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红热的诊治

合集下载

儿童猩红热的诊断与治疗

儿童猩红热的诊断与治疗
儿童猩红热的诊断与治疗
目录
01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02 儿童猩红热的诊断 03 儿童猩红热的治疗 04 儿童猩红热的护理 05 儿童猩红热的预防 06 儿童猩红热的并发症
01 添 加 章 节 标 题
02
儿童猩红热的 诊断
临床表现
NO.1
发热:通常为高热,伴有寒 战和头痛。
NO.3
口腔症状:杨梅舌、口周苍 白圈等。
添加标题
咽拭子培养:可培养出A组溶血性 链球菌。
添加标题
血清学检查:抗链球菌抗体滴定度 增高,有助于回顾性诊断。
鉴别诊断
添加 标题
添加 标题
添加 标题
添加 标题
添加 标题
与其他类似病症的鉴别, 根据症状、体征和实验 强调猩红热特有的杨梅 提及与其他感染性疾病 强调鉴别诊断的重要性,
如麻疹、风疹等。
添加标题
神经系统并发症:如脑膜炎、脑炎 等,表现为头痛、呕吐、意识障碍
等症状。
07
儿童猩红热的 预后
预后因素
病原体类型:不同病原体感 染预后不同
并发症:如中耳炎、肾炎等, 影响预后
治疗方法:早期、足量、规 范治疗预后较好
年龄:年龄越小,预后越差
个体差异:免疫状态、营养 状况等也会影响预后
随访观察
综合分析:结合 临床表现和实验 室检查结果,进 行综合分析,确
定诊断。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03
儿童猩红热的 治疗
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患儿应卧床休息,减少 活动,以降低身体消耗和心脏负担。
01
饮食调理:给予清淡、易消化、营 养丰富的食物,如稀饭、面条、牛 奶等,避免刺激性食物。

猩红热的诊断标准

猩红热的诊断标准

猩红热的诊断标准
猩红热(Scarlet fever)是由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其主要症状包括高热、咽喉痛、红疹等。

以下是猩红热的诊断标准:
1. 突发的高热:患者体温通常在38.3摄氏度以上。

2. 咽喉痛:患者常常感到咽喉疼痛,可能伴有食欲不振、咳嗽和咽部充血。

3. 红疹:猩红热的典型特征之一是皮肤上的红色皮疹,常从颈部开始,然后扩散到身体其他部位。

疹子触摸时具有细砂纸般的质地,患者面部和躯干部位的皮肤可能在疹子周围保持苍白。

4. “草莓舌”:患者的舌头表面可能呈现出红色,并有疱疹般的小溃疡,与舌头的正常粉红色相比,这被形容为“草莓舌”。

5. 皮肤脱屑:猩红热的恢复阶段,通常会出现皮肤脱屑,特别是在腿部和足部。

为了确诊猩红热,医生通常会根据上述症状进行体格检查和临床评估。

此外,医生还可能会进行相关实验室检查,如咽拭子或喉咙培养,以便确认链球菌的存在。

重要提示:这里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如果您怀疑自己或他人可能患有猩红热,请立即就医并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

猩红热轻型的诊治及护理

猩红热轻型的诊治及护理
03
保持口腔清 洁,预防感 染
05
02
多喝水,补 充水分
04
增加营养, 提高免疫力
生活护理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交叉感染 保持个人卫生,勤洗手,勤洗澡 饮食清淡,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 保持充足的休息,避免劳累 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就医
心理护理
04
学会自我调节,保
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03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
惯,注意个人卫生
02
增强信心,积极配
合治疗和护理
01
保持乐观心态,避
免焦虑和恐惧
4
猩红热的预防措施
点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演示发布的良好效果, 请言简意赅的阐述您的观点。
疫苗接种
1
2
3
4
接种疫苗:接种疫苗是 预防猩红热的最有效措

疫苗种类:A群链球菌 疫苗、B群链球菌疫苗
接种注意事项:接种前 需进行健康评估,接种
2
猩红热的治疗方法
点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演示发布的良好效果, 请言简意赅的阐述您的观点。
药物治疗
抗生素:首选 青霉素,也可 使用红霉素、 头孢菌素等
抗病毒药物: 如利巴韦林、 奥司他韦等
退热药物:如 对乙酰氨基酚、 布洛芬等
缓解症状药物: 如咳嗽、咽痛 等对症治疗药 物
中药治疗:如 银翘散、板蓝 根等清热解毒 类中药
辅助治疗:如 维生素C、锌 等提高免疫力 药物
物理治疗
01
保持室内空 气流通,避 免交叉感染
02
保持皮肤清 洁,避免抓 挠
03
适当使用退 热药,如布 洛芬等
04
保持充足的 水分摄入, 预防脱水

