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技术概论(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周铁军讲课的记录)
《建筑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建筑概论》课程教学大纲Introduction to Architecture一、课程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研究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基本设计原理和建筑构造。
(二)能力目标:初步掌握房屋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建筑构造的基本知识,以便充分了解建筑师的设计意图。
(三)素质目标:掌握房屋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建筑构造的基本知识。
— 1 —三、基本要求(一)了解建筑师的设计意图。
(二)理解民用建筑剖面及立面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理解民用建筑的构造组成以及建筑构造的设计原则;理解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基本设计原理和建筑构造。
(三)掌握建筑的墙体与基础、楼梯、楼地层、屋顶、门和窗的构造;掌握工业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民用建筑平面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房屋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建筑构造的基本知识。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绪论1学时第一节建筑的产生和党的建筑方针知识点:建筑的产生和党的建筑方针第二节建筑的分类知识点:建筑的分类第三节建筑的分级知识点:建筑的分级思考题:1.按建筑的使用性质,可分为哪几类?2.按主要承重结构的材料,建筑可分为哪几类?3.建筑物的耐久年限是如何划分的?建议教学方法:多媒体第一章房屋建筑识图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房屋建筑识图的一般知识1学时知识点:建筑物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部分的作用,一套完整的施工图包括的内容和各部分的用途,施工图中常用的六种符号。
第二节建筑总平面图0.5学时知识点:建筑总平面图的作用及它所包含的内容。
第三节建筑平面图0.5学时— 2 —知识点:建筑平面图的作用及它所包含的内容。
第四节建筑立面图0.5学时知识点:建筑立面图的作用及它所包含的内容。
第五节建筑剖面图0.5学时知识点:建筑剖面图的作用及它所包含的内容。
第六节建筑详图1学时知识点:外墙身详图的绘图比例、包含的主要内容,楼梯平面图和剖面图的内容和画法。
本章小结重点:建筑总平面图:总体布置的注意事项;建筑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等的定义及其做法。
《建筑概论》教学大纲
《建筑概论》教学大纲大纲说明课程代码:5 1 2 50 3 9总学时.40学时(讲课40学时)总学分25课程类别:必修适用专业•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预修要求:工程制图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建筑概论》谍程是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基本任务是硏究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基本设计原理和建筑构造。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初步掌握房屋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建筑构造的基本知识,以便充分了解建筑师的设计意图,并运用所学建筑知识与专业课相结合,以保证本专业毕业生完成在其专业范围内的各类工作。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1、学握民用建筑平血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理解民用建筑剖面及立面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3、理解民用理筑的构造组成以及建筑构造的没计原则;4、章握建筑的墻体与基础、•樓梯、•樓地层、屋顶、门和窗的枸造;5、掌握工业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6、理解和学握单层厂房的构造组成。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建议:以课堂教学为主,辅以习题课、课堂讨论等形式;同时,要运用习题课和课堂讨论等方式讲解有关垂点和难点的章节,通过在谍堂上对建筑设计宾型实例进行提问、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质豈.另外,要布置一定量的作业。
通过布置适量的作坐以提高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大钢的使用说明:本大纲适用于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本科教学。
