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有线变形监测作业指导书(修改)
既有运营铁路路基变形及沉降监测方案
既有运营铁路路基变形及沉降监测方案既有铁路路基监测内容主要包括:路基面的几何形态、道床厚度、路基面的变形、基床厚度、路基基底的沉降变形与不均匀沉降等监测,有条件尚应进行基床土的应力测试。
既有铁路路基监测应布设在路基填料或基床土质不良、基底地质条件差、地形变化大、路基排水不畅、以及各种过渡段等部位。
尤以路基出现病害或潜在危险地段应加强加密监测。
监测点应设置在观测数据容易反馈,且不影响正常行车运营或对整治施工造成不便的部位。
1.1 监测布置原则1.1.1 路基面外观监测路基面外观监测主要包括道床厚度、路基面的几何形态(路肩形状、路基面宽度、路拱形状、横向坡度及其平整度、基床陷槽、翻浆冒泥点等)。
可在两侧路肩上安设固定测点,采取开挖道床后经纬仪测量或直接采用钎探丈量。
沿线路方向每隔100~200m设置一个监测断面(且每工点不少于2个监测断面),路基基床病害严重地段应适当加密。
1.1.2 变形监测路基变形监测主要包括路基面沉降监测、路基本体沉降监测、路基基底沉降监测、路基深厚层地基分层沉降监测、路基水平位移监测等。
既有铁路受行车运营影响,一般以路基面沉降监测为主,较直观适用,便于实施且不影响既有线行车运营,其它变形监测应用较少,主要原因是监测元件埋设对行车运营干扰较大,但对于既有铁路路基的稳定、沉降变形严重地段视现场实际情况而定。
路基变形监测布置图详见图1-1。
注:当同时进行路基本体监测与路堤基底沉降监测时,可在同一孔中上下分布埋设监测元件。
图1-1-1 既有铁路路基监测断面示意图(1)路基面沉降监测分别于既有路基内侧钢轨顶、两侧路肩各一个监测点,每个监测断面共3个点,两侧路肩处埋设位移监测桩(包桩),钢轨顶处在钢轨内侧刷红色油漆作为标识,用精准水准仪、经纬仪等仪器,采用精密测量方法。
一般每隔50m设置一处监测断面,过渡段路基必须设置。
(2)路基本体沉降监测当既有路基填料不良、压实度不足或较高填方等路基本体沉落变形较大时,可视需要进行路基本体沉降监测。
变形观测作业指导书--模板
变形观测作业指导书一、变形测量的内容1.1 水平位移监测:主要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物、构筑物的水平位移监测,在建筑物、筑物竣工后即应有计划地进行变形观测,在同一基准点上测定变形点的坐标,依据不同时期的观测结果进行比较,其较差在剔除测量误差后即为建筑物或构筑物的水平位移值,可根据所测成果的坐标值绘制出相应的点位,分析出点位的偏移方向和偏移值以及偏移的规律和速度。
变形测量的等级划分及精度要求1.2 垂直位移监测(即沉降监测):主要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物、构筑物的垂直位移监测,在施工开始时即应有计划地进行沉降变形观测,在同一基准点上测定变形点的高程,依据不同时期的观测结果进行比较,其较差在剔除测量误差后即为建筑物或构筑物的垂直沉降值,可根据所测平差成果的高程值绘制出相应点位高程,分析出点位的下沉量和下沉的速度;观测数据要有阶段性和数据的连续性,才能合理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结构桥墩(台)沉降变形观测点示意图测量基准点示意图1.3 挠度变形监测:主要用于桥梁、隧道的扭曲变形监测,在桥梁、隧道的顶层进行平面位置和垂直沉降观测,测定扭曲变形数值。
观测点布设示意图(1)每个工程至少应有3个稳固可靠的点作为基准点,基准点一般采用独立网,如需要求与城市网联测时,只在初期将基准点与城市网进行高精度的联测,并进行一次布网,固定基准点坐标;(2)工作基点应选在比较稳定的位置。
对通视条件良好或观测项目较少的工程,可不设立工作基点,在基准点上直接测定变形观测点。
(3)变形观测点应设立在变形体上能反映变形特征的位置。
变形观测点:平面位置特征点是桥梁面跨度支撑顶点和跨中,高层建筑物四边顶点,隧道内顶点等;垂直变形观测点是两侧桥梁柱支点,高层建筑墙基;挠面变形观测点定在桥梁面和隧道顶容易扭曲部位。
基准点观测墩示意图深埋双金属管基点标石深埋钢管基点标石1.5 变形观测的观测周期,应根据建筑物、构筑物的特征、变形速率、观测精度要求和工程地质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
沉降变形观测作业指导书(修改版)
变形观测作业指导书(修改版)为了加强中铁五局武广客专项目经理部路基工程沉降变形监测、路基边坡变形监测、桥梁墩台、涵洞、桥梁预应力张拉徐变上拱、隧道基底沉降变形管理,及时监控各项结构物的变形量,通过对变形观测数据系统综合分析评估,验证或调整设计措施,使路基变形沉降、边坡变形监测、桥涵、桥梁张拉徐变上拱、隧道基底变形、过渡段变形监测值达到规定的要求。
分析、推算出最终沉降量和工后沉降,合理确定无碴轨道的开始铺设时间,确保客运专线无碴轨道结构铺设质量。
为了方便现场操作,特制定作业指导书。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质量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分工为了加强对监测工作的领导和协调,保证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局经理部和各总队分别成立沉降变形监测室和沉降变形监测组。
沉降变形观测室职责:1、协调、监督、指导各总队的沉降观测工作;2、负责项目部管段《无碴轨道铺设条件的评估的报告》的汇编工作。
3、负责汇总各总队管段的《区段铺设无碴轨道申请报告》(附评估报告资料),并报送公司项目部及武广公司。
沉降变形监测组职责:1、负责线下工程沉降变形和边坡变形监测工作;2、变形观测网的建立;3、埋设观测元器件,设臵沉降变形监测点,进行观测,并及时采集、观测数据并提交观测数据和相关资料;并对观测数据的真实、可靠性负责;4、负责观测设施的保护,确保施工过程不受扰动和破坏;5、负责各总队管段《无碴轨道铺设条件的评估报告》的汇编工作,并上报项目部。
6、负责编写各自总队管段的《区段铺设无碴轨道申请报告》(附评估报告资料)报送项目部。
7、负责各自总队观测人员的培训工作。
二、监测工作程序根据设计图纸,结合实际地形条件,各监测组对每个工点(路基沉降观测)观测断面及观测点的数量,埋设观测元件的种类、数量,根据设计要求和《实施细则》要求由施工、监理、设计三方在现场确定,监测组制定适宜的监测方案,报经理部审批通过后,方可进行各种准备工作。
监测小组在动态跟踪检测时,采集的数据经判别后,及时反馈路基稳定信息;如果出现失稳信号,应立即采取相应处理措施,并加大监测频率。
沉降及变形作业指导书
沉降及变形作业指导书一、任务概述本指导书旨在提供关于沉降及变形作业的详细指导,以确保作业过程的安全、高效和准确性。
本作业涉及土地基础的沉降和变形监测,主要包括监测设备的安装、数据采集和分析等内容。
二、作业前准备1. 确定监测区域:根据实际需要,确定需要进行沉降和变形监测的区域,并进行详细的测量和勘察工作。
2. 设计监测方案:根据监测区域的特点和要求,设计合适的监测方案,包括监测点的布置、监测设备的选择和安装方法等。
3. 准备监测设备:根据监测方案,准备好所需的监测设备,包括沉降仪、变形仪、测量仪器等,并确保其正常工作。
4. 基础处理:对监测区域的土地基础进行必要的处理,确保其稳定性和适宜性。
三、作业流程1. 监测点布置:根据监测方案,在监测区域内合适的位置选取监测点,并进行标记。
监测点的选择应代表性好,能够反映整个监测区域的沉降和变形情况。
2. 监测设备安装:根据监测方案,将沉降仪、变形仪等监测设备安装在选定的监测点上。
安装时需注意设备的水平和垂直度,并确保其固定可靠。
3. 数据采集:根据监测方案,定期对安装的监测设备进行数据采集。
