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积极入世的生死观
中国古代之生死观
![中国古代之生死观](https://img.taocdn.com/s3/m/dfd2ef1c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28.png)
中国古代之生死观中国古代之生死观2008-05-20 07:541、儒家之生死观。
儒家是中国文化的正统和主流,对中国影响也最大。
儒家很重视人德生命,《尚书·洪范》中说“五福”(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其中关于寿命就有两条,即“寿”、“考终命”,除此,还有“六极”(凶短折、疾、忧、贫、恶、弱),直接涉及身体的有“凶短折”和“疾”。
可以看出他们认为身体的善终是福,而身体的短命和疾病都是不好的。
但他们认为还有比生命更为重要的东西,即“德”。
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任,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朝问道,夕死可矣。
”(《里仁》)。
在孔子看来,人最重要的是“道”,是“仁”。
孟子更明确地论述了这一点,他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孟子·告子上》),这就是说,人生在世,有比生更为重要得东西。
所以他常用“性命”来代“生命”。
当时和他辩论得告子认为“生之为性”,即认为生命就是性命。
孟子认为如果从生命上讲,则人与犬、牛没有什么不同,只有在性上,才有区别。
“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离娄》)正因为“几希”,才是人与动物有了区别。
所以在生命与“仁义”做取舍得话,要“舍生取义”。
但他们并不是否定生和不重视生,不过在两者只能取其一的情况下,只能选择后者。
在他们看来人活着一天,就要做一天的事情,对于将来之死,不必关心。
生必有死,乃自然的事情。
汉代扬雄认为:“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终,自然之道也。
”(《法言·君子》)他反对神仙之说。
王充也说:“夫人,物也,虽贵为王侯,性不异于物。
物无不死,人安能仙。
”(《论衡·道虚》)南北朝范缜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死亡观及其现代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死亡观及其现代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67ead4db9e314332396893cc.png)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死亡观及其现代意义摘要:死亡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的死亡观是入世的、积极的,它主张通过立功、立德来超越死亡。
道家的死亡观是出世的、飘逸的,它主张顺应天理和自然之道,既不悦生,也不恶死。
佛教的死亡现是抑我的、消极的,它主张战胜自己肉体的欲望来享受来世的快乐。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死亡观具有伦理化、政治化、神秘化的特征,对现代人善待人生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死亡:死亡观:现代意义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关于死亡的思考往往被人们所忽略。
由于历史、地理环境、人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一个民族往往形成有别于其它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在此基础上形成属于自己的对待死亡及人生问题的死亡态度和死亡智慧。
可以说,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唯一具有连续性文化传统而没有中断的民族,其处理死亡的方式也有其独特性,从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到毛泽东关于死亡意义的思考无不彰显了死亡的伦理化特征而非死亡的自然性。
本文考察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死亡观的基本脉络,主要内容、特征及其现代意义以期给现代人思考死亡问题以某种启示。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死亡观的基本脉络在中国原始宗教中,中国人关于死亡的思考总是与自然或自然现象相联系。
古人认为,天上是神的世界,那里是人可望而不可及的地方,神无生无死,是永恒的。
地上是人的世界,有生必有死,地下是鬼的世界,黑沉沉、阴森森,令人恐怖。
神、人、鬼各居其所。
中国原始宗教的死亡观与季节相联系。
如认为冬季黑暗、寒冷,大雪冰封,万物肃杀,和阴间的景象相同,是死亡的季节。
中国原始宗教中死亡意识与当时低下落后的生产力、科技水平相联系,源自于人们对死亡和自然现象的本能恐惧或向往。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关于死亡的思考闪亮登场。
孔子站在岸边望着滚滚东逝水,发出逝者如斯乎的感叹,这也表现出他对人生必死的无可奈何。
所以当子路向他提出关于死亡问题的终极关切时,他表现出不高兴,脱口而出“未知生,焉知死”。
从气本到人本:王夫之生死观的致思理路-精选文档
![从气本到人本:王夫之生死观的致思理路-精选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0d5df007b14e852459fb5766.png)
从气本到人本:王夫之生死观的致思理路、生死气本论:生死“阴阳自然之理”在中国儒家思想史上,关于生死问题的理论探索,肇始于孔子。
但是,孔子对此只是提而不论,只在《论语?先进》里说了一句话:“未知生,焉知死?”可以说,孔子特别强调“生”的问题,而把对“死”的问题的探索留给了后来者。
究其根源,孔子作为儒家创始人,更关注生的问题,以求积极入世,进而达到修齐治平”的理想目标。
儒家这种“重生轻死”的状态一直持续到北宋,才有实质性的改变。
因为自汉唐以降,传统儒家就不断受到佛道的冲击,进而“援揉佛道入儒”,开始摆脱道德本位的纠缠,进入更高层面的、更抽象的形上本体的探究一一这就是气学派、理学派的兴盛。
关于生死问题,明末清初的王夫之首先进行的就是气本论的探究。
毋庸置疑,气本论源自北宋的张载。
张载用气本论来解释生死问题,为该问题寻找最终的形上根据。
