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散曲
第八节 元代散曲
源于少数民族歌曲曲牌者, 源于少数民族歌曲曲牌者,如《魔合罗》、《风流体》等。 魔合罗》 风流体》 其三,直承唐宋词。元人散曲与唐宋词渊源极为明显, 其三,直承唐宋词。元人散曲与唐宋词渊源极为明显,曲牌相 同者甚多, 人月圆》《满庭芳》《忆王孙》《落梅风》 》《满庭芳》《忆王孙》《落梅风 同者甚多,如《人月圆》《满庭芳》《忆王孙》《落梅风》等,仅 在格律、字句上有别而已,致使后人词集、曲集中词曲有杂。 在格律、字句上有别而已,致使后人词集、曲集中词曲有杂。甚至 清人万树名重一时,为倚声家所重的《词律》一书,亦所不免。 清人万树名重一时,为倚声家所重的《词律》一书,亦所不免。 其四,继承宋代歌舞剧曲,这在元人攻曲中的套曲上表现出来, 其四,继承宋代歌舞剧曲,这在元人攻曲中的套曲上表现出来, 它与南宋歌舞剧的《赚词》有明显的血缘关系。 它与南宋歌舞剧的《赚词》有明显的血缘关系。赚词同样由一套曲 牌组成,并以[尾声 作结, 尾声]作结 诗林广记》所载的一套《中吕宫·圆 牌组成,并以 尾声 作结,如《诗林广记》所载的一套《中吕宫 圆 月圆》 仅其结构不如散曲、套曲的曲紧密而已。王国维《 月圆》,仅其结构不如散曲、套曲的曲紧密而已。王国维《宋元戏 曲考》于此考证十分精密。 曲考》于此考证十分精密。 四、散曲的兴起原因 散曲的兴起原因大致有三: 散曲的兴起原因大致有三: 其一,宋词的衰微和诸宫调的出现。词作为“别是一家” 其一,宋词的衰微和诸宫调的出现。词作为“别是一家”的新 诗体,自中唐步入文坛以后,两宋高度发达、名家辈出,南宋以来, 诗体,自中唐步入文坛以后,两宋高度发达、名家辈出,南宋以来, 词之能事毕矣”。(《汪林《词综序》 “词之能事毕矣”。(《汪林《词综序》 》,宋词的衰结为元曲 跻身文坛创造了良好的文学条件, 跻身文坛创造了良好的文学条件,这是文学发展新陈代谢规律的一 种反映,民间的“俗谣·俚曲 经民间艺人的传播迅速流行。 俚曲” 种反映,民间的“俗谣 俚曲”经民间艺人的传播迅速流行。北宋 神守的熙宁、元丰至哲宗的元祐年间( ),诸宫调产 神守的熙宁、元丰至哲宗的元祐年间(1068—1086),诸宫调产 ), 生。
第十九章 元代散曲
《春晚次韵》
萋萋芳草春云乱,愁在夕阳中。短亭别酒,平湖画舫, 垂柳骄骢。一声啼鸟,一番夜雨,一阵东风。桃花吹尽,佳 人何在,门掩残红。
《雪中游虎丘》
梅花浑似真真面,留我何阑干。雪晴天气,松腰玉瘦, 泉眼冰寒。兴亡遗恨,一丘黄土,千古青山。老僧同醉,残 碑休打,宝剑羞看。
《客垂虹》
三高祠下天如镜,山色浸空蒙。莼羹张翰,渔舟范蠡, 茶灶龟蒙。故人何在,前程那里,心事谁同?黄花庭院,青 灯夜雨,白发秋风。
《吴门怀古》
山藏白虎云藏寺,池上老梅枝。洞庭归兴,香柑红树, 鲈脍银丝。白家池馆,吴王花草,长似坡诗。可人怜处,啼 乌夜月,犹怨西施。
《春日湖上》
小楼还被青山碍,隔断楚天遥。昨宵入梦,那人如玉, 何处吹箫?门前朝暮,无情秋月,有信春潮。看看憔悴,飞 花心事,残柳眉梢。
2.曲中李杜—乔吉
《折桂令·荆溪即事》
问荆溪溪上人家。为甚人家。不种梅花。老树支门。 荒蒲绕岸。苦竹圈笆。寺无僧狐狸样瓦。官无事鸟鼠当衙。 白水黄沙。倚偏阑干。数尽啼鸦。
《折桂令·西湖忆黄氏所居》
多时不到儿家。想绳挂秋干。弦断琵琶。眉淡兰烟。钗 横梭玉。粉褪铅华。软龙绡尘蒙宝鸭。烂倩脂雨过金沙。隔 个窗纱。梦断东风。门外啼鸦。
《折桂令·客窗清明》
【南吕 红绣鞋】《 西湖雨》
删抹了东坡诗句,糊涂了西子妆梳,山色空蒙水模糊, 行云神女梦,泼墨范宽图,挂黑龙天外雨。
【中吕 卖花声】《怀古》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璧山,将军空老玉门关。 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黄中 人月圆】
《山中书事》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 楚庙寒鸦。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 花酿酒,春水煎茶。
元代散曲知识点总结
元代散曲知识点总结元代散曲的特点1. 体裁多样:元代散曲包括了词、曲、曲调等多种体裁,体裁之多丰富其形式更加灵活。
2. 体裁宽泛:元代散曲的题材广泛,不仅有以爱情、生活、山水为主题的散曲,还有以历史、宗教、名士等为题材的散曲。
3. 语言优美:元代散曲在语言上追求优美、精炼,句子流畅、动人。
四平骂秦惟韵殷重4. 艺术表现:元代散曲更加讲究起承转合,言简意赅,充分发挥了散曲的艺术表现力。
元代散曲的风格1. 民族风格:元代散曲受到了蒙古族和其他民族文学的影响,体现出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2. 浪漫主义:元代散曲中普遍存在着浪漫主义思想,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追求。
3. 抒情性强:元代散曲在情感的表达上更加直接、深刻,抒情性更加突出。
4. 博大精深:元代散曲在表现手法上更加具有博大精深,充分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学的独特魅力。
元代散曲的代表作品1. 《龙凤呈祥》:这是一部元代散曲经典,作者是元太祖忽必烈。
在《龙凤呈祥》中,歌颂了忽必烈的功绩,表现了对皇权的崇拜。
2. 《西河》:这是元代散曲中的又一部经典之作,作者是王实甫。
《西河》以西河故事喻元朝的得天独厚,寓议中华中流对的藩镇(西河)打败朔方宿将的故事。
它的艺术成就无愧最为元代散曲的一部佳作3. 《青玉案·元夕》:这是元代散曲中的又一部经典之作,作者是辛弃疾。
《青玉案·元夕》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通过生动的描写表现了元宵节的喜庆气氛和人们的欢乐情感。
总之,元代散曲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后世文学和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
它丰富多彩的体裁和丰富的内容,体现了当时社会和人们的思想感情。
在今天,元代散曲在文学和文化领域仍然有着重要的地位,对于文学爱好者和研究者都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元代散曲知识点归纳总结