采集频率应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4. 数据分析:对采集到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包括计算沉降量、变形量等指标,并绘制相应的监测曲线和图表。
5. 结果评估:根据分析得到的监测结果,评估监测区域的沉降和变形情况,判断是否存在安全隐患或影响工程质量的问题。
6. 报告编写:根据监测结果和评估,撰写监测报告,包括监测过程、结果分析和建议等内容。
四、安全注意事项1. 作业人员应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严格遵守作业规程和操作规范。
2. 在作业过程中,应注意安全防护措施,包括佩戴安全帽、安全鞋等个人防护装备,确保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
3. 作业现场应保持整洁有序,避免杂物堆积和障碍物阻挡,以免影响作业效果和安全。
4. 对于监测设备的安装和维护,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确保设备的正常工作和准确性。
变形监测实验指导书
第一部分:变形监测实验的一般要求一、测量实验须知1、在测量实验之前,应认真仔细地阅读本指导书,明确目的与要求、熟悉操作步骤、注意有关事项,并准备好所需文具用品,以保证按时完成实习任务。
2、实验分小组进行,组长负责组织协调工作,办理所用仪器工具的借领和归还手续。
3、实验应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不得无故缺席或迟到早退;应在指定的场地进行,不得擅自改变地点或离开现场。
4、必须严格遵守本指导书列出的“测量仪器工具的借领与使用规则”和“测量记录与计算规则”5、服从教师的指导,每人都必须认真、仔细地操作,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同时要发扬互相协作精神。
每项实习内容都应取得合格的成果并提交书写工整规范的记录表,经指导教师审阅签字后,方可交还测量仪器和工具,结束该项实习内容。
6、实验过程中,应遵守纪律,爱护现场的花草、树木,爱护周围的各种公共设施,任意砍折、踩踏或损坏者应予赔偿。
二、测量仪器工具的借领1、在教师指定的地点办理借领手续,以小组为单位领取仪器工具。
2、借领时应该当场清点检查。
实物与清单是否相符,仪器工具及其附件是否齐全,背带及提手是否牢固,脚架是否完好等。
如有缺损,可以补领或更换。
3、离开借领地点之前,必须锁好仪器箱并捆扎好各种工具;搬运仪器工具时,必须轻取轻放,避免剧烈震动。
4、借出仪器工具之后,不得与其他小组擅自调换或转借。
5、实验结束,应及时收装仪器工具,送还借领处检查验收,消除借领手续。
一切仪器工具若发生故障,应及时向指导教师或实验室工作人员汇报,不得自行处理;若有损坏、遗失应写出书面报告说明情况,并按有关规定给予赔偿。
三、测量仪器操作细则1、携带仪器携带仪器时,应注意检查仪器箱盖是否关紧锁好,拉手、背带是否牢固2、开箱提取仪器1)先安置三脚架,将各架腿插入土中,使三脚架稳妥。
启箱取出仪器前应看清并记住仪器在箱中的位置,以免仪器装箱时发生困难。
2)提取仪器之前,应注意先松开制动螺旋;从箱中取出仪器时,不可握拿望远镜,应双手握住基座或远镜望的支架,取出仪器后小心地安置在三脚架上,并立即旋紧仪器与三脚架的中心连接螺旋。
各种测量作业指导书
变形监测作业指导书(一)大坝变形监测施工与观测工艺流程图(二)大坝变形监测施工与观测方法及要求1.技术标准和规范:承建工程变形监测仪器设备的检验、率定、埋设安装与施工期观测,应严格执行现行国家行业技术标准和规范,以及设计文件、承包合同要求。
应执行的现行国家行业技术标准和规范主要有(但不限于):(1)《混凝土大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SDJ336—89)(2)《土石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SL60—94)(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91)(4)《国家三角测量规范》(GB/T17942-2000)(5)《水利水电工程测量规范》(SL197—97)(6)《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测量规范》(SL52—93)2.变形监测仪器设备购置、加工:变形监测仪器设备购置、加工应按照经监理工程师批准的设计图纸、仪器设备清单进行。
仪器设备购置、加工前应向监理工程师报送:(1)仪器设备购置、加工计划:(2)仪器设备检验、率定计划。
仪器设备运抵施工现场后,应会同监理工程师开箱检查验收,应向仪器设备供应方索取仪器设备出厂合格证,计量检测证。
仪器、设备检验合格后应妥善保管。
3.倒垂孔、钢管标、钢铝管双金属标造孔施工与埋设安装:倒垂孔、钢管标、钢铝管双金属标应在施工部位形成后进行。
按照设计坐标、高程进行钻孔孔位定位、放样。
钻机就位,应认真进行校正。
经校正安装固定的钻机,主轴必须严格垂直,钻孔孔位定位精度须满足设计要求。
钻孔施工过程中应每进尺1 m~2m,采用倒垂浮体组配合弹性导中器进行钻孔垂直度检测,以控制钻孔质量,进而指导调整钻孔施工。
倒垂孔钻孔垂直度应满足保护管安装埋设完成后,其保护管有效孔径必须在大于100mm。
钢管标、钢、铝管双金属标钻孔垂直度应满足保护管安装埋设的要求。
钻孔进尺满足设计要求后,应通知设计、地质、监理工程师,参加钻孔终孔验收,并进行单项工程阶段性验收签证。
终孔验收后,及时进行倒垂孔保护管、钢管标、钢、铝管双金属标安装埋设。
变形监测作业指导书
12节变形监测作业指导书1 目的为了规范我院变形监测作业方法,提供成果资料的格式,特制订本作业指导书;2 适用范围我院承接的所有构筑物如房屋、地下室、道路、桥梁等变形测量工作;3 职责本作业指导书由生产管理室负责业务下达,由分队负责具体作业实施和作业过程检查,质检办负责审核,总工办负责审定,本作业指导书最终解释权归总工办;4 措施与方法接收任务4.1.1由院生产管理室将任务下达到作业队、室,并开具测绘项目生产过程管理表;由业务承接人员在测绘项目生产过程管理表上简要写出项目的技术要求;4.1.2作业队、室接收任务后,应按照测绘项目负责人制度的规定确定该项目的项目负责人;生产准备4.2.1项目负责人应根据任务书的要求,组织好人员,并进行分工,安排工作实施计划;4.2.2项目负责人应就技术设计书中的技术要求及作业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向作业人员进行技术交底;作业人员应认真学习相关的技术标准和管理文件;4.2.3根据项目任务书的要求,收集有关资料如构筑物的设计图纸、地质勘察报告等,变形监测的相关仪器等,并按JGJ/T-97国家建筑变形测量规程,CJJB8-99城市测量规范对仪器设备进行常规检定即水准仪的I角检验、全站仪的2C差检验、测斜仪正反读数稳定性检查、准直仪的I角检验;生产作业变形测量是对工程构筑物在施工和运营期间的形变进行监视测量,我院目前主要承担构构物沉降监测,位移监测,地下室基坑开挖安全监测,以及地形沉降等变形测量工作;以下主要就变形测量的主要作业环节制定作业技术要求,本作业技术要求未提及的其他技术规定应依照建筑变形测量规程有关条款执行;4.3.1监测前准备工作4.3.1.1工地现场踏勘;4.3.1.2埋设基准点,工作基点和变形观测点;4.3.1.3确定基准点稳定性监测和变形观测方案,沉降观测应在现场选定观测线路并做好标记;4.3.1.4绘制基准点、工作基点和变形观测点点位布置图,观测线路图;4.3.1.5编写技术设计书;a观测周期小于五次或工程产值小于1万元的小型项目可以不编写技术设计书,但应编写技术说明;院管工程技术设计书由生产部门编写,质检办审核,总工办审定;b技术设计书要根据测量合同编写,主要内容应包括基准点的设置方案、观测方法与可靠性分析,变形观测点的布设方案与施测方法,观测周期与观测精度等级,数据处理方法和各项限;c 