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地质情况资料

合集下载

贵州区域地质构造

贵州区域地质构造

贵州区域地质构造贵州位于中国西南地区,地处华南山地和四川盆地之间,地理位置独特。

贵州的地质构造十分复杂,包含了许多著名的地质构造,如盆地、山地、断裂带等。

本文将探讨贵州区域地质构造的特点及其对该地区的地质历史和地质资源的影响。

一、地形地貌特点贵州地处于中国大陆板块的交汇边缘,长期以来受到华南板块、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和东南沿海平原的构造活动的影响。

因此,贵州的地形地貌呈现出复杂多样的特点。

整体上,贵州的地势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升高,山地与盆地交错分布。

其主要地貌类型包括山地、丘陵、台地、盆地和峡谷等。

1. 山地:贵州的山地分布广泛,包括了云贵高原和贵州黔南山地等。

云贵高原是中国的主要山地之一,由赛里木湖、黄果树等山脉组成。

贵州黔南山地则位于云贵高原南部,地势较为陡峭,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2. 丘陵:贵州的丘陵地区主要分布在中部和东部地带,地势相对较低,交通便利。

丘陵地区的土壤肥沃,适合农业发展。

3. 台地:贵州的台地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如黔西南、毕节等地。

台地地势平坦,多为草原和农田,是重要的农业生产区。

4. 盆地:贵州的盆地主要分布在中北部地区,如遵义盆地、贵阳盆地等。

这些盆地由构造运动形成,地势相对较低,土壤肥沃,适宜农业发展。

5. 峡谷:贵州的峡谷众多,如九龙洞峡谷、龙宫峡谷等。

这些峡谷是由于河流侵蚀形成的,地貌陡峭,风景秀丽。

二、地质构造特点贵州地区的地质构造主要由华南特提斯古构造和陆缘构造两部分组成。

华南特提斯古构造是由华南、三江和扬子板块的碰撞形成的。

贵州地区主要的地质构造单元包括了了贵阳古构造、抱远古构造、阿荣古构造等。

1. 贵阳古构造:贵阳古构造位于贵州西南部,是地质构造中一个重要的构造单元。

其由华南特提斯古构造影响形成,地势较高,是该地区的山地地形主要展示。

2. 抱远古构造:抱远古构造位于贵州东南部,是华南特提斯古构造在该地区的另一个重要构造单元。

其地质构造较为复杂,包括了断裂、褶皱等多种地质现象。

贵州地质情况资料-共10页

贵州地质情况资料-共10页

贵州地质环境概况贵州省简称贵或黔,地处祖国西南腹地,属云贵高原的一部分,或称贵州高原,从云贵高原向东南往湖南、广西的丘陵平原及向北往四川丘陵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

东经:103。

36,—109。

35,北纬:24。

37,—29。

13,。

面积17.6万km2。

一、贵州地势基本轮廓由纬向三级阶梯与经向两面斜坡构成,处于我国青藏高原第一梯级到东部第三梯级丘陵平原过渡的第二梯级云贵高原的斜坡地带。

地势由西向东逐渐降低,纬向形成三个阶梯,同时又处于我国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地区,中部高,东、南、北低。

经向形成两面斜坡,因而又成为高耸于四川盆地与湖南、广西丘陵间的高原山地。

贵州地势可分三个梯级(台面),海拔高程分别是,第一梯级(台面)在2900-2200m,由西部威宁、赫章、水城一带的高原组成;第二梯级(台面)海拔降到1500-1000m由贵州中部山原(黔北、黔南)丘原(黔中)组成;第三梯级(台面)海拔继续降到800-500m、由江口-镇远以东的低山丘陵组成。

西部第一梯级(台面)地势最高,为云南高原的延续部分,是贵州最典型的高原地貌,高原面大部保存较好,高原的边缘切割强烈,形成高中山。

中部第二梯级是典型的山原和丘原分布区,其范围在遵义市以南、惠水以北、黔西以东、镇远以西的广大地区,南、北两大斜坡区则是山区分布区。

东部第三梯级(台面)指松桃、铜仁、锦屏等地,是典型的低山丘陵与湖南丘陵区连成一片。

贵州地势起伏较大。

最高点威宁韭菜坪海拔2900m,最低点都柳江出省处海拔137m,高差距2763m。

但全省地势起伏状况各地有所不同,一般是大梯级和高原的中心部位、地形起伏小,河流切割浅,相对高度小,如处于第一梯级(台面)面的安顺、平坝、贵阳、遵义、湄潭、瓮安、麻江等地,以及处于第三梯级(台面)面的铜仁、玉屏、锦屏等到地,相对高度多在200m以下;但在梯级面的转变地带,高原边缘以及各大河流中、下游地区则地形起伏大,河流切割深,相对高差大,如地处高原北部的习水、桐梓、道真、沿河和高原南部的边缘的安龙、册亨、望谟、罗甸、荔波等地相对高差常达500-700m以上。

贵州自然地理概况

贵州自然地理概况

三、气候
贵州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大部分地区年均温14℃~16℃,最冷月(1月)均温一般不低于5℃,最热月(7月)均温一般在25℃以下。年降水量一般1100~1400毫米。10℃以上活动积温约4000~5500℃。无霜期长达272个地区、3个自治州、4个地级市共88个县(市、区、特区),省会贵阳市。
二、地形地貌
贵州地貌属中国西部高原山地,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境内最高处为毕节地区赫章县珠市乡的乌蒙山韭菜坪,海拔2900.6米;最低处为黔东南州黎平县地坪乡水口河出省处,海拔147.8米。境内山地和丘陵占92.5%。岩溶地貌发育非常典型,喀斯特出露面积109084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61.9%。
贵州自然地理概况
一、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
贵州省简称“黔”或“贵”,地处云贵高原,介于东经103°36′~109°35′、北纬24°37′~29°13′之间,东靠湖南,南邻广西,西毗云南,北连四川和重庆,东西长约595千米,南北相距约509千米。全省国土总面积176167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1.8%。

