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非营利组织理论研究的新进展
399条组织社会学论文题目选题参考22页
399条组织社会学论文题目选题参考毕业之际是大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的季节,这里以组织社会学专业为例,学生在写作论文过程中,论文题目的定位尤为重要,论文题目的选择、写作方向的定位都是一篇论文的核心问题,学术堂小编在这里根据大家的困惑,为大家整理提供了399条优秀的组织社会学论文题目,给大家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一定的参考,祝各位同学毕业论文都能够顺利通过!1. 貌离神合:市场中介组织行业自律的行政化现象研究2. 社会资本视域下协商型社会组织的构建3. 城市政府结构与社会组织发育4. 校企合作育人困境分析:基于组织社会学的阐释5. 社会资本与社区社会组织培育--以北京市D区为例6. 境外非政府组织在华运行现状及管理对策--以维护国家政治安全为视角7. 美国非营利组织国际化发展现状与趋势8. 在华境外非政府组织的分类管理探析9. 城市社区治理的再组织化--基于对杭州市社区治理经验的分析10. 社会组织管理模式变迁及创新路径11. 微博空间组织间网络结构及其形成机制以环保NGO为例12. 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影响因素分析13. 当前我国增强社会组织活力的制度建构与社会政策分析14. 中国的社会组织培育:必然. 应然与实然15. 非政府组织的微博影响力及其影响因素--以环保非政府组织为例16. 社会组织治理结构的转型--基于草根组织卡理斯玛现象的反思17. 论组织环境控制追求的终结18. 组织氛围研究:概念测量. 理论基础及评价展望19. 社会组织的独立性:合法与有效间的策略选择20. 重建社会支持网:失独群体自组织形成机制探讨--基于上海的两个案例21. 自组织时代的真正到来22. 现代组织研究中的人类学实践与民族志方法23. 残疾人组织公平. 工作嵌入与工作绩效:一个典型职场弱势群体的实证24. 组织模式变革是社会变革的先导25. 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治理的绩效评价探讨26. 环境风险社会放大的组织传播机制:回顾东山PX事件27. 政府购买服务与社会组织发展问题探讨28. 组织职业生涯管理与员工职业成长:基于匹配理论的研究29. 社会工作者组织承诺提升策略--台湾儿童暨家庭扶助基金会的案例研究30. 组织化利益表达:理论假设与经验争论31. 论社会工作在社区自组织能力建设中的介入32. 城市基层政府与社区自治组织的良性互动关系33. 引导社会组织参与青少年社会教育研究--以四川省为例34. 健全组织:扩大村民在社区治理中的公共参与35. 养老服务需求多元化视角下的社会组织建设36. 台湾社会组织管理的经验. 问题与启示37. 我国社会组织体制的改革和未来38. 谈谈加快形成现代社会组织体制问题39. 社会组织第三方评估机制建设研究40. 论当代中国社会组织在社会建设中的主体地位41. 中国社会组织:成长历程与现状透视42. “共同体”到“联合体”:社区居委会面临的组织化风险与功能转型43. 社区建设中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治理研究44. 虚拟社会中的非政府组织:作用. 影响及应对45. 城市夹缝空间的绿色力量:环保社区社会组织生长的社会政策逻辑46. 社区社会组织与社区公共空间的生产47. 社区组织化:增强社区参与达致社区发展48. 社会组织带动就业的效应研究49. 中国民间组织的主要功能. 制度环境及其改进路径50. 基于组织认知地图的隐性知识共享的实现51. 差序格局下个人-组织匹配对大学生“村官”离职意愿影响的实证分析52. 社会管理创新语境下农民工组织化问题研究53. 运动企业家的虚拟组织:互联网与当代中国社会抗争的新模式54. 为什么跨小区的业主组织联盟存在差异55. 城市化进程中社会组织发展与创新选择--基于制度经济学视角56. 社区治理视野下的社区民间组织发展--以珠海为例57. 社会组织发展:相关社会政策评析. 约束与调整--社会政策视角的分析58. 社会管理的组织创新--从“网格连心. 服务为先”的“仙林模式”谈起59. 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的角色困境及其出路60. 园区模式:社会组织发展的一种新路径--以浦东公益服务园为例61. 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与社会自主管理创新62. 中国社会组织的发展与成长--基于当前政治生态的分析63. 论社会组织的社会稳定功能--兼论“社会复合主体”64. 社区:微观组织建设与社会管理--后单位制时代的社会政策视角65. 城市融入. 组织信任与农民工的社会信任66. 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探讨67. 中国公民社会组织的批判性反思68. 乡村治理变迁下的农村社会组织功能研究69. 社区社会组织发展战略思考70. 委托代理视角下杭州市民间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实践研究71. 团队冲突. 团队信任与组织公民行为:组织公正感的中介作用72. 非营利性组织成长发展的新路径分析--以上海浦东公益组织发展中心为例73. 社区社会组织与社区治理结构转型74. 组织性别偏见对女性职业发展的影响75.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组织结构与运行模式76. 组织化的权力和资本与碎片化的多元利益主体77. 作为文化的组织:人类学组织研究反思78. 社区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协同作用--以杭州市为例79. 从组织文化到作为文化的组织--一支人类学研究团队的学理线索80. 作为当代社团的家族组织--公民社会的视角81. 天山北坡城市群空间组织形态的识别研究82. 选择性扶持和选择性控制:我国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的新动向83. 中国志愿服务组织发展对策分析84. 政府购买视角下的社会组织发展路径思考85. 上海社会组织建设与社会转型研究86. 关于鼓励扶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若干思考87. 非营利组织孵化器:一种重要的支持型组织88. 权威阶层体系的构建--基于工作状况和组织权威的分析89. 转型期单位内部个人与组织关系的变迁及其影响90. 支持型社会组织:社会协同与地方治理91. 当代中国社会组织孵化研究--以太原市社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为例92. 浅析非政府组织在应对全球环境和气候变化问题中的作用93. 组织承诺会导致创新:目标定向的调节作用94. 组织公民行为理论研究述评95. 从政府选择到社会选择:民间组织发展的必由之路96. 认知. 文化和结构的三重嵌入:草根非营利组织“绿”的个案研究97. 网络时代:青少年社会化方式的转变与共青团团结凝聚青年自组织的策略98. 重新理解社会管理--基于社会政策与社会组织的视角99. 游走于国家与社会之间:草根志愿组织的行动策略--以广州启智队为例100. 社会组织发展支持体系研究--以上海为例101. 职业高原与工作满意度. 组织承诺. 离职倾向关系研究102. 虚拟社区组织知识传播复杂网络研究103. 基于上下级关系的沟通开放性对组织承诺的影响研究104. 美国非营利组织的规模与结构105. 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现实困境及路径选择106. 社会转型期城市社区组织管理改革的路径选择107. 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公共服务的现实困境与策略选择108. 社会系统的“自组织”与“他组织”辨109. 非营利组织问责:概念. 体系及其限度110. 国家介入与社会组织公共性生长--基于J街道的经验分析111. 组织支持感与LMX对离职意图的影响112. 利益契合:转型期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一个分析框架113. 法团主义:社会组织发展的合理路径114. 社会多元治理视角: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效能分析115. 社会管理创新范式:协同治理中的社会组织参与116. 城市社区自治组织在社区管理发展中的困境及其破解117. 政府向社区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探析118. 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建设的模式创新与制度保障119. 透析危机管理中的自组织现象120. 非正式组织与农村社会控制研究121. 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主体性问题122. 促进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的若干思考123. 公民社会的发育与形成--民间社会组织的培育与公民的有序参与124. 组织支持感对工作投入与工作家庭冲突关系的调节作用125. 民间组织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价值初探126. 网络社群的组织特征及其社会影响127. 治理理论下的社会组织管理探讨128. 和谐社会视域下社会组织参与城市社区管理对策研究129. 网络草根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SWOT分析130. 虚拟社区组织公民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131. 非政府组织在创新社会管理中的角色彰显132. 非政府组织参与重大危机应对的影响因素研究--以应对“5·12”地震为例133. 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组织优势及路径选择134. 网络集群的自组织特征--以“南京梧桐树事件”的微博维权为个案135. 农村社区建设中的自组织与社会工作的介入136. 地方政府间合作组织的权能定位137. 社会组织发展与社会管理创新138. 社区社会组织发展与社会管理创新--基于宁波市海曙区的研究139. 发挥社会组织协同社会管理作用探讨140. 制度变迁与民间组织发展基于中国省级经验的实证研究141. 中国网络组织:网络封闭和结构洞的悖论142. 社会管理的组织化路径--社区民间组织的“均衡化”发展143. 组织政治知觉类群划分及其对工作压力影响144. 农村社会组织: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基础145. 社区共同体的资源整合及其能力建设--社区自组织能力建设路径研究146. 补充与合作:民间组织参与灾后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模式创新147. 组织遗忘及其对组织创新的影响148. 公民社会中介组织的制度构建149. 我国非政府组织发展的现实困境及探索150. 