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防治技术规范

合集下载

非洲猪瘟的综合防治措施

非洲猪瘟的综合防治措施

非洲猪瘟的综合防治措施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 简称ASF)是一种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猪类传染病,目前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猪业的头号威胁之一。

ASF病毒对猪的危害极大,既能够造成高死亡率、高发病率的猪瘟疫情,又会对整个猪场的生产经营带来重大损失。

针对这一严峻形势,各国猪业主管部门和兽医学界纷纷制定了非洲猪瘟的综合防治措施,以期有效控制和防范疫情的发生。

以下将对非洲猪瘟的综合防治措施进行详细阐述。

一、加强对非洲猪瘟病毒的监测和预警有关部门应建立健全非洲猪瘟病毒的监测和预警体系,包括定期对猪场、养猪企业和野猪等潜在疫情传播源进行检测,及时发现病毒的存在。

在疫情监测方面,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比如PCR检测、嵌合酶链反应等技术,快速、准确地检测非洲猪瘟病毒。

加强对潜在传染源野猪的监控和观察,通过建立野猪监测点、设立猎杀野猪区等方式,控制野猪传播非洲猪瘟的风险。

二、加强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各国猪业主管部门应结合本国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非洲猪瘟防控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对猪场、养猪企业等单位进行严格管理,明确责任,加强对养殖户的宣传教育和监督管理,严格规范非洲猪瘟疫情防控工作。

依法打击非法运输、贩卖和屠宰猪肉及其制品的行为,遏制非洲猪瘟的传播渠道。

三、做好卫生防疫工作防范非洲猪瘟病毒的传播,除了加强监测和加强法律法规制定外,卫生防疫工作也至关重要。

加强饲料、饮水等猪场生产物资的消毒和杀菌工作,降低病毒传播的可能性。

加强猪场环境的卫生管理,保持场地、设施的清洁和消毒,降低病毒的存活可能。

对于可疑症状的猪只,应及时隔离和报告,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防止病毒的扩散。

饲养员和工作人员要做好个人防护,避免疫情的交叉传播。

四、加强国际合作与信息共享非洲猪瘟的防控工作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各国之间的紧密合作。

各国猪业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国际合作,建立非洲猪瘟病毒信息共享平台,及时交流疫情信息,共同制定和实施防控措施,加强对疫情的监测和预警,避免病毒的跨国传播。

关于非洲猪瘟的防控策略

关于非洲猪瘟的防控策略

关于非洲猪瘟的防控策略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简称ASF)是一种极具传染性的、致死率极高的病毒性疾病,已在近年来引发全球范围内的疫情,成为世界畜牧业生产中的重大威胁。

目前,非洲猪瘟在亚洲、非洲及欧洲都有较大的传播范围,尤其在中国、越南等国家,已经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为了有效防控非洲猪瘟疫情,需要开展综合防治措施,以有效控制疫情的蔓延和发展。

以下是关于非洲猪瘟的防控策略:一、建立健全非洲猪瘟防治网络建立健全非洲猪瘟防治网络,是保障非洲猪瘟防控工作无障碍开展的前提。

可根据不同层次的疫情防控需求,建立省、市、县不同层级的防疫指挥中心,并在各级机构之间形成工作互助开展的联动机制,确保防疫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二、加强非洲猪瘟疫情监测加强非洲猪瘟疫情监测,可有效提升疫情监测能力和掌握疫情信息的及时性。

可以通过建立动物疫情信息管理系统和各级疫情监测站,实现疫情信息的实时上传和分析、监测、跟踪,监测人员在疫情监测中要保持高度警惕,并提高应急能力。

三、落实动物检疫管理制度落实动物检疫管理制度,是非洲猪瘟防控工作的重要环节。

可以通过全面排查非洲猪瘟疫苗使用情况及疫情流行情况,对疑似感染疾病的动物加强防控措施,对于发现的疫情要立即上报,严禁擅自隐瞒和报告虚假情况。

加强非洲猪瘟疫苗研究,是提高动物抗病能力和控制疫情的关键。

可以建立完善的疫苗研发机构,开展疫苗研制、生产和配套检测,提升动物抗病强度,增强存栏的生产规模和效益。

五、加强动物养殖管理加强动物养殖管理,是防控非洲猪瘟的基础。

可以在养殖过程中加强环境卫生管理,避免非洲猪瘟病毒的传播。

加强饲养与管理,增强动物的体质和免疫功能。

同时,合理防控动物交通和人员流动,控制不合规动物交易和不规范饲养行为。

综上所述,防控非洲猪瘟疫情需要全面加强疫情监测、建立完善防疫网络、落实动物检疫管理制度、加快疫苗研究开发以及强化动物养殖管理等综合防治措施,实现“全民防疫、共建共享”的目标,最大限度地保护动物健康,维护社会安稳。

夏季非洲猪瘟防控要点

夏季非洲猪瘟防控要点

夏季非洲猪瘟防控要点夏季是非洲猪瘟高发季节,加强防控措施对于保护养猪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夏季非洲猪瘟防控的要点:一、严格控制交通运输夏季是非洲猪瘟高发季节,各地要加强对交通运输的管控。

采取严格的查验措施,对车辆、货物、人员实行全面检疫,禁止不符合非洲猪瘟防控要求的车辆和物品进出灾区,严格防止非洲猪瘟疫情跨区传播。

二、做好养殖场卫生防控工作在夏季非洲猪瘟高发季节,要重点做好养殖场卫生防控工作。

采取严格措施,密切监测猪群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患病猪和死猪,加强对污染源的消毒处理,减少病毒传播和扩散的风险。

同时,要加强对饮用水、饲料等生产资料的检测和管理,确保生产环节无污染。

三、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夏季气温高,环境湿度大,是非洲猪瘟病毒易于生存和传播的环境。

各地要加强猪圈和周围环境的卫生管理,定期清理杂物和粪便,避免成为病毒滋生的温床。

加强防疫相对密集区域环境卫生管理力度,减少病毒的传播,并对环境进行定期消毒和清洁。

四、强化病毒监测和报告夏季非洲猪瘟病毒易于传播,各地养殖户和相关部门要加强病毒监测和报告工作。

养殖户和病死病倒猪肉收购商要及时报告疫情,相关部门要及时开展处置和封锁。

加强防疫监管力度,从源头上杜绝病毒的传播。

五、建立应急预案机制非洲猪瘟疫情的发生具有难以预测性和突发性,在夏季高峰期更是需要建立应急预案机制。

各地要制定完备的应急预案和处置方案,并组织应急力量,做好应急处置准备工作。

加强与相关政府部门、养殖户等的沟通和联系,加快信息的传递和处置的速度。

六、加强宣传教育在夏季非洲猪瘟的高发期,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养殖户和消费者对疫情的认识和防范意识,对于保护养猪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各地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宣传教育,例如传统媒体、社交媒体等等,让更多的人了解非洲猪瘟的危害和预防方法。

