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训、赛”五环相扣人才培养模式理论与实践探索-2019年教育文档
产教融合模式下的人才培养路径探索
![产教融合模式下的人才培养路径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4231d457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2e.png)
产教融合模式下的人才培养路径探索一、产教融合模式概述产教融合是指教育系统与产业系统通过深度合作,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有机结合。
这种模式不仅能够提升教育的实用性和针对性,还能推动产业的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快速发展,产教融合模式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1.1 产教融合的核心理念产教融合的核心理念在于通过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实现人才培养的精准对接。
这种模式强调教育与产业的互动,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产教融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以适应未来职场的需求。
1.2 产教融合的发展历程产教融合模式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职业教育。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职业教育逐渐从单一的技能培训转向与产业的深度融合。
进入21世纪,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产教融合模式进一步发展,涵盖了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多个领域。
当前,产教融合模式已经成为全球教育的重要趋势。
二、产教融合模式下的人才培养路径产教融合模式下的人才培养路径是多元化和多层次的。
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项目驱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
以下是具体的人才培养路径探索。
2.1 校企合作模式校企合作是产教融合模式下的重要路径之一。
通过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实践机会。
企业则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确保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2.1.1 校企合作的实施方式校企合作的实施方式多种多样,包括实习实训、订单式培养、联合研发等。
实习实训是最常见的合作方式,学生通过在企业实习,了解企业文化,掌握专业技能。
订单式培养则是企业与学校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
联合研发则是企业与学校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2.1.2 校企合作的挑战与对策校企合作虽然具有显著的优势,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高水平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高水平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90e6982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d5.png)
高水平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概述随着现代体育竞争的不断发展,培养高水平体育人才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探讨高水平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并阐明其中的关键要素和成功案例。
一、理论研究1. 特长培养理论高水平体育人才的培养应从儿童时期开始。
特长培养理论认为,通过早期的系统训练和专业指导,儿童能在特定领域展现出卓越的才能,为将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基础。
2. 多元发展理论除专业运动训练外,高水平体育人才还应具备全面发展的素质。
多元发展理论强调体育人才在知识、技术、心理和社交等方面的全面培养,以提高他们应对竞争和逆境的能力。
3. 个性化培养理论由于体育项目的差异性,每个人的特长和潜力也有所不同。
个性化培养理论认为,根据个体特点和项目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培养计划,有助于最大程度发挥运动员的潜力和优势。
二、实践研究1. 中国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中国一直以培养优秀的体育人才闻名于世。
中国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以政府支持、系统训练、选拔机制和科学管理为基础。
选拔人才的机制包括体测、选拔赛和职业教育等环节。
此外,通过建立体育特色学校、职业体育学院和国家队等机构,为运动员提供专业的训练和竞赛机会。
2. 美国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美国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学业与体育的平衡发展。
校园体育占据重要地位,学生可以在高水平的大学体育项目中展示才华,并获得奖学金支持。
此外,美国还注重青少年体育的培养,通过学校、社区和俱乐部等渠道培养潜在的体育人才。
3. 欧洲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欧洲强调运动员的全面发展和职业规划。
职业俱乐部在体育人才培养中扮演重要角色,提供专业训练和比赛机会。
许多国家还注重基层体育的培养,通过广泛的体育项目和学校体育的结合,鼓励更多人参与体育运动。
三、关键要素1. 政府支持高水平体育人才培养需要政府的支持和投入,包括资金、设施、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支持。
政府应建立健全的体育政策和法规,提供良好的竞技环境和发展平台。
高职体育专业产教融合协同人才培育模式
![高职体育专业产教融合协同人才培育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a98b3741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d1.png)
高职体育专业产教融合协同人才培育模式摘要:近几年,在我国教育政策的推动下,体育专业的发展得到了极大的进步,尤其是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高职体育专业在培养体育人才方面有了新的发展方向。
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人才要远远大于市场实际的人才需求,因此更需要培养专业性更高的体育人才,积极建设更优质的体育资源,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的体育人才队伍。
基于此,本篇文章主要围绕高职体育专业成教融合协同人才培养的模式,在产教融合的政策下,我国的经济发展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息息相关会形成不同的体质和模式,确保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人才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要,本篇文章所提供的有效途径,同样能够为我国的体育专业提供共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专业;产教融合;协同人才;培育模式一、产教融合协同人才培养模式对于高职院校的价值(一)对内价值对于高职院校而言,产教融合的协同育人培养模式是目前国家重点支持的教育项目,另外高职院校同样有一个各种企业和第三方进行合作,尽可能的扩大高职院校自身的教学资源,提高学校的影响力。
