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少版美术四上《近大远小》教案

合集下载

五年级下美术教案-近大远小-苏少版

五年级下美术教案-近大远小-苏少版

五年级下美术教案近大远小苏少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并能将其应用于绘画创作中。

2. 培养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和绘画技巧。

3. 培养学生对美术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教学内容1. “近大远小”透视原理的讲解和示例。

2. 学生练习绘画,运用“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

3. 作品展示和评价。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并能将其应用于绘画创作中。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在实际绘画中灵活运用“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创作出有深度的作品。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教学PPT、示例画作。

2. 学具:绘画纸、铅笔、橡皮、彩色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运用“近大远小”透视原理的画作,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本课主题。

2. 讲解:详细讲解“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结合示例画作进行讲解,让学生深入理解。

3. 练习:学生根据老师的讲解和示例,进行绘画练习,老师巡回指导。

4. 展示与评价: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进行评价和讨论。

板书设计1. 课题:五年级下美术教案近大远小苏少版2. 教学目标3. 教学内容4. 教学重点与难点5. 教具与学具准备6. 教学过程作业设计1. 作业内容:运用“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创作一幅画作。

2. 作业要求:作品要体现出“近大远小”的透视效果,画面内容丰富,色彩搭配和谐。

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本课的学习,大部分学生都能理解和掌握“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并在绘画中运用出来。

2. 存在问题:部分学生在实际绘画中,还不能灵活运用“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练习和指导。

3. 改进措施: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多给学生一些实际操作的练习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

同时,也可以通过一些有趣的游戏和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过程详细补充1. 导入生活实例:展示一些学生熟悉的场景,如校园、街道、风景等,让学生观察并讨论为什么远处的物体看起来小,近处的物体看起来大。

五年级下美术教案-1近大远小苏少版

五年级下美术教案-1近大远小苏少版

五年级下美术教案1 近大远小苏少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近大远小的基本概念,理解其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运用近大远小原则进行绘画创作的能力。

3. 培养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近大远小的基本概念。

2. 近大远小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

3. 绘画实践中运用近大远小原则。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近大远小的基本概念,学会运用近大远小原则进行绘画创作。

2. 教学难点:如何在实际绘画中灵活运用近大远小原则,创作出富有层次感的作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教学课件、近大远小示范作品。

2. 学具:画纸、铅笔、橡皮、彩色笔、画板。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近大远小的图片,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讲解近大远小的基本概念,让学生理解其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

3. 分析近大远小在绘画中的具体运用,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分析、运用。

4. 示范近大远小的绘画方法,让学生跟随示范进行绘画实践。

5. 学生独立进行绘画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六、板书设计1. 五年级下美术教案1 近大远小2. 教学内容:近大远小的基本概念、应用、绘画实践3. 教学重点:掌握近大远小的基本概念,学会运用近大远小原则进行绘画创作4. 教学难点:如何在实际绘画中灵活运用近大远小原则,创作出富有层次感的作品七、作业设计1. 课堂练习:运用近大远小原则进行绘画创作2. 课后作业:根据课堂所学,自主创作一幅近大远小的绘画作品八、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绘画过程中对近大远小原则的运用,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3.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本节课通过讲解、示范、实践、评价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近大远小的基本概念,学会了运用近大远小原则进行绘画创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近大远小的课程设计

近大远小的课程设计

近大远小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近大远小”的原理,掌握物体在视觉中因距离产生的大小变化规律。

2. 能够运用“近大远小”原理进行简单场景的绘画表现。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近大远小”原理观察、分析和表现生活中景物的能力。

2. 提高学生在绘画中运用透视技巧,使作品具有立体感和空间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兴趣,激发创作热情。

2. 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关注环境与自然,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属于美术学科,以绘画技巧和透视原理为基础,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场景,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近大远小”的原理。

学生特点分析:四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绘画基础,观察力和想象力丰富,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但透视技巧掌握不足。

教学要求:1. 结合学生特点,以实例导入,让学生直观感受“近大远小”的现象。

2. 通过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掌握“近大远小”的绘画技巧。

3. 设计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绘画技能。

4. 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依据课程目标,结合课本第四章《形状与空间》相关内容,组织以下教学大纲:1. 理论知识:- 近大远小原理的介绍与理解。

