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烜)多层系断块油藏二次开发地下认识体系重构_以沾化凹陷河滩油田为例
开发区带精细油藏描述及其地质意义——以霸县凹陷岔河集油田为例
![开发区带精细油藏描述及其地质意义——以霸县凹陷岔河集油田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1564a0eb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2f.png)
开发区带精细油藏描述及其地质意义——以霸县凹陷岔河集油田为例张淑娟;孟庆春;王玉忠;许敏;罗江华【摘要】岔河集油田位于冀中霸县凹陷西侧岔河集构造带,是华北油田典型的复杂断块砂岩油藏,该油田已进入中高含水期,调整挖潜难度亦逐年增加.综合运用地震、地质、测井、分析化验、开发动态等资料,按照二次开发的理念优化设计开发方案,对全区油藏特征进行了综合描述,并对剩余油进行了预测;采用三角网格计算方法及断层全部或部分阶梯化的方式,有效解决了断层间复杂的交切关系,建立复杂断块整体地质模型,为数值模拟及开发调整提供可靠地质基础.该成果在岔河集油田得到了成功应用,实现了开发区带整体研究与重点区块精细刻画的统一.【期刊名称】《石油地质与工程》【年(卷),期】2013(027)006【总页数】4页(P61-64)【关键词】霸县凹陷;岔河集构造带;精细油藏描述;三维地质建模;剩余油分布【作者】张淑娟;孟庆春;王玉忠;许敏;罗江华【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河北任丘062552;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河北任丘062552;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公司第二采油厂;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河北任丘062552;西北大学地质系【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191 开发状况岔河集油田位于冀中坳陷霸县凹陷西侧岔河集构造带,是被断层复杂化的背斜构造,为华北油田典型的复杂断块砂岩油藏。
岔河集油田含油层系多,古近系东一段至沙三段均有油层分布,储层以浅水三角洲沉积为主,微相以分流河道为主,地质储量上千万吨。
岔河集油田目前已处于中高含水期,自然递减逐年增加,地下地质情况十分复杂,调整挖潜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
因此,按照老油藏开发区二次开发的需要[1],开展整体油藏精细描述研究,形成老油藏开发区整体精细油藏描述技术的流程和方法[2-3],对描述岔河集油田剩余油分布状况及规律,指导该区复杂断块油藏的二次开发,具有十分重要地质意义。
胜利油田老油田二次开发实践及认识
![胜利油田老油田二次开发实践及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cf7a328c71fe910ef12df824.png)
胜利油田老油田二次开发实践及认识首届石油石化产业发展论坛于5月22-23日在北京召开。
本次论坛的目的在于为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搭建一个交流平台,使石油石化企业能够准确了解在世界经济动荡形势下,本行业、本企业的优势和劣势,尽早制定出趋利避害的发展战略,实现自身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凤凰网财经进行全程图文报道。
主持人:今天下午的主题是:油价走低时勘探开发领域的应对之策。
我是来自中国石化[0.00% 资金研报]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的副主任。
首先有请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他们原定的发言是副总经理毕义泉先生,而下面由孙女士代他发言。
(中石化胜利油田)孙梦茹: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胜利油田老油田二次开发实践及认识”。
作为我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已经开发了45年,油区大多数主力油田相继进入“高含水、高采出程度、高剩余速度”三高开发阶段,原油生产呈现递减趋势,老区新增可采储量逐年减少,地面设施老化严重,油田高含水期开发矛盾日益凸显,老油田挖潜难度日益增加。
面对严峻的开发生产形势,近年来,胜利油田通过加强基础研究和理论创新,转变开发调整思想,加大新工艺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强化地下地面一体化治理等工作,群面试时老油田“二次开发”工作,形成了适合胜利油田油藏特点的系列二次开发研究和配套技术。
通过现场实施,取得显著成效,实现了新一轮有效开发,为老油田提高高采收率探索了一条新路。
一、胜利油田发展现状。
胜利油田地处山东省东北部的黄河三角洲地带。
主要油区集中在东部的济阳坳陷及滩海地区和昌潍坳陷。
截止08年底,探明油田70个,气田2之,累计探明含油面积27.99.65平方千米,探明石油地质储量48.34。
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23.00.4。
胜利油田为典型陆相复式油气区,发育有构造、岩性、地层、符合油气藏四大类15种油气藏类型,具有“油藏类型多,构造复杂,油藏埋深分布广,储层、原油性质变化大”的特点。
自1964年投入开发以来,胜利油田经历了稳步建产64-80年、高速生产81-87年、高速稳产88-95年、持续稳定发展96年到目前四个阶段。
油藏描述断层PPT精选文档
![油藏描述断层PPT精选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367e9367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ea.png)
方法:应力场有限元模拟
将作为研究对象的连续体简化为由有限个单元组成
的离散化模型,再用计算机对离散化模型求数值解。
•.
•17
第二节 油藏断层研究 五、地应力研究
(2)现今应力场研究 意义: 揭示研究区现今应力场分布规律及其与油气分布的
关系,为油井压裂施工和油气井合理布局提供重要依据 。
方法: ①声发射法; ②钻孔崩落法
大小,就可以确定最大和最小水平主应力方向。
B.通过成像测井确定钻孔崩落的方位,即为最小
主应力方向。
•.
•21
第二节 油藏断层研究
井
眼
井
崩
眼
落
崩
落
•.
•22
第二节 油藏断层研究
五、地应力研究
③井壁压裂法
A.平行于井轴纵向延伸
,成对出现两条黑色条带;
B.成180度对称分布;
C.压裂缝可以切割井壁
的地质事件,但不可能出现
概述
第二节 油藏断层研究
一、研究意义 1、构造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与油气成藏密切相关
二、断层的类型
•.
•1
上盘下降
正断层
•.
•2
逆断层
•.
上盘上升
•3
水平错动
平移断层
•.
•4
第二节 油藏断层研究
一.油藏断层分级
一级 断层 二级断层 三级断层 四级断层
是断陷内影响二级构造带形成与发育的主
为向往断继与干致占距承落二四断,油可性差级级层延田达断在断断,伸断数层1层层走长0层千。类0是向达总m米活似油与1以数0,动,田凹上的k延时多m上陷,8伸间以与0分内延%长长上凹布主以伸度,,陷较要上长达往落或多构,度数往差凹的造落数十贯达陷断走差千千穿数内层向小米米于百的,基,,,一米构往本一走。一 个造般构走在造向2旋一0-回5致0的。m始,是终延划。伸分它长断一度块般1区-2是的k凹m重,陷要主或依要盆据延地。伸的 边方界向仍以平行凹陷内构造走向为主。四级断
复杂断块油藏的三维地质建模方法--以国外某油田为例
![复杂断块油藏的三维地质建模方法--以国外某油田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35ebb1aa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8c.png)
复杂断块油藏的三维地质建模方法--以国外某油田为例金春玉;宋扬【摘要】随着油气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一些具有复杂断块构造特征的油藏已逐渐成为开发的主体目标。
建立精准的复杂断块油藏三维地质模型对指导油田开发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维地质建模技术能够更细致、准确地研究地下的油藏,为油藏的后续开发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
以国外某油田断块构造发育区块为研究对象,针对研究区地质条件复杂、断层发育的特点,以地质、地震、测井资料为基础,搭建构造框架模型,应用地质统计学理论建立储层岩相及物性参数模型,揭示构造和储层空间分布特征,最终建立一个三维定量的油藏地质模型,在储层计算中各断块误差均小于5%,符合精度要求。
