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海安县实验中学高中语文导学案必修4第3专题《秋声赋》
《秋声赋》导学案-文档资料
《秋声赋》导学案秋声赋学习目标:1、掌握本文当中重要的实词、虚词。
夜、悚然、砰湃、明河、惨淡:清明、栗冽,方、以等等。
2、掌握本文骈散结合、铺陈渲染的写作特点以及起承转合的行文方式。
3、理解作者由无形的秋声而引发的人生感叹。
一导入课文一年四季中,春天是美的,春光灿烂,艳丽动人;夏天也是美的,热情奔放,令人回味无穷。
那么,秋天呢?更是令人难忘的。
在中国的诗句中,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
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有哪些诗句是描写秋的。
比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座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再比如马致远的《秋思》‚‛,当然还远不止这些大家一起看屏幕,这些都是描写秋的佳句,大家一起来读一读,同样是描写秋天的,却呈现出了不同的特征,讨论一下,不同在什么地方。
左边的诗句描写的秋天的哪些景象:枫叶、排云直上蓝天的鹤,这些景物充满了生计和活力,右边的诗句描写的秋天景物凋零,一片萧条的景象。
同样是写秋天的,却体现出了不同的美,那么,宋代文坛领袖欧阳修又是怎样来写秋天的呢?二自由朗读课文下面我们先从头至尾把文章朗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同时思考一下,文章哪些自然段是直接描写秋天的三研读课文1-2小节生一起回答哪些自然段是直接描写秋天的 1—2第一自然段是描写的什么?秋声生齐读这一段(串讲第一自然段)找找看,在这一段中哪些词是描写秋声的?谁给我解释一下‚如赴敌之兵‛这些词写出了秋声的什么特点?(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再把这些句子读一读,看看作者是用哪些方法来写出秋声的这些特点的?明确:比喻本体是秋声,喻体是如果说第一段是写的秋之声,那么第二段写的又是什么呢?讨论一下,如何来概括这一段的主要内容。
(先串讲这一自然段)这一段从表达方法上看可分为两部分。
分哪两部分?从‚秋之为状---余烈‛是描写,后面是议论从字面上看第一部分是写秋之状,怎样来写秋之状的呢?色容气意中学语文在线这四个字里面又体现了一个怎样的过程?秋之意是什么?神韵由形到神的过程读到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在写秋之状,接下去作者写道:‚故其为声…… ‛我们先来翻译一下可见作者写秋之状,其实是为了写秋声的由来,写出了秋声什么样的特点?悲下面把‚其所以摧败……‛一句翻译一下注意‚气‛应该怎么理解----肃杀古代杀人犯处斩,大都放在秋季,称之为秋后处斩。
高一语文必修四秋声赋教案 苏教版 教案
高一语文必修四秋声赋教案一、导入课文一年四季中,春天是美的,春光灿烂,艳丽动人;夏天也是美的,热情奔放,令人回味无穷。
那么,秋天呢?更是令人难忘的。
在中国的诗句中,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
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有哪些诗句是描写秋的。
比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座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再比如马致远的《秋思》“”,当然还远不止这些大家一起看屏幕,这些都是描写秋的佳句,大家一起来读一读,同样是描写秋天的,却呈现出了不同的特征,讨论一下,不同在什么地方。
左边的诗句描写的秋天的哪些景象:枫叶、排云直上蓝天的鹤,这些景物充满了生计和活力,右边的诗句描写的秋天景物凋零,一片萧条的景象。
同样是写秋天的,却体现出了不同的美,那么,宋代文坛领袖欧阳修又是怎样来写秋天的呢?二、自由朗读课文下面我们先从头至尾把文章朗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同时思考一下,文章哪些自然段是直接描写秋天的三、研读课文1-2小节先一起回答哪些自然段是直接描写秋天的 1-2第一自然段是描写的什么?秋声先一起把这一段齐读一遍找找看,在这一段中哪些词是描写秋天的?谁给我解释一下“如赴敌之兵”这些词写出了秋声的什么特点?(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再把这些句子读一读,看看作者是用哪些方法来写出秋声的这些特点的?比喻本体是秋声,喻体是如果说第一段是写的秋之声,那么第二段写的又是什么呢?讨论一下,如何来概括这一段的主要内容。
这一段从表达方法上看又可分为两部分哪两部分?从“秋之为状---余烈”是描写,后面是议论从字面上看第一部分是写秋之状,怎样来写秋之状的呢?色容气意这四个字里面又体现了一个怎样的过程?秋之意是什么?神韵由形到神的过程读到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在写秋之状,接下去作者写道:“故其为声”我们先来翻译一下可见作者写秋状其实是为了写秋声的由来,写出了秋声什么样的特点?悲下面把“摧败”翻译一下注意“气”应该怎么理解----肃杀古代杀人犯处斩,大都放在秋季,称之为秋后处斩。
语文必修4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三《秋声赋》最新同步教案4
语文必修IV苏教版《秋声赋》最新同步教案《秋声赋》教案4【教学目标】1、文章用各种手法,将无形的秋声写得具体可感。
2、作者在描写中融入的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研读文本,理解作者摹写秋声、化抽象为形象的方法【教学方法】探究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年四季中,春天是美的,春光灿烂,艳丽动人;夏天也是美的,热情奔放,令人回味无穷。
那么,秋天呢?更是令人难忘的。
在中国的诗句中,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
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有哪些诗句是描写秋的。
比如本单元中学习的登高(唐?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雨霖铃(宋?柳永):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描写的秋天景物凋零,一片萧条的景象。
那么,在欧阳修的笔下秋天又是怎样一幅场景呢?今天我们就学习一下他的《秋声赋》(板书题目)。
二、相关知识回忆与补充1、赋:回忆“赋”作为一种文体,它的定义和特点。
