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样板戏与当代的戏剧
温儒敏《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样板戏及其评价)【圣才出品】
第12章“样板戏”及其评价12.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归纳】考点一:如何看待江青对“样板戏”的作用普遍认为,“样板戏”的主要构成是京剧现代戏,它是在周恩来等领导人的直接关怀下,由广大文艺工作者创造的成果。
江青的介入是后来的事,她出于政治目的,掠夺了这些成果,并塞进自己的私货,因此,应当把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创作和江青的干预区别开来。
虽然这种看法有它的道理,却忽略了京剧现代戏产生的文化语境,并带有因人论事之嫌。
1.“无产阶级文学艺术”提出的文化语境表12-1 “无产阶级文学艺术”提出的文化语境2.江青对样板戏所做的修改表12-2 江青对样板戏所做的修改3.对“样板戏”的评价(1)“样板戏”和它的前身都是国家意识形态的载体。
江青的作用在于使其更加观念化、纯粹化,自然也会渗透她个人的美学倾向,不过,从本质上说,“样板戏”和它的前身是大同而小异。
这“异”,反映了左翼文艺激进派和稳健派之间的不同。
何况江青介入京剧现代戏的移植、改编从1960年代初就开始了。
因此,把“样板戏”及其前身一刀两段、截然对立的观点是难以说服人的。
(2)江青的活动不但在戏内,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主要在戏外。
“样板戏”成为政治工具,为她提高自己的政治身价,打击政治敌手,推行其激进主义的文艺观念,实行文化“一体化”服务。
从这个角度看,本章开头引述的王元化的观点是有道理的。
但在历史已翻过那荒唐一页的今天,指出这一点是必要的,却不能把它作为对“样板戏”评价的主要依据;应当把江青的戏内活动和戏外活动区别开来,就文本本身进行评价。
考点二:专业工作者和观众对“样板戏”的影响江青介入只是“样板戏”制作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是广大艺术工作者的努力和观众的影响。
1.观众对“样板戏”的影响(1)剧场效果决定戏剧的命运。
舞台艺术和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不同。
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的创作者和接受者的交流以作品为中介,而舞台艺术的编导和演员必须与作品一道和观众面对面地交流;文学作品、影视作品通过文字和声像使其物化、固定化。
第二节中国近现代戏剧
第二节中国近现代戏剧此部分主要参考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钱理群等主编的《现当代文学三十年》。
其他可以参考程光伟、孔庆东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董建、董乐山著《戏剧艺术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1、戏剧与戏曲戏剧是特殊的艺术类型,是一种时空综合性艺术,是表情和造型相结合的综合性艺术(如音乐就是一种表情艺术,绘画和舞蹈就是造型艺术),也是一门古来的艺术,自人类文明产生之始就有了古老的戏剧。
戏剧在狭义上就是话剧,是西方戏剧。
1907年戏剧传入中国,标志性事件就是春柳社按西方样式编演了新戏剧《茶花女》。
戏曲是中国传统戏剧的统称,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比如昆曲、皮黄戏、京剧等。
宋元之后,以歌舞演故事为主的南戏与杂剧占据戏曲舞台,清代则是京剧发展和兴盛的时期。
由国外传入的话剧被称为新戏,而传统戏曲被称为旧戏,新剧旧剧的对应即话剧与戏曲的对应贯穿整个中国的20世纪。
2、世界范围内得以保存下来的三大戏剧文化体系古希腊罗马的古典戏剧(悲喜剧),古印度的梵剧和中国的戏曲。
前三种戏剧和日本的能剧并为四大样式。
西方文化为主导文化,古希腊为源头,西方文化强势,而东方文化系统和印度梵剧已经消亡,日本的能剧和歌舞仍然存在。
在法国的学者发现东方戏剧的魅力在于是残酷戏剧。
中国戏曲的特点是角色行当化,表演的歌舞化和舞台构造虚拟化、写意化。
戏剧是与人类文明、人类本性、人类之根相结合,戏剧属于物质文化更属于精神文化(三大文化指物质、制度和精神)3、戏剧的起源戏剧起源关系到人的模仿的本能、表现的本能、观看的本能。
戏剧是一种社会化的艺术,是群体艺术,它与人的社会性相关,是社会化本能相结合的产物。
4、戏剧的本质特征与要素构成戏剧的基本要素有四个(1)演员和表演艺术(核心要素);(2)观众的因素,观演关系——戏剧的基本关系和基本矛盾;(3)剧本因素(意味着表演一个故事),戏剧的特定情境,剧本对戏剧的规定性,情节和戏剧冲突不可缺少。
革命样板戏剧本大全 现代京剧 红灯记
现代京剧红灯记人物表李玉和——铁路扳道工人。
中国共产党员。
铁梅——李玉和的女儿。
李奶奶——李玉和的母亲。
交通员——八路军松岭根据地交通员。
磨刀人——八路军柏山游击队排长。
慧莲——李玉和家的邻居。
田大婶——慧莲的婆婆。
八路军柏山游击队队长。
游击队员若干人。
卖粥大嫂。
卖烟女孩。
劳动群众甲、乙、丙、丁、戊。
鸠山——日寇宪兵队队长。
王连举——伪警察局巡长。
原为秘密共产党员,后叛变投敌。
侯宪补——日寇宪兵队宪补。
伍长——日寇宪兵队伍长。
假交通员——日寇宪兵队特务。
皮匠——日寇宪兵队特务。
日寇宪兵、特务若干人。
第一场接应交通员[抗日战争时期。
初冬之夜。
[北方某地隆滩火车站附近。
铁道路基可见。
远处山峦起伏。
[幕启:北风凛冽。
四个日寇宪兵巡哨过场。
[李玉和手提号志灯,朝气蓬勃,从容镇定,健步走上。
李玉和(唱)【西皮散板】手提红灯四下看……上级派人到隆滩。
时间约好七点半,等车就在这一班。
[风声。
铁梅挎货篮迎风而上。
铁梅爹。
李玉和哦。
铁梅!(觉得孩子冷,摘下围巾给她围上)今天买卖怎么样?铁梅哼!宪兵和狗腿子,借检查故意刁难人,闹得人心惶惶,谁还顾得上买东西。
李玉和这一群强盗!铁梅爹,您也得多留点神哪!李玉和好。
铁梅,你回去告诉奶奶,说表叔就要来了。
铁梅表叔?李玉和对。
铁梅爹,今儿这个表叔是个什么样儿呀?李玉和小孩子,别老问这个啊。
铁梅回去问奶奶。
李玉和这孩子![铁梅下。
李玉和(望着铁梅背影,高兴地)好闺女!(唱)【西皮原板】提篮小卖拾煤渣,担水劈柴也靠她。
