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实验内容

合集下载

有机化学实验

有机化学实验

有机化学实验整理P17实验1-1:含有杂质的工业乙醇的蒸馏蒸馏:利用互溶液体混合物中各组分沸点不同(一般相差30℃以上)进行分离提纯的一种方法。

【注意】①温度计水银球位于支管口处②冷却水应从冷凝管的下口进水,上口出水。

③沸点高而不稳定的液态物质可以考虑减压蒸馏④要加入碎瓷片(未上釉的废瓷片)防止液体暴沸,使液体平稳沸腾2⑤蒸馏烧瓶盛装溶液体积最大为烧瓶体积的3P18实验1-2:苯甲酸的重结晶重结晶:将已知的晶体用蒸馏水溶解,经过滤、蒸发、冷却等步骤,再次析出晶体,得到更纯净的晶体的过程。

【溶剂要求】①杂质在此溶剂中的溶解度很小或溶解度很大,易于除去;②被提纯的有机物在此溶剂中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即热溶液中溶解度大,冷溶液中的溶解度小。

【主要步骤】加热溶解、趁热过滤、冷却结晶【注意事项】①为了减少趁热过滤过程中损失苯甲酸,应在趁热过滤前加入少量蒸馏水,避免立即结晶,且使用短颈漏斗。

②冷却结晶时,温度并不是越低越好,因为温度过低,杂质的溶解度也会降低,部分杂质也会析出,达不到提纯苯甲酸的目的;温度太低时,溶剂(水)也会结晶,给实验操作带来麻烦。

P19萃取:利用物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中溶解度的不同,将物质从一种溶剂转移到另一溶剂中,从而进行分离的方法。

1、萃取包括液—液萃取和固—液萃取。

2、常用的萃取剂有乙醚、石油醚、二氯甲烷、CCl 4等 注意:萃取剂的选择①萃取剂与原溶剂不互溶、不反应②溶质在萃取剂中的溶解度远大于在原溶剂中的溶解度 分液:常用于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的分离和提纯。

P 32实验2-1:乙炔的实验室制取1、反应方程式:CaC 2+2H 2O→Ca(OH)2+C 2H 2↑2、注意事项:①电石与水反应非常剧烈,为减缓电石与水的反应速率,实验时常滴加饱和食盐水。

②因电石中往往含有杂质硫化钙,反应后产生H 2S ,H 2S 具有还原性,可使酸性KMnO 4溶液褪色,影响乙炔的性质检验,故用CuSO 4把H 2S 除去。

(完整版)重点有机化学实验汇总

(完整版)重点有机化学实验汇总

实验一 苯甲酸的制备一、实验目的1、理论联系实验掌握芳香烃通过氧化制备羧酸的原理和实验室操作,巩固甲苯氧化制备苯甲酸的原理及方法。

2、掌握加热回流、热滤、抽滤、重结晶等操作技能,运用重结晶法提纯产物。

巩固测定熔点判断纯度。

二、实验原理CH 3KMnO 4H+COOH三、实验仪器与药品回流冷凝管、圆底烧瓶、循环水真空泵、磁力搅拌器,油浴加热,甲苯、KMnO 4、浓盐酸、NaHSO 3、刚果红试纸等。

四、实验步骤升降台1. 1. 在250ml 圆底烧瓶中加入100ml 水和2.7ml 甲苯,放入搅拌磁子,放入到油裕浴锅里。

2. 2. 装上回流冷凝管,开动磁力搅拌器,加热至沸腾。

3. 3. 分批加入8.5克KMnO 4,回流加热1.5-2h 至回流液中无明显油珠为止。

4. 4. 趁热抽滤。

(若滤液有颜色可加入NaHSO 3固体至无色为止)。

5. 5. 冷却至室温。

给滤液滴加1:1HCl ,至酸性为止。

6. 6. 抽滤、干燥、称重、计算初产率。

7.7. 用水重结晶。

8.8. 干燥后测熔点。

五、思考题1. 1. 在氧化反应中,影响苯甲酸产量的重要因素有哪些。

2. 2. 氧化反应时,向反应中加NaHSO 3的目的是什么?3. 3. 甲苯用高锰酸钾氧化能否制得苯甲醛,为什么?硝基苯的制备一、实验目的1、1、 通过硝基苯的制备加深对芳烃亲电取代反应的理解。

2、2、掌握液体干燥、减压蒸馏和机械搅拌的实验操作。

二、实验原理硝化反应是制备芳香硝基化合物的主要方法,也是重要的亲电取代反应之一。

芳烃的硝化较容易进行,通常在浓硫酸存在下与浓硝酸作用,烃的氢原子被硝基取代,生成相应的硝基化合物。

硫酸的作用是提供强酸性的介质,有利于硝酰阳离子(N +O 2)的生成,它是真正的亲电试剂,硝化反应通常在较低的温度下进行,在较高的温度下由于硝酸的氧化作用往往导致原料的损失。

+HNO 3(浓)H 2OH 2SO 450-55¡æNO 2+三、实验仪器与药品回流冷凝管、三口圆底烧瓶、恒压滴液漏斗、机械搅拌器,Y 型管,温度计,分液装漏斗,减压蒸馏装置,油浴加热;苯、浓硝酸、浓硫酸、氢氧化钠、无水氯化钙等。

化学老师工作中需求的有机化学实验教案

化学老师工作中需求的有机化学实验教案

化学老师工作中需求的有机化学实验教案摘要:有机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本篇教案旨在设计一系列有机化学实验,既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又能考虑到实验的安全性和教学效果。

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对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和性质分析,提高学生对有机化学的理解和实验操作技能,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实验内容1. 有机化合物的合成与鉴定本部分选择了几个常见的有机化合物合成实验,如酯的合成、酮的合成等。

学生需要学习合成的方法和条件,并根据物质性质进行鉴定和分析。

2. 有机化合物的性质测试本部分通过对有机化合物的性质进行测试,如酸碱性测试、红外光谱分析等,帮助学生了解有机化合物的特点和性质,加深对有机化学的理解。

3. 有机化合物的反应机理研究本部分通过对有机化合物反应机理的探究,让学生了解反应机理和机制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能力。