(可以结合学过的《阿房宫赋》和《赤壁赋》以及导学练内容提问一两个同学)2、欧阳修:回忆有关作者欧阳修的文学常识,请学生读一下课下注释,并作适当补充。
3、补充文题背景:本文写于作者五十三岁时。
作者晚年虽身居高位,但回首往事,屡次遭贬内心隐痛难消;面对朝廷内外的污浊、黑暗,眼见国家日益衰弱,改革又无望,不免产生郁闷心情。
就是在这种情绪驱动下,写出了这篇以悲秋为主题的赋体散文。
三、研读课文探究一:本文写作手法,通过文章的具体讲解来感知文章化虚为实,多种修辞手法描写秋声的好处和作用第一段:上节课我们已经把整篇文章进行了预习,初步掌握了文章的意思。
这节课我们着重来探究几个问题,加强对文章的理解。
课后练习二中提到清代人在《古文观止》中评价《秋声赋》说:“秋声,无形者也,却写得形色宛然,变态百出。
”请谈谈欧阳修是如何将无形的秋声写的具体可感的?(题目内容让一个学生阅读大家思考)1、这个问题可能有点大,同学们感觉无处下手,那我们首先从文中找到具体描写“秋声”的语句,再加以分析。
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之《秋声赋》教案 苏教版必修4
秋声赋一、联想导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唐杜牧《山行》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遭中》二、教学目标1.进一步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
2.体会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3.了解的写作特点。
三、走近作者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
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
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
著有《欧阳文忠公集》。
四、简介背景本文写于作者五十三岁时。
作者晚年虽身居高位,但回首往事,屡次遭贬内心隐痛难消,面对朝廷内外的污浊、黑暗,眼见国家日益衰弱,改革又无望,不免产生郁闷心情。
对政治和社会时局心情郁结,对人生短暂、大化无情感伤于怀,让作者此时处于不知如何作为的苦闷时期。
所以他对秋天的季节感受特别敏感,《秋声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五、了解文体赋是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语言上多铺张藻饰,讲究文采韵律;内容上多侧重于通过极力描绘景物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
我们学过的有杜牧的《阿房宫赋》和苏轼的《赤壁赋》。
六、研读文本(一)研读第一段1、第一自然段是描绘的什么?用何方法描绘的?该事物具有什么特点?明确:描绘秋声。
比喻的方法。
悲。
2、落实重要词句,翻译全段。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
其触於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
”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我正在夜里读书,听到有声音从西南方向传来,我惊惧地仔细倾听,说道:“奇怪啊!”起初听起来是淅淅沥沥的雨声夹杂萧萧飒飒的风声,忽然(那声音)奔腾澎湃起来,好像江河夜间波涛汹涌,暴风雨骤然来临,(那声音)碰到物体就发出金属撞击时的铿锵之声,又如同开赴敌阵的士兵,口中衔枚疾进,听不到如何号令,只有人马行走的声音。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三专题:秋声赋 导学案
高一语文学科学案章节课题:《秋声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知人论世,回忆有关欧阳修的内容,了解本文写作背景。
2.学习文章用各种手法,将无形的秋声写的具体可感的写作特点。
3.通过文本研习,了解文章结构,体会作者情感,提高文学素养。
【学习重难点】1.诵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秋声的描绘。
2.体会作者情感,提高文学素养。
【学习过程】一、了解作者欧阳修(1007—1073),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
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庐陵(今属江西)人。
四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亲以荻杆画地交他识字。
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中进士,先后在中央和地方任职,历任翰林学士、参知政事、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但多次被贬,又多次起用。
神宗熙宁四年(1071),以太子少傅身份辞职,归隐于颖州(今安徽阜阳)。
次年卒,谥文中。
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继承了唐代韩愈“文以载道”的精神,发扬古文运动传统,在散文、诗、词、史传等方面都有较高成就,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其散文对后世影响最大,著有《欧阳文忠公集》。
喜奖掖后进,苏轼、苏辙二兄弟,苏洵及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
二、写作背景欧阳修为人刚直,敢于直言,但他的一生历尽艰辛,宦海沉浮20多年,29岁时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主张被贬夷陵;39岁再度因参与“庆历新政”被贬滁州(作《醉翁亭记》);48岁那年,又被宦官诬陷,几乎出知同州。
《秋声赋》一文作于嘉佑四年(1059),欧阳修时年53岁。
这年春天他辞去开封府尹职务,专心著述。
这时的欧阳修,在政治上早已经历了多次贬官,对人生短暂、变化无情感伤于怀,在这篇文章中极尽渲染铺陈之能事,融入了作者的深沉感慨。
三、文体常识赋,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文体,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4第3专题《秋声赋》导学案
《秋声赋》导学案班级姓名【学习目标】■学习本文把无形的秋声写的绘形绘色的艺术技巧。
■领悟本文由自然事物的描绘而引出的感慨,思考作者得出的人生哲理是否有积极意义。