大纲正文第一章民用建筑设计学时:4学时(讲课4学时)本章讲授要点:建筑的构成旻素、•建筑物的耐火等级、建筑的模数协调统一标准、建筑设计的内容和设计阶段的划分。
重点;建筑物的耐火等级、建筑的模数协调统一标准.第一节概论第二节建筑的构成旻素学时::2学时(讲课第三节 建筑设计的内容和程序 第四节建筑设计的要求和依据 习题:4道复习思考■题题第二章建筑平面设计 学时z 6学时(讲课6学时)本章讲授要点:建筑平面设计的内容、主妥使用房间的设计、辅助便用房间设计、交 通联系部分的设计-建筑平面的组合设计。
建筑技术概论001
• 拱顶部分的荷重经柱墩传至地面,其水平向外的推力则由飞券和 飞扶壁来平衡。
第一章、历史的视角
第四节:德国的木桁架建筑
在德国的小城镇和乡村,经常可以看到墙壁 为格子状的老房子。粗粗一看,会误以为 那些木格子只是一种装饰图案,其实不然。 这些裸露于外墙的木架构成或简洁或繁复 的几何图案,看起来赏心悦目,但是木架 的更重要的作用在于构成整座房屋的框架。 这种房屋叫做木桁架建筑。
飞券结构产生,它支撑结构的重量,使墙 变薄,窗可以在墙上任意设置。教堂内部 修长的柱子一直通上不可思议的高度,朦 胧的日光透过饰有彩色花纹的天窗玻璃照 射进来,这一切使人感到恍如远离尘世。
• 哥特式建筑的基本特征,是结构上使用飞券、尖拱与 加勒穹顶。
• 拱门和加勒穹顶将每一跨度内的垂直荷载都集中于简 单的几个点上,这样就可以用柱子作为主要的承重结 构。 • 与主结构分离的飞券,支撑着结构的侧向荷载。承担 荷载的厚重墙体变得多余,柱子之间可以自由的设计 成窗户。
• 继水晶宫之后,1889年的巴黎世界博览会让人们领略到了当时最 大的跨度与最高的高度。机械馆巨大的门形框架,铰接于基础和 顶部,跨度达到了空前的120米。高度上的冠军当然是埃菲尔铁塔 (Eiffel Tower),达324.8米,迄今仍耸立在巴黎的中轴线上。
• 但是当时孔塔曼(Victor Contamin) 与艾菲尔(Gustave Eiffel)却受到了 严厉的批评,很多人认为他们所建造 的钢铁怪物只能用愚蠢来形容。 • 以《项链》而闻名的小说家Guy de Maupassant(莫泊桑),据说就时常 在铁塔的二楼吃饭,他的理由是:在 这里是唯一看不到铁塔的地方。而且 在莫泊桑的小说中,很多人物也不喜 欢铁塔。 • 只是由于铁塔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在 无线电通讯联络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才使反对呼声逐渐平息。
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建筑施工技术教案
1、 土的工程分类;2、基坑(槽)土方量计算。3.方格网计算; 4、集水坑降水、轻型井点降水的设计和施工;
教学难点
1.方格网的计算方法;2.边坡支护方法;3、掌握填土压实质量的 检查方法;4、流砂治理;
土方工程
第一节 概述
课
一、土方工程的施工特点
堂
工程量大、施工工期长、施工条件复杂、劳动强度大,受气候、水文、地质等影响较大,难以
种植
土
20
0.80
天然湿度 黄土
12~17
0.85
一、二 一般 类土 土
10
0.90
三类 土
一般土
50.Βιβλιοθήκη 5砂 土50.95
干燥坚实 黄土
5~ 7
0.94
5
四、场地设计平面的确定 场地平整就是将自然地面改造成人们所要求的平面。场地设计标高应满足规划、生产工艺及
运输、排水及最高洪水水位等要求,并力求使场地内土方挖填平衡且土方量最小。
第三节 施工准备与辅助工作
一、施工准备
1. 场地清理
2. 排除地面水
3. 修筑临时设施
二、土方边坡与土壁支撑
(一) 土方边坡
(二) 土壁支撑
三、土方工程施工排水与降低地下水位
(一) 明排水法
采用截、疏、抽的方法排水,如集水井降水;
1. 流砂产生的原因;
2. 易产生流砂的土
3. 管涌现象
4. 流砂的防治办法;
分天然密度和干密度。土的天然密度,指土在天然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它影响土的承 载力、土压力及边坡的稳定性。土的干密度,指单位体积土中固体颗粒的质量;它是用以检验填土 压实质量的控制指标。
2.土的可松性与可松性系数 土具有可松性。土的可松性是指在自然状态下的土经开挖后组织被破坏,其体积因松散
《建筑技术概论》课程教学大纲-3页word资料
《建筑技术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建筑技术与实践课程编号:学时数:32学时课程性质:必修课学分数: 2学分一、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与掌握我国注册建筑师考试科目设置与考试大纲的基本要求,促使学生正确认识作为注册建筑师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在建筑设计实践中注重对技术等相关知识的积累。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根据我国注册建筑师考试科目设置与考试大纲的基本要求,针对学生“设计前期”、“场地设计(知识)”及“设计业务管理”方面知识的不足,以此为教学中心内容;针对学生对“场地设计”、“建筑方案设计”和“建筑技术设计”考试内容与形式不了解,重点讲解三门设计作图题考试的内容与解题方法,分析比较注册建筑师考试与建筑设计实践的差异。
课程具体内容如下:1.课程概述A.一级注册建筑师考试大纲的内容B.一级注册建筑师考试各科目考试题型及时间安排C.一级注册建筑师考试相关规范、标准及主要参考书目D.一级注册建筑师资格考试的申报条件2.设计前期工作A.设计前期的基本工作B.场地选择C.土地的使用与开发D.建筑策划3.场地设计A.场地设计的任务B.场地设计的工作内容C.场地设计的基本原则D.场地地理特征E.场地总平面布局F.道路及停车场G.工程规划H.场地设计的指标控制4.场地设计(作图)A.场地设计作图简述B.场地竖向设计C.场地设计作图——例题题解与分析D.场地设计作图——试题答卷与分析5.建筑方案设计与建筑技术设计A.建筑方案设计的内容与要求B.建筑技术设计的内容与要求C.考试注意事项分析D.气泡图与建筑功能分析E.建筑方案设计例题与分析F.建筑剖面与节点设计G.建筑设计方案中的建筑结构布置H.消防、空调与电气布置I.无障碍设计J.技术设计例题与分析三、课程要求1.课程讲授教学期间,要求学生认真细致研究建筑设计规范。
