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分析原理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总结
⼯程地质分析原理总结第⼀篇区域稳定及岩体稳定分析的⼏个基本问题⼀、地壳岩体结构特征的⼯程地质分析(5分)1、岩体、结构⾯、结构体岩体:通常指地质体中与⼯程建设有关的那⼀部分岩⽯,它处于⼀定的应⼒状态,被各种结构⾯所分割。
结构⾯:指岩体中具有⼀定⽅向、⼒学强度相对较低、两向延伸的地质界⾯或带。
结构体:结构⾯在空间的分布与组合可将岩体分割成形状、⼤⼩不同的块体,称为结构体2、结构⾯的主要类型(按照成因、规模分类)及特征(如何描述结构⾯)按成因:原⽣结构⾯、构造结构⾯、浅表⽣结构⾯按规模:A类(贯通)、B类(显现)、C(隐微)3、岩体的分类:岩体结构分类(哪5类?);岩体的⼯程分类(考虑三⽅⾯因素?)按结构特征分类:块体状结构、块状结构、层状结构、碎块状结构、散体状结构三⽅⾯因素:⼒学性质、岩体结构、赋存条件4、岩体的变形随深度有何变化特点?剪切或拉裂拉裂与弯曲弯曲弯曲与压扁压扁压扁与流动流动。
⼆、地壳岩体的天然应⼒状态(10分)1、岩体应⼒:天然应⼒和初始应⼒⾃重应⼒:指在重⼒场作⽤下⽣成的应⼒。
σv=γh(µ为岩体的泊松⽐,N。
称为岩体的侧压⼒系数。
)构造应⼒:指岩⽯圈运动在岩体内形成的应⼒。
⼜可分为活动构造应⼒和剩余构造应⼒。
变异及残余应⼒变异应⼒:指岩体的物理、化学变化及岩浆的侵⼊等引起的应⼒。
残余应⼒:承载岩体遭受卸荷或部分卸荷后,岩体中某些组分的膨胀回弹趋势部分地受到其他组分的约束,于是就在岩体结构内形成残余的拉、压应⼒相平衡的应⼒系统感⽣应⼒2、岩体天然应⼒状态类型(1)σx=σy=σv=rh 注:越往地壳的深部,存在静⽔应⼒式的可能性越⼤。
(2)垂直应⼒为主的观点地壳岩体内的应⼒以⾃重应⼒为主,主要存在于地表(3)⽔平应⼒为主的观点地壳岩体内的应⼒主要受构造运动影响,最⼤主应⼒近于⽔平。
3、影响岩体天然应⼒状态的主要因素及其作⽤(1)地区地质条件及岩体所经历的地质历史对岩体天然状态的影响:岩体的岩性及结构特征:决定着岩体的容重和泊松⽐,从⽽影响⾃重应⼒场的特征;统⼀区域构造应⼒作⽤下,岩体内应⼒分布的特征主要取决于岩性、结构特征及其⾮均⼀性;决定着岩体的强度及蠕变特性,因⽽决定了岩体承受及传递应⼒的能⼒。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课件——斜坡岩(土)体稳定性的工程地质分析之二
挖、堆放等;
(2)改变斜坡岩体的结构特征和力学性质,即降低斜
坡的抗变形、抗破坏能力。属于这方面的作用包括风化作
用、冻融作用和地下水的作用等不可逆因素(水的浸湿软
化作用等可逆因素)。
(3)改变斜坡岩体的应力状况。属于这方面的作用包括地 下水动水压力和空(孔)隙水压力的作用、区域构造应力场的 变化、地震力、人工爆破震动力以及开挖斜坡、工程荷载等。 这些动力如果已使斜坡造成变形或破坏,其影响则为不可逆 的,否则为可逆的。
某些滑坡或崩坡积物与基岩接触面,也常可成为地下 水作用的活跃带。如图9-50所示,当覆盖物的透水性能 低于下伏基岩时,使斜坡岩体中原来的潜水水流变为承压 水流,这样接触面处不仅成为地下水渗透变形的活跃带, 并且对上覆堆积物底面可形成明显的空隙水扬压力。
斜坡岩体在变形发展过程中,将不断产生一系 列新的破裂面,从而改变了岩体的水动力学特征, 也可形成一些新的地下水活跃带。以顺向层状体 斜坡为例,可划分为图9-51所示几种主要水动力 学模型。
空隙水压力起动型
平推式滑坡
主要发生在平缓层状体斜坡的滑移-压致拉裂或 塑流-拉裂变形体中。斜坡岩体具有间歇裂隙充水 承压型水动力特征[图9-51左(a)]。在特大暴雨 条件下,岩体在裂隙中充水的静水压力和沿滑移 面空隙水扬压力的联合作用下,有可能被平推滑 出。其起动机制如图9-52所示。可以后缘拉裂 缝(假定垂直分布)中充水临界高度(hcr)作为起动 判据,在滑面缓倾外(或内)时:
河谷岸坡演化趋势分析; 岸坡稳定性的河流演化史分析。 (2)与海、湖波浪作用的关系 波浪可以通过对岸坡的改造作用,引起岸坡变形破坏。 波浪还可通过引起的水头压力差造成水下斜坡失稳。
冲磨蚀型塌岸
坍塌后退型塌岸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考试复习题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考试复习题绪论工程地质学: 工程地质学是研究与人类工程建筑等活动有关的地质问题的学科。
地质学的一个分支。
工程地质学的研究目的在于查明建设地区或建筑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分析、预测和评价可能存在和发生的工程地质问题及其对建筑物和地质环境的影响和危害,提出防治不良地质现象的措施,为保证工程建设的合理规划以及建筑物的正确设计、顺利施工和正常使用,提供可靠的地质科学依据。
工程地质条件:包括岩石和土的性质、地质构造、地貌、水文地质条件、自然地质现象和天然建筑材料等方面。
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地质问题是指与人类工程活动有关的地质问题。
它影响建筑物修建的技术可能性、经济合理性和安全可靠性。
如建筑物所处地质环境的区域构造稳定问题、地基岩体稳定问题、地下硐室围岩稳定问题和边坡岩体稳定问题、水库渗漏问题、淤积问题、浸没问题、边岸再造及坝下游冲刷问题,以及与上述问题相联系的建筑场地的规划、设计和施工条件等方面的问题。
工程地质工作的基本任务在于对人类工程活动可能遇到或引起的各种工程地质问题作出预测和确切评价,从地质方面保证工程建设的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和安全可靠性。
工程地质学基本任务:研究人类工程活动和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制约,以便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地质环境,防治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
人类工程活动中可能遇到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有:地基问题、边坡问题、洞室问题、渗透问题。
