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9-18课)中华书局版

合集下载

中华书局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

中华书局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

中华书局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第1课神州大地上的原始人类一、我国大地上的最早人类1.地球上最早的人类是由古猿(类人猿)进化而来的,产生地是在非洲,距今约有二三百万年。

2.目前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发现于云南元谋县的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会制造工具和知道用火。

3.能不能制造和使用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二、北京人1.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生活在今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的原始人类,我们称之为“北京人”。

2.北京人体形特征: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能够直立行走(直立行走迈出了从猿到人最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会使用天然火,还会保存火种,过群居生活,还会打制粗糙的石器和木棒作为工具。

三、山顶洞人1.距今约3万年左右,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生活着一种原始人类,我们称之为“山顶洞人”。

2.山顶洞人的体形特征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3.山顶洞人生产生活情况:使用打制石器,掌握磨光钻孔技术;已会人工取火。

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

用骨针缝制衣服,相互交换生活用品。

生活的集体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

4.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第2课文明入口的氏族村落一、半坡氏族村落1.半坡氏族村落遗址,最早发现于我国黄河流域的陕西西安东郊的半坡村,距今约有6000余年。

2.半坡人属于母系氏族,使用磨制石器,用磨光的石器和木石制的耒耜耕地,用石镰收割庄稼,种植粟、白菜、芥菜等农作物,饲养猪、狗等家畜,居住半穴居式的房屋,会制造彩陶。

二、河姆渡氏族村落1.河姆渡氏族村落遗址,最早发现于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村,距今约有1万年。

2.河姆渡人属于母系氏族,使用磨制石器和木骨制的耒耜,种植水稻,饲养猪、狗和水牛等家畜,过着定居生活,居住干栏式房屋,挖掘水井,会制造陶器,制造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三、大汶口氏族村落1.大汶口氏族村落遗址,最早发现于山东泰安大汶口,距今约有5000至4000年。

中华书局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秦始皇建立多民族的统一国家》ppt课件

中华书局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秦始皇建立多民族的统一国家》ppt课件
统一货币(圆形方孔铜钱);统一度量衡交通运输:车同轨、修驰道、
统一文字,全国规范文字——小篆,后又推广笔画更为简单——隶书
焚书坑儒
北:蒙恬反击匈奴, 修“万里长城” 南:统一 岭南 ,设立三郡 开凿灵渠
秦朝疆域辽阔
东至西到北至南到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
东海
陇西
长城
南海
政治: 经济: 文化: 思想: 经略边疆(军事):
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①建立皇帝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 ②中央三公九卿制: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监察 ③地方:推行郡县制(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第三单元 大一统国家的建立—秦汉
秦始皇建立多民族的统一国家
秦统一六国
人物:时间 过程:意义:
开始:
结束:
秦王嬴政
公元前230年
公元前221年
结束了春秋、战国长达数百年的混战局面,在我国历史上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
政治——中央集权制(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确立)
军事上1、秦始皇命大将蒙恬把匈奴赶到大青山以北。把秦、赵、燕三国长城连接起来形成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2、修建灵渠:连接湘江和漓江,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统一了岭南,设立桂林、南海、象郡三郡。
作用:长城的建成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中原王朝 与匈奴间的战争,有利于民族之间的和平相处。 对发展黄河流域的经济和文化起了一定保护作用。
影响: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为以后历代王朝沿用。
1、废除自己的王号,改称“皇帝”,皇帝是最高统治者,总揽一切大权2、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3、地方上:推行郡县制。 中央和地方长官都有皇帝直接任免。

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 各课知识重点(中华书局版)

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   各课知识重点(中华书局版)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第1课神州大地上的原始人类1、人类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的,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代第2 课文明入口的氏族村落原河半2、河姆渡人栽培水稻,半坡人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第3课中华文明之祖1、农耕和医药的始祖是炎帝,号称“神农氏”。

嫘祖发明养蚕抽丝的方法。

2、黄河流域的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黄帝部在涿鹿大败蚩尤,炎帝、黄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

3、原始社会通过推选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称之为禅让。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夏商周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1、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2、汤灭夏,建立商朝,盘庚迁殷后,商朝统治稳定。

3、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经牧野之战,建立西周,定都镐京。

4、西周为加强对各地的统治,实行分封制,受封诸候必须服从周天子命令,定期朝觐、纳贡,治理封国,战时出兵作战。

通过分封制,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5、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

公元前770年,东周建立。

第5课甲骨文和青铜工艺12、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是从商朝开始的,我们今天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发展而来的。

3、商周青铜铸造的特点: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分布广。

殷墟出土的商朝青铜器司母戊鼎,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已发现最大的青铜器。

商朝最著名的青铜器是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4、与商周同期,我国西南的成都平原,也盛行独特的青铜文化,命名为三星堆文化。

