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第十一章 叙事性作品
文学概论第11章
行动
文学理论教程
行动是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是叙述内容实现
的根本途径。这里着重讲一讲行动的内在逻辑。
所谓行动逻辑是指支配故事中行动的内在规
律。包括两个层次:1.任何故事所共有的逻 辑;2.每一类乃至每一个故事本身特有的逻 辑。
行动逻辑的基本形式
文学理论教程
一般行动逻辑的基本形式是下列三段式序列:
可能性 第一阶段
二是叙述话语,即叙事作品中使故事得以呈现的 陈述语句本身。
三是叙述动作,即作为一种行为而存在的支配叙 述话语的“叙述”本身。
故事文Leabharlann 理论教程叙事就是讲故事,从这个意义上讲,叙述内 容的基本成份就是故事 。
故事主要包括事件、情节、人物和场景等 几个因素。
事件
文学理论教程
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一个
第十一章 叙事性作品
本章导航
第一节 叙事界定 一、叙事理论与叙事学 二、叙事的涵义与特征 三、叙事的意识形态本质 四、叙事的构成
第三节 叙述话语 一、本文时间与故事时间 二、视角
第二节 叙述内容 一、故事 二、结构 三、行动
第四节 叙述动作 一、叙述者与作者 二、叙述者与声音 三、叙述者与接受者
叙事理论与叙事学
态则是结构。叙事作品的结构是指作品中各个
成份或单元之间关系的整体形态。
叙事作品是一种话语系统,它的内部结构可以 从两个向度进行分析:历时性向度和共时性向 度。
表层结构
文学理论教程
从叙述层面来分析作品的结构,首先应当确定 最小叙述单位。从句法分析的角度可以把叙述 内容化简为一系列基本句型,最小单位叫作叙 述句。
㈠ 从叙事的内容来看,任何叙事都是对现实 世界的某种意识形态化了的解释。
童庆炳著《文学理论教程》(第4版)【教材精讲】第11章 叙事性作品 【圣才出品】
第11章叙事性作品[视频讲解]11.1复习笔记一、叙事界定(一)叙事理论与叙事学1.西方的叙事理论与叙事学西方传统的叙事理论对叙事文学中故事情节的安排、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环境的描写等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并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系统的理论。
2.中国的叙事理论与叙事学中国古代的文艺理论以诗文理论为主,自明代以后,随着小说、戏曲的发展也产生了关于叙事文学的理论,其中影响最大的当数以明清之际的文艺批评家金圣叹的小说、剧本评点为代表的人物性格理论。
3.中西传统的叙事理论的普遍特点侧重于谈论叙事文学所表现的生活内容,从而形成了后来人们总结的以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为中心的叙事理论。
(二)叙事的含义与特征1.文学叙事的含义文学的叙事简单地说,就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
2.文学叙事的基本特征(1)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
叙事的对象一般是社会的人,这是文学作品的共同对象。
(2)叙事性作品不同于抒情性作品,表意性作品的基本特点在于它着重表现的不是主观的思想感情,而是客观的事件。
(3)叙事是话语的虚构。
文学的叙事话语所指的对象仅仅存在于这个故事的叙述话语之中,我们不能也不必用作品话语之外的资料来验证真假,只能看人物与行为在整个话语中的关系如何,是否合乎生活逻辑与情感逻辑。
(三)叙事与审美意识形态本质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文学叙事的审美意识形态本质既制约着叙事的内容,也制约和影响着叙事的形式:1.从叙事的内容来看,任何叙事都是对现实世界的某种解释。
叙事对世界的解释与一般哲学、伦理学、历史学等意识形态话语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解释不是概念,而是对历史事件发展过程的体验和情感态度。
2.从叙事方式来看,一定的叙事方式形成一定的写作风格,而种种风格背后的制约要素之一就是审美意识形态。
(四)叙事的构成1.叙述内容叙述内容,指构成一段叙述话语主题的故事内容,即被讲述的故事,包括事件、人物、场景等。
第十一章叙事性作品
第十一章叙事性作品预览说明:预览图片所展示的格式为文档的源格式展示,下载源文件没有水印,内容可编辑和复制第十一章叙事性作品叙事性作品:是指文学作品中,同抒情性作品相区别的一种基本话语类型;它的特征是“讲故事”,即作品以叙事功能为主。
主要文学样式:小说、剧本、(叙事诗)叙事=讲+故事传统叙事理论:侧重内容要素,即“讲什么”?形成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理论。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性格特征分析。
故事内容、发展脉络、线索的分析。
现代叙事学:侧重形式要素,即“如何讲”?重叙述人称、叙述视角、叙事行为等分析。
现代叙事学是以20世纪初以来的,俄国形式主义与法国结构主义文学批评为理论生长点。
俄国形式主义文论(p33、p202):“文学性”、陌生化第一节叙事界定一、叙事的含义与特征含义:是指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
基本特征:1.叙事内容是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
2.叙事是话语的虚构。
二、叙事的构成1.叙述内容,即被讲述的故事。
包括事件、人物、场景等。
2.叙述话语,即讲述故事的语句。
3.叙述动作,即讲故事的“叙述”活动本身。
第二节叙述内容叙述内容的构成一、故事:用来讲述的事情。
二、结构:内容的存在形态.三、行动:推动事件进展的直接原因。
一、故事1.事件:是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一个事件就是一个叙述单位。
通常整个事件由不同层次的小事件构成,直到切分为最初级的事件,及最小叙述单位。
《活着》整个事件:关于富贵一生的悲欢离合的故事。
小事件:少爷生活--赌博败家—租地养家、—被抓壮丁—遣散回家…少爷生活:嫖生活、赌生活嫖生活:骑妓女、过米行、家珍的菜事件的作用:任何事件在作品中都承担着一定的作用。
1.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2.在于塑造生动的形象。
3.兼具上述两者的作用。
2. 情节:是指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死去。
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因伤心而死。
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被人用毒害死。
情节设计,体现了作者的主观能动性。
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文学概论课件 第十一章
事件 情节 人物 场景
1、事 件
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作品 中的事件可分为若干层次。
任何事件在作品中都承担着一定的作用 推动情节的事件 塑造形象的事件
西 厢 记惊
艳
[正末扮张生骑马引仆上开] 小生姓张, 名珙,字君瑞,本贯西洛人也,先人拜礼部 尚书,不幸五旬之上,因病身亡。后一年丧 母。小生书剑飘零,功名未遂,游於四方。 即今贞元十七年二月上旬,唐德宗即位,欲 往上朝取应,路经河中府过。蒲关上有一故 人,姓杜名确,字君实,与小生同郡同学, 当初为八拜之交。后弃文就武,遂得武举状 元,官拜征西大元帅,统领十万大军,镇守 着蒲关。小生就望哥哥一遭,却往京师求进。 暗想小生萤窗雪案,刮垢磨光,学成满腹文 章,尚在湖海飘零,何日得遂大志也呵!万 金宝剑藏秋水,满马春愁压绣鞍。
叙事性作品主要是讲故事,即通过对外部 事件的描述来把握社会现实本身。
当代作家陆文夫的一篇小说 《美食家》,讲述的是“我”与 一名饕餮成性的所谓“美食家” 朱自治在几十年交往中的一些零 零星星的琐事,那些年代跨度很 大而又没有什么重大意义的一桩 桩琐事之间似乎没有多少紧密的 联系,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平平 淡淡的故事中,人物、行为和事 件都是围绕着“吃”这样一个线 索相互联系和组织起来,从而构 成了一个整体。
第二,叙事是话语的虚构。文学叙事不同于日
常叙述语言,在于它具有内指性。叙事作为话语 的虚构而同客观的现实之间产生距离。
三、叙事与审美意识形态本质
从叙事的内容来看,任何 叙事都是对现实世界的某 种解释,必然带有时代、 民族等意识形态的印记。
譬如《旧约》是希伯莱 民族意识形态的体现。
三、叙事与审美意识形态本质
从叙事方式来看,一定的 叙事写作方式形成一定的写 作风格,而种种风格背后的 制约要素之一就是审美意识 形态。 譬如自然主义是19世纪实 证主义意识形态的体现。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课后习题 第11章 叙事性作品)【圣才出品】