猩红热诊疗方案PPT课件

猩红热诊疗方案PPT课件

02
实验室检查与辅助诊断技 术
常规实验室检查项目
01
02
03
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增高,中性粒 细胞占比增加,可出现核 左移及中毒颗粒。
尿常规
一般无明显变化,若发生 肾脏损害,可出现蛋白尿 、血尿等。
血清学检查
抗链球菌溶血素O滴度升 高,有助于回顾性诊断和 流行病学调查。
病原学检测方法
细菌培养
咽拭子或其他病灶分泌物培养可有A 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生长。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但发病多见于 小儿,尤以5~15岁居多。
流行特征
猩红热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 以冬春季节多见。在托幼机构 、学校等人群密集的地方易形
成流行。
临床表现及分型
轻型
发热、咽峡炎、皮疹等症状较 轻,易漏诊。
脓毒型
咽峡炎加重,形成脓性假膜, 局部淋巴结肿大,并可有化脓 病灶。
普通型
起病急骤,发热,咽峡炎,皮 疹和疹后脱屑等表现。

免疫功能低下患者
加强支持治疗,提高免疫力, 注意预防继发感染。
04
康复期管理与生活调整建 议
康复期评估指标和方法
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观察患者发热、皮疹等症状是否 缓解,评估病情好转程度。
实验室检查指标
定期进行血常规、尿常规、心电 图等检查,了解患者生理指标恢
复情况。
病原体清除情况
通过咽拭子培养等方法,确认患 者体内病原体是否已完全清除。
中毒型
主要表现为毒血症症状,高热 、头痛、剧烈呕吐、甚至神志 不清等。
外科型或产科型
皮疹从创口开始,再发展到其 他部位,一般无咽峡炎。
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 验室检查进行诊断。确诊需依据 咽拭子、脓液培养获得A组乙型溶 血性链球菌。

感染性疾病科猩红热诊疗常规

感染性疾病科猩红热诊疗常规

感染性疾病科猩红热诊疗常规【诊断要点】1. 流行病学:全年均可发生,多见于冬春季,学龄儿童发病率最高。

应注意当时当地有无本病流行,病前7天内可有猩红热病人接触史。

2. 临床表现:潜伏期1-7日,一般为2-3天。

主要临床表现为急性发热、咽痛、头痛、全身不适、儿童可有恶心呕吐。

(1)发热后1-2天内出现皮疹,迅速蔓延至全身、弥漫性充血性基础上散布真尖大小的丘疹或“粟粒样”皮疹,压之褪色,常有瘙痒感。

皮肤皱摺处皮疹密集,但口、鼻周围,常无充血,形成口周围苍白圈。

皮疹经1-3日达高峰期,持续数日,然后按皮疹出疹先后顺序,于1-3日内消退,有脱屑现象。

病初舌乳头充血水肿、突起,舌苔白厚,呈“草莓舌”,2-3天后舌苔脱落,称为“杨梅舌”。

(2)除上述典型临床表现外,尚可见轻型、中毒型、脓毒型和外科型及产科型表现。

病程2-3周时可能并发风湿热或急性肾小球肾炎等。

3. 并发症:(1)化脓性感染:细菌入侵局部呈脓性感染。

(2)变态反应:出现风湿病、肾小球肾炎及关节炎等。

4. 实验室诊断(1)周围血象:白细胞增高(10-20×109/L)。

(2)咽拭子培养可见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生长。

(3)荧光免疫法检测咽拭子涂片,可快速诊断,抗链球菌溶血素“0”试验,抗链激酶试验等对诊断有帮助。

【鉴别诊断】1. 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此病出疹多在起病3-5天,持续时间短,消退快、无脱屑,全身中毒症状重,皮疹消退后症状不减。

2. 病毒性皮疹:如肠道病毒,出疹多在病程的2-5日,皮疹呈风疹样的斑丘疹、白细胞数偏低。

3. 药物疹:皮疹呈多形性、对称性、分布无一定规律,出疹无顺序。

4. 其他:传染病的皮疹,如麻疹、风疹、幼儿急疹均应与本病相鉴别。

【治疗原则】1. 抗生素:首选为青霉素,如过敏者可改用红霉素。

2. 化脓性并发症在青霉素治疗前发生,可加大青霉素的用量,在治疗后发生,应改用其他有效的抗生素。

3. 有风湿热者,按风湿热处理。

猩红热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与思路

猩红热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与思路

猩红热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与思路猩红热(scarlet fever)为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其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退后明显的脱屑。

少数患者患病后由于变态反应而出现心、肾、关节的损害。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以冬春之季发病为多。