- 透视的基本概念及其在绘画中的应用。

2. 实践操作:- 观察与分析生活中近大远小的现象。

- 绘画练习:运用透视原理进行景物绘画。

3. 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 第一阶段(10分钟):导入新课,介绍“近大远小”原理,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实例。

- 第二阶段(10分钟):讲解透视的基本概念,结合教材图片进行分析。

- 第三阶段(10分钟):示范如何运用透视原理进行绘画创作。

- 第四阶段(20分钟):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4. 教材关联内容:- 教材第四章《形状与空间》中的第二节“近大远小的视觉现象”。

- 教材第四章《形状与空间》中的第三节“透视与空间表现”。

近大远小美术教案

近大远小美术教案

近大远小美术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近大远小的基本概念及其在绘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表现物体近大远小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近大远小的基本概念:介绍近大远小的定义和原理。

2. 近大远小的表现方法:讲解和演示如何在绘画中表现物体的近大远小。

3. 近大远小的实践应用: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运用近大远小原理进行绘画创作。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掌握近大远小的基本概念和表现方法。

2. 难点:如何让学生在实际绘画中灵活运用近大远小原理,创作出具有空间感的绘画作品。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近大远小的基本概念、表现方法和实践应用。

2. 学生准备绘画用品,如画纸、画笔、水彩颜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PPT,引导学生了解近大远小的基本概念。

2. 讲解:教师讲解近大远小的表现方法,并进行现场演示。

3. 实践:学生根据教师讲解的内容,进行近大远小的绘画实践。

4. 指导:教师针对学生的绘画作品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表现技巧。

5.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近大远小的应用价值。

6.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运用近大远小原理,完成一幅绘画作品。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近大远小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学生运用近大远小原理进行绘画的表现能力。

3. 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兴趣和参与度。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探索近大远小在其他艺术领域的应用,如摄影、设计等。

2. 组织学生进行近大远小主题的绘画展览,相互交流学习成果。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对教学效果的自我评价,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度和掌握程度。

2. 教师对教学方法的改进,如如何更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近大远小原理。

九、教学计划调整1. 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反馈,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

2. 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课,近大远小丨苏少版,(1)】近大远小教案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课,近大远小丨苏少版,(1)】近大远小教案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课,近大远小丨XX少版,(1)】近大远小教案《近大远小》教案教学目标:情意:培育学生的观看力、表现力和追忆能力。

认知:认识自然界特别是四周事物中存在的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操作:学习用简洁的线条来表现出物体的近大远小的改变。

教学重点:认识物体近大远小改变的规律,并用彩笔把改变了的物体画出来。

教学难点:在绘画实践中应用所把握的透视原理和规律,使描绘的物象更真实。

教学预备:教师预备:课件,各种图片等。

学生预备:自己喜爱的制作工具及各种材料等。

教学过程:—、创设情境1、我首先设计了“双胞胎〞伴侣这一环节,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我在教学一开始,让学生观赏有明显的近大远小效果的“自行车赛〞图片,让学生感受画面透视的效果,打开学生思维。

2、挖掘出生活的阅历五年级学生都知道“近大远小〞现象,却不知道“近大远小〞的缘由。

3、面对怀疑和不解。

让学生带着任务走进“近大远小〞,探究其中蕴XX的奇妙。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近大远小二、引导启发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要重要。

因此,我把质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抓住教学中的疑点和难点,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魔术〞,通过线条大小改变带给我们的不真实感,抛出“请同学们商量为什么出现这一现象?〞总结:原来呀!咱们人的眼睛和照相机是一样的,都有肯定拍摄的角度。

靠的近的遮挡的视觉角度就大,反之就小。

因此,就会出现“近大远小〞的现象。

逐步强化近大远小的规律,启发鼓舞学生思索探究,各抒己见,总结出观看、思索,可以得出结论,解决教学难点,增添学习信念,使学生体验喜获学问,迈向胜利的快乐。

三、感知与体验环节一:动手小游戏伸出左手遮住左眼,右手伸直渐渐的往右眼上靠近,是不是感受出来了?这就是视角被遮住了,在我们今日看来……在古代……〔引入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故事〕强化概念汲取。