他说:“气之为物,散入无形,适得吾体;聚为有象,不失吾常。
”①王夫之继承了张载的气本论,也用气之聚散、屈伸、往来、幽明等等,来解释世间一切生死现象。
王夫之认为:“生之散而为死,死之可复聚为生”,“伸之感而屈,生而死也;屈之感而伸,非既屈者因感而可复伸乎!”②正因为气有聚散、屈伸、往?怼(15)拿鳎?才有人与万物的所谓生死现象。
在王夫之看来,这些都是“理势之自然”③。
也就是说,生死本于气,是“阴阳自然之理”,也是天地间一切人和事物生成、变化的永恒自然法则。
既然生死本于气,而气又分阴分阳,那么阴阳二气又是如何导致生死现象的呢?程朱理学认为,太极动静而生阴阳,而后才有生死。
对此,王夫之持否定的态度,反对从气以外寻找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
在王夫之看来,“太虚无形,气之本体”④,“太虚者,本动者也,动以入动,不息不滞”⑤,“不动则不生, 由屈而伸,动之机为生之始”⑥,认为气化即气之化——气本身的运动,就是生死变化的根本原因。
王夫之又进一步指出:“万殊之生,因乎二气。
”⑦也就是说,世间一切人和物的生死现象, 都是阴阳交感、阳变阴合的运动过程,是“阴阳自然之理”,是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相互激荡的结果。
儒家学者如何看待生命与生死
![儒家学者如何看待生命与生死](https://img.taocdn.com/s3/m/1e4f18f9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d6.png)
儒家学者如何看待生命与生死导语:儒家思想如何看待生死的呢?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态度面对人生的起伏?一起来了解一下吧!每个人生活在人世间,感知宇宙天地,认识大干世界,生息序活的经验、文化、科学便构成了人类的文明。
然而,有“生”就有:“死”,“死”是每种有生之物的最终结局,“死”是人类无法抗拒的命运,是每个人无从躲避的宿命。
人一思到此,一念及此,便会恐惧不安,甚至万念俱灰,从而在人生中做出一些异常或反常的行为来。
生命是一部壮丽的乐章,死亡犹如一个休止符、对于人来说,这是最沉重的毁灭性的打击,是最不愿意接受的一个事实。
为了否定生命的界限,于是人就去追求生命的永恒无限,那么,人类用什么途径与办法超越死亡以及摆脱死亡的痛苦与恐惧呢?中国古代儒家的贤哲为我们提供了一条用显扬精神价值的办法来超越死亡的途径。
儒家学者是清醒的现实主义者,他们认为人类的生命是宇宙大化生生不息之大生命的表现形态之一,人生显露了宇宙的仁爱之心,人死亦为自然造化的必然结果。
所以,人的死亡既为自然,也是必然,任何从肉体上达到永生的企图都是徒劳的。
因此,人们只能在生前努力于建功立业,努力于道德的烙养与人格的塑造。
通过立德.立言、立功创造不朽,超越死亡,亦即在个体之我的肉体死亡、腐朽之后,仍然能以精神价值的形态而存在于世,对社会、众生、国家、民族产生经久不衰之影响.从而达到水恒。
但是,要经由儒家提供的这条途径实现不朽,其前提是人们必须学会区别价值的大小,确立人生过程中哪种目标最值得去追求。
许多人把个人的私利私欲的获取视为最高价值,并作为自己终身追求的目标,那么就决然不可能通过立德、立功、立言来实现不朽了。
儒家的圣哲坚持认为,人类崇高的理念,如道德价值,是高于自我的生命价值的。
所以孔子教诲人们,凡是志士仁人,都不会因贪生怕死而损害“仁爱”,只会勇于牺牲来成全“仁爱”。
孟子则认为.保存自我的生命,是人人都追求的,实现仁义道德,也是人人都想做到的。
在二者不可以同时做到时,则应该舍弃生命而成全道德。
浅析儒家生死观
![浅析儒家生死观](https://img.taocdn.com/s3/m/87865f73a76e58fafab003ee.png)
浅析儒家生死观作者:张珊来源:《山东青年》2019年第06期摘要:生命是我们生而有之、生而存之、生而伴之的。
对于生命的探讨从5000年前就已经开始,尤其是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入世态度来说,其生命观更是中国人民立身存世的根本向导。
本文从尊重生命、死而不朽、存顺没宁三个维度来浅谈儒家的生死观,审视生命的价值,积极入世,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一、尊重生命《易大传》里面讲,“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义”天下最好的东西是什么呢?那就是生生不息。
生生不息,这就是所谓《周易》之道,《周易》的一本一体,它就是变动不居、生生不息,不断地繁衍出新的东西,所以,天是乾元,它有大生之德;地是坤元,它有广生之德,这种广大悉备的生命创造精神,它其实赋予了我们人类。
所以我们人如何的和天地精神相匹配、相配合、相媲美,我们人效法天地,德配天地,宏大天性,全面地发挥天地赋给人的秉性和潜能,那就是我们就有一种刚健自强,自强不息的一种精神,这就是儒家的尊生、重生,主动的一个传统,所以《中庸》里面说,圣人可以做到“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
能尽人之性,则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和天地鼎足而参,和天地相参。
人类的理性,所可以设想的天道,那是宇宙万物,人类生命的本源,那时我们人的价值源头,一旦我们充分的护持,我们自己的生命理性,我们就能够全面地发挥,天赋给我们的潜能,我们以平等的精神,接纳宇宙间一切的存在,万事万物,我们尊重别人的东西,别人的价值,尊重他物,尊重他人的存在,我们就可以各说其信,我们最终可以通过“正德、利用、厚生”,“立德立功立言”积极入世,知其不可而为之。
奋勇拼搏,在现世,在凡俗的生活中,来实现人的价值、人的意义,所以儒家的仁学,儒家的志士仁人,他是用仁爱的仁,来界定我们天地人的人,所以,“仁者仁也”所以人在一定意义上他就是生命的感通,宋儒把它讲成像桃仁、杏仁这样的一个生命,中医讲麻痺不仁,那是不能感通,所以儒家他是要和天地人物我相互地感通。
儒家生死观.pptx
![儒家生死观.pptx](https://img.taocdn.com/s3/m/e6ec7357f61fb7360b4c65c8.png)
虽然人的生命有限,但其精神可以超越有 限以达到永存而不朽,所以有所谓“三不 朽”之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 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明朝 罗伦:“生必有死,圣贤无异于众人。死而不 亡,与天地并久,日月并明,其惟圣贤乎!”圣
贤不同于一般人只在于他生前能在道德、事功和学问上为社会 有所建树,虽死,其精神可“与天地并久,日月并明”
“德之未修,学之未讲” “苦在德业之未能竟”。
讨论:
王云岭 WANGYL@ 2022/3/23
西方人的生死观是怎样的?