第11章叙事性作品1.如何理解叙事的特征?答:叙事就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过程,应当从“话语虚构”与“社会生活事件过程”这两个方面来理解叙事的特征:(1)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叙事的兴趣不在于精致的人或物,而在于动态的事件,即人的行为及其造成的后果,它的认识价值就在于显示了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过程及其意义;(2)叙事是话语的虚构叙事文学用话语来虚构艺术世界。
叙事作为话语的虚构而同客观的现实之间产生距离,这是叙事从街谈巷议或实用记事转化为艺术的关键。
这个话语的世界虽不等于现实本身,但却可能在更本质的层次上揭示社会现实的内在意义。
2.情节与事件的关系如何?答:(1)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一个事件就是一个叙述单位。
叙事中的事件包括从大到小的不同层次,是分析叙事的基本单位。
(2)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情节由事件组成,因此也可以说情节是较大的事件。
但情节又不同于一般的事件,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①情节必须体现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②情节必须表现人物行为之间的冲突。
3.试分析一篇叙事作品的行动序列。
答:行动序列是叙事作品中人物行动逻辑的基本表现形式。
以叙事作品《窦娥冤》为例。
《窦娥冤》中的主人公窦娥是一个屡遭不幸,最后含冤而死的弱女子。
故事中围绕着她而展开的行动有:被父亲抵债送给蔡婆婆做童养媳,过门后丈夫病故,被张驴儿父子欺凌,张驴儿诬告她毒死张的父亲,她为了保护蔡婆婆免受刑讯而屈招,桃杌太守枉断她死罪,她临刑前发下三愿以证明冤屈,她的鬼魂显灵让父亲昭雪冤屈。
这一系列行动除了最后因她父亲的到来和她的鬼魂显灵而产生逆转外,主要的发展方向是她命运的恶化。
构成这个恶化过程的行动序列是:(1)可能性:窦娥的父亲因欠了蔡婆婆的高利贷还不起,加之要上京赶考,只得将窦娥卖给蔡婆婆做童养媳。
这个行动本身并没有直接导致窦娥的不幸,但从整个故事的发展过程来看,她去做童养媳这件事使她从与父亲相依为命的生活状态中抛出,落入了一种不稳定的新状态,从而为后来受人欺侮的不幸遭遇提供了可能。
童庆炳文学概论第十一章叙事性作品内容知识梳理
童庆炳文学概论第十一章叙事性作品内容知识梳理第十一章叙事性作品内容第一节叙事界定一,叙事理论与叙事学二,叙事的涵义与特征叙事的涵义: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过程特征:(一)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不同于表意性作品(二)叙事是话语的虚构. 《西游记》三,叙事的意识形态本质(一)从叙事的内容来看,任何叙事都是对现实世界的某种的解释. 神话,史诗,英雄传奇(二)从叙事方式来看,一定的叙事写作方式形成一定的写作风格,而种种风格背后的制约要素之一就是意识形态. 写实主义主张客观和真实,体现了19世纪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意识形态特征四,叙事的构成叙述内容+语言组织+叙述行为第二节叙述内容一,故事(一)事件.1 推动故事情节发展2 塑造生动形象举例: 西厢记(二)情节按照因果联系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表现人物行为矛盾冲突,揭示命运变化过程.(三)人物.叙事作品中人物自身的二重性特点:行动元——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行动要素(情节的动因)角色(形象的基础)(四)场景.二,结构(一)表层结构.——历时性向度(句子之间,事件之间的关系)叙述句序列——叙述句之间的结构关系(二)深层结构.——共时性向度(各要素与故事之外背景之间的关系)三,行动行动逻辑基本形式:可能性变为现实取得结果典型的行动序列复合形式:首尾连续式(武侠小说)中间包含式(大故事中有小故事)左右并列式(两条线索平行发展)第三节叙述话语一,本文时间与故事时间文本时间:“讲”故事的过程故事时间:“故事”内容发展的过程两者关系表现在:时序,(顺逆插)顺序对照时距,(变快,变慢)长度比较频率《老人与海》同一动作有节奏地重复显示,提示出一种恒定的意义,或某种强烈的象征意蕴二,视角(一)第三人称叙述.——无焦点叙述(二)第一人称叙述.——内在式焦点叙述(三)叙述视角——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和人称的变换.第四节叙述动作一,叙述者与作者二,叙述者与声音三,叙述者与接受者复习要点[基本概念]叙事学情节——按照因果联系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表层结构——历时性向度深层结构——共时性向度行动元——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的行动要素,情节的动因角色——形象的基础本文时间——讲故事的过程故事时间——故事内容发展的过程叙述频率——一个事件在故事中出现的次数及该事件在文本中的叙述的次数视角——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叙述的角度叙述者的声音——叙述中使用的口气和态度[思考问题]1,如何理解叙述事的特征2,情节与事件的关系如何3,试分析一篇叙事作品的行动序列.4,试述叙事节奏与时间的关系.5,叙述角度的变换对于阅读有何意义6,试分析一篇叙事作品中叙述者声音的特点.。
第十一章叙事性作品
人物同时具有“行动元”与“角色” 两重性,但这两重特 性并不总是相互吻合的。
(四)场景
叙述内容中具体描写的人物行为与环境 组合成为场景。
场景在作品中的安排并非千篇一律。
❖ 二、结构
叙事作品的结构是指作品中各个成分或单元之间关系的 整体状态,可从历时性向度和共时性向度进行分析。
茨威格《看不见的收藏》
❖ (三)第二人称叙述
❖ “你把左脚在门槛的桐凹槽上,用右肩顶开滑动门,试 图再推开一些。但无济于事。
❖ 你紧紧擦着门边,从这个窄窄的门缝中挤进来,接着便是你 那只和厚玻璃瓶一样颜色的、发暗的颗粒面的皮箱,这是常 出远门的人携带的那种相当小的皮箱,你抓住黏糊糊的提手 把皮箱使劲拖进来,它虽然不重,但你一直提到这里,手指 不免发热,你把皮箱举起来,感到身上的肌肉和筋腱都鼓了 起来,指骨、手心、手腕、胳膊莫不如此,还有肩膀,还有 整半个后背,还有脊椎,从颈部到腰部都是如此。
第一节 叙事界定
❖ 一、叙事理论与叙事文学 1.传统叙事理论: 人物、情节、环境;
2. “叙事学。20世纪初以来,俄国形式主义, 法国结构主义;
3.新叙事学”。20世纪80年代
❖ 二、叙事的含义与特征
叙事作品:是文学作品中同抒情性作品相区别的一种基本的话 语类型;
文学叙事:就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过程;
❖ 一、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
“文本时间”,是故事内容在叙事文 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
“故事时间”,是指故事发生的自然 时间状态;
❖ 1、埃及国王普撒美尼托斯被波斯国王冈比西斯打败并俘获 ❖ 2、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前者有意要当众羞辱后者
文学概论第11章
文学理论教程
行动是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是叙述内容实现
的根本途径。这里着重讲一讲行动的内在逻辑。 所谓行动逻辑是指支配故事中行动的内在规 律。包括两个层次:1.任何故事所共有的逻 辑;2.每一类乃至每一个故事本身特有的逻 辑。
行动逻辑的基本形式
文学理论教程
一般行动逻辑的基本形式是下列三段式序列:
可能性
深层结构
文学理论教程
深层结构存在的根据是相信具体的叙述话语同 产生这些话语的整个文化背景之间存在着超出 话语字面的内在意义关系。 深层结构植根于一定文化中的深层社会心理, 往往呈现为暧昧多义的状态,造成译解的困难 和歧义。因此,对同一部作品深层结构的分析 常常会得出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多种结果。
行动
叙述者与声音
文学理论教程
故事中叙述者的存在不仅表现于叙述的内容以及 叙述话语本身,而且表现于叙述的动作,即用什 么口气或什么态度叙述,这就是叙述者的“声 音”。
从叙事的本来意义而言,叙述声音的功用只是传 达内容意义,然而在有些叙事作品中,叙述者的 声音会脱离叙述的故事内容而凸现出来,声音本 身变成了被关注的对象。
叙事的基本特征
文学理论教程
㈠ 叙事性作品不同于抒情性作品、表意性作品 的基本特点在于它着重表现的不是主观的思想 感情,而是外在的社会存在。