观测周期可根据差指标,拟上交成果目录等;技术设计完成后应交由总工室审核甲方要求或根据预估的变形速率和测量精度来确定;按预估变化率和测量精度等级确定变形观测周期时,可按T>2M/V 计算T :变形观测周期,M :变形量观测中误差,V :预估的变形速率;d 观测精度等级可根据甲方要求或根据所监测工程的重要性来确定,也可以根据变形建筑物允许变形量由M=S/20M :变形观测点观测中误差,S :变形建筑物允许变形量,计算变形观测点测量中误差,再根据观测方案和观测线路,按Ф=M/Q 221Q 为最弱观测点权倒数,Ф为单位权观测中误差,计算单位权观测中误差,现根据建筑变形规程表2.0.5套用相应的测量精度等级;4.3.2 基准点设置与可靠性分析4.3.2.1 沉降观测沉降观测基准点应设置在变形影响范围之外,每个测区至少应设置三个基准点,三个基准点间应单独布设水准线路构成监测网,观测精度应较变形观测精度高一个级别,若条件许可,应尽量将基准点设置在一个测站可以同时观测到的位置直接测定高差,通过计算高差观测不符值或往返测高差不符值按M=][41nN ∆∆±N:测段数,△:高差不符值,n 各测段平均测站数,计算每站高差测定中误差,若相邻两周期基准点间差变化量大于n 22Mn 为测站数,可以认为基准点不稳定,应重新设置基准点;4.3.2.2 位移监测位移监测基准点也应布设在变形影响范围之外,重点工程以及测区面积较大时,应布设独立的基准点稳定性监测网;观测精度应较变形测量精度高一个等级;小型工程可不布设独立的基准点稳定性监测网,但每测区至少应设置三个以上基准点和检核点之间的角度和距离,观测精度也应较变形观测精度高一个等级;根据:M=KV/m K=)1(10253-n n V:各方向观测值与其均值之差,M:方向数,n:测回数计算n 个测回角度观测中误差;根据MD=]2[n∆∆± n:测距边数,△往返测较差或测回间较差计算测距中误差;若两周期基准点与检核点间角度或距离变化量大于22倍的M 或MD,可以认为基准点不稳定,应采取措施重新设置基准点;4.3.2.3 基准点联测每观测两次基准点联测一次,若观测时发现监测点有异常,应及时联测基准点;观测时间超过一年的变形监测工程,变形观测点应与城市等级控制点联测,联测精度不应低于基准点检测精度;其他变形监测工程若条件许可,也应尽量与城市控制点联测;作业实施依据变形监测作业实施应严格按照建筑变形测量规范表2.0.5中的等级和精度以及相应的技术要求实施;观测成果的验算4.5.1沉降观测成果验算4.5.1.1根据水准网环线闭合差按MW =][1nWWN±N:水准环数,n和环平均站数,W:水准环线闭合差计算的每站高差测量定中误差不得大于所选定测量等级的精度要求;4.5.1.2根据测段往返测高差不符值,按M△=][41nN∆∆±N:为测段数,n为各测段平均测站数,△为测段高差不符值,计算的每站高差测定中误差不得大于所选定的测量等级的精度要求;4.5.1.3测段往返测高差不符值,附合或闭合线距闭合差均不应超过±2MO MO为所选用等级的每站高差测定中误差,n为测站数;4.5.2位移观测成果验算根据平差结果计算的变形观测点位测定中误差或根据角度和边长观测不符值按变形测量规范7.2.2-1、、、、、、式计算角度和边长测定中误差,再根据边长和角度测定中误差计算变形观测点点位测定中误差,计算的点位测定中误差不得大于选定的变形测量等级所规定的观测点点位测定中误差;成果资料4.6.1沉降观测沉降观测成果资料主要指建构物沉降观测资料,其他如基坑回弹观测,建筑场地观测等成果提交详见变形测量规范5.2.8、、条;建筑物沉降观测结束后,应提交以下成果资料:4.6.1.1设计书或技术说明;4.6.1.2沉降观测成果表每期观测提供;4.6.1.3沉降观测点点位与沉降量展开图每期观测提供;4.6.1.4基准点检测及稳定性分析报告每期观测提供;4.6.1.5沉降观测成果验算报告每期观测提供;4.6.1.6沉降观测点、基准点点位分布图以1:500地形图作基础图,每期观测提供;4.6.1.7水准线路图;4.6.1.8观测手簿;4.6.1.9技术总结与成果分析报告;4.6.1.10观测过程中若发现异常变化应及时通知甲方;4.6.2位移观测位移观测成果资料主要指建构物水平位移观测、倾斜观测、裂缝观测等成果资料,其他如挠度、风振、滑坡等观测资料提交详见变形测量规范;4.6.2.1构筑物位移观测结束后应提交以下成果:a技术设计书或技术说明;b水平位移观测点,基准点点位布置图以1:500地形图作基础图,每期观测结束后均应提供;c基准点稳定性分析报告;d观测成果表包括位移量、位移方向、观测时间、累计位移量,每期观测提供;e移矢量图每期观测后提供;f观测成果验算报告;g技术总结及成果分析资料;4.6.2.2建筑物裂缝观测结束后应提交以下资料:a倾斜观测点点位布置图;b观测成果表包括观测时间、水平位移分量、倾斜量和倾斜方向;c倾斜量矢量图;d观测手簿;e主体倾斜曲线;f测量说明与观测成果分析;4.6.2.3建筑物地下室基坑开挖安全监测:a技术设计书;b基坑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点、变形观测点、测斜管点位布置图以1:500地形图为基础图,每期观测均应提供;c基坑周边建筑及地面沉降观测点,基准点布置图以1:500地形图为基础图,每期观测均应提供;d基准点稳定性分析报告每期观测均应提供;e外业观测手簿;f基坑土体侧向位移图每期观测应提供;g沉降观测、位移观测成果表每期观测提供;h技术总结与观测成果分析;过程检查整个作业过程由作业队、室检查人员必须按照变形测量质量评分标准进行评分;检查无误且在成果资料的相应栏目内签名后方可提交下道工序上交部门质检;否则应提出返工意见,检查结果填写在项目跟踪单上的相应栏目内作为质量评定记录予以保留;踪单上的相应栏目内作为质量评定记录予以保留;最终检查最终检查由院质检办负责实施,检查人员必须按照GB12898-91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CJJ8-99城市测量规范对数据记录、计算100%的内业检查;外业检查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抽查;检查无误且在成果资料的相应栏目内签名后方可提交;否则应提出返工意见;检查结果填写在项目跟踪单上的相应栏目内作为质量评定记录予以保留,必要时还需编写产品质量检查报告;后附范例一、闽江二桥桥面沉降监测至1、概述福州市六一路闽江二桥于1969年12月5日正式开工,1970年6月20日建成,1970年6月30日通车;在福州市鳌峰大桥建成1993年前的23年间一直是福州市区唯一能通行重载的跨闽江桥梁;1994年随着过江交通量剧增,福州市政府投资5800万元对旧桥进行了加宽;加宽后的桥面宽度由原来的18米改为米,净宽为14米机动车道+2×米非机动车道;该桥全长米;旧桥为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梁,加宽部分为钢梁 ,两者等高;桥跨布置均为:+5×50++米;该桥荷载等级为汽车-26级设计,为1967年版旧标准,拖车-100级检算;桥上设计车速50KM/H,人行道人群设计荷载4KN/M2 ;该桥经过近30年运营,发现六个水中承台均有不同程度的侵蚀现象,其混凝土有剥落破损、孔洞和露筋等问题;为了确保闽江二桥的正常运营及交通安全,我院受福州市政府及市城乡建设发展总公司委托,从2001年5月至2003年2月对闽江二桥桥面进行沉降监测每天上午6点至7点监测一次,共计进行了1122次观测;2、监测方案设计水准点水准点是沉降观测点的基准点;建筑物沉降均根据它来确定,因此它的构造和埋设要保证稳定与可靠,在二桥桥南桥北附近稳固、不受影响的位置埋设两个沉降观测基准点M、N 