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政治主张
孟子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
孟子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他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对于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人以及如何治理一个国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思想观点。
孟子的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中,即通过内在的修养来达到个人的完善,进而实现家庭和国家的和谐发展,并且以此促进天下的和平与进步。
一、修身篇孟子强调了个人修身养性的重要性,认为一个人要先修身才能齐家治国。
他主张人们应该努力培养自己的品德和修养,以成为道德高尚、具有自律和正确行为的人。
只有内心修养好了,才能有正确的思想和正确的行为。
孟子提出了“四端”的重要观念,即仁、义、礼、智。
他认为,仁是指爱人的心,义是指道义的支配,礼是指规范行为的准则,智是指正确的判断和思考能力。
这四个方面的修养,共同构成一个人的道德品质。
此外,孟子还强调了做人的原则,“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他认为,一个人如果有大的责任和使命,那么就需要经受艰难和磨难的考验,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奋斗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齐家篇在孟子看来,家庭是国家的基础,只有家庭和睦、和谐,国家才能够稳定和繁荣。
他认为,一个人首先要尽自己的责任,儿子要孝顺父母,丈夫要顾家,妻子要贤良持家,子女要尊敬父母。
孟子提出了“君子有三乐”的观点,即在家庭中,君子会享受到儿女孝敬的快乐、妻子和睦的快乐以及兄弟和睦的快乐。
他认为,一个人如果他在家庭中能够和睦相处,享受到了家庭的幸福,那么他就是一个合格的人。
三、治国篇孟子的治国思想主张以仁政为核心,他认为,国家应该以人为本,从人性出发,实施因人施政。
他主张君主应该时刻关注人民的福祉和利益,用德行和仁爱去引导人民,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需求和利益。
孟子主张天下万事万物都是平等的,没有区别对待的差别。
他反对奴隶制和贵族统治,提出了人人平等的理念。
在孟子的政治观中,君主应该扮演他人民的父母般的角色,像父母一样爱护他的子女一样爱护人民。
孟子的仁政思想是什么样的?
• ⑷在组织上,要尊贤使能,使俊杰在位
• 所谓“尊贤”,他说:“用上敬下,谓之尊贤。” (《万章下》)即在上位的人要恭敬、尊重在下位的有才德 之士。具体做法是:首先要真心诚意“待贤人以恭”,不能 流于形式。如果对待贤人“食而弗爱”、“爱而不敬”,就 是“豕交之也”、“兽畜之也”(《尽心上》)。其次,见 贤士要致敬尽礼。再次,要虚心向贤德之士学习、求教。 “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 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公孙丑下》) 在尊重贤人的基础上,任用贤人。孟子主张在亲者、尊 者无贤可进时,当打破亲者、尊者的局限,任用身份卑微或 者关系疏远的贤德之士。“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 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 百里奚举于市。”(《告子下》) 国君只要能不拘一格,举 拔贤才,就可使天下贤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公 孙丑上》)。
பைடு நூலகம்
• ⑸在文化娱乐上,要与民同乐
• (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齐宣王) 曰:“不若与人。”(孟子)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 孰乐?”(齐宣王)曰:“不若与众。” 孟子进一步向齐宣 王指出,王如“好鼓乐”、“好田猎”,却不“与民同乐”, 就不可能享受到真正的快乐,因为它为百姓所厌弃和憎恶; 反之,“与民同乐,则王矣”(《梁惠王下》)。由此,孟 子主张在上位者应当与民同欢乐、共忧患。“为民上而不与 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 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 也。”(《梁惠王下》) 孟子的仁政主张在列国纷争、天下扰攘的乱世,虽不被统治 者欣赏和接受,未能付诸实施,但一直为后世儒者奉为理想 政治。受其影响,两汉以后,一些开国之初的有道明君也能 在一定程度上重视民生疾苦,在发展生产的同时,注意减轻 百姓的负担,与民休息,使民能够安居乐业,促进了社会的 安定和发展。
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思想是什么
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思想是什么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年),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代表人物;名轲,字子舆。
