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书院二小松翻译赏析

合集下载

《书院二小松》阅读附答案

《书院二小松》阅读附答案
《书院二小松》阅读附答案
书院二小松 唐·李群玉 一双幽色出凡尘,数粒秋烟二尺鳞。 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 [注释]秋烟:比喻小松初生的枝叶。 15.诗中“”“”两个词写出了二小松“小”的特点。 (2 分) 16.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 分) 参考答案: 15.数粒、二尺。 (写“粒”、“细”或“细韵”也可。 ) 16.抒发了作者对二小松的爱怜、赞美之情。 (流露了作者对有小松的清雅 脱俗的读书生活的喜爱之情。 )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 《周易》 ;仲尼厄而作《春秋》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左丘失明,厥有 《国语》 ;孙子膑脚, 《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韩非囚秦, 《说难》 、 《孤愤》 。 《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 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 用,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
【小题 4】D 答案解析: 【小题 1】 试题分析:B 迁:贬谪;C 责:债;D 弥:更。 【小题 2】 试题分析:D 亡:丢失;A 通:抒发达到;B 垂:流传通“陲”,天 际;C 且:况且将要 【小题 3】 试题分析:C 与例句都是被动句;A 是宾语前置;B 是定语后置;D 是介词结构后置。
B.介绍《史记》的写作宗旨,是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 之言”。 C.即使受到残酷的刑罚,作者也毫无愠色,继续奋笔疾书,这种在逆境 中忍辱图强的精神,实在是难能可贵。 D.作者对余生的看法是无脸见人,痛苦至极,因此想隐退山林,顺从世 俗而行事,通过着书立说来抒发在即内心的苦闷与不甘。 参考答案: 【小题 1】A 【小题 2】D 【小题 3】C

(2)小松

(2)小松

(2)小松【唐】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①。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首高②。

【注解】刺头:指长满松针的小松苗。

渐:逐渐,一点一点地。

蓬蒿:蓬草,蒿草。

泛指杂草。

凌:超出,高于。

凌云木:指长高大了的松树。

待:等到。

始:才,开始。

道:说,称。

始道:才说。

【翻译】小松刚出土,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没在深深的草堆里。

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脚底下,可现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

但那时有人不认识这些能够高耸入云的树木。

一直等到这些凌云树长高长大。

【评析】高大凌云的松树,在其幼小时,长在茂密的草丛里,跟小草荆棘差不多,所以不为人所认识,所看重。

真到它们长成参天大树,人们才看得见,才说其高。

诗人借此说明:卓有才干的人,当其才能还未显露出来时,往往不会为人所赏识;待到取得成功,一鸣惊人,人们才刮目相看,称赏不己。

这从侧面批评了对待人才问题上的世俗眼光。

这是一首典型的、寓意深长的托物讽喻诗。

头一二句,极其生动地刻画出了松树小时的特性、以及它在不被关注的环境中渐渐成长的过程。

一个“刺”字,就把它的不同凡俗的特质鲜活地表现了出来:它的自强不息、不畏困苦、奋发向上的品质也是其他小草根本无法企及的。

经过它自己不懈的努力、顽强的拼搏,“而今渐觉出蓬蒿”,是说慢慢地慢慢地它已经崭露头角,比那些不能成大器的“蓬蒿”要高出了一筹。

三四句的议论,既是一种讽刺和鞭笞,也是一种感慨和愿望。

它讽刺的是社会对小人物的成长缺乏关注与培养,大人物往往不能慧眼识人,在小人物还胸怀凌云志的时候便将他选拔出来,感慨的是,为什么总是在小树长成参天大树后才能被人发觉与接纳,为什么不能有伯乐,在其弱小的时候便将它们挖掘出来呢?这首诗也是作者借用“小松”来哀叹自己。

1。

泰州市2022初一下册语文期中试卷

泰州市2022初一下册语文期中试卷

泰州市2022初一下册语文期中试卷(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学习资料,如英语资料、语文资料、数学资料、物理资料、化学资料、生物资料、地理资料、历史资料、政治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learning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English materials, language materials, mathematics materials, physical materials, chemical materials, biological materials, geographic materials, historical materials, political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ata format and writing method!泰州市2022初一下册语文期中试卷泰州市2022初一下册语文期中试卷(含答案解析)一、积累与运用(30分)1.根据注音将汉字写在下面田字格内,要求书写工整、规范、美观。