多见于小儿,尤以5~15岁居多。

本病属中医“温热时毒”范畴,名为“烂喉痧”、“疫毒痧”、“丹痧”、“疫喉痧”。

一、病原学主要致病菌为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又称为化脓性链球菌。

呈球形或卵圆形,直径0.6~1 μm,链状排列,短者4~8个细菌组成,长者有20~30个细菌组成。

无芽孢,无鞭毛,有荚膜,革兰染色阳性。

在含血的琼脂培养基上生长,菌落周围形成一个2~4 mm 宽、界限分明、完全透明的溶血环,称乙型溶血或β溶血。

根据该菌细胞壁表面的C抗原(多糖类抗原)不同可分为A~U共19个组(无I、J),猩红热主要由A组引起。

A组细菌有M、R、T、S四种不同性质的抗原组分,具有型特异性。

与致病有关的主要是M抗原。

A组乙型链球菌体外生存能力较强,在痰及脓液中可生存数周。

55 ℃可杀死大部分链球菌,对一般消毒剂敏感,在干燥尘埃中可存活数日,对青霉素、红霉素、氯霉素、四环素等均敏感,耐药性低。

A组乙型链球菌的致病力主要来源于其产生的各种蛋白酶和毒素。

M蛋白是链球菌细胞壁中的蛋白质组分,具有抗吞噬和抗吞噬细胞内的杀菌作用,是主要的毒力抗原。

A组乙型链球菌可产生链激酶、透明质酸酶、链道酶、血清浑浊因子等蛋白酶,有利于细菌的扩散和感染。

产生的毒素主要有链球菌溶血素,有溶解红细胞、杀死白细胞及毒害心脏的作用,主要有O和S两种;致热外毒素曾称红疹毒素或猩红热毒素,是人类猩红热的主要致病物质,为外毒素,使患者产生红疹。

二、流行病学(一)传染源主要为猩红热患者和带菌者,猩红热患者自发病前1天至出疹期传染性最强。

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咽峡炎患者,排菌量大且不易被重视,是本病重要的传染源。

猩红热的诊断标准

猩红热的诊断标准

猩红热的诊断标准
猩红热的诊断标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症状:患者出现高热、咽喉痛、头痛、食欲不振等症状。

2. 喉部炎症:患者的咽喉黏膜充血,咽红、扁桃体肿胀,可能有灰白色苔膜覆盖。

咽部和扁桃体可能伴有脓性分泌物。

3. 猩红热皮疹:患者体表出现特征性的皮疹。

皮疹起初呈红色且比较小,然后逐渐扩散到全身,与皮肤摩擦后可见明显的皮疹。

皮疹通常在躯干开始扩散,然后向四肢和面部蔓延。

它们可以被类似于“桔子皮”的纹理所取代,一般不会影响手掌、脚掌和嘴唇。

4. 舌苔现象:舌头上通常会出现丰富的白色苔膜,但苔膜下的舌头可能呈现出亮红色。

医生通常会结合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来做出猩红热的诊断。

在一些情况下,医生可能还会进行喉拭子检查或抗链球菌溶血素验血来确认诊断。

猩红热的诊治

猩红热的诊治

猩红热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一)发病原因β型溶血性链球菌直径0.6~1.0μm,呈链状排列。

在血蝶上呈乙型溶血反应,故也称其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该菌革兰氏染色阳性,球形或卵圆形,无芽胞,无鞭毛,在有血或血清的培养基中生长良好。

β型溶血性链球菌按其细胞壁上所含多糖抗原的不同,又分为18个组,A组链球菌约有80多种血清型。

任何一种血清型的A组菌,只要能产生足够的红疹毒素,都可以引起猩红热。

M蛋白是链球菌有致病能力的重要因素,它可抵抗机体白细胞对它的吞噬作用。

机体感染后可获得对M蛋白的特异性免疫力,且可保持数年,但只对同型菌株免疫。

A组链球菌大多可数可产生毒素和酶类,构成此菌的致病力。

如红疹毒素(Erythrogenic toxin),该毒素至少有三种不同的抗原性,可使易感者数次患猩红热。

溶血素O和S能破坏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并能引起组织坏死。

透明质酸酶,链激酶(溶纤维蛋白酶)可溶解组织间质的透明质酸,使细菌易于在组织中扩散。

链激酶,使血液中纤维蛋白溶酶原转变为纤维蛋白溶酶,从而阻止血液凝固或可溶解已凝固的血块。

链道酶又称脱氧核糖核酸酶,能溶解具有高度粘性的DNA。

菸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酶,能分解相应的组织成分,从而破坏机体的某些防卫能力。

该菌体外抵抗力强,加热60℃30分钟即被杀死,在0.2~0.5%升汞或0.5%石炭酸溶液中15分钟即死亡。

(二)发病机制细菌进入人体后,主要产生3种病变。

1.中毒性病变链球菌产生红疹毒素,红疹毒素可使皮肤血管充血、水肿,上皮细胞增生,白细胞浸润,以毛囊周围最为明显,形成典型的猩红热样皮疹。

最终表皮死亡脱落。

红疹毒素经咽部血管进入血液循环后,引起全身中毒症状,如发热、头晕、头痛、食欲缺乏、纳差等。

黏膜也可有点状出血;肝、脾、淋巴结等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及脂肪变性,同时有单核细胞浸润;心肌可有混浊肿胀和变性,严重者可坏死;肾脏呈间质性炎症;中毒型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可见营养不良变化。

