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6 生物与环境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上述曲线中,A、B、C 三点对应的种群数量分别为 K 值。
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 1.种群的特征间的关系
2.种群数量的变化
(1)曲线比较
项目 “J”型曲线
“S”型曲线
前提 条件
理想状态:资源无限、 现实状态:资源有限、
空间无限、不受其他生 空间有限 、受其他生
物制约
物制约
增长 模型
K值 有无
无 K值
【答案】 B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3 个命题角度:1.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及形成因素;2.种间关系;3.演替的类型及影响因素。
某池塘中,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 底栖动物,而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 和浮游藻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提示】 出生率为 20/100×100%=20%。
2.为了研究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的影响因素,科学家释 放了一定量的标记过的斜纹夜蛾,适当时间后用杀虫灯诱杀,
统计标记个体的个数占释放总数的比例(回收率),结果如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注:横轴为诱捕灯间距)
()
A.若标记总量为 N,回收率为 a,则斜纹夜蛾的种群 密度为 N/a
B.b 点以后田鼠种群密度大幅度上升,其可能的原因是 株冠形成有利于躲避天敌
C.与曲线Ⅱ相比曲线Ⅰ所示环境中猛禽的密度更小 D.大豆田中田鼠的种群数量增长方式的数学模型总体 上不符合 Nt=N0·2t
【解析】 决定该生态系统中田鼠的种群密度大小的直 接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b 点以后,株 冠形成有利于田鼠躲避天敌,而且食物增加,所以田鼠种群 密度大幅上升。曲线Ⅰ、曲线Ⅱ分别根据每隔 100m 和每隔 200m 设桩,很显然曲线Ⅰ所示环境中猛禽的密度更大。大豆 田中田鼠生存的环境条件不是理想条件,受天敌的捕食、人 为因素、气候等条件的制约,因此其种群数量增长模型不符 合 Nt=N0λt。
【思路点拨】 解答此题应从以下两点入手考虑: ①图示曲线表明北点地梅在 5 年间种群数量呈下降(或减 少)趋势,则种内斗争由强变弱; ②明确调查种群密度的原则为随机取样,计算时应保留 原始数据。
【解析】 A 项,同一物种个体间的生存斗争是种内斗 争,种内斗争程度与种群密度呈正相关,1972 年北点地梅种 群密度大于 1975 年,因此 1972 年北点地梅个体间的生存斗 争程度更高。B 项,由图可知,1971 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 的曲线下降程度比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的更大,故死亡率更 高。C 项,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取所有样方密度的平均值。 D 项,在此 5 年间,该种群数量变化趋势为逐年下降。
B.诱捕距离加大,被标记个体占被诱捕总数的比例上 升
C.该研究说明,杀虫灯的杀虫效果与灯的密度无关 D.用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成虫可改变种群年龄结构
【解析】 根据公式:种群密度(数量)/释放总数=重新 捕获数/标记数可知
重新捕获数 种群密度(数量)= 标记数 ×释放总数即种群密度(数 重新捕获数 量)= a ,A 错误;从图形上看,随诱捕距离的加大, 被标记个体占被诱捕总数的比例是下降的,B 错误;本实验 自变量为诱捕距离和灯的高度,不是灯的密度,相反,从诱 捕距离的效果推测,与灯的密度很可能有关系,C 错误;诱 杀成虫能降低其出生率,使幼虫减少,从而改变种群年龄结 构,D 正确。
有 K值
联系
两种增长曲线的差异主要是因 环境阻力 不 同,对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不同 (2)实践应用 砍伐森林、养殖捕捞的时间是 K/2 以后。
1.判断 (1)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老房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 (√) (2)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 容纳量。(×)
【提示】 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呈现“J”型增长,不 存在环境容纳量。
【答案】 B
1.种群增长的曲线解读 (1)增长率曲线比较 ①增长率:单位时间内种群增长的个体数与原有个数的 比。 ②曲线
注:t1 时,种群数量为 K/2;t2 时为 K。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增长速率曲线比较 ①增长速率:指单位时间内种群增长的数量。 ②曲线
注:t1 时,种群数量为 K/2;t2 时为 K。
2.不同曲线中 K 值的表示方法