里里外外一把手,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栽什么树苗结什么果,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
[王连举上。
王连举老李,我找你半天……[李玉和机警地制止王连举讲话,观察四周。
王连举老李,鬼子的岗哨,今天布置得很严密,看样子好象有什么事!李玉和我知道。
老王,以后我们尽量少见面,有事我临时通知你。
王连举好吧。
[王连举下。
[远处火车汽笛声。
李玉和下。
灯暗。
[火车轰鸣,飞驰而过。
枪声。
[灯亮。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专题三“样板戏”与当代戏剧实验
C、《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 要》, 经过毛泽东多次亲自修改。可说是代表了毛泽东 无产阶级革命文艺的基本思想。《纪要》否定了十七年 的文学艺术, 提倡的是:“我们要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领 导下, 在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去创造无 愧于我们伟大的国家, 伟大的党, 伟大的人民, 伟大的 军队的社会主义的革命新文艺。这是开创人类历史新纪 元的,最光辉灿烂的新文艺。”肯定的是:“歌颂我国 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歌颂社会主义建设各个战线 上的大跃进,歌颂我们的英雄人物,歌颂我们伟大的党, 伟大的领袖英明领导的文艺作品。”《纪要》还提出建 立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样板,这样板便是革命现代京剧。
• 《龙须沟》话剧的开山之作
பைடு நூலகம்
• 2、1953—1957年 当代戏剧第一个高潮
• 昆曲《十五贯》一部戏救活了一个剧种
• • • •
3、1957—1960年 历史剧兴起 老舍、田汉等 4、1960年代初—1966年 第二次高潮 吴晗、《红灯记》等。
• • • • • •
(二)、总体特征:四个方面 P49 1、艺术与政治 2、剧种全面 3、姿态多样 4、现代主题的尝试
《沙家浜》
“智斗”是《沙家浜》的精华所在。但是,在这 场戏中,我们仍然能够看到“主题先行论”的痕迹, 能够透视到中国 20 世纪的政治风云变幻。作为一 个极富象征意味的戏剧段落,这场戏集中表现了 “两条战线、两种形式、三个层次、三个方面”的 “政治斗争”。具体说,就是“武装斗争”与“地 下斗争”这“两条战线”的斗争,文本内显性的 “戏剧斗争”与文本外隐性的“社会斗争”这“两 种形式”的“政治斗争”,“阿庆嫂与胡传魁、刁 德一”、“江青与彭真”、“毛泽东与刘少奇”三 个层面的“政治斗争”,“形象人物”、“演艺人 物”、“政治人物”三个方面人物的“政治斗争”。 所有的斗争,都显示出斗智斗勇的“政治斗争”特 质,都使这场戏显示出神秘诡异的政治色彩。
样板戏本身是革命现代戏
样板戏本身是革命现代戏样板戏一词可以说是带有浓重的时代气息,这一次称呼的是文革时期创排出来的革命现代戏,第一批样板戏有八出,分别是京剧《智取威虎山》、《海港》、《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
其实“样板戏”这一词语很多文艺界的人士不认同,因为文艺界倡导的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而“样板”一词则有固化的含义。
很多人认为样板就是如同一个标准一样,就如同工厂做工艺品一样,出来都是一模一样的,这其实是阻碍了文艺的发展。
这种说法其实不正确,我们就拿京剧艺术位列。
其一,那就是歌颂工农兵、歌颂英雄的题材也是一种创新,这种创新也促进了京剧艺术的发展和进步,要不然京剧艺术的题材不能一直都是以才子佳人、帝王将相为题材的。
其二,那就是这些剧目在表演上更加的容易让观众接受。
其三,那就是样板戏以及革命现代戏创排结束到现在已经几十年了,但是这几十年京剧界几乎没有创排出成功的新编戏,而能够与样板戏以及革命现代戏相提并论,并且称之为成功的剧目没有。
所以说,样板戏以及革命现代戏确实有成功之处,并且一度是文艺界一个巅峰存在,而这个巅峰也一度不可超越。
我们接下来再聊一聊这件事。
其实样板戏的前身是革命现代戏,而革命现代戏的创排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之后,尤其是在1964年之后已经成为了各大京剧院团的主要创排任务。
很多人称样板戏的成功是“旗手”一手促成的,这句话不正确,因为她最初并没有参与这些剧目的创排,只不过后来成为了样板戏创排的主要负责人。
说实话“旗手”的参与确实促进了样板戏以及革命现代戏的创排,也因为她的参与使得很多顶尖文艺工作者融入其中。
但是如果说样板戏是“旗手”一手促成的这不正确,因为这些剧目是凝聚了当时顶尖文艺工作者的心血,所以说属于是集体创作的结果,而不是某一个人的功劳。
就拿《红灯记》来说,都知道这出戏的主演是钱浩梁、刘长瑜、高玉倩、袁世海这四位,那么殊不知这出戏的背后还有很多位的名家在默默支持,像阿甲、李少春。
《现当代戏剧》课件
表现主义戏剧强调内在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体验,通过扭曲、变形的舞台形象和抽象的表演形式,表现人物内心的 矛盾和冲突。它追求形式上的新颖和独特,以及对传统戏剧的颠覆和挑战。
室内剧
总结词
以小剧场、小制作、小剧目的形式呈现,注重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
详细描述
室内剧是一种小型的戏剧形式,通常在小剧场中演出,制作规模较小,剧目也相对较短。它注重人物 内心世界的刻画和人性的探索,通过细腻的表现手法和深入的剖析,反映人物的情感和思想。室内剧 在表现形式上较为自由和多样,常常融合了多种艺术元素。
THANKS
感谢观看
观众参与
观众参与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戏剧 的效果,通过互动、参与等形式,可 以增强观众的代入感和参与感。
社会文化背景对戏剧的影响
社会文化背景
社会文化背景对戏剧的创作和接受产生 着深远的影响,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 戏剧的主题、风格和受众都有所不同。
VS
跨文化传播
在全球化背景下,戏剧的跨文化传播成为 一种趋势,这要求戏剧作品要具备普世价 值和共通意义,以跨越文化障碍。