猩红热的治疗和护理

猩红热的治疗和护理

猩红热的治疗和护理猩红热的治疗和护理1、一般治疗:做好呼吸道隔离,急性期应卧床休息;供应充足水分和营养;保持皮肤清洁,防止继发感染。

2、抗菌治疗:首选青霉素,足量静滴,疗程7~10天;重症病人加大青霉素用量,并予静脉注射,或两种抗生素联合应用;如有青霉素过敏,可选用红霉素、头孢霉素等药物。

3、居室应通风,有条件时尽量让患儿隔离独居,避免传染给别人,也可防止其他感染。

在急性期要卧床休息,为防止猩红热引起的心肌炎、肾炎,病儿应绝对卧床2~3周。

4、饮食可给予营养丰富、富含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

在发热出疹时应让患儿多饮水。

注重口腔卫生,可用淡盐水漱口,一日3~4次,清除鼻腔分泌物,用青霉素软膏涂口唇和鼻腔。

5、皮疹退后可出现皮肤脱屑,有痒感,要保持皮肤清洁。

出疹期病儿皮肤瘙痒,假如抓破还会继发感染,可涂炉甘石洗剂或75%酒精。

忌穿绒布或化纤内衣裤,以免加重瘙痒。

脱皮时可涂凡士林或液体石蜡,有大片脱皮时需用剪刀剪掉,嘱病儿不能用手强行剥离,以免引起皮肤感染。

留意不要用手剥脱皮屑,以免引起感染。

痒时可涂炉甘石洗剂。

6、注意观察病情变化。

在发病2~3周时注意小便颜色是否加深,如尿液似酱油色或洗肉水色,尿量减少,面部、四肢浮肿,以及出现关节红肿痛等症状时,应及时就诊。

7、病愈后1个月内,定期到医院检查化验,及时发现并发症。

猩红热西医治疗西医药治疗 (1)抗生素:宜早用足量,较长疗程。

一般用青霉素2万-4万u/kg日,分2次肌内注射。

或普鲁卡因青霉素天天40万―80万u,一次肌内注射,疗程者,用红霉素30q/L矿日,口服或静脉滴注;轻型病例,用磺胺甲基异哑唑40-50~/日,口服,每日2次。

(2)对症治疗:高热可用较小剂量退热剂,或用物理降温等方法。

年长儿咽痛可用生理盐水漱口或杜灭芬含片小儿猩红热简易方 1.简易方药(1)大青叶、板蓝根、土牛膝根各1 5g。

每日1剂,水煎服。

用于邪侵肺卫证。

大青叶板蓝根土牛膝(2)紫草、车前草各15~30g。

猩红热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猩红热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猩红热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猩红热是一种由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它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并且在幼儿园和学校等人口密集的场所更容易传播。

病症通常在感染后的2-5天内开始出现,包括高热、咽喉痛、颈部淋巴结肿大等。

此外,病患往往有猩红色或深红色的皮疹,通常首先在颈部和胸部出现,然后逐渐扩散到全身。

诊断猩红热的方法猩红热的诊断主要基于医生的临床判断,包括症状和体征检查。

这些诊断方法包括:1. 病史医生需了解病人的既往病史,特别是对于是否感染了链球菌或曾经患有猩红热等病情有所了解。

2. 全身症状医生会检查病人是否出现了发热、头疼、乏力、食欲下降等全身症状。

3. 咽部检查医生会检查病人的咽部,包括扁桃体、腺体和喉部,看是否有炎症和增生情况。

4. 皮疹病人的皮肤症状是诊断猩红热最重要的标志之一。

医生会检查病人是否有红斑、皮疹、斑丘疹或红疹,这些症状可能最早出现在颈部和胸部。

5. 血液检查医生可能会进行血液检查,确定病人的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等指标,以帮助诊断猩红热和评估其严重程度。

鉴别诊断猩红热的症状和皮肤病变与其他很多疾病相似,因此鉴别诊断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可能需要与猩红热进行鉴别诊断的疾病:1. 荨麻疹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反应,可以引起皮肤瘙痒和红斑。

荨麻疹的症状和猩红热非常相似,但荨麻疹的皮疹往往更严重和更长时间,并且可能会持续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