被认为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有“亚圣”之称。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孟子的思想,希望大家喜欢!孟子的民本思想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
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通过大量历史事例反复阐述这是关乎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
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
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
正因此原因,《汉书》「艺文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
到五代十国的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
到南宋的孝宗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并成为「十三经」之一,《孟子》的地位才被推到了高峰。
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满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删节《孟子》中的有关内容。
孟子的仁政学说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
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
孟子认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
孟子的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意义作文利与弊
孟子的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意义作文利与弊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孟子主张"仁政"和"民贵君轻"的政治理念,认为国家的根本就是为了人民,君王应该以人民的利益为重。
这一点在现代社会里是非常宝贵和正确的。
因为国家的确应该为人民服务,政府的一切决策都应该以人民的利益为最高准则。
这样才能让国家真正强盛,人民生活幸福安康。
另外,孟子还非常重视教育,他提出"教学相长"的理念。
意思就是说,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老师在教书的同时也会得到启发,学生在学习时也会激发老师获得新的认识。
这种教育理念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有利于双方共同进步。
在现代教育中,我们仍然可以继续秉承这一理念,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让教学双方都能够获益。
可是,孟子的有些思想观点就已经有些过时了。
比如他认为人生下来就有不同的"气质",有些人生来就是做官的"料",有些人生来就是做农民的"料"。
这种思想明显带有一些等级观念和歧视色彩,不太符合现代社会追求平等和反对歧视的价值理念。
再比如,孟子主张"富国强兵",认为国家只有经济实力雄厚、军事力量强大,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但现代社会已经认识到战争的残酷和毁灭性,许多国家都主张和平相处、共同发展,不再渴望动用武力来扩张领土或征服他国。
所以孟子这种强调军事力量的思想,已经不太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总的来说,孟子的许多思想例如重视民本、提倡教育互动等,确实具有积极意义和借鉴价值。
但也有一些观点如重视等级、鼓吹富国强兵等,则已经有些过时和陈旧,与现代社会的理念有出入。
我们应该有正确的认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现代社会中发扬孟子思想中合理的因素,摒弃那些已经过时的部分,这样才能真正让孟子的智慧代代相传、世世得用。
篇2亲爱的小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古代哲学家孟子的思想,看看它对现在的我们有什么意义吧。
孟子思想主张
孟子思想主张孟子思想主张八个字孝、诚、忠、信、礼、义、诚、耻。
孟子主张“仁”;孟子主张民贵君轻;孟子主张性善论;孟子主张反对不义的战争;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孔子之后,“儒分为八”,被后世推崇视为儒家正宗思想的是孟子,孟子成了“亚圣”,孔孟并称成为儒家思想的代名词。
实际上孔、孟的思想是有很多不同的,但是孔子以“仁”释“礼”,这种将外在的社会规范转化为内在自觉意识的的主题被孟子推到了极端,从这点上来说,孔孟相连也是很有道理的。
孟子早年与孔夫子一样,怀抱着“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思想主张。
《孟子》七篇的主要着眼点仍是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问题。
李泽厚先生认为《孟子》带有某种“急进的”人道、民主色彩,“这其实只是古代氏族传统在思想上最后的回光返照。
它的耀眼的亮光正好预示着它将成为千载绝响。