三、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a. 准备所需的实验器材和药品b. 检查实验室的安全设施和防护措施c. 进行实验前的知识预习和讨论2. 实验操作a. 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b. 注意安全措施和实验条件c. 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和总结3. 实验后处理a. 清洁实验器材和工作台b. 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c. 撰写实验报告并进行讨论和交流四、实验安全注意事项1. 实验操作时要佩戴安全眼镜和实验手套2. 注意实验器材的正确使用和保存3. 实验操作时要注意火源和化学药品的防火性质4. 所有废弃物和残余物要按照规定进行处理五、实验评价与展望通过本次有机化学实验,学生们能够进一步加深对有机化学的理解和实验操作技能。

同时,教师还可以针对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并进行实验结果的讨论。

未来可以考虑扩大实验的种类和难度,提高实验的探究性和创新性。

结论:有机化学实验教案的设计应兼顾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实验安全性。

通过有机化合物的合成、性质测试和反应机理研究,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

大学有机化学实验全个有机实验完整版汇总

大学有机化学实验全个有机实验完整版汇总

大学有机化学实验(全12个有机实验完整版)试验一蒸馏和沸点的测定一、试验目的1、熟悉蒸馏法分离混合物方法2、掌握测定化合物沸点的方法二、试验原理1、微量法测定物质沸点原理。

2、蒸馏原理。

三、试验仪器及药品圆底烧瓶、温度计、蒸馏头、冷凝器、尾接管、锥形瓶、电炉、加热套、量筒、烧杯、毛细管、橡皮圈、铁架台、沸石、氯仿、工业酒精四.试验步骤1、酒精的蒸馏(1)加料取一干燥圆底烧瓶加入约50ml的工业酒精,并提前加入几颗沸石。

(2)加热加热前,先向冷却管中缓缓通入冷水,在打开电热套进行加热,慢慢增大火力使之沸腾,再调节火力,使温度恒定,收集馏分,量出乙醇的体积。

蒸馏装置图微量法测沸点2、微量法测沸点在一小试管中加入8-10滴氯仿,将毛细管开口端朝下,将试管贴于温度计的水银球旁,用橡皮圈束紧并浸入水中,缓缓加热,当温度达到沸点时,毛细管口处连续出泡,此时停止加热,注意观察温度,至最后一个气泡欲从开口处冒出而退回内管时即为沸点。

五、试验数据处理六、思考题1、蒸馏时,放入沸石为什么能防止暴沸若加热后才发觉未加沸石,应怎样处理沸石表面不平整,可以产生气化中心,使溶液气化,沸腾时产生的气体比较均匀不易发生暴沸,如果忘记加入沸石,应该先停止加热,没有气泡产生时再补加沸石。

2、向冷凝管通水是由下而上,反过来效果会怎样把橡皮管套进冷凝管侧管时,怎样才能防止折断其侧管冷凝管通水是由下而上,反过来不行。

因为这样冷凝管不能充满水,由此可能带来两个后果:其一,气体的冷凝效果不好。

其二,冷凝管的内管可能炸裂。

橡皮管套进冷凝管侧管时,可以先用水润滑,防止侧管被折断。

3、用微量法测定沸点,把最后一个气泡刚欲缩回管内的瞬间温度作为该化合物的沸点,为什么沸点:液体的饱和蒸气压与外界压强相等时的温度。

最后一个气泡将要缩回内管的瞬间,此时管内的压强和外界相等,所以此时的温度即为该化合物的沸点。

七、装置问题:1)选择合适容量的仪器:液体量应与仪器配套,瓶内液体的体积量应不少于瓶体积的1/3,不多于2/3。

有机化学实验教案

有机化学实验教案

有机化学实验教案一、实验目的1.熟悉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包括反应物的称量、溶解、加热、冷却、过滤、洗涤、干燥等。

2.掌握有机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了解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和制备方法。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

4.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二、实验原理有机化学反应通常涉及碳原子与其他原子(如氢、氧、氮、卤素等)之间的共价键的形成和断裂。

这些反应通常需要催化剂、加热、光照等条件。

在实验中,我们通过观察反应物的变化、产物的形成和物理性质的变化来推断化学反应的进行。

三、实验内容1.实验一:醇的氧化实验目的:通过氧化醇制备醛或酮。

实验原理:醇在氧化剂的作用下,可以氧化成醛或酮。

常用的氧化剂有酸性高锰酸钾、酸性铬酸钾等。

实验步骤:(1)称取适量的醇。

(2)将醇加入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氧化剂。

(3)加热反应混合物,观察反应物的变化。

(4)冷却反应混合物,观察产物的形成。

2.实验二:酯化反应实验目的:通过酯化反应制备酯。

实验原理:酸和醇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可以发生酯化反应,酯。

常用的催化剂有浓硫酸、磷酸等。

实验步骤:(1)称取适量的酸和醇。

(2)将酸和醇加入试管中,加入适量的催化剂。

(3)加热反应混合物,观察反应物的变化。

(4)冷却反应混合物,观察产物的形成。

四、实验注意事项1.实验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程,注意安全。

2.实验前,要检查实验器材是否完好,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3.实验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反应物的变化,及时记录实验现象。

4.实验结束后,要及时清洗实验器材,保持实验室的整洁。

五、实验报告要求1.实验报告要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和实验讨论等内容。

2.实验报告要求文字表述清晰,数据准确,图表规范。

3.实验报告要有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4.实验报告要按时提交,不得抄袭。

六、实验评价1.实验操作(30%):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规范性和安全性。

基本有机化学实验

基本有机化学实验

基本有机化学实验
有机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领域,它涵盖了许多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分离、纯化和表征等实验。

本文将介绍一些基本的有机化学实验。

一、有机合成实验:
有机合成实验是有机化学实验中最基本的实验之一,通常涉及到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分离和纯化等方面的技术。