该模型将为该区块数值模拟和井位设计等后续工作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同时也为同类复杂断块油藏的三维地质建模提供借鉴。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oil and gas exploration,some complex fault-block reservoirs have be-come the main objective.3D geologic modeling of complex fault-block reservoirs is an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guide oilfield development.Study on underground reservoirs,3D geologic modeling technology is more particular and accurate,which supplies reliable data for future development.Study on an overseas oilfield which has the complex fault-block,the geologic condition of the complex fault-block is complex.Based on geological,seismic and logging data,the structural modeling had been built.The lithofacies modeling and physical property modeling had been built by geostatistics theory which reveal the structural attitude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3D geologic modeling of the block had been built at last.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eserves error ofthese fault-blocks were within 5%,which meet the requirement.The 3D geologic modeling of the block will provide reliable geological basis for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the location and so on, and provide some useful reference for 3D geologic modeling technology of similar complex fault-block res-ervoirs.【期刊名称】《河北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5(000)001【总页数】6页(P15-20)【关键词】地质建模;复杂断块;构造模型【作者】金春玉;宋扬【作者单位】河北联合大学,河北唐山 063009;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黑龙江大庆 1637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随着油气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一些具有复杂断块构造特征的油藏已逐渐成为开发的主体目标。
复杂断块油田二次开发方案研究与实践——以GX1Q24为例
![复杂断块油田二次开发方案研究与实践——以GX1Q24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f900430a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d3.png)
复杂断块油田二次开发方案研究与实践——以GX1Q24为例朱红云;丁亚军【摘要】复杂断块油田开发后期单井产量低,开发效益差,可通过二次开发研究进一步改善开发效果.本文以港西一区二四断块二次开发为例介绍二次开发在复杂断块后期开发中的研究与应用.运用新的“三重”技术思路,进行重构地下认识体系研究,通过部署新井和老井综合利用相结合重建井网结构来改善注采对应关系;结合地面系统的简化优化研究,重组地面工艺流程,整体编制二次开发方案.一区二四断块二次开发方案经过现场集中实施后,开发指标大幅度提升,增油效果显著.该区二次开发的成功实施,为大港油田复杂断块油田同类型油藏进一步大幅度提高采收率奠定了坚实基础,为老油田开发后期挖潜提供了一条成功之路.【期刊名称】《内蒙古石油化工》【年(卷),期】2014(000)019【总页数】4页(P137-140)【关键词】复杂断块油田;改善;港西一区二四;二次开发;提升;采收率【作者】朱红云;丁亚军【作者单位】大港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天津300280;大港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天津30028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47港西一区二四是港西油田的第一个开发区块,经过40多年的开发,随着长期注水开发和各种调整措施的实施,剩余可采储量逐年减少,剩余油分布状况日益复杂,水驱开发稳产基础薄弱。
2009年以来,采用二次开发的“三重”技术路线[1~2],在港西一区二四断块开展研究与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初步形成了一套复杂断块油田二次开发技术系列,可供同类型油田二次开发借鉴。
1 概况港西一区二四断块位于港西开发区的东南部,构造形态为一被断层复杂化的背斜构造。
构造内部断层较发育,断裂较破碎。
属于河流沉积环境,明化镇为曲流河沉积,馆陶组为辫状河沉积,物源主要来自于北东方向。
层间非均质性纵向上明化镇组较好于馆陶组,属于高孔高渗储层。
含油层位上第三系明下段及馆陶组,油层埋藏深度618~1443m。
断块油藏开发存在的问题与注采调整做法
![断块油藏开发存在的问题与注采调整做法](https://img.taocdn.com/s3/m/b6606c8c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05a0152.png)
断块油藏开发存在的问题与注采调整做法【摘要】断块油藏开发存在着诸多问题,包括油水混采导致的产液含水率过高、油藏压力不平衡引起的底水倒灌等。
为解决这些问题,注采调整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采用不同的调整原则和方法,如改变注采比、调整井网布局等,可以有效优化油藏开发效果。
以某油田为例,通过注采调整,成功增加了产量并降低了成本。
在优化开发方案方面,可采取提高采收率、增加油藏采收、降低生产成本等措施。
对断块油藏开发的未来发展和注采调整的重要性进行了再次强调,强调了其在油田开发中的关键作用。
通过注采调整的实施,可以提高油田的整体开发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断块油藏开发、注采调整、问题、原则、方法、案例分析、优化开发方案、效果评价、发展、未来、重要性。
1. 引言1.1 断块油藏开发现状断块油藏是指由于地质构造、油气运移等因素造成的油气藏局部分隔的油气藏。
断块油藏开发一直是石油行业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
断块油藏开发面临着以下几个主要问题:1. 地质条件复杂:断块油藏通常具有多重构造、多层储集等复杂地质条件,导致开发难度大。
2. 资源浪费严重:由于断块油藏内部分隔严重,部分区块产能得不到有效利用,导致资源浪费。
3. 存在油气剩余较多:断块油藏往往面临油气剩余较多的情况,如何有效提高采收率成为关键问题。
4. 投资成本高:由于地质条件复杂,断块油藏的开发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投资成本高昂。
解决断块油藏开发存在的问题,提高产能和采收率,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提高石油综合开采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注采调整等方法,可以更好地优化开发方案,提高断块油藏的开发效率和经济效益。
1.2 注采调整的重要性注采调整是断块油藏开发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注采调整可以有效提高油水分离效率,进而提高油田的采收率和产量。
通过合理调整注水和采油井的位置布局和注采比例,可以有效减少水驱过程中的错层等问题,提高油藏的开采效率,降低开采成本。
复杂断块油藏精细开发浅谈
![复杂断块油藏精细开发浅谈](https://img.taocdn.com/s3/m/629ffde4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171b019.png)
复杂断块油藏精细开发浅谈1. 引言1.1 引言复杂断块油藏是指油藏中存在多个断块状油层或者油藏呈不规则形态、非均质性较强的情况。
这种油藏一般具有地质构造复杂、储层非均匀、流动性差等特点,给油田开发带来了诸多挑战。
为了更有效地开发复杂断块油藏,需要采用精细开发技术,通过综合利用各种增油技术,实现油藏高效开采。
精细开发技术是针对复杂断块油藏的特点,结合地质、工程和物理等多学科知识,采用综合的开发方法进行油藏开采。
水驱开发技术是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注入水或者其他驱替剂来推动油藏中的原油向井口移动,提高采收率。
CO2驱开发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复杂断块油藏的开发中,通过注入CO2气体来增加油藏中的驱替效果,提高原油采收率。
除了水驱和CO2驱技术外,还有许多其他增油技术可以应用于复杂断块油藏的精细开发中,如聚合物驱、油藏压裂、地面改造等方法。
这些技术的综合应用可以有效提高复杂断块油藏的开采效率,实现地质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在本文中,将重点探讨复杂断块油藏的特点、精细开发技术及其应用,以及水驱、CO2驱等不同的开发方法。
