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文学常识总结.docx

合集下载

高中文科物理会考基础知识点总结

高中文科物理会考基础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学业水平考试要点解读(文科)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描述要点解读一、质点1.定义:用来代替物体而具有质量的点。

2.实际物体看作质点的条件:当物体的大小和形状相对于所要研究的问题可以忽略不计时,物体可看作质点。

二、描述质点运动的物理量1.时间:时间在时间轴上对应为一线段,时刻在时间轴上对应于一点。

与时间对应的物理量为过程量,与时刻对应的物理量为状态量。

2.位移:用来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是矢量,用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

路程是标量,它是物体实际运动轨迹的长度。

只有当物体作单方向直线运动时,物体位移的大小才与路程相等。

3.速度:用来描述物体位置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是矢量。

(1)平均速度:运动物体的位移与时间的比值,方向和位移的方向相同。

(2)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时刻或位置的速度。

瞬时速度的大小叫做速率。

(3)速度的测量(实验) ①原理:tx ∆∆=。

当所取的时间间隔越短,物体的平均速度v 越接近某点的瞬时速度v 。

然而时间间隔取得过小,造成两点距离过小则测量误差增大,所以应根据实际情况选取两个测量点。

②仪器:电磁式打点计时器(使用4∽6V 低压交流电,纸带受到的阻力较大)或者电火花计时器(使用220V 交流电,纸带受到的阻力较小)。

若使用50Hz 的交流电,打点的时间间隔为0.02s 。

还可以利用光电门或闪光照相来测量。

4.加速度(1)意义:用来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是矢量。

(2)定义:t v a ∆∆=,其方向与Δv 的方向相同或与物体受到的合力方向相同。

(3)当a 与v 0同向时,物体做加速直线运动;当a 与v 0反向时,物体做减速直线运动。

加速度与速度没有必然的联系。

三、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1.匀变速直线运动(1)定义: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相等的直线运动。

(2)特点:轨迹是直线,加速度a 恒定。

当a 与v 0方向相同时,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反之,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精选4篇)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精选4篇)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精选4篇)物理知识点总结篇一1、物体的平衡:物体的平衡有两种情况:一是质点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二是物体不转动或匀速转动(此时的物体不能看作质点)。

2、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①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物体的加速度为零。

②平衡条件:合力为零,亦即F合=0或∑Fx=0,∑Fy=0a、二力平衡:这两个共点力必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b、三力平衡:这三个共点力必然在同一平面内,且其中任何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即任何两个力的合力必与第三个力平衡c、若物体在三个以上的共点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通常可采用正交分解,必有:F合x=F1x+F2x+………+Fnx=0F合y=F1y+F2y+………+Fny=0(按接触面分解或按运动方向分解)③平衡条件的推论:(ⅰ)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它所受的某一个力与所受的其它力的合力等值反向。

(ⅰ)当三个共点力作用在物体(质点)上处于平衡时,三个力的矢量组成一封闭的三角形按同一环绕方向。

3、平衡物体的临界问题:当某种物理现象(或物理状态)变为另一种物理现象(或另一物理状态)时的转折状态叫临界状态。

可理解成“恰好出现”或“恰好不出现”。

临界问题的分析方法:极限分析法:通过恰当地选取某个物理量推向极端(“极大”、“极小”、“极左”、“极右”)从而把比较隐蔽的临界现象(“各种可能性”)暴露出来,便于解答。

易错现象:(1)不能灵活应用整体法和隔离法;(2)不注意动态平衡中边界条件的约束;(3)不能正确制定临界条件。

学好物理有哪些窍门独立做题。

要独立地(指不依赖他人),保质保量地做一些题。

题目要有一定的数量,不能太少,更要有一定的质量,就是说要有一定的难度。

任何人学习数理化不经过这一关是学不好的。

独立解题,可能有时慢一些,有时要走弯路,有时甚至解不出来,但这些都是正常的,是任何一个初学者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高中物理文学常识大全

高中物理文学常识大全

高中物理文学常识大全1. 牛顿三大定律- 第一定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若受力平衡,则保持原状态。

- 第二定律:物体受到的力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

- 第三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2. 能量守恒定律能量不会自行消失或产生,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3. 功和功率- 功:力对物体做的功。

功等于力乘以物体的位移与力的夹角的余弦值。

- 功率:单位时间内做功的大小。

4. 电流和电阻- 电流:电荷通过导体的流动。

单位为安培(A)。

- 电阻:导体阻碍电流流动的程度。

单位为欧姆(Ω)。

5. 电压和电功率- 电压:电流通过导体时所受的压力。

单位为伏特(V)。

- 电功率:单位时间内电能的转化或消耗。

6. 光的折射和反射- 折射:光线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后改变传播方向。

- 反射:光线遇到平坦物体时,从物体上反弹回来。

7. 机械波和电磁波- 机械波:需要介质传播的波动,如声波。

- 电磁波:不需要介质传播的波动,如光波和无线电波。

8. 物质的三态物质存在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不同状态。

9. 摩擦力和重力- 摩擦力:两个物体之间接触时产生的阻碍运动的力。

- 重力:地球吸引物体向下的力。

10. 力的合成和分解- 力的合成:将多个力按照一定的规则合并为一个力的过程。

- 力的分解:将一个力拆分为多个力的过程。

11. 波的特性- 干涉:两个波相遇并产生叠加现象。

- 衍射:波经过障碍物后发生弯曲现象。

- 偏振:波的振动方向限制在某个方向上。

以上是高中物理文学常识的一部分,希望对你有帮助。

文科物理必修知识点总结

文科物理必修知识点总结

文科物理必修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物理世界的基本认识1.1 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特点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它主要研究物质的运动规律和相互关系,研究宇宙中的物质和能量。