现状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发 展,现当代戏剧面临着新 的机遇和挑战,不断创新 发展。
代表作品与人物
代表作品
《雷雨》、《茶馆》、《暗恋桃花源》等。
代表人物
曹禺、老舍、赖声川等。
02
戏剧流派与风格
现实主义戏剧
总结词
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描写和反映人生和社会生活。
详细描述
现实主义戏剧强调对生活的客观描写和刻画,通过典型化的手法,表现生活的本 质和规律。它关注社会问题,反映人民的生活和命运,追求真实、深刻、人道的 表现。
。
角色发展
角色在剧情中的成长和 变化,使观众对其产生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综合练习题简答题
简答题一、孙犁和周立波都对自己笔下的人物充满深情厚意,但二人的表达方式又有很大的不同。
以《铁木前传》和《山乡巨变》为例简要说明。
1.考核知识点:周立波和孙犁的写作表达的不同,是专题一的内容,属于识记部分。
2.常见错误:对二者的比较要注意结合作品,容易遗漏要点。
3.提示答案:周立波与孙犁等其他农村题材小说家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虽然他们都对自己笔下的人物充满深情厚意,但孙犁的爱像一盏聚光灯,主要集中在某一位年轻活泼的女孩子身上,奉献给读者的是一幅璀璨夺目的少女大特写;如孙犁小说以描绘白洋淀青年妇女的优美形象而著称,《铁木前传》以散文笔法来反映特定历史背景中的人情悲喜剧,处处洋溢着诗情画意。
其中塑造的女性——小满儿,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个漂亮不安分的个人主义者,她身上虽然存在进步的因素,但在崇拜集体主义的当代主流文化中,是不可能成为作品主角的。
而周立波的爱就像漫天的春雨,无声无息在洒向家乡的每位父老乡亲,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是一幅其乐融融的全家福合影。
如《山乡巨变》的基本构思和人物关系,保持了与时代精神的一致性,包括了农村的阶级斗争,甚至还写到了党内右倾路线的错误,但作者从农村实际情况出发,既没有渲染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也没有拔高先进农民的形象和丑化落后农民的形象,而是以真切的感情去赞美农民身上的美好品质。
作品中的农民形象个个栩栩如生,鲜明生动,却又形态各异,既有先进的农村干部,如稳重亲切的乡长李月辉、大公无私的社长刘雨生,也有变化中的“中间人物”或“落后人物”,如充满喜剧色彩的“亭面糊”、恋土守旧的陈先晋、坚持单干的“菊咬筋”等,但是,作者对他们态度都是充满爱意,没有厚薄之分。
二、简要说明《茶馆》新义而独特的戏剧结构。
1.考核知识点:《茶馆》的戏剧结构,是专题三的内容,属于识记部分。
2.常见错误:回答容易遗漏要点。
3.提示答案:《茶馆》巧妙地采用了“人像展览式”的戏剧结构,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概括力。
“样板戏”是一种什么样的戏剧?怎么评价“样板戏”?
样板戏的选材都是以斗争故事为主,情节曲折,矛盾尖锐,这些紧张的剧情和尖锐的矛盾 在短短一两个小时内,在舞台这个方寸之地予以展示,本身就需要极高的艺术表现力。所以样 板戏都是经过浓缩的事件,表现的是凝练的生活。
京剧“样板戏”曾被誉为“无产阶级文艺的排头兵”,它是带着强烈政治色彩的特定时代的产 物,是在当时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下,汇集了无数京剧大师的心血的对京剧改革的一种新尝 试。它唱腔优美,舞台设计生动,给古老京剧带来了现代血液。样板戏以其紧凑的节奏、直白 的唱词和优美的曲调,将传统京剧与西方戏剧虚实结合,使京剧艺术焕发了勃勃生机。虽然它 有着突出政治的特点,也有些程式化和模式化,但她却在那个年代得到了全国人民的一致认可 与欢迎。
二、样板戏的内容
八部革命样板戏基本全是革命历史题材作品,都是从不同方面和不同角度反映党和党领导 的人民群众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斗争史,也从各个侧面反映了中国人民的社会生活,都有着非常 高的艺术价值。
样板戏的题材都是不同历史时期的革命斗争,都重现了革命者的斗争风貌,具有极大的革 新意义。
我们以《红灯记》为例。这是一部反映东北抗联斗争题材的作品,剧中以东北一个小城为 故事发生地,通过没有血缘关系的一家三口人为了完成上级的任务,与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 们英勇斗争的故事,热情歌颂了共产党员为了革命事业斗争到底,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斗争 史,是一部充满正能量的红色作品。剧中的主角李玉和,是一位坚定的共产党人,他在反抗阶 级敌人和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中,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英勇牺牲了,而以李玉梅为代表的新一代 的革命者,又接过他们父辈的旗帜,踏着英雄的鲜血英勇前进,突出了烈士的悲壮和无畏,展 示了革命者的坚定信心和革命一定胜利的乐观主义精神。
专题三 “样板戏”与当代的戏剧实验
专题三“样板戏”与当代的戏剧实验教学要求:1、了解京剧现代戏和当代话剧实验的过程;2、重点了解“样板戏”与京剧现代戏的关系以及“样板戏”产生的文化语境;3、掌握高行健的《绝对信号》、何冀平的《天下第一楼》、孟京辉的《恋爱的犀牛》、赖声川的《暗恋桃花源》的创作特点;4、重点掌握老舍的戏剧成就和《茶馆》的创作特点;《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的艺术成就和创作特点;高行健《车站》的艺术创新。
教学方法:点拨法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一、“十七年”戏剧文学的发展P47(一)现代话剧的发展简况1.文明新戏时期话剧是一种西方的戏剧形式,19世纪末由在上海的西方侨民引入中国。
1907年中国留日学生李叔同、欧阳予倩等人组织的春柳社被看作是最早的话剧团体。
他们演出的这种不同于传统戏曲,而主要适应于现代文明需要的西方戏剧形式,被称为"文明新戏"或"文明戏"。