贵州省区域地质

贵州省区域地质
分布情况
贵州省的矿产资源主要分布在黔 北、黔东和黔南地区,其中以黔 北地区的煤炭资源最为集中。
02
贵州省国家地质公园概览
贵州赤水丹霞地质公园
01
地理位置
赤水市南部,距离遵义市约 160公里。
02
面积
约300平方公里。
03
04
主要地质景观
丹霞地貌、瀑布、峡谷、石柱 群等。
特色景观
四洞沟、燕子岩、红石野谷等 。
04
贵州省地质旅游与开发
地质旅游资源与特色
01
02
03
04
丰富的地质遗迹
贵州省拥有独特的地质景观, 如黄果树瀑布、赤水丹霞等, 这些都是重要的地质旅游资源 。
多样的地貌景观
贵州省地处云贵高原,拥有喀 斯特地貌、丹霞地貌等多种地 貌景观,为地质旅游增添了丰 富的内涵。
独特的文化背景
贵州省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 将地质景观与民族文化相结合 ,可以提升地质旅游的文化内 涵。
地质科研成果与进展
矿产资源勘查
经过多年的努力,贵州省地质调查院在铜、金、锰、磷等矿产资源的勘查方面 取得了重大突破,为贵州省乃至全国的矿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地质环境与灾害研究
贵州大学地质学院在地质环境与灾害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为贵州 省乃至全国的地质环境保护和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THANK YOU
感谢聆听
贵州省区域地质

CONTENCT

• 贵州省地质概述 • 贵州省国家地质公园概览 • 贵州省地质科学研究与探索 • 贵州省地质旅游与开发
01
贵州省地质概述
地理位置与地形地貌
地理位置
贵州省位于中国西南部,东邻湖南省,南接广西壮族自治区,西 与云南省接壤,北靠重庆市。

贵州地质典型报告

贵州地质典型报告

贵州地质典型报告引言贵州地处中国的西南地区,是一个以山地和丘陵为主的省份。

它因为丰富的地质资源而闻名,拥有许多独特的地质特征和典型的地质景观。

本文将重点介绍贵州地质的典型特征,包括地质构造、岩石类型和矿产资源等方面的内容,并进一步探讨这些特征对贵州的经济发展和旅游业的影响。

贵州的地质构造贵州地质构造复杂,主要由华南岩浆岩带和华南地台两部分组成。

华南岩浆岩带是一个由大量火山喷发和岩浆侵入形成的地区,它贯穿了贵阳、遵义和安顺等地。

而华南地台则是由长期的地壳运动形成的,其地势较为平坦。

由于地质构造的特殊性,贵州的地震活动频繁,地质灾害多发。

然而,这种地质条件也为贵州的矿产资源提供了丰富的基础条件。

贵州的岩石类型贵州地区的岩石类型繁多,包括花岗岩、片麻岩、石灰岩、页岩等。

其中,石灰岩是贵州最重要的岩石之一,广泛分布于贵州的喀斯特地区。

贵州的喀斯特地貌以其独特的风景和自然景观而闻名,例如黄果树瀑布、荔波小七孔等。

另外,贵州的页岩资源也很丰富,尤其是在贵州东部的黔东地区。

这些页岩含有丰富的有机质,被广泛用于能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等领域。

贵州的矿产资源贵州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尤其是金、银、铅、锌等有色金属矿和煤炭、石灰石等非金属矿。

其中,贵州的铅锌矿储量位居全国前列,被誉为“贵州铅锌之乡”。

此外,贵州的金矿和银矿也有较高的开采价值。

贵州的矿产资源对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拉动作用。

矿产开采和加工业成为贵州的支柱产业之一,为当地的就业和税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贵州地质对旅游业的影响贵州独特的地质景观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贵州的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等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光和探险。

例如贵阳的花溪景区和遵义的赤水景区,它们以其壮丽的山水风光和独特的自然环境而闻名于世。

与此同时,贵州的矿山遗址和矿产资源也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景点之一。

游客可以了解到矿业的发展历史和贵州地质的演化过程,增加对贵州地质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贵州地质期末总结

贵州地质期末总结

贵州地质期末总结一、引言贵州地处中国南部,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条件独特。

贵州地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领域,它与经济、人文、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通过本次地质期末考试的学习,我对贵州地质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下面我将从地质背景、地质遗迹、地质资源等方面进行总结。

二、贵州地质背景1. 地理位置:贵州位于云贵高原东南缘,属于扬子地块的一部分。

它东邻湖南省、广东省,南界广西壮族自治区、越南,西接云南省,北濒四川省。

2. 地质构造:贵州地质构造活动频繁,断裂带和地震活动多。

地壳构造以盆地和山地为主,地势分布复杂。

3. 地质时代:贵州的地质年代有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三个主要时代,相继地埋藏了大量的地质信息。

其中震旦纪、志留纪、泥盆纪等地层相对发育,是考古地质研究的热点。

三、贵州地质遗迹1. 喀斯特地貌:贵州喀斯特地貌是全球闻名的地质遗迹,以石林、天生三桥、黄果树瀑布等为代表,展示了地壳运动和水文地下水洞的过程。

2. 地质公园:贵州有多个地质公园,如贵州茅台地质公园、布依花溪地质公园等。

这些地质公园保存了丰富的地质构造和地质遗迹,对于研究地质学和拓宽旅游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3. 古生物化石:贵州地质中保存了许多古生物化石,如菊石、海蝶、植物化石等。

这些化石有助于恢复地球演化的历史,在地质学研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贵州地质资源1. 矿产资源:贵州地质资源丰富,有煤炭、铅锌矿、铜矿、锡矿、铁矿、金矿等多种矿产,其中以煤炭和金矿资源储量较大。

这些资源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 水力资源:贵州地形特殊,地表水资源丰富,有大小河流数百条,湖泊众多。

同时,贵州还拥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

这些水力资源对于农业灌溉、城市供水等具有重要意义。

3. 矿泉水资源:贵州矿泉水资源丰富,有数百种不同类型的矿泉水。

这些矿泉水富含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对于人体健康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五、贵州地质环境1. 土壤资源:由于贵州地质条件复杂,土壤类型多样。