8
讨论
中国人为什么极度重视丧葬问题?比如置地造 坟、大办丧事、大量财物陪葬等。
一殡、葬殡葬的的含含义义
殡葬是对死者遗体进行处理的文明形式,也是文 化传统的组成部分。 殡葬原是土葬的文言用词。 殡一作停柩解,如《礼记》:夏后氏葬于东阶之上,殷 人殡于两楹之间周人殡于两阶之上;一作葬解,如 《荀子》:"三月之殡。 葬作藏解,如《礼记》:国子高曰:葬也者,藏也。 藏也者,欲人之弗得见也。是故,衣足以饰身,棺 周于衣,椁周于棺,土周于椁。
鬼神交往术!
什么是鬼?有何特长?家住何方?上级领导是 谁?
“大凡生于天地之间者皆曰命,万物死曰折, 人死曰鬼。”
“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
——《礼记》
鬼有什么特长?
首先,厉鬼可以害人。 《左传》中说:“匹夫匹妇强死,其魂魄犹能凭
依于人,以为淫厉。”要化解厉鬼害人,就得找 到安置他们的地方,“鬼有所归,乃不为厉。”
先秦另外一种说法,是讲鬼魂住在幽都。
《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君无下此幽都 些。”那幽都又在哪儿?《山海经》里也提到 幽都,貌似是在山里,跟昆仑山关系还非同一 般。《山海经.海内经》:“北海之内,有山 名曰幽都之山,黑水出焉。”《山海经.西山 经》:“南望昆仑,其光熊熊,其气魂魂。北 望诸毗,槐鬼离仑居之,鹰鹯之所宅也。东望 恒山四成,有穷鬼居之,各在一搏。”
儒家思想中的死亡观与生命态度
![儒家思想中的死亡观与生命态度](https://img.taocdn.com/s3/m/29f4f458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ba.png)
儒家思想中的死亡观与生命态度傅佩荣儒家思想直接谈及死亡的地方并不多;不过,从他们对生命的态度反映出死亡看法的倒有不少。
我们就由这个角度来看看儒家的死亡观。
第一,儒家认为死亡是自然生命的结束,人既然出生,就无法避免老、病、死,死亡是极其自然的现象,因此在《论语颜渊》中即有”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之言,也有”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的话。
死亡既非人力所能左右,是自然的结果,所以儒家认为人对死亡毋须过分悲叹。
价值生命的完成不过,儒家认为人活在这世上,除了”自然生命”之外,还有”价值生命”需完成,人必须藉自然生命以实现其价值生命,因此人必须珍惜生命。
所以,当颜渊死时,孔子在《论语雍也》中以”不幸”二字来形容,并为他痛哭。
这不仅出自深刻的师生情谊,也出自对”道统”恐怕失传的忧念,颜渊的自然生命太短促,无法实现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生命,在孔子看来是极为可惜的一件事。
因此,儒家认为君子应当善自惜生。
在《论语述而》中,孔子就曾劝诫子路不可”暴虎凭河,死而无悔”,在〈宪问〉中,亦批评”若匹夫匹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
在他看来,为血气之勇或小信小义而轻易牺牲生命,都是很不值得的。
在《孟子尽心篇上》也劝人不要”立乎岩墙之下”,从事不必要的冒险。
所以,尽管管仲变节改事齐桓公,孔子仍对他赞誉有加,因为他对社会国家尽上了责任,完成了自我的价值生命。
基于同一理由,儒家并不认为长命是一件好事。
孔子就曾在论语宪问篇中说他的朋友原壤”幼而不逊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
”如果一个人只有自然生命,活得很老,却无法完成自我人格与价值生命,则不如不活;自然生命绝非人一生的目的所在。
自然生命的結束第二、儒家认为死亡是自然生命的結束。
儒家一方面相信死亡与命运有关,另一方而相信死亡与使命有关。
所谓使命,即是人对于自己之所以成为一个人的自觉:人要知道自己为何而生、为何而死;知道为何而生为何而死,就可以选择某一理想,以成全其价值生命。
当人一旦对死亡采取主动态度,就不再被动的被死亡攫获,生命向度遂豁然开朗。
儒家生死文化讨论
![儒家生死文化讨论](https://img.taocdn.com/s3/m/6eb2a69f31b765ce0408148c.png)
它不是一昧地重生轻死,也不是简单地轻生轻死,而是 教导我们最终如何超越生死。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
公 元 前5 5 1年( 周 灵 王 二 十 一 年 ) 孔子生。提倡仁、义、礼等价值,挺立道德
主体,开创了儒家学派。弟子记其言行,杂 以 己 言 , 战 国 初 年 成《论 语》一 书 。 公 元 前4 7 9年 卒 。春 秋 霸 局 时 兴 、 礼 乐 崩 坏 , 孔 子 曾 弃 官游说各国,颠沛流离只盼解决时弊,但一 人之力难挽狂澜。晚年他致力于整理典籍: 删诗书、订礼乐、赞周易、修春秋。其中影 响 最 巨 者 为 史 书《春 秋》, 由 于 执 笔 严 峻 无 私 , 令乱臣贼子畏惧。 学不厌、教不倦是至圣先师孔子的基本治学 态 度 , 而 其 中 心 思 想 则 在 「行仁 」 , 从《论 语》 可见他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从日常生活落 实儒家精神的教育理念。孔子过世后,学生 分散各地宣扬孔子学说,战国时代孟子更发 扬光大,以致西汉武帝独尊儒术,孔子之道 成为立人、安邦、治国良策。
(二)儒家传统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儒家又重视家庭伦理、强调 孝道观念,并已深入人心,从而形成长远的中华文化现象,因此 在现代社会家庭人际关系中仍然是重要的价值。
(三)儒学研究的新路向 学重视社会理想的实践,因此儒学理 论建构应该着重与当代社会科学的结合,亦即儒学的经世济民之 学的强调与落实,建构之重点即在以儒家关怀社会的道德意识作 为中国社会科学的价值指导原理。 至于传统儒学理论的研究, 则应重视儒家真理观的辩证,亦即当作为中华文化共同传统的儒 学与道佛两家进行义理辩证之时,儒学的真理观建构基地的探究 实为重点。
荀子作《荀子》一书,书中倡导化性起伪的思想,主张 隆礼重法﹐认为人性本恶﹐因此人必须经过圣王的教化 与自身的学习﹐才能知道善恶﹐行为合乎礼义。
儒教的生死之说
![儒教的生死之说](https://img.taocdn.com/s3/m/d7568b93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65.png)