”“历史越是前进,批评者们愈是细化用美化过去的黄金空想来对照现实和反对现实。
”这个观点我觉得很有道理,至今社会上所流传的对于十年浩劫时代不腐败的怀念等等也印证着这一点,一旦成为过去,记忆习惯性的美化回忆,特别是在现实很无奈的时候。
孔子在礼崩乐坏的现实面前只是慨叹“天下无道”,孟子则是激烈的抨击现实,孔子树立的典范人物是周公,孟子树立的是更古老的尧、舜、周文王。
孟子设计了一套更为完整的空想模式尧舜模式的“仁政王道”。
孟子思想上更加急进的原因在于,比起孔子的春秋时代,孟子的战果时代氏族制度已经彻底的瓦解,孔子推崇的“礼”已经彻底成为了“仪”,已经失去了原有的重要性,这种情况下,孟子已经没比要再去用“仁”解释已经不存在的“礼”了,而是直截了当的提出他的“仁政”思想。
政治上他主张“举贤”与“故国乔木”并举,总得政治目标是“保民而王”。
总而言之,孟子提出“仁政王道”的理想模式与广大“民众”的利害联系起来,所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强调的民心者得天下。
孟子的“仁政”观与现实物质生活关系紧密联系,但是并不是纯粹的道德观念。
关于孟子政治理念的核心
关于孟子政治理念的核心孟子的民本思想是其仁政学说的重要基础。
他发展了春秋时期的民本思想。
他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仁政思想实现仁政是孟子政治理念的核心,是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继承。
孔子的“仁”虽然具有比较广泛的含义,但最基本的内容是“爱人”或爱民。
孟子依照孔子关于“仁”的理念,将其扩充为治国理政的纲领,也就是“仁政”。
孟子认为,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拥护;反之,如果不实行仁政,不关心百姓的死活,将会失去民心而被人民推翻。
孔子的提倡的“仁”,主要取自《易经》中的《同人》卦,是“向善”之意。
因为《同人》与代表战争的《师》卦阴阳背反,所以儒家的“仁”也就是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讼》),而不是以武力解决各种矛盾。
孔子和孟子都周游过列国,但两者都是倡导和平的使者,从来不鼓动战争。
在《论语》中,孔子曾提到“仁者,爱人”。
但在《易经》中《乾》为爱,为善,为第一因。
“仁”的含义也包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
孟子的儒家爱民思想,首先则是养民,其次是教育民众,这和孔子的思想观念是一致的。
《论语·子路》: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关于养民,孟子认为首先要让民众有恒产,使得民众没有衣食之忧以及生老病死之虞。
孟子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梁惠王上》)孟子认为老百姓要有一定的财产,才能遵守道德原则。
如果老百姓穷困不堪,就会违法犯罪。
这一点似乎同管子所说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是一致的。
孟子文学常识
孟子文学常识
1、孟子,名轲,字子舆。
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2、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一位大师,被后世尊称为“亚圣”,孟子与孔子合称孔孟其道。
3、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在人性方面,孟子主张性善论;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
4、孟子与其弟子的言论汇编于《孟子》一书,是儒家学说的经典著作之一。
它是一部记录孟子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
《孟子》、《论语》、《大学》、《中庸》并称为“四书”。
5、孟子的主要作品: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
(2)《鱼我所欲也》,出自《孟子·告子上》;
(3)《王顾左右而言他》,出自《孟子·梁惠王下》;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
《孟子》政治思想
孟子的政治思想孟子生于战国中期,“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子则继承发扬孔子的思想,“乃述唐虞、三代之德”(《史记•孟子列传》),希望以“王道”之德政而不是以“霸道”之力政来结束战乱,统一天下。
孟子在政治上伸张的道德理想主义,虽然当时被认为是“迁远而阔于事情”,但是在中国历史上发生了深远的影响,乃至在现代也仍有其重要的意义。
民本思想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仁政学说是孟子的政治纲领,王道思想是他的政治理想。
民本、仁政和王道,三位一体,是对孔子德政思想的继承、发展和完善。
1. 民本思想:孟子所处的战国时期,七国争雄,兵祸连结,人民深受其苦,民不聊生。
在这种兵祸连连的状态下,统治者只顾争城夺地,不管百姓死活。
“危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草。
”(《孟子•梁惠王上》)在这种情况下,民心思定,社会渴望统一。
孟子作为一个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士大夫,希望国君能行王道,爱护人民,救民于水火,在仁政的基础上实现国家的统一。
