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练习
部编版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练习附答案
![部编版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练习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716c0250029bd64793e2c4e.png)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练习附答案一、积累与运用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埋没.(mò) 彷.徨(páng) 缅.怀(miǎn)探chá(察) xuān(宣)告jiǎn(检)讨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A.对犯了错误的同志,要热情帮助,而不应该幸灾乐祸,袖手旁观。
B.老师的严厉斥责,让他不知所错。
C.若你想看到一朵花的生长过程,最好亲自裁种一棵。
D.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凡风顺,有时经历一些挫折反而能让我们成长得更快。
(解析:B.“错”应写为“措”;C.“裁”应写为“栽”;D.“凡”应写为“帆”。
) 3.(2018·天津)下面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C)A.金钱能买到书籍,却买不到知识;能买到钟表,却买不到时间。
B.朱自清曾这样赞美春天:“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C.把报刊亭改造成志愿者服务站?还是生活服务便民亭?人们对此意见不一。
D.尊老爱幼、勤俭持家、知书达礼……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美德。
(解析:C.这是选择疑问句,第一个问号应改为逗号。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A.美国军舰擅自闯入中国海域,我方对其识别查证,并予以警告驱离。
B.钙质可从食物中摄取,只有人们注重食物的合理搭配,就能获得相应的钙质。
C.为了提高传统优秀文化特色,学校举办了“寻找家乡名人名画”的活动。
D.性格懦弱的李娟的母亲,面对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表现出了异常的坚忍。
(解析:B.关联词搭配不当,应改为“只要……就……”或“只有……才……”;C.搭配不当,应将“提高”改为“展现”;D.有歧义,可改为“李娟性格懦弱的母亲”。
) 5.给下列句子排序,最合理的一项是(B)①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②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
③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④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⑤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A.①④⑤②③B.③②①⑤④C.④⑤③①②D.④③①⑤②6.阅读下面的图片,请结合图一和图二,写出两条信息。
八年级语文下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知识点及同步练习
![八年级语文下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知识点及同步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7aafbf9fa98271fe900ef999.png)
八年级语文下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知识点及同步练习【知识点】一、作者简介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
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
1974年领导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故事背景本文是丁肇中于1991年10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接受特别荣誉奖时发表的演讲。
在这篇演讲词中,丁肇中以一个科学家的身份,对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进行反思,提倡以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去探索世界上的未知事物。
三、理解词义1.荣幸:光荣而幸运。
2.授予:给予(勋章、奖状、学位、荣誉等)。
3.领悟:领会;理解。
4.清谈:本指魏晋间一些士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5.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6.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7.彷徨: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8.激变:急剧变化。
四、问题归纳1.本文第①段的作用是什么?交代演讲的原因,提出论题。
2.第②段中引用《大学》里的“格物”“致知”有何用意?从中国传统儒家经典中提出“格物”“致知”,既点明题目,又说明这一观点由来已久。
用《大学》里的“格物”和“致知”来描述现代学术的基础,强调探察物体即实验在现代学术中的重要性。
由此可见,要真正地了解现代学术发展,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样使论述更有说服力。
3.结合第三段内容,谈谈古今格物致知的不同含义。
在中国古代,由于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并不是为了“寻求新知识”,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平天下”。
4.举王阳明“格”竹失败的例子有何作用?本题运用举例论证作用分析法解答。
举王阳明“格”竹苦思头痛而失败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观点,语言幽默,通俗易懂。
5.第八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论证“实验的过程”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的过程”,同时与王阳明“格”竹的事例形成对比,突出论证了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验得到的道理。
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原创同步练习(含答案)
![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原创同步练习(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abe599f69eae009591bec8e.png)
应有格物致知精力及答案一.常识堆集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领会( ) 徘徊( )( ) 冷眼旁观( )2.选出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 )1.冷眼旁观一往无前 B.格物致知豪无挑选[来历:Z,xx,]C.推之四海传之万世 D.寻求真理学术权威3.下列语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试验的进程仅仅是消积的调查。
B.解放军总部授与我一枚荣誉奖章。
C.这件事让我手足无措。
D.我很容幸被邀请去清华大学讲演。
4.下列语句中,不是病句的一项是 ( )A.由于咱们不能盲目地承受曩昔以为的真理,所以也不能等候“学术权威”的指示。
B.在环境激变的今日,应该从头领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实含义。
C.这可能是由于传统教育的意图并不是寻求新常识,并且是使人习惯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来历:学科网ZXXK] D.试验不是毫无挑选的丈量,它需求详细详尽的方案。
