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教案)天气与气候

合集下载

七年级地理教案 天气与气候9篇

七年级地理教案 天气与气候9篇

七年级地理教案天气与气候9篇天气与气候 1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一节多变的天气一.天气及其影响1.人们经常用阴晴,风雨,冷热来描述天气。

2.天气的特点:⑴天气反映了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他是经常变化的。

⑵同一时刻,不同地方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

二.明天的天气怎么样1.卫星云图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雨区。

2.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的主要环节:获取情报→接受信息→制作成图表→得出结论→电视播报3.天气预报的内容:天气预报要说明一日的阴晴,风,气温和降水的情况。

a.气温:大气冷热的程度b.降水概率:表示降水可能性的大小。

降水概率为100%,表示肯定“有雨”;降水概率为0,表示肯定”无雨“。

c.风向是风的来向。

风力是风的强弱,共13级,次数越大,风力越强,所用符号一杠表示二级。

4.天气图:按照专门规定的数字符号,把收集到的同一地点的气象观测记录填在地图上,这种图叫天气图,天气图是气象工作者预报天气的主要工具。

三.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1.空气质量的高低,于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数量有关,可以用污染指数来表示。

新鲜的空气污染指数小对人体健康有利,污染的空气污染指数大,对人体有害。

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一.气温与我们1.气温:我们把大气的温度称为气温。

气温一般用℃表示,读作摄氏度。

2.气温的观测:通常一天要进行4次,一般在8时,14时,20时,2时。

3.测试气温的仪器:放在百叶箱的温度计(百叶箱要离地1.5米)4.日平均气温:一天中不同时间气温值的平均次数就是日平均气温。

日平均气温=一日之内气温观测值之和÷观测次数月平均气温=一月内日平均气温之和÷当月天数年平均气温=一年内月平均气温之和÷月数(12个月)二.气温的变化1.气温的日变化:一天当中气温有时高,有时低,陆地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2.气温的年变化:大陆:一年当中世界陆地上大多数地方的月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北半球出现在7月,南半球出现在1月平均最低气温北半球出现在1月,南半球出现在7月,南北半球季节相反海洋:一年当中海洋上北半球最高月气温出现在8月,南半球出现在2月南半球最低气温出现在8月,北半球最低气温出现在2月3.气温日较差: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做气温日较差。

七年级地理教案《天气与气候》

七年级地理教案《天气与气候》

七年级地理教案:《天气与气候》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2、过程与方法:能看懂简单的天气预报图;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天气与人类活动是息息相关的。

教学重点:掌握天气与气候的概念的区别;识别常有的天气符号,熟悉天气预报图的使用。

教学难点:天气预报图的使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如果元旦我没一起去北京旅游,该怎样穿着呢?(学生讨论)你得出结论的依据是什么?(关注天气和天气预报)(教师板书课题:天气和天气预报)二、新课: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活动”,阅读教材上例举的天气预报,完成书上练习,了解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

总结:阴晴、冷热、风雨等。

2、学生阅读教材:比较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差异总结:天气―时间短、变化快气候―时间长、较稳定练习:完成教材上活动,判断四句唐诗描述的是天气还是气候,掌握天气与气候的概念的区别。

3、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流程学生自读教材相关部分,看谁最先总结出来。

总结:探测信息――信息处理――预报系统――气象服务同学们能做一名合格的天气预报员吗?首先必须熟悉常见的天气符号。

4、引导学生熟悉常见的天气符号学生阅读教材上的常见天气符号图,识记各种符号代表的意义。

教师简单指导学生:各种雨的符号、雪的符号,特别讲解风的符号、风向的识别、风力的识别5、识读天气预报图学生自己完成教材上的活动练习,教师抽查学生完成情况。

教师示范:用语言叙述图中北京市的'天气预报内容,学生叙述上海、重庆两地的天气预报内容,鼓励学生争当合格的天气预报员。

三、总结:1、天气、气候的区别2、熟记常见的天气符号四、作业1、坚持看中央台一套节目晚间天气预报2、识记常见的天气符号五、教学反思1、教学内容的反思:天气预报的制作流程过于简单。

2、教学方法:学生的主动积极性调动不够,特别是常见天气符号部分,没能引导学生当堂记忆。

天气与气候-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王民主编)教案

天气与气候-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王民主编)教案

天气与气候-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王民主编)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教材选自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通过“气候与天气”一章,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天气和气候,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本章教材在教学中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者的教学理念,通过启发式教学、归纳法等方式,让学生在自己的思维中形成概念和规则,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

二、教学目的1.了解气候和天气概念,并能区分它们之间的不同;2.掌握主要的气象现象和气候类型;3.能够用简单的气象工具观测天气,并作出简单的判断;4.能够了解天气和气候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及其关系;2.能够用简单的气象工具观测天气,并作出简单的判断;3.了解天气和气候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将其联系和区分;2.掌握不同气候类型的特征及其分布规律。