采取多种措施进一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目的就是能够不到完善高职院校内部的相关设施后服务,另外对于学生而言,能够享受到更优质的教学资源,在老师的带领下,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不断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动手和合作能力,才能够为整个院校和社会提供更优质的理财队伍,预计同时高职院校也需要适当的鼓励学生,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
学校也可以不定期的举办各种教育教学的技能培养比赛,不断更新和发展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引导教师将教学活动与科研活动进行结合,这样一来高职院校的就可以进一步完善协同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切实的提高高职院校的创新发展。
(二)对外价值对于高职院校所在的城市而言,高职院校需要通过对学生的各方面培养,才能够为当地输送大量的技术型人才,极大的促进地方的经济,进一步优化升级当地的经济结构,促进城市的快速发展,同时也会推动当地的教育发展不断更新和创造教学理念,切实的转变教学教育方面的方法和形式。
体育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改革实践研究
![体育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改革实践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3e4f1294b35eefdc8d33344.png)
体育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与研究摘要:本课题在文献资料和实际调研基础上,通过对体育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与研究,提出了构建适应社会发展、突出体育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明确人才培养规格、构建“学以致用”的课程体系。
abstract: based on the document literature and practical investigation, through the practice and research on talents cultivation and curriculum system reform in vocational college of sports, this topic puts forward building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that adapt to social development,extrude sports vocational education, clear talents training standard, build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study sth. in order to apply it”.关键词:体育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设置;评价体系;课程模块key words: sports vocational education;talent;training objective;training standard;curriculum provision;evaluation system;course module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0-0249-021 研究目的与背景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
而当前的体育职业教育在办学体制、办学模式、课程体系、师资实力、人才素质和能力、产学研、校企合作、国际融合等方面都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加快发展步伐。
人才培养模式理论研究与实践
![人才培养模式理论研究与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84b692ed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b2.png)
02
推行学分制和选课制,为学生提供更加灵活的学习方式和丰富
的课程资源,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加强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帮助学生了解职业领域和就业市场
03
,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
04
人才培养质量评估与保障
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与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
结合学校定位、学生特点、社会需求,明确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
加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为实践 教学提供真实场景和案例,提高学生 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鼓励企业深度参与高校教育教学改革 ,将产业升级和人才培养紧密结合, 推动产业和教育的良性互动。
加强学科交叉与跨界人才培养
1
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加强跨学科、跨领域、跨 行业的交叉融合,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2
建立多学科交叉的课程体系,加强学科之间的 渗透、交叉和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 新能力。
3
鼓励跨界创新,支持学生参与多领域、多专业 的创新创业项目,促进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
注重个性化和多样化培养路径
01
构建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职业规划, 提供多样化的课程选择和培养路径。
03
建立学生反馈机制
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质量评价和反馈, 及时了解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促进教 学质量不断提升。
05
未来展望与发展趋势
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总结词
适应新常态
创新培养模式
培养创新能力
新常态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 应当与经济发展新常态相适应, 关注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的 发展趋势。
制定可操作的质量标准
根据培养目标,制定可操作的质量标准,包括知识、技能、素质等多方面要求。
“五环四步”在体育课堂中的实践探索
![“五环四步”在体育课堂中的实践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8640201310661ed9ad51f391.png)
“五环四步”在体育课堂中的实践探索“五环四步能力本位教学模式”是重庆市中澳职业教育项目的重要成果之一,是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副所长谭绍华等人提出的以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思想为理论基础建构的、适用于中职教育各类课程的教学组织方式与实施程序,是对其它成熟职教教学模式的继承和发展的优秀教学模式,它不仅适合于中职公共基础课,而且也适合于中职专业课。
五环四步能力本位教学模式运用于我校各专业课程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研究方法1.1文献资料法:通过图书馆、互联网等途径收集查阅五环四步能力本位教学模式方面的相关资料,对其内容与观点进行深入分析。