第一章⒈岩体:通常指地质体中与工程建设有关的那部分岩石,它处于一定的应力状态,被各种结构面所分割。
三个要点:工程影响范围内;被各种界面切割;处于一定的应力状态。
⒉结构面:指岩体中具有一定方向、力学强度相对较低、两向延伸(或具有一定的厚度)的地质界面(或带),例如岩层层面、软弱夹层、各种成因的断裂、裂隙等。
⒊岩体结构:岩体内结构面和结构体的排列组合形式。
岩体经受各种地质作用,形成具有不同特性的地质界面,称为结构面;结构面将岩体分割成形态不一、大小不等的岩块,称为结构体。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工程地质条件】指的是与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条件的总和。
包括地形地貌、岩石与土的类型及其工程地质性质、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物理地质作用及天然建筑材料等方面。
【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建筑与工程地质条件(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所引起的、对建筑本身的顺利施工和正常运行,对建筑的安全或对周围环境可能产生影响的地质问题,称为工程地质问题。
【工程地质任务】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制约,以便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地质环境,防治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
【天然斜坡】在一定的地质环境中,在各种地质营力作用下形成和演化的自然历史过程的产物,未经人为扰动。
【人工边坡】人类为某种工程、经济目的而开挖的,往往是在自然斜坡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规则的几何形态。
【粘滑】活断层出现的间断地、周期性的突然错动现象称为粘滑。
【地震效应】在地震作用影响所及的范围内,于地面出现的各种震害或破坏,称之为地震效应。
【地基效应】地基效应指的是地震使松软土体出现压密下沉、砂土液化、淤泥塑流变形等,从而导致地基失效,使上部建筑物破坏的效应。
【全迹长】裂隙的两个端点在测网上、下界测线位置以内,裂隙的可见迹长称为全迹长。
【半迹长】裂隙的一端延伸出测网的顶、底界外,而另一端在测网内出现,且与中线相交时,裂隙在中测线上的交点与裂隙在洞壁上的端点之间的距离称为裂隙的半迹长。
【截(断)半迹长】裂隙在中测线的交点至裂隙与测网顶、底界交点之间的距离定义为裂隙的截半迹长。
【泥石流】泥石流又称山洪泥流,是发生在山区的一种含有大量泥砂、碎石块的暂时性急水流。
【拱坝】是指一种在平面上向上游弯曲,呈曲线形、能把一部分水平荷载传给两岸的挡水建筑,是一个空间壳体结构。
【重力坝】重力坝是由砼或浆砌石修筑的大体积挡水建筑物,其基本剖面是直角三角形,整体是由若干坝段组成。
【地震烈度】地震时一定地点的地面震动强度的尺度,是指该地点范围内的平均水平而言。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绪论一、工程地质的基本任务人类工程活动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研究对象:工程地质条件工程活动的地质环境工程地质学的基本任务: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工程地质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以便正确评价、合理利用、有效改造和完善保护地质环境。
二、工程地质分析的基本方法研究对象:工程地质问题:即: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制约的主要形式。
例:区域稳定问题岩土体稳定问题围岩稳定问题地基稳定问题边坡稳定问题变形程度时间效应研究内容:工程地质问题产生的地质条件、形成机制、发展演化趋势研究方法:地质分析、地质模拟分析、试验分析、力学分析that construction site clean, consciously maintain sanitation. (4) ensure the safety of materials and semi-finished products. 8. quality assessment, data compilation: buried, belongs to the concealed works construction, therefore its quality inspection must be carried out according to acceptance of concealed work-related. Mainly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1) acceptance of positioning is accurate. (2) is fixed securely. (3) tightening compliance requirements. (4) have an impact on other projects. (5) the material used is eligible. (6)complete information has been collected. Documentation: should follow construction progress at any time finishing self acceptance, signature acceptance after the representatives of the party were invited. Requirements: (1) covert acceptance is the第一章地壳岩体结构的工程地质分析 1.1 基本概念岩体:指与工程建设有关的那一部分地质体。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名词解释