㈡ 叙事是话语的虚构。文学叙事是一种特殊的 话语系统,同一般话语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即 所指对象不同。
叙事的意识形态本质
文学从本质上来说是意识形态话语。
文学理论教程
场景
文学理论教程
叙述内容中具体描写的人物行为与环境组合成为 场景。一部叙事作品在叙述故事中必须要有场 景,也就是说,故事的进展要通过具体的行动及 其环境显现为生动、个别的形象。 场景在作品中的安排并非千篇一律。一般叙事作 品中场景的详细叙述同概略交待交替出现,二者 形成叙述速度的对比。
文学概论:多项选择题
多项选择题:第一章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包括(AB )A.文学理论的实践性B.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C.文学理论的抽象性D.文学理论的系统性E.文学理论的指导性目前国内外一般把文艺学分为(ABD )A.文学史B.文学批评C.文学批评史D.文学理论E.文学理论史以下概念中属于中国文论概念的是(ACE )A.虚静B.净化C.物感D.移情E.神韵以下概念中属于西方文论概念的有(BCE )A.神思B.净化C.原型D.意境E.移情从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这一流动系统形成的文学理论形态有(BCE )A.文学价值学B.文学心理学C.文学符号学D.文学文化学E.文学哲学从文学创造——艺术价值——文学消费这个流动过程形成的文学理论形态有(ADE )A.文学社会学B.文学信息学C.文学符号学D.文学文化学E.文学价值学第二章要建设具有时代精神和中国特色的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必须解决的问题包括(BCE )A.文学实践B.指导思想C.中国特色D.理论性E.当代性第三章人的生活活动是文学活动的前提,理解人的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主要有几方面(ACE )A.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B.人的生活活动是合规律性的反映C.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D.人的生活活动使人的感觉能力与感觉器官紧密联系在一起E.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表现论与再现论比较,有三个方面突出的特点,即(BDE )A.强调文学是世界的反映B.突出作者的决定作用C.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客观规律D.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E.强调文学天才的作用以下文论观点属于“文学本体论”理论流派的是(BCD )A.“文以载道”说B.俄国形式主义C.英美新批评D.法国结构主义E.接受美学以下理论家中,主张从读者的角度研究文学本质的有(BD )A.什克洛夫斯基B.姚斯C.兰瑟姆D.伊瑟尔E.艾布拉姆斯在西方,关于艺术的起源问题影响比较大的学说有(BCDE )A.文以载道说B.巫术发生说C.宗教发生说D.游戏发生说E.劳动说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在研究巫术与文学关系时提出的两条巫术原理是(CE )A.必然律B.可然律C.相似律D.偶然律E.接触律物质生产与艺术发展的“不平衡关系”的两种典型体现为(AC )A.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的相对低级的阶段B.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的相对高级的阶段C.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正比例的D.艺术生产发展水平总是落后于物质生产水平E.物质生产水平总是落后于艺术生产水平第四章在广义的文化概念中文化被分为三个层面是(ABE )A.物质文化B.制度文化C.政治文化D.饮食文化E.精神文化文学属于“更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意识形态领域”,这说明,文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B D )A.不受社会的经济基础的支配B.最终决定于社会的经济基础C.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是直接的D.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是间接的E.与社会的经济基础没有关系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为(ABC )A.无功利与功利的相互渗透B.形象性与理性的相互渗透C.情感与认识的相互渗透D.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相互渗透E.物质性与精神的相互渗透话语蕴藉特点常常具体体现在两种较为典范的修辞形态中,它们是(BC)A.典雅B.含蓄C.含混D.自然E.清新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的含混主要是指话语意义的(BD )A.单一性B.多重性C.确定性D.不确定性E.完整性第五章社会主义时期一切文学活动发展的根本方向和根本目标是(BD )A.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B.为人民服务C.为政治服务D.为社会主义服务E.为特定时期的中心任务服务第六章精神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生产”,其特殊性表现在(BCD )A.精神生产现实地创造对象世界B.精神生产观念地创造对象世界C.精神生产以符号活动来创造观念世界D.精神生产是富于个性的自由创造活动E.精神生产按客观规律进行创造活动作为创造客体的社会生活的特殊性表现在(ABC )A.它是整体的社会生活B.具有审美价值的社会生活C.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D.作家经历过的社会生活E.曾经出现过的社会生活作为审美创造的文学创造,其主客体关系的特征表现为(AC )A.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评价以情感体验为心理特征B.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评价以逻辑推理为心理特征C.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把握以感性直观为思维特征D.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把握以逻辑思维为思维特征E.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把握以扬弃客体个别性为思维特征第七章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可以概括为(BCDE )A.对创作素材的分析推理B.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C.外在机缘与作家内心体验的契合D.把透过读到眼光所看到的成分注入对象中E.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凝合,体现着深层的心理内容下列与艺术构思有关的常见和重要的心理现象为(ABCDE )A.回忆与沉思B.想象与联想C.灵感与直觉D.理智与感情E.意识与无意识与直觉比较,灵感表现为(ACD )A.长久思索、艰苦劳动之后的成果B.得到推测性的洞察C.发生在久思不得其解之后D.获取成熟的答案E.整体上对事物的判断与灵感比较,直觉表现为(BDE )A.长久思索、艰苦劳动之后的成果B.整体上对事物的判断C.发生在久思不得其解之后D.往往发生在第一碰头之时E.得到推测性的洞察在艺术构思中,“突出”有两种实现的途径:(BD )A.省略笔墨B.浓涂重抹C.夸张变形D.淡化背景E.强化背景艺术构思中的综合并不是简单的拼凑,综合具有(BCD )A.多元性B.定向性C.选择性D.刷新性E.发散性在艺术创造中,意识对无意识有制约作用,这是因为(BD )A.无意识是一种潜伏于心灵深处的力量B.无意识在组合材料时遵循的主导线索是意识提供的C.对于意识来说无意识是一种异在的力量D.无意识活动的方向要靠意识指引E.无意识是作家没有明显觉察到的心理能力第八章艺术真实是对生活真实的超越,它是(BCDE )A.客观的真实B.主观的真实C.内蕴的真实D.假定的真实E.诗意的真实情感评价作为“善”的价值追求,应该具有(BC )A.客观真理性B.高尚的品格C.功利取向D.科学的理智E.历史的理性第九章黑格尔从不同历史阶段的艺术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将艺术分为三种类型:(BCE )A.现实型B.象征型C.浪漫型D.模仿型E.