杜荀鹤的诗词《小松》赏析

杜荀鹤的诗词《小松》赏析

【导语】杜荀鹤才华横溢,仕途坎柯,终未酬志,⽽在诗坛却享有盛名,⾃成⼀家,擅长于宫词。

《⼩松》这⾸⼩诗借松写⼈,托物讽喻,寓意深长。

下⾯就和⼀起来了解下这⾸诗词,欢迎阅读! 《⼩松》 ⾃⼩刺头深草⾥,⽽今渐觉出蓬蒿。

时⼈不识凌云⽊,直待凌云始道⾼。

赏析 松,树⽊中的英雄、勇⼠。

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凋零,⽽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若。

然⽽凌云巨松是由刚出⼟的⼩松成长起来的。

⼩松虽⼩,即已显露出必将“凌云”的苗头。

《⼩松》前两句,⽣动地刻画出这⼀特点。

“⾃⼩刺头深草⾥”——⼩松刚出⼟,的确⼩得可怜,路边野草都⽐它⾼,以⾄被掩没在“深草⾥”。

但它虽⼩⽽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直⼜硬,⼀个劲地向上冲刺,锐不可当。

那些弱不禁风的⼩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敌的。

“刺头”的“刺”,⼀字千钧,不但准确地勾勒出⼩松外形的特点,⽽且把⼩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的精神,活脱脱地勾画出来了。

⼀个“刺”字,显⽰出⼩松具有强⼤的⽣命⼒;它的“⼩”,只是暂时的,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进,它必然由⼩转⼤。

不是么?—— 这⾥连说两个“凌云”,前⼀个指⼩松,后⼀个指⼤松。

⼤松“凌云”,已成事实,称赞它⾼,并不说明有眼⼒,也⽆多⼤意义。

⼩松尚幼⼩,和⼩草⼀样貌不惊⼈,如能识别出它就是“凌云⽊”,⽽加以爱护、培养,那才是有识见,才有意义。

然⽽时俗之⼈所缺少的正是这个“识”字,故诗⼈感叹道:眼光短浅的“时⼈”,是不会把⼩松看成是栋梁之材的,有多少⼩松,由于“时⼈不识”,⽽被摧残、被砍杀啊!这些⼩松,和韩愈笔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千⾥马,不是遭到同样悲惨的命运吗? 扩展阅读:杜荀鹤的简介 杜荀鹤(约846—约906),字彦之,⾃号九华⼭⼈。

汉族,池州⽯埭(今安徽省⽯台县)⼈。

他出⾝寒微,中年始中进⼠,仍未授官,乃返乡闲居。

曾以诗颂朱温,后朱温取唐建梁,任以翰林学⼠,知制诰,故⼊《旧五代史·梁书》(《旧五代史·卷⼆⼗三·梁书第⼆⼗三·列传第⼗三》有其传)。

关于岁寒三友的诗句_描写岁寒三友的诗句_古诗大全

关于岁寒三友的诗句_描写岁寒三友的诗句_古诗大全

关于岁寒三友的诗句_描写岁寒三友的诗句_古诗大全关于岁寒三友的诗句有很多,本文收集了部分描写岁寒三友的诗句,整理后列表如下:一、与梅花有关的诗句《梅花》作者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

其古诗全文如下: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翻译】那墙角的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盛开。

为什么远望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

《忆梅》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商隐。

其古诗词全文如下: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

【翻译】这是李商隐作幕梓州后期之作,为咏梅而寓意之诗。

写在百花争艳的春天,寒梅早已开过,所以题为“忆梅”。

《梅花绝句》作者为唐朝文学家陆游。

其全文诗句如下:闻道梅花圻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翻译】听说梅花在寒冷的清晨绽开了,那些梅花像雪堆一般的在整山遍野开放;我很喜欢梅花,真不知道有什么方法,可以化作千亿个我,在每一棵梅花树下欣赏梅花。

《墨梅》作者为元代文学家王冕。

其全文诗句如下: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翻译】这画仿佛是从我的洗砚池边生长的是一棵梅花,朵朵梅花都似乎是洗笔后淡墨留下的痕迹而没有鲜艳的颜色,因为它并不需要别人去夸许它的颜色,在意的只是要把清淡的香气充满在天地只间。

《黄鹤楼闻笛》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

其全文诗句如下: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翻译】这是李白干元元年(758)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

