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与中医
中药饮食文化对中医药传统的影响
中药饮食文化对中医药传统的影响中药饮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中医药传统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医药是我国独特的医学体系,历经数千年的实践和发展,成为世界上重要的医学遗产之一。
而中药饮食文化正是中医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药在治疗疾病、保健养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药饮食文化是指以中药材及其炮制品为基础,结合烹饪技巧和饮食搭配,达到调理身体、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目的。
中药材具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如多种药理活性物质、抗氧化物质等,对于人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而烹饪技巧和饮食搭配则能发挥中药材的效果,增加对人体的吸收利用率。
因此,中药饮食文化在调理身体和防治疾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
首先,中药饮食文化对于调理身体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中医药传统中,对于食物的性味、归经等有严格的分类和要求,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的不同,制定相应的饮食方案,以达到调理身体的目的。
例如,寒凉体质的人可以食用具有温热性质的中药材,如人参、附子等,以增强体内的阳气。
而燥热体质的人则可适当食用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中药材,如菊花、金银花等。
这样的饮食方案能够帮助人们调理体质,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其次,中药饮食文化在防治疾病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药材中含有多种药理活性物质,这些物质可以对人体内的病理过程产生调节作用。
例如,葛根具有降血压、降血脂的作用,可用于预防心血管疾病;枸杞子具有补肝肾、明目的作用,可用于预防眼疾;当归具有活血调经的作用,可用于缓解女性痛经等。
通过适当搭配和烹饪,中药材可以发挥最大的效果,预防和治疗各种疾病。
这也是中医药的优势所在,而中药饮食文化则是将这些优势发挥到极致的一种方式。
另外,中药饮食文化在保健养生方面有着重要的地位。
中国古代有“药食同源”的观念,即认为一些常见的食材也具有药用价值。
例如,人参、鹿茸等高档中药材,在现代中医药中被广泛应用于治疗疾病;而枸杞、黄芪等常见的食材,则被视为养生食材,常被用于增强免疫力、延缓衰老等方面。
饮食文化与中医
探索传统医学中的食疗智慧
作者:xx 汇报时间: 2024/02/02
目录
01 饮食文化与中医的关系 03 常见食材的中医功效 05 中医推荐的合理饮食结构
02 中医饮食养生理念 04 饮食疗法在中医中的应用 06 饮食文化对中医的影响
01 饮食文化与中医的关 系
饮食文化与中医的关系
中医饮食宜忌
中医饮食强调应时令食,如 春季多吃酸,夏季多吃苦, 以适应季节变化,调和阴阳 。
06 饮食文化对中医的影 响
饮食文化对中医的影响
中医对饮食的讲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中医强调“医食同源”,认 为食物有五味,对应五行, 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通过合理搭配食物,可以调 理身体,预防疾病。
食疗在中医中的应用
1 饮食文化对中医的影响
饮食文化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饮
中医对饮食文化的指导
2
食观念和习惯,直接影响了中医的诊疗方法和疗
中医强调食物的性味归经,为人们提供了科学的
效。
饮食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反过来也丰富和发
展了饮食文化。 3 饮食文化与中医的互动关系
饮食文化与中医在历史长河中相互影响,相互促
尿病患者,可以通过低糖饮食来控制血糖;对于
高血压患者,可以通过低盐饮食来降低血压。这
些案例充分展示了饮食疗法在中医中的重要作用
。
05 中医推荐的合理饮食 结构
中医推荐的合理饮食结构
中医饮食原则
中医饮食原则强调五谷杂粮 为主,肉蔬搭配,旨在达到 营养均衡,滋养身体。
中医食疗方法
中医食疗是利用食物的性味 和功效来预防和治疗疾病, 如红枣养血、绿豆清热解毒 等。
中药饮食文化与中医药理论的关系
中药饮食文化与中医药理论的关系中药饮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传统文化之一,它与中医药理论密切相关。
中医药理论是中国传统医学的核心理论,而中药饮食文化则是其实践应用和传承的重要方面。
在中医药理论中,药食同源的思想贯穿始终,中药饮食文化则是将这一思想应用于日常饮食中的重要手段。
中医药理论认为,人体的健康与自然界的平衡息息相关。
药物与食物并无本质区别,都具有滋养身体的功效。
正因如此,中医药理论中注重药食同源的观念,即药物与食物可以互相转化和替代。
中医药理论强调养生的重要性,主张强身健体、预防疾病的方法主要通过调整饮食,以达到健康的目的。
中药饮食文化是中医药理论的实践应用,研究以中药为食材制作的各类食物,探究食物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
中药饮食文化追求的是将中药药性融入食物中,达到滋补、养生的效果。
比如,姜汤这道食品是中药饮食文化中的代表之一。
姜汤中加入了白姜,具有温阳、活血、解暑等功效,常饮可起到温暖身体、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力的作用。
中药饮食文化中,不仅强调药食同源的概念,还注重饮食的种类、搭配和烹饪方法。
根据中医药理论的五行学说,中药饮食文化将食物归为五味,即辛、甘、酸、苦、咸。
每种味道对应不同的脏腑,具有不同的功效。
例如,苦味品可以清热、泻火,适合夏季食用,如黄连;甘味品可以益气、养阴,适合秋季食用,如枸杞;咸味品可以软坚散结,适合冬季食用,如海带等。
在烹饪方法方面,中药饮食文化倡导煎、炖、炒等健康烹饪方式,尽量避免油炸、油烟的产生,以充分保留食材的营养成分。
中医药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是平衡。
中药饮食文化强调平衡饮食的重要性,饮食应丰富多样、合理搭配,注重协调气味、色彩、口感等。
例如,根据中医药理论,暖性食材可以适度调整寒性体质,如冬瓜汤;寒性食材则可以适度调整燥热体质,如菊花茶。
通过科学合理地搭配食材,中药饮食文化能够达到促进人体健康、调养身体的目的。
与中医药理论的关系一方面体现在中药饮食文化的实践应用中,另一方面也体现在相互促进的理论研究中。
饮食养生传统与中药饮食文化的融合
饮食养生传统与中药饮食文化的融合饮食乃人之本,对于健康养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饮食的关注也日益增长。
在这个追求健康生活的时代,传统的饮食养生理念与中药饮食文化的融合,成为了一种新的趋势。