2.将所学的内容与建筑设计工程实践对比,积极思考,分析差异,积累只是。
四、教学方式多媒体课堂教学为主,部分设计作图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参与互动讨论。
建筑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建筑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050061课程名称:建筑学概论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of Architecture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学时:36学分:2.0适用对象: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学生考核方式:考试先修课程:建筑力学、传热学。
二、课程简介中文简介:是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学科基础课,是对建筑基本知识感兴趣的同学开设的。
本课程是学习专业课前必须要学习的一门基础课,特别是学习建筑方面的供热、通风与空调所必须选修的基础课。
英文简介:this course as a required course is set for the students of building environment and apparatus specialty, which is studied necessarily for students before studyding other professional courses, especially for specialty of heating, ventil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该课程为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关于专业领域的入门课程。
其基本目的是培养学生对建筑的含义和属性、建筑历史、建筑设计以及建筑与暖通空调之间的关系有一完整而系统的认识,使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的学生把握住专业的学习方向,以利于今后更好地学习和从事建筑学与城市规划学的学习和研究。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认识建筑(一) 目的与要求了解建筑的概念。
掌握建筑构成的基本要素、建筑物的分类。
基本掌握建筑等级的划分。
(二) 教学内容第一节建筑和构成建筑的基本要素1、主要内容:建筑、建筑基本要素。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建筑的定义、建筑三大基本要素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第二节建筑发展概况1、主要内容:中外建筑在奴隶时期、封建时期、现代的特征和发展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中国园林、古希腊、古埃及、古罗马建筑特点和代表作。
建筑技术系列课程创新建设与实践
下 的公 共基 础课 , I 口径 培养 目标 下 教育对 象 共性 与个 性需 求 、 课 时与 大 临宽 小
信 息量 的矛 盾 。第二 , 材建 设 面临基 础性 内容 与 先进教 学 手段 、 教 快速 更新 的技
术 信息 、 富驳 杂 的媒 体 来 源 的 矛盾 , 学 目标 易 与实 践 产 生 脱 节 。第 三 , 建 丰 教 “
建 筑 技 术 系列 课 程 建 设 围绕 教 学 内容 和培 养 目标 , 设的共性问题 。针对不同学科对专业课程的具体要 对核 心 内容进 行不 同层 次 的合 理 划 分 和组 合 , 满 建立 系列 课 程 的树 状 有 机 结 构 , 系列 精 品 课 程 梯 求 , 在
级建 设 的推 动 下 , 现 教学 内容 的有 机 整 合 和 课程 足具 体课 程建 设 的爪 . 实 陛要求 。丰 富 的理 论层 次和 实
精 品化建 设 推动课 程 体系 的建 设 , 整合 高 素 质 团 队和 推 进 多层 次 教材 的 同步 建 设, 创建 建筑 技术 开放 式 和互 动式 实践 教学平 台建设 , 使课 程建 设进 入 可持续 发 展轨 道 , 为解 决大 学科 背景 下课 程建设 的共性 与 个性 问题 提供 了借 鉴 。
筑 即艺术 ” 的片 面 观念 使课 程设 置 中技 术类 课 程 与 设计 类 课 程 缺 乏互 动 , 识 知 性 的单 向灌 输严 重制 约 了学生 创新 能 力 的 培 养 。实 践证 明 , 科 问的条 块 分 割 学 和 因循 守 旧的教 育模 式是 建筑 技术 教育发 展 中的 障碍 。 面对 建 筑技 术教 育所 面 临 的新 挑 战 , 庆 大学 建 筑 技 术教 学 教 育改 革 课 题 重 组带 领整 个 教学 团 队总结 教学 经验 , 已有课 程 建设 成果 基础 上 , 过 主干课 程 在 通
建筑技术概论总结汇总
建筑技术概论总结蔡岢铮11072218建筑技术概论总结我是一名转专业的同学,学了一年的设计课之后,修了王老师的这门建筑技术概论的这门课,这门课以百科全书的形式介绍了建筑技术的形成,包括:设计媒体技术、建筑构造,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建筑物理,绿色建筑与生态环境,建筑设备,建筑防灾、减灾,智能建筑以及建筑技术发展对策。
本书全面分析阐述了目前以及今后一段时期内建筑技术发展的总体趋势。
感觉实实在在的让我学到了一些东西。
