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生物学PPT课件 线粒体
合集下载
医学细胞生物学线粒体精选PPT
腺苷酸激酶、核苷酸激酶、二磷酸激酶、亚硫酸氧化酶
特征酶:腺苷酸激酶
细胞色素氧化酶、琥珀酸脱氢酶、NADH脱氢酶、肉碱酰 基转移酶、-羟丁酸和 -羟丙酸脱氢酶、丙酮酸氧化酶、 ATP合成酶系、腺嘌呤核苷酸载体。 特征酶:细胞色素(c)氧化酶、琥珀酸脱氢酶
柠檬酸合成酶、乌头酸酶、苹果酸脱氢酶、异柠檬酸脱氢酶、 延胡索酸酶、谷氨酸脱氢酶、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天冬氨酸 氨基转移酶、蛋白质和核酸合成酶系、脂肪酸氧化酶系
基质中含有: – 催化三羧酸循环,脂肪酸、丙酮酸和氨基酸氧 化的酶类。标志酶为苹果酸脱氢酶。 – 线粒体DNA(mtDNA),及线粒体特有的核 糖体,tRNAs 、rRNA、DNA聚合酶、氨基酸 活化酶等。 – 纤维丝和电子密度很大的致密颗粒状物质,内 含Ca2+、Mg2+、Zn2+等离子。
第三节 线粒体的化学组成和酶的分布
(O2S)基CP粒—(调AT节P质合子酶通)道
内线膜粒 体 的 超 微 结 构 第三节 线粒体的化学组成和酶的分布
(2)基粒(ATP合酶)
内膜和嵴的基质面上许 多带柄的小颗粒。与膜 面垂直而规律排列。
F1抑制蛋白
头部: 合成ATP
9nnmm
F1
4nm 长 4.5-6 nm
6-11.5nm 高5-6nm
柄部: 调节质子通道
OSCP
基片 :质子的通道
F0
基粒 (ATP酶复合体)
ATP 合酶
F1 合成ATP 柄部 调节质子通道 F0 质子的通道
二、线粒体的超微结构
电镜:由两层单位膜 围成的封闭性膜囊状结构。
分为四部分 外膜 内膜 膜间腔 基质(内腔)
线粒体的超微结构
线粒体的超微结构
特征酶:腺苷酸激酶
细胞色素氧化酶、琥珀酸脱氢酶、NADH脱氢酶、肉碱酰 基转移酶、-羟丁酸和 -羟丙酸脱氢酶、丙酮酸氧化酶、 ATP合成酶系、腺嘌呤核苷酸载体。 特征酶:细胞色素(c)氧化酶、琥珀酸脱氢酶
柠檬酸合成酶、乌头酸酶、苹果酸脱氢酶、异柠檬酸脱氢酶、 延胡索酸酶、谷氨酸脱氢酶、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天冬氨酸 氨基转移酶、蛋白质和核酸合成酶系、脂肪酸氧化酶系
基质中含有: – 催化三羧酸循环,脂肪酸、丙酮酸和氨基酸氧 化的酶类。标志酶为苹果酸脱氢酶。 – 线粒体DNA(mtDNA),及线粒体特有的核 糖体,tRNAs 、rRNA、DNA聚合酶、氨基酸 活化酶等。 – 纤维丝和电子密度很大的致密颗粒状物质,内 含Ca2+、Mg2+、Zn2+等离子。
第三节 线粒体的化学组成和酶的分布
(O2S)基CP粒—(调AT节P质合子酶通)道
内线膜粒 体 的 超 微 结 构 第三节 线粒体的化学组成和酶的分布
(2)基粒(ATP合酶)
内膜和嵴的基质面上许 多带柄的小颗粒。与膜 面垂直而规律排列。
F1抑制蛋白
头部: 合成ATP
9nnmm
F1
4nm 长 4.5-6 nm
6-11.5nm 高5-6nm
柄部: 调节质子通道
OSCP
基片 :质子的通道
F0
基粒 (ATP酶复合体)
ATP 合酶
F1 合成ATP 柄部 调节质子通道 F0 质子的通道
二、线粒体的超微结构
电镜:由两层单位膜 围成的封闭性膜囊状结构。
分为四部分 外膜 内膜 膜间腔 基质(内腔)
线粒体的超微结构
线粒体的超微结构
细胞生物学第七章 线粒体ppt课件
■ 两套遗传体系的协同性
通过离体实验发现两套 遗传体系的遗传机制不 同。 如放线菌酮是细胞质蛋 白质合成抑制剂,但是 对细胞器蛋白质的翻译 却没有作用。另外,一 些抗生素,如氯霉素、 四环素、红霉素等能够 抑制线粒体蛋白质的合 成,但对细胞质蛋白质 合成没有多大影响。 通过对转录的抑制研究, 发现线粒体基因转录的 RNA聚合酶也是特异 的(图)。
线粒体蛋白转运
图 线粒体蛋白转运的部位
分子伴侣(molecular chaperon)
概念:一类在序列上没有相关性但有共同功能的蛋白质,它 们在细胞内帮助其他含多肽的结构完成正确的组装,而且在 组装完毕后与之分离,不构成这些蛋白质结构执行功能时的 组份。 种类:伴侣素家族(chaperonin, Cpn)、热休克蛋白 家族 ( Hsp family )、 核质素、T 受体结合蛋白 (TRAP) 等 特征:1、分子伴侣对靶蛋白没有高度专一性,同一分子伴 侣可以促进多种氨基酸序列完全不同的多肽链折叠成为空间 结构、性质和功能都不相关的蛋白质。 2、它的催化效率很低。行使功能需要水解ATP,以改 变其构象,释放底物,进行再循环。 3、它和肽链折叠的关系,是阻止错误折叠,而不是促 进正确折叠。 4. 多能性(胁迫保护防止交联聚沉,转运,调节转录 和复制,组装细胞骨架) 5. 进化保守性