“民归之,如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孟子•梁惠王上》)民本思想是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之一,也是仁政学说的基本内容之一。
仁政学说的其他内容大抵源于民本思想。
民本思想并非孟子的发明,孟子以前的思想家,如孔子、老子、墨子等都曾论及民本思想。
孟子的贡献在于深刻、系统地阐述了这一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最终纳入到施政纲领中。
战国时代的政治风云以及历史的经验教训使孟子深刻地意识到民心向背的作用,认识到统治者要巩固政权并进而统一天下,就必须依靠民众的力量。
因此他说:“诸侯之三宝:土地、人民、政事。
宝珠玉者,殃心必身。
”(《尽心下》)在此基础上,孟子又提出“民为贵”的思想,大胆地宣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
这里,人民位列第一,可见,在孟子眼中,人民在国家政治中的作用是至高无上的。
为了得到人民的拥护,孟子强调君主要与民同乐。
孟子的主张
孟子的主张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
他的学说被称为“孟子学”,对后世影响深远。
孟子的主张涵盖了伦理学、政治学等多个领域,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治理提出了许多重要观点。
本文将围绕孟子的主张展开讨论。
一、仁义对于孟子来说,仁义是他主张的重要核心。
他认为人性本善,并相信每个人都有潜在的善良天性。
而实现仁义的关键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个人修身方面,孟子主张要追求内心的善良和道德的完善。
他认为通过修养自己的心性,以道德的标准去规范自己的行为,才能实现真正的人性之善。
在齐家方面,孟子主张要尽心尽力地履行家庭责任,孝敬父母、孝顺长辈,并以仁义之心对待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只有家庭和谐,个人才能得到真正的满足。
在治国方面,孟子主张君主应以仁政来治理国家。
他认为一个君王应以道德和仁慈为本,善待人民,推行恰当的社会政策。
只有这样,国家的秩序才能稳定,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在平天下方面,孟子主张要实现天下大同的理想。
他认为,君主应当超越国家界限,秉持仁爱之心对待其他国家的人民。
通过和平、友好的交往,实现不同国家的人民互相理解、和谐共处。
二、教育孟子非常重视教育,并认为教育是实现仁义和社会进步的关键。
他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主张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首先,孟子认为每个人的天赋和才能不同,教育应该根据个体的特点进行差异化的教学。
只有因材施教,才能激发每个人的潜力,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其次,孟子主张教育要以德育为主导。
他认为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是教育的首要任务。
他强调培养学生正直、宽容、有责任感的品德,以及对人和社会的关爱和责任。
此外,孟子还提出了“教育无疆”的思想。
他认为教育应该不分贵贱、不分种族、不分国籍,每个人都应该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
他主张推广普及教育,让更多的人能够受益于教育的力量。
三、政治孟子对政治有着独特的见解和主张。
他认为政权的合法性来自于人民。
孟子的思想主张总结
孟子的思想主张总结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是中国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被尊称为孟子。
他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以“仁政”和“性善”为核心,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古代思想和教育。
孟子的思想主张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1. 仁政:孟子强调政治家的责任是实施仁政,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他认为,一个政府应该以仁德为基础,善良的领导者应该关心人民的生活,并为人民谋求福祉。
仁政是通过道德和善良的行为来影响和统治人民,而不是通过武力和恶势力。
2. 尊重人性:孟子相信人性的善良本质。
他认为人们内在的本性是善良的,每个人都有潜力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
他的思想与墨子的悲观主义思想相反,墨子认为人性本恶,人们需要通过教育和传统的规则来管理自己的行为。
孟子主张培养和发展人的潜力,以使其能够成为一个道德高尚、有德行的人。
3. 人类关系:孟子主张人际关系的和谐与互助。
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基于互惠和共同利益的,他强调人们应该关心别人的困境,并努力为他人带来帮助和福利。
他认为人们之间的互助是社会和谐和繁荣的基础。
4. 教育:孟子非常重视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育是人类成为德高行远的人的基础。