工程地质条件:与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条件的总称。
包括岩土体工程性质、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水文地质特征、自然地质现象、工程动力地质作用和天然建筑材料等七方面。
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地质条件与工程建筑之间所存在的矛盾(稳定和安全)。
因工程建筑结构类型、受力特点和工作方式不同,存在各种工程地质问题。
工程地质分析的基本研究方法:1.自然历史分析法2.力学分析法3.模型模拟试验法4.工程地质类比法断层分类:走滑断层、逆断层、正断层,按断裂的主次关系划分为主断层、分支断层和次断层野外识别:走滑断层:1地表出露线平直,断层倾角较陡。
2断层面两侧相对的水平运动,相对的垂直升降很小。
3河流最易于沿这种断层发育,水工建筑物也就最易于受到这种活断层的威胁。
走滑断层:位移方向与断层走向相同或相近的大型平移断层活断层:一般理解为目前还在持续活动的断层,或在历史时期或近期地质时期活动过、极可能在不远的将来重新活动的断层。
活动断层的活动特性:蠕滑:持续不断缓慢蠕动的称为蠕滑或稳滑 ;粘滑:间断地、周期性突然错断的为粘滑,粘滑常伴有地震,是活断层的主要活动方式。
各类活断层在我国的分布1.分布于我国西部的多个NWW—NW向的长大弧形断裂,主要为逆走滑—走滑断层,其走滑速率由南而北有所减小。
2.活动逆冲断裂也主要分布于我国西部分、3.现代活动正断层主要分布于我国东部。
活断层区规划设计建筑物的原则(1)有低级别的活断层的场地优于有高级别的; 有活动时期老的断层的场地优于有活动时期新的; 有全新世(10000 a)内无活动的断层的场地优于有全新世内有活动的断层的场地等。
(2)尽可能避开主断层带;(3)如为逆断层或正断层类型,尽可能避开有强烈地表变形和分支、次生断裂发育的断层上盘(逆断层的上升盘、正断层下降盘)。
如有较大的正、逆断层,场地往往需要选在距主断面数千米之外。
地震:接近地球表面的岩层中弹性波传播所引起的震动称为地震。
震级:衡量地震本身大小的尺度烈度:衡量震动强烈程度的尺度基本烈度:一个地区今后一定时期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普遍遭受到的最大地震烈度。
工程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概述工程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1)、工程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工程地质学是地质学的分支学科,它研究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问题、为工程建设服务,属于应用地质学的范畴。
地球上一切工程建筑物都建造于地壳表层一点的地质环境中。
地质环境以一点的作用,影响建筑物的安全、经济和正常使用;而建筑物的兴建又反作用于地质环境,是自然地质条件发生变化,最终又影响到建筑物本身。
二者既处于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矛盾之中。
工程地质学研究地质环境与工程建筑物之间的关系,促使二者之间的矛盾转化的解决。
这一套研究的核心是工程建筑与地质环境二者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这就是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对象。
工程地质学为工程建设服务,是通过工程地质勘查来实现的,通过勘察和分析研究,阐明建筑地区的丁程地质条件,指出并解决所存在的工程地质间题,为建筑物的设、施工以至使用提供所需的地质资料。
它的主要任务是:1、阐明建筑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并指出对建筑物有利的和不利的冈京;2、论证建筑物所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进行定性和定计的评价,作出确切的结论,3、选择地质条件优良的建筑场址,并根据场址的地质条件合职配段各个注筑物4、根据建筑场址的具体地质条件,提出有关建筑物类型、规模、纠构和施工力法的合理建议,以及保证建筑物正常使用所应注意的地质要求;5、研究工程建筑物兴建后对地质环境的影响,预测义发展演化趋势,并提山对地质环境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建议;6、为拟定改善和防治不良地顶作用的措施方案提供地质依据。
工程建筑的类型很多,如工业民用建筑物、铁路、公路、水运建筑、水利水电建筑、矿山建筑、海港工程和近海石油开采以及国防工程等。
每一类型建筑又有一系列建筑物群体组成,如高楼大厦、工业厂房、道路、桥梁、隧道、地铁、运河、海港、堤坝、电站、矿井、巷道、油库、飞机场等。
这些建筑物有些位于地面上,有的埋于地下,都脱离不开地壳,无不与地质环境息息相关。
他们的形式不同、规模各异,对地质环境的适应性以及对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也越来越强烈,越来越复杂。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课程设计报告-论西安地裂缝的工程地质特征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课程设计报告设计题目:论西安地裂缝的工程地质特征专业地质工程班级地质 0901学号 0909040133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 教授设计时间 2012.6生产实习目录一、概述 (3)1.1课程设计目的和意义 (3)1.2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 ..41.3 课程设计的基本工作思路......................................................... .4二、西安地裂缝的地质背景 (5)2.1自然地理及气象条件 (5)2.2地形地貌 (6)2.3地层岩性 (6)2.4地质构造 (7)2.5水文地质条件 (8)三、西安地裂缝的形态与特征 (8)3.1主要地裂缝的分布状况 (8)3.2简述地裂缝成因 (11)3.3地裂缝类型 (12)3.4地裂缝特征 (13)3.5地裂缝危害 (13)四、简述地裂缝的地球物理勘探 (13)五、地裂缝防治措施及工程地质地治理 (14)5.1防治措施 (14)5.2西安地裂缝的场地勘察 (15)六、结论 (17)一、概述地裂缝是地表岩土体在自然因素和认为因素作用下,产生开裂并在地面形成一定长度和宽度裂缝的现象。