总之,夏季是非洲猪瘟疫情高发期,各地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从源头上杜绝病毒的传播,加强防控措施,保护养猪业的发展。

非洲猪瘟的综合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的综合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的综合防控措施李文X u m u s h o u y i非洲猪瘟有极强的接触传染性,致死率高达100%,目前无法通过商品化疫苗进行预防。

该病不会感染人类,也不会造成公共卫生危害,但这种动物传染病的毁灭性极强,直接威胁了生猪养殖业的生存,不利于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中国把非洲猪瘟列为一类动物传染病,一旦在生猪产业中出现,将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当前未有特效药和疫苗处置非洲猪瘟,还需要对其开展深入分析。

本文结合实际情况,简单分析非洲猪瘟防控的有关问题。

非洲猪瘟在2018年进入中国,且快速传播。

我国猪养殖产业由于非洲猪瘟的影响而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云南的邵通、昆明、普洱、丽江等地陆续发生非洲猪瘟疫情,正是该次事件,造成云南省被迫宰杀上千头猪。

其中,云南省楚雄州虽未发现非洲猪瘟案例,却存在被传染的风险。

因此,需要坚持科学发展理念,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合理措施,综合防控非洲猪瘟。

一、非洲猪瘟的防控现状我国从确诊第一例非洲猪瘟后,尚未掌握清晰的传播渠道,非洲猪瘟表现出较强复杂性。

因此,有必要在全国区域系统调查。

研究说明,治疗该病的药物未明确,仅在探究中采取封锁、扑杀、加强生物安全防范措施等方法,做好非洲猪瘟疫情防控。

云南省有很多养殖大县,其中发挥主导作用的生猪养殖产业,涉及很多贫困群众。

若防控过程发生失守现象,则容易破坏整个区域的生猪养殖。

不只减少了群众的收入,还威胁了云南省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因此,云南省人民政府成立了由省长为指挥长的非洲猪瘟防控应急指挥部,各州(市)、县、乡也成立了相应的应急指挥部,完善了应急预案,明确了各个部门的工作职责,部门间加强协作,共同防控,结合各部门主要工作内容严格筛查,严格实行零报告和日报告制度,在日报工作中严防漏场、漏户和漏猪的问题。

此外,还要全天候检查控制收费和出境口,综合交通、公安、农业等部门贯彻落实联合上班制度。

认真执行验物流程,切断生猪流入高风险地区的途径。

二、非洲猪瘟的综合防控措施1、优化养殖场的选址在防治猪病中猪场选址发挥了决定作用,而距离是阻隔传染病的天然屏障,建设养殖场需科学选择养殖场址。

非洲猪瘟的综合防治措施

非洲猪瘟的综合防治措施

非洲猪瘟的综合防治措施
非洲猪瘟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病毒性疾病,对猪类造成重大危害。

为了控制和预防非洲猪瘟的传播,需要综合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防治措施:
1. 生物安全措施:建立完善的生物安全制度,包括严格的进出猪场管理和采取消毒措施,防止病毒通过污染的物品和装置进入猪场。

2. 早期发现和报告:加强兽医监测和病例报告制度,对于发现非洲猪瘟病例的养殖户应立即向当地兽医部门报告,以便采取及时的控制措施。

3. 隔离和扑杀患病猪只:将患病猪只隔离,并采取人工扑杀措施,防止疫情蔓延。

4. 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预防非洲猪瘟的有效手段,可以降低疾病发生率。

但是由于非洲猪瘟病毒变异性较大,目前还没有一种有效的疫苗可用。

5. 关闭交易和运输:在疫情发生地区,暂停或限制猪的交易和运输,避免病毒通过交易和运输工具传播。

6. 正确处理病死猪:对于疑似或确诊的非洲猪瘟病例,应迅速处理病死猪,采取合理的处理方法,避免病毒扩散。

7. 教育和培训:加强养殖户的教育和培训工作,提高其对非洲猪瘟的认识和防控意识,帮助他们提高疫情防控能力。

8. 国际合作:加强国际合作,开展疾病监测和疫苗研发工作,共同应对非洲猪瘟的挑战。

非洲猪瘟的防控

非洲猪瘟的防控

非洲猪瘟的防控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简称ASF)是一种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以高死亡率和高传染性为其主要特征。

病毒可通过病猪的尸体、体液及污染环境而传播,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和疫苗能够治疗或预防该疾病。

因此,防控非洲猪瘟的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防控非洲猪瘟,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加强宣传教育宣传教育是非常关键的一环。

要通过各种媒介宣传非洲猪瘟病毒的危害性和传播途径,指导养殖户做好防控措施,及时发现和报告疫情,加强自我防护。

二、切断病毒传播途径非洲猪瘟病毒可通过病猪的身体分泌物、血液、粪便、尸体及污染的环境等途径进行传播,因此要采取以下措施:1. 严格管控动物交通,杜绝非法运输病猪的行为;2. 严格防疫区域的隔离措施,切断病毒的传播途径;3. 加强畜舍卫生管理,做到清洁卫生,维持畜舍内的环境卫生;4. 土地利用合理,禁止等人、等车进入养殖场;5. 确保运输车辆的消毒、清洗、通风等。

三、有效的消毒措施消毒对于控制非洲猪瘟疫情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可以采用以下消毒方法:1. 使用含氯消毒剂或含过氧化氢的消毒液,对动物圈舍、运输车辆等进行消毒;2. 对养殖场消毒间,隔离间、分娩间、养殖设施、用具等定期进行消毒;3. 减少运输车辆进场,而后每辆车进场前,均应进行消毒处理。

四、加强自检自查,及时发现疫情除定期请专业人员进行检测外,自己养豚的农民更要注意自检自查,及时发现疫情,所有养殖户都应具备相关的技术知识,一旦发现疫情,要及时报告有关部门,协助专业人员开展疫情处置。

总之,防控非洲猪瘟的工作是一项系统的工程。

只有养殖户、政府、专业人员联合起来,采取果断、科学、有效的措施,才能使防疫工作取得真正的成效。

同时,养殖户要做好自我防护,提高疾病意识,构建起健康安全的养殖环境,共同维护养猪业的生产秩序。

关于非洲猪瘟防控工作的方案

关于非洲猪瘟防控工作的方案

关于非洲猪瘟防控工作的方案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 简称ASF)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猪病,对养猪业和农业经济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为了有效防控非洲猪瘟的传播,需要制定一套全面的防控工作方案。

