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类文本阅读:退耕还林还草(有答案)
高中毕业班--农业专题练习(含答案)

高中毕业班--农业专题练习一、单选题近年在黄土高原推行坡地“退耕还草”“退耕还林”,使土地利用发生变化 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原来栽种粮食的耕地陆续退耕后,对当地的农业经营所带来的影响是 ( )①经济作物比重增加②趋向机械化 ③促进商品农业发展 ④趋于自给自足A.①② B.②③C.①③D.③④①河川淤沙减少 ②物种数量增加③蒸发量减少④洪水流量增加A. 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3 •与该地农业地域类型相似的是( )A.中美地峡B.美国五大湖周围地区C.尼罗河三角洲D.墨累一达令盆地4 •关于该地区农业发展状况的正确叙述是( )A.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B.农业机械化水平高,商品率高 C.最大限制性因素是土壤碱化D.最大障碍是种植业和畜牧业矛盾突出2017年11月特朗普访华期间,我国表示将在 2017-2018销售年度进一步购买 1200万吨美国大豆,金额为 50亿美元。
大豆喜暖热、多雨。
读甲、乙、丙三个国 家“大豆耕作时间分布表”,回答下面小题。
试卷第1页,总12页2.将坡地“退耕还草”“退耕还林”,会导致该区生态环境发生的明显变化是 ()123456739101112甲产云畔星找配攻p见乙广百IS*■*11I丙5•甲、乙、丙三个国家分别是A. 印度、秘鲁、新加坡B.澳大利亚、巴西、中国C.美国、巴西、阿根廷D.南非、俄罗斯、乌克兰6 •影响三国大豆生产周期中各生长阶段时间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A. 降水B. 土壤C.地形D.热量花卉种植产业已成为海口市农业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尤其是鲜切叶生产交易量,目前已占到全国市场份额的80% 2016年春节前,天猫、淘宝网的鲜切叶交易及物流配送异常繁忙。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7 •海口市发展鲜切叶产业的有利条件是()①地形以丘陵为主,土地资源丰富②水热充足,雨热同期③市场需求量大④海陆运输便利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8 •网络销售模式对海口市鲜切叶生产的最大影响是()A.改变了生产工序B.改变了种植模式C.降低了生产成本D.扩大了销售市场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4.天一大联考2020届高三阶段性测试(三)语文试题含解析

天一大联考2020年高中毕业班阶段性测试(三)语文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文化轴心时代的春秋战国,儒墨同显,一致百虑,对立互补,相反相成。
墨子先学儒,后觉察儒学缺点,自创墨学。
非儒反儒,补充改造儒学,提出兼爱等人文学的重要原理。
墨子肯定孔学有“当而不可易”的真理成分。
墨家是先秦唯一堪与儒家分庭抗礼的学派。
孟子推崇墨子兼爱的人格精神魅力。
《孟子·尽心上》说:“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这种损己利人、大公无私的精神,突显了墨子追求真善美理想的高贵品格。
孟子对墨子精神的赞扬,影响深远。
儒墨之学,各有所长,舍短取长,有助于把握全面真理和治国良方。
从公元前5世纪墨子推出《兼爱》等重要论文,到公元前3世纪后期墨家《墨经》六篇,历时近三百年的学理积淀,墨家学人从十多个角度,阐发“兼爱”学说的深层意蕴。
墨家“兼爱”论题的论证,强调全人类的共同本性和爱的整体性、普遍性、彻底性、穷尽性、交互性、平等性与不可分割性,强调兼爱是人类善良的理想愿望和奋斗目标。
过去、现在和未来一切人,都包含在“兼爱”的范围。
秦汉学界,儒墨对举,孔墨并提;汉后至清,墨学衰竭。
作为墨子“兼爱”理想深刻理论基础的全人类共同人性论,不符合宗法等级制的要求。
“兼爱”理想,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是无法实现的超越性善良愿望和理论假设。
儒家“爱有差等”,适应宗法等级制要求,随血缘亲疏远近,施爱厚薄不同,其人性论的理论基础和灵魂,是“亲亲尊尊”的“血统论”,是“中世纪”漫长宗法等级制社会的主流统治思想。
墨子坚决反对儒家“亲亲尊尊”的“血统论”,主张“可学而能”的共同人性论,是科学的认知理论,认为知识由后天学习得来。
《尚贤下》说:“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此非可学能者也。
”只凭血统高贵,治理国家,不通过学习,获得智能,“此譬犹喑者而使为行人,聋者而使为乐师”,就像叫哑巴当外交官,聋人当乐队指挥,必然越治越乱。
2025年中考语文部编版复习专题精练: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学案(含解析)

专题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一、(2024·河北10~12题,8分)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3题。
学习了生物学,小翼同学搜集了一些有关“玉米”的资料。
资料一:【玉米】亦称“玉蜀黍”“包谷”“珍珠米”“棒子”。
禾本科。
一年生草本。
根系强大。
秆高,粗壮。
叶宽大,带状披针形。
异花授粉。
果穗圆柱形或长圆锥形,外被数张苞叶。
籽粒大,扁长形或方圆形。
喜温暖,喜光。
需肥、水多,较耐旱、耐瘠。
中国主要产区在东北、华北、西北、西南等地。
籽粒除供食用或作饲料外,工业用途极广,可制淀粉、葡萄糖、乙醇等。
秆、叶可青饲或作青贮原料,苞叶可作编织工艺品的原料。
(摘录自《辞海》)资料二:到了玉米开花的季节,雄花开花会稍微早于雌花开花。
雄穗在开花的5天到8天时间里,能产生2 000万粒以上花粉粒。
玉米的花粉很小很轻,有点微风,成熟的花粉撒落,就会给长在同一株植株上或周边其他植株上的雌蕊授粉(传粉)。
随后,玉米须变暗并开始变干,籽粒呈白色水泡状,里面有清澈透明的液体,这时籽粒的含水量高达85%。
接着玉米须变干,玉米籽粒内的物质呈浆糊状,淀粉和营养物质迅速积累,并且顶部开始凹陷。
随着淀粉含量的增加,籽粒的水分下降到55%。