四、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2.讲授法;3.实验探究法;4.归纳法。

五、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1. 教学内容:1.什么是气候和天气,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2.天气的观测方法和气象工具;3.不同气候类型的特征及其分布规律;4.天气和气候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 教学步骤:(1)热身我们每天看到的,如阳光、风、雨、雪、霜等都是气象现象,除此之外,还有些大型气象现象,比如台风、龙卷风等,你们都知道是什么吗?(2)导入气象现象是自然界中的一种自然现象,它和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

我们先来看看气候和天气的关系是什么?(3)探究1.让学生参加气象仪器展示,观察各种气象仪器的使用方法和特点;2.利用自制的气象仪器,观察天气变化及其影响;3.结合教材,向学生介绍各种气候类型的特征和分布规律。

(4)讲解1.了解并归纳天气和气候的概念;2.结合气候类型的特征,向学生介绍不同气候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5)练习1.向学生展示天气预报,并让学生尝试自己预报天气;2.制定针对不同气候类型的应对措施。

初中地理《天气与气候》公开课教案

初中地理《天气与气候》公开课教案

初中地理《天气与气候》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区分两者之间的关系。

2. 使学生掌握气温、降水、风向等基本气象要素,并能运用这些知识描述和分析不同地区的天气与气候特点。

3. 培养学生关注天气与气候变化的兴趣,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天气与气候的定义及关系2. 气温的分布与变化3. 降水的类型与特点4. 风向与风力的知识5. 我国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天气与气候的概念,气温、降水、风向等基本气象要素的掌握。

2. 难点:天气与气候之间的关系,气候类型的判断与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强学生对天气与气候现象的直观认识。

2. 案例分析法:以我国不同地区的天气与气候为例,分析其特点及成因。

3.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合作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各地的天气与气候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天气与气候现象,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天气与气候的定义及关系,让学生明白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3. 分析气温的分布与变化,引导学生了解世界气温带的划分,认识我国气温的特点。

4. 讲解降水的类型与特点,使学生掌握降水的基本知识,了解我国降水的分布规律。

5. 学习风向与风力的知识,让学生了解风的作用及其对天气与气候的影响。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7. 布置作业: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问答、作业批改、测验等方式评估学生对天气与气候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关注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其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鼓励学生参与课后实践,观察身边的天气与气候现象,提高其环保意识和观察力。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教学设备,包括投影仪、计算机等。

2. 天气与气候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

天气与气候初中地理公开课教案(通用10篇)

天气与气候初中地理公开课教案(通用10篇)

天气与气候初中地理公开课教案〔通用10篇〕天气与气候初中地理公开课教案〔通用10篇〕天气与气候初中地理公开课教案篇1教材分析^p1、本节教材把学生日常生活中最为关注的天气状况作为切入点,诱导学生考虑日常生活中对天气状况的描绘。

接着介绍天气和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要求学生说出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天气”与“气候”是日常接触较多,但有时又不太注意区分的两个概念,正确区分这两个概念;2、本节核心内容是区别天气和气候;功能和价值:学习了本节课后能阅读天气预报和卫星云图。

学情分析^p天气是七年级学生认识较深入的一种自然现象,但是这种认识是停留在感性认识上的,要让学生进一步总结和归纳出天气特点,天气和我们之间的关系,掌握将来天气的信息,更好地为消费和生活效劳,建立起对大气的理性认识。

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1、通过看图讨论培养分析^p 和比拟的才能,区分出天气与气候的不同。

天气是描绘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气候是长时段的大气状况;天气是多变的,气候是相对稳定的。

2、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培养运用知识的才能,知道了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后,要求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在认识了常用的天气符号后,要学会收看天气预报,看懂简单的城市天气预报图。

3、注重培养学生阅读天气预报图和卫星云图的才能。

过程与方法1、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通过看图联络实际培养比拟、分析^p 、概括才能。

并通过学生播报天气预报,让学生体验做天气预报员的感受,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让学生发现问题、师生探究解决问题,引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2、通过记录天气预报〔课后观察〕,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3、通过师生互动,构建一种民主、平等、交往的新型师生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区别“天气”与“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

2、认识常用的天气符号,学会收看天气预报。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天候与气候》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天候与气候》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天候与气候》教案教学目标- 了解天候和气候的概念及其区别;- 掌握各种常见的天气现象和气候类型的特点;- 理解气候的形成原因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 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各种天气现象和气候类型的特点。

教学准备- 电脑、投影仪和多媒体课件;- 天气和气候相关图片和视频;- 学生练册和作业本。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 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出学生对天气和气候的认知,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内容(30分钟)1. 天气与气候的区别(10分钟)- 讲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其区别。