本文将探讨饮食养生传统与中药饮食文化的融合,并探讨其对我们健康的影响。
饮食养生是中国人数千年来一直秉承的传统理念。
传统的饮食养生强调食物的平衡、协调与变化。
比如,中餐传统上注重五谷杂粮的搭配,以确保人体获得多种必需的营养素。
中药饮食文化则注重将中药与食物结合,达到保健和治疗的效果。
中药饮食文化强调食物的药用价值,通过搭配特定的食材和中药材,以达到调理身体、预防疾病的目的。
传统饮食习惯与中药饮食文化的融合,既有理论的指导,也有实践的应用。
中医药学认为,食物具有温补、清热、滋养等不同的性能,可以应对人体不同的体质和需求。
通过根据个人的体质和生活习惯,合理搭配食物和中药,可以增加人体的免疫力,调整身体的平衡,提高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食用特定的食物和中药来达到保健养生的目的。
比如,许多中国人有着对冬虫夏草的偏好。
冬虫夏草被认为具有滋补保健的功效,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
许多人在冬季会选择用冬虫夏草煲汤或者蘸蜂蜜食用,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又比如,人参是中药中的一种重要药材,常被用来制作食材或者煲汤。
人参具有补益气血,提高肌肤光泽的功效,成为了许多人追逐健康的选择。
此外,饮食养生传统与中药饮食文化融合的好处还不仅限于保健养生。
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和社会压力的增加,不少人都面临着各种精神和生理上的问题。
而传统饮食养生习惯和中药饮食文化的融合,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方式来缓解压力、促进健康。
中医药学认为,一些食物和中药具有祛湿、解毒、舒筋活络等功效,可以有效缓解压力,改善睡眠质量,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
然而,饮食养生传统与中药饮食文化的融合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中药饮食文化在一些地区还未完全得到普及和认可,人们对于中药的了解和接受程度有限。
中药饮食文化与中医药传统知识的关联
中药饮食文化与中医药传统知识的关联中药饮食文化在中国历史悠久,并与中医药传统知识有着密切的关联。
中药饮食文化是指将中草药与食物相结合,制作成具有药膳特性的饮食,以达到调养身体、预防疾病的目的。
而中医药传统知识则是中医药理论的总结和应用,包括了中草药的药性、功效、配伍等内容。
本文将探讨中药饮食文化和中医药传统知识之间的紧密联系。
中药饮食文化与中医药传统知识有着相似的起源和发展背景。
中医药传统知识的形成和发展是与中草药应用实践相结合的,通过观察和分析中草药的特性和作用,逐渐形成了丰富的中医理论。
中药饮食文化的发展和演变同样是建立在对中草药的实践应用基础上的。
古代医家通过观察和实践,逐渐探索出了适宜搭配的食材和中草药,以达到调理身体的目的。
此外,中药饮食文化和中医药传统知识之间还存在着共同的理论基础。
中医药传统知识中的阴阳五行学说和对气血阴阳的理解,也贯穿于中药饮食文化的制作过程中。
中医药传统知识中强调平补阴阳,使人体保持健康平衡的思想同样适用于中药饮食文化的调理方法。
在中药饮食文化中,搭配的食材也要考虑到其性味和功效,以达到滋补调养的效果。
中药饮食文化和中医药传统知识的互相促进也体现在实践应用上。
中医药对中草药的认识和研究促进了中药饮食文化的发展,而中药饮食文化的实践应用也不断丰富和完善了中医药传统知识。
例如,中医药理论认为蜂蜜具有滋补作用,而中药饮食文化将蜂蜜与适当的草药搭配使用,制作成具有滋阴养血功效的饮品。
这种实践应用不仅让传统中医药知识得到了验证,同时也为中医药传统知识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另外,中药饮食文化和中医药传统知识都强调了个体化调理的重要性。
中医药传统知识注重辨证施治,即根据个人体质、疾病表现等因素来确定治疗方法。
中药饮食文化也体现了个体化调理的思想,通过根据个人的体质、脾胃功能等因素来选择合适的食材和烹饪方法。
总而言之,中药饮食文化与中医药传统知识有着密切的关联。
它们在起源和发展背景、理论基础以及实践应用上都存在着共同之处。
中国饮食与医学文化
中国饮食与医学文化中国饮食与医学文化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许多文化传承至今。
其中,中国饮食和医学文化可谓独具特色,为中国人民创造了诸多独特的饮食和治疗方式。
这些传统文化在历史上伴随着中国人民的成长,成为中国民族独特的文化宝藏。
一、中国饮食文化1. 食物分类中国饮食文化注重食物的分类,通常将其分为五味、五色和五谷。
五味包括甘、咸、酸、苦、辣,五色包括红、黄、绿、白、黑,而五谷则指大米、小麦、玉米、高粱、豆类等。
2. 食物功效中国饮食文化认为不同的食物有不同的功效,常用于治疗一些疾病和调节身体。
例如,枸杞能够明目补肾,桂圆有补血益气的作用,而姜可以发汗,解表散寒等。
3. 饮食习惯中国人有自己独特的饮食习惯,包括早餐必须吃粥等。
此外,中国的饮食文化强调谷类和蔬果的搭配,注重饮食的营养均衡和适度,同时强调食品卫生和荤素搭配。
4. 宴席文化中华民族的宴席文化源远流长,通常包含“开胃菜、清汤、蒸鱼、烤鸭、炖品、糖醋里脊、水煮肉片、炒贡菜、各式点心和水果盘”等内容。
中国餐桌上的礼仪和规矩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部分,如奉承长辈,勤倒茶等。
5. 食材烹饪中国烹饪文化独具特色。
中国菜有红烧、清蒸、爆炒等多种烹饪方式。
它不仅注重食材的质量和新鲜程度,而且需要广泛运用各种调味品,如盐、酱油、醋、糖、姜、葱、蒜等,以及各种香料、药材,制作出具有独特风味的美食。
二、中国医学文化1. 传统医学理论中医学主张“以人为本”,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共生,注重阴阳调理和平衡,提倡从整体角度看待人体疾病,运用中药、针灸等疗法治疗疾病。
2. 中药中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代表之一,是一种对人体有治疗作用的药物。
中药的制药方法和使用技巧是传承了几千年的流传至今的,因此在中医学中被广泛应用。
3. 针灸中医的另一种治疗方式是针灸疗法,它是通过按摩或刺激特定穴位,改变人体的微循环和代谢状态,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这种疗法源于几千年的历史,在中国和世界其他地方被广泛应用。
饮食文化与中医
饮食文化与中医饮食文化与中医饮食是人类生活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也反映了社会文化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饮食文化息息相关。
本文将通过探讨饮食文化与中医的关系,进一步了解其互动作用。
一、饮食文化的定义与特点⑴饮食文化的概念饮食文化指的是某个社会或民族在饮食方面的习俗、风俗、节庆等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等。
它包括饮食的制作、调配、烹饪技艺等方面内容。
⑵饮食文化的特点饮食文化的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多样性: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有着各自独特的饮食文化,呈现出多样性和丰富性。