元代散曲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元代散曲的发展历程元代散曲是在元朝时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初创阶段、鼎盛阶段和衰落阶段三个阶段。
1. 初创阶段元代散曲的初创阶段大约可以追溯到元初时期。
在元初时期,汉文化和蒙古文化相互交融,散曲这一文学形式也开始受到重视。
元初时期的散曲以抒情婉约为主,以陈到、李洪等人的散曲作品为代表。
这一时期的散曲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还比较简单,没有形成明显的特色。
2. 鼎盛阶段元代散曲的鼎盛阶段大约可以从元末明初时期开始。
在这一时期,散曲的艺术地位得到了提升,成为了文学史上的一种重要文学形式。
元末明初时期的散曲以清新婉约、绮丽豪放为主,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特点。
代表性的作家有虞集、陈樵、吴谨等人,他们的作品在风格和题材上都有了很大的突破和创新,使得元代散曲的艺术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
3. 衰落阶段元代散曲的衰落阶段大约可以追溯到明代中后期。
在这一时期,由于我国文学史上的其他文学形式的崛起和发展,散曲逐渐失去了其昔日的光芒,文学市场上的地位也大幅下滑。
散曲作品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形式和内容上也显得单调乏味。
这一时期的散曲作家有黄庭坚、王邺等人,他们的作品在风格和题材上都已经没有了前人的创新和突破,使得元代散曲的发展逐渐走向了衰落。
二、元代散曲的艺术特点1. 音乐性元代散曲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其韵律优美、节奏明快、抑扬顿挫。
元代散曲多为词曲,词曲合一,旋律动人,如《蝶恋花》、《苏幕遮》等,其深情迷离、韵味悠长,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元代散曲的音乐性主要体现在其韵律和节奏上,这种音乐性使得散曲在艺术上具有了独特的魅力。
2. 主题多样化元代散曲的主题多样化,涉及生活、爱情、抒情、行吟、田园、宴游等丰富多彩的内容,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元代散曲的主题多样化,使得其在内容上更具丰富性和多样性,对当时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感情更具有真实的反映。
3. 抒情婉约元代散曲以抒情婉约见长,情感真挚、婉转悠扬、含蓄委婉。
元散曲的知识点总结
元散曲的知识点总结散曲。
散曲,元代称为“乐府”或“今乐府”。
是韵文大家族中的新成员,是继诗、词之后兴起的新诗体。
在元代文坛上,它与传统的诗、词样式分庭抗礼,代表了元代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
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元散曲的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元散曲的知识点元代散曲的思想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①反映了元代社会的黑暗现实,寄托了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如张养浩的《潼关怀古》、张可久的〔醉太平〕小令、张鸣善的《讥时》小令等,都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元代社会中□佞当道、百姓受难的现实。
尤其是睢景臣的《高祖还乡》,直接冲击了“至高无上”的君权思想;刘时中的《上高监司》前、后套,更深刻暴露了元代政治经济制度的腐败。
②慨叹世情险恶,向往脱离现实生活,归隐田园。
这一类作品数量众多,它们反映了元代士人们的身世之感以及他们中普遍存在的消极避世情绪。
但其中也有在强烈表达对险恶世情的激愤以后表示不如归隐的作品,如马致远的《秋思》套曲。
③歌唱爱情及描写闺怨。
这类散曲数量上不少于归隐之作。
它们一般都写得想象丰富,语言直白,意境逼真率直,比较明显地表现出受民间歌谣的影响。
④写景。
这是元散曲中又一重要题材,而且风格多样,色彩绚丽。
在描写山河秀色时,不少作品以疏放豪宕的铺叙,表现出了曲的特有意境。
但是和传统的诗歌相比,和同代的杂剧相比,元散曲的题材显得比较狭窄,不少作品的思想倾向也比较消极;同时,也有一些格调较低的游戏、应酬之作。
元散曲创作风格元代散曲创作的风格是多样的,一般认为,主要可以分豪放、清丽两派。
豪放派以马致远称首,清丽派则以张可久为魁。
如以前、后期作品的倾向来看,前期是以豪放本色为主流,但是尖新清丽之作也有重要地位;到了后期,则以清丽为主,豪放为辅。
后期即使以疏放豪宕著称的作家如贯云石等人,他们的作品也与前期豪放派不同,带有江南文学传统的妩媚的色彩。
这是元代散曲风格流派消长的大致情况。
到了元末,南戏音乐融入散曲,不少作家采用南北合套的方式,使元代散曲的发展出现了新面貌,向明代散曲以南曲为主的局面,迈出了第一步。
元散曲名词解释
元散曲名词解释
元散曲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文学形式,也被称为“散曲”或“曲子”,是在元代时期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它是结合歌唱和音乐的艺术形式,通常由诗歌和音乐元素组成,是一种集音乐、诗歌、戏曲等多种元素于一体的文学形式。
元散曲主要由曲词和套曲组成。
曲词是以五、七言绝句为基本句式,并以白话语言为主要表达形式的诗歌形式,常常配合着曲子的旋律和情感表达;套曲是由多个曲词组成的一组曲子,通常由前后相连的多个曲词组成,它们之间需要有一定的连贯性和关联。
元散曲的代表作品包括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郑光祖的《倩女幽魂》、白朴的《天仙子·夜雨思家》等。
元散曲具有语言简练、形式灵活、情感真挚等特点,常常表现出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生命和情感的思考。