出土的有青铜面具、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

第6课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2、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等五个霸主,史称春秋五霸。

3、春秋五霸中最先称霸的是齐桓公,他任用为管仲相,提出尊王攘夷口号,并在葵丘举行的诸侯盟会中,确立了在中原的霸主地位。

4.、决定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的战役是城濮之战。

中华书局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

中华书局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1课: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元谋人(其生活距今约170万年,在云南省元谋县发现的)2、人跟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

3、北京人:距今约70万年,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发现的。

北京人还保留着猿的某些特征;使用粗糙的打制石器,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的生活。

4、山顶洞人:距今约三万年,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发现的。

山顶洞人的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使用打制石器,但已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使用人工取火;用骨针缝制衣服;他们生活的集体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

第2课:1、姆渡原始居民:距今约1万年,位于长江流域的氏族村落的代表。

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住干栏式房子,挖水井,饲养家畜,打猎捕鱼;会制造陶器和简单的玉器、原始乐器。

2、半坡原始居民:距今约五六千年,位于黄河流域,体现的是黄河流域原始农耕图景的原始居民遗址。

已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住半地穴式房子;制彩陶;饲养动物、使用弓箭、打猎捕渔;已会纺线、织布、制衣。

第3课:1、黄帝和炎帝都是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两个著名的部落首领,距今约四五千年。

后来,黄帝和炎帝结成联盟,打败蚩尤。

从此,这两个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

2、黄帝为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黄帝也被称为“人文初祖”。

3、尧、舜、禹的“禅让”。

这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称为“禅让”。

第4课:1、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我国开始进入奴隶社会时期。

2、禹死后,其儿子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

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3、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夏朝的国家机构,是奴隶主压迫奴隶和平民的工具。

4、由于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桀的暴政,导致商汤灭夏,夏朝灭亡,商朝建立。

5、商朝又称为殷朝。

因为商王盘庚迁殷后,商朝的统治区域不断扩展,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七年级上册九课历史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九课历史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九课历史知识点历史是一面镜子,能够让我们了解过去,为未来提供指引。

七年级上册的九课历史知识点囊括了古代世界各大文明的发展历程,让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人类的演进和社会的发展。

第一节课:中西方文明的交流与碰撞中西方文明的交流是人类历史上一段重要的历程。

从大航海时代的开始到文化交流的加剧,中西方文明通过贸易、宗教和技术交流,相互补充与借鉴。

在这一节课中,我们学到了欧洲人对中国的崇拜与好奇,以及中国对西方技术的接纳与学习。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只有开放包容、互相尊重,才能实现文明的交流与发展。

第二节课:中国古代文明的特点和历史地位中国古代文明悠久丰富,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其特点包括了较早的文字、典籍、礼制、农耕文化等。

中国古代文明不仅为后世留下了众多宝贵的文化遗产,也使世界其他文明受益于中国的影响。

第三节课:印度古代文明的特点和历史地位印度古代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它以宗教多元化和社会等级制度为特点。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印度教和佛教,这两个宗教在印度起到了统一民族和维护社会和平的重要作用。

第四节课:巴比伦古代文明的特点和历史地位巴比伦古代文明是黄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的文明,以汉谟拉比法典和筑起的庞大玛雅塔为代表。

它不仅有发达的城市建设和工艺技术,还有先进的农业和治理制度。

第五节课:希腊古代文明的特点和历史地位希腊古代文明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古代文明之一,其特点是以城邦制为基础,充满了智慧和艺术创造力。

希腊哲学、戏剧和文学等对后世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西方文明发展的重要基石。

第六节课:美索不达米亚古代文明的特点和历史地位美索不达米亚古代文明位于两大河流域,以农业和手工业为基础,以汉谟拉比法典和伊甸园故事为代表。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最大贡献之一就是发明了著名的楔形文字,为后来的文字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七节课:古埃及的特点和历史地位古埃及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国家之一,以尼罗河流域的农业和艺术为特点。

七年级上册历史9课知识点框架

七年级上册历史9课知识点框架

七年级上册历史9课知识点框架第一课:人类的起源
1.了解人类的起源和演化;
2.掌握不同人类种类的特征;
3.理解人类智力发展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第二课:文明的起源
1.探究农业和手工业的起源;
2.认识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文明;
3.了解古代文明对现代世界的影响。

第三课:青铜时代
1.明白青铜时代的发展和变迁;
2.了解青铜文明所创造的文化遗产;
3.认识青铜铸造和商业交流对社会发展的贡献。

第四课:古代中国
1.掌握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
2.了解早期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制度;
3.认识传统文化和艺术的意义和价值。

第五课:古希腊
1.了解古希腊的政治、文化和社会制度;
2.掌握古希腊的艺术、哲学和科学成就;
3.理解古希腊对现代世界的影响。

第六课:古罗马
1.了解古罗马的政治、法律和社会制度;
2.掌握古罗马的艺术、建筑和科学成就;
3.认识古罗马对现代世界的重要影响。

第七课:中世纪
1.探究中世纪的文化和文明;
2.了解欧洲中世纪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发展;
3.认识中世纪对现代世界的影响。