贵州省区域地质 72页PPT文档

贵州省区域地质 72页PPT文档
仅见于有始新统一渐渐彭家坉组— 上坝组红层及含煤组合分布的黔西南 地区,尤以盘县石脑红盆区表现最为 明显,见右图257
(二)掀斜隆升
1.山地剥夷面
由于地壳大面积隆升与相对宁静时期交替出现,以侵蚀为主以沉积 为主的作用更叠发生,导致了贵州阶梯状叠置的多段剥夷一次产生,根 据残留剥夷面的分布高程、地貌特点和相关沉积物的时代及岩性分析, 贵州高原上主要有三级剥夷面。第一、二级的形成时代为新第三纪中、 上新世,第三级属第四纪早更新世。
一) 基底构造岩石组合
一、形成于大洋地壳区的岩石序列
指中元古宇四堡群下部,由灰—绿色变余砂岩、变余粉砂岩和 板岩间互组成,夹多层熔岩及层状基性-超基性岩。
省内仅在从江县境露出几小块。其岩性特征、层位关系和形成 条件均可与扬子准地台梵净山群下部相对比,它是华南褶皱带基底中 所见最古老的部分,是形成大洋地壳区的岩石序列,经过一定的变质 作用而成为一套绿色岩系。
③前复理石组合
是大陆边缘冒地槽发展初 期非补偿性隔绝深水环境中形 成的岩石组合。
④深水碳酸盐沉积组合
是冒地槽后期深水环境快 速堆积形成的以碳酸盐为代表 的沉积组合。(图254)
二)褶皱断裂与构造运动
一、基底褶皱和构造运动
华南褶皱带经过早古生代末期的造山作用,形成基底褶皱,使陆壳增厚, 并与扬子准地台镶拼在一起,成为稳定地台。
(三)加里东构造阶段大陆边缘岩石组合
华南褶皱带于加里东构造阶段系处于大陆边缘的冒地槽带,在大陆 斜坡—海洋盆地部位沉积了如下一套相应的岩石组合。
①重力流沉积组合
是加里东构造阶段陆缘陡峻条件下形成的以重力流位主的复杂海相 沉积。(图253)
②炭硅泥质-碳酸盐沉积组合
是边缘海—陆棚海深水— 浅水环境中形成的沉积组合。

贵州区域地质地史概述

贵州区域地质地史概述

贵州区域地质地史概述贵州区域地质地史概述贵州地处祖国西南腹地,属于云贵高原的一部份。

位于西部特提斯构造域和东部濒太平洋构造域的交接地带,在长达10多亿年的地质演化过程中,铸就了现今的地质面貌。

贵州区域地质的主要特征是:(1)沉积地层发育齐全,自中元古界至第四系均有出露,海相地层层序连续。

中晚元古代以海相碎屑沉积为主,古生代至晚三叠中期则以海相碳酸盐沉积占优势,晚三叠世晚期以后全为陆相碎屑沉积。

地层中富含古生物化石,并赋存有丰富的煤、磷、铝、锰等沉积矿产。

(2)沉积岩发育,不仅分布广泛,岩类繁多,且形成环境变异多姿、相带发育齐全,其中碳酸盐岩最为发育,约占全省陆地总面积的61.9%,尤以生物碳酸盐岩占绝对优势。

(3)火成岩出露面积不大,分布零星,但岩类较多,属性较全,从超基性-基性-中性-酸性的岩石中皆可见及,尤以基性岩发育最佳。

岩浆活动时间漫长,在中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十余亿年间的地史时间内均有活动,以中元古代和二叠纪两期最为强烈。

成因类型复杂,既有幔源岩浆喷溢的基性熔岩和侵位基性岩,超基性岩,又有陆壳改造型花岗岩,其形成的原始构造背景以伸展为主。

(4)变质岩以层状浅变质岩系为主,属绿片岩相,具面型分布,相带宽阔,单相变质的特点,原岩以硅质碎屑岩为主。

(5)在长达10多亿年的地质历史的时期中,构造经历了武陵、雪峰、加里东、华力西-印支和燕山-喜马拉雅等5个阶段,构造运动既有激烈的褶皱运动,又有缓和的升降运动。

雪峰运动奠定了扬子陆块的基底,广西运动使黔东南地区褶皱隆起与西北的扬子陆块融为一体,事后又经受了后期的裂陷作用和俯冲造山作用。

多次造山运动形成了复杂的构造形迹,其中以规模宏大的侏罗山式褶皱分布最广,发育最好。

(6)矿产资源较丰富,矿种较多,但以沉积矿产和低温热液矿产为主。

地层地层是具某种共同特征或属性,并能以明显或经研究后推论的某种解释性界面与相邻岩石体相区分的岩石体。

贵州地层发育较全,自中元古界至第四系均有分布,且富含化石,层序大多连续。

贵州省考研地质学复习资料地质构造与矿产资源综合分析

贵州省考研地质学复习资料地质构造与矿产资源综合分析

贵州省考研地质学复习资料地质构造与矿产资源综合分析贵州省考研地质学复习资料:地质构造与矿产资源综合分析地质构造与矿产资源是地质学中重要的研究领域,对于贵州省考研地质学复习而言也是必不可少的内容。

本文将就贵州省的地质构造和矿产资源进行综合分析,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部分知识。

一、贵州省的地质构造特征贵州位于中国的西南边陲,地质构造复杂多样,包括了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的各类构造单元。

主要地质构造特征如下:1. 大地构造:贵州境内包括了华南克拉通、华南造山带和西南山脉三大地质构造单元。

华南造山带是一个重要的构造单元,包括了岑松、黔滇、铅锌成矿带等,其中含有众多的金属矿产资源。

2. 地质构造类型:贵州省内地质构造多种多样,包括了隆起山地、断裂构造、古隆起构造等。

例如,在东南部的黔东南隆起带上分布有众多的岗梁和丘陵地貌,这些地貌形成于古隆起构造的作用下。

3. 地震活动:贵州省处于华南造山带的东北部,地震活动频繁。

近年来,包括毕节等地在内的多次地震事件给当地居民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因此,对于贵州省的地震活动特征和规律进行研究,对于地震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

二、贵州省的矿产资源分布情况贵州省富含丰富的矿产资源,主要包括了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和能源矿产等。

以下是几种重要的矿产资源的分布情况:1. 铅锌矿:黔滇铅锌成矿带是贵州省的主要金属矿产资源之一,分布于南部和东南部的山地地区。

铅锌矿在贵州省的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也广泛应用于冶金、化工等行业。

2. 煤炭矿:贵州省境内分布有大量的煤炭矿,包括了贵阳、六盘水、遵义等地。

贵州省的煤炭资源丰富,但特点是煤质较差,须经过深度处理方能利用。

3. 钨矿:贵州省的铅山地区是著名的钨矿区,拥有较为丰富的钨矿资源。

钨矿对于贵州省的冶金、机械等行业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4. 磷矿:贵州省的北部地区分布有磷矿资源,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贵州瓮安的磷矿。

