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
浅评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教1001 徐香 100204136摘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揭示商品内在矛盾的科学理论,所揭示的市场经济规律是指导我们认识和解决现实经济中出现的新问题的指针。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批判继承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最终制成了剩余价值理论。
本文从理论产生的背景、基本内容和作用以及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挑战三个方面做出理论分析。
关键词:劳动劳动价值剩余价值第一部分:一、劳动价值论产生的历史背景:19世纪中叶,产业革命完成,在此推动之下,资本主义社会发育成型并不断发展,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日益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矛盾。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资本主义辩护的庸俗经济学逐渐取代古典经济学而居于统治地位;二是无产阶级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利益受损,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勇敢的拿起武器进行反抗斗争,以争得自身利益,因此社会革命迫切需要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作为指导。
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继承了亚当斯密、李嘉图理论的科学成分并加以合理的创新,用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从根本上改造了劳动价值论,论证了它的历史性质,并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科学地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
二、劳动价值论理论内容: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关于劳动创造商品价值及商品生产、交换遵循价值规律的理论。
主要包括商品及商品的二重性、劳动的二重性、价值规律、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和货币产生和发展等内容。
(一)商品具有二重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马克思从质和量两个方面来考察分析,提炼出商品的使用价值的概念就是:“物的有用性”。
它以物体本身作为客体,是对人的一种有用性,只在使用和消费中的得到实现,是构成财富的物质的内容。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商品价值量的多少反映了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多少。
马克思认为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二者缺一不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社会理论,它的基本原理包括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理论等。
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框架下,人民群众被赋予了主体地位,这是一种根本的原则和价值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基石。
人民群众是社会的创造者和推动者,他们具有无限的创造力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因此,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体现了人民的地位和作用在国家和社会中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一是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而这个矛盾运动的主体就是人民群众。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人民群众以劳动者的身份参与到社会生产和建设中,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出了社会财富,并享受到了这些财富的成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二是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辩证过程,包括对立统一、量变质变和否定之否定等规律。
人民群众作为社会的主体,他们在实践中不断与客观事物进行相互作用和改造。
通过实践,人民群众可以认识到事物的矛盾和问题,从而推动事物的发展和变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三是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理论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剩余价值是劳动者创造的财富中被资本家占有的部分。
人民群众的劳动创造了社会财富,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他们无法充分享受这些财富的成果。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就是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让他们成为社会的主人。
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代表着人民的立场和利益。
社会主义国家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原则。
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都应当为人民服务,维护人民的权益。
人民群众通过民主制度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和决策,实现人民对国家的真正主权。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需要通过具体的制度和机制来保障。
例如,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加强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组织和自我管理能力,保障人民的劳动权益和合法权益;加强群众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和文化素质;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水平等。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观与劳动教育观——经典文献的研析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观与劳动教育观——经典文献的研析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观与劳动教育观——经典文献的研析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一门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是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武器。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其中,劳动价值观和劳动教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通过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典文献进行研析,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观与劳动教育观的内涵和意义。
首先,我们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人类社会的本质活动,是人类通过改变自然来满足自身生活和发展需要的主要手段。
劳动价值观强调劳动对于个体和社会的重要性。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指出,商品的价值是由其中所包含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劳动在商品经济中具有价值创造和价值转化的作用。
具体而言,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价值,劳动者通过劳动从而获得物质财富。
马克思强调,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创造财富,但实际获得的财富往往不等于劳动价值,而是被剥削资本家剥夺了一部分。