第八课:文艺复兴
1.理解文艺复兴的概念和历史背景;
2.认识文艺复兴时期对艺术和文化的推动;
3.了解文艺复兴对现代世界的影响和启示。

第九课:宗教改革
1.了解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和基本内容;
2.认识宗教改革对欧洲政治和文化的影响;
3.理解宗教改革对人类社会的重要启示。

以上为七年级上册历史9课知识点框架,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掌握,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的历史和文化,并对现代社会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七年级上历史第18课的知识点

七年级上历史第18课的知识点

七年级上历史第18课的知识点历史是人类不断前进的过程中得到的经验和教训的总和。

每一个历史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生产方式、政治制度、文化表现等。

通过学习历史,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人类社会的演变过程,掌握历史的启示,尊重历史的价值,继承文化的传承。

七年级上历史第18课的重点内容是古代中国的文化概况和科技成就。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分为三个部分进行论述。

一、文化概况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国家。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多元而又博大精深。

在古代,封建王朝统治下,文化传承得以更好地发展。

文化的代表有诗、书、画和礼仪等,而其中最著名的文化品是《论语》、《道德经》、《周礼》等。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们听他讲述时的记述,展现出中国古代思想家的许多崇高理念。

《道德经》是老子的著作,被认为是道家学说的基础。

《周礼》是中国古代礼仪之书,它介绍了古代中国的官场礼仪和民间礼俗。

二、科技成就中国古代在科技方面的发展也是令人惊叹的。

在农业、医学、天文学和制造业等领域,古代中国人取得了众多重要的成就。

在农业方面,近代生物学家曾普撒通过实验证明了农民的秘密:淀粉在土中被厌氧微生物分解为乙酸,乙酸促进稻子生长并使其更好地吸收水分和养分。

在医学方面,古代中国的功夫被现代医学界称为“中医”,它融合了中药疗法和针灸疗法,被世界许多国家广泛应用。

在天文学方面,中国人在太阳日食的预测、星象的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世界领先地位。

在制造业方面,造纸、火药和指南车等发明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

三、总结通过学习七年级上历史第18课的内容,我们了解了古代中国的文化概况和科技成就。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从古代到现代,中国人不断创新进取,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

我们需要传承并发扬这种创新精神和求知欲望,为推动社会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七年级上册历史9课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历史9课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历史9课知识点历史是一门阐明过去、理解现在、展望未来的学科,是学习人类经验和发展的过程。

对于初中生来说,历史课程对于了解和认知世界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梳理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九课的知识点,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学习和理解历史,为未来发展积累经验。

1. 消失的都城——洛阳洛阳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座重要都城,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宝库。

在本课中,我们了解到洛阳的历史背景、地理位置、主要建筑和事件。

同时,我们需要注意了解洛阳在不同时期的时代背景和重要性。

2. 东汉末年的政治与经济危机东汉末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动荡时期。

在本课中,我们需要了解东汉末年的主要政治和经济危机,包括内乱、外患、经济不景气和社会动荡等因素。

同时,我们需要知道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到东汉朝政、百姓生活以及中国未来历史发展的。

3. 农民起义和黄巾起义农民起义在中国历史上是经常发生的一种形式。

本课讲授了两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即何进的农民起义和黄巾起义。

在学习时,我们需要透彻了解这两次起义的原因、历史背景、领袖、规模和性质等方面,并分析它们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和意义。

4. 曹操的政治措施曹操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

在本课中,我们需要对他的主要政治措施进行深入了解,包括削藩、联欢、贞观之治和三绝等方面。

同时,我们也要明确曹操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地位的形成过程。

5. 曹操和刘备的战争曹操与刘备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他们曾经为争霸而进行了多次战争。

在本课中,我们需要了解他们的历史背景、意图、兵力、战术和结果等方面,并探讨他们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和意义。

总之,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九课涉及到了中国古代历史、政治、军事和社会等方面的重要内容,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一步。

希望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认真理解,科学学习,并在未来的生活和学习中不断积累和应用历史知识。

七年级上册历史九课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历史九课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历史九课知识点历史是一门具有重要性的学科,不仅是对过去的了解和理解,更是对未来的预测和推测。

七年级上册历史课程涵盖了九个课程,本文将为你精选九个历史知识点,让你在学习历史的同时发现这些知识点的重要性。

1.中国古代社会的阶级分化中国古代社会的阶级分化主要分为士农工商四个阶级。

在此过程中,农民阶级逐渐崛起,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

同时,受到地主和官僚阶级的支配、压迫和剥削。

2.中国封建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和科技成就封建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和科技成就充满不平衡现象。