民间组织与专业化建设151. 近年来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合作关系研究综述152. 青年自组织能力的有机构成及其建设路径研究153. 论江湖义气在黑社会性质组织中的影响154. 邻里网络:自组织的社会结构--解读城市社区自治的一种分析框架155. 基于政府视角的社区民间组织发展瓶颈问题及其对策156. 组织的网络形式研究:综述与展望157. 社会性别理论与社会组织发展策略探析158. 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的趋势和特点159. 非政府组织问责研究160. 非政府组织参与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作用空间与路径选择161. 社会工作与社区自组织能力建设162. 组织创新对非营利组织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163. 共生理论:组织演化研究的新基础164. 组织的学习型文化对个体创新行为的影响--动机的中介作用分析165. 国外最新组织信任修复模型评介166. 政府购买公民社会组织居家养老服务研究--以南京市鼓楼区为例167. 公共文化服务组织体系及其变迁研究--从旧思维到新思维的转变168. 论非政府专业国际组织在中国的影响力169. 民间组织兴起与当代社会秩序转型170. 工作-家庭文化. 组织承诺与离职意向的关系研究171. 投资社会资本:中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另一种策略172. 中国社会组织发展问题研究173. 社会工作行政视角下的民间组织与政府关系构建174. 农村合作组织的社会学分析175. 后单位时代社会管理组织基础的重构--以“中间社会”的构建为视角176. 自组织集体行动的个人动机. 意义建构与整合机制--以草根志愿组织为例177. 公共组织的未来形态:合作型组织--基于现代公共组织面临的环境和挑战178. 建构中的公民社会--以维权组织和倡导性组织为例179. 苏州新型农村社区组织建设实证研究180. 传统社区资源动员与农民有组织抗争181. 社会组织培育与社会建设制度框架建构182. 主动性人格--积极组织行为学新视角183. 转型期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治理的困境与出路184. 员工情绪智力对组织公民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185. 社会工作组织模式创新的若干思考186. 浅析社会组织与政府关系发展的新特点187. 协同治理视野下的地方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之间的良性合作关系188.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组织发展及社会功能研究189. 组织长寿研究--基于企业. 大学与宗教组织的比较190. 社区民间组织成长中的精英捕获:问题与对策--以社会管理为视角的分析191. 养老服务社会化:政府. 社区. 社会组织三方合作的实践模式192. 社区服务与社区自组织能力:基于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的案例分析193. 农村社会组织建设对策研究194. 组织抗逆力问题研究195. 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两种表现及民间组织应对的研究196. 目前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197. 青少年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特点与成因分析198. 公共危机管理中的组织学习研究199. 技术与组织关系的三个视角200. 城市社区自组织能力及其指标体系201. 自组织视野下的社区志愿服务及其发展路径202. 社团组织的发展路径研究:基于公共服务参与的考察203. 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推进民间组织发展204. 我国农民组织化模式探索与创新205. 组织内部因素对组织认同的影响模型构建206. 社区自组织能力建设的体制. 政策法律路径207. 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和谐社区建设的途径和方式研究208. 农民组织化:农村社区发展的内源基础209. 社区自组织视野下的社区调解能力提升210. 西方组织合法性理论评析211. 社会资本视阈下两种农村民间组织比较研究--以湖南四县民间组织为例212. 个人-组织匹配. 组织支持感与离职倾向--工作满意度的中介作用213. 论我国非营利组织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困境与对策214. 文化视野下乡村民间组织转型动因研究215. 英文文献中的中国组织现象研究216. 非营利组织概念界定中的争议点研究217. 浅析组织文化与组织认同的关系218. 社会的再组织化:现阶段社会管理与社会服务的重要课题219. 组织氛围. 组织变革以及两者关系研究220. 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组织承诺形成机制实证研究221. 政府组织与非政府组织在我国乡村社区管理中的角色分析222. 自由职业者的从业选择与从业方式探析223. 主动性人格与工作绩效:个体-组织匹配的调节作用224. 论社会以及组织结构的“非中心化”225. 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关系:博弈. 冲突及其治理226. 群体组织公民行为研究现状与展望227. 公共危机治理中的非政府组织参与228. 法人团体:一种“总体的社会组织”的想象涂尔干的社会团结思想研究229. 论信任. 合作以及合作制组织230. 责任意识. 公平感与组织公民行为之关系研究231. 中国民间组织的发展困境及解决对策232. 近十年国内民间组织发展的制度环境研究综述233. 我国非政府组织志愿失灵问题探讨234. 非营利组织筹资策略研究235. 重塑社区文化,提升社区共同体的文化维系力236. 城市社区民间组织中的非法人化现象:问题与应对237. 我国民间组织的“草根”境遇及现行登记管理制度之改革238. 侗族传统社区组织变迁分析--以湖南通道阳烂村为例239. 人类学对现代组织及其文化的研究240. 社会学组织分析中的新老制度主义与教育研究241. 虚拟社区的自组织特征及其规则生成问题242. 社会资本与社会组织运转--以甘东用水协会为例243. 个人-组织契合度量表的研究244. 非营利组织合作网络及其联结机制245. 农村公共事务治理--政府. 村组织和社会组织的角色246. 民间组织发展与中国公民文化的成长247. 论社会组织管理的创新248. 社会网研究的架构以组织理论与管理研究为例249. 学习型组织整体系统的构成及其组织系统与学习能力系统之间的关系250. 城市新型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的实证研究251. 社会学视野下的组织公民行为分析252. 社区自组织与直选成本--以武汉市柴东社区和宁波市澄浪社区为个案253. 中国非营利组织研究的新进展254. 帕森斯社会组织思想的几个问题255. 社会转型与二元组织结构--中国特色的二元结构研究之三256. 组织和制度变迁的社会过程--一种拟议的综合分析257. 政治特性. 效率误区与发展空间--非政府组织的现实主义理性审视258. 城市社区民间组织与驱动功能分析--以南京鼓楼区社区民间组织为例259. 论非政府组织与社会弱势群体260. 中国城市基层自治组织的“内卷化”及其成因261. 寻找非营利组织存在的理论根据262. 公共关系:组织形象概念辨析263. 组织公民行为在四种组织文化类型下的差异研究264. CORPS模式下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指标的构建265. 打造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公信力266. 构建非营利组织行业自律机制的探讨267. 非正式组织对正式组织的影响作用及其发展导向268. 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估的问题及对策分析269. 从社会现代化转型认识民间组织发展270. 论社区自组织在社区管理中的角色归类及自治功能271. 组织格局:抽象社会中的社会组织272. 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动力. 机制与作用273. 非营利组织治理及其治理结构研究:一个对比的视角274. 非营利组织理事会角色与责任研究--基于中美比较分析的视角275. 现代社会中个人与组织如何联结:理性的行动关联276. 非政府组织发展与政府职能转变277. 非营利组织与营利组织中人力资源管理的差异278. 民间组织与社会发育279. 关于非正式组织研究的情感社会学理论解析280. 非营利组织与企业联盟的动机. 风险与控制的分析281. 对我国非营利组织营销的思考282. 浅谈非营利组织的志愿者忠诚度283. 民间组织与社会治理284. 中国非营利组织筹资能力建设思考285. 公益与效率:中国非营利组织的目标体系研究286. 社区组织行政化:表现. 原因及对策分析287. 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组织公民行为影响因素研究288. 多维视角下的国际非政府组织289. 走向良性互动: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合作关系探讨290. 城市社区非营利组织发展障碍和对策研究291. 科层制下组织成员的参与自主性:困境与超越292. 社区民间组织的特征与功能定位分析293. 消除人际沟通障碍实现组织有效沟通294. 人民调解的社会化与再组织对上海市杨伯寿工作室的个案分析295. 实践. 学科和范式:组织理论变迁综述296. 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功能及其分类297. 公共治理视角下的非营利组织公共责任机制298. 和谐社会建构中的民间社会组织及其社会政策299. 中国公民社会组织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分析300. 公共组织结构的发展趋势研究301. 传销组织精神控制模式探析302. 论虚拟社区的自组织现象303. 工作与组织特征对工作倦怠影响研究304. 组织合法性的探讨305. 社区自组织能力的有机构成及其提升途径306. 从组织生态学视角看民间组织及其社会政策307. 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的非营利组织参与308. 论公共服务市场化与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309. 志愿失灵:组织理论视角的分析与治理310. 澳大利亚非营利组织管理及其对我国的启示311. 从社会运行角度看我国“草根”民间组织发展的困境与对策312. 心理契约履行和组织公民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313. 