地裂缝一般产生在第四系松散堆积物中,与地面沉降不同,地裂缝的分布没有很强的区域性规律,成因也很多样。
地裂缝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发育的方向性、延展性和灾害的不均一性与渐进性。
地裂缝的形成是指强烈地震时因地下断层错动使岩层发生位移或错动,并在地面上形成断裂,其走向和地下断裂带一致,规模大,常呈带状分布。
地裂缝是一种独特的城市地质灾害,自50年代后期发现,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后活动明显加强,特别是进入80年代以来,由于过量抽汲承压水导致的地裂缝两侧不均匀地面沉降进一步加剧了地裂缝的活动,地裂缝所经之处,地面及地下各类建筑物开裂,破坏路面,错断地下供水、输气管道,危及一些著名文物古迹的安全,不但造成了较大经济损失,也给居民生活带来不便。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复习资料
1、工程地质学(Engineering geology):工程地质学是地质学的分支学科。
它是一门研究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问题、为工程建设服务的地质科学,属应用地质学范畴。
2、工程地质条件(Engineering geological condition):指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因素的综合。
它是在自然地质历史发展演化过程中形成的,是客观存在。
地质因素包括岩土类型及其工程性质、地质结构、地貌、水文地质、工程动力地质作用和天然建筑材料等方面,它是一个综合概念。
3、工程地质问题(Engineering geological problem):指工程地质条件与建筑物之间所存在的矛盾或问题。
4、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研究地质环境与工程建筑物之间的关系,促使二者之间的矛盾转化、解决。
1、活断层(active fault):指目前正在活动的断层,或近期曾有过活动而不久的将来可能会重新活动的断层。
2、砂土液化:饱和砂土住地震、动力荷载或其他外力作用下,受到强烈振动而丧失抗剪强度,使砂粒处于悬浮状态,致使地基是小的作用3、斜坡(slope):是指地壳表部一切具有侧向临空面的地质体,是地表广泛分布的一种地貌形式。
一般可分为天然斜坡和人工边坡。
4、天然斜坡:指自然形成、未经人工破坏改造的斜坡,如沟谷岸坡、山坡、海岸等。
5、人工边坡:指经人工开挖或改造形成的斜坡,如渠道边坡、基坑6、斜坡变形破坏是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及人类活动作用下,斜坡岩土体处于不稳定状态或失稳的一种现象。
7、斜坡破坏系指斜坡岩(土)体中已形成贯通性破坏面时的变动。
8斜坡变形:在贯通性破坏面形成之前,斜坡岩体的变形与局部破裂斜坡中已有明显变形破裂迹象的岩土体,或已查明处于进展性变形的岩土体,称为变形体。
9卸荷回弹(unloading rebound)是斜坡岩体内积存的弹性应变能释放而产生的。
10斜坡蠕变是在坡体压力(以自重应力为主)长期作用下发生的一种缓慢而持续的变形,这种变形包含某些局部破裂,并产生一些新的表生破裂面。
工程地质学原理
四、岩土工程及其特点
人们以地壳的岩土体为对象而进行的一切利用 、整治和改造活动等都称为岩土工程。如建筑工程 、水利工程、道路与交通工程、采矿工程、场道工 程、军事与人防工程、能源工程等都属于岩土工程 的范畴。工程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地质力学、土 力学、岩体力学等构成了岩土工程的理论基础。综 上所述,岩土工程主要具有涉及范围广、综合性强 、实践性强等特点。
1981年11月29日陇海铁路宝天段葡萄园附近的滑坡,滑动土石 体600万立方米,200多米的铁路被掩埋、渭河被阻断,造成铁路多 日停运,给国家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
1964年6月16日发生在日本新泻的地震,震级7.5级,约2890余 幢房屋因地基液化失效而破坏(地基处理方案不合理);
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发生于我国唐山的大地震,震级7.8 级,倒塌房屋656138间,死亡242769人,由于动荷载作用下的地基 液化造成的房屋倒塌不在少数,其中原唐山矿冶学院的图书楼因地 基土液化下陷了一层半(地基处理方案不合理)。
5
我国四川自贡在1954年和1965年两次发生陷落地震; 我国山西大范围煤矿开采给公路的安全营运和新线路的建设均造成极大的问题; 墨西哥的墨西哥城(1910~1981年的70年间最大下沉量达890cm)、我国的上海( 1921~1965年的41年间市区平均下沉量300cm)、西安、大同等城市均因地下水的大量 开采而造成了地面的大面积下沉,日本全国地面沉降区域达8450km2,80年代以来还在 继续扩大; 根据世界环境卫生组织报告,目前已知的天然和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有400万种以 上,其中有商业价值的6万余种化学物质在生产、运输、使用、废弃等过程中进入大气 、水、土壤,最后进入食物链; 在美国,城市每天平均排放的废弃物达640万吨,足足可以覆盖1.6km2的土地达3m 厚; 1981年,我国排放的废弃物达4.3亿吨,给人们的生活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遭受 酸雨影响的农田面积达960万亩; 1988年黄浦江全年黑臭期达到历史的最高纪录229天; 我国台湾基隆河畔某地因修筑高速公路,在河岸旁的山腰处进行开挖,切断了层状 岩体,导致该地于1974年9月发生滑坡,破坏了周围的村庄、道路,阻断了河流。 