宋代科技成就为中国封建社会科技最高峰之一,如早期的火药、造纸、指南车等,使中国封建社会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

3.封建官僚制度和文化传统中国封建官僚制度和文化传统主要包括仁义道德、孝悌忠信等,使中国社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

同时,官僚制度中的士大夫文化则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4.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发展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发展主要围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展开,主要产业为农业,并逐渐发展为全民性的工商业经济。

5.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和革命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和革命是由西方现代化思潮、科技、经济模式、政治制度等因素影响而起,如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等等,这些事件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发展轨迹。

6.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主要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广大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爱国人士,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和社会主义发展。

7.文革的历史背景及其影响文化大革命是毛泽东发动的一场政治运动,主要目标是对反动和落后的思想和文化进行清算。

然而,由于此运动实施非常粗暴和不可控的力量,导致数百万人的死亡和中华文化的严重损失。

8.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及其影响改革开放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经济状况非常落后和闭塞,改革开放让中国迎来了一个新的历史和时代,使中国经济现代化不断取得丰硕的成果。

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第九课

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第九课

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第九课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九课的知识点主要包括秦朝的统一和焚书坑儒两个方面的内容。

以下是详细内容:一、秦朝的统一1.背景:战国时期,各国都有统一中国的雄心,秦国在商鞅变法后逐渐强大起来,成为最有实力的国家。

2.统一过程: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国先后兼并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

3.统一的意义:秦朝的统一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

4.巩固统一的措施:a. 实行郡县制:将全国分为36个郡,每个郡下面又分若干县,实行地方官员任命制和考核制。

b. 实行土地制度改革:将土地收归国有,按照人口或者功绩分配给农民,并要求农民缴纳赋税。

c. 实行法律制度: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秦律》,对各项事务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d. 实行货币制度:统一了货币、度量衡和文字等,方便了商业和文化交流。

e. 修建了万里长城: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修建了长城,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建筑之一。

5.秦朝的灭亡:秦朝的暴政和苛捐杂税引起了农民的不满和反抗,加上官员的腐败和民不聊生的局面,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二、焚书坑儒1.背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实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和文化措施,其中包括焚书坑儒。

2.焚书:为了消除六国文化和思想的差异,秦始皇下令焚烧除秦国以外的所有经典著作和私藏书籍,史称“焚书”。

这一措施造成了大量文化瑰宝的损失。

3.坑儒:为了消除反对秦朝的思想和舆论,秦始皇下令坑杀了数百名儒生,史称“坑儒”。

这一事件引起了社会上的极大震动和反感。

4.影响:焚书坑儒事件对中国文化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和影响,摧毁了许多珍贵的文化瑰宝和知识传承。

同时,这一事件也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转折点,从多元化向单一化的转变。

5.评价:焚书坑儒事件被视为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它反映了古代政治与文化的复杂关系,以及中央集权与文化专制的结合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七年级上册 历史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知识点背诵

七年级上册 历史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知识点背诵

第9课秦统一中国知识点一秦灭六国(重点)1、秦灭六国的背景:(1)历史趋势: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连年战争影响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各诸侯国人民希望结束战乱,渴望安定统一。

(2)秦国实力: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超过东方六国,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

(3)个人能力:秦王嬴政雄才大略,重用贤才。

即位后,为灭亡六国进行了充分的准备。

2、秦灭六国的过程:(1)秦灭六国的时间: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2)秦灭六国的顺序:韩赵魏楚燕齐3、秦朝的建立(1)建立: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秦国的历史结束,秦朝的历史开始。

(2)秦朝的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之一。

4、秦灭六国的意义: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知识点二确立中央集权制度(重难点)1、背景:秦实现大一统后,原各自为政的政治形态已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2、目的: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3、内容:①中央:皇帝制度:皇帝总揽大权、皇权至上②中央:三公制度:丞相(行政)太尉(军事)御史大夫(监察)③地方:郡县制度(1)最高统治者:皇帝。

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

嬴政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

(2)中央:设立三公。

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

(3)地方:推行郡县制。

在地方上,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

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在郡下设县,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

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

县以下又设乡、亭、里等基层社会组织。

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4、影响:秦朝建立起一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效地维护了国家统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九课重要知识点(精编版)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九课重要知识点(精编版)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九课重要知识点历史学指的是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过程,可分为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史两方面。

例如宇宙历史、地球历史、人类史、鸟类历史等等。

下面是整理的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九课重要知识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九课重要知识点一、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1.孔子是春秋晚期鲁国人。

2.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政治主张:提出“仁”的学说,主张“仁者爱人”“为政以德”教育主张:“因材施教”。

“温故知新”。

孔子是大教育家,后人称他为“孔圣人”3.弟子们整理、记录孔子言论,成书《论语》4.晚年著书《春秋》5.孔子学说地位:孔子的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影响极大。