希望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分析和讨论,可以为复杂断块油藏的精细开发提供更多的思路和方法。
2. 正文2.1 复杂断块油藏特点复杂断块油藏是指油藏中存在多个断块,每个断块之间的渗透率、孔隙度等参数存在明显差异的一类油藏。
其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非均质性强:由于不同断块之间的地质特征存在较大差异,导致油藏整体非均质性较强。
这种非均质性会对油藏的开发造成一定的困难,需要精细的开发技术进行处理。
2. 油气分布不均匀:在复杂断块油藏中,油气分布通常是不均匀的,有些区域油气富集,而其他区域则比较稀疏。
这就需要开发技术精细化,以确保对每个区域的开发均衡和高效。
3. 产能差异大:不同断块之间的产能存在差异,有些断块可能具有较高的产能,而其他断块则相对较低。
在开发过程中需要考虑如何优化生产方式,以充分挖掘高产能断块的潜力。
精细油藏描述,分井区完善井网,充分挖掘老区剩余油潜力
![精细油藏描述,分井区完善井网,充分挖掘老区剩余油潜力](https://img.taocdn.com/s3/m/ae4bffe0de80d4d8d15a4ff8.png)
精细油藏描述,分井区完善井网,充分挖掘老区剩余油潜力科学论坛羁精细油藏描述,分井区完善井网,充分挖掘老区剩余油潜力刘亚男(中国石化胜利油田现河采油厂地质研究所山东东营257000)【摘要】王14断块属于高渗透稀油常压断层一岩性油藏.1988年投入开发,随着开发时间的延长,区块逐渐暴露出油井井况问题突出,老井产量递减快,井网不完善等一些问题.针对上述问题,2010年在精细油藏描述的基础上,通过零散井,老井侧钻等手段,分区完善井网,提高储量的控制及动用程度,改善区块开发效果;同时深化单元目标化管理,对区块开发状况及时跟踪分析.2010年王14断块储量控制程度提高20%,增加可采储量12万吨.【关键词】油藏描述侧钻井网储量1,基本概况王14断块构造上位于王家岗断裂带和丁家屋子断裂带的结合部,主力含油层系为沙二卜9,含油面积1.1km2,地质储量114x104t,采收率64.9%,可采储量74.1×104t.王l4断块可分为两个小断块,构造简单,北部王14—18断块为一北掉断层和一条南掉断层共同组成的地垒块,南部王104断块为东北一西南走向的南掉断层切割遮挡形成的断鼻构造.南部王104断块天然能量充足,有强边水;北部王14-18断块为半封闭断块,具有一定的天然能量.王14 断块油藏属于高渗透稀油常压断层一岩性油藏.该断块分为三个开发阶段:(1)滚动完善,全面开发阶段(1988—1992.12):阶段累产油19.4069×104t,阶段采出程度17.02%,阶段含水上升率1.76,地层压力21.55MPa,压降1.05MPa.(2)调整完善,持续稳产阶段(1993.1—1998.12):阶段累产油29.4855×104t,阶段采出程度25.86%,阶段含水上升率2.59,压力20.3MPa,压降2.3MPa.(3)产量递减阶段(96.12一目前):阶段累产油22.1X104t,阶段采出程度l9.4%,阶段含水上升率1.0,目前地层压力为19.5MPa,压降3.IMPa.截止到2009年l2月,王14断块油井开井16口,区块日产液水平1334t/d,日产油水平32t/d,单井日油2.Ot/d,综合含水97.6%,平均动液面210米,累油71.1507×104t,累水850.8421×104m3,采油速度1.02%,采出程度62.41%,自然递减24.19%.2,断块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2.1报废停产井多,井况差,储量失控严重王14断块投产后历经2O多年的滚动开发历程,目前因高含水与井况等原因,油井大量报废停产,造成井网不完善,储量失控严重,失控储量40万吨.特别是王14—18断块北部井区2003年整体报废,造成井网瘫痪,失控储量2O万吨.统计王14断块油井35口,停产井18口,占总井数的51.43%,其中报废井15口.王14断块由于开发时间长,作业频繁,油套腐蚀及损坏严重,导致该地区井况差,统计该地区有井况问题的井共10口,其中报废井4口,损失地质储量15万吨.目前开油井17口,带病生产的井6口,占开井数的35.3%.如王14一斜49井2003年卡漏扶停时发现1978.14米处套变,漏失段1538.93—1607.64米;2215.72米以下有落物不详,后交大修不成功.目前该井带病生产,损失地质储量1.5万吨.2.2采出程度高,综合含水高,水淹严重王14断块目前采出程度高达62.62%,自投入开发以来受条带窄,边水较强等因素影响,平面上水淹比较严重.断块含水上升规律曲线为凸型,投产初期含水为42.6%,开发过程中无无水采油期,且含水上升较快.断块目前开井17口,综合含水高达97.1%.其中,含水大于95%的井有14口,占噪声源模块:用Simulink提供的Sources模块库产生特征参数符合上述分布函数的伪随机脉冲序列和高斯白噪声,a在[0.2]随机取值.脉冲宽度的确定仅依赖前一个脉冲间隔(马尔可夫)过程.利用V ar—ible TransportDelay模块,对前一个脉冲间隔进行延迟.产生的伪大气噪声通过M—LINK接口输入到S-ystemView已调信号中.I』F模块:由于频率越高,电磁波在大气中传播时衰减越快,闪电产生的电磁脉冲经过远距离到达接收机后,主要能量就集中在VLF频段.为获得对接收机有影响的甚低频噪声成份,在脉冲合成器之后,采用低通滤波器滤除高频成份,此系统采用SystemView模拟库来实现.控制系统模块:比例控制器用来控制噪声能量和高斯噪声能量的比值,它根据接收机带宽和最靠近接收机的噪声源与接收机的距离来计算.此子系统采用NonlinearControlDesignBlockset实现.调制,解调模块:用SystemView通信函数库产生FSK调制信号,解调信号.误码率计算模块:由SystemView仿真软件测试功能计算误码率计算并产生BER曲线.发送端的信息码元经过延迟后,与解码器输出的码元进行比较计算,两者差异值大于门限值时判为错误,BER计数器累计加1.图2系统仿真模型图4,仿真结果分析采用蒙特卡罗法用上述模型建立了大气噪声环境中的超长波接收机性能仿真.研究不同的干扰脉冲能量百分数异和T时间内脉冲的平均到达个数Ⅳ下FSK接收机的抗干扰性能.Ⅳ取o18时日分别取10o..”9oq.:Ⅳ取o.4,16,3时,曰取3在仿真过程中,通过SystonView仿真环境将噪声增益控制与系统循环次数进行全局变量关联, 信噪比在5,20dB内逐渐增大,每次减少的步长由循环次数控制.由此可以得到图3的误码率特性曲线.此外,通过修改模型中的不同模块, 可以研究系统在不同条件下的误码性能.图3不同,Ⅳ时的误码率5,结论本文用图形化建模的方法系统研究了大气噪声环境下超长波FSK接收机的性能,不仅解决了用经典模型进行理论分析,综合计算和观测统计局限性的问题,而且通过对系统模块的参数进行设定,还可以对接收机在某种噪声环境下的通信效果进行分析和预测,因而对超长波通信系统的性能评估和噪声抑制的研究有一定的实际参考意义.参考文献[1]【美IA.0沃特.甚低频无线电工程[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1973.[2]WarberCR,FieldEC.ALongwaveTE/TMpredictionmode][R],PacifiCSierraResearchCrop,American,2001,143.『3]CCIR.WordDiStributionandCharacteristiCS0f AtmospheriCRadi0Noise[R].InternationalTelecommunicati0llS anion,Geneva,Swizerland,report322—3,1986.[4]樊昌信,詹道庸.通信原理[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5.[5]hnupK,Gogoi.PerformanceofaCoherentBPSKReceiver inanImplusiveNoiseEnironmentlJj..IEEETrans.OnComm.System.1999,15(1):471—475.■229科学论坛一胜利海区垦东34C高密集丛式井组钻井技术刘传清(胜利油田海洋钻井公司山东东营257000)【j膏要】胜利海洋钻井公司在过去施工丛式井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优选钻井液体系和性能,工程措施上进一步优化钻井参数,在上部井段采用预定向绕障技术,下部水平段采用划槽定向分离技术成功完成了这组高难度丛式井,为海上密集型丛式井内施工水平井和水平分支井积累了宝贵的现场施工经验.【关键词】高密集大位移轨迹控制丛式井一,密垦东34C力求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内钻更多的井,通过增大井斜和井底水平位移以控制更大的采油面积,使海上钻井施工难度大大增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井距由过去的2.0m×2.0m缩短至1.524m×1.829m,实际两井”间壁墙”厚度不足1.0m,施工过程中由于地层松软,要求钻井液具有良好的滤失造壁性,以防止井”间壁墙’垮塌造成两井或多井相串,影响固井质量,同时可能为后期电测仪器进入邻井发生水泥环阻卡留下隐患.2,造斜点提高,最浅的只有90m,用444.5mm大钻头在表层内实施定向造斜一改由过去先下完339.7mm表层套管,在400~600m之后再用244.5mm钻出100m才定向造斜的惯例,并且在表层内完成450~600 的造斜任务,要求钻井液在大井眼,大斜度,松软地层有良好的润滑,防塌和携带岩屑效果.3,井斜在450以上的井6口,水平位移1000m以上(最大1585.72m)的井4口,所以对钻井液的携岩能力要求非常高,而垂深一般在1360m 左右,钻具与井壁的接触面积大,要求钻井液的润滑防卡能力要强..4,钻井液用液体润滑剂要求使用荧光级别低,无污染的环保型水基润滑剂,并且要求其润滑效果好,因此可供选择的润滑剂范围小.5,垦东34C是胜利油田在垦东地区布置的一组开发井,共由7口定向井,1口水平井和2口水平分支井组成,井网密集,为多元井型组合,要求各种施工工具先进,施工人员技术素质全面,各方配合到位,措施严格. 