2. 天气现象的分类与特点(10分钟)- 介绍常见的天气现象,如晴天、多云、雨天等,并让学生描述每种天气现象的特点。

3. 气候类型的分类与特点(10分钟)- 引导学生了解各种气候类型,如温带气候、热带气候等,理解每种气候类型的特点和分布范围。

拓展应用(15分钟)- 分组讨论:学生根据所学内容,选择一个国家或地区,利用电脑和互联网,查找该地的气候类型,并简要介绍其特点和对当地居民的影响。

总结与评价(10分钟)- 让学生总结今天学到的知识,回答提出的问题。

- 布置相关练,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讲解和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初步了解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及其区别,并掌握了各种天气现象和气候类型的特点。

通过拓展应用环节,学生还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调研和分析,提高了综合应用能力。

在评价中,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适当的肯定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七年级地理上册《天气和气候》优秀教学案例

七年级地理上册《天气和气候》优秀教学案例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结合课本内容,以实际天气现象为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从而深入了解天气与气候的特点、成因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此外,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实地考察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升学科素养,培养他们关注自然、关爱地球的良好品质。本案例旨在实现知识性与实用性相结合,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地理,感受地理的魅力。
2.问题导向,培养思维能力
案例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讨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评价等高阶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提升团队协作能力
本案例注重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合作中共同探讨、交流,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同时,通过小组汇报、评价,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5.培养学生运用地图、气象图表等工具,进行地理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天气与气候知识。
2.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发现、思考、解决地理问题。
3.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分享,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沟通能力。
4.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3.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观察天气变化,掌握基本的气象观测方法,并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天气现象。
4.讲解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让学生认识到气候变化的重要性。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主题,如:“分析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其对当地生活的影响。”
2.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地区,分析其气候类型、特点以及对生活的影响。
3.通过实地考察,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观察地理环境,感受天气变化,增强对天气与气候知识的直观认识。

湘教版七年级上地理课程第四章第一节《天气和气候》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上地理课程第四章第一节《天气和气候》教案

教案:天气和气候【教学内容】本课时内容对应教材P67-P70。

主要包含“天气”、“气候”、“天气预报和常用天气符号”等内容。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其区别。

2.掌握并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

3.能够解读简单的天气预报信息,理解其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案例分析,理解天气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通过小组合作,识别并解释天气符号。

3.运用多媒体资源,模拟天气预报播报,提升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2.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了解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挑战。

3.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培养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其区别。

•常用天气符号的识别与应用。

•天气预报的基本解读及其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理解气候的复杂性及其对地理环境的长期影响。

•运用天气符号和天气预报信息,分析特定地区的天气状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包含天气符号、天气预报视频、气候类型图片等)。

•常用天气符号卡片。

•学生预习材料(天气与气候的基本概念、天气预报的基本要素等)。

•小组合作学习任务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情境导入:播放一段不同天气下的生活场景视频,如晴天下的户外活动、雨天中的行人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场景有什么不同?它们与什么有关?”从而引出天气的话题。

•明确目标:简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即了解天气与气候、掌握天气符号、解读天气预报。

二、新知讲授(20分钟)1. 天气与气候(10分钟)•概念讲解:通过PPT展示,讲解天气与气候的定义及其区别。

强调天气是短时间的大气状况,而气候是长时间的大气平均状况。

•案例分析:选取一两个典型案例,如“北京的一年四季天气变化”或“南极洲的寒冷气候”,分析天气与气候对当地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2. 常用天气符号(5分钟)•展示符号:利用多媒体展示常见的天气符号,如晴天、多云、雨天、雪天、雷阵雨等。

初中地理《天气与气候》公开课教案

初中地理《天气与气候》公开课教案

初中地理《天气与气候》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区分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 使学生掌握气温、降水、风向等基本气象要素,并能够分析其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3. 培养学生关注天气与气候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天气与气候的定义及区别2. 气温的分布与影响因素3. 降水的类型与作用4. 风向与风力的形成5. 天气与气候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天气与气候的概念,气温、降水、风向等基本气象要素的分布与作用。

2. 难点:天气与气候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演示、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天气与气候的作用。

3.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各地的天气与气候图片,引发学生对天气与气候的兴趣。

2. 讲解:介绍天气与气候的定义及区别,讲解气温、降水、风向等基本气象要素的分布与作用。

3. 案例分析:分析天气与气候对农业、交通、能源等领域的影响。

4.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生活实例,探讨天气与气候对生活的影响。

5.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天气与气候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让学生收集有关天气与气候的资料,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

7. 板书设计:天气与气候1. 天气与气候的定义及区别2. 气温的分布与影响因素3. 降水的类型与作用4. 风向与风力的形成5. 天气与气候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六、教学策略1.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展示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

2. 通过天气预报视频,让学生了解气象预报的基本流程。

3. 设计互动环节,如天气模拟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理解气候系统的运作。

七、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评估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团队中的参与度和协作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吸收和应用能力。

初中七年级地理教案:学习天气与气候的知识

初中七年级地理教案:学习天气与气候的知识

初中七年级地理教案:学习天气与气候的知识学习天气与气候的知识一、引言天气和气候是地理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