儒教的生死之说人事之大,莫过于生死。
生死关切,是人的基本焦虑,生死问题是人的根本问题。
《礼记》曰:“合鬼与神,教之至也”,“明命鬼神,以为黔首则”。
[1] 参通幽明,究明生死,此儒教大道所系。
究幽明之际,知生死之道,是儒教的重大教义。
1)原始返终,知生知死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2] 许多人依据圣人这两句话,便断定儒教只关注现世,不关注来世,重生不重死,言生不言死。
认为儒教不关注死亡问题,把死亡之事与鬼神之事悬置不论。
这是对圣言的误解,是对儒教教义的误解。
其实,儒教非常关注也非常重视死亡问题。
圣人以神道设教,生死之道、鬼神之道是儒教的重要内容。
对死亡问题的重视,与对死后世界的关注,是儒教教义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儒教有自己的生死观,有着关于灵魂世界及神鬼之道的系统阐述。
这些观点和阐述详见于儒教经典与先圣先贤的言论之中。
这是儒教的基本教义,儒教既是入世间法,也是出世间法。
《礼记》曰:“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这里“明”是人间世界,“幽”则是人死后的世界,即神鬼的世界。
礼乐即“入世间法”,系指仁义礼智之性、“修齐治平”之道、“人伦纲常”之道;而鬼神之道,也就是出世间法。
依儒教教义,幽明相通,生死不贰。
入世间法与出世间法一以贯之,悉统于天道。
入世间法就是“生”之道,“生”之道即人之道。
人道本于天道,人道与天道相贯通,人道是天道天理在人世间的落实。
出世间法就是“死”之道,“死”之道即鬼神之道。
鬼神之道是天道天理在灵魂世界,在神鬼世界的落实。
故出世间法也与天道天理相贯通,神鬼之道亦是天道。
故依儒教教义,生之道即死之道,明之道即幽之道,人之道即神鬼之道。
幽明之道,生死之道都统于天道。
明有礼乐,幽有鬼神;明有善恶,幽有屈伸;明有正邪,幽有清浊;幽明相通,生死不贰。
故知生即可知死,知人之道就可以知鬼神之道。
故圣人说“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此话并非不关注死亡,恰恰相反,这正是究竟之说,是对生死之道的大彻大悟。
中土人士的生死观--儒家的功利主义生死观
![中土人士的生死观--儒家的功利主义生死观](https://img.taocdn.com/s3/m/796c10db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d1.png)
中土人士的生死观--儒家的功利主义生死观源出周朝专司礼制(宗法等级制度仪礼)的“司徒”之儒家,独得周朝“尊礼”、“近人”道统的正脉嫡传。
生当周室衰微、“礼崩乐坏”乱世的儒家“先师至圣”孔老夫子,一生以“克已复礼”——教化已不守旧制的世人克制自己、回归周朝礼制,为自己的使命。
孔老夫子对周礼向往至极,衷心赞叹:郁郁乎文哉!吾宗周。
[1]以梦见周朝开国元勋、礼制奠基者周公为最大的幸福。
他老人家一生唯以天下大事、万世功业为念,孜孜奔走列国,授徒编书,人生态度可谓积极至极,树立了儒家阳刚进取人生态度的身教典范。
对于人事以外的玄学问题、生死灵魂之秘奥,孔子没有多少论述,当然,这种不论述,是一种经过理性审视的理性实用主义,与释迦之不回答“十四无记”问题有某种可相比较之点。
孔夫子对生死问题、鬼神的理性实用主义态度是: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2]意谓人应把心思用于实实在在的人生问题上,不应过多考虑那些人智不可能解决的死后去向、鬼神问题。
孔夫子拒绝谈论怪、力、乱、神等神秘现象,对“六合之外存而不论”,但对周朝传统的事鬼敬神之制,还是俨然维护的,教人“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当作鬼神就在面前,恭恭敬敬依古制民俗亲自参与祭祀鬼神,不可马虎,尤其敬畏天神,谓“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3]不过他遵依周朝的原则,对鬼神“敬而远之”,耻于堕入那种鬼里鬼气的巫觋之流。
孔子也反对追求长生不死,有言曰:“老而不死,是为贼。
”孔夫子读不释手的,是《周易》,这是依神明而行卜筮以占验吉凶之书。
看来,孔子绝非无鬼论、无神论、人死断灭论者,不过他不想当、也称不上鬼神问题的专家。
富阳刚之气的儒家,面对人不可能回避的死亡威胁,当然也会有所抗拒,其抗拒的方式,首先是在现实人生的积极进取中去创造“不朽”。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载叔孙豹之言曰: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后汉人荀爽说:其身殁矣,其道犹存,故谓之不朽。
儒道释三家论中国人的生死观
![儒道释三家论中国人的生死观](https://img.taocdn.com/s3/m/40e1a109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e9.png)
同时,死亡还会使人丧失信仰,成为生命的阻力;而在另一方面,死 亡却是人类的朋友。因为死亡是公平的,每个人都必须要经历死亡, 并且只有在死亡之后才有真正的自由。死亡还是宗教界最大的帮手。 在死亡面前,人们才会幡然醒悟说出真话。由于中西方文化和传统的 宗教信仰迥然不同,反映在死亡观上也颇为明显。
㈠中国人的死亡观 ⒈原始死亡观 在人类发展的早期阶段,由于社会生产力和人类思维能力极其低 下,人类尚不能对死亡作哲学的思考,甚至不能用人的眼光和自然的 眼光看待死亡,这就使人类的原始死亡观普遍采取非自然的宗教神话 形式,也就是说死亡问题始终是同原始宗教神话紧紧地纠缠在一起。 而作为同原始宗教神话紧密地纠缠在一起的原始死亡观的最根本特 征——是对死亡的反抗和否定。 ⑴原始死亡观的一项基本内容是否定死亡的普遍必然性和不可 避免性; ⑵原始死亡观的另一重要内容是对死亡终极性的否定; ⑶原始死亡观的又一重要内容是对超个体灵魂不死的信仰。 ⒉现今中国人心中的“死亡”概念的含义和意向 ⑴把死亡当做一种自然的归宿。认为死和生是一种很自然的现 象,有生就有死,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则; ⑵死是一种令人恐惧的事件; ⑶死亡是一种理想的追求。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把死亡当做追