二,高密集井的钻进及防碰旌工技术1,直井段施工措施(1)直井段包括隔水管和表层的直井段部分,由于井眼密度高,且地层非常松软,容易发生井眼垮塌,井眼扩大率过大,使井眼产生偏移.确保直井段垂直钻进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直井段钻进期间,采用塔式钻具,低钻压,低排量,高粘度钻井液吊打钻进2,表层定向采用陀螺定向和有线随钻结合的方式(1)在表层定向井段,由于井眼间距较小,磁干扰比较严重,井眼防碰采取先对邻井防碰井段进行陀螺测量,然后进行防碰扫描计算,经合理分析后制定出本井的优化施工方案,采用先陀螺定向侧钻出一段距离,避开磁干扰后,在采用有线随钻定向的钻进方式,从而实现防碰的目的.在浅地层定向施工中,由于井眼尺寸比较大,泵压低,钻具振动比较剧烈,严重影响着MWD信号的传输;同时,由于D仪器的静态测量特性,钻具在井内长时间静止并开泵测量会冲蚀井壁,造成井壁坍塌,形成大肚子井眼,从而导致井下复杂情况发生,在这种情况下,采用有线随钻代替MIyD,较好的解决了MWD信号传输不好或传输慢带来的影响,保证了表层定向施工的顺利,轨迹控制良好.3,二开直井段,定向井段及稳斜井段措施(1)根据待钻井设计和相临已完成井井身轨迹数据做出防碰扫描图;(2)二开采用预定向技术提前避开邻井.通过预定向施工,保证与相邻井最近点超过安全距离,然后由定向工程师根据现场施工进度随时做出随钻防碰扫描图,防止打碰邻井.(3)二开井段是快速钻进井段,该井段的施工的重点是保证MWD信号传输正常,井身轨迹平滑,避免起下钻和井眼的狗腿度过大.为了保证施工顺利,该井组在二开钻进期间,表层套管鞋采用PDC可钻式,避免了钻穿套管鞋后起钻换钻头的过程,井眼轨迹控制上,采用导向钻井技术,其特点是采用高效PI)C钻头+单弯马达+欠尺寸扶正器;其优点是钻头使用寿命长,因为该地层为泥岩地层,不存在砾石等PDC不适应地层,一个钻头可以完成全井的施工任务,为了减少键槽产生的几率,确保动力钻具和WD设备正常运转,减少起下钻次数,尽量不搞短起下作业,不在中途换钻头,保证正常钻进时间,因为它是在顶驱和马达的复合作用下钻进,转速是普通总井的82.4%.王14断块含水与采出程度关系曲线a■aat口D4Da’a3,挖掘老区剩余油潜力的主要做法为充分挖掘老区剩余油潜力,提高断块储量控制程度及采收率,我们开展了一下工作:3.1精细油藏研究,加强油水井动态分析工作,对储层,构造,油气运移规律等进行重新认识,寻找剩余油分布规律;3.2通过零散井,老井侧钻等手段,分区完善井网,提高储量的控制及动用程度,改善区块开发效果;通过对王14-18报废井区精细油藏描述及进一步落实构造储层变化, 在该断块的高部位及局部微构造高点,发现剩余油潜力区.下步通过在该地区部署侧钻井等方式恢复该地区井网,充分挖潜剩余油,提高该地区储量控制程度.已部署侧钻井王14一侧19,王14一侧16,王14一侧20B,滚动井王l4一斜60.其中王l4一侧19井钻遇油层5层2I.7米,油水同层3层8.2米,电测显示较好;初期日液40.8t/d,日油15t/d,含水63%;目前黔230日液34.5t/d,日油8.9t/d,含水74%.对高含水的井,挖掘层问剩余油及动用较差非主力层潜力,利用侧钻挖潜高部位剩余油.3.3深化单元目标化管理,加强与工艺所,采油矿,采油队的结合力度,建立五级动态分析预警体系,对区块开发状况及时跟踪分析.在加大监测基础上,挖掘层间剩余油的潜力;充分利用地层能量充足的特点进行产液结构调整(对此类强边水,高能量窄条带油藏高含水期提液手段主要依靠电泵和大排量螺杆泵实现,配套手段上主要围绕降低吨液耗电);利用特高含水期油井堵水,氮气压水锥等工艺进行深度挖潜. 2010年王14断块通过做以上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其中王14—18 井区打侧钻井3口,滚动井1口,初增油42吨/天,累增油3651吨;王14一侧斜46井区汇报通过侧钻井1口;王14断块储量控制程度提高20%,增加可采储量12万吨.与2009年l2月份相比,断块日油水平由48吨/天提高到59吨/天,增加了11吨/天.4,认识与体会4.1积极开展油藏精细研究和地下剩余油分布规律认识,是复杂断块油藏上产的重要手段.4.2通过零散井,老井侧钻等手段,分区完善井网,能有效提高老区储量控制程度.4.3通过对王14断块的治理,实现了该断块的经济高效开发,为进一步提高复杂断块油藏开发效果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实施依据.参考文献[1J王伟刚,聂峰锦,宋庆海,孙柏东,汤勇.胜佗油田佗142断块自然递减控制方法探讨与实践.石油天然气(江汉石油学院),2008,30(2).[2]姜莉莉,王志.大庆萨葡油层特高含水期水淹特征及潜力分析.油气田地面工程,2007,2006(5).■。
低油价下老油田的二次开发
![低油价下老油田的二次开发](https://img.taocdn.com/s3/m/ce4f3970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fe.png)
低油价下老油田的二次开发发布时间:2021-06-10T11:02:14.090Z 来源:《中国科技信息》2021年7月作者:王季欣[导读] 二次开发是“油田开发史上的一场革命”。
油田二次开发的就是老油田在传统的开采技术方式下,已无开采效益,通过采用新技术、新方法以及新理念,重新建立油田新的开发体系和模式,实现老油田经济有效地大幅度提高采收率和经济效益的目的。
在广泛调研国内外相关资料基础上,提出了二次开发技术的策略。
河南濮阳中原油田分公司濮东采油厂王季欣 457001摘要:二次开发是“油田开发史上的一场革命”。
油田二次开发的就是老油田在传统的开采技术方式下,已无开采效益,通过采用新技术、新方法以及新理念,重新建立油田新的开发体系和模式,实现老油田经济有效地大幅度提高采收率和经济效益的目的。
在广泛调研国内外相关资料基础上,提出了二次开发技术的策略。
本文分析不同类型油田二次开发的成功做法以及取得的效果,为不同类型油田在目前国际油价长期低迷条件下开展二次开发提供了技术依据和可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老油田、二次开发、低油价一、绪论(一)研究背景老油田具有勘探程度完善,储量丰度高,剩余可采储量依然相当可观等特点,潜力巨大。
随着地下油气资源的不断开采,开发难度越来越大。
受国际低油价影响,三次采油实施空间有限,为适应当前国际石油形势、不断提高采收率,开始实施 “二次开发”工程。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二次开发以 “科学开发,挑战极限”为核心理念。
由于剩余油高度分散,油水关系极其复杂,总体上表现出“两低”、“两高”和“多井低产”的特征。
其中,“两低”指未动用及难动用储量的低渗透和低丰度。
“两高”指高含水和高采出程度。
“多井低产”指油井总数逐年上升和单井平均日产逐年下降。
二次开发的根本目的是提升采收率。
国内及国外一批高水平开发油田的成功实践、重大开发试验,以及采收率研究都表明,目前的采收率仍具有提高10%以上的潜力空间。
复杂小断块油田剩余油分布规律——以杨家坝油田为例
![复杂小断块油田剩余油分布规律——以杨家坝油田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b2712eb6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f6.png)
第16卷第3期2009年5月油气地质与采收率PetroleumGeologyandRecoveryEfficiencyV01.16.No。
3Mav2009复杂小断块油田剩余油分布规律——以杨家坝油田为例王娟茹1,邵先杰2,胡景双2,王萍2,单宇2(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北京100083;2.燕山大学石油7-程系,河北秦皇岛066004)摘要:复杂小断块油田具有面积小、断层发育、构造破碎、油水关系复杂以及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复杂等特点。
通过对杨家坝油田资料的分析,提出了水淹层测井解释、矿场测试资料分析、动态分析以及数值模拟等多种剩余油研究方法。
平面上,剩余油主要富集在滩坝、河口砂坝微相中,其他砂体剩余油分布较少;纵向上,剩余油主要分布在含油面积较大的主力油层、漏射的非主力油层以及厚油层的顶部。
关键词:剩余油;油藏;测井解释;数值模拟;杨家坝油田中圈分类号:TE3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绵号:1009—9603(2009)03—0076—03复杂小断块油田一般面积小,断层发育,构造破碎,油水关系复杂,无论是纵向上还是平面上水淹状况均比较复杂,单一的剩余油研究方法很难查明其分布规律,常常须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综合研究uJ。
杨家坝油田构造上位于金湖凹陷卞闵杨断裂构造带南部。
含油面积为3.8km2,石油地质储量为599×104t,平均孔隙度为18.2%,渗透率为23.6×10~斗m2,是主要受断层和鼻状构造控制、局部受岩性影响的层状复杂断块砂岩油藏。
1988年投入开发,经过了滚动评价、上产、稳产和产量递减等4个阶段,截至2006年11月底,杨家坝油田采出程度为18.0%,综合含水率为79.1%。
随着开采时间的推移,油田逐渐暴露出水窜严重,油井产量下降幅度大,含水率上升速度快,开发效果变差等问题,迫切需要查明剩余油分布规律,有针对性地通过井网调整,改善开发效果,降低含水率,保持稳产,提高复杂断块油藏资源利用率。
复杂断块油藏开发效果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复杂断块油藏开发效果综合评价方法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dd9b2bd65ce0508763213af.png)
第二步是设因素集为: ,,n,采用两两比较法对G中各因 G= .G) . .
