高矮三、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操作,初步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感知“”、“短”、“高”、“矮”的含义,学会比较物体长短、高矮的方法;3、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精神和用数学的意识;四、课时安排:共3课时比多少………… 1课时比高矮…………1课时比长短………… 1课时五、课时教案: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7页和练习一的部分习题;教学目标:1、经历实践操作与观察,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初步认识一一对应,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2、通过听童话故事,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热情待人的良好品德;3、初步体验数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初步认识一一对应,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难点: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教学准备:主题图、学具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师:星期天,小朋友们到小明家做客;妈妈切西瓜招待大家,妈妈请小明把西瓜分给大家,你看每人一块,够吗出示主题图学生观看分西瓜情境图;二、组织活动,进行探究;㈠判断够不够分,理解“多少”的意义;1、四人小组合作探究,学生判断够不够,并在组内说明理由;提供素材:圆片和三角形;2、小组活动汇报;1、学生独立思考后,也许会有如下理由:⑴看看就觉得西瓜比人多,够分;⑵数数,数出西瓜有8块,人只有6个,一人一块,还多出2块;⑶分一分,一人一块分好后,还有两块多;假如学生判断不够分就积极引导学生间相互帮助;3、揭题;比较西瓜的块数和人数,结果我们发现西瓜比人多,人比西瓜少;所以一人一块,已经够了;今天咱们就一起来比比物体的多少;㈡操作学具分西瓜,初步认识“一一对应”:⑴小朋友们真能干,知道了西瓜够分,那你会分吗请用学具代替小朋友和西瓜,试一试吧;学生用圆片代替小朋友,用三角形代替西瓜,尝试分西瓜;⑵同桌互说,我是怎么分的,分的结果是什么学生也许会有两种分法:a、第一排放8块三角形西瓜,第二排放6个圆片,再一个一个对齐;b、先放6个圆,然后一个圆上放一个三角形,一一对应后,最后还多2个三角形;⑶再来几个小朋友,西瓜正好分完能摆一摆,说一说吗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教学“同样多”;学生操作学具,八块西瓜,8个人,正好一一对应,我们就说西瓜的块数和人的个数同样多;三、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1、童话故事,解答问题;A、听故事:在一条蜿蜒的小河边,有一所快要盖好的小房子,一群小动物正忙着盖房子,这是小猪在帮小兔盖房子;他们有的搬着砖,有的扛着木头;河里的小鱼被这热闹的场面吸引了,禁不住蹦出水面,瞪大眼睛想看个究竟;热情的小兔在房前的桌子上准备了一些招待客人的水果;学生观察图画,师提问:你发现图画上哪些东西可以进行比较然后随机进行教学;B、提问题;⑴三个猪兄弟为什么要帮小兔盖房子⑵一只小兔搬一块砖,有没有多余的砖头有没有多余的小兔⑶小猪搬木头,一次能搬完吗⑷图上还有哪些物体可以进行比较呢2、做一做;P;8摆一摆1、2;四、课堂练习:1、练习一的第1题:1师引导学生看图,要求学生比一比哪个动物多在后面的小方框里画“勾”;2学生独立观察,然后指名说一说;问:你是怎样想的3老师出示幻灯片,做示范;学生独立完成;答案:左图是猴子多,右图是骨头多;2、第2题:学生观察,看到公鸡和鸭子虽然摆的一样长,但疏密不同,进而判断摆的密的鸭子的只数多些,而公鸡只数少些;引导学生用画线的方式,一一对应进行比较;1、第3题:学生在观察到第一排蛋糕同样多的基础上,只需比较两盒中的第二排;第二排多的就多些,反之,就少些;2、第4题:此题是在同一排中比较多少,当第5次循环出现珠子时,只出现了一个黄色珠子,所以黄珠子多而红珠子少;五、小结:今天,我们学会了比事物的多少,你能说说,你最喜欢用哪种方法吗你们认为哪种最好板书设计比一比多少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页的内容和练习一的部分习题;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观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通过学生操作学会一般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知道长和短是比出来的;2、培养学生操作、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3、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重难点:掌握比较方法,会比几个物体的长短;教学准备:颜色、长短不同的铅笔、学具教学过程:一、初步感知事物的长短:1、引导观察:每组桌子上有两个纸袋,你们想知道里面装什么东西吗两个人一袋把它们倒出来看看,有什么2、汇报交流:1问:你发现了什么 2小组交流;3学生汇报:学生可能说出:三支铅笔,一支是红色,一支是白色,一支是绿色;两把尺子,一把是白色,一把是蓝色;三根毛线,一根是红色,有扣儿,一根是粉色,一根是蓝色等;4引导学生说出:物体有长、有短;二、探究比较长、短的方法:1.提问: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物体有长、有短的呢2.小组合作探究方法;3.小组汇报;学生可能说出:1看出来的;2把学具横着平放在桌面上,一头儿对齐或竖着戳在桌面上,比出物体的长短;3两头儿都不对齐;从而比出物体的长、短;4.揭示比较的一般方法;我们不管把铅笔竖着戳在桌面上或手上,把尺子平放在桌面上,还是把小棒平放面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一般把要比的几个物体一端对齐;5.出示铅笔图,引导学生说出谁比谁长,谁比谁短,并板书长、短;三、反馈练习:1.教师谈话:现在, 我们做一个比较长短的游戏,你们可以自由结组,想比什么就比什么,愿意比什么就比什么;2.学生活动;学生会比学具、跳绳、胳膊、手、脚等;四、巩固练习:1、练习一的第6题:先让学生说出图意,然后完成在书上,订正时说一说想法;2、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订正时说说自己的比的方法;五、整理学具:教师提出要求:1.