组织链:现代社会的一种组织间关系314. 国外非营利组织理论的研究进展315. 社区自组织能力建设面临的难题及其成因316. 非营利组织绩效预算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317. 非政府组织在应对公共危机中的角色与地位探讨318. 中国组织情境下的组织公民行为319. 由冲突走向合作: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公共合作行政模式构建320. 论组织公民行为的本质. 概念纬度与研究意义321. 论我国社区自组织的自治困境及其成因322. 我国社区民间组织的成长323. 城市居民社区自治组织发展初探--以业主委员会为例324. 公民社会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及其发展途径325.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苏南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问题与对策326. 从慈善组织公信力维度论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327. 非政府组织与农民工权益的维护--以番禺打工族文书处理服务部为个案328. 我国非营利组织评估体系研究329. 非营利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角色困境330. 论政府与民间组织合作互强的逻辑选择331. 论公共组织整合的三种模式332. 非营利组织的资金来源:国外的经验与启示333. 由“碎片化”走向“组织化”--中国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构想334. 农村非政府组织发展的双重效应与理性选择--以构建和谐社会为视角335. 民间组织研究的多维理论视角析评336. 慈善捐赠. 公共物品的自愿提供与非营利组织337. 有限理性思路的扩展与补充--基于组织决策视野中的思考338. 论和谐社区建设中“社区民间组织”的培育和发展339. 非营利组织的商业化探讨340. 国内外非营利组织研究述评341. “大力支持,积极参与”:组织内部集体抗争中的高风险人群342. 社会组织化与社区治理研究343. 对非政府组织概念和性质的再思考344. 社会心理测量中降低主观性偏差的方法探索345. 非营利组织社会责任及测度346. 自组织与社区共同体的自组织机制347. 社区组织建设:构建和谐社区的有效路径348. 西方国家对青年和青年组织意识形态渗透的手段研究349. 多重理论视角下的组织适应性分析350. 我国非营利组织的资金困境及化解建议351. 非营利组织绩效提升的策略研究352. 社区组织体制创新刍议353. 社会组织与当代中国社会组织法制建设354. 我国社区非营利组织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355. 非营利组织中的志愿者及其管理356. 西方非营利组织理论述评357. 北京城市新型社区自治组织研究--简析北京CY园业主委员会358. 非营利组织运行机制的转变与社会性企业的公益效率359. 我国非政府组织的社会管理视域360. 论非营利组织社会公信力的建设361. 城市社区组织结构的重建362. 在村委会选举竞争派系的夹缝中363. 城市社区建设与社区自治组织的发展364. 正式组织中的非正式组织--一种社会学的分析视角365. 中国非营利组织行为的研究现状与未来趋势366. 青年组织与青年的政治社会化367. “自组织悖论”与社会组织进化动力辨识368. 柏特南. 公民社会与非政府组织369. 在工厂化和网络化的背后--组织理论的发展与困境370. 资源与交换--中国单位组织中的依赖性结构371. “社会组织”的含义. 功能与类型372. 社区自组织的要素与价值373. “跨单位组织”与社会整合:对单位社会的一种解释374. 中国非营利组织成长机制分析--自主治理的视角。
非营利组织管理的创新与发展研究
非营利组织管理的创新与发展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非营利组织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然而,非营利组织的管理问题却会对其发展带来一定影响。
如何做好非营利组织的管理,推动非营利组织的创新与发展,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一项非常重要的课题。
一、非营利组织管理的创新与发展非营利组织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形式组织。
它的特点是以服务为中心,没有营利性,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而存在的组织形式。
然而,非营利组织的管理却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方面,由于非营利组织的特殊性,有些问题难以解决;另一方面,由于非营利组织本身所属领域的不同,管理问题也有所不同。
如何解决非营利组织的管理问题,推动其创新与发展,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二、非营利组织管理的现状当前,非营利组织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缺乏管理经验和管理人才、组织架构不够合理、财务管理不规范、信息化程度低等。
首先,由于非营利组织的特殊性,许多管理问题在实践中难以解决。
例如,如何评估非营利组织对社会的贡献、如何利用互联网提高组织的影响力等问题难以通过常规的管理手段解决。
其次,非营利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也存在问题。
许多非营利组织缺乏专业性的管理人才,往往由志愿者、兼职人员等组成的管理团队难以保证组织的正常运转。
三、非营利组织管理的创新与发展要想推动非营利组织的创新与发展,必须在管理方面下功夫。
有效的管理可以提高组织的效率、增强组织的影响力,从而更好地发挥其服务社会的作用。
首先,非营利组织要注重人才引进和培养。
建立完善的招聘、培训和职业发展机制,吸引优秀人才加入组织,提高管理水平。
其次,非营利组织要注重创新。
要利用科技手段,推进信息化进程,提高管理效率。
同时,要与社会各界合作,广泛征求意见,积极进行异思维创新,为组织的创新发展打好基础。
最后,非营利组织要注重财务管理。
建立规范的财务制度,加强对募捐款项的使用监管,保证资金的安全有效使用,为组织的发展提供充足的经济保障。
美国非营利组织运作管理及对我国的启示
9
自强 弘毅 求是 拓新
一、美国非营利组织概况:免税组织类型
上述免税组织自身收入可以享受税收优惠,但只有符合501(c) (3)条款的包括公共慈善机构和私人基金会两小类在内的慈善组织还 可以享受给予捐赠者以税前扣除的税收优惠政策,必须满足以下六个方 面的要求:(1)必须以非营利为目的;(2)其成立完全出于非营利目 的;(3)其经营主要为达到规定的非营利目的;(4)不得为个人谋取 利益,即不给控制该慈善组织或能对该组织施加实质性影响的人提供任 何不适当的利益;(5)不得参与竞选,即不支持或反对任何公共职位 候选人;(6)不得参与实质性政治游说活动,即不对立法进行实质性 的支持或反对。美国法律严格禁止慈善组织从事政治选举活动,而且禁 止其“主要活动”致力于游说活动或影响立法活动,但允许其参加一些 政策倡导活动,如对公共政策的争论表达意见,特别是在医疗、教育和 社会福利等领域,政府的政策对推动事业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16
自强 弘毅 求是 拓新
二、美国基金会基本情况:美国基金会的几种类型
2.独立基金会。由个人或家族捐资或遗赠设立的独立基金会在美 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是最重要的一种基金会形式。美国最大和最著 名的几家基金会,如福特基金会、洛克菲勒基金会、卡内基基金会、 比尔与美琳达•盖茨基金会等都属此类,当然也有相当数量的很小型 的基金会也属此列。一些国家或有的学者认为,只有这种基金会才称 得上是民间基金会。独立基金会的资金来源大多数是个人或家族捐赠, 运作方式是给各种机构的项目捐款。根据其捐赠范围,又可分为“一 般目的”和“特殊目的”两种。其中有的在捐款的家族指导下运作, 被称为家族基金会(Family Foundations)。家族基金会拥有的是私 人资产,其工作的侧重点由捐赠人决定。家族基金会的宗旨由捐赠人 确立,捐赠人的宗旨往往一致。
国外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及启示
国外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及启示【摘要】国外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本文将分析国外非营利组织的历史背景、组织形式、管理模式、资金来源和社会影响。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研究,可以发现国外非营利组织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影响力。
国外非营利组织的经验也为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包括加强制度建设、规范管理和运作,以及注重公益理念,积极发挥社会作用。
这些经验和启示对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将为我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力量。
【关键词】国外非营利组织、发展、历史背景、组织形式、管理模式、资金来源、社会影响、经验、启示、制度建设、规范管理、公益理念、社会作用1. 引言1.1 国外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及启示国外非营利组织在世界各国发展壮大,逐渐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改变的重要力量。
它们通过开展各种公益活动,服务社会弱势群体,保护环境资源,提升社会公益意识等方式,为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国外非营利组织的发展经验对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通过学习和借鉴国外非营利组织的管理模式、资金来源、社会影响等方面的经验,我国非营利组织能够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实现更高效的公益目标。
加强制度建设,规范非营利组织的管理和运作,是提升我国非营利组织整体水平的关键措施。
注重公益理念,积极发挥非营利组织的社会作用,能够更好地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推动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
国外非营利组织的发展经验为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参考,希望我国的非营利组织能够不断学习和创新,为社会公益事业的进步贡献力量。