细胞生物学第七 章 线粒体
第一节、 线粒体的生物学特征
线粒体是能够在光学显微镜进行 观察的显微结构。 ● 1890年,德国生物学家 Altmann第一个发现线粒体。 ● 1897年对线粒体进行命名。 ● 1900年,Leonor Michaelis用 染料Janus green对肝细胞进行 染色,发现细胞消耗氧之后,线 粒体的颜色逐渐消失了,从而提 示线粒体具有氧化还原反应的作 用。
细胞生物学细胞的能量转换线粒体课件
,乙酰CoA氧化释放的大部分能量 都储存在辅酶(NADH和FADH2)分子中。细胞利用线粒 体内膜中一系列的电子载体(呼吸链),伴随着逐步电 子传递,将NADH或FADH2进行氧化,逐步收集释放的 自由能最后用于ATP的合成,将能量储存在ATP的高能 磷酸键。
NADH + 1/2 O2------ NAD++ H2O + 能量 FADH2 + 1/2 O2------ FAD++ H2O + 能量
ATP合成酶的结构和作用机理
ATP合成酶,分为球形的F1(头部)和嵌入膜中的F0(基部), 它可以利用质子动力势合成ATP,每秒钟可产生100个ATP。
ATP合成酶的作用机制
c
F1头部:为水溶性的蛋白 质,从内膜突出于基质, 可以利用质子动力势合成 ATP。
F1是由9个亚基组成的 α3β3γδε复合体,具有三个 ATP合成的催化位点(β亚 基)。α和β单位交替排列 成桔瓣状结构。
线粒体内膜电子传递复合物的排列及电子和质子传递示意图
复合物 Ⅰ(NADH脱氢酶):
106 Da FMN黄素蛋白+ >6铁硫中心 42条不同的多肽链组成,其中7个是疏水的跨膜多肽,由线粒体基因编码。 电子传递的方向为:NADH→FMN→Fe-S→Q
Intermembrane space
Inner Membrane
电子载体(electron carriers)
在电子传递过程中与释放的电子结合并将电子传 递下去的物质称为电子载体。
有四种∶黄素蛋白、细胞色素、铁硫蛋白和辅酶Q, 在这四类电子载体中,除了辅酶Q以外,接受和提 供电子的氧化还原中心都是与蛋白相连的辅基。
电子载体(electron carrier): 黄素蛋白(Flavoprotein) 细胞色素(Cytochrome) 泛醌(ubiquinone, UQ)or 辅酶Q (Coenyme Q, CoQ) 铁硫蛋白(iron-sulfur protein) 铜原子(copper atom)
NADH + 1/2 O2------ NAD++ H2O + 能量 FADH2 + 1/2 O2------ FAD++ H2O + 能量
ATP合成酶的结构和作用机理
ATP合成酶,分为球形的F1(头部)和嵌入膜中的F0(基部), 它可以利用质子动力势合成ATP,每秒钟可产生100个ATP。
ATP合成酶的作用机制
c
F1头部:为水溶性的蛋白 质,从内膜突出于基质, 可以利用质子动力势合成 ATP。
F1是由9个亚基组成的 α3β3γδε复合体,具有三个 ATP合成的催化位点(β亚 基)。α和β单位交替排列 成桔瓣状结构。
线粒体内膜电子传递复合物的排列及电子和质子传递示意图
复合物 Ⅰ(NADH脱氢酶):
106 Da FMN黄素蛋白+ >6铁硫中心 42条不同的多肽链组成,其中7个是疏水的跨膜多肽,由线粒体基因编码。 电子传递的方向为:NADH→FMN→Fe-S→Q
Intermembrane space
Inner Membrane
电子载体(electron carriers)
在电子传递过程中与释放的电子结合并将电子传 递下去的物质称为电子载体。
有四种∶黄素蛋白、细胞色素、铁硫蛋白和辅酶Q, 在这四类电子载体中,除了辅酶Q以外,接受和提 供电子的氧化还原中心都是与蛋白相连的辅基。
电子载体(electron carrier): 黄素蛋白(Flavoprotein) 细胞色素(Cytochrome) 泛醌(ubiquinone, UQ)or 辅酶Q (Coenyme Q, CoQ) 铁硫蛋白(iron-sulfur protein) 铜原子(copper atom)
细胞生物学线粒体PPT课件
CoQH2
第18页/共48页
铁硫蛋白
+e 传递电子机理:Fe3+ -e
第19页/共48页
Fe2+
2.电子载体的排列顺序
◆电子传递方向按氧化还原电势递增的方向传递 (NAD+/NAD最低,H2O/O2最高)
◆ 电子传递起始于NADH脱氢酶催化NADH氧化,形成高 能电子 (能量转化), 终止于O2形成水。
第一节 线粒体与氧化磷酸化
● 线粒体的形态结构 ● 线粒体的化学组成及酶的定位 ● 氧化磷酸化 ● 线粒体与疾病
第1页/共48页
1. 线粒体的形态、大小、数量与分布
第2页/共48页
2.