2. 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病毒感染,通常在幼儿时期出现。

它的症状包括发热、咽喉痛、口腔和手脚的红疹。

虽然手足口病和猩红热的皮疹很相似,但手足口病的皮疹主要集中在手掌、足底和口腔等腔体黏膜。

3. 风疹风疹是一种由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疾病,主要在儿童和青年人中流行。

它的症状包括发热、身体不适、喉部痛、淋巴结肿大等。

虽然风疹也可能会出现皮疹,但风疹的皮疹往往比猩红热较轻。

4. 药物反应某些药物过敏反应会引起皮肤瘙痒和红斑,从而与猩红热的皮疹相似。

药物产生的过敏反应可能多样化,需要从患者的病史中排除这种可能性。

猩红热诊治及护理

猩红热诊治及护理

04
心理康复:帮助患者适应疾病带来的生活变化,恢复正常生活
3
பைடு நூலகம்猩红热的护理
饮食护理
01
饮食清淡,易消化
02
多喝水,保持水分平衡
03
避免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
04
适量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
05
饮食规律,避免暴饮暴食
生活护理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交叉感染
保持个人卫生,勤洗手,洗澡
饮食清淡,多喝水,避免刺激性食物
物理治疗
2
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抓挠
3
保持口腔清洁,避免感染
1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交叉感染
5
保持充足的休息,避免劳累过度
4
保持饮食清淡,避免刺激性食物
心理治疗
01
心理疏导:帮助患者了解疾病,减轻心理压力
02
情绪调节:引导患者保持乐观心态,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03
心理支持:鼓励患者与家人、朋友交流,获得情感支持
观察患者心血管系统变化,记录心率、血压及心功能情况
接种疫苗:接种疫苗是预防猩红热的有效措施
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降低患病风险
02
03
04
2
猩红热的治疗
药物治疗
抗生素:首选青霉素,也可使用红霉素、头孢菌素等
退烧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
抗过敏药: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
外用药:如炉甘石洗剂、红霉素软膏等
润喉药:如薄荷喉片、西瓜霜含片等
维生素C:补充维生素C,增强免疫力
02
诊断方法:血常规检查、咽拭子培养、血清学检查等
03
并发症:中耳炎、肺炎、脑膜炎等
04
治疗方法:抗生素治疗、对症治疗、支持治疗等

猩红热诊疗指南

猩红热诊疗指南

猩红热诊疗指南【概述】猩红热(scarletfever)是由产生红疹毒素的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也是一种常见的出疹性疾病。

其临床特征有: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疹退后有明显脱屑或片状脱皮,少数病儿在发病2~3周后可发生急性风湿热、肾小球肾炎等并发症。

患者与带菌者为传染源,主要通过空气飞沫直接传播。

全年均有发病,而以冬、春季多见,5~15岁儿童发病最高。

目前由于广谱抗生素使用,尤其是青霉素的应用,重型病例比较少,而轻型病例增多。

【病史要点】1.有无猩红热接触史、过去有无猩红热病史。

2.近期用药史,有无外伤、皮肤感染史。

3.全身中毒症状发热的热程、热型;有无畏寒、寒颤、头痛、咽痛等伴随症状及其程度。

4.皮疹发生、发展过程,发热与皮疹的关系、出疹顺序、蔓延范围。

【体检要点】1.咽峡炎表现咽、扁桃体充血、肿大情况,有无脓性分泌物及其特点(颜色、范围、剥离难易)。

2.皮疹的特点(皮肤弥漫性发红,其上有粟粒疹,疹间无正常皮肤)、分布,有没有贫血划痕征、环口惨白圈、帕氏线、杨梅舌等特殊体征存在。

规复期有没有脱皮。

3.留意并发症的体征如化脓性脑膜炎、败血症、中毒性心肌炎、中毒性肝炎、中毒性脑病或感染性休克。

【辅助检查】1.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比例增高,胞浆中可有中毒颗粒。

2.咽拭子培养入院后应常规送检。

有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生长。

3.特殊检查疑有并发症时可做相应检查如血造就、心电图等。

【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1.诊断要点1)发热、咽痛和扁桃体充血、肿大,有的有脓性分泌物,发热24小时内出疹,24小时内皮疹出齐,皮肤弥漫性发红,其上有粟粒疹,疹间无正常皮肤,可有贫血划痕征、环口苍白圈、帕氏线、杨梅舌等特殊体征,退疹后有糠麸样或片状脱皮。