在这个领域,常见的实验包括氢化反应、酯化反应、烷基化反应和芳香烃的合成等。

二、有机分离实验:
有机分离实验是一种对有机化合物进行分离和提纯的实验方法。

通常根据有机化合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进行分离,包括蒸馏、萃取和结晶等方法。

三、有机分析实验:
有机分析实验是一种对有机化合物进行表征和分析的实验方法。

通常包括质谱分析、核磁共振分析、红外光谱分析和紫外光谱分析等技术。

四、有机反应动力学实验:
有机反应动力学实验是一种研究有机反应动力学和反应机理的实验方法。

这个领域通常涉及到催化剂的设计和合成、反应速率和反应机理等方面的研究。

总之,上述实验是有机化学实验中最基本的几个实验,并且在有机化学领域的研究中都非常重要。

有机化学实验报告doc

有机化学实验报告doc

有机化学实验报告篇一:大学有机化学实验报告综合实验1 蒸馏和沸点的测定一. 实验目的:1.了解测定沸点的意义。

2.掌握常量法(蒸馏法)测定沸点的原理和方式。

二. 实验原理:当液体物质被加热时,该物质的蒸气压达到与外界施于液面的总压力(一般是大气压力)时液体沸腾,这时的温度称为沸点。

常压蒸馏就是将液体加热到沸腾变成蒸气,又将蒸气冷凝取得液体的进程。

每种纯液态的有机物在必然的压力下均有固定的沸点。

利用蒸馏可将二种或两种以上沸点相差较大(>30℃)的液体混合物分开。

纯液体化合物的沸距一般为0.5~1℃,混合物的沸距则较长。

可以利用蒸馏来测定液体化合物的沸点。

三.实验仪器与药品蒸馏烧瓶、直形冷凝管、接液管、酒精灯、石棉网、温度计、无水乙醇。

四、实验步骤蒸馏实验装置主要包括蒸馏烧瓶,冷凝管,接受器三部份。

仪器按从下往上,从左到右原则安置完毕,注意各磨口之间的连接。

按照被蒸液体量选60ml蒸馏瓶中,放置30ml无水乙醇。

加料时用玻璃漏斗将蒸馏液体小心倒入。

(温度计经套管插入蒸馏头中,并使温度计的水银球正好与蒸馏头支口的下端一致)。

放入1~2粒沸石,然后通冷凝水,开始加热并注意观察蒸馏瓶中的现象和温度计读数的转变。

当瓶内液体开始沸腾时,蒸气前沿逐渐上升,待达到温度计水银球时,温度计读数急剧上升,这时应适当调小火焰,以控制馏出的液滴以每秒钟1~2滴为宜⑤。

在蒸馏进程中,应使温度计水银球处于被冷凝液滴包裹状态,此时温度计的读数就是馏出液的沸点。

当温度计读数上升至77℃时,换一个已称量过的干燥的锥形瓶作接受器⑥。

搜集77~79℃的馏分。

当瓶内只剩下少量(约0.5~1mL)液体时,若维持原来的加热速度,温度计读数会突然下降,即可停止蒸馏,即便杂质很少,也不该将瓶内液体完全蒸干,以避免发生意外。

称量所搜集馏分的重量或量其体积,并计算回收率。

蒸馏结束,先停止加热,后停止通水,拆卸仪器顺序与装配时相反。

注:[1] 加沸石可使液体平稳沸腾,避免液体过热产生暴沸;一旦停止加热后再蒸馏,应从头加沸石;若忘了加沸石,应停止加热,冷却后再补加。

有机化学合成实验报告

有机化学合成实验报告

有机化学合成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掌握有机化学合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实验仪器:反应瓶、醇、酸、碱、搅拌棒、减压蒸馏器等。

实验原理:有机化学合成是指通过有机分子之间的化学反应,构建出所需要的目标有机分子的过程。

通常会涉及到反应条件的选择、反应物的摩尔比和反应机理等方面。

实验步骤:
1. 将反应瓶置于实验台上,加入适量醇作为反应溶剂;
2. 依次加入所需的酸、碱等试剂,注意控制投加速度;
3. 使用搅拌棒搅拌混合物,使各试剂均匀混合;
4. 放入减压蒸馏器进行反应,控制温度和反应时间;
5. 反应结束后,进行产品的分离和提纯。

实验结果:经过反应得到了目标有机产物,通过NMR、IR等技术手段进行了结构表征,数据显示产物结构正确,纯度较高。

实验讨论:本次合成反应中,反应条件的选择、摩尔比的控制以及反应机理的理解对合成产率和产物结构都有重要影响。

在今后的实验中,需要进一步完善实验操作技术,提高产物的纯度和收率。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有机化学合成实验,掌握了合成方法和技术,
增强了对有机化合物结构的理解,为今后的有机合成研究打下了基础。

结语:有机化学合成实验是化学专业学生必备的基础实验之一,通
过实践操作,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有机化学的原理和方法,提升实验
操作能力和科研素养。

愿每一位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中都能牢记实验中
的经验教训,不断进步,追求科学的完美。

有机化学实验报告

有机化学实验报告

有机化学实验报告【实验一】制备苯甲酸乙酯实验目的:掌握酯化反应的操作方法,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反应。

实验原理:苯甲酸乙酯(化学式:C8H8O2)是一种常见的酯类化合物,通过苯甲酸和乙醇的酯化反应可以制备得到。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所示:苯甲酸 + 乙醇→ 苯甲酸乙酯 + 水实验步骤:1. 实验准备:准备好苯甲酸(Xg)、乙醇(XmL)、浓硫酸(XmL)等试剂,并将玻璃仪器用酒精清洗干净。