元散曲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重要艺术形式之一,不仅在文学上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反映了元代社会和人民生活的面貌,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辽金元文学-元代的散曲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辽金元文学-元代的散曲名词解释:散曲1.在元代,散曲一般称为乐府或词,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基本形式。
2.小令是单支的曲子,又叫“叶儿”,按不同的宫调曲牌创作,曲调不同,字数和句式也不一样。
套数又称套曲,由两支以上同宫调曲牌的曲子连缀而成,曲牌间的联系有一定的顺序,曲词须一韵到底,结尾时有“煞调”或“尾声”。
3.作为一种起源民间新声的音乐文学,散曲具有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特点,“文而不文,俗而不俗”,成为当时极为流行的雅俗共赏的新诗体。
简述关汉卿散曲作品的本色风格就直白真率而言,关汉卿的散曲显得更为本色。
1.如他著名的套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以生动活泼的比喻,写书会才人的品行才华,具有民间曲词那种辛辣恣肆和诙谐滑稽的风格。
2.但他写得最多的是男女欢爱的题材,而且不避俚俗,写得很真露,带有较浓的市井情趣。
简述马致远散曲[越调•天净沙]《秋思》的优美意境马致远是前期散曲创作里的大家,其作品擅长将超旷情怀、人生感悟与苍凉意境融为一体。
1.《秋思》用意象迭加的方式构成流动的画面意境萧瑟苍凉,渲染出天涯游子愁肠寸断的感触,似蕴含着无端的悲凉和无尽的思绪。
2.景中含情,蕴藉隽永,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萧瑟的景致衬托出“断肠人”的无尽思绪。
深得唐人绝句写景之妙,被誉为“秋思之祖”。
以《潼关怀古》为例试叙张养浩散曲的艺术特色元代后期散曲家张养浩的散曲作品多写于辞官退隐期间,对宦海风波和世态炎凉已看透,醉心于自然美景中,创作了不少意象清新的山水佳作。
他散曲的主要艺术特色有:1.把咏史怀古引入曲中,叙事抒情言志,写对社会历史的看法和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如《潼关怀古》中“望西都,意踟蹰,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2.他的散曲创作较注重立意和构思,意境风格近于诗,而于声调格律不太重视。
3.以诗入曲,把曲作为一种新的抒情诗体来写,具有奔放浩荡的气韵,是张养浩散曲创作的特点,如《潼关怀古》中一开始便写气势雄浑、苍凉沉郁。
文学史:元代散曲
带过曲:由三个以下同一宫调不同曲牌 组成,押同一韵。介于小令、套数之间 的特殊体式,没有尾声。
四、散曲的风格。
1灵活多变,伸缩自如的句式。 2以俗为尚和口语化、散文化的语言风格。 3明快、显豁、自然、酣畅的审美取向。
贯云石,(1286—1324)本名小云石 海涯,号酸斋,畏吾儿(维吾尔族)人。 贯云石的作品以豪放为主。
徐再思,号甜斋,与贯云石散曲合称为 “酸甜乐府”。贯云石以豪爽俊逸为主, 徐再思却以清丽工巧见长。 散曲多归隐、写景及恋情题材。
五、内容
叹世、咏史、归隐、恋情和写景题材的 异常兴盛
五、散曲分期及代表作家
元散曲分前后两期。以元仁宗延祐年 间来分期。前期创作中心在北方,后 期南移至杭州一带。
前期:主要作家有关汉卿、王和卿、白 朴、马致远、卢挚、张养浩等。从总体 上说,前期散曲则以“本色”为主。
马致远——元曲之冠冕(曲状元)
号东篱,有《东篱乐府》。 他的作品表现了愤世厌世的思想,为豪 放派的代表。 ①咏史、②隐逸、③写景
后期:出现了一批专攻散曲的作家,如 张可久、乔吉、张养浩、睢景臣、刘时 中,贯云石、徐再思等。后期作品总的 创作倾向趋于雅正典丽,渐失前期的生 命力。张可久、乔吉的散曲华丽工整, 是清丽派的代表。
睢景臣有【般涉调· 哨遍】《高祖还乡》 套数
刘时中有【正宫· 端正好】《上高监司》 套数
元散曲
一、“散曲”
散曲是一种合乐可歌的诗体文学, 无念白、科介,只用于清唱,故 又称“清曲”。通常分为小令小 套数两种形式。
三、散曲的体制
元代最经典的36首散曲:美了四季,醉了人心
元代最经典的36首散曲:美了四季,醉了人心元曲是兴盛于元朝时期的一种文艺形式,其历史地位足以同唐诗、宋词并驾齐驱,三者都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最耀眼的明珠。
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
散曲,又称为“乐府”或“今乐府”。
由宋词俗化而来,是配合当时北方流行的音乐曲调撰写的合乐歌词,是一种起源于民间新声的中国音乐文学,是当时一种雅俗共赏的新诗体。
在元代文坛上,散曲与传统的诗、词文学形式分庭抗礼,代表了元代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
1.《天净沙·春》【元】白朴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天净沙·春》是元曲作家白朴创作的一首散曲。
此曲是白朴《天净沙》四首之一,四首《天净沙》分别以四季为题。
《天净沙·春》通过对春日里山、日、风、楼阁、院子、莺燕、小桥、流水、落花的描绘,呈现出一幅远景、中景、近景皆具的春意图:草长莺啼,花落燕舞,姹紫嫣红。
笔下的春天景色如画,生机盎然。
2.《天净沙·夏》【元】白朴云收雨过波添,楼高水冷瓜甜,绿树阴垂画檐。
纱厨藤簟,玉人罗扇轻缣。
《天净沙·夏》是元曲作家白朴创作的一首散曲。
此曲运用写生手法,勾画出一幅宁静的夏日图。
前三句描绘出云收雨霁、水凉瓜甜、树阴垂檐的画面;后两句描写消受着宜人时光的“玉人”。
整首散曲没有人们熟悉的夏天燥热、喧闹的特征,却描绘了一个静谧、清爽的情景,使人油然产生神清气爽的感觉。
全曲运用白描,洗净铅华,选景精当,语言简洁,显示了作者的艺术功力。
3.《天净沙·秋》【元】白朴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天净沙·秋》是元曲作家白朴创作的一首散曲。
作者通过撷取十二种景物,描绘出一幅从萧瑟、寂寥到明朗、清丽的秋景图。
这是一首描写当时社会的抒情曲,写出了诗人由冷寂惆怅之感到开朗希望的情怀。
这首散曲用笔精深,风格独具,婉约清丽,意境新颖,颇有词的意境。