王老师这门课主要讲的是建筑在建造过程中的实际操作问题,比如说玻璃幕墙的安装,残疾人设计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建筑的防火问题,防震问题等等一系列的实际问题,让我对包裹在华丽的外观之中的建筑技术本身有了一定的了解,让我明白了,作为一名合格的建筑师,不仅要解决建筑设计外观的问题,还要懂得建筑技术上的问题,要会处理很多工程建造中的实际问题。
具体技术概论方面,主要由以下一些内容1建筑物的等级分耐久等级、耐火等级、工程等级三部分一级:耐久年限为100年以上,适用于重要的建筑和高层建筑。
二级:耐久年限为50~100年,适用于一般性建筑。
三级:耐久年限为25~50年,适用于次要性建筑。
四级:耐久年限为15年以下,适用于临时性建筑2建筑物分类(一)按使用性质(使用功能)分类1.民用建筑(住宅、办公、科教、商业)2.工业建筑(工业厂房)3.农业建筑(种子库、拖拉机站)(二)按建筑物层数分类1.高层建筑(≥10)12层:小高层建筑2.多层建筑(4~9)3.低层建筑(1~3)3建筑物构造组成:基础墙(或柱) 楼板和地面层楼梯屋顶门窗阳台雨篷台阶烟囱4砖混结构建筑常用参数1.开间:2100、2400、2700、3000、3300、3600、3900、4200mm2.进深:3000、3300、3600、3900、4200、4500、4800、5100、5400、5700、6000mm3.层高:2700、2800、2900mm5建筑模数1.基本模数:基本模数的数值规定为100mm,符号为M,即1M=100mm。
《建筑技术概论总结》课件
不仅是透明的材料,还有保温、隔热、隔音等功 能。
3
碳纤维
轻质、高强度,用于增强复合材料和特殊结构。
建筑材料的发展趋势
环保可持续
如使用回收材料、发展绿色建 材。
智能化
如自适应调节温度、光线的建 筑材料。
多功能集成
如同时具备保温、装饰、结构 功能的材料。
3D打印
个性化定制、减少废料、提高 生产效率。
技术、建筑设备技术等。
详细描述
建筑技术是涵盖了建筑设计、施工、维护等多个方面的技术和方法的总称。它涉及到建 筑物的结构、外观、功能和性能等多个方面,是建筑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根据应用领域 和特点,建筑技术可以分为多个类别,如结构技术、建筑材料技术、建筑设备技术等。
这些类别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建筑技术的完整体系。
建筑技术与建筑业的关系
总结词
建筑技术与建筑业密不可分,相互促进。建筑技术的 发展推动了建筑业的进步,而建筑业的需求也促进了 建筑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完善。
详细描述
建筑技术与建筑业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建 筑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建筑业的进步。新技术的应用可以 提高建筑的性能和寿命,降低成本和能耗,从而推动建 筑业的发展和进步。另一方面,建筑业的需求也促进了 建筑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完善。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人们对建筑的需求越来越高,这促使建筑技术不断更新 换代,以满足市场需求。因此,建筑技术与建筑业是相 互促进、密不可分的关系。
建筑技术的发展历程
要点一
总结词
建筑技术的发展历程是一个漫长而不断进步的过程。随着 社会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建筑技术也不断创新和完善。从 传统的木结构和石结构到现代的钢结构、混凝土结构和组 合结构,建筑技术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人类智慧和文明的进 步。
建筑技术概论知识点
第一章:1.建筑的构成要素包括:功能要素、物质技术要素和空间要素2.建筑技术,就是以合理、有效、满足人居住舒适为原则,通过对建筑的限定,为人创造一个舒适并与自然和谐的生存环境3.建筑,是由墙体、楼地层、屋顶、门窗、电梯和基础6部分构成的。
遵循一种逻辑、法则和模式,构成了各种体系;建筑构成的体系有:结构体系、墙体系、设备电气体系、环境体系、能源体系、智能网络体系4.建筑功能要求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人类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而日益复杂化5.建筑材料、结构、施工技术和建筑设备是建筑的物质技术要素6.功能要求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功能要求都需要有相应的结构方法来提供与功能相适应的空间形式。
例如,为适应蜂房式的空间组合形式,可以采用内隔墙承重的梁板式结构;为适应空间灵活划分的要求,可以采用框架承重的结构;为求得巨大的室内空间,则必须采用大跨度结构7.建筑材料的特性包括以下五种:物理特性、力学特性、化学特性、使用特性、加工特性8.建筑材料的功能包括结构功能、装饰功能、保护功能、室内环境调节功能9.通常将水泥、钢材及木材称为建筑工程三大材料10.建筑施工技术的核心是研究确定分项工程的施工方法11.钢筋混凝土是现代高层和超高层建筑的基础工程和主体的基本结构材料12.建筑空间,是人们利用一定的物质材料从自然空间中构成的,但一经构成之后,这种空间就改变了性质——由原来的自然空间变为人造空间13.构成建筑空间主要服务于两重目的:其一,是为了满足一定的功能使用要求;其二,是要满足一定的审美要求14.建筑功能是建筑的目的,是主导因素,它对物质技术要素和建筑空间要素起决定作用,不同的功能,要求选择不同的结构形式,也会产生不同的建筑造型15.建筑技术构成的条件必须满足:经济条件、技术条件、功能条件、建筑的用途和规范法规16.建筑室内气候指的是由空气湿度、气流以及壁面的辐射热等综合组成的一种室内环境,它是建筑环境科学重要的研究对象之一17.微气候是指在建筑物周围地面上及屋面、墙面、窗台等特定地点的风、阳光、辐射、气温与湿度条件18.