- 传承性:饮食文化是一种代际传承的文化形式,通过祖辈的传统饮食习俗,代代相传。
- 综合性:饮食文化与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相互交融,不仅仅是单纯的食物摄入。
二、中医饮食养生理论⑴中医饮食养生的基本原则- 五行相生相克理论:中医饮食养生根据五行理论,合理搭配食物,以达到平衡的目的。
- 阴阳调理:中医饮食养生中注重阴阳平衡,不偏废偏衡,以维持身体的健康。
⑵中医饮食禁忌- 冷热性禁忌:中医认为食物有冷热性质,不同体质的人不同的时期,需要避免或适量摄取相应的食物。
- 病症禁忌:中医饮食养生提倡因人而异,因病施治,所以需要根据不同病症进行调理。
三、饮食与中医的互动关系⑴饮食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饮食与各种疾病的关系:中医强调饮食与各种疾病的关联性,通过合理的饮食调理可以预防、治疗疾病。
- 饮食与体质的关系:中医认为不同体质的人需要调理不同的饮食,以维持身体的健康。
⑵中医在饮食文化中的应用- 药膳烹饪:中医药膳烹饪是将药材和食材相结合,以达到食疗的目的。
这一传统烹饪方式被广泛应用于中华饮食文化中。
- 饮食文化的影响:中医通过食物的性味、功效等特点,影响和引导了饮食文化的发展。
附件:本文档涉及附件,包括相关的研究报告、饮食菜谱、中医养生方案等内容。
中药饮食文化在中医保健中的应用
中药饮食文化在中医保健中的应用中医保健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运行,来维护和促进健康。
而中药饮食文化则是中医保健的重要支持手段之一。
中药饮食文化通过合理选择食材、善用中药调料以及独特的烹饪技巧,既满足了人们的口腹之欲,又起到了强身健体的作用。
本文将从饮食宜忌、烹饪方法和调料运用三个方面,探讨中药饮食文化在中医保健中的应用。
首先,中药饮食文化在中医保健中提倡饮食宜忌的观念。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的健康与饮食息息相关。
中药饮食文化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强调饮食的阴阳平衡。
中医认为,人体的阴阳平衡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食物的性味。
例如,中药材中的黄精具有滋阴养血的作用,常用于治疗阴血不足的症状,故适合在夏季炖汤时加入;而桂皮则有温阳散寒的作用,适合在冬季食用。
此外,中药饮食文化还强调饮食的五味平衡。
例如,苦味食物具有燥湿化湿的作用,酸味食物则具有收敛止血的作用。
因此,日常饮食中应尽量搭配五味,并根据自身体质调整饮食结构。
其次,中药饮食文化在中医保健中注重独特的烹饪方法。
中药饮食文化注重在食材的烹饪过程中保留草药的有效成分,并能将其与其他食物的口感相融合。
炖、煲、蒸、煮是中药饮食文化中常见的烹饪方法。
例如,用燕窝炖鱼可以提高养阴滋润的效果;用麦冬炖猪蹄可以滋阴养胃,补肺润燥。
此外,中药饮食文化还注重食物的搭配烹调。
例如,牛肉可以与川贝、桂圆一同炖煮,川贝能够清热润肺,桂圆能够补血益气,共同起到滋补身体的作用。
最后,中药饮食文化在中医保健中充分发挥中药调料的独特作用。
中药调料是中药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能够提升饮食的口感,还能够起到一定的保健作用。
例如,姜具有温中散寒的作用,葱具有散寒、解毒的作用,大蒜具有消炎、杀菌的作用。
在中药饮食文化中,常常使用这些中药调料来调味,起到增加食物的香味和药效的目的。
此外,中药调料还可以帮助改善某些体质的不适,如生姜可以缓解冬日里的寒冷感,大蒜可以增强免疫力。
中医药与饮食文化的结合
中医药与饮食文化的结合中医药和饮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的结合构成了中医药饮食文化,这是一门古老而独特的学科。
中医药饮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中医药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方向。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医药和饮食文化的相互关系,并探讨中医药饮食文化的意义和影响。
中医药起源于古代中国社会的实践经验,并逐渐形成了丰富而独特的理论体系。
中医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追求身心的健康和和谐。
在中医药理论中,饮食被认为是保持身体健康和预防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医药还强调食物与药物的相互作用,认为食物可以改善药物的吸收和疗效。
饮食文化是一种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与地域、历史和民族习俗有着紧密的联系。
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样。
中国人讲究“食疗”,即通过食物来调理身体和治疗疾病。
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食物的性味和功能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中。
比如,中医药认为食物具有寒热、酸甜苦辣等不同的性味,可以对人体产生不同的影响。
食物中的各种营养物质和植物化学成分也被广泛地应用于中医药的治疗和调理中。
中医药饮食文化的结合不仅帮助人们保持健康,还有助于治疗和预防疾病。
中医药饮食文化注重食物的搭配和烹饪方法,以提高食物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
比如,云南的“草药焗鸽”菜品,采用了当地的草药与鸽子的搭配,增加了菜品的药用价值和风味。
另外,中医药饮食文化还注重季节性和地域性的食物选择,以适应人体的需求和环境的变化。
比如,夏季应多吃清凉食物,冬季则应多吃温补食物。
中医药饮食文化还与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习俗密切相关。
比如,在中国的春节,人们喜欢吃饺子、年糕等新年食品,这些食物有着寓意吉祥的象征。
中医药饮食文化还与传统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密切相关。
中医药饮食文化是中医药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通过研究和传承中医药饮食文化,可以更好地发挥中医药在保健和治疗中的作用,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
中医药饮食文化对于现代生活也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中药饮食文化与中医药学的关系探究
中药饮食文化与中医药学的关系探究中药饮食文化和中医药学是中国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两者在相互影响中共同发展,互为补充,共同促进了中国传统医学的独特发展。
本文将围绕中药饮食文化与中医药学的关系展开探究,从历史渊源、理论依据、实践应用等方面进行阐述。