环节二:找一找视线中的近大远小近大远小的现象是我们眼睛带给我们的错觉,那么只要是我们视线里的事物就应当都存在这样的规律,跟老师来找找。

近大远小美术教学教案

近大远小美术教学教案

近大远小美术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近大远小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培养学生运用近大远小原理进行绘画创作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

二、教学内容1. 近大远小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物体在视觉中的近大远小现象,即离观察者近的物体看起来较大,离观察者远的物体看起来较小的原理。

2. 近大远小的应用:教授学生如何将近大远小的原理运用到绘画创作中,表现出物体之间的空间关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其中的近大远小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近大远小的概念和原理,并通过实例演示如何运用到绘画中。

3. 练习:让学生进行绘画练习,运用近大远小原理表现物体之间的空间关系。

4. 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相互评价,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近大远小概念的理解和运用程度。

2. 学生在绘画创作中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3. 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度。

五、教学资源1. 图片素材:提供一组包含近大远小现象的图片供学生观察。

2. 绘画材料:准备绘画纸张、画笔、颜料等绘画工具。

3. 教学视频:制作一段讲解近大远小原理的视频供学生参考。

4. 评价表:制定一份评价表,用于学生展示作品时的评价。

六、教学拓展1. 近大远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近大远小现象,如建筑物、车辆、人物等,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2. 近大远小在其他艺术领域的应用:介绍近大远小在电影、动画、摄影等领域的应用,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

七、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近大远小的概念和应用。

2. 强调近大远小在绘画创作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加观察和运用。

八、作业布置1. 让学生运用近大远小原理进行绘画创作,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场景或物体进行表现。

2. 要求学生在作品中注重空间关系的处理,体现近大远小的效果。

九、教学反思1. 教师总结课堂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恰当,学生掌握程度如何。

苏少版美术四上《近大远小》教案.doc

苏少版美术四上《近大远小》教案.doc

11、《近大远小》教案教学目标:情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表现力和追忆能力。

认知:认识自然界特别是周围事物中存在的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操作:学习用简洁的线条来表现出物体的近大远小的变化。

教学重点:认识物体近大远小变化的规律,并用彩笔把变化了的物体画出来。

教学难点:在绘画实践中应用所掌握的透视原理和规律,使描绘的物象更真实。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各种图片等。

学生准备:自己喜欢的制作工具及各种材料等。

教学过程:—、创设情境1、我首先设计了“创设情景”这一环节,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我在教学一开始,让学生欣赏有明显的透视效果的图片,让学生感受画面透视的效果,打开学生思维。

2、初步联想,挖掘出生活的经验引导同学们再看看我们眼前的近处的景物和远处的景物,对比观察一下,然后告诉大家,你发现了什么?3、再次欣赏。

让学生带着任务再次欣赏图片资料。

问题:近处的东西可以看到哪些细节?远处的东西又能看到些什么?近处的物体色彩怎样?远处的物体看上去色彩又怎样?4、再次发现,让学生回答问题。

5、表现近大远小的在绘画中。

二引导启发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要重要。

因此,我把质疑、释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抓住教学中的疑点和难点,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通过观察,说一说我们平时生活中有哪些近大远小的现象。

”让学生明白在我们平时生活中就可以找出透视的规律,“看了刚才老师带来的图片资料,现在同学们再看看我们眼前的近处的景物和远处的景物,对比观察一下,然后告诉大家,你发现了什么?”逐步强化近大远小的规律,启发鼓励学生思考探索,各抒己见,总结出观察、思考,可以得出结论,解决教学难点,增强学习信心,使学生体验喜获知识,迈向成功的欢乐。

三、感知与体验1. 欣赏有明显透视效果的图片,让学生感受画面的“透视”效果。

2. 到教室外,欣赏周边的景物(花草、建筑、人群及周围环境),教师引导,看了老师的图片和真实的景物,你们发现了什么?揭示课题,板书课题:近大远小环节一:找一找,图中近大远小现象再次欣赏图片及大师作品,学生讨论:近处的东西可以看到哪些细节,物体的色彩怎样?远处的东西能看到些什么?色彩又怎样?教师讲授视平线、消失点。