1.2逻辑分析法:根据中职学生的生理特性及体育教学的特点,采用逻辑分析的方法探讨五环四步能力本位教学模式在体育课中的运用的途径与方法。
2.分析与讨论2.1五环四步能力本位教学模式2.1.1五环四步能力本位教学模式的具体内容五环四步中的五环指的是能力发展动员、基础能力诊断、能力教学训练、能力发展鉴定以及能力教学反思;四步指的是学生能力发展训练按照明确任务、小组协作行动、展示成果、成果评价的步骤进行。
2.1.2、五环四步能力本位教学模式的特点结合五环四步能力本位教学模式的具体内容,可以看出其主要特点有:一、具备分组这一环节。
二、教师每节课的教学设计应体现学生为主体的特点,教师讲授内容时间不应过长,应以学生活动为主。
三、学前诊断学生的基本能力,学后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评价鉴定。
2.2中职体育教学与五环四步能力本位教学模式2.2.1体育课程的基本理念。
体育课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两种类型,主要以实践课为主,体育课的基本理念是(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2)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3)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从体育教学的设计到最后的考核评价的各个环节,始终把学生能力发展放在中心地位。
在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体现,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体育学习能力。
我国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我国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f509257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2e.png)
二、我国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 的理论基础
1、全面发展的理念。我国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 强调体育技能的培养,还注重学生的文化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2、适应性原则。我国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强调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 生在学习和训练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
3、系统性原则。我国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注重系统性,从招生选拔、训练 计划、比赛组织等方面加强管理,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
六、总结与建议
我国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深入研究 我国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历史背景、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并对比国际上 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典型模式,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我国高校竞技体育 人才培养的特点和优势。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国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需要进一步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 工作:一是继续深化教育改革,优化课程设置,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综合能 力;二是加强与国内外高校和机构的交流合作,拓展学生的视野和经验;三是 学生的个体差异和
3、创新教学方法
高校应该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例如,可 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谢谢观看
2、欧洲的“职业联赛”模式。欧洲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主要依靠职业联赛, 高校作为培养基地之一,为职业联赛输送人才。
3、日本的“教育+训练营”模式。日本的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注重教育和训 练营相结合,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的同时,还可以参加各种训练营提高技能水 平。
五、我国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 的特点和优势
1、特点。我国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具有全面性、适应性和系统性等特点。 全面性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素养;适应性体现在根据学生的 个体差异进行针对性培养;系统性则体现在从招生选拔、训练计划到比赛组织 的全面覆盖。
高职体育专业产教融合协同人才培育模式
![高职体育专业产教融合协同人才培育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6dcce992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34.png)
高职体育专业产教融合协同人才培育模式发布时间:2021-09-29T03:11:23.302Z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5月15期作者:何高梅[导读] 近些年,在相关教育政策的持续推动下,我国的体育产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高职院校在进行实际的人才培养时越来越重视市场对于人才的实际需求,同时也更加积极地开设体育专业,致力于培养出高素质、应用型的体育人才。
何高梅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江西赣州 341000摘要:近些年,在相关教育政策的持续推动下,我国的体育产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高职院校在进行实际的人才培养时越来越重视市场对于人才的实际需求,同时也更加积极地开设体育专业,致力于培养出高素质、应用型的体育人才。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专业;融合协同;人才培养引言新时期下,国际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提出要求,实现高素质质量教育目标,更好地培养技能型人才。
这要求各高等职业学校、老师充分重视,有针对性地采取对策,培养专业技能人才。
在高职体育教学这项改革过程中,既给高等职业学校既带来了机遇,又创造了一项挑战。
怎样才能在新形势下有效地进行体育教学,这值得我们思考。
1高校体育人才培育“体教融合”的价值审视高校体育人才培育坚持体教融合的价值理念,具有体育领域和教育领域深化改革的双重价值意涵,是新时代体育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对于培育高水平、复合型体育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首先,服务国家战略,实现人才培育与市场接轨。
传统意义上高校的“体教结合”,强调的是体育与教育部门在竞技人才培养上的资源整合,更多强调高校体工队“院校化”改革。
新时代“体教融合”则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被赋予了新的使命。
