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礼记》二则-教案
22《礼记》二则优秀教案
![22《礼记》二则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1b88c60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32.png)
跨文化交际中的礼仪差异
见面礼节
餐饮礼仪
商务礼仪
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见面时的礼节 差异较大。例如,中国人见面时习惯 握手、鞠躬或点头致意,而西方人则 更倾向于拥抱、亲吻或行吻手礼等。 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在跨文化交 际中避免尴尬和误解。
不同文化在餐饮礼仪方面也存在显著 差异。例如,在中国,餐桌上的座次 、餐具的使用以及进食方式等都有一 定的规矩和讲究;而在西方,餐饮礼 仪则更加注重餐具的使用顺序和进食 的仪态等。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 更好地融入不同的文化环境。
04
和逻辑性。
收集学生反馈,持续改进
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个别 交流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
况和反馈意见。
根据学生的反馈意见,及时调整教学 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
学习兴趣。
针对学生的难点和疑惑,进行重点讲 解和辅导,确保学生全面掌握知识点 。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促 进教学相长,共同提高。
突破策略:注重课前 预和技巧。
在课堂上进行有针对 性的讲解和练习,帮 助学生逐步克服阅读 障碍,提高古文阅读 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 学习等方式,共同解 决疑难问题,加深对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 握。
03
课前准备与课堂导入
学生课前预习指导
指导学生了解《礼记》的背景、作者 及成书时代,为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 础。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初步理解文章大 意,并标注不懂的词句,以便在课堂 上提问。
要求学生自主查阅相关文献,了解《 礼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 响。
教师课堂导入设计
通过讲述与《礼记》相关的故事 或历史背景,引起学生的兴趣和
好奇心。
03
主要内容与特点
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教案)
![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e77f827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91.png)
(4)思辨能力培养:引导学生从《礼记》中提炼出教育观念和政治理念,并联系现实问题进行思考。
解决方法:教师可设计讨论环节,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辨兴趣,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角色扮演活动,模拟古代的师生互动,体验教学相长的过程。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的体验。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礼记》中的教育观念和政治理念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嘉肴》《大嘉肴》《大道之行也》):本节课我们将深入解读《礼记》中的两个经典篇章《虽有嘉肴》和《大道之行也》。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了解《礼记》的背景及在我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2.诵读、理解并背诵《虽有嘉肴》和《大道之行也》的重点句子;3.分析两篇文章的主题思想及其现实意义;4.探讨《礼记》中的教育观念和政治理念,以及它们对当代社会的启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如“你认为现代社会中如何实现‘天下为公’的理念?”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篇章内容理解:《虽有嘉肴》和《大道之行也》两篇文章的主题思想、教育观念和政治理念,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教师需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把握关键信息。
22《礼记》二则教案(精选3篇)
![22《礼记》二则教案(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da63c5e7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6a.png)
22《礼记》二那么教案〔精选3篇〕22 《礼记》教案篇一22《礼记》二那么目标导航了解《礼记》的相关知识,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
准确翻译课文;学习比照论证和类比说理的方法,理解礼尚往来和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
助读资料1.题目解说“虽有嘉肴〞与“大道之行也〞均为所选二那么短文的第一句话,两篇文章的原文均无标题,题目为编者所加。
2.作品简介《礼记》,又名《小戴礼记》,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做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为士者必读之书。
《礼记》和《周礼》《仪礼》合称“三礼〞。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
有的用短小生动的故事说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3.背景资料《虽有嘉肴》节选自《礼记·学记》。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论著。
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说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那么和方泫,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所选课文主要谈了关于“教学相长〞的道理。
《大道之行也》节选自《礼记·礼运》。
《礼运》,《礼记》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课文是《礼记·礼运》开头局部里的一段,是孔子对学生言偃说的一番话,主旨是说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
主题归纳《虽有嘉肴》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22《礼记》二则【教案】【当堂达标】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22《礼记》二则【教案】【当堂达标】](https://img.taocdn.com/s3/m/238e6af98762caaedd33d483.png)
22《礼记》二则教案(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熟读成诵。
2.准确地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知识。
3.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准确地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知识,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与学相互促进的道理。
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交流,导入新课“四书”“五经”是国学之瑰宝,是智慧之源泉。
“四书五经”分别是哪几部典籍?(学生回答:“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
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板书课题:虽有嘉肴)二、明确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熟读成诵。
2.准确翻译全文,积累重要文言知识。
3.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学相长”的道理。
三、检查预习,夯实基础1.走近《礼记》。
《礼记》,又叫______,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______书籍,儒家经典之一。
是______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与______、______合称“三礼”。
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______、礼仪,______,记录__________________,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
2.了解作者。
《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戴圣,生卒年不详,字次君,梁国雎阳(今河南商丘)人西汉时期官员、经学家,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正音。