2. 反应装置的装配:将一冷凝管和一干燥管分别夹在扣口架上,将燃烧管装入干燥管中。

3. 反应开始:取一烧杯,加入苯甲酸(Xg)和乙醇(XmL),充分搅拌混合。

4. 加入浓硫酸:缓慢地向烧杯中加入浓硫酸(XmL),并继续搅拌混合。

5. 反应加热:将烧杯放入加热设备中,用柱塞装置调整反应装置的通气速度。

6. 反应过程观察:观察反应过程中是否有气体生成,若有,则停止进气,继续加热。

7. 反应结束:待反应完成后,关闭加热设备,冷却至室温。

8. 产物分离:将反应产物倒入漏斗中,分离有机相和水相。

9. 有机相处理:将有机相倒入干净的蒸馏瓶中,通过蒸馏纯化产物。

10. 实验记录:记录反应前后样品的颜色、形状等变化情况,以及有机相和水相的量。

【实验二】苯甲酸乙酯的鉴定与测定实验目的:利用化学试剂鉴定苯甲酸乙酯,并通过测定样品的熔点和红外光谱,确定产物的纯度。

实验原理:1. 熔点测定:苯甲酸乙酯的熔点为 X℃,通过熔点测定可以初步判断产物的纯度。

2. 红外光谱:利用红外光谱仪测定产物的红外光谱图谱,比对标准图谱,确认产物的结构和纯度。

实验步骤:1. 熔点测定:将产物放入熔点管中,加热至产物完全熔化,记录熔点范围。

2. 红外光谱测定:将产物样品制备成透明的固态片,放入红外光谱仪中进行测定。

3. 结果分析:比对产物的熔点与红外光谱结果,初步判断产物的纯度和结构。

【实验结果与讨论】根据实验一的操作步骤,我们成功地制备了苯甲酸乙酯。

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反应过程中有气体生成,反应溶液的颜色也发生了变化。

有机化学实验报告 (菁选6篇

有机化学实验报告 (菁选6篇

有机化学实验报告(菁选6篇有机化学实验报告篇一一、实验目的1.了解熔点的意义,掌握测定熔点的操作2.了解沸点的测定,掌握沸点测定的操作二、实验原理1.熔点:每一个晶体有机化合物都有一定的熔点,利用测定熔点,可以估计出有机化合物纯度。

2.沸点:每一个晶体有机化合物都有一定的沸点,利用测定沸点,可以估计出有机化合物纯度。

三、主要试剂及物理性质1.尿素(熔点132.7℃左右)苯甲酸(熔点122.4℃左右)未知固体2.无水乙醇(沸点较低72℃左右)环己醇(沸点较高160℃左右)未知液体四、试剂用量规格五、仪器装置温度计玻璃管毛细管Thiele管等六、实验步骤及现象1.测定熔点步骤:1装样2加热(开始快,低于15摄氏度是慢,1-2度每分钟,快到-熔点时0.2-0.5摄氏度每分钟) 3记录2.熔点测定现象:1某温度开始萎缩,蹋落2之后有液滴出现3全熔3.沸点测定步骤:1装样(0.5cm左右)2加热(先快速加热,接近沸点时略慢,当有连续汽泡时停止加热,冷却)3记录(当最后一个气泡不冒出而缩进是为沸点)沸点测定现象:刚开始有气泡后来又连续气泡冒出,最后一个气泡不冒而缩进。

七、实验结果数据记录熔点测定结果数据记录有机化学实验报告有机化学实验报告沸点测定数据记录表有机化学实验报告八、实验讨论平行试验结果没有出现较大的偏差,实验结果比较准确,试验数据没有较大的偏差。

但在测量环乙醇的时候由于温度过高导致橡皮筋脱落,造成试验几次失败,经过重做实验最终获得了较为准确的实验数据。

测量未知固体熔点时由于前一个测的是苯甲酸,熔点较高,而未知固体熔点较低,需要冷却30摄氏度以下才可进行实验,由于疏忽温度未下降30℃就进行了测量,使第一次试验失败,之后我们重新做了该实验也获得了比较满意的实验结果。

九、实验注意事项1、加热温度计不能用水冲。

2、第二次测量要等温度下降30摄氏度。

3、b型管不要洗。

4 、不要烫到手4、沸点管石蜡油回收。

5、沸点测定是不要加热太快,防止液体蒸发完。

有机化学实验报告

有机化学实验报告

有机化学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合成具有特定结构的有机化合物,掌握有机化学合成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操作技能。

实验原理本实验中将采用反应物A和反应物B,在特定条件下进行反应合成目标产物C。

反应机理如下:(这里可以描述反应机理)实验步骤1.准备实验器材和试剂:准备烧杯、试管、搅拌棒、冷水浴、加热设备等实验器材,还有反应所需的反应物A和反应物B。

2.反应条件的设定:根据反应性质,设定合适的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条件。

3.实验操作:–将反应物A与反应物B按一定摩尔比例混合,加入适量溶剂,使反应物溶解。

–控制温度,开始反应。

4.产物的提取:待反应结束后,通过适当的方法(如结晶、蒸馏、萃取等),提取目标产物C。

5.产物的鉴定:通过一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检测手段(如红外光谱、质谱等),鉴定合成产物C的结构是否正确。

实验数据记录在实验过程中,记录了如下实验数据: - 反应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 - 反应过程中的观察现象 - 反应后产物的外观和性质描述 - 实验操作中所用到的试剂量和摩尔比例 - 实验时的操作注意事项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实验数据记录,得到合成产物C的结构符合预期。

根据产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鉴定结果,验证了产物结构的正确性。

结论通过本次有机化学实验,熟悉了有机合成的基本步骤,加深了对有机合成反应机理的理解,掌握了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

同时,成功合成了目标产物C,为有机化学实验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提供了有效的衔接。

参考文献这篇有机化学实验报告综合运用了有机化学合成的基本知识,通过结构化记录实验过程、数据和结果,展现了对有机合成实验的全面控制和实验思维能力。

有机化学实验第五版

有机化学实验第五版

有机化学实验第五版简介本文档是有机化学实验的第五版,旨在为有机化学实验课程提供详细的实验操作指南和实验结果分析。

有机化学实验是一门重要的实践课程,通过实验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

实验一:有机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1.1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合成和表征有机化合物的方法,加深学生对有机化学反应和实验技术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

1.2 实验原理本实验采用了总结有机化学反应、合成和表征方法的综合性实验,具体的实验操作步骤如下:1.通过碘代烷和乙酸钠的反应制备一个有机化合物。

2.通过H-NMR、C-NMR和质谱等方法对有机化合物进行表征。

1.3 实验步骤1.按照实验原理中的方法制备有机化合物。

2.使用NMR仪器对有机化合物进行H-NMR和C-NMR谱图的测定。

3.使用质谱仪对有机化合物进行质谱谱图的测定。

1.4 数据分析根据H-NMR和C-NMR谱图的测定结果,确定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式。

根据质谱谱图的测定结果,确定有机化合物的分子量和分子结构。

1.5 结论通过实验得到了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式,并确定了其分子量和分子结构。

实验二:有机反应的机理研究2.1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研究有机反应的机理,加深学生对有机化学反应机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2.2 实验原理本实验采用了研究有机反应机理的方法,具体的实验操作步骤如下:1.选择一种有机反应,确定反应的基本条件和反应物。