2. 正文2.1 国外非营利组织的历史背景国外非营利组织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的欧洲,当时一些慈善团体和宗教组织开始在社会中出现。
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社会问题逐渐增加,这些组织的作用也逐渐扩大。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随着社会主义思想和民主运动的兴起,非营利组织的数量和影响力逐渐增加。
国外非营利组织理论述评
使利他主义成为慈善组织制度化 好的论证了私人市场的存在及其 财富 、宗教 、种族背景 、教育水平等
实 践 的 基 本 要 素 ( 托 克 维 尔 , 均衡行为模式 ,后来又发展了公共 方面都有着一定程度的不同 ,这直
1988) 。涂尔干 ( Emile Durkheim) 部门理论对政府行为进行了系统 接导致了个人对于税收制度等各
6
学会月刊 2004 年第 10 期 ·社团理论研究·
国外非营利组织理论述评
田 凯
( 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 100872)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 ,在北美 胁 。为适应大规模的工业社会结 些因素决定了物品由政府 、私人市
和欧洲 ,学术界对于非营利组织的 构 ,他提出应该建立一种职业行会 场还是非营利部门来提供 ;政府部
从消费者偏好来看 ,公共物品的一 理论采用的是剩余分析的策略 ,还 这些条件中最重要的是 ,消费者能
个弊端在于 ,每个消费者对物品的 存在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 。这包 够不需付出不适 当 的 成 本 做 到 :
形式 、质量 、利用 、调配都有着更少 括 :在满足个人的公共物品需求方 (1) 在购买之前 ,能够对不同厂商
汉斯曼认为 ,在再分配的慈善 营利组织而不是营利组织来承担 。 相当程度的处理权留给了非政府
( redistributive philant hropies) 、提 但是他仍然是站在制度需求的角 部门 。这种政府行动的方式反映
然不能满足异质性较强的消费者 供集体类型物品的部门 。志愿部 中仍然是一个黑箱 。
需求 ,这就为其他组织机制的介入 门提供的公共物品的数量取决于
二 、合 约 失 灵 理 论 ( contract
提供了前提条件 。
当代西方社会的非营利组织——美国、加拿大非营利组织考察报告
当代西方社会的非营利组织——美国、加拿大非营利组织考察报告当代西方社会的非营利组织——美国、加拿大非营利组织考察报告一、引言在当代社会,非营利组织扮演着重要角色,为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次考察将聚焦于美国和加拿大的非营利组织,探讨其在社会发展和公益事业中的作用和特点。
二、美国非营利组织1. 组织类型和数量美国的非营利组织多种多样,涵盖了慈善、教育、社区发展、健康等众多领域。
其中,非营利慈善组织的数量占主导地位,主要致力于救助弱势群体和推动社会公益事业发展。
2. 组织结构和管理美国的非营利组织通常采用理事会制度,由董事会负责监督和决策。
它们往往会设立行政团队,负责日常运营和实施具体项目。
3. 资金来源和运作模式美国非营利组织的主要资金来源包括政府拨款、企业捐赠、个人捐款以及基金会赞助。
此外,他们还积极开展活动筹款,如慈善义跑、募捐晚宴等。
4. 社会影响力和重要项目美国的非营利组织在社会中具有广泛影响力,诸如“美国红十字会”、“联合方式”等知名组织对救灾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他们还积极参与环保、教育、公民权益等方面的工作,对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三、加拿大非营利组织1. 组织类型和数量加拿大的非营利组织与美国类似,存在于各行各业。
近年来,随着加拿大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非营利组织的数量也在迅速增加。
2. 组织结构和管理加拿大的非营利组织多数采用董事会制度,由董事会负责决策和战略规划。
此外,很多组织还设立执行团队,负责具体运营和项目实施。
3. 资金来源和运作模式加拿大的非营利组织主要依靠政府拨款、企业赞助和个人捐赠等方式获取资金。
他们也会积极开展各类募捐活动,如义卖、募捐活动等。
4. 社会影响力和重要项目加拿大的非营利组织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例如,加拿大国际发展署致力于推动全球贫困减少和可持续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
此外,各地区的社区组织对社会的发展和文化交流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总结美国和加拿大作为西方发达国家,其非营利组织在社会发展和公益事业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当代西方社会的非营利组织美国、加拿大非营利组织考察报告
当代西方社会的非营利组织美国、加拿大非营利组织考察报告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对当代西方社会,特别是美国和加拿大的非营利组织进行深入的考察和分析。
通过实证研究和文献综述,我们试图揭示非营利组织在这些发达国家中的发展现状、特点和趋势,以及它们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
文章首先概述了非营利组织的定义、分类和主要功能,为后续的具体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随后,我们详细探讨了美国和加拿大非营利组织的法律环境、政策支持以及资金来源,分析了这些因素如何影响非营利组织的运营和发展。
接着,文章通过案例分析和数据统计,深入探讨了非营利组织在教育、医疗、环保、文化、公益等领域的实践活动和成效,以及它们与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之间的互动关系。
我们总结了非营利组织在推动社会进步、促进公平正义和增强社会凝聚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指出了非营利组织面临的主要挑战和发展机遇。
希望本文能为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二、美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现状与特点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其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同样具有显著的影响力。
美国的非营利组织数量众多,类型丰富,涵盖了教育、科研、环保、公益慈善、社区发展等各个领域。
这些组织以其独特的发展模式和特点,为美国社会的繁荣和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美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
美国政府通过立法、财政支持、税收优惠等方式,为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例如,美国税法规定,非营利组织可以享受免税的优惠政策,这极大地促进了非营利组织的发展。
美国非营利组织具有高度的自治性和独立性。
它们大多由志愿者组成,实行民主管理,决策透明公开。
同时,非营利组织之间竞争激烈,这促使它们必须不断创新,提高服务质量,以吸引更多的支持和资源。
再次,美国非营利组织与政府、企业等社会各个主体之间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它们经常与政府合作,承接政府的公共服务项目,提供社会福利;同时,也与企业合作,共同推动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
公共管理学简答题
科层制组织的特征:专门化、等级制、规则化、非人格化、公私分明化公共组织类型: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准政府组织公共组织构成要素:物质要素、精神要素非营利组织的特征:一是有服务大众的宗旨;二是有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结构:三是有一个不致令任何个人利己营私的管理制度;四是本身具有合法免税地位:五是具有可提供捐赠人减免税的合法地位。
公共组织的变革目标及内容:目标:(1)提高公共组织适应环境的能力;(2)提高公共组织自身的稳定性、协调性;(3)提高公共组织的工作绩效。
内容:(1)组织结构的变革;(2)公共组织权力关系的变革;(3)技术变革;(4)产品和服务的变革;(5)人力资源变革。
外国营利组织的类型:宗教性组织、社会性组织、文化性组织、学术性组织、保护性组织、政治性组织、慈善性组织、社会运动组织。
公共行政领导作用:(1)导向、统领的作用;(2)影响、表率的作用;(3)协调、沟通的作用;(4)迎接挑战,引发变革的作用。
公共问题的触发机制:(1)政治领袖的触发,(2)危机事件;(3)抗议活动;(4)通信媒介注意现代和行为主义时期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1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2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3弗鲁姆的期望价值理论;4麦格雷戈的x-y理论;5布莱克和穆顿的“管理方格图”理论。
1以巴纳德为代表的社会学派;2以德里克为代表的经验主义学派;3以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为代表的系统管理理论学派。
4权变管理理论。
国外公共人力资源变革的背景和特点:传统公共人力资源不适合信息时代的当今世界;20世纪80年代开始,西方掀起一场政治运动人事管理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逐渐引入到公共部门。
特点:1实行弹性化的任用制度;2放松规制;3实行谈判工资制;4推行绩效管理和绩效工资;5改革僵化的职位分类制度和职业发展路线;6注重人力资源开发;7下放人事管理权力。
人力资源的特点:生物性、能动性、时效性、智力性、再生性、社会性。
国内外非营利组织研究述评
国内外非营利组织研究述评
李晓明
【期刊名称】《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7(037)005
【摘要】为了综观近30年来非营利组织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状况,并为学术界和实践提供参考,运用文献分析方法,从非营利组织的定义和分类、非营利组织研究理论、非营利组织治理和国内研究四个方面详细地回顾了非营利组织的研究成果.结果表明:国际上非营利组织研究尚处于起步和成长阶段,存在明显不足;国内研究相对落后.对非营利组织的研究任重道远,有着巨大的扩展和完善空间.