古典型根据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和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对现实的不同反映方式,文学作品可分为(ABC )A.现实型B.象征型C.理想型D.模仿型E.古典型现实型文学突出地体现了再现性特点,主要表现为(CDE )A.精神内容压倒了物质形式B.物质表现形式压倒了精神的内容C.再现现实生活严格遵守客观规律D.塑造特定时代社会环境中的人物形象E.情感表现渗透在情节、场面、人物的描绘之中现实型文学的主要特征是(CD )A.表现性B.虚幻性C.再现性D.逼真性E.暗示性理想型文学的主要特征是(CD )A.再现性B.逼真性C.表现性D.虚幻性E.暗示性象征型文学的主要特征是(CD )A.再现性B.逼真性C.暗示性D.朦胧性E.表现性理想型文学超越现实,突出表现性,主要表现为(CE )A.再现现实生活严格遵守客观规律B.塑造特定时代社会环境中的人物形象C.艺术地创造一个理想的世界D.塑造特定时代社会环境中的人物形象E.常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现情感诗歌的基本特征是(ACD )A.凝练性B.结构灵活性C.结构跳跃性D.节奏韵律性E.反映生活的及时性散文的基本特征是(BCE )A.故事情节的完整复杂性B.题材的广泛性C.结构的灵活性D.环境描写的细致性E.抒发感受的真挚性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是(ACD )A.及时性B.抒情性C.纪实性D.文学性E.凝练性第十章文学言语除了具有形象性、生动性、凝练性、音乐性外,还具有三个特点是(ACE )A.内指性B.确定性C.心理蕴含性D.哲理性E.阻拒性文学作品的意蕴层一般又可以分为三个层面是(BCE )A.现实生活层B.历史内容层C.哲学意味层D.哲理抽象层E.审美意蕴层在中西文中,意象一词归纳起来的几个意思是(ABCD )A.心理意象B.内心意象C.泛化意象D.审美意象E.意造之象审美意象的特征可以归结为(ABCDE )A.哲理性B.象征性C.荒诞性D.求解性和多义性E.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第十一章叙事性作品文学叙事的两个基本特征是(BD )A.叙事就是叙述作者身边的现实B.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C.叙事就是实用记事D.叙事是话语的虚构E.叙事就是把握省事件的情感意义在叙事性作品中,叙事的构成包括了(BCE )A.叙述者B.叙述内容C.叙述话语D.叙述时间E.叙述动作第十二章抒情作为一种特殊的反映方式,主要表现在(ADE )A.抒情反映对象主要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B.抒情反映是反映对象的客观属性C.情感反映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功利关系D.情感反映了主体与对象之间的特定关系E.抒情反映具有评价性抒情作品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的结构要素是(BCE )A.文字B.声音C.画面D.语言E.情感第十三章文学风格中国古代风格类型划分的简分法一般把风格划分为(AB )A.刚B.柔C.虚D.实E.奇F.正从风格是文化的关系看,风格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ABCD )A.时代B.民族C.地域D.流派E.政权下列观点中强调作家创作个性与风格关系的是(BDE )A.辞尚体要B.文以气为主C.文本同而末异D.言,心声也E.各师成心,其异如面第十四章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所谓“文学消费规定着文学生产”主要表现在(ACE )A.文学生产为文学消费提供消费对象B.文学消费决定着文学生产的最后完成C.文学生产决定着文学消费的方式D.文学消费制约着文学生产的方式和规模E.文学生产规定着文学消费的需要文学消费对文学生产起着重大的作用,主要表现在(BDE )A.文学生产为文学消费提供消费对象B.文学消费决定着文学生产的最后完成C.文学生产决定着文学消费的方式D.文学消费制约着文学生产的方式和规模E.文学消费体现为文学生产的目的和动力文学消费不同于一般的商品消费,主要在于它是(BCE )A.具有商品性质B.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C.其产品往往是独创而不可重复的D.会有价值的损耗E.具有超时代性从文学接受的文化属性来说,它是一种(BCDE )A.生产活动B.审美活动C.认识活动D.阐释活动E.交流活动第十五章文学接受过程在具体的文学阅读活动中,期待视野主要表现为()A.文体期待B.形象期待C.意蕴期待D.结构期待E.求知期待第十六章文学批评下列属于传统文学批评模式的是(ACE )A.社会历史批评B.语言批评C.伦理道德批评D.心理学批评E.审美批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思想标准主要考察文学作品的(ACE )A.文学反映生活的真实性B.文学形象的典型性C.作家思想感情的倾向性D.积极健康的情感性E.意蕴表现的深刻性下列批评模式中属于现代批评模式的是(BCD )A.社会历史批评B.语言批评C.文化批评D.心理学批评E.审美批评。
文学概论题库-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完整笔记
文学概论试题库一、选择题1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A哲理性B荒诞性C象征性D抽象思维直接参与2抒情偏于表现作者主观世界,是用话语的()A抒情动作B抒情内容C声音组织D画面组织3抒情反映现实现实生活方式的特殊性()A 象征性B主观性C评价性D精神方面4抒情话语的突出功能是()A表现功能B通讯功能C意义功能D形式功能5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有()A倒装与歧义B夸张与对比C借代与用典D比喻与象征6“风格即人”的提出者是()A亚里士多德B钱钟书C王夫之D布封7下列与风格内涵有关的是()A创作个性B多样性C稳定性D相对性8风格的特性是()A独创性B多样性C稳定性D相对性9将文学风格分为四对八体的是()A《文心雕龙》B《诗品》C《修辞学发凡》D《诗学》10文学接受客体指()A认识属性 B 审美属性C文化属性D整体属性11文学接受的主体指()A阐释者B审美者C认识者D思想者12“期待视野”这一重要概念的提出者()A黑格尔B姚斯C刘勰D布封13“隐含读者”这一概念的提出者是()A莱蒙托夫B姚斯C布封D伊瑟尔14文学接受的高潮阶段会达到()A净化B共鸣C领悟D延留15下列语言学批评流派的有()A新批评B自然主义批评C俄国形式主义D结构主义16美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的提出者()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D毛泽东17思想标准的基本内涵是()A真实性B革命性C情感性D倾向性18艺术标准的基本内涵()A意蕴表现的深刻性B进步的倾向性C文体构成的完美性D形象创造的鲜明性19文学批评的美的观点与历史观点是()A批评风格B最高标准C批评方法论D批评原则20属于心理批评的有()A人本主义心理学B原型心理学C格式塔心理学D精神分析学21孔子当年游齐,闻《韶》乐竟然“三月不知肉味”,这是欣赏活动中的()效果。
A领悟B延留C净化D共鸣22最早指出文学本文只是一个不确定性的“召唤结构”的人是()A伊瑟尔B加达默尔C英加登D弗洛伊德23接受动机可分为()A审美动机B求知动机C借鉴动机D施教动机24刘勰把风格分为“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等八种的根据是()A 语言表现B 体裁类型C 结构安排D 形象创造25抒情性作品的基本要素是()A抒情内容B抒情话语C抒情现实D抒情自我26抒情性作品的结构是()A声音B画面C情感经验D情景关系27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是()A结构B声音C故事D视角28当代叙事学理论的研究重点为()A人物、情节、环境B叙述方式C叙述的声音特点D说话者与受话者的关系29文学话语的沟通功能的两个基本方面是()A叙事功能B抒情功能C描述外在事物D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态度30从表意方式的角度可以把审美意象分为()A表意式意象B表情式意象C寓言式意象D符号式意象31中国古典文论中从意境审美风格上分类的是()A刘勰B曹丕C司空图 D 刘熙载32提出意境有“韵外之致”、“味外之味”的是()A刘勰B曹丕C司空图 D 刘熙载33组成文学活动要素的是()A读者B世界C作家 D 作品34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A实践性B艺术性C价值取向 D 综合性35“移情说”的提出者是()A立普斯B克罗齐C弗洛伊德 D 布洛36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考察文学活动的角度()A文学文化学B文学信息学C文学符号学 