古之真人,在《庄子》里面,在道家里面,真人的境界是被立得 极高的!佛教一天到晚都在说生死事大、轮回是苦,但是在《庄子》 里边,他就把这个放得下!"不知说生,不知恶死",他把一切都归之 于自然了。生,是老天爷生你,是天之所为,死也是老天爷让你死, 是天之所为,都是无可奈何的事情,既然无可奈何,那我就只能安之 若命。你如果不安之若命,你还要在里面添加点喜怒哀乐,你就是吃 饱了没事干,太傻了嘛!我们现在遇到病,放不下,还不是要去找医
人类最早认识死是从生理学的角度。远古时代,人们以为一位一 个人不会动作了,就是死了;后来人们发现没气(呼吸)了才是死; 人类进化了,意识到心脏停止跳动才是死;而现代医学则定义强调灵魂、肉体的二重性和 人、兽差别,因此,在博恩大夫看来,人的死亡在于灵魂和肉体的分 离,动物的死亡则意味着基本生物机能的终止。而《苏联百科全书》 则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精神的:“死亡与器官的生命活动的停止同时发 生,因此,也与作为独立的生命体系的个人毁灭同时发生;从更普遍 意义上来讲,死亡是有生命的物质的最终停止,同时还伴有蛋白质的 分解。只有在对有机体的生命本质进行唯物主义的解释的基础上,死 亡才能够被理解。”中国古代儒学创始人孔子在如何对待死亡时,告 诫弟子:“未知生,焉知死”。古希腊大哲伊壁鸠鲁也有一段名扬四海 的关于死亡问题的论述:“当我们存在时,死亡不存在;死亡存在时, 我们就不存在了。”德国大哲海德格尔也曾说,人之“生”与“死”并非 人生的两个端点,而是交织在一起密不可分的。死亡是人类永恒的宿 命,因此,人的生存意义就在于把自己的生命向死亡抛掷出去再反弹 回来而得到规定的。所以,人绝不可以只埋首于“活”,在世俗的生活 中混沌不明地“活”,而要时常安静地“思”,尤其要正视“死”,时刻想 到“死”。这就是人“生”中重视死亡问题考索的意义和价值。
儒家、佛家、道家的不同的生死观
![儒家、佛家、道家的不同的生死观](https://img.taocdn.com/s3/m/d92a2be8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28.png)
儒家、佛家、道家的不同的生死观.01儒家的生死观:道德超越,天人合一,苦在德业之未能竟“天人合一”的境界是人生的“不朽”,儒家生死观的基本观点是“死生由命,富贵在天”,因此,它重视的是生前,而非死后,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
”生时应尽自己的责任,以努力追求实现“天下有道”的和谐社会的理想。
人虽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有限之个体,但却能通过道德学问之修养(修道进德)而超越有限之自我,以体现“天道”之流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孟子说:“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
”一个人如果能保存自己的本心,修养自己的善性,以实现天道的要求,短命和长寿都无所谓,但一定要修养自己的道德与学问,这样就是安身立命了,就可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是人生的“不朽”。
因此,儒家认为,虽然人的生命有限,但其精神可以超越有限以达到永存而不朽,所以有所谓“三不朽”之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明朝的儒者罗伦有言:“生必有死,圣贤无异于众人。
死而不亡,与天地并久,日月并明,其惟圣贤乎!”圣贤不同于一般人只在于他生前能在道德、事功和学问上为社会有所建树,虽死,其精神可“与天地并久,日月并明”。
这种不朽只是精神上的,它只有社会、道德上的意义,而和自己个体的生死没有直接联系。
宋代张载《西铭》的最后两句说:“存,吾顺世;没,吾宁也。
”人活着的时候应努力尽自己的社会责任,那么当他离开人世的时候是安宁的、问心无愧的。
由此看来,儒家并不以死为苦,那么儒家的学者有没有痛苦呢?照儒家看,从个人说,如果“德之未修,学之未讲”是个人的痛苦,而更大的痛苦是来自其社会理想之未能实现。
南宋的文学家陆游在他临终前写了一首诗留给他的儿子:“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在死前的痛苦不是为其将死,而是没有能看到宋王朝的统一。
南宋末还有一位儒者文天祥,在他临刑时的衣带上写着:“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尽义,所以至仁,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何,庶几无愧。
儒释道三教的生死观(李仁贵珍藏版)
![儒释道三教的生死观(李仁贵珍藏版)](https://img.taocdn.com/s3/m/78f72d97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517c671.png)
儒释道三教的生死观(李仁贵珍藏版)一、儒家生死观——重视今生——格物致知儒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也最大。
儒家的生死观是重视生的价值,回避死亡之后的事。
儒家认为死是人类无法抗拒的,是每个人无从躲避的宿命,任何想从肉体上达到永生的企图都是徒劳的。
因此,人们只能在生前努力于建功立业,致力于道德的修养与人格的塑造。
通过立德、立言、立功创造不朽,超越死亡,亦即在个体之我的肉体死亡、腐朽之后,仍然能以精神价值的形态而存在于世,对社会、众生、国家、民族产生经久不衰之影响,从而达到永恒。
二、佛教生死观——超脱轮回——涅槃成佛印度的佛教大约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在生死观方面,佛教认为人生在世就是一片苦海,所以生是不值得留恋的,而更注重死后来世的解脱,这就是佛教所提倡的涅槃成佛,脱离苦海。
除此之外,对于芸众生,佛教认为如果没有涅槃成佛,就只能在六道中轮回,一世一世,没有穷尽。
佛教的生死观点,尤其是轮回转世思想对中国人的生死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使中国人开始更注重今生的行为,以超出轮回,解脱生死。
同时,印度佛教也渐趋中国化,成为中国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