【总页数】7页(P147-153)
【作者】李晓明
【作者单位】西北工业大学,经济研究中心,陕西,西安,7100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2.2
【相关文献】
1.我国非营利组织治理结构研究述评 [J], 徐宁;汤小宾;卫文凯
2.从宏观到微观:非营利组织与政府关系研究述评 [J], 张雪
3.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关系研究述评 [J], 田恒
4.从宏观到微观:非营利组织与政府关系研究述评 [J], 张雪
5.国外非营利组织商业化研究述评 [J], 程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推荐下载】会计研究:西方非营利组织
会计研究:西方非营利组织古典文学中常见论文这个词,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为论文。
以下就是由编为您提供的会计研究论文。
西方非营利组织的概念是从美国的会计理论中借鉴过来的。
按照美国会计理论界公认的、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明确提出的标准,凡是具备以下三个特征的,均应归属于非营利组织,并应遵循有关的会计规则: (1)资财供应者提供的各种资源既不指望返还,也不期望取得经济利益上的回报。
(2)对外提供服务或商品不以营利或获取某种营利等价物作为目的。
(3)不存在可以出售、转让、赎买或一旦清算可以分享一份剩余资财明确的所有者利益。
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中,将事业单位会计定义为:以事业单位实际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记录、反映和监督事业单位预算执行过程及其结果的专业会计,是预算会计的一个组成部分。
与西方非营利组织会计概念相比,我国的事业单位会计概念能直观地体现会计管理和预算管理的联系,简洁明了,概念与内涵一致。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仅仅适用于国有事业单位,对于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团体则适用于《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
首先,西方非营利组织通常采用权责发生制。
以西方会计界较为公认的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布的第93号公告《非营利组织折旧的确认》要求,非营利组织的大部分固定资产应计提折旧;非营利组织收到资源提供者规定在将来期间方可使用的资源时,不能将其确认为收入,应确认为递延收入。
收到限定用途的资源时,不能马上确认为收入,要等到这部分资源满足其所附限制条件时才可确认为收入。
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规定: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经营性收支业务核算可采用权责发生制。
收付实现制具有简便易行、可直观反映预算执行情况、人工成本低等优点。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收付实现制的局限性也日益显现。
tips:感谢大家的阅读,本文由我司收集整编。
仅供参阅!能力与知识的关系,相信大家都很清楚。
非营利组织的发展与治理研究
非营利组织的发展与治理研究现代社会中,非营利组织(Nonprofit Organization,NPO)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变革的不断深入,NPO在社会的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NPO的发展与治理问题也成为了一个受到广泛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从NPO的发展和治理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一些展望。
一、非营利组织的发展1、发展历程NPO是指那些不追求盈利的、以公共利益为宗旨而开展活动的组织。
早在20世纪初,国际上就已经有了一些NPO。
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NPO的数量逐渐增多。
例如,绿色和平组织、红十字会、世界自然基金会等都是国际上比较有影响力的NPO。
随着社会的变迁,NPO的数量和种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广义上,社区组织、慈善机构、宗教组织、学术机构等都可以被视为NPO。
在狭义上,NPO主要指那些在税收、法律等方面受到国家优惠政策的社会组织。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一些新型的“网上NPO”也开始涌现。
2、发展特点NPO的发展有以下几个特点:(1)资源依赖性强。
NPO在开展活动过程中,依赖各种资源的支持,包括物质、资金、人力等方面的支持。
尤其是资金的支持,是NPO主要面临的问题之一。
(2)社会责任感强。
NPO不以追求利润为主要目标,更多的是关注社会公益事业,并对社会负有一定的责任感。
(3)组织形式多样。
NPO的组织形式各异,既有宗教组织,也有学术机构。
NPO的组织形式决定了它的运作模式和管理方式的不同。
(4)创新性强。
由于NPO的资源相对紧缺,因此在经费、人力、技术等方面往往采取创新性的做法,探索新的运作模式和管理方式。
二、非营利组织的治理1、治理模式在传统意义上,NPO的治理是由会员大会、理事会等机构共同进行的。
但是,由于NPO所涉及的领域往往是非常复杂的,NPO的治理模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比如,有些NPO会设立董事会或委员会等。
还有一些NPO会引入专业人士或外部顾问,以提升组织的专业水平。
国外非营利组织理论的研究进展
收稿日期 : 2006- 06- 15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企业协同非营利组织获取竞 争优势研究 ( 70672043 ); 教育部人文社 会科学研究项目 非营利组织市场导向及其与组织绩效的关系研究 ( 06 J A 630063) 作者简介 : 蔡宁 ( 1963- ) , 男 , 浙江杭州人 ,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主要从事技术创新、 企业竞争力与战略管理研究。 田雪莹 ( 1978 - ) , 女 , 黑龙江哈尔滨人 ,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 主要从事企业竞争 力与战略管理研究。
蔡
宁, 等
国外非营利组织理论的研究进展
39
营利组织这一范畴便于国际比较 , 对非营利组织的 指标口径、 计算方法有一个统一认识 , 他们指出凡具 有组织性、 民间性、 非营利性、 自治性、 志愿性等 5 个 特征的组织就可视为非营利组织。 ( 1) 组织性 , 即这 些机构都经合法注册 , 具有成文的章程、 制度和固定 的组织形式、 人员。 ( 2) 民间性, 即这些机构都在制 度上与政府相分离。 ( 3) 非营利性, 即不以营利为目 的 ; 不进行剩余利润的分配 ; 组织成员对物质资产具
40
重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年第 13卷第 2期
stra in t)是非营利组织区别于营利性组织的最重要特 征。这个特征实际上是在市场可能出现 合约失灵 时 , 对生产者机会主义行为的另一种有力的制度约 束。非营利组织是消费者无法通过通常的合约方式 来监督生产者 (即 合约失灵 )时的一种制度反应。 (三 )第三方管理理论 美国公共政策学者、 非营利组 织研究专家赛拉 蒙认为 , 运用市场失灵、 政府失灵和合约失 灵理论, 在对美国的社会现实进行解释时都存在着某种程度 的局限性。在赛拉蒙看来, 联邦政府更多依靠大量 的第三方机构来实施政府功能 , 于是出现了 第三方 管理 模式 ( Sa lam on, 1981) , 进而他提出了第三方管理 理论 ( the third- party governm ent)。赛拉蒙认为, 在 政府失灵和合约失灵理论中, 志愿部门往往被视为 在政府和市场失灵之后的辅助性衍生物, 是由于政 府的局限产生的提供公共物品的替代性制度, 这些 观点忽略了非 营利部门本身的缺陷 ( Sa lam on, 1994) 。 因而, 他提出了 志 愿失灵 ( voluntary fa ilu re) 理论 来说明非营利部门的局限性, 进而论证了政府支持 志愿部门的必要性。志愿部门作为人类服务的提供 者会产生 志愿失灵 , 而政府可以视为 是 志愿失 灵 之后的衍生性制度。 (四 )传统文化因素 从许多国家的经验来看 , 政府失灵、 合 约失灵、 第三方管理理论都未能解答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之间 的合理分工问题。为什么政府会分配一些职能并且 资助可能成为自身竞争者的非营利组织 ? 从比较研 究的角度来看 , 为什么不同社会条件下非营利组织 的结构以及分布领域各不相同 ? 在此 , 社会传统文 化因素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解释这一问题的角度。文 化的多样性, 使得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的非营利组 织发展水平各不相同。这是因为文化多样性的程度 越高, 社会对于公共物品的需求就越具多样性 , 这些 特殊需求和过度需求就形成了非营利组织产生的市 场。 Jam es( 1987) 的实证研究证明 , 荷兰和比利时的 文化多样性比较高 , 所以在他们多样化的社会需求 条件下 , 形成了较大规模的非营利组织。从历史传 统因素来看, 宗教传统也是影响一国非营利组织规 模的重要因素。因为提供服务的非营利组织一般不 是由个人发动的 , 而是由宗教或其他意识形态团体 发动的 , 这些组织机构一般活跃于教育、 健康和社会 服务领域。宗教强调慈善捐赠和行善 , 因此由宗教 团体发动的志愿服务一般具有很大规模。 三、 非营利组织与政府 、 企业的关系 作为与政府、 市场相对等的制度形态, 非营利组 织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 与其他组织形态发生着各
关于国内外非营利组织研究述评
内容摘要:论文关键词:非营利组织研究理论国內研究论文摘要:为了综观近30年来非营利组织在世界范围內的发展状况,并为学术界和实践提供参考,运用文献分析方法,从非营利组织的定义和分类、非营利组织研究理论、非营利组织治理和国內研究四个方面详细地回顾了非营利组织的研究成果。
结果表明:国际上非营利组织研究尚处于起步和成长阶段,存在明显不足;国內研究相对落后。
对非营利组织的研究任重道远,有着巨大的扩展和完善空间。