磷矿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肥料原料,对于贵州省的农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贵州区域地质地史概述

贵州区域地质地史概述

贵州区域地质地史概述贵州区域地质地史概述贵州地处祖国西南腹地,属于云贵高原的一部份。

位于西部特提斯构造域和东部濒太平洋构造域的交接地带,在长达10多亿年的地质演化过程中,铸就了现今的地质面貌。

贵州区域地质的主要特征是:(1)沉积地层发育齐全,自中元古界至第四系均有出露,海相地层层序连续。

中晚元古代以海相碎屑沉积为主,古生代至晚三叠中期则以海相碳酸盐沉积占优势,晚三叠世晚期以后全为陆相碎屑沉积。

地层中富含古生物化石,并赋存有丰富的煤、磷、铝、锰等沉积矿产。

(2)沉积岩发育,不仅分布广泛,岩类繁多,且形成环境变异多姿、相带发育齐全,其中碳酸盐岩最为发育,约占全省陆地总面积的61.9%,尤以生物碳酸盐岩占绝对优势。

)火成岩出露面积不大,分布零星,但岩类较多,属性较全,从超基性-基性-中性-酸 (3性的岩石中皆可见及,尤以基性岩发育最佳。

岩浆活动时间漫长,在中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十余亿年间的地史时间层地层是具某种共同特征或属性,并能以明显或经研究后推论的某种解释性界面与相邻岩石体相区分的岩石体。

贵州地层发育较全,自中元古界至第四系均有分布,且富含化石,层序大多连续。

中晚元古界以海相碎屑岩为主,次为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且大部份变质为绿色岩系。

下古生界至上三叠统中部以海相碳酸盐岩为主,次为陆源碎屑岩及火山碎屑岩。

上三叠统上部及侏罗系为大型内陆盆地的陆相硅质碎屑岩。

上白垩统及以上地层为分散小型红色盆地的粗粒碎屑岩,总厚度在55千米以上。

据全国地层区划,贵州属华南地层大区中的扬子地层及东南地层区。

纵观贵州地层具有如下几个特点:1,主要由沉积岩组成,又以碳酸盐岩地层最为发育。

2,沉积类型多样,相变颇为复杂,但以浅海台地相沉积为主。

3,受后期变形、变质作用影响较弱,剖面完整,层序较全。

4,富含化石。

地层划分的依据是多种多样的,但最常使用的是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及年代地层。

贵州省区域地质资料

贵州省区域地质资料
2、晚加里东构造阶段拉张上隆环境岩石组合(见下图235) 3、华力西-印支构造阶段拉张沉陷环境岩石组合(见下图236-237) 4、燕山-喜马拉雅构造阶段滨太平洋活动带岩石序(见下图238)
二)、构造运动
三)次级构造单元特征
四 华南(早古生代)褶皱带
二、构造单元
一)、构造单元划分
构造单元是在板块活动控制下产生的从板块边缘到板块内部的一 系列有规律展布的各具特征的地质构造区域。
二)、构造单元划分的原则
根据本省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地壳类型不同程度的变化,以及同一 时期构造变形特点的不同,拟定全省构造单元逐级划分的原则如下:
一级构造单元,以地台基底固始时代的差别作为划分一级构造单 元的标准;
③前复理石组合
是大陆边缘冒地槽发展初 期非补偿性隔绝深水环境中形 成的岩石组合。
④深水碳酸盐沉积组合
是冒地槽后期深水环境快 速堆积形成的以碳酸盐为代表 的沉积组合。(图254)
二)褶皱断裂与构造运动
一、基底褶皱和构造运动
华南褶皱带经过早古生代末期的造山作用,形成基底褶皱,使陆壳增厚, 并与扬子准地台镶拼在一起,成为稳定地台。
贵州除黔东南以外大部属扬子准地台。面积约15万k㎡ 。具有盖 层厚度巨大,分布广泛,褶皱和断裂均很发育,基底出露零星,刚化 性弱等特点。
一)、扬子准地台构造岩石组合
(一)、形成于大洋地壳区的岩石序列
它是一套经历了绿片岩相变质作用的巨厚的中元古宙基性火山-沉积 岩系构成的大洋地壳岩石序列,主要由半深海环境中浊流成因的砂泥质 沉积与火山喷发的熔岩呈互层组成,构成若干沉积-喷发旋回,是扬子准 地台古老的基底,属早武陵构造阶段大洋环境的岩石序层。包括中远古 宇梵净山群下部的淘金组、余家沟组、肖家河组和回香坪组(如下图 233)

贵州地形总结报告

贵州地形总结报告

贵州地形总结报告贵州位于中国的西南部,地处云贵高原的东北部,东邻湖南,南接广西,西连四川,北界湖北和重庆。

整个贵州省地形多样,既有广阔的高原,也有陡峭的山脉,还有绵延的河流和湖泊。

下面就对贵州的地形进行总结。

首先,贵州地形以高原为主。

贵州境内有两个著名的高原,分别是义渡高原和毕节高原。

义渡高原位于贵州的东南部,海拔在1000米以上,地势平缓,乌江、赤水、仁怀三江受制群山环抱,形成山水相依的秀美景观。

毕节高原则位于贵州的西部,也是中国的亚热带高原,海拔在1000-1500米之间,地势较为平缓,土地肥沃。

其次,贵州地形还以山地为主。

贵州山地众多,主要有黔东岳麓山、贵南丹寨哈尼山、黔中黔西秦岭、黄果树四姑娘山等。

其中,黔东岳麓山是华南最大的山地。

贵州的山地地形险峻,山峰错落有致,山脉纵横交错,形成了许多美丽的自然景观,如龙宫、青龙洞、黄果树瀑布等。

再次,贵州地形还包括丘陵和盆地。

贵州的丘陵地形主要分布在黔东南和黔南地区,这里地势较为平缓,山多丘少,属于典型的丘陵地貌。

盆地主要有贵阳盆地和遵义盆地,贵阳盆地是贵州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最大的盆地。