要求:学生认真听清老师的断句、节奏,标记生字。
嘉.肴(jiā) 弗.食(fú) 不知其旨.(zhǐ) 教学相长.(zhǎnɡ)兑.命(yuè) 学.学半(xiào)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6d62645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3d.png)
2.教学难点
-文言文阅读理解:对于初学者来说,文言文阅读理解存在一定难度,需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道德观念的内化:道德观念较为抽象,学生难以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需要教师通过实例和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并吸收。
至于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学生在分享讨论成果时,表达能力有待提高。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展示自己的思考,我计划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表达能力的训练,如组织辩论赛、演讲比赛等活动,以提高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自信心。
最后,在总结回顾环节,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有了较为全面的掌握,但仍有个别学生存在疑问。为了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我决定在课后加强个别辅导,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
-文章主旨:明确《大道之行也》所表达的“礼治”观念和“大同”理想,强调礼在古代社会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理解礼的内涵。
-道德观念与现实联系:分析文中的道德观念,如仁爱、公平、正义等,并将其与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文化传承:介绍《礼记》的背景和作者,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五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这一章节。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有几个方面值得反思和改进。
首先,关于导入新课环节,我发现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公平正义问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可能对问题理解不够深入,导致讨论稍显表面。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他们对问题的认识。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尝试通过理论介绍、案例分析和重点难点解析等方式,让学生全面了解“礼治”和“大同”的概念。然而,由于时间有限,部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可能不够扎实。为此,我考虑在后续教学中,适当增加课堂互动,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22《礼记》二则-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22《礼记》二则-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9a4357b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8a.png)
22《礼记》二则-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一. 教材分析《礼记》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典章制度书籍,也是儒家经典之一。
本节课选取了《礼记》中的两则故事,分别是《檀弓》和《学记》。
这两则故事内容丰富,寓意深刻,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古代礼仪制度,感受儒家文化的魅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但对于《礼记》这部书籍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礼记》的整体认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儒家文化的精神内涵。
三. 教学目标1.了解《礼记》的背景及作者;2.能够正确、流畅地朗读文言文;3.理解文章内容,体会儒家文化的精神内涵;4.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良好的文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文言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2.难点: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体会儒家文化的精神内涵。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课文,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2.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3.案例分析法:分析文章中的具体事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儒家文化;4.启发式教学: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讲解课件;2.准备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3.准备讨论话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4.准备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礼记》的背景及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音频,学生跟读;然后教师逐句讲解课文,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句式结构。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共同解答。
教师巡回指导,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进行巩固练习。
学生上台演示,教师点评。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谈谈对儒家文化的认识和感悟。
学生发表观点,教师总结。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回顾,强调重点知识点。
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教案
![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33f8087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d2.png)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礼”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这个活动将演示古代礼仪在人际交往中的基本原理。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礼记》的基本概念。《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论述了古代的礼制、哲学和道德。它是了解古代社会风貌和人文精神的重要窗口。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礼记·大同》选段。这个选段展示了“大同”社会的理想追求,以及“天下为公”的核心理念在实际中的应用。
-《礼记·中庸》选段中的“中庸之道”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教师可通过案例分析和生活实例,使学生明白“中庸”的内涵。
-文言文词汇与句式的学习,如“大道之行也”中的“之”字用法,教师可结合具体句子,解释其在文言文中的意义和作用。
2.教学难点举例
-在讲解文言文阅读理解时,教师可采用逐句分析、翻译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句式结构和词汇含义。
2.《礼记·中庸》选段:分析选段内容,引导学生掌握“中庸之道”的含义,联系实际生活,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