一、加强监测和监管1.建立非洲猪瘟监测系统,加强对养猪场、交易市场、屠宰场等猪类经营场所的监测和检疫。

2.制定及时报告制度,确保非洲猪瘟疫情的快速报告和处置。

3.对进口猪肉和猪制品加强检疫,禁止非洲猪瘟病区的猪肉及猪制品的进口。

二、加强宣传教育和培训1.加大对养猪户和兽医人员的非洲猪瘟知识普及力度,提高其防病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2.制作宣传资料,进行广泛宣传,提高市民对非洲猪瘟的认识,防止恐慌和盲目传播。

三、加强养猪场管理1.严格控制养猪场“人畜混居”的现象,确保猪只饮食卫生和环境卫生。

2.加强对养猪场的流动人员和车辆的监管,防止病原体的传播。

3.加强饲料管理,确保饲料无病毒污染。

四、加强交易市场管理1.严禁将疑似或确诊患有非洲猪瘟的猪只进入交易市场。

2.严格落实猪只交易的消毒和隔离制度,确保交易场所的卫生和安全。

五、强化屠宰场管理1.加强屠宰场的消毒和清洁工作,确保病原体的彻底灭活。

2.加强对屠宰场工作人员的培训与监管,避免人为因素导致非洲猪瘟的传播。

六、加强处置和消灭病灶1.严格执行非洲猪瘟疫情报告和处理制度,快速处置病灶。

2.对非洲猪瘟病猪进行规范化无害化处理,避免病灶通过食品链传播。

七、加大科研力度1.加强对非洲猪瘟病毒的研究,提高对病毒的诊断和检测能力。

2.寻找疫苗研发和防治手段,筛选出能有效抑制非洲猪瘟病毒的药物。

八、加强国际合作1.加强与非洲猪瘟疫区国家的沟通和合作,分享非洲猪瘟防控经验和技术。

2.在国际间开展交流和合作,加强病例和研究数据的共享。

九、支持受疫情冲击的养猪户1.建立健全的养殖行业救助机制,向受疫情冲击较大的养猪户提供适当的财政支持、减免税费等政策优惠。

2.加强养猪业产后期市场保障,帮助受疫情冲击的养猪户恢复生产。

关于非洲猪瘟防控工作的方案

关于非洲猪瘟防控工作的方案

关于非洲猪瘟防控工作的方案
非洲猪瘟是一种极具传染性的病毒疾病,对养猪业造成了严重影响。

以下是关于非洲猪瘟防控工作的一些方案:
1. 建立健全的监测体系:建立非洲猪瘟的监测体系,对可能感染非洲猪瘟的猪群进行定期的检测,及时发现感染情况。

2. 做好疫苗接种工作:根据猪场的具体情况,制定疫苗接种计划,并确保猪群定期接种非洲猪瘟疫苗。

3. 强化动物来源管控:对进入猪场的猪只进行严格的检疫和隔离,确保猪只的来源健康。

4. 加强生物安全措施:对猪场进行规范化管理,加强生物安全措施的落地实施,包括加强环境卫生、禽畜交替放养管理、定期消毒等。

5. 加强员工培训:猪场员工应接受相关培训,了解非洲猪瘟的防控知识,学习正确的操作方法,并落实个人卫生和防护措施。

6. 引导养殖户遵守相关规定:加强对养殖户的宣传教育工作,引导养殖户遵守相关规定,如禁止私自运输猪只、做好猪舍环境等。

7. 做好疫情报告和处置:及时发现和报告非洲猪瘟疫情,采取快速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置,如封锁疫区、扑杀感染猪只、安全处理病死猪只等。

8. 加强与周边地区和国家的合作:加强与周边地区和国家的合作,共同开展防控数据交流和信息共享,加强边境监管,防止非洲猪瘟跨境传播。

总之,非洲猪瘟防控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从多个层面采取措施,做好疫情监测、疫苗接种、动物来源管控、生物安全措施、员工培训、养殖户宣传等工作,以保障猪群的健康和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部关于印发《非洲猪瘟防治技术规范(试行)》的通知

农业部关于印发《非洲猪瘟防治技术规范(试行)》的通知

农业部关于印发《非洲猪瘟防治技术规范(试行)》
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农业部(已撤销)
•【公布日期】2015.11.24
•【文号】农医发〔2015〕31号
•【施行日期】2015.11.24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失效
•【主题分类】畜牧业
正文
农业部关于印发《非洲猪瘟防治技术规范(试行)》的通知
农医发〔2015〕3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畜牧兽局(农牧、农业)厅(局、委、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畜牧兽医局,部署有关事业单位: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切实做好非洲猪瘟防控工作,保障养猪业持续健康发展和猪肉产品有效供给,我部组织制定了《非洲猪瘟防治技术规范(试行)》。

现印发给你们,请各地遵照执行,切实做好非洲猪瘟防控工作。

农业部
2015年11月24日附件:非洲猪瘟防治技术规范(试行)。

(完整)非洲猪瘟防治技术规范

(完整)非洲猪瘟防治技术规范

(完整)非洲猪瘟防治技术规范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非洲猪瘟防治技术规范)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非洲猪瘟防治技术规范的全部内容。

非洲猪瘟防治技术规范核心提示: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又称非洲猪瘟疫、疣猪病,是由非洲猪瘟病毒感染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传染性疾病,以高热、网状内皮系统出血和高致死率为特征.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必须报告的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为预防、控制和扑灭非洲猪瘟,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1. 适用范围本规范规定了非洲猪瘟的诊断、报告、处置、预防与控制等技术措施.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一切与非洲猪瘟防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又称非洲猪瘟疫、疣猪病,是由非洲猪瘟病毒感染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传染性疾病,以高热、网状内皮系统出血和高致死率为特征。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必须报告的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为预防、控制和扑灭非洲猪瘟,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1. 适用范围本规范规定了非洲猪瘟的诊断、报告、处置、预防与控制等技术措施。

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一切与非洲猪瘟防治活动有关的单位和个人。

2。

诊断2。

1流行病学2.1。

1 传染源病猪、康复猪和隐性感染猪为主要传染源。

带毒钝缘软蜱也是传染源之一。

非洲猪瘟防控方案

非洲猪瘟防控方案

非洲猪瘟防控方案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

它的主要传播途径是经由食用或接触感染过非洲猪瘟的猪或其肉制品、呼吸道飞沫,以及污染的水、饮食、饲料、饮用水等。

非洲猪瘟在猪群中的传播速度非常快,极易引发猪群的全面爆发,不仅对养猪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还对人类的健康和环境产生了不可逆的冲击。