二、思想家老子1.春秋晚期楚国人。

2.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

3.主张: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互相转化。

4.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

三、战国时“百家争鸣”[难点解析]1.孔子说“学而识习之,不亦说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吾师焉”孔子这三段话对你学习有什么帮助或指导?孔子的这三段话教育我们对学过的知识要时常温习,要不断总结和向别人学习好的学习方法,要有老老实实和谦虚好学的学习态度,才能学有所成。

2.诸子百家的学说中,有哪些积极的东西值得我们现代社会吸收用?孔子“仁”的学说和孟子的仁政;孔子关于教育的主张,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互相转化;墨子的兼爰和非攻;韩非子的法治思想都值得现代社会吸收利用。

3.你怎么理解“百家争鸣”每位思想家就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各抒已见,彼此辩驳.例如,关于战争,墨子反对非正义战争,孟子则不加区别地反对一切战争。

关于治国方法,孟子倡导“仁政”治国,庄子提出“无为而治”,韩非子则主张法治。

4.你认为哪家观点最适应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韩非的主张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结束诸候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

七年级历史上册九课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上册九课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上册九课知识点七年级历史上册共有九课,其中包含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互动、以及在这些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重要事件和历史人物。

以下是本文整理的七年级历史上册九课的知识点:第一课:远古的人类和文明的起源本课重点讲述了远古时期人类的生存状态和文明发展的初期。

学生需要了解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信仰、文化等方面的基本状况,并对文明的起源和演化过程有一个基本的认知。

第二课:华夏文明的发展这一课讲述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过程,从华夏族原始村落开始,到小国时代,最后形成了秦汉时期的中央集权王朝。

学生需要了解不同朝代的政治制度、经济生活、文化繁荣等方面的发展历程。

第三课:黄河流域的文明本课的重点是介绍黄河流域的文明,包括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学生需要了解不同朝代的社会结构、文化成就、重要历史事件等。

第四课:长江流域的文明这一课程讲述了长江流域的文明,包括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学生需要了解不同朝代的社会结构、文化成就、重要历史事件等。

第五课:诸子百家的思想本课程介绍了中国春秋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和文化繁荣。

学生需要了解不同思想流派的特点和代表人物,如儒家、道家、墨家等,以及他们的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

第六课:秦汉帝国这一课讲述了秦汉时期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大发展。

学生需要了解这个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如秦始皇、汉武帝等,并了解重要的文化成就,如万里长城和陵墓制度等。

第七课:丝绸之路本课程介绍了古代中国和中亚、中东等地区贸易往来的历史,学生需要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性和作用,并了解不同地区之间的商业交流、文化交融等方面的历史。

第八课:中国佛教的发展这一课程介绍了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学生需要了解佛教的基本教义和理论,以及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等方面的历史。

第九课:唐宋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本课程介绍了唐宋时期中国科技和文化方面的成就,学生需要了解这个时期的重要发明、创造和思想成就,如造纸术、火药、指南针、诗词绘画等,了解这个时期的文化繁荣和社会变迁等方面的历史。

中华书局版七年级(上)知识点

中华书局版七年级(上)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上)知识点汇编第一单元中华大地上的史前时代第1课中华大地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一、北京人的发现1、元谋人:距今二三百万年前,生活在云南省元谋县。

2、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期间,生活在今北京周口店龙骨山。

3、北京人的发现:1929年,考古学家裴文中在北京房山周口店龙骨山的一座山洞里,以掘出第一个北京人的头盖骨化石。

后来又有大量发现。

二、北京人的体质1、北京人能直立行走。

2、劳动在人的进化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三、北京人的生活1、北京人忆能制造不同用途的简单工具。

打制石器、木棒。

2、食物:有捕猎的动物和采集的植物的根、茎、叶、果实等。

3、北京人已经会使用天然火来加工实物。

第2课氏族村落一、半坡氏村落1、距今约6000年,陕西西安东郊的半坡村发现一处古代村落遗址,是黄河流域氏族村落的代表。

2、半坡人使用磨制石器,以经营农业为主,使用的工具有耒耜、石镰。

种植粟、白菜、芥菜等家作物。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之一。

3、半坡人还饲养猪、狗等家畜,捕鱼、狩猎,烧制陶器。

4、半坡遗址面积很大,分为居住区、公共墓地、窑场三部分组成。

二、河姆渡氏族村落1、距今约六七千年,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

是我国长江流域氏族村落的代表。

2、他们人工栽培水稻,我国是世界上种植水稻最早的国家。

使用的农具有骨耜,饲养的家畜有猪、狗和水牛。

3、他们居住在木结构的房屋,上面一层住人,下面一层饲养牲畜。

第3课中华文明之祖一、炎帝、黄帝1、时间:距今约5000—4000年间,2、地点:在今陕西、甘肃一带3、炎帝姓姜,黄帝姓姬,他们之间发生战争,炎帝战败,其部落并入黄帝部落。