两点;每次观测联测M、N两点,另外又在桥南选定一个固定点A点,检验基准点的稳定性与可靠性;沉降观测点沉降点的数量和位置全面反映大桥沉降情况,它与大桥荷载、基础形式和地质条件等有关;应市城乡建设总公司要求,经协商大桥桥面共布32个沉降监测点,监测点布置在桥墩位处桥面上,每个桥墩面上布置四点,桥北与江滨路交界起点处布设四点;曲线图观测值曲线图如图一:图1累计下沉量与时间关系曲线图如图二:图2从图一中可以看出:每个月份的观测成果,呈现在一定区间内的上下波动曲线;从图二中可以看出:累计沉降量曲线走势带有一定规律性,即每个月的农历初一、十五的沉降变化幅度最大;闽江二桥变形监测,为在此期间二桥的安全营运、福州市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提供了坚实可靠的保障;技术人员在此期间,风雨无阻、没有节假日,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二、马尾青洲大桥施工变形监测2002、04、17至10、271、工地位置与监测目的马尾青洲大桥北起马尾开发区南至长乐,是罗长高速公路跨闽江的特大双塔叠合梁斜拉桥;为保证安全施工,提供及时、可靠的反馈信息,我院受香港建设公司委托对青洲大桥最后施工阶段进行监测;2、监测项目1桥面线形标高测量2主桥钢架偏离轴线测量3换索附近桥面垂直变形监测4沥青施工标高控制测量5主塔偏位监测3、监测方案设计桥面线形标高测量、沉降监测、沥青施工标高控制测量1基准点为了确保各次测量基准点的稳定、可靠,在2、3主塔上不受工地影响的位置各埋设一个基准点点位和高程均由甲方提供;2观测点各个项目的测量均按照香港建设总公司要求,在桥面上部设观测标;主桥钢架偏离轴线测量在2、3主塔的中心设站,定出主桥的中心线,再定出主桥上每个钢架的中心,每个钢架的中心到主桥的中心线距离,即为该钢架偏离主桥中心的距离;主塔偏位监测1基准点大桥施工控制网点DQ13和DQ15由甲方提供;2观测点大桥主塔顶端中心点标志为塔顶西北角3观测方法在基准点DQ13和DQ15上设站交会出主塔顶端中心点标志为塔顶西北角坐标4、监测内容桥面线形标高测量桥面观测点由甲方布设提供,施工过程中观测点变动,各观测点的引测杆高由甲方提供;4月17日为换索前测量,5月30日为换索后测量,10月24日为沥青施工完后测量;主桥钢架偏离轴线测量在2、3主塔的中心设站,定出主桥的中心线,再定出主桥上每个钢架的中心,每个钢架的中心到主桥的中心线距离,即为该钢架偏离主桥中心的距离;测量情况详见成果表;换索附近桥面沉降观测换索前后监测两次,监测情况详见施工安全监测报表;沥青施工标高控制测量定出主桥的中心线;测出四个里程K9+102、K9+144、K10+252、K10+304;在这四个里程横断面上各定出四点,共十六个观测点;由基准点引测这十六个观测点高程,各点高程值和点位略图详见报表;主塔偏位监测在基准点DQ13和DQ15上设站交会出主塔顶标志点标志为塔顶西北角坐标分别为2X=米,Y=米、3X=米,Y=米,与其理论坐标2X=米,Y=米、3X=米,Y=米进行比较,得出2、3分别往北方向、南方向偏了厘米、厘米详见略图;另注:2、3标志点的理论坐标由香港建设公司提供;福州市勘测院二00二年十一月二十七日三、福清新世纪国际商厦基坑变形监测1、工地概况与监测目的••••福清新世纪国际商厦位于福清市一拂路与田乾路交叉口西北角,紧邻工地西侧的是房管局宿舍楼共八层,北侧毗邻城关幼儿园教学大楼;基坑支护采用喷锚网与前置木桩,高压旋喷桩联合支护,地下室层数为一层,原有场地标高约为至+1.40m基坑底面开挖至-5.30m,实际挖深约为5.20m至6.70m;在深基坑开挖期间,由于基坑内土方开挖,工地四周的土体势必往基坑方向倾斜,直接影响周边建筑物的安全,为科学准确地确定周边建筑物、挡土结构、周围土体变形情况,确保周边住户和基坑施工的安全并提供及时、可靠的反馈信息,我院受福清新世纪房地产有限公司委托,从2001年02月09日至对福清新世纪国际商厦基坑施工期间进行安全监测;2、监测项目基坑工地西侧、西北侧建筑物和地面沉降观测基坑工地东北侧建筑物沉降观测喷锚网挡土结构顶部水平位移观测七二十一支护体变形测斜四、宁德国税培训大厦主楼、裙楼施工变形监测1、工地概况与监测目的宁德国税培训大楼位于古西路和104国道交叉口西南角,主楼十七层、裙楼五层,属框架结构;紧邻工地西侧的是三幢国税局宿舍楼每幢均为七层楼;西侧基坑支护采用锚杆喷锚网支护,东、南、北侧采用土钉墙围护,地下室层数为一层,基坑底面开挖至±下米;在深基坑开挖期间,由于基坑内土方开挖,工地四周的土体势必往基坑方向倾斜,直接影响周边建筑物的安全,为科学准确地确定周边建筑物、挡土结构、周围土体变形情况,确保周边住户和基坑施工的安全并提供及时、可靠的反馈信息,我院受宁德国税局委托,自2001年08月27日至2003年10月,对国税培训大楼在基坑施工期间进行安全监测;2、监测项目基坑工地西侧建筑物和地面沉降观测基坑挡土结构顶部水平位移观测基坑工地西侧三幢房子倾斜观测西侧支护体变形测斜主楼、裙楼施工沉降监测主楼电梯井道垂直度检测五、福州中城广场基坑开挖安全监测1、工地位置与监测目的福州中城广场工地位于八一七中路东侧,紧邻工地南侧的是省工会宿舍楼共六层、省电子大楼共八层和省电子大楼招待所共八层,北向靠近工地的是尚友礼堂;地下室三层、两道支撑,开挖深度达十二米,在深基坑开挖施工期间,由于基坑内土方开挖,工地四周的围护桩势必往基坑方向位移,直接影响四幢楼和围护桩的安全,为科学准确地确定四幢楼和工地四周围护桩倾斜变形情况,确保施工安全并提供及时可靠的反馈信息,我院受福建中城房地产有限公司委托,在基坑开挖施工期间对四幢楼、工地四周围护桩和围护圈梁进行安全变形监测;2、监测项目省工会宿舍楼沉降观测尚友礼堂沉降观测省电子大楼沉降监测省电子大楼招待所沉降监测省工会宿舍楼倾斜监测省电子大楼倾斜监测电子大楼招待所倾斜监测围护桩的内部测斜圈梁围护的顶部水平位移监测围护桩圈梁沉降观测3、监测方案设计沉降监测1基准点基准点是沉降观测点的基准;建筑物沉降均根据它来确定,因此它的构造和埋设必须保证稳定、可靠及长期保存;为此,•在工地附近稳固且不受工地施工影响的位置埋设沉降观测基准点A、B、C省工会宿舍楼附近和D、E、F尚友礼堂附近;采用独立高程系,首次观测对各基准点进行联测,并计算出各基准点高程;在往后的观测中,定期联测基准点,检验其稳定性;2沉降观测点••• 沉降观测点的数量和位置全面反应楼房沉降情况,它与楼房基础形式、地质条件和工地施工进度等因素有关;用钻孔把螺丝固定在楼房墙上相应位置作观测点用;•倾斜监测方法1省工会楼倾斜监测由于受周围场地限制,在如附图三所示的固定点M、N设站,瞄准目标G、H,用视准轴法进行投影量取;从第二十二次观测时,采用交会坐标法;观测结果见倾斜量观测表;2省电子大楼倾斜监测由于受周围场地限制,在如附图五所示的固定点M0、N0设站,瞄准目标GO、H0,用视准轴法进行投影量取;从第七次观测时,采用交会坐标法;倾斜监测观测结果见倾斜量观测表;3省电子大楼招待所倾斜监测采用交会坐标法,如附图七所示;倾斜监测监测结果见倾斜量观测表;围护桩的内部测斜在围护桩四周适当的位置埋设八根测斜管如附图所示,应用航天工业部测斜仪CX3,根据基坑开挖进度,及时监测;测斜时每隔米测一个数据,每次观测数据都相对首次观测数据进行比较;圈梁围护的顶部水平位移在远离工地稳固地方布设四个基准点JD、JD2、JD3、JD4并相互联测,采用独立坐标系统;为了作业方便,在工地周围合适地方布设四个工作基点,分别是、;工作基点与基准点联测,以检核工作基点稳定性;在圈梁四周布设八个观测点如附图所示;在工作基点上设站,采用小角观测法来观测各个相应的观测点平面变化情况,同时辅以坐标法,以便在工作基点发生变化时做出相应的改正;。
变形测量作业指导细则
变形测量作业指导细则一、引言变形测量是工程领域中重要的技术手段之一,用于评估结构物在荷载作用下的变形情况。
本文旨在提供变形测量作业的指导细则,确保测量结果准确可靠。