物理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和能量,特点是基础,严谨和前卫。

1.2 物理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方法物理学的基本问题主要包括物质的本质、物理规律、物质的相互作用等。

物理学的基本方法主要有观察、实验、分析和综合等方法。

第二章运动的基本规律2.1 运动的描述运动的描述主要包括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的描述,以及运动的图像表示和描述等。

2.2 牛顿运动定律牛顿第一定律认为:在不受外力作用的情况下,物体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牛顿第二定律认为: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合外力成正比,并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牛顿第三定律认为: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会产生相互作用力,而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2.3 运动的规律运动的规律包括匀速直线运动、加速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是物体的位移和时间成正比,速度保持不变;加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是物体的位移和时间成二次函数关系,速度随时间改变;曲线运动的规律是物体在曲线上的路程和对应时间。

第三章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的运动3.1 力的概念和分类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接触力、重力、弹力、摩擦力和拉力等。

3.2 物体的平衡物体的平衡主要包括静平衡和动平衡。

静平衡是指物体在受到多个力的作用下保持不动的状态;动平衡是指物体在受到多个力的作用下以恒定速度做直线运动。

3.3 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主要包括识别作用力和物体的加速度、计算合外力和物体的质量、解释物体的运动状态和轨迹等。

第四章动能、动能定理和动力学4.1 动能的概念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它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成正比。

4.2 动能定理动能定理认为:物体的动能变化等于作用在物体上的合外力所作的功。

4.3 动能和动力学的应用动能和动力学的应用主要包括动能与速度、动能和作用力、动能和力的做功等。

高中物理文学常识

高中物理文学常识

高中物理文学常识一、力学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体和轻物体下落一样快;并在比萨斜塔做了两个不同质量的小球下落的实验,证明了他的观点是正确的,推翻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质量大的小球下落快是错误的)。

2、1654年,德国的马德堡市做了一个轰动一时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3、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著作中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即牛顿三大运动定律)。

4、17世纪,伽利略通过构思的理想实验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得出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5、英国物理学家胡克对物理学的贡献:胡克定律;经典题目:胡克认为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弹簧的弹力才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

6、1638年,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一书中,运用观察-假设-数学推理的方法,详细研究了抛体运动。

17世纪,伽利略通过理想实验法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7、人们根据日常的观察和经验,提出“地心说”,古希腊科学家托勒密是代表;而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大胆反驳地心说。

8、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大定律。

9、牛顿于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实验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10、1846年,英国剑桥大学学生亚当斯和法国天文学家勒维烈(勒维耶)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并观测到海王星,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汤苞用同样的计算方法发现冥王星。

高中物理必背基础知识.docx

高中物理必背基础知识.docx

高中物理必背基础知识高中物理必背基础知识高中物理作为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逻辑思维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高中物理学习的过程中,有一些基础知识是必须要牢记于心的。

下面将介绍一些高中物理必背的基础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门学科。

一、力、能量和功1. 力的定义和性质:力是改变物体状态的原因,有方向和大小。

重力、弹力、摩擦力、拉力等都是常见的力。

2.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直到有外力使其改变。

3. 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其上的合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F=ma。

4.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任何物体受到的作用力,总有一个相等大小、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作用在另一个物体上。

5. 功的定义和计算:功是力对物体位移所做的功率。

功等于力乘以位移和力的夹角的余弦值。

6. 动能和势能: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平方成正比。

势能是物体由于位置而具有的能量,例如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二、电学基础知识1. 电荷与电场:电荷是电性质的基本粒子,包括正电荷和负电荷。

电场是电荷周围的物理场,描述了电荷对其他电荷的作用力。

2. 电流、电压和电阻:电流是电荷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数量,单位是安培。

电压是电势差,单位是伏特。

电阻是导体阻碍电流流动的程度,单位是欧姆。

3. 欧姆定律:在恒定温度下,电流与电压成正比,与电阻成反比。

4. 串联和并联电路:在串联电路中,电流只有一条路径可走;在并联电路中,电流有多条路径可走。

串联电路中的总电阻等于各个电阻之和,而并联电路中的总电阻等于各个电阻的倒数之和。

5. 静电场和电势:静电场是由静止电荷产生的电场。

电势是电场中单位正电荷所具有的势能,单位是伏特。

6. 磁场和电磁感应:磁场是由电流或磁荷所产生的物理场。

电磁感应是由磁场变化而产生电势差和电流的现象。

(超详)高中物理知识点归纳汇总,DOC

(超详)高中物理知识点归纳汇总,DOC

欢迎阅读物理重要知识点总结学好物理要记住:最基本的知识、方法才是最重要的。

学好物理重在理解........(概念、规律的确切含义,能用不同的形式进行表达,理解其适用条件) (最基础的概念,公式,定理,定律最重要);每一题中要弄清楚(对象、条件、状态、过程)是解题关健对联: 概念、公式、定理、定律。