素进行重要性 比较。得到比较矩 阵 , 下 : 如
Cl 2
c2 2
一
…
…
CI
C2 n
Cm2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C m一
第三步通过计算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及对应的特征向量 ,即可获得 某一级元素的权重系数。
权 重集 : =1,.1,5 .1. ,.7 ,.1) ( 7 , 7 ,501 7 ,.750 5 50 .7 , 0 5 5 ,
油藏采收率是衡 量一个油田开 发效果 的最终 因素 ,它不仅与油 田 自身条件有关 , 而且还与开发 的技 术水平 和管理水平有关 。综合油藏 开发效果评 价行业标 准以及现场 实际工作 ,确定以 下8 指标 作为综 项 合评价油藏开 发效果 的指标体系 : ①水驱储量控制程度 指现有井网 条件下与注水 井连通 的采油井射开有效厚度与采油井射开总有效厚度 之比值。②水驱储量动用程度 。水驱储 量动用程度是按年度所有测试 水井的吸水 剖面和全部测试 油井 的产液剖面资料计算 ,即总的吸水厚 度与注水井总射开连通厚度 比值 ,或总产液厚度与油井总射开 厚度之 比值。③采 收率。指在现有 的技术和经济条件下 ,能从储油层中采出 的那部分油储 量与地质储量 的百分 比,是反映注水开发油田水驱 开发
(收 稿 日期 :2 0 ( 2} 01 —11 {) —
合作学习模式在 大学英语口语教学 中的应 用具有非常 多的潜在优 势,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 中实行合作学 习模式 ,既能激发学生的英语 u语交流积极性 , 高他们 的口语交流能 力,增强他们的英语应用能 提
【】 付 永强 砂 岩 油 藏 注水 开 发 水驱 效 果 评 价 指标 与 方 法研 究f 】 2 D 成 都 :西南石 油学院 ,2 0 00
复杂断块油气藏综合识别技术及应用研究
![复杂断块油气藏综合识别技术及应用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e52f0a0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31.png)
复杂断块油气藏综合识别技术及应用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复杂断块油气藏是指由于构造、沉积和地质等多种因素作用使储层成岩断块、深受构造变形和断裂影响的特殊地质体系。
这类油气藏具有结构错综复杂、储层非均质性强、流体运移路径复杂等特点,给油气勘探开发带来了重大难题。
当前,国内外的石油勘探开发工作正逐步由传统的简单断块油气藏向复杂断块油气藏转变。
对复杂断块油气藏的综合识别技术研究已成为当前油气勘探开发领域的热点问题。
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快速准确地识别复杂断块油气藏的位置、规模、形态及其动力特征,成为研究和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只有深入研究复杂断块油气藏综合识别技术,才能更好地指导油气勘探开发工作,提高勘探开发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本文旨在对复杂断块油气藏综合识别技术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油气勘探开发提供科学的技术支撑和决策参考。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究复杂断块油气藏综合识别技术及其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研究。
通过深入分析与讨论复杂断块油气藏的特征及识别方法,旨在提高油气勘探开发中对复杂断块油气藏的准确定位与精准开发。
本研究旨在总结复杂断块油气藏识别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与挑战,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本文研究,希望能够丰富复杂断块油气藏识别技术的理论体系,提高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效率与科学性,促进油气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 正文2.1 复杂断块油气藏识别技术复杂断块油气藏识别技术是针对地质构造复杂、储层非均质的油气藏而发展起来的一项重要技术。
通过对油气藏地质特征、地震数据、测井资料等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可以实现对复杂断块油气藏的精准识别和评价。
对于复杂断块油气藏识别技术,主要包括地震反演、地震层析成像、地震属性分析、岩性识别、断裂识别、孔隙结构分析等多种方法。
地震反演可以通过对地震数据进行处理和解释,提取出油气藏的地质结构和性质信息;地震属性分析则可通过对地震属性属性进行研究,揭示油气藏的构造特征和储集性能;岩性识别和断裂识别则可通过测井数据和岩心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判断储层岩性和断裂情况。
断块油藏沉积微相研究—以大港油田埕海二区沙三下亚段为例
![断块油藏沉积微相研究—以大港油田埕海二区沙三下亚段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e0dcd9c028ea81c758f57868.png)
断块油藏沉积微相研究—以大港油田埕海二区沙三下亚段为例摘要:大港油田埕海二区是一个典型的复杂断块油田。
为了解有利相带的分布,并用于指导开发井部署。
通过综合地震、测井等资料,对大港油田埕海二区沙三下亚段沉积微相进行的研究表明:该亚段具有湖泊扩张、水体加深的沉积演化特征,属于断陷湖盆陡坡扇三角洲相沉积。
在岩石相和测井相的基础上可进一步细分为:扇三角洲前缘和前扇三角洲2种亚相,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河口坝、席状砂以及前扇三角洲泥5种微相类型。
关键词:扇三角洲沉积微相沉积模式1 区域地质背景与沉积旋回划分埕海二区所在的位于位于埕宁隆起向歧口凹陷过渡的斜坡部位,北邻歧口凹陷,南靠赵东开发区,西侧以张北断层为界,与张北油田相邻,东侧为张东东联合开发区,勘探面积。
埕海二区位于张北断层的上升盘,是在前第三系基岩潜山背景上长期继承性发育的大型背斜构造。
主要生产层位为下第三系沙河街组沙一、沙二、沙三段储层。
本文研究层位为沙三下油层组。
沙三下油层组岩性为砂砾岩、细砂岩、粉砂岩。
埋深为2 818~3575m。
前人研究认为,研究区沙三下储层发育扇三角洲沉积相。
其中扇三角洲前缘亚相尤为发育。
本文在综合分析地质、岩心和测井资料的基础上,将沙三下油层组分为3个油层和12个小层。
2 岩性特征与沉积微相研究研究区沉积环境主要为扇三角洲沉积,以扇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为主,砂体连片分布。
通过结合单井测井数据和平面地震屙陛,对砂体展布特征进行综合预测。
2.1岩性特征钻井揭示,沙三段沉积以水进正旋回层序为主,粗碎屑岩多分布于剖面的下部,其间夹大段深水暗色泥岩,反映较深的湖水环境。
沙三段下部储层岩性为砂砾岩、细砾岩、含砾不等粒砂岩、细砂岩;砂砾岩砾石粒径2~30mm,一般4~6mm,砾石约占30%;含砾不等粒砂岩砾石粒径1~70mm,砾石占15%~20%;以石英砾为主,次为长石砾,少量燧石砾;排列杂乱无序,分选中等~差,泥质胶结,较致密。
砂岩厚度大、粒级粗,砂泥比高。
大庆油田特高含水期层系井网重构技术研究与应用
![大庆油田特高含水期层系井网重构技术研究与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fabbb7da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c5.png)
应用渗流力学理论,计算不同渗透率模拟层不
图 2 低含水层日产液量随时间的变化 Fig.2 Daily liquid rate variation with time
由 于 历 次 加 密 对 象 均 为 中 、低 渗 透 和 表 外 储 层,老井未封堵,出现了一套层系多套井网的格局。 油 田 进 入 特 高 含 水 期 后 ,层 系 井 网 矛 盾 越 来 越 突 出[1-2]。这些矛盾主要体现在 2 个方面:①纵向上射 孔跨度大,层数多,层间干扰严重。②平面上三类 油层井距大,注采关系复杂,平面矛盾突出[3-15]。由 于各类油层的含水率已基本一致,约为 94%,按照 原来以细分开发对象为主的井网加密方式再进行 调整已不具备物质基础。为了解决特高含水期更 为复杂的层间及平面矛盾,必须对特高含水期层间 及平面矛盾产生的机理进行深入研究,进而明确缓 解层间及平面矛盾的技术方向,在此基础上,针对 大庆油田目前存在的具体问题、潜力分布特点,制 定相应的调整对策,形成层系井网重构技术并进行 现场试验[16-17]。
为了解决特高含水期更为复杂的层间及平面矛盾必须对特高含水期层间及平面矛盾产生的机理进行深入研究进而明确缓解层间及平面矛盾的技术方向在此基础上针对大庆油田目前存在的具体问题潜力分布特点制定相应的调整对策形成层系井网重构技术并进行现场试验1617
第 26 卷 第 4 期 2019 年 7 月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Petroleum Geology and Recovery Efficiency
临盘油区复杂小断块油藏注水开发实践及认识
![临盘油区复杂小断块油藏注水开发实践及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ebf8360c964bcf84b9d57bcf.png)
临盘油区复杂小断块油藏注水开发实践及认识【摘要】临盘油区位于惠民凹陷西部,是一个多套含油层系、多种油藏类型叠置的复式油气聚集区。
由于断块碎小、含油层系多、油水关系复杂、非均质严重的地质特点,注水开发难度大,自然递减率大,水驱开发效果差,采收率低。
通过开展断块、储层分类评价,结合数值模拟技术对不同断块形状、不同储量规模的断块通过建立概念模型,进行层系、井网优化,同时强化油藏、工艺、地面一体化配套,达到了大幅提高水驱采收率的目的。