最后,贵州还拥有丰富的水系。

贵州有长江、珠江、遂川江和乌江等重要河流。

贵州的河流多山泽湖泊,如贵州最长的乌江就是一条风景优美的河流,而四川饮马河则是一条珍稀的岷江源头支流。

此外,贵州还有一些著名的湖泊,包括贵州第一湖青岩湖、赫章黔龙湖、南明超越湖等。

总的来说,贵州地形多样,以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为主,水系丰富。

这种多样的地形特点使得贵州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壮丽的自然景观。

贵州的地形特点也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吸引了众多游客的到来。

但同时,由于地势险峻、山多地少,也给交通运输带来一定的困难。

因此,贵州还需要进一步发展基础设施,以便更好地利用和保护自己独特的地形资源。

贵州区域地质地史概述

贵州区域地质地史概述

贵州区域地质地史概述贵州区域地质地史概述贵州地处祖国西南腹地,属于云贵高原的一部份。

位于西部特提斯构造域和东部濒太平洋构造域的交接地带,在长达10多亿年的地质演化过程中,铸就了现今的地质面貌。

贵州区域地质的主要特征是:(1)沉积地层发育齐全,自中元古界至第四系均有出露,海相地层层序连续。

中晚元古代以海相碎屑沉积为主,古生代至晚三叠中期则以海相碳酸盐沉积占优势,晚三叠世晚期以后全为陆相碎屑沉积。

地层中富含古生物化石,并赋存有丰富的煤、磷、铝、锰等沉积矿产。

(2)沉积岩发育,不仅分布广泛,岩类繁多,且形成环境变异多姿、相带发育齐全,其中碳酸盐岩最为发育,约占全省陆地总面积的61.9%,尤以生物碳酸盐岩占绝对优势。

(3)火成岩出露面积不大,分布零星,但岩类较多,属性较全,从超基性-基性-中性-酸性的岩石中皆可见及,尤以基性岩发育最佳。

岩浆活动时间漫长,在中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十余亿年间的地史时间内均有活动,以中元古代和二叠纪两期最为强烈。

成因类型复杂,既有幔源岩浆喷溢的基性熔岩和侵位基性岩,超基性岩,又有陆壳改造型花岗岩,其形成的原始构造背景以伸展为主。

(4)变质岩以层状浅变质岩系为主,属绿片岩相,具面型分布,相带宽阔,单相变质的特点,原岩以硅质碎屑岩为主。

(5)在长达10多亿年的地质历史的时期中,构造经历了武陵、雪峰、加里东、华力西-印支和燕山-喜马拉雅等5个阶段,构造运动既有激烈的褶皱运动,又有缓和的升降运动。

雪峰运动奠定了扬子陆块的基底,广西运动使黔东南地区褶皱隆起与西北的扬子陆块融为一体,事后又经受了后期的裂陷作用和俯冲造山作用。

多次造山运动形成了复杂的构造形迹,其中以规模宏大的侏罗山式褶皱分布最广,发育最好。

(6)矿产资源较丰富,矿种较多,但以沉积矿产和低温热液矿产为主。

地层地层是具某种共同特征或属性,并能以明显或经研究后推论的某种解释性界面与相邻岩石体相区分的岩石体。

贵州地层发育较全,自中元古界至第四系均有分布,且富含化石,层序大多连续。

贵州地质概况

贵州地质概况

贵州地质概况贵州位于华南板块,跨上扬子陆块、江南造山带和右江造山带3个次级大地构造单元。

由于漫长地质历史岁月壳幔作用和板块运动,发生了多种地质事件,铸就了贵州复杂纷繁的地质图像,并以“沉积岩王国”、“古生物宝库”著称于世。

具有地层发育齐全、碳酸盐岩广布、沉积类型多样、古生物化石丰富、岩浆活动微弱、变质作用单一、薄皮构造典型、地壳相对稳定等特点。

(1)地层本省出露地层为中元古界蓟县系至新生界第四系,厚约30000m。

地层的生物地理区系多样,寒武系至中三叠统以古地中海区生物群为主,次为澳大利亚太平洋区生物群;上二叠统则为华夏植物群;三叠系(海相)属特提斯-扬子动物群。

地层的组份较为复杂,中元古界为海相火山-沉积岩系,中部发育有枕状玄武岩。

新元古界青白口系和南华系以陆源硅质碎屑岩为主兼有火山碎屑岩及少量火山岩;震旦系则主要为海相碳酸盐岩及陆源细屑岩。

下古生界寒武系和奥陶系以海相碳酸盐岩为主,次为硅质陆源碎屑岩;志留系下统主要为硅质陆源碎屑岩兼夹生物碳酸盐岩。

上古生界泥盆系、石炭系和下中二叠统均以海相碳酸盐岩为主,夹硅质陆源碎屑岩;上二叠统贵州西部为峨眉山玄武岩及陆源碎屑含煤岩系,东部和南部则为海相碳酸盐岩。

中生界扬子区三叠系下统至上统下部为海相碳酸盐岩,右江区以陆源碎屑浊积岩为主;上统中上部则为陆相硅质碎屑岩;侏罗系至白垩系下统为紫红色碎屑岩;上白垩统则以紫红色粗屑沉积为主。