中药饮食文化的渊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中国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通过观察大自然和动物的食草习性,逐渐总结出一套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饮食文化。
古人将食物进行分类,将其分为寒、凉、温、热四性,并结合不同季节的气候变化和人体的需求,制定了丰富多彩的饮食养生理念。
这些理念通过口口相传,逐渐发展成为中药饮食文化。
中药饮食文化的理论依据主要来源于中医药学。
中医药学认为,人体的健康与周围环境、气候、饮食息息相关。
根据中医药学的理论,中医药师将药物分类为寒、凉、温、热四性,并将其运用于临床治疗和饮食调养中。
中药饮食的理念是根据药物性质和人体需要,合理选择食材和烹饪方法,以达到保健养生和疾病治疗的目的。
中药饮食的实践应用体现在日常饮食中。
在饮食搭配方面,中药饮食文化提倡“五谷杂粮,五味兼备”的饮食习惯。
这意味着人们在日常饮食中要合理搭配主食、蔬菜、肉类、豆类等各类食材,并尽量保持酸、甜、苦、辣、咸五味的平衡。
此外,中药饮食强调“药食同源”,即通过食物来达到治病养生的目的。
人们会根据自身的体质和健康状况,选择适宜的中药材以及搭配的食材,来调理身体和预防疾病。
中医药学与中药饮食文化在实践中的相互促进与验证也为二者的发展带来新的动力。
中医药学的致力于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为中药饮食文化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而中药饮食文化的丰富经验也不断丰富和补充了中医药学的治疗理论和方法。
两者之间的相互验证和发展,推动了中医药学的进一步完善,也促进了中药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除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中药饮食文化还在一些特定的医疗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例如,在中医养生保健、康复治疗和健康饮食指导等方面,中药饮食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医养生及饮食文化
中医养生及饮食文化中医养生及饮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养生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注重身体的平衡和健康。
饮食文化则是中医养生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强调的是食物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饮食来达到身体的和谐与健康。
中医养生认为,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和稳定是身体健康的基础。
人体内部有五脏六腑、经络气血等,它们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生理系统。
中医通过调节人体内部环境,来达到防治疾病、保持健康的目的。
在调节人体内部环境方面,中医强调的是“调理气血、平衡阴阳”。
例如,在寒冷的冬季,中医提倡食用温热性质的食物,以保持身体的温暖和平衡;在炎热的夏季,则提倡食用清凉性质的食物,以保持身体的凉爽和平衡。
饮食文化是中医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认为,食物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
不同的食物具有不同的性质和功效,对人体产生不同的影响。
因此,合理的饮食搭配和饮食习惯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例如,中医认为,蔬菜、水果、肉类等食物应该搭配合理,不可偏食或暴饮暴食;同时,早餐应该吃好、午餐应该吃饱、晚餐应该少吃等饮食习惯也是非常重要的。
中医养生及饮食文化对于现代人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的增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自己的健康问题。
中医养生及饮食文化可以指导人们如何调节身体内部环境、保持身体健康;也可以为现代人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饮食搭配和饮食习惯。
因此,中医养生及饮食文化对于现代人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养生及饮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四季饮食养生四季养生是中医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季节的变化,采用不同的饮食调理方法,可以保持健康,预防疾病。
以下是关于中医四季饮食养生的经验和建议。
春季饮食养生春天是大自然万物复苏的季节,这时候阳气升发,肝气郁结。
因此,春季饮食应注重养阳,助阳升发,同时注意舒肝养胃。
在食物选择上,宜选用甘温通畅、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谷物、豆类、水果、蔬菜等,以滋养肝脾,调和气血。
中药饮食文化与中医药国际传播
中药饮食文化与中医药国际传播中药饮食文化深植于中国悠久历史之中,它是中医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药源远流长,积淀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各地广受欢迎。
中药饮食文化作为中医药文化的载体,通过食物与药物相结合,强调食疗与药疗的结合,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较为温和、自然的健康保健方式。
它不仅具有传统医学的疗效,而且注重日常生活中的饮食调理,至今仍然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
首先,中药饮食文化是中国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体现。
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医药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发展了几千年。
中药饮食文化承载了中医药理念和智慧,通过对食物的认知和利用,实现身体健康和疾病预防的目的。
这种文化的传承不仅在中国国内深入人心,而且在国际上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可和接受。
其次,中药饮食文化有助于中医药的国际传播。
随着世界范围内对中医药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中药饮食文化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医药在国际舞台上的传播提供了有力支持。
中药饮食文化强调饮食与药物的结合,倡导合理膳食和饮食调理,它与西方食物和健康观念的差异为国际间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契机。
