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阈电位——诱发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 临界膜电位值。 膜本身去极化的临界膜电位值 动作电位的产生条件 阈强度(阈刺激)—使膜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 去极化达到阈电位的外加刺激强度。 阈下刺激—比阈强度弱的刺激,能引起膜局部 去极化,不能发展成动作电位。
4
动作电位的发生
较多量Na+通道的开放 膜内电位较大的去极化 不再能被K+外流所抵消 进一步加大膜中Na+通道开放的机率
16
局部兴奋的基本特性
1.不是“全或无”的,随着阈下刺激的增大而增大。 2.衰减性传导,不能在膜上作远距离的传播。
3.总和:局部兴奋可以互相叠加,有可能达到阈电 位而引发一次动作电位。
空间性总和:相距较近的局部反应,两者(或多者) 单独出现 都不足以引发一次动作电位,但如 果遇到一起时可以叠加起来。 时间性总和:当前面刺激引起的局部兴奋尚未消失 时,与后面刺激引起的局部兴奋发生叠加。
静息时-内负外正
发生兴奋时-内正外负
传导过程中-和该段神经相邻接 神经段仍处于安静时的极化状态
在已兴奋的神经段和与它相邻的未兴奋的神经段之间,由于 电位差的存在而有电荷移动,称为局部电流。
21
内正外负-发生兴奋 内正外负的移动-兴奋传导
动作电位的传导 已兴奋的膜部分 通过局部电流
刺激了未兴奋的膜部分
17
时间性总和
a. b. 阈下刺激引起的去极化达不到阈电位,只引起局部反 应,不能产生动作电位
c.d. 均为阈下刺激,但d.在c.引起局部反应时给予,c.和d. 发生时间性总和,达到阈电位,产生动作电位。
18
动作电位的传导
可兴奋细胞的特征之一
——任何一处的膜产生的动作电位,可沿着 细胞膜向周围传播。
13
++++++++++ ------------------------------------++++++++++
在阈下刺激的范围内,刺激强度越强,引起的膜的去 极化即局部兴奋的幅度越大,延续的时间也越长。
当局部兴奋的幅度大到足以引发再生性循环的水平时, 膜的去极化的速度才突然加大,局部兴奋发展成为动 作电位。
形成条件
1.细胞膜两侧存在离子浓度差(膜内高K+,膜外高Na+,浓度 差的维持依靠Na+-K+泵的主动转运) 2.细胞膜在不同状态下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不同(去极化到 阈电位时主要通透Na+) 3.可兴奋细胞受阈刺激或阈上刺激
7
1.受阈刺激或阈上刺激 2.细胞膜两侧存在离子浓度差 3.细胞膜在不同状态下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不同
细胞的兴奋性 和生物电现象
兴奋和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
Action Potential
2
阈电位——膜内负电位必须去极化到某 一临界值时,才能在整段膜引发一 次动作电位。
小于阈电位的去极化是否有Na+通道的开放?
有一定数目的Na+通道开放, 但膜对K+的通透性仍大于Na+。
少量的Na+内流及其对膜内电位的影响 被K+外流所抵消
原来静息电位的值 和膜内外的Na+浓度差 与引起此次动作电位的刺激大小无关
阈电位不是单一通道的属性,是在一段膜上能使 Na+通道开放的数目足以引起再生性循环出现的 膜内去极化的临界水平。
10
动作电位产生机制
阈刺激 激活钠通道 少量Na+内流
阈电位
原来静息电位的值
电压门控Na+通道开放
膜内外的Na+浓度差
整个细胞膜都经历一次类似于被刺激部 位的离子电导的改变。 表现为动作电位沿整个细胞膜的传导
19
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机制
已兴奋膜与临近未兴奋膜之间形成的 局部电流
刺激了未兴奋膜,诱发动作电位
细胞膜各部分相继产生动作电位
20
局部电流学说
无髓神经纤维的某一小段,受到足够强的外加刺激出现动 作电位,出现膜两侧电位的暂时性倒转。
如此反复
形成一种 正反馈的过程
更多Na+内流增加 膜内进一步去极化
再生性循环
膜内电位上升到近于Na+平衡电位的水平
5
细胞膜钠离子通透性的改变 激发动作电位
当膜电位值超过某特定值(阈值)时,会有 一个很大的突然的钠离子内流,去极化程度 越大,瞬间阳离子流就越大。
6
动作电位
概念
可兴奋细胞受到阈上刺激时, 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快速、 可逆转、可传播的胞膜两侧电变化
8
动作电位特征
1.“全或无”现象:大小不随刺激强度和传导距离而改变。 2.传播的方式为局部电流。 3.快速,可逆的电变化,胞膜经历一系列兴奋性变化: 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 (峰电位) (负后电位) (正后电位) 4.产生的基础:电压门控通道
9
“全或无”现象的机制
整个动作电位上升支的幅度取决于
使之出现动作电位
22
是否发生传导“阻滞”?