【答案】 C
4.如图是某养殖鱼类种群的有关曲线。以下分析错误的 是( )
图1
图2
图3
A.图 1、2、3 都可以表示该种群在自然环境条件下的 增长规律
B.b、c、f 点种群都达到了环境容纳量 C.a 点和 e 点的增长速率与 c 点对应 D.b、d 点捕捞可获得最大日捕获量
【解析】 通过曲线分析,三种曲线所示的种群个体数 目均能都达到一个最大值,因此它们都属于“S”型增长曲线; 图 2 曲线表示的为种群增长速率,在 d 点时种群数量达到了 环境容纳量;图 1 的 a 点和图 3 的 e 点对于的是种群数量为 K/2,则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对应于图 2 的 c 点;在 K 值时捕获鱼类得到的日捕获量最多。
【答案】 D
3.为防治农田鼠害,研究人员选择若干大小相似、开放 的大豆田。在边界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适宜高度的模拟树桩。 为肉食性猛禽提供栖息场所。设桩一段时间后,测得大豆田 中田鼠、种群密度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生态系统中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的
专题 6 生物与环境
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
3 个命题角度:1.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关系;2.种群数量增长曲线解读;3.种群数量增长在生 产中的应用。
研究人员用样方法调查了某地北点地梅(一年 生草本植物)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 确的是( )
A.1972 年北点地梅个体间生存斗争程度较 1975 年低 B.1971 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高于幼苗至成 熟植株阶段 C.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去掉采集数据中最大、最小值 后取平均值 D.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5 年间该种群数量呈“S”型增 长
(3)稻田生态系统是四川盆地重要的农田生态系统,卷叶 螟和褐飞虱是稻田中两种主要害虫,拟水狼蛛是这两种害虫 的天敌。用性外激素专一诱捕卷叶螟,短期内褐飞虱种群密 度会下降。(√)
(4)若某一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 100,年末时为 110,其 中新生个体数为 20,死亡个体数为 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 为 10%。(×)
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 1.种群的特征间的关系
2.种群数量的变化
(1)曲线比较
项目 “J”型曲线
“S”型曲线
前提 条件
理想状态:资源无限、 现实状态:资源有限、
空间无限、不受其他生 空间有限 、受其他生
物制约
物制约
增长 模型
K值 有无
无 K值
【答案】 B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3 个命题角度:1.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及形成因素;2.种间关系;3.演替的类型及影响因素。
某池塘中,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 底栖动物,而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 和浮游藻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提示】 出生率为 20/100×100%=20%。
2.为了研究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的影响因素,科学家释 放了一定量的标记过的斜纹夜蛾,适当时间后用杀虫灯诱杀,
统计标记个体的个数占释放总数的比例(回收率),结果如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注:横轴为诱捕灯间距)
()
A.若标记总量为 N,回收率为 a,则斜纹夜蛾的种群 密度为 N/a
B.b 点以后田鼠种群密度大幅度上升,其可能的原因是 株冠形成有利于躲避天敌
C.与曲线Ⅱ相比曲线Ⅰ所示环境中猛禽的密度更小 D.大豆田中田鼠的种群数量增长方式的数学模型总体 上不符合 Nt=N0·2t
【解析】 决定该生态系统中田鼠的种群密度大小的直 接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b 点以后,株 冠形成有利于田鼠躲避天敌,而且食物增加,所以田鼠种群 密度大幅上升。曲线Ⅰ、曲线Ⅱ分别根据每隔 100m 和每隔 200m 设桩,很显然曲线Ⅰ所示环境中猛禽的密度更大。大豆 田中田鼠生存的环境条件不是理想条件,受天敌的捕食、人 为因素、气候等条件的制约,因此其种群数量增长模型不符 合 Nt=N0λt。
【思路点拨】 解答此题应从以下两点入手考虑: ①图示曲线表明北点地梅在 5 年间种群数量呈下降(或减 少)趋势,则种内斗争由强变弱; ②明确调查种群密度的原则为随机取样,计算时应保留 原始数据。