原来学具袋中的东西不动,把书和自己的东西收拾好;2.每两人装一袋,再把桌面上的学具摆一摆,比一比,听清要求;3.把桌面上的学具中最长的一个装进纸袋里;再把桌面上的学具中最短的一个装进袋里;4.各组都只剩下一个学具时,让学生把剩下的一个学具也装进袋里;5.把装好的学具袋放在桌子的左上角;六、小结:板书设计比长短第三课时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内容和练习一的部分习题;教学目标:1.通过小数观察,初步感知物体有高、有矮;通过合作交流,学会比较物体高矮的一般方法;知道高和矮是比出来的;2.培养学生观察、合作交流的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3.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难重点:掌握比较高矮的方法,会比几个物体的高矮;教学准备:积木块、椅子一张;教学过程:一、感知物体有高有矮:1.引导比较1观察比较教师和小朋友的高矮;①教师站立;"我是高还是矮"结论:因为没有人和老师比,所以不知道老师是高还是矮;②请一小朋友和老师并排站立;"×××小朋友和老师站在一起比,我们两谁高谁矮你从哪看出来的"两人并排比较,谁高出一部分,他的个子就高;2.板题:高矮;学生齐读题;二、探究比较高矮方法一直接比高矮;找两对身高相差较大的学生比较,说说谁比谁高,再请全班小朋友站起来和自己旁边的小朋友作比较;教师请几位小朋友回答他和谁比谁高谁矮;二作记号比高矮;间接1请两个身高差不多的同学到前面分开站着,师问:能不能一眼看出谁高谁矮怎么办呢引导学生说出作记号比的方法;2师演示作记号比的方法,再请两个同学上台自己比;三总结方法;直接比或作记号比等方法;三、排队游戏1.3人一组说说谁最高谁最矮;判断并说明方法;2.逐渐增加小组人数,说说谁第二高四、反馈练习1、想一想:在我们周围环境中,什么东西高,什么东西矮2、第12页第7题1说出动物名2比较高和矮3、列举其他喜爱的动物作比较;五、学生活动1.摸高活动说一说怎样做摸得高可站在地上摸,可跳起来摸2.摆高活动拿积木或铅笔搭高不倒比较3.悄悄话游戏1表演两生上台,对一生说悄悄话:踮脚尖比高矮2判断思考谁高,问题出在哪儿六、评价总结比较高矮要注意什么。
第2单元第1课时 比一比(教案)-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
第2单元第1课时比一比(教案)-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
一、教学目标
•知道什么是“比”
•能够在同一类别中进行简单的比较
•能够在不同类别中进行简单的比较
二、教学重点
•理解“比”的含义
•进行简单的比较
三、教学难点
•进行不同类别的简单比较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识
•教师出示一些不同大小的物品,请学生根据颜色、形状、大小等因素进行比较,并找出最大的一个,引导学生感受比较大小的过程,引出“比”的概念。
2. 讲解新知识
•谈论物品的大小,教师向学生介绍比较的概念,并展示相同或不同大小的物品进行比较。
•向学生解释比较的含义,强调比较时需要考虑物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 理解“比”的概念
•以同类别中物品的大小为例,让学生猜测两个物品的大小,并让他们比较两个物品的大小,引导学生理解“比”的含义。
4. 进行比较
•教师出示相同或不同类别的物品让学生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根据物品的大小、形状、重量等因素进行比较。
•通过漫画、实物等形式巩固学生对比较的认识。
五、教学方法
•形象教学法
•比较法
六、教学资源准备
•各种大小、形状、颜色不同的物品
•比较的图片或拼图
•比较的绘本故事
七、课堂实施与反馈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比较,教师及时进行指导和帮助。
•教师进行课前评估、课中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课后布置练习作业,巩固学生的比较知识。
二年级上册数学量一量比一比教案范文
二年级上册数学量一量比一比教案范文教材分析:《量一量,比一比》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会用量具进行测量,会对物体的长度进行估计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先让学生用尺子量一量自己的手指,引导学生发现虽然手指有大有小,但是用尺子一量,长度是不一样的。
从而引出“尺子上的刻度表示测量的长度”,教学中通过量一量、比一比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测量活动中,进一步体会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会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会比较物体的高矮、长短。
教学目标:1.知道测量的工具和量物体的方法,会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2.通过量一量,比一比的活动,会比较物体的高矮、长短。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在实际测量活动中,进一步体会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会比较物体的高矮、长短。
难点:会用尺子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教具准备:PPT课件、直尺、软尺、标杆学具准备:直尺、软尺、各种物品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并且知道了1米=100厘米,那么怎样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量一量,比一比》。
二、探究新知1.学习用直尺量物体的长度。
预设:学生可能会发现尺子上有刻度,尺子上有长度单位等。
师:那么,怎样用直尺量物体的长度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播放课件,展示用直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师:谁来说一说,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预设:学生可能会说,测量物体长度时,要把尺子放在直尺的0刻度线对准物体的一端,然后看另一端对着直尺上的哪一刻度,就是物体的长度。
师:同学们,测量物体长度时,一定要按照这个方法去量,现在我们就来量一量自己的手指。