◆ 外膜(outer membrane):含孔蛋白(porin),通透 性较高。 ◆ 内膜(inner membrane):高度不通透性,向内折 叠形成嵴(cristae)。含有与能量转换相关的蛋白 ◆ 膜间隙(intermembrane space):含许多可溶性 酶、底物及辅助因子。 ◆ 基质(matrix):含三羧酸循环酶系、线粒体基因
第33页/共48页
2.能量耦联与ATP合酶的作用机制
几个假说 •1953年 Edward Slater 化学耦联假说 •1961年 Peter Mitchell 化学渗透假说
•1979年 Paul B1o9y7e8r 年结合获变诺构假贝说尔化学奖
1997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第34页/共48页
化学渗透假说原理示意图
(一)线粒体中的氧化代谢
1.三大物质代谢 2.NADH的进入线粒体的两种“穿梭”途径
第11页/共48页
第12页/共48页
细胞质
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途径
线粒体内膜
线粒体ppt课件
3.基质内有少量DNA。
1.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2.是细胞的“动力车间”。
2
P45 问题: 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
主要场所能够提供生命活动所需要 的能量……鸟类飞翔时胸肌细胞需 要大量的能量……
线粒体在新陈代谢旺盛的部位比较集中!
3
形状 结构特点
椭球形、粒形。
线粒体
有内外双层膜。内膜突起成嵴,增大面积,附着 有关于有氧呼吸的酶。基质内有DNA。
功能
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动力车间”。
分布
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线粒体染成蓝绿色。
4
1组成员: 孙富锦 韩良栋 芦凤翔 王俊琪 李 倩 孙华灿
5
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线粒体内膜突起形成嵴增大膜面积附着许多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
第2节 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线粒体
2部20班1组
1
线 粒 体
结构:
{ {{功能:
1.具有双层膜(外膜、内膜)主要成分:磷脂(C、H、O、N、P) 2.内膜突起形成嵴,增大膜面积,附着许多与有 氧呼吸有关的酶。
1.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2.是细胞的“动力车间”。
2
P45 问题: 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
主要场所能够提供生命活动所需要 的能量……鸟类飞翔时胸肌细胞需 要大量的能量……
线粒体在新陈代谢旺盛的部位比较集中!
3
形状 结构特点
椭球形、粒形。
线粒体
有内外双层膜。内膜突起成嵴,增大面积,附着 有关于有氧呼吸的酶。基质内有DNA。
功能
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动力车间”。
分布
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线粒体染成蓝绿色。
4
1组成员: 孙富锦 韩良栋 芦凤翔 王俊琪 李 倩 孙华灿
5
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线粒体内膜突起形成嵴增大膜面积附着许多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
第2节 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线粒体
2部20班1组
1
线 粒 体
结构:
{ {{功能:
1.具有双层膜(外膜、内膜)主要成分:磷脂(C、H、O、N、P) 2.内膜突起形成嵴,增大膜面积,附着许多与有 氧呼吸有关的酶。
2024版《医学细胞生物学》本科课件07章线粒体
线粒体质量控制与细胞命运决定
线粒体质量控制对于维持细胞稳态和决定细胞命运具有重 要意义,探究线粒体自噬、线粒体动力学等过程与细胞凋 亡、衰老等生物学现象的关系成为研究前沿。
未来研究方向及挑战
01
线粒体基因组编辑技 术
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如何实现线 粒体基因组的精准编辑,探究线粒体基 因变异对细胞功能和疾病的影响将是未 来研究的重点。
线粒体膜电位是反映线粒体功 能状态的重要指标,可通过荧 光染料如JC-1或TMRM进行测 定。
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功能 测定
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是线粒体 内外物质交换的重要通道,其 功能异常与细胞凋亡密切相关。 可通过测定线粒体肿胀程度或 荧光染料释放等方法进行评估。
06 总结与展望
本章重点内容回顾
《医学细胞生物学》本科课件07章 线粒体
目 录
• 线粒体结构与功能概述 • 线粒体DNA与遗传特性 • 线粒体在细胞凋亡中作用 • 线粒体与疾病关系探讨 • 实验方法与技术在线粒体研究中应用 • 总结与展望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01 线粒体结构与功能概述
线粒体基本结构
外膜
光滑,起细胞器界膜作 用
内膜
向内折叠形成嵴,含有 大量与呼吸作用相关的
细胞凋亡定义 细胞凋亡是一种基因控制的、有序的细胞死亡过 程,涉及一系列形态学和生物化学变化。
细胞凋亡过程 细胞凋亡过程包括凋亡启动、凋亡执行和凋亡完 成三个阶段,涉及多种信号通路和调控因子的参 与。