劳动价值观揭示了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所面临的剥削和压迫的现实,也为推动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
其次,我们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劳动教育观。
劳动教育观是马克思主义对劳动和教育关系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人的根本需要,人通过劳动实现自己的价值和全面发展。
劳动教育观认为劳动与教育是相辅相成的,教育应当以劳动为基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强调,劳动可以培养人的劳动能力、创造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体现。
他提出的“手脑结合”的教育方法就体现了劳动教育观的核心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教育观还强调,劳动教育应该培养劳动者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使人们具备为社会作出贡献的能力和素质。
观察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典文献,可以发现他们对劳动价值观和劳动教育观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和阐述。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系统地分析了商品经济和劳动价值的形成过程,指出劳动是“生产力和价值的源泉”。
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和发展劳动价值论
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和发展劳动价值论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以劳动价值论为其理论基础,认为劳动是价值的源泉,而且劳动价值是决定商品交换关系的基本因素。
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和发展劳动价值论。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渊源、劳动价值论的核心观点和发展劳动价值论的必要性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旨在探讨为什么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和发展劳动价值论。
一、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渊源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中后期产生的一种新的有别于旧哲学的,同时又继承了前哲学优秀成果的哲学思想流派。
马克思主义是由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共同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包括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价值理论、阶级斗争理论等。
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劳动价值论则是其核心内容之一。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在资本主义时代,而资本主义制度的核心就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在商品生产和交换的过程中,价值问题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论,尤其是劳动价值论,对于认识和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和发展劳动价值论。
二、劳动价值论的核心观点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内容,它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
劳动价值论的核心观点可以概括为:劳动是价值的源泉,而且劳动价值是决定商品交换关系的基本因素。
劳动是价值的源泉。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它的劳动所决定的。
这里的劳动不仅仅是简单的体力劳动,还包括脑力劳动。
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没有劳动就没有价值。
劳动价值论是以劳动为基础的。
劳动价值是决定商品交换关系的基本因素。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的交换是以它们的价值为基础的。
商品的价值决定了它们的交换比例。
而商品的价值又是由生产它们的劳动时间所决定的。
劳动价值是决定商品交换关系的基本因素。
马克思辨析题期末考试
3、知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 答:错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 主义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马克思主义。
第一章 1、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运动就是物质,物质就等同于运动。 答:错 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这个论断表明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的承载者,反映了物质和运动 的联系。但是把物质和运动等同起来则是不正确的。物质和运动是有区别的。物质是表明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而运动则是表明这种 客观实在的存在方式的范畴。物质是运动的承载着,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二者是有区别的。
答:错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人有不同的见解。这是由于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观的能动反应,是主体和客观相互作用 的结果。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 事物极其规律的正确反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明人的认识的主体差别性,而这些具有差别的认识是否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 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同云客观真理。
5、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由于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不同的实践标准。 答:错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标准既是确定又是不确定的。这种不确定性不是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其不同的实践标准,作 为实践的标准只有一个,不以个人和阶级为转移。造成实践标准不确定性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由于一切实践都是具体的、历史的实践, 都有局限性,这样每次实践检验出的认识的真理性也只能是认识的、具体的,具有近似的性质。这就是说,实践对真理的检验不是一 次完成的,而是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的。二是由于实践检验是个过程,任何特定历史阶段的具体的实践,都不可能对具有抽象性和 普遍性的一切理论、认识和观点做出最终的检验,既不能证实或驳倒一切认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论述题.汇总
1.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义哲学意义答: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分)意义: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意义答三条原则(一元论或唯物论的原则、可知论的原则和辨证的原则)和三条界线(与唯心论的界线、与不可知论的界线和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界线)。
2.阐述意识的本质、起源及其能动性作用的表现答: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意识的起源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更加重要的是社会的产物,其中关键的是劳动的产物。
其能动性主要表现有:第一,意识活动是一种主动的创造过程。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的性、计划性。
第三,对客观世界的改造.第四,意识能反作用于主体及生理过程和活动。