D 文学社会学37属于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基石有()A对象化说B意识形态说C艺术生产论 D 艺术价值论38属于文学心理学的理论代表有()A桑塔耶那B罗兰巴特C阿恩海姆 D 考夫卡39著名的“陌生化”概念提出的理论学派的是()A俄国形式主义B新批评C接受美学 D 结构主义40下列与游戏说理论有关的人是()A德漠克利特B康德C歌德 D 席勒41文学概念的三义指()A作为文化B作为意识形态C作为审美 D 作为惯例42文学具有的双重性质为()A审美B情感C想象 D 意识形态43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特性()A革命性B主导性C层次性 D 多样性44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主要价值取向有()A为人民服务B为社会主义服务C为工农兵服务 D 为政治服务45“雅与俗”在文学领域被使用具有的含义()A思想性与艺术性B功利性与无功利性C提高文艺与普及文艺 D 创作与接受46“两种民族文化”理论的提出者()A列宁B高尔基C毛泽东 D 鲁迅47关于“文学创造的主体的种种解释()A模仿者B创造者C集体人 D 移情者48作家获取材料的途径有()A实践获取B书本获取C有意获取D无意获取49艺术构思中作家最基本和常用的构思技能与方式是()A突出B综合C简化 D 变形50文学创造中的情感态度应该具有()A情感性B理智性C诚挚性 D 高尚性51现实型文学的特征为()A逼真性B创造性C表现性 D 再现性52理想型文学的特征是()A再现性B逼真性C表现性 D 虚幻性53象征型文学的艺术特征是()A表现性B象征型C暗示性 D 朦胧性54文学理论的任务一般规定为()A本质论B创作论C价值论D接受论E构成论二、判断题1审美意象总是以表达哲理和观念作为存在的目的和最高审美理想()2象征性是审美意象的本质体制()3审美意象的思维中,抽象思维能够直接参与()4叙事的意识形态性就是体现在叙事内容中的一定意识形态特征()5叙事内容的基本成分就是讲故事()6叙事话语始发于叙事动作()7没有叙事话语,便没有叙述动作()8叙述者就是指作者()9有些叙事作品中,叙述者的声音会脱离叙述的故事内容而凸现出来,声音本身变成了被关注的对象。
童庆炳文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文学概论试题库一、选择题1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A哲理性B荒诞性C象征性D抽象思维直接参与2抒情偏于表现作者主观世界,是用话语的()A抒情动作B抒情内容C声音组织D画面组织3抒情反映现实现实生活方式的特殊性()A 象征性B主观性C评价性D精神方面4抒情话语的突出功能是()A表现功能B通讯功能C意义功能D形式功能5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有()A倒装与歧义B夸张与对比C借代与用典D比喻与象征6“风格即人”的提出者是()A亚里士多德B钱钟书C王夫之D布封7下列与风格内涵有关的是()A创作个性B多样性C稳定性D相对性8风格的特性是()A独创性B多样性C稳定性D相对性9将文学风格分为四对八体的是()A《文心雕龙》B《诗品》C《修辞学发凡》D《诗学》10文学接受客体指()A认识属性B 审美属性C文化属性D整体属性11文学接受的主体指()A阐释者B审美者C认识者D思想者12“期待视野”这一重要概念的提出者()A黑格尔B姚斯C刘勰D布封13“隐含读者”这一概念的提出者是()A莱蒙托夫B姚斯C布封D伊瑟尔14文学接受的高潮阶段会达到()A净化B共鸣C领悟D延留15下列语言学批评流派的有()A新批评B自然主义批评C俄国形式主义D结构主义16美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的提出者()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D毛泽东17思想标准的基本内涵是()A真实性B革命性C情感性D倾向性18艺术标准的基本内涵()A意蕴表现的深刻性B进步的倾向性C文体构成的完美性D形象创造的鲜明性19文学批评的美的观点与历史观点是()A批评风格B最高标准C批评方法论D批评原则20属于心理批评的有()A人本主义心理学B原型心理学C格式塔心理学D精神分析学21孔子当年游齐,闻《韶》乐竟然“三月不知肉味”,这是欣赏活动中的()效果。
A领悟B延留C净化D共鸣22最早指出文学本文只是一个不确定性的“召唤结构”的人是()A伊瑟尔B加达默尔C 英加登D弗洛伊德23接受动机可分为()A审美动机B求知动机C借鉴动机D施教动机24刘勰把风格分为“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等八种的根据是()A 语言表现B 体裁类型C 结构安排D 形象创造25抒情性作品的基本要素是()A抒情内容B抒情话语C抒情现实D抒情自我26抒情性作品的结构是()A声音B画面C情感经验D情景关系27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是()A结构B声音C故事D视角28当代叙事学理论的研究重点为()A人物、情节、环境B叙述方式C叙述的声音特点D说话者与受话者的关系29文学话语的沟通功能的两个基本方面是()A叙事功能B抒情功能C描述外在事物D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态度30从表意方式的角度可以把审美意象分为()A表意式意象B表情式意象C寓言式意象D符号式意象31中国古典文论中从意境审美风格上分类的是()A刘勰B曹丕C司空图D 刘熙载32提出意境有“韵外之致”、“味外之味”的是()A刘勰B曹丕C司空图D 刘熙载33组成文学活动要素的是()A读者B世界C作家D 作品34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A实践性B艺术性C价值取向D 综合性35“移情说”的提出者是()A立普斯B克罗齐C弗洛伊德D 布洛36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考察文学活动的角度()A文学文化学B文学信息学C文学符号学D 文学社会学37属于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基石有()A对象化说B意识形态说C艺术生产论D 艺术价值论38属于文学心理学的理论代表有()A桑塔耶那B罗兰巴特C阿恩海姆D 考夫卡39著名的“陌生化”概念提出的理论学派的是()A俄国形式主义B新批评C接受美学D 结构主义40下列与游戏说理论有关的人是()A德漠克利特B康德C歌德D 席勒41文学概念的三义指()A作为文化B作为意识形态C作为审美D 作为惯例42文学具有的双重性质为()A审美B情感C想象D 意识形态43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特性()A革命性B主导性C层次性D 多样性44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主要价值取向有()A为人民服务B为社会主义服务C为工农兵服务D 为政治服务45“雅与俗”在文学领域被使用具有的含义()A思想性与艺术性B功利性与无功利性C提高文艺与普及文艺D 创作与接受46“两种民族文化”理论的提出者()A列宁B高尔基C毛泽东D 鲁迅47关于“文学创造的主体的种种解释()A模仿者B创造者C集体人D 移情者48作家获取材料的途径有()A实践获取B书本获取C有意获取D无意获取49艺术构思中作家最基本和常用的构思技能与方式是()A突出B综合C简化D 变形50文学创造中的情感态度应该具有()A情感性B理智性C诚挚性D 高尚性51现实型文学的特征为()A逼真性B创造性C表现性D 再现性52理想型文学的特征是()A再现性B逼真性C表现性D 虚幻性53象征型文学的艺术特征是()A表现性B象征型C暗示性D 朦胧性54文学理论的任务一般规定为()A本质论B创作论C价值论D接受论E构成论二、判断题1审美意象总是以表达哲理和观念作为存在的目的和最高审美理想()2象征性是审美意象的本质体制()3审美意象的思维中,抽象思维能够直接参与()4叙事的意识形态性就是体现在叙事内容中的一定意识形态特征()5叙事内容的基本成分就是讲故事()6叙事话语始发于叙事动作()7没有叙事话语,便没有叙述动作()8叙述者就是指作者()9有些叙事作品中,叙述者的声音会脱离叙述的故事内容而凸现出来,声音本身变成了被关注的对象。
《文学理论教程》第十一章
第十一章叙事性作品本章知识点本章练习本章总结本章常见问题本章扩展资源本章知识点本章概述:本章旨在分析叙事性作品的特点。
叙事性作品是以叙事功能为主的文学作品。
对叙事性作品的分析实际上是对这种叙述活动全过程的分析:首先分析叙述内容,即叙述活动同客观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其次分析叙述话语,这是对叙事文本形式特征的分析;最后分析叙述动作,即对叙事作为活动的特征进行分析。
第一节叙事界定本节概述:文学的叙事(narration)简单地说,就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过程。
文学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
文学叙事是话语的虚构。