以局部电流为基础的传导过程不会因某处动 作电位不足以使邻接的膜产生兴奋而导致传 导阻滞。 锋电位产生期间电位变化的幅度很大 单一细胞局部电流的强度超过了引起临近 膜兴奋所必须的阈强度数倍以上。
23
兴奋的跳跃式传导
14
局部兴奋
—阈下刺激引起膜的轻度去极化
Na+通道少量开放
引起的局部反应被外流K+所抵消
15
局部反ຫໍສະໝຸດ Baidu的特点:
相对较小(通常为几个毫伏)
彼此间可以加和 反应强度会因产生该反应的刺激大小不同而异
当达到足够的强度后即可引起动作电位
神经系统的所有输入信号和细胞间通讯都依靠局部反应完成。 如感受器电位、突触后膜、肌肉终板。
12
阈下刺激对可兴奋细胞产生的影响
电刺激的去极化未能达到阈电位,则所用电刺激强度属于阈 下刺激。 阈下刺激能引起该段膜中所含Na+通道的少量开放,少量 内流的Na+和电刺激造成的去极化叠加起来,在受刺激的 膜局部出现一个较小的膜的去极化反应,称为局部反应或 局部兴奋。
局部兴奋由于强度较弱,且很快被外流的K+所抵消,因而 不能引起再生性循环而发展成真正的兴奋或动作电位。
Na+迅速大量内流
更多的钠通道开放 更强的Na+内流
膜迅速去极化
11
利用微电极技术对细胞电活动进行记录
神经元兴奋过程中伴随着单位发放的神经脉冲频率加快, 抑制过程为单位发放频率降低。
无论频率加快还是减慢,每个脉冲的幅值不变 神经元对刺激强度是按着“全或无”的规律进行调频式 或数字式编码。 “全或无”规则是指每个神经元都有一个刺激阈值,对阈 值以上的刺激,不论其强弱均给出同样幅值(高度)的神 经脉冲发放。
阈电位——诱发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 临界膜电位值。 膜本身去极化的临界膜电位值 动作电位的产生条件 阈强度(阈刺激)—使膜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 去极化达到阈电位的外加刺激强度。 阈下刺激—比阈强度弱的刺激,能引起膜局部 去极化,不能发展成动作电位。
4
动作电位的发生
较多量Na+通道的开放 膜内电位较大的去极化 不再能被K+外流所抵消 进一步加大膜中Na+通道开放的机率
16
局部兴奋的基本特性
1.不是“全或无”的,随着阈下刺激的增大而增大。 2.衰减性传导,不能在膜上作远距离的传播。
3.总和:局部兴奋可以互相叠加,有可能达到阈电 位而引发一次动作电位。
空间性总和:相距较近的局部反应,两者(或多者) 单独出现 都不足以引发一次动作电位,但如 果遇到一起时可以叠加起来。 时间性总和:当前面刺激引起的局部兴奋尚未消失 时,与后面刺激引起的局部兴奋发生叠加。
静息时-内负外正
发生兴奋时-内正外负
传导过程中-和该段神经相邻接 神经段仍处于安静时的极化状态
在已兴奋的神经段和与它相邻的未兴奋的神经段之间,由于 电位差的存在而有电荷移动,称为局部电流。
21
内正外负-发生兴奋 内正外负的移动-兴奋传导
动作电位的传导 已兴奋的膜部分 通过局部电流
刺激了未兴奋的膜部分
17
时间性总和
a. b. 阈下刺激引起的去极化达不到阈电位,只引起局部反 应,不能产生动作电位
c.d. 均为阈下刺激,但d.在c.引起局部反应时给予,c.和d. 发生时间性总和,达到阈电位,产生动作电位。
18
动作电位的传导
可兴奋细胞的特征之一
——任何一处的膜产生的动作电位,可沿着 细胞膜向周围传播。
13
++++++++++ ------------------------------------++++++++++
在阈下刺激的范围内,刺激强度越强,引起的膜的去 极化即局部兴奋的幅度越大,延续的时间也越长。
当局部兴奋的幅度大到足以引发再生性循环的水平时, 膜的去极化的速度才突然加大,局部兴奋发展成为动 作电位。
形成条件
1.细胞膜两侧存在离子浓度差(膜内高K+,膜外高Na+,浓度 差的维持依靠Na+-K+泵的主动转运) 2.细胞膜在不同状态下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不同(去极化到 阈电位时主要通透Na+) 3.可兴奋细胞受阈刺激或阈上刺激
7
1.受阈刺激或阈上刺激 2.细胞膜两侧存在离子浓度差 3.细胞膜在不同状态下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不同
细胞的兴奋性 和生物电现象
兴奋和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
Action Potential
2
阈电位——膜内负电位必须去极化到某 一临界值时,才能在整段膜引发一 次动作电位。
小于阈电位的去极化是否有Na+通道的开放?