细胞凋亡与坏死区别 细胞凋亡与坏死在形态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 学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坏死是一种无序的、非 基因控制的细胞死亡过程。
典型案例分析:帕金森病中线粒体异常
帕金森病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 主要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运动迟
线粒体质量控制对于维持细胞稳态和决定细胞命运具有重 要意义,探究线粒体自噬、线粒体动力学等过程与细胞凋 亡、衰老等生物学现象的关系成为研究前沿。
未来研究方向及挑战
01
线粒体基因组编辑技 术
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如何实现线 粒体基因组的精准编辑,探究线粒体基 因变异对细胞功能和疾病的影响将是未 来研究的重点。
线粒体膜电位是反映线粒体功 能状态的重要指标,可通过荧 光染料如JC-1或TMRM进行测 定。
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功能 测定
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是线粒体 内外物质交换的重要通道,其 功能异常与细胞凋亡密切相关。 可通过测定线粒体肿胀程度或 荧光染料释放等方法进行评估。
06 总结与展望
本章重点内容回顾
《医学细胞生物学》本科课件07章 线粒体
目 录
• 线粒体结构与功能概述 • 线粒体DNA与遗传特性 • 线粒体在细胞凋亡中作用 • 线粒体与疾病关系探讨 • 实验方法与技术在线粒体研究中应用 • 总结与展望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01 线粒体结构与功能概述
线粒体基本结构
外膜
光滑,起细胞器界膜作 用
内膜
向内折叠形成嵴,含有 大量与呼吸作用相关的
细胞凋亡定义 细胞凋亡是一种基因控制的、有序的细胞死亡过 程,涉及一系列形态学和生物化学变化。
细胞凋亡过程 细胞凋亡过程包括凋亡启动、凋亡执行和凋亡完 成三个阶段,涉及多种信号通路和调控因子的参 与。
细胞凋亡与坏死区别 细胞凋亡与坏死在形态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 学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坏死是一种无序的、非 基因控制的细胞死亡过程。
典型案例分析:帕金森病中线粒体异常
帕金森病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 主要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运动迟
[细胞生物学]线粒体ppt课件
生成2分子ATP。 C6H12O6 + 2NAD + 2ADP + 2Pi 糖酵解酶
2CH3COCOOH + 2NADH + 2H+ + 2ATP
34
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 丙酮酸→线粒体基质 分解 乙酰CoA
+草酰乙酸 (4C) 结合 柠檬酸(6C, 含三个羧基) →三羧酸循环(TAC循环)。
35
28
发病机理:mtDNA8344G突变→线粒体蛋白 质合成的整体水平↓→除复合物Ⅱ以外的氧 化磷酸化成分含量降低(尤其是呼吸链酶复合 物Ⅰ和Ⅳ的含量降低)。
29
30
核
肌动蛋白单体
顶
体
线 粒 体
31
32
外腔
嵴间腔 内腔
(膜间腔)
(基质腔)
嵴内腔 (嵴内空间)
33
在细胞质中进行。 有机物(如葡萄糖)在酶作用下生成丙酮酸,
1894年,Alman首先在动物细胞中发现线粒体。
2
第六章 线粒体
线粒体的形态结构 线粒体的化学组成 线粒体的功能 线粒体的半自主性 线粒体的生物发生 线粒体与医学 复习题
3
✓ 光镜下的结构:光镜下线粒体呈线状、粒状或杆状。 ✓ 线粒体的数量:不同类型的细胞中差异较大,细胞
代谢旺盛→数目多,代谢不旺盛→数目少。 ✓ 线粒体的分布:因细胞形态和类型的不同而存在差
38
2. 呼吸链(respiratory chain):又称电子传 递链(electron transport respiratory chain),是由四种复合物组成的复合体, 主要功能是H+和电子的传递。
39
✓ 递氢体:既传递电子又传递质子, I. NADH-CoQ氧化还原酶
2CH3COCOOH + 2NADH + 2H+ + 2ATP
34
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 丙酮酸→线粒体基质 分解 乙酰CoA
+草酰乙酸 (4C) 结合 柠檬酸(6C, 含三个羧基) →三羧酸循环(TAC循环)。
35
28
发病机理:mtDNA8344G突变→线粒体蛋白 质合成的整体水平↓→除复合物Ⅱ以外的氧 化磷酸化成分含量降低(尤其是呼吸链酶复合 物Ⅰ和Ⅳ的含量降低)。
29
30
核
肌动蛋白单体
顶
体
线 粒 体
31
32
外腔
嵴间腔 内腔
(膜间腔)
(基质腔)
嵴内腔 (嵴内空间)
33
在细胞质中进行。 有机物(如葡萄糖)在酶作用下生成丙酮酸,
1894年,Alman首先在动物细胞中发现线粒体。
2
第六章 线粒体
线粒体的形态结构 线粒体的化学组成 线粒体的功能 线粒体的半自主性 线粒体的生物发生 线粒体与医学 复习题
3
✓ 光镜下的结构:光镜下线粒体呈线状、粒状或杆状。 ✓ 线粒体的数量:不同类型的细胞中差异较大,细胞
代谢旺盛→数目多,代谢不旺盛→数目少。 ✓ 线粒体的分布:因细胞形态和类型的不同而存在差
38
2. 呼吸链(respiratory chain):又称电子传 递链(electron transport respiratory chain),是由四种复合物组成的复合体, 主要功能是H+和电子的传递。
39
✓ 递氢体:既传递电子又传递质子, I. NADH-CoQ氧化还原酶
医用细胞生物学》课件线粒体ppt演示课件
25
个人观点供参考,欢迎讨论!