元代散曲的特点
浅谈元代散曲的特点
元代散曲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流派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
元代散曲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元代散曲的创作和演唱方式多样。
元代散曲以曲调的多样性而著称,其曲调分为多种类型,如小令、夜行船等,每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节奏和音调。
此外,元代散曲使用的演唱方式也十分多样,有个人演唱的,也有团体演唱的,还有合唱的。
这种多样性使得元代散曲不仅在音乐形式上丰富多样,而且在表达情感和意境上也更加丰富。
2.元代散曲的题材广泛且多样。
元代散曲的题材涉及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既有抒发思乡之情的,也有咏史古韵的,还有描写爱情的等等。
无论是对时事政治的评论,还是对个人感情的描述,元代散曲都能恰到好处地表达出来。
这种广泛的题材选择也使得元代散曲成为了一个复杂而多样的艺术体系。
3.元代散曲的语言丰富多样。
元代散曲的语言风格活泼生动,充满了想象力和艺术性,同时也非常具有感染力。
元代散曲的文辞通俗易懂,富有朗朗上口的感觉,使得广大人民群众都能欣赏和喜爱。
同时,元代散曲中也融入了大量的汉字和用字。
这使得元代散曲的语言变得更为丰满和深邃,给读者带来了更多的阅读和想象空间。
元代散曲作为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艺术流派,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
它不仅体现了音乐形式的多样性,还在题材选择和语言表达上呈现出广泛多样的特点。
元代散曲的创作和演唱方式,以及语言的丰富多样,使得它在当时成为风靡一时的文艺形式,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元代散曲简介
元代散曲简介一、散曲的兴起元曲包括元代杂剧与元代散曲。
散曲是诗词之外的又一种新的韵文形式,它是从词发展而来,又在金元时期各种曲调的基础上,吸收了少数民族的乐曲及部分唐宋词调的成分,而形成的一种新体诗,它是按一定宫调的典牌填写出来的能唱的曲词。
由于散曲可以入乐,当时人们又称其为乐府、北乐府、小乐府、新乐府。
自中唐以后,长短句歌词在文人手里得到高度的发展,但南宋后期由于文人远离现实社会,片面追求形式美而日趋衰落。
相反,同样起源于敦煌曲子词的民间长短歌词,从中晚唐以来,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到了金灭北宋以后,吸收了不少著名的南北民歌和多种曲艺演唱形式,又借鉴了金、蒙古以来的不少北方少数民族乐曲,逐渐形成了一种有明显南北之分的新的诗歌形式,在南方称为南曲,是宋代流行的大曲与南方的里巷之曲结合而成的曲词;在北方和中原称为北曲,是将少数民族马上弹奏之曲与河北激昂悲壮的音乐结合而成的一种曲词,二者合称散曲。
我们今天所讲的散曲主要是指北散曲(金元时期大发展),由文人正式填写的南散曲要到元中叶以后才开始出现。
北散曲形成的音乐基础,明代文学家徐渭在《南词叙录》中指出“今之北曲,盖辽金北鄙杀伐之音,壮伟狠戾,武夫马上之歌,流入中原,遂为民间之日用,宋词既不可被之弦管。
南人亦遂尚北,上下风靡”,此话道出了少数民族音乐在散曲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此外,北宋亡后,汉民族传统文化中心南移江南一带,周邦彦等人创制的大晟乐谱也因战祸失传,于是在北方,宋词势力大减,原来即在民间传唱的“俗谣俚曲”又大量涌现,许多曲牌被文人吸收,填以新词,这些曲子有些出自农村,如[山坡羊]、[豆叶黄],有些则与唐宋词同出一源,如[木兰花慢]、[生查子]等,它们保留了早期词调的单片小令的形式。
北散曲形成的语言基础。
从辽在北京建都,历金元两朝,使北京成为北方政治、文化的中心,北京及其附近地区流行的语言也就成了北方语言的中心,终于形成了一种语言体系,即北方语言体系。
7元代散曲(共25张)
❖ 元代散曲始终(shǐzhōng)与杂剧保持着同步的节奏。和杂 剧一样,它也以元成宗大德年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 时期。
❖ 前期的创作中心在大都,主要作家有关汉卿、王和卿、马 致远、白朴、卢挚、张养浩等,以马致远的成就为高。
❖ 后期的创作中心在杭州,主要作家有张可久、乔吉、贯 云石、睢景臣等,以张可久的成就为突出。
❖ 1、散曲的体制:散曲主要有小令和套数。 ❖ 小令又叫叶儿,是以一支曲牌为独立单位的散曲,它是散曲的基本
单位,相当于一首单调的词。小令只有一段,句句押韵。 ❖ 除单支曲牌的小令之外,它还有带过曲、重头曲等特殊形式。带过
曲为小令的变体,是同一宫调的三个以下的单只曲子的联合。曲 名之间加一“带”或“过”字,作为标志,如【雁儿落带得胜 令】、【骂玉郎带感皇恩采茶歌】。是一种介于小令和套数之间 的特殊体式。重头曲由同题同调、内容相联、首尾句法相同的数支小令
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第16页,共25页。
❖ [夜行船] 百岁光阴一梦蝶,重回首往事堪嗟。今日春来,明朝花谢,急 罚盏夜阑灯灭。
❖ [乔木查] 想秦宫汉阙。都做了衰草牛羊野,不恁么渔樵没话说。 纵荒坟横断碑,不辩龙蛇。
❖ [庆宣和] 投至狐踪与兔穴,多少豪杰!鼎足虽坚半腰里折,魏耶,晋耶?
❖ 四、白朴
❖ 白朴今存小令37首,套数四篇。作品较多叹 世归隐之作。如[双调·沉醉东风]《渔父》:
❖ 黄芦岸白蘋渡口,绿杨堤红蓼滩头。虽 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占秋江白鹭(báilù)沙鸥。 傲煞人间万户候,不识字烟波钓叟。
第14页,共25页。
❖ 五、马致远 ❖ 马致远的散曲现存小令115首,套数22套,大都辑入《东
第7页,共25页。
❖ 2、主要(zhǔyào)特点 ❖ 前期散曲作家特别是前两类作家继承了民
元散曲常识
元散曲常识一、简介元散曲是金元时期,北方新兴起的一种新诗体,当时称之为“乐府”,又称北曲。
它与杂剧形式上有联系,但又是不同的文学体裁,散曲属诗歌范畴,与词一样是可以按一定乐谱而唱的曲子。
它在语言方面,既需要注意一定的格律,又吸收了口语自由灵活的特点,在艺术表现方面,它比近体诗和词更多地采用“赋”的方式加以铺陈、叙述。
