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众分析 (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麦奎尔曾指出该观点有以下几个问题: 易把传媒与受众的关系固定为“卖方 ”“买方”关系 不能反映受众内部更深层次的社会关系 和意识形态。 易把“商品销售量” 作为判断传媒成功 与否的惟一标准。 只能是传媒一方的观点,而不是从受众 的立场出发考虑问题

三、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
1、传播权(the right to communicate) 2、知晓权 (the right to know) 3、传媒接近权(the right of access to mass media)
返回
3、对电视媒介的 “使用与满足”研究

(英)麦奎尔等人归纳了各类电视节目提供 “满足”的不同特点,抽出了它们之间共 同的四种类型 : ①心绪转换效用 ②人际关系效用 ③自我确认效用 ④环境监测效用
返回
1、重要意义
①认为受众的媒介接触具有某种“能动性” ②强调受众需求对传播效果的制约作用 ③指出了大众传播对受众具有一些基本效用 —— “适度效果理论”
受众研究
受众 :一个历史概念

受众问题与受众的历史

大众传播理论与研究中的受众: “受众”是指大众 传播活动的受传者或大众传播媒介的接触者和大 众传播内容的使用者。
大众传播理论中的受众研究传统

受众测量的结构性研究 行为性研究:媒介效果和媒介使用

文化பைடு நூலகம்究和接受分析
特点 1、人数众多 2、分布广泛 3、成分复杂 4、相对独立 5、流动变化
为什么会出现鲜明的“个人差异”

德弗勒在《大众传播理论》一书中认为,造成个 人差异的根源在于: ⑴个人心理结构不同; ⑵先天禀赋与后天习性不同; ⑶认识所形成的态度、价值观与信仰不同; ⑷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时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 ⑸通过学习形成的预存立场不同。
三、受众对于讯息的被动选择行为 (被动控制)

二、作为“市场”的受众
1、麦奎尔(批判地)认为,如果从市场的 角度考虑问题,受众可以定义为:特定 的媒体或讯息所指向的、具有特定的社 会经济侧面像的、潜在的消费者的集合 体。该观点基于三种认识: (1)大众传媒是一种经营组织 (2)产品或服务具备一定的使用价值或交 换价值 (3)传媒机构之间必然存在着激烈的竞争 关系

第三节 受众对讯息的选择行为
一、受众对于媒介的选择 二、受众对传播活动的主动控制 三、受众对传播活动的被动控制
一、受众对于媒介的选择
1、 就年龄而言 2、 就教育程度而言 3、 从人格结构而言
返回
二、受众对于讯息的主动选择行为 (主动控制)
1、选择性注意 2、选择性理解:今天的人都会迷惑于古代画像中的朱元璋为 什么会那样的截然不同。因为古代的美术虽然承担着记录 历史的功能,但其背后也有着浓厚的意识形态——图1中 的朱元璋面部较瘦,现象欠佳,似乎保留着农民阶级的本 色,而图2则是正宗的皇帝形象——画家主观和个性的介 入必然会损害历史的的本来面目。绝大多数的画家都愿意 而且只能把皇帝描绘成一位正襟危坐,威风凛凛、仪表堂 堂的天之娇子。 3、选择性记忆 4、呈现鲜明的“个人差异” 的原因 返回
返回
2、“使用与满足”研究的局限 性
①它过于强调个人的和心理的因素 ②它脱离传媒内容的生产和提供过程 ③受众的能动性仅限于对媒介提供的内容进 行“有选择地接触”

遵从性心理或者说从众性心理的体现
第四节 “使用与满足” ——一种受众行为理论
一、受众的传媒接触动机和使用形态 1、对广播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 2、对印刷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 3、对电视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 二、对“使用与满足”研究的评价 1、意义 2、“使用与满足”研究的局限性
1、对广播媒介的 “使用与满足”研究

第二节 几种主要的受众观
一、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 二、作为“市场”的受众 三、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

一、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
受众对大众传媒的接触虽然是个人的活动,但这 种活动通常受到他的群体归属关系、群体利益以 及群体规范的制约 群体压力理论认为,群体对受者个体特征的影响 ,表现为四方面: (1)信息与群体的关系。 (2)受者与群体的关系。 (3)群体的亲和度。 (4)群体的约束力。

赫卓格认为:有三种基本心理需求使人们 喜爱知识竞赛(娱乐)节目: ①竞争心理需求 ②获得新知的需求 ③自我评价的需求
返回
2、对印刷媒介的 “使用与满足”研究

贝雷尔森《读书为我 们带来什么》一文归 纳了一些普遍性的读 书动机: ①“实用动机” ②“休憩动机” ③“夸示动机” ④“逃避动机”

贝雷尔森《没有报纸意味 着什么》的论文总结了人 们对报纸的六种利用形态 : ①获得外界消息的信息来源 ②日常生活工具 ③休憩手段 ④获得社会威信的手段 ⑤社交的手段 ⑥读报本身的目的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