5.解说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应有格物致知精力。
格物致知:(2)最使找徘徊惊惧的.是其时的专一的办法——以静心读书敷衍全部。
[来历:]徘徊:[来历:学_科_网](3)在环境激变的今日。
激变:(4)新的常识不行能由自我讨论或道理的清谈而求得。
清谈:二.强化阅览我觉得真实的格物致知精力,不但在研讨学术中是不行短少的,并且在敷衍今日的国际环境中也是不行少的。
在今日一般的教育里,咱们需求培育试验的精力。
便是说,不论研讨科学,研讨人文学,或许在个人行动上,咱们都要保存一个置疑求真的情绪,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本相。
现在国际和社会的环境改变得很快。
国际上不同文明的沟通也越来越亲近。
咱们不能盲目地承受曩昔以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候“学术权威”的指示。
咱们要自己有判别力。
在环境激变的今日,我们应该从头领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实含义。
这含义有两个方面:榜首,寻求真理的专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究;第二,探究的进程不是消沉的冷眼旁观,而需求有想象力的有方案的探究。
部编版语文八下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练习及解析
![部编版语文八下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练习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a0f92cde76c66137ee0619de.png)
部编版语文八下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练习及解析一、单选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12.0分)1.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通过老师的一番教育,我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B. 故事会上,有几个同学精彩的表演,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
C. 《流浪地球》这部电影塑造了很多令人难忘的情节。
D. 只要坚持不懈地攀登,我们才能到达光辉的顶点。
2.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 “不过,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他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
”B. 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C. 转基因技术的迅猛发展,是给人类带来了福祉?还是埋下了隐患?D. 屏也有大小之分。
从宫殿、厅堂、院子、天井,直到书斋、闺房,皆可置之。
3.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听了一次次求助者被跌倒老人讹诈的事件,我们是否可以心安理得地选择袖手旁观。
B. 在面临紧急情况时,由于缺少经验,这位记者有点儿不知所措。
C. 狂风骤起,深蓝色的海面卷起阵阵巨浪,滔滔不绝地涌向岸边。
D. 丁肇中虽然入了美国籍,但他作为华人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也很让我们扬眉吐气。
4.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A. 读书需要持之以恒的精神,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B. 在书店里,总有人看上如走马观花,对书籍袖手旁观。
C. 无论做学问还是做实验,格物致知的精神均不可或缺。
D. 重要的书必须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5.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我生平最受用的有两句话:一是“责任心”;一是“趣味”。
B. 我想借这个机会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C. 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
D. 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联云: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
6.下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A. 丁肇(zhào)中埋没(mò)没(méi)有B. 彷徨(pánɡ)(huánɡ)中庸(yōnɡ)测量(liánɡ)C. 相濡(rú)以沫儒(rǔ)家孺(rú)子D. 华裔(yì)论(lún)语议论(lùn)二、书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7.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练习题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练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7be290ae0066f5335a8121be.png)
14、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文题解题]◎导读除了学习书本知识和理论知识,你还喜欢动手实验吗?你喜欢通过实验来印证知识甚至获得知识吗?如果是这样,那么恭喜你,你已具备当科学家的潜质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大科学家丁肇中的《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一文,解释得很清楚。
我们不妨来认真阅读他的这篇文章。
◎作者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祖籍山东日照。
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丁肇中1936年1月27日出生在美国。
由于当时中国的境况,他在美国是一个难民,不断地从一个地方逃向另一个地方,根本得不到任何正规教育。
直到12岁,随全家迁往台湾,才进中学读书。
他十分珍惜上学的机会,刻苦钻研,成绩很好。
中学毕业后,他只身赴美读大学,1962年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
丁肇中选定实验物理作为他的主攻方向。
1972年他主持实验去寻找新的重粒子。
对于实验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他这样比喻:“在雨季,一个像波士顿这样的城市,一分钟之内也许要降落下千千万粒雨滴,如果其中有一滴有着不同颜色,我们就必须找到那滴雨。
”经过艰苦的努力,1974年11月12日,丁肇中向全世界宣布,他的小组发现了一种未曾预料的新的基本粒子丁粒子,推翻了过去认为世界只由三种夸克组的理论,为人类认识微观世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被称为是“物理学的十一月革命”。
1977年秋,丁肇中访华并建议派遣中国物理学家参加他的实验小组工作。
如今已有上百人去到他的身边。
这些人员提高相当快,他非常满意,并寄予厚望。
他在一篇自传性的文章特别推崇这样一首诗: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
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
[知识览通]◎语音1、测量:“liáng”不能念成“liàng”。
2、朱熹:“xī”不能念成“xǐ”。
3、彷徨:“pang huáng”不能念成“fáng huáng”。
4、埋没:“mò”不能念成“měi”。
5、肇:zhào。
九年级语文上册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练习 人教新课标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练习 人教新课标版](https://img.taocdn.com/s3/m/37fb582a10a6f524ccbf8546.png)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及答案一.知识积累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领悟.( ) 彷徨..( )( ) 袖手旁观.( )2.选出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 )A. 袖手旁观一帆风顺 B.格物致知豪无选择C.推之四海传之万世 D.寻求真理学术权威3.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实验的过程仅仅是消积的观察。