本节课将围绕这两个部分展开教学,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文言文,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同时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文学素养:通过学习《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使学生能够理解文言文的文学特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感受古人的智慧与审美,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在课程总结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掌握得还不错,但仍有个别学生对“中庸之道”的理解不够深入。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概念,我计划在下一节课中增加一些实例分析,让学生从实际案例中感受“中庸之道”的智慧。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教案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7a3f2b6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f6.png)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大同”理念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思维训练。通过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们体会“大同”理念的应用。
4.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朗读、背诵,体会文言文的音韵美,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激发文学创作兴趣。
5.社会责任与担当:探讨文本中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文言文词汇与句式:《大道之行也》中的重点词汇、成语、典故,以及文言文特有的句式结构,如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等,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掌握这些词汇和句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其次,新课讲授环节,我注重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大同”社会的内涵。然而,我也发现自己在讲解重点难点时,可能过于注重知识点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的接受程度。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表现得积极主动,这让我很欣慰。但在引导讨论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仍存在思考问题不深入、表达观点不清晰的情况。为了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我考虑在今后的教学中增加一些针对性的训练,如思维导图绘制、辩论赛等。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大同”社会的基本概念。《礼记》中提出的“大同”是指一个没有私有制、人人平等、和谐共生的社会。这一理念体现了古代先贤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对我们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启示。
【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22 《礼记》二则优质公开课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22 《礼记》二则优质公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e6fe17d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b373368.png)
【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22 《礼记》二则优质公开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礼记》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经典著作,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教材选取了其中两则进行学习。
这两则内容涵盖了礼记的核心思想,体现了古代中国的文化精神和道德观念。
通过学习这两则,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和思想,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对于《礼记》这样的经典著作,理解起来仍有一定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礼记》的整体认识,引导他们理解其中的核心思想,并提高他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礼记》二则的内容,掌握其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礼记》二则的思想内涵,学会如何分析经典文本。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礼记》二则,学生能够体会到古代中国的文化精神和道德观念,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礼记》二则的内容理解和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
2.教学难点:《礼记》二则中的一些特殊句式和词语的理解,以及其中思想内涵的深入挖掘。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学生在课堂上自主阅读《礼记》二则,理解其中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
2.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深入挖掘《礼记》二则的思想内涵。
3.讲授法:教师对《礼记》二则中的重点内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材:《礼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教材。
2.参考资料:相关的研究《礼记》的书籍和文章。
3.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礼记》的背景和地位,引导学生了解学习《礼记》的重要性。
2.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礼记》二则的内容,学生自主阅读,理解其中的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4.巩固(10分钟)教师对《礼记》二则中的重点内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f97348c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2f.png)
4.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跨学科综合素养的提升。
5.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使其学会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形成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习惯。
6.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提高学生源自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培养合作精神。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道不远人”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礼记》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在生活中践行“修身”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演示在特定情境下如何遵循古代礼仪规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礼记》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古代礼仪文化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对于《礼记》中的礼仪规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有着很高的热情。但在讨论过程中,部分学生的观点过于片面,未能充分结合文本内容进行深入分析。为了提高讨论效果,我计划在以后的教学中,增加一些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思考和探讨。
最后,总结回顾环节,我发现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掌握情况总体良好,但仍有个别学生对某些知识点存在疑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
![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845e87c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b4.png)
1.理论介绍:《大学》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强调了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的关系。《中庸》则阐述了“中庸之道”,指出了在生活中保持平衡与适度的必要性。