1910年由任天知发起,有汪仲贤、欧阳予倩、陈大悲参加的进化社是我国第一个职业性的新剧团体,他们以"知天派新剧"为旗号,创造了中国现代话剧早期的创作与演出模式:强调现场的宣传作用,强调演员的即兴表演(采用"幕表制",即不用剧本,只用演出提纲)。
这种具有"街头剧"特点的"广场戏剧"随着辛亥革命的失败而衰落。
1914年,现代话剧又出现了一个以现代大都市上海为中心、以职业化与商业化为特色的"甲寅中兴",其中,以郑正秋导演的《恶家庭》为代表的家庭剧风行一时,并创造了文明新戏的最高票房纪录。
也正是由于文明新戏的商业化倾向,过于迁就小市民的欣赏趣味,以及艺术上的粗糙和演员的堕落,终于失去了观众。
2.爱美剧时期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后,特别是1917年的文学革命开始后,新文学作家和理论家们一面更加猛烈地批判传统旧戏,一面竭力提倡西洋新戏。
“样板戏”研究
“样板戏”研究“样板戏”研究近代以来,中国的戏剧艺术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与革新。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中国大陆的“样板戏”,其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达到鼎盛时期。
本文将从“样板戏”的起源与发展,其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审美特点以及社会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起源与发展“样板戏”最早出现在20世纪40年代末的上海,起初只是一种小剧场形式,以其精湛的舞美和美声演唱而受到观众的欢迎。
而真正让“样板戏”走上全国舞台的机会出现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
毛泽东主席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闭幕会上指示“唱戏可以吗?唱大锣响,唱咱们中国人民胜利了”,为“样板戏”的兴起提供了契机。
从1952年开始,为了适应新社会的需要,中国文艺界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运动,以一种针对当时社会形势的内容,结合艺术形式与革命主题的“样板戏”迅速发展起来。
根据不同的题材,分为军事戏、历史戏、现代革命戏和接待戏等。
同时,出现了一批才华横溢的演员、作曲家和编剧,如田汉、聂耳、谭盾等人,他们为“样板戏”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精神和艺术才华。
二、历史背景与审美特点“样板戏”兴起的历史背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状况。
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人民对于新生活的渴望和追求极大,而“样板戏”恰好满足了人们对于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期待。
从审美特点上看,“样板戏”与传统戏曲有所不同。
它不再注重“道德训诲”和“娱乐娱神”的作用,而是强调以人民群众为中心,表达人民意志,宣传党的政策和理论。
通过音乐、舞蹈、戏剧结合的方式,展现了丰富的革命情感和英雄人物形象,以激励人民对新社会的建设充满热情。
在表演形式上,“样板戏”更加注重整体效果而非个体演技。
演员的形象、表演以及服饰等都被严格规定,追求一种高度统一的艺术表达方式。
这种审美特点不仅使演员可以快速融入角色,也增加了观众的认同感和情感共鸣。
三、社会影响与评价“样板戏”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具有巨大的社会影响。
现代戏曲改革的一串脚印——再品样板戏
I戏剧综论I现代戏曲改革的一串脚印—再品样板戏焦丽君建国后,戏曲舞台上的剧目,根据来源不同,创作题材和表现样式不同,分为传统剧目、新编历 史戏和现代戏D新世纪初,有戏剧理论家根据戏剧文体的不 同,将戏曲分为吉典戏曲和现代戏曲,如S:效平敎 授曾经在《戏剧艺术》连续撰文,阐述了这些理 念。
在《论现代戏曲》一文中,吕效平提出,以1956年昆曲《十芄贯》和同年推出的《团圆之后》为标志,以京剧〈(曹操与杨修》为代表作品,以魏 明伦为代表作家,一种戏曲新文体已经形成,并成 为当代戏曲创作的生流,将“情节整一性”作为文 体原则的戏曲,就是吕教授提出的概念一现代戏 曲&之后,吕效平教授又在《再论现代戏曲》一文 中,提出了“现代戏曲的现代精神”,认为:现代 戏曲的“现代性”就是人的解放,是人从苜然界的 東縛和社会的、政治的、思想的奴.役下的解放。
在 这个理念之下,&教授认为,采用了“情节整一 性”的现代戏曲文体原则的某些戏曲作品,并不一 定具有“现代性'比如作为专制的政治形态下的产物——样板戏,就是缺失现代精神的范例。
吕效平教授在其后的第兰:篇文章《论现代戏曲 的戏曲性》中,突破了仅从戏曲的文体和思想性上 对现代戏曲的阐释,正视“文学,和表演,是戏剧的 两极,失去任何一极,戏剧都无法存在。
>’总结 “全部亚里斯多德和黑格尔戏剧理论的核心论题却 恰恰是文学被表演在剧场的时候,它的文体发生了什么变化。
”提到了格洛托夫斯基说,“演员 的表演技术是戏剧艺术的核心%对于中厨戏曲的 特征,吕教授引用了王国维的话“戏曲者,谓以歌 舞演故事”,还引用了齐如山的话“国剧的原理,有两句极扼要的话,就是‘无声不歌,无动不舞% 凡有一'点:声W#就是歌唱的意味,凡有一•.点■动作,就得有舞蹈的意义。
”至此,吕教授对现代戏曲的阐释完善和全面 了,现代戏曲,就是具有新的文体特征的,内容上 解放了人性,形式i仍然以演员表演为核心的戏剧 艺术,対表演技艺的总结和提高,戏曲的改革,表演 的创新,是每一个戏曲人艺术实践的使命和永恒i t 题。
八个样板戏名词解释 中国当代文学
八个样板戏名词解释中国当代文学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Certainly! Here's an article structured according to your request:八个样板戏名词解释:中国当代文学。
戏改背景下的地方戏曲现代创腔模式研究——以庐剧移植“样板戏”《杜鹃山》之柯湘唱段《家住安源》为例
79 移植剧中的唱腔组合遵循了原京剧唱段中的套式规律,如同京剧中反二黄是二黄的反调,庐剧版中相对应使用了“寒腔”与“三七”。