3.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内容及哲学意义答:同一性: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斗争性: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意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的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二者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在一定的条件下所处的地位有所不同。
运用这一原理指导实践,有利于正确认识和把握事物的主要矛盾并做出正确决断,促进优势互补和事物的协调发展。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内涵及哲学意义答:普遍性: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存;特殊性:矛盾性质的特殊性、矛盾不同发展过程或阶段中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系统中各种矛盾的特殊性、解决矛盾形式的特殊性。
意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扑便真理同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5.简述质变与量变的辨证关系答:第一,相互转化。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巩固原有量变的成果,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马克思题解
1、科学技术是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
答案:N2、19世纪30—40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没有革命理论的指导和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答案:Y3、真理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谬误也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
答案:Y4、真理和价值的统一,突出地表现在两者相互贯通、相互引导和检验标准化的一体化。
答案:Y5、资本的技术构成不可能决定资本的价值构成答案:N6、绝对真理就是终极真理。
答案:N7、社会历史是自然历史过程答案:Y8、价值增值过程不过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答案:Y9、19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劳动价值论,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答案:N10、自由王国是在必然王国中自由时间积累的结果。
答案:Y11、市场经济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依靠市场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答案:Y12、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答案:Y13、无论是公有制还是私有制只要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就是好的。
答案:N1、判断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是否完成的标志A、占有的感性材料是否十分丰富而又真实B、感性认识是否已经上升到理性认识C、对该事物的认识是否经过多次反复D、对该事物的理性认识是否运用于实践,取得预期效果答案:D2、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的量的关系表现在A、二者相等B、利润率小于剩余价值率C、利润率大于剩余价值率D、二者没有关系答案:B3、解决商品内在使用价值和价值矛盾的关键是A、货币的出现B、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划分C、商品交换的实现D、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答案:C4、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共同点是5、“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实现的重大意义是6、下列关于“过犹不及”的理解正确的是7、资金周转是从资本运动的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9、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首要内容是10、下列观点中反映规律的根本特点的是11、“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这种观点是12、体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最主要的标志是科学技术,而衡量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客观尺度和……13、老子曰:“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
2022年天津财经大学公共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卷B(有答案)
2022年天津财经大学公共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卷B(有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B.与时俱进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D.科学性2、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3、实践的中介是()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4、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的标准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D.一元论和二元论5、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A.是不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B.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C.是不是有新形式和新特点D.是不是得到大多数人的承认6、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都存在的经济关系是()A.实行生产资料的社会公有制B.实行按劳分配原则C.实行按需分配原则D.实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体制7、采用“通过批判旧世界来发现新世界”方法的是()A.空想社会主义者B.马克思主义C.唯物主义D.唯心主义8、马克思说:“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这说明了()A.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唯一形式B.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主要的基本形式C.暴力革命与和平发展互相排斥D.暴力革命与和平发展可以相互取代9、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主要依据是()A.现代无产阶级日益壮大和觉醒B.个别企业有组织的生产与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C.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尖锐化D.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10、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A.生产力B.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C.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D.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11、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生产资料所有制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12、在商品经济中,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的支出必须借助于()A.具体劳动B.剩余劳动C.商品的生产形式D.资本主义生产方式13、货币之所以能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A.它能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大小B.它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本身具有价值C.它具有计量单位D.它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1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宏观管理和调节体现的是()A.