他主张通过教育培养学生们的德行和智慧,使他们成为有贡献和影响力的社会成员。
他鼓励人们努力向上,并通过教育来改善自己的生活和社会地位。
5.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孟子主张理想的人应该从自身做起,修身养性,塑造德行高尚的个人品质。
然后,他们应该关心自己的家庭,通过正确的道德教育来影响家庭成员。
最后,他们应该参与公共事务,并以他们的道德和责任感为政府和社会做出贡献。
6. 天命观念:孟子相信天命的存在,他认为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使命,应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潜力来履行这个使命。
他主张人们应该积极主动地追求自己的目标,并通过道德行为来实现自己的使命。
总的来说,孟子的思想主张注重人性的善良本质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主张追求道德和善良的行为以实现仁政。
《孟子两章》复习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 连内外亲属都背叛他的君主。
7、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所以施行仁政的君主要么不战,战就 必定胜利。
8、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 乱其所为。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使命给 这样的人,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 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体 肤饥饿,使他资财缺乏受到困苦, 用种种行为违背扰乱他的所作所 为(使他做事不顺)。
熟记重点句子的翻译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 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 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人心所向、 内部团结。
(守城一方)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 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作战时人 心所向、内部团结。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 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回顾作者:
★孟子,名 轲 ,字 子舆,战国 时 期 儒 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后人将 他和 孔子 并称为 孔孟 。孟子主 张行“仁政 ”,以统一天下。 ★他反对诸侯的武力兼并,反对 暴政害民,他的“民为贵,社稷次 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对后世仍 有积极影响。
★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仁政”、“王道”,
主张和平,反对战争。提倡君王要“与民同乐”, 人与人之间要相亲相爱, 希望人们能安居乐业 。
9、人恒过然后能力,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 色发于声而后喻。 一个人常常犯错,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忧 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 表现在脸上,叹息发于声音,然后人们才能了 解他。 10、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 亡。 (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 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地位相当的敌国和外来祸 患,国家往往会导致灭亡。 11、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
2、文中讲述了“人和”的重要性,你作为新时代 的中学生获得了哪些启发呢?
①孟子的这一主张,强调做任何事情必须要顺乎民心,反映了孟
子在那个历史发展特定阶段中的远见卓识。
②战争胜负取决于战争的性质和人心向背. “威天下”不能靠“天
时”地利”,而只能靠:“人和”的理论只能适用于科学不发 达的古代社会。
③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要想打胜仗,就必须有最先进的武器,
3、划出文中的排比句,说说其作用。
(从反面推论,指出“城民”“固国”“威天 下”应当依靠“人和”,有很强的说服力)
4、在此基础上,作者得出什么结论?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5、“人和”的实质是什么? 6、下文作者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总结全文, 7、本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深化论点) (对比论证)
思考:这段摆出了什么论据?有 何作用?