向内突起形成嵴 内膜与嵴的内表面遍布着基粒
• 膜间腔:含多种可溶性酶、底物和辅助因子。
• 基质腔:含线粒体DNA,核糖体及各种酶类
19
五、线粒体的半自主性
• 线粒体具有自身的遗传物质mtDNA, 可编码37个基因,其中13个编码蛋白 质。
• 具自身的核糖体、有蛋白质合成系统
• mtDNA的复制、转录所需的酶、构成 线粒体核糖体的蛋白质都是由核DNA 编码、在细胞质中合成运进线粒体的。
• 线粒体是细胞的供能中心。
14
真核细胞中碳水化合物代谢俯瞰 15
三 羧 酸 循 环
16
化学渗透假说 17
基粒-合成ATP的关键部位
葡萄糖、氨基
酸等在基质腔
分解脱H+和电
子,电子通过
内膜传递促使
“H+”质子泵
入膜间腔,通
过基粒返回在
其头部合成ATP
基粒合成ATP的过程
18
线粒体的超微结构
• 外膜:光滑平整 • 内膜:高蛋白膜、电子传递链有关的酶类
同时线粒体遗传系统受控于细胞核遗传系同时线粒体遗传系统受控于细胞核遗传系2324间壁分离间壁分离收缩分离收缩分离出芽分裂出芽分裂25一一线粒体基因突变与疾病线粒体基因突变与疾病母系遗传及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母系遗传及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线粒体脑肌病线粒体脑肌病二线粒体中某些组分的治疗作用二线粒体中某些组分的治疗作用细胞色素细胞色素cc已被作为一氧化碳中毒新生已被作为一氧化碳中毒新生儿窒息肺功能不全高山缺氧心肌炎及儿窒息肺功能不全高山缺氧心肌炎及心绞痛的急救药或辅助药
• 细胞内95%以上的能量来自线粒体。
3
一、线粒体的形态
个人观点供参考,欢迎讨论!
向内突起形成嵴 内膜与嵴的内表面遍布着基粒
• 膜间腔:含多种可溶性酶、底物和辅助因子。
• 基质腔:含线粒体DNA,核糖体及各种酶类
19
五、线粒体的半自主性
• 线粒体具有自身的遗传物质mtDNA, 可编码37个基因,其中13个编码蛋白 质。
• 具自身的核糖体、有蛋白质合成系统
• mtDNA的复制、转录所需的酶、构成 线粒体核糖体的蛋白质都是由核DNA 编码、在细胞质中合成运进线粒体的。
• 线粒体是细胞的供能中心。
14
真核细胞中碳水化合物代谢俯瞰 15
三 羧 酸 循 环
16
化学渗透假说 17
基粒-合成ATP的关键部位
葡萄糖、氨基
酸等在基质腔
分解脱H+和电
子,电子通过
内膜传递促使
“H+”质子泵
入膜间腔,通
过基粒返回在
其头部合成ATP
基粒合成ATP的过程
18
线粒体的超微结构
• 外膜:光滑平整 • 内膜:高蛋白膜、电子传递链有关的酶类
同时线粒体遗传系统受控于细胞核遗传系同时线粒体遗传系统受控于细胞核遗传系2324间壁分离间壁分离收缩分离收缩分离出芽分裂出芽分裂25一一线粒体基因突变与疾病线粒体基因突变与疾病母系遗传及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母系遗传及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线粒体脑肌病线粒体脑肌病二线粒体中某些组分的治疗作用二线粒体中某些组分的治疗作用细胞色素细胞色素cc已被作为一氧化碳中毒新生已被作为一氧化碳中毒新生儿窒息肺功能不全高山缺氧心肌炎及儿窒息肺功能不全高山缺氧心肌炎及心绞痛的急救药或辅助药
• 细胞内95%以上的能量来自线粒体。
3
一、线粒体的形态
医用细胞生物学》课件线粒体
新药筛选
个性化治疗
利用线粒体作为药物作用靶点,筛选 具有治疗潜力的新药。
根据个体线粒体功能差异,制定个性 化的药物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和 安全性。
药物作用机制研究
研究药物对线粒体功能的影响,有助 于深入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和不良反 应。
05
展望线粒体在医学领域的发 展前景
当前线粒体研究的挑战和机遇
线粒体中的代谢过程受到多种酶和蛋白质的调控,这些酶和蛋白质的活性受到多种 因素的影响,如营养物质、激素和氧气等。
线粒体合成与代谢的相互关系
线粒体合成与代谢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线粒体合成过程中产生的能量和物质
为代谢过程提供所需的能量和底物。
线粒体合成与代谢之间的相互关系受到 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营养物质、激素和 氧气等,这些因素可以通过调节线粒体 合成与代谢之间的平衡来影响细胞的能
线粒体与细胞凋亡
线粒体是细胞凋亡的重要调控因子,线粒体功能 障碍可以抑制细胞凋亡,促进细胞异常增生。
3
癌症与线粒体功能障碍的关系
研究表明,癌症的发生与线粒体功能障碍密切相 关,线粒体功能障碍可以促进细胞异常增生,增 加癌症的风险。
04
线粒体在医学诊断和治疗中 的应用
线粒体在医学诊断中的应用
01
02
03
检测线粒体疾病
通过检测线粒体基因突变 和功能异常,可以诊断线 粒体疾病,如线粒体肌病 、线粒体脑肌病等。
诊断肿瘤