【关键词】复杂小断块油藏注水开发优化层系井网1 注水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1.1 构造复杂,低序级断层落实难临盘地区断层达800余条,在中央隆起带每平方千米有3-8条断层通过,单井平均钻遇断点3个,最多达11个。
五、六级断层因落差小,较为隐蔽,难识别。
小断层产状确定、组合难度更大。
1.2 小微断块注水难,注采井网优化难临盘复杂断块油藏,多年来采取滚动勘探开发,形成了“块间、井间、层间”产量接替模式,断块大小不同,形态各异,开发程度不一。
因断块碎小,注水工作主要面临着两个突出问题:一是利用老井能形成合理的注采井网的断块少,二是小断块形态大小多样,层系井网优化难度大。
1.3 剩余油控制因素复杂,提高水驱动用程度难由于临盘断块油藏的复杂性,剩余油受构造、断层、储层、井网、水动力等多因素组合控制,分布特征复杂多样,提高水驱动用程度难。
一是受断层破碎带和钻井技术的限制,油井无法真正打到高点,高部位剩余油波及难度大。
二是断层“边角效应”突出,波及难度大。
三是注水方向单一,两向及以上注采对应率只有21.4%,水驱控制程度低,水驱效果差。
四是非均质性强,动态变化快,注采管理难度大。
2 复杂断块油藏提高注水开发效果的主要做法2.1 开展油藏精细描述,开展断块分类研究强化技术攻关,创新集成了五、六级小微断层描述方法,具体包括“静态4种技术、动态7项验证”,精细的描述了五、六级小断层,为后续断块精细分类及精细注采调整打下坚实基础。
断层封闭性定量评价——以安哥拉Sangos油田为例
![断层封闭性定量评价——以安哥拉Sangos油田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cf24359f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99.png)
断层封闭性定量评价——以安哥拉Sangos油田为例张文彪;陈志海;许华明;刘志强;王静伟;李洁梅【摘要】针对深水油田复杂断块油藏开发方案实施风险较大的特点,以安哥拉Sangos油田为例,综合测井、地震以及动态资料,利用油藏地质建模方法对断层封闭性的主控因素进行定量评价.首先明确研究区的断层发育模式为盐底辟和盐刺穿的盐相关构造;其次根据构造和沉积特征,认为泥岩涂抹为研究区断层封闭性的主控因素,并对泥岩涂抹的3个计算参数(泥岩涂抹势、泥岩涂抹因子和断层泥比率)进行对比、分析及组合应用,选用泥岩涂抹势和断层泥比率,采用逐步判别思路,以网格为计算单元得到断层传导因子;最后提出断层连通度的概念,并对研究区的断层连通度进行计算和分析,以定量化指标合理表征断层传导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安哥拉Sangos油田5条断层的传导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F5,F4,F3,F2和F1,其中F1完全封闭,并已得到后续开发井实际动态数据的验证.【期刊名称】《油气地质与采收率》【年(卷),期】2015(022)006【总页数】6页(P21-26)【关键词】断层封闭性;定量评价;断层传导因子;断层连通度;泥岩涂抹【作者】张文彪;陈志海;许华明;刘志强;王静伟;李洁梅【作者单位】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11.2关于断层封闭性的研究,目前中外学者主要侧重于勘探阶段,研究对象主要为较大规模的断层,而对于油田开发阶段封闭性的小规模断层,还未引起重视。
针对断层封闭性的研究方法经历了从最初的定性、半定量到现在的定量化研究,对其影响因素的分析随着研究的深入也越来越完善[1-3]。
开展复杂断块油藏井网恢复技术研究实现老油田可持续发展
![开展复杂断块油藏井网恢复技术研究实现老油田可持续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a1cd8b2f87c24028915fc35b.png)
开展复杂断块油藏井网恢复技术研究实现老油田可持续发展摘要:桥口主体经过三十余年的开发生产,存在注采井网损坏、自然递减增大、产量下降快等问题。
通过开展复杂断块油藏构造、储层、剩余油等基础地质研究和井网优化恢复经济政策研究,利用侧钻、更新、大修、换井底等手段开展井网优化恢复工作,水驱控制储量得到提高,日产油水平大幅提高,实现了老油田可持续稳定发展。
关键词:复杂断块非均质井网恢复一、概况介绍桥口主体构造位于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中部,属于强非均质低渗油藏。
经过近30年的开发,老区井况恶化严重,注采井网不断损坏,自然递减逐年增大,日产油由2010年的119.4 t下降至2012年的85.4 t。
为了有效遏制油田产量进一步下滑趋势,2013年,围绕桥口主体井网恢复重点开展构造、储层、剩余油等基础地质研究和井网优化恢复经济政策研究,并结合不同的井损类型,利用侧钻、更新、大修、换井底等手段开展井网优化恢复工作。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1.储层平面上变化快,层间非均质强,动用差异大。
桥口老区储层平面上发育较差,变化快,经常出现在注采过程中同一个小层因砂体变化大无法实现注水动用的现象。
层间非均质强,在目前生产井多是合注合采的情况下,纵向上层间干扰严重,层间动用差异大,一类层累计水驱控制程度90.2%,水驱动用程度81.7%;二三类层累计水驱控制程度75.3%,水驱动用程度39.9%。
2.井况损坏日益加剧,注采井网严重失调。
受注水压力高和套管老化影响,水井损坏严重。
特别是2009年以来,当年新增事故井明显上升,且修复速度跟不上事故井损坏速度。
2012年底,桥口主体油井开井数63口,水井开井数34口,注采比1:1.85,与2008年相比下降0.14%,平均注采井距由191m加大到247m,井网控制程度下降16.2%,水驱控制程度、水驱动用程度分别下降16.1%和20.6%。
3.一类层水淹严重,挖潜难度大。
桥口主体地质储量765.67×104t,二、三类层水驱动用程度相对较低。
断陷湖盆细粒区页岩组构特征与页岩油富集成藏规律:以黄骅坳陷古近系为例
![断陷湖盆细粒区页岩组构特征与页岩油富集成藏规律:以黄骅坳陷古近系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3659c98d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c2.png)
第 55 卷第 3 期2024 年 3 月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V ol.55 No.3Mar. 2024断陷湖盆细粒区页岩组构特征与页岩油富集成藏规律:以黄骅坳陷古近系为例蒲秀刚1,付永强1,时战楠1,柴公权1,陈长伟1,姜文亚1,韩文中1,鄢继华2,官全胜1,许静1,董姜畅1(1. 中国石油大港油田公司,天津,300280;2.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 青岛,266580)摘要:为明确断陷湖盆细粒区页岩微观组构特征及页岩油富集成藏规律,基于黄骅坳陷古近系孔二段、沙三段、沙一段3套页岩层系取心、测井、录井及试油等资料,综合利用矿物分析−场发射扫描电镜、氩离子抛光−场发射扫描电镜、聚焦离子束−场发射扫描电镜等技术手段,针对页岩样品开展多尺度、多维度精细表征,从微观、定量的角度系统分析了页岩矿物、有机质、孔隙及页岩油赋存特征,揭示了页岩油成藏富集规律并建立了富集模式。
研究结果表明:在微观视域下,多类型矿物以“组分混合”和“组构叠置”构成复杂页岩类型;储集空间可划分为无机孔隙、有机孔隙和微裂缝3大类9小类,其中无机孔隙贡献率平均可达85%以上,孔径<50 nm 的孔隙占据储集空间的主体;微观上有机质可划分为同沉积有机质、交生分异有机质和运移充填有机质3种类型;烃类主要赋存于长英质纹层、灰云质纹层或粉砂岩纹层中。
基于矿物、有机质、储集空间、烃类4个要素的“四元耦合”页岩油富集成藏规律,建立了3类富集成藏模式。
在该模式指导下,沧东凹陷孔二段实施多口水平井获高产,优质页岩油区块已经实现当今油价下的效益开发,歧口凹陷沙三段及沙一下亚段页岩油均获得重要突破,展示出黄骅坳陷古近系页岩油具有广阔的资源前景。
关键词:页岩油;孔店组二段;沙河街组三段;沙河街组一段;黄骅坳陷;组构特征;富集成藏规律中图分类号:TE12 文献标志码:A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文章编号:1672-7207(2024)03-0994-14Fabric characteristics and oil accumulation laws of shales in fine-grained areas of faulted lacustrine basin: a case of Paleogene inHuanghua DepressionPU Xiugang 1, FU Yongqiang 1, SHI Zhannan 1, CHAI Gongquan 1, CHEN Changwei 1, JIANG Wenya 1,HAN Wenzhong 1, YAN Jihua 2, GUAN Quansheng 1, XU Jing 1, DONG Jiangchang 1(1. PetroChina Dagang Oilfield Company, Tianjin 300280, China;收稿日期: 2023 −07 −15; 修回日期: 2023 −10 −13基金项目(Foundation item):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2YFF0801204,2020YFA0710504) (Projects(2022YFF0801204,2020YFA0710504) supported by National Ke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通信作者:时战楠,硕士,高级工程师,从事页岩油气及沉积储层研究;E-mail :***********************.cnDOI: 10.11817/j.issn.1672-7207.2024.03.014引用格式: 蒲秀刚, 付永强, 时战楠, 等. 断陷湖盆细粒区页岩组构特征与页岩油富集成藏规律: 以黄骅坳陷古近系为例[J].