全体劳动人民的经济利益B.个别金融寡头的经济利益C.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D.国有企业的经济利益15、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的历史过渡性要()A.否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切改良B.对资本主义采取全面肯定的态度C.借鉴资本主义社会中反映人类文明进步的改良D.借鉴并发展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二、多项选择题16、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基本形态有( )A.朴素唯物主义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庸俗唯物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17、资本积累规模的大小取决于()A.对工人的剥削程度B.预付资本量的大小C.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D.劳动生产率的高低18、在共产主义社会,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是建立在()A.建立在个体高度自由自觉的基础上B.建立在每个人的发展之上C.旧式分工的消除D.生产力的极大发展19、垄断价格是()A.垄断资本家取得垄断利润的主要手段B.垄断资本家凭借垄断地位规定的商品价格C.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D.成本价格加垄断利润20、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行动的指南,为什么?()A.马克思主义教给我们认识世界的方法。
2022年天津理工大学公共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卷A(有答案)
2022年天津理工大学公共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卷A(有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A.辩证唯物主义B.历史唯物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D.唯物主义2、“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这是()A.辩证唯物论与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C.唯物论与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3、实践的客体是()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B.客观物质世界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D.进人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4、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A. 抛弃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C. 纯粹的否定D. 既克服又保留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6、在下列观点中,正确的是()A.只有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预见了未来社会B.许多思想家都预见了未来社会C.只有唯心主义思想家预见了未来社会D.只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预见了未来社会7、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是,()A.前者体现了个人价值,后者体现了社会价值B.前者是个人的理想,后者是社会的目标C.前者和后者是彼此独立的历史发展过程D.前者和后者互为前提和基础8、列宁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观点的依据是()A.无产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的原理B.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C.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规律D.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9、列宁对社会主义革命学说的重大贡献是()A.提出了新经济政策B.提出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一国或数国取得胜利的理论D.提出了利用国家资本主义过渡社会主义的理论10、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生产资料所有制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11、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是()A.古为今用方针B.历史分析方法C.彻底批判的革命精神D.全盘否定的分析方法12、如果部门劳动生产率下降,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创造的()A.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B.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C.价值量增加,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D.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13、在商品经济中,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的支出必须借助于()A.具体劳动B.剩余劳动C.商品的生产形式D.资本主义生产方式14、经济全球化带给发达国家的好处很多,但不包括()A.从世界各地获取大量的利润B.降低其生产成本C.扩大了贸易逆差D.加强对国际金融市场的控制15、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借助于()A.“代理制”B.“个人联合”C.“企业联合D.参与制”二、多项选择题16、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是( )A.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B.劳动者没有任何实现自己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C.社会分工的出现D.市场经济的产生17、在数量上相当于平均利润的剥削收人有()A.产业利润B.商业利润C.借贷利息D.银行利润18、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在于()A.没有脱离偶然性的必然性,也没有脱离必然性的偶然性B.事出有因,没有偶然性,一切都是纯粹的必然性C.偶然即必然,必然即偶然,二者没有区别D.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偶然性总是受着必然性的支配19、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垄断发展的新现象有()A.垄断资本跨部门发展B.大型企业间的联合与兼并加剧C.私人垄断加速向国家垄断转变D.跨国公司成为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20、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阶级基础的19 世纪三大工人起义是()A.巴黎公社B.1831 年和 1834 年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C.1838 年在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D.1844 年德国西里西亚工人起义三、辨析题21、唯物主义是可知论,唯心主义是不可知论。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伟大的思想体系,它对现代社会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一种以阶级斗争为基础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对于解释社会现象、揭示社会规律有着独特的见解和理论基础。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理论。
一、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之一。
它认为社会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和变革的基础,而生产关系则是人类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
历史唯物主义指出,私有制的产生和消亡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革命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阶段性解决办法。