为此,制定非洲猪瘟防控方案是目前最为必要的工作之一。

下文将详细介绍关于非洲猪瘟防控方案的内容。

1. 疫情监测对于非洲猪瘟的防控,疫情监测是首要的一步,也是关系到后续防疫措施的成效和实施效率的关键。

因此,建立一个完备的非洲猪瘟疫情监测体系显得至关重要。

疫情监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1)动物监测对于已经感染非洲猪瘟的猪,一般会表现出明显的病症,这就为监测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对于可能感染非洲猪瘟的猪,一般采取定期的抽样检测以及紧急排查等策略。

(2)环境监测环境监测主要是通过监测猪群生活的环境,如饮用水、饲料等,以及猪群病变程度和死亡率,来初步判断疫情的发展趋势。

(3)病原体检测病原体检测可以通过采集猪群的组织样本(如喉咙、肺、肝、淋巴结等),通过实验室检测,迅速准确地确定疫情的存在。

2. 防止病毒的传播非洲猪瘟病毒是一种高度传染的病原体,它易在猪群中大面积传播,给养猪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因此,防止病毒的传播,是非洲猪瘟疫情防控的重点工作之一。

(1)加强卫生管理养殖场和周边环境要保持清洁,尽量避免猪的污染和交叉感染,防止病原体在猪群、饲料、饮水和其他物品之间传播。

(2)禁止进口非洲猪瘟感染的猪或猪产品在国家禁止或限制猪或猪产品的从事非洲猪瘟病区到非猪瘟病区的运出或入。

(3)限制猪群活动范围,减少猪非必要的人员接触在疫情爆发区域,应严格限制猪只活动范围并严禁非必要人员接触猪群,以免瘟疫向外扩散。

(4)严格消毒猪场设施、工具和设备等区域要注意严格消毒,保证卫生环境达标,防止病原体存活和迁移。

3. 及时处理病猪和垃圾非洲猪瘟患猪不能通过口服和注射的方式治疗,一旦发现已感染病毒的猪,应及时进行处理。

非洲猪瘟的综合防治措施

非洲猪瘟的综合防治措施

非洲猪瘟的综合防治措施非洲猪瘟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动物传染病,它主要侵犯猪类,而且病死率很高。

非洲猪瘟病毒可以通过生物、空气、水源、食品等途径传播,严重影响了养殖业的发展和经济收益。

因此,要控制非洲猪瘟的传播扩散,就必须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一、加强疫情监测和预警加强疫情的监测和预警是掌握病情变化和及时采取相应措施的前提。

应定期组织专业人员对动物进行监测,收集有关疫情的数据和资料,及时进行报道和分析,掌握疫情动态,及早预警,加强应对措施。

二、加强动物管理和保障要防止疫情的传播,就必须加强动物管理和保障。

对于养殖场,要进行高强度的消毒和杀菌工作,加强环境卫生,严格执行生猪防疫制度,规范经营行为。

对于批发市场和屠宰场,要采取严格的消毒和杀菌措施,确保动物健康和食品安全。

三、加强人员培训和宣传教育为了提高人员的防疫意识和应变能力,对养殖户、经纪人、屠宰场管理人员和批发市场从业人员要加强培训,传授防疫知识,提高动物防疫技能。

同时,要加强宣传教育工作,采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宣传非洲猪瘟的危害性和防治知识,提高公众的防疫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四、实行疫苗免疫疫苗免疫是预防非洲猪瘟的有效措施之一。

目前已研制出一些疫苗可用于预防非洲猪瘟,采用疫苗免疫可以有效降低疫情的发生和防止疫情扩散,但不可作为单独的预防措施,必须配合其他措施一起进行。

五、加强动物检疫加强动物检疫是非洲猪瘟防治的重要环节,检疫可以有效防止疫情的传播,防止病害的扩散,保障动物健康和人类食品安全。

检疫人员要加强对进口、转运和市场上的动物进行检疫和排查,发现疑似症状要及时隔离,防止疫情传播。

六、制定应急预案应急预案是面对突发疫情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非洲猪瘟防治综合措施中重要的一项。

制定应急预案,能有效地组织应变力量,防止疫情的扩散和进一步影响,降低损失和危害,提高应变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的损失。

预案的制定应该考虑各种恶劣情况,明确预案在应急时期的执行程序和责任人,加强响应措施,尽力避免意外和失误的发生。

河南省非洲猪瘟消毒技术规范

河南省非洲猪瘟消毒技术规范

省非洲猪瘟消毒技术规为有效防控非洲猪瘟,做好消毒灭源工作,特制定本规。

1 适用围本规规定了对非洲猪瘟病毒消毒药物、消毒前准备、场地消毒、设施设备消毒、人员及物品消毒、场区门口消毒、交通路口消毒、实验室消毒、消毒频率等容。

本规适用于省境从事饲养,生产、经营动物及其产品,以及从事动物防疫等可能与非洲猪瘟病毒接触的单位和个人。

2 病毒抵抗力及消毒药物选择2.1 病毒抵抗力2.1.1 病毒在感染宿主中存活时间家猪和欧亚野猪高度易感,无明显的品种、日龄和性别差异。

疣猪和非洲野猪虽可感染,但不表现明显临床病症。

病毒在钝缘软蜱属蜱虫、家猪、野猪体可长期存活。

2.1.2 病毒在污染物中存活时间室温下的粪便11天;带血木板70天。

2.1.3 病毒在猪源产品中存活时间4℃储存的血液18个月,腐烂的血液15周,脏锦各种组织105天,骨髓6个月,有骨头和没有骨头的肉105天,冷藏肉110天,冷冻肉1000天,皮肤/脂肪300天,咸肉182天,干肉300天,熏制和剔骨肉30天,香肠、肉片及干火腿3-6个月。