后来黄帝又打败蚩尤,控制了今河南中部和河北南部地区。

4、黄帝和炎帝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并称“炎黄”。

相传炎帝教人制耒耜,给人治病,尝百草,发明医药,号称“神农氏”。

还组织集市交易。

相传黄帝教人修宫室,种植谷物、驯养家畜、挖井汲水、制造车船,还有文字、历法、算术和音律的发明等。

初一上册历史9-18知识点总结

初一上册历史9-18知识点总结

初一上册历史9-18知识点总结初一上册历史9-18知识点总结1. 夏、商、周三代的演变: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商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有明确称王制度的朝代,周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朝代。

三代之间政治制度、经济文化、艺术技术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

2. 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夏朝采用的是部落联盟制度,商朝逐渐发展出了以商王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周朝则采取了封建制度,即君主给予诸侯土地和爵位,从而使国家稳定运行。

3. 夏商周时期的经济文化:夏朝的经济主要是农业,商朝开始出现了农耕和手工业的同时发展,周朝则逐渐发展起了商业和货币交换,同时也有了丰富的文化产物,如《诗经》、《书经》等。

4.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春秋时期出现了很多小国,因此政治制度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主要有君主制、分封制和列国时代等。

5.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文化: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基础开始由农业向手工业和商业转变,工商业逐渐兴盛,文化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如《论语》、《道德经》等。

6. 秦朝的政治制度:秦朝采取了中央集权制,通过实行郡县制、统一货币制度和标准化度量衡等措施,使国家更加稳定。

7. 秦朝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制度:秦朝对各个经济领域进行了改革和发展,如土地制度改革和推行商业经济等,文化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如始建长城、规范文字等。

8. 汉朝的政治制度:汉朝是中国历史上很重要的一个朝代,采取了传统先秦政治制度,并且更多体现出社会变革的特点。

9. 汉朝的经济文化:汉朝经济兴旺,手工业和商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文化也非常繁荣,如《汉书》、《史记》等。

在初一上册历史课程学习中,重点学习了中华文明的演变和发展,从夏商周三代到春秋战国和秦汉两朝,探讨了政治制度、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和进步。

通过了解历史的长河,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变革与发展,从而在文化认识层面上拓展视野,提高对中华文明的认识度,培养出更加富有历史自觉的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

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九课

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九课

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九课历史学科的学习不仅仅是记忆一些人物时间和事件的发生,更是希望全面反映出历史的性质、规律、趋势和时代特征。

因此,在学习历史知识时,我们需要把握重点和难点,掌握历史的本质,善于将历史知识与时代背景相结合,从而更好地理解、分析和记忆历史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本文将为您介绍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九课的重点内容,帮助您更好地掌握历史学科。

第一节:古战国时期的政治一、五霸之争五霸指的是齐桓公、楚庄王、晋文公、宋襄公、卫庄公。

他们都是春秋时期的霸主,但是,这些国家在古战国时期,又都先后成为“霸主”。

他们的崛起与衰落,反映了古代社会政治制度的演变和发展。

二、分封制度的确立分封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

它是一种统治方式,按照等级、范围和权利相对均衡的原则,将领土和封地分封给有功于国家或有亲疏之分的大臣和宗室王公。

第二节:秦朝的建立与统一一、秦朝的兴起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强大和短命的王朝之一。

秦始皇嬴政在经历了多次战争和政治斗争之后,终于在公元前221年建立了秦朝,并将各个诸侯国统一。

二、法家思想秦朝是法家思想首次实施的时期。

法家思想主张利用法律来治理国家,重视权力制约和考核机制,强调国家集权和纪律约束。

在秦朝,法律权威被大力推广和执行,使其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法治思想的重要源头。

第三节:汉朝的兴起一、汉武帝的改革汉武帝刘彻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帝王之一,汉朝时期的经济、文化和政治繁荣,与他的改革不无关系。

他积极推行肃反、利民、节用三策,有力地推进了国家的改革和发展。

二、汉朝的经济特点汉朝时期,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种植业和手工业尤为繁荣。

汉朝政府实行了赋米制,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同时,汉代以水利工程和道路建设等为载体,推进了经济迅速发展,为后来的社会变革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第四节:东汉末年的政治动荡与政治改革东汉末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发生了一系列政治动荡和政治改革,标志着中国历史在这一时期的一些重要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课、秦始皇建立多民族的统一国家(必背)一、秦朝的建立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秦始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秦始皇是我国古代第一个皇帝。

二、秦始皇巩固大统一的措施:1.在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制: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为丞相(百官之首,协助皇帝管理国家事务)、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三公之下设九卿。