本诗写游黄鹤楼听笛,抒发了诗人的迁谪之感和去国之情。

西汉的贾谊,因指责时政,受到权臣的谗毁,贬官长沙。

而李白也因永王李璘事件受到牵连,被加之以“附逆”的罪名流放夜郎。

所以诗人引贾谊为同调。

《梅花》作者为唐朝文学家陈亮。

其全文诗句如下:疏枝横玉瘦,小萼点珠光。

一朵忽先发,百花皆后春。

欲传春消息,不怕雪埋藏。

玉笛休三弄,东君正主张。

【翻译】稀稀落落地梅树枝条歪歪轻斜地挂满那洁白如玉的雪花,使得枝条上一朵又一朵的梅花花萼泛着斑斑点点的雪花在阳光照射下闪着晶莹的光采。

关于读书的诗句_关于读书的古诗_古诗大全

关于读书的诗句_关于读书的古诗_古诗大全

关于读书的诗句_关于读书的古诗_古诗大全关于读书的诗句有很多,本文收集了部分关于读书的古诗,整理后列表如下:《劝学诗》作者为宋代文学家颜真卿。

其古诗全文如下: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翻译】每天三更半夜到鸡啼叫的时候,是男孩子们读书的最好时间。

少年时只知道玩,不知道要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才后悔自己年少时为什么不知道要勤奋学习。

《白鹿洞》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白贞。

其古诗词全文如下: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

【翻译】我们应当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知识是靠时间积累起来的,为充实和丰富自己,应十分珍惜时间才是。

《冬夜读书示子聿》作者为唐朝文学家陆游。

其古诗全文如下: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翻译】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古人做学问总是不遗余力的,即使这样,也是从年轻开始就下苦功夫且不断努力,直至老年方才有所成就。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最终要想认识事物或事理的本质,还必须自己亲身的实践。

《书院二小松》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群玉。

其古诗全文如下:一双幽色出凡尘,数粒秋烟二尺鳞。

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

【翻译】松树是诗歌中经常歌咏的题材,容易写得落套,而此诗却能翻出新意,别具情味,这就有赖于诗人独到的感受和写新绘异的艺术功力了。

《阙题》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刘脊虚。

古诗全文如下:道由白云尽,春与清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翻译】山路被白云隔断在尘境之外,春光宛若清清溪流源远流长。

不时有落花随溪水飘流而至/a/24135,远远地就可闻到水中的芳香。

闲静的荆门面对蜿蜒的山路,柳荫深处蕴藏着读书的斋堂。

每当太阳光穿过柳荫的幽境,清幽的光辉便洒满我的衣裳。

《焚书坑》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章碣。

其古诗全文如下: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小松诗句赏析

小松诗句赏析

小松诗句赏析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唐代杜荀鹤《小松》。

松树小的时候长在很深很深的草中,埋没看不出来,到现在才发现已经比那些野草(蓬蒿)高出了许多。

那些人当时不识得可以高耸入云的树木,直到它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

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

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

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

小松虽小,即已显露出必将“凌云”的苗头。

自小刺头深草里——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没在“深草里”。

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向上冲刺,锐不可当。

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敌的。

“刺头”的“刺”,一字千钧,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活脱脱地勾画出来了。

“而今渐觉出蓬蒿。

”蓬蒿,即蓬草、蒿草,草类中长得较高者。

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脚底下,可现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其他的`草当然更不在话下。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 这里连说两个“凌云”,前一个指小松,后一个指大松。

大松“凌云”,已成事实,称赞它高,并不说明有眼力,也无多大意义。

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如能识别出它就是“凌云木”,而加以爱护、培养,那才是有识见,才有意义。

小松全诗翻译赏析

小松全诗翻译赏析

小松全诗翻译赏析“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出自杜荀鹤《小松》小松唐·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注释①刺头:指长满松针的小松树。

②蓬蒿(pénghāo):两种野草。

③直待:直等到。

④凌云:高耸入云。

⑤始道:才说。

参考译文松树小的时候长在很深很深的草中,埋没看不出来,到现在才发现已经比那些野草(蓬蒿)高出了许多。

那些人当时不识得可以高耸入云的树木,直到它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

创作背景杜荀鹤出身寒微,虽然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帝里无相识”(《辞九江李郎中入关》),以至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

就如埋没深草里的“小松”,诗人由此创作此诗来抒发自己的愤懑之情。

赏析《小松》是唐代诗人杜荀鹤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借松写人,托物讽喻,诗中字里行间充满理趣,耐人寻味。