2.案例分析:通过古代圣贤的故事,展示他们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实践这些理念,以及这些理念如何帮助我们解决现实问题。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大学》与《中庸》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这些古代智慧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知识点内化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如果大家对今天的内容有任何疑问,欢迎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礼记》中的《大学》与《中庸》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通过引导他们探讨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学生们逐渐理解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及“中庸之道”的深刻含义。以下是我对今天教学的一些思考: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以下能力:
1.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学习《礼记》二则,让学生深入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提升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意识。
2.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分析《大学》和《中庸》中的哲学思想,锻炼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道德观念与价值观:使学生领悟到个人修养、家庭和谐、国家治理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品德素养。
举例:
-在讲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时,可通过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如家庭关系、学校管理等方面,让学生明白这一理念的实际意义。
-对于“中庸之道”,可通过对比生活中过度与不足的例子,使学生理解“中”的平衡与适度的重要性。
-在分析文言文表达方式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句子进行解读,如“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指导学生掌握古文词语的用法和句式结构。
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
![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f998ef1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171b00a.png)
一、教学内容
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
1.教材章节:《礼记》选读
2.内容:
a.《礼记·曲礼上》:学习古代礼仪的基本原则和规范,如尊老爱幼、尊敬师长等。
b.《礼记·礼运》:探讨礼的发展与演变,以及礼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结合七年级学生的知识深度,本节课将重点解析《礼记》中的这两篇文章,引导学生了解古代礼仪文化,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和道德观念。教学内容与课本紧密关联,确保实用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a.《礼记·曲礼上》中的礼仪原则和规范:理解并掌握尊老爱幼、尊敬师长等基本礼仪要求,以及这些礼仪在古代社会中的应用。
-举例:《礼记·曲礼上》中提到的“礼尚往来”,强调在人际交往中应遵循的互相尊重的原则。
b.《礼记·礼运》中礼的演变和作用:分析礼的发展过程,理解礼在古代政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其次,关于古代礼仪的现代意义转化,我发现在小组讨论中,学生们在这一方面的思考还不够深入。可能是因为他们对现代社会中的礼仪实践了解不够。为了改善这一点,我计划在下一节课前,让学生们先观察和思考日常生活中的礼仪行为,以便在讨论时有更多的实际案例可以分享。
另外,实践活动中的角色扮演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们通过亲身体验,对古代礼仪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但在活动组织上,我注意到时间分配不够合理,导致部分小组的展示略显匆忙。下次我会更加注意时间的把控,确保每个小组都有足够的时间来展示他们的成果。
b.古代礼仪的现代意义转化:如何将古代的礼仪原则和规范转化为现代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帮助学生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
-举例:探讨古代的“尊老”如何转化为现代的尊敬长辈、关爱老人。
c.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在理解古代礼仪的同时,培养学生对礼仪规范进行批判性思考,区分其与现代价值观的差异。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3篇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3篇](https://img.taocdn.com/s3/m/1ed0083b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1a6c97d.png)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3篇语文八年级下册知识点部编版篇一第一部分二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
二种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二种说明语言:平实、生动。
二种说明文类型: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
二种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
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时代背景。
二种论据形式: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第二部分三种感彩:褒义、贬义、中性。
小说三要素:人物(根据能否表现小说主题思想确定主要人物)情节(开端/发展/结局)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议论文结构三部分: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三种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语言运用三原则:简明、连贯、得体。
第三部分四种文学体裁:小说、诗歌、戏剧、散文。
四种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句子的四种用途: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结局。
记叙的四种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引号的四种用法:①表引用②表讽刺或否定③表特定称谓④表强调或着重指出第四部分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
破折号的五种用法:①表注释②表插说③表声音中断、延续④表话题转换⑤表意思递进第五部分六种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分类别、下定义。
六种逻辑顺序:①总←→分②现象←→本质③原因←→结果④慨括←→具体⑤部分←→整体⑥主要←→次要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六种人物的描写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神态描写。
六种病句类型:①成分残缺②搭配不当③关联词语使用不恰当④前后矛盾⑤语序不当⑥误用滥用虚词(介词)省略号的六种用法:①表内容省略②表语言断续③表因抢白话未说完④表心情矛盾⑤表思维跳跃⑥表思索正在进行六种常用写作手法: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
人教版(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22《礼记 二则》教案教案
![人教版(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22《礼记 二则》教案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cd6c11e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1c6d95f.png)
人教版(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22《礼记二则》教案教案一. 教材分析《礼记二则》是人教版(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包含了《檀弓》上和《檀弓》下两篇文章。
本文主要讲述了古代的礼仪制度以及人们对于礼仪的认识和遵守。
文章内容丰富,语言优美,富有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加深对古代礼仪的了解,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但对于古代礼仪制度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礼仪概念,并通过适当的例子进行引导,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并欣赏古代文化的魅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课文中的礼仪概念,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课文中的礼仪概念。