2.1.4 病毒在环境中存活时间猪圈及污染地面等环境1个月,土壤190天。

2.1.5 病毒在交通及运输工具中存活时间国际航班、火车及轮船等运输工具所产生泔水中的病毒可长期存活。

2.2 消毒方法2.2.1 化学消毒2.2.1.1 醛类消毒剂:戊二醛癸甲溴铵溶液作用30 min;2.2.1.2 碱类消毒剂: 0.8%的氢氧化钠作用30 min,地面消毒可选用生石灰;2.2.1.3 酚类消毒剂: 3%的邻苯基苯酚作用时间30 min;2.2.1.4 含氯消毒剂:含2.3%有效氯的次氯酸盐作用30min;2.2.1.5 过氧化氢类消毒剂: 0.5%新过氧化氢溶液;2.2.1.6 碘化合物类: 3%含碘化合物作用时间30 min;2.2.1.7 酒精类消毒剂: 75%乙醇;2.2.1.8 碱类、氯化物和酚化合物主要用于建筑物、木质构造、水泥外表、车辆和相关设施设备消毒。

非洲猪瘟疫病的综合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疫病的综合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疫病的综合防控措施非洲猪瘟是一种由非洲猪瘟病毒感染引起的高度致死性疾病,对猪产业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为了有效控制非洲猪瘟的传播,需要采取综合防控措施。

一、加强场所卫生管理非洲猪瘟主要通过病毒直接或间接传播,因此要加强场所卫生管理,保持场地清洁卫生。

应定期对猪圈、饲料水源、人员、车辆进行消毒,并加强猪圈、饲料水源及浣洗设施的管理和维护。

二、严格猪只进出管理要对猪只的进出管控,减少潜在的病毒传播风险。

应在猪场门口设立消毒站,对进出场的人员、车辆、物品进行消毒处理,并实行猪只检疫制度,避免非法引进猪只、扩大疫情影响。

三、开展科学免疫科学免疫是有效控制非洲猪瘟传播的关键,应注重疫苗的选择和使用,确保其疫效和安全性。

在免疫过程中,应严格按照疫苗说明书进行施苗,采用规范的接种方法,避免交叉感染和病毒发生变异。

四、加强动物饲料和水源管理非洲猪瘟也可能通过饲料和水源传播,因此要注意食品和水源的卫生安全。

应采取完善的饲料和水源管理措施,保证水源、饲料无污染,饲料桶、水桶等饲料器具要定期清洗消毒,猪场周边禁止乱排污水,保护环境卫生。

五、加强监测和报告监测措施应该得到加强,尽早发现疫情。

要定期对猪瘟病情进行监测,出现异常症状要及时进行病毒检测,同时及时向动检部门报告,配合外防控制度,做好疫情的防治工作。

综上,非洲猪瘟病毒高度致死性,对猪产业和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害。

为有效控制疫情传播,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包括加强猪圈卫生、管控猪只进出、科学免疫、饲料水源管理、加强监测和报告等方面的管理。

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多方协作、科学管理,从而避免非洲猪瘟疫情发生和扩散,保护猪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简述非洲猪瘟防控措施

简述非洲猪瘟防控措施

简述非洲猪瘟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防控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综合措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
1.加强饲养管理:猪群必须按日龄分类隔离饲养(采取全进全出饲养管理);
加强营养,饲喂全价饲料,提高猪的免疫力和抗病力,如适当饲喂高免回春素、芪贞增免颗粒、优肥素等。

2.严格清洁和消毒:设备和相关场所应经常清洁和消毒,增加消毒频率。


消毒前,首先应清理猪圈、设备、车辆附着的有机物质。

车辆和人员(包括鞋、设备等)在进出养殖场时应消毒。

消毒剂可选用戊二醛、次氯酸盐、菌毒威(聚维酮碘)、通杀、氢氧化钠等。

3.严控引种:尽量避免从外引入猪只,或从正规渠道购买健康的种猪和仔猪。

4.及时处理病猪和死猪:对病死的猪进行无害化处理,如深埋和焚烧,防止
病毒的传播。

同时,猪场内外的粪便、污水等也应进行无害化处理,以免出现病毒扩散。

5.药物治疗:可以使用一些中药如板蓝根、金银花等预防非洲猪瘟;也可以
用飞温管家+泰万菌素拌料,提高猪的免疫力,提高抗病毒能力。

6.加强防疫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防疫制度,定期进行疫苗接种和疫情监测,
及时发现和处理疫情。

7.提高公众意识:加强非洲猪瘟防控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非洲猪
瘟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这些措施需要综合运用,相互配合,才能有效地防控非洲猪瘟的传播和蔓延。

非洲猪瘟产生的原因及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产生的原因及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产生的原因及防控措施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简称ASF)是一种由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简称ASFV)引起的猪类传染病。

该病毒在非洲大陆广泛分布,近年来也在亚洲、欧洲、南美洲等地区爆发,给全球猪业和经济造成了巨大损失。

以下是非洲猪瘟产生的原因及其中非洲猪瘟的防控措施。

一、非洲猪瘟产生的原因:1. 病毒的存在:非洲猪瘟病毒在野生猪群中广泛存在,它们是病毒的主要传播源。

野猪或被感染猪只的血液、尿液、粪便、肉类等,均能携带病毒并传播给其他猪只。

2. 自然传播:病毒可通过野猪与养殖猪接触、高致病株的暴露、饲料、病猪运输等途径,导致病毒传播。

3. 人为因素:人员、设备、车辆等在感染猪场和野生猪群之间传播病毒。

粗放的养殖管理、管理不善的流产、丢弃的猪体和产品等也可以成为病毒的传播途径。

二、非洲猪瘟的防控措施:1. 明确责任:建立健全的非洲猪瘟防控机制,相关部门要明确责任,牢固树立疫情防控的思想。

2. 高度警惕:疫情出现或疫情发生国家的猪及畜禽产品禁止输入或加强检疫,确保疫情不被输入。

3. 严密监控:加强对养殖场、市场、交通运输工具等疫情监测,并开展疫情的筛查,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和早治疗。

4. 排除传染源:对于疫情暴发的养殖场,要第一时间进行封锁和隔离,尽快清除病死猪只,避免病毒的传播。

5. 加强养殖管理:养殖场要严格落实猪只的检疫和防疫措施,定期对猪只进行检测,确保无疫情。

6. 强化动物检疫:对进口的猪肉、猪产品、饲料等进行严格的检疫,不合格产品要及时销毁,不得流入市场。

7. 提高防范意识:加强公众宣传,提高养殖户的防控意识,养殖户要定期洗消养殖场,定期对饲料进行检测。

8. 加强国际合作:国际间应加强合作,共同研究和防备非洲猪瘟,共同制定国际标准,减少疫情的传播风险。

以上就是非洲猪瘟产生的原因及防控措施,通过加强猪类的防疫工作和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可以有效地控制和预防非洲猪瘟的传播,并保障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非洲猪瘟猪病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猪病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猪病防控措施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简称ASF)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病毒性疾病,主要感染猪类动物。