诗中对小松的描写,精炼传神,表达了诗人虽然才华横溢,但由于出身贫穷而不受赏识的愤懑以及不满之情。

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

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

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

小松虽小,即已显露出必将“凌云”的苗头。

《小松》前两句,生动地刻画出这一特点。

“自小刺头深草里”——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没在“深草里”。

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向上冲刺,锐不可当。

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敌的。

“刺头”的“刺”,一字千钧,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活脱脱地勾画出来了。

一个“刺”字,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的“小”,只是暂时的,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进,它必然由小转大。

“而今渐觉出蓬蒿。

”蓬蒿,即蓬草、蒿草,草类中长得较高者。

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脚底下,可如今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其他的草当然更不在话下。

杜荀鹤《小松》原文译文鉴赏

杜荀鹤《小松》原文译文鉴赏

杜荀鹤《小松》原文|译文|鉴赏《小松》是唐代诗人杜荀鹤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借松写人,托物讽喻,诗中字里行间充满理趣,耐人寻味。

而下面是小编整理关于这首诗的资料,我们一起看看吧。

《小松》原文唐代: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译文及注释译文松树小的时候长在很深很深的草中,埋没看不出来,到现在才发现已经比那些野草(蓬蒿)高出了许多。

那些人当时不识得可以高耸入云的树木,直到它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

注释刺头:指长满松针的小松树。

蓬蒿(pénghāo):两种野草。

直待:直等到。

凌云:高耸入云。

始道:才说。

鉴赏《小松》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

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

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

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

小松虽小,即已显露出必将“凌云”的苗头。

《小松》前两句,生动地刻画出这一特点。

“自小刺头深草里”——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没在“深草里”。

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向上冲刺,锐不可当。

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敌的。

“刺头”的“刺”,一字千钧,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活脱脱地勾画出来了。

一个“刺”字,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的“小”,只是暂时的,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进,它必然由小转大。

不是么?——“而今渐觉出蓬蒿。

”蓬蒿,即蓬草、蒿草,草类中长得较高者。

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脚底下,可现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其他的草当然更不在话下。

这个“出”字用得精当,不仅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发展变化的情景,而且在结构上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出”是“刺”的必然结果,也是未来“凌云”的先兆。

事物发展总是循序渐进,不可能一步登天,故小松从“刺头深草里”到“出蓬蒿”,只能“渐觉”。

李群玉《书院二小松》译文及鉴赏

李群玉《书院二小松》译文及鉴赏

李群玉《书院二小松》译文及鉴赏《书院二小松》是由李群玉,松树是诗歌中经常歌咏的题材,容易写得落套,而此诗却能翻出新意,别具情味,这就有赖于诗人独到的感受和写新绘异的艺术功力了。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书院二小松》,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书院二小松》唐代:李群玉一双幽色出凡尘,数粒秋烟二尺鳞。

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

《书院二小松》译文两株小松为这普通的小院增添了一抹幽趣之色,小松初生的枝叶如堆烟般挂在松树上。

从此静静的书窗外便有了松声竹韵,如古琴般悦耳,在读书之余更添了一份清幽。

《书院二小松》注释秋烟:特指植物,比绿树、绿草等聚于一处,遥看之下,如堆烟。

《书院二小松》鉴赏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或将苍松联想为飞龙,或赋贞松以比君子,这类诗篇数量不少。

而李群玉的这首诗,却别开生面,是其中富于独创性而颇具情味的一首。

第一句是运用绝句中“明起”的手法,从题目的本意说起,不旁逸斜出而直入诗题。

句中的“一双”,点明题目中的“二小松”。

这一句,有如我国国画中的写意画,着重在表现两株小松的神韵。

诗人用“幽色”的虚摹以引起人们的想象,以“出凡尘”极言它们的风神超迈,不同凡俗。

如果说这一句是意笔,或者说虚写,那么,第二句就是工笔,是实写。

“数粒秋烟”,以“秋烟”比况小松初生的稚嫩而翠绿的针叶,这种比喻是十分新颖而传神的,前人似乎没有这样用过;而以“粒”这样的量词来状写秋烟,新奇别致,也是李群玉的创笔,和李贺的“远望齐州九点烟”的“点”字、有同一机杼之妙。