通过对历史的深入分析,马克思主义者揭示出了历史的规律和发展趋势。
二、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重要理论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现实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的统一体,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内部的矛盾斗争推动的。
辩证法的核心观点是对立统一规律,即事物内部包含着对立的两个方面,通过不断的斗争和变化实现统一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者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深入研究社会现象和阶级斗争的规律,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思路和方法。
三、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之一,其核心概念是剩余价值。
马克思认为,价值是劳动创造的,而剩余价值则是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超过维持生活所需的价值。
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剥削的产物,是资本家对劳动者剩余劳动的占有和掠夺。
通过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矛盾,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
结语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体现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理论等方面。
这些理论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并在现实社会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通过深入学习和运用其中的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分析社会问题,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和道路提供科学的指引和借鉴。
马克思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是作为一种哲学思想体系和社会科学理论而存在的,它的理论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紧密,两者可以说是互为前提、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
一、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基础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它是对世界的物质性和发展规律性的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思想是辩证法,它认为世界是由矛盾和斗争推动发展的。
马克思主义通过辩证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矛盾和内在规律,也为社会主义的建设提供了指导。
二、唯物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唯物主义是一种基础的哲学观点,它强调物质存在的优先性和意识在物质基础上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在借鉴了唯物主义的观点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强调了社会存在决定意识的观点。
唯物主义的这一观点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理论提供了扎实的基础。
三、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互相补充马克思主义与唯物主义不仅是相互依赖的关系,更是相互补充的关系。
唯物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哲学上的指导,而马克思主义则从社会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的理论。
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具科学性与实践性,同时也在实践中得到了证实和检验。
四、马克思主义对唯物主义的变革与发展马克思主义作为唯物主义的理论创新,对传统唯物主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变革。
马克思主义强调了劳动、实践和社会实在的重要性,将唯物主义从形而上学的范畴引向了社会现实和人类解放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推动了唯物主义的发展,进一步丰富了唯物主义的内涵。
五、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对当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面对全球化、信息化等新的社会变革,唯物主义的观点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如剩余价值论、阶级斗争理论等,仍然为当代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在世界范围内,马克思主义与唯物主义的研究与实践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和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和辩证法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想体系,其中唯物论和辩证法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对于我们理解世界、认识社会和推动社会变革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和辩证法展开探讨,旨在阐明其基本概念、核心思想和实践价值。
一、唯物论的基本概念和核心思想唯物论是一种基于物质世界存在决定意识世界的原则的哲学观点。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提出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即物质存在于世界的首要地位,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唯物论的核心思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辩证唯物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辩证唯物论,强调宇宙和社会是一个充满矛盾和斗争的发展过程。
辩证法是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思维方法,通过对矛盾的认识和把握,推动社会变革和发展。
2. 劳动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强调实践是对物质世界认识的基础。
通过劳动和实践,人们能够改变和创造物质世界,实现自身的发展和解放。
3. 社会历史的物质基础:唯物论认为社会历史是在物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基础上发展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和产物。
二、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和核心思想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方法和认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以矛盾和变化为核心,强调世界的普遍联系、矛盾的普遍性以及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
辩证法的核心思想包括:1. 矛盾的普遍性: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基本特征,一切事物都包含着内部的矛盾和冲突。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2. 矛盾的特殊性: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区分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概念。
主要矛盾是决定事物发展的矛盾,其他矛盾是在主要矛盾的基础上相对次要的矛盾。
3. 质变和量变: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是事物逐渐积累和积攒的过程,而质变是当一定条件具备时,事物发展的突变点。
三、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实践价值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和辩证法不仅是一种哲学理论,更是指导人们进行实践的重要工具和思维方法。