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服务“体育强国”“全民健身”的国家战略,培育更多与体育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化、职业化体育人才。
因此,高校要将体育与国家战略相融合,强化体育人才培育与政府体育职能部门相融合,围绕体育人才培养、科技助力运动训练、体育人文融合等开展工作,提高体育人才培养质量。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54a6924d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bb.png)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摘要:人才培养模式是国家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建设内容之一。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财会金融学院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形成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其探索过程、探索成果值得高等职业学校学习和借鉴。
关键词:校企联动;岗位调研;工学结合课题:本文是云南省高教学会高职高专教育分会高职教育科研2018年度立项课题《高职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下深化教学产教融合路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展过程中,笔者学校财会金融学院会计专业坚持主动适应本区域经济与行业企业发展的需要,紧密对接北京、上海、广州等相关产业、行业、中小企业,始终坚持走校企合作之路,积极探索多元化校企合作形式。
为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推进专业改革和发展,近年来,会计专业结合自身专业特点,通过与云南商祺财务咨询有限公司(协会)、长顺商务代理(云南)有限公司(协会)、昆明瑞千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协会)、云南瑞宸财务咨询有限公司(协会)、昆明昌鼎财务管理有限公司(协会)、北京用友、深圳金蝶、东莞百正税务师事务所、昆明南方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协会、企业合作,逐步探索出具有自身特色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
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堂课程学习内容与工厂的职业标准相结合,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做一体”把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技术知识通过螺旋式的实践项目逐步渗透到工作岗位中,“工学交替”以课堂教学内容和工作岗位实习交替退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产教结合”以真实的项目融合教学过程,促使教师教出自己的真实水平,学生真正学到真本领。
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笔者所在学校会计专业围绕生产、管理的一线需求,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不断完善校企合作的运行、管理机制、优化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创设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教学环境。
体育高职院校五环相扣活动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体育高职院校五环相扣活动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施](https://img.taocdn.com/s3/m/b07191b63b3567ec112d8a20.png)
休闲 2020 / 04130竞技体育体育高职院校五环相扣活动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冯晴,谭焱良湖南体育职业学院摘 要:“活动教育”是在“能力本位”思想指导下,为提高高职学生对知识技能学习的效率,通过以活动为载体、寓教于活动的一种教育形式,能使学生作为主体在学习实践中发挥最大主观能动性,促进自身在职业能力提升等多方面、多维度的平衡性发展。
体育高职院校构建求真、求善、求美、求实、求强“五环相扣”的活动教育体系,是符合新时期体育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能够发挥其在体育高职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体育;高职院校;活动教育“教育是人类传承文化、创造知识、培养人才的活动,是在师生相互活动中进行的”[1],“活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论主张,国内外诸多教育家都多有提倡。
在国外,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倡让儿童通过实践活动和接触实际事物获得知识;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提倡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让每个儿童参加农业和手工业劳动,在劳动中学习;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倡导从做中学;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列昂捷夫的活动理论,均指出了活动对于人的意识形成、个性发展的重要意义。
在中国,活动教育思想的萌芽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先秦诸子百家有关“知”“行”及其关系的哲学探讨。
教育家陈鹤琴提出“活教育”思想,即“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2];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助长教学做合一”[3];北京师范大学顾明远教授明确倡导“活动教育”,并主张“让学生成长在活动中”[4];滕珺则认为顾明远提倡的“活动教育”是“21世纪核心技能”培养的重要途径[5]。
因此,各类学校都十分重视并积极构建具有校史、行业特点的活动教育体系,体育高职院校作为紧密依托体育行业、具有特殊办学历史的高校,也需要构建特色鲜明的活动教育体系。
1 体育高职院校构建活动教育体系的必要性我国体育高职院校大多成立于20世纪八十年代,建校历史相对较短,学生存在学习习惯差、学习起点参差不齐、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够、人文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也造就了体育高职院校目前的学生活动教育存在追求竞技性、人文活动教育基础薄弱、无法严格依循高职培养目标来育人、活动教育未能体现独有的实践实训特点等问题。
体育产业专业教学实践(3篇)
![体育产业专业教学实践(3篇)](https://img.taocdn.com/s3/m/a78ae564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a5.png)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体育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体育产业专业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旨在培养具备体育产业管理、市场营销、运营策划等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本文将从体育产业专业教学实践的角度,探讨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二、体育产业专业教学实践的目标1. 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体育产业理论基础,了解国内外体育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2. 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4. 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使学生能够适应体育产业发展的需求。