张揖《广雅》:“松多节皮,极粗厚,远望如龙鳞。

”诗中的“二尺鳞”,一方面如实形容松树的外表,其中的“二尺”又照应前面的“数粒”,切定题目,不浮不泛,点明并非巨松而是“小松”。

首二句,诗人扣紧题目中的“二小松”着笔,写来情味丰盈,以下就要将“二小松”置于“书院”的典型环境中来点染了。

在诗人们的笔下,松树有远离尘俗的天籁,如储光羲《石子松》诗的“冬春无异色,朝暮有清风”,如顾况《千松岭》诗的“终日吟天风,有时天籁止。

2021书院二小松古诗阅读答案

2021书院二小松古诗阅读答案

2021书院二小松古诗阅读答案《书院二小松》是唐代诗人李群玉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咏小松,前三句从色、形、声写来,突出其别具一格的神韵,小松的形象已然树立,末句写松风长伴读书人,进一步扣合了题旨。

下面是整理的书院二小松古诗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书院二小松古诗阅读答案一双幽色出凡尘,数粒秋烟二尺鳞。

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

1.诗中“ ”“ ”两个词写出了二小松“小”的特点。

【答案】数粒、二尺。

(写“粒”、“细”或”细韵”也可。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案】抒发了作者对二小松的爱怜、赞美之情。

(流露了作者对二小松的清雅脱俗的读书生活的喜爱之情。

)3.简析这首诗歌的语言特色。

【答案】这首诗主要用借代和比喻。

用“幽色”代指两棵小松;用“数粒秋烟”比松针,用“鳞”喻树干,用“琴声”比风吹动松树发出的声音,把书院中的两棵小松写得有色有姿有声有韵律。

翻译:一双幽暗的松树在尘世出现,数粒稚嫩而翠绿的小松初生的枝叶挂在二尺高的松树上,从此静静的书窗外可以听这细微的松声,如琴声一般常伴着读书人。

赏析: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或将苍松联想为飞龙,或赋贞松以比君子,这类诗篇数量不少。

而李群玉的这首诗,却别开生面,是其中富于独创性而颇具情味的一首。

第一句是运用绝句中“明起”的手法,从题目的本意说起,不旁逸斜出而直入诗题。

句中的“一双”,点明题目中的“二小松”。

这一句,有如我国国画中的写意画,着重在表现两株小松的神韵。

诗人用“幽色”的虚摹以引起人们的想象,以“出凡尘”极言它们的风神超迈,不同凡俗。

如果说这一句是意笔,或者说虚写,那么,第二句就是工笔,是实写。

“数粒秋烟”,以“秋烟”比况小松初生的`稚嫩而翠绿的针叶,这种比喻是十分新颖而传神的,前人似乎没有这样用过;而以“粒”这样的量词来状写秋烟,新奇别致,也是李群玉的创笔,和李贺的“远望齐州九点烟”的“点”字、有同一机杼之妙。

张揖《广雅》:“松多节皮,极粗厚,远望如龙鳞。

小松原文翻译及赏析4篇

小松原文翻译及赏析4篇

小松原文翻译及赏析4篇小松原文翻译及赏析4篇小松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译文松树小的时候长在很深很深的草中,埋没看不出来,到现在才发现已经比那些野草(蓬蒿)高出了许多。

那些人当时不识得可以高耸入云的树木,直到它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

注释①刺头:指长满松针的小松树。

②蓬蒿(pénghāo):两种野草。

③直待:直等到。

④凌云:高耸入云。

⑤始道:才说。

赏析:《小松》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

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

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

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

小松虽小,即已显露出必将“凌云”的苗头。

《小松》前两句,生动地刻画出这一特点。

“自小刺头深草里”——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没在“深草里”。

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向上冲刺,锐不可当。

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敌的。

“刺头”的“刺”,一字千钧,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活脱脱地勾画出来了。

一个“刺”字,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的“小”,只是暂时的,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进,它必然由小转大。

不是么?——“而今渐觉出蓬蒿。

”蓬蒿,即蓬草、蒿草,草类中长得较高者。

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脚底下,可现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其他的草当然更不在话下。

这个“出”字用得精当,不仅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发展变化的情景,而且在结构上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出”是“刺”的必然结果,也是未来“凌云”的先兆。