最后,成熟的玉米籽粒基部形成黑色层,黑色层的作用是阻止干物质和养分从植株移动到籽粒。
到了收获的季节,剥去玉米的苞叶,我们就能看到金黄的玉米了。
(摘编自《玉米的一生》)资料三:一个基因可以关联农业未来,一粒种子能够造福万千苍生,优良品种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所在。
生物育种研究只有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实现从“实验室”到“田间”的应用转化,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
我们团队针对黄淮海、西南山区玉米品种在抗病、品质、产量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选育了20多个玉米新品种,创制出大量热带玉米新种质,供国内选育出的品种占西南玉米片区种植面积50%以上。
(摘编自2023年7月31日《中国教育报》)分层概括“资料一”中画横线部分的内容,依次填入下面的空格内。
2024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语言文字运用强化精测(11)(含解析)

2024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语言文字运用强化精测(11)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语言表达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有个无所顾忌毁坏风景的最可悲的事例在西部灌木蒿原野上演,那儿有一场声势浩大的运动,要除掉灌木蒿换成绿草地。
如果有什么事业需要自然景观的历史和意义的观念去论证的话,这场运动就是了。
因为这儿的自然景观,雄辩地说明了创造这一景观的各种自然力量的相互作用。
它展现在我们眼前,像一本打开的书,我们能从这些书页中读到这片土地成为现有状态的____________以及为什么我们要保持其完整性。
但是,书页并未被阅读。
灌木蒿地地处西部高原,位于高山底坡,数百万年前,洛基山____________,形成此地。
这地方的气候极端恶劣:冬季漫长,暴风雪自山上滚滚而下,高原上____________;夏季炎热,雨水稀少,干旱使土地深深裂开,干燥的风偷走了枝叶的湿润。
蒿在坡地和平原都能站稳脚跟,灰绿色的小叶子里保持着湿润,足以抵抗偷窃水分的干旱风。
这是自然多少个世纪的实验结果,绝非偶然,所以,西部大平原成了灌木蒿之地。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四字词语。
2.文中画框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里的原野自然发展,饱受暴风雪的洗礼。
有一群植物经过长久的试错期,一个接着一个失败,终于综合了存活所需的全部特性,适应了,高原扎根了。
B.这里的原野自然发展,饱受暴风雪的洗礼。
很多植物经过长久的、一个接着一个失败的试错期,终于有一群植物综合了存活所需的全部特性,扎根了,适应了。
C.这里的原野自然发展,很多植物饱受暴风雪洗礼,有一群植物经过长久的、一个接着一个的失败的试错期,终于综合了存活所需的全部特性,适应了,扎根了。
D.这里的原野自然发展,很多植物为了高原扎根的目的,饱受暴风雪的洗礼,经过长久的试错期,一个接着一个失败,终于综合了存活所需的全部特性,适应了。
(人教版部编版)高中语文高一年级上册期末测试03含答案解析

加油!有志者事竟成答卷时应注意事项1、拿到试卷,要认真仔细的先填好自己的考生信息。
2、拿到试卷不要提笔就写,先大致的浏览一遍,有多少大题,每个大题里有几个小题,有什么题型,哪些容易,哪些难,做到心里有底;3、审题,每个题目都要多读几遍,不仅要读大题,还要读小题,不放过每一个字,遇到暂时弄不懂题意的题目,手指点读,多读几遍题目,就能理解题意了;容易混乱的地方也应该多读几遍,比如从小到大,从左到右这样的题;4、每个题目做完了以后,把自己的手从试卷上完全移开,好好的看看有没有被自己的手臂挡住而遗漏的题;试卷第1页和第2页上下衔接的地方一定要注意,仔细看看有没有遗漏的小题;5、中途遇到真的解决不了的难题,注意安排好时间,先把后面会做的做完,再来重新读题,结合平时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解答难题;一定要镇定,不能因此慌了手脚,影响下面的答题;6、卷面要清洁,字迹要清工整,非常重要;7、做完的试卷要检查,这样可以发现刚才可能留下的错误或是可以检查是否有漏题,检查的时候,用手指点读题目,不要管自己的答案,重新分析题意,所有计算题重新计算,判断题重新判断,填空题重新填空,之后把检查的结果与先前做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亲爱的朋友,你们好!经过两个月的学习,你们一定有不小的收获吧,用你的自信和智慧,认真答题,相信你一定会闯关成功。
相信你是最棒的!期末测试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缺乏变动的文化里,长幼之间发生了社会的差次,年长的对年幼的具有强制的权力。
这是血缘社会的基础。
血缘的意思是人和人的权利和义务根据亲属关系来决定。
亲属是由生育和婚姻所构成的关系。
血缘,严格说来,只指由生育所发生的亲子关系。
事实上,在单系的家庭组织中所注重的亲属确多由于生育而少由于婚姻,所以说是血缘也无妨。
大体说来,血缘社会是稳定的,缺乏变动;变动得大的社会,也就不易成为血缘社会。
社会的稳定是指它结构的静止,填入结构中各个地位的个人是不能静止的,他们受着生命的限制,不能永久停留在那里,他们是要死的。
实用类文本黄河文化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6-10题。
(18分)材料一流经中国九省区的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滋养的土地创造出了璀璨的黄河文化,铸就了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黄河文化作为一种大河文化,是一种具有黄河地理特点的旱地农耕文化,有着明显的地域特色。
它起源早,成熟快。
黄河流域拥有适宜的气候、肥沃的土壤,先民们很早就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农业文化。
在距今7500年左右的河北磁山和河南裴李岗文化遗址中都发现了大量炭化的粟类,家畜、家禽的化石以及石斧等生产工具。