考研知识点归纳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考研知识点归纳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考研知识点归纳: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经济学理论体系,是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本文将对考研中常见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1. 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由劳动价值决定,而剩余价值则是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中被资本家占为己有的部分。
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基础。
2. 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指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它通过商品的价值和价格之间的关系来决定商品的交换比率。
3. 马克思经济学的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经济学强调经济发展是由社会制度的变革推动的,经济发展是历史进步的产物。
4. 前提条件和矛盾性:马克思经济学认为,经济发展的基础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生产力的发展迫使生产关系的变革。
5. 资本积累和资本有机构成: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
资本有机构成则是资本和劳动力的比例关系,决定了剩余价值的分配。
二、经济形态理论1.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经济形态的分析:马克思经济学将社会发展划分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阶段。
资本主义是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商品交换为基础的社会形态,而社会主义则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基础的社会形态。
2. 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发展分为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
初级阶段是在国内国际条件比较困难的情况下,社会主义经济的特点是公有制为主体、计划经济为主导。
高级阶段则是社会主义社会将逐渐实现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发展阶段。
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1.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生产关系适应其发展需要,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相冲突时,就会产生矛盾。
2. 产品与生产资料的社会化:马克思经济学指出,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是社会公有制的,产品分配是按照个人贡献和社会需求来进行。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1)商品的二因素与劳动的二重性原理使用价值--------具体劳动价值----------------抽象劳动2)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商品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3)货币的产生与发展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结阶段。
4)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实行等价交换。
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中的逻辑线索和基础地位:(1)与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派比较,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最大贡献是证明了“劳动的二重性”;(2)在劳动二重性的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3)在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并由此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
概括地说,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揭示资本主义从产生到灭亡的历史规律的基础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理论基石,是具有鲜明的阶级立场、为工人阶级争取经济和政治主体地位的学说。
马克思从“劳动是唯一的价值源泉”入手,无情地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的异化和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罪恶,并由此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结论。
劳动价值论出自 MBA智库百科(劳动价值论(Labor theory of value)[编辑]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是关于商品价值由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所创造的理论。
劳动决定价值这一思想最初由英国经济学家配第提出。
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也对劳动价值论做出了巨大贡献。
资产阶级古典学派的代表亚当·斯密特别是李嘉图对劳动形成价值的理论和价值量的分析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还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中的资本家、雇佣工人、土地所有者这一阶级结构,并阐述了三者之间的阶级矛盾。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原理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原理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原理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哲学思想体系,其核心观点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辩证法认为世界是矛盾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原理强调了客观规律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社会形态之间的更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强调人类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的标准。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够逐渐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原理的核心概念是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其中所包含的劳动时间;剩余价值论指出,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获得剩余价值。
这一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矛盾,即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原理还强调了阶级斗争的历史地位。
马克思认为,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阶级斗争,无产阶级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社会主义革命将取代资本主义制度,实现社会的真正平等和自由。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理论体系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引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大学马克思主义期末选择题及其答案第四章
(完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习题及参考答案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专题一、单项选择题(本部分50题,每题所给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答案。