2.通过实验方法,确定该有机反应的速率方程和反应级数。

3.通过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确定该有机反应的机理。

1.按照实验原理中的方法选择有机反应,并制备反应所需的反应物和溶液。

2.根据反应条件进行反应,并记录反应前后的物质质量变化和产物的生成情况。

3.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反应速率和反应级数。

4.分析实验数据,推导反应机理。

2.4 数据分析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反应速率和反应级数,并根据实验数据的分析推导反应机理。

高中化学有机物的性质实验汇总

高中化学有机物的性质实验汇总
引言概述:
有机物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高中 化学课程中,学生需要通过实验来了解有机物的性质。本文将汇总 总结高中化学有机物性质实验的相关内容,包括有机物的燃烧性 质、稳定性质、酸碱性质、氧化性质加深对有机化学的理解。
正文内容: 一、有机物的燃烧性质实验 1.1 煤炭和糖的燃烧实验 1.2 烃类燃烧实验 1.3 醇类燃烧实验 1.4 醛类燃烧实验 1.5 羧酸类燃烧实验 二、有机物的稳定性质实验 2.1 蒸馏实验 2.2 结晶实验 2.3 氧化实验 2.4 还原实验 2.5 测试有机物的长期稳定性
三、有机物的酸碱性质实验 3.1 有机物的酸碱指示剂实验 3.2 酸碱中和实验 3.3 酸碱滴定实验 3.4 酶解实验 3.5 酸碱滴定曲线实验 四、有机物的氧化性质实验 4.1 醇的氧化实验 4.2 醛的氧化实验 4.3 羧酸的氧化实验 4.4 醚的氧化实验 4.5 酮的氧化实验 五、有机物的还原性质实验 5.1 还原反应实验 5.2 物质还原能力实验 5.3 铜离子还原实验 5.4 氧化还原指示剂实验 5.5 还原反应速率实验 总结:

高等有机化学实验报告

高等有机化学实验报告

实验一对甲氧基肉桂酸的合成张玲玲6130601012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分析化学一、目的1.掌握丙二酸常用合成方法2.熟悉各种基本操作二、原理三、实验装置四、步骤及现象五、数据记录对甲氧基肉桂酸的实际质量:9.3g 理论质量:18.3g 产率:9.3/18.3=50.82% 对甲基肉桂酸的熔点:160.2-178.5六、思考题(1)丙二酸二乙酯与茴香醛反应也可制备对甲氧基肉桂酸,且丙二酸二乙酯的价格较丙二酸低,但工厂仍然优选丙二酸为原料,试用有机化学反应基本原理解释之。

答:该反应是丙二酸的α—H进攻茴香醛的醛基,生成羟基后脱水消除成碳碳双键。

由于丙二酸二乙酯中两个乙基具有诱导效应,使得亚甲基上的氢不及丙二酸上亚甲基的氢的活性大,即丙二酸亚甲基上的氢更容易进攻羰基上的氧。

(2)如果体系中不加入哌啶,该反应也能够进行,但是反应速度稍慢,试用有机化学基本原理解释并用反应机理式表示哌啶在反应中的催化作用。

答:哌啶分子提供氢原子的能力较强,可通过提供氢来引发反应,使反应速度加快。

哌啶环上的氮原子有一对未共用电子对处于sp2杂化轨道上,因它不参与共轭而能与H+结合,所以具有弱碱性,易夺取丙二酸中间碳上的氢离子而形成碳负离子,碳负离子再去进攻茴香醛羰基上的碳正离子。

而哌啶是六氢吡啶,不含有双键,性质与脂肪族仲胺相似,N上也存在一对未共用电子对,再综合烃基的给电子效应,碱性增强,夺取质子的能力增强,所以,加入哌啶后可明显加速反应。

七、实验小结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了对甲氧基肉桂酸的合成方法。

并进一步巩固了冷凝回流、常压蒸馏等基本操作。

在查找实验文献的过程中也学习了如何去筛选有用信息等技能。

实验二对甲氧基苯丙酸合成张玲玲6130601012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分析化学一、目的3.掌握加氢是基本方法与步骤4.熟悉各种基本操作二、原理三、实验装置四、步骤及现象实验步骤实验现象五、数据记录与处理作时间与吸氢体积的曲线:时间--X 轴,体积--Y 轴20406080100120V /m lT/min六、思考题(1)对甲氧基肉桂酸加氢还原为对甲氧基苯丙酸后,虽然分子量有所增加,但是其熔点却降低了大约70℃,试用有机化学基本原理解释之。

大学有机化学实验

大学有机化学实验

大学有机化学实验
大学有机化学实验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1. 基础有机合成实验:如酯化、醇醚化、醚化、醛缩酮化、亲核取代反应等。

2. 高级有机合成实验:如贝克曼重排反应、班尼斯特反应、沃尔夫-克佩反应、格氏反应等。

3. 有机物性质实验:如检测醇、醛酮、酸碱性等有机物的
性质。

4. 化学分离实验:如蒸馏、结晶、萃取、凝固点测定等。

5. 分析手段实验:如红外光谱、紫外光谱、核磁共振等。

6. 有机化合物鉴定实验:通过实验手段分析、确定有机化
合物的结构。

以上仅为一些常见的有机化学实验内容,具体实验内容和难度会随不同大学和课程要求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有机化学实验教材pdf

有机化学实验教材pdf

有机化学实验教材pdf有机化学实验教材一、实验介绍有机化学是化学中的一个分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合成和应用。

有机化学实验是有机化学课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实验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处理和性质,提高学生实验操作和实验设计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和实验精神。

二、实验内容1. 醛类化合物的合成本实验旨在通过醛类化合物的合成,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实验首先合成丙酮环三醇缩水甘油醚(简称ACG),然后将ACG与盐酸反应,生成甘油醛。

最后通过过量乙酸与甘油醛的反应,得到具有香味的香草醛。

2. 酚的合成本实验旨在通过酚的合成,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实验首先合成2,4-二硝基苯,然后将其加热,还原为2,4-二氨基苯。

最后将2,4-二氨基苯与丙酮反应,得到2-丙酮基-4-氨基苯,即为酚。

3. 醇的合成本实验旨在通过醇的合成,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实验首先通过热解二脲酯得到丙二酸二乙酯,然后将其还原为丙二醇。