它们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影响着我们的决策和行为。

本教案旨在帮助初中七年级学生全面了解天气与气候的基础知识,以及它们对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二、天气与气候之间的区别1.天气:指短时间内大气状况的状态,如温度、湿度、降水等。

天气是时刻变化着的,可以通过观察预报来了解。

2. 气候:指长时间内某个地区总体上的天气情况。

它包括平均温度、降雨量、季节性等特征。

气候较为稳定,需要进行长期观察分析才能得出准确结论。

三、天气现象及其形成原因1. 雨:大量水蒸汽在空中凝结成云,并下落到地面形成雨水。

- 形成原因:热力作用使得水蒸汽升华成云,当云中水滴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它们会因空气中的冷凝核而结合成为雨滴。

2. 雪:冰晶在云层中形成并落到地面形成雪。

- 形成原因:空气中的水蒸汽在低温下直接凝华成冰晶,当冰晶足够大时便会落到地面上。

3. 雾:地面上的水蒸汽聚集在一起,形成近地表透明而浓厚的气溶胶悬浮物质。

- 形成原因:当水蒸汽与冷却的空气接触时,其变得饱和并形成细小水滴或冰晶,从而形成雾。

四、全球气候带1. 热带气候带: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阳光充足、温暖湿润。

也有干旱季节和雨季交替。

2. 温带气候带:分布在副热带区域,四季分明。

夏季温暖湿润,冬季则相对寒冷。

3. 寒带气候带:位于极地附近,寒冷而干燥。

极昼和极夜现象明显。

五、天气与人类活动的影响1. 农业活动:天气和气候对农业生产有着重大影响。

比如种植作物需要适宜的温度和降雨量,过度或不足的降雨会对农作物造成损害。

2. 交通运输:恶劣天气会影响交通工具的正常运行,尤其是暴风雨、大雪等极端天气会导致交通事故增加。

3. 城市规划:在城市规划中需要考虑当地的气候特点,以便建设出更舒适、环保的城市环境。

六、天气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1. 大气循环:水循环和空气流动是地球上形成不同天候现象的重要原因。

初中地理气候天气教案设计

初中地理气候天气教案设计

初中地理气候天气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区分二者之间的差异。

2. 使学生掌握我国主要的气候类型及分布特点。

3. 培养学生关注天气与气候,提高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区别。

2. 我国主要的气候类型及分布。

3. 天气与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天气与气候的概念,我国主要的气候类型及分布。

2. 难点:天气与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各地的风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的气候多样性。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地方属于哪种气候类型吗?”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

2. 探究天气与气候的概念:提问:“什么是天气?什么是气候?”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总结:天气是指某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具体状况,气候是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3. 分析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提问:“天气和气候有什么区别?”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得出结论。

总结:天气是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气候是多年来的平均大气状况;天气多变,气候相对稳定。

4. 学习我国主要的气候类型及分布:提问:“我国有哪些主要的气候类型?它们分别分布在哪里?”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气候类型分布图。

总结:我国主要的气候类型有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高原气候和寒带气候。

5. 探讨天气与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提问:“天气和气候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总结:天气和气候影响着农业、工业、交通运输、旅游等行业,也关系到人们的穿着、饮食等方面。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总结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区别以及我国主要的气候类型及分布。

7. 布置作业:设计一道关于天气与气候的选择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展示图片、提问、分析、总结等环节,引导学生掌握了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区别以及我国主要的气候类型及分布。

初中地理公开课天气与气候教案教学反思优秀教案

初中地理公开课天气与气候教案教学反思优秀教案

初中地理公开课天气与气候教案教学反思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掌握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与联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注气候变化、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区别与联系。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理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与联系。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图片: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图片,如南方多雨、北方干燥等。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地区的气候特点吗?它们有什么不同?2.学习天气与气候的概念(1)讲解天气与气候的定义。

(2)举例说明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如:晴天、雨天是天气,而湿润、干燥是气候。

3.观察与分析(1)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资料,如气温、降水等。

(2)让学生分组讨论:根据这些资料,分析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

4.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与联系(1)讲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与联系。

(2)让学生举例说明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与联系。

5.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复述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区别与联系。

(2)强调关注气候变化,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展示图片、讲解、观察、分析、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天气与气候的概念,掌握了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与联系。

2.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3.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较高,但部分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表述不够准确。

4.课后作业布置: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思考如何关注气候变化,保护环境,为下一节课做好铺垫。

五、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掌握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与联系。

2.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提高地理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注气候变化、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1.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区别与联系。

七年级地理天气与气候教案

七年级地理天气与气候教案

七年级地理天气与气候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其区别。

(2)掌握气温、降水、风力等天气要素的测量和表示方法。

(3)了解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分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体验,学会描述天气现象。