论文关键词:非营利组织研究理论国內研究一般而言,“非营利组织”是指介于政府和企业之间的那些社会组织(如民间组织、社会团体、慈善组织、独立部门、第三部门、市民组织、市民社会、志愿者组织、免税组织、非政府组织和草根组织等)。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非营利组织在世界范围内发展很迅猛,学术界也掀起了相应的研究热潮。
本文拟对国内外非营利组织的研究以按照研究内容的分类,进行一番述评。
一、非营利组织的定义和分类(一) 法律定义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在法律上对非营利组织进行了不同的界定。
美国法律上对非营利组织的界定是通过组织是否具有免税资格来认定的,即满足免税条件的组织在法律上被认可是非营利组织。
英国对非营利组织的认定标准如下:①该组织为公众而非私人利益设立;②该组织雇用一些志愿服务、不领薪水的人员;③领薪水的人员放弃应有的报酬(如接受比一般行情低的薪水);④盈余不得分配给会员;⑤不支薪会员的理事负责管理该组织事务;⑥其资金来自不同的组织。
日本法律规定,非营利组织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并且其收入不得用于分发给成员的社会组织,但非营利并不意味着不能参加营利性经营活动,而是必须把各种收入用于公益事业。
联合国对非营利组织的界定是根据非营利组织资金来源来定义的。
如果一个组织一半以上的收入不是来自于以市场价格出售的商品和服务,而是来自其成员缴纳的会费和支持者的捐赠则是非营利组织。
由于各个国家此类组织在资金来源结构上存在较大差异,此标准并不具有普适性。
西方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非 营利组 织 具有 社会 性 和公 民主 体性 , 所 以它在 推 动社 会 协 调与 公 民参 与 社会 治 理 方 面有 着 政 府 和企 业所 不具 有 的功 能 。主要 有三 个特 点 : 一是 非 营利组 织 代表 了 民众 的共 同利益 和需 求 , 将 公众 的共 同利 益诉 求 和权利 意识 通 过集 体行 动表 达 出来 , 从 而 影 响社会 治 理 过程 。二是 非 营利 组 织在 一 定 程度 上 有 助 于缓 解
而 私人 慈善逐 渐发 展起来 。
早期 出现 的非 营利组 织带有 两种倾 向 , 第一类 与权 利 斗争 相 关 , 在1 6、 1 7世纪 工 业革 命 和 圈地 运 动 中 ,
新兴资产 阶级寻求个人 自主空间并在经济上要求独立 自主 , 所 以他们要求结盟 , 反对专制统治。同时 , 受到
成三 足鼎 立 的局 面 。
从 西 方非 营 利组织 的发展 历程 中可 以发 现 , 西方 非 营利组 织 的发展 始 终 围绕 着 两条 主线展 开 : 第 一 条主
线是公 益 慈善 , 特 别是 在教 育 、 慈善 服务 和卫 生 等领域 , 这 种公 益 慈善 的渊 源根植 于 西方基 督教 慈善 精神 ; 第
一
批 致力 于 慈善救 助 、 环境 保 护 问题 等 公 益事 业 的非 营 利组 织 也 应 运 而 生 。2 O世 纪最 后 三 十 年 , 非 营利 组
织在 全球 范 围 内得到 了空 前发 展 。今 天在西 方 , 非 营利 组织 的影 响 日益增 大 , 已经 与 政府 组 织 、 营 利组 织 形
和 国家政 治统 治 相对 独立 的公 民志 愿组 织 , 即今 天非 营 利组织 的雏 形 。
国内外非营利组织发展的比较研究
国内外非营利组织发展的比较研究非营利组织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迅猛发展,从北美、欧亚的发达国家到非洲、拉美和前苏联集团中的发展中国家,非营利组织都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同时,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非营利组织都致力于各种社会问题的解决,积极参与包括社区建设、地方自治、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等区域性公共事务,还包括积极参与国际决策,解决各种全球性问题。
可见,非营利组织已经成为全球化时代国际治理的一支越来越重要的力量。
一、非营利组织的界定及特征关于什么是非营利组织,国际、国内学术界对此所下定义不尽相同,甚至国际上有不同的称谓或术语,如“非营利组织”、“第三部门”、“独立部门”、“慈善组织”、“志愿者组织”、“公民社会组织”、“民间组织”、“免税组织”、“非政府组织”等等。
但是这些不同的概念基本上包含了介于政府组织和营利性组织之间的一切社会组织。
非营利组织这个概念一开始主要指美国社会中那些根据联邦税法获得减免税待遇的特殊组织,20世纪80年代以后开始流行,渐渐成为学术界较为通行的一个一般性概念。
美国学者沃夫(Wolf)依据非营利性组织的特征对非营利组织进行了界定,他指出非营利组织有五个方面的特征:有服务大众的宗旨;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结构;有一个不致令任何人利己营私的管理制度;本身具有合法免税地位;具有可提供捐赠人减免税的合法地位。
符合这五个特征的组织一般被认为是非营利组织。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王名博士认为:非营利组织(NO-Profit Organization)(NPO)是指介于政府与企业之间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开展各种公益性或互益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
清华大学NGO研究所邓国胜博士指出:非营利组织是指那些有服务大众的宗旨,不以营利为目的,组织所得不为任何人牟取私利,组织自身具有合法免税资格和提供捐助人减免税的合法地位的组织。
综观国内外学者对非营利组织的界定,我们可以将非营利组织理解为:以服务大众为宗旨,不以营利为目的,具有志愿性和自治性的正式组织。
非零和博弈:社会组织行动策略选择的新趋向——基于广西A_县Y_组织的案例研究
156一、文献回顾与问题的提出在我国,社会组织又称民间组织,类似于西方语境中的非政府组织(NGO )、非营利组织(NPO )、志愿组织(voluntary organization )或公益组织(public service organization ),具有组织性、非营利性、非政府性、志愿性和社会性等特征。
a 国内学者普遍认为,社会组织是我国一种新兴的治理主体,具有整合社会资源、提供社会服务等多方面的功能。
b 从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组织在相关政策推动下持续迅速地发展,到2021年底各种机构数量已达901870个,其中社会团体371110个,基金会8877个,民办非企业单位521883个。
c 与此相应,国内有关研究日益活跃,各种成果不断增多。
但总的来看,以往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展开: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a 王名:《走向公民社会——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的历史及趋势》,《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第3期。
b 王名:《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功能及其分类》,《学术月刊》2006年第9期;陈洪涛、王名:《社会组织在建设城市社区服务体系中的作用——基于居民参与型社区社会组织的视角》,《行政论坛》2009年第1期;白景坤:《我国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及路径探析》,《理论探讨》2010年第2期;姜亦炜、晏志鑫、朱崟:《城郊村公共文化服务可及性的类型学研究——基于浙江省H 市的多个案分析》,《中国农村研究》 2019年上卷。
c 《2021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网,2022年8月2日,https ://www .mca .gov .cn /article /sj /tjgb /202208/20220800043589.shtml .非零和博弈:社会组织行动策略选择的新趋向——基于广西A县Y组织的案例研究闭珎尔[摘 要] 近年来,社会组织研究的侧重点开始从内外关系结构考察转向行动策略分析,旨在破解资源与合法性的“双重困境”。
国外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及启示
内容摘要: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根植于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体制,欧美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有上百年的发展历史,其非营利组织在法律制度、资金筹集、与政府关系及内外部监督管理体制等方面的一些成熟经验值得我们在实践中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加以利用。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发展启示非营利组织的兴起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非营利组织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诚如美国学者莱斯特•萨拉蒙所言:“我们正置身于一场全球性的‘结社革命’之中。
历史将证明,这场革命对20世纪后期世界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民族国家的兴起对于19世纪后期世界的重要性。
其结果是,出现了一种全球性的第三部门即数量众多的自我管理的私人组织,他们不是致力于分配利润给股东或董事,而是在正式的国家机关之外追求公共目标。
”基于对41个国家的分析,萨拉蒙发现非营利组织的平均规模大约是:经济贡献占各国GDP的4.6%,就业人口占非农就业人口的5%、占服务就业人口的10%,相当于公共部门就业人口的27%。
而在一些发达国家,如荷兰、爱尔兰等国家,非营利部门经济贡献占到其GDP、就业人口占非农就业人口的10%以上。
我国的非营利组织正在发展之中。
近年来,伴随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政府从“全能政府”转向“有限政府”,为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体制空间。
非营利组织,一方面可以有效弥补作为第一部门的国家体系缺乏效率的缺陷,并且能很好地承接那些“有限政府”交给社会的职能;另一方面,还可以克服作为市场体系缺乏公平的弊端,进而解决市场的自利问题。
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根植于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体制,欧美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有上百年的发展历史,其非营利组织的发展中有一些较为共通的东西和成熟的经验,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的。