重型患儿高热,皮疹密集,甚至为出血性皮疹,全身中毒症状重。

外科型猩红热患儿有皮肤化脓性病变,全身症状轻,常无咽部症状,侵入部位周围最先出现皮疹且较明显。

猩红热的诊断标准

猩红热的诊断标准

猩红热的诊断标准一、症状表现1.发热:患者通常出现中等度以上发热,持续时间较长,可达3-5天。

2.咽痛:患者在发病初期可出现咽痛,严重者影响吞咽。

3.头痛:患者可能出现头痛、头晕等不适症状。

4.关节疼痛:部分患者在发病过程中可能出现关节疼痛。

5.恶心呕吐: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6.其他症状:如乏力、精神不振等。

二、皮疹特点1.皮肤潮红:皮肤表面出现弥漫性潮红,且边界清晰。

2.猩红热样皮疹:皮肤表面出现红色针状丘疹,大小约1-2mm,皮肤皱褶处可出现线状密集皮疹,形成典型的“手帕样”改变。

皮疹通常在发病后24小时内达到高峰,持续约3-4天。

3.消退后脱皮:在皮疹高峰期后,患者皮肤可能出现脱皮现象,轻者表现为皮肤干燥、瘙痒,重者可能出现大片状脱皮。

三、咽部检查1.咽部充血:咽部黏膜充血水肿,扁桃体肿大。

2.脓性分泌物:咽部有脓性分泌物附着。

四、细菌培养1.培养阳性:从患者咽拭子或血液中培养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猩红热病原体)。

2.培养阴性:患者未感染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五、炎症指标1.白细胞升高:患者白细胞计数通常升高,可达(10-20)×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也相应升高。

2.C反应蛋白升高:C反应蛋白(CRP)作为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猩红热早期可明显升高,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疾病的活动性和严重程度。

3.血沉加快:猩红热时血沉加快,但并非特异性表现。

六、链球菌抗体检测1.抗链球菌溶素O(ASO)升高:ASO是机体在受到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产生的抗体,是猩红热的一个重要诊断指标。

在发病后1-2周内ASO滴度升高,并在3-5周内达到高峰。

但部分患者在发病后2-3个月内ASO滴度仍持续处于低水平。

2.其他链球菌抗体升高:在猩红热急性期,除ASO外,其他链球菌抗体如抗链球菌激酶(ASK)、抗透明质酸酶(AH)等亦可升高,但这些抗体的特异性不如ASO高。

儿童猩红热的诊疗方案

儿童猩红热的诊疗方案

儿童猩红热的诊疗方案猩红热是指由 A 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出疹性传染病。

临床以发热、咽炎、杨梅舌、全身鲜红皮疹、疹退后脱皮为特征。

少数患者病后2~5周可发生急性肾小球肾炎或风湿热。

【诊断要点】(1)病史及临床表现:起病急,突然发热,咽峡炎,腭扁桃体上有脓性渗出物,杨梅舌。

环口苍白圈。

起病第2天出现皮疹,皮疹密集,皮肤大片潮红,第4~5天皮疹开始消退。

第2周开始脱皮,呈糠屑状或片状脱皮,严重者手、足可呈手套状和袜套状脱皮。

病后2~4周,部分患儿发生变态反应并发症,如风湿热、急性肾炎等。

(2)细菌培养:90%以上咽拭或血培养可分离出溶血性链球菌。

【治疗要点】(1)抗菌疗法:首选青霉素,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共7~10d。

对青霉素过敏或耐药者,可用红霉素或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治疗。

(2)一般疗法:呼吸道隔离,卧床休息,供给充足水分和营养,防止继发感染。

【处方】1.西医处方对普通型猩红热患儿可选用1种抗生素。

青霉素10万~20万U/(kg·d),分3次肌内注射(青霉素皮试阴性)。

或红霉素50mg/(kg·d),分3次口服或分2次静脉滴注(以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

或阿奇霉素10mg/(kg·d),静脉滴注,每日1次。

或头孢硫脒50~100mg/(kg·d),分2次静脉滴注(以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

或头孢噻肟100mg/(kg·d),分2次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

2.中医处方处方1:金银花、桑叶各9g,连翘12g,辛夷、山栀子、黄芩、薄荷、生甘草各3g,荆芥、桔梗各6g,丝瓜藤10g。

此方为银翘辛夷汤(《中医内科临床治疗学》)。

功效疏风清热,解毒。

主治风热证。

本方清热之力较强,用于猩红热热甚者。

处方2:牛蒡子、桔梗、甘草各6g,薄荷、焦栀子、绿豆衣、牡丹皮各10g,石膏(先煎)20g,知母、川黄连、生地黄、玄苓各9g,芦根25g。

此方为凉血解毒汤。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滋阴。

猩红热症状及治疗方法

猩红热症状及治疗方法

猩红热症状及治疗方法
猩红热是一种由A群链球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

患者常表现为高热、咽喉疼痛、红斑疹等症状。

猩红热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控制疫情的传播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猩红热的症状及治疗方法,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症状。

猩红热的潜伏期一般为2-5天,起病急骤。

患者常伴有高热、咽喉疼痛、红斑疹等症状。

高热持续时间较长,可达1周以上。

咽喉充血、扁桃体肿胀,咽腔有灰白色膜状物,可伴有咳嗽、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患者的颜面部和颈部皮肤常出现鲜红色疹子,称为“猩红热疹”。