殷商时中国的蚕丝纺织已达到较高水平,卜辞中屡次出现桑、丝、帛等字。
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的造字方法、单字数量和笔画工整程度都表明其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文字系统,因此汉字的起源应该很早。
文字的产生使黄河文化迅速成熟。
现在,有些历史悠久的黄河文化遗址、文献遭到了破坏损毁,黄河文化中的优秀内核也遭到破坏和侵蚀,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刻不容缓。
黄河文化的另一特征是政治色彩鲜明,这与黄河流域旱地农业的特点有关。
旱地农业必须以水利设施为基础。
人们共同关心、治理与他们的生存休戚相关的水利问题,从而养成了关心社会问题的文化心理。
另外,治水斗争和水利灌溉事业也需要形成集中的社会权力,从而促成了国家的产生。
儒家学说就是在这种关心政治的文化心理下逐渐形成的。
孔子几乎把一切问题都看作是政治问题。
在他看来,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即是一个政治问题,读书学习也是为了参与政治。
政治问题在人们的一切社会生活、精神生活中占有最重要、最突出的位置。
这就是黄河文化、儒家精神最重要的特色,其中熔铸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范、价值理念和民族心理。
黄河文化绵延发展数千年,虽不断遭受外部文化的入侵,但始终保持其道统,显示出强大的同化能力。
黄河文化以它博大的胸怀,吸纳周边多种原始文化,形成了文明国家。
中国对外的经济联系、文化交流、政治外交也主要兴起和发展于黄河流域。
早在汉朝,中央政权就曾派遣张骞等人出使西域,开辟从长安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建立起中原王朝与西亚和欧洲的政治、贸易等联系。
非连续性文本付文等《大河上下绿可期》黄河治理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近年来,沿黄九省区采取多项措施、开展综合治理,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为了母亲河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而不断努力。
2003年4月、5月,黄河兰州段连续发生两起油类污染事件,不仅造成兰州段水质恶化,而且使下游深受其害。
对此,甘肃省安排专项资金,开始治理黄河污染。
兰州市先后实现7个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废水集中处理,实施11个工业企业污水处理设施提标改造工程,完成全市现有工业企业排污口规范化整治,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
经过多年努力,截至目前,黄河兰州段干流各主要考核断面水质年均达到Ⅱ类标准。
曾几何时,捕捞、餐饮、开矿等人为活动频频挤占黄河沿岸湿地,对湿地生态形成威胁。
近年来,河南持续开展黄河河道清理整顿等工作,渡船、游船、码头周边违建等不见踪影,水面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
据生态环境部统计,2018年,黄河流域好于Ⅲ类水的断面提高了8.7个百分点,远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劣Ⅴ类断面下降3.7个百分点。
水环境质量的改善,不仅仅是治污减排的结果,也是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的结果。
(摘编自付文等《大河上下绿可期》)材料二:最近,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栏目报道,河南省蒿县中金嵩原黄金冶炼厂常年向黄河支流排放尾矿渗滤液,造成地下水污染。
附近村民表示,小鸟在这条河喝点水就死了。
经调查,中金蒿原黄金冶炼有限责任公司新旧两个尾矿库均未取得危化品安全生产许可证,但尾矿库却一直在使用。
正如很多地方被曝光的污染事件一样,发现和取证并不存在多大难度,废水不经处理直排入河,暗渠流经的地方,石头、树枝、树叶均已变色,周边土壤上形成的白色粉末肉眼可查。
只要环保部门去现场看一看,闻一闻气味,听一听民众说法,都会发现问题所在。
也正如很多地方的治污不力一样,非不能也,实不为也。
如此触目惊心的污染现状当然不是“一日之功”。
网上随便一检索。
都能看到历年来当地的环保拉锯战。
(定稿)2018年中山狼卷 原装试题

绝密★启用前2018年“中山狼卷”试题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现在世界上汉文化正热,但是西方人普遍认为汉语难学,包括华人后代。
尤其语法这块,目前的汉语语法实际上是通过西学框架加大量特殊句式来描述的,没有一个本质贴切的原理可以指导实践。
这些都促使我们去深入思考:汉语有没有自己土生土长的语法?汉语的口语和书面语是什么样的关系?孟昭连教授的《之乎者也非口语论》给了我们极大的启示,他描述了文言文形成、成熟的整个过程,揭示了文言文不是口语的简单记录,更从文言文法重要方面的“辞”说清了文言文区别于口语的具体方式,也就为我们解构文言、读懂古文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途径。
“之乎者也非口语”结论虽小,但折射了语言、文字、文学、历史文明等方方面面,书中详尽的考证展示了独到的见解和合理的推论,虽有个别值得商榷之处,但仍是引人深思。
孟教授在书中阐述的主线之一是传统文字“意内而言外”的概念,以及作为具体体现的“之乎者也”之类“辞”的运用。
语言和文字的作用都是要表达“意”,但是文字和语言特点不同,有很多场景下的对话不仅仅有吐字发音,更有声音的长短徐疾、停顿等以体现出的当事人心态、话外之音、逻辑意向,等等,文字记录时不仅要记下具体声音所对应的字,还要加进去“辞”来足意,“之乎者也”就是典型的“辞”,是口语中没有但文字里面非常必要的部分。
到了清末民初时期,文言区别于口语的理念在“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的西方语言学观点冲击下渐渐模糊,尤其是《马氏文通》出版后,一系列混淆概念的虚实字分类,颠覆了人们对传统文字的认识,并一直延续到现代汉语的研究中。
生态农业原理与应用平时作业 二

一、单选题题目1未回答满分1.00标记题目题干南方丘陵山区农业资源综合开发的主要做法是()。