小学美术《近大远小详细》教案

小学美术《近大远小详细》教案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近大远小的原理: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明白物体在画面中的透视关系,以及如何运用这一原理进行绘画创作。
-掌握表现空间感的方法:指导学生运用线条、色彩等美术语言,表现画面中的近大远小关系,突出空间感。
例:在绘画作品中,近处的物体画得大,远处的物体画得小,同时运用色彩的冷暖、明暗对比,增强画面的空间效果。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近大远小的基本概念。近大远小是物体在画面中的透视现象,即近处的物体看起来大,远处的物体看起来小。它是表现画面空间感的重要手法。
2.案析案例中的绘画作品,了解近大远小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如何运用这一原理增强画面空间感。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发现有些学生对近大远小的理解不够深入,可能是因为我讲解得不够详细,或者举例不够贴近他们的生活。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需求,用更生动的例子帮助他们理解。
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的过程比我预期的要顺利。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这让我感到很欣慰。但同时,我也注意到有些小组在成果展示时表达不够清晰,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讨论主题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会加强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训练。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近大远小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一些困难。课堂上,我通过讲解理论、案例分析、分组讨论等多种方式,尽量让学生们从不同角度理解和掌握近大远小的表现方法。以下是我对今天教学的一些思考:
首先,我觉得在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问方式引发学生们的兴趣和好奇心是成功的。大家积极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这为后续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培养学生观察、发现生活中的近大远小现象,提高空间感知能力。

掌握近大远小的绘画技巧教案

掌握近大远小的绘画技巧教案

一、教学目标1、了解绘画中的近大远小原则,掌握画面的透视感。

2、掌握近大远小的绘画技巧,加深对物体关系及空间的认识。

3、通过创作过程,培养学生对图片色彩和构图的敏感度。

二、教学过程1、导入【提问】: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场景或物体需要运用到近大远小的绘画技巧呢?学生作答,任意回答。

【提问】:你们有哪些方法可以将近大远小的效果表现得更加生动呢?学生作答,任意回答。

2、知识传授(1)近大远小原则近大远小是绘画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就是站在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时,物体的远近关系会产生大小变化。

简单地说,就是前方的物体会比后方的物体更大,而后方的物体则会比前方的物体更小。

(2)近大远小的表现方法a、远处的物体画得比较小,近处的物体画得比较大。

b、远处的物体色彩比较淡,近处的物体色彩比较鲜艳。

c、远处的物体线条比较模糊,近处的物体线条比较清晰。

3、实践演练(1)构思a、选定主题,确定要表达的意境。

b、确定画面要呈现的近处和远处景象,并考虑透过何种形式来表现出远近。

c、注意色彩的配合,使远近之间产生自然的过渡,使画面色彩饱和度呈现递减趋势。

d、根据需要,适度增加一些过度效果,使画面更加自然。

(2)上色a、将画面分为几个区块,先将远处的颜色画在画面背景上,再逐渐向前方增加明度、饱和度。

b、近处的物体颜色要使用浓郁的颜色,增强其立体感和压迫感。

c、注意颜色的渐变效果,要使颜色过渡自然。

4、总结通过今天的课程,大家了解了近大远小的原理和绘画技巧。

通过实践,加深了对空间关系和物体关系的认识。

希望同学们能在今后的绘画中,努力运用近大远小的效果,为自己的作品增色添彩。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课,近大远小丨苏少版,(1)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课,近大远小丨苏少版,(1)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课,近大远小丨苏少版,(1)《近大远小》教案教学目标:情义:培养学生的视察力、表现力和追思能力。

认知:认识自然界特别是周围事物中存在的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操作:学习用简洁的线条来表现出物体的近大远小的变化。

教学重点:认识物体近大远小变化的规律,并用彩笔把变化了的物体画出来。

教学难点:在绘画实践中利用所掌握的透视原理和规律,使描绘的物象更真实。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各种图片等。