(学习物理必备基础知识)受力分析入手(即力的大小、方向、力的性质与特征,力的变化及做功情况等)。

再分析运动过程(即运动状态及形式,动量变化及能量变化等)。

最后分析做功过程及能量的转化过程;然后选择适当的力学基本规律进行定性或定量的讨论。

强调:用能量的观点、整体的方法(对象整体,过程整体)、等效的方法(如等效重力)等解决Ⅱ运动分类:(各种运动产生的力学和运动学条件及运动规律.............)是高中物理的重点、难点高考中常出现多种运动形式的组合追及(直线和圆)和碰撞、平抛、竖直上抛、匀速圆周运动等①匀速直线运动F合=0 a=0 V0≠0②匀变速直线运动:初速为零或初速不为零,③匀变速直、曲线运动(决于F合与V0的方向关系) 但F合= 恒力④只受重力作用下的几种运动:自由落体,竖直下抛,竖直上抛,平抛,斜抛等1tg?=FF F212sincosθθ+注意:(1) 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定则。

(2)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F1-F2 ?? F??F1 +F2 ?(3) 合力大小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

?F=0 或?F x=0 ?F y=01推论:[1]非平行的三个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则这三个力一定共点。

按比例可平移为一个封闭的矢量三角形[2]几个共点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其中任意几个力的合力与剩余几个力(一个力)的合力一定等值反向三力平衡:F3=F1 +F2摩擦力的公式:(1 ) 滑动摩擦力:f= ?N说明:a、N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可以大于G;也可以等于G;也可以小于Gb、?为滑动摩擦系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N无关.(2 ) 静摩擦力: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大小范围:O? f静? f m (f m为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有关)其中“雨天路滑车辆减速行驶”的原理。

高中文科物理会考知识点总结

高中文科物理会考知识点总结

高中文科物理会考知识点总结高中物理学业水平考试要点解读(文科)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第一章介绍了描述物体运动的基本物理量,其中包括质点的定义和实际物体看作质点的条件。

此外,还详细介绍了时间、位移和速度等物理量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描述第二章主要介绍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首先,对匀变速直线运动进行了定义和特点的描述。

然后,详细阐述了速度时间关系和位移时间关系的基本规律,并推导出了速度位移关系和平均速度等重要推论。

最后,介绍了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的位移之差的计算方法。

删除了第三章自由落体运动的内容,因为题目要求删除明显有问题的段落。

改写后的文章:本文介绍了高中物理学业水平考试文科中的运动描述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要点。

在第一章中,我们了解了描述物体运动的基本物理量,包括质点、时间、位移和速度等。

第二章重点介绍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包括定义、特点、基本规律和重要推论等。

我们研究了速度时间关系、位移时间关系、速度位移关系和平均速度等概念,并了解了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的位移之差的计算方法。

力的合成是指已知多个分力,求它们的合力。

在实验中,可以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来探究力的合成。

为了减小误差,需要保证橡皮条的形变情况相同,细绳应该长一些,力的方向要记在白纸上,并选定合适的标度。

力的分解是指已知合力,求它们的分力。

分解时需要按照力的实际作用效果来进行。

而力的正交分解则不需要考虑实际作用效果,只需要建立直角坐标系,让尽可能多的力在坐标轴上,被分解的力越少越好。

弹力的求解需要判断弹力的有无,并计算弹力的大小。

对于弹簧的弹性形变,可以利用胡克定律求解;对于非弹簧物体的弹力,需要结合物体的运动情况,利用动力学规律求解。

静摩擦力的求解需要判断静摩擦力的有无,并计算静摩擦力的大小。

静摩擦力的大小取决于受力物体的运动情况,可以利用动力学规律来计算。

正确的受力分析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基础和关键。

高中物理文学常识知识点汇总

高中物理文学常识知识点汇总

高中物理文学常识一、力学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体和轻物体下落一样快;并在比萨斜塔做了两个不同质量的小球下落的实验,证明了他的观点是正确的,推翻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质量大的小球下落快是错误的)。

2、1654年,德国的马德堡市做了一个轰动一时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3、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著作中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即牛顿三大运动定律)。

4、17世纪,伽利略通过构思的理想实验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得出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5、英国物理学家胡克对物理学的贡献:胡克定律;经典题目:胡克认为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弹簧的弹力才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

6、1638年,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一书中,运用观察-假设-数学推理的方法,详细研究了抛体运动。

17世纪,伽利略通过理想实验法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7、人们根据日常的观察和经验,提出“地心说”,古希腊科学家托勒密是代表;而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大胆反驳地心说。

8、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大定律。

9、牛顿于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实验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10、1846年,英国剑桥大学学生亚当斯和法国天文学家勒维烈(勒维耶)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并观测到海王星,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汤苞用同样的计算方法发现冥王星。

高中文科物理会考知识点总结

高中文科物理会考知识点总结

高中文科物理会考知识点总结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它研究物质、能量和它们相互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

高中物理涵盖了许多基础知识和重要概念,掌握这些知识和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将对高中文科物理会考的知识点进行总结,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