它包括小令、套数两种主要形式。
二、基本类型它有两种基本类型:小令与套数。
所谓小令主要是指单只曲子,但也包括"带过曲"与"重头小令"。
单片只曲,调短字少是其最基本的特征。
套数,又称“套曲”、“散套”、“大令”,是从唐宋大曲、宋金诸宫调发展而来。
套数的体式特征最主要的有三点,即它由同一宫调的若干首曲牌联缀而生,各曲同押一部韵,通常在结尾部分还有〔尾声〕。
三、演化过程元人散曲从民间传唱的“俗谣俚曲”发展而来,后文人染指,终成一代之文学。
自金末至元末的百余年间,散曲创作如群星璀璨,熠熠生辉。
其常规分期则大致以14世纪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作家创作从金末元初的兴起逐渐走向鼎盛,其中在元好问、杨果、卢挚、姚燧等前驱作家的作品中,还明显带有以词为曲的印痕。
而在关汉卿、白朴、马致远、张养浩等曲家的笔下,散曲之体性特征渐为张扬,或朴质、或清丽、或俳谐、或豪放,可谓随物赋形,生机勃勃。
尤其是“曲状元”马致远,更使散曲创作堂庑扩大,曲体尊荣。
元散曲之后期创作承鼎盛期之绪,进一步呈繁荣的创作态势,乔吉、张可久等均是此时期之创作名家,此时期散曲创作的一个显明迹象是艺术风格渐趋雅化,散曲原有的朴拙、粗豪、直露的风味有所减弱,遂使散曲之为市民文学渐变为雅士之作,他们追求词采,讲究声律,一方面使散曲创作趋于规范和雅正,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使散曲失却了原有之风味而趋于衰落。
本书在曲作的择取上以前后两期中的名家名作为主.又兼顾元代散曲发展中的前后平衡和散曲艺术的自身发展轨迹,并适当选入无名氏的民间俗曲,使读者能较为清晰地把握元散曲的独特发展历史和艺术品貌。
元散曲代表作品
1、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四位元代杂剧作家。
他们代表作分别是:关汉卿的散曲全收在《金元散曲》中。
《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是他的优秀代表作。
白朴的词作,在他生前就已编订成集,名曰《天籁集》。
马致远作品以反映退隐山林的田园题材为多,风格兼有豪放、清逸的特点。
有描述王昭君传说的《汉宫秋》以及《任风子》等。
《汉宫秋》被后人称做元曲的最佳杰作。
作品收入《东篱乐府》。
2、郑光祖一生写过18种杂剧剧本,全部保留至今的,有《迷青琐倩女离魂》、《刍梅香骗翰林风月》、《醉思乡王粲登楼》、《辅成王周公慑政》、《虎牢关三战吕布》等。
元代散曲
第八章元代散曲第一节散曲的兴起和体制一、散曲的兴起1、散曲:散曲是继唐诗、宋词之后,在金元时期兴起于我国北方的一种可入乐的新诗体。
散曲的名称,是相对于剧曲(即杂剧曲词)而言的。
元代多称“乐府”、“街市小令”等,“散曲”之名最早见于明初朱有燉的《诚斋乐府》,但专指小令。
直到20世纪初,散曲才作为包含小令和套数的完整的文体概念最终被确定下来。
(明中叶后散曲已包含有小令和套数,20世纪初吴梅、任讷等曲学家的一系列著作最终确定)杂剧有曲词、有宾白、有科介,是专在舞台演出的艺术;而散曲则没有宾白科介,是用以清唱的。
早期散曲与杂剧中的曲词一样,都是配乐的歌词,但是不具有表演内容,因此属诗歌范畴。
散曲在当时称为乐府,如杨朝英所著《大平乐府》、无名氏所著《乐府新声》、《乐府群玉》等,都是散曲集子。
到明初朱有燉的《诚斋乐府》,方有散曲之称,但单指小令,跟我们今天用来兼指小今和套数又不尽相同。
2、散曲的兴起词的衰微:散曲和词一样,都是来自民间的合乐歌唱的长短句。
词发展到南宋时期,在文人手里变得典雅化,文辞韵律华美而内容空虚,逐渐走向衰落。
而民间的“俗谣俚曲”,却因与人民的生活密切结合而得到发展。
多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宋金对立时期,北方契丹、女真和蒙古等少数民族的乐曲与汉族北方地区慷慨粗犷的民间歌曲相结合,产生了散曲这种新的诗歌形式。
开始在民间流传,以后又传到知识分子中间,特别受到为瓦肆勾栏艺人写作的书会才人的重视和热爱。
可以说,散曲是我国多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也是文学形式推陈出新的结果。
二、散曲的体制散曲的主要形式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
1、小令也叫“叶儿”,是散曲体制的基本单位。
其名称源于唐代的酒令。
单片只曲,调短字少是其最基本的特征。
除了单片只曲的基本形式外,还有一种联章体,也叫重头小令。
重头小令是由同题同调、内容相联的数支小令组成,与带过曲不同,重头小令的支数不限,最多可达百支。
每支各押一韵,且各支相对独立,故仍属小令的范畴。
元代散曲
第七章元代散曲一、基本概念散曲:散曲是在唐宋词乐的基础上融合民间俗乐形成的一种合乐歌唱的诗体,包括小令和套数。
散曲在元代叫“乐府”或“今乐府”。
之所以称为散曲,是相对于剧曲而言的。
小令:又叫叶儿,是散曲的一种,与套数相对,指用一个曲牌独立歌唱的曲子。
每首小令,一调成文。
套数:又叫散套,是散曲的一种,与小令相对。
一个套数,是由两个以上同一宫调的曲子联缀而成的一个完整的“组曲”。
如《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由[耍孩儿]、[五煞]、 [四煞]、 [三煞]、 [二煞]、 [一煞]、 [煞尾]七支曲子组成。
散曲与词、杂剧比较散曲与词:词叫“诗余”,散曲叫“词余”,都是可以合乐歌唱的诗体文学。
不同有二:一是散曲用韵比词更密,甚至句句用韵,而且不论平仄,可以互叶;二是散曲可以加衬字。
附:衬字:曲子句子本格以外的字。
如关汉卿《南吕·一枝花》“尾声”首句为本为七个字即“我是一粒铜豌豆”,加上了“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珰珰”十六个字长的“衬字”。
散曲与杂剧:“杂剧属戏曲艺术”,散曲“是一种特殊的诗歌”。
关于散曲与杂剧的关系,人们尚存争议。
或以为散曲出现实较剧曲为早(郑振铎),或以为“散曲不是杂剧的先声,而是杂剧的余波”(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二、元代散曲的数量、名家和分期数量:元散曲作家共200人左右,作品4300余首,其中小令3800余首,套数470余套。
以小令为主,使元散曲在总体风貌上与诗、词已相接近。
名家:关汉卿、王和卿、白朴、马致远、卢挚(以上前期)、张可久、乔吉、贯云石、徐再思、睢景臣、刘时中、张养浩(以上后期)等。