事物发展总是循序渐进,不可能一步登天,故小松从“刺头深草里”到“出蓬蒿”,只能“渐觉”。

“渐觉”说得既有分寸,又很含蓄。

是谁“渐觉”的呢?只有关心、爱护小松的人,时时观察、比较,才能“渐觉”;至于那些不关心小松成长的人,视而不见,哪能谈得上“渐觉”呢?故作者笔锋一转,发出深深的慨叹:“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小松全诗翻译赏析

小松全诗翻译赏析

小松全诗翻译赏析小松全诗翻译赏析“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出自杜荀鹤《小松》小松唐·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注释①刺头:指长满松针的小松树。

②蓬蒿(pénghāo):两种野草。

③直待:直等到。

④凌云:高耸入云。

⑤始道:才说。

参考译文松树小的时候长在很深很深的草中,埋没看不出来,到现在才发现已经比那些野草(蓬蒿)高出了许多。

那些人当时不识得可以高耸入云的树木,直到它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

创作背景杜荀鹤出身寒微,虽然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帝里无相识”(《辞九江李郎中入关》),以至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

就如埋没深草里的“小松”,诗人由此创作此诗来抒发自己的愤懑之情。

赏析《小松》是唐代诗人杜荀鹤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借松写人,托物讽喻,诗中字里行间充满理趣,耐人寻味。

诗中对小松的描写,精炼传神,表达了诗人虽然才华横溢,但由于出身贫穷而不受赏识的愤懑以及不满之情。

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

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

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

小松虽小,即已显露出必将“凌云”的苗头。

《小松》前两句,生动地刻画出这一特点。

“自小刺头深草里”——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没在“深草里”。

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向上冲刺,锐不可当。

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敌的。

“刺头”的“刺”,一字千钧,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活脱脱地勾画出来了。

一个“刺”字,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的“小”,只是暂时的,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进,它必然由小转大。

“而今渐觉出蓬蒿。

”蓬蒿,即蓬草、蒿草,草类中长得较高者。

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脚底下,可如今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其他的草当然更不在话下。

书院二小松古诗阅读答案

书院二小松古诗阅读答案

书院二小松古诗阅读答案《书院二小松》是唐代诗人李群玉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咏小松,前三句从色、形、声写来,突出其别具一格的神韵,小松的形象已然树立,末句写松风长伴读书人,进一步扣合了题旨。

下面是xx整理的书院二小松古诗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书院二小松古诗阅读答案一双幽色出凡尘,数粒秋烟二尺鳞。

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

1.诗中“”“”两个词写出了二小松“小”的特点。

【答案】数粒、二尺。

(写“粒”、“细”或“细韵”也可。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案】抒发了作者对二小松的爱怜、赞美之情。

(流露了作者对二小松的清雅脱俗的读书生活的喜爱之情。

)3.简析这首诗歌的语言特色。

【答案】这首诗主要用借代和比喻。

用“幽色”代指两棵小松;用“数粒秋烟”比松针,用“鳞”喻树干,用“琴声”比风吹动松树发出的声音,把书院中的两棵小松写得有色有姿有声有韵律。

翻译:一双幽暗的松树在尘世出现,数粒稚嫩而翠绿的小松初生的枝叶挂在二尺高的松树上,从此静静的书窗外可以听这细微的松声,如琴声一般常伴着读书人。

赏析: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或将苍松联想为飞龙,或赋贞松以比君子,这类诗篇数量不少。

而李群玉的这首诗,却别开生面,是其中富于独创性而颇具情味的一首。

第一句是运用绝句中“明起”的手法,从题目的本意说起,不旁逸斜出而直入诗题。

句中的“一双”,点明题目中的“二小松”。

这一句,有如我国国画中的写意画,着重在表现两株小松的神韵。

诗人用“幽色”的虚摹以引起人们的想象,以“出凡尘”极言它们的风神超迈,不同凡俗。

如果说这一句是意笔,或者说虚写,那么,第二句就是工笔,是实写。

“数粒秋烟”,以“秋烟”比况小松初生的`稚嫩而翠绿的针叶,这种比喻是十分新颖而传神的,前人似乎没有这样用过;而以“粒”这样的量词来状写秋烟,新奇别致,也是李群玉的创笔,和李贺的“远望齐州九点烟”的“点”字、有同一机杼之妙。

张揖《广雅》:“松多节皮,极粗厚,远望如龙鳞。

小松杜荀鹤赏析课文

小松杜荀鹤赏析课文

小松杜荀鹤赏析课文小松杜荀鹤赏析课文杜荀鹤的小松是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

下面店铺为你分享一下小松杜荀鹤赏析课文吧,仅供参考!小松原文【作者: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赏析】这首小诗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