一、力学1. 运动的基本概念2. 线性运动3. 平抛运动4. 圆周运动5. 牛顿三定律6. 力的合成与分解7. 弹簧力和万有引力8. 力的平衡9. 动量与冲量二、热学1. 热力学基本概念2. 温度与热量3. 热量传递4. 理想气体定律5. 热机效率三、光学1. 光的直线传播2. 光的反射和折射3. 光的色散和衍射4. 光的波动性5. 光的偏振和光的双折射四、电磁学1. 电荷与电场2. 电场中的静电力3. 电场中的静电势4. 同质点电荷的运动5. 电流与电路6. 磁场与磁感应7. 电磁感应以上就是高中文科物理会考的主要知识点,接下来,我们会对每个知识点进行具体的分析和总结。

一、力学在高中文科物理中,力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模块。

它主要研究物体的运动、变形和相互之间的相互作用。

力学的基础是牛顿力学,主要包括运动学和动力学。

在这里,我们重点关注的是运动学的内容。

1. 运动的基本概念运动是物体在空间中位置的变化。

在运动的研究中,常用来描述运动状态的物理量有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位移是指物体在运动过程中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的距离和方向的变化,速度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大小和方向,加速度是指速度的变化率。

2. 线性运动线性运动是物体沿着直线运动的运动状态。

在线性运动的研究中,我们主要关注物体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当物体的速度保持不变时,称其为匀速直线运动;当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发生改变时,称其为变速直线运动。

3. 平抛运动平抛运动是指物体在一定初速度的情况下,在竖直方向上受重力作用的影响,同时在水平方向上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情况。

高中物理必修选修教材文化常识汇总

高中物理必修选修教材文化常识汇总

高中物理必修选修教材文化常识汇总本文档旨在汇总高中物理必修和选修教材中的文化常识,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并拓宽视野。

必修教材1. 《高中物理必修一》- 第一单元:物理学引论- 研究物理学的起源与发展,了解物理学的重要学派和代表人物。

- 第二单元:力学- 掌握牛顿三大定律的基本原理,了解牛顿力学在历史和现实中的应用。

- 第三单元:运动学- 研究质点的运动规律和运动描述,了解运动学在日常生活和科技领域的应用。

2. 《高中物理必修二》- 第一单元:电学基础- 掌握电荷、电场和电势的概念,了解电学在电路和电器中的应用。

- 第二单元:传感器与电测仪器- 了解常见传感器和电测仪器的原理和应用,掌握物理测量的基本方法。

- 第三单元:电磁感应- 研究电磁感应现象和电磁场的作用,了解电磁感应在发电和变压器中的应用。

3. 《高中物理必修三》- 第一单元:光学基础- 掌握光的传播规律和光的折射、反射现象,了解光的波粒二象性。

- 第二单元:视听与信息技术- 了解人类的视听感觉机制和常见信息技术的原理,探索视听和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 第三单元:量子物理和原子物理- 了解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原子的结构,了解量子物理在电子器件和核能中的应用。

选修教材1. 《高中物理选修一》- 第一单元:宇宙中的物质- 了解宇宙中的物质组成和演化,了解天体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 第二单元:微观世界- 探索微观粒子的性质和相互作用,了解粒子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

- 第三单元:物理学的方法和哲学思想- 了解物理学的方法论和哲学思想,探讨科学与人文的关系。

2. 《高中物理选修二》- 第一单元:机械与生活- 探索机械运动的原理和机械设备的设计,了解机械工程在生活中的应用。

- 第二单元:热和能- 掌握热的传导、热的扩散和热辐射的基本原理,了解能源转换和利用的科学原理。

- 第三单元:电磁波与无线通信- 了解电磁波的产生和传播机制,了解无线通信和电磁波的应用。

高中文科物理会考知识点总结【精选文档】

高中文科物理会考知识点总结【精选文档】

高中物理学业水平考试要点解读(文科)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描述要点解读一、质点1.定义:用来代替物体而具有质量的点。

2.实际物体看作质点的条件:当物体的大小和形状相对于所要研究的问题可以忽略不计时,物体可看作质点。

二、描述质点运动的物理量1.时间:时间在时间轴上对应为一线段,时刻在时间轴上对应于一点。

与时间对应的物理量为过程量,与时刻对应的物理量为状态量。

2.位移:用来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是矢量,用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路程是标量,它是物体实际运动轨迹的长度。

只有当物体作单方向直线运动时,物体位移的大小才与路程相等.3.速度:用来描述物体位置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是矢量。

(1)平均速度:运动物体的位移与时间的比值,方向和位移的方向相同。

(2)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时刻或位置的速度。

瞬时速度的大小叫做速率。

(3)速度的测量(实验) ①原理:tx v ∆∆=。

当所取的时间间隔越短,物体的平均速度v 越接近某点的瞬时速度v .然而时间间隔取得过小,造成两点距离过小则测量误差增大,所以应根据实际情况选取两个测量点。

②仪器:电磁式打点计时器(使用4∽6V 低压交流电,纸带受到的阻力较大)或者电火花计时器(使用220V 交流电,纸带受到的阻力较小)。

若使用50Hz 的交流电,打点的时间间隔为0。

02s.还可以利用光电门或闪光照相来测量。

4.加速度(1)意义:用来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是矢量。

(2)定义:tv a ∆∆=,其方向与Δv 的方向相同或与物体受到的合力方向相同。

(3)当a 与v 0同向时,物体做加速直线运动;当a 与v 0反向时,物体做减速直线运动。

加速度与速度没有必然的联系。

三、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1.匀变速直线运动(1)定义: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相等的直线运动。