例如,很多国家和地区开始引入中国传统的中药煮汤和草药茶,以及中药材在日常饮食中的应用,从而使更多人了解到中药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
此外,中药饮食文化在国际间的传播还受益于现代科学的支持。
当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为中医药的研究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也为中药饮食文化的传播打开了新的渠道。
通过现代科学的研究和验证,人们对中医药和中药饮食文化的可信度和疗效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例如,各种研究表明中药饮食文化中的一些常用食物具有较强的保健作用,如降血压、抗氧化、促消化等。
这些科学研究的结果有助于国际社会更加认可中药饮食文化,从而促进中医药的国际传播。
然而,中药饮食文化在国际传播的过程中还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一些国家和地区对中医药抱有怀疑和不信任的态度,这对中药饮食文化的传播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中国饮食与医学文化3篇
中国饮食与医学文化第一篇:中国饮食文化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中国有着丰富的饮食文化。
在世界上,中国菜肴的种类非常丰富,而且味道独特。
这种独特的味道和文化在全世界都有很大的影响力。
在中国,饮食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它还是一种人与人之间沟通和交流的方式。
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前的中国古代。
中国饮食文化非常丰富,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特色。
中国菜肴的味道和做法都非常独特,所以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小吃和特色菜肴。
例如在北京,烤鸭是当地最有名的食品,而广东则以海鲜和点心著名。
中国菜肴的种类非常多,包括甜食、咸食、酸食、苦食和辣食。
这些味道的组合在菜肴中使得中国饮食文化独特而受欢迎。
中国饮食文化是与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娱乐息息相关的。
在中国,人们每天都会坐下来分享美食和交流思想。
饮食也是中国文化重要的部分。
古代诗词和小说中也经常出现了很多和饮食相关的内容。
许多节日和庆典都和饮食有关。
春节期间,人们会亲自制作饺子和年糕。
中秋节人们会吃月饼,庆祝节日的来临。
总之,中国饮食文化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话题。
它不仅仅代表了中国历史和文化,而且也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和社交习惯。
在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在世界各地享受中国菜肴,并深深爱上了中国饮食文化。
第二篇:中国医学文化中国医学文化是中国悠久历史的一部分。
它起源于远古时代,经过几千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特、完整的医学体系。
中国医学文化包含了许多不同的元素,包括中草药、针灸、按摩和其他传统疗法。
这些技术和知识经过千百年的验证,使得中国医学文化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中草药是中国医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草药中的许多草本植物和植物化合物可以被用来治疗许多疾病,特别是慢性疾病和疼痛。
许多中草药还可以被用来预防疾病。
例如,当人们感到压力大或者生病时,会饮用泡姜茶或者其他中草药来加速康复。
中草药的使用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
许多重要的中草药和配方在今天仍然被使用。
中药饮食文化与中医养生的共通之处
中药饮食文化与中医养生的共通之处中药饮食文化与中医养生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共通之处。
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两大组成部分,中药饮食文化与中医养生相互交融,共同促进了人们的健康和福祉。
本文将从中药饮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中医养生的理论与实践等方面探讨中药饮食文化与中医养生的共通之处。
首先,中药饮食文化和中医养生都强调“药食同源”的理念。
中药饮食文化认为食物和草药具有相同的起源,草药可以作为食材用于烹饪,食物也可以作为药材用于治疗疾病。
中医养生中的“药食同源”概念强调食物本身具有药物的功效,合理搭配食物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养生的目的。
这种思想认为食物和药物在性质上是相通的,通过合理搭配和应用可以改善身体的健康状况。
其次,中药饮食文化和中医养生都注重食物的选择与搭配。
中药饮食文化中,食物被视为治疗疾病的潜在药物,不同的食物具有不同的功效,对人体的功能和健康产生不同的影响。
中医养生同样注重食物的选择,根据人的体质和疾病的性质,合理选择食材,并将其搭配烹调,以达到平衡营养、调理身体的目的。
中药饮食文化和中医养生都强调食物与人体的相互作用,通过食物的选择与搭配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维持人体健康的动态平衡。
第三,中药饮食文化和中医养生都强调个体化的养生方法。
中药饮食文化认为每个人的体质和健康状况不同,因此对于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饮食疗法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中医养生同样强调个体化,根据人的体质、年龄和环境等因素来制定养生计划和方法。
中药饮食文化和中医养生都强调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个体化的养生方法更加符合人体的需求,能够更好地改善健康状况。
此外,中药饮食文化和中医养生都注重平衡的养生观念。
中药饮食文化中,养生禁忌强调不可偏食或过食某些食物,而应该根据个体的需要进行适当搭配。
中医养生同样注重平衡,强调中庸之道。
在中医养生中,阴阳平衡、五行相生相克都是重要的理念。
通过合理搭配食物、调节作息,使身体保持平衡状态,避免偏向过度,达到养生的目的。
中医养生及饮食文化
中医养生及饮食文化中医养生及饮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源远流长,历史悠久,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
中医养生主张通过调养身心,保持身体平衡,增强自身免疫力,从而达到身体健康的目的。
而饮食文化则是中医养生在日常生活中最直接的体现,它将中医养生思想融入到人们的饮食中,使得人们在享受美食的也能够达到养生的效果。