二、测量前准备1. 确定测量目的:明确需要测量的结构物、测量的变形参数以及测量的时间点。
2. 确定测量方法:根据结构物的特点和测量目的,选择适合的测量方法,如全站仪法、水准仪法、激光扫描法等。
3. 准备测量设备:确保测量设备的完好性和准确性,如全站仪、水准仪、激光扫描仪等。
4. 制定测量方案:根据测量目的和方法,制定详细的测量方案,包括测量点的选取、测量次数和测量顺序等。
三、测量操作步骤1. 设置测量基准:根据测量方案确定测量基准点,并进行准确的标定和校正。
2. 建立测量网格:根据测量目的和结构物的特点,在结构物表面建立测量网格,确定测量点的位置和数量。
3. 进行测量:按照测量方案,使用合适的测量设备进行测量,确保测量点的准确性和重复性。
4. 数据处理:对测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包括数据的校正、滤波和计算等,得出变形参数的结果。
5. 结果评估:根据测量结果,评估结构物的变形情况,判断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四、质量控制要求1. 测量设备的校准:定期对测量设备进行校准,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测量环境的控制:在测量过程中,控制好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温度、湿度和光照等。
3. 测量人员的培训:对测量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其测量技能和操作水平。
4. 数据处理的准确性:对测量数据进行严格的处理和校验,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 结果的可追溯性:对测量结果进行记录和保存,确保结果的可追溯性和可验证性。
五、安全注意事项1. 在进行测量作业时,应严格遵守相关的安全规定和操作规程,确保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2. 在测量过程中,应注意周围环境的安全因素,如高空作业、施工现场等,确保测量操作的安全性。
3. 使用测量设备时,应按照操作手册和安全要求进行操作,以防意外事故的发生。
2019-变形监测作业指导书-优秀word范文 (17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变形监测作业指导书篇一:变形监测作业指导书12节变形监测作业指导书1 目的为了规范我院变形监测作业方法,提供成果资料的格式,特制订本作业指导书。
2 适用范围我院承接的所有构筑物(如房屋、地下室、道路、桥梁等)变形测量工作。
3 职责本作业指导书由生产管理室负责业务下达,由分队负责具体作业实施和作业过程检查,质检办负责审核,总工办负责审定,本作业指导书最终解释权归总工办。
4 措施与方法4.1 接收任务4.1.1 由院生产管理室将任务下达到作业队、室,并开具测绘项目生产过程管理表;由业务承接人员在测绘项目生产过程管理表上简要写出项目的技术要求。
4.1.2 作业队、室接收任务后,应按照《测绘项目负责人制度的规定》确定该项目的项目负责人。
4.2 生产准备4.2.1 项目负责人应根据任务书的要求,组织好人员,并进行分工,安排工作实施计划。
4.2.2 项目负责人应就技术设计书中的技术要求及作业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向作业人员进行技术交底。
作业人员应认真学习相关的技术标准和管理文件。
4.2.3 根据项目任务书的要求,收集有关资料(如构筑物的设计图纸、地质勘察报告等),变形监测的相关仪器等,并按JGJ/T-97国家《建筑变形测量规程》,CJJB8-99城市测量规范对仪器设备进行常规检定(即水准仪的I角检验、全站仪的2C差检验、测斜仪正反读数稳定性检查、准直仪的I角检验)。
4.3 生产作业变形测量是对工程构筑物在施工和运营期间的形变进行监视测量,我院目前主要承担构构物沉降监测,位移监测,地下室基坑开挖安全监测,以及地形沉降等变形测量工作。
以下主要就变形测量的主要作业环节制定作业技术要求,本作业技术要求未提及的其他技术规定应依照《建筑变形测量规程》有关条款执行。
4.3.1 监测前准备工作4.3.1.1 工地现场踏勘;4.3.1.2 埋设基准点,工作基点和变形观测点;4.3.1.3 确定基准点稳定性监测和变形观测方案,沉降观测应在现场选定观测线路并做好标记;4.3.1.4 绘制基准点、工作基点和变形观测点点位布置图,观测线路图;4.3.1.5 编写技术设计书。
地铁变形监测实施细则作业指导书
地铁变形监测实施细则一、编制目的为保证地铁施工监测工作的正确有效实施,以获取反映地铁变形实际情况的资料信息,反馈给地铁监控人员,监控人员通过数据处理并根据实际情况修正原先确定的施工状态,使施工状态始终处于安全状态之中,确保周围建构筑物的安全,保证地铁变形监测项目的顺利开展,确保监测工作的规范性,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二、适用范围地铁的施工控制是一个施工→量测→判断→预告→处理→施工的循环过程,为了能够控制地铁的外型尺寸和所承受的内力,首先必须安排一些基本的和必要的量测项目,其内容包括地铁隧道拱顶沉降、桩体倾斜、桩体位移、桩顶位移、地下水位及围岩压力等项目。
三、监测方法隧道的拱顶沉降采用水准仪、桩体倾斜采用测斜仪、桩体位移采用水准仪及全站仪、桩顶位移采用全站仪、地下水位采用电测水位计、围岩压力采用综合测试仪进行测试。
四、相关仪器操作规程:1、BJJYT-ZY-03-2012 DiNi03水准仪操作规程2、BJJYT-ZY-04-2012 LeicaTC402系列全站仪操作规程3、BJJYT-ZY-05-2012 XB338-2 测斜仪操作规程4、BJJYT-ZY-06-2012 JMZX -3006 综合测试读数仪操作规程五、相关原始记录表格:1、BJJYT-JJ-01-2012 水准测量原始记录表2、BJJYT-JJ-02-2012 桩体倾斜原始记录表3、BJJYT-JJ-03-2012 水平位移测试原始记录表4、BJJYT-JJ-04-2012 地下水位测试原始记录表5、BJJYT-JJ-05-2012 应力(应变)测试原始记录表BJJYT-ZY-03-2012 DiNi03水准仪操作规程一、工作原理电子精密水准仪--就是测量水平高差的可以自动记录的光学仪器,原理是将仪器置于两个有高差的地点(分别置有一把铟钢尺)中间就可以比对出两点的高差值。
二、操作规程1.放置仪器,仪器架设时应注意架设地点对视线的影响以及周边是否有会影响水准仪居中的不利因素,如过车等;2.粗略对中:将三脚架立在站点(地面标记点)的上方,三脚架架头约大致水平位置,从螺旋孔中垂线对中以确保三脚架大概在地面测站点的正上方。
深基坑变形监测作业指导书
1.前言在基坑工程中,由于地质条件、荷载条件、材料性质、施工条件和外界其他因素的复杂影响,很难单纯从理论上预测工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因此在实际工程中,基坑工程事故屡见不鲜,不仅给工程建设带来了巨大的损失,甚至还会波及到邻近建筑及地下市政设施的安全。
为此,在理论分析指导下有计划的进行现场工程监测十分重要。
规范规定,开挖深度大于等于5m或开挖深度小于5m但现场地质情况和周围环境较复杂的基坑工程以及其他需要监测的基坑工程应实施基坑工程监测。
2.基坑监测的目的开展基坑工程监测的目的主要为:(1)为施工开展提供及时的反馈信息。
通过监测随时掌握土层和支护结构的内力变化情况,以及邻近建筑物的变形情况,将监测数据与设计预估值进行分析对比,以判断前一步施工工艺和施工参数是否需要修改,从而确定优化下一步施工参数,以达到信息化施工的目的,使得监测数据和成果成为现场施工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判断工程是否安全的依据。