(2)特点:轨迹是直线,加速度a 恒定。

当a 与v 0方向相同时,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反之,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范文(9篇)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范文(9篇)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范文一、分子动理论1.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1)分子模型:主要有两种模型,固体与液体分子通常用球体模型,气体分子通常用立方体模型.(2)分子的大小①分子直径:数量级是10-10m;②分子质量:数量级是10-26kg;(3)阿伏加德罗常数1.mol任何物质所含有的粒子数,NA=6.02____1023mol-1____分子热运动分子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1)扩散现象相互接触的不同物质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温度越高,扩散越快,可在固体、液体、气体中进行.(2)布朗运动悬浮在液体(或气体)中的微粒的无规则运动,微粒越小,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显著.____分子力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且都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随分子间距离的减小而增大,但总是斥力变化得较快.二、内能____分子平均动能(1)所有分子动能的平均值.(2)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____分子势能由分子间相对位置决定的能,在宏观上分子势能与物体体积有关,在微观上与分子间的距离有关.3.物体的内能(1)内能:物体中所有分子的热运动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2)决定因素:温度、体积和物质的量.三、温度1.意义:宏观上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微观上标志物体中分子平均动能的大小).2.两种温标(1)摄氏温标t:单位℃,在____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冰点作为0℃,沸点作为100℃,在0℃-100℃之间等分____份,每一份表示1℃.(2)热力学温标T:单位K,把-273.15℃作为0K.(3)就每一度表示的冷热差别来说,两种温度是相同的,即ΔT=Δt.只是零值的起点不同,所以二者关系式为T=t+273.15.(4)绝对零度(0K),是低温极限,只能接近不能达到,所以热力学温度无负值.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范文(二)电场力做正功,电势能减小,电场力做负功,电势能增大,正电荷在电场中受力方向与场强方向一致,所以正电荷沿场强方向,电势能减小,负电荷在电场中受力方向与场强相反,所以负电荷沿场强方向,电势能增大,但电势都是沿场强方向减小。

高中物理文科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文科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文科知识点总结高中物理文科知识点总结高中物理是一门十分重要的理科学科,它研究的是自然界的物质及其相互关系,涵盖了很多知识点。

下面是我对高中物理文科知识点的总结,共查找了1000多字。

第一章:光的基本概念与光的传播1. 光的三个基本定律:直线传播、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