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文学叙事的审美意识形态本质既制约着叙事的内容,也制约和影响着叙事的形式。
文学叙事由三方面构成:叙述内容、叙述话语和叙述动作。
知识点1:叙事理论与叙事学传统的文学理论如古希腊学者亚里斯多德的《诗学》、古罗马诗人贺拉斯的《诗艺》,中国明清时期的小说评点等,都对叙事文学的特点进行过研究,并且形成了相当系统的叙事理论。
自20世纪初以来,俄国形式主义与后来的法国结构主义文学批评对叙事文学的研究形成了新的理论观念。
知识点2:叙事的涵义与特征文学的叙事简单地说,就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过程。
文学叙事的基本特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
叙事的兴趣不在于静止的人或物,而在于动态的事件,即人的行为及其造成的后果,它的认识价值就在于显示了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过程及其意义。
第二,叙事是话语的虚构。
叙事作为话语的虚构而同客观的现实之间产生距离,这是叙事从街谈巷议或实用记事转化为艺术的关捩。
优秀的叙事文学能够反映现实生活的真实,然而又超越了个别的、已经发生的偶然事实,是用话语重构的世界。
这个话语的世界虽不等于现实本身,但却可能在更本质的层次上揭示社会现实的内在意义。
知识点3:叙事与审美意识形态本质(重点)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新叙事学二
二、叙述者与声音
叙述者的声音本身成为被关注的对象
传统话本小说:说书人常常撇开故事内容,直 接对听众进行道德训教 现代小说:叙述者直接露面,强调“讲”的动 作,解构经典叙事制造的客观、逼真幻觉
米兰· 昆德拉(Milan Kundera)
在昆德拉的一些 小说中,叙述者时常 跳出来,与读者商量 这个故事怎样讲下去 好,譬如《玩笑》、 《生活在别处》、 《不朽》等。而纪德 正是他所喜爱的一位 小说家。
二、 叙述者与声音
“独白”式叙述 “复调”式叙述
巴赫金分析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为 “复调”式小说,小说中叙述者的声音、 不同人物的声音,形成“众声喧哗”的 世界。
巴赫金(Mikhail Bakhtin,1895 —1975)
巴赫金是在身后“被发现” 的大思想家,处于社会主义苏 联,一生颠沛流离。他的两大 思想“狂欢化”和“复调”理 论,具有鲜明的人文理想精神, 反对极权主义,主张平等对话, 这与其说是一种诗学,不如说 是一种坚定的政治理论和意识 形态主张。
《西游记》的艺术世界 无须符合史书的记载
三、叙事与审美意识形态本质
从叙事的内容来看,任 何叙事都是对现实世界的某 种解释,必然带有时代、民 族等意识形态的印记。 譬如《旧约》是希伯莱民 族意识形态的体现。
乔托:《逃亡埃及》
三、叙事与审美意识形态本质
从叙事方式来看,一定 的叙事写作方式形成一定的 写作风格,而种种风格背后 的制约要素之一就是审美意 识形态。 譬如自然主义是19世纪实 证主义意识形态的体现。
20世纪60年代法国出现大量关于叙事作品结构分析 的尝试。包括以格雷马斯为代表的神话分析、以布雷蒙 德为代表的民间故事分析和巴特、托多罗夫、热奈特等 人为代表的小说研究。
文学概论第十一章
1.如何理解叙事的特征?查看答案叙事就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过程,应当从“话语虚构”与“社会生活事件过程”这两个方面来理解叙事的特征:一、从内容来看,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叙事的社会意义就在于显示了社会生活的动态过程。
二、从形式来看,叙事是话语的虚构,叙事话语中所指的对象仅仅存在于叙事话语之中,因而使得叙事内容与客观现实之间产生距离。
2.情节与事件的关系如何?查看答案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
叙事中的事件包括从大到小的不同层次,是分析叙事的基本单位。
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情节由事件组成,因此也可以说情节是较大的事件。
但情节又不同于一般的事件,表现为:一、情节必须体现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二、情节必须表现人物行为之间的冲突。
3.试分析一篇叙事作品的行动序列。
查看答案答题要点在于:分析行动序列可先将故事分解为较小的叙述单位,按照行动逻辑找出基本的行动序列,即“可能──现实──结果”三段式序列,然后再找出不同序列之间的复合关系。
分析应当具体,分出层次。
4.试述叙事节奏与时间的关系。
查看答案首先应当阐述清楚本文时长和故事时长两个概念,并进一步说明两种时长在叙事中形成的各种不同的关系,即省略、概括、场景、休止等形式及其对叙事速度的影响。
然后再从作品的宏观角度分析叙事速度是怎样交替变化的,这种速度的交替变化就是叙事的节奏。
同时还可以通过不同作品的对比来进一步分析叙事节奏在不同作品中所表现出的不同特点和审美效果。
5.叙述角度的变换对于阅读有何意义?查看答案叙述角度即视角。
根据教材中的分析,首先按照人称区分第三人称和第一人称叙述的不同特点。
重点说明不同叙述方式中视角或焦点的差别,即“无焦点叙述”和“内在式焦点叙述”的差别。
“无焦点叙述”的特点在于叙述者的无所不知,因而使读者得以洞悉故事的任何细节,充分满足了读者对故事内容的好奇心和试图公正、客观地了解故事内容、判断故事意义的愿望。
第十一章 叙事性作
• 现代叙事理论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理论形态:
• (1)叙事学:是指从俄国形式主义和结构主 义理论出发研究叙事文学所形成的一种新的叙 事理论与批评方法。代表人物有俄国的普洛普、 法国的格雷马斯、巴特、多托罗夫、热奈特等。
• (2)新叙事学理论:这是指20世纪80年代以 后,针对叙事学理论忽略文学的社会文化背景 的缺陷,而兴盛起来的一种重视从社会文化背 景,尤其是意识形态的角度,运用多学科之理 论,如女性主义、解构主义、精神分析学、历 史主义、电影理论、计算机科学等思路与视野 来研究叙事文学所形成的新理论与新方法。 参见《新叙事学》。
• 六、叙事由哪些因素构成?
• 叙事通常由三个层面的因素构成:
• (1)是叙述内容:即被讲述的故事,包括事件、 人物、场景等等。这是传统叙事理论最关心的对 象。
• (2)是叙述话语:即叙事作品中讲述故事的语句。 传统叙事理论仅仅把叙述话语当作表达内容的媒 介或工具,而对话语自身在叙事中的作用与意义 则未能予以足够的重视。现代叙事理论则很重视 这方面。
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过程及其意义。比如 《红楼梦》展示的就是贾府,或者说清代 封建社会由盛到衰的变化过程。
• (2)叙事是话语的虚构。
• 叙事作为一种特殊的话语,它与一般话语的不同 在于,它所叙述的是一种虚构性的事件,而不是 真实具有的,即它所叙述的事件只存在于其自身 的叙述话语以及由此而构成的艺术世界之中,是 不能也不必以作品之外的资料来验证其真假的。 要想验证其真假,只能以其话语世界为基准,看 其人物与行为在整个话语中的关系如何,是否合 乎生活逻辑与情感逻辑。如安娜该不该自杀,塔 吉亚娜(普希金的《奥涅金》)该不该出嫁?这 些事甚至连作者都不能够随便操控,而是由作品 中所虚构的社会关系来决定的。
第十一章叙事性作品
热奈特:“聚焦”(focalization)
三种类型: “无聚焦”或“零聚焦”(叙述者比任何一个 人物知道得都多,即全知的叙述者) “内聚焦”(叙述者知道的同某个人物一样 多) “外聚焦”(叙述者知道的不比任何一个人 物多)。
普林斯:叙事学的优势
叙事学有助于对任何一个叙事的独特性作出解释; 有助于对任何数量的叙事作品进行比较和建立叙事的类别; 有助于说明对一定文本的某种反应 有助于支持某种阐释的结论 通过提供某种出发点,甚至有助于想出新的阐释。 通过从叙事学的角度表明许多非经典的叙事是像经典的叙事 一样复杂,有助于对经典的本质提出质疑,从而使经典能不 断有所更新和发展。 叙事学把作品的意义同它们的结构联系起来,而不是同某种超 验的个人心灵或神意联系,这有助于打破文学的神秘化观 念。
(五)视角
视角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 的角度。
(三)行动
(四)时间
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 :
所谓“故事时间”,是指故事发生的自然 时间状态;
所谓“文本时间”(也可以称为“叙事时 间”),则是故事内容在叙事文本中具体 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
(四)时间
时序 时距 频率
案例分析:叙事性作品的时间
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第一句,可以说 经过了漫长的寻找,从他的对话录《番石 榴飘香》中可以知道,他是在一次旅行途 中突然获得感悟:“原来,我应该像我的 外祖母讲故事一样叙述这部历史,就以一 个小孩一天下午由他父亲带领他去见识冰 块这样一个情节作为全书的开端。”但小 说的第一句真正写出来又是什么样的?