(2)为基坑周围环境进行及时、有效的保护提供依据。
通过对基坑工程的监测,验证基坑开挖方案和环境保护方案的正确性,及时分析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对周围环境加强保护。
(3)将监测结果用于反馈优化设计,为外进设计提供依据。
由于各个场地地址条件不同、施工工艺不同和周边环境不同,设计计算中未曾计入的各种复杂因素、都可以通过对现场的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加以局部的修改、补充和完善。
(4)通过对监测数据和理论值的比较、分析,可以检验设计理论的正确性。
(5)在施工全过程中,通过监测,将结构变形严格控制在标准限值内,保证既有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安全。
(6)积累量测数据,为今后类似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工程参考数据。
3.监测主要技术依据1.《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2.《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8-2007;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4.《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5.《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
沉降观测变形监测作业指导书
沉降观测、变形监测作业指导书
一.任务接收
检测中心综合办公室接受任务,由项目负责人,明确任务的技术要求和作业工期,对其进行评审,能接受时,综合办公室主任下达测量任务。
二.仪器准备
1.项目组长在作业前指定专人按《城市测量规范》 CJJ 8-99 P32 3-3-1要求对水准仪、水准标尺进行校验和校正。
2.不定期检查、校正仪器,特别是i角。
3.测量人员检查水准仪整平、读数及不同标尺的刻划情况。
三.观测标志、工作基准点的设计
1.了解自然条件及变化,即建筑物地基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土壤的物理性质。
由于基础的地质条件不同,有的稳定,有的不稳定,会引起建筑的不均匀沉陷,使其发生倾斜。
2. 了解与建筑物本身的荷重,建筑物的结构,形式及动荷载的作用。
3. 根据基础的地质条件,建筑结构,内部应力的分布情况,标志、工作基准点布设在最有代表性的地点,同时考虑便于观测,注意观测点与建筑物的连结牢靠,使观测点的变化能真正反映建筑物的沉陷情况。
路基变形监测作业指导书
新建铁路武汉~广州客运专线乌龙泉至花都段XXTJ I标无拉杆模板墩台作业指导书文件编号:T1105ZZ—009编制:审批:受控状态:(盖章受控)编制日期:中铁十一局武广客运专线XXTJ I标五公司项目部1、编制目的铁路路基因组成材料颗粒之间存在空隙,在运营荷载的长期作用下,沉降变形是不可避免的。
铁路客运专线的路基,为满足在列车高速运行条件下线路的平顺,保障运营舒适和行车安全,必须对路基总沉降量和工后沉降有所掌握并严格控制。
武广铁路客运专线借鉴国外高速铁路路基工程建设的经验,并大量吸收近几年在秦沈、渝遂、京沪等铁路路基施工沉降变形的监测成果,在设计文件中,设置了路基沉降动态变形监测系统。
本作业指导书针对本项目部管段路基动态变形监测技术进行编制,主要为保证客运专线路基动态变形监测的顺利进行,确保客运专线路基的施工质量,确保路基的工后沉降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
2、编制依据2.1、《武广客运专线乌龙泉至花都段路基设计说明》;2.2、《客运专线铁路路基施工技术指南》;2.3、《客运专线铁路路基施工质量验收规范暂行标准》。
3、适用范围适用于本项目部管段的路基沉降动态变形监测施工技术。
4、监测测试项目与内容与以往的普通铁路路基工程相比,武广客运专线设计中采用了比较完善的路基变形监测系统,包括路基沉降变形监测和路堑高边坡变形监测两大块。
路基变形监测工作总体分为两大项:一、路基沉降变形监测;二、路堑高边坡的变形监测。
其中路基沉降变形监测系统又包括路基面沉降监测、路基本体沉降检测、基底沉降监测、深厚层地基分层沉降监测、软土地基水平位移监测和桩网结构的加筋(土工隔栅)应力应变监测六项内容。
4.1路基沉降变形监测系统以路基中心沉降监测为重点,包括路基面沉降监测、基底沉降监测、路堤本体沉降监测、深厚层第四系地层的分层沉降监测,另外软土或松软土地基路堤地段的边桩位移监测、复合地基的加筋(土工隔栅)应力、应变监测等。
当路基基底或下卧压缩层为平坡时,路堤主监测断面为线路中心;当地表横坡或下卧土层横坡大于20%时,在填方较高侧或压缩层较厚侧增加监控点;基底沉降监测与路堤本体沉降监测在一般路基(非试验段路基)地段监测点尽量一同布置于路基基底和基床底层顶面;同时在软土及松软土路基填筑时,沿线路纵向每隔30~50m在距坡角2m处设置位移边桩,以控制填土速率。
(整理)铁路测量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施工作业指导书
XX铁路测量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施工作业指导书(047)1.适用范围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XX铁路NASZ-6标段线下工程施工期及正式验收通过前的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本标段沉降变形工作内容包括路基(含过渡段)、桥梁、涵洞、等线下工程,确保观测质量;未包括的内容,应按相关现行铁路设计规范、规定执行或另行研究确定。
2.作业准备2.1内业技术准备2.1.1技术交底:设计单位的明确技术要求:①观测断面和观测点设置要求;②观测设备埋设要求;③对线下工程变形观测频次提出明确要求;④对提出的疑问进行解答。
⑤明确线下工程观测技术要求与实施方法;⑥明确资料整理与提交文件的技术要求;⑦特殊工点与特殊情况需单独制定沉降变形观测方案。
2.1.2绘制变形观测网①观测网平面布置示意图,应明确基准点、工作基点与线下工程结构物相对位置,明确路基、桥梁、过渡段等结构物观测点的里程。
(详见附表10)②填写观测断面及观测点位置与工程属性信息。
③填写基准点与工作基点信息表。
2.2外业技术准备2.2.1埋设观测设备:①按设计要求埋设观测设备。
②观测点标志要醒目,并由各沉降观测小组专门负责测点的保护与调整。
(详见附图2)图2 沉降板保护措施图3 路基面观测桩保护措施③按照要求埋设工作基点、观测标志。
3.技术要求3.1 测量基础要求3.1.1 XX铁路NASZ-6工程测量的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3.1.2 结构物的变形监测应建立独立的变形监测网,覆盖范围一般不宜小于4公里,基准点选择应优先考虑利用精测网水准基点。
3.1.3 结构物的变形监测应充分利用CPI、CPII和水准基点作为水平和垂直位移监测的工作基点。