论据:围攻一座小城但不能取胜。 论证了中心论点的前半部分内容: “天时不如地利” ,强调了“地利” 重要性。
阅读第三段思考讨论
解释加线词语 (城墙) (护城河) 非不深也, 城 非不高也,池 兵革 (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甲,甲衣) (坚韧) (锐利) 非不坚 利 也, (放弃) 米粟非不多也,委 而去(离开) 之(所守之城) (这) ,是 地利不如人和也。
孟子的政治主张
孟子的思想主张孟子生活于战国时期,虽然其思想传承自孟子,但是在他这里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
孔子“论而不述”,《论语》一书只是孔子的弟子根据其言论而成,故而整体看上去较为松散,其主张也是从只言片语中概括所得。
而《孟子》一书中关于孟子的思想主张则阐述的颇有条理。
大体脉络被后世归为“内圣外王”。
其中“外王”便具体表现为孟子的政治主张。
孟子认为君王想要统一八荒六合唯有实行仁政,进而以王道雄踞天下。
而仁政则必须有民本思想作为依托才能“得民心者的天下”。
这种脉络便可归结为“民本”——“仁政”——“王道”。
民本思想是贯穿于梦之思想主张中的一条主线。
孟子所处的战国时期,七国争雄,兵祸连结,人民深受其苦,民不聊生。
在这种兵祸连连的状态下,统治者只顾争城夺地,不顾百姓死活。
“危有肥肉。
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草。
”(《孟子·梁惠土上》)在这种大背景下,孟子提出“以民为本”无疑是具有超前意识的。
“民归之,如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孟子.梁感王上》。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
故而,民本思想是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之一,也是仁政学的革本内容之一。
孟子的仁政学说是对孔子德政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保民”、“养民”和“教民”是孟子提出的施行仁政的具体纲领。
孟子所说的“保民”,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是要求减轻刑罚和赋税。
孟子对人民的苦难充满同情。
“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公孙丑上》;二是坚决反对兼并战争。
对于连绵不断的战争,孟子评价说:“春秋无义战。
彼善于此,则有之矣。
”《尽心下》“养民”,主要是指国君应千方百计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最大限度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只有人民生活富足,从根本上解决了生计问题,才能实现国家的安定和富强。
发展农业生产是孟子考虑的一个为了实现“养民”的重要目的。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
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
孟子主张的王道政治,主要内容如下:
一、仁政:孟子认为仁德是做好一切政治工作的根本要素,唯有
仁政才能让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
二、民本思想:孟子强调君主要以民为本,政治是为了人民服务的,要尽心尽力为民造福,倾听民意,解决民生问题。
三、爱民思想:孟子认为君王的爱民是宣扬仁爱、调和百姓的政
治原则,只有让百姓感到君王的爱心,才能够得到百姓的信任和支持。
四、有恒思想:孟子主张立志有恒,用道德的力量去实现政治理想,只有坚定不移地秉持正义,才能够推行得更加成功。
五、德治思想:孟子认为天下的治理应该以道德为本,忠厚正直
的君子才能够有效地领导百姓,而政治道德的提升则需要通过教化和
修养来实现。
六、王者之道:孟子提出君主的行为是正义、信念、宽容、谦逊
的象征,而良好的领导风范则是全民之范本,因此不断提高自身内涵,是君主必须追求的基本要求之一。
关于孟子主张
孟子主张“仁政”,他反对统治者对庶民的剥削,希望耕者有其田,人民有田,从而使得人民能够生存,人民有很好的生存,国家才能安定。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在一起,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
孟子有言:天下之丰在国,国之丰在家,家之丰在身”,所谓的修养“修身、治国、平天下”,最基础的就是从“修身”开始,天下的基础在国,国的基础在家,家的基础在每个人自身,所以个人的修养与才能是一个国家的基础,要注重培养个人修养素质。
另外孟子认为“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反也。
”只有道德高尚的仁人,才应该处于统治地位。
如果道德低的不仁者处于统治地位,就会把他的罪恶传播给群众,所以一个统治者的道德影响整个国家,一个国家的统治者的道德素质是极其重要。
孟子的思想影响深远,他的文学博大精深,他以民丰思想为核心的仁政学说,为两千多年开明的政治家吸取为关注民生和进行政治改革提供思想依据;他的心性学为宋代理学家北宋的程颐、程颢到南宋的朱熹所吸收,创立了理学思想体系;他的道德修养和思想人格,曾激励着千千万万的仁人志士;他的大丈夫精神“浩然之气”,“舍生取义”的思想人格被后人所崇拜,影响着中华后人。
孟子的政治主张