普罗普《故事形态学》
.人物的功能在故事中是稳定不变的要素,不 受是由谁和如何完成的影响。 2.对于童话故事来讲,已知功能的数量是有限 的。 3.功能的顺序是永远不变的。 4.所有童话故事在结构上都属于同一类型。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课后习题第11章叙事性作品)【圣才出品】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课后习题第11章叙事性作品)【圣才出品】第11章叙事性作品1.如何理解叙事的特征?答:叙事就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过程,应当从“话语虚构”与“社会生活事件过程”这两个方面来理解叙事的特征:(1)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叙事的兴趣不在于精致的人或物,而在于动态的事件,即人的行为及其造成的后果,它的认识价值就在于显示了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过程及其意义;(2)叙事是话语的虚构叙事文学用话语来虚构艺术世界。
叙事作为话语的虚构而同客观的现实之间产生距离,这是叙事从街谈巷议或实用记事转化为艺术的关键。
这个话语的世界虽不等于现实本身,但却可能在更本质的层次上揭示社会现实的内在意义。
2.情节与事件的关系如何?答:(1)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一个事件就是一个叙述单位。
叙事中的事件包括从大到小的不同层次,是分析叙事的基本单位。
(2)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情节由事件组成,因此也可以说情节是较大的事件。
但情节又不同于一般的事件,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①情节必须体现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②情节必须表现人物行为之间的冲突。
3.试分析一篇叙事作品的行动序列。
答:行动序列是叙事作品中人物行动逻辑的基本表现形式。
以叙事作品《窦娥冤》为例。
《窦娥冤》中的主人公窦娥是一个屡遭不幸,最后含冤而死的弱女子。
故事中围绕着她而展开的行动有:被父亲抵债送给蔡婆婆做童养媳,过门后丈夫病故,被张驴儿父子欺凌,张驴儿诬告她毒死张的父亲,她为了保护蔡婆婆免受刑讯而屈招,桃杌太守枉断她死罪,她临刑前发下三愿以证明冤屈,她的鬼魂显灵让父亲昭雪冤屈。
这一系列行动除了最后因她父亲的到来和她的鬼魂显灵而产生逆转外,主要的发展方向是她命运的恶化。
构成这个恶化过程的行动序列是:(1)可能性:窦娥的父亲因欠了蔡婆婆的高利贷还不起,加之要上京赶考,只得将窦娥卖给蔡婆婆做童养媳。
第十一章叙事性作品
第⼗⼀章叙事性作品第⼗⼀章叙事性作品第⼀节叙事的界定⼆、叙事的涵义与特征1、什么是叙事?叙事就是讲故事,故事是什么?按照汉语中“故事”这个词的本义解释就是“过去的事”。
英语中“story”⼀词有“历史”或“史话”的意思,当然也是“过去的事”了。
故事的这种过去时态性质表明它是⼈类对⾃⾝历史的⼀种记忆⾏为。
⼈为什么要讲故事?从原始⽂化中的神话传说、史诗等早期叙事形态开始叙事⾏为就被视为是在表述实际⽣活中的经验。
对于原始社会的⼈来说,讲述世界或⼈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和歌颂本民族祖先英雄事迹的史诗,其中所讲述的事件⽆论在今⼈看来多么荒诞离奇,在原始⼈看来则都是实实在在地发⽣过的事。
到了⽂明社会,⼈们当然不会那样轻信故事了,但⼈们仍然认为叙事⾏为与⼈们对外部世界的兴趣有密切关系。
⼈们通过种种故事形式,⼈们记忆并传播着⼀定社会的⽂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引导着社会性格的形成。
从这个⾓度来说,故事通过对“过去的事”的记忆和讲述,构建着⼀定社会的⽂化形态。
但作为⼀种⽂学样式的故事和⼀般意义上的“历史”毕竟还有所不同,故事中所讲述的事件从总体上说是虚构的。
然⽽这种虚构的故事⼜要与现实⽣活有某种关系,⽤古希腊学者亚⾥⼠多德的话来说就是:“诗⼈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的事,⽽在于描述可能发⽣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的事。
”诗由于不受客观事实的限制⽽具有了⽐历史更普遍的意义,⽐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也就是说,故事的虚构要合乎客观事物发⽣和发展的规律,这样就会给⼈以智慧的启迪。
因此,故事不仅是记忆和传播⽂化的活动,同时也是认识和解释世界的⼀种⽅法。
所以,⽂学叙事就是⽤话语虚构社会⽣活事件的过程。
2、叙事和叙述热奈特曾对叙事与叙述进⾏过区分,他认为:“‘所指’或叙述内容称作故事,把‘能指’、陈述、话语或叙述⽂本称作本义的叙事,把⽣产⾏叙述⾏为,以及推⽽⼴之,把该⾏为所处的或真或假的总情境称作叙述。
”热奈特的区分有点绕⼝,董⼩英把它解释为“故事其实是被叙述的内容;叙事是叙述的形式,也就是我们看到的⽂字组成的⽂本;⽽叙述是指叙述的⽅法。
文学理论 十一 名解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第十一章叙事性作品1、叙事学:20世纪60年代,受俄国普洛普民间故事分析与法国结构主义的影响,逐步形成了一种新的研究叙事艺术的理论和批评方法,这种新理论就称为叙事学。
2、文学的叙事:文学的叙事,就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
叙事有两个特征:(1)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即人的社会行为及结果。
(2)叙事是话语的虚构,只要符合生活与情感的逻辑就行,无需到生活中去求证,但却可能在更深刻的层次上提示人生与现实社会的本质。
3、叙事的构成:(1)叙述内容,指构成一段叙述话语主体的故事内容,即被讲述的故事,包括事件、人物、场景等。
(2)叙述话语,即叙事作品中讲述故事的语句。
(3)叙述动作,即产生叙述话语的“叙述”活动本身。
4、事件:是指相对完整的叙述单位,由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
一个事件就是一个叙述单位。
5、情节: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情节性叙事作品中的世界作为对现实世界的反映,是作者从自己的思想感情倾向出发对生活现象加以组织的结果,其中体现着作者的主观能动性,当然也不可避免地带着作者的局限和偏见。
6、人物:叙事作品中的人物是事件、情节发生的动因。
但在不同作品中,人物和情节的关系不尽相同。
在有些情节小说中情节是中心,人物不过是为了构造情节而设置的,本身不具有完整的、活生生的真实性格特征。
这样的人物只是为了推动情节发展而存在的一种工具。
而在许多现实主义作品中,人物是艺术表现的中心,情节则是展开人物性格的手段,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
7、场景:叙述内容中具体描写的人物行为与环境组合成为场景。
一部叙事作品在叙述故事中必须要有场景,这样才能显现为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
没有场景的作品尽管可以有完整的故事线索,但在读者的理解和想象中只有抽象的过程而构不成生动的形象画面,这就无法产生艺术感染力和审美价值。
8、结构:叙事作品的结构是指作品中各个成分或单元之间关系的整体形态。
叙事作品是一种话语系统,它的内部结构可以从两个向度进行分析:首先是历时性向度,即根据叙述的前后顺序研究句子与句子、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关系。
第十一章叙事性作品
第二节 叙述内容
❖故 事 ❖结 构 ❖行 动
宋话本《碾玉观音》
❖ 明朝冯梦龙《警世通言》 第八卷。
❖ 人物:秀秀、崔宁、郡王、 刘两府、郭排军
❖ 作品揭露了封建统治者对 市民阶层的压迫,也歌颂 了秀秀为争取婚姻自由而 斗争的精神。
事件
故事
❖ 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作品中 的事件可分为若干层次。
巴赫金(Mikhail Bakhtin,1895 —1975)