中医养生注重“天人合一”的理念,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
因此,中医养生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饮食调理、针灸、推拿、气功等。
其中,饮食调理是中医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认为,饮食可以滋养身体,也可以调整身体内部的阴阳平衡。
在中医理论中,食物和药物一样,都有自己的性味归经,能够对身体产生不同的影响。
因此,合理的饮食搭配和饮食方式,能够有效地促进身体健康。
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它不仅包括了食物的种类和品质,还包括了餐桌礼仪、饮食习俗等。
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食物的种类繁多,有山珍海味、地方特色菜等。
同时,餐桌礼仪也非常重要,如座位安排、餐具使用、用餐顺序等都有严格的规定。
这些礼仪和习俗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尊重和礼貌。
中医养生与饮食文化相互渗透,形成了独特的养生饮食文化。
在中国的传统饮食中,有很多食物都具有养生的功效。
例如,红枣可以补气血、百合可以润肺止咳、枸杞可以补肾益精等。
这些食物都可以被融入到日常饮食中,达到养生的效果。
此外,中国传统的餐桌礼仪也有助于促进身体的健康。
例如,在用餐时保持身姿端正、心态平和,可以减轻身体的压力,有利于身体健康。
在现代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饮食结构的改变,很多人都面临着健康问题。
因此,中医养生及饮食文化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我们应该学习并传承中医养生的理念和方法,注重饮食的合理搭配和饮食方式的健康。
我们也可以将中医养生的理念融入到现代医学中,为健康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中医养生及饮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既包含了深刻的哲学思想,又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慕课饮食文化与中医学
慕课饮食文化与中医学一.药食同源中医食疗学,在中医指导下,通过食物或者配合药物,以食借药力,药助食威,进行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的一门古老而新兴的学科。
先秦:“药食同源”,饮食中医文化的萌芽期;殷商时期,伊尹《汤液经》,记录了烹饪技术及制药疗病的过程;战国《吕氏春秋》记载烹饪技术“阳朴之姜,招摇之桂”指出姜,桂既是食品,又是药品;《山海经》里很多既是药物又是食物;《五十二病方》食物类占四分之一,食物类药品:乳汁,蜜,猪牛脂;周代用五味五谷治疗疾病成了首选。
秦汉:饮食中医文化奠基的时期;特点:1.有药理作用的食物大多记载在医学著作上。
2.对食物的药理作用认识比较深入。
3.形成药膳,运用比较多。
《黄帝内经》为食疗理论奠定了基础。
的主要食疗理论:1.“饮食自倍,肠胃乃伤”饮食过量或者偏嗜可以导致疾病的发生。
2.“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食物的五味对人体的生理病理均有一定的影响。
五味调和能滋养五脏,补益五脏之气血阴阳津液,强身健体;五味太过或不及,则会引起相应脏腑物质基础的偏盛偏衰,使脏腑功能减退或者失去平衡,成为疾病和早夭的根。
3.“夫无味入胃,酸先入肝,苦先归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无毒治病,十去其九,骨肉果类,食养尽之”五味与五脏具有一定的亲和性,五味入胃之后,各归其所喜入之脏腑。
《神农本草经》:中药365种,食物多达50种。
上品:酸枣、葡萄、大枣等22种。
中品:干姜、海藻、赤小豆等19种。
下品9种并记录了功效。
《伤寒杂病论》:从三个方面对食疗理论做进一步的阐发:一是确定了食疗的原则,辩证而食,与临床辨证而治是一致的;二是提供了不少食疗方,如当归生姜羊肉汤;三是比较详细地论述了食禁问题。
如肝病禁食辛味食物,心病禁食咸味食物。
除了以上,人们对食物配伍,搭配禁忌等都有一定的了解二.食疗发展与食疗原则晋唐:1.出现了食物疗法的专著2.对饮食疗法的重要性,对食治,食养,食忌以及如何做到合理饮食论述颇为详细,上升到理论,有一定的系统性3.明确食疗和药疗的关系,两膳开始引起重视4.讲究辨证施治,完全继承了《伤寒杂病论》一书的精髓,为后来形成辩证施膳打下基础。
中国饮食文化传统知识讲解中医饮食调护PPT
» “宜”为常,故不多言,言忌“忌”较多。 » 中医食忌:主张因人、因地、因时、因病有所不同。 » 评论饮食的营养价值,不论是用于食补,还是食疗,都
不应从珍、奇、名、贵出发,而应着眼其使用是否得当。 » 饮食要有节制,不可过饥过饱,过饥则气血来源不足,过饱则易伤脾胃之气。 » 进食要有规律,三餐应定进、定量、遵循“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的原
第 一 部 分 饮食调护基本原则
» 饮食应多样化,合理搭配,不可偏食。 » 《素问.藏气法时论》中说:“五谷为 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 味合而服之,补精益气。”这就是说人体 的营养应来源于粮、肉、菜、果等各类食 品,所需的营养成分应多样化。 » 只有做到饮食的多样化和合理搭配才 能摄取到人体必须的各种营养,维持气血 阴阳的平衡。
第 二 部 分 食物的性味
• 凡适用于热性体质和病症的食物,就属凉性或寒性食物,寒性食物如:马齿苋,蒲公英, 苦瓜,连藕,蟹,番茄,柿子,紫菜,西瓜,香蕉,黄瓜 • 凉性食物如:茄子,白萝卜,冬瓜,梨,薏米仁,鸭蛋 • 凡适于寒性体质和病症的食物,就属于温性或热性食物。 • 热性食物有:芥子,肉桂,辣椒,花椒 • 温性食物:韭菜,小茴香,葱,香菜,蒜,南瓜,木瓜,酒,醋,龙眼肉,杏仁,鸡肉, • 平性食物的性质介于寒凉和温热性质食物之间,一般体质或寒凉,热性病症的人都可选 用,平性食物多为一般营养保健之品。 • 平性食物:洋葱,南瓜子,土豆,香椿,玉米,百合,葡萄,猪肉,蜂蜜,青鱼,牛奶
荤素搭配
» 荤素搭配是饮食的重要原 则,也是长寿健康秘诀之一。 » 饮食应以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物、蔬菜、瓜 果等素食为主,辅以适当的肉、 蛋、鱼类,不可过食油腻厚味。
第二部分
食物的性味
中药饮食文化与中医药传统的结合
中药饮食文化与中医药传统的结合中药饮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医药传统则是中国人民长期以来的传统医疗方式。
这两者结合,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也是对人们健康生活方式的倡导。
在当今社会,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提高和健康饮食的追求,中药饮食文化和中医药传统正逐渐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重视。
中药饮食文化是由中草药和食疗相结合的一种独特的饮食文化。
中草药作为中药的主要组成部分,具有健脾开胃、养肝护肝、清热解毒等功效。
而食疗是一种通过食物来保健和治疗疾病的方法。