2. 光的速度与介质的折射率的关系。

3. 光的路径和常见光学器件的使用。

第二章:几何光学1. 物体、像和像的成像规律。

2. 物体与像的关系:放大、缩小和倒立。

3. 镜子的种类:平面镜、球面镜和中心镜。

4. 镜子成像的规律和方法,包括凸镜和凹镜。

第三章:光的波动性1. 光的干涉现象:有两个波源的干涉和薄膜干涉。

2. 光的衍射现象:狭缝衍射和衍射光栅。

3. 光的偏振现象和偏振光的特性。

第四章:电荷与电场1. 电荷的基本单位和守恒定律。

2. 电场的概念及其性质。

3. 高斯定律及其应用。

4. 电场与电势的关系。

第五章:电场中的电荷运动1. 电场力与电势能的关系。

2. 单摆电子模型和射线模型。

3. 质点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

4. 电荷在电场中的受力分析和运动规律。

第六章:电流与电路1. 电流的概念和流动规律。

2. 电阻的概念和种类。

3. 电阻与电流、电压的关系。

4. 欧姆定律和基尔霍夫定律。

第七章:磁场1. 磁场的概念和性质。

2. 磁场与电流的相互作用。

3. 磁场力的大小和方向。

4. 磁场中的质点运动规律。

第八章:电磁感应和电磁波1.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和楞次定律的表达方式。

2. 变化磁场中的电流的变化规律。

3. 电磁感应现象和应用。

4. 电磁波的基本概念和特性。

第九章:光的本质和光的量子性1. 光的粒子性和波动性的实验现象。

2. 光的波粒二象性的理论表达。

3. 波尔电子理论和光电效应。

4. 光的能量与频率的关系。

第十章:原子和原子核1. 原子的组成和结构。

2. 基态和激发态的概念。

3. 原子核的组成和结构。

4. 原子核的稳定性和射线的辐射。

(完整版)高中物理必备全部知识点总结.docx

(完整版)高中物理必备全部知识点总结.docx

让“无理”变得有理物理一、静力学:1.几个力平衡,一个力是与其它力合力平衡的力。

2.两个力的合力: F 大+F 小 F 合 F 大-F 小。

三个大小相等的共面共点力平衡,力之的角120 0。

3.力的合成和分解是一种等效代,分力与合力都不是真的力,求合力和分力是理力学的一种方法、手段。

4F1F2F3(拉密定理)。

.三力共点且平衡,2 sin 3sin 1sin5.物体沿斜面匀速下滑,tan。

6.两个一起运的物体“ 好脱离” :貌合神离,力零。

此速度、加速度相等,此后不等。

7.不可伸,其两端拉力大小相等,上各点力大小相等。

因其形被忽略,其拉力可以生突,“没有力” 。

8.簧两端力大小相等,簧的力不能生突。

9 .杆能承受向拉力、力,能承受横向力。

力可以生突,“没有力” 。

10、杆一端,另一端受合力方向:沿杆方向。

二、运学:1.在描述运,在运学中,可以任意取参照物;在理力学,只能以地参照物。

2.匀速直运:用平均速度思考匀速直运,是来方便:V1V2S1 S2V V t22T23 .匀速直运:等分,S n Sn 1aT 2,位移中点的即速度V12V 22, V S V tV S2222点痕求速度、加速度:V t S1 S2,a S22S1,a S n S1 2T T n221 T 4 .匀速直运,v0= 0:等分点:各刻速度比: 1 : 2 : 3 : 4 : 5各刻位移比: 1 : 4 : 9 : 16 :25各段内位移比: 1 : 3 :5 : 7 :9位移等分点:各刻速度比: 1 ∶ 2 ∶ 3 ∶⋯⋯到达各分点比 1 ∶ 2 ∶ 3 ∶⋯⋯通各段比 1 ∶ 2 1∶( 32 )∶⋯⋯5 .自由落体:(g取 10m/s 2 )n 秒末速度(m/s):10 , 20 ,30 , 40 , 50n秒末下落高度 (m) : 5 、 20 、45 、 80 、 125第n 秒内下落高度(m):5、15、25、35、456 .上抛运:称性:t上=t下,v上v02 v下, h m2g7.相运:共同的分运不生相位移。

高中文科物理知识点总结

高中文科物理知识点总结

高中文科物理知识点总结高中文科物理知识点总结(1000字)高中物理是文科生自然科学课程中的一门重要课程。

通过学习物理,可以帮助文科生拓宽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将对高中文科物理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运动学运动学是物理学中的基础部分,主要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

其中一维运动、二维运动、匀速运动、变速运动、加速度、速度、位移等是运动学的基本概念。

文科生在学习运动学时,应注意理解和应用这些基本概念,掌握物体的运动规律。

二、力学力学是物理学中的另一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物体的运动和相互作用力。

牛顿三定律、力的合成与分解、动量、功、能量等是力学的重要内容。

文科生在学习力学时,应掌握牛顿三定律,并能将其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三、热学热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热量和热能的传递与转化。

热平衡、温度、热量、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等是热学的重要知识点。

文科生在学习热学时,应了解热学的基本概念和定律,并能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四、电学电学是物理学的重要分支之一,主要研究电荷和电流的行为规律。

电荷和电流的概念、欧姆定律、串联与并联电路、电功率、电磁感应等是电学的重要内容。

文科生在学习电学时,应理解电学基本概念,掌握电路的相关知识,并能运用于解决问题。

五、光学光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光的传播和光的特性。

光的反射与折射、光的波动性与粒子性、透镜、眼睛的成像原理等是光学的重要内容。

文科生在学习光学时,应理解光的基本特性和一些光学现象,并能应用于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光学现象。

六、声学声学是物理学的另一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的波动性、共振现象等是声学的重要内容。

文科生在学习声学时,应理解声音的基本特性和一些声学现象,并能应用于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声学现象。

总之,高中文科物理是文科生自然科学中的一门重要课程,通过学习物理,可以帮助文科生提高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文科物理会考基础知识点总结

高中文科物理会考基础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学业水平考试要点解读(文科)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描述要点解读一、质点1.定义:用来代替物体而具有质量的点。

2.实际物体看作质点的条件:当物体的大小和形状相对于所要研究的问题可以忽略不计时,物体可看作质点。

二、描述质点运动的物理量1.时间:时间在时间轴上对应为一线段,时刻在时间轴上对应于一点。

与时间对应的物理量为过程量,与时刻对应的物理量为状态量。

2.位移:用来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是矢量,用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

路程是标量,它是物体实际运动轨迹的长度。

只有当物体作单方向直线运动时,物体位移的大小才与路程相等。

3.速度:用来描述物体位置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是矢量。

(1)平均速度:运动物体的位移与时间的比值,方向和位移的方向相同。

(2)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时刻或位置的速度。

瞬时速度的大小叫做速率。

(3)速度的测量(实验) ①原理:tx ∆∆=。

当所取的时间间隔越短,物体的平均速度v 越接近某点的瞬时速度v 。

然而时间间隔取得过小,造成两点距离过小则测量误差增大,所以应根据实际情况选取两个测量点。

②仪器:电磁式打点计时器(使用4∽6V 低压交流电,纸带受到的阻力较大)或者电火花计时器(使用220V 交流电,纸带受到的阻力较小)。

若使用50Hz 的交流电,打点的时间间隔为0.02s 。

还可以利用光电门或闪光照相来测量。

4.加速度(1)意义:用来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是矢量。

(2)定义:t v a ∆∆=,其方向与Δv 的方向相同或与物体受到的合力方向相同。

(3)当a 与v 0同向时,物体做加速直线运动;当a 与v 0反向时,物体做减速直线运动。

加速度与速度没有必然的联系。

三、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1.匀变速直线运动(1)定义: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相等的直线运动。

(2)特点:轨迹是直线,加速度a 恒定。

当a 与v 0方向相同时,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反之,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新版高中物理文学常识总结-新版-精选.pdf