最后将丙二醇与苯二酚反应,得到一种新型醇。

4. 酯的合成本实验旨在通过酯的合成,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实验首先通过将苯甲酸与乙醇酸催化酯化得到苯甲酸乙酯,然后将苯甲酸乙酯加热,得到苯甲酸乙酯的酯化产物苯乙二酸二乙酯。

最后通过将苯乙二酸二乙酯与脱水剂硫酸反应,得到乙二酸二苯酯。

三、实验要求1. 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操作规范,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和实验时间,不得出现失误和意外事故。

2. 实验过程中要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和记录实验数据,确保实验结果准确。

3. 实验后要认真整理实验材料和实验设备,保持实验室环境整洁。

四、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前要熟悉实验操作流程和实验安全知识,如防火、防爆等。

2. 实验过程中要遵守实验室的安全规定,佩戴实验室服装和防护设备,如手套、口罩等。

3. 实验数据要按照要求记录,如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结果等。

4. 实验后要按照实验要求整理实验设备和实验材料,并清洗实验设备和实验器具。

有机化学实验讲义全

有机化学实验讲义全

有机化学实验讲义琚辉2006年12月中医药大学有机化学实验室实验一蒸馏与沸点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学会常量法测定液体的沸点2.掌握蒸馏装置的安装3.学会利用蒸馏的方法别离沸点不同的液体二、实验原理饱和蒸汽压、沸腾、沸点的概念。

蒸馏:所谓蒸馏就是将液体物质加热到沸腾变为蒸汽,又将蒸汽冷凝为液体,这两个过程的联合操作。

如:将沸点相差30℃以上的混合液体蒸馏时,沸点较低的先蒸出,沸点较高的随后蒸出,不挥发的物质留在蒸馏瓶,这样可到达别离和提纯的目的。

纯液体有机化合物在蒸馏过程中,沸点围很小0.5~1℃,所以可以利用蒸馏测定沸点。

气化中心与沸石的使用。

三、实验步骤升降台的作用,电热套的使用与考前须知,选用适当容积的蒸馏烧瓶,温度计的选择和使用,冷凝管的种类与使用,承受器和前馏分。

仪器的安装顺序:由下到上,由左到右。

如图安装磨口局部连接严密,与大气联通。

1.250ml低烧瓶参加100ml乙醇水溶液,参加1-2粒沸石,通入冷凝水2.翻开电源,节电压至100v3.溶液沸腾,观察温度计示数变化4.收集馏分,72-78℃5.量取收集馏分体积,计算产率6. 仪器的拆除〔顺序与安装顺序相反〕四、实验重点1.蒸馏的原理2.仪器的合理使用3.沸石的使用4.产律的计算5.仪器的安装和拆除6.蒸馏时温度计的位置实验二熔点测定与温度计的校正一实验目的1. 学会使用熔点仪测定有机物的熔点。

2. 掌握绘图法校正温度计的方法。

3. 通过测定有机物熔点,判断物质的纯度。

二实验原理熔点:通常把晶体加热到一定温度时,即可以从固态转变液态,此时的温度就为该晶体的熔点。

纯洁的晶体从开场熔化〔其现象为塌落并有液体产生〕即为始熔,至完全熔化〔其现象为晶体完全消失变为液体〕即全熔的温度围叫熔距或熔程。

当达熔点时,纯化合物晶体几乎同时崩溃熔化,熔距很短,一般在0.5~1℃;不纯的化合物晶体,即当有少量杂质存在时,其熔点一般会下降,熔距增大。

因此,测定固体物质的熔点可鉴定其化合物的纯度。

有机化学实验报告

有机化学实验报告

实验一苯甲酸的制备实验一、试验目的掌握甲苯液相氧化法制备苯甲酸的原理和方法。

掌握回流、减压过滤的操作步骤。

二、实验原理苯甲酸(benzoic acid)俗称安息香酸,常温常压下是鳞片状或针状晶体,有苯或甲醛的臭味,易燃。

密度1. 2659(25℃),沸点249. 2℃,折光率1. 53947(15℃),微溶于水易溶于乙醇、乙醚、氯仿、苯、二硫化碳、四氯化碳和松节油。

可用作食品防腐剂、醇酸树脂和聚酰胺的改性剂、医药和染料中间体,还可以用于制备增塑剂和香料等。

此外,苯甲酸及其钠盐还是金属材料的防锈剂。

苯甲酸的工业生产方法有三种:甲苯液相空气氧化法、三氯甲苯水解法、邻苯二甲酸酐脱酸法。

其中以空气氧化法为主。

氧化反应是制备羧酸的常用方法。

芳香族羧酸通常用氧化含有α- H 的芳香烃的方法来制备。

芳香烃的苯环比较稳定,难于氧化,而环上的支链不论长短,在强裂氧化时,最终都氧化成羧基。

制备羧酸采用的都是比较强烈的氧化条件,而氧化反应一般都是放热反应,所以控制反应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反应失控,不但要破坏产物,使产率降低,有时还有发生爆炸的危险本实验是用KMnO 4 为氧化剂由甲苯制备苯甲酸,反应式如下:主要反应:三、主要仪器和药品三口烧瓶(250ml)、球形冷凝管、温度计(0~200℃)、量筒(5ml)、抽滤瓶(500ml)、布式漏斗、托盘天平、电热套、玻璃水泵、胶管等。

甲苯、高锰酸钾、浓盐酸、亚硫酸氢钠、刚果红试纸。

四、实验装置图五、实验内容1. 氧化:在250ml 两口烧瓶种加入2. 7ml 甲苯、8. 5g 高锰酸钾和100ml 蒸馏水及几粒沸石,中口装上冷凝管,侧口装上温度计,注意温度计的水银球浸入液面。

用电热套加热至沸,间歇振荡,直到观察不到甲苯层(此时温度不再升高),回流液中不出现油珠为止(大约4h)。

在实验中注意记录实验现象变化(从沸腾开始每10min 记录一次),直到温度30min 内无变化时就出现上述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级生物科学专业有机化学实验内容实验1 简单玻璃工操作(5学时)p41-44一、实验目的熟悉拉制滴管、毛细管、玻璃弯管的基本操作二、器材直径7mm玻璃管、直径4mm玻璃棒,锉刀,直尺,喷灯,镊子二、实验步骤与要求1、直形滴管3支、弯形滴管2支(二者需外缘突出)用直径7mm玻璃管拉制。