三、体育产业专业教学实践的内容1. 课程设置(1)公共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论、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等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专业课程:包括体育产业概论、体育市场营销、体育财务管理、体育赛事运营、体育产业政策与法规等课程,使学生掌握体育产业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3)实践课程:包括实习、实训、课程设计等,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使学生掌握体育产业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实践教学法:通过实习、实训等环节,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 实践教学环节(1)实习:组织学生到体育企业、赛事组织机构等实习,了解企业运营模式、赛事组织流程等。
(2)实训:在实验室或模拟环境下,进行体育产业相关项目的策划、运营等实训。
(3)课程设计: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体育产业相关项目的策划、运营等设计。
四、体育产业专业教学实践的保障措施1. 建立健全的教学管理制度,确保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
3. 加强与企业、赛事组织机构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体育教研训赛一体化方案(3篇)
![体育教研训赛一体化方案(3篇)](https://img.taocdn.com/s3/m/9d354774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e0.png)
第1篇一、方案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为了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运动技能,实现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竞赛的有机结合,特制定本体育教研训赛一体化方案。
二、方案目标1. 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2. 提升学生的体育兴趣和运动技能。
3. 促进学校体育竞赛水平的提升。
4. 构建一个完整的体育教研训赛体系。
三、方案内容(一)组织架构1. 成立体育教研训赛一体化领导小组,负责统筹规划、组织实施和监督评估。
2. 设立体育教研训赛一体化办公室,负责具体事务的处理和协调。
3. 成立各学科教研组,负责学科教学、训练和竞赛的研究与指导。
(二)教研工作1. 开展体育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2. 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学术交流活动,拓宽教师视野。
3. 开展教学研究,探索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
4. 建立教学档案,对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跟踪评价。
(三)训练工作1. 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确保训练效果。
2. 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
3. 定期组织校内外的体育竞赛,检验训练成果。
4. 建立运动员档案,对运动员的训练情况进行跟踪评价。
(四)竞赛工作1. 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体育竞赛,提升学校体育竞赛水平。
2. 制定竞赛规程,确保竞赛的公平、公正、公开。
3. 加强竞赛队伍建设,提高竞赛的组织和管理能力。
4. 对竞赛成绩进行总结和表彰,激发学生的竞赛热情。
(五)评估体系1. 建立体育教师评价体系,对教师的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进行综合评价。
2. 建立学生评价体系,对学生的体育兴趣、运动技能和竞赛成绩进行评价。
3. 定期对体育教研训赛一体化工作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
四、实施步骤(一)准备阶段1. 成立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明确职责分工。
2. 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明确时间节点和任务要求。
3. 组织教师参加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baac5b49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f1.png)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一、现状分析1. 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目前,一些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较为传统,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而应用型人才要求不仅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更需要具备实践动手能力。
2. 实习实训环节薄弱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实习实训环节薄弱,学生们难以真正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导致他们在毕业后对实际工作的适应能力较差。
3. 就业市场需求落后目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依然停留在传统模式上,与当今社会的需求存在较大脱节。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1. 专业课程设置的优化针对以上问题,高校可以对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优化。
增加实践操作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将一些新兴的课程纳入专业课程中,如体育科技、健康管理等,以满足社会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新需求。
2. 实习实训环节的加强高校可以与相关单位合作,提供更多实习实训的机会,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
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提高实践教学设备的完善度,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能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提高实践操作技能。
3. 与社会需求对接高校可以与相关企业或机构对接,了解他们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调整专业培养方向,使之与社会就业需求更加对接。
三、成果保障1. 优化师资力量保障培养质量首要是师资力量的优化。
高校应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使之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完成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任务。