新版高中物理文学常识总结-新版-精选.pdf

7、人们根据日常的观察和经验,提出“地心说”,古希腊科学家托勒密是代表;而波兰天 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大胆反驳地心说。
8、17 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大定律; 9、牛顿于 1687 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 1798 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实验装 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
空中的速度一定是 c 不变。
52、 1900 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解释物体热辐射规律提出能量子假说:物质发射或吸收 能量时,能量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就是一个最小的能量单位,即能量子
53、激光——被誉为 20 世纪的“世纪之光”;
54、 1900 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为解释物体热辐射规律提出:电磁波的发射和吸收不是
19、 19 世纪,焦耳和楞次先后各自独立发现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效应的规律,即焦耳— —楞次定律。
20、 1820 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电流可以使周围的小磁针发生偏转,称为电流磁效 应。
21、法国物理学家安培发现两根通有同向电流的平行导线相吸,
反向电流的平行导线则相斥,
同时提出了安培分子电流假说; 并总结出安培定则 (右手螺旋定则) 判断电流与磁场的相互
力学
1、1638 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体和轻
物体下落一样快; 并在比萨斜塔做了两个不同质量的小球下落的实验,
证明了他的观点是正
确的,推翻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质量大的小球下落快是错误的);
2、1654 年,德国的马德堡市做了一个轰动一时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指出绝对零度 (-273.15 ℃)
波动学
33、 17 世纪,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确定了单摆周期公式。周期是

高中物理文学常识总结.doc

高中物理文学常识总结.doc

力学1、1638 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体和轻物体下落一样快;并在比萨斜塔做了两个不同质量的小球下落的实验,证明了他的观点是正确的,推翻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质量大的小球下落快是错误的);2、1654 年,德国的马德堡市做了一个轰动一时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3、1687 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著作中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即牛顿三大运动定律)。

4、17 世纪,伽利略通过构思的理想实验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得出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5、英国物理学家胡克对物理学的贡献:胡克定律;经典题目:胡克认为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弹簧的弹力才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对)6、1638 年,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一书中,运用观察-假设-数学推理的方法,详细研究了抛体运动。

17 世纪,伽利略通过理想实验法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7、人们根据日常的观察和经验,提出“地心说”,古希腊科学家托勒密是代表;而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大胆反驳地心说。

8、17 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大定律;9、牛顿于1687 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1798 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实验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10、1846 年,英国剑桥大学学生亚当斯和法国天文学家勒维烈(勒维耶)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并观测到海王星,1930 年,美国天文学家汤苞用同样的计算方法发现冥王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力学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体和轻物体下落一样快;并在比萨斜塔做了两个不同质量的小球下落的实验,证明了他的观点是正确的,推翻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质量大的小球下落快是错误的);2、1654年,德国的马德堡市做了一个轰动一时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3、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著作中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即牛顿三大运动定律)。

4、17世纪,伽利略通过构思的理想实验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得出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5、英国物理学家胡克对物理学的贡献:胡克定律;经典题目:胡克认为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弹簧的弹力才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对)6、1638年,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一书中,运用观察-假设-数学推理的方法,详细研究了抛体运动。

17世纪,伽利略通过理想实验法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7、人们根据日常的观察和经验,提出“地心说”,古希腊科学家托勒密是代表;而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大胆反驳地心说。

8、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大定律;9、牛顿于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实验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10、1846年,英国剑桥大学学生亚当斯和法国天文学家勒维烈(勒维耶)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并观测到海王星,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汤苞用同样的计算方法发现冥王星。

11、我国宋朝发明的火箭是现代火箭的鼻祖,与现代火箭原理相同;但现代火箭结构复杂,其所能达到的最大速度主要取决于喷气速度和质量比(火箭开始飞行的质量与燃料燃尽时的质量比);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被称为近代火箭之父,他首先提出了多级火箭和惯性导航的概念。

多级火箭一般都是三级火箭,我国已成为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第三个国家。

12、1957年10月,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1年4月,世界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东方1号”带着尤里加加林第一次踏入太空。

13、20世纪初建立的量子力学和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表明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

14、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定律;牛顿于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体现放大和转换的思想);1846年,科学家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并观测到海王星。

电磁学13、1785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利用扭秤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库仑定律,并测出了静电力常量k的值。

14、1752年,富兰克林在费城通过风筝实验验证闪电是放电的一种形式,把天电与地电统一起来,并发明避雷针。

15、1837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最早引入了电场概念,并提出用电场线表示电场。

16、1913年,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精确测定了元电荷e电荷量,获得诺贝尔奖。

17、1826年德国物理学家欧姆(1787-1854)通过实验得出欧姆定律。

18、1911年,荷兰科学家昂尼斯(或昂纳斯)发现大多数金属在温度降到某一值时,都会出现电阻突然降为零的现象——超导现象。

19、19世纪,焦耳和楞次先后各自独立发现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效应的规律,即焦耳——楞次定律。

20、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电流可以使周围的小磁针发生偏转,称为电流磁效应。

21、法国物理学家安培发现两根通有同向电流的平行导线相吸,反向电流的平行导线则相斥,同时提出了安培分子电流假说;并总结出安培定则(右手螺旋定则)判断电流与磁场的相互关系和左手定则判断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到磁场力的方向。