新生界古近系为紫红色砂砾岩;新近系则为含砾泥岩及粘土岩;第四系为多种成因类型的砂、泥、砾及钙华等堆积物。

(2)岩浆岩贵州的岩浆岩分布较零星且面积不大,但岩类复杂、期次较多。

中元古代在梵净山区以海相枕状玄武岩为主,并有同源镁铁质超镁铁质岩岩床,以及末期花岗岩。

新元古代早期九万大山区海相玄武岩、同源的镁铁质岩岩墙,以及过铝花岗岩。

早古生代中晚期在黔东有偏碱性超镁铁质岩。

晚二叠世贵州西部为大陆溢流拉斑玄武岩及同源辉绿岩床。

中生代中晚期在黔西南为偏碱性超铁镁质岩。

(整理)贵州地质概况

(整理)贵州地质概况

贵州地质概况贵州位于华南板块,跨上扬子陆块、江南造山带和右江造山带3个次级大地构造单元。

由于漫长地质历史岁月壳幔作用和板块运动,发生了多种地质事件,铸就了贵州复杂纷繁的地质图像,并以“沉积岩王国”、“古生物宝库”著称于世。

具有地层发育齐全、碳酸盐岩广布、沉积类型多样、古生物化石丰富、岩浆活动微弱、变质作用单一、薄皮构造典型、地壳相对稳定等特点。

(1)地层本省出露地层为中元古界蓟县系至新生界第四系,厚约30000m。

地层的生物地理区系多样,寒武系至中三叠统以古地中海区生物群为主,次为澳大利亚太平洋区生物群;上二叠统则为华夏植物群;三叠系(海相)属特提斯-扬子动物群。

地层的组份较为复杂,中元古界为海相火山-沉积岩系,中部发育有枕状玄武岩。

新元古界青白口系和南华系以陆源硅质碎屑岩为主兼有火山碎屑岩及少量火山岩;震旦系则主要为海相碳酸盐岩及陆源细屑岩。

下古生界寒武系和奥陶系以海相碳酸盐岩为主,次为硅质陆源碎屑岩;志留系下统主要为硅质陆源碎屑岩兼夹生物碳酸盐岩。

上古生界泥盆系、石炭系和下中二叠统均以海相碳酸盐岩为主,夹硅质陆源碎屑岩;上二叠统贵州西部为峨眉山玄武岩及陆源碎屑含煤岩系,东部和南部则为海相碳酸盐岩。

中生界扬子区三叠系下统至上统下部为海相碳酸盐岩,右江区以陆源碎屑浊积岩为主;上统中上部则为陆相硅质碎屑岩;侏罗系至白垩系下统为紫红色碎屑岩;上白垩统则以紫红色粗屑沉积为主。

新生界古近系为紫红色砂砾岩;新近系则为含砾泥岩及粘土岩;第四系为多种成因类型的砂、泥、砾及钙华等堆积物。

(2)岩浆岩贵州的岩浆岩分布较零星且面积不大,但岩类复杂、期次较多。

中元古代在梵净山区以海相枕状玄武岩为主,并有同源镁铁质超镁铁质岩岩床,以及末期花岗岩。

新元古代早期九万大山区海相玄武岩、同源的镁铁质岩岩墙,以及过铝花岗岩。

早古生代中晚期在黔东有偏碱性超镁铁质岩。

晚二叠世贵州西部为大陆溢流拉斑玄武岩及同源辉绿岩床。

中生代中晚期在黔西南为偏碱性超铁镁质岩。

《贵州省区域地质》课件

《贵州省区域地质》课件

03 贵州省岩浆岩与变质岩
岩浆岩的形成与分布
岩浆岩的形成
岩浆岩是由地壳内部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岩石。在贵州省,岩浆岩的形成主要与 板块构造活动有关。
岩浆岩的分布
贵州省内的岩浆岩主要分布在黔西南、黔南和黔东南地区,其中以酸性岩和中性 岩为主,基性岩较少。
变质岩的形成与分布
变质岩的形成
变质岩是由其他岩石在高温、高压环 境下经过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贵州 省内的变质岩主要分布在黔东和黔中 地区。
地处云贵高原东部,地势高差大,地 貌类型多样,以山地、丘陵为主,喀 斯特地貌广泛发育。
地质构造与地壳运动
地质构造
贵州省处于扬子准地台和华南加里东褶皱系的过渡地带,主 要构造单元包括黔北台隆、黔东南台凸、黔南陷隆等。
地壳运动
贵州地区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包括褶皱、断裂、岩浆活动 等,这些地质活动对区域地质特征和矿产分布产生了重要影 响。
新生代地层
总结词
新生代地层主要包括第四纪和新近纪,是贵州省最年 轻的地层之一。
详细描述
新生代地层是贵州省最年轻的地层之一,包括第四纪 和新近纪。这些地层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的平原和低山 地区,含有丰富的河流相和湖泊相沉积物,是研究现 代地球气候、环境和人类活动的重要材料。在这些地 层中,发现了许多重要的矿产资源,如盐、石膏、石 油等,对贵州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 时,新生代地层也是研究地球历史和人类进化的重要 材料之一。
变质岩的分布
变质岩在贵州省内的分布较为广泛, 主要集中分布在黔东和黔中地区,以 区域变质岩和接触变质岩为主。
岩浆活动与成矿作用
岩浆活动对成矿的影响
贵州省内的岩浆活动对成矿作用具有重要的影响,岩浆岩的形成过程中可以伴随有金属矿床的形成。

贵州地形总结分析

贵州地形总结分析

贵州地形总结分析引言贵州是中国的一个地理特殊省份,地处中国西南部,境内地形复杂多样,以喀斯特地貌为主导,同时包含了许多丘陵、山地和高原地形。

本文将对贵州的地形进行总结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该地区的地貌特征。

贵州的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是贵州地形的主要特征之一。

喀斯特地貌是由于地下溶蚀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特殊地貌类型,具有典型的地下溶蚀地貌特征。

贵州的喀斯特地貌包括了众多的峰丛、溶洞、峡谷和地下河等自然景观。

著名的喀斯特地貌景点包括黄果树瀑布、九龙洞、龙宫、青岩古镇等。

这些景点展示了喀斯特地貌的奇特之处,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此外,贵州的喀斯特地貌还导致了众多的地下河流域,形成了众多地下河洞穴,这些地下河洞穴也成为了贵州旅游的新亮点。

贵州的丘陵地形除了喀斯特地貌外,贵州地形还包含了大量的丘陵地形。

贵州的丘陵地形主要分布在贵州的东南部和中部地区,地势起伏,丘陵连绵不绝。

贵州的丘陵地形对种植业和林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丘陵地区,山坡较陡,土壤肥沃,适合农作物的生长。

因此,贵州的丘陵地区成为了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

同时,这些丘陵地区还分布着茂密的森林,为贵州的林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资源。

贵州的山地地形贵州的山地地貌主要分布在西南部和北部地区。

贵州的山地地貌起伏不平,地势陡峭,山峰层叠。

这些山地地形不仅给贵州带来了壮丽的自然景观,还对贵州的水资源和旅游业产生着重要影响。

贵州的山地地貌使得贵州成为了水资源富集的地区。

山地的陡峭悬崖形成了众多的瀑布和溪流,这些水源丰富且水质清澈。

贵州的山地地区也成为了旅游者的热门目的地,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观赏美丽的山水风景。

贵州的高原地形贵州地区还包含了一些高原地形,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和东北部地区。

贵州的高原地貌海拔较高,地势相对平坦。

贵州的高原地形对于农牧业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高原地区,气候凉爽,土壤质地适宜,适合牧草和小麦等作物的种植。