)1.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当中,其理论基础是()。
A.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B.劳动价值论 C。
剩余价值学说 D。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答案】B。
解析:A项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C项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核心;D 项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它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
A.社会生产关系B.物质资料生产C.商品 D。
社会总产品【答案】B。
解析:A项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C项是研究商品经济的起点;D项是研究社会资本运动的核心问题.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即生产方式B.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C.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 D。
社会生产力及其发展规律【答案】B.解析:A项的范围过大,生产方式还包含了生产力;C项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D项是经济学的另一个分支——生产力经济学研究的对象。
4.在社会生产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环节是( )。
A.生产B.交换C.分配D.消费【答案】A。
解析:生产的内容、方式、性质,决定了交换、分配、消费的内容、方式、性质.所以生产是社会生产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环节.5.生产力中物的要素是指()。
A.人的劳动 B。
劳动资料 C。
劳动对象 D.生产资料【答案】D。
解析:生产力由人的因素——劳动者和物的因素——生产资料构成。
生产资料具体包括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6.构成生产关系的基础并决定其性质的是( )。
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B.产品分配和消费关系C.生产资料的占有、支配和使用方式 D。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答案】A。
解析: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它具体包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建立的生产关系、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和消费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和核心。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
(2)人民是一切社会价值的创造者和享用者的统一。因此只有依靠人民自己来创造价值,由人民自己来占 有价值和掌握实现价值的条件,才能使人类的真正价值不断得到实现和丰富发展;
(3)现实人类所追求的最高价值,是实现人的彻底解放,达到以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其原则的社 会历史阶段。真、善、美的充分发展及其高度统一一自由王国,是当代人类价值追求的理想境界;
(1)它首先是把价值现象置于人类社会的历史实践中考察,指出价值是人类特有的对象性活动中的普遍内 容。而不是外在于人类生存发展活动的、某种先验的、神秘的现象。它对价值现象产生和存在的基础的理解,坚 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和方法,不同于从某种客观理念或人的抽象本性中得出价值的唯心主义学说。
(2)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立足于对人类对象性活动、主客体关系中的“两个尺度”的理解,用主客体 相互关系的客观过程和结果,来说明价值产生的秘密和价值的本质。它指出,价值的本质是客体属性同主体需要 和能力之间的一种统一,是世界的存在对人的意义;价值产生于人按照自己的尺度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 之中。这样,它对价值的本质和来源的理解,就同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客观实际过程相联系,同确认人在改造世界 方面的权利和责任相联系。而不是象主观主义和唯意志主义那样,把价值看作人的主观精神绝对自由的表现,也 不是象庸俗唯物主义和自然主义那样,把价值看作是与主体的创造活动无关的自然本性。
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
义等问题的认识 � 必须建立在尊重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之上 � 关键词 � 劳动价值论 � 价值 � 活劳动 � 物化劳动 � 指导意义 中图分类号 � � F O-0 F � � 4 . 3 文献标识 码 � A 文章编号 � ) 1 0 0 9 -1 4 3 2( 2 0 0 6 0 4-0 0 7 9-0 3
第1 1卷 第4期 2 0 0 6年 8 月
株洲 师范 高等 专科 学校 学报
JO U R N AL OF Z H U ZH O U TE AC H ERS COLLEGE
V � l . 1 1N � . 4 A � g . 2 0 0 6
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
易三艳 *
( 株 洲师 专高 等专 科学 校 人文 社会 科学 系 , 湖 南 株洲 , 4 1 2 0 0 7)
*
收稿日期 � 2 0 0 6-0 32 4 作者简介 � 易三艳 � � 女� 湖南攸县人 � 株洲师专人文 系讲师 � 经济 学硕士 � 主要 从事哲 学 � 思 想政治 教育研 1 9 7
� � 1 识" , 已 经成 为新 的历 史条 件下 面临 的一 个重 大
理 论命 题 . 马克 思和 恩格 斯的 早期著 作中 曾表 现 了 对价 值 问 题 的 极 大 关 注 . 马 克 思 的 博 士 论 文 � 德谟克 利特 和伊 壁鸠 鲁自 然哲 学的 差别 � ( 1 8 4 1) 中, 曾对 人的 自 由与 必 然 和 反 对 神 本主 义 价 值 观 等 问进 行 过 探 讨 . 在 � 资本论� , � 政治经 济学批 判� 手稿 和其 他经 济学 著作 中 , 马克思 对各 种不 同 意 义的 价值 概念 作过 考察 和把 握 . 他 首先 严格 区 分 物品 的使 用价 值和 商品 价值 , 交换 价值 , 立足 于 对 交换 价值 及其 内 在 尺 度 的考 察 , 揭示 了 商 品 生 产 的秘 密 , 从 而 在劳 动 价 值 论 的 基 础上 创 立 了 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西方经济学效应价值理论的理解
摘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
西方经济效用价值论以主观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形而上学方法作指导。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概述、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的差异性和内在联系三个方面分析,认为我国必须在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借鉴效用价值论,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价值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价值论价值表现价格形成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价值及其意识的本质、规律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等相并列。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以各门特殊的具体的人文学科中共同性的、即一般的价值问题为对象,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加以研究。
它是马克思主义价值学的最一般基础部分。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包括商品和劳动的二重性,而马克思在分析劳动价值论时用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论证了它的历史性质,并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科学地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以及后来的利润、平均利润理论,指出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这种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阻碍作用,从而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暂时性。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是在古典政治经济学论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包括以下主要原理