三、道教生死观——长生久视——得道成仙道教源于先秦的道家,道家的生死观是生道相合,养生全生,坦然生死。
道教吸收道家生死观中与道相合,又融合神仙道的长生理论,衍生出追求长生久视,得道成仙的永生观。
道教认为人是由阴阳二气和合而生,气聚则生,气散则亡。
为了保气而得长生,道教人士进行了长期的探求,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通过服食外丹和修炼内丹的两种长生方法。
道教对长生不死的执著追求,显示了中华民族对生死的一种抗争和超越,但其结果却以失败而告终。
虽然长生不死只是一种梦想,但道教对长生不死的一些实践,却形成了中国丰富的养生长寿的许多方法。
儒家生死观研究
![儒家生死观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e04ed3b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662b871.png)
儒家生死观研究生命问题是人类的根本问题之一,对生命哲学的探讨,也是自古以来中国各家哲学流派论述的一大重心。
有别于西方哲学中二分化的思维范式,中国哲学里的生命观普遍表现出一种天人合一,和谐圆融,且关注现实世界的生生不息的思想特点。
这一点在儒家的生命哲学中便有很好的展现。
生与死是生命的两个最根本现象,通过对儒家生死观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明确地发掘儒家生命哲学的特性。
与一般的人生观侧重人生、死亡观侧重死亡不同,本文所指之生死观是立足于由“死”来观“生”,又立足于从“生”来看“死”,是对人之完整生命历程的整体交互观照。
在生死观的视野里,“生”是受“死”支配的,“死”又是由“生”来完成的。
生与死共同塑造有价值的生命历程。
没有死亡概念的人生是盲目的,没有人生充实的死亡是虚无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生死观要解决的是人之生命的价值和意义问题,是对终极关怀问题的探索。
不过,生死观比终极关怀问题更全面、更具体,它是终极关怀下的安身立命之学。
儒家的生死观是儒家以终极关怀为蕲向,对生与死及其关系作出的解释。
它是儒家的安身立命之学,也是传统中国主导性的生死观。
一、生死价值观:成仁取义生死价值就是人活一生所要实现的目标,它是立足整个生命历程来思考的,其实也就是人的生命价值。
所谓价值,是指价值客体对价值主体的正向的、积极的功能、作用或性质。
如物之价值即指物作为价值客体对人这一价值主体有具有的正向的、积极的功能、作用或性质。
衡量物的价值时,物是价值客体,人是价值主体,主、客是分明的。
而人的生命价值就是人对自己需要的满足,具体地说,就是人作为客体满足自己作为主体需要的价值。
在这里,人既是价值主体,又是价值客体。
因此,必须将同一个人区分出哪些是价值主体、哪些是价值客体,才有可能进一步探讨生命价值。
要区别生命价值的主体与客体,必须了解生命的本质是什么。
生命的本质不是生物本性。
人生而具有的是自然生命(或称生理生命),是生命存在的物质基础,舍此生命无以寄存。
儒家与道家的生死观
![儒家与道家的生死观](https://img.taocdn.com/s3/m/10ff17ff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0f3164e.png)
儒家与道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两个重要的哲学派别,它们对于生死观的理解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儒家强调的是人的生命价值,认为人的生命是宝贵的,应当珍视和保护。
在儒家看来,人的生命并不是终点,而是一个过程,是一个追求完善自我的过程。
因此,儒家强调生命的价值在于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
儒家认为,人的生命短暂而有限,因此应当珍惜时间,充分发掘自身的潜力,尽可能地实现自我价值。
儒家对于死亡的看法是,死亡是人生命的终点,但并不是人的全部。
儒家认为,人死后,灵魂还会存在,并且会得到不同的报应。
儒家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通过自己的行为来实现自我价值,因此死亡并不是人生的终点,而是人生的一个阶段。
对于死亡的态度,儒家强调要坦然面对,应当以一种平和的心态来面对死亡,并且应当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天,珍惜时间,实现自我价值。
与儒家不同,道家对于生死观的看法则更加超脱,强调生命的无常和虚幻。
在道家看来,生命是一种虚幻的存在,没有实在的本质,是一种流动的能量。
因此,道家认为,生命并不是人的全部,而是宇宙中的一部分。
在道家看来,生与死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生命是一个循环的过程,死亡只是一个过程的终点。
道家认为,生命的本质是永恒的,只是表象的变化而已。
对于死亡的看法,道家认为,死亡并不是一种消失的状态,而是一种转化的过程。
道家认为,人死后会回归到宇宙的大自然中,成为宇宙万物的一部分。
因此,道家不强调死亡,而是强调生命的本质,认为死亡只是生命循环过程的一部分,它并不是人生的终点,也不应该成为人生的焦点。
综上所述,儒家与道家对于生死观的理解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儒家强调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认为死亡只是人生的一个阶段;而道家则认为生命是一种虚幻的存在,死亡只是生命循环过程的一部分。
无论是哪种观点,都强调了生命的珍贵和重要,人们应当珍视和保护自己的生命,并且应当把握时间,实现自我价值。
从“未知生,焉知死”浅析孔子的生死观
![从“未知生,焉知死”浅析孔子的生死观](https://img.taocdn.com/s3/m/5c6c9c96a8956bec0875e36f.png)
从“未知生,焉知死”浅析孔子的生死观生死是人生命中不可逃避的重大问题,认识生死是我们的生命课题。
儒家是我国古代的主流学派,其对生死的态度对后世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而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者,他的生死观就更有研究的价值,通过对“未知生,焉知死”释义的探讨,对孔子在《论语》中体现的生死观做粗略的分析,以期对生死做一定的了解。