线粒体在肿瘤细胞中表现 出异常代谢,检测线粒体 相关指标可以辅助肿瘤的 诊断和鉴别诊断。
评估病情
线粒体功能与多种疾病的 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通 过检测线粒体功能可以评 估病情严粒体功能障碍会导致心肌细胞能量供应不足,引发心肌细胞死亡。
线粒体-课件(PPT-精)
Hot
Shock
Protein
热休克蛋白Hsp(主要的分子伴侣) 体外Hsp70 解折叠 腔內Hsp60、mHsp70 重折叠、组装
防止相互作用产生凝聚或错误折叠
识别蛋白质解折叠后暴露出的疏水面并与之结合
MPP 线粒体加工肽酶 PEP 加工增强性蛋白 磷酸转运蛋白
Processing Enhancing Protein Phospholipid Exchange Protein
电子转运复合物
破坏线粒体内膜后,可分离出4种膜蛋 白复合物。线粒体中氧化过程是由这四种 膜蛋白复合物相继作用来完成的。
电子转运复合物 复合物I(质子泵)
• 即NADH脱氢酶 • 催化1对电子从NADH传递给泛醌,每传一 递1对电子,伴随4个质子从基质转移到 膜间隙
电子转运复合物 复合物II
• 即琥珀酸-辅酶Q还原酶 • 琥珀酸脱氢酶有两种,一种是以泛醌作为 受体的,另一种是作用于所有受体。 • 催化从琥珀酸来的1对低能电子经FAD和 Fe-S傳递给泛醌,使FADH2上的电子通过 还原泛醌进入呼吸链中。
电子载体
• 细胞色素 一种带有含铁血红素辅基而对可见光 具有特征性强吸收的蛋白。 血红素中的铁通过Fe3+和Fe2+两种状态 的变换,传递单个电子。
电子载体
• 铁硫蛋白 一类含非血红素铁的蛋白质。 在铁硫蛋白分子的中央结合的是铁和硫, 称为铁硫中心。最常见的是在蛋白质的中 央含有2个铁原子和2个硫原子或含有4个铁 和4个硫,分别称为[2Fe-2S]和[4Fe-4S]。 也是靠Fe3+和Fe2+两种状态的转换传递电子。
相原和
都 是 疏 水 性 分 子
都 具 有 氧 化 还 原 作 用
细胞生物学线粒体(生物医学工程)课件
促进组织修复和再生。
细胞移植
利用线粒体移植技术,将健康的线 粒体导入病变细胞中,以改善细胞 功能,为细胞移植治疗提供新的思 路。
疾病模型建立
通过研究线粒体在不同疾病中的变 化,可以建立疾病模型,为药物研 发和治疗方法提供实验基础。
04
CATALOGUE
线粒体研究展望
线粒体研究的新技术和方法
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技术
线粒体在生物医学工程中的未来发展
1 2 3
组织工程
通过调控细胞中线粒体的功能,可以优化组织工 程中细胞的生长和分化,提高组织再生修复的能 力。
生物材料设计
利用线粒体功能改善生物材料的性能,提高其在 药物输送、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等领域的应用效 果。
个性化医疗
结合线粒体功能和遗传信息,为个体提供定制化 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方案,实现精准医疗的目标 。
肿瘤转移
线粒体异常可能导致肿瘤细胞 迁移和侵袭能力增强,引发肿 瘤转移。
肿瘤耐药
线粒体异常可能导致肿瘤细胞 对化疗药物的耐药性增强。
肿瘤凋亡
线粒体是细胞凋亡的重要调控 部位,线粒体功能障碍可能抑
制肿瘤细胞的凋亡。
线粒体与代谢性疾病
糖尿病
线粒体功能障碍可能导致胰岛素抵抗和β细 胞功能障碍,引发糖尿病。
利用这些技术深入了解线粒体基因的表达和蛋白质功能,有助于 揭示线粒体在细胞生物学中的作用。
光学显微镜技术
随着光学显微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如超分辨显微镜,可以在细胞水 平上观察线粒体的结构和动态变化。
生物信息学方法
通过分析大量基因和蛋白质数据,可以预测线粒体相关疾病的遗传 风险因素,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基因表达调控
通过调控线粒体基因的表达,可 以影响线粒体功能,进而治疗由 线粒体功能障碍引起的遗传性疾 病。
细胞移植
利用线粒体移植技术,将健康的线 粒体导入病变细胞中,以改善细胞 功能,为细胞移植治疗提供新的思 路。
疾病模型建立
通过研究线粒体在不同疾病中的变 化,可以建立疾病模型,为药物研 发和治疗方法提供实验基础。
04
CATALOGUE
线粒体研究展望
线粒体研究的新技术和方法
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技术
线粒体在生物医学工程中的未来发展
1 2 3
组织工程
通过调控细胞中线粒体的功能,可以优化组织工 程中细胞的生长和分化,提高组织再生修复的能 力。
生物材料设计
利用线粒体功能改善生物材料的性能,提高其在 药物输送、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等领域的应用效 果。
个性化医疗
结合线粒体功能和遗传信息,为个体提供定制化 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方案,实现精准医疗的目标 。