吴正明曾对庐剧各主要声腔曲牌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寒腔”是“三七”的反调……“三七”与“寒腔”是两种表达截然不同情绪的欢调与悲腔曲牌。
[4]此种安排显然与该唱段所要表达的情绪密切相关。
如从唱词内容可以看出,整个唱段包含了前后两种对比十分鲜明的情绪,即开始时柯湘诉说家人如何艰苦度日直到被害惨死的“悲”与后面参军闹革命的“喜”,见表1。
如表1所示,该唱段唱腔结构共分为三段:第一段由上、下句关系的两个七字句(2+2+3)以及上句七字句、下句十三字句(3+3+7)等四句组成;第二段由不规整的长短句组成(唱词从“闹罢工”——“一家数口尸骨难收”),其板式综合了京剧反二黄原板以及快寒腔的结构,唱词包括三字句的短句、七字句、八字句以及十一字句等,唱腔结构可分为长短不等的五句,其中四句为基本结构,中间一句为“连词”[5]形式;第三段包含七句唱词,而唱腔结构设计为六句——庐剧主调声腔中最基本的结构,分别是七字句(2+2+3)的起板句、七字句(2+2+3,部分唱词有重复)的还板句、上句为加3个字“帽子头”的七字句(2+2+3),下句为句前加垛(2+2)的十一字句(3+5+3),小过台包含两句唱词,即一个5字句和一个7字句(2+2+3),最后是一个七字句的大过台。
可见,庐剧版《家住安源》沿用了传统庐剧声腔的基本结构,其变化主要体现在唱腔与板式上(见下文)。
(二)创腔技法与变腔原则 如上文所述,庐剧版《家住安源》运用了庐剧传统声腔“寒腔”与“三七”。
此外,还借鉴了京剧版《家住安源》中的部分唱腔音调,具体如下: 1.庐剧传统唱腔音调的内化式运用 与传统的庐剧曲牌相比,该唱段的唱腔音调总给人一种似曾相识却又带有一种新鲜感,其对传统腔调运用过程中,并未选用已有曲牌,而是在传统腔调的基础上,保留其传统基因的同时,将其内化为各种唱腔旋律。
当代中国戏剧
主要人物: 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贯穿全剧。
王利发:
精明、干练、巧于处事 守本分、胆小怕事 对现实产生不满情绪 以自杀来控诉和反抗暗无天日的时代 从一味请安、作揖到对黑暗的现实 进行讽刺、奚落到被无情的世道逼上绝 路。
常四爷:
一辈子不服软,敢作敢为,专打抱不平。 秦仲义: 年轻时对实业救国充满信心 庞太监、刘麻子、唐铁嘴、二德子、马五 爷、黄胖子 3、讲究结构艺术 (1)打破传统的结构形式,创造性地运 用截取历史横断面的题材处理方式,将 半个世纪的社会变迁浓缩在几个富有代 表性的生活场景中。
3、历史剧新作影响巨大而深远 古代历史: 田汉《文成公主》《关汉卿》 郭沫若《蔡文姬》《武则天》 曹禺《胆剑篇》 吴晗《海瑞罢官》 老舍《义和拳》 李恍《甲午海战》
革命历史剧:
金山《红色风暴》 白刃《兵临城下》 所云平《东进序曲》 马吉星《豹子湾的战斗》 王树元《杜鹃山》 蓝光《最后一幕》 于伶《七月流火》
80年代中后期 创作低谷 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融合 《狗儿爷涅槃》 《桑树坪纪事》
90年代 “黄金时代”过后的平庸年代 1、强化 戏剧作品的物质外壳,以舞台 装饰的华丽“奇观”掩盖精神内涵的贫弱 或荒谬。 2、戏剧文学走向枯萎。以“大制作”的 豪华舞美取胜,而其文学性都很差。 3、戏剧“玩”的功能被大大膨胀,其触 人 情思、给人美感的功能大大削弱。
新时期 戏曲很不发达 京剧《徐九经升官记》 莆仙戏《秋风辞》 川剧《巴山秀才》《潘金莲》
四、电影 50年代初 发展较快 《武训传》《白毛女》《中华儿女》 《智取华山》 《上甘岭》 《南征北战》
50年代中期和60年代初期 黄金时代 1、文学名著改编成电影 《祝福》《林家铺子》《青春之歌》 《早春二月》《红旗谱》《英雄儿女》 2、历史题材 《林则徐》 《甲午风云》 《红色娘子军》 《小兵张嘎》
浅析“样板戏”的艺术特征
浅析“样板戏”的艺术特征【摘要】“样板戏”是中国戏曲文化中的重要表现形式,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是当时中国戏曲艺术改革的产物。
该文分别就样板戏的戏曲形式特征、音乐特色、舞美特点、表演风格和题材内容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通过对样板戏的艺术特征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其在中国戏曲文化中的独特地位和影响。
样板戏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戏曲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新,对当代戏曲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在文章的结尾部分,还提到了样板戏对中国戏曲文化的影响以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全面而深刻的画面。
通过深入了解“样板戏”的艺术特征,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戏曲文化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关键词】样板戏,艺术特征,戏曲形式,音乐特色,舞美特点,表演风格,题材内容,中国戏曲文化,影响,历史地位,借鉴意义1. 引言1.1 了解“样板戏”概念"样板戏"是中国现代戏曲的一种艺术形式,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产生并广泛传播的一种政治性艺术样式。
其概念主要包括戏曲形式、音乐特色、舞美特点、表演风格和题材内容等方面。
"样板戏"的提出旨在通过对传统戏曲进行创新和改革,以适应当时政治需要和大众审美,进而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无论是在戏曲形式上还是在内容表现上,都体现了对传统戏曲的重新定义和塑造,强调了革命性、实用性和大众性等特点。
通过对“样板戏”概念的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其艺术特征,深入探讨其在中国戏曲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1.2 样板戏的起源和发展样板戏作为中国现代戏曲的一个重要形式,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初期。