上述种种都将使工程建筑活动变得复杂而多变,因而在工程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 和施工中都必须考虑与之有关的一切工程地质问题。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工程地质分析是指对地质条件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和分析,以评价工程建设中可能遇到的地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工程地质措施。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是指在进行工程地质分析时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下面将从地质调查、地质勘探、地质资料分析等方面,介绍工程地质分析的原理。
地质调查是工程地质分析的第一步,它是通过对地质条件的实地观察和资料搜集,来了解工程区域的地质情况。
在进行地质调查时,需要充分考虑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下水情况、地震活动性等因素,以便全面了解工程区域的地质特征。
同时,还需要对地质灾害、地下水涌出、地震等可能影响工程安全的因素进行评估,为后续的工程地质分析提供可靠的数据基础。
地质勘探是工程地质分析的重要手段,它是通过采用地球物理探测、钻探等技术手段,获取地下地质信息。
在进行地质勘探时,需要根据工程的具体要求,选择合适的勘探方法和技术手段,以获取准确、全面的地质资料。
地质勘探的结果将为工程地质分析提供重要的依据,有助于评价地下地质条件,识别地质隐患,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科学依据。
地质资料分析是工程地质分析的核心内容,它是指通过对已有的地质调查、地质勘探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以揭示地下地质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在进行地质资料分析时,需要结合地质勘探结果,综合考虑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下水情况等因素,对地质条件进行全面评价。
同时,还需要对可能存在的地质灾害、地下水涌出、地震等风险因素进行分析,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科学依据。
除了以上所述的内容外,工程地质分析还需要考虑工程的特殊要求,如地下工程、水利工程、交通工程等的地质特点和地质问题。
在进行工程地质分析时,需要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地质条件和工程要求,提出相应的工程地质措施,以保障工程的安全和可靠性。
综上所述,工程地质分析原理是指在进行工程地质分析时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通过地质调查、地质勘探、地质资料分析等手段,全面了解工程区域的地质条件,评价地下地质风险,提出相应的工程地质措施,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科学依据,保障工程的安全和可靠性。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
按成因,可对构成岩体应力的各组分作如下分类: 岩体应力: 天然应力和初始应力(virginal stress) 自重应力(gravitational stress) 构造应力 (tectonic stress) 活动的(active tectonic stress) 剩余的(residual tectonic stress) 变异及残余应力(altered and residual stress) 感生应力(induced stress)
①潜在逆 断型应力 状态区主 要分布于 喜马拉雅 山前缘一 带,其主 要特点是 两个水平 主应力均 大于垂直 主应力。
(σ3垂直, σ1和σ2水平)
②潜在走 滑型应力状态 区主要分布于 我国中西部广 大地区,其主 要特点是只有 一个水平主应 力大于垂直主 应力,具中等 挤压区的特征。 。
(σ2垂直, σ1和σ3水平)
模型I
然而,天然岩体大多 是一种粘-弹性介质,更符 合于Ⅱ图所示的沃依特流 变模型。与模型Ⅰ不同的 是,以阻尼器(粘滞性约 束元件)代替弹性约束元 件B弹簧。因粘滞元件具有 流变性,故随着时间的推 移,其内部的拉应力将不 断降低,从而导致整个应 力体系的松弛。所以,从 整体来看,这类残余应力 体系始终处于内力缓慢降 低的动平衡之中。
③潜在正断型和张剪 性走滑应力状态区主要分 布于我国的东部和东北部, 其主要特点是:区内新生 代以来正断层与地堑或断 陷盆地十分发育,发育方 向 NE、NEE, 推 积 厚 度 数 千米;区内KZ堆积具双层 结构(图2-20),E充填断 陷盆地,N-Q掩埋了E时期 的地堑和地垒,形成了现 代的低平的平原地形,横 向差异小;区内地震由两 个方向断裂引起,即NNE 向断裂的右旋兼张性活动 和NNW向断裂的左旋兼张 性活动。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教案电子版)
绪论一、工程地质的基本任务人类工程活动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研究对象:工程地质条件工程活动的地质环境工程地质学的基本任务: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工程地质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以便正确评价、合理利用、有效改造和完善保护地质环境。
二、工程地质分析的基本方法研究对象:工程地质问题:即: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制约的主要形式。