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55(3): 994−1007.Citation: PU Xiugang, FU Yongqiang, SHI Zhannan, et al. Fabric characteristics and oil accumulation laws of shales in fine-grained areas of faulted lacustrine basin: a case of Paleogene in Huanghua Depression[J].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24, 55(3): 994−1007.第 3 期蒲秀刚,等:断陷湖盆细粒区页岩组构特征与页岩油富集成藏规律:以黄骅坳陷古近系为例2. School of Geoscience,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East China), Qingdao 266580, China)Abstract:In order to clarify the microscopic fabric characteristics and oil accumulation laws of shales in fine-grained areas of faulted lacustrine basin, based on the core data, logging data and oil testing data of three sets of shale successions in the second member of Kongdian Formation (Kong 2 for short), the third member and the first member of Shahejie Formation (Sha 3 and Sha 1 for short) of the Paleogene in Huanghua Depression, mineral analysis-field emiss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argon ion polishing-field emiss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focused ion beam-field emiss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etc. were used to characterize shale samples at multiple scales and dimensions in detail.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hale minerals, organic matter, pores and shale oil occurrence were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from the microscopic and quantitative points of view, to reveal the accumulation and enrichment laws, and enrichment model of shale oil.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microscopic view, complex types of shales are composed by multiple types of minerals mix and stack in laminae.The reservoir space in shale can be divided into nine types in three categories, including inorganic pore, organic pore and microfracture. Inorganic pores account for more than 85% on average, and pores with diameters less than50 nm take up the majority of the reservoir space. Microscopically, there are three types of organic matter,synsedimentary organic matter, intergrown and differentiated organic matter, and migration and filling organic matter.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distribution and spatial interrelationship of four elements, including minerals, organic matter, reservoir space and hydrocarbons in shale strata, a "four-element coupling" reservoir accumulation and enrichment law is proposed, and three types of shale oil accumulation and enrichment models are sorted out.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se models, several horizontal wells have tapped high oil production in the Kong 2 Member in Cangdong Sag, and high-quality shale oil blocks have realized economically viable development at the current oil prices. Meanwhile, shale oil exploration has made major breakthrough in Sha 3 Member and lower submember of Sha 1 Member in Qikou Sag. All these show broad exploration prospects of Paleogene shale oil in Huanghua Depression.Key words: shale oil; the second member of Kongdian Formation; the third member of Shahejie Formation; the first member of Shahejie Formation; Huanghua Depression; fabric characteristics; oil accumulation laws页岩层系是沉积岩中分布最为广泛的岩类之一[1],过去被认为是黏土质量分数高、简单均质的生油岩,是勘探找油的“禁区”。
断陷盆地压力系统及其成藏特征——以沾化凹陷孤南洼陷古近系为例
![断陷盆地压力系统及其成藏特征——以沾化凹陷孤南洼陷古近系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1e72b588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cc.png)
断陷盆地压力系统及其成藏特征——以沾化凹陷孤南洼陷古近系为例程付启;王永诗;宋国奇;林会喜;刘雅利【期刊名称】《油气地质与采收率》【年(卷),期】2015(022)001【摘要】受构造演化与沉积过程的控制,断陷盆地在纵向上会发育不同的压力系统,不同压力系统的成藏条件、成藏模式及油气分布规律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为了明确该类盆地的压力分布与油气成藏特征,对沾化凹陷孤南洼陷进行剖析.根据实测及测井计算数据可知,孤南洼陷埋深3000m之上(Es2及其以上地层)古近系的压力系数主要为1.0~1.2,为常压系统;3000m之下(Es3以下地层)压力系数大于1.2,为高压系统.根据地层压力及油气分布,将研究区古近系划分为源外常压和源内高压2个油气成藏体系,前者位于烃源岩之上,以断块等构造圈闭为主,其油气成藏模式为源外断裂输导成藏,即沙三段中、下亚段油气沿断层垂向运移至沙二段及其以上地层,或直接在断块、滚动背斜等圈闭中成藏,或改为横向运移在合适圈闭中成藏,油气主要分布在油源断裂附近;后者位于烃源岩之内,以岩性、构造-岩性圈闭为主,油气成藏模式是源内高压充注成藏,即沙三段中、下亚段烃源岩生成的油气,在异常高压的驱动下直接向紧邻的砂岩体、构造-岩性圈闭侧向运移成藏,油气在高压区岩性体内聚集成藏,油藏分布受压力及岩性体的控制.【总页数】6页(P20-25)【作者】程付启;王永诗;宋国奇;林会喜;刘雅利【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青岛266580;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山东东营257015;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山东东营257001;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西部新区研究院,山东东营257015;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山东东营2570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12.3【相关文献】1.断陷盆地顺向断坡油气优势运移通道及聚油模式——以渤海湾盆地沾化凹陷孤北斜坡为例 [J], 吴安彬; 罗群; 崔倩; 张晨; 姜振学2.断陷盆地顺向断坡油气优势运移通道及聚油模式——以渤海湾盆地沾化凹陷孤北斜坡为例 [J], 吴安彬; 罗群; 崔倩; 张晨; 姜振学3.沾化凹陷孤北洼陷古近系油气成藏组合特征 [J], 辛也;田雯;刘惠民4.沾化凹陷孤北洼陷南斜坡沙三中亚段沉积体系分析 [J], 郭玉新5.胜利油区沾化凹陷孤南洼陷资源评价及勘探潜力研究 [J], 谢向东;王光明;梁善杰;刘树林;吴淑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9CB219300)资助 收稿日期: 2012-08-12; 修回日期: 2012-12-18; 网络出版时间:网络出版地址: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Acta Scientiarum Naturalium Universitatis Pekinensis多层系断块油藏二次开发地下认识体系重构——以沾化凹陷河滩油田为例 李烜1,2 师永民1,† 唐亮田1 杨成11.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北京大学石油与天然气研究中心, 北京 100871;2.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孤岛采油厂, 东营 257231; † 通信作者, E-mail: sym@摘要 针对沾化凹陷河滩油田含油层系多、非均质严重、剩余油分布零散及地面系统老化严重的问题, 遵循老油田二次开发理念, 以重构地下新的认识体系为目标, 应用三维地震资料、取芯资料和测井资料, 开展断块油藏精细构造研究和精细储层研究。