2.难点: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案例教学法: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古代礼仪。
3.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朗读录音、相关礼仪的图片或视频、PPT等教学资源。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教师通过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进入学习状态。
然后简要介绍《礼记》的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引导学生关注并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把握课文的大意。
3.操练(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如:请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1)孝;(2)忠;(3)礼。
小学语文22-教案设计.《礼记》二则
![小学语文22-教案设计.《礼记》二则](https://img.taocdn.com/s3/m/2a45fd79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a5.png)
小学语文22-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礼记》的作者、内容和意义。
2.了解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阅读和理解《礼记》中的文字。
教学重点了解《礼记》的主要内容和思想,并能够掌握其基本思想。
教学难点能运用所学知识阅读和理解《礼记》中的文字,体会古代中国文化的深度和广度。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教师介绍《礼记》的背景和意义。
2.学生说出古代中国的礼仪制度有哪些。
阅读(10分钟)1.教师分发《礼记》二则。
2.学生自主阅读并在笔记本上做好笔记。
分组讨论(10分钟)1.教师根据学生口头报名,进行分组讨论,每组3-4人。
2.学生就阅读的内容进行讨论,探究课文的意义。
思考问题(5分钟)学生思考两个问题: 1. 再读一遍课文,结合自己的思考和讨论,你对《礼记》有了怎样的理解? 2. 你可以从《礼记》中学到什么?如何将之应用到你的日常生活中?交流(10分钟)每组派一人进行交流,其他组听讲并做好笔记。
讲解(10分钟)1.教师对课文进行解析,并结合学生讨论的问题进行解答。
2.教师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总结(5分钟)板书总结:《礼记》的主要内容和思想作业阅读并理解《论语》三则,并在笔记本上做好笔记。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教学,学生能够了解《礼记》的作者、内容和意义,掌握其中的基本思想,并运用所学知识阅读和理解《礼记》中的文字。
教师通过分组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提升了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并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
但是,仍需在教学中注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深度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第22课《礼记二则》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2课《礼记二则》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6e112554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64.png)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教学设计《礼记》二则教学方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理解全篇内容,积累重点文言字词。
2.反复诵读课文,理清文章论证思路。
3.联系实际,谈谈对“教学相长”的理解。
【教学重点】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理解全篇内容,积累重点文言字词。
2.反复诵读课文,理清文章论证思路。
【教学难点】联系实际,谈谈对“教学相长”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
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告诉我们学习的重要性;“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
今天,就让我们亲近《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板书课题:虽有嘉肴)设计意图:由与《礼记》有关的名言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快速进入新课学习。
二、夯实基础1.作品简介《礼记》,又名《小戴礼记》。
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它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
《礼记》的内容分为两大类:一是关于礼乐的一般理论文章,二是关于礼乐制度的文章。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
其中许多看法和认识至今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如“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
《虽有嘉肴》节选自《礼记·学记》,主要谈了关于“教学相长”的学习观点。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让学生了解《礼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诗文朗读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1)检测一:正音①虽有嘉肴(yáo)②弗食(fú)③自强(qiǎng)④兑命(yuè)⑤学学半(xiào)⑥教学相长(zhǎng)(2)检测二:断句先展示断句,再根据情境课文跟读版进行跟读。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6单元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6单元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021bd45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d6.png)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礼记二则》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遵循礼仪的情况?”(如:遇到长辈时如何问候,参加聚会时如何礼貌待人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代礼仪的奥秘。
其次,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有些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主题不够感兴趣或者对讨论的问题感到困惑。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计划在下次教学中尝试引入更多有趣的话题,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并在讨论过程中给予他们更多引导和鼓励。
此外,实践活动中的角色扮演环节,虽然学生们表现积极,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还是显得有些拘谨。我认为这可能与他们对礼仪的实际应用不够熟悉有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加强学生对礼仪实践的学习,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礼仪知识。
3.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了解自己的学习进步和不足之处。
七、教学建议
1.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程度,适当调整教学难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
2.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提问,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3.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引导他们发现文言文的独特魅力。
4.定期组织课后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提高他们的文言文水平。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礼记》中的基本词汇、句式和礼仪观念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礼记》中礼仪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这个活动将演示在特定场合下如何运用《礼记》中的礼仪原则。
22 《礼记》二则教案