1、抽象劳动创造价值的原理。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的原理。
3、价值形成过程的原理。
4、价值增殖过程的原理。
5、价值构成的原理。
6、价值是商品经济的历史范畴的原理。
同历史上和西方的各种价值论学说相比,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具有显著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特征,表现为,在理论上以彻底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基础,在实践上坚持以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为主体的共产主义价值观念。
其根本特征是以科学的、彻底唯物主义的实践观点及其思维方式来考察价值问题。
从而形成了实践唯物主义的价值理论。
效用价值论以物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或人对物品效用的主观心理评价解释价值及其形成过程的经济理论。
它同劳动价值论相对立。
在19世纪60年代前主要表现为一般效用论,自19世纪70年代后主要表现为边际效用论。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西方经济效用价值论的差异性: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二重性。
商品的二因素由劳动的二重性决定,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即人类无差别的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
价值的实质是抽象劳动的凝结。
马克思认为,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载体。
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不可能成为商品。
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价值规律要求,商品的价值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马克思还认为,以商
品价值量为基础的市场价格会受到市场供求相互作用的影响而上下波动。
马克思认为,商品价值不仅有质的规定性,而且有量的规定性。
商品的价值实体是处于凝结状态的抽象劳动。
商品交换表面上是物与物的交换,但背后体现了物的外壳掩盖下的利益关系的交换,而交换必然要求量和质的等同。
劳动的天然尺度是劳动时间,而决定商品劳动价值量的劳动时间又必须是社会范围内一定阶段的平均劳动时间,而不是个别劳动时间。
二,边际效用价值论者认为,商品价值由该商品的边际效用决定。
效用是指物品能满足人们欲望的能力。
边际效用则是指每增加购买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给消费者带来的总效用的变化量。
边际效用论者认为商品的价值并非实体,也不是商品的内在客观属性。
价值无非是表示人的欲望同物品满足这种欲望的能力之间的关系,即人对物品效用的感觉与评价。
他们认为效用是价值的源泉,是形成价值的一个必要的而非充分的条件,价值的形成还要以物品的稀缺性为前提。
稀缺性与效用相结合才是价值形式的充分必要条件。
在此,稀缺性是指物品供给的有限性。
效用论者认为,物品只有对满足人的欲望来说是稀少的时候,才可能成为人们福利所不可缺少的条件,从而引起人的评价,表现为价值,而衡量价值量的尺度就是边际效用。
效用论者认为人对物品的欲望会随其不断被满足而递减。
如果供给无限,则欲望可能减至零甚至产生负效用,即达到饱和甚至厌恶的状态。
它的价值会随供给增加随之减少甚至消失。
边际效用价值论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价值论,它割裂了商品的价值与劳动过程之间的联系,将价值这一客观历史范畴说成是一种自然永恒的心理范畴,妄图以主观评价做为衡量价值的尺度。
他们声称劳动无法衡量,却不知主观评价更无法衡量。
显然,他们歪曲了市场价格理论和商品流通规律,从而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深渊。
三、两种价值论的比较与分析
(一)对价值的衡量标准不同马克思认为价值是人类抽象劳动的凝结,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边际效用价值论者认为,边际效用是价值的尺度,产品价值的高低决定于边际效用的大小。
(二)对价值来源认识上的不同马克思认为价值的源泉是唯一的,即人类的劳动,而且是活劳动。
边际效用价值论者认为价值的源泉是效用或最后效用程度。
他们认为产品有用与否和它用途的大小,完全取决于人对产品是否有满足这种欲望的能力。
(三)价格和价值关系的差异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为,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
边际效用价值论者庞巴维克认为,市场价格是买卖双方对物品的主观评价相互平衡的结果。
这种平衡是由交换者竞争中形成的物品的边际效用决定。
从上述比较分析中可见,劳动价值论是科学的价值论,边际效用价值是不能成立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仍应坚持劳动价值论。
但是,我们不能完全排斥边际效用论,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它仍存在某些合理性,应该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边际效用价值论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既坚持和发展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同时使边际效用论为我所用。
首先,承认边际效用的客观存在,但不能以此推出它能决定商品的价值。
在现实生活中,效用的概念在买卖行为中是客观存在的,但它不能决定价值,它只
能影响商品的价格。
其次,边际效用论虽然不成立,但边际分析方法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并不矛盾,我们可以借鉴。
最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内在联系:
(一)在对财富源泉的问题上,劳动价值与效用价值都认为财富其源泉是自然界和人类劳动,虽然效用价值论没有直接阐述,但是它认为只要对人有效用的对象即便可称为财富,对人有效用的对象无非是自然界天生就有的和人类后天创造的,因此在这个问题上他们具有相似点,承认财富源泉即承认商品的使用价值的基础作用。
劳动价值论认为使用价值是价值基础,而效用价值论也肯定使用价值的基础,因为商品对消费者的效用主要体现在消费者可以去使用它从中得到效用。
因此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基础。
(二)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对于价值表现都有自己的论述,劳动价值论对价格的观点更着重生产商品的过程来推断其价格。
而效用价值论更偏重于从商品的销售环节推断价格,虽然都是对商品价格的看法,但是他们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看而已,都是对市场经济价格现象的正确理解。
(三)从表面看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有着其对立的一面,但是在商品的价格决定问题上,二者又具有联系。
劳动价值论是从供给上面研究以及具体分析商品的价值是如何决定的,它其实是给商品的价格规定了一个下限即商品的成本。
如果商品的价格低于这个下限,生产商就得亏本,除非该生产商想转行,否则他不会看着商品的价格低于这个下限。
因此它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成本决定了价格,成本低或高,价格就会跌或涨。
效用价值论是从需求上面研究以及具体分析商品的价值是如何决定的,商品消费者只有当消费者认为商品的效用大于商品的价格,消费者才会从钱包拿出钱来购买,因此消费者的自身效用是商品价格的上限,如果商品价格大于消费者所认为的效用,消费就不会购买;而生产商就不能完成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换,从而价值实现不了,生产商一样会倒闭。
从这种意义上来讲,商品的效用会决定商品的价格。
因此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其实并不矛盾。
它们对于商品的价格形成的有着统一的地方,这样的认识为当今我国市场经济的种种现象提供解释。
参考文献:
[1]何金海.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边际效用价值之比较[J].南京邮电学院学报,2004,(02).
[2]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黄瑞玲、谈镇.劳动价值论与边际效用论的比较[J].经济学报,1999,(05).
[4]赵争真.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边际效用论的比较和思考[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06).
[5]罗英.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之比较[J].当代经济研究,2004,(11).
[6]魏礼群.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