例:区域稳定问题岩土体稳定问题围岩稳定问题地基稳定问题边坡稳定问题变形程度时间效应研究内容:工程地质问题产生的地质条件、形成机制、发展演化趋势研究方法:地质分析、地质模拟分析、试验分析、力学分析第一章地壳岩体结构的工程地质分析1.1 基本概念岩体:指与工程建设有关的那一部分地质体。
它处于一定的地质环境中,被各种结构面所分割。
注意:与岩石、岩块的区别。
结构面:岩体中具有一定方向、力学强度相对(上下岩层)相对较低而延伸(或具一定厚度)的地质界面。
结构体:由结构面分割、围成的岩石块体(相对完整)。
岩体结构:由岩体中含有的不同结构面和结构体在空间的排列分布和组合状态所决定。
(8类)。
为什么要研究岩体结构。
a. 结构面是岩体中力学强度相对较薄弱的部位,导致岩体的不连续性、不均一性和各面异性。
b. 岩体结构特征对岩体的变形、破坏方式和强度特征起重要的控制作用。
c. 在地表的岩体,其结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外营力对岩体的改造程程。
风化、地下水等。
1.2 岩体结构的主要类型与特征1.2.1 结构面的主要类型及其特征从成因角度:原生结构面构造结构面表生结构面:层向错动、泥化夹层、表生夹泥1.2.2 岩体结构类型一、岩体分类a. 分类目的和原则目的:对工程地质条件优劣不同的岩体进行分类,便于深入评价岩体的工程地质性质和特征,以达到合理利用和有效治理的目的。
b. 原则①差异性原则:不同类别的岩体的工程地质性质有明显的差异。
②适用性原则:分类体系便于(工程)应用。
③分类指标便于测定原则二、岩体结构类型划分以中科院地质所方案为代表,重点考虑岩体的改造,并应用地质力学观点对岩体结构类型进行详细划分。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课程设计
的分析评价。
第四章 陕西大西沟铁矿滑坡 防治措施
4.1 防治原则 4.2 防治措施
4.1 防治原则
滑坡防治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对滑 坡的整治,主要针对引起滑坡的主导因素进行,原则上 “一次根治,不留后患”;对性质复杂、规模巨大,不易 查清或工程建设进度不允许完全查清后再整治的滑坡,在 保证建设工程安全的前提下,全面规划,分期治理,使后 期工程获得必须的资料,同时,争取一定的建设时间,保 证整个工程的安全和效益;滑坡可能对建设工程产生危害 具有随机性时,先采用短期内发挥效力的应急工程措施, 后作永久工程;一般情况下,安排滑坡整治时间,以旱季 为宜。施工方法和施工组织以避免引发新滑坡为原则。
陕西大西沟铁矿滑坡体稳定 性分析及综合治理研究
前言
陕西大西沟铁矿位于陕西省柞水县秦岭南麓中段,地 形北高南低,山势陡峭,岭脊地势高缓,山坡陡倾,倾角 为30°~60°。脊谷相对高差约100~200m。拟建场地地处山 坡上,根据设计平面图,从上到下大致分为7个台阶。由于 人工开挖,引起拟建场地多处滑坡,多处建(构)筑物己 经建设到关键时期,谷底还有未搬迁走的当地居民十几户, 其中四户人家房子已经面临3#公路滑坡的直接威胁;洞口滑 坡直接影响到矿石的运输和破碎车间的安全。因此滑坡的 稳定性分析及治理成了场地建设中的重中之重。本文就此 滑坡的稳定性及治理进行研究,为大西沟铁矿建设中的滑 坡治理提供初步设计方案,为以后类似的工程建设提供相 关参考资料。
5.2 建议
在陕西大西沟铁矿工程建设中,应把工程建设和人为活动 诱发的工程灾害相结合,注重工程建设带来的地质灾害,提前 预测工程灾害,及时处理,使铁矿建设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在矿山工程建设中应注意;建设中尽量避免大量开挖土方 切割滑坡体;在大量开挖土方前,应对开挖可能带来的地质灾 害做出评估,提前对其进行预治理,减少对工程建设带来的危 害及大量的经济损失。同时在以后的矿山建设中建筑物尽可能 采取桩基础,避免对山体开挖造成地质灾害,同时桩基础嵌入 基岩还可以起到抗滑作用。 注重矿山建设滑坡的群防群治,滑坡治理完成后安装一些 简单的滑坡监测装置;加强职工对滑坡灾害的认识,避免人为 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判断)
【】震级频度关系(lgn=a-bM)中b值愈小震级较高的地震所占的比例愈大。(√ )
【】地震基本烈度:在给定时间内可能遇到的最大烈度。( √ )
【】具有一定岩石成分和Hale Waihona Puke 定结构的地质体称为岩体。(× )
【】地震发生时描述震源物理过程的物理量称为震源参数。(√ )
【】地震波包括在介质内传播的体波和在界面附近传播的面波。(√)
【】地震烈度是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尺度,是由地震所释放出来的能量大小所决定的。(×)
【】砂土液化的现场测试方法主要有剪切波速判别法、标贯判别法和静力触探判别法。(√)
【】斜坡最大拉应力通常出现在离坡脚三分之一的坡度处。(×)
【】弯曲-拉裂与滑移-拉裂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卸荷带”是指经变形而松弛、并含有与变形有关的表生结构面的岩体。实质上就是坡体中的应力集中部位。(×)
【】对于平面滑移,在θ(滑面倾角)<β(坡面倾角)的条件下,当tgθ>C/σ+tgφS 时,斜坡成坡后立即破坏。(√)
【】当两组软弱结构面相交并与临空面组合构成岩体滑移结构体时,结构体
的滑移方向受结构面交线的控制。(√)
【】当坝基岩体的抗剪强度小于坝体混凝土的抗剪强度时,坝基岩体易在库
水推力作用下发生浅层滑动。(√)
【】导致岩体稳定性阵发性、周期性变化的可逆作用,一般不稳定性的总趋势,只影响破坏发生的时间。(√)
【】山岩压力是硐室开挖后的重分布应力。(×)
【】塑性围岩的变形破坏主要是在应力重分布与水分重分布作用下发生的,主要有塑性挤出、弯折内鼓、剪切滑移、重力坍塌等类型。(×)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
工程地质学是一门涵盖岩石力学、岩土工程、岩土工程力学、振动力学、地质灾害学等诸多领域的交叉性学科,其特征是地质与工程的结合。
它既涉及岩土的地质状况的调查与分析,也涉及以地质条件及工程设计的有效融合。
工程地质分析是一门学科,旨在分析和了解地质因素对工程的影响,以便能够提供准确的工程地质参数,并从而确定有效的工程施工与操作方法。
工程地质分析包括以下几个原理:
1.岩土工程力学原理:岩土是一种特殊的材料,由于岩土材料的特殊程度不同,所有的工程建设都会受到该材料性质的影响,因此工程地质分析的首要手段就是把地质条件变换成有限条件的岩土力学模型,从而用它来研究岩土破碎的物理机理,以及地质系统内的物理属性,以此来实现岩土工程力学原理的理解。
2.岩石力学原理:岩石力学是工程地质分析的重要内容,也是建造大型工程必备的重要理论基础,即研究岩石在固定位置受外力作用
时的性能参数,包括物质性质、结构特征、断裂构造等方面,从而能为岩石施工的后续操作、岩土的测量提供准确的参数。
3.地质灾害学原理:地质灾害会影响到工程的施工和使用状况,而地质灾害预测和防御则成为工程地质分析中的重要部分。
工程地质分析针对地质灾害的原理,它们通过检测以及测量以预测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发展规律,以便采取和制定有效的防御对策;也会采用地质遥感技术来辨识出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同时,也会使用模拟技术建立灾害模型,以便进一步提出有效的灾害防治措施。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
对岩石进行化学和物理测试, 识别岩层的性质和稳定性。
地下水分析与监测
测量地下水位、水质和流量, 评估对工程的潜在影响。
地质灾害与灾变机理研究
1
滑坡与泥石流
探索地质灾害背后的原因,分析其形
地震与地面沉降
2
成机理和风险预测技术。
研究地震引起的地面变形和岩土体沉
降现象,为抗震设计提供依据。
3
岩层变形与瓦斯爆炸
利用GPS技术获取精确的地理位置数据,有助于确定地质勘测点位和测量线路。
岩土工程力学基础
1 应力与应变
研究岩土体材料在受力 下的变形和破坏规律, 为工程力学分析提供基 础。
2 土体压缩性与固结
现象
分析土壤在荷载作用下 的压缩性和水分流动行 为,对工程建设具有重 要影响。
3 岩土体的强度特性
研究岩土体的抗剪强度、 拉伸强度和压缩强度等 力学性能,为工程设计 提供依据。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岩土中水文地质环境分析
地下水循环与补给
通过地下水埋藏深度和水位变化研究水文地质现象与水资源补给。
水文地质阻尼与过滤
评估地下水与岩土体之间的过滤作用和渗流规律。
水文地质工程应用
应用水文地质知识评估工程可行性,为水资源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岩土物理力学参数测定
1
密度与孔隙比
通过实验测量岩土体的密度与孔隙比,
弹性参数
2
了解其物理性质和水分表现。
通过试验和模型计算,确定岩土体的
弹性模量和泊松比等重要参数。
3
渗透率
使用渗透仪器测量土壤和岩石的渗透 性,了解地下水流动规律。
岩土介质性质分析与评价
土壤类型鉴定
岩石分类与勘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2.3 地履震级和烈度
地震能否使某一地区建筑物受到破坏,首先 取决于地震本身的大小和该建筑区距震中的远近, 距震中愈远则受到的震动愈弱。所以需要有衡量 地震本身大小和震动强烈程度的两个尺度,这就 是震级(Magnitude,Ms)和烈度(intensity,代号 I),它们之间有一定联系,但却是两个不同的尺 度,不能混淆起来。 5.2.3.1 地震震级
地震前后垂直位移监测结果(GPS)
地震引起大坝破坏(台中石岗)
地震引起埠 丰桥断裂, 河床抬高 8m,形成叠 水 (石岗)
地震引起房屋倒塌(台中石岗)
地震引起桥梁断裂(南投集集镇)
地震引起稻田隆起(台中雾峰)
地震引起操场隆起(台中国小)
5.2
地震及地震波的基础知识
5· 1 地震波 2· 地震时震源释放的应变能以弹性波的形式向 四面八方传播,这种弹性被就是地震波。 地震波是使建筑物在地震中破坏的原动力、 也是研究地震的最主要的信息和研究地球深部 构造的有力工具。 地震波包括两种在介质内部传播的体波和两 种限于界面附近传播的面波。
(2)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或欧亚地震带 仅次于环太平洋地震带的第二大地震带,震 中分布较前者为分散,所以带的宽度大且有分支。 以浅源震为主,中源震在帕米尔、喜马达雅有所 分布,深源震主要分布于印尼岛弧。环太平洋地 震借以外的几乎所有汉源、中源和大的浅源地震 均发生于此带,释放能量约占全球地震能量的15 %。 (3)大洋海岭地震带 主要呈线状分布于各大洋的接近中部(图5— 13)。
5.2.2.1 震源机制
地下核爆破在地面所记录的P波初动都是推波, 或第一相位为压缩,表明震动源的物理过程是由 于爆炸引起的膨胀向周围介质施加压力。 地震波P波初动的推拉分布同样能确定出震源 物理过程。根据近几十年来的大量研究证实,浅 震源P波初动明显具有限象分布的特点(图5-2)。 这种分布显然不同于震源点膨胀所造成的初动分 布,震源处单向力的作用所产生的初动分布也不 同(图5-3),所以过去多年来一直用单向力偶震源 错动模式(图5-4)来解释。图中GG’和FF’线为两条 节线,是初动分布的转换线,其中之一两侧有力 偶的为震源断层,断层产生错动时,
5.3.1 世界范围内的主要地履带及其形成的大 地构造环境 (1)环太平洋地震带 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地震带,在挟窄条带内震 中密度也最大,全世界约80%的浅源地震、90% 的中源地震和几乎全部滦源地震集中于此带,译 放的能量约为全世界地震释放能量的80%。很早 以前就已经知道,此带的震源深度有自岛孤外线 的深海沟向大陆内部逐步加深的规律,并解释为 大陆与大洋之间的一条倾向大陆的大断裂面(因 5—14)。
它产生于板块边缘和板块内部的活动构造带,地 壳和上地幔岩石在地球内力作用下,产生构造变 形积蓄应变能,一旦达到岩体强度极限,就会发 生突然的剪切破裂(脆性破坏)或沿已有破裂面产 生突然错动(粘滑),积蓄的应变能就会以弹性波 的形式突然释放使地壳震动而发生地震。
地震前后水平位移监测结果(GPS)
表5—2 中国地震烈度表(1980)
烈 度
一般房屋
考物理指标
平均震 害指数
人的感觉
无感 室内个别静止中的人感觉 室内少数静止中的人感觉 室内多数人感觉,少数人 梦中惊醒 室内普遍感觉,室外多数 人感觉,多数人梦中惊醒 惊慌失措,仓惶逃出
大多数房屋 震害程度
其它现象