在中国革命胜利后,人们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因此需要革命文艺来宣传党的政策,宣传社会主义思想,鼓舞人民的斗志。
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以歌舞为主要形式的样板戏。
样板戏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起初,样板戏是在革命戏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红色主题为主要内容,鼓舞人民斗志,宣传社会主义思想。
随着时代的变化和艺术的发展,样板戏逐渐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不再局限于红色主题,还涵盖了社会现实、民族传统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文学考研知识点之中国现当代文学样板戏
文学考研知识点之中国现当代文学样板戏在20世纪60年代为什么会产生“样板戏”?“样板戏”的正式名称为“革命样板戏”。
所有的“样板戏”都是在“京剧现代戏”和小说、电影、话剧以及民族新歌剧的基础上产生的。
京剧现代戏产生的时代,主要指中国当代文学的第一个阶段“十七年时期”中的后半段,这正是中国激进主义思潮形成的时期,其突出的标志是阶级斗争的不断强化。
1957年反右的扩大化、1957年对彭德怀的错误批判俄反对右倾机会主义运动、1962年八届十中全会“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口号的提出和而后在全国城乡开展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使人为的阶级斗争越演越烈。
出于防止“和平演变”和对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重视,对文艺文题抓的越来越紧,并开始了创造“无产阶级文学艺术”的构思。
1958年2月28日的《人民日报》和《文艺报》发表了周扬的文艺界反右斗争的总结性文章《文艺战线上的一场大辩论》。
正是从创作“无产阶级文学艺术”出发,毛泽东对拥有广大的接受群,更便于普及的戏剧给与了更多的注意。
这种激进主义文艺思想将建国以来居于主流地位的政治性—真实性—艺术性结构中的“真实性”、创作者的艺术个性、对生活的独特体验和艺术表达方式成了微不足道的东西。
“样板戏”的许多原则和特征,如强调阶级斗争,强调道德教化,从理想化出发,设计情节和戏剧冲突,塑造高大完美的英雄形象等,都是在京剧现代戏的创作过程中就已经形成的,其样板化的过程,实际上只是这些原则和特征极端化和具体化的过程。
在1964年前后,江青开始插手“京剧现代戏”,并将《沙家浜》、《红灯记》和《智取威虎山》等几部有良好基础的剧作培养成自己手中的“样板”,在“文革”中作为无产阶级文艺方向的标志,成了当时惟一可以公开演出的剧目。
样板戏成了江青等阴谋家手中的政治工具,成为江青提高自己的政治身价,打击政敌,推行其激进主义的文艺观念,实行文化“一体化”的工具。
“样板戏”是否具有文学价值?“样板戏”少数属原创,多数是从其他文艺形式改编或移植的。
现代京剧十大样板戏选段
现代京剧十大样板戏选段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之一,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这种表演艺术具有浓郁的中国文化气息,被誉为“东方歌剧”。
作为文化遗产之一,京剧的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它不仅代表了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特点,也承载了中国文化的精髓。
《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一部反映明清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
剧中主要人物林黛玉被称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女性形象之一、其舞台上的形象也是极具特色的,舞蹈和唱腔充满悲伤和自省,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内敛的审美。
《天女散花》《天女散花》是一部以中国传统神话和传说为主题的现代京剧样板戏。
剧中女主角白素贞,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文人,她扮演的角色细腻美丽,深受观众喜爱。
《义侠雄风》《义侠雄风》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茅盾创作的现代京剧样板戏之一、剧中主人公黄飞虎是一位英雄的形象,他为了保卫祖国的历史遗迹,不惜公平对待反抗军的士兵,并一代代传承下来,成为民族英雄。
《梁山伯与祝英台》《梁祝》是中国古代四大爱情故事之一,也是京剧中不可或缺的样板戏之一、这个经典的爱情故事通过舞蹈和表演带来了无比的美感和触动。
《牡丹亭》《牡丹亭》是中国古代的一部汉唐传奇故事,也是京剧中最早被广泛传唱和表演的传统剧目之一、它描绘了梁山伯和祝英台的爱情故事。
它以其深刻的人物形象和优美的唱腔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杰作。
《打金枝》《打金枝》是一部关于萨满教的传说的现代京剧样板戏。
剧中主要人物姑苏辞被视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文学巨匠,她扮演的角色充满张力,是京剧的一部经典之作。
《白蛇传》《白蛇传》是一部传说中的神话故事,它以白娘子为主角,通过京剧的表演形式展现了中国传统的道家学说。
它以它优美的唱腔和舞蹈,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代表作。
《长生殿》《长生殿》是一部著名的清代戏曲剧目,经典的鬼怪和恶人形象、悲剧的结局,加上优美的舞蹈,使其成为京剧中不可缺少的一部作品。
《汉宫秋》《汉宫秋》是一部展现了中国古代帝王爱情故事的经典作品,剧中女主角姜夔受到了观众的高度认可,她塑造的形象是优美、清晰、深远和难忘的。
略论当代改造中国戏曲的三大社会工程