(2)运用地图和图表,分析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3)运用气象工具,实际测量和记录天气数据。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天气与气候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关注天气与气候变化的意识,提高环保素养。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区别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天气与气候的变化,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天气与气候的定义,阐述二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3. 举例说明天气与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第二课时:气温的测量与表示1. 导入:提问气温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关注气温变化。

2. 讲解气温的测量工具(温度计)和测量方法。

3. 学习摄氏度、华氏度等气温表示方法,并进行实际操作。

第三课时:降水的测量与表示1. 导入:提问降水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降水量。

2. 讲解降水的测量工具(雨量器)和测量方法。

3. 学习降水量的表示方法,并进行实际操作。

第四课时:风力的测量与表示1. 导入:提问风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关注风力变化。

2. 讲解风力的测量工具(风力计)和测量方法。

3. 学习风力等级的表示方法,并进行实际操作。

第五课时: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分布1. 导入:引导学生了解世界气候的多样性。

2. 讲解气候类型的划分及其特点。

3. 学习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观察世界气候分布图。

三、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天气与气候概念、测量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2. 实践操作:评估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测量和记录天气数据的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题目,检查学生对气候类型特点及分布的掌握。

四、教学资源1. 课件、教案、教材。

2. 气象工具(温度计、雨量器、风力计)。

天气与气候说课教案

天气与气候说课教案

《天气与气候》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和教材特点:天气与气候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的内容,主要涉及到天气和气候定义、特点及区别、卫星云图、天气符号和天气预报、气温和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及成因等要点。

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从天气对人们生活活动的影响到判读卫星云图,以及进行家乡的天气预报均反映了天气情况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理念。

2、教学目标:依据现有地理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又要有利于最大限度的促进学生的发展,我将教学的目标定为:(认识目标)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识记常用的天气符号,学会看简单的天气图,了解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世界气候类型分布。

(能力目标)通过天气和气候的比较,加强判断、分析的能力。

通过卫星云图预测未来两天的天气情况,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祖国、家乡天气情况的查找和预报,加强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能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加强人地协调发展的意识,从此学会关注环境、关注环境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3、教学重难点:重点为读懂卫星云图和识记天气符号,气温和降水的分布,世界气候类型;难点是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影响气候的因素。

二、说教法为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知识为主线、育人为主旨的教学原则,从初一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体的心理学角度的特点出发,本节我采用了电脑网络互动教学法、探究、讨论教学以及游戏教学法。

三种方法相辅相承,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在判读卫星云图、识记天气符号时我主要是通过过探究讨论的方法极大的激活了学生思维,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有利于创新意识的解放和提高。

而且,通过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相互讨论研究,变个体学习为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在讨论中出现的争论和辩解,使学生的智力相互激励,产生智力的群体效应,形成思维高潮。

第五章世界的气候第一节天气与天气预报-2024-2025学年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湘教版)教案

第五章世界的气候第一节天气与天气预报-2024-2025学年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湘教版)教案

第一节天气与天气预报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把学生日常生活中最为关注的天气状况作为切入点,诱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对天气状况的描述。

接着介绍天气和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要求学生说出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天气”与“气候”是日常接触较多,但有时又不太注意区分的两个概念,正确区分这两个概念,是正确理解、表述、传达天气和气候信息的前提,这为今后学习本章气候知识打下了基础。

实际上,什么叫天气,什么气候,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常识,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教材接着介绍了天气预报的有关知识,给出了常见的天气符号,电视中常见的卫星云图和城市天气图,重在培养学生阅读和使用天气预报图的能力。

教材提供的大气环境监测的阅读资料,既是联系实际,贴近生活的内容,又是具有前瞻性的内容。

随着人们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关注,大气环境质量的变化不久将会像天气变化一样受到最普遍的重视。

本节教材特色之一是从实践出发,联系实际,将生活实际带入课堂,让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现在学习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学情分析1.学生的学习基础分析初一学生在小学学习了一些地理知识,再加上对生活的体验,对天气知识有一些感性和理性认识。

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接受不是很困难。

2.学生学习能力分析①初一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

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像能力也逐渐发展。

②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认识水平方面经过前段的学习,有一定基础。

3.学生学习动力分析初一学生生性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好奇心大、积极性高。

本节内容在生活中是很有用处的知识,使教学一开始即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教学目标1.了解天气、气候的概念及其区别。

2.掌握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理解天气的变化与日常生产、生活的联系。

4.能举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5.能通过天气图和卫星云图,粗略地判断天气的基本状况。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教案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与分析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教案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与分析

《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与分析》教案教学目标: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柱状图,并读图说明降水变化的规律,进一步提高学生读图,绘图的能力,同时锻炼学生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降水柱状图的阅读和绘制,世界降水量分布图的阅读。

教学难点:绘制降水量柱状图,并总结其降水变化规律。

通过读图、绘图,认识世界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讨论法、读书指导法、启发式、探究讨论式、分层教学等教学过程:在生活中,不管哪种降水类型,降落到地面,气象观测员都会进行收集,测量和记录。