加速度/ 速度/ 2) (CM/S2) (CM/S (水平向) (水平向)
这一地震带远离大陆是多为强震,所以以前未被 人注意,60年代以前不把它作为一个地震带,海 底扩张和板块构造的发展才使人们注意到这一地 震带。这一带的所有地震均产生于岩石圈内,震 源深度小于30 km,震级除少数例外均不超过5级。
5.3.2
我国地震地质的基本特征
5.3.2.1 我国强震空间分布及地震区带划分 我国大于6级的强震的空间分布极不均匀,大 致以105度为界。西部地震广泛分布,东部地震相 对稀少,震级均未达到8级。在上述两地震区域内 强震分布也是极不均匀的,东部域分布于华北及 东南沿海一带,而西部分布面积大,但塔里木、 准噶尔和鄂尔多斯盆地等则地震分布较为零星。
对于断层每一盘来说,断层错动的前进方向都会 受到压缩,而相反的一个方向就受到拉仲,于是 就呈现如图5—4所示的象限分布,即这种象限型 初动推拉分布是由于震源断层错动这种物理过程 所造成的。所以这样求得的结果称为震源机制断 层面解。后来发现,不仅P被初动是象限分布的, s波的初动分布也有如图5—5(b)所示的象限分布 的特点。但由于s被初动难于测定,所以这一点很 长时间是有争议的,直到发现由s波激起的面波 (亦即勒夫波)的初动也呈象限分布才得到公认。
5.3.2.2 我国强震发生的地质条件
1. 强震与活动断裂带的关系 (1)不同方向的断裂的交汇部位 (2)活动性深大断裂的转折部位 (3)活动性深大断裂的端部或其它锁闭段 2.强震与断陷盆地的关系 (1)倾斜断陷盆地的较深、较陡一侧活动断 裂的最大断距段上; (2)两盆地间或盆地内部由横向断裂控制的 横向隆起带两侧; (3)断陷盆地的锐角尖端,或断陷盆地带内 多组断裂交汇部位;
63
(45~89)
6
(5~9)
VII VIII
大数多人仓惶逃出
轻度破坏——局部破坏、 0.11~0.30 开裂,但不防碍使用
125
(90~177)
13
(10~18)
摇晃颠簸,行走困难
.50
250
(178~353)
25
(19~35)
IX
X XI XII
坐立不稳,行动的人可能 摔跤
25
(19~35)
倒塌——大部倒塌, 0.71~0.90 不堪修复 毁灭
0.91~1.00
1000
(708~1414)
100
(72~141)
《中国地震烈度表(1980)》使用说用 (1)烈度>VI度,判定地震烈度以房屋震害为主,人的感觉仅供参考;>X度 应结合建筑物或构筑物的破坏程度,并根据地表现象来确定;XI、XII度的评定,需要 专门研究。 (2)“一般房屋”在《中国地震烈度表(1980)》中指土构架和土、石砖墙构造 的旧式房屋和单层或多层未经抗震设计的新式砖房。由于我国城市目前一般都已设防, 有的乡村也开始设防,烈度表中的“一般房屋”一般已不普遍,调查中应区别设防与不 设防的房屋破坏程度对烈度的反映,给出合理的烈度值。对于质量特别差或特别好的房 屋,可根据具体情况,对表列各烈度的震害程度和震害指数予以提高或降低。 (3)“人的感觉”指平房内或楼房低层内人的感觉。 (4)表中震害指数是对上述“一般房屋”而言。“完好”为0,“毁灭”为1, 中间按表列震害程度分级。平均震害指数是对所有房屋的震害指数的总平均值而言,可 以用普查或抽查的方法确定之。 (5)使用本表时可根据地区具体情况,作出临时的补充规定。 (6)烟囱指工业或取暖用的锅炉房烟囱。 (7)表中数量词的说明:个别:10%以下;少数:10%~50%;多数:5 0%~70%;大多数:70%~90%;普遍:90%以上。 (8)对重要的工业设施,如桥梁、重要车间、高层建筑、巷道等,要进行专门的 调查,在调查中应结合设防情况进行评估。
5.3 我国地震地质的基本特征
从震源机制的讨论中已知,地震特别是浅源 地震,其产生多与断层错动有关;从大区域震源 机制的研究可以确定区域构造应力场的情况这一 点也可得出,地震的分布和发生与大地构造密切 相关。所以,用地质学的方法探索可能发生破坏 性地震的危险构造或活动断层,配合震源机制的 研究判定区域构造应力场和发震断层的错动机制, 研究地层中存在的古地震现象,配合历史地震的 研究判定古地震活动周期和震级,为地震中长期 预报和地震区划提供基础地质资料,就是地震地 质工作的基本任务。
为使震源机制与各种波的初动分布的实际情况相 符,单力偶震源机制模式必须修正为双力偶模式, 两节线上力偶错动方向相反,一为左旋另一为右 旋,。实测的各种波的初动分布与按此模式理论 推导出的完全一致。双力偶合成的最大最小主应 力分别为压(P)和拉应力(T),在垂直于中间主应 力的主平面内,它的作用方向与两节线夹角平分 线一致。两节线是两个最大剪应力的截面与这一 平面的交线,这两个截面也就是一对共轭剪切面。 其中之一为产生地震的断层。但究竟二者之中那 一个是地震断层面,单靠震源机制解是不能断定 的,必须根据震中区地质结构、地表错断方向和 等震线的长轴方向等才能判定[参见图5一10(c)]
第五章 地震的工程地质研究
5.1 基本概念及研究意义
接近地球表面的岩层中弹性波传播所引起的 震动称为地震。按其成因可分为构造地震、火山 地震和陷落地震。 人类工程活动如采矿、水库蓄水、深井注水、 地下接爆炸也可诱发地震。 构造地震是现代地壳运动所产生的一种突发 事件,是地球上分布最广、数量最多、危害最为 严重的地震,世界上90%以上的地震和所有的强 烈地震均属构造地震。
地震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尺度,是由 地震所释放出来的能量大小所决定的。释放出的 能量愈大则震级念大,因为一次地震释放的能量 是固定的,所以无论在任何地方测定只有一个震 级。 释放能量大小可根据地震波记录图的最高振 幅来确定。但是由于波动远离震中要衰减,不同 地震仪器的性能不同,记录的波动振幅也不同, 所以必须以标准地震仪和标准震中距的记录为准。 因此,按李希特一古登堡的最初定义,震级是距 震中100km的标推地震仪(周期0.8s,阻尼比0.8, 放大倍率2800倍)所记录的以微米表示的最大振幅 震
5.2.2.2 震源参数 以上震源机制讨论是以点源模型为基础的。 实际上震源并非一点,而是一个产生有限错动的 断层面,限定一个震源断层就需要有以下七个物 理量,即;(1)断层面长度(L);(2)断层宽度(W); (3)断层走向p;(4)断层倾向和倾角;(5)断层错 动方向;(6)断层错距(D);(7)断层破裂的扩展速 度。这些量统称震源参数。从震源参数、震中距 离和场地条件推算地面运动,作为工程设计的依 据,是目前国际上发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