有一定数目的Na+通道开放, 但膜对K+的通透性仍大于Na+。
少量的Na+内流及其对膜内电位的影响 被K+外流所抵消
原来静息电位的值 和膜内外的Na+浓度差 与引起此次动作电位的刺激大小无关
阈电位不是单一通道的属性,是在一段膜上能使 Na+通道开放的数目足以引起再生性循环出现的 膜内去极化的临界水平。
10
动作电位产生机制
阈刺激 激活钠通道 少量Na+内流
阈电位
原来静息电位的值
电压门控Na+通道开放
膜内外的Na+浓度差
整个细胞膜都经历一次类似于被刺激部 位的离子电导的改变。 表现为动作电位沿整个细胞膜的传导
19
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机制
已兴奋膜与临近未兴奋膜之间形成的 局部电流
刺激了未兴奋膜,诱发动作电位
细胞膜各部分相继产生动作电位
20
局部电流学说
无髓神经纤维的某一小段,受到足够强的外加刺激出现动 作电位,出现膜两侧电位的暂时性倒转。
如此反复
形成一种 正反馈的过程
更多Na+内流增加 膜内进一步去极化
再生性循环
膜内电位上升到近于Na+平衡电位的水平
5
细胞膜钠离子通透性的改变 激发动作电位
当膜电位值超过某特定值(阈值)时,会有 一个很大的突然的钠离子内流,去极化程度 越大,瞬间阳离子流就越大。
6
动作电位
概念
可兴奋细胞受到阈上刺激时, 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快速、 可逆转、可传播的胞膜两侧电变化
8
动作电位特征
1.“全或无”现象:大小不随刺激强度和传导距离而改变。 2.传播的方式为局部电流。 3.快速,可逆的电变化,胞膜经历一系列兴奋性变化: 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 (峰电位) (负后电位) (正后电位) 4.产生的基础:电压门控通道
9
“全或无”现象的机制
整个动作电位上升支的幅度取决于
使之出现动作电位
22
是否发生传导“阻滞”?
以局部电流为基础的传导过程不会因某处动 作电位不足以使邻接的膜产生兴奋而导致传 导阻滞。 锋电位产生期间电位变化的幅度很大 单一细胞局部电流的强度超过了引起临近 膜兴奋所必须的阈强度数倍以上。
23
兴奋的跳跃式传导
14
局部兴奋
—阈下刺激引起膜的轻度去极化
Na+通道少量开放
引起的局部反应被外流K+所抵消
15
局部反ຫໍສະໝຸດ Baidu的特点:
相对较小(通常为几个毫伏)
彼此间可以加和 反应强度会因产生该反应的刺激大小不同而异
当达到足够的强度后即可引起动作电位
神经系统的所有输入信号和细胞间通讯都依靠局部反应完成。 如感受器电位、突触后膜、肌肉终板。
12
阈下刺激对可兴奋细胞产生的影响
电刺激的去极化未能达到阈电位,则所用电刺激强度属于阈 下刺激。 阈下刺激能引起该段膜中所含Na+通道的少量开放,少量 内流的Na+和电刺激造成的去极化叠加起来,在受刺激的 膜局部出现一个较小的膜的去极化反应,称为局部反应或 局部兴奋。
局部兴奋由于强度较弱,且很快被外流的K+所抵消,因而 不能引起再生性循环而发展成真正的兴奋或动作电位。
Na+迅速大量内流
更多的钠通道开放 更强的Na+内流
膜迅速去极化
11
利用微电极技术对细胞电活动进行记录
神经元兴奋过程中伴随着单位发放的神经脉冲频率加快, 抑制过程为单位发放频率降低。
无论频率加快还是减慢,每个脉冲的幅值不变 神经元对刺激强度是按着“全或无”的规律进行调频式 或数字式编码。 “全或无”规则是指每个神经元都有一个刺激阈值,对阈 值以上的刺激,不论其强弱均给出同样幅值(高度)的神 经脉冲发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