高原地区的水资源丰富,适合发展畜牧业。

因此,贵州的高原地区成为了重要的农牧业基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地质环境概况贵州省简称贵或黔,地处祖国西南腹地,属云贵高原的一部分,或称贵州高原,从云贵高原向东南往湖南、广西的丘陵平原及向北往四川丘陵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

东经:103。

36,—109。

35,北纬:24。

37,—29。

13,。

面积17.6万km2。

一、贵州地势基本轮廓由纬向三级阶梯与经向两面斜坡构成,处于我国青藏高原第一梯级到东部第三梯级丘陵平原过渡的第二梯级云贵高原的斜坡地带。

地势由西向东逐渐降低,纬向形成三个阶梯,同时又处于我国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地区,中部高,东、南、北低。

经向形成两面斜坡,因而又成为高耸于四川盆地与湖南、广西丘陵间的高原山地。

贵州地势可分三个梯级(台面),海拔高程分别是,第一梯级(台面)在2900-2200m,由西部威宁、赫章、水城一带的高原组成;第二梯级(台面)海拔降到1500-1000m由贵州中部山原(黔北、黔南)丘原(黔中)组成;第三梯级(台面)海拔继续降到800-500m、由江口-镇远以东的低山丘陵组成。

西部第一梯级(台面)地势最高,为云南高原的延续部分,是贵州最典型的高原地貌,高原面大部保存较好,高原的边缘切割强烈,形成高中山。

中部第二梯级是典型的山原和丘原分布区,其范围在遵义市以南、惠水以北、黔西以东、镇远以西的广大地区,南、北两大斜坡区则是山区分布区。

东部第三梯级(台面)指松桃、铜仁、锦屏等地,是典型的低山丘陵与湖南丘陵区连成一片。

贵州地势起伏较大。

最高点威宁韭菜坪海拔2900m,最低点都柳江出省处海拔137m,高差距2763m。

但全省地势起伏状况各地有所不同,一般是大梯级和高原的中心部位、地形起伏小,河流切割浅,相对高度小,如处于第一梯级(台面)面的安顺、平坝、贵阳、遵义、湄潭、瓮安、麻江等地,以及处于第三梯级(台面)面的铜仁、玉屏、锦屏等到地,相对高度多在200m以下;但在梯级面的转变地带,高原边缘以及各大河流中、下游地区则地形起伏大,河流切割深,相对高差大,如地处高原北部的习水、桐梓、道真、沿河和高原南部的边缘的安龙、册亨、望谟、罗甸、荔波等地相对高差常达500-700m以上。

局部隆起的山地则地势起伏更大,如梵净山雷公山龙头山等强烈隆起的断块山地,其相对高度可达700-1000m以上。

二、贵州地貌主要为喀斯特和非喀斯特两大地貌类型,成因上表现为流水作用为主导剥蚀-侵蚀地貌系列和以岩溶作用为主导的溶蚀地貌系列。

它们的形态各异,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全省不仅有高原、山原和山地,而且有丘陵、盆地(坝子)和河流峡谷、河流阶地、溶洞、洼地等不同类型的地貌。

在地貌上贵州是一个以山地为主的省份,据统计全省山地面积约占75.1%。

丘陵面积约占23.6%,各种盆地(坝子)约占1.3%(全省习用数据为山地87%、丘陵占10%、平地占3%),可见山地地貌类型是贵州地貌第一大特征。

这些山地有的是流水侵蚀而成;有的则是岩溶作用所致。

不同成因的丘陵既分布于高原外缘和高原面上,也成片分布于东部地区,呈孤立状、垄岗状或丛聚状。

盆地(坝子)形态多样、成因复杂,有挽近断裂形成的断陷盆地,流水侵蚀形成的河谷盆地和岩溶作用形成的溶蚀盆地。

这些盆地散布于贵州各地不同高程上,其共同特征是规模不大,面积超过万亩者不到20个,所以没有平原和大型山间盆地是贵州地貌的第二个特征。

三、贵州气象贵州地处副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适中,雨热同季(期),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由于地势高差大,地形复杂,因而气候同时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

贵州各地年平均气温等值线介于12-18°,以7月最高,1月最低,极端最高气温在34°以上,极端最低气温一般不到-10°。

贵州降水水汽主要来自孟加拉湾和南海,两股暖湿气流在贵阳-麻江一带相会,形成丰富降水。

其特点是雨日多,时空分布不均,集中降雨在5-7月,为阵性降水,暴雨多,强度大,占年降水量75%以上。

11-4月降水量明显减少,仅占年降水量的5%以下。

贵州气候灾害主要有日照少,阳光资源不足;倒春寒,伏旱,洪涝、冰雹、秋风、绵绵雨等灾害时有发生。

由气候灾害诱发的地质灾害有水土流失、泥石流、滑坡、崩塌、岩溶涝洼等。

四、贵州水文贵州河流分属长江和珠江两大流域,苗岭为省内一级分水岭,以北属长江流域,以南属珠江流域。

长江流域面积11574km2、占全省总面积的65.7%;珠江流域面积60381km2,占全省总面积的34.3%。

全省河网密布,长度多在10-50km,共计有902条,占河流总数的91.67%。

贵州主要河流多发源于西部高原,水流方向受地势与地质构造条件制约,由我国(省)第一级地势阶梯(台面)分别向东及南、北方向呈扇形展布。

多数河流上游河谷开阔且平缓,在第一级(台面)向第二级(台面)转折的斜坡地带,常常出现河谷裂点(中游束放相间),水流湍急,中游河谷深切狭窄,是造型地貌和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下游河谷又趋平缓。

境内碳酸岩广泛分布,岩溶发育,约60%的河流穿行其间,在河流的中游,常见明、暗流(伏流)交替出现,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化补给,而中游以下则主要是地下水补给地表水。

在喀斯特地区常常是“地下水滚滚流,地表水贵如油”,对大气降水有很强的依赖性。

五、贵州地层从早期的中元古宇至晚期第四系地层均有出露,厚度达3万余米。

中上元古界以海相碎屑地层和火山岩经区域变质作用形成的地层为主;古生代至中生代早期以海相碳酸盐地层占优势;晚三叠世晚期以后则为陆相碎屑地层。

地层区划主要属扬子地层区,次为江南区(或过渡区)及右江区。

综合境内各出露地层,依次由老至新概述如下:(一)中、上元古界中元古界:梵净山群/四堡群,分别出露于黔东北梵净山区和贵州东南隅的九万大山区,是一套巨厚层的变质火山沉积岩系,厚3000-9500m。