每支总长约15cm,细端内径约1.5mm、长3~4cm。

细端口要熔光、粗端口在火焰中均匀软化后垂直于石棉网按压使外缘突出。

2、真空毛细管1支(ref. p97装置图)用直径7mm玻璃管拉制。

真空毛细管内径~0.5mm。

粗端口要熔光,但细端口不得熔光。

3、熔点毛细管管2根用直径7mm玻璃管拉制。

熔点毛细管内径约1mm,长度6~7cm,一端熔封(或者将长度约15cm的毛细管两端熔封,待使用时从中间截断)。

4、直角弯管1根用直径7mm玻璃管拉制。

宽约8cm、长约15cm,应在同一平面。

需2次或更多次弯折。

弯管需进行熔光和退火处理。

5、涂布棒2根、细玻棒1根用直径4mm玻璃棒弯制。

涂布棒宽约5cm、长约15cm。

细玻棒长15cm~20cm。

前者同样需在同一平面和退火,二者皆需熔光。

其它注意事项:(1) 用锉刀划痕时应沿同一方向;(2) 防止划伤折断玻璃管(玻璃棒)时,锉刀划痕向外,两手握划痕两侧,向外用力使折断(不要正对着其他人)。

(3) 避免烫伤喷灯点火和在操作过程中,火焰不要正对着操作者和其他人;灼热的玻璃需放置于石棉网上,待冷却后才能直接接触。

(4) 制品需上交并登记(5) 实验结果按小组报告、实验报告每人一份。

实验报告:注意是否熔光、外缘突出等真空毛细管细端口不可熔光实验2 熔点的测定(4学时)p54-61一、实验目的采用毛细管法和熔点仪法测定提供样品的熔点二、基本原理结晶物质受热,由固态转变为液态的温度,可视为该物质的熔点。

物质开始熔化至完全熔化的温度范围称为熔程。

如果结晶物质不纯,一般熔点降低、熔程变长。

三、实验步骤1、毛细管法测定熔点(1) 用烧瓶夹固定提勒管于铁架台,调整双顶丝的位置使便于加热,调整烧瓶夹的位置和方向,使提勒管保持垂直,向提勒管中倒入导热硅油(液体石蜡),并使液面在上交叉口以上;(2) 将待测品用洁净真空塞研细;(3) 使倒置毛细熔点管开口端插入粉末中,以毛细管开口向上的形式放入垂直置于桌面的玻璃管中,使熔点毛细管垂直下落, 重复操作至毛细管内样品高度约2~3mm;(4) 剪取小段橡胶管将熔点毛细管和温度计套在一起,调整橡胶圈和毛细管的位置,以使橡胶圈在毛细管的上部、样品在温度计水银球附近;(5) 用线绳将温度计悬挂于固定在铁架台上的另一烧瓶夹上,调整该烧瓶夹使温度计垂直浸入提勒管的正中间,并使温度计水银球处于上下交叉口之间的中部;(6) 以较快的速度加热提勒管,粗测样品的熔点范围;(7) 更换另一新装样品的熔点毛细管,先以较快速度加热,至距估计熔点10~15oC 时,缓慢加热(1~2oC/min),分别读取样品初熔(样品开始塌陷)和全熔时的温度,即为待测样品熔程的始、终点;(8) 待提勒管内温度降至上述熔点以下30oC以后,更换另一新装样品的熔点毛细管,重复测试熔点。

测试4次,并记录每次的熔程起始、终止点温度,取熔程平均值为所测样品熔程。

2、熔点仪法测试熔点取少量样品粉末放于载玻片上,样品之上加盖玻片,调整显微镜视镜高度,观察待测物晶形。

先以较快加热速度升温,至估计熔点以下15oC左右,换开微调旋钮,以1~2oC/min速度升温,记录结晶始熔、全熔温度。

停止加热、开动冷风,使降温至测试熔点30oC以下,更换另外准备好的样品,重新测试熔点。

取4次测试熔程(始熔、全熔)的平均值作为待测样品的熔程。

3、上报2种测试方法获得的测试熔程与平均熔程实验3 乙酰苯胺的重结晶 (6学时)p70-81一、实验目的掌握重结晶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二、基本原理固体有机物在溶剂中的溶解度与温度密切相关。

一般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大。

将不纯固体有机物溶于热的适当溶剂使成近饱和溶液,以活性炭脱除有色杂质。

热过滤后冷却,利用固体有机物在高、低温溶剂中溶解度的差异,使固体有机物呈结晶析出,从而与杂质分离开来。

三、仪器与试剂仪器:台称天平;电热套(或集热式磁力搅拌器);电吹风;铁架台及铁夹;量筒;100ml 单口烧瓶;球形冷凝管;橡胶管;短颈漏斗;100ml三角瓶;布氏漏斗;玻璃棒;表面皿;水循环泵;抽滤瓶;干燥箱;滤纸;称量纸等试剂:粗乙酰苯胺;活性炭;水;沸石等四、实验步骤1、粗乙酰苯胺溶解、脱色将150ml单口烧瓶以合适的高度固定于铁架台上,向瓶内加入2g乙酰苯胺、70ml水及2粒沸石。

安装球形冷凝管并接通冷凝水,电热套加热至微沸。

视溶解情况而定是否从冷凝管上口补加水。

若溶液有色,撤去加热装置,待溶液冷却后向烧瓶中加入少许活性炭,并再加入2粒沸石,重新加热,沸腾5~10分钟。

2、热过滤(关键步骤)将折叠滤纸放入预热短颈漏斗,并用预热的水润湿滤纸,迅速倒入热的粗乙酰苯胺溶液,用预热的水润洗烧瓶并转移至漏斗内过滤(必要时用电吹风加热漏斗)。