①发展鱼塘—台田模式②优势资源的系列开发③发展立体农业④小流域综合治理选择一项:A. ①④B. ③④C. ②③D. ①②反馈你的回答不正确解析:鱼塘—台田模式主要是对治理低湿涝洼地有良好效果,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措施。
正确答案是:②③题目2未回答满分1.00标记题目题干下列不属于造成环境危机的原因是( )。
选择一项:A. 大力植树造林B. 环境污染C. 自然资源危机D. 人口的急剧增长反馈你的回答不正确解析:大力植树造林属于防治温室效应等环境危机的措施。
正确答案是:大力植树造林题目3未回答满分1.00标记题目题干稻→鸭→萍共作是一种新兴的生态农业模式。
其中,水生植物红萍(满江红)适生于荫蔽环境,可作为鸭子的饲料;鸭子能吃有害昆虫并供肥,促进水稻生长。
对以此模式形成的生态系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C )。
选择一项:A. 生物群落由水稻、红萍、鸭子和有害昆虫组成B. 水稻和红萍分层分布,能提高光能利用率C. 鸭子既是初级消费者,又是次级消费者D. 该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反馈你的回答不正确解析: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故A正确;鸭子吃红萍为初级消费者,鸭子又吃有害昆虫为次级消费者,故B正确;水稻和红萍占据不同空间,分层分布,能提高光能利用率,故D正确;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一般应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所以该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除水稻、红萍、鸭子和昆虫外,还应包括多种微生物等分解者,故错误。
正确答案是:生物群落由水稻、红萍、鸭子和有害昆虫组成题目4未回答满分1.00标记题目题干下列关于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选择一项:A. 生物必须适应其生存环境,适应环境的过程就是基因频率定向变化的过程B.在深海火山口附近存在的复杂生态系统,其生产者是一些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C.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增加某生态系统的生产者种类肯定有利于该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D. 生物的生命活动能影响其生存环境,对人类来说可能有利也有弊反馈你的回答不正确解析:生物对于环境首先是要适应;环境可以选择生物;其三,生物可影响环境;生物和环境只有和谐相处并保持生物多样性,两者才能稳定处于一个平衡态,这也是目前我们所倡导的和谐、低碳的目标。
中考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专题训练真题汇编(答案)

中考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专题训练真题汇编(答案)一、中考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主持人:您的杂交水稻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请问您,是什么促使您从事这项研究的呢?袁隆平:我们现在13亿人口,人均大概一亩三分地;到2030年可能达到16亿人口,人均就只一亩地。
我们要修高速公路、铁路、机场,城市要扩大,还要退耕还林,退田还湖,每年减少几百万亩耕地,可是人口每年增加1000多万,这是个非常严峻的问题。
中国人能不能养活自己?所以,我们始终把产量放在第一位,努力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
主持人:30多年前,您还是一个偏僻农村的教师,后来,正是您推出了一代又一代的杂交水稻,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我想,您的探索之路,一定充满艰辛吧?袁隆平:唉,几十年了,其间遇到的困难、挫折、失败,真是一言难尽!我的工作地点主要在试验田,常常要到田里去察看,打雷、刮风、下雨时我也去,去观察稻子倒伏不倒伏,观察哪些品种能够经得起几级风,这很重要哩!主持人:听说,您每天都骑着摩托车去稻田观察,从1979年至今,已经骑坏了八九辆车。
除了能吃苦以外,搞科学研究还有什么是最重要的?袁隆平:我认为,科学研究最基本的特色,就是创新,要不断地创新,不断向新的领域、新的高峰攀登。
(摘编自《袁隆平访谈录》)材料二:“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几十年如一日,一双胶鞋两腿泥,从田边到田里,从这块田到那块田。
一辈子当“庄稼汉”研究玉米,当年做出这个决定,只是出于一个朴素的愿望:多打粮、吃饱饭。
1972年,一则美国农民华莱士创造春玉米亩产2500斤的消息让他心里暗暗较上了劲儿。
那时,我国玉米亩产量只有两三百斤。
李登海说:“他是美国的农民,我是中国的农民,他能开创美国的高产纪录,我要开创中国的高产玉米纪录。
”1973年,袁隆平首次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震惊世界。
南方的口粮问题解决了,可北方呢?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李登海不分昼夜地啃书本,骑着自行车各地拜师。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阶段检测卷(二)

阶段检测卷(二)(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所谓文化自信就是一种文化主体对自身所处文化形态力量的准确评价和坚定自信,确信该种文化能够成功地应对文化主体面临的时代问题。
所以,文化自信就是要解决我们自近代以来,对传统文化不自信的文化心理问题,摆脱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背景下面临的困境。
②数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和立身之根,是我们的庇护之所和精神家园。