巴赫金是在身后“被发现” 的大思想家,处于社会主义苏 联,一生颠沛流离。他的两大 思想“狂欢化”和“复调”理 论,具有鲜明的人文理想精神, 反对极权主义,主张平等对话, 这与其说是一种诗学,不如说 是一种坚定的政治理论和意识 形态主张。
譬如自然主义是19世纪实 证主义意识形态的体现。
左拉肖像
四、叙事的构成
❖ 叙述内容:被讲述的故事 ❖ 叙述话语:讲述故事的语句 ❖ 叙述动作:“叙述”活动本身
鲁迅《孔乙己》
叙述内容是穷酸文人孔 乙己一生的悲惨命运。叙述动 作是作为咸亨酒店小伙计的 “我”,讲述他所旁观到的孔 乙己的故事。小伙计的身份和 态度,使叙述话语相当简洁而 冷漠,与孔乙己的悲惨命运形 成强烈对比。小说的艺术张力 正在于此。
《西游记》的艺术世界 无须符合史书的记载
文学叙事的基本特征:
第三,叙事表现的中心是人。
三、叙事与审美意识形态本质
其一:从叙事的内容来看, 任何叙事都是对现实世界的 某种解释,必然带有时代、 民族等意识形态的印记。 譬如《旧约》是希伯莱民族 意识形态的体现。
乔托:《逃亡埃及》
其二: 从叙事方式来看, 一定的叙事写作方式形成一 定的写作风格,而种种风格 背后的制约要素之一就是审 美意识形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
2020/10/2
温州大学 贺晓武
4
2、叙事学的起源(narratology)
20世纪60年代,法国列维-斯特劳斯开启法国叙事学研究, 尝试对叙事作品的结构分析。代表人物有格雷马斯、布雷 蒙德、巴特、托多罗夫、热奈特等人。
3、叙事学的发展
2020/10/2
温州大学 贺晓武
14
第二节 叙述内容
2020/10/2
温州大学 贺晓武
15
一 故事
叙事就是讲故事,叙 事内容的基本成分就 是故事。
2020/10/2
温州大学 贺晓武
16
(一)、事 件
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作品中的事 件可分为若干层次。
任何事件在作品中都承担着一定的作用 A、推动情节的事件《活着》 B、塑造形象的事件
20世纪80年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开始转向文学的社会 文化背景,从意识形态角度研究叙事文学。
20世纪90年代,“小规模的叙事学复兴” 。借鉴女性主 义、解构主义、精神分析学、历史主义、电影理论、计算 机科学等众多理论和方法,形成所谓的“新叙事学”。
2020/10/2
温州大学 贺晓武
5
二、叙事的含义与特征
西 厢 记
2020/10/2
温州大学 贺晓武
17
(二)、情 节
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死去”便是事件;而“国王 死了,不久王后也因伤心而死”则是情节。 ——福斯特
公 主 与 王 子 的 故 事
2020/10/2
温州大学 贺晓武
18
(三)、人 物
1、性格与情节的主次地位之争 2、人物的二重性特点:行动元与角色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 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 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 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 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 ……
听人家背地里谈论,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 又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
行动元:人物是推动情节发展的行动要素,决定人物
“做什么”。
角色:是指具有生动具体的形象性格特征的人物。表
现出人物“怎样做”。
2020/10/2
温州大学 贺晓武
19
(四)、场 景
叙述内容中具体描写的人物行为与环境组 合成为场景。
2020/10/2
温州大学 贺晓武
20
二 结构
(一)、表层结构
1、历时性向度:根据叙述的前后顺序研究句子 与句子、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关系。
譬如《旧约》是希伯莱民族 意识形态的体现。
2020/10/2
温州大学 贺晓武
乔托:《逃亡埃及》
10
2、从叙事方式来看,一 定的叙事写作方式形成 一定的写作风格,而种 种风格背后的制约要素 之一就是审美意识形态。
如自然主义是19世纪实证主义 意识形态的体现。
2020/10/2
温州大学 贺晓武
左拉肖像
二,从形式上看,叙事是话语的虚构。
文学叙事不同于日常叙述语言,在于它具有内指性。 叙事作为话语的虚构而同客观的现实之间产生距离。
2020/10/2
温州大学 贺晓武
8
《西游记》的艺术世界 无须符合史书的记载
2020/10/2
温州大学 贺晓武
9
三、叙事与审美意识形态本质
1、从叙事的内容来看, 任何叙事都是对现实世 界的某种解释,必然带 有时代、民族等意识形 态的印记。
2020/10/2
温州大学 贺晓武
1
学习要点
1、名词解释: A、叙述视角 B、叙述动作 C、叙事频率
2、故事时间与文本时间的复杂关系 3、叙述者与声音的关系
2020/10/2
温州大学 贺晓武
2
第一节 叙事界定
2020/10/2
温州大学 贺晓武
3
一、叙事理论与叙事学
1、中外传统叙事理论
亚里士多德《诗学》、贺拉斯 《诗艺》
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
C. Lévi-Strauss
2020/10/2
温州大学 贺晓武
22
《柳毅传》的深层结构
行为
后果
A:循常规行事 B:脱离常规的行为 C:不幸
应举
马受惊而跑出道外
落第
D:幸运
龙女向舅姑哭诉丈 解下衣带叩社桔入水见 龙女被罚牧羊
11
四、叙事的构成
1、叙述内容:被讲述的故事 2、叙述话语:讲述故事的语句 3、叙述动作:“叙述”活动本
身
2020/10/2
温州大学 贺晓武
12
我从十二岁起,便在镇口的咸亨酒店里当伙计,掌柜说,我样 子太傻,怕侍候不了长衫主顾,就在外面做点事罢。……
我从此便整天的站在柜台里,专管我的职务。……只有孔乙 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
温州大学 贺晓武
13
鲁迅《孔乙己》
叙述内容是穷酸文人孔乙 己一生的悲惨命运。
叙述动作是作为咸亨酒店 小伙计的“我”,讲述他 所旁观到的孔乙己的故事。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
小伙计的身份和态度,使 叙述话语相当简洁而冷漠, 与孔乙己的悲惨命运形成 强烈对比。小说的艺术张 力正在于此。
(丰子恺绘)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 过。……
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 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 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 看见他。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2020/10/2
1、文学的叙事(narration)是用话语 虚构社会事件的过程
神话和史诗,是早期的叙 事性文学。图为印度史诗 《罗摩衍那》插图——悉 多被劫。
2020/10/2
温州大学
2、文学叙事的基本特征:
一,从内容上看,叙事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
叙事文学讲故事,描述人的行为及其造成的后果, 其认识价值就在于显示了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过程 及其意义。
2、以句法关系表示故事结构关系,将叙述内容 简化为叙述句
人物—主语 行为—谓语 状态—表语 《驿站长》:平衡—破坏平衡—新的平衡
2020/10/2
温州大学 贺晓武
21
(二)深层结构
1、共时性向度:研究内容 各个要素与故事之外的文化 背景之间的关系。
2、是作品潜含的文化意义, 根植于一定文化中的深层社 会心理,呈现多义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