标签:论语;孔子;生死观关于生死,一直是与人类最直接相关的问题,因为没有人能逃避不去面对。
因此,从人类诞生至今,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就没有停止。
从出生开始,就一步步向死走去,是无法被人类所超越的自然规律。
人类对死亡的意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已经无法获知具体的时代,但这不并不影响各时代的人去探索“生”与“死”。
儒家是我国古代的主流学派,其对生死的态度对后世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而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者,他的生死观就更有研究的价值,他提出了“未知生,焉知死”的观点,这是他对生死问题的正面直接回答,他所要表达的是“生”与“死”是同一过程,“死”是知的,但“生”是可以探索的,尽管依旧充满着迷茫,至少了可探知的对象,通过对“生”的知晓,从而对“死”做出应有态度。
一一般的说法是孔子重视生而避谈死,确实,在《论语》中,孔子关于“死”的言论极少。
我们可以从中找到以下语句:朝闻道,夕死可矣。
(《里仁》)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雍也篇》)子不语怪、力、乱、神。
(《述而篇》)季路问事鬼神。
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
曰:未知生,焉知死?(《先进篇》)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颜渊》)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颜渊》)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卫灵公》)孔子甚少谈论生死,却对季路的提问几乎是直接的给予了回答。
对于“未知生,焉知死”,朱熹说:“问事鬼神,盖求所以奉祭祀之意。
而死者人之所必有,不可不知,皆切问也。
然非诚敬足以事人,则必不能事神;非原始而知所以生,则必不能反终而知所以死。
传统儒家生死观研究
![传统儒家生死观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c63e406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9c.png)
传统儒家生死观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和分析传统儒家的生死观,揭示其深厚的哲学内涵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其生死观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死亡的理性认识,形成了独特的生命哲学。
本文将首先对传统儒家生死观的历史背景进行概述,梳理其发展脉络和主要观点。
接着,通过深入分析儒家经典文献,探讨儒家生死观的核心理念,如“生而知之”“死而不亡”等。
本文还将关注传统儒家生死观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和实践,以及其在面对生命伦理、死亡教育等现实问题时的启示作用。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儒家思想的精髓,也能够为现代社会提供有益的思想资源和指导。
二、儒家生死观的哲学基础儒家生死观的哲学基础,主要源于孔子及其后学的思想体系,特别是他们对“仁”“礼”以及“天命”等核心观念的阐释。
儒家认为,生死是自然规律,人应当顺应这一规律,以平和的态度面对生命的终结。
儒家强调“仁”的理念,认为“仁”是处理生死问题的关键。
在儒家看来,“仁”不仅是一种道德情感,更是一种人生智慧。
孔子曾说:“未知生,焉知死?”这句话揭示了儒家对于生死问题的基本态度,即应当先关注现实生活,致力于实现“仁”的要求,而不是过分关注死后的世界。
儒家认为,只有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做到了“仁”,才能对死亡保持正确的态度。
儒家提倡“礼”的规范,认为“礼”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个人修养的重要手段。
在生死问题上,“礼”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
儒家认为,人应当遵循一定的丧葬礼仪,以表达对逝者的尊重和怀念。
同时,儒家也强调个人在面临死亡时应保持庄重的仪态,不惊慌失措,以体现个人的修养和“礼”的精神。
儒家还探讨了“天命”观念与生死观的联系。
儒家认为,人的生死是由天命决定的,个人无法改变。
然而,儒家并不因此而对死亡产生恐惧或绝望,而是强调人应当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实际行动来顺应天命,实现个人的价值。
儒家认为,即使面临死亡,人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贡献留下永恒的价值。
儒家生死观的现代解读
![儒家生死观的现代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c87503d1a6c30c2258019e3e.png)
最新资料推荐儒家生死观的现代解读儒家生死观的现代解读发布时间:2010 年04 月27 日来源:教育网作者:源作者533 人关注打印转发投稿在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各家学说中, 儒家对这个问题的直接关注显然不多, 儒家的生死观并没有明显的体系架构。
但其创始人孔子的未知生, 焉知死, 道出了儒家对生死问题的基本态度。
在人活着的时候, 最重要的就是弄清如何活着的道理, 懂了活着的道理, 死的道理也自然会清晰。
儒家的这一观念与现代西方哲学家海德格尔正好相反, 海氏认为, 人只有意识到终有一死才会明白人生的意义。
无论是海氏还是孔氏, 无论是从生着手还是从死亡探究, 都是在为人生寻找意义。
可见, 意义的获得对人来说是个真正的需求。