为了大家直观了解,往往会用坐标网格,把某地的某个月或某年的各月降水量用柱状图表示,如课本55页图3.19,请同学们仿照气温曲线的制作方法,用表3.2中的降水数据制作一幅降水量柱状图,降水柱状图通常用来表示一个地方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

1.教师说明一个地方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通常用各月降水量柱状图来表示。

2.多媒体课件展示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教师边鼠标点击,边说明。

引导学生了解降水柱状图的组成以及绘制的方法和步骤,并让学生准备好画图工具跟着绘制。

(1)显示某地多年月平均降水量资料(2)画面显示一个长方形图(指导学生要把握图幅的大小,不要过小或过大)。

(3)画面显示横坐标,依次标注12个月份。

(指导学生把横坐标12等份,在每等份的中央标注月份)(4)画面显示纵坐标,依次标注降水量刻度,单位是毫米(指导学生降水量的刻度,要根据资料中月平均降水量的最高值和最低值来确定。

如本资料中,最高值169毫米,最低值5毫米,因而每个刻度就应确定为30毫米或50毫米,总刻度从0至200毫米就行了)。

(5)画面逐月显示12根柱形,说明12根柱形表示12个月的降水量,每根柱形的高低表示各月降水量的多少,12根柱形的降水量之和,表示年降水量(指导学生根据资料中各月降水量的多少,依次画出12根柱形,注意提示学生每根柱要画在横坐标每等份的中央,即12根柱形之间的距离要相等,不要太粗或太细)。

七年级地理天气与气候教案

七年级地理天气与气候教案

七年级地理天气与气候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其区别;(2)掌握气温、降水、风力等天气要素的观测和描述方法;(3)了解不同气候类型的特征及其分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2)运用地图、图片、视频等资源,提高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3)学会运用weather 和climate 描述天气和气候,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天气与气候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关爱环境、关注生态的责任感;(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探究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其区别;(2)气温、降水、风力等天气要素的观测和描述方法;(3)不同气候类型的特征及其分布。

2. 教学难点:(1)天气与气候的区别;(2)气候类型的划分及特征;(3)气温、降水、风力等要素的相互关系。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实验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测,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3. 任务驱动法:布置相关任务,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天气与气候的相关知识;(2)教学素材(图片、视频、实验器材等);(3)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知识;(2)准备观测天气的工具(如温度计、雨量器等);(3)完成相关任务。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的天气与气候现象;(2)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天气?什么是气候?它们有什么区别?2. 探究天气与气候的概念:(1)讲解天气与气候的定义;(2)分析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和联系。

3. 观测天气要素:(1)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测,如气温、降水、风力等;(2)引导学生记录观测数据,并学会描述天气现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三章《天气与气候》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三章《天气与气候》教案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教学目标】1.能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

2.能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了解空气质量指数,认识空气质量对人类的影响。

【学习重难点】1.能认识不同的天气符号,读懂天气预报。

2.能依据空气质量指数判断空气质量的优劣。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故事导入:教师讲《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借东风,草船借箭的故事,激发学生们了解天气的兴趣。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学习活动一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自主探究】1.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来描述天气状况,教师注意他们的用词,例如:“今天”、“昨天”、“白天”、“晚上”等时间用词以及“刮风”、“下雨”、“闷热”、“气温高”等用语。

2.教师引导学生归纳什么是天气?学生归纳:天气是一个地区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它是时刻在变化的。

3.教师提醒:我们常听说的“雾、霾、浮尘、扬沙、冰雹”等属于天气现象。

4.学生读课本P47页第二自然段内容,了解气候的概念。

学生归纳结论:人们通常用某一个地区一年或一段时期的天气平均状况来描述气候,气候是一个地区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个地区的气候特征一般变化不大。

5.学生完成P47页活动1,强化对天气与气候的认识。

P47页活动答案:1.描述天气的是(②③),描述气候的是(①④)。

2.(1)A:天气与交通的关系。

B:天气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

C:天气与农业的关系。

D:天气与战争的关系。

学习活动二了解天气预报,学会通过识别天气符号,判断天气状况1.学生读课本P49页图3.4,了解天气预报中的卫星云图。

(1)说一说:卫星图中的绿色、蓝色与白色分别表示什么?(2)想一想:云的颜色越白,反映了什么天气现象?卫星云图中的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区。

云的颜色越白表示云层越厚,可能是阴雨区。

2.学生读课本P49页图3.5,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天气符号。

教师提示:①注意风矢图的识别,在风矢图中,风向是风的来向,风向为北,说明风来自北方;风力是风的强弱级别,天气预报图中表示风向和风力的符号一般都是用带尾羽的箭头符号来表示的,箭头所指方向为风的去向,3根尾羽表示的是6级风;尾羽呈三角旗状时,则表示风力为8级或8级以上。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四章 天气与气候备课说明教案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四章 天气与气候备课说明教案