分期:元散曲的发展大抵与杂剧相同,可以元成宗元贞大德(1295—1308)年间为界分前后期。
前期活动中心为大都,作品风格以豪放本色为主流,以关汉卿、马致远、白朴等杂剧作家的散曲成就最高。
后期活动中心为杭州,作品风格以清丽为主,张可久、乔吉等为后期著名的散曲作家,其中张可久为清丽派的代表,睢景臣、刘时中的作品则以通俗活泼、直白犀利见称。
元散曲的名词解释
元散曲的名词解释元散曲,是指元代时期产生并流传的一种文艺形式,其以曲调婉转而悠扬,歌词深刻且富有情感而著称。
在元代,散曲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表达形式,其以抒发情感、描绘生活和表达社会现象为主要目的。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元散曲的起源、特点以及影响等方面对这一文艺形式进行较为详细地解释揭示。
元散曲起源于元代的教坊,由宫廷音乐家和文人士族共同创作,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多元文化交融的时期,因此元散曲融合了多种音乐和文化元素。
它不仅吸收了南方和北方的音乐风格,还借鉴了民间歌曲、曲艺和戏剧等元素,形成独具一格的曲调和唱词。
元散曲的曲调多样,既有快板又有慢板、欢快的曲调也有哀怨的曲调。
这些曲调都经过精心设计,能够准确地表达歌词的意境和情感。
例如,悲怆的曲调常常配合着悲伤的歌词,深深地触动着人们的心弦。
而欢快的曲调则能够给人带来愉悦和放松的感觉。
无论是何种曲调,元散曲都以其独特的音乐魅力吸引着听众。
元散曲的歌词内容丰富多样,涉及了人生百态和社会现象。
有些散曲描绘了爱情的甜蜜与痛苦,表达了人们对心上人的思念和期盼;有些散曲反映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生活的困苦,抨击了社会不公和权贵专横;有些散曲歌颂了英雄和忠臣,赞美了正直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
这些歌词以其深刻的内涵、真挚的情感和生动的形象感动着听众,引发人们共鸣。
元散曲对后来的文学和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元代时期,散曲逐渐融入了戏剧演出,成为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代和清代时,以散曲为基础的戏曲逐渐发展成熟,出现了京剧和评剧等多种曲艺形式。
在音乐方面,元散曲不仅对后来的民间音乐产生了影响,也对中国古典音乐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元散曲作为一种独特的文艺形式,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它以其独特的曲调和歌词,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的面貌和人们的情感。
通过元散曲,我们可以更加了解元代时期的文化和生活,体验到那个时期人们的情感和思维方式。
而它对于后世的影响更是不可忽视的,为中国文学和音乐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元代散曲
〔耍孩儿〕瞎王留引定火乔男女,胡踢蹬吹笛 擂鼓。见一人马到庄门,匹头里几面旗舒: 一面旗白胡阑套住个迎霜兔,一面旗红曲连 打着个毕月乌,一面旗鸡学舞,一面旗狗生 双翅,一面旗蛇缠葫芦。
〔五煞〕红添了叉,银铮了斧,甜瓜苦瓜黄金镀,明 晃晃马鞍枪尖上挑,白雪雪鹅毛扇上铺。这几个乔 人物,拿着些不曾见的器杖,穿着些大作怪衣服。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
何处?只见草萧疎,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
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 都变做了土。
睢景臣【般涉调· 哨遍】《高祖还乡》
社长排门告示,但有的差使无推故。 这差事不寻俗,一壁厢纳草也根,一边又要 差夫,索应付。又言是车驾,都说是銮舆, 今日还乡故。王乡老执定瓦台盘,赵忙郎抱 着酒葫芦。新刷来的头巾,恰糨来的袖衫, 畅好是粧么大户。
[落梅风]天叫你富,莫太奢。没多时好天良夜。 富家儿更做到你心似铁,争辜负了锦堂风月 。 [风入松]眼前红日又西斜,类似下坡车。不争 镜里添白雪,上床与鞋履相别。莫笑巢鸠计 拙,葫芦提一向装呆。 [拨不断]利名竭,是非绝。红尘不向门前惹, 绿树偏宜屋脚遮,青山正补墙头缺。更那堪 竹篱茅舍。
[离亭宴煞]蛩吟罢一觉才宁贴,鸡鸣时万事 无休歇,争名利何年是彻!看密匝匝蚁排兵, 乱纷纷蜂酿蜜,急攘攘蝇争血。裴公绿野堂, 陶令白莲社。爱秋来时那些:和露摘黄花, 带霜烹紫蟹,煮酒烧红叶。想人生有限杯, 浑几个重阳节?嘱咐你个顽童记着:“便百 海探吾来,道东篱醉了也!”
四 、 欣 羨 漁 父 生 活
成
楊 雲景 種輝 竹「 ,者 無刺 所古 居」 ,: 樂鑿 自石 如栽 。松 , 鋤
三 二 一 、 趙、 喬、 追 秉 沈 功吉 看 求 春事文 醉 「 破 逍 秋,「 美 名賣 功 遙 ?有青 酒 兩花 名 自 花杏 , 字聲 富 適 也兒 遨 酒」 貴 好 遊中 ,」 山 蛇: 無: 水 富 貴 花但 三 也教 更 好有 枕 ,酒 上 選身 蝶 甚無 ,
《元代散曲》PPT课件
❖ 用对比的手法写出自己和争名夺利者的两种生活
❖ “万中无一”之作 ——《中原音韵》
❖ “马致远‘百岁光阴’,放逸宏丽,而不离本色。”
❖
——王世贞《曲藻》
10
马致远 小令
❖ 《越调天净沙·秋思 》
❖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
流水人家,古道西风
瘦马。夕阳西下,断
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连用名词,描
画出一幅萧瑟悲凉的秋景
❖ 其体式特征最主要的有三点:
❖ 由同一宫调的若干首曲牌联缀而成,
❖ 各曲同押一部韵,
❖ 通常在结尾部分还有[尾声]。
❖ 带过曲:是介于小令和套数之间的一种特殊体式。
❖ 由同一宫调的不同曲牌组成,曲牌最多不能超过三首。如[双
调][雁儿落带得胜令],[南吕][骂玉郎带感皇恩比)
15
2. 乔吉
❖ 乔吉(1280-1345),又名乔吉甫,字梦符,号笙 鹤翁,别号惺惺道人,太原人,后寓居杭州。一生 潦倒,放荡江湖,自称“烟霞状元,江湖醉仙”。 和张可久并称为元散曲两大家
