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含参问题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变式:若关于x的不等式组
的整数解共有5个,求a的取值范围。
【例4】已知关于x的不等式组有解,则k的取值范围是.
借助数轴把抽象的“数”转化为直观的“形”,加大解题的透明度,避开繁琐的“头脑想象”,可以对含参不等式问题简捷的进行解答.
整数解问题由易到难,从给出解,到找出解,再到何时无解,深入挖掘一道题的各个侧面,使学生由一道题熟悉一类题.
(2)若a<2,则不等式组 的解集为
(3)若a>2,则不等式组 的解集为
小结方法:方法1利用数轴.方法2利用口诀.
【例2】
(1)若不等式组 的解集是 ,则a的取值范围为
(2)若不等式组 的解集是 ,则a的取值范围为
(3)若不等式组 无解,则a的取值范围为
(4)若不等式组 有解,则a的取值范围为
方法总结:(数形结合)源自文库
1、把已知的解集表示在数轴上.
2、定范围.
3、定临界点
体会数形结合的优越性,为本节课突破难点做铺垫.
由不等式组的解集确定参数,加深对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理解和应用。可结合数轴,先定范围,后定界点,体现数形结合思想.注意检验是否取等号.
环节三
拓展提高
【例3】若关于x的不等式组
的整数解为1,0,求a的取值范围。
3.通过题目的设计,逐题突破,体验数学发现与解决问题带来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难点:运用数轴确定参数的范围.
教学阶段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复习回顾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复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求法,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环节二
探究新知
【例1】
(1)若a<2,则不等式组 的解集为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含参问题
学科
数学
学段
第三学段
年级
7年级
授课班级
初一(123)A
授课教师
贺丹
授课时间
2017.5.12
教材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加深对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和它解集的理解,会应用数轴确定含参数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参数范围;
2.通过变式教学,逐步熟悉和掌握数形结合、化归等思想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环节四
小结
常规步骤:
把已知或能算出的解表示在数轴上; 结合数轴定范围; 验证临界值.
总结本节课所学,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的整数解共有5个,求a的取值范围。
【例4】已知关于x的不等式组有解,则k的取值范围是.
借助数轴把抽象的“数”转化为直观的“形”,加大解题的透明度,避开繁琐的“头脑想象”,可以对含参不等式问题简捷的进行解答.
整数解问题由易到难,从给出解,到找出解,再到何时无解,深入挖掘一道题的各个侧面,使学生由一道题熟悉一类题.
(2)若a<2,则不等式组 的解集为
(3)若a>2,则不等式组 的解集为
小结方法:方法1利用数轴.方法2利用口诀.
【例2】
(1)若不等式组 的解集是 ,则a的取值范围为
(2)若不等式组 的解集是 ,则a的取值范围为
(3)若不等式组 无解,则a的取值范围为
(4)若不等式组 有解,则a的取值范围为
方法总结:(数形结合)源自文库
1、把已知的解集表示在数轴上.
2、定范围.
3、定临界点
体会数形结合的优越性,为本节课突破难点做铺垫.
由不等式组的解集确定参数,加深对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理解和应用。可结合数轴,先定范围,后定界点,体现数形结合思想.注意检验是否取等号.
环节三
拓展提高
【例3】若关于x的不等式组
的整数解为1,0,求a的取值范围。
3.通过题目的设计,逐题突破,体验数学发现与解决问题带来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难点:运用数轴确定参数的范围.
教学阶段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复习回顾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复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求法,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环节二
探究新知
【例1】
(1)若a<2,则不等式组 的解集为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含参问题
学科
数学
学段
第三学段
年级
7年级
授课班级
初一(123)A
授课教师
贺丹
授课时间
2017.5.12
教材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加深对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和它解集的理解,会应用数轴确定含参数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参数范围;
2.通过变式教学,逐步熟悉和掌握数形结合、化归等思想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环节四
小结
常规步骤:
把已知或能算出的解表示在数轴上; 结合数轴定范围; 验证临界值.
总结本节课所学,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