【粗读·感知】1.知人论世:阅读下列材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并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著有《欧阳文忠公集》。
本文写于作者五十三岁时。
作者晚年虽身居高位,但回首往事,屡次遭贬内心隐痛难消,面对朝廷内外的污浊、黑暗,眼见国家日益衰弱,改革又无望,不免产生郁闷心情。
对政治和社会时局心情郁结,对人生短暂、大化无情感伤于怀,让作者此时处于不知如何作为的苦闷时期。
所以他对秋天的季节感受特别敏感,《秋声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2.口译全文:通读课文,看注解,查工具书,逐句翻译,然后在括号里给加点的字注音,在横线上给加点的词释义。
悚然萧飒砰湃栗冽砭骨绿缛渥然槁木黟然呼号戕贼鏦鏦铮铮欧阳子方夜读书:天高日晶:佳木葱茏而可悦:乃其一气之余烈:春生秋实:物过盛而当杀:有动于中: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是谓天地之义气:3.把握文意:从一、二、三段中各找一句能大致概括此段段意的句子,然后翻译这几个句子,再各用一个三字短语概括这三段的段意,最后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旨。
第一段: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摹秋声。
第二段: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绘秋状。
第三段: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论秋感。
主旨:人事忧劳更甚于秋的肃杀。
【精读·探究】4.清人吴楚材、吴调侯在《古文观止》中评价《秋声赋》说:“秋声,无形者也,却写得形色宛然,变态百出。
”请结合课文说说作者是怎样将“秋”写得“形色宛然”的。
【明确】作者先以一连串的比喻写秋声:初淅沥以萧飒——细雨声忽……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波涛声、骤雨声鏦鏦铮铮,金铁皆鸣——金铁交鸣之声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人马之行声通过这些恰当的比喻把难以捉摸的东西变得具体可感,化抽象为具体、形象(化虚为实的手法)。
语文必修4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三《秋声赋》最新同步教案
语文必修IV苏教版《秋声赋》最新同步教案《秋声赋》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诵读,品味本赋的语言特点,体味作者历尽沧桑之后透悟的淡泊的心境。
2 掌握文中出现的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
3把握如何把抽象无形的东西写得具体可感教学重点:通过诵读,品味本赋的语言特点,体味作者历尽沧桑之后透悟的淡泊的心境。
教学难点:把握如何把抽象无形的东西写得具体可感课型:讲读结合,研讨为主,品味为辅。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二课时一、导入课文:一年四季中,春天是美的,春光灿烂,艳丽动人;夏天也是美的,热情奔放,令人回味无穷。
那么,秋天呢?更是令人难忘的。
记得我们学习《长亭送别》的时候欣赏到这样的句子“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最,总是离人泪”,同时也提及它化用于范仲淹的《苏幕遮》,当时我们要求大家去查,下面我们检查一下,看看哪位同学真得去查了?(学生背诵,师总结)。
其实在中国的诗句中,颂赞秋的文字还有很多,比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座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再比如马致远的《秋思》(齐背)。
那么,宋代文坛领袖欧阳修又是怎样来写秋天的呢?二、自由朗读课文:下面我们先从头至尾把文章朗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同时思考一下,文章哪些自然段是直接描写秋天的?三、研读课文1-2小节:1、齐答哪些自然段是直接描写秋天的?答:第一、二段。
2、第一自然段是描写的什么?秋声(齐读)。
找找看,在这一段中哪些词是描写秋天的?这些词写出了秋声的什么特点?(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再把这些句子读一读,看看作者是用哪些方法来写出秋声的这些特点的?比喻本体是秋声,喻体是波涛夜惊;赴故之兵。
3、如果说第一段是写的秋之声,那么第二段写的又是什么呢?讨论一下,如何来概括这一段的主要内容:(生可能答)秋之状问:这一段从表达方法上看又可分为两部分哪两部分?答:从“秋之为状---余烈”是描写,后面是议论。
师:从字面上看第一部分是写秋之状,怎样来写秋之状的呢?色、容、气、意问:秋之意是什么?这四个字里面又体现了一个怎样的过程?答:神韵由形到神的过程读到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在写秋之状,接下去作者写道:“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高中语文第三专题秋声赋学案苏教版必修4 学案
《秋声赋》(第一课时)1.了解欧阳修;进一步掌握赋句式整齐、对仗排比而又押韵的文体特点。
2.学习本文把无形的秋声写得绘形绘色,把萧森凄清的气氛渲染得生动、优美的艺术技巧。
3.了解本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认识安分守己、养生保命思想的消极性。
1.正字音悚.然萧飒.鏦鏦..铮铮..砭.人戕.贼皎.洁烟霏.云敛.绿缛.渥.然槁.木黟.然2.文体简介赋是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语言上多铺张藻饰,讲究文采韵律;内容上多侧重于通过极力描绘景物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
我们学过的有杜牧的《阿房宫赋》和苏轼的《赤壁赋》。
3.题目解说这是描写秋天声音的一篇赋文。
赋本是讲究句式整齐、对仗排比而又押韵的文体。
唐宋古文家们加以改造,行文中增加了散文成分,使它更自由灵活一些,称为“散赋”或“文赋”。
欧阳修的这篇赋,就是这种创新的成功之作。
本篇赋把无形的秋声写得绘形绘色,把秋夜的萧森凄清气氛渲染得生动、优美,在写作技巧上是成功的。
从内容上说,它体物写志,告诫人们不必悲秋怨秋恨秋,而要顺应自然规律,表现出一种“自足自安”的人生态度和超脱情怀。
4.关于作者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吉安)人。