样 式 的新 戏 曲 。 以 往 研 究 1 4 9 9年 后 戏 曲 发 展 史 的 文 字 , 管 也 涉 及 了 社 会 影 响 ( 其 是 其 政 治 层 面 ) 但 尽 尤 , 是 其 探 讨 多 偏 重 于 这 些 影 响 在 具 体 戏 曲 作 品 中 的 反 映 与 表 现 ; 本 文 则 更 多 地 关 注 社 会 政 治 因 素 是 如 何 而
不 同 , 们兴 起 的缘 由和 具 体 的操 作 方 式 迥 异 ; 是 它 但 它们 其 实 有 着 相 通 之处 —— 都 是 中 国戏 曲发展 史 上
无 前 例 可 寻 的 政 府 行 为 , 们 都 影 响 了 中 国戏 曲 的 发 它 展 方 向 ( 管 各 自 的 力 度 并 不 一 样 ), 而 在 几 十 年 尽 从
异 ; 是 它 们 其 实 有 着 相 通 之 处 — — 都 是 中 国 戏 曲 发 展 史 上 无 前 例 可 寻 的政 府 行 为 , 们 都 但 它 影 响 了 中 国 戏 曲 的 发 展 方 向 , 而 在 几 十 年 的 时 光 里 逐 渐 催 生 出 一 种 有 别 于 传 统 戏 曲 的 新 从 戏 曲 。 这 种 新 戏 曲 虽 然 普 遍 地 被 人 们 称 之 为 “ 曲 ”, 是 其 生 产 方 式 、 术 风 貌 和 美 学 趣 戏 但 艺
2 l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C ) 3 C S I来源期刊 艺术百家 21 年 第 2 总第 15 02 期 2 期
HUN DRE S H0O S I T D C L N AR S
口
文 章 编 号 :0 3— 14 2 1 0 10 9 0 (0 2)2—0 2 0 3—0 6
中 图 分 类 号 :8 2 J0 文 献标识 码 : 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三“样板戏”与当代的戏剧实验教学要求:1、了解京剧现代戏和当代话剧实验的过程;2、重点了解“样板戏”与京剧现代戏的关系以及“样板戏”产生的文化语境;3、掌握高行健的《绝对信号》、何冀平的《天下第一楼》、孟京辉的《恋爱的犀牛》、赖声川的《暗恋桃花源》的创作特点;4、重点掌握老舍的戏剧成就和《茶馆》的创作特点;《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的艺术成就和创作特点;高行健《车站》的艺术创新。
教学方法:点拨法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一、“十七年”戏剧文学的发展P47(一)现代话剧的发展简况1.文明新戏时期话剧是一种西方的戏剧形式,19世纪末由在上海的西方侨民引入中国。
1907年中国留日学生李叔同、欧阳予倩等人组织的春柳社被看作是最早的话剧团体。
他们演出的这种不同于传统戏曲,而主要适应于现代文明需要的西方戏剧形式,被称为"文明新戏"或"文明戏"。
1910年由任天知发起,有汪仲贤、欧阳予倩、陈大悲参加的进化社是我国第一个职业性的新剧团体,他们以"知天派新剧"为旗号,创造了中国现代话剧早期的创作与演出模式:强调现场的宣传作用,强调演员的即兴表演(采用"幕表制",即不用剧本,只用演出提纲)。
这种具有"街头剧"特点的"广场戏剧"随着辛亥革命的失败而衰落。
1914年,现代话剧又出现了一个以现代大都市上海为中心、以职业化与商业化为特色的"甲寅中兴",其中,以郑正秋导演的《恶家庭》为代表的家庭剧风行一时,并创造了文明新戏的最高票房纪录。
也正是由于文明新戏的商业化倾向,过于迁就小市民的欣赏趣味,以及艺术上的粗糙和演员的堕落,终于失去了观众。
2.爱美剧时期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后,特别是1917年的文学革命开始后,新文学作家和理论家们一面更加猛烈地批判传统旧戏,一面竭力提倡西洋新戏。
1920年秋,原著名的文明戏演员汪仲贤在上海主持演出的萧伯纳的名剧《华伦夫人之职业》意外失败后,1921年,著名的文明戏演员汪仲贤在上海主持演出萧伯纳的名剧《华伦夫人之职业》意外失败后,与沈雁冰、陈大悲、欧阳予倩、熊佛西等发起成立了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话剧团体"民众戏剧社",同时出版了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专门的戏剧刊物《戏剧》月刊。
为避免重蹈文明新戏职业化与商业化的覆辙,他们大力提倡非营业性质的爱美剧(爱美,即Amateur的译音,意为"业余的"、"非职业的")。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天津南开学校、北京清华学校为代表的学生业余演剧活动形成了一个高潮。
3.小剧场运动时期小剧场运动起源于19世纪末的法国"自由剧场"的艺术实验活动,后风行于欧美与日本,是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戏剧取代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戏剧,从而占据剧坛主导地位的一次戏剧革新运动。
中国的小剧场运动以爱美剧的形式进行艺术实验,建立起不同于文明新戏的话剧体制,其核心是以"导演制"取代"明星制"。
小剧场运动剧本创作的重视,培养了田汉、丁西林等著名的剧作家。
胡适模仿易卜生的《娜拉》创作的《终身大事》是现代话剧最早的创作剧本。
创造社的郭沫若和田汉都是当时最有影响的以"诗人写剧"而著称的剧作家。
与当时现代话剧多以悲剧和多幕剧为主的情况不同,丁西林则创作出了在艺术上十分成熟的独幕喜剧。
小剧场运动以爱美剧形式进行过各种艺术实验,建立了不同于文明新戏的话剧体制,其核心是以"导演制"取代"明星制"。
4.左翼戏剧运动时期1927年"大革命"的失败,激发起了1928年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兴起。
1929年秋,上海艺术剧社成立,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无产阶级戏剧"(或称"新兴戏剧"、"普罗戏剧")的口号,1930年8月,又联合辛酉、南国等剧社成立了上海剧团联合会,后改为中国左翼剧团联盟、中国左翼剧作家联盟,成为30年代最为有名的"左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重要力量,他们掀起的左翼戏剧运动,也成为30年代最有声势的左翼文艺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左翼戏剧运动以提倡"戏剧的大众化"为特色,在各个领域向着"广场戏剧"的方向发展,在工厂建立有工人剧团(蓝衣剧团),在农村有熊佛西以"露天剧场"的形式实验的"农民戏剧",在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中建立有八一剧团,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又有"国防戏剧"的提倡。