(学生分组测量手指长度,教师巡回指导)师:谁来说一说,你测量的结果是多少?预设:学生可能会说,我的大拇指长6厘米,食指长7厘米……师: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虽然我们的手指有大有小,但是用尺子一量,长度是不一样的。
第二单元比一比 单元分析
比一比
教材简析
本单元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
一部分是“比长短,比高矮”,另一部分是“比轻重”。
这些内容是认识数、计算和量之间的关系的准备性知识。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可以感知和建立“长短”“高矮”“轻重”的概念,体验学习的乐趣,以及数学的实用性和广泛性。
学情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学生已建立较多的生活经验,对教学的概念有一定的认识,所以学习起来不会感觉到困难。
目标导向
知识与技能
(1)能准确地应月j长短、高矮、大小、轻重及最长或最短、最高或最矮等词语,通过这些基本字词和语句表达出比较的结果。
(2)知道长短、高矮、大小、轻重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1)初步知道怎样进行比较,初步了解直接比较的思维方法。
(2)通过过程的体验,掌握比较的标准和比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主动参与学习的精神。
教法与学法
(1)教师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观察、操作、探究,在实践中理解和掌握知识。
(2)采取游戏、小组竞赛等方式,将比较的内容延伸。
课时安排
本单元建议安排2课时。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一比》教案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一比》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一比》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和理解比较的概念,学会用大于、小于、等于来表示两个物体的大小关系。
教材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和丰富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交流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学习数学,对比较的概念可能还不够理解。
他们在幼儿园可能接触过一些简单的比较活动,但对符号表示的大小关系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操作中感受比较的意义,逐步过渡到用符号表示大小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比较的概念,学会用大于、小于、等于来表示两个物体的大小关系。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培养观察、思考、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比较的概念,学会用大于、小于、等于来表示两个物体的大小关系。
2.难点:学生能够从实际操作中感受到比较的意义,并能够用符号表示大小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和丰富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操作活动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和理解比较的概念。
3.交流互动法: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培养思考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准备相关的故事书、图片、卡片等教学材料。
2.学具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些小物品,如小球、小木块等,用于实际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入比较的概念。
例如,讲述两个小兔子比赛跑步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比较的意义。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比较图片中物体的大小。
例如,展示两张图片,一张是两个小球,一张是两个小木块,让学生比较哪一张图片中的物体更大。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感受比较的概念。
例如,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小物品,比较两个物品的大小,并用大于、小于、等于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
《比一比》教学反思(15篇)
《比一比》教学反思(15篇)《比一比》是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比一比”是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
我们不仅教给孩子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孩子方法、思想。
本节课我认认真真的设计教案,仔仔细细制作教具。
本节课教学比较物体的多少、长短、高矮、轻重,让学生初步感受比较的数学方法。
课堂上利用了实物投影,呈现果树、小兔子、木头、石凳,以及小兔子搬砖、铅笔、学生等景物和场面,师范性地提出了比较谁比谁多、哪个人高、哪个长等问题,让学生在图中找一找、比一比。
“想想做做”安排了两种形式的活动。
一种是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了实践活动,让同桌两个学生比较自己的铅笔,哪枝长,哪枝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找几个同学从高到矮排排队。
另一种是观察并作出判断,画面中有些物体的长短关系不是十分明显,需要经过简单的推理才能做出判断。
同时在课堂上教学活动要师生互动,人人参与,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进行。
要体现学生的学习不为一时学会,而为一辈子会学;教师的教学不是教会少数,而是带动全体。