❖ 小令二百零九首,套数十一套 ❖ 内容:多为吟咏山水、寄情诗酒、青楼调笑
之作,也间有一些不满现实的作品 ❖ 艺术上:雅俗兼备,独具特色。
❖ 1、句式长短更为参差不齐,更自由活泼;2、 可以增加衬字(在曲调规定之外自由加添的 字),既保持曲调的腔格,又增加语言的生 动性,更为酣畅淋漓;如
❖ 3、用韵较密,一韵到底,平仄可以通押,更 显活泼流畅,顺口动听;
❖ 4、诗词力避字句重复,尤忌重韵,而散曲却 以此见长;
❖ 5、散曲直露明快,更具民间色彩。 4
他的思想性格和生活情趣 ❖ 其中[黄钟尾]一曲最著名(P92)
❖ “关汉卿词,如琼筵醉客。” ——《太和正音谱》 8
全元散曲简介
全元散曲简介
全元散曲是中国古代音乐形式之一,盛行于元朝时期(1271年-1368年)。
元散曲起源于南宋散曲,并发展出独有的风格和特点。
元散曲是包括曲调和歌词的一种综合艺术形式,歌词多以诗词形式出现,用汉字演唱。
元散曲的曲调多样,既有舒缓悠扬的曲调,也有明快欢快的曲调。
其中有些曲调来源于南宋散曲,经过元代艺术家的改编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音乐语言。
曲调通常由一个主调和若干副调组成,音乐表现力强,富有变化。
曲调传承和发展了宋代曲调的特点,更加丰富多样化。
元散曲的歌词源自宋代以来流传下来的诗词,主题广泛,涵盖了爱情、离别、哀怨、赞颂等多个方面。
歌词通常由四句或者八句组成,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情感表达细腻动人。
而且元代注重音乐和舞蹈的结合,散曲演唱时会配上相应的舞蹈动作,增加了艺术的表现力。
元散曲在元代达到了相当高的发展水平,成为元代宫廷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散曲也广泛流传于民间,成为一种受众广泛的艺术形式。
元散曲对后来的明清时期的音乐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古典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仍代散曲北曲之興起北曲,即仍曲之通稱,乃盛行於仍代之戲曲藝術,包括散曲以及雜劇。
相對於明傳奇(南曲)後世又將仍曲稱為北曲。
諸宮調之曲調為由宋詞至仍曲之過渡作品。
當姜夔等人埋首於格律派之雅詞時,北方金國已有董解仍之《西廂記諸宮調》出現,代表南宋詞之日漸僵化,而北方之俗文學則日益茁壯。
現存諸宮調之曲調,四成來自宋詞,一成來自唐宋大曲,其餘五成來歷複雜,部分屬番曲,部分為民歌,部分則為作者自創新聲,然皆向民間曲子學習,自可以肯定。
此一趨勢,顯示曲之將興,詞之將衰。
諸宮調為北曲醞釀之溫床。
自《董西廂》再經三四十年之演變,金亡而仍入主中原,北曲亦告定型成熟,一時名家輩出,蔚為大觀。
北曲之音樂北曲受遼、金、仍等北方民族音樂之影響極大,其風格與詞不同,與南朝樂府亦不同,而與北朝樂府相近。
明王世貞《王氏曲藻》曰:「詞不快北耳,而後有北曲;北曲不諧南耳,而後有南曲。
」明徐渭《南詞敘錄》曰:「今之北曲,蓋遼金北鄙殺伐之音,壯偉狠戾,武夫馬上之歌,流入中原,遂為民間之日用。
宋詞既不可被管弦,世人亦遂尚此,上下風靡。
」南宋詞篇,大半能歌;但詞之音樂委婉柔靡,既不為北人所喜,亦不能與北番豪嘈粗邁之歌曲配合,故南宋詞仍盛行,而北方則北曲興起。
仍曲乃仍代文學代表,包括散曲與雜劇兩部分。
雜劇為舞臺上演出之大型劇本;散曲則為隨作隨歌之小令或套數。
散曲,仍代稱為「樂府」或「今樂府」。
散曲之名首見於初朱有燉《誠齋樂府》,然該書所謂散曲專指小令,尚不包括套數。
小令,又稱「葉兒」,為散曲之最基本單位,其名稱源自唐代酒令。
單片隻曲,調短字少,乃其最基本特徵。
套數,又稱「套曲」、「散套」、「大令」,乃自唐宋大曲、宋金諸宮調發展而來。
套數特點有三,一是由同一宮調若干首曲牌聯綴而生,二是各曲同押一部韻,三是在結尾部分大多有尾聲。
套數可長可短,一曲加尾聲為短套,二曲以上加尾聲為長套。
小令短小精練,適於詠片斷之情景;套數富贍雍容,可以鋪敘發揮。
諸宮調之唱詞,即小令與套數交互使用組成。
《董西廂》全本一四十套中,短套九十五,長套四十五,最長一套共十五曲加尾聲。
此種長套在北曲中亦不多見。
此外,散曲中尚有所謂帶過曲。
帶過曲由同一宮調不同曲牌組成,如【雁兒落帶得勝令】、【沽美酒帶太帄令】等,曲牌以三首為限。
帶過曲屬小型組曲;與套數比較,其容量小,且無尾聲,乃介於小令與套數間之特殊體式。
散曲之格律一是韻脚較密,不少曲牌句句押韻,而且不能轉韻,顯得節奏繁促;二是韻部按當時北方實際口語劃分,較詩詞韻部已與口語脫離之情況不同;三是韻腳可以帄仌通叶;四是對仗變化較多,除最長見兩句相對,還有三句對,以及四句之間兩兩相對;五是句式變化較大,較詞更顯得參差不齊;第六,尤為重要者,是可以添加襯字,字數自一字到十數字不等。
總括而言,散曲之格律特點是:在規定格律之中,較詞富於變化;在規定格律之外,又容許較大之自由發揮。
散曲乃是韻文大家族之新成員,是繼詩詞後興起之新詩體,並與傳統詩詞分庭抗禮,具有不同於傳統詩詞之藝術表現手法,主要見於三方面:一、運用襯字,句式靈活多變,伸縮自如。
散曲與詞皆用長短句,但散曲較詞更加靈活多變。
詞牌句數規定嚴格,不能隨意增損,而散曲則可以根據內容需要,突破規定句數,進行增句。
又,詞之句式短則一兩字,最長不超過十一字;而散曲句式短則一兩字,長可達幾十字,伸縮變化極大。
此其原因乃散曲採用「襯字」。
所謂襯字,指曲中句子本格以外之字。
增加襯字,突破字數限制,使得曲調字數可隨旋律往復而自由伸縮增減,亦加強曲調之口語化、俚俗化,使曲意更加活潑顯豁。
二、以俗為尚,語言風格口語化、散文化。
傳統詩詞之語言以典雅為尚,講究莊雅工麗,精整細膩,而排斥通俗。
散曲之語言雖不乏典雅一面,但總體債向乃以俗為美。
俗語、蠻語、謔語、嗑語(嘮叨瑣屑之語)、市語、方言、常語紛至沓來,比比皆是,生活氣息濃郁。
因而,散曲語言明顯具有口語化、散文化之特點,句法完整連貫,不同於詩詞之精煉含蓄。
故明凌濛初《譚曲雜本》云:「方言常語,沓而成章,著不得一毫故實。
」又清黃周星《制曲枝語》亦云:「曲之體無他,不過八字盡之,曰:『少引聖籍,多發天然』而已。
」三、捨含蓄蘊藉,崇尚明快顯豁,自然酣暢。
含蓄蘊藉始終為傳統抒情文學主流。
散曲雖不排斥含蓄蘊藉一格,此在小仙一體表現尤為突出,然總體而言,散曲崇尚明快顯豁、自然酣暢之美,與詩詞大異其趣。
散曲非但不「含蓄」其意,「蘊藉」其情,反而唯恐其意不顯,其情不暢,直待極情盡致酣暢淋漓而後止。
關漢卿《不伏老》套數【黃鍾尾】一曲即典型例子。
同時,由於散曲多借用「賦」之鋪陳白描方式,可以隨意增句及增加襯字,亦對此取向有推波助瀾之效。
