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道与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道与术
无论是中国的儒释道,还是外国的基督教、伊斯兰教及其他宗教,都离不开“谈经论道”。本文试图论述的“道”不完全等同于高深莫测的老子之道或一以贯之的夫子之道,而是更近似于禅语的“悟道、得道、行道”,也接近于曾子的“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是指从做人做事中提取的原则、理念、思想,它可以把握事物持续发展、不断进步的规律。“术”是指做人做事时的步骤、方法和内容,是道的细化(除非特别说明,一般如上述定义)。但道与术的定义并非绝对化,而是具有相对性(在两者关系中有论述),即当把小道看作术的话,再上升成为的道,就是中道;同理,中道作术,上升为大道。
由上可见:道是眼光,大局观,是战略;术是手脚,实践论,是战术。道统领术,术服务服从于道,在得道、循道的前提下讲究术,道需要也离不开术的具体操作和落实。因此,道与术存在以下三种关系:首为继承性,道出自于术,之后发展壮大,高于、胜于术,这并非厚此薄彼,而是说要继承中完善,完善中发展道的高度。其次相对性,不同层次的道与术可分小、中、大,当开始时小术发展为小道,如果我们把小道看作是中术,再发展成中道(也可看成大术),最后发展为大道,这个过程可以不断演变、止于至善。第三归一化,道与术构成系统,在其互相变化运行中,可以逐渐实现从混沌到有序、从低级到高级、甚至包括一些事物从无到有。也就是说,道与术的系统运行体现出方向性、目的性,即小术归于小道,小道归于中道,中道最后归于大道。对于这一点,类似佛家的“万法归一”,指的是八万四千法门,最后归于自性、佛性。
先举个例子来说明,毛泽东同志在1927年八七会议上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论断,这是术,因为枪杆子只是保命的一个手段而已(有底线);1928年5月将游击战争的基本原则概括为十六字诀“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这是小道(有原则);再到1930年1月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以乡村为中心,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这是中道(有理想);到1945年党的七大首提“毛泽东思想”,这是大道(有信仰)。这个例子也证明了四有(有底线、有原则、有理想、有信仰)之间同样适用于道与术——继承性、相对性和归一化的关系。所以说,一个人成就大小应该看道行。
我们在工作生活之中,应该好好认识和利用道与术的关系。最近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卫生事业科学发展的实施意见“1+4文件”》,1是大道,4就是中道,中道里面每个文件的目的、意义或原则,就是小道,具体的措施就是术。如2012年9月,我被区卫生局抽调搞创建应急示范区的资料,去广州越秀区疾控中心参观规范的资料整理,当我们同去的人员几乎都在细致阅读、学习资料,甚至有人用照相机一页一页的拍下资料来的时候(此为术),虽然我指标比较多,但我快速看了里面的内容,然后跑出去问他们的领导:资料里有很多区政府、教育局等各单位的文件,请问如何收集到的?(此为道),我只抄了每个文件盒的封面目录,最后我做的资料一次性完成(卫生局抽调2次,我只去1次)。麻疹消除在技术上是可靠可行的,所以关键在于是否能够往道上走。2012年9月,我女儿刚上初一时,我就跟她说,要跟成绩第一名的同学做好朋友,向她请教学习方法(这是道),而不是天天追问某道题怎么做(这是术),果然学习进步很快,第一学期便从入学测试时班里第23名到中考第2名、期末考第4名。
一个人即使身处乱世、天下无道,也不影响个人修道、行道,如春秋末期的孔子仕途重挫、周游列国,从学习“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术,思考后上升到“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儒家之道。因此,有道不能确保世俗的成功,但可以保证道德的成仁。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为了满足私欲往往追求显而易见、快速成功的术(如方术、权术等),而不愿花更多时间、精力,牺牲暂时的、表面的名利去悟道、行道,认为道太长远、太虚渺、太深奥,更重要的是离自己的面子、金钱、地位等私利距离太远,所以就弃道求术,甚至为了术而离经叛道。
我只是在用实际的成绩无声地证明自己,因为我懂天人之道——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因为我知道不仅自己应该向上+向善,而且更应该追寻这样的领导,唯此才能“惟道是从”。如果要我跟着天天喝酒、打麻将(不向上,这只是方术,非弘道)或收钱就用人这类“易悦而难事”的领导(自私自利非真向善,这只是权术,亦非弘道),我宁愿君子固穷、无道则隐,道已修而不用非吾丑也。
其实,我感悟人生的话语基本上都是一些小道,只有一个大道,即“向上+向善”,它可统一易经的乾卦(自强不息)、坤卦(厚德载物),道德经的“上善若水”,佛经的“众善奉行”,圣经的“博爱”,儒家的“仁”等等。(李苑2013-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