由于其病毒传播迅速、致死率高等特点,非洲猪瘟给养猪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非洲猪瘟,人们开展了多种防控措施。

一、加强养猪场的管理与监控为了保障猪场的生物安全,养猪场应该加强管理与监控。

首先,要建立严格的进出场制度,对来自非洲猪瘟疫区的猪只进行隔离观察。

同时,要做好病毒监测工作,定期对养猪场的猪只进行检测,一旦发现病例,要迅速隔离并报告相关部门。

其次,加强养猪场的卫生与消毒工作。

定期对养猪场的场地、设施、器具等进行清洁消毒,消除病毒传播的潜在危险。

二、加强猪群的免疫防控疫苗是预防非洲猪瘟的重要手段之一。

养殖户可以根据当地疫情情况,按照兽医的指导,定期给猪只接种非洲猪瘟疫苗。

通过疫苗的免疫保护,可以有效提高猪只的抵抗力,降低感染的风险。

三、强化交通运输的管控为了减少病毒在交通运输途中的传播,相关部门应加强交通管控。

对病区猪只的运输车辆、装卸设备等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减少病毒在交通运输过程中的传播风险。

四、加强畜禽屠宰环节的防控畜禽屠宰环节是非洲猪瘟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必须加强防控措施。

首先,要规范屠宰场的运营,并加强对屠宰环节的监管,确保屠宰操作规范,减少病毒传播的可能性。

同时,要加强屠宰场的卫生与消毒工作,保持场内的清洁和卫生。

对生猪屠宰后的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病毒进一步传播。

五、加强宣传教育为了提高人们的防疫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相关部门应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向养殖户和居民普及非洲猪瘟的基本知识和预防控制方法,培养养殖户的防病意识,提高防控措施的执行力度。

同时,加强与农民的沟通与交流,帮助他们了解政府的政策和相关的补偿措施,鼓励养殖户自觉遵守防控措施,合作应对非洲猪瘟的挑战。

结语非洲猪瘟猪病给养猪业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控措施来尽量减少病毒的传播。

非洲猪瘟疫病的综合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疫病的综合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疫病的综合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是一种高度具有传染性和致死性的疫病,主要影响猪类。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非洲猪瘟的传播,需要采取综合的防控措施。

以下是非洲猪瘟的综合防控措施。

1. 健康检疫:加强猪类及猪产品的进出口检疫工作,严格检查猪只的健康状况和来源,并对可疑病例进行隔离和诊断,确保病猪及病死猪不进入市场。

2. 提高养殖管理水平:加强对养殖场的管理和监督,建立完善的养殖管理制度,做好猪舍的清洁和消毒工作,控制昆虫、鼠害等病媒的传播。

3. 严格的禽畜禁止往来:禁止猪与其他动物如鸡、羊、牛等同场饲养,防止不同动物之间的交叉感染。

4. 防止病毒传播途径:控制和监测野生动物、家禽、饲料、运输工具、衣物等潜在的传播途径,以减少病毒的传播风险。

5. 加强动物疫病监测和报告:建立动物疫病监测网络,及时发现可疑病例,进行病毒检测和鉴定,并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和采取应急措施。

6. 提高饲养者的防控意识:加强对养殖户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养殖者对非洲猪瘟的认识和防控意识,鼓励养殖户主动报告疫情。

7. 合理处理病死畜禽:及时清理和处理病死畜禽,防止腐败物和排泄物成为病毒的传播载体。

8. 加强国际合作:与其他国家或地区分享技术和经验,加强信息交流和合作,共同推进非洲猪瘟的防控工作。

综合以上措施,才能更好地预防和控制非洲猪瘟的传播。

养殖户、政府相关部门和科研机构等各方应密切合作,共同努力,为保护猪类养殖业和保护公共卫生做出贡献。

猪的疾病 非洲猪瘟 的知识和防治

猪的疾病 非洲猪瘟 的知识和防治

猪的疾病非洲猪瘟的知识和防治一、概述: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猪的急性烈性传染病。

临床症状与猪瘟很. 难区分,从超急性到隐性,以高热、内脏器官广泛性出血、呼吸系统与神经系统功能改变、肺水肿和淋巴组织的广泛坏死为主要特征。

发病率和死亡率几乎达100%。

本病于1921年首次在肯尼亚发现,已在非洲、欧洲和美洲等数十个国家流行,且有不断蔓延的趋势。

OIE将其列人必须通报的疫病之一,在我国列为一类传染病。

该病于2018年8月传于我国。

二、病原: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 是非洲猪瘟病毒科的唯一成员,是一种具有20面体结构、带囊膜的双股DNA病毒,直径为172〜220 纳米,似六角形。

基因组全长170〜190kb,编码200多种蛋白。

该病毒至少有8 个血清型。

抗原变异主要发生在结构蛋白P150、P14和 P12上。

非洲猪瘟病毒具有吸附猪红细胞的特性,但细胞传代培养可使病毒失去这种特性,抗血清也可阻断此吸附特性。

根据猪红细胞吸附特性,非洲猪瘟病毒可分为红细胞吸附性病毒和非红细胞吸附性病毒。

无论是自然感染或人工感染,该病毒均不产生典型的中和抗体,参与保护性免疫的机制有待探讨。

但除某些超强毒株外,感染康复猪能抵抗同源毒株的攻击或再感染。

非洲猪瘟病毒能在体内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复制。

体外培养时,可在猪的单核细胞、骨髓细胞和白细胞中复制,还可在鸡胚卵黄囊内生长,也可适应猪肾细胞、BHK-2 1 和 Vero细胞。

非洲猪瘟病毒对温度和酸的抵抗力很强,室温干燥或冰冻数年不死。

对高热敏感,在 60°C 经 3 0 分钟即死亡,对乙醚、氯仿等许多脂溶剂和常用消毒剂敏感。

三、流行病学:猪是非洲猪瘟病毒唯一的自然宿主。

除猪和野猪外,其他动物不感染非洲猪瘟病毒。

病猪体液、各组织器官、各种分泌物、排泄物均含多量病毒,带毒猪、猪肉及猪肉制品等都是重要的传染源。

被病毒污染的饲料、水源、工(器)具、圈舍、相•水、牧场及污染空气等均能成为传染源,经口和上呼吸道途径传播。

防控非洲猪瘟重要的措施

防控非洲猪瘟重要的措施

防控非洲猪瘟重要的措施非洲猪瘟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病毒疾病,对猪类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为了防控非洲猪瘟的传播,保障猪类养殖业的健康发展,采取一系列重要的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就防控非洲猪瘟的重要措施进行探讨。