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四岁丧父,家中贫困,母亲郑氏以荻杆画地教他识字。
他从小读书勤奋,仁宗天圣八年(1030)进士,历任翰林学士、枢密使、参知政事、兵部尚书等,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因上书为范仲淹等政治革新派辩护,被贬为滁州知州。
卒赠太子太傅,死谥文忠。
诗歌风格:平易疏畅,表现出了议论化、散文化的艺术倾向,开一代宋诗风气。
欧诗今存860余首。
散文风格:明畅简洁,说理透彻,抒情委婉。
他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也是当时的文坛领袖。
词作风格:风流蕴藉。
有《六一词》存世。
文学主张:倡导古文写作,进行诗文革新,提倡平实文风。
文学成就:(一)推行古文写作。
(二)奖掖后进,培养人才。
宋代诗人革新运动的领导人物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他门下。
语文必修4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三《秋声赋》最新同步教案2
语文必修IV苏教版《秋声赋》最新同步教案《秋声赋》教案2【教学目标】:1、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描写等手法,将无形的秋声写得具体可感。
2、体会作者在描写中融入的感情。
【教学重点】:学习文章采用多种手法,将无形的秋声写得具体可感。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在描写中融入的感情。
【过程设计】:[导入]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北宋“文坛盟主”欧阳修的一篇散文《秋声赋》,对于欧阳修,我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因为我们初中的时候学过他的另一篇脍炙人口的作品——《醉翁亭记》,应当还记得其中的一些名句。
(学生背出其中的一些句子)作为北宋文坛第一人,欧阳修的“诗、词、散文俱为一时之冠”,尤其是他的散文“极善摹景状物,说理畅达,抒情委婉”。
你看他把并不怎么出色的滁州山水写得那么有声有色、多彩多姿,令人神往。
他的这篇《秋声赋》后人的评价也是相当高的,《古文观止》的编者清代的吴楚材说:“秋声,无形者也,却写得形色宛然,变态百出。
”(投影)那么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他笔下的“秋天的声响”,是如何的“形色宛然,变态百出”的。
[诵读]一个学生读课文,教师和学生点评字词读音与断句。
[问题1]本文的题目是“秋声赋”,顾名思义,就是写“秋天的声响”的,那么文中哪些段落写的是秋天的声音?(学生读出)“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澎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
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分析]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几句的意思明确:起初好像是细雨微风,突然发也奔腾砰湃的声音,好像是深夜里波涛惊响,又好像是狂风暴雨猛烈袭来,碰到别的物体上,发出叮叮当当的声响,好像是金属碰撞发出的声音,又像是奔袭敌营的军队,听不到指挥的号令,只听到人的“沙沙”的脚步声和马蹄的“得得”声。
下面我们来听一段录音,看看你描述的像不像。
(播放视频)是不是描写的“宛然在目”?能够达到这样的效果,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像细雨微风、像波涛夜惊、像狂风暴雨、像金属相击、像军队奔袭,连用了五个比喻来描写写出了秋声的忽快忽慢、忽强忽弱、忽大忽小、忽隐忽显,算不算是变化多端呢?可见吴楚材他们的评价一点也不过份啊。
语文必修4苏教版第三专题第十课课《秋声赋》教案
第十课秋声赋一、导入新课自古文人多悲秋,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就有一位文人才子,抒发了秋的悲伤。
“宋玉悲秋”典故——“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九辨》。
宋玉是抒发悲秋之情的第一人。
后来很多文人不厌其烦地追随“悲秋”的主题,抒写宋玉式的悲凉,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宋代文坛领袖欧阳修笔下的秋是否有新颖之处。
(板书课题作者)二、相关知识回忆与补充1、赋:回忆“赋”作为一种文体,它的定义和特点。
(可以结合学过的《阿房宫赋》和《赤壁赋》以及导学练内容提问一两个同学)2、欧阳修:回忆有关作者欧阳修的文学常识,请学生读一下课下注释,并作适当补充。
3、补充文题背景:本文写于作者五十三岁时。
作者晚年虽身居高位,但回首往事,屡次遭贬内心隐痛难消;面对朝廷内外的污浊、黑暗,眼见国家日益衰弱,改革又无望,不免产生郁闷心情。
就是在这种情绪驱动下,写出了这篇以悲秋为主题的赋体散文。
三、研读课文第一节1.第一自然段是描写的什么?明确:秋声2.再把这些句子读一读,看看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写秋声的?明确:比喻作者用一连串的比喻,把秋声比作“波涛夜惊”“风雨骤至”“鏦鏦铮铮”“金铁皆鸣”“衔枚疾走”的人马声,通过这些恰当的比喻把难以捉摸的东西变的具体可感(化虚为实的手法)。
另外作者巧妙的利用“听”的过程写秋声,由“初”到“忽”,再到“触于物”,写出了由远而近、由小到大、凭虚而来的撞击物体的动态过程,突出了秋声变化的急剧和来势的猛烈。
从这些秋声的“形象”当中,我们可以看出秋声的什么特点?明确:悲四、研习第二节1.第一段是写秋之声,那么第二段写的又是什么呢?讨论一下,如何来概括这一段的主要内容。
(提示:从表达方式上来看,我们可以把它分为2层)明确:对“秋之为状”的描绘和对秋的议论2.第一部分是怎样来写秋之状的呢?明确:分别就秋的色、容、气、意,描绘出了秋状的四幅具有不同特征的鲜明图画,其中色、容为实,气、意为虚,手法是由实入虚,虚实结合。
《秋声赋》导学案
秋声赋导学案一、背景介绍《秋声赋》是南朝梁代文学家萧统所作的一篇赋文。
它以秋季生活与秋季景色为主线,描绘了一个悠闲自在的生活画卷,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的珍品。
本篇赋文不仅在文学上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还对我们现代人的生活有很好的启示意义。
二、文章内容《秋声赋》的文章内容十分丰富多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描绘秋季景色文章开头便运用丰富的语言描绘了秋季的景色,如“天地秋色,旷然无际,包罗万象,不可名状”,“白露未晞,草木倏然寒”,“峰峦叠嶂,岳陵峥嵘”,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秋季多姿多彩的景色。