儒家没有形成如佛教一样系统深邃的死亡理论, 未知生, 焉知死, 从表面上看甚至对这个问题采取回避的态度。
但实际上, 儒家学说作为在整个中华民族漫长发展的历史中最主要的一种思想形式, 对国人产生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
儒家对社会生活对人伦的广泛关注恰恰是对生死问题理性感悟的结果。
1 / 10这种感悟使得儒家学说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成为促进中国社会稳定发展, 教化百姓、影响人心的重要思想。
儒家的这种理性的生死观, 既让人积极进取有所作为, 又使人保持精神上的宁静、平和, 不为死亡的降临所烦扰。
而这些恰恰是浮躁、喧嚣的现代社会中人们所缺失的。
(一)对必死命运的平静接受人生一世, 草木一秋。
讲的是人与万物的共通性, 草木万物都有一死, 人也毫不例外。
孔子说: 朝闻道, 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生命的长度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生命的质量。
人生在世, 只要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则生事已毕, 虽死无憾, 这实际上是以闻道的人文精神消除了对死亡的焦虑。
孟子继承了孔子这种达观的人文主义死亡观, 并将人文精神落实为道德践履, 认为尽其道而死者, 正命也。
(《孟子尽心上》)人所能做的就是使自己获得一个正命, 正命而死, 则死得其所。
浅析儒家和道家的生死观
![浅析儒家和道家的生死观](https://img.taocdn.com/s3/m/8b06f993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f5.png)
浅析儒家和道家的生死观摘要:伴随着生命的诞生就有了死亡的问题,生是可知可见的,而死却是个未知。
而何谓生,何谓死?这一直是千百年来人类不断研究的课题,耗尽了不少先圣哲人的一生,只为解开生命,死亡的奥秘。
代表中国传统文化主干的儒、道两家哲学对生与死都进行过极为广泛而又深入的思考,本文旨在探讨儒、道两家生死观的异同。
关键词:儒家;道家;生死观一、儒家和道家生死观的共同点1、尊重生命儒家哲学是生命哲学,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是儒家思想的基本出发点。
儒家首先肯定人在天地间的重要地位。
儒家认为人是天地之杰,万物之灵。
《孝经》说:“天地之性人为贵”。
人所“贵”在何处?《荀子•王制》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荀子认为万物都是由“气”所构成,但如水火这些物质,只有气而无生机,草木则有气也有生机,禽兽既有生命又有知觉,但它没有道德意识。
人不仅有生命又有知觉,并具有道德意识,所以人在万物中最为高贵。
除了道德意识之外,人还有高出于其它动物的,就是人有高度的智慧。
人虽出于自然,属于自然,但人能改造自然,创建新的文明。
所以《中庸》说人“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与天地参矣。
”由此出发,儒家学者都十分珍重人的生命存在。
孔子的“伤人乎?不问马”(《论语•乡党》),便足以表明他对人的生命存在的敬重。
在生与死之间,孔子重视人生,珍惜生命:“未知生,焉知死?”。
与儒家相比,道家学者也有明确的重生贵生意识。
老子从“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的贵生思想出发,极力主张“见素抱朴”、“去甚、去奢、去泰”,要求“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致虚极,守静笃”,以求能够“长生久视”。
庄子更是认为个体生命本身的价值高于一切:“夫夫下至重也,而不以害其身,又况他物乎!”(《庄子•让王》)由此出发,他极力反对“丧己于物”“失性于俗”(《庄子•缮性》),反对“以人灭天”“以故灭命”“以得殉名”(《庄子•秋水》),而主张“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庄子•养生主》),所有这些都说明道家诸子极为重生、贵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周视频课程中谈及儒家的积极入世的生死观、道家的自然生死观、佛家的轮回生死观,请结合视频课程中的内容分别简要谈谈这三种生死观的各自要点,并结合自己的人生体会谈谈你对这几种生死观的看法。
1.写出儒家生死观的要点,并稍作阐释。
(20分)
2.写出道家生死观的要点,并稍作阐释。
(20分)
3.写出佛家生死观的要点,并稍作阐释。
(20分)
4.结合自己人生体会谈谈对儒释道三家生死观的看法。
(40分)
儒家的生死观是要“重生,活着的时候要有立德精神,为了名族大义可以牺牲生命;立言来对抗死亡,为了延续香火要传宗接代生出儿子,不然就是对父母的大不敬;慎终追远,人死后
也要让活人安宁整个丧葬礼仪事实上都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与亡者之间的交流过程同时也证明了生者对已亡者的一片孝心。
丧葬活动并不随着死者的埋葬而结束相信他会在鬼域活着。
道家是一种自然的生死观,把求得生存与保存生命视为第一要义那么对待死亡呢
道家主张以一种自然的平常心来对待认为人不应该为了出生而欢天喜地同样也不要因为死而呼天抢地要无拘无束地来无牵无挂地去一切顺应自然
而至于佛教的生死观呢则是一种轮回生死观。
人的生与死一直是一个循环、轮回的过程死后再生生后再死但还不仅仅是人的生与死的重复在轮回的过程中又有“因果报应
我个人比较倾心于道家的生死观,既然还活着就要积极地面对生活,保全自己不至于让生命的长度变短,但是当真正的死亡来临时不要太在意,虽然你已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但是可以拓宽生命的宽度,无拘无束一切顺应自然,不必把死亡看的太重。
儒家的生死观较为迂腐,德虽重,但不能一昧的为了德而不顾生命,我们可以也可以智取;孝顺必然是美德,但毕竟时代不同,现在男女平等,他们都是我们生命的延续但又和我们的人生不同。
佛家生死观可能人生而会死,死后会不会复生暂且不知,我们能做的就是把握好现在的生命,做无愧于自己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