近年来,人们更加感到研究室内空气质量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其原因有:(1)室内环境是人们接触最频繁、最密切的环境之一,室内空气质量的优劣能够直接关系到每个人的健康;(2)室内污染物的来源和种类日益增多,人们在室内接触有害物质的种类和数量比以往明显增多;(3)建筑物密闭程度的增加,使得室内污染物不易扩散,增加了室内人群与污染物接触的机会19.空调系统导致不良建筑综合症(SBS)的主要途径:(1)新鲜空气量不足;(2)空调系统新风采集口受到污染;(3)过滤器失效;(4)气流组织不合理;(5)水致空气污染;20.建筑室内物理环境包括建筑热工环境、建筑光环境、建筑声环境,以人的视、听、触觉为基础,利用建筑的墙体、顶棚、地面,进行建筑保温、隔热、防潮、建筑节能、厅堂音质、噪声控制、天然采光和人工照明的设计,为人们提供一个良好、舒适的室内物理环境21.绿色建筑设计的原则和方法:(1)建筑与自然共生;(2)应用减轻环境负荷的建筑节能新技术;(3)循环再生型的建筑材料;(4)创造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5)使建筑融入历史或地域的人文环境22.建筑绿化,是指用花、草、树、木等植物在建筑的内部及外部空间进行绿化配置,由此来改善和美化建筑环境23.建筑绿化分为人工绿化和天然绿化24.建筑绿化的功能与作用:(1)改善建筑是内外环境,净化空气、防止污染、调节气温、减少噪音;(2)满足人们的使用及观赏功能;(3)丰富建筑的表现力25.图纸是工程师们进行交流的语言,也是承载着设计思想的媒介第二章1.建筑的设计媒介是建筑作品的表达途径2.建筑的设计媒介从形式上大体可分为三类:文字、图纸和模型3.语言和文字是最基本的建筑设计媒介技术,最常见的建筑设计说明文字是设计说明4.从内容上,图纸可以分为设计图和表现图5.用模型表达建筑设计是最直观有效的方法6.清代的“工部营缮所”设“样房”和“算房”,其中“样房”负责拟草图、绘制按比例的施工图和制作模型7.宋代的“界画”就是当时的建筑图8.室内外表现图一般采用的比例尺度在1:500~1:50之间9.陶土、木材、纸这些传统建筑模型制作材料外,玻璃、塑料等工业产品被广泛运用到建筑模型制作上10.设计总说明的内容:(1)工程设计的主要依据,包括项目立项文件、土地使用权属证明、场地红线图及有关规范和文件;(2)工程设计的规模、范围和概况11.AutoCAD是成熟的专业绘图软件12.3dMax是功能强大的三维动画制作软件13.Photoshop是图片编辑处理软件第三章建筑材料1.建筑材料,是指在建筑工程中所应用的各种材料的总称,它所包含的门类和品种极多,一般将水泥、钢材、木材称为一般建筑工程的三大材料2.按照材料的化学组成成分,可以将建筑材料分为无机材料、有机材料和复合材料。
《建工概论教案》
《建工概论教案》一、课程简介《建工概论》是建筑工程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主要介绍建筑工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建筑工程的分类、特点、设计原则和施工方法,掌握建筑材料、结构、设备和建筑美学的基本知识,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从事建筑工程工作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建筑工程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
2. 掌握建筑材料、结构、设备和建筑美学的基本知识。
3. 了解建筑工程的设计原则和施工方法。
4.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内容第一章:建筑工程概述1.1 建筑工程的定义与分类1.2 建筑工程的特点与发展趋势1.3 建筑工程的基本组成第二章:建筑材料2.1 概述2.2 常用建筑材料的特点与应用2.3 建筑材料的检验与选择第三章:建筑结构3.1 概述3.2 常用建筑结构类型及特点3.3 建筑结构设计原则及方法第四章:建筑设备4.1 概述4.2 常用建筑设备及其工作原理4.3 建筑设备的选型与安装第五章:建筑美学5.1 概述5.2 建筑美学的原则与方法5.3 建筑造型与空间设计四、教学方法1. 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2. 利用多媒体课件、模型等教学辅段,增强教学效果。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课堂发言,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评的40%。
2. 期中考试:包括理论知识测试和案例分析,占总评的30%。
3. 期末考试:包括理论知识测试和实践操作,占总评的30%。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建工概论》,作者:,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日期:2024年。
2. 辅助教材:《建工概论案例分析》,作者:,出版社: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日期:2024年。
3. 多媒体课件:包括建筑工程图片、视频、动画等。
4. 建筑模型:用于直观展示建筑结构、设备和空间设计等。
5. 网络资源:相关建筑工程案例、新闻、论文等。
2014级城市规划建筑技术概论复习提纲
复习提纲绪论和第一章建筑技术科学是城市规划和建筑学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的,与建筑师工作有关的,与建筑及其学科发展有关的科学技术知识。
一方面为了掌握将来作为建筑师工作时必需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提高自身对建筑的认识和修养。
1.理解建筑设计的技术内涵部分;建筑的基本属性时空性:依实构虚,应时而存。