国外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经验(一)完善的法律制度框架国际上对非营利组织管理的法律框架有不同的模式。
在美国,根据联邦税法501C3,在宗教、慈善、教育、科学、公共安全实验、文学、促进业余体育竞争或防止虐待儿童或动物等七个方面,从事非营利性、非政治性活动的组织可以申请成为慈善组织,获得税收优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2.1国嘱学苑历方非矧㈣理论研柏新也展谢蕾(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摘要]非营利组织兴起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政府失灵、合约失灵、历史传统文化因素;非营利组织作为解决福利国家危机的妥协方式,也会发生志愿失灵、组织目标转移等问题;非营利组织与政府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三种类型:合作型、补充型、对抗型。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政府,市场,公共物品。
[中图分类号]D0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314(2002)01—0089—04过去20年里,一大批民间非营利/非政府组织在世界美国内涌现,有学者称之为全球范围内的“结社革命”Llj。
这一现象引起了学术界以及实践家的广泛探讨,研究领域包括:非营处组织兴起的原因、发展历程,在不同的政治、经济框架下,非营利组织与国家、市场之间的关系,非营利组织的作用、影响等等。
一、关于非营利组织的概念界定问题由于各国对处于政府与私营企业之间的制度空间的关注焦点有所不同,所以对于非营利组织这样一种组织形态的叫法多种多样,例如“志愿者组织”(VoluntaryorgaIlization)、“慈善组织”(philaIlthrDpyorganization)、“免税组织”(ta)【一exeⅡlptsector),也有称作“独立部门”(independentsector)。
所以美国约翰·霍布金斯大学“非营利部门比较研究项目”负责人塞拉蒙(LesterM.Salamon)认为,对于第三部门的研究就是探索建立一个概念和实证术语的过程【2】。
由此可以看出,非营利组织很难成为一种形态明确的组织,它们与政府组织和企业组织的界限区分不够明确。
综合各种不同的概念界定,可以这么认为:“非营利组织”(NP0)是具有稳定的组织形式和固定的成员——领导结构的、超出政府机构和私人企业而独立运作、并且发挥特定社会功能的、不以营利为目的而关注于特定的或普遍的公众、公益事业的民间团体。
“非营利部门比较研究项目”中心的有关研究对其特征作了概括归纳L3j:组织性(fonIlalo聊im.tion),指合法注册,有成文的章程、制度及固定的组织形式和人员等;民间性(non鼬vemmental),又称非政府性,即不是政府及其附属机构,也不隶属于政府或受其支配;非营利性(nonpr06t—dist舶uting),指不以营利为目的,不进行利润分配;自治性(self—goveming),指拥有独立的决策和执行能力.能够进行自我管理;志愿性(voluntaw),指成员的参加和资源的集中不是强制性的,而是自愿和志愿性的。
在上述定义和基本特征下,非营利组织的组织形态得到了确认,可以使人们能够在不同社会环境下对非营利组织进行比较,也可以减少意识形态对相关研究的影响。
关于非营利组织的起源问题有关理论对非营利组织产生原因的解释,是从第三部门这个概念以及随之而来的部门分解问题开始的。
“第三部门”[收稿日期]2001一11—08[作者简介]谢蕾(1977一),女,北京市人,香港中文大学政治学与政府管理系硕士研究生89要的开支与所能筹集到的资源之间存在着一个巨大的缺口;第二是慈善组织的家长作风(philanthmpicpatemalism)。
实际掌握经济资源的人对如何使用资源有较大的发言权,他们所作的决定既不征求受惠人的意见,也不必对社会公众负责;接受政府隐性补贴的组织不必将内部决策过程民主化、也不必接受社会监督;第三是慈善组织的业余性(philanthmpic啪.aleurjsm),由于志愿组织强调义工服务,并且往往由于不能提供有竞争性的工资,使得它们很难吸引专业人士加盟,这无疑影响了其活动效率。
2.组织目标转移组织理论认为,作为制度环境的产物.任何组织在合法性和资源方面都要依赖于周围环境,存在着被周围环境同化的可能。
在制度环境压力下,一个本来结构、目标明确的组织会发生变化,与周围组织越来越相似,组织发展壮大过程就会出现多个管理实体,并要求获得最终决策权。
于是,原来的组织服务目标可能在这一过程中被削弱.从而会变得日趋官僚化或者发生组织目标的转换,进而丧失组织存在的本来意义。
【8J发生这一转变的原因在于,任何一种组织的存在都是以反应迅速和高效管理为发展目标的,非营利组织也不例外。
人类历史表明,政府机构和市场组织是两种成功的组织形式,它们的结构和运作方式也是非营利组织模仿和选择的。
所以大多数非营利组织都必然会选择市场和政府部门的机构设置和运作方式,其官僚化倾向和组织目标转移也就在所难免。
这一潜移默化主要是由董事会引发的,因为董事会掌握组织的经济命脉,往往对于资源的使用有很大的发言权。
因此,Hall认为,非营利组织决不是完全独立于国家和市场的,而是对国家与市场具有一定程度的依赖性,这一依赖性不仅仅表现于财政需要和其它资金需求方面。
这一依赖关系引起了对于第三部门存在意义的进一步思考。
19J总体来看.组织变迁发生的种类有三种,第一是组织目标发生了转变,服务对象发生了变化;第二种是组织的能力有所削弱;第三种是在与环境互动过程中发生了适应性的变化,即组织的目标没有受到威胁,能力有所增强。
就非营利组织来说,除了最后一种是一种有利的变迁外,前面两种变迁都可能威胁到非营利组织存在的本来意义。
3.作为解决福利国家危机的妥协方式而存在的非营利组织这一理论认为,第三部门与政府部门和市场机构这两个传统部门相比,应该具有灵活、创新的特征。
但是实际上,第三部门的存在有时并不是以其对公众负责,高效提供公共服务为真正目的的,它们的出现仅是解决福利国家职能危机的一种辅助手段。
通过公众参与社会事务的解决,转移了福利国家职能危机,减轻了这一危机对民主政治系统的威胁。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2.1国际学苑四、关于非营利组织与政府的关系问题1.非营利组织与政府关系的三种形式实证研究显示,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的第三部门是完全独立于政府存在的,他们都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政府存在,尤其是在财政收入上的依赖性更强。
二者的关系主要是通过财政资助和提供公共服务两个方面划分的,形成以下三种相互关系:合作互补关系(complementary),即政府提供资助,第三部门提供服务;补充关系(supplementary),第三部门自行负责筹款,满足政府未能满足的需求;对抗关系(advocacy),是指第三部门作为公众利益的代表,负责推动政府进行政策改进。
[10]补充型关系一般应用于拥有较发达的第三部门的国家,例如美国。
非营利组织大多是在私人捐款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并且它们参与社会事务的活动大多数时候是先于政府出现的。
在政府作用较为薄弱、私人市场关系勃兴的领域中,非营利组织的作用最为显著。
【loJ对抗型关系一般发生在社会不稳定或者政治动乱时期,非营利组织要求政府的行动和政策向着有利于自身的方向转变。
互补性关系是以上三种模式中讨论最多的一种,焦点集中在政府与非营利组织进行合作的原因、合作的方式以及在合作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等方面。
这一理论认为政府应该通过与非营利组织定立协约,使后者成为公共服务和产品的提供者,分担政府的部分责任。
首先,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应该建立一种合作关系,即“委托政府”(third—panygovemment),政府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将提供公共服务的任务委托给非政府组织来承担,二者之间达成一种依赖各自比较优势的分工,政府负责资金动员(Public6nance),第三部门负责提供服务(Privatepmduction),二者的合作可以使双方各自发挥出自己的优势。
【8j这一措施可以提高效率.节约成本,政府可以利用已有的机构,节约,了建立新的组织架构和雇用雇员的成本。
同时,这种合作可以较快地适应服务地方需求的要求,避免了庞大的官僚系统的弊病。
其次,从交易成本的角度来看,政府通过把一部分职能下放,达到节约政府成本的目的。
从科斯的交易成本扩大的理论出发,可以证明,尽管政府需要订立合约和进行监督,但是这些都低于提供公共服务的成本。
再次,第三部门的特点使得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合作比与私营组织的合作更加有保障。
除去成本的节约之外,非营利组织的内部机制、结构使它们与营利组织相区别,客观上保证了它们的行为目标,同时也降低了讨价还价的机会成91西方非营利组织理论研究的新进展作者:谢蕾作者单位: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刊名:国家行政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INA NATIONAL SCHOOL OF ADMINISTRATION年,卷(期):2001(1)被引用次数:55次1.Salamon Lester M The Rise of the Nonprofit Sector[外文期刊] 1994(04)2.Salamon Lester M;Anheier Helmut K Defining the nonprofit sector: a cross- national analsis 19973.Salamon Lester M The Emerging Sector. U. S. A 19944.Douglas James Why Charity? 19835.Douglas James Political theories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 chap.3 19876.James Estelle The nonprofit sector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chap. 22 19877.Salamon Lester M Partners in public service: the scope and theory of government- nonprofit relations 19878.Powell Walter W;Paul J. Dimaggio The iron cage revisited: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 and collective rationality in organizational fields' 19839.Hall P D A historical overview of the private nonprofit sector 198710.Young Dennis Alternative models of government- nonprofit sector relations: theoretical and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外文期刊] 2000(01)11.Gronbjerg K A Thansaction costs in social service contracting:Lessons from the U. S. A 19971.