(二)游赏诸山萧统在文章中通过对多座山峦的描写,向读者展示了他的游山经历,作者在小山上品尝茶汤、喝露,从而体验到了山林间的宁静和美好。
这一部分表现了山林生态之美与文人独特的人生态度。
(三)颂扬人生美好在文章中作者不仅描绘了秋季的景色,也表达出了自己的人生态度。
作者在文章中表现出对于自然环境、人生态度和生活艺术的追求,萧统强调“谁与共余真情,清夜信步,眼界欣荣”,表现出包容、乐观、向往、豁达的生活态度,赋予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无穷活力。
三、意义与启示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总是不断地在忙碌、奔波、追求更高效率,而过多的功利性思维已让我们陷入迷茫和压抑。
《秋声赋》的作者,以清秀的文字向现代人传递出了寻求宁静、选择简单、追求自在的生活态度,让读者在快节奏的生活中理解一种悠然自得的心境。
尝试去享受一个人的时间、品味一个人的思绪,去认识和欣赏大自然的万千风景以及文物古迹之美,是《秋声赋》为我们带来的两部分精神价值。
独自旅游,完全沉浸于自然环境之中,也是一种寻求内心的安宁和缓解压力的方法。
四、结语《秋声赋》通过对秋季景色、游山经历以及生活态度的描绘,并赋予了这些经历对于人们生活的启示和指引。
爱好文学的你,不妨从这篇经典的文学赋文中,寻找自己生活中的乐趣和灵感,体验其中的意境和生活智慧。
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4 秋声赋学案 苏教必修4苏教
高中语文第三专题4 秋声赋学案苏教必修4苏教高中语文第三专题 4 秋声赋学案苏教必修4苏教《秋声赋》一、学习目标1.学习作者多种手法摹写秋声,化抽象为形象,化虚为实的方法。
2.理解、体会作者在文中抒发的世事艰难、人生忧劳的无限感慨。
二、课前预习1.走进作者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
欧阳修继承唐代韩愈“文以载道〞的精神,发扬唐代古文运动传统,被公认为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散文、诗词、史传等方面都有较高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秋声赋》作于嘉祐四年〔1059〕,欧阳修时年53岁,这是他继《醉翁亭记》后的又一名篇。
它骈散结合,铺陈渲染,词采讲究,是宋代文赋的典范。
2.写作背景本文写于作者五十三岁时。
作者晚年虽身居高位,但回首往事,屡次遭贬内心隐痛难消,面对朝廷内外的污浊、黑暗,眼见国家日益衰弱,改革又无望,不免产生郁闷心情。
对政治和社会时局心情郁结,对人生短暂、大化无情感伤于怀,让作者此时处于不知如何作为的苦闷时期。
所以他对秋天的季节感受特别敏感,《秋声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3.复习学过的有关于秋天的诗句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三国魏•曹丕《燕歌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唐•王绩《野望》〕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唐•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唐•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南唐•李璟《浣溪沙》〕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宋•范仲淹《苏幕遮》〕〔《秋词》【唐】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4.文言知识整理〔1〕通假字忽奔腾而砰湃〔砰湃同澎湃,波涛汹涌的声音〕有动于中〔中同衷,内心〕〔2〕古今异义如赴敌之兵.〔兵,古义;军队。
高一语文必修四导学案《秋声赋》
四、对比阅读(D级)
品读柳永的《蝶恋花》(见《创新课堂》89页“诗海拾贝”),与本词进行比较。
【课堂作业】
背诵全词,加深体会词人的感情。
槛菊愁烟()明月不谙()彩笺()尺素()
二、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体会作者的情感。(B级)
三、品读诗歌,合作探究(C级)
1、古诗词中常将绵长的情感溶于景色中,词的上阕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蕴涵了词人什么情感?
2、在词的下阕中,主人公用哪两种方法来排遣离愁别恨?
3、下阕中用哪些字、词语点染出愁苦?(注意与词中前语的对应关系)
【课后反思】
【学习目标】
1.认识诗歌意象,感悟全诗意境。
2.反复诵读,体会诗人情感。
3.通过吟咏,了解古诗文赏析的一般方法和术语。
学习笔记栏
【学习重、难点】
把握词人的感情,词人奇特的想象和典故在词中的表现力。
【学习方法】
见《虞美人》导学案
【知识衔接】
1、时代背景2、作者介绍(见《创新课堂》)3、文体知识-婉约词
婉约派:婉约派为中国宋词流派。婉约,即婉转含蓄。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李煜、柳永、晏殊、欧阳修、秦观、周邦彦、李清照(宋代最著名的女词人)等。
【学习过程】
一、夯实基础(A级)
1、完成《创新课堂》“基础梳理”部分。
2、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二、研习第二段
(1)注意下面词语的意思
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气慄冽,砭人肌骨天之于物,春生秋实商,伤也
(2)翻译下面句子
a.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
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秋声赋》复习学案 苏教版必修4
《秋声赋》1.掌握并梳理“金”“疾”“而”“其”“及”“之”等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能够深入体会作者在文中抒发的世事艰难、人生忧劳的感慨之情。
3.复习习文章用各种手法,尤其是巧用比喻,摹写秋声,化抽象为形象的写作手法。
并能运用比喻手法进行片段习作。
探寻背景《秋声赋》写于作者53岁时。
作者晚年虽身居高位,但回首往事,屡次遭贬,内心隐痛难消。
又因政治和社会时局心情郁结,对人生短暂、造化无情感伤于怀,作者此时处于不知如何作为的苦闷时期。