2. 健全评价机制高校还需要建立完善的学生评价体系,按照学生实际能力和实践操作水平,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评价。
从而可以更准确地了解每个学生的优劣势,及时调整教学工作。
四、结语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工程,需要高校多方力量的共同努力才能够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
高校也需要借鉴其他领域的成功经验,不断完善和调整培养模式,使之更加适应社会的需求。
构建高职特色体育课程体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构建高职特色体育课程体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cf8e689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8f.png)
构建高职特色体育课程体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摘要】本文旨在探讨构建高职特色体育课程体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在介绍了研究的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
在分析了高职体育课程的特点,探讨了构建高职特色体育课程体系的理论,提出了实践路径和实施策略,并对高职特色体育课程体系的效果进行评价。
结论部分总结了高职特色体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成果,展望了未来发展方向,并给出结论。
通过本文的研究,将为高职体育课程体系的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促进高职体育教育的发展与提升。
【关键词】高职特色体育课程体系、理论与实践研究、构建、高职、体育课程、特色、理论探讨、实践路径、实施策略、效果评价、建设成果、发展方向、展望、结论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职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学科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但在体育教育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传统的体育课程体系往往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实践性和实用性,无法满足高职学生的需求。
为了进一步提高高职体育教育的质量,构建高职特色体育课程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
通过对历史文献和现有研究成果的分析,可以发现目前高职体育教育存在诸多问题,如体育教学内容单一、学生参与度不高、教学手段陈旧等。
有必要对高职体育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与创新,以适应当前高职教育的发展需求。
在此背景下,本研究将探讨如何构建高职特色体育课程体系,以丰富体育教育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本研究旨在为高职体育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1.2 研究意义高职特色体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对于提升高职教育质量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构建高职特色体育课程体系,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体育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成长。
高职特色体育课程体系的建设能够促进学校教学改革和创新,推动体育教育的发展和进步。
高职特色体育课程体系的建设也有助于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和合作,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能力。
体育职业学院“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与实现路径研究
![体育职业学院“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与实现路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cfcd270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b4.png)
852021年11月刊(总第103期)体育职业学院“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与实现路径研究林惠君(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0500)摘 要:在“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等政策的指引下,我国体育产业获得了迅猛的发展动力。
但与此同时,体育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体育消费项目发育尚不健全等问题逐渐凸显,影响了新时代大众健康健身、体育休闲等多元需求的有效释放。
体育职业学院作为连接大众与体育产业的“中枢”,面对全民健身的时代诉求,应依托优势资源,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使体育职业学院的育人优势转化为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
本文以体育职业学院“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构建为基础,系统化论述该机制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体育职业学院;“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实现路径2019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其中明确提出要以人为本、协同联动,完善体育全产业链条,打造现代体育产业体系。
体育职业学院作为提升体育产业发展质量与效益的关键主力,应充分发挥体育设施、赛事资源和教育培训等多元优势,通过以“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为支持,开展体育社会教育,开发体育公共服务产品,为相关机构及企业发展提供体育智库服务,全面提升大众对体育公共服务的认同感与满意度。
1 体育职业学院“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体育职业学院“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是一种相互协作、一体协同的立体关系。
在该机制中,体育产业的发展需求是基础,体育教学及人才培养是支撑,体育科研是重要导向,服务社会体育需求是落脚点,通过深化“产学研用”,实现体育职业学院、社会大众与校内师生、体育行业等多元主体的协同发展。
1.1 建立机制面对当前体育产业的广阔发展机遇,体育职业学院要坚持以有效协同为基础,通过寻找合适的协作伙伴,建设产业结构合理、服务业态丰富的体育产业体系,形成从体育项目供给到体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社会体育服务等发展全链条。
第一,制订科学、明确的协同创新规划。
构建体育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提高体育产业管理人才培养质量——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产业管理专业
![构建体育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提高体育产业管理人才培养质量——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产业管理专业](https://img.taocdn.com/s3/m/59b11c66b0717fd5370cdc13.png)