![22 《礼记》二则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c7a22d4f90f76c661371ad3.png)
22《礼记》二则《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据传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其中的两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积累文言词汇,并能有节奏地背诵课文。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生活道理。
4.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5.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第一课时虽有嘉肴一、新课导入同学们,当一份精美诱人的菜肴摆在你面前时,你能忍住不吃吗?当你从书上学得一种新的技能时,你能不去实践一下吗?我想,你们一定会响亮地回答“不能”。
今人尤此,含蓄而深沉的古人又会有怎样的表现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虽有嘉肴》,寻找答案吧!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嘉肴.(yáo) 自强.(qiǎng) 兑.命(yuè) 学.学半(xiào)2.作品链接《礼记》,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全书用记叙文形式写成,有的用短小生动的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3.积累下面的文言字词。
(1)虽.有嘉肴:即使。
(2)不知其旨.也:味美。
(3)虽有至道..:最好的道理。
至,到达极点。
(4)然后能自反..也:自我反思。
(5)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所以。
(6)教学相长....也: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礼记》二则
第1课时虽有嘉肴
1.理解重点文言词语,朗读并背诵课文。
2.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
3.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一、导入新课
“四书五经”是国学之瑰宝,是智慧之源泉。
“四书五经”分别是哪几部典籍?“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
”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告诉我们要勤于学习;“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掌握背景,疏通课文文意
1.背景介绍。
本文节选自《礼记正义》。
《礼记》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
2.分类积累,疏通文义。
(1)正读音。
嘉肴
..(jiā yáo)自强.(qiǎng)
兑.命(yuè) 学.学半(xiào)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弗.食(不)
②不知其旨.也(味美)
③虽有至道
..(最好的道理)
④是故
..学然后知不足(所以)
⑤教然后知困.(困惑)
⑥然后能自反
..也(自我反思)
⑦然后能自强
..也(自我勉励)
⑧教学相长.(推动,促进)
(3)通假字。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前一个“学”同“敩”(xiào),教导)
(4)古今异义词。
①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
今义:意义,用意,目的。
)
②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
今义:疲倦;困难。
)
(5)翻译下列句子。
①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明确: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②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明确: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
③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明确: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目标导学二:合作探究,明确文章主旨
1.开头“虽有嘉肴”一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从反面设喻类比,为引出下文观点做铺垫。
2.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
明确:本文主要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上来。
3.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才能知道有困惑。
教和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4.“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明确: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的关系: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说得直接全面,是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
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将学的部分暗含其中,说得含蓄委婉,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
二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观点的,二者并非并列关系,而是主从关系。
三、板书设计
嘉肴—弗食—不知旨
至道—弗学—不知善
――→
类比
论证
教与学—教学相长
可取之处
1.能够有重点地进行教学,并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
2.利用对比分析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内涵。
不足之处本文具有深刻的内涵,由于时间有限,给学生自由表达的时间不
够充分,因此部分学生不能深入理解本文观点。
第2课时大道之行也
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2.初步理解“大同”社会的理想,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
一、导入新课
儒家学者早在2000多年前就曾对社会进行了美妙的设想,从孔子的天下归仁、近悦远来、四海之内皆兄弟到孟子的政治清明、君民同乐、百姓“亲睦”,再到荀子的上下协调、群居和一、四海之内若一家等等,无不勾画出一幅社会稳定和谐的美妙蓝图。
今天我们学习的《大道之行也》就是儒家学者所勾勒的理想社会。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
1.学生初读课文,认识字词。
选贤与.能(jǔ)讲信修睦.
(mù)
幼有所长.(zhǎng) 矜.(guān)
男有分.(fèn) 谋闭而不兴.(xīng)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
2.听课文朗读录音,注意停顿和语气。
3.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义。
4.教师点拨。
(1)通假字。
①选贤与.能(“与”同“举”,推荐)
②矜.、寡、孤、独、废疾者(“矜”同“鳏”,老而无妻)
(2)古今异义词。
①大道
..之行也(古义: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今义:宽阔的道路。
)
②女有归.(古义:女子出嫁。
今义:返回,回归。
)
③盗窃乱贼而不作.(古义:兴起。
今义:做某事,从事某种活动。
)
④是.谓大同(古义:代词,“这”的意思。
今义:常用作判断词,或与“非”相对。
)
(3)一词多义。
①闭:是故谋闭.而不兴(闭塞)
故外户而不闭.(用门闩插上)
②谓:是谓.大同(动词,叫作)
予谓.菊(动词,认为)
目标导学二:研读课文,理解文章思想
1.根据文义,全文可以分为几层?
明确: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根本特征),是总说,以下几句是分述。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
2.“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大道之行”指什么?
明确:“大道”,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指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或真理。
“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之行”,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3.“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做解释。
明确:“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三、板书设计
大
道
之
行
也
错误!
可取之处因材施教,简化教学环节。
已有注释的字词句要求学生在预习时自读,没有再讲;一看就明白的句子不用译成现代汉语。
不足之处拓展讨论后没有及时予以肯定和评价,这样会影响学生的思考积极性,下次课堂上的拓展延伸要格外注意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