所以他对秋天这一季节特别敏感,《秋声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赋,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形式上注重铺陈、排比、对偶、夸张,侧重写景,借景抒情。
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作“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
当今一些作家在散文题目中冠以“赋”的,如杨朔的《茶花赋》、峻青的《秋色赋》已与这种“赋”的文体无关,而是表示“赞”的意思。
1.识字注音铮铮( ) 萧飒( ) 栗冽( )渥然( )砭人肌骨( ) 呼号( ) 绿缛( )槁木( )戕贼( ) 黟然( )2.字形辨认⎩⎪⎨⎪⎧ 扉 门扉 霏 霏霏靡 靡费⎩⎪⎨⎪⎧ 谬 谬论 寥 寂寥 ⎩⎪⎨⎪⎧ 黜 罢黜 默 沉默黟 黟然 ⎩⎪⎨⎪⎧ 竦 竦身 悚 悚然4.一词多义(1)金⎩⎪⎨⎪⎧ 金铁皆鸣 名词,金属,引申为兵器 于行用金 名词,五行之一(2)疾⎩⎪⎨⎪⎧ 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 形容词,快、急速 君之疾在腠里 名词,小病疾恶如仇 动词,厌恶,憎恨(3)及⎩⎪⎨⎪⎧ 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 动词,到达 其贤不及孔子 动词,比得上(4)而⎩⎪⎨⎪⎧ 悚然而听之 连词,表修饰 物既老而悲伤 连词,表顺承(5)其⎩⎪⎨⎪⎧ 其触于物也 代词,它 百忧感其心 人称代词,可译为“他” 忧其智之所不能 代词,自己 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 语气词,表可能6 之⎩⎪⎨⎪⎧ 盖夫秋之为状也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 独立性 木遭之而叶脱 代词,指秋风 乃其一气之余烈 结构助词,的5.古今异义(1)金铁..皆鸣 古义: 。
《秋声赋》教案 (苏教版高一必修四)
《秋声赋》教案 (苏教版高一必修四)一、教师激趣导入时日匆匆,风寒如雨,雨寒如风。
人心总是不耐风雨,坐听窗外风音雨韵绵绵不绝,牵引出多少载不动、卸不去的沁凉透骨的秋情。
秋风秋雨,秋花秋月曾引发多少古今文人墨客书写下一行行或凄清或优雅的文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九百多年前,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由“秋声”而引发的一段流传千古的文思――《秋声赋》(板书课题、作者)二、讨论学习内容作为文言文,哪些内容是必学的?学习的基本顺序是怎样的?每人独立思考,在备用纸上列出几个关键词,然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形成基本共识;之后教师随机抽点小组内相互交流,形成基本共识。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继续促进学习共识的形成(可能与学生意思相近,但用词会有差异):文言文言,自然有“文”有“言”。
因此文言文的必学内容有两个,一个是“文”,一个是“言”。
“文”和“言”应该先学哪个?应该先“言”后“文”,因为字词句的意思正确理解了,才能顺利地学习其作为文章和文化作品所表达的内容和思想、形式和技巧。
其中的“言”包括字词句的音和义的理解;“文”包括表达的内容和表达的形式,因此可以切分成四个学习板块,一是“言”的字词音义,二是“言”的句子意义,三是“文”的表达内容,四是“文”的表达形式。
三、介绍学习方法浅易文言文的学习方法主要有两个,一是自主诵读,二是自主梳理。
每人要在自主诵读中疏通整理,进而自主获得,独立过关。
在此基础上,听取同学和老师的发言,从中获得启发,深化自己的学习。
同时,每诵读一次,就要让自己对课文再熟悉一步;经历四次诵读后,就能开口背诵。
讨论学习内容、介绍学习方法,体现了“把人当人、自主成长”的“非指示性”教育理念。
或许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不太存在认识上的差异和差距,但学生思考、讨论的过程,就是唤醒他们自主学习意识的过程,也是让他们意识到教师把他们当做学习主人的过程;而学生思考、讨论的结果,则让他们懂得了文言文该学什么、怎么学。
《秋声赋》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秋声赋》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秋声赋》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秋声赋》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次教学内容为《秋声赋》。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秋声赋》背景和作者以及对南朝文学发展及其重要性的认识。
2. 细读本文,根据文本理解其中的比喻、典故等,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3. 能够理解秋天的情感表达,并在此基础上思考秋天的美,开展学生感性思考和创造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对《秋声赋》的背景、审美客观性及个人体验的仔细分析,如果他们能够全面而深刻地理解,将能够更好地掌握这一文本的主题和特点;同时,也能够切实掌握散文诗的写作技巧和审美理念,有助于他们在今后的写作中展现个人的语感和写作技巧。
四、教学方法本次教学将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即讲解、解读、组织讨论等,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其理解能力。
五、教学过程1. 探讨背景首先,进行背景讲解,了解《秋声赋》的背景和作者背景,以及南朝文学的影响。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为何《秋声赋》成为南朝文学珍品。
2. 分析文本分析《秋声赋》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细读文本的技巧和方法,有助于学生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
3. 学习审美观和价值观结合相关案例,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散文诗的审美观和价值观,鼓励学生走出传统文化的限制,积极创作自己的作品。
4. 在课堂上体验秋天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一些性质浓郁的食物、温暖的茶以及蜡烛等,让学生在美好的氛围中,感受秋天。