B.解放军总部授与我一枚荣誉奖章。
C.这件事让我不知所措。
D.我很容幸被邀请去清华大学演讲。
4.下列句子中,不是病句的一项是 ( )A.因为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所以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
B.在环境激变的今天,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C.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并且是使人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D.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具体细致的计划。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格物致知:(2)最使找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惟一的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
彷徨:(3)在环境激变..的今天。
激变:(4)新的知识不可能由自我探讨或哲理的清谈..而求得。
清谈:二.强化阅读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是不可缺少的,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
就是说,不管研究科学,研究人文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
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
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
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
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需要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练习题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练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12b47e392af90242a895e5ca.png)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一、根据本义写出相应的成语。
A.船挂满帆,一路顺风行驶。
()
B.把手笼在袖子里在一旁观看。
()
C.一抬脚就成功。
()
D.事情在于人做。
()
二、下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丁肇(zh ào )中埋没(mó)没(méi)有
B、彷徨(páng)(huáng)中庸(yōng)测量(liáng)
C、相濡(rú)以沫儒(rǔ )家孺(rú)子
D、华裔(yì)论(lún)语议论(lùn)
三、下列成语书写有两处错误的一项是():
A、劳民伤财叹为观止恻隐之心不假思索
B、事必恭亲人才倍出修身齐家改弦更章
C、绿草如荫源远流长格物致知各行其是
D、优柔寡断袖手旁观无理漫骂蜂涌而至
四、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尽管他们怎么造谣、诽谤,铁的事实是改变不了的。
B.我虽然下决心学好数学,成绩总是提不高,老师也总是给我个别辅导。
C.有的同学,由于对语文无兴趣,因而对数学很爱好。
D.只要学习目的明确,只要肯刻苦努力并讲究学习方法,我们就能把学习搞好;否则,我们就不能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017部编版)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练习试题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017部编版)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练习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ed5d0876ff00bed5b9f31df7.png)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练习题一、语言积累与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错的一组是:()A、华裔(yì)污蔑(miè)丁肇中(zhào)B、彷徨(páng)埋没( mò) 蛮横(hèng)C、卑鄙( bì)怡情(yí)挑拨离间(jiàn)D、缅怀(miǎn)赋予(fù)卑劣(liè)【答案】C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毫无选择消声匿迹栽种B、根深蒂固不言而喻修身C、草长莺飞不知所措瞭望D、人情世故天衣无缝诚意【答案】A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A.实践证明,一个人知识的多寡,成就的大小.关键在于勤的程度。
B.记者又到学校采访到了许多丁教授的事迹。
C.就目前来讲中国人民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还确切地需要大大提高。
D、通过中国男子足球队的表现,使我们认识到良好的心理素质的重要。
【答案】A4、下列加横线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A、为了全村致富,村干部整天上蹿下跳,忙得不亦乎。
B、通过模拟考试,他发现了语文学习的蛛丝马迹。
C、小张同学匠心独运,勤学苦练,很快学会了骑自行车。
D、大家都要积极参加加学校组织的献爱心活动,切不可袖手旁观。
【答案】D5、下列句子排序恰当的一项是()①我以为“过去未来皆是现在”的话倒有些道理。
②故一时代的思潮,不是单纯在这个时代所能凭空成立的,不晓得有几多“过去”时代的思潮,差不多可以说是由所有“过去”时代的思潮,一凑合而成的。
③有的哲学家说,时间但有“过去”与“未来”,并无“现在”。
④因为“现在”就是所有“过去”流人的世界,换句话说,所有“过去”都埋没于“现在”的里边。
⑤有的又说,“过去”“未来”皆是“现在”。
A.③⑤①④②B.⑤①④②③C.①④②③⑤D.③⑤①②④【答案】A6.“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格物”一词的含义是()A.合格的事物B.推究事物的道理C.探讨自己D.追求最高理想【答案】B7.“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是‘四书’,”一句中“四书”指的是()A.《诗经》《尚书》《礼记》《易经》B.《大学》《中庸》《论语》《孟子》C.《春秋》《论语》《孟子》《礼记》D.《韩非子》《列子》《孟子》《庄子》【答案】B7、从课文中找出与下列意思相一致的词语,写在后面括号里。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提升训练(解析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提升训练(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2df23b71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b7.png)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选择题1.下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A.丁肇.中(zhào)埋没.(mò( 没.有(méi)B.彷.徨(páng)中庸.(yōng)测量.(liáng)C.相濡.以沫(rú)儒.家(rǔ)孺.子(rú)D.华裔.(yì)论.语(lún)议论.(lùn(【答案】C【详解】试题分析:C注音有错误( 改为:儒家(rú((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读音。