形实与虚空的统一:建筑的存在、实用和审美都有时间性技术性:依技术而为,物质为保障艺术性:既为实用对象,又是审美对象民族性和地方性:地域特色,民族审美历史性和时代性:文化载体,铭刻历史建筑功能要求的物质空间与社会文化的形象载体的结合。
由人工建造的具有能“容纳”人类在其间生活所需空间的围蔽物。
汉语建筑包含以下三种涵义,分别对应于英语中的:building,建筑物的统称,是指建筑的实体、个体及其功能性、体现建筑的物质属性construction,营造或者施工architechture,设计与建造房屋的科学与艺术,是指一种概念、集合及其艺术性、体现建筑的人文属性建筑一词来自日本(清末学习日本,京师大学堂照搬日本大学的专业,土木工学与建筑学就是两大工艺学科)。
2.理解建筑的构成要素;功能功能、物质技术因素、建筑空间要素;建筑功能要求的物质空间与社会文化的形象载体的结合。
由人工建造的具有能“容纳”人类在其间生活所需空间的围蔽物。
建筑的构成因素:·满足人类在其间活动的空间几何特征:形状、尺寸、方位、位置及相互关系等;·形成人类审美感觉的空间艺术特性;·建筑的社会经济属性:国民经济、投资、人口、土地、资源、能源、环境、生态、城市、产业、交通、政策、法规、管理、文物保护、文化传统等。
·“围蔽”建筑空间的物质实体:组成物质实体的建筑材料;保持建筑空间,承受和传递荷载的建筑结构———建筑的“骨骼”;“贴附”在“骨骼”上的建筑围护层和装修、装饰:建筑结构的保护层;建筑空间的防护层(防水、防潮、保温、隔热、隔声、采光);满足使用要求和审美要求的饰面层(地面、墙面、顶棚);用以建筑室内外空间之间“沟通”的门和窗。
建筑技术概论总结
2 钢筋混凝土结构
优点:造价较低,材料来源丰富,可浇注成各种复杂断面形状, 可以组成多种结构体系;可节省钢材,承载能力较高,经过合 理设计,可获得较好的抗震性能。 缺点:构件断面大,占据面间大,自重大
广州广东国际大厦(63层,200.18m) 底层柱尺寸已达1.8*2.2m
预应力的定义:在结构承受外荷载之前,预先 对其在外荷载作用下的受拉区施加压应力,以 改善结构使用性能的这种结构形式称之为预应 力。
1-2混合结构房屋的墙体布置
方案 (二)纵墙承重方案 (三)纵横墙承重方案 (四)内框架承重方案
(一)横墙承重方案
1受力特点: 主要靠横墙支撑楼板 横墙:承重 纵墙:维护、分隔、维持横 墙的整体作用、承担自身 重量 2.优点: (1)横墙较密,房屋横向 刚度大,整体刚度好 (2)外纵墙立面处理方便, 可设较大洞口 3.缺点:横墙较密,房间 布臵不灵活 4.使用范围:宿舍、住宅
我国的6个地震活动区 1。台湾及其附近海域地震区 2。喜马拉雅山脉地震活动区 3。南北地震带(北起贺兰山,向南延伸至六盘山, 穿越秦岭,沿川西至云南省,地质构造复杂,有一系 列大断裂带、断陷盆地。) 4。天山地震活动区 5。华北地震活动区 6。东南沿海地震活动区
4-2 震源、震中和地震波
震源:地震发生的部位。不是一个点。 震中:震源正上方的地面位臵。附近地面运动最强烈,极震 区。 震源深度(h):震源到地表的垂直距离。 h <70km 浅源地震 h=70-300km 中源地震 h>300km 深源地震 地震波:由震源释放的能量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波叫地 震波。 体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波 面波:只在地表面传播的波。是体波经多次反射、折射后在地表 形成的次生波。
周军建筑工程课程设计
周军建筑工程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建筑工程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概念,如建筑结构、材料选择、空间布局等。
2. 使学生了解我国建筑工程行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熟悉相关法律法规。
3. 帮助学生掌握建筑工程设计中的关键参数和计算方法,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CAD等软件进行建筑平面图、立面图绘制的能力。
2. 提高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能在项目中进行有效分工与合作。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初步的建筑工程设计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建筑工程专业的热爱,激发学习兴趣。
2.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发展。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关注工程质量、安全和社会责任。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旨在使学生在掌握建筑工程设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具备以下具体学习成果:1. 能够独立完成小型建筑工程设计方案,包括平面图、立面图等。
2. 能够针对具体项目进行合理的结构选型、材料选择和空间布局。
3. 能够在团队项目中发挥自身优势,与他人共同完成设计任务。
4. 能够关注建筑工程领域的最新发展,具备持续学习和自我提升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紧密结合教材,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
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建筑工程设计基本原理:介绍建筑结构、材料选择、空间布局等基础知识,对应教材第一章。
2. 建筑工程设计流程与方法:详细讲解设计流程、设计方法和设计规范,对应教材第二章。
3. 建筑平面图与立面图绘制:教授CAD等绘图软件的使用,以及平面图、立面图的绘制技巧,对应教材第三章。