这时期成就最大的剧作家是《回春之曲》和《农村三部曲》(《五奎桥》、《香稻米》、《青龙潭》)和作者田汉和洪深。
5.剧场戏剧时期剧场戏剧(即"大剧场"演出)以职业化和营业性为特点,是中国话剧从业余走向专业的标志,也是中国话剧从幼稚期走向成熟期的标志。
其必备条件有二,一是必须是一种艺术,二是必须有票房号召力。
而成功的关键则在于剧本的创作。
人们认识到这一点,是从1929年开始的,但真正得以实现则是在1934年曹禺的处女作《雷雨》面世之后,这就是《雷雨》对现代话剧的特殊贡献:达到了文学性与舞台性、艺术性与欣赏性的高度统一。
剧场戏剧的重要作家除曹禺外,还有夏衍、李健吾等。
6.广场戏剧时期1937年抗战爆发后,中国话剧再次向"广场戏剧"倾斜,并出现了三次高潮。
一是抗战初期,组织救亡演剧队(抗敌演剧队)分赴各地成为当时戏剧演出的主要形式,其演出形式主要有街头剧、广场剧、活报剧、茶馆剧、游行剧、谐剧等多种样式,其中,被称为"好一计鞭子"的《放下你的鞭子》、《三江好》、《最后一计》最为有名。
二是抗战中期,以延安为中心的敌后根据地(即"解放区"),以秧歌剧和民族新歌剧以形式的广场戏剧最为活跃,其中,秧歌剧的代表有《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等,民族新歌剧的代表则是《白毛女》以及《赤叶河》、《刘胡兰》等。
三是解放战争时期,随着反内战、反饥饿的全国性学生运动热潮的高涨,具有极强的政治的广场活报剧成为当时戏剧的主要形式。
这时期,职业剧作家创作的作品,陈白尘的《升官图》、吴祖光的《捉鬼传》、宋之的的《群猴》、瞿白音的《南下列车》等,都具有广场戏剧的特点,也是学生剧团经常演出的剧目。
7.剧场戏剧再兴时期在广场戏剧不断掀起高潮的同时,在大后方(以及沦陷区)剧场戏剧在大中城市也继续得到繁荣,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历史剧的创作繁荣,主要代表有郭沫若的战国史剧、阳翰笙的太平天国史剧、阿英的南明史剧等。
二是知识分子题材创作的繁荣,主要代表有夏衍的《法西斯细菌》、《天涯芳草》,以及宋之的的《祖国在召唤》、陈白尘的《岁寒图》、袁俊(张骏祥)的《万世师表》、于伶的《长夜行》、吴祖光的《风雪夜归人》、田汉的《丽人行》等。
三是讽刺作品的繁荣,主要代表有陈白尘的《结婚进行曲》、《升官图》,以及老舍的《残雾》、丁西林的《三块钱国币》、《妙峰山》、袁俊的《小城故事》、《边城故事》、《山城故事》等。
此外,沦陷区以《秋海棠》为代表的"市民化"戏剧创作和演出也呈现出畸形的繁荣态势,正好与后来解放区戏剧的"农民化"形成了鲜明的两极化倾向。
(二)“十七年”戏剧文学的发展概况1、1949-1952:旧剧改革,戏剧走向现代化P48 川剧《秋江》、京剧《将相和》、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评剧《刘巧儿》(王雁等)、《小女婿》(曹克英等)、沪剧《罗汉钱》(宗华等)、越剧《父子争先》(野鹤)等则是其中的佳作2、1953-1957:“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第一个高潮,用传统的戏剧形式表现新的时代主题P48 老舍《龙须沟》是当代话剧的开山之作夏衍话剧《考验》:反映工业建设安波话剧《春风吹到诺敏河》:表现农村农业合作化海默《洞箫横吹》、杨履方《布谷鸟又叫了》、孙芋《妇女代表》:反映农村现实生活陈其通话剧《万水千山》:表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英雄壮举陈静改编的昆曲《十五贯》3、1957-1960:大跃进和浮夸风的泛滥,作家开始转向历史剧的创作话剧:《蔡文姬》(郭沫若)、《茶馆》(老舍)、《关汉卿》(田汉)、《胆剑篇》(曹禺)歌剧:《红霞》(石汉)、《红鹰》(陈京风)京剧:《穆桂英挂帅》(陆静岩、袁韵宜改编)、《白毛女》(马少波、范钧宏改编)沪剧:《星星之火》(宗华)4、1960:戏剧文学创作的第二个高潮:新编历史剧P49京剧:《海瑞罢官》(吴晗)、《谢瑶环》(田汉)昆曲:《李慧娘》(孟超)京剧现代戏:《红灯记》《芦荡火种》《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歌剧:《洪湖赤卫队》、《江姐》(阎肃)、《刘三姐》(三)“十七年”戏剧文学的总体特征 P49坚持现实主义创作的传统为主流,既继承民主主义时期的现代性追求,延续反映真实人生的戏剧精神,又有政治强行介入,将戏剧沦为政治斗争工具的流弊;现代戏的创作几乎普及所有剧种;戏剧主题开始呈现多样化态势;戏剧艺术形式为表现现代主题开始了有益的革新和成功尝试。
(四)老舍《茶馆》1、内容简介在满清王朝即将灭亡的年代,北京的裕泰茶馆却依然一派“繁荣”景象:提笼架鸟、算命卜卦、卖古玩玉器、玩蝈蝈蟋蟀者无所不有。
年轻精明的掌柜王利发,各方照顾,左右逢源。
然而,在这个“繁荣”的背后隐藏着整个社会令人窒息的衰亡:洋货充斥市场、农村破产、太监买老婆、爱国者遭逮捕。
到了民国初年,连年不断的内战使百姓深受苦难,北京城里的大茶馆都关了门,唯有王掌柜改良经营,把茶馆后院辟成租给大学生的公寓,正厅里摆上了留声机。
尽管如此,社会上的动乱仍波及茶馆:逃难的百姓堵在门口,大兵抢夺掌柜的钱,侦缉队员不时前来敲诈。
又过了三十年,已是风烛残年的王掌柜,仍在拼命支撑着茶馆。
后来日本投降了,但国民党和美帝国主义又使人民陷入了内战的灾难。
吉普车横冲直撞,爱国人士惨遭镇压,流氓特务要霸占王掌柜苦心经营了一辈子的茶馆。
王利发绝望了。
2、《茶馆》的艺术特色 P50-51(1)新颖而具有高度艺术概括力的戏剧结构(2)戏剧语言独具特色:风格精炼传神;人物语言个性化、动作化;浓郁的京味;幽默含蓄(3)成功塑造了众多人物形象,如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等二、京剧现代化与样板戏的产生把传统的京剧改编为现代戏开始于1958年,至1964年形成一个高潮,这正是中国激进主义思潮涌起、膨胀的一个时期。
1、京剧现代戏产生产的政治背景和文化语境P224-2251956年5月,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这是一项开明的文化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