而后,设计讨论话题,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感性思考和创造力,自由地表达他们对“秋色”的理解和情感体验。
5. 课堂作业要求学生自主收集和整理相关的“秋色”资讯,选择其中一条信息,并运用场景模拟的方式,向同学们和老师讲述以及分享。
六、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布置小组讨论,作业完成情况等形式,对学生的阅读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进行评价。
同时,要注意对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主动性进行奖励,鼓励他们积极学习,并在今后的写作中展示出来本课设计以宋人王安石的《秋声赋》为蓝本,旨在通过对经典文学的细读和探究,教育学生懂得尊重传统文化,以文化底蕴为基础创作出新的文学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目标】1.诵读课文,把握文言知识点。
2.初步感知课文,了解秋声的特色。
3.通过文本研习,了解文章结构,体会作者情感。
【教材助读】(根据教材、学习目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学)1.给加点字音。
悚.()然萧飒.()铮.( )铮砭.()人肌肤戕.()贼2.指出通假字并解释。
忽奔腾而砰湃()3.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
如赴敌之兵.()金铁..皆鸣()4.解释下列词类活用词。
欧阳子方夜.读书()春生秋实.()5.指明下列文言句式并解释。
胡为而来哉?(胡……哉:)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所以……乃……:)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奈何……:)6.什么是赋?举一二例说明。
预习反馈:1.“自古逢秋多寂寥”在我们看到的大多数古代诗词中都是无尽的伤感。
能列举出一些这样的句子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枫桥夜泊》(唐•张继)●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登高》(唐•杜甫)●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雨霖铃》(宋•柳永)●常恐秋节至,煜黄华叶衰。
《汉乐府•长歌行》2.通过课前预习,提名学生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归纳(师生互动,并结合板书)S1:秋声——比喻——悲秋状——虚实结合烘托秋声S2:秋气之肃杀S3:文章主题——抒发人事忧劳的感慨。
S4:结尾——悲凉、孤独【课堂探究】(学生活动:根据学习内容要求可分别设置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展示交流、归纳小结等环节)学生活动1(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进行具体的文本梳理,解决下面几个问题:1.第一段是如何来摹写秋声的?写出了秋声的什么特点?明确:用一连串的比喻把秋声比作“波涛夜惊”“风雨骤至”“金铁皆鸣”“衔枚疾走”的人马声,通过这些恰当的比喻把难以捉摸的东西变的具体可感。
另外作者巧妙的利用“听”的过程写秋声,由“初”到“忽”,再到“触于物”,写出了由远而近、由小到大、凭虚而来的撞击物体的秋声夜至的动态过程,突出了秋声变化的急剧和来势的猛烈,写出了秋声来势迅猛、惊天动地的特点。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绘“秋状”的?为何要极力渲染秋的萧条呢?明确:从秋色、秋容、秋气和秋意等四个方面描写作者所观的“秋状”。
明确:作者从秋“其色惨淡”、“其气栗洌”、“其意萧条”、“其声凄凄切切”以及秋风吹拂前后的草木变化诸角度极力渲染描绘秋的萧条,为下文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慨埋下伏笔。
点拨:只有找好角度才能为“渲染”找到注脚。
意思对即可。
3.文章结句“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的具体意境是什么?明确:“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是全篇的结束,作者从这些沉思冥想中清醒过来,重新面对静夜,只有秋虫和呜,衬托着作者悲凉的心境。
结尾处秋虫的和鸣,更衬出作者的感慨与孤独。
戛然而止的结尾,给文章增添了不少的感染力,在秋虫唧唧中,读者似乎也要同声一叹。
你能说说结尾的艺术特色吗?明确:第四段是全篇的结束,作者从这些沉思冕想中清醒过来,重新面对静夜,只有秋虫和鸣,衬托着作者悲凉的心境。
结尾处秋虫的和鸣,更衬托出作者的感慨与孤独。
戛然而止的结尾增添了不少的感染力,在秋虫唧唧中,读者似乎也要同声一叹了。
【当堂检测】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盖夫秋之为状也情状 B.烟霏云散消散C.丰草绿缛而争茂繁茂 D.物即老而悲伤伤心2.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悚然而听之B.烟霏云敛霏:很盛的样子。
C.丰草绿缛而争茂D. 天之于物,春生秋实3.下列句子中“而”字与例句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例:草拂之而色变A.悚然而听之 B.丰草绿缛而争茂C.物过盛而当杀 D.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E.童子莫对,垂头而睡4.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A.乃其一气之余烈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B.木遭之而叶脱酌贪泉而觉爽C.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D.盖夫秋之为状也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5.下列词语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其色惨淡,烟霏云敛 B.其容清明,天高日晶C.黟然黑者为星星 D.凄凄切切,呼号愤发6下列语句中,不属于判断句式的一项是 ( ) A.胡为而来哉? B.噫嘻悲哉!此秋声也。