学生准备:自己喜欢的制作工具及各种材料等。

教学进程:—、创设情境 1、我首先设计了“双胞胎”朋友这1环节,由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我在教学1开始,让学生欣赏有明显的近大远小效果的“自行车赛”图片,让学生感受画面透视的效果,打开学生思惟。

2、发掘诞生活的经验 5年级学生都知道“近大远小”现象,却不知道“近大远小”的缘由。

3、面对疑惑和不解。

让学生带着任务走进“近大远小”,探究其中蕴藏的奥秘。

揭露课题,板书课题:近大远小 2、引导启发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1个问题常常比解决1个问题要重要。

因此,我把质疑作为教学进程的重要组成部份。

捉住教学中的疑点和难点,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魔术”,通过线条大小变化带给我们的不真实感,抛出“请同学们讨论为何出现这1现象?”总结:原来呀!我们人的眼睛和照相机是1样的,都有1定拍摄的角度。

靠的近的遮挡的视觉角度就大,反之就小。

因此,就会出现“近大远小”的现象。

逐渐强化近大远小的规律,启发鼓励学生思考探索,各抒己见,总结出视察、思考,可以得出结论,解决教学难点,增强学习信心,使学生体验喜获知识,迈向成功的欢乐。

3、感知与体验环节1:动手小游戏伸出左手遮住左眼,右手伸直渐渐的往右眼上靠近,是否是感受出来了?这就是视角被遮住了,在我们今天看来……在古代……(引入 1叶障目不见泰山故事)强化概念吸收。

环节2:找1找视野中的近大远小近大远小的现象是我们眼睛带给我们的错觉,那末只要是我们视野里的事物就应当都存在这样的规律,跟老师来找找。

近大远小教案

近大远小教案

近大远小教案教学主题:近大远小教学年级:四年级学科:数学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正确运用“近大远小”的概念;2. 学生能够观察物体的大小,根据远近关系准确描述物体的大小;3. 学生能够运用“近大远小”的概念,进行简单的绘画和造型创作。

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理解并正确运用“近大远小”的概念;2. 学生能够观察物体的大小,根据远近关系准确描述物体的大小。

教学准备:1. 图书或图片展示“近大远小”的概念;2. 不同大小和距离的实物或图片(如小球、字母等);3. 彩色画笔、纸张和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展示一些物体的图片,例如一辆远在远处的汽车和一辆近在眼前的自行车。

2. 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物体的大小差异,并提问:“为什么远处的汽车看起来比近处的自行车小呢?”3. 学生积极回答后,简要介绍“近大远小”的概念,即物体离我们越远,看起来就越小。

步骤二:学习与实践(15分钟)1. 分发实物或图片,并要求学生将其按远近关系排列,并用自己的话描述它们的大小差异。

2. 让学生两两合作,互相交换物体或图片,练习观察并描述物体的大小。

3. 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确保他们能准确描述物体的大小差异。

步骤三:绘画创作(20分钟)1. 指导学生使用彩色画笔和纸张,按远近关系绘制一幅画。

2. 鼓励学生通过运用“近大远小”概念,创造出有层次感和透视感的画作。

3. 学生完成后,鼓励他们相互欣赏和交流作品。

步骤四:小结与拓展(5分钟)1. 总结“近大远小”的概念和观察物体大小的方法。

2. 引导学生思考“近大远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场景,例如绘画、摄影等。

3.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并学以致用。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在家庭或周围环境中寻找更多的“近大远小”实例,并记录下来。

2. 学生可以尝试用不同的绘画材料和方法,创作更复杂的“近大远小”画作。

3. 学生可以通过摄影或拼图游戏,进一步加深对“近大远小”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评估:1.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观察学生对“近大远小”概念的理解和在实践中的表现。

四年级上美术教学设计-近大远小-苏少版

四年级上美术教学设计-近大远小-苏少版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近大远小的基本概念和运用方法。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素养。