在此基础上, 综合应用监测资料、历史注采状况、数值模拟和油藏工程方法, 准确评价和量化剩余油潜力。
采取边认识边调整的思路, 油田开发效果取得初步改善, 明确了二次开发必须具备的物质基础, 并编制了二次开发实施方案, 为全面改善油藏开发效果, 大幅度提高油田采收率奠定基础。
关键词 河滩油田; 多层系; 二次开发; 地下认识体系; 剩余油中图分类号 P618Reconstruction of Understanding System for the Redevelopment in Fault-Block Multilayer Reservoir: Case of Hetan Oilfield in Zhanhua SagLI Xuan 1,2, SHI Yongmin 1,†, TANG Liangtian 1, YANG Cheng 11. School of Earth and Space Sciences, Institute of Oil and Gas,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2. Gudao Oil Recovery Plant,Shengli Oil Field of SINOPEC, Dongying 257231; † Corresponding author, E-mail: sym@Abstract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of Hetan Oilfield in Zhanhua Sag such as multiple oil-bearing series, strong heterogeneity, scattered remaining oil distribution, and aging gathering and transportation system, the authors follow the principle of redevelopment to old oilfield, take the reconstruction of new understanding system of underground reservoirs as the target. 3D seismic data, core data and well log were applied to carry out fine structure research of fault block oilfield and fine reservoir research. Based on the research, through the comprehensive technology application of monitoring data, history of injection-production condition,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reservoir engineering method, the residual oil potential was evaluated and quantified accurately. Taking the idea of adjustment while understanding, the effect of oilfield development achieves initial improvement, the requisite material foundation of the redevelopment is clear and the redevelopment plan is worked out. All this lay the foundation for improving the level of reservoir development and enhancing the recovery ratio.Key words Hetan Oilfield; multilayer reservoir; redevelopment; understanding system; remaining oil2013-05-10 17:09/kcms/detail/11.2442.N.20130510.1709.003.html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多层系断块油藏在开发后期剩余油高度分散, 层间干扰严重, 井筒和地面系统老化, 开发难度不断加大。
近年来, 国内外老油田实施以“重构地下认识体系, 重建井网结构, 重组地面工艺流程”为主要内容的二次开发, 改善了油田开发效果, 大幅度提高了老油田采收率, 根据国内部分油田二次开发实践效果统计, 水驱采收率一般提高5%~10%[1–9]。
在“三重”体系中, 重构地下认识体系是关键一环, 通过深化油藏的定量描述, 准确识别和预测微构造、低级序断层和夹层, 在此基础上运用高精度动态监图1 河滩油田区域位置示意图 Fig. 1 Regional location sketch map of Hetan Oilfield 降4.2 m 3/(m ·MPa), 注采矛盾突出; 3)老井井况变差, 套损井比例高, 井网不完善, 失控储量大; 4)地面系统老化严重, 注入水质不合格, 设备设施故障率高。
1 油藏精细地质表征 1.1 精细构造研究 河滩油田构造研究的精度一直较低, 投产方案及细分调整均是在二维地震资料解释结果的基础上部署的。
构造研究的重点一直局限在边界断层上, 断块内部研究较少。
本研究针对油藏深入开发的要充分利用直井井, 在河, 断层的组22条), 与200514条(图2)。
, 在地层, 钻遇地层结合动态资料来的划分为韵律层个小层, 细分后ES 2-24(图3)。
选S 2-24-1小层, 初10吨以上稳产6井解释成果, 重点研究了平面和纵向非均质性。
将李烜等: 多层系断块油藏二次开发地下认识体系重构图2 河滩油田沙二段顶面精细研究前后构造对比Fig. 2 Structural map before and after fine research in Hetan oilfield连片发育, 砂厚 3.2~6.5 m, 平面物理性能差异小, 孔隙度在20%~33%之间的定为主力层; 发育范围较小, 砂厚1.0~3.0 m, 孔隙度在10%~20%之间, 平面变化大, 受岩性控制明显的定为非主力层。
在此基础上, 依据储层物理性能、砂体展布、储量级别、天然能量, 采出差异、吸水差异和水淹差异, 将原4中–弱水淹为主, Ⅲ类层整体动用差; 近3年河滩油田剩余油饱和度测井16井次, 涉及全部44个小层, 中、低水淹层数占52.7%, 强水淹层数占47.3%。
从分类小层看, Ⅰ类层水淹较高, Ⅱ, Ⅲ类层水淹相对较轻。
典型井24-17井, 其3#层(Ⅰ类)厚7.5 m, 过套管电阻率明显低于原始电阻率, 解释为强水淹; 4#层(Ⅱ类)厚 4.1 m, 油层上部过套管电阻率较高, 下部较低, 解释为层内部分水淹。
1#, 2#和5#层(Ⅲ类)厚2 m左右, 电阻率未明显下降, 解释为弱水淹或未水淹。
2011年7月单采5#层, 初期不含水, 日产油21吨/天, 累增油1000余吨(图4)。
统计吸水剖面126井次, 用于动态分析及数值模拟。
层系间、层系内吸水存在较大差异, 以ES21层为例: Ⅰ类层每米吸水量为11.2 m3/d, 而Ⅱ类每米吸水量为4.1 m3/d, 油田总体表现为Ⅰ类层吸水相对较好, Ⅱ类层受干扰严重, Ⅲ类层基本不吸水。
综合监测资料分析, 从层间看, Ⅰ类层储量大布情况看, 低部位GN24井水洗较均匀, 层内基本已水淹, 腰部GN24-9井剩余油层厚度30%左右, 高部位GN24-35井剩余厚度达到75%, 潜力较大。
2.2 运用历史注采状况分析剩余油分布规律对储层展布范围大、连通好、注采完善的Ⅰ类小层采用流线法进行剩余油分析。
以主力层ES2-12层为例, 共梳理小层总流线33条, 去除累注水量较少流线2条、对应关系较短流线3条、累产液量较少流线5条, 剩余23条主流线, 再结合新井、饱和度、措施等资料去掉4条主流线, 剩余19条主流线。
根据流线分析, I类层含油条带普遍较宽(800~1000李烜等: 多层系断块油藏二次开发地下认识体系重构10月通过降低主流线区域24-5井注水量, 转注非主流线区域报废油井24-24井, 停注离油井较近的水井24-44井, 对应油井24-28井4个月后开始见效, 含水呈现漏斗式变化, 由84.6%降至最低的57.4%, 降幅27%, 日产油上升19吨/天, 另一口油井24-32井含水由98.4%下降至95%, 降幅3.4%, 有效期持续15个月左右, 阶段增油3000余吨, 有力地证明了Ⅱ类层局部剩余油的富集。
2.3 应用数值模拟量化剩余油分布 对河滩油田沙二、三段共计23个小层, 64.3%的储量进行了油藏数值模拟研究。
采用三维油藏地质建模技术, 建立了砂体、油层、孔隙度、渗透率和砂体顶面深度5套模型。
利用砂层组顶底面构造图、各个砂体的砂厚等值图及各砂体之间的隔层厚度等值图, 实现各砂体和隔层都以独立的地层构建模型。
以厚层网格划分细, 薄层划分粗的原则, 采用离散化网格模型反映油藏流体三维渗流动态。
纵向上Ⅲ类小层每层一个网格, Ⅰ, Ⅱ类小层每1~1.5 m 一个网格, 总模拟62层, 平面网格步长30 m×30 m, 模型总网格327359个, 有效网格121074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