C.夫秋,刑官也 D.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7下列语句中,没有出现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 A.万物劳其形 B.天之于物,春生秋实C.人为动物,惟物之灵 D.昨夜西风凋碧树8.下列选项对文段的论述错误的一项是 ( ) A.文章在文体上属文赋,既有骈赋、律赋的铺陈排比,骈词俪句,又呈现出活泼流动的散体倾向。
B.文章既承袭了写秋天肃杀萧条的传统,又烘托出人事忧劳更甚于秋的肃杀这一主题,使文章在立意上有所创新。
C.文章对秋状的描绘,是为了烘托秋声“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D.作者采用了排比、对偶、对比、双关等多种修辞手法,极力渲染秋气对自然界万物的摧9.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百忧感其心,万物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归纳总结】1.《秋声赋》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之处。
明确:《秋声赋》写秋以立意新颖著称,从题材上讲,悲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永恒题材,但欧阳修选择了新的角度入手,虽然承袭了写秋天肃杀萧条的传统,但却烘托出人事忧劳更甚于秋的肃杀这一主题,这就使文章在立意上有所创新。
2.对于这篇文章的主题,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这是一篇典型的悲秋之作,如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所说的“这是一篇以悲秋为主题的赋体散文,抒发了作者在政治上不能有所作为的郁闷心情。
”另一种认为“同以往的许多‘悲秋’之作相比,本文既无失意的惆怅,又无身世的感伤,体现了作者豁达超然的情怀。
”结合作者的生平和思想,你认同哪一种观点?如有不同于这两种观点的也可谈谈自己的观点。
明确:欧阳修为人刚正,敢于直言,但他的一生历尽艰辛,宦海升沉20多年,29岁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主张被贬夷陵;39岁再度因参与“庆历新政”被贬滁州;48岁那一年,又被宦官诬陷,几乎出知同州。
他本来体弱多病,40岁就白发萧疏了。
虽然自至和元年开始结束贬谪外放的生活,重新获得朝廷重用,官职也一路升迁,但长年的政治斗争使他感到心力交瘁,所以在这篇53岁时写成的《秋声赋》流露出了这种希望与世无争,修身养性的思想。
《秋声赋》是欧阳修的一种超然情怀的体现,但这种超然不同于那种从容地面对现实,襟怀旷达的人生态度,而是历尽沧桑之后的一种透悟一种淡泊的心境。
【问题拓展】(根据课堂学习目标设置1-2个探究题或拓展训练留给学生课后完成)1.本文行文摇曳多姿,又不失简峭、精练,结构谨严,体现了起、承、转、合的基本写作原理,很值得我们写作时学习。
你能分析一下吗?明确:(答案见《高中语文教学设计〈必修四〉,此略》)2.背诵全文,并翻译。
3.阅读下文,并完成相关练习。
剪得秋光入卷来王清铭①我一直以为在稿纸上划下一个“秋”字,就有萧索的秋风吹过,落叶纷纷布满我的视野。
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
长安是贾岛生活过的诗情宛转的都城,秋风只在千年前将轻愁悄然拂上他的心头。
古人很形象地把秋天嫁接到心头,然后创出另一个字:愁。
②也不是现代都市的楼太高,遮住秋风往来的路径。
城市人越来越多,树越来越少,那些作为城市风景的行道树多是常年不凋的树种。
踯躅在繁华都市,想拾取一片落叶跟想在都市的喧嚣中找一点诗意一样难。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大雁大概只栖息在唐诗宋词的枝桠上,西楼有霓虹灯、白炽灯和各种彩灯,却挤不进一片昏黄的月光。
晴空一鹤排云上,可鹤都住在供观赏的动物园,要引的诗情碰到冰凉的铁栅栏便铩羽了。
③在城市很难找到秋天的痕迹。
温室效应使季节的界限模糊,我生活的这座南方小城,套一件夹克就可以穿越整个冬天,何况气候变化不大的秋天?现代都市人不知什么原因,都很忙,没有几个人去注意秋天枝头飘落的那几片落叶,更不会将它们夹进心情笔记,即使远上寒山,也只在红于二月花的霜叶前留此存照。
淮南一叶下,自觉洞庭波。
这样的诗情大概也随洞庭湖的水位水落石出了。
④现代人讲究实用,美化环境用塑料花、水泥树,谁也不想为清扫落叶去浪费金钱般的时间,难怪落叶的金黄色难以染上他们的心灵。
标志秋天到来的是公园里的枫树。
小枫一夜偷天酒,却倩孤松掩醉容。
这样妙趣横生的想象现代人构思不出,即使灵光一现,务实的他们考虑更多是枫树偷饮的究竟是茅台酒,还是XO。
晓来谁来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感情日益淡薄的都市人可以洒脱的挥手告别,谁会为思乡情、离别情掬一把廉价的眼泪呢?⑤秋很难登上都市人拥挤的心头,那份因悲秋、伤秋而引起的愁也很难在攒动的都市落脚,但为什么世故的都市人却经常愁云密布?花自飘零水自流,都在都市人的目光之外;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是股票指数、房价涨幅。
⑥秋需要用心体验,冷漠的都市人很难有一叶知秋的感触。
郁达夫写故都的秋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现在又有几个人去倾听这心灵深处的律动呢?也不是都市人心灵不敏感,他们关心更多的是身外之物,至于心头的细微感受总被忽略,更遑论生命的内在关照?⑦以前读古典诗歌,记得有一个术语叫“萧索美”,具体含义不甚明了。
秋天草木凋零,西风渐紧,北雁南飞,让人联想起时光流逝,心灵无端生出些许感伤。
这感伤犹如凋零的花,枯落的黄叶,远去的雁给人带来诗情和美感。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或许,我们需要一付聆听天籁的耳朵。
⑧海德格尔说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对我们来说,也许太空泛了。
我们先要做的事是去注意身边的一片落叶,且不要去拒绝落叶给我们心灵带来的清、静和悲凉。
金钱能买到很多东西:但买不到生命深处的诗情。
如果典当了固有的诗意体验:生命还剩下多少本真?⑨诗情也似并刀快,剪得秋光入卷来。
让陆游的《秋思》给生活在都市中的你剪来几朵渐开的黄菊,几声零落的雁呜;剪一点诗情,给枯竭的心灵。
10.作者说“秋很难登上都市人拥挤的心头”,请从主客观两方面分条陈述这样说的原因。
11.古典诗歌的“萧索美”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12.文章以陆游的《秋思》诗句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13.阅读第⑧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谈谈你的感受和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