松是树木中的英雄、勇士。

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谢,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

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

小松虽小,即已显露出必将“凌云”的踪迹。

《小松》前两句,生动地刻画出这一特点。

“自小刺头深草里”描写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淹没在“深草里”。

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往上冲刺,锐不可当。

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敌的。

“刺头”的“刺”,一字千钧,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的精神,形象地勾画出来了。

一个“刺”字,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的“小”,只是暂时的,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进,它必然由小变大。

“而今渐觉出蓬蒿。

”蓬蒿即蓬草、蒿草,草类中长得较高者。

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脚底下,可现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的草当然更不在话下。

这个“出”字用得精当,不仅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生长变化的情景,而且在结构上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出”是“刺”的必然结果,也是未来“凌云”的预兆。

事物发展总是循序渐进,不可能一步登天,故小松从“刺头深草里”到“出蓬蒿”,只能“渐觉。

“渐觉”说得既有分寸,又很含蓄。

是谁“渐觉”的呢?只有关心、护小松的'人,时时观察、比较,才能“渐觉”;至于那些不关心小松生长的人,视而不见,哪能谈得上“渐觉”呢?“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这里连说两个“凌云”,前一个指小松,后一个指大松。

大松“凌云”,已成事实,称赞它高,并不说明有眼力,也毫无意义。

《小松》——唐代作者:杜荀鹤。原文:“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

《小松》——唐代作者:杜荀鹤。原文:“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

杜荀鹤《⼩松》——唐代作者:杜荀鹤。

原⽂:“⾃⼩刺头深草⾥,⽽今渐觉出蓬蒿。

时⼈不识凌云⽊,直待。

⼩松朝代:唐代作者:杜荀鹤原⽂:⾃⼩刺头深草⾥,⽽今渐觉出蓬蒿。

时⼈不识凌云⽊,直待凌云始道⾼。

参考翻译译⽂及注释作者:佚名译⽂松树⼩的时候长在很深很深的草中,埋没看不出来,到现在才发现已经⽐那些野草(蓬蒿)⾼出了许多。

那些⼈当时不识得可以⾼耸⼊云的树⽊,直到它⾼耸⼊云,⼈们才说它⾼。

注释①刺头:指长满松针的⼩松树。

② 蓬蒿(pénghāo ):两种野草。

③ 直待:直等到。

④ 凌云:⾼耸⼊云。

⑤始道:才说。

参考赏析鉴赏《⼩松》借松写⼈,托物讽喻,寓意深长。

松,树⽊中的英雄、勇⼠。

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凋零,⽽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若。

然⽽凌云巨松是由刚出⼟的⼩松成长起来的。

⼩松虽⼩,即已显露出必将“凌云”的苗头。

《⼩松》前两句,⽣动地刻画出这⼀特点。

“⾃⼩刺头深草⾥”——⼩松刚出⼟,的确⼩得可...>>详细作者介绍杜荀鹤杜荀鹤(846~904),唐代诗⼈。

字彦之,号九华⼭⼈。

汉族,池州⽯埭(今安徽⽯台)⼈。

⼤顺进⼠,以诗名,⾃成⼀家,尤长于宫词。

官⾄翰学⼠知制造。

⼤顺⼆年,第⼀⼈擢第,复还旧⼭。

宣州⽥頵遣⾄汴通好,朱全忠厚遇之,表授翰林学⼠、主客员外郎、知制诰。

恃势侮易缙绅,众怒,欲杀之⽽未及。

天祐初卒。

⾃序其⽂为《唐风集》⼗卷,今编诗三卷。

事迹见孙光宪《北梦琐⾔》、何光远《鉴诫录》、《旧五代史·梁书》本传、《唐...>>详细。

杜荀鹤《小松》唐诗鉴赏

杜荀鹤《小松》唐诗鉴赏

杜荀鹤《小松》唐诗鉴赏小松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杜荀鹤诗鉴赏这首小诗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

松是树木中的英雄、勇士。

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谢,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

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

小松虽小,即已显露出必将“凌云”的踪迹。

《小松》前两句,生动地刻画出这一特点。

“自小刺头深草里”描写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淹没在“深草里”。

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往上冲刺,锐不可当。

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敌的。

“刺头”的“刺”,一字千钧,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的精神,形象地勾画出来了。

一个“刺”字,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的“小”,只是暂时的,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进,它必然由小变大。