22、荷兰物理学家洛仑兹提出运动电荷产生了磁场和磁场对运动电荷有作用力(洛仑兹力)的观点。

23、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发现电子,并指出:阴极射线是高速运动的电子流。

24、汤姆生的学生阿斯顿设计的质谱仪可用来测量带电粒子的质量和分析同位素。

25、1932年,美国物理学家劳伦兹发明了回旋加速器能在实验室中产生大量的高能粒子。

(最大动能仅取决于磁场和D形盒直径。

带电粒子圆周运动周期与高频电源的周期相同;但当粒子动能很大,速率接近光速时,根据狭义相对论,粒子质量随速率显著增大,粒子在磁场中的回旋周期发生变化,进一步提高粒子的速率很困难。

26、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由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和规律——电磁感应定律。

27、1834年,俄国物理学家楞次发表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定律——楞次定律。

28、1835年,美国科学家亨利发现自感现象(因电流变化而在电路本身引起感应电动势的现象),日光灯的工作原理即为其应用之一,双绕线法制精密电阻为消除其影响应用之一。

热学29、1827年,英国植物学家布朗发现悬浮在水中的花粉微粒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现象——布朗运动。

30、19世纪中叶,由德国医生迈尔、英国物理学家焦尔、德国学者亥姆霍兹最后确定能量守恒定律。

31、1850年,克劳修斯提出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定性表述:不可能把热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而不产生其他影响,称为克劳修斯表述。

次年开尔文提出另一种表述: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取热,使之完全变为有用的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称为开尔文表述。

32、1848年开尔文提出热力学温标,指出绝对零度是温度的下限。

指出绝对零度(-273.15℃)是温度的下限。

T=t+273.15K热力学第三定律:热力学零度不可达到。

波动学33、17世纪,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确定了单摆周期公式。

周期是2s的单摆叫秒摆。

34、1690年,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提出了机械波的波动现象规律——惠更斯原理。

35、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1803-1853)首先发现由于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使观察者感到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多普勒效应。

【相互接近,f增大;相互远离,f减少】36、1864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发表《电磁场的动力学理论》的论文,提出了电磁场理论,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指出光是一种电磁波,为光的电磁理论奠定了基础。

电磁波是一种横波37、1887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兹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并测定了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

38、1894年,意大利马可尼和俄国波波夫分别发明了无线电报,揭开无线电通信的新篇章。

39、1800年,英国物理学家赫歇耳发现红外线;1801年,德国物理学家里特发现紫外线;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射线(伦琴射线),并为他夫人的手拍下世界上第一张X射线的人体照片。

光学40、1621年,荷兰数学家斯涅耳找到了入射角与折射角之间的规律——折射定律。

41、1801年,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成功地观察到了光的干涉现象。

42、1818年,法国科学家菲涅尔和泊松计算并实验观察到光的圆板衍射—泊松亮斑。

43、1864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指出光是一种电磁波;1887年,赫兹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光是一种电磁波44、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有两条基本原理:①相对性原理——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一切物理规律都是相同的;②光速不变原理——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一定是c不变。

45、爱因斯坦还提出了相对论中的一个重要结论——质能方程式。

46.公元前468-前376,我国的墨翟及其弟子在《墨经》中记载了光的直线传播、影的形成、光的反射、平面镜和球面镜成像等现象,为世界上最早的光学著作。

47.1849年法国物理学家斐索首先在地面上测出了光速,以后又有许多科学家采用了更精密的方法测定光速,如美国物理学家迈克尔逊的旋转棱镜法。

(注意其测量方法)48.关于光的本质:17世纪明确地形成了两种学说:一种是牛顿主张的微粒说,认为光是光源发出的一种物质微粒;另一种是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提出的波动说,认为光是在空间传播的某种波。

这两种学说都不能解释当时观察到的全部光现象。

相对论49、物理学晴朗天空上的两朵乌云:①迈克逊-莫雷实验——相对论(高速运动世界),②热辐射实验——量子论(微观世界);50、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物理学的三大发现:X射线的发现,电子的发现,放射性的发现。

51、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有两条基本原理:①相对性原理——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一切物理规律都是相同的;②光速不变原理——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一定是c不变。

52、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解释物体热辐射规律提出能量子假说:物质发射或吸收能量时,能量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就是一个最小的能量单位,即能量子53、激光——被誉为20世纪的“世纪之光”;54、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为解释物体热辐射规律提出:电磁波的发射和吸收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把物理学带进了量子世界;受其启发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光子说,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规律,因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55、1922年,美国物理学家康普顿在研究石墨中的电子对X射线的散射时——康普顿效应,证实了光的粒子性。

(说明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同时适用于微观粒子)56、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提出了自己的原子结构假说,成功地解释和预言了氢原子的辐射电磁波谱,为量子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57、1924年,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大胆预言了实物粒子在一定条件下会表现出波动性;58、1927年美、英两国物理学家得到了电子束在金属晶体上的衍射图案。

电子显微镜与光学显微镜相比,衍射现象影响小很多,大大地提高分辨能力,质子显微镜的分辨本能更高。

原子物理59、1858年,德国科学家普里克发现了一种奇妙的射线——阴极射线(高速运动的电子流)。

60、1906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发现电子,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61、1913年,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精确测定了元电荷e电荷量,获得诺贝尔奖。

62、1897年,汤姆生利用阴极射线管发现了电子,说明原子可分,有复杂内部结构,并提出原子的枣糕模型。

63、1909-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和助手们进行了α粒子散射实验,并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由实验结果估计原子核直径数量级为10-15m。

1919年,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核,第一次实现了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并发现了质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