还可根据形声字中的声旁特点协助判断读音。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实验的过程仅仅是消积的观察。
B.解放军总部授与我一枚荣誉奖章。
C.这件事让我不知所措。
D.我很容幸被邀请去清华大学演讲。
【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
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
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
A项应为“消极”;B项应为“授予”;D项应为“荣幸”。
故选C。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B.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
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C.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
D.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使用与辨析能力。
我们在语文学习中不管是读书还是写作,除了领会文章的立意,理解布局谋篇,品读词句外,还要重视标点符号,把标点符号与语言文字联系起来阅读、思考、运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正确地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全面提高读写能力。
A项“分号”改为顿号;B项“第一”“第二”是两个并列的分句,中间用“分号”;C项“大学”是一部书(应该使用“书名号”(4.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A.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人关键性的发明..。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测试题(含答案)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测试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fc66878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01cf474.png)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测试题(含答案)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字注音和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荣幸(xìng) 授予(yú) 缅怀不知所措B.测量(liàng) 恐慌(huāng) 瞭望开拓进取C.彷徨(fǎng) 埋没(mò) 检讨秀手旁观D.领悟(wù) 激变(jī) 探察格物致知2.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孩子阅读传统典籍,父母不能袖手旁观,最好和孩子一起研读和辨析。
B.中国传统的治国之道是儒家的大学之道,按照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顺序次第展开。
C.曲折是人生的清醒剂,在曲折的道路上获得教益,是你一帆风顺时难以得到的。
D.易中天老师在演讲中时时旁征博引,妙语连珠,简直令同学们目不暇接。
3.选出填入空白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________美国总统杜鲁门曾发表声明,表示美国承认中国对台湾行使主权,________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________派军队侵占台湾,________抛出“台湾地位未定"等谬论,企图制造“两个中国”。
对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理所当然地予以坚决反对。
尽管可是只是才B.如果那么不仅而且C.尽管但是不仅而且D.如果那么只有才4.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作者丁肇中,祖籍山东日照,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获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B.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
C.“四书"是指《大学》《春秋》《论语》《孟子》这四部儒家经典著作。
D.“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这个句子的主干是:我们体会意义。
5.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互动百科"号称是全球最大的中文百科网站,但在今年央视“3·15”晚会上,“互动百科"被曝光成“最大虚假广告垃圾网站”。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练习题(含答案)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练习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898656c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2f.png)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练习题(含答案)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积累与运用1.下列词语的加点字注音及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模式(mú)探索(suǒ)孜孜不倦(zì)B.汲取(xí)儒家(rǔ)根深底固(dì)C.埋没(mò)关键(jiàn)不言而谕(yù)D.肇事(zhào)彷徨(páng)格物致知(zhì)2.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B.艺术创作鼓励创新,但艺术家不能有一帆风顺的速成心态。
C.面对破坏环境的行为,我们绝不能袖手旁观。
D.因为消息来得太突然,他一时不知所措。
3.比较下面两句话,说说哪一句话表达效果好一些,并说明理由。
A.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B.实验的过程是积极的探测。
4. 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承办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不仅成都展示了美育成果,还扩大了城市影响力。
B.5月22日10时40分,“祝融号"火星车安全到达火星表面,执行一系列巡视探测。
C.经过精心设计的大运会吉祥物“蓉宝”,外形憨态可掬,寓意丰富深刻,深受大家喜爱。
D.据调查,青少年近视的原因主要是户外运动时间偏少、不科学使用电子产品造成的。
5.文学文体知识填空。
本文作者_ 是籍华裔物理学家。
在文中“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一句中,“四书”指的是《_》《_》《_》《_》。
6、请把下面应用文补写完整。
5月5日达川区光明中学校团委组织以“培养实验精神,贡献人类社会"为主题的演讲赛,团支书郑明负责通知参赛选手当日下午三点到学术报告厅参赛。
根据通知的写作要求,请你代他将下面的通知补写完整。
通知①____:今天下午学校举行以“培养实验精神,贡献人类社会”为主题的演讲赛,请参赛选手____②____。
九年级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练习题1 (2)
![九年级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练习题1 (2)](https://img.taocdn.com/s3/m/351c5ee0f8c75fbfc77db20b.png)
习题精选
1.给下列画线的字注音。
A.丁肇()中 B.朱熹() C.论()语
D.儒()家 E.测量() F.向()导
G.彷()徨 H.适当()
2.解释下列词语
A.格物:
B.致知:
C.袖手旁观:
D.儒家:
3.给下面的一段文字加标点符号。
在中国的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的大《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索物体而得到知识