在地方,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把全国划分为36个郡。

意义: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正式成立,从此历代的封建王朝都沿用了这个制度。

2.在经济方面:统一货币(在全国通行秦半两)、统一度、量、衡,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3.在交通上,车同轨、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加强了对全国的军事控制。

4.在思想文化方面:书同文(统一文字),促进了文化的发展;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使中国的文化出现断层现象。

5.在军事上,北击匈奴(秦始皇派蒙恬率30万大军把匈奴赶到大青山以北)、修筑长城(万里长城,西起临兆,东至辽东。

万里长城的修建有利于民族的和平,对黄河流域的经济、文化也起到了保护作用)、南征越族、修建灵渠。

三、秦朝的疆域:四至(东至大海、西至今甘肃西南部和云南北部、南至南海和越南北部、北至长城一带)第十课、秦朝的速亡和西汉王朝的建立一、秦朝的灭亡(必背)1.秦朝只存在了14年,推翻秦朝统治的人是刘邦。

2.秦朝灭亡的原因:秦朝的暴政(繁重的徭役、沉重的赋税、残酷的刑罚)陈涉吴广起义(必背)(大泽乡起义)起义的根本原因:秦朝的暴政直接原因:陈胜、吴广戍边误期起义: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提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陈建立张楚政权;结果失败。

陈胜、吴广起义的意义: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二、楚汉之争(必背)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帝位的战争,称为“楚汉之争”,刘邦取胜的主要原因是善于用人得民心。

项羽领导的巨鹿之战(破釜沉舟)对推翻秦朝起决定性作用;最后推翻秦朝的是刘邦。

三、西汉的建立(熟悉)前202年,刘邦(汉高祖)建立西汉,定都长安。

汉文帝、汉景帝实行休养生息、轻徭薄赋的政策,出现了“文景之治”。

汉武帝时,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进入鼎盛时期。

第十一课、汉武帝的“大一统”一、汉武帝的改革(必背)(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目的: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内容:1.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让皇帝身边的侍从人员组成内朝,为决策机构;原来的三公九卿为外朝,为决策机构);削弱诸侯王权,加强中央集权(颁布推恩令,使诸侯王国越分越小、势力越来越弱);2.加强中央的监察权。

将全国分为13个州,每州设刺史一人,专门监察本州的主要官吏和豪强地主的不法行为。

3.加强中央的经济权。

将地方的盐铁经营权、铸币权收归中央;废止旧货币,由中央铸造五铢钱,在全国通行。

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的建议)。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加强了思想统治(注意跟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相联系);在长安设立太学,设五经博士;在地方设官学。

5.经略边疆:卫青、霍去病把匈奴赶到大青山;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二、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熟悉)目的:第一次是联络大月氏人共同夹击匈奴;第二次是与西域各国友好交往。

意义:张骞开辟了丝绸之路,促进了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

西域是今新疆以西地区,西汉于公元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使得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三、昭君出塞:昭君出塞,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必背)第十二课、两汉的经济发展和丝绸之路一、丝绸之路(必背)1.张骞打开了丝绸之路,班超巩固和保护了丝绸之路2.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后分为南北两道。

南道,出阳关,沿昆仑山北麓西行,西逾葱岭,可至中亚南部、西亚和地中海东岸,或至南亚。

北道,出玉门关,沿天山南麓西行,西逾葱岭,可至中亚北部。

意义:是东西方交通要道,是我国与欧亚各国人民加强交流、发展友谊的桥梁,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二、两汉经济的发展汉武帝治理了黄河,提出了力本农的政策;赵过创用了代田法,提高了单位面积的产量。

东汉王景治理黄河,使黄河800年未改道。

杜诗发明了水排,还有人发明了翻车。

第十三课、秦汉的科学技术(必背)造纸术的发明1.西汉人民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纸(西汉麻纸)。

2.东汉中期的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发明了植物纤维纸,又称“蔡侯纸”。

3.意义:纸的发明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为以后印刷术的发明和使用准备了条件,对我国文化的发展也起了推动作用;传入世界各地,也推动了世界文化的发展。

《九章算术》:九章算术,成书东汉时期,标志着我国当进已取得很高的数学成就,并形成比较完整的数学体系。

地动仪:东汉时期的科学家张衡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地动仪。

医圣张仲景:东汉末年我国古代的医学家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后人整理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

《伤寒杂病论》系统而完整的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的原则,为后世中医辩证施治奠定了基础。

(至今仍是中医典籍)神医华佗:东汉末年的华佗尤其精于外科,并发明一种叫“麻沸散”的麻醉剂,他的这种全身麻醉进行外科手术的方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华佗被后代称之为“外科鼻祖”,民间则称他为神医。

华佗还编了一套“五禽戏”,使人增进健康,消除疾病。

第十四课、秦汉的文化艺术(必背)1.史学两司马:司马迁《史记》、司马光《资治通鉴》2.《史记》:作者司马迁,是我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之间的3000年的历史,全书分为五个部分:本纪、书、表、世家、列传,开创了记传体通史的先河。