孟子的政治主张(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故事大全、作文大全、教案大全、游戏大全、句子大全、诗词大全、家庭教育、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tories, composition, lesson plans, games, sentences, poems, family educatio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primary education, other model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孟子的政治主张孟轲,字子舆,世称孟子,战国中期邹(今山东省邹县)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的思想主张
孟子生活于战国时期,虽然其思想传承自孟子,但是在他这里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
孔子“论而不述”,《论语》一书只是孔子的弟子根据其言论而成,故而整体看上去较为松散,其主张也是从只言片语中概括所得。
而《孟子》一书中关于孟子的思想主张则阐述的颇有条理。
大体脉络被后世归为“内圣外王”。
其中“外王”便具体表现为孟子的政治主张。
孟子认为君王想要统一八荒六合唯有实行仁政,进而以王道雄踞天下。
而仁政则必须有民本思想作为依托才能“得民心者的天下”。
这种脉络便可归结为“民本”——“仁政”——“王道”。
民本思想是贯穿于梦之思想主张中的一条主线。
孟子所处的战国时期,七国争雄,兵祸连结,人民深受其苦,民不聊生。
在这种兵祸连连的状态下,统治者只顾争城夺地,不顾百姓死活。
“危有肥肉。
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草。
”(《孟子·梁惠土上》)在这种大背景下,孟子提出“以民为本”无疑是具有超前意识的。
“民归之,如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孟子.梁感王上》。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
故而,民本思想是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之一,也是仁政学的革本内容之一。
孟子的仁政学说是对孔子德政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保民”、“养民”和“教民”是孟子提出的施行仁政的具体纲领。
孟子所说的“保民”,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是要求减轻刑罚和赋税。
孟子对人民的苦难充满同情。
“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公孙丑上》;二是坚决反对兼并战争。
对于连绵不断的战争,孟子评价说:“春秋无义战。
彼善于此,则有之矣。
”《尽心下》“养民”,主要是指国君应千方百计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最大限度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只有人民生活富足,从根本上解决了生计问题,才能实现国家的安定和富强。
发展农业生产是孟子考虑的一个为了实现“养民”的重要目的。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老者衣锦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之所以主张“制民之产”,关心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是为了百姓“养生丧死无憾”,而这正是王道之治的开始。
“教民”,即对人民施行教化,也是仁政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孟子而言,人民生活富足后,“教民”是统治者必须去做的一件事,否则“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所谓“教民”是让人民普遍佛得封建伦理道德礼仪。
从个人角度来讲,教育是保证人有别于禽兽的重要手段:从社会角度来说,也是保证社会和谐有序的重要举。
.正因为如此,孟子格外重视对民众的教育。
他指出“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
善政,得民财。
善教,得民心。
”对于父母孟子也提出过相同的命题,认为赡养父母不如敬重父母得体,这是区分养禽兽和善待父母的重大区别。
“王道”的提出亦是孟子对孔子思想的延伸。
初秋战国诸侯争霸,孔子主张用“礼”和“仁”建立等级制度,效仿周公。
但这与新兴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和乱世争霸的大格局明显是不相配套的,在自己的主张不被采纳后隐退乡野。
孟子提出的“王道”,是对儒家理想国度的一种唯美描述,区别于武力征服的”霸道“。
依靠道德实行仁政统一的是“王道”。
“王道”的高妙之处在于“以德服人”,使天下人衷心悦服。
所以,孟子说“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提倡“王道”,相反,他把“以力假仁者”称为“霸道”。
反对“以土地之故,糜烂其民”的兼并战争,认为这是“驭其所爱子弟以殉之,是之谓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也”(《孟子·梁惠王上》)。
实行王道得民心,进而称霸天下,这属于孟子政治主张中的最高理想,谓之“仁者无敌”。
孟子的政治主张较之孔子的德政思想明显是有所进步的。
虽然二者在根本上殊途同归,但是在动乱时代称霸诸侯的诱惑是谁都无法逃避的。
孟子的高明之处便是将王道作为一个
“乌托邦式”诱饵,以其博学强制与精妙的口才将民本、仁政与王道三个紧密结合成一个整体,让人叹服。
在战国时期孟子的政治主张虽被诸王所理解,但接受者却寥寥无几,可见孟子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有其空想性,还是存在诸多不足的。
这些得失在时代的流传中被不断继承与发展,并得以完善,在荀子那里,就已达到了空前的完善,儒法并重成了以后各个朝代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