参考答案
1.A.zhào;B.xī;C.lún;D.rú;E.liáng;F.xiàng;G.páng;H.d àng
2.A.推究事物;B.获得事物的知识;C.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D.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流派,以孔子为代表,主张礼治,强调传统的伦理关系。
3.在中国的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
“四书”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
就是说,从探索物体而得到知识。
第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基础训练)(解析版)
![第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基础训练)(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78aefe2c770bf78a64295467.png)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字注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缅怀.(miàn)实践.(jiàn)格物致.知(zhì)B.检讨.(tǎo)彷.徨(fáng)一帆.风顺(fān)C.遵.盟(zūn)哲.理(zhé)袖.手旁观(xiǜ)D.恐慌.(huāng)测.量(cè)不知所措.(cuò)【答案】D【解析】【详解】A.“缅”读miǎn;B.“彷”读páng;C“袖”读xiù;故选D。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A.授予实验特地显微镜B.测量支配细至一帆风顺C.检讨遵照缅怀齐家治国D.突破关键栽种袖手旁观【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
B项的“至”改为“致”。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B.一个实验能否成功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C.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不可缺少,而且研究学术也是不可少的。
D.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B项两面对一面。
可改为“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C项递进关系错位。
应将“不但”与“而且”后的内容对调。
D项缺少宾语中心语。
应在“中国文化”后加上“的一部分”。
点睛:病句有不同的类型,常见的有词语选用不当、语义失当、句法错误这几大类。
词语选用不当造成的病句比较单一;语义问题包括语义不精练、歧义问题、语义颠倒、语义不周密、语义前后照应不周;句法问题包括搭配不当、语序不当、句式杂糅、残缺和多余。
做题时要仔细分辨类型,有助于找到错误的地方。
4.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对犯了错误的同志,要热情帮助,而不应该幸灾乐祸,袖手旁观。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练习题_2298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练习题_2298](https://img.taocdn.com/s3/m/51c2fe7983d049649a6658ca.png)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4 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练习题内容预览:14.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积累与运用1.下面词语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齐家(整治)推之四海(推广、延伸)B.格物(推究)领悟(明白、理解)C.治国(治理)致知(获得)D.清谈(清淡的)不知所措(处理)2.下面句子中选词填空恰当的一项是()①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________,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②这位先生明明是把________外界误认为 ________自己。
③ 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________过程的向导。
④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________。
A .①探察②探索探讨③探索④探察B.①探索②探察探讨③探索④探察C.①探察②探察探讨③探索④探索D.①探讨②探索探讨③探索④探察3.在下面的横线上加入一段文字,先后顺序排列恰当的一是()南极是一个冰雪有2019 米厚的大, ________。
① 1983 年 7 月,得最低气温零下89.2℃②在南极点,年平均温度达零下50℃③ 世界上境最劣的大在等待着我去征服④ 它是世界上最寒冷、最大的地方A .④②①③ B.④③②① C.①②④③ D .③④①②4.填入关恰当的一是()① ()今天寒刺骨,()我是早早出了。
② 那位人是有骨气的,()死,()吃你的。
③ 在学校里,有些同学很“用功”,()不会用思想。
④ 人是要死的,就看怎死法?()于毛呢,()重于泰山?A.① 然⋯⋯但是②不是⋯⋯就是③但是④不是⋯⋯而是B.①尽管⋯⋯可是②宁可⋯⋯也不③可是④不是⋯⋯就是C.① 然⋯⋯但是②宁可⋯⋯也不③可是④是⋯⋯是5.填空。
“格物”、“致知”出自儒家典《 ________》中的《 ________》篇,宋代朱熹抽取《________》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 》两篇和《》《孟子》在一起,称“四”。
二、内① 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重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练习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练习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练习
【同步达纲练习】
一、根据本义写出相应的成语。
A.船挂满帆,一路顺风行驶。
()
B.把手笼在袖子里在一旁观看。
()
C.一抬脚就成功。
()
D.事情在于人做。
()
二、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查,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B.因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C.一切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意力。
D.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尊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
三、用适当的关联词语填空。
A.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这可能是传统教育的目的并寻求新知识,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B.实验的过程消极的观察,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C.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四、试比较下列句子中括号里的词语,指出哪个词最合适,并说明原因。
1.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试、测量),它需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
2.在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撑、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
3.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领会)的。