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很大一部分是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是为当时的统治者服务的。
自近代以来,这部分思想文化已经与时代逐渐拉开了距离,在新的时代开始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传统文化中的相当一部分,在解决我们所面临的文化变局和疑难问题方面,表现得无能为力;在与日益东渐的西方文化侵袭的抗衡中,表现得左支右绌。
在文化主体中,甚至出现了“全盘西化”的激进主义和“固守传统”的保守主义之间的文化撕裂,这种文化撕裂一直延伸到今天。
这表明,传统文化在不同时代之间存在一种“文化堕距”(指社会变迁过程中,文化集丛中的一部分落后于其他部分而呈现呆滞的现象),意味着中国传统文化已经陷入一种文化危机之中。
③无疑,文化危机既可以导致一种文化形态的衰落,也可以导向一种文化传统的创新。
就像哲学家麦金太尔所说的那样,每一种传统都有一些“边缘性”的“从属性”理论,也有一些“核心性”理论。
在遇到危机时,其对传统的冲击是从“边缘问题”到“核心问题”的。
在每一次冲击中,文化传统的主体都会“思考是否不同的对立的传统有可能提供的资源,以充分地描述和解释自己传统的失误或缺陷”。
文化传统由于运用了对立面文化传统的资源补充自己,比对方更有利于解决危机,文化传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发展。
④可见,文化危机原本具有两面性:它是陈旧文化的衰落,是文化新内涵生长的契机。
没有文化新内涵的生长,文化危机就会成为文化衰落的起点;而没有陈旧文化的衰落,文化新内涵的生长就会窒息。
实用类文本《70年中国生态环境保护成效回顾》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今年是我国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开展40周年。
1981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
从那时起,植树造林、绿化祖国,被寄托了建设社会主义、造福子孙后代的战略意义。
数据显示,我国森林覆盖率已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12%提高到目前的23.04%,近20年来我国新增植被覆盖面积约占全球新增总量的25%,居全球首位。
在河北塞罕坝机械林场,三代建设者在荒原上造林112万亩,让荒漠披绿衣;在内蒙古大兴安岭,1.6万林业工人从“砍树人”转变为“看树人”,守护一方绿地;在陕西榆林、山西右玉、甘肃民勤……越来越多的防护林被种下,“绿色长城”不断在神州大地延伸,爱绿、植绿、护绿的全民行动,折射出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入。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体现,也是人民群众的共有财富。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成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3.5%、18%,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4.1%……一系列具体目标,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
攻坚克难,接续奋斗,一年接着一年干,美丽中国的画卷必将更加动人。
(摘编自“当惊世界殊”的绿色奇迹》,《人民日报》2021年3月25日)材料二:70年来,我国污染防治方式不断创新,领域不断拓展,力度不断加大。
一组数据可以看到近年来我国污染治理方面的努力——火电超低排放改造比例达到80%以上,钢铁超低排放改造取得进展;能源消费中,煤炭占比从之前的70%左右降到59%;淘汰老旧车、黄标车2400多万辆;建立健全国家大气环境质量监测网络,设立1436个监测点位……和很多国家相比,我国这些年的重视程度之高、治理力度之大、环境质量改善速度之快是罕见的。
20年高考语文 -回复

高考语文试题一、语言文字基础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最新研究指出,南极冰层因气候变化而加速_______,将使南极皇帝企鹅数目锐减。
②她的目光从我身旁扫过,一直移到窗子,________着窗外,好像在想着什么。
③由于全球化的现实,如今美国新的对华大战略既不能以________为基础,也不能突然丢弃长期以来让中国融入国际体系的做法。
A.融解凝视遏制B.溶解窥视遏制C.溶解凝视遏止D.融解窥视遏止2.下列交际用语使用不得体的一项是( )A.我校将于9月1日如期开学,相关事宜欢迎家长来函垂问。
B.拙作已经寄出,心中惶恐不安,望君哂笑之余不吝赐教。
C.感谢您的家父雪中送炭,明日我将从百忙中专程到府上致谢。
D.令郎不愧生在丹青世家,他的奔马图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3. 下列各项中,作家、作品、人物的对应关系错误的一项是()A.曹禺——《雷雨》——周冲B.海明威——《老人与海》——桑地亚哥C.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米考伯D.施耐庵——《水浒传》——冷子兴4.下面是远在异地的大学生小明写给他当文学院教授的爷爷的一封信,在表达上有五处错误,请找出,并修改。
尊敬的祖父:见字如晤。
3月20日是您七十寿辰,不孝孙在外求学,山高水长,不能回家给您亲自磕头,深表不安。
爷爷虽至耄耋之年,但精神矍铄,风华正茂,孙儿甚为喜慰。
不孝孙在异乡给您磕头了,祝您日月昌明,松鹤长春。
暑假回家我再向您叩请金安。
不孝孙:xx2019年3月15日二、古诗文阅读(一)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各题。
篇1:秋思陆游老怀不惯著闲愁,信脚时为野外游。
过雁未惊残月晓,片云先借一天秋。
村醅似粥家家醉,社肉如林处处留。
七十已稀今又过,问君端的更何求?1.下列选项中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怀”一句“老”、“不惯”既交代“秋游”的缘起,又暗示“秋思”的缘由。
B.颔联用比拟、对比的手法细致入微地描绘“雁”、“云”等意象,突出了“秋”的特点。
实用类文本贺艳《统筹做好古旧村落保护与利用》阅读练习及答案(天一大联考2021—2022高三)

