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膜形成过程和生长模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薄膜的形成——薄膜形成过程和生长模式
当 0 2 时, cos 1 有
2 1 0
Ecom 2 0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三维生长判据
晶格失配能 Es 是指单位面积界面晶格失配产生的 能量变化。 总的吸附能为:
Ead ( 2 0 1 ) S Es S
薄膜的形成——薄膜形成过程和生长模式
薄膜形成可划分为四个阶段:成核、结合、沟道、连续 岛状阶段 岛的演变特点 可观察到的最小核尺寸:2-3nm; 核进一步长大变成小岛,横向生长速度大于纵向 生长速度; 形状:球帽形——原形——多面体
岛生长的条件
岛的形成可以用热力学变量描述:表面自由能
薄膜的形成——溅射薄膜的形成过程
★ 溅射薄膜的形成过程
关于溅射薄膜形成过程的特点和溅射薄膜形成与生
长问题,在第三章已讨论。 真空蒸发薄膜和溅射薄膜形成物理过程的不同点:
沉积粒子产生过程 沉积粒子迁移过程
成膜过程
薄膜的形成——薄膜的外延生长
★ 薄膜的外延生长
外延的概念 同质外延 异质外延 失配度
薄膜的形成——薄膜形成过程和生长模式
沟道阶段 孤立的岛有变圆的趋势。当岛结合以后,在岛的生
长过程中变圆趋势减小,岛被拉长,连接网状结构,其 中分布着宽度为5-20nm的沟道。 随着沉积,在沟道中会发生二次或三次成核。
连续薄膜阶段
当沟道和孔洞消除后,入射到基片表面上的原子直 接吸附在薄膜上,形成连续薄膜。
薄膜的形成——薄膜形成过程和生长模式
0 cos 1 2 0
岛的形成又可以用另一热力 学变量描述:吸附能 界面结合能(粘附功)是指 原子团(核)吸附前后体系总的 自由能变化,即 Ecom
Ecom 2 0 1 0 ( 2 1 ) 0 0 cos 0 (1 cos )
薄膜的形成——薄膜形成过程和生长模式
★ 薄膜形成过程和生长模式
薄膜形成过程是 指形成稳定核之后的
过程。
薄膜生长模式是 指薄膜形成的宏观形 式。
薄膜的形成——薄膜形成过程和生长模式
薄膜形成过程描述: 1. 2. 3. 4. 5. 单体吸附; 形成小原子团(胚芽); 形成临界核(开始成核); 临界核捕获原子,开始长大; 临界核长大的同时,在非捕获区,单体逐渐形成临 界核; 6. 稳定核长大,彼此连接形成小岛,新面积形成; 7. 新面积吸附单体,发生“二次”成核; 8. 小岛结合形成大岛,大岛长大并相互结合,有产生 新面积,并发生“二次”、“三次”成核; 9. 形成沟道和带有孔洞的薄膜; 10.沟道填平,封孔,形成连续薄膜。
薄膜的形成——薄膜的外延生长
晶格常数不同——晶格失配 失配位错(结构缺陷) 应变、应力——晶格变化——能带变化
影响器件性能、可靠性。
影响外延薄膜生长的因素: 基片的种类
基片温度
蒸发速率 基片表面状态
薄膜的形成——薄膜的外延生长
形成外延薄膜的条件 设沉积速率为 R ,基片温度为 T ,则:
E R A exp kT
式中,A 是常数,E是激活能。
薄膜生长速率要小于吸附原子在基片表面上的迁移速 率;
提高温度有利于形成外延薄膜;
式中, S 是原子团(核)投影面积。由此可导出另一形 式判据,见教材。
薄膜的形成——薄膜形成过程和生长模式
联并阶段 相邻小岛联并成大岛,接触面积减小,自由能下降。
r k 56 V 1 3 D nt 联并过程的动力学关系: m r kT 式中, r 是小岛的半径, r 是颈部的曲率半径, D 是吸附 原子的扩散系数, 是表面自由能,m 和 k 是常数, V 是原子体积,n 是吸附原子在岛上的面密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