在16周的专业实习过程中,前8周的专业实习可以采取集中实习的形式,以便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上引导、专业上辅导,并对学生有一全面整体的了解,在后期的教学过程中因人而异的有针对性的采取不同的实习形式。后8周根据毕业意向的调查情况安排学生为考研、出国或工作做准备。对于选择工作的学生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散实习、委托实习或顶岗实习(图5)。
专业实验,通过开放性实验,使得学生通过对与专业课程配合的参观、认知实践、动手操作和演示等方式,达到巩固理论知识,培养专业基础的目的。
专业实践,可分为认识实践、工作实践、社会实践。认识实践是在专业课学习之前,通过观看录像、系列讲座、参观等方式使学生对专业有关的工作场景有所了解;工作实践是指学生在校内或校外实践基地进行实际工作锻炼,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社会实践包括社会调查、行业调查、咨询、访谈等于体育产业管理相关的实践活动。
毕业实习,是本科教学过程中综合性最强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枢纽,根据体育产业管理专业的特点安排到与之相关的体育单位或组织,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现场工作中,应是一种综合能力强、挑战难度大的专业实践。
体育产业专业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由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共性教育向个性教育转变,重视理论系统向重视综合应用转变,构建体育产业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图3)。
证书培训,是指根据国家的职业标准,培训学生掌握相关的职业能力,以取学生参加学术讲座、论文报告、学术交流、学术研究和专题讨论等。
毕业论文,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选定符合专业培养目标且具有研究价值的论文题目进行写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育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训、赛”五环相扣人才培养模式理论与实践探索一、内涵界定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过程的总和,包括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人才培养模式。
“产、学、研、训、赛”五环相扣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具体类型,指在特定的职业教育理念和思想指导下,为实现特定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采取特定的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形成特定的培养体系、内容、方法和手段,充分彰显体育特色。
“产”是目的,指人才培养和职业技能应用要面向体育行业产业与企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学”是核心,既指育人主体学校及其办学理念,也指学生理论与专业技术学习,包括端正学习态度、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最终为“产”服务;“研”是内驱力,指专业技术与专业人才培养研究,积极推动专业技术研究开发、推广和创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训”是关键,指专业技能训练,反复训练所学专业技术使之转化为专业技能,并应用于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一线;“赛”是动力,指职业技能比赛,通过组织参与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大赛,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
二、理论与实践探索(一)创新办学理念与育人理念陶行知认为学校办学要与社会实际需求相契合,因为“学习即生活,社会即学校”。
因此,在办学过程中秉承“根植行业、育人为本、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根植体育行业,推动专业设置与体育产业需求对接,专业对接产业,引领产业发展;育人为本,坚持职业教育对接终身学习,面向社会需求、市场需求和未来需求,立足体育行业产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坚持“立德为本、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培养文化基础厚、技术技能强、职业素质高、适应工作广、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五格”人才(高傲的国格、强壮的体格、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品格和良好的性格),面向学生需求,服务学生终身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构建与体育产业紧密对接的专业格局产学结合,构建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成立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制定专业发展规划,依据湖南区域经济、地域特点、体育产业发展情况和体育市场需求,按照“优化示范特色专业、改造一般传统专业、增设新兴交叉专业”的建设思路,不断调整专业结构、优化专业布局、凝练专业方向、汇聚学术队伍、构筑专门高地,构建“以体为主,以经、教为两翼,医、艺、文、管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格局。
形成了社会体育、体育服务与营销、竞技体育和体育教育四大专业群。
(三)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校企合作是实现产学结合的最佳途径。
它是学院与企业在办学的组织领导、专业建设、课程设计、实践教学、管理运行等方面的深层次合作,是对“产、学、研、训、赛”五环相扣人才培养模式的拓宽和提高。
学院积极探索校企“双赢”的合作模式,牵头成立体育职业教育集团,建立健全校企“共享资源、共担责任、共育人才、共创事业”的共同办学机制,积极探索校企共建综合技术平台、科学技术研究中心、二级学院、双师教学团队、大师工作室、教学工厂等。
与北京中体、一兆韦德、特步等知名企业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设立“中体倍力班”、“一兆韦德班”和“特步营销班”等,实现人才共育、资源共享。
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共赢,校企合作不断深入。
对内设立校企合作委员会,统筹调配合作资源、统筹管理合作项目、统筹规划合作方式;各系设立校企合作教学指导委员会,全面指导教学、指导招生、指导师资队伍建设、指导学生就业创业等;各个专业设立校企合作专业建设委员会,负责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标准制定、课程体系完善、实习实训方案制订、社会服务培训等。
(四)完善人才培养体系1.培养方案方面。
坚持职业教育对接终身学习,服务学生终身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注重培养学生高傲的国格、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格;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学习能力、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学思结合的创新能力;坚持毕业证书对接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注重学以致用、证书管用、服务职业、提升职业;坚持“系统培养”,注重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面育人,努力培养个性化人才、多样化人才和全面发展人才。
2.课程体系方面。