肿瘤转移
线粒体异常可能导致肿瘤细胞 迁移和侵袭能力增强,引发肿 瘤转移。
肿瘤耐药
线粒体异常可能导致肿瘤细胞 对化疗药物的耐药性增强。
肿瘤凋亡
线粒体是细胞凋亡的重要调控 部位,线粒体功能障碍可能抑
制肿瘤细胞的凋亡。
线粒体与代谢性疾病
糖尿病
线粒体功能障碍可能导致胰岛素抵抗和β细 胞功能障碍,引发糖尿病。
利用这些技术深入了解线粒体基因的表达和蛋白质功能,有助于 揭示线粒体在细胞生物学中的作用。
光学显微镜技术
随着光学显微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如超分辨显微镜,可以在细胞水 平上观察线粒体的结构和动态变化。
生物信息学方法
通过分析大量基因和蛋白质数据,可以预测线粒体相关疾病的遗传 风险因素,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基因表达调控
通过调控线粒体基因的表达,可 以影响线粒体功能,进而治疗由 线粒体功能障碍引起的遗传性疾 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线粒体普遍存在于哺乳动物除成熟红细胞之外的所有体细胞 中。其形态、大小、数量和分布因细胞的类型、生理功能以 及环境的不同而存在较大的差异。
Part one
The structure of mitochondrion
1. the morphology of mitochondrion under LM
复合物I——NADH-CoQ还原酶
复合物II——琥珀酸-CoQ还原酶 复合物III——CoQ-细胞色素c还原酶
复合物IV——细胞色素c氧化酶
ATP
ADP+Pi
NADH FMN—FeS I
ATP
ADP+Pi
CoQ
琥珀酸 FAD—FeS II
Cytb-FeS-Cyc1 III
ATP
ADP+Pi H2O
内膜 细胞色素氧化酶 ATP合成酶 亚铁鳌合酶 丙酮酸氧化酶
基质 苹果酸脱氢酶 蛋白质和核酸合成酶 丙酮酸脱氢酶复合物 天冬氨酸转氨酶
膜间隙 腺苷酸激酶 二磷酸激酶 核苷酸激酶
Part three
The function of mitochondria
1. 线粒体是细胞内物质代谢的主要场所, 糖, 脂肪,氨基酸的最终氧化分解,在线粒体中完 成。 2. 伴随物质分解氧化的能量释放与能量转 换,主要在线粒体中实现。
of mitochondria
化学组成
外膜
内膜
蛋白质 脂类 脂质:蛋白质 心磷脂 胆固醇
50% 50% 1:1 少 较少
80% 20% 0.3:1 丰富 极少
❖Water, ions, CoQ, FMN, FAD, NAD
线粒体主要酶的分布
外膜 单胺氧化酶 NADH-细胞色素c还原酶 酰基CoA合成酶
丙酮酸
NAD
CO2
NADH2
乙酸
CoA
注:
NAD(辅酶I):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 FAD(黄酶): 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
NADH2 3
NAD 苹果酸
乙酰CoA
草酰乙酸
柠檬酸
延胡索酸
三羧酸循环 顺乌头酸 (柠檬酸循环)
FADH2 1
异柠檬酸
FAD
琥珀酸
CO2
CO2
-酮戊二酸
NAD 1
NADH2
NADH2 2 NAD
2. 在任何时刻,ATP合酶上的3个β亚基以3种不同的构象存在, 从而使它们对核苷酸有不同的亲和性。 每一个β亚基催化合成1分子ATP时,均要顺序经历与核苷酸结 合的三种不同构象状态:紧密结合态(T态);松散结合态(L 态);空置态(O态)。
3.在质子流的推动下,α3β3 6聚体相对于转子旋转1200时,各β
ATP酶的分子结构
γ亚基从F1顶端到F0穿过ATP合成酶中心,形成中央柄,ε亚基 协助γ亚基附着到F0基部。γ与ε亚基有很强的亲和力,结合在一 起形成“转子”(rotor),位于α3β3的中央。
②基部(F0偶联因子) F0是嵌合在内膜的疏水性蛋白复合体, 真核细胞线粒体中F0由a、b、c三种亚基以ab2c12的方式组成。 多拷贝的c亚基形成一个可动环状结构,a亚基与b亚基二聚体 排列在c亚基12聚体形成的环的外侧,F0基部中一对b亚基和a 亚基和F1头部的δ亚基组成一个外周柄,相当于一个“定子” (stator)将α/β亚基的位置固定。
在质子动力势的驱动下,外室高浓度H+通过 内膜ATP合成酶装置回流,并促使ATP合成 酶催化ADP与Pi合成ATP,完成氧化磷酸化 的偶联过程,实现能量的转换。
化学渗透假说的特点
❖ 强调膜结构的完整性与功能的统一。完整的 膜结构,在功能上对H+具有非自由的通透性, 这是质子梯度形成的必要条件之一。
由于线粒体内膜对H+离子是高度不通透的,当电子沿着 呼吸链传递时,所释放出的能量可将H+由内膜基质侧跨膜 泵向外室,从而使膜间隙的质子浓度高于基质,在内膜的 两侧形成pH梯度(△pH)及电位梯度(Ψ),两者共同构 成电化学质子梯度(electrochemical proton gradient)。 即质子动力势(△P)。
的 F0基部,,为疏水 蛋白,是质子(H+) 流通道。)
ATP