天一大联考2021—2022学年高中毕业班阶段性测试(四)(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古旧村落蕴含独特的自然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具备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被称为“活着的文物、有生命的历史”。
据统计,目前有近7000个古旧村落被列入我国传统村落名录。
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提出,“鼓励盘活废弃矿山、工业遗址、古旧村落等存量资源”。
在保护好古旧村落的基础上,把历史文化资源利用好、传承好,考验着各地的治理水平。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古旧村落蕴含的独特价值日益凸显。
与此同时,古旧村落保护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比如,一些地方忽视古旧村落的原生态系统保护,热衷于在原址上“拆旧建新”“弃旧建新”;一些传统村落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民俗文化面临改变或消失的风险。
在部分已经开发的古旧村落中,也存在品牌意识缺乏、业态单一、“千村一面”等现象。
更好激活古旧村落的内在价值,需要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统筹好保护、利用和传承的关系,构建美丽和谐的古旧村落生态系统。
每个古旧村落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在盘活古旧村落的过程中,应努力找到每个村落的独特定位。
为村落和自然环境注入民风民俗、传统手工技艺等文化内涵,为每个村庄找到差异化发展路径,才能使古旧村落“活”起来、“美”起来,让历史文化在保护中更好传承,让乡村景色更美丽、文化更兴盛。
(摘编自贺艳《统筹做好古旧村落保护与利用》)材料二:日前,媒体在辽宁葫芦岛、锦州等地调研发现,当地一些传统村落有着近600年历史,一些传统民居有着一两百年历史,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但从保护的角度来看,部分传统村落、传统民居的现状不容乐观。
在世界范围内,传统村落以及乡村生活形态、乡村文化的保护都是难题。
日本、韩国同属东亚儒家文化图,都拥有漫长的农业历史,农耕文明发育成熟。
但进入现代社会之后,传统村落的保护承受着巨大压力。
2023年高考语文复习非连续文本阅读:退耕还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20年来,已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上资金投入最多、建设规模最大、政策性最强、群众参与程度最高的重大生态工程,取得了巨大的综合效益,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也是世界生态建设史上的伟大奇迹。
大规模的退耕还林,兴起了一个个产业。
在崇义县,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经营模式,龙头企业与退耕农户结成利益联结体,掀起了林业特色产业发展热潮,有力助推县城经济持续增长。
退耕还林使国家得绿、农民得利的同时,也对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并且为促进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途径。
材料二 20年来,全国累计实施退耕地还林还草1.99亿亩、荒山荒地造林2.63亿亩、封山育林0.46亿亩通过一“退”一“还”,工程区森林覆盖率明显提高,林草植被大幅增加,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過制,生态状况显著改善。
我国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每年在保水固土、防风固沙、固碳释氧等方面产生的生态效益总价值达1.38万亿元。
全国有4100万农户参与实施退耕还林还草,1.58亿农民直接受益,经济收入明显增加,增收渠道更加稳定多样。
截至2018年,退耕农户户均累计获得国家补助资金近9000元,近10年间退耕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4.7%,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将贫瘠的低产耕地变为绿色的“金山银山”,有力助推农民脱贫致富的同时,优化了土地利用结构,促进了农业结构由以粮为主向多种经营转变,粮食生产由广种薄收向精耕细作转变,许多地方走出了“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实现了地减粮增、林茂粮丰。
当前和今后的一段时期,要科学编制退耕还林还草总体规划,做好顶层设计,并着力巩固工程建设成果,依法依规保护退耕后形成的林草资源,严肃查处毁林毁草、非法征占用、擅自复耕等行为。
在落实退耕农户管护责任的基础上,逐步将退耕还林纳入生态护林员统一管护范围,继续搞好封山禁牧,加强对退耕还林还草成果的管护。
四川省南充市清源乡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四川省南充市清源乡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文后16—18问题(10分)亲爱的麦子【周涛】①我想说:“亲爱的麦子。
”②我想,对这种优良的植物应该这么称呼。
这并不显得过分,也不显得轻浮。
③而且我还想,对它,对这种呈颗粒状的、宛如掉在土壤里并沾满了土末的汗珠般的东西,人类平时的态度是不是有些过于轻视和随便了呢?④它很美。
尤其是它的颗粒,有一种土壤般朴素柔和不事喧哗的质地和本色。
它从土壤里生长出来,依旧保持了土壤的颜色,不刺目.不耀眼,却改变了土壤的味道。
这就使它带有了土地的精华的含义。
特别是它还保持着耕种者的汗珠的形状,这就像是大自然给予我们的某种提醒、某种警喻,仿佛它不是自己种子的果实,而是汗珠滴入土壤后的成熟。
⑤这一切使它更美。
麦子,它是如此的平凡,然而却是由天、地、人三者合作创造的精品。
它使我们想到天空的阳光和雨水,想到土地默默的积蓄和消耗,想到人的挥动着的肢体……它还可以使我们毫不费力地想到镰刀、饥馑、战争、死亡等等最关乎人类生存的问题。