3.2 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本标段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按表3.2.1规定执行:表3.2 .13.3 变形监测网技术要求3.3.1 垂直位移监测网建网方式: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一般按沉降变形等级三等的要求(国家二等水准测量)施测,根据沉降变形测量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以及标志的作用和要求不同,垂直位移监测网用分级布网等精度观测逐级控制的方法布设。
既有线变形监测作业指导书(修改)(DOC)
XX铁路扩能改造工程I标既有线变形观测作业指导书金温扩能改造工程I标既有线变形监测作业指导书编制:复核:审核:XXXXXX`扩能改造工程I标第二项目部二O一一年一月目录1、工程概况 (1)2、监控目的 (1)3、编制依据 (1)4、监控内容 (1)5、监测施工与观测工艺流程图 (2)6、人员组织及仪器配置 (3)6.1人员组织 (3)6.2仪器配置 (3)7、监控量测的实施 (3)7.1建立监控量测网 (3)7.1.1工作基准点的埋设 (4)7.1.2平面控制网技术要求 (4)7.1.3高程控制网技术要求 (6)7.2变形监测观测标的布置 (6)7.2.1既有线轨道变形监测断面设置 (6)7.2.2新建铁路路基填筑段观测标的布置 (7)7.2.3新建铁路路基帮宽段观测标的布置 (8)7.2.4既有涵洞接长观测标的布置 (9)7.2.5新建桥梁临近既有线路基 (11)7.2.6新建桥梁临近既有线桥梁 (12)7.3变形监测方法及精度要求 (13)7.3.1既有线轨道监测方法及精度要求 (13)7.3.2施工期间地表裂缝观测 (14)7.3.3水平位移观测方法及精度要求 (14)7.3.4垂直位移观测方法及精度要求 (15)7.4数据处理及信息反馈 (17)7.4.1一般规定 (17)7.4.2 观测数据处理 (18)7.4.3异常情况处理 (18)7.4.4监测数据反馈流程图 (19)7.4.5监测报告的形成 (19)8.监测记录表格 (20)1、工程概况金华至温州扩能改造工程I标第二项目临近既有线施工里程:Y1DK0+000~Y1DK1+888.5、Y1DK3+650~DK8+163.855。
其中:临近沪昆线新建桥梁95.9m(4-20m)、新建路基帮宽和填筑1792.6m;临近金温线新建桥梁1335.26m(9-32m+1-24m+(32m+48m+32m)+18-32m+1-24m+1-3 2m+1-24m+(48m+80m+48m))、新建路基帮宽和填筑3178.595m;既有线涵洞接长11座。
临近既有线桥墩防护及变形监测方案
施工期间对高铁桥墩的防护措施河道改造过程中,对河道桥梁范围及两侧50M内开挖清淤,两侧坡面采用M7.5号浆砌片石铺砌防护。
郑西贯通线所有信号、通信、电缆等设施均在桥上,金水河大桥下坡面铺砌和排水工程浆砌片石采用人工作业,不存在干扰、影响。
桥梁下部结构施工前,提前在494号墩大里程侧、495号墩一周、496号墩一周及497号墩小里程侧设置临时的钢筋混凝土连续防撞墩,防撞墩高度于地面1.2M以上,同时沿着桥墩周边搭设钢管架,用防护网围护,将桥墩封闭,对高铁桥墩进行防护;同进在防护网上悬挂反光标示,避免出现施工设备碰撞高铁桥墩的事故。
重型施工机具、施工便道、施工场地应布置在远离铁路的一侧,在施工期间应对铁路桥梁桥墩进行有效的围护,并设置明显的警示标示,避免施工期间机具撞击铁路桥墩;施工期间的钻孔设备,尽量在远离桥墩一侧安装定位,并加固牢固,严防钻机在钻孔过程中倾覆砸到铁路桥墩、桥柱、盖梁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模板吊装方向及顺序,防止因吊装偏离,模板碰到铁路桥墩。
高铁桥梁变形监测方案通过公路各施工阶段对铁路桥墩变形观测,验证和校核理论计算结果,并根据观测资料的分析,判断铁路桥梁变形,对铁路运营安全进行预警,对观测变形超标的桥墩同,分析产生原因,研究对策,提出整改措施,以保证铁路运营的安全。
1、监测范围与本工程并范围折铁路桥梁,应进行桥梁变形监测,具体的桥墩编号分别为493号、494号、495号、496号、497号、498号;2、桥梁变形监测分:公路施工前、公路施工过程中、公路运营后三阶段进行。
3、变形监测点的设置:每个桥墩位置设置三个变形监测点:(1)墩身底部设置1个(条件允许时可利用既有沉降观测点)、墩顶左右各设一个;(2)每墩位处3个变形观测点宜大致位于一个横断面上;(3)桥梁变形观测点可利用在混凝土结构上植入钢钉设置,也可利用化学植筋方式在方便位置上设置变形监测点。
4、观测精度对每个变形观测点应进行三维观测,测量精度按照CPⅢ要求进行,可利用稳定地段的CPⅡ或CPⅢ作为观测基点,变形的观测精度为正负0.1MM,读数取位至0.1M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铁路扩能改造工程I标既有线变形观测作业指导书编制:复核:审核:XXXXXX`扩能改造工程I标第二项目部二O一一年一月目录1、工程概况 (1)2、监控目的 (1)3、编制依据 (1)4、监控内容 (1)5、监测施工与观测工艺流程图 (1)6、人员组织及仪器配臵 (2)6.1人员组织 (2)6.2仪器配臵 (3)7、监控量测的实施 (3)7.1建立监控量测网 (3)7.1.1工作基准点的埋设 (3)7.1.2平面控制网技术要求 (4)7.1.3高程控制网技术要求 (5)7.2变形监测观测标的布臵 (6)7.2.1既有线轨道变形监测断面设臵 (6)7.2.2新建铁路路基填筑段观测标的布臵 (6)7.2.3新建铁路路基帮宽段观测标的布臵 (7)7.2.4既有涵洞接长观测标的布臵 (9)7.2.5新建桥梁临近既有线路基 (10)7.2.6新建桥梁临近既有线桥梁 (11)7.3变形监测方法及精度要求 (12)7.3.1既有线轨道监测方法及精度要求 (12)7.3.2施工期间地表裂缝观测 (13)7.3.3水平位移观测方法及精度要求 (13)7.3.4垂直位移观测方法及精度要求 (14)7.4数据处理及信息反馈 (16)7.4.1一般规定 (16)7.4.2 观测数据处理 (17)7.4.3异常情况处理 (17)7.4.4监测数据反馈流程图 (18)7.4.5监测报告的形成 (18)8.监测记录表格 (19)1、工程概况金华至温州扩能改造工程I标第二项目临近既有线施工里程:Y1DK0+000~Y1DK1+888.5、Y1DK3+650~DK8+163.855。
其中:临近沪昆线新建桥梁95.9m(4-20m)、新建路基帮宽和填筑1792.6m;临近金温线新建桥梁1335.26m(9-32m+1-24m+(32m+48m+32m)+18-32m+1-24m+1-32m+1-24m+ (48m+80m+48m))、新建路基帮宽和填筑3178.595m;既有线涵洞接长11座。
2、监控目的2.1保证既有运营线行车和设备安全;2.2提供信息反馈,为各方决策提供依据;2.3确保周边建筑物安全。
3、编制依据3.1《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99)3.2《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3.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2006)3.4《铁路轨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13-2003)4、监控内容4.1既有运营线轨道变形观测;4.2既有运营线边坡沉降及水平位移观测;4.3施工期间地表沉降及水平位移、裂缝观测。
5、监测施工与观测工艺流程图图5.1.1监测施工与观测工艺流程图6、人员组织及仪器配臵6.1人员组织本项目临近既有线变形监测由指挥部统一管理,项目部成立专业变形监控测量小组,由项目总工担任组长,下配臵六名技术人员。
6.2仪器配臵采用2台5800型和4台R4型GPS双频接收机(5mm+1ppm);天宝DiNio3电子水准仪一台,铟瓦尺一套,2.5kg尺垫两个;徕卡TCA1201+全站仪一套;万能道尺一副。