合 成 酶 复 合 体 的 分 子
①头部(F1偶联因子) F1是由5种类型的9个亚基组成,其组分为α3β3γδε。
结 3个α亚基和3个β亚基交替排列,形成一个 “橘瓣”状结构,组成颗粒的头部。 构 每个F1含有3个ATP合成催化位点,每个β亚基上各有一个。
嵴内腔
头部: 合成ATP
基粒 (ATP酶复合体)
柄部: 调节质子通道
基片 :质子的通道
3. 内外膜转位接触点(translocation contact site): 利用电镜技术可以观察到线粒体的内外膜上存在一 些内膜与外膜互相接触的地方,称为转位接触点。 这些地方,膜间隙变窄。
4. Matrix
Cytc Cytaa3 2H+ IV
1/2O2
NADH 可以产 生3分子ATP; FAD则可以产 生2分子ATP。
三、电子传递偶联的氧化磷酸化
氧化磷酸化是线粒体中代谢能释放和转换的主
要环节。氧化,即NADH和FADH2把它们从上述
糖氧化3个阶段中所捕获的电子经由呼吸链渐 次传递,最终转移到O2而生成水,同时释放出 大量能量的过程;
磷酸化,即在ATP合成酶的催化下,把通过呼
吸链电子传递的氧化还原过程中所释放的能量, 用以ADP的磷酸化作用,生成ATP的过程。
四、氧化磷酸化的偶联机制
关于氧化磷酸化的偶联机制,先后曾提出过 多种假说。其中主要有: 化学偶联假说(chemical coupling hypothesis) 构象偶联假说(conformational coupling hypothesis) 化学渗透假说(chemiosmotic coupling hypothesis)
一、细胞氧化及其基本过程
细胞氧化的主要步骤:
1.糖酵解:在细胞质内进行
葡萄糖 糖酵解酶系 2丙酮酸
(C6H12O6)
(C3H4O3) + 2H + 2ATP
2.丙酮酸 乙酰CoA:在线粒体基质或内膜上进行
3. 进行三羧酸循环:在线粒体基质内进行 4.电子传递偶联的氧化磷酸化
1
3
2
4
三羧酸循环
葡萄糖
2. Inner membrane
内膜的厚度约为6-8nm,具有极低 的物质通透性,使许多物质如:丙 酮酸,H+,ATP等均不能自由通过 内膜,必须借助载体或通透酶系统 的协助,才能进行跨膜运输。
嵴 内膜
内膜向内折叠,延伸,形 成许多突起,叫做嵴。嵴 能显著扩大内膜表面积, 嵴有多种类型。
嵴间腔 嵴内腔 (内室)
2、Respiratory chain
FeS FMN NADH
Respiratory chain
呼吸链由一系列能够可逆地接受和释放电子或H+的 化学物质组成。他们存在于线粒体的内膜,形成互 相关联,有序排列的脂蛋白复合物功能结构体系, 并以此偶联氧化磷酸化过程,称之为呼吸链或电子 传递链。
Respiratory chain includes four complex
shape
size number distribution
粒状或杆状; 一般直径: 数目一般数 通常结合在微
但因生物种 0.2~1μm, 百到数千个,管上,常与含
类和生理状 长:1~4μm。植物因有叶 脂肪酸的脂滴
态而异。
绿体,数目 结合,或分布
相对较少。 在能量需求旺
盛的区域。
2. the ultrastructure of mitochondria
化学渗透假说
Mitchell P.1961 提出“化学渗透假 说(Chemiosmotic Hypothesis)”,70 年代关于化学渗透 假说取得大量实验 结果的支持,成为 一种较为流行的假 说,Mitchell本人也 因此获得1978年诺 贝尔化学奖。
外室
1. 线粒体内膜中的呼吸链可视为质子泵。它在电子 传递过程中,不断地将基质中的H+泵向外室。
mitochondria. The width is 6nm. Its surface
is smooth and elastical.
1.具有整联蛋白,即孔蛋白 (porin)构成的亲水通道,允许 分子量为5KD以下的分子通过。
2.具有一些特殊的酶,可以对部 分物质进行初步分解。其标志酶: 单胺氧化酶。
3. 与细胞内离子跨膜转运,电解质稳态平衡调节, 细胞信号转导等生理活动密切相关。 4. 还与细胞内氧自由基的生成与细胞程序性死亡 有关。
细胞氧化:机体摄入的营养物质含有大量的化学能,机体所
需的能量是通过酶将这些物质氧化释放出来的,这一过程称为 细胞氧化。由于细胞氧化过程中,要消耗O2释放CO2和H2O所以 又称细胞呼吸。
ATP合成酶的作用机制
结合变构机制(binding change mechanism)
美国生化学家Boyer 提出“结合变构机制” 假说,Walker通过实验 观察提供了极具说服力 的实验证据,二人因此 而分享了1997年的诺贝 尔化学奖。
1. 质子运动释放的能量并不直接用于ADP的磷酸化,而是主 要用于改变活性位点与ATP产物的结合亲和力。
亚基随之而发生一次构象改变,使对ATP、ADP和Pi的亲和力 产生变化:或结合,或发生解离。
Part four
semiautomous organelle- mitochondrion
mtDNA
转录
RNA聚 合酶
氨
tRNA
rRNA
基
酸
氨酰tRNA mRNA 核糖体小、大亚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