陈晓春.赵晋湘非营利组织失灵与治理之探讨[期刊论文]-财经理论与实践2003,24(2)2.贾西津国外非营利组织管理体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期刊论文]-社会科学2004(4)3.林震非营利组织的发展与我国的对策[期刊论文]-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2(1)4.唐斌.Tang Bin中国非营利组织研究的新进展[期刊论文]-南京社会科学2005(7)5.周批改.周亚平.ZHOU Pigai.Zhou Yaping国外非营利组织的资金来源及启示[期刊论文]-东南学术2004(1)6.蔡宁.田雪莹.CAI Ning.TIAN Xue-ying国外非营利组织理论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3(2)7.郭小聪.文明超合作中的竞争:非营利组织与政府的新型关系[期刊论文]-公共管理学报2004,1(1)8.李培林.徐崇温.李林.LI Pei-lin.XU Chong-wen.LI Lin当代西方社会的非营利组织--美国、加拿大非营利组织考察报告[期刊论文]-河北学刊2006,26(2)9.钱颜文.姚芳.孙林岩.Qian Yan-wen.Yao Fang.Sun Lin-yan非营利组织治理及其治理结构研究:一个对比的视角[期刊论文]-科研管理2006,27(2)1.郭小聪.文明超合作中的竞争:非营利组织与政府的新型关系[期刊论文]-公共管理学报 2004(1)2.鄞益奋相互依赖:解译政府-NGO合作关系[期刊论文]-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4)3.朱丽霞转型社会NPO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探析[期刊论文]-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1)4.徐晞行业协会内部治理问题的博弈模型[期刊论文]-山东财政学院学报 2008(4)5.和经纬我国社会事业单位非营利化改革探讨[期刊论文]-行政论坛 2006(2)6.詹国彬第三部门的理论机理及其经营机制的特征[期刊论文]-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6(1)7.尉俊东.赵文红.万迪昉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方向与治理模式--基于受益人特质的非营利组织分类管理的视角[期刊论文]-当代经济科学 2006(2)8.詹国彬第三部门的理论机理及其经营机制的特征[期刊论文]-长江论坛 2006(1)9.王松妍.顾爱华论我国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的多元化[期刊论文]-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6(12)10.于冰西方非政府组织兴起理论综述[期刊论文]-中国科技博览 2010(30)11.郭大林.徐云峰中国慈善组织的行政化倾向[期刊论文]-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3)12.林闽钢社会资本视野下的非营利组织能力建设[期刊论文]-中国行政管理 2007(1)13.潘芙蓉浅谈第三部门与政府的关系——兼谈中国的第三部门及其与政府关系[期刊论文]-前沿 2007(9)14.李丽华当代中国非政府组织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15.蔡宁.张彬非营利组织的协调失灵及其特殊管制机制研究[期刊论文]-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2)16.郭大林.徐云峰.谢妮霞建构慈善事业的社会治理模式——基于对中国慈善组织行政化的分析[期刊论文]-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3)17.胡艳霞浅析非营利组织的产生及其自身发展机制的构建[期刊论文]-大众科技 2008(7)18.金红磊.王守宽公共物品提供主体的多元化--兼谈政府职能的让渡与拓展[期刊论文]-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5(6)19.张丹丹合作与互补: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及其与政府关系之探讨[期刊论文]-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2)20.李扬社会转型时期非营利组织的作用及健康发展的条件[期刊论文]-湖北社会科学 2003(5)21.毛静我国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的关系[期刊论文]-党政干部学刊 2008(5)22.周丹.叶美霞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模式的设想与探讨[期刊论文]-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3(5)23.申毅非营利组织兴起的经济分析[期刊论文]-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1)24.王赟浅论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困境及对策[期刊论文]-法制与社会 2009(12)25.朱昌宁基座还是中间层:论第三部门的价值方位[期刊论文]-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3)26.马飞翔加入WTO与中国NPO的发展[期刊论文]-广东行政学院学报 2002(4)27.吕恒立论公共产品供给的多主体趋势[期刊论文]-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4)28.严炜.刘悦斋平等合作与积极竞争:公共服务领域中的政府与非政府组织[期刊论文]-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5)29.唐卓非营利组织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存在的问题[期刊论文]-宁夏党校学报 2003(3)30.沈晓彦行业协会政府监管机制探析[学位论文]硕士 200531.蔡宁.田雪莹国外非营利组织理论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2)32.陆作生我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资金筹集的分析研究[期刊论文]-体育科学 2005(7)33.张丹丹.方恩升现代化进程中社团与政府关系的新诠释[期刊论文]-前沿 2008(10)34.王尧祥论中国公民社会中青年社团的功能与作用[学位论文]硕士 20062004(2)36.费璐璐当前中国非营利组织与政府关系探讨[学位论文]硕士 200637.张丹丹合作与互补: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及其与政府关系之探讨[期刊论文]-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2)38.张丹丹合作与互补: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及其与政府关系之探讨[期刊论文]-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2)39.胡英杰中国社区公共服务问题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640.张丹丹社会转型时期NPO与政府的关系研究——以上海市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为例[学位论文]硕士 200641.李惠茹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中的政府作用——以希望工程为例[学位论文]硕士 200542.沈广中国兽医协会建立与管理模式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543.朱娜中国慈善组织自主性发展研究——从与政府及公民的关系角度分析[学位论文]硕士 200544.李春才电力BOT项目应用与政府管理模式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45.卢太平非营利组织财务机制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546.孟蕾英国第三部门与政府合作伙伴关系对我国的启示[学位论文]硕士 200647.郑澎社会多元治理格局中非政府组织与政府互动性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648.姜洁我国公共物品的供给机制改革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449.张翔社会经营性非营利组织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650.于飞试论企业对社会服务型NGO捐赠的现状、问题及原因——基于若干企业捐赠自强的个案调查[学位论文]硕士 200751.杨柯我国当代政府对民间非营利组织管理模式初探[学位论文]硕士 200652.张彬企业捐助非营利组织的机理及其行为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453.任慧颖非营利组织的社会行动与第三领域的建构[学位论文]博士 200554.王继翔产权界定和政府行为之外的外部性问题解决方式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455.张录法我国医疗机构有效运作的制度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5本文链接:/Periodical_gjxzxyxb200201021.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