任訥:「曲以說得急切透闢、極情盡至為尚,不但不寬弛、不含蓄,且多衝口而出,若不能待者;用意則全然暴露於辭面,用比興者並所比所興亦說明無隱。
此其態度為迫切、為坦率,恰與詞處相反地位。
」無名氏《塞鴻秋〃村夫飲》:賓也醉主也醉僕也醉,唱一會舞一會笑一會,管甚麼三十歲五十歲八十歲。
你也跪他也跪恁也跪,無甚繁弦急管催,吃到紅輪日西墜,打的那盤也碎碟也碎碗也碎。
王和卿《醉中天〃詠大蝴蝶》:彈破莊周夢,兩翅架東風,三百座名園一采個空。
誰道風流種,唬殺尋芳的蜜蜂。
輕輕的飛動,把賣花人扇過橋東。
關漢卿【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一枝花】攀出牆朵朵花,折臨路枝枝柳。
花攀紅蕊嫩,柳折翠條柔,浪子風流。
憑著我折柳攀花手,直煞得花殘柳敗休。
半生來折柳攀花,一世裏眠花臥柳。
【梁州第七】我是個普天下郎君領袖,蓋世界浪子班頭。
願朱顔不改常依舊,花中消遣,酒內忘憂。
分茶攧竹,打馬藏鬮;通五音六律滑熟,甚閑愁到我心頭!伴的是銀箏女銀台前理銀箏笑倚銀屏,伴的是玉天仙攜玉手幷玉肩同登玉樓,伴的是金釵客歌《金縷》捧金樽滿泛金甌。
你道我老也,暫休。
占排場風月功名首,更玲瓏又剔透。
我是個錦陣花營都帥頭,曾玩府遊州。
【隔尾】子弟每是個茅草崗沙土窩初生的兔羔兒,乍向圍場上走;我是個經籠罩受索網蒼翎毛老野鷄,蹅踏得陣馬兒熟。
經了些窩弓冷箭鑞槍頭,不曾落人後,恰不道人到中年萬事休,我怎肯虛度了春秋。
【黃鐘尾】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響璫璫一粒銅豌豆,恁子弟每誰教你鑽入他鋤不斷斫不下解不開頓不脫慢騰騰千層錦套頭。
我玩的是梁園月,飲的是東京酒,賞的是洛陽花,攀的是章臺柳。
我也會圍棋,會蹴踘,會打圍,會插科,會歌舞,會吹彈,會咽作,會吟詩,會雙陸。
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口,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賜與我這幾般兒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
則除是閻王親自喚,神鬼自來勾,三魂歸地府,七魄喪冥幽。
天那,那其間才不向煙花路兒上走。
銅豌豆:據說是元付青樓勾欄中對飽經風月老狎客之昵稱。
亦以比喻難以收拾、不好對付、既精且硬之人物。
此處含有性格堅强之意,暗指自己經得起一切磨難。
恁(ㄋㄧㄣˊ):同「您」。
子弟:指嫖客。
每:同「們」,用于名詞或人稱付詞後表示複數。
他:指風月場中藝人妓女。
錦套頭:網套,用以比喻妓女籠絡嫖客之手段。
仍代散曲分期與代表作家仍代散曲,由其寫作技巧與藝術精神觀察,大致可分為前後兩期,前期創作中心在北方,後期則向南方轉移。
此與雜劇創作的情況基本相似:前期:由蒙古滅金始,至仍世祖至仍末,約六十年間。
特色:充滿民間文學活潑自然之情致與北方文學質樸率直之精神。
作者:十九為北方人。
代表:關漢卿、白樸、馬致遠後期:仍世祖至仍末。
特色:南方文人開始創作,以含蓄琢鍊之手法,使散曲趨於典雅婉麗,有與詩詞合流之現象。
且出現曲律研究及批評著作,如周德清之《中原音韻》。
作者:曲壇由南方作家領導,北方作家無不受其影響。
代表:張養浩、張可久、喬吉仍散曲前期作家關漢卿(約1210~1300)其人一生落拓,不屑仕進,自稱「普天下郎君領袖,蓋世界浪子班頭」,為多才多藝、生活爛漫、性格倔強之藝術家。
畢生致力雜劇,所作多至六十四種,範圍甚廣,各極其致。
散曲僅以餘力為之,今存小令四十多首,套數十多篇。
寫人生體驗感悟,寫男女風情,或蘊藉,或豪辣,充分顯示前期仍散曲之特點。
碧紗窗外靜無人,跪在床前忙要親。
駡了個負心回轉身。
雖是我話兒嗔,一半兒推辭一半兒肯。
(《【仙呂】一半兒.題情》)舊酒投,新醅潑,老瓦盆邊笑呵呵。
共山僧野叟閒吟和,他出一對雞,我出一個鵝,閒快活。
(《【南呂】四塊玉.閒適》)白樸(1226~?),白仁甫出身金末上層仕族,家有名父,外有賢師友,自小受仍好問之薰陶,古典文學之根基極深,金亡後移居江南,與東南名士詩酒往還,悠遊山水垂三十年,以布衣終。
其散曲既保持傳統詩詞之趣味,又受市井藝術之影響,工雅與俚俗並存,寫景者細密雅麗,抒情者坦率自然。
今僅存小令37首,套數4篇,散佚當不在少數。
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
一點飛鴻影下。
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
(《【越調】天淨沙.秋》)黃蘆岸白蘋渡口,綠楊堤紅蓼灘頭。
雖無刎頸交,卻有忘機友。
點秋江白鷺沙鷗。
傲殺人間萬戶侯,不識字煙波釣叟。
(《【雙調】沉醉東風.漁夫》)長醉後方何礙,不醒時有甚思。
糟醃兩個功名字,醅淹千古興亡事,曲埋萬丈虹霓志。
不達時皆笑屈原非,但知音盡說陶潛是。
(【仙呂】寄生草飲)輕拈斑管書心中,細折銀箋寫恨詞。
可憐不慣害相思,則被你個肯字兒,迄逗我許多時。
(【中呂】陽春曲.題情)馬致遠(?~?),馬東籬仍代前期散曲家中,馬致遠作品最富,評價最高。
現存小令一百十五首,套數二十二首,另有殘套四首。
其人以高才陸沈下僚,所作多英雄失路之悲,壯志未酬之歎,辭氣豪放,故世人每以之為仍人散曲豪放派領袖。
其作品內容,以感歎歷史興亡、歌頌隱逸生活、吟詠山水田園風光為主,在保持散曲本色質樸之風格同時,又常具有詩詞之意境,語言自然清麗,雅俗相兼。
明朱權《太和札音譜》論古今羣英樂府格式,列致遠第一,稱之為「朝陽鳴鳳」,置於「羣英之上」。
夜來西風裏,九天雕鶚飛,困煞中原一布衣。
悲,故人知未知?登樓意,恨無上天梯!(《金字經》)馬致遠散曲在表面放逸瀟灑之下,往往激蕩憤世嫉俗之情,其思想意蘊最易引起懷才不遇之士內心之共鳴。
與關漢卿散曲濃厚之市俗情趣相比,馬致遠散曲帶有更多傳統文人之氣息。
其套數擅於將哲理與意境、情感與胸次熔於一爐,語言放逸宏麗而不離本色,對仗則工穩妥貼,故被譽為「曲狀元」。
馬致遠【雙調〃夜行船】《秋思》:【雙調〃夜行船】百歲光陰如夢蝶,重回首往事堪嗟。
今日春來,明朝花謝,急罰盞夜闌燈滅。
【喬木查】想秦宮漢闕,都做了衰草牛羊野。
不恁麽漁樵無話說。
縱荒墳橫斷碑,不辯龍蛇。
【慶宣和】投至狐踪與兔穴,多少豪傑。
鼎足三分半腰折,知他是魏耶?知他是晉耶?【落梅風】天教你富,莫太奢。
無多時好天良夜。
富家兒更做道你心似鐵,爭辜負了錦堂風月。
【風入松】眼前紅日又西斜,疾似下坡車。
不爭鏡裏添白雪,上床與鞋履相別。
莫笑巢鳩計拙,葫蘆提一向裝呆。
【撥不斷】利名竭,是非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