疹子一般从耳后开始,逐渐扩散至全身,皮肤触之有温热感。

治疗方法。

猩红热的治疗主要包括抗生素治疗、对症治疗和预防控制。

首先是抗生素治疗,对于确诊的猩红热患者,应尽早给予青霉素等抗生素治疗,以减少病原体在患者体内的繁殖和传播。

其次是对症治
疗,包括退热、止痛、保持水电解质平衡等。

患者应休息,多饮水,避免接触刺激性食物和刺激性气味。

最后是预防控制,对于猩红热
的疫情,应及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隔离患者,消毒传染源,加强
个人卫生和公共环境卫生管理,以阻断疫情传播。

总结。

猩红热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防止疫情的
传播至关重要。

患者出现高热、咽喉疼痛、红斑疹等症状时,应及
时就医,接受抗生素治疗。

同时,加强个人卫生和公共环境卫生管理,可有效预防猩红热的传播。

希望大家能够重视猩红热的预防和
治疗,共同维护公共卫生安全。

猩红热的临床诊治

猩红热的临床诊治

猩红热的临床诊治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陆海英一、概述猩红热是 A 群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特征主要是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退后明显的脱屑。

还可以由于变态反应出现心、肾、关节的损害。

猩红热以冬春季节发病为最多。

多见于小孩,尤其以 5 ~ 15 岁居多。

二、简史猩红热是一个很古老的疾病,在古代中医将猩红热描述为阳毒、斑、疾疹、痧症等。

清代雍正年间,叶天士( 1723 年)描述的“烂喉痧”流行、清代乾隆年间余师愚( 1768 年)描述的“疾疹”、 1801 年陈耕道在《疾痧草》中描述的“疾痧”、金德鉴在《烂喉痧辑要》中记载的“烂喉丹痧”,均为猩红热流行时典型症状的描述。

1675 年国外学者 Sydenhem 首次对猩红热做了详细的描述,定为猩红热。

国内早期译为红热症、疹子热症。

1881 年国内的学者孔庆高译为玫瑰红症。

1909 年丁福保从日文译为猩红热。

三、病原学病原为 A 组乙型(β型)溶血性链球菌。

呈球形或椭圆形,直径 0.6 ~ 1.0 μ m ,链状排列,革兰染色阳性。

培养早期多数菌株有荚膜,晚期被分解消失。

无鞭毛无芽胞,但有菌毛样结构。

(一)酶及其毒素溶血性链球菌可以分泌很多种酶和毒素,引起疹病变。

第一是溶血素,这种溶血素可以溶解红细胞,具有杀伤白细胞以及产生心脏的毒害作用。

第二种是红疹毒素,也称为猩红热毒素或致热外毒素,可引起发热和猩红热样皮疹。

其他的一些酶或毒素主要有链激酶(溶纤维蛋白酶)、透明质酸酶(可以起到细菌扩散,也称为扩散因子)、链道酶( DNA 酶)、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酶、神经氨酸酶、血清混浊因子、蛋白酶,这些酶有助于细菌在组织里扩散。

(二)抵抗力本菌在体外的生命力较强,但对热及干燥的抵抗力较弱, 60 ℃ 30min 即被杀死。

对青霉素敏感,对四环素、磺胺、氯霉素等耐药逐年上升,但在痰和脓液中可以生存数周。

四、流行病学(一)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带菌者。

猩红热的诊治共29页文档

猩红热的诊治共29页文档
透明质酸,利于细菌扩散 ➢ 溶血毒素 分为“O”和“S”,可溶解白细胞
和血小板,对心脏有毒害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
传染源 病人和带菌者 传播途径 ➢ 空气飞沫传播为主 ➢ 破损皮肤及产道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
流行病学
流行特征 ➢ 全年发病 冬春季多见 ➢ 各年龄组均可发病 5~15岁高发年龄组 ➢ 近年发病趋于轻型化
疹后脱屑
草莓舌
杨梅舌
特殊类型猩红热
➢ 轻型 ➢ 脓毒型 ➢ 中毒型 ➢ 外科型或产科型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流行病学史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
-血象 -尿液 -细菌学检查
鉴别诊断
➢ 金黄色葡萄菌感染 ➢ 药物疹 ➢ 风疹 ➢ 麻疹
治疗
治疗
一般治疗
急性期卧床休息,呼吸道隔离,注意口 腔卫生
临床表现
潜伏期 1~7 d,平均2~3d
典型病例起病急骤,主要有发热、咽痛、 全身弥漫性红疹三大临床特征
普通型猩红热
➢ 发热 39℃,头痛,全身不适、食欲不振 ➢ 咽峡炎 咽痛、吞咽痛,局部充血、脓性
分泌物 ➢ 皮疹 发热后第2天出现,全身弥漫性鲜红
色皮疹,疹后脱屑
皮疹
皮疹
线状疹(Pastia线)
猩红热的诊治
时间反复无常,鼓着翅膀飞逝
猩红热
scarlet fever
概念
猩红热是由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 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上有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 红色皮疹和疹退后脱屑为特征。
并发症有变应性心、肾、关节炎。
病原学Βιβλιοθήκη 病原学特征➢ G+,球形、卵圆形,直径0.5~1μm ➢ 对热、干燥敏感,一般消毒剂可杀灭