3. 引导学生运用近大远小的原理,创作出具有空间感和立体感的美术作品。

教学内容1. 近大远小的概念:物体在视觉中,距离观察者越近,显得越大;距离观察者越远,显得越小。

2. 近大远小的应用:在绘画中,通过近大远小的原理,表现物体的空间关系和立体感。

3. 创作实践:学生运用近大远小的原理,创作出具有空间感和立体感的美术作品。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学生掌握近大远小的基本概念和运用方法。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近大远小的原理,创作出具有空间感和立体感的美术作品。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画纸、画笔、水彩颜料等。

2. 学具:画纸、画笔、水彩颜料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PPT展示一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其中的规律。

2. 学生发现图片中的物体近大远小的关系。

二、新课讲解(10分钟)1. 教师讲解近大远小的概念和运用方法。

2. 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理解近大远小的原理。

三、创作实践(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近大远小的原理,进行绘画创作。

2. 学生动手实践,创作出具有空间感和立体感的美术作品。

四、作品展示与评价(5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板书设计近大远小1. 概念:物体在视觉中,距离观察者越近,显得越大;距离观察者越远,显得越小。

2. 应用:在绘画中,通过近大远小的原理,表现物体的空间关系和立体感。

作业设计学生回家后,运用近大远小的原理,创作一幅家庭成员的绘画作品,要求具有空间感和立体感。

课后反思1. 教师为学生提供一组关于近大远小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其中的规律。

这组图片应包含不同距离、不同大小的物体,以让学生全面了解近大远小的现象。

2. 学生观察图片,分析其中物体的近大远小关系,并尝试用语言描述这一现象。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畅所欲言,以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近大远小美术教学教案

近大远小美术教学教案

近大远小美术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近大远小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表现物体近大远小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美术创作的兴趣和想象力。

二、教学内容1. 近大远小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物体在视觉中由于距离的远近而产生的大小差异。

2. 近大远小的表现方法:教授学生如何通过绘画、摄影等手段表现物体近大远小的效果。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近大远小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和运用近大远小的表现方法。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或教学图片,展示不同物体之间的近大远小关系。

2. 准备绘画工具和材料,如画纸、画笔、水彩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PPT或教学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物体之间的近大远小关系,引发学生对近大远小的兴趣。

2. 讲解:教师详细讲解近大远小的概念和原理,让学生理解并能够运用到实际中。

3. 示范:教师通过绘画或摄影等手段,展示如何表现物体近大远小的效果,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

4. 练习: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进行绘画或摄影等实践操作,运用近大远小的表现方法。

5. 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和指导,鼓励学生的创意和进步。

六、教学拓展1. 近大远小的应用:让学生了解近大远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广告、电影、摄影等领域。

2. 近大远小的创新表现:引导学生尝试使用不同的材料和手法表现近大远小,如拼贴、装置艺术等。

七、教学互动1.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近大远小的表现方法和应用场景,分享彼此的的想法和创作。

2. 教师辅导:教师在学生创作过程中进行个别辅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并提供建议。

八、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自我评价,反思创作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对方的作品,给予意见和建议。

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综合评价,强调学生的创意和技能的提高。

苏少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下册第1课《近大远小》教学设计

苏少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下册第1课《近大远小》教学设计

苏少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下册第1课《近大远小》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近大远小》这一课旨在让学生初步理解透视原理,通过观察和描绘不同距离的物体,使学生能够发现并掌握近大远小的规律。

教材以生动有趣的生活场景为例,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通过实践练习,让学生在绘画中运用近大远小的原理,提高绘画效果。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绘画基础,对绘画兴趣浓厚。

他们善于观察,喜欢用画笔表达自己的感受。

但学生在绘画中对于透视原理的理解和运用还不够熟练,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发现并掌握近大远小的规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能在绘画中灵活运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践,培养学生运用透视原理进行绘画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绘画的热爱,激发学生观察生活、表现生活的热情。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

2.难点:在绘画中灵活运用透视原理,表现真实感。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示范法,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践,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

2.画纸、画笔、颜料等绘画工具。

3.生活场景图片、范画作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不同距离的物体,如路边的树木、远处的建筑物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发现这些物体有什么特点?”让学生初步感受近大远小的现象。

2.呈现(10分钟)展示生活场景图片,如街头巷尾、公园景点等,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其中的近大远小现象。