本章备课说明一、本章课标要求基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本章课标要求如下:·收看天气预报节目,识别常见的天气符号,模拟播报天气。

·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描述和简要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描述和简要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

·阅读某地区气温、降水数据资料,并据此绘制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说出气温与降水量随时间变化的特点。

·阅读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描述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特征;结合实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

·结合实例,说明天气和气候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其中“模拟播报天气”属于2022年版课程标准新增内容,目的是突出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让我们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

二、本章教材分析本章主要包括四节内容。

第一节是多变的天气,主要介绍了天气的含义及天气预报;第二节是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主要介绍了气温的测量和变化,还有气温的分布规律;第三节是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主要介绍了降水的测量和变化,还有降水的分布规律;第四节是世界的气候,主要介绍了气候的特征和差异、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还有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及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本章是对前面内容的整合和深化,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地图及其他地理工具,观察并说出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要素的基本状况,以及自然环境要素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三、本章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善于表现,但是思想还不够成熟,因此课上可设计贴近生活的、多种多样的活动吸引他们的学习兴趣,运用全球或区域资料,结合具体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情境;用地球仪、地图、遥感影像、影视资料、数据可视化图等资料,结合若干能够反映地理环境特点的素材,如世界气候之最等,帮助学生认识全球自然环境的基本状况,提高学生对有关全球议题的理解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气与气候七年级地理教案一、教材分析:㈠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教材把学生日常生活中最为关注的天气状况作为切入点,诱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对天气状况的描述。

接着介绍天气和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要求学生说出的区别,“天气”与“气候”是日常接触较多,但有时又不太注意区分的两个概念,正确区分这两个概念,是正确理解、表述、传达天气和气候信息的前提,这为今后学习本章气候知识打下了基础。

实际上,什么叫天气,什么气候,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常识,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教材接着介绍了天气预报的有关知识,给出了常见的天气符号,电视中常见的卫星云图和城市天气图,重在培养学生阅读和使用天气预报图的能力。

教材提供的大气环境监测的阅读资料,既是联系实际,贴近生活的内容,又是具有前瞻性的内容。

随着人们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关注,大气环境质量的变化不久将会像天气变化一样受到最普遍的重视。

本节教材特色之一是从实践出发,联系实际,将生活实际带入课堂,让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现在学习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㈡教育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⑴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⑵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2、能力目标:⑴学生通过阅读P55“天气”、“气候”二个框题的内容,提高阅读材料的能力,只有会读,才能感知教材、领会教材,抓住重点。

⑵培养学生分析和比较能力。

通过阅读讨论,让学生区分出的不同。

天气是短时段的大气状况,气候是长时段的大气状况;天气是多变的,气候是相对稳定的。

⑶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这是认识上的第二次飞跃,是该节教材的特色之一,如学生在知道了的区别后,要求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为此,教材还安排了P57练习2加以实践。

在认识了常用的天气符号后,要求学生学会看天气预报,看懂简单的城市天气图。

⑷教材特别注重培养学生阅读天气预报图和使用天气预报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⑵通过让学生记录天气预报及空气质量预报的有关数据,使学生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⑶通过收听、收看当地电视台、广播电台的天气预报和全市空气质量预报的节目,了解家乡的天气及大气环境,培养学生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⑷通过让学生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的活动,增强学生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⑸通过师生互动,构建一种民主、平等、交往的新型师生关系。

㈢教学重点和关键:从日常生活入手,着重区别“天气”与“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并要求学生学以致用,认识常用的天气符号,学会看天气预报。

二、教法阐述:㈠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即“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根据初一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

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

在学生看书、讨论基础上,在教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地理教学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法、地理课堂讨论法,引导学生根据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及收集到的地理信息(感性材料)来理解课文中的理论知识。

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

此法能有效地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认识过程有两个阶段,即感性认识阶段和理性认识阶段。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更重要的是从理性认识回到社会实践的能动飞跃。

这是教学实效性的具体体现。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学习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使所学的内容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

㈡教学手段及其理论依据。

采用多媒体电脑教学手段。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充分发挥计算机所特有的信息处理优势及其交互性强的特点,将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和图像等多种媒体综合一体化,它在教学中的运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

国外研究表明,人们通过语言形式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记忆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记忆25%;利用声光同步设备,把听觉和视觉结合起来,能够记忆的内容可达65%,可见,用声光结合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对于知识的获得和巩固,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现代教育学指出,多媒体教学应迅速成为教育技术中的主流技术,教育技术飞在迅速走向多媒体化。

三、学法指导:学习方法是学习时所采用的手段和方式,学习方法不同,学习效果各异,因此,教师的任务就是要教学生学会学习,使他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以利于终身学习。

㈠学生特点分析:中学生心理学研究指出,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从初一起,学生逻辑思维从从年龄特点来看,初一学生刚由小学上来,他们好动、好奇、好表现。