【创新能力训练】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
(一)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
因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
有一天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
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
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
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
就是说,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
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
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
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
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1.为什么说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2.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3.“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的错误在于什么?“格”在此句中是什意思?
4.本段选文中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5.打点的词语可以删掉吗?为什么?
(二)
最苦与最乐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
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
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老、病、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人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的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
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
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于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
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
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他便有了责任。
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这事便有了责任。
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有了这责任。
这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
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
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是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
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病、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开。
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更重了。
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得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真是不可以言语形容。
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
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
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
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
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
一翻过来,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已。
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
有人说:既然这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
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
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
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
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1.按已给空格用原文填空。
在作者笔下,贫而不苦的原因是,失意不苦的原因是,老、病、死不苦的原因是。
作者认为真正的痛苦源自。
1.请从最后一段中找出与“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内涵相符的一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认为,文章最后所说的“卸却”责任与“解除”责任有何不同?
(1)“卸却”责任指(10字以内)
(2)“解除”责任是(10字以内)
3.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10字以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以“最苦与最乐”为题,而不以“苦与乐”为题,为什么?
5.读完全文后,你对“责任”是怎样看待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科渗透训练】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一生之计在于青年”,它们包含了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
【同步达纲练习】
一、A.一帆风顺B.袖手旁观C.一蹴而就D.事在人为
二、B三、A.但是、因为、不是、而是B.不是、而是C.不但、而且
四、1.测量,因为“测试”是对机械、仪器和电器等的性能和精度进行测量,而此句的意思是用仪器对科学实验中的有关数值进行确定,故用“测量”。
2.支配,因为“支配”是对人或事物起引导和控制的作用,而“支撑”是抵抗住压力使东西不倒塌或勉强维持。
3.领悟,“领会”一般与“精神”等搭配,“领悟”一般与“知识”等搭配。
【创新能力训练】
(一)1.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2.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3.把探索外界误认为探索自己。
探索。
4.例证法,道理论证。
5.不能,否则就不能突出途径的单一性
(二)1.知足安分达观(“难免”不得分)没有尽应尽的责任 2.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3.(1)未尽责任,丢开不管(“推卸责任”和“逃避责任”亦可)(2)尽了责任,再无负担(“解除掉责任”不得分,“解决责任”得1分)
4.人人必须尽责任(或“人必须对生活负责”;“尽责虽苦却乐”)(就“最苦”或“最乐”某一方来表述,不得分)
5.本是从“最苦”和“最乐”两个侧面来谈“人要尽责任”的道理。
6.(1)每一个人都有责任;(2)尽责任是我们生活的全部内容;(3)尽责任,就会快乐,否则,就会陷人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