最后用少量预热水洗涤滤纸。

滤毕,先将滤液于室温下静置结晶,然后冰水冷却。

3、抽滤及干燥将裁剪合适的滤纸放入布氏漏斗内,并用冷水润湿。

减压以使滤纸贴紧布什漏斗底壁,然后倒入乙酰苯胺晶体滤液,抽滤时要尽可能将溶剂除去,并用母液洗涤有残留产品的烧杯,并用冷的少量水洗涤乙酰苯胺结晶2-3次。

抽干后将乙酰苯胺晶体转移到表面皿上,[产物抽干后称重,计算回收率] 4、上交产品注意事项:1、粗乙酰苯胺溶解时补加水至烧瓶内固体物不再减少或全溶。

2、待溶液冷却后才加入活性炭,并重新加入2粒沸石方可重新加热。

3、滤纸折成扇形以利于过滤。

4、短颈漏斗需提前预热,热过滤动作要快。

实验4 正溴丁烷 (8学时)p206-208一、实验目的1. 了解伯醇制备溴代烷的原理、方法;2. 掌握回流、气体吸收、简单蒸馏、分液漏斗、液体干燥等基本操作和仪器的使用。

二、基本原理反应:n-C 4H 9OH + NaBr + H 2SO 4 n-C 4H 9Br + NaHSO 4 + H 2O ( +CH 3CH 2CHCH 3 )Br副反应:n-C 4H 9OH2n-C 4H 92424CH 3CH 2CH CH 2+CH 3CH CHCH 3+H 2O (n- C 4H 9)2O +H 2O三、仪器、试剂与产物1. 仪器:台称;电热套(或集热式磁力搅拌器);铁架台及铁夹;量筒;100ml 单口烧瓶;球形冷凝管;橡胶管;干燥箱;蒸馏头;直形冷凝管;温度计;100ml 三角瓶;分液漏斗(检查密闭性);三角漏斗;滤纸;称量纸等2. 试剂与产物:[注意用量与教材中的不同](1) 98%H 2SO 4 (MW98, , 14ml ;(2) n-C 4H 9OH , , (7.4g, ;(3) NaBr(MW103), 13g(~;(4) NaHCO 3 (MW ;(5) CaCl 2(6) n-C 4H 9Br (MW137, . oC, ,四、实验步骤[注意用量与教材中的不同]1. 粗品的合成(1) 100ml 单口瓶+ 10mlH 2O + 14ml 浓H 2SO 4,轻轻振摇并冷却;(2) + n-C 4H 9OH + 13g NaBr, 振摇后加1粒沸石;(3) 将单口瓶固定于铁架台适当位置,安装球形冷凝器、HBr 吸收装置,用电热包加热使微沸,并保持1hr;[30min 左右始,间歇轻摇](4) 撤热源,待稍冷后,改安装蒸馏装置,用磨口三角瓶接收产物粗品,+ 1粒沸石,用电热包加热蒸馏获得粗品。

2. 产物的纯化(1)收集的粗品移入分液漏斗,向分液漏斗中加入10ml 水,振荡后静置使分层;(2) 将下层的产物转入预先干燥好的分液漏斗,加入10ml 浓硫酸,略振荡后,静置使分层后,尽量除去浓硫酸;(3) 向分液漏斗中加入10ml水洗涤,振荡后静置;(4) 除去水层后,加入饱和NaHCO3溶液,振荡后静置;(5) 在分离除去NaHCO3溶液层后,另加10ml水如(1)进行洗涤;(6) 将产物放入干燥的三角瓶,加入约?g CaCl2干燥,间歇摇动,至液体清亮;(7) 将液体过滤入干燥的蒸馏瓶,安装蒸馏装置,称重接收瓶的质量,向蒸馏瓶内加入1粒沸石,加热蒸馏,收集99~103oC馏分;(8) 称量产物质量、计算收率;(9) 上交产物;(10)测定产物折光率。

注意:实验开始时将通风罩拉下,罩在装置上面。

实验5 减压蒸馏(4学时)p83-88一、实验目的1. 减压蒸馏的原理;2. 掌握减压蒸馏仪器的安装、熟练毛细管的拉制操作。

二、实验要求:正确掌握减压蒸馏的操作方法。

实验报告画出减压蒸馏装置图,简述操作过程实验6 己二酸的制备 p240-242一、实验目的1、学习环己醇氧化制备己二酸的原理和方法;2、掌握磁力搅拌(或电动搅拌)、浓缩、过滤及重结晶等操作技能二、实验原理OH3+8 KMnO4 + H2O3 HOOC(CH2)4COOH + 8MnO2 + 8KOH三、实验药品环己醇:过量100%)[注意用量的变化];高锰酸钾6g ;10%氢氧化钠溶液5ml;亚硫酸氢钠;浓盐酸四、主要仪器和材料集热式电磁搅拌器三口烧瓶(250 mL、19#×3) 恒压滴液漏斗空心塞(19#) 球形冷凝管(19#) 螺帽接头(19#,2只) 温度计(100oC) 布氏漏斗吸滤瓶烧杯冰滤纸水泵等.氧化剂可用浓硝酸、碱性高锰酸钾或酸性高锰酸钾。

本实验采用碱性高锰酸钾作氧化剂六、操作步骤(1)向250ml三口瓶内加入5ml 10%氢氧化钠溶液和50ml水,置于磁力搅拌上;(2)边搅拌边将6g 高锰酸钾溶解到氢氧化钠溶液中;(3)用滴管滴加环己醇到上述溶液中,维持反应物温度为43~47oC。

(4)当醇滴加完毕且反应混合物温度降低至43oC左右时,沸水浴将混合物加热,使二氧化锰凝聚。

(5)在一张平整的滤纸上点一小滴混合物以试验反应是否完成,如果观察到试液的紫色存在,那么可以用少量固体亚硫酸氢钠来除掉过量的高锰酸钾。

(6)趁热抽滤,滤渣二氧化锰用少量热水洗涤3次(每次2 mL),每次尽量挤压掉滤渣中的水分;(7)合并滤液和洗涤液,用4ml浓盐酸酸化至;(8)小心地加热蒸发使溶液的体积减少到10ml左右,冷却,分离析出的己二酸。

(9)抽滤、洗涤、烘干、称重、计算产率。

(10)测量产品的熔点和红外光谱,并与标准光谱比较。

【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1. 滴加:本实验为强烈放热反应,所以滴加环己醇的速度不宜过快(1-2滴/秒),否则,因反应强烈放热,使温度急剧升高而引起爆炸。

2.严格控制反应温度,稳定在43~47oC之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