一、加强养殖场卫生管理卫生管理是防控非洲猪瘟的基本措施之一。

养殖场应加强猪圈的清洁消毒工作,定期对猪圈内的设施、器具进行清洗和消毒,减少病原体的滋生和传播。

同时,要确保饲料和饮水的安全,定期清理猪圈周围的垃圾和污水,防止其成为传染源。

二、加强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防控非洲猪瘟的重要手段之一。

养殖场应定期检查猪只的免疫情况,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时间进行疫苗接种,保证猪只的免疫力。

同时,还应定期对免疫效果进行监测评估,及时调整疫苗接种策略,提高疫苗接种的有效性。

三、严格检疫措施检疫措施是防控非洲猪瘟的重要环节之一。

养殖场应建立健全的检疫制度,对猪只的来源进行严格的检查和筛查,确保只引进健康的猪只。

同时,还要加强对进出养殖场的车辆、设备和人员的检疫,减少病原体的传播。

四、加强信息监测和报告信息监测和报告是防控非洲猪瘟的重要手段之一。

养殖场应建立健全的信息监测系统,及时掌握非洲猪瘟的发病情况和传播趋势,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同时,养殖场还要加强与相关疾病监测机构的联系,及时报告非洲猪瘟的疫情信息,保障政府和社会对疫情的了解和掌握。

五、加强科学防控宣传科学防控宣传是防控非洲猪瘟的重要环节之一。

养殖场应加强对员工和养殖户的培训,提高其对非洲猪瘟的认识和防控意识,引导他们正确使用防控工具和设施,做好个人卫生和养殖场卫生管理。

同时,还要加强对养殖场周边居民和市民的宣传教育,增强公众对非洲猪瘟的认识和防控意识。

总之,防控非洲猪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加强养殖场卫生管理、加强疫苗接种、严格检疫措施、加强信息监测和报告、加强科学防控宣传等一系列重要措施的综合应用,才能有效防止和控制非洲猪瘟的传播,保障猪类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洲猪瘟防治技术规范(试行)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动物传染病,以高热、网状内皮系统出血和高死亡率为特征。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法定报告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为防范、控制和扑灭非洲猪瘟疫情,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国家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1.适用范围本规范规定了非洲猪瘟的诊断、疫情报告和确认、疫情处置、防范等防控措施。

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与非洲猪瘟防治活动有关的单位和个人。

2.诊断2.1 流行病学2.1.1 传染源感染非洲猪瘟病毒的家猪、野猪(包括病猪、康复猪和隐性感染猪)和钝缘软蜱为主要传染源。

2.1.2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接触非洲猪瘟病毒感染猪或非洲猪瘟病毒污染物(泔水、饲料、垫草、车辆等)传播,消化道和呼吸道是最主要的感染途径;也可经钝缘软蜱等媒介昆虫叮咬传播。

2.1.3 易感动物家猪和欧亚野猪高度易感,无明显的品种、日龄和性别差异。

疣猪和薮猪虽可感染,但不表现明显临床症状。

2.1.4 潜伏期因毒株、宿主和感染途径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OIE《陆生动物卫生法典》规定,家猪感染非洲猪瘟病毒的潜伏期为15天。

2.1.5 发病率和病死率不同毒株致病性有所差异,强毒力毒株可导致猪在4~10天内100%死亡,中等毒力毒株造成的病死率一般为30%~50%,低毒力毒株仅引起少量猪死亡。

2.1.6 季节性该病季节性不明显。

2.2 临床表现2.2.1 最急性:无明显临床症状突然死亡。

2.2.2 急性:体温可高达42℃,沉郁,厌食,耳、四肢、腹部皮肤有出血点,可视黏膜潮红、发绀。

眼、鼻有黏液脓性分泌物;呕吐;便秘,粪便表面有血液和黏液覆盖;或腹泻,粪便带血。

共济失调或步态僵直,呼吸困难,病程延长则出现其他神经症状。

妊娠母猪流产。

病死率高达100%。

病程4~10天。

2.2.3 亚急性:症状与急性相同,但病情较轻,病死率较低。

体温波动无规律,一般高于40.5℃。

仔猪病死率较高。

病程5~30天。

2.2.4 慢性:波状热,呼吸困难,湿咳。

消瘦或发育迟缓,体弱,毛色暗淡。

关节肿胀,皮肤溃疡。

死亡率低。

病程2~15个月。

2.3 病理变化浆膜表面充血、出血,肾脏、肺脏表面有出血点,心内膜和心外膜有大量出血点,胃、肠道粘膜弥漫性出血。

胆囊、膀胱出血。

肺脏肿大,切面流出泡沫性液体,气管内有血性泡沫样粘液。

脾脏肿大,易碎,呈暗红色至黑色,表面有出血点,边缘钝网,有时出现边缘梗死。

颌下淋巴结、腹腔淋巴结肿大,严重出血。

2.4 鉴别诊断非洲猪瘟临床症状与古典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疫病相似,必须开展实验室检测进行鉴别诊断。

2.5 实验室检测2.5.1 样品的采集、运输和保存(见附件1)2.5.2 血清学检测抗体检测可采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阻断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等方法。

血清学检测应在符合相关生物安全要求的省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国家外来动物疫病研究中心)或农业部指定实验室进行。

2.5.3 病原学检测2.5.3.1 病原学快速检测:可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聚合酶链式反应和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等方法。

开展病原学快速检测的样品必须灭活,检测工作应在符合相关生物安全要求的省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国家外来动物疫病研究中心)或农业部指定实验室进行。

2.5.3.2 病毒分离鉴定:可采用细胞培养、动物回归试验等方法。

病毒分离鉴定工作应在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国家外来动物疫病研究中心)或农业部指定实验室进行,实验室生物安全水平必须达到BSL–3或ABSL–3。

2.6 结果判定2.6.1 临床可疑疫情符合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判定为临床可疑疫情。

2.6.2 疑似疫情对临床可疑疫情,经上述任一血清学方法或病原学快速检测方法检测,结果为阳性的,判定为疑似疫情。

2.6.3 确诊疫情对疑似疫情,经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国家外来动物疫病研究中心)或农业部指定实验室复核,结果为阳性的,判定为确诊疫情。

3.疫情报告和确认3.1 疫情报告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家猪、野猪异常死亡,如出现古典猪瘟免疫失败,或不明原因大范围生猪死亡的情形,应当立即向当地兽医主管部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或者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当地县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判定为非洲猪瘟临床可疑疫情的,应在2小时内报告本地兽医主管部门,并逐级上报至省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