4. 建筑结构选型与材料应用:分析各类建筑结构的特点及适用场景,探讨材料的选择与应用,对应教材第四章。
5. 建筑工程设计实例分析:选取典型实例,分析其设计原理、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对应教材第五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技术概论1)建筑的科学与理性科学与技术科学——科学是揭示人类获得关于自然界的各种知识活动,关于自然界各种运动形式的知识体系技术——技术是人类为满足社会需要和利用规律在改造和控制自然的时间中所创造的劳动手段、工艺方法和技能体系得总合(它们的相互关系是什么)建筑的层次性第一层次是建筑工程技术;第二层次是建筑学和建筑设计;第三层次是建筑文化艺术科学技术是建筑发展的基本动力科学技术也是一种文化形式,但作为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是建筑发展的基本动力科学技术与建筑的发展现代建筑时期,工业革命使科学技术从技术、功能、艺术三个层面影响了建筑,未来的建筑将在三个层面上得到极大的丰富:1.3.1建筑科学、建筑技术将为未来建筑的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1.3.2 建筑技术的发展不仅将再次改变建筑的功能,而且将更加注重建筑的效益。
1.3.3 建筑科学的发展将要求建筑有新的艺术表现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1.4高技术建筑——建筑中的科学与理性理性和非理性是建筑师进行建筑创作的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
2 高技术建筑的产生和发展2.1 高技术建筑的定义2.1.1高技术的定义高技术一次起源于美国,一般指当代最高强、最先进的技术。
高技术是指那些基本原理建立在最新科学成就基础上,并能形成较高的经济效益,具有较高增值作用,能向经济、社会各领域渗透的新技术。
2.1.2高技术建筑的定义高技术建筑是指那些使用和表现了高技术的建筑。
广义上讲,高技术包括战后现代建筑在设计中所有重理的方面。
2.1.3具体表现1)从本质上讲,指的是建筑中理性和科学的代表。
2)从形式上讲,高技术建筑热衷于运用和表现高新技术。
3)从时间上讲,特指工业革命以后建筑技术革命带来的建筑变革所产生的流派。
2.1.4高技术建筑的特征1)主张使用最新的材料,如高强钢、硬铝、塑料和各种化纤制品来制造重量轻、用料少,能快速与灵活的装配、拆卸和改建的结构与房屋。
设计上强调系统设计(systematicplanning)和参数设(parametric planning)。
2.3高技术建筑的发展高技术建筑的发展始终围绕一条主线,即科学技术对于建筑的影响。
工业革命以后,建筑技术主要有以下三次变革:1)第一次变革是材料技术和结构技术的变革。
2)第二次变革是设备技术的变革。
3)第三次变革是信息技术在建筑中的运用。
2.3.1现代建筑时期的高技术建筑现代建筑运动是建筑发展的重大里程碑,它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成果,为建筑的发展的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可以说,高技术建筑的许多理论、哲学基础设置建筑形式都能从现代建筑中找到渊源。
当时对于工业技术都抱有积极的态度,试图创造一个新世界。
2.3.2晚期现代建筑和高技派现代建筑时期之后,人们开始对现代建筑进行反思。
一些建筑师继承了现代建筑的理性思维,试图以新技术和对现代建筑的补充与完善来改变多层和高层的、用预制标准化构件装配成的“巨型结构”。
詹克斯在他的《高技之战:伴随着重大谬误的伟大建筑》一文中列出了“高技派”建筑的六大特征及主张:a.展示内在结构与设备;b.展示象征功能及生产流程;c.透明性、层次及运动感;d.明亮的色彩;e.质轻细巧的张拉结构;f.对科学技术文化的信仰2.3.3高技术建筑的蜕变高技术建筑的蜕变主要表现在设计理念上,一方面受后现代建筑的影响,历史和文脉受到空前的重视;另一方面,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建筑要求有新的形式,高技术建筑明显开始重视域环境的结合,重视文脉,从热衷于表现高技术建筑的形式转而更注重建筑本身的技术含量,希望把新技术应用到建筑当中时期功能更完善。
高技术建筑的蜕变,从文化角度看,主要表现为其情感化的倾向:从科学技术的角度看,主要表现为其生态化的趋势。
2.3.3.1高技术建筑的情感化1) 技术美学的内容从工业技术向信息技术转化信息社会里的高技术正渐渐向“不可视化”演变,它对建筑的直接影响,已不再是空间造型和功能组织关系,而是改变了建筑的内在中枢。
与早期通体遍布铆钉、充满钢铁力量感的机械风格不同,在继承了对金属材料、结构和构造做法忠实表现的观念外,更加强调发挥材料性能、结构和构造技术的特质,暴露机电设备,强调技术对激发设计构思的重要作用,将技术升华为艺术,并使之成为一种富于时代感的造型表现手段。
2)强调场所性的塑造高技术建筑自从出现以来便以其强烈的自我表现力在城市中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新景观,而探索它与环境的整体性、机能性,创造一种有活力的场所,则是当代高技术建筑寻求其情感表现得一个重要方面。
诺曼.福斯特设计的法国开利艺术馆即是极好的一例。
3)强调地域性的创造正如情感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语言表达,高技术建筑也可以通过高技术语义的表达来体现其对历史文脉的尊重,而挖掘地域技术以创造新的建筑形式也就成为高技术建筑的新的形式来源。
4)高技术的隐喻主义与象征主义高技术建筑的“隐喻主义”和“象征主义”追求一种对家住的“言外之意”的表达,而非简单的追求高技术表现主义激进的外观形式,注重与人的思想精神的交流来弱化高技术手法的排斥性。
使人们在联想的过程中形成对高技术建筑情感化的塑造。
2.3.3.2高技术建筑的生态化高技术的转变方向是它的生态化。