引导学生发现,近处的物体显得大,远处的物体显得小,且物体之间的距离会产生变化。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绘画实践,尝试运用近大远小的原理,描绘出具有透视效果的画面。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在绘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物体比例失调、透视角度不准确等。

4.巩固(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让大家一起欣赏、评价。

近大远小美术教学教案

近大远小美术教学教案

近大远小美术教学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本课程旨在通过近大远小的美术教学,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近大远小的基本概念和表现手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艺术表达能力。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了解近大远小的基本概念,认识近大远小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并能够运用近大远小进行简单的美术创作。

第二章:近大远小的基本概念2.1 近大远小的定义近大远小是指在视觉艺术中,物体离观者越近,看起来越大;离观者越远,看起来越小。

这是一种常见的视觉现象,也是艺术创作中常用的表现手法。

2.2 近大远小的表现手法1)大小变化:近处的物体画得大,远处的物体画得小。

2)透视变化:近处的物体透视线陡,远处的物体透视线缓。

3)色彩变化:近处的物体色彩鲜艳,远处的物体色彩渐变淡。

第三章:观察和分析近大远小3.1 观察近大远小的实例让学生观察和描述一些生活中的近大远小的实例,如街道上的行人与建筑、自然风光中的山丘和树木等。

3.2 分析近大远小的原理通过观察实例,引导学生分析近大远小的原理,理解近大远小是由于观察点和物体之间的距离变化造成的。

第四章:运用近大远小进行创作4.1 创作准备准备纸张、画笔、颜料等绘画工具。

4.2 创作指导1)画出观察到的物体,注意近大远小的表现。

2)运用近大远小的原理,进行艺术加工和创作。

4.3 创作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和交流,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课程总结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了解了近大远小的基本概念和表现手法,并能够运用近大远小进行美术创作。

5.2 课程拓展引导学生探索近大远小在其他艺术领域的应用,如电影、摄影等,激发学生的艺术兴趣和创造力。

第六章:近大远小的视觉原理6.1 视觉原理概述介绍人类的视觉系统如何感知近大远小,包括眼睛的结构、光线的传播、视网膜上的图像处理等。

6.2 近大远小的视觉效应探讨近大远小的视觉效应,如何通过视觉线索来判断物体的远近和大小,以及这些线索在不同艺术作品中的应用。

近大远小美术教学教案

近大远小美术教学教案

近大远小美术教学教案近大远小美术教学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了解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及基本规律,理解视平线、消失点,初步掌握画出透视效果的技巧。

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对比观察的方法,运用透视规律,尝试用油画棒或水粉、水彩等材料表现身边的景物,画出纵深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透视效果给画面带来的美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观察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分析原理,运用透视原理,进行风景画的写生。

教学难点:表现“近大远小”的画面时,对直立物体的认识及表现。

教学设计一、照片观察,感知近大远小,点明课题(约4分钟)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外出游玩吗?你们去过哪些地方?能展示一下吗?(课前布置学生带外出游玩照片,选择有代表性的风景照片1-2张,用投影放大观察。

)2.师:请照片的主人给大家介绍一下照片中的风景。

(在分享交流中教师引导观察远近区别,可以是景,也可以是人。

)近处看到什么?远处有什么景物?你怎么看出是远处的?同学们发现了吗,照片中的景物越远越怎样?3.老师也带来一张照片,我们来看一下。

画面中看到了什么?你发现铁轨的变化了吗?远处的铁轨本身是不是真的变窄变细了呢?那么为什么我们看到它们越远就越小了呢?你们想知道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近大远小”。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联系实际,让学生从观察中发现近大远小的规律。

二、直观体验近大远小,揭示原理1.教具演示。

取一叠大小相同的绿色彩纸重叠,在重叠的纸面上剪出一棵树的形状,用毛衣针从中间穿过,等距排列开。

然后从侧面(横向)和正面(纵向)观察比较——侧面(如图①)看相同大小的树排列整齐;将树形正面微侧面向学生(如图②)再观察,产生近大远小的视觉效果,如不明显还可以将教具一端靠近学生的眼睛,以产生明显的透视效果。