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㈡学习方法和能力培养:1、让学生课前从各种不同渠道收集天气或气候方面的资料或趣闻,收听、收看天气预报节目并做记录,这本身就是一种学习。

搜集、记录资料的过程就是很好的学习过程。

通过此类活动,可培养学生初步学会利用课本以外的资源获取地理信息的基本技能,培养地理学习能力。

同时有了充分准备的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竞相发布自己从书上、报上、网上、电视上的发现,在课堂上参与交流,展示是最好的评价。

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产生学习乐趣、积极的情感,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

23、利用电脑课件,让学生观察卫星云图,了解卫星云图,初步学会看卫星云图,培养实践能力。

同时激发其好奇心和求知欲。

(说明:虽然“卫星云图”有关知识非课程标准所要求掌握,但由于学生看天气预报时首先要接触到,但又不能一下看懂,因而很好奇,要求教师介绍,所以教学中做了一定安排)。

4、每位同学自制一版阶段“学习成果”小报,来交流展示,并自制一个30cm×30cm的某城市天气图(用天气符号表示),课堂用来互相提问,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在动手中学习地理知识。

同时又能使全体同学广泛参与。

5、布置作业时给学生四个可能就发生在身边的有关空气污染的例子,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较感兴趣的问题谈看法,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已有知识谈对一些地理问题的看法或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㈢学法的理论思考: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和兴趣是人的行为的两大内在动力。

可见,地理学习动力,包括了地理学习兴趣指向和地理学习动机层次。

明确的学习目的、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构成学生学习的动力系统。

教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四、课堂教学程序:㈠展示阶段“学习成果”(小报一版)在小组内交流(下课后交)㈡简明导入后请2——3学生发布收听、收看并记录下来的厦门地区近二日天气情况,并询问学生从哪里获得天气情况的资料?(可从电视、广播、报纸、气象网站等途径获得)㈢阅读P55/1、2框题,讨论以下问题:1、什么是天气?什么是气候?(提问层次较低学生)讨论2、的区别(提问层次中或上的学生)3、P57/练习题(四成语各描述天气或气候?)后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有二大天气气候方面区别,并举例加以说明。

短时间多变具相对稳定性通过P57/2练习,要求学生学会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㈣请2——3学生发布天气或气候方面的资料或趣闻,后教师也发布三条,请学生判断分别指的是“天气”或“气候”,加以巩固这两个概念的区别。

㈤天气对我们很重要(请学生结合实际谈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这节课着重学习“天气预报”的有关知识。

演示课件:第1屏:天气预报的意义。

第2屏:卫星云图(演示如何读图)。

第3屏:卫星云图的来历。

第4屏:“风云一号”——台风云图第5屏:问题讨论——有了卫星云图,为什么还要城市天气预报?屏:天气符号与天气预报图。

第7屏:再现中央电视台播报的某些城市天气预报。

通过以上学习,要求学生能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㈥教师展示自制教具——天气符号和现实生活结合的简图,帮助学生建立生活经验与形象的图示和抽象的符号之间的有机联系。

再熟悉常用天气符号图例。

㈦运用电脑“课件”做课堂练习,巩固新课知识。

1、连线:在卫星云图上,绿色、蓝色、白色各表示什么?(请层次较低学生做答)蓝色陆地绿色海洋白色云雨区2、看图回答问题(课件展示):(请层次中等或较好的学生做答)a、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是什么天气?b、北京附近是什么天气?c、长江中下游又是什么天气?d、较大范围的降水云区出现在什么地方?P57/1下列天气符号所代表的天气与图中人们所进行的活动是否吻合?4、学生举自制某城市天气图(用符号表示),互相提问,学当天气预报播音员。

㈧由于大气污染日益严重,人们越来越关心大气环境的质量。

学生阅P57一段及表。

结合厦门实际,教师询问:1、____(省、市、区、县)有无发布“空气质量预报”?哪些途径可得到此资料?(厦视二套晚9:30收看或报纸)2、“污染指数”与“空气质量级别”、“空气质量状况”之间的关系?(演示课件)。

教师给出____(省、市、区、县)几个区昨晚播报的空气污染指数,请同学说出大部分地区空气质量状况如何?(污染指数在51——71空气质量良)㈨课堂小结:1、的区别,正确使用二术语。

、识别常用天气符号,学会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㈩布置作业:1、写一篇“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小论文(教师稍做指导:可综合写,亦可就某一方面写)。

2、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污染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3、举四个可能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例子,选择一个比较感兴趣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思考即可,下节课交流)。

有兴趣的同学,可在最近三日晚9:30看电视(厦视二套)收看并记录“____(省、市、区、县)空气质量预报”,看哪个区空气质量较好?我们所在的____(省、市、区、县)空气质量如何?(下节课来告诉全班同学)课堂师生活动过程流程表:教师导入新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