“而今渐觉出蓬蒿。

”蓬蒿即蓬草、蒿草,草类中长得较高者。

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脚底下,可现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其他的草当然更不在话下。

这个“出”字用得精当,不仅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生长变化的情景,而且在结构上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出”是“刺”的必然结果,也是未来“凌云”的预兆。

事物发展总是循序渐进,不可能一步登天,故小松从“刺头深草里”到“出蓬蒿”,只能“渐觉。

“渐觉”说得既有分寸,又很含蓄。

是谁“渐觉”的呢?只有关心、爱护小松的人,时时观察、比较,才能“渐觉”;至于那些不关心小松生长的人,视而不见,哪能谈得上“渐觉”呢?“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这里连说两个“凌云”,前一个指小松,后一个指大松。

大松“凌云”,已成事实,称赞它高,并不说明有眼力,也毫无意义。

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如能识别出它就是“凌云木”,而别以爱护、培养,那才是有识见,才有意义。

然而时俗之人所缺少的正是这个“识”字,故诗人感慨道:眼光短浅的“时人”,是不会把小松视为栋梁之材,有多少小松,由于“时人不识”,而被摧残、被砍杀啊!这些小松,和韩愈笔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千里马,不是遭到同样悲惨的命运吗?杜荀鹤出身寒微,虽然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帝里无相识”(《辞九江李郎中入关》),以至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贫困潦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书院二小松翻译赏析
《书院二小松》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群玉。

其古诗全文如下:
一双幽色出凡尘,数粒秋烟二尺鳞。

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

【翻译】松树是诗歌中经常歌咏的题材,容易写得落套,而此诗却能翻出新意,别具情味,这就有赖于诗人独到的感受和写新绘异的艺术功力了。

【鉴赏】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或将苍松联想为飞龙,或赋贞松以比君子,这类诗篇数量不少。

而李群玉的这首诗,却别开生面,是其中富于独创性而颇具情味的一首。

第一句是运用绝句中“明起”的手法,从题目的本意说起,不旁逸斜出而直入诗题。

句中的“一双”,点明题目中的“二小松”。

这一句,有如我国国画中的写意画,着重在表现两株小松的神韵。

诗人用“幽色”的虚摹以引起人们的想象,以“出凡尘”极言它们的风神超迈,不同凡俗。

如果说这一句是意笔,或者说虚写,那么,第二句就是工笔,是实写。

“数粒秋烟”,以“秋烟”比况小松初生的稚嫩而翠绿的针叶,这种比喻是十分新颖而传神的,前人似乎没有这样用过;而以“粒”这样的量词来状写秋烟,新奇别致,也是李群玉的创笔,和李贺的“远望齐州九点烟”的“点”字、有同一机杼之妙。

张揖《广雅》:“松多节皮,极粗厚,远望如龙鳞。

”诗中的“二尺鳞”,一方面如实形容松树的外表,其中的“二尺”又照应前面的“数粒”,切定题目,不浮不泛,点明并非巨松而是“小松”。

首二句,诗人扣紧题目中的“二小松”着笔,写来情味丰盈,以下就要将“二小松”置于“书院”
的典型环境中来点染了。

在诗人们的笔下,松树有远离尘俗的天籁,如储光羲《石子松》诗的“冬春无异色,朝暮有清风”,如顾况《千松岭》诗的“终日吟天风,有时天籁止。

问渠何旨意,恐落凡人耳”。

“从此静窗闻细韵”,李群玉诗的第三句可能从前人诗句中得到过启发,但又别开生面。

庭院里的两株小松,自然不会松涛澎湃,天籁高吟,而只能细韵轻送了。

“细韵”一词,在小松的外表、神韵之外,又写出它特有的声音,仍然紧扣题旨,而且和“静窗”动静对照,交相映发。

“琴声长伴读书人”,结句的“琴声”紧承第三句的“细韵”,并且将它具象化。

“长伴读书人”,既充分地抒发了诗人对小松爱怜、赞美的情感,同时也不着痕迹地补足了题目中的“书院”二字。

这样,四句诗脉络一贯,句连意圆,构成了一个新颖而和谐的艺术整体。

松树是诗歌中经常歌咏的题材,容易写得落套,而此诗却能翻出新意,别具情味,这就有赖于诗人独到的感受和写新绘异的艺术功力了。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