【解析】 A 项,同一物种个体间的生存斗争是种内斗 争,种内斗争程度与种群密度呈正相关,1972 年北点地梅种 群密度大于 1975 年,因此 1972 年北点地梅个体间的生存斗 争程度更高。B 项,由图可知,1971 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 的曲线下降程度比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的更大,故死亡率更 高。C 项,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取所有样方密度的平均值。 D 项,在此 5 年间,该种群数量变化趋势为逐年下降。
B.诱捕距离加大,被标记个体占被诱捕总数的比例上 升
C.该研究说明,杀虫灯的杀虫效果与灯的密度无关 D.用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成虫可改变种群年龄结构
【解析】 根据公式:种群密度(数量)/释放总数=重新 捕获数/标记数可知
重新捕获数 种群密度(数量)= 标记数 ×释放总数即种群密度(数 重新捕获数 量)= a ,A 错误;从图形上看,随诱捕距离的加大, 被标记个体占被诱捕总数的比例是下降的,B 错误;本实验 自变量为诱捕距离和灯的高度,不是灯的密度,相反,从诱 捕距离的效果推测,与灯的密度很可能有关系,C 错误;诱 杀成虫能降低其出生率,使幼虫减少,从而改变种群年龄结 构,D 正确。
有 K值
联系
两种增长曲线的差异主要是因 环境阻力 不 同,对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不同 (2)实践应用 砍伐森林、养殖捕捞的时间是 K/2 以后。
1.判断 (1)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老房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 (√) (2)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 容纳量。(×)
【提示】 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呈现“J”型增长,不 存在环境容纳量。
【答案】 B
1.种群增长的曲线解读 (1)增长率曲线比较 ①增长率:单位时间内种群增长的个体数与原有个数的 比。 ②曲线
注:t1 时,种群数量为 K/2;t2 时为 K。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增长速率曲线比较 ①增长速率:指单位时间内种群增长的数量。 ②曲线
注:t1 时,种群数量为 K/2;t2 时为 K。
2.不同曲线中 K 值的表示方法
【答案】 C
4.如图是某养殖鱼类种群的有关曲线。以下分析错误的 是( )
图1
图2
图3
A.图 1、2、3 都可以表示该种群在自然环境条件下的 增长规律
B.b、c、f 点种群都达到了环境容纳量 C.a 点和 e 点的增长速率与 c 点对应 D.b、d 点捕捞可获得最大日捕获量
【解析】 通过曲线分析,三种曲线所示的种群个体数 目均能都达到一个最大值,因此它们都属于“S”型增长曲线; 图 2 曲线表示的为种群增长速率,在 d 点时种群数量达到了 环境容纳量;图 1 的 a 点和图 3 的 e 点对于的是种群数量为 K/2,则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对应于图 2 的 c 点;在 K 值时捕获鱼类得到的日捕获量最多。
【答案】 D
3.为防治农田鼠害,研究人员选择若干大小相似、开放 的大豆田。在边界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适宜高度的模拟树桩。 为肉食性猛禽提供栖息场所。设桩一段时间后,测得大豆田 中田鼠、种群密度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生态系统中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的
专题 6 生物与环境
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
3 个命题角度:1.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关系;2.种群数量增长曲线解读;3.种群数量增长在生 产中的应用。
研究人员用样方法调查了某地北点地梅(一年 生草本植物)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 确的是( )
A.1972 年北点地梅个体间生存斗争程度较 1975 年低 B.1971 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高于幼苗至成 熟植株阶段 C.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去掉采集数据中最大、最小值 后取平均值 D.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5 年间该种群数量呈“S”型增 长
(3)稻田生态系统是四川盆地重要的农田生态系统,卷叶 螟和褐飞虱是稻田中两种主要害虫,拟水狼蛛是这两种害虫 的天敌。用性外激素专一诱捕卷叶螟,短期内褐飞虱种群密 度会下降。(√)
(4)若某一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 100,年末时为 110,其 中新生个体数为 20,死亡个体数为 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 为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