鲁迅先生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汉书》:是东汉班固撰写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4. 秦始皇陵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第十五课、三国鼎立1.东汉末年分三国2.史学两司马,南阳一卧龙:卧龙是指诸葛亮。

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兴汉室。

在三顾茅庐中诸葛亮提出了三分天下的构想,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

(了解)3.黄巾起义:184年,暴发了以张角为首的黄巾军在黄河南北发动了农业大起义。

结果:在平定黄巾起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

(了解)4.官渡之战:公元200年曹操和袁绍在官渡进行大战(史称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结果:曹操大败袁军,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5.赤壁之战:208年,曹操亲率20万大军南下,攻打孙权、刘备企图统一全国。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结果:孙刘联军大败曹军,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6.三国鼎立:公元220年,曹丕废汉献帝,自称皇帝,改国号为魏,史称曹魏。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

公元222年,孙权在建业称王,国号吴,史称孙吴。

三国鼎立形成。

7.三国经济发展(熟悉):目的:重视发展生产,增强国力,壮大自己力量,一统天下。

A.魏国占据中原地区,土地肥沃,集中力量兴修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生产恢复发展。

B.蜀地丝织业发达,蜀锦行销天下。

C.吴国造船业发达,促进了海上交通的发展,孙权派卫温率船队曾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

8.西晋的建立:265年,权臣司马炎废曹魏自立,改国号为晋,史称西晋;280年晋军灭孙吴,三国鼎立结束,全国归于统一。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第十六课、两晋与南朝1.西晋的短暂统一:东汉末年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五胡内迁,内迁各族趁西晋混乱,起兵反晋(匈奴人刘渊在汾河流域起兵,建号汉),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亡了西晋。

(了解)2.东晋的建立:317年,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建康,史称东晋。

(了解)3.南朝:宋、齐、梁、陈合称南朝,都城都在建康(今南京,因此南京被称为六朝古都)(必背)公元420年,东晋权臣刘裕自立为皇帝,改国号为宋,东晋灭亡。

此后相继出现了齐、梁、陈三个朝代。

4.永嘉南渡:西晋末年,北方战乱不堪,北方人口大量向南迁移,史称永嘉南渡。

影响:北方人口的大量迁移,一方面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另一方面给南方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先进的生产经验和劳动技术,开垦了大量的旱地、湖田、兴修水利、推广铁制农具,开发了南方,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为今后的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必背)第十七课、十六国与南北朝一、五胡十六国:西晋末年,北方内迁并起兵反晋的主要有匈奴、羯、氐、羌、鲜卑,史称“五胡”;西晋灭亡后这些民族各立政权,重要的有16年国家,史称“五胡十六国”。

此时南方为东晋政权。

社会情况:前期相互残杀严重,后期社会安定,相互认同。

(必背)影响:入主中原后,接受了汉族文化(放弃游牧,过定居生活)、生产(学会农业生产技术)和社会习俗(①内迁各族大都仰慕汉族文明;②内迁各族文化习俗也对汉族产生影响;③各族的生产技术和经济相互影响。

)(了解)二、淝水之战: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氐族人建立了前秦政权,苻坚时压制打击本民族保守势力,重用汉人王猛为相,学习汉族文化,发展农业生产,兴修水利,兴办学校,强大后统一北方。

(了解)时间:383年,苻坚想一举消灭东晋,统一天下。

双方:前秦、东晋结果:晋军大败前秦军影响:前秦统治瓦解,北方重新陷入割据混战典故: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三、北魏的建立(了解)公元439年,鲜卑族拓跋部,建立了北魏。

意义:统一了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长达120年的纷乱局面四、北魏孝文帝改革(必背)内容:1.整顿吏治、实行均田制、建立农村基础组织2.迁都洛阳3.实行汉化:穿汉服、说汉化、改汉姓;通汉婚、用汉制、学汉礼影响:促进了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了北方名族的大融合;为以后南北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五、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合称为北朝(必背)第十八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科学技术(必背)1.祖冲之与圆周率:祖冲之是南朝宋时候著名的数学家,他最大的成就:对圆周率的推算,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七位的人,这个数值的求出比欧洲早1000多年,被称之为祖率。

2.贾思勰是北魏时期著名的农学家,著有《齐民要术》一书。

《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系统论述农业生产的专门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3.郦道元是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著有《水注经》一书。

《水注经》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地理学名著。

4.我国现存最早的实物地图,是发现于甘肃放马滩的战国晚期地图。

第十九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艺术(必背)1.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发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开始传入我国,东汉时受统治者重视,南北朝时在社会上盛行(洛阳白马寺是我国最早的寺庙),对我国文化发展有深远影响教义:宣扬因果报应,灵魂不灭,有转世来生,要求人忍受痛苦,禁欲修行修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