师(梳理提问):这些树大小一样肯定没错吧?看来可以肯定树木的尺寸没有变化,可是我们的眼睛看到的树却是近大远小的,这究竟是什么原理呢?(生:讨论为什么出现这一现象)2.揭示原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近大远小》教案
教学目标:
情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表现力和追忆能力。

认知:认识自然界特别是周围事物中存在的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操作:学习用简洁的线条来表现出物体的近大远小的变化。

教学重点:
认识物体近大远小变化的规律,并用彩笔把变化了的物体画出来。

教学难点:
在绘画实践中应用所掌握的透视原理和规律,使描绘的物象更真实。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各种图片等。

学生准备:自己喜欢的制作工具及各种材料等。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1、我首先设计了创设情景”这一环节,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我在教学一开始,让学生欣赏有明显的透视效果的图片,让学生感受画面透视的效果,打开学生思维。

2、初步联想,挖掘出生活的经验
引导同学们再看看我们眼前的近处的景物和远处的景物,对比观察一下,然后告诉大家,你
发现了什么?
3、再次欣赏。

让学生带着任务再次欣赏图片资料。

问题:
近处的东西可以看到哪些细节?远处的东西又能看到些什么?
近处的物体色彩怎样?远处的物体看上去色彩又怎样?
4、再次发现,让学生回答问题。

5、表现近大远小的在绘画中。

二引导启发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要重要。

因此,我把质疑、释疑
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抓住教学中的疑点和难点,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
通过观察,说一说我们平时生活中有哪些近大远小的现象。

”让学生明白在我们平时生活中
就可以找出透视的规律,看了刚才老师带来的图片资料,现在同学们再看看我们眼前的近
处的景物和远处的景物,对比观察一下,然后告诉大家,你发现了什么?”逐步强化近大远小的规律,启发鼓励学生思考探索,各抒己见,总结出观察、思考,可以得出结论,解决教学难点,增强学习信心,使学生体验喜获知识,迈向成功的欢乐。

三、感知与体验
1.欣赏有明显透视效果的图片,让学生感受画面的透视”效果。

2.到教室外,欣赏周边的景物(花草、建筑、人群及周围环境),教师引导,看了老师的图片和真实的景物,你们发现了什么?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近大远小环节一:找一找,图中近大远小现象
再次欣赏图片及大师作品,学生讨论:近处的东西可以看到哪些细节,物体的色彩怎样?
远处的东西能看到些什么?色彩又怎样?
教师讲授视平线、消失点。

学生总结:近处的物体不但看上去大,细小的部分都能观察得到,而且颜色很鲜艳;远处的物体不但变小了,而且看上去很模糊,颜色也较灰暗。

老师小结:外界的物体透过瞳孔投射在眼睛的视网膜上,就会出现近大远小’的现象,其实外界物体的尺寸并没有发生变化,这是错觉造成的。

近大远小’现象可以表现画面的空间感,这就是美术中所谓的透视规律。

环节二:连线游戏
学生讨论:怎样表现近处的物体和远处的物体?如何把他们设计到同一画面中,近处和远处的物体在颜色上又如何区分。

(得出结论:首先要表现出近大远小的关系,色彩的选择上要
注意把近处的色彩运用得鲜艳明亮一些,远处的物体色彩要概括模糊一些。


环节三:找一找建筑生活中的近大远小
课件展示建筑图片
环节四:种树小游戏
根据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在路的两旁种上小树。

请学生到黑板上演示。

教师巡视指导。

四、反思与评价
作业展示,师生共同评价,鼓励学生大胆运用透视”一词描述同学的作业。

五、课堂小结扩展延伸
在课即将结束时,告诉诉学生: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深藏着无数的规律。

很多科学
家对这些神奇的规律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研究,期待着这些规律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快捷
和方便……今天我们观察了近大远小的现象,发现了近大远小的规律,那我们能不能用这些
规律来造福人类呢?学生思考之后回家画出近大远小的规律能造福人类的画面,也可以制作出立体的造型,完成之后再拿到学校与同学一起分享创作的快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