生态建筑立足于资源的节约在利用和循环生产等方面。
与其说高技术建筑的生态化建筑在技术的革新上,不如说建立在理念上的创新。
这突出表现在建筑师们对技术的关注有“硬技术”转向“软技术”。
高技术建筑的生态化在科学研究的意义上,依赖于许多相关科技的最新发展以及根据具体条件而对这些技术的最佳搭配,或称研究------- 组合。
高技术建筑的生态画页创造了新的建筑形式。
3.1.2建筑作为技术产品的构成因素材料建筑材料的运用物质基础结构广义的“结构”材料的组合方式外观形式“结构”的外在形式功能和结构的直观表现功能建筑的物质和精神功能中心环节3.2技术美的基本原则技术美学是工业革命的产物,简而言之就是技术加美学,是研究物质生产手段和欺侮文化领域的美学问题的应用美学学科。
核心是技术美。
研究生产领域中与审美有关的范畴形态和人的审美有关的心理,就成为技术美学的中心内容,技术美是形态和效用的统一,它是多种因素构成的有机复合体,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2.1 材料的质感材料是构成产品的物质基础,也是构成产品外观之地的决定因素,高技术建筑强调材料的真实性原则,它有利于挖掘材料本身的潜在能力。
3.2.2结构与形式的功能性结构的功能性问题体现在一种结构能否实现人们所希望的功能。
技术美要以产品的物质共为前提,这就要求结构要有最佳的技术和理性、经济可行性和实用性,从而表现出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特征。
高技术建筑大量使用钢材,由于钢材最佳负荷状态时承受拉伸,因而经常采用悬挂的结构形式,表现了建筑的技术美。
3.2.3功能的合目的性技术产品的物质功能体现着人的社会目的性,表现着社会前进的历史内容,正是这种社会目的特征性才是技术美德本质。
3.2.4与环境的和谐建筑总是在一定的环境的条件中,包括自然环境或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与环境的和谐,最终反映了建筑与人的社会的和谐,它不仅影响其功能的发挥,而且影响人的心理感受和情感生活。
技术美学与传统美学的主要区别在于技术美学是使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的统一,它是对传统美学的一种扩延和发展,在建筑上表现在两个方面:1)它的产生为建筑美提供了新的形式即技术的物质形式(如机器)2)它的产生为建筑美提供了新的内容即功能主义的产生。
4.高技术建筑的技术构思4.1建筑创作与技术构思建筑的创作过程是把设计者头脑中存在着的大量资料和信息通过思维活动来完成的。
建筑思维,一般包括图像、结构与概念三个内容。
1)图像。
是认识的最初阶段,也是创作最后具像的雏形,混沌的映像,随着问题的深化,具体,逐渐形成了某种模式。
2)结构,包括一系列的符号信码,各种图像需要一定的符号信码来表达,结构终反映了建筑师的组织方法。
3)概念,包括总体的完整设想和哲学概念,需要通过一系列客观的验证的方能形成。
技术与文化是本世纪建筑论坛的两大主题,文化和技术本不是绝对对立的,矛盾体的另一面也存在相互转化和相互包含。
技术与人文结合,建构多层次技术体系是对这一矛盾的理论性解答。
1.1)技术的发展必须以人为本。
正如阿尔瓦.阿尔托所说:“只有把技术功能主义的内涵加以扩展,使其甚至覆盖心理领域,它才可能正确的,这是实现建筑人性化的唯一途径。
2.2)由于不同地区的客观建设条件千差万别,技术发展不平衡,技术文化背景不一致,因而应该建构多种层次的技术体系。
无论地技术、轻型技术、高技术,只要根据设计项目的提条件,各地自身的建设条件,选择适合的技术路线,寻求具体的整合的方式,对多种技术加以综合利用、继承、改进和创新都是必要的。
多种技术的存在,也是多种文化并存的基础。
这种对于技术的态度,或可称为“使用技术”或“适宜技术”。
2)技术在建筑中的作用——基本动力正如前文所述,科学技术对于建筑的影响是从坚固、功能和美观层次全面的影响。
首先,它为建筑创作的可能性提供了基础,基于技术构思的合理性方案往往具有较高的现实性,技术手段的运用为解决的功能提供了保障,同时,也为创作提供了一种灵感的来源。
建筑本身便是建筑形式的重要来源。
4)技术的合理性与艺术性——中心问题技术总是以某种形式存在于建筑中,而技术形式存在的合理性问题是个有趣的问题。
技术存在的充分理由是经济和具有功能实质,这是传统建筑学的一贯观点,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总在处理两种问题,一时保证建筑的坚固和安全,二是使建筑的功能合理。
只有满足而这之一时,其形式思维艺术性才被认可,否则是虚伪和多余的,因而,技术的艺术形式与合理性分不开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合理性就是艺术性,一个合理存在的形式仍有艺术化的必要。
高技术建筑构思的内容广泛,由于其技术内容包罗万象,不可能一一作以研究,因而你从两个角度来介绍高技术建筑的技术构思。
首先,将建筑看作技术产品,从营造的角度研究其物质形式;另外,从技术的内容_______________4.2基于营造的技术构思从空间,结构表皮,设备四个方面来研究高技术建筑的技术构思。
4.2.1高技术建筑的空间构思现代建筑之前,从来没有今天这样关注空间和社科蒂研究其意义,从布鲁诺.赛维对建筑下定义为“空间艺术”,到诺伯格.舒尔兹提出“存在空间”,空间的含义已从现实意义的物质形式深入到哲学思辨。
现在,我们几乎已经不能单纯地从现实主义的角度谈论空间。
建筑空间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具有物质的社会的双重属性。
对建筑空间的研究工作可以飞为两个部分:一是探求建筑空间的形式,二是研究建筑空间的意义。
单纯从形式研究空间,我们总可以客观的将问题归纳为1)空间的问题2)多个空间的关系。
高技术建筑在建筑空间形态的研究上有其不同一般的特点,表现早探求空间的各向同性、灵活可变性及“服务空间”和“被服务空间”的分离,在多个空间的组织上,表现出空间的重复性与可生长性及“出自功能”的漫不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