但是面粉不容易使人想到这些。
这就是麦子掩藏在朴素后面的那种深刻的美。
⑥我们住的地方没有面粉厂,也没有粮店;庄户人只能分得麦子,到一个河上的磨坊去磨成面粉。
连续几天,我和父亲把一麻袋麦子倒进院里架起的一个木槽里,然后倒水冲洗,直到一颗颗麦粒被洗出它本来的那种浅褐色的质朴,透出一股琥珀色的圆满的忧伤。
然后晾晒几天,再装入麻袋。
我看得出来,麦子的色泽里含有一种忧伤的意味,一种成熟的物质所带有的哲学式的忧伤。
这种忧伤和它的圆满形态、浅褐色泽浑然和谐,与生俱来而又无从表述,毫不自知而又一目了然。
正是这,使它优美。
⑦于是有一天,我们起得绝早。
我们向邻居借来了一头驴和一辆架子车,把装麦子的麻袋搬上驴车,朝磨房去了。
路上,我突然觉得我和父亲像是两只松鼠,或是连松鼠也不如的什么鼠类,正运载着辛苦了一年收集来的谷物,准备过冬。
科学·技术·社会 退耕还林还草

《退耕还林还草》
[巩固练习]
1.下列诗句都描述了当时的自然景观,从中可以看出,生态环境最差的是( )
A.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B.探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C.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D.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2.请你对下列做法作出评价。
对于有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项目,在其后面的括号中打“√”号;对于不利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项目,在其后面的括号中打“×”号。
(1)建立沼气池,把人粪尿收集起来生产沼气,供人们使用,沼气渣做肥料。
( )
(2)实行“封山”,禁止砍伐一切树木。
( )
(3)禁止一切捕捞活动,好让江河、湖泊中的鱼长得又肥又大。
( )
(4)禁止使用含磷洗衣粉;禁止使用剧毒、残留期长的农药;禁止使用氟利昂作电冰箱、空气调节机等电器的制冷剂。
( )
(5)建立污水处理厂,把污水处理后再循环利用。
( )。
全国高考试卷三卷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共4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5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句诗描绘了广袤的草原,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在我国,草原资源丰富,分布广泛。
然而,草原生态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问题日益凸显。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草原生态建设,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1. 下列关于草原生态保护的说法,正确的是()A. 草原生态保护主要依靠政府力量B. 草原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存在矛盾C. 草原生态保护与草原资源开发无关D. 草原生态保护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2. 文章中提到的草原生态保护措施有哪些?()A. 退耕还草、退牧还林B. 生态移民、封禁保护C. 草原植被恢复、水资源保护D. 以上都是3. 文章最后一段提到“草原生态保护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这句话说明了什么?()A. 草原生态保护是政府部门的职责B. 草原生态保护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C. 草原生态保护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D. 草原生态保护可以带来经济效益(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25分)《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曹雪芹。
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通过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悲剧,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没落。
4. 下列关于《红楼梦》的说法,正确的是()A. 《红楼梦》是一部历史小说B. 《红楼梦》的主题是爱情C. 《红楼梦》描写了贾宝玉的成长历程D. 《红楼梦》以贾宝玉为中心人物5. 贾宝玉的形象特点有哪些?()A. 嫉恶如仇、豪放不羁B. 个性鲜明、才情出众C. 逆来顺受、善良宽厚D. 愤世嫉俗、消极悲观6. 下列关于《红楼梦》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B. 《红楼梦》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C. 《红楼梦》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D. 《红楼梦》是一部关于农民起义的小说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6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材料一:
按照2016年现价评估,全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每年产生的生态效益总价值量为1.38万亿元,相当于工程总投入的2.7倍。
其中,涵养水源4490亿元、保育土壤1146亿元、固碳释氧2199亿元、林木积累营养物质143亿元、净化大气环境3438亿元、生物多样性保护1802亿元、森林防护606亿元。
(摘编自《工程效益明显退耕还林还草生态民生双赢》) 材料二: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使3200万退耕农户从政策补助中户均直接受益9800多元。