猩红热脓毒型诊治及护理

猩红热脓毒型诊治及护理

02
饮食清淡,多 喝水,多吃蔬 菜水果
03
04
避免剧烈运动, 适当进行户外 活动
05
保持良好的作 息规律,保证 充足的睡眠
心理护理
01
保持乐观心态,树立战 胜疾病的信心
03
学会自我调节,保持良 好的心理平衡
05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提高免疫力和抵抗力
02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避免焦虑和紧张
04
加强与医护人员的沟通, 了解病情和治疗方案
药物不良反应:注意观察药物 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胃肠 道反应等,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辅助治疗
保持口腔清洁:使用漱口水、口腔护
01
理等方法保持口腔清洁,预防感染
补充水分:鼓励患者多喝水,预防
02
脱水
饮食调理:提供易消化、营养丰富
03
的食物,如粥、面条等
心理支持:给予患者心理安慰,减
04
轻焦虑和恐惧
物理治疗:如热敷、按摩等,减轻
病史询问:近期 接触过猩红热患 者或处于猩红热 流行地区
2
抗生素使用
首选青霉素类抗生素,如青霉 素G、氨苄西林等
剂量:根据病情和年龄,一般 每天20-40万单位,分3-4次
静脉滴注
疗程:一般7-10天,症状消 失后可继续使用2-3天
联合用药:根据病情和细菌敏 感性,可联合使用其他抗生素,
如红霉素、头孢菌素等
影像学检查:胸 4
部X线检查,了 解肺部病变情况
血清学检查:抗 链球菌溶血素O
2 抗体、抗链球菌
激酶抗体等
3
病原学检查: 咽拭子培养、 痰培养等
确诊依据
发热、咽痛、 扁桃体红肿等 典型症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病机理
主要病理损害
➢ 化脓性病变 链球菌粘附于粘膜上皮细 胞,进入组织引起炎症,在透明质酸酶、 链球菌、溶血素作用下,炎症扩散引起 组织坏死
➢ 中毒性病变 红疹毒素进入血液,引起 皮疹及全身中毒症状如发热、头痛、休 克
➢ 变态反应病变 少数病人出现急性肾小 球肾炎、风湿性心肌炎、风湿性关节炎
临床表现
和血小板,对心脏有毒害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
传染源 病人和带菌者 传播途径 ➢ 空气飞沫传播为主 ➢ 破损皮肤及产道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
流行病学
流行特征 ➢ 全年发病 冬春季多见 ➢ 各年龄组均可发病 5~15岁高发年龄组 ➢ 近年发病趋于轻型化
原因 -早期应用抗生素 -链球菌变异 -人体抵抗力增强
病原学特征
A组乙型链球菌产生的毒素与酶类 ➢ 红疹毒素(erythrogenic toxin) 能致发热和皮
疹,影响T细胞功能 ➢ 链激酶(streptokinase) 扩散因子 ➢ 透明质酸酶(hyaluronidase) 能溶解组织中的
透明质酸,利于细菌扩散 ➢ 溶血毒素 分为“O”和“S”,可溶解白细胞
潜伏期 1~7 d,平均2~3d
典型病例起病急骤,主要有发热、咽痛、 全身弥漫性红疹三大临床特征
普通型猩红热
➢ 发热 39℃,头痛,全身不适、食欲不振 ➢ 咽峡炎 咽痛、吞咽痛,局部充血、脓性
分泌物 ➢ 皮疹 发热后第2天出现,全身弥漫性鲜红
色皮疹,疹后脱屑
皮疹
皮疹
线状疹(Pastia线)
疹后脱屑
草莓舌
杨梅舌
特殊类型猩红热
➢ 轻型 ➢ 脓毒型 ➢ 中毒型 ➢ 外科型或产科型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流行病学史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
-血象 -尿液 -细菌学检查
鉴别诊断
➢ 金黄色葡萄菌感染 ➢ 药物疹 ➢ 风疹 ➢ 麻疹
治疗
治疗
一般治疗
急性期卧床休息,呼吸道隔离,注意口 腔卫生
病原治疗
首选青霉素,400-800万IU,每日2-4次, 疗程7~10 d;儿童10~20万IU/(Kg·d), 2~4 次/d;对青霉素过敏者选用红霉素, 螺旋霉素,头孢类抗生素
希腊语:Ευχαρισ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