坚持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服务岗位能力培养、促进岗位能力提高。
对专业面向的支柱产业行业典型岗位工作过程进行分析,明确岗位核心能力及具体要求,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要什么给什么”课程建设要求和“岗位(群)―工作过程―岗位能力―核心能力―核心课程、支持课程及相关课程”的课程建设思路,开发适应专业培养目标的课程模块,注重依据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岗位能力标准和技能等级标准,确定课程标准,构建符合岗位核心能力培养要求的课程体系。
3.培养方式方面。
在培养方式上,要坚持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服务学生就业创业、促进学生就业创业。
深度融入产业、行业、企业和职业,建立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灵活培养方式。
将舒康保健社团、健身俱乐部建设成为生产性实训基地,模拟企业真实环境、真实项目、真实管理、真实服务进行营运;学生在校内外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了解工作环境、认识工作岗位、设计工作项目、扮演工作角色、体验企业文化,凸显体育高职教育专业特色。
4.教学方法方面。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倡导师生双向互动、教学相长,倡导教师导学、学生主学。
引导教师将单向灌输知识的教学方法转变为双向互动的“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着重教理念、教思路、教方法,尤其是终身学习的理念与方法;改革课程考核评价方式,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考证对接,根据课程目标和考证要求,确定课程考核标准,采用“以赛代考”的考核方式,使理论与实践并重、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
实现以赛代考、以赛代评,举办校内各项技能展示活动,给学生搭建态度、素质和技能展示的平台,以赛代考促学,强化学生专业技能水平。
三、改革成效根据体育产业的发展趋势,通过全面实施“产、学、研、训、赛”五环相扣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功申报国际标准舞专业、高尔夫运动与管理、健身指导与管理、民族传统体育等专业。
各专业对接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不同领域,专业定位更加明确,专业方向也逐步细化,专业建设成效显著。
省级精品专业社会体育专业已建设成为职业院校特色专业和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立项为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建设项目,学院也成为省级示范性(骨干)职业院校。
(一)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学院秉承“根植行业,育人为本,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基层体育教师、教练、社会体育指导员、保健康复人员、体育经营管理人员和行业企业一线体育工作者等。
1.学生技术技能水平高。
各专业学生在全国体育高职院校学生技能大赛、省运动会、大学生运动会等省内外综合性大赛以及全国体育舞蹈锦标赛、全国“啦啦操”联赛、全国青年武术散打赛和省大众跆拳道锦标赛等专项比赛中斩获各种奖项,表演艺术专业学生参加第二届全国体育院系学生体育艺术节集体舞表演,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2.毕业生核心竞争力强。
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强、工作上手快、协作精神好、能吃苦耐劳、基础扎实有后劲、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毕业生,深受社会和用人单位好评。
毕业生上岗起薪点明显高于其他院校的同类专业,很多优秀毕业生在短时间里迅速成长为单位的技术骨干和中高层管理人员。
3.毕业生自主创业意识强,艰苦创业成绩显著。
毕业生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创办晨熙击剑俱乐部、金仑跆拳道馆、华翼跆拳道馆、蒲公英轮滑俱乐部、凯珈健身俱乐部、蓝蜻蜓舞蹈学校和丹迪舞蹈学校等,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得到了学员、家长和社会的认可.4.学生担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强。
毕业生富有社会责任感,通过创办各类体育文化培训机构,致力于社区教育和全民健身服务工作;毕业生懂得感恩并回报社会,自主创业的毕业生不仅解决了自己的就业问题,而且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并在创业过程中,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二)促进了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教师的学历、职称和教学科研能力不断提升。
教师参加全国体育高职院校教师职业技能大赛成绩显著,积极撰写科研论文,开展课题研究。
通过几年的努力,教师们科研意识不断增强,专业能力与科研水平不断提升,体现在:每年论文发表数量、课题立项数、课题经费和主(参)编教材数量逐年递增,刊物级别和课题立项级别也在不断提升,包括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课题、教育部“十二五”规划教材、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和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等;多名教师分别荣获黄炎培职业教育奖杰出教师奖、国家体育总局“群众体育工作先进个人”和省直工委“巾帼建功标兵”等光荣称号。
(三)扩大了学院的社会影响力全体师生立足专业,服务全民健身与竞技体育,不断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扩大了学院的社会影响力。
教职工积极参与北京奥运会、残奥会、世界大学生运动员、南京青奥会、全运会、省运会、省大学生运动会、全国高等职业学校学生技能大赛、全国花样游泳冠军赛、全国青少年花样游泳比赛、全国花样游泳锦标赛和香港国际武术比赛等国际国内各大赛事和省内外各项体育赛事的执裁工作,大力推进全民健身活动开展。
依托全民健身服务示范中心,免费对外开放学院教学训练场馆,综合利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积极倡导“每天锻炼1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理念,普及科学健身基本知识;积极参加体育总局举办的“科学健身、全民健康”、“全民健身三湘行”等大型全民健身活动,大力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全民健身健康咨询与指导活动,学院成为了推动全民健身活动的重要基地和强大辐射源。
创立舒康保健社团,运用针灸、推拿、理疗、敷贴治疗等小手法,定期开展社区义诊活动和“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为全体师生、社区居民和偏远山区乡亲送去健康;为缅甸武术运动员、国际马拉松赛运动员提供针灸、按摩等专业服务,弘扬了祖国医学,得到了外籍运动员的高度评价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大学生志愿服务团队积极参与第28届男篮亚锦赛、省足球协会甲级联赛和国际马拉松赛等各项志愿服务,得到了主办方的高度评价,多次被评为省级“优秀志愿服务团队”、“优秀社会公益服务组织”等。
依托奥体阳光青少年俱乐部,连续五年承办省全民健身节体育舞蹈大赛,协助中国体育舞蹈联合会、中华职业教育社举办“兴汝城”杯第13届全国青少年体育舞蹈锦标赛暨2015年中华国际体育舞蹈公开赛,搭建行业高端交流平台,扩展师生的国际视野。
本土多家强势媒体抱团宣传,中央五台、中国体育舞蹈联合会、中国体育舞蹈网、尚舞杂志和舞讯网等媒体对赛事进行了专题报道,提升了学院的社会声誉,扩大了社会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