在四川丘陵、盆地周围地区,有400多万劳动力因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得以转移,外出务工年创收217亿元。
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不再限定还经济林的比例,各地退耕还经济林的热情高涨,仅2016年全国退耕还经济林就达到818万亩,以此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林特产品和休闲观光旅游产业成为农民致富的新途径。
实践证明,退耕还林还草是改革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建设生态文明的宏伟战略,广大农民改变了传统生产和生活方式,通过发展新型生态经济,开发林草多种功能,实现百姓富、生态美与乡村振兴的有机统一。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加快了国土绿化进程,对我国新增绿量和地球变得更绿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贵州,新一轮退耕还林对近年来全省森林覆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发挥了重要作用,扭转了治理区生态恶化的趋势。
长江水利委员会的专家认为,长江输沙量减少,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功不可没。
在陕西延安,20年累计退耕还林1077万亩,植被覆盖率从退耕前的46%提高到2017年的81.3%,绿色边界向北推移400多公里,土壤侵蚀模数由每年每平方公里9000吨降为1077吨,年入黄泥沙由2.58亿吨降到0.31亿吨,降幅达88%。
过去水土流失一向严重的黄土高原今日为世界提供了生态修复的成功样本。
(摘编自《世界生态建设史上的奇迹——写在我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取得突出成效之
际》) 材料三:
退耕前,盲目的毁林开垦和陡坡地、沙化地耕种,给我国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使得洪涝、干旱、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频发生,国家的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困境中,人们开始认识到:牺牲生态换生存,其结果是连生存也保不住—这就是违背自然法则的恶果。
此时,退耕还林还草的战略决策,让人们得以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树上山,粮下川,羊进圈,该种粮食的地方种粮食,该种草的地方种草,该种树的地方种树”,退耕还林还草将人类欠下的生态账补偿给自然,由过去的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转变为顺应自然、尊重自然和保护自然。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生态建设工程,退耕还林还草也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解决全球生态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建设、认真履行国际会约的标志性工程,美国、欧盟、日本、澳大利亚等3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纷纷对我国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给予了高度评价。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格蕾琴·戴利通过深入研究指出,退耕还林还草是一个极大的创新项目,已经在中国取得了显而易见的成效,其他国家应重视并学习中国的经验,将中国当成一面镜子。
(摘编自《退耕还林还草改变的不只是山水》)
4.下列对材料一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启动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20年来,总投入巨大,全国已实施退耕还林还草5亿多亩,工程总投入超讨5000亿元。
B.两轮退耕还林还草中林地面积、人工草地面积分别增加5.02亿亩、502.61万亩,相应比例显示,我国更重视退耕还林。
C.我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区域与上一轮相比,增加了8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增长幅度较大
D.我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每年产生的生态效益很可观,表现在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净化大气环境等方面。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退耕农户实施政策补助,使退耕农户在经济上直接受益,另外,在一定程度上转移了劳动力,农民能够外出务工创收。
B.由于新一轮退耕还林不限定还经济林的比例,各地积极退耕还经济林,农民转变观念,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林特产品和休闲观光旅游产业。
C.我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减少了长江输沙量,使黄土高原过去水土流失非常严重的现象得到缓解,为世界提供了生态修复的成功样本。
D.中国政府表明高度重视生态建设、认真履行国际公约的态度,受到了美国、欧盟、日本、澳大利亚等3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高度评价。
6.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我国退耕还林还草的重要作用。
(6分)
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