在中药饮食文化中,人们通过摄入特定的食物来达到调理身体的目的,使身体健康得到改善。
中医药传统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学认为人体的健康与内外环境的平衡息息相关。
中医药传统倡导通过整体观察和综合分析人体病理的症状,采用中草药、针灸、推拿等方法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
这种传统医疗方式以其安全、有效的特点,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和信赖。
中药饮食文化与中医药传统的结合旨在通过饮食来维护健康、预防疾病。
根据中医药传统理论,中药饮食应根据个体的体质和实际情况来调整。
例如,对于体质虚弱的人群,可以选择具有滋补作用的中药材,如人参、黄耆等,配合食材来营养身体。
对于体重超标的人群,可以选择具有燃脂作用的中药材,如莲叶、枸杞子等,配合低糖低脂的食物来减肥。
中药饮食文化还倡导养生,使人们通过饮食来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
在中医药传统中,食物被视为药物的一种,根据不同的食材属性,可以达到清热解毒、滋阴补血、健脾开胃等功效。
例如,采用苦瓜、薏苡仁等食材可以清热解毒,采用雪莲果、桑葚等食材可以滋阴补血。
中药饮食文化与中医药传统的结合不仅在保健养生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还在治疗疾病方面展现出独特的优势。
传统中药治疗的原理是通过中草药的药性来调理人体的功能,促进人体自身的康复能力。
中药饮食结合可以通过食材的选择和制作方法的改变,达到同样的药理效果。
例如,用花椒炖鸡可以治疗风寒感冒,用生姜煮水可以治疗寒性腹泻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
食疗发展与食疗原则
一、食疗发展
(一)、食疗的萌芽
“医食同源”:认为食疗的起源与医 药的起源是一致的。 (药食同源) 神农尝百草→火的发明→伊尹始创汤液
(二)、食疗的形成和发展
形成——周:《山海经》《周礼》《论语》 发展——汉、魏晋、隋
e.中央民病,导引按蹻 中央:地势平坦,气候温和湿润,土 地肥沃,物产丰富。 居民的食物种类繁多,不需付出繁 重的体力劳动,不为生活而烦恼。 张志聪:“中土之民,不劳其四肢, 而气血不能灌溉于四旁,是以多痿厥寒 热之疾矣。” 治疗:导引按摩,活动手足,以通 利精气,疏通气血。
(3)因人施膳 体胖者远肥腻,宜清淡; 体瘦者远香燥,宜滋阴生津; 阳盛实热之人,宜清热泻火; 阳虚有寒之人,宜温热养阳。
“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 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 其民嗜酸而食肋。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 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故九针者,亦 从南方来。”
c.南方民病,九针刺治
南方:阳盛,气温较高,地势低凹,湿度 较大,为雾露所聚之地。 居民喜食酸类和发酵的食品,因而人们的身 体多是皮肤致密而带赤色。自然界的气温高湿 度大,机体内部又因腠理致密而易积热,食酸 腐易生内湿,内外湿热交阻,故易病“孪痹”。 《素间· 生气通天论》:“湿热不攘大筋 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 治疗:九针深刺,以疏通气血,祛除湿热
“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 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 乳食,藏寒生满病。”
d.北方民病,灸焫治之 北方:高寒, 人们过着游牧生活,内脏容易受寒, 寒则气滞,所以生活在这一地区的人们 最易生胀满病证。 “寒者温之” 治疗:灸焫之法以散其寒
“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
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 其病多痿厥寒热。”
三、谨和五味 《素问· 生气通天论》:“味过于酸, 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 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 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 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 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一)饮食五味失调而致病 “谨和五味”,机体的脏腑功能冲和, 阴阳气血平和,正气旺盛,身体健康。
《素问·宣明五气篇》:“辛走气,气病 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 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 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是谓五禁, 无令多食。”
《灵枢·五味》:“肝病禁辛,心病禁咸, 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
《灵枢· 五味》提出五脏病的“五宜 说”:“所言五宜者,脾病者,宜食粳 米饭牛肉枣葵。心病者,宜食麦羊肉杏 薤。肾病者,宜食大豆卷猪肉栗藿。肝 病者,宜食麻犬肉李韭。肺病者,宜食 黄黍鸡肉桃葱。”
饮食不当将致病——把饮食 因素作为中医病因学的一个重要组 成部分,是古代人类饮食心态渗入 中医学的体现,是中国饮食文化和 中医学息息相关的反映。
三、饮食方式
1、温凉平衡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水谷之寒 热,感则害于六腑。” 《灵枢· 师传》:“食饮者,热无灼灼, 寒无沧沧,寒温中适。” 孙思邈也指出“热食伤骨,冷食伤肺, 热无灼唇,冷无冰齿。”
第二节 饮食文化与《黄帝内经》
《素问· 脏气法时论》提出:“五谷为养, 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 味和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一、膳食结构
1、杂食——植物性食品+动物性食品 2、主次——植物性食品为主,动物性 食品为辅
二、饮食心态
1、“食为天” 《礼记·礼运》:“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又:“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灵枢· 五味》云:谷不入,半日则气衰, 一日则气少矣。 《汉书·郦食其传》:“民以食为天。”
2、天人合一 《素问· 六节脏象论》:天食人以五气, 地食人以五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味归形, 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