这节课学生们发言都很积极,由于都是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学生比较熟悉,课堂上基本都能够掌握比较的方法,有个别学生有困难的,我下课对其进行了单独的辅导,在辅导后,发现他们也能够掌握方法了。
《比一比》教学反思2 本节课是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中的知识,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节课,是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相联的一课,也让学生去感受数学、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一课。
课后谢校长给我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有以下几点认识:一:创设学习情境,在课堂上以男女生两组现场拍球比赛的形式引出这节课,是很好的,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比赛存在教师难以控制的不确定性,所以会出现与教学不相符的数学问题。
二:第一场比赛,双方人数相同,若在解决哪一个组获胜的问题时,如果有学生提前提出平均数的概念,教师要适可而止,不能过多讲解。
这时第二场比赛(男女生双方人数不同)应该由教师直接给出结果,可在黑板上展示或采用幻灯片的形式展示。
小学一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比一比》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比一比》教案比较是重要的思维活动,也是常用的学习方法。
人们在认识某一事物或现象的时候,经常把这一事物或现象和其他事物或现象进行对比,查找异同,从而认识事物或现象的特点,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本单元让学生开展简单的比较活动,经历并体验比较的过程,学习比较的方法,为以后的数学教学作思想方法上的预备。
教材把学生带进熟悉的活动场景,里面有许多能够比较的内容,要紧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和轻重。
1.突出比较的方法。
学生在幼儿期间的生活中,经常遇到比两个物体的长短、轻重等实际问题。
那时,他们只注意问题的结果,比较的过程往往是模糊的。
本单元教学的比一比,突出比的过程,让学生明白得并学习比的方法。
如,比两根跳绳哪根长,要把这两根绳拉直,一端对齐着平放。
比两个小朋友谁长得高,两人要站在平地上,背靠着背。
又如,比柿子和石榴哪个重,能够把它们分别放在支架的两端,依照支架的倾斜情形作出判定。
教学时,要让学生明白得这些方法,并体会方法的合理性。
在比两根绳的长短时,能够先说说自己打算如何样比,再看看教材图中是如何样比出哪根绳长的,还要想想在小朋友跳绳的时候能比出哪根长吗;在比两人身高的时候,要观看研究图中是如何样比出哪个小朋友长得高的,体会都站在滑梯上不容易看出谁高。
要看明白图中是如何样比出柿子和石榴哪个重的,摸索假如没有支架只凭观看行吗?想想做做第1题,要让学生摸索比两枝、三枝铅笔长短的方法,在操作中应用并内化比较方法。
2.鼓舞学生查找比的对象。
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纳范读,让幼儿学习、仿照。
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
例题在比较跳绳的长短、小朋友的高矮、柿子和石榴的轻重之后,提出问题:你还能在图中找一找、比一比吗?鼓舞学生查找对象进行比较。
小学科学新青岛版六三制第二单元第8课《比一比》教案(2024秋)
8.比一比【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比较”是科学观察中的重要方法,能够运用比较的方法对两个或多个物体的特征进行观察和区分。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不同物体的颜色、大小、形状等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观察的兴趣,培养学生细致观察、认真比较的科学态度,以及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教材分析】本课是青岛版(六三制2024)一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观察有方法》的第五课时,主题为《比一比》。
在前面的课时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看一看”、“听一听”、“摸一摸”、“闻和尝”等观察方法,为本课学习“比较”这一更高级别的观察方法打下了基础。
本课旨在通过引导学生对物体特征的比较,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并初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类能力。
【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比较意识,能够区分一些简单的物体特征,如大小、颜色等。
然而,他们对于如何系统地、全面地运用比较方法进行观察还缺乏经验。
因此,本课设计将注重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维度对物体进行比较,培养他们的比较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比较”这一科学观察方法,能够运用比较的方法对物体的特征进行观察和区分。
[难点]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维度对物体进行比较,培养他们的比较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师:(手持两个大小、颜色不同的苹果)同学们,看老师手里有两个苹果,它们有什么不同呢?生:(观察后回答)一个大一个小,一个红一个绿。
师:非常好!你们已经发现了它们的大小和颜色不同。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比一比》。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物体的特征。
那么,你们想不想知道怎么进行比较呢?生:(兴奋地)想!(二)讲授新知,学习比较的方法1.明确比较的对象和特征师:首先,我们要明确比较的对象和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指定2人到前面背靠背站直,全班观察。
提问:谁能说说比的结果?