所用仪器均经测绘仪器计量检定单位检定合格,并在有效期内。
7、监控量测的实施7.1建立监控量测网监控量测网建立以指挥部下发的《金温扩能改造工程I标沉降变形观测实施细则》及《金温扩能改造工程I标GPS导线加密技术报告》(2010)作为建网依据。
在指挥部精测队的指导下完成下列工作:7.1.1工作基准点的埋设工作基准点根据施工断面及地形、地貌,埋设在沉降变形区以外的稳定地区,要求有良好的稳定性,其平面控制点宜设臵为强制归心点。
使用全线二等精密高程控制测量布设的基岩点、深埋水准点、CPI、CPII和二等水准点,增设时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相关要求执行。
工作基准点标石埋设规格应符合图7.1.1.1的规定。
注:1-盖;2-砖;3-素土;4-贫混凝土;5-冻土线图7.1.1.1工作基准点标石埋设7.1.2平面控制网技术要求金华至温州铁路扩能改造工程I标平面坐标系统为北京54坐标系,椭球参数为长半轴a=6378245.0、扁率1/f= 298.3,中央子午线为119度55分00秒,投影面大地高为150米。
本项目部线下工程含桥梁单位工程、路基单位工程及站改单位工程,因此平面工作基准网加密按三等GPS测量精度要求进行,控制网加密测量需附合到设计院《金温铁路精密控制网CPI、CPII和二等水准成果(升级)》中提供的控制点上。
平面控制网加密精度技术按下表7.1.2.1要求执行:表7.1.2.1控制网加密测量的技术指标仪器设臵参数及要求按下表7.1.2.2要求执行:表:7.1.2.2仪器设臵参数及要求接收机天线对中误差小于3mm,仪器高量至1mm。
观测中不记录气象元素。
平面控制网加密测量基线解算统一采用TGO软件进行处理,并按技术方案要求进行精度检核。
基线解算检核合格后,导出基线向量文件,作为平差的原始基线向量数据。
平面控制网加密测量网平差采用武汉大学测绘学院研制的“COSA-GPS (5.20版本)”软件进行处理,选取检验合格的基线构成GPS基线向量网,进行网的平差计算。
7.1.3高程控制网技术要求金华至温州铁路扩能改造工程I标高程控制网加密测量采用1985国家高程系统,外业测量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精度标准进行,水准路线需附合到设计院《金温铁路精密控制网CPI、CPII和二等水准成果(升级)》中提供的控制点上。
高程控制网精度按下表7.1.3.1执行表7.1.3.1高程控制网精度技术要求表注:F──附合线路或环线长度,kmR──检测已测段长度,km高程控制网加密测量网平差采用“Cosa-Level软件(1.10版本)”进行数据处理和网平差计算。
平面及高程控制网加密测量成果已报第三方咨询单位检核通过,建设单位审批并允许采用该成果进行施工。
7.2变形监测观测标的布臵7.2.1既有线轨道变形监测断面设臵在有缝线路轨道上变形监测断面分别设臵在接头两端和轨节中间,共计3个断面。
在无缝线路轨道上变形监测断面每10m设臵一观测断面。
7.2.2新建铁路路基填筑段观测标的布臵以施工里程为依据,每50m设臵一个观测断面。
观测桩埋深1m,形成固定观测点。
沉降、水平位移观测桩采用Φ28mm、长1.2m的钢筋(上刻“+”字),观测桩上部0.2m用混凝土浇注固定。
(详见下图7.2.2.1~2)。
7.2.2.1既有线路基沉降、位移观测桩横断面图7.2.2.1既有线路基沉降、位移观测桩布臵7.2.3新建铁路路基帮宽段观测标的布臵以施工里程为依据,每50m设臵一观测断面。
观测桩埋深1m,形成固定观测点。
沉降、水平位移观测桩采用Φ28mm长、1.2m的钢筋(上刻“+”字),观测桩上部0.2m用混凝土浇注固定。
(详见下图7.2.3.1~2)。
7.2.3.1既有路基沉降、位移观测桩断面图既有路基沉降、位移观测桩布置图7.2.3.2既有路基沉降、位移观测桩布臵图7.2.4既有涵洞接长观测标的布臵以既有涵洞中心线为依据,设臵观测断面。
观测桩埋深1m,形成固定观测点。
沉降、水平位移观测桩采用Φ28mm长、1.2m的钢筋(上刻“+”字),观测桩上部0.2m用混凝土浇注固定。
(详见下图7.2.4.1~2)。
7.2.4.1既有线沉降、位移观测桩横断面图既有路基沉降、位移观测桩布置图7.2.4.2既有线路基沉降观测桩布臵图7.2.5新建桥梁临近既有线路基以新建铁路中心线为依据,在新建桥梁中心里程设臵观测断面。
观测桩埋深1m,形成固定观测点。
沉降、水平位移观测桩采用Φ28mm、长1.2m 的钢筋(上刻“+”字),观测桩上部0.2m用混凝土浇注固定。
(详见下图7.2.5.1~2)。
7.2.5.1既有线沉降位移桩横断面图7.2.5.2既有线路基沉降、位移观测桩布臵图7.2.6新建桥梁临近既有线桥梁以新建铁路中心线为依据,在新建桥梁中心里程设臵观测断面。
观测桩埋深1m,形成固定观测点。
沉降、水平位移观测桩采用Φ28mm、长1.2m 的钢筋(上刻“+”字),观测桩上部0.2m用混凝土浇注固定。
(详见下图7.2.6.1~2)。
观测标既有运营线新建铁路观测标观测标承台围堰7.2.6.1新建临近既有线观测桩平面布臵图墩中心线既有运营线墩中心线新建铁路承台围堰观测标观测标观测标7.2.6.2新建临近既有线观测桩立面布臵图7.3变形监测方法及精度要求7.3.1既有线轨道监测方法及精度要求7.3.1.1既有线轨道监测精度按下表7.2.3.1执行 表7.2.3.17.3.1.2既有线轨道监测方法轨距和水平:利用万能道尺;标高:利用水准仪定期对每个观测断面轨顶位臵进行标高测量,记录并与“零观测值”进行对比分析,计算出相对垂直位移量。
7.3.1.3既有线轨道监测频率在施工过程中,每趟列车行驶后,完成上述监测。
7.3.2施工期间地表裂缝观测7.3.2.1施工期间地表裂缝监测要求裂缝宽度监测精度不宜低于0.1mm,长度和深度监测精度不宜低于1m。
在施工前,监测需要施工部位的已有裂缝分布位臵和数量,测定走向、宽度、深度等情况;标志应具有可供量测的明晰断面或中心。
7.3.2.2施工期间地表裂缝监测方法裂缝宽度的监测方法:在裂缝两侧贴石膏、划平行线,用游标卡尺量取。
裂缝深度的监测方法:采用轨缝楔尺量取。
7.3.2.3施工期间地表裂缝监测频率周边巡视2h/次;裂缝宽度和深度1d/次。
7.3.3水平位移观测方法及精度要求7.3.3.1水平位移观测精度要求水平位移观测仪器测角精度为±1.0″, 读数取位至0.1mm;仪器对中采用激光对点器。
水平位移观测精度要求按下表:7.3.3.1.1执行表7.3.3.1.17.3.3.2水平位移观测方法观测前30min,将仪器臵于露天阴影处,使仪器与外界气温趋于一致;达到仪器预热的目的。
测量中避免望远镜直接对着太阳;观测时用测伞遮蔽阳光。
水平位移观测按照《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99)四等导线要求施测。
7.3.3.3水平位移观测频率水平位移速率小于2mm/d时每天一次;水平位移速率大于2mm/d小于3mm/d或累计沉降量大于10mm小于20mm时每天2次;垂直位移速率大于3mm/d小于5mm/d或累计沉降量大于20mm小于35mm时每天4次。
当垂直位移速率大于5.0mm/d或累计沉降量大于20mm时每2小时一次;安质部启动预警预案。
7.3.4垂直位移观测方法及精度要求7.3.4.1垂直位移观测精度要求沉降观测水准测量的精度为±1.0mm,读数取位至0.01mm;沉降观测外业测量要求如下:a.前后视距差小于1m,距离短于6m时小于0.2m;b.前后累计视距差小于3m;c.视线高大于0.55m;d.视线长度小于或等于50m;e.测站限差:两次读数差≤0.4mm,两次所测高差之差≤0.6mm,检测间歇点高差之差≤1.0mm;f.沉降观测点相对于工作基准点的高程中误差小于1.0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