省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判定为非洲猪瘟疑似疫情时,应立即报告省级兽医主管部门、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省级兽医主管部门应在1小时内报告省级人民政府和农业部兽医局。

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国家外来动物疫病研究中心)或农业部指定实验室判定为非洲猪瘟疫情时,应立即报告农业部兽医局并抄送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同时通知疫情发生地省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

省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应立即报告省级兽医主管部门,省级兽医主管部门应立即报告省级人民政府。

3.2 疫情确认农业部兽医局根据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国家外来动物疫病研究中心)或农业部指定实验室确诊结果,确认非洲猪瘟疫情。

4.疫情处置4.1 临床可疑和疑似疫情处置4.1.1 接到报告后,县级兽医主管部门应组织2名以上兽医人员立即到现场进行调查核实,初步判定为非洲猪瘟临床可疑疫情的,应及时采集样品送省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省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诊断为非洲猪瘟疑似疫情的,应立即将疑似样品送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国家外来动物疫病研究中心),或农业部指定实验室进行复核和确诊。

4.1.2 对发病场(户)的动物实施严格的隔离、监视,禁止易感动物及其产品、饲料及有关物品移动,并对其内外环境进行严格消毒(见附件2)。

必要时采取封锁、扑杀等措施。

4.2 确诊疫情处置疫情确诊后,立即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预案。

4.2.1 划定疫点、疫区和受威胁区4.2.1.1 疫点:发病家猪或野猪所在的地点。

相对独立的规模化养殖场(户),以病猪所在的场(户)为疫点;散养猪以病猪所在的自然村为疫点;放养猪以病猪所在的活动场地为疫点;在运输过程中发生疫情的,以运载病猪的车、船、飞机等运载工具为疫点;在市场发生疫情的,以病猪所在市场为疫点;在屠宰加工过程中发生疫情的,以屠宰加工厂(场)为疫点。

4.2.1.2 疫区:由疫点边缘向外延伸3公里的区域。

4.2.1.3 受威胁区:由疫区边缘向外延伸10公里的区域。

对有野猪活动地区,受威胁区应为疫区边缘向外延伸50公里的区域。

划定疫区、受威胁区时,应根据当地天然屏障(如河流、山脉等)、人工屏障(道路、围栏等)、野生动物分布情况,以及疫情追溯调查和风险分析结果,综合评估后划定。

4.2.2 封锁疫情发生所在地县级以上兽医主管部门报请同级人民政府对疫区实行封锁,人民政府在接到报告后,应在24小时内发布封锁令。

跨行政区域发生疫情时,由有关行政区域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对疫区实行封锁,或者由各有关行政区域的上一级人民政府共同对疫区实行封锁。

必要时,上级人民政府可以责成下级人民政府对疫区实行封锁。

4.2.3 对疫点应采取的措施4.2.3.1 扑杀并销毁疫点内的所有猪只,并对所有病死猪、被扑杀猪及其产品进行无害化处理。

4.2.3.2 对排泄物、被污染或可能被污染的饲料和垫料、污水等进行无害化处理。

4.2.3.3 对被污染或可能被污染的物品、交通工具、用具、猪舍、场地进行严格彻底消毒。

出入人员、车辆和相关设施要按规定进行消毒(见附件2)。

4.2.3.4 禁止易感动物出入和相关产品调出。

4.2.4 对疫区应采取的措施4.2.4.1 在疫区周围设立警示标志,在出入疫区的交通路口设置临时消毒站,执行监督检查任务,对出入的人员和车辆进行消毒(见附件2)。

4.2.4.2 扑杀并销毁疫区内的所有猪只,并对所有被扑杀猪及其产品进行无害化处理。

4.2.4.3 对猪舍、用具及场地进行严格消毒。

4.2.4.4 禁止易感动物出入和相关产品调出。

4.2.4.5 关闭生猪交易市场和屠宰场。

4.2.5 对受威胁区应采取的措施4.2.5.1 禁止易感动物出入和相关产品调出,相关产品调入必须进行严格检疫。

4.2.5.2 关闭生猪交易市场。

4.2.5.3 对生猪养殖场、屠宰场进行全面监测和感染风险评估,及时掌握疫情动态。

4.2.6 野生动物控制应对疫区、受威胁区及周边地区野猪分布状况进行调查和监测,并采取措施,避免野猪与人工饲养的猪接触。

当地兽医部门与林业部门应定期相互通报有关信息。

4.2.7 虫媒控制在钝缘软蜱分布地区,疫点、疫区、受威胁区的养猪场(户)应采取杀灭钝缘软蜱等虫媒控制措施。

4.2.8 疫情跟踪对疫情发生前30天内以及采取隔离措施前,从疫点输出的易感动物、相关产品、运输车辆及密切接触人员的去向进行跟踪调查,分析评估疫情扩散风险。

必要时,对接触的猪进行隔离观察,对相关产品进行消毒处理。

4.2.9 疫情溯源对疫情发生前30天内,引入疫点的所有易感动物、相关产品及运输工具进行溯源性调查,分析疫情来源。

必要时,对输出地猪群和接触猪群进行隔离观察,对相关产品进行消毒处理。

4.2.10 解除封锁疫点和疫区内最后一头猪死亡或扑杀,并按规定进行消毒和无害化处理6周后,经疫情发生所在地的上一级兽医主管部门组织验收合格后,由所在地县级以上兽医主管部门向原发布封锁令的人民政府申请解除封锁,由该人民政府发布解除封锁令,并通报毗邻地区和有关部门,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

4.2.11 处理记录对疫情处理的全过程必须做好完整详实的记录,并归档。

5.防范措施5.1 边境防控各边境省份畜牧兽医部门要加强边境地区防控,坚持内防外堵,切实落实边境巡查、消毒等各项防控措施。

与发生过非洲猪瘟疫情的国家和地区接壤省份的相关县市,边境线50公里范围内,以及国际空、海港所在城市的机场和港口周边10公里范围内禁止生猪放养。

严禁进口非洲猪瘟疫情国家和地区的猪、野猪及相关产品。

5.2 饲养管理5.2.1 生猪饲养、生产、经营等场所必须符合《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办法》规定的动物防疫条件,建立并实施严格的卫生消毒制度。

5.2.2 养猪场(户)应提高场所生物安全水平,采取措施避免家养猪群与野猪、钝缘软蜱的接触。

5.2.3 严禁使用未经高温处理的餐馆、食堂的泔水或餐余垃圾饲喂生猪。

5.3 日常监测充分发挥国家动物疫情测报体系的作用,按照国家动物疫病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计划,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环节的监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