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的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跨文化交际的形式和手段-------言语行为
一言语行为理论(言语行为理论的创始人英国哲学家奥斯汀)(一)言语行为的“三分法”
(1)言内行为。这一行为本身并不能构成语言交际,但在实施这个行为之中,通常实施了
一个言外行为,有时还实施了言后行为。
(2)言外行为。通过“说话”这一动作所实施的一种行为。
(3)言后行为。指说话带来的后果。
言内行为和言外行为的区别在于:前者通过说话表达字面意义,后者通过字面意义表达说
话人的意图。说话人的意图一旦被听话人领会,便可能带来变化或产生后果,这就是言后行为。当然说话人的意图未必被听话人领会,或者听话人虽然领会了说话人的意图,但却不一
定按照说话人的意图去行事,所以言后行为不一定发生。
(二)塞尔的言外行为“五分法”
(1)阐述类。言外之的是使说话人对所表达的命题的真实性做出保证;适从向是从话语到
客观现实;所表达的心理状态是相信。
(2)指令类。言外之的是说话人试图让听话人去做某一件事;适从向是客观现实适从话语;
所表达的心理状态是希望或者愿望。
(3)承诺类。言外之的是使听话人对某一未来的行为做出许诺;适从向是从客观现实到话语;所表达的心理状态是意欲。
(4)表达类。言外之的是对命题中所表明的某种事态表达说话人的某种心理状态。没有适
从向,命题的真实性是实施这一类言外行为的前提。
(5)宣告类。言外之的是使客观现实与所表达的命题内容一致。适从向是使客观现实符合
所说的话语,但与指令类和承诺类不同,它的言外行为使客观现实按照所说的话语发生的变
化是即刻的、瞬间的。
(三)言语行为的跨文化研究
不同文化群体的人们在言语行为实施过程中是有差异的:
(1)人们所能够实施或通常所实施的言语行为的范围不同;
(2)人们在如何恰当得体地实施言语行为和掌握言语行为的实施方式的多样性的程度方面
存在着差异;
(3)如何实施某些言语行为的规则因文化而异;
(4)对新的信息接受的开放程度,以及言语行为实施的方式的变化或灵活性因文化而异;(5)交际者对对方实施的言语行为所表露出来的积极或消极态度的敏感程度也因文化而异。
二语言表达的间接性
(一)语言表达间接性的特征
语言表达具有间接性,也就是说人们常常不是坦白直率地去说自己想说的话,而是通过
某种方式间接地去表达自己的意图。这种语言使用中的“拐弯抹角”的现象就是语言表达的
间接性。
语言表达的间接性也可以从语言的字面意义和语言的话语意义之间的关系去解释。
当这两种意义不一致时,语言的使用便是间接的。人们说话并不总是说什么就意味什
么,话语的字面意义和说话的真正意图并不总是一致的,人们常常通过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含蓄、婉转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二)间接言语行为的制约因素
(1)权力关系。会话双方的权力差别越大,说话可能越间接。
(2)社会距离。彼此越熟悉,关系越密切,说话可能越直接。
(3)要求大小。提的要求越高,问话的方式就可能越间接。
(4)权利与义务。要求别人做的事是你的权利或者是别人的义务,那要比你求别人帮忙用的说话方式直接。
三言语行为的文化差异分析
(一)问候
(二)告别
不同文化都有不同的习俗和侧重点。如果把汉语告别语直译成英语并用于跨文化交际当中,英语国家的人会觉得很不自然或十分别扭。这主要是由于社会文化的差异所致。
比如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的客人在别人家做客,在丰盛的聚餐结束后,告别时所用的礼貌语方面存在着惊人区别:
西:Thank you so much for a wonderful evening。
中:实在抱歉,给您添了不少麻烦。
西方人使用感谢语来道别,而东方人则使用道歉语来道别。
(三)致谢
当别人为自己提供帮助,或别人对自己表达善意时,当事人向对方致以感谢的话叫做致谢语。英语国家的人可以说是不离Thank you ,几乎任何场合、任何人际关系都可以使用。汉语交际中,表达谢意的词语也不少,常用的有“谢谢”、“多谢”、“非常感谢”等。但是汉语的“谢谢”不像英语那样处处使用,有时还须谨慎使用。
有几种场合中国人常常不用致谢语:
1.交际双方的关系亲密一般不用互相致谢。
2.当受到别人夸奖或赞扬时一般不表示感谢。
3.在自己的职责、义务范围之内的事情一般不需要致谢。
(四)答谢
在汉语的答谢语中,当说话人受到别人称赞时,往往表达“谦虚”的语用含义,这是符合礼貌原则中的谦虚准则的。这个谦虚与英语国家人恪守的合作原则中的“质”的准则往往产生冲突,导致英汉交际中答谢行为上的语用失误。使说话人原有的语力消失,造成误解。比如:中国人作报告结束时往往会用一些谦辞,以表示“谦虚”的语用功能。这是汉语环境下的客套话,很自然、很正常。如:“对不起,我浪费了大家的宝贵时间了。”但是英语国家人却不能接受这样的客套。在这种场合,英语国家人常会直接表达对听众的谢意。
英语中的答谢比较直接,但在汉语中有些说法让英语国家的人很难堪,比如说像“这是我应该做的”或者“这是我的职责”的话语,将其直译成英语就是That's what I should do 或That's my duty。
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这两句英译话语的语用含义就变成了“这不是我情愿做的,只是责任而已”,英语国家人听到这样的话语会感到尴尬,这与汉语要表达的语用含义大相径庭。(五)道歉
(六)恭维
英语中恭维语的一个主要功能在于协调交往中双方关系的“一致性”(即平等关系),即恭维者把它作为一种融洽社会关系、增进彼此感情的手段。在中国文化环境中,恭维语的一个主要功能往往是通过恭维对方达到某种功利性目的。
汉语恭维语值得注意的两个特点
第一,在其表达方式上有一个在美国文化中极为罕见的现象,那就是在夸奖别人的同时,往往会有意无意地贬低一下自己。
第二,在中国文化中,存在大量的隐性恭维语,说话人的赞美并不显见于言辞本身,被恭维的人只有结合具体语境与相关背景知识才能领会其称赞之意。而在美国文化中,恭维语往往是高度程式化的语言,其突出特点就是句式较为固定,极易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