(4)把书翻开,在书上画一画。
3、老师也从图中找出了一些物体,请同学们也帮老师比一比,谁比谁重。再请一两个同学上来亲自操作,两手掂一掂比较轻重。
出示土豆和萝卜(重量相差不大)、让学生想想用掂一掂的办法是不是能比较出土豆和萝卜的轻重。介绍天平。完成第6页,在重的下面画勾,轻的下面画圆圈。
2、谈话:这节课我们到一所农村小学的校园里看一看。(呈现例题情境)你们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1、比较哪根跳绳长。
(1)、你能从图上看出来哪根跳绳长吗?
那么我们怎么比较出来哪根跳绳长呢?老师带来了两根跳绳,谁能到前边来比一比?
(2)、指定2人合作比较,全班学生观察。
提问:他们是怎么比的?
(3)、同桌交流比较的结果,相互说说是如何比较的,再指名发表意见。
第二单元比一比
比较是重要的思维活动,也是常用的学习方法。人们在认识某一事物或现象的时候,经常把这一事物或现象和其他事物或现象进行对照,寻找异同,从而认识事物或现象的特征,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本单元让学生开展简单的比较活动,经历并体验比较的过程,学习比较的方法,为以后的数学教学作思想方法上的准备。
教材把学生带进熟悉的活动场景,里面有许多可以比较的内容,主要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和轻重。
(1)、读题,学生自主练习。
(2)、巡视,搜集学生的反馈的信息。
(3)、学生交流,说明自己的想法,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4、“想想做做”第4题。
(1)、明确题目要求。
(2)、引导学生说清楚推理的过程:因为1个红萝卜和3个胡萝卜一样重,所以1个红萝卜一定比一个胡萝卜重。
1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长短、高矮、轻重的比较,小朋友们你们都会比较了吗?那么请小朋友们回家在自己家里找一些物体,比一比他们的长短、高矮和轻重。
让学生扮演书中的人物现场比较,可以让全体学生感受比较的方法。
教学反思
比一比
长短高矮轻重
通过取一支粉笔来比较,让学生产生认识冲突,从而告诉学生比较是有条件的
由儿童乐园的情境到农村小学的情境,既给学生提供学习的内容,又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就要联系现实生活,数学并不陌生。
先让学生自主探讨比较的方法,再引导学生如何表达比较结果。这样安排层次清楚,重点突出。学生的学习方式既有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小结:用掂一掂的办法或借助天平等工具可比较出物体的轻重。
1、“想想做做”第1题。
2、“想想做做”第2题。
(1)、“爸爸和孩子好像一样高,”这种说法你有意见吗?为什么小鹿最高,小白兔最矮?
(2)、引导学生运用今天学到的比的方法,提出自己的正确意见。
(4)、读题,指导学生在书本上完成练习。
3、“想想做做”第3题。
教案
课题
比一比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P4-6
备课时间
8月18日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实际认识长短、高矮和轻重的含义。初步建立比较的意识,学会比较的方法。用自己的语言较完整、正确地叙述比较的结果。
2、初步运用简单的推理、判断解决问题。
3、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与事实,培养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重点难点
利用生活经验主动进行比较,获得知识;重视比较的方法,培养简单的推理、判断能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激趣设疑,情境导入
二、自主探疑,指导交流
三、巩固深化
四、总结提升
五、板书设计
1、取出一支粉笔问:小朋友们,这支粉笔是长还是短?
当学生说出答案或争论时,再拿出分别比它短和比它长的两支粉笔,引起学生对刚才答案的怀疑(说明: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才能作比较,对单个物件不存在什么比较),从而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来学习“比一比”板书
(4)、谁能说一说比的结果?
(5)、你们真不简单,不光研究出比的方法,还能把比的结果说清楚。请同学们把书翻开,在书上画一画。
提问:你是在哪根绳后面画勾的?你是怎么看出来下面的跳绳比上面的长?(一端对齐,看另一端)
2、比较滑梯的小朋友哪个高。
(1)、提问:图中两个小朋友在上滑梯,比一比谁的个子高,你有什么好办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