3、有节制 《素问· 调经论》:夫邪之生 也……得之饮食居处。 《素问· 口问》:“夫百病之始生 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 食居处……。” 《灵枢· 玉版》:“病之生时,有 喜怒不测,饮食不节。”
《周礼· 天官》:“食医中士二人,单和 王之六食、六饮、六膳、六羞、百酱、 百珍之齐。”
食医主要工作是调和王室贵族的饮食 的。正如王昭禹所语:“齐者调和其味, 使多寡厚薄,各适其节也。”
二、古籍中饮食文化与药物的记载
1、《诗经》 2、《山海经》 3、《五十二病方》
药,治病草也。——《说文解字》 古代人类既食“草”以充饥,又食 “草”以疗病。 “食”、“药”只是依据“草”的不 同作用而区别用之。
《中国将相辞典》收录自夏至清在 中国历史上有一定影响的878位将相。
《中国历代名师》记述中国历史上 有名望的52位名师。 伊尹均名冠首位。
伊尹创汤液
《针灸甲乙经·序》:
“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 神农本草以为汤液。”
《通鉴》:“闵生民之疾
苦,作汤液本草,今医言 药性,皆祖伊尹。”
《素问·汤液醪醴论》云:
“为五谷汤液及醪醴奈何?歧伯对曰 :必以稻米,炊以稻薪,稻米者完,稻 薪者坚。”
汤、散、丸、膏、酒、饮、露等的相继
出现和使用,与食物烹调技术有关。
(四)中药复方的使用与食物烹调
《伤寒杂病论》的第一方桂枝汤,被后世誉为 “群方之冠”(《名医方论》)。 桂枝汤的组成: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 枣,这五味药就是厨房里常备的调味品。 《吕氏春秋· 本味篇》有“和之美者,阳朴之 姜,招摇之桂”的记载。
2、性味与饮食宜忌来自《素问· 脏气法时论》 :“肝苦急,急食甘 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 “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软,急 食咸以软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肺苦气上逆, 急食苦以泄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 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肾欲 坚,急食苦以坚之”。
燥
寒
白
黑
肺
肾
辛
咸
西
北
秋
冬
金
水
食物“性味”理论→阴阳五行、归经理论结合 →中药学“四气、五味”学说。 辛→能散、能行、能润,治疗表证或气血阻滞 的病证。 甘→能补、能和、能缓,治疗虚证,或缓和拘 急疼痛。 酸→能收、能涩,治疗自汗、盗汗、泄泻等证。 苦→能泄、能燥、能坚,治疗热证或湿证,或 气逆、秘结、痿软。等证。 咸→能下,能软坚,治疗便秘、结核,痞块等 证。
第八章 饮食文化与中医
饮食文化主要指每一个国家或民族 所独有的饮食习惯、饮食心态和饮食 结构的特点而言。
饮食文化的形成是由这个国家或 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自 然资源所决定的。
第一节 药食同源
一、食药同源与发展
(一)饮食条件与药物起源
昔者……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 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 ——《礼记·礼运》 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 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淮南子· 修务训》
《神农本草经》:365种药物 长期服用、补养身体食物50种左右,食疗方6首。 《本草经集注》药用食物:195种,首创把药物 分成八类,其中果、菜、谷类属于食疗食物。 《诸病源候论》:羊靥治气瘿,胎盘作强壮剂。
(三)、食疗的兴盛——唐
孙思邈:“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 资气血”,“能用食平疴,释情遗疾者可谓良 工”,“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 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
(2)因地施膳
《素问· 异法方宜论》曰: “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 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 咸......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 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
a.东方民病,砭石刺治 东方:气候温和,盛产鱼类、盐 居民以食鱼类和盐为主。 鱼类性热,多食则酿热滞留肠胃,过 咸的食品,多食而伤血。由于受温和潮湿 气的影响,加之饮食习惯,所以当地居民 的皮肤色黑,腠理粗疏。肠胃之内热久酿, 就多发生痈肿一类疾病。 《素问· 汤液醪醴论》:“镵石针艾治其外” 治疗:砭石刺治。
(二)食药功用异同
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以五味、 五谷、五药养其病。 ——《周礼·天官·冢宰》
五谷、五畜、五果、五菜,用之充 饥则谓之食,以其疗病则谓之药。 ——隋·杨上善
(三)食物烹调与药物制作 炮制,古称“炮炙” “炮”,《说文》:“炮毛炙肉也。” 即火烧去其毛,烤肉;《广韵》:“裹物 烧也。”即裹食物烧使之熟。 “炙”,《说文》:“炮肉也,从肉 火上。”就是把肉置于火上而使之熟。 “炮炙”二字,最初是用于叙述食物 烹调的。
3、性味与治疾
第四节 民俗·饮食文化与中医学
一、春节与吃饺子
《肃宁县志》载:“元旦子时盛馔同享, 各食扁食,名角子,取更岁交子之 义。”“子”为“子时”,交与“饺” 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 的意思。
2、提倡清淡饮食 《素问· 奇病论》:“肥者令人内热,甘 者令人中满。”
《素问· 通评虚实论》:“消瘅仆击,偏 枯痿厥,气满发逆,甘肥贵人,则高 梁之疾也。”
3、“三因”施膳,饮食调治
(1)因时施膳
春温——酸——升补 夏热——苦——清补 暑湿——甘——淡补 秋燥——辛——平补 冬寒——咸——温补
“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 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风, 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褐荐,其民华 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 生于内。”
b.西方民病,药物内治 西方:地处内陆,水土性质刚强,多风沙。 居民衣被温厚,饮食上又进鲜美之品, 腠理致密肥胖,外邪不易侵犯,但由于 饮食情志等因素的影响,病多发于内脏。 《素问· 调经论》:“其生于阴者,得 之于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治疗:用药物攻其内。
最早的食疗专篇: 《千金方》“食治”、“养老食疗” 收载食物150多种, 分“果实、菜蔬、谷 米、鸟兽虫鱼”四门。 谷皮糠、米粥防治脚气,用猪肝治夜盲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