上元古界:下江群/板溪群/丹洲群,以下江群分布最广,主要出露在贵州东部,由浅变质碎屑岩组成。

总厚3500-10000m。

震旦系:主要分布在贵州东部,发育良好,沉积类型多样,可分为扬子地层区、江南地层区和过渡地层区。

扬子地层区包括黔中和黔北,下统地层以陆相碎屑岩为主,上统以碳酸盐岩为主。

江南地层区震旦系发育良好,地层连续,下统以杂砾岩为主,厚度大;上统发暗色岩硅沉积为主,厚度较薄。

过渡地层区介于上述两区之间的黔东北至黔东一带,下统亦以碎屑岩为主,上统为硅质岩、粘土岩及碳酸盐岩。

(二)下古生界主要分布在贵州北半部以及黔东南的部分地区,多为浅海相碳酸盐岩及碎屑岩。

寒武系:境内分布广、出露面积大,厚达3000m以上,除下统底部为碎屑岩组成外,其余均以碳酸盐岩为主,分扬子、过渡和江南三个地层区。

奥陶系:分布范围与寒武系相同,唯出露面积较小,岩性以浅海相碳酸盐岩及碎屑岩。

志留系:主要分布于黔北和黔东北,仅有少许出露,岩性以滨海相陆源碎屑岩为主。

(三)上古生界贵州晚古生代地层分布较广,以黔南分布最为齐全,次为黔西南地区,岩性主要为海相碳酸盐及海陆交互的碎屑沉积。

泥盆系:主要分布在贵州的南半部,缺失早泥盆世早期地层,早泥盆世晚期碎屑岩沉积,其上地层发育较全,以海相碳酸盐岩为主。

石炭系:主要分布贵州南半部,发育良好,层序连续,以海相碳酸盐岩为主。

二叠系:分布广泛,几乎遍布全省,地层发育完整,沉积类型多样。

下统以碳盐酸岩为主,上统则为碎屑岩、煤系和石灰岩组成。

(四)中-新生界贵州中-新生代地层除中下三叠统外,几乎全为陆相碎屑地层,其地层格局较之古生代有很大不同,岩相和厚度的变化均较剧烈。

三叠系:分布相当广泛,地层发育良好,沉积类型多样,主要为碳酸盐岩。

中、下部为海相沉积,上部则主要是陆相地层。

侏罗系:主要分布在贵州的北部和西部,以及黔东的天柱附近,地层发育良好,属大陆河湖相沉积。

岩性主要为陆相红色岩系,以河流相及湖相沉积最为发育。

白恶系-第三系:分布零星,见于一些孤立的小型陆相盆地中。

主要为紫红色粗碎屑沉积。

第四系:分布较广,但出露零星,成因类型多样,堆积厚度不大,变化颇为剧烈,分为云贵高原东部延伸区和贵州高原两个地层区。

贵州的第四系可分为下更新统、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和全新统。

关于沉积岩:素有“沉积岩王国”之称的贵州,不仅沉积岩类繁多,分布广泛,而且沉积作用多样,相带发育齐全。

其中,以碳酸盐岩分布最广(约占全省总面积的70%),发育完好,岩种(石)多样。

在碳酸盐岩中,生物成因的灰岩占首要地位。

尤以寒武纪至中三叠世的生物屑灰岩,以及晚古生代的礁灰岩和隐藻灰岩最为重要,二叠纪至中三叠世水下重力滑塌作用形成的石灰岩角砾岩及砾屑碳酸盐岩也颇具特色。

中上寒武统和中、下三叠统的白云岩也较发育,主要为原生-准同生的沉积白云岩。

在陆源碎屑岩中,除下震旦统的中粗碎屑岩(暂统称杂砾岩)成因由为特殊外,细屑沉积岩(黑色页岩、粘土岩和粉砂岩等)也较发育,分布较广、层位众多。

关于火成岩:贵州火成岩的分布面积不大,但岩类较多。

岩浆活动的时间较长,从中元古宙至中生代均有活动,由以中元古宙和二叠纪两个时期最为强烈,其成因复杂。

关于区域变质岩:贵州中、晚元古宙地层中的层状岩石和其他深成岩均已变质,主要属低级绿片岩相,是典型的南方型变质岩。

区域变质岩类较多,按原岩不同主要可分为变质泥质岩、变质碎屑岩、变质碳酸盐岩、变质火山碎屑岩、变质火山岩五类。

其中,以变质泥质岩和变质碎屑岩厚度最大,分布最广。

六、贵州岩石的分布特征以沉积岩分布最广,发育最佳;火成岩岩类较多,但分布零星;变质岩的岩类不多,相变单一,分布在黔东南地区。

其特征为:(一)分布面积。

前震旦系区域变质的硅酸盐岩,分布面积约30000 km2。

震旦系至白垩系沉积的硅酸盐岩和碳酸盐岩,分布面积140000 km2,其中碳酸盐岩约11万km2,占国土面积的61.9%。

火成硅酸盐分布面积大约6000km2,玄武岩分布面积最广泛。

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分布面积最广,主要覆盖在各时代地层出露的斜坡和低凹部位,分布面积占国土面积的70%—80%,松散堆积层的松散性质决定了人类开垦的力度,贵州5600多万亩耕地主要开发在这最年青的地质体上。

(二)岩石地层由老到新从东向西分布。

黔东南及梵净山集中分布了六亿年前的变质岩,向西往黔南、黔中、黔东北、黔北、黔西北到赤水,基本格局依照震旦—寒武系到侏罗—白垩系的分布规律。

(三)在黔南、黔中、黔东北、黔北、黔西北地区,硅酸盐岩和碳酸盐岩基本上呈条带状互层分布。

(四)玄武岩集中分布于黔西北的毕节地区、六盘水市,黔中地区有少量的分布。

(五)碳酸盐岩分布占61.9%,形成了贵州以喀斯特农业生态为主的特征。

(六)贵州是我国岩石出露地表最多的省份,没有大面积第四系松散堆积物成片分布的平原和大型山区盆地。

七、贵州的